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高中历史尖子生培养措施8篇

时间:2023-07-02 08:23:42

高中历史尖子生培养措施

高中历史尖子生培养措施篇1

处理好长远需求与当前任务的关系

人才队伍建设作为一项战略工程,具有长期性、复杂性的特点,是一个动态的、渐进的过程。要坚持统筹兼顾,把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与做好军事斗争中的人才准备统一起来,把当前建设与长远建设统一起来,认真搞好统筹谋划和系统设计。在当前与长远的关系上,要立足于军队建设实际,既从当前的急需和现实条件出发,优先解决影响和制约人才队伍改革、建设和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又要着眼于军队建设长远和未来的需求,做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始终把培养和造就大批打得赢、不变质的高素质军事人才放在突出位置,早做部署,坚持不懈地抓紧抓好。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任何只顾当前、不顾未来、忽视长远发展的做法,都是不足取的,会导致人才资源的浪费和军队建设的落后。人才队伍建设要有大局观念、长远眼光,想问题、作决策要立足于军队建设长远发展的需要。有些做法从眼前需要考虑是合理的,应给予满足,但还要认真权衡当前与未来发展的需求,分清轻重缓急,以发展的眼光谋划人才队伍建设,既要考虑到当前需要,更要预见未来武器装备的发展和军事理论的变革,使人才队伍建设能适应未来和长远发展的需要,为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做好军事斗争准备提供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才。

处理好培养尖子人才与扩大人才队伍规模的关系

先进武器装备和高新技术要转化为现实的战斗力,都必须实际应用到部队训练中,运用到战场上,这就需要大批掌握高新技术的军事人才。否则,任何武器装备和技术都不能得到有效应用,战斗力要大打折扣。所以,建设一支具有一定规模的军事人才队伍,是实现人与武器装备的最佳结合,确保战斗力得以充分发挥的基本要求。

军队人才总体规模是有限的,不能一味追求规模发展,应该科学把握质与量的辩证关系,在稳步扩大人才规模的同时,更要注重提高人才质量。这也是贯彻科学发展观加强我军人才队伍建设的必然要求。高水平的专业人才是带动我军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战法创新的中坚力量,也是带动我军人才队伍整体素质提高的重要依托。特别是尖子人才,无论在战时还是在平时,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他们能够站在自身所处领域的战略制高点,起到关键性、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提高人才队伍建设的质量,关键是面向“五支队伍”建设、面向各个专业岗位的需要,培养一大批高水平的尖子人才。

重视高水平专业人才和尖子人才的培养,并不是说可以忽视各个层面人才群体的培养。恰恰相反,人才群体的培育和成长,往往能够促使尖子人才脱颖而出。人才层次的结构一般以“金字塔”型结构最为理想。如果说尖子人才是“塔尖”部分,那么其他人才则是“塔身”部分,而“塔尖”必须以“塔身”为基础。加强军队人才队伍建设,一方面要重视人才整体开发,把“五支队伍”中各层次人才都纳入人才战略工程的培养规划,保持各个系列人才都充分留有后备力量,形成环环相扣、整体协调的局面。另一方面,要在雄厚的人才基础之上,严格选拔思想觉悟高、综合素质好、创新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好苗子,采取相应政策和措施,为他们的成长成才搭建舞台、创造条件,催生出一定数量的尖子人才。还可以根据部队建设需要,从其他渠道积极引进相关专业的尖子人才。

处理好提升学历与提高能力的关系

人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要把提高能力素质作为人才队伍建设的核心问题来抓。要改变传统的学历本位的人才价值取向,坚持以人为本,注重人才个性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把学历教育、实践锻炼、能力培养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从注重学历向注重能力的观念转变,真正树立起以知识能力、综合素质和个性特点为本位的人才价值观念,促进人才的全面发展。

学历作为接受教育程度高低的标志,反映了一个人的学习能力和知识结构。提高学历层次,使我军人才队伍的科学文化素质有一个大的跃升,是实施人才战略工程的基本要求。提高学历层次必须有计划地进行,防止出现片面追求学历的现象,增加学历的“含金量”。对利用业余时间勤奋学习提升学历的干部,应当给予支持。同时,要加强对高学历人才的再培养,让他们尽快适应工作岗位,提高任职能力。高学历人才是某一领域、某一方面的专家,但并不一定是全才、通才;他们理论功底厚,但实践经验不足,可以通过交课题、下任务、压担子,促进他们的成长。对于各类高学历人才来说,也有一个准确定位的问题。拥有高学历,只能说明接受过高层次的教育,还应在实践中不断扩大知识面,优化知识结构,强化实际运用能力,在出色完成各项任务的过程中,真正发挥出自己在技术攻关、理论研究、日常管理、训练指挥等方面的作用,真正成为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处理好送学培养与立足岗位提高能力的关系

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更新周期越来越短,人们为适应新时代的发展变化提出了“终身学习”的口号。处理好送学培养与立足岗位提高能力的关系,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是实现我军人才队伍建设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高中历史尖子生培养措施篇2

越来越认识到人才对于军队建设的重要性,采取各种措施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但是,有些单位在人才培养和使用上还存在一些片面性,迫切需要在实践中用辩证的观点思考、研究、解决这些问题,使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在部队得到更好的贯彻落实。

一、坚持学历与能力的统一

学历并不等于能力,能力、素质的提高也不完全取决于学历。抓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必须坚持学历与能力的统一,既注重提高学历层次,又注重能力培养;既把学历层次较高的人当人才,也把学历不高但很有能力的人当人才,防止和克服重学历轻能力的倾向。

提高学历层次与搞好本职工作相结合。目前部队有全日制本科学历的干部还不多,全日制研究生更少,不少单位为了解决干部的学历问题,采取了许多措施,这是值得肯定的。但有些单位的干部通过函授教育、自学考试等办法取得的文凭,多是经济管理、法律、党史等文科专业方面的,而部队现代化建设迫切需要的是提高科技素质。提高学历层次一定要从部队建设的需要出发,按照“缺什么补什么、弱什么强什么”的要求,坚持以军为主,把握学习提高的主导方向,加大科技知识学习的比重,着力提高干部的科技素养。

在用人导向上坚持重文凭与重能力相结合。有些单位在用人问题上,存在着重文凭轻能力的倾向,有的甚至是唯学历和文凭,这就可能引导一些人不管符合不符合部队建设需要,符合不符合自己岗位要求,盲目追求文凭,忽视实际工作能力的提高。正确的做法是,既看学历又不唯学历,鼓励有能力的人提高学历层次,有文凭的人把知识转化为工作能力。

把岗位练兵作为提高干部能力素质的主要平台。部队干部提高学历层次的愿望很迫切,很多人希望能到院校接受正规教育。由于部队工作需要和院校教育实际,不可能大批量送干部入学深造。领导干部应当引导大家自觉地把岗位练兵作为提高自身能力素质的主要平台。实践证明,开展岗位练兵,立足岗位成才是打造人才、提升人才素质最根本的途径。因为人的才能的提高离不开实践,只有珍惜本职岗位,才能善于在实践中提高素质。

二、处理好培养尖子人才与普通人才的关系

树立“人人是人才”的观念。有些同志在这方面的看法比较片面,认为只有从事高技术研究的人才是人才。这种狭隘的人才观念和做法,不符合部队建设的实际。在部队建设这部大机器上,不论是机关还是部队,缺少哪个岗位都不行。如果只把注意力放在少数尖子人才上,忽视对大多数普通人才的重视和培养,形不成“人才链条”,就会给实际工作带来不利影响。各级领导必须尊重、信任和培养各种人才,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

努力培养尖子人才。强调“人人是人才”,并不是否定培养尖子人才,而是要积极创造条件,让更多的尖子人才脱颖而出。尖子人才对部队建设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各级领导要切实在培养各行各业的尖子人才上下功夫。一是要端正对尖子人才的看法。“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尖子人才往往个性较强,优点比较突出,缺点也很明显。作为领导者一定要能包容个性、尊重特点、善待差异,不要求全责备。二是要为尖子人才成长创造良好条件,为他们施展才华搭建平台、提供服务;允许尖子人才工作中有失误或失败,并帮助他们及时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切实做到“想干事的给机会、能干事的给岗位、干成事的给地位”。

尊重和爱惜普通人才。现在有的单位只把研究生当人才,对大量的普通人才重视不够、关心不够、培养不够。这种认识有很大的片面性,既不利于人才的成长,也不利于调动大多数人的积极性。对待普通人才,领导干部一定要转变观念,加强培养和使用。当然,还要搞好思想教育,使他们甘于平凡、乐于奉献、热爱本职工作。

三、处理好使用与培养的关系

使用人才,既是人才培养的目的,也是一种最好的培养手段。使用人才是一门科学,使用好了,就能使人充分发挥其才能;用得不适当、不及时,就会造成人才浪费。这就要求各级领导必须树立正确的用人观和育人观,既要用好人才,又要重视培育人才,积极促进人才培养和使用的良性循环。新晨

要让人才学有所用。当前,有些单位尽管引进了一些人才,但由于使用中不注意专业对口,使有些人才用非所学,发挥不了应有的才能,造成人才资源浪费。领导干部一定要了解人才所学专业知识的特点,对人才对口使用。这是因为,不同专业的人才所掌握的专业知识是不相同的,岗位要求是有区别的。

高中历史尖子生培养措施篇3

越来越认识到人才对于军队建设的重要性,采取各种措施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但是,有些单位在人才培养和使用上还存在一些片面性,迫切需要在实践中用辩证的观点思考、研究、解决这些问题,使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在部队得到更好的贯彻落实。

一、坚持学历与能力的统一

学历并不等于能力,能力、素质的提高也不完全取决于学历。抓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必须坚持学历与能力的统一,既注重提高学历层次,又注重能力培养;既把学历层次较高的人当人才,也把学历不高但很有能力的人当人才,防止和克服重学历轻能力的倾向。

提高学历层次与搞好本职工作相结合。目前部队有全日制本科学历的干部还不多,全日制研究生更少,不少单位为了解决干部的学历问题,采取了许多措施,这是值得肯定的。但有些单位的干部通过函授教育、自学考试等办法取得的文凭,多是经济管理、法律、党史等文科专业方面的,而部队现代化建设迫切需要的是提高科技素质。提高学历层次一定要从部队建设的需要出发,按照“缺什么补什么、弱什么强什么”的要求,坚持以军为主,把握学习提高的主导方向,加大科技知识学习的比重,着力提高干部的科技素养。

在用人导向上坚持重文凭与重能力相结合。有些单位在用人问题上,存在着重文凭轻能力的倾向,有的甚至是唯学历和文凭,这就可能引导一些人不管符合不符合部队建设需要,符合不符合自己岗位要求,盲目追求文凭,忽视实/:请记住我站域名/际工作能力的提高。正确的做法是,既看学历又不唯学历,鼓励有能力的人提高学历层次,有文凭的人把知识转化为工作能力。

把岗位练兵作为提高干部能力素质的主要平台。部队干部提高学历层次的愿望很迫切,很多人希望能到院校接受正规教育。由于部队工作需要和院校教育实际,不可能大批量送干部入学深造。领导干部应当引导大家自觉地把岗位练兵作为提高自身能力素质的主要平台。实践证明,开展岗位练兵,立足岗位成才是打造人才、提升人才素质最根本的途径。因为人的才能的提高离不开实践,只有珍惜本职岗位,才能善于在实践中提高素质。

二、处理好培养尖子人才与普通人才的关系

树立“人人是人才”的观念。有些同志在这方面的看法比较片面,认为只有从事高技术研究的人才是人才。这种狭隘的人才观念和做法,不符合部队建设的实际。在部队建设这部大机器上,不论是机关还是部队,缺少哪个岗位都不行。如果只把注意力放在少数尖子人才上,忽视对大多数普通人才的重视和培养,形不成“人才链条”,就会给实际工作带来不利影响。各级领导必须尊重、信任和培养各种人才,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

努力培养尖子人才。强调“人人是人才”,并不是否定培养尖子人才,而是要积极创造条件,让更多的尖子人才脱颖而出。尖子人才对部队建设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各级领导要切实在培养各行各业的尖子人才上下功夫。一是要端正对尖子人才的看法。“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尖子人才往往个性较强,优点比较突出,缺点也很明显。作为领导者一定要能包容个性、尊重特点、善待差异,不要求全责备。二是要为尖子人才成长创造良好条件,为他们施展才华搭建平台、提供服务;允许尖子人才工作中有失误或失败,并帮助他们及时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切实做到“想干事的给机会、能干事的给岗位、干成事的给地位”。

尊重和爱惜普通人才。现在有的单位只把研究生当人才,对大量的普通人才重视不够、关心不够、培养不够。这种认识有很大的片面性,既不利于人才的成长,也不利于调动大多数人的积极性。对待普通人才,领导干部一定要转变观念,加强培养和使用。当然,还要搞好思想教育,使他们甘于平凡、乐于奉献、热爱本职工作。

三、处理好使用与培养的关系

使用人才,既是人才培养的目的,也是一种最好的培养手段。使用人才是一门科学,使用好了,就能使人充分发挥其才能;用得不适当、不及时,就会造成人才浪费。这就要求各级领导必须树立正确的用人观和育人观,既要用好人才,又要重视培育人才,积极促进人才培养和使用的良性循环。

要让人才学有所用。当前,有些单位尽管引进了一些人才,但由于使用中不注意专业对口,使有些人才用非所学,发挥不了应有的才能,造成人才资源浪费。领导干部一定要了解人才所学专业知识的特点,对人才对口使用。这是因为,不同专业的人才所掌握的专业知识是不相同的,岗位要求是有区别的。

高中历史尖子生培养措施篇4

南开中学具备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的基本条件。南开中学是一所百年名校,校训“允公允能,日新月异”虽逾百年,历久弥新;四十字“容止格言”让“南开人”坚信,“一衣不整,何以拯天下”;爱国爱家爱校、教育强国、无私奉献、自强不息、学以致用、改革创新,是对南开中学“公能教育”的基本诠释;“两全三高、一主三自”的办学思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高标准,高质量,高觉悟;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培养学生的自觉、自学、自治能力)在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指导意义。现在,南开中学具有醇厚的文化,拥有优秀的师资、完备的教学设施、完善的管理体系、浓厚的学习氛围和科学系统的教育思想。南开中学在教育实践中贯彻科学的教育理念,创设多元的教育环境,搭建宽广的发展平台,促使学生具备公民的基本素质,为拔尖创新型人才脱颖而出铺路和助力。

目标导向:全面的教育质量观

南开中学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的前提是明确概念,什么是拔尖创新型人才?美国杂志《创新》对“创新”所下的定义是,运用已有的知识想出新办法、建立新工艺、创造新产品。因此,所谓“创新人才”,是指能够孕育出新观念,并能将其付诸实施,取得新成果的人。学校根据“创新人才”的特征和中学生身心成长规律,关注学生的个人特质、创新思维、知识结构、创新能力(四个特征),注重学生的能力养成、知识储备、思维引导(三个维度),通过组建学生社团、改革教学方法、调整课程设置、增强师资力量、丰富校园文化、开拓国际视野(六个要素)等方式,设计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实施方案。

在“允公允能、日新月异”校训的指导下,通过德育先行、文化引领、艺术熏陶、科学激发、活动体验等五项举措,使学生在知识、思维和能力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最终成为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健康的身心,科学素养、人文素养兼备,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两翼齐飞的拔尖创新型人才。

为此,学校确立了“全周期”培养质量观,即,注重三个质量:生源质量、培养质量、发展质量。不仅重视生源和学校培养的质量,还要重视学生未来发展的质量,作好学生毕业以后的跟踪调查,评估其发展潜能,适时调整教育教学方案。在拔尖创新型人才的早期发现和培养上,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不拔苗助长;重视全面发展,不重智轻德;尊重差异,因材施教,不抹煞个性。

学校设立了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分为三个维度。一是学校发展目标:以特色项目创建为契机,使南开中学成为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拔尖创新型人才成长摇篮,成为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学校。二是学生发展目标:“立德”,培养学生具备爱国、敬业、乐群的精神;“修为”,让每个学生都有特长,让每个有特长的学生都有发展;“启智”,让每个学生的创意都有展示的舞台和发展的空间,使学生未来能够成为各个领域的领军人物。三是教师发展目标:建立科学的教师培养机制,深化“名师工程”,增加海外留学教师数量和博士生教师数量,整体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使教师具备较高素养,与时俱进,与国际教育接轨。

操作层面:构筑全方位创新发展平台

完善管理体制机制

学校稳步、积极地进行管理体制改革,形成具有南开要素、富有南开特色的学校管理架构。

建立“南开中学理事会”,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进行学校管理体制重大改革。天津市委原常委、副市长,南开中学1967届校友孙海麟同志担任“南开中学理事会”理事长兼学校党委书记,领导学校开展管理体制改革。

成立“南开中学教育基金会”,调动社会力量支持教育事业发展,建立健全奖励和激励机制,进一步激发广大教师投身教育改革的热情和工作积极性、创造性。

成立南开中学“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基地工作领导小组”,孙海麟理事长任顾问,马跃美校长任组长,教学处和科研中心作为主要责任部门,一线教师全员参与,负责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具体工作的实施。

建立六年一贯制“拔尖创新型人才早期培养实验班”,2011年开始,招收140名具有发展潜质的小学应届毕业生,通过拓宽基础、群体熏陶、个性培养、挖掘潜能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并与高中“拔尖创新型人才实验班”上下贯通,形成初、高中拔尖创新型人才联动培养机制。

学校与多所“985工程”高校如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以及科研院所如天津市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等,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为学生搭建参与体验、实践创新的平台。

打造良好外部环境

学校完成校园环境改造提升工程,包括校园绿化美化、景观改造提升,伯苓楼、含英楼、西楼、北楼的改造、加固工程等,使设施设备更加完善、育人功能进一步凸显。

完成数字化平安校园工程,实现7×24小时视频监控校园全覆盖。

建设“体验创意中心”。为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方式,南开中学与全国重点高校、科研院所联手建设“科技新体验实验室”,在含英楼建立南开中学“体验创意中心”。规划建设16间尖端实验室,已经建成并投入使用的有8间,包括:天津市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院长饶子和院士总体设计的涉及分子生物学领域的实验室2间,西安交通大学副校长程光旭总体设计的“传统工坊”1间、“现代工坊”1间、“陶艺坊”1间,中国科技大学侯建国校长设计的“量子光学与量子信息实验室”1间、“语音处理实验室”2间。目前,由哈尔滨工业大学设计的“航天体验馆”“机器人设计实验室”,清华大学设计的“计算机科学实验室”,北京大学设计的“有机化学实验室”“无机化学实验室”,天津大学设计的“建筑科学实验室”,上海交通大学设计的“船舶实验室”等多间实验室正在筹建中,预计年内全部建设完成。

学校建设“体验创意中心”的目的,是希望学生能够在中学阶段接触到科学领域的前沿知识,激发科学兴趣,在参与、体验中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中科院院长白春礼院士到南开中学“公能讲坛”作报告时特别指出:科技领军人才的培养方式,在中学阶段的重点是科学技能与兴趣训练,具体的方式就是“走进实验室”。南开中学“科技新体验实验室”的建设,将中学与大学联合培养人才的工作具体化,既发挥了大学的引领示范作用,又为中学素质教育的开展提供了新平台。未来,学校将进一步加快“体验创意中心”的建设,并通过开放参观、开设选修课、开发配套教程等形式,充分发挥其在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的独特作用。

建设“南开中学艺术中心”。该中心于2011年12月挂牌成立,作为校合唱团、交响乐团、民乐团、舞蹈团、话剧社、京剧社、相声社、电声乐队等艺术类学生社团活动的阵地,聘请姜宝林、李起厚、刘颖、易娟子、孟超美、董俊杰等杰出艺术家担任艺术总监,为有艺术特长的学生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和条件。

推进课程建设工作

南开中学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课程建设,从内容上分为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和研究性课程。

基础性课程,是学校课程建设工作的起点,着重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和基础能力,为学生的拓展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做准备。基础性课程包括语数外、理化生、政史地、音体美、信息学等,以国家课程为主,注重学生双基能力的落实。

拓展性课程,是学校课程建设工作的提高点,注重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发展学生的各类特殊才能,使学生的天赋和特长得到充分发挥。开设理科类拓展课程、体育类拓展课程、语言类拓展课程、艺术类拓展课程、文学类拓展课程、心理类拓展课程等。

其中,在初一年级增开了物理兴趣先修课,在初二年级增开了化学兴趣先修课,以问题为中心,培养学生对物理学、化学的兴趣。开设考古发现、摄像技术等6门选修课,增设了2节体育选项课,开设包括火棒操、瑜伽、网球等6个体育项目,供学生选择,保证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英语学科在原有国家课程的基础之上,增加了“Look ahead”等课程内容,拓展学生的英语水平,增设由外籍教师执教的英语口语课和外籍教师参与的第二外语选修课(包括德语、法语、日语、韩语等)。数学学科开设数学兴趣社团等。多种拓展性课程的开设,旨在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发掘学生各方面的天赋与才能。

研究性课程,是学校课程建设工作的发展点,着重进行专题性和综合性课程的研究探索,为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以及跨学科综合应用和实践能力创造条件,增强学生的研究意识,提高其探究、合作能力。在语文、政治、历史、地理等学科中,开展以课题为基础的小组型研究性学习活动,引导学生搜集资料,开展社会调查、小组交流、合作探究。以“体验创意中心”的高端实验室为载体,让学生接触当今科技前沿知识和成果,进行体验,再根据学生的兴趣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探索建立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下的教师培养制度。为青年教师成长搭建平台,实行双导师制,为每个工作5年以下的青年教师,配备一名学科专业指导教师和一名班主任工作指导教师。

健全“一次考试、两次培训”的教师培养机制,即,每年组织一次教师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考核,每年寒、暑假,组织教师参加教师职业技能、教育理论的封闭培训,提升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和教育创新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2011年6月,学校组织全体教师参加“换角色考试”,对教师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进行考查;2011年寒假,对35岁以下教师进行英语和信息学校本培训;2011年暑假,聘请高校教授、专家对45岁以下教师进行“心理学”“教育学”“比较教育学”等专题培训。

开展“小课题研究”工作,提高教师科研能力,培养研究型、专家型教师。2011年3月起,学校组织全校教师开展“小课题研究”活动。学校制定了《南开中学“小课题研究”管理办法》《南开中学“小课题研究”评估奖励方案》,将小课题研究工作制度化、常态化,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科研课题研究工作。2011年,共批准立项小课题24个,在对小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教师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涌现出一批优秀的科研成果,对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教师队伍建设起到了引领和推动作用。

加强精神文化建设

拔尖创新型人才的成长,离不开学校精神文化的熏陶和感染。学校修缮提升校史馆,组建“南开中学校史研究中心”,挖掘南开文化,传承南开精神,为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营造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

开设“南开公能讲坛”,让学生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南开公能讲坛”取自南开中学校训“允公允能,日新月异”,是早期南开中学邀请社会知名人士到校演讲的历史传统的延续,也是“南开公能教育”的时代新发展。从2010年8月至今,共有24位各界知名人士做客“南开公能讲坛”,其中有政治家、科学家、教育家、专家学者、著名主持人等。他们义务为南开师生作报告,并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这些报告,传达了国内外处于领先水平的研究和认识成果,极大地拓宽了学生的文化视野,增强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意识,是对课堂教学和课外教育的强力补充,呈现出“凸显南开教育特色,富有资源共享价值”的文化特征。

高中历史尖子生培养措施篇5

本刊讯 (记者 杨曙光) 近日,云南省委常委、省委高校工委书记李培带领委厅有关部处室负责人,在云南大学呈贡校区调研时强调:“拿出成果来才是最大的发展!希望高校研究发展思路、途径和措施,加快改革发展速度。”

在云南大学座谈会上,云南大学党委书记刘绍怀就云南大学历史、现状和近年来所取得的成绩,以及学校今后改革发展的思路,当前需要省委、省政府关心支持的问题等作了汇报。

听取汇报后,李培书记作了重要讲话,充分肯定了云南大学在改革发展进程中为全省经济社会事业发展做出的贡献,并代表省委、省政府,省委高校工委对云南大学师生员工表示慰问。他说,到学校看了新校区建设,听了学校的介绍,很受教育、很受启发、很振奋!学校新校区规划水平高、建设档次高、绿化水平高,是呈贡校区的一张靓丽名片。云南大学这些年为云南的经济社会发展、人才培养、科技进步以及民族团结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为全国培养了许多院士、科学家。近年来学校工作成效显著,对云南的教育发展,对云南的城市建设,对现代新昆明的发展都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对于云南大学下一步的发展,李培书记强调:一要增强责任,引领发展。在新的历史时期,高校要承担起更重要的历史使命,要引领云南教育发展,推动云南科技进步,培养更多高水平高层次人才。二要明确目标,加快发展。希望高校研究发展思路、途径和措施,瞄准先进,寻找差距,继承传统,总结经验,寻求突破,加快发展速度。三要改革开放,推动发展。要研究推出具有制度性、科学性、规范化、可操作的改革方案措施,在保证科研教学秩序正常进行的情况下下决心推动改革。要靠改革激发活力,靠改革调动积极性,靠改革推动教育、科研的发展。另一方面是开放,大学需要开放来注入活力,增强生命力。大学的希望在开放,要继续保持,继续扩大各方面各层次的开放。四是科技支撑,特色发展。科技发展靠人才,科技水平最终体现在研究成果,研究水平。改革的目的是让大家衣食有保障,心情更舒畅,有更好的工作环境,能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同时我们应该坚持特色发展,我们不可能在所有领域都取得领先成果,与其全面的肤浅不如片面的深刻,只有集中力量打“歼灭战”,靠特色才能支撑发展。大学要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力量寻求突破,要重视科研成果和科研水平,培养高端顶尖人才,来塑造品牌,塑造特色,提升云南大学知名度。五是建好队伍,保障发展。队伍建设内容非常广泛,一定要结合实际,体现特色,有效地建设好队伍。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云大领导班子建设,学校要继续抓好中层干部队伍,教师队伍和学生干部队伍等的建设。

高中历史尖子生培养措施篇6

每个班级都存在着一个品学兼优的尖子群体,他们学!习成绩优秀,学习能力强,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班主任要善于发挥这些学生的引领作用,使他们成为班级的核心,带动全班学生共同进步;作为正在成长中的学生个体,这些学生也因过多的关注滋养骄傲的情绪,耐挫折能力不强,也会有只关注学习不热爱劳动等问题,一个优秀的班主任还要善于扬长避短,抓住时机,使优秀学生群体能不断的进步和提高。

一、 不断激发尖子生强大的内在求知动机,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

尖子学生一般都有较强的求知欲望,他们能很好地认识到学习和自我发展的关系,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但学生确立的目标一般都是升学和就业目标,有待于教师进一步引导。班主任要实施激发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逐步形成为人类科学的发展做出贡献的责任感。班主任要注意引导尖子生由关注成绩转为关注知识本身,在探索,探究中去增加学习的成就感和幸福感;要为尖子生设定难度较大的学习目标,比如每学期总结1-2个学科的发展,学科学习方法,该学科领域1-2个尚未解决难题的解题思路。通过这些综合性强,难度大的目标,以激起学生好胜心的梯度目标的设置,让学生在克服难题的过程中充满对学科学习的热爱,更加关注该学科的发展,并自主建立为该学科的发展做出贡献的责任感。实践表明,给予知识本身有兴趣的学习动机,其学习动力最强大,持续性最久,所表现出的学习意志也最坚强。

二、 教育学生热爱生活,让科学与人文统一的思想灌注于他们的内心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论述过生活与教育的关系,“过什么的生活便是受什么样的教育”,具体的说“过健康的生活便是受健康的教育;过艺术的生活便是受艺术的教育;过科学的生活便是受科学的教育;过劳动的生活便是受劳动的教育;即生活与教育是统一的。”现代中学生在过重的学习压力下先失去了对生活本身的热爱,尤其是尖子生真正是“两耳不闻天下事”。这容易导致学生兴趣狭隘,不能很好的建构起知识与生活的联系,也很难在生活中发现可研究的课题,即不能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班主任要鼓励学生多进行社会实践,多参加社会活动,让尖子生成为社会活动的积极参与者,要让他们关心百姓,关注生活,瞩目国家发展,放眼世界竞争,要让“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精神在每一个尖子生身上都有很好的体现。针对现在学生阅读量小的事实,班主任还要有意识地引导尖子生去多读书,赏文学,论历史,听音乐,让人类最美妙的人文精神去陶冶和熏陶他们,让他们的思维得到均衡发展,并能借助艺术,文学等方式抒感,激发灵感。现代著名的哲学家、科学家赵鑫珊说过“不读史,不写诗,科学家很难有创造的深刻者”。

三、 强化尖子生基础工具学科的学习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学习数学是培养人理性思维,推断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的重要手段。数学能力强,逻辑思维严谨,能熟练运用数学工具解决计算问题及科学思想,这是科学家必备的基础素质。

语文是培养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的学科。学好语文更便于人们思想的沟通,提高思考人生,感悟人生及分析、判断事物的能力。尖子学生的语文学科如理化学科一样,在开发学生智力方面起着异曲同工的作用。

随着国家间交流与合作的加强,外语水平,翻译能力及最快地把握最前沿的科学动态的能力,已经成为专业人才科学研究能力的最重要的因素。作为班主任无论是从培养未来人才,还是提高学生高考分数的角度,加强三大工具学科的学习都是大为必要的。对此班主任要对尖子生提出“三大主科学习都要力争最优”的目标,为学生的将来奠定基础。

四、 委以重任,加强磨砺,使尖子生形成健康和谐的人格

高中历史尖子生培养措施篇7

1. 加强预习指导,培养探究意识 发现问题是探究式教学的前提,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答一个问题更重要”所以上课前,我要求同学们对教材内容进行预习,使他们初步感知历史内容。了解教材的基本知识和观点,并且要求同学们在每节课教材里能发现一两个与现实联系较紧或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对教材内容有了初步了解,为以后的学习作好了准备。例如:在讲“丝绸之路”时,同学们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开辟丝绸之路既然这么难,为什么还要开辟呢?这条路现在通不通?,它在今天的现实生活中还有作用吗?”这些问题看似幼稚,但说明学生在发展、在思考,为进一步探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再如八年级上册学习“洋务运动”,课前预习时我问:“枪、炮、轮船、翻译、邮票这些东西是什么时候产生的?这些东西现在已经很平常了,但在当时产生有什么意义?李鸿章、左宗棠、曾国藩这些人办洋务到底是为了什么?有人说是为了取悦慈禧太后,有人说是为了挽救颓亡的清王朝,你认为呢?”“洋务运动虽然以“求强”“求富”相标榜,但是结果没有“富”,也没有“强”,是不是就一无是处了?”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很快就会进入情景,非常投入的阅读课本,寻找问题的答案。带着问题的预习比漫无目的的看书目标明确,针对性强。

2. 再现历史情景,激发探究欲望 历史是鲜活的,生动的。展现在学生面前的也应该是这样的。而不是灰色的、枯燥的。为此我经常精心设计出一个个鲜活的历史舞台,把学生带入历史氛围之中,让学生身临其境,进入探究角色,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并且从中得到某些启迪。

讲述詹天佑与京张铁路的“之”字形路轨时,课本上的《京张铁路示意图》是平面图,体现不出立体的“之”字形,,我就自己做了一个沙盘,堆积上了一些山山岭岭的地形,上课时,我让学生用儿童玩具的小火车,来回拖动,先从山谷拖到山顶,再从山顶拖到山谷,这样几个回合,就显示出了“之”字形的路轨。我发现这比单纯的讲述效果要好得多,单纯的讲述很抽象,即便记住了也只是暂时的,这样的再现,不但把学生求知的胃口高高的吊了起来,还能加深印象,使知识深入到脑髓。

再如,我以前用华东师大版讲述“半坡尖底瓶”时,虽然课本上也有相关的小字介绍尖底瓶的科学原理,就是物理学上的重心原理,但只是凭空说,学生很难理解这其中的奥秘。其实对于这个瓶,我以前就查阅了很多资料,我发现所有的资料都回避了一个问题,就是瓶子在空着的时候怎么才能灌满水?所有材料都说“瓶子空着的时候会自动歪倒灌满水”,问题就在这里。为什么空着的时候就能灌满水?于是我布置了一个作业,让学生回家用泥巴做一个这样的瓶子看看,到底这其中的奥秘在哪里。结果有几个学生真的做了并且做的还很好,不止是简单的知道了其中的原理,还学到了包括我到处都查阅不到的知识。原来这个瓶子的关键在于上部(即肩部)的内壁做的薄,而瓶子的尖部(即瓶子的底部)必须做的很厚,同时瓶子的两个耳朵要适当的下移。具备了这几个要点,才能保证瓶子空着的时候瓶子的重心在上面,容易倒,以便灌满水,水满了以后又能保证瓶子的重心移到下面,让瓶子不倒。通过做这个瓶子,学生的探究热情被激发的淋漓尽致。

还有,我在讲“昌盛的秦汉文化(一)”“地动仪”一目时,为了让学生更直观的了解地动仪的原理,我去化学仪器室借了一个水桶形状的玻璃器皿,这样便于学生从外面看里面的情景。然后又用一根黑色的木棍竖在玻璃器皿的中间作为“都柱”,“都柱”的中间垂直钉一根横杠,指向玻璃器皿的壁。我让一个学生把放玻璃器皿的桌子向一边倾斜,结果横杠的尖也相应的戳向玻璃器皿的壁。这个演示虽然简单了一点,但是学生的求知欲特别强烈,纷纷要求课后自己做做看,我说“很好啊,谁做的好,下一节课就来讲台上演示给同学们看”,课后还真有几个做得像模像样的。通过这件事,我确实认识到了学生求知欲的强烈。

3. 设计探究式教学的问题,培养探究能力 我除了适时地引导学生探究教材中设计的现成的问题外,还另外设计一些探究式的练习题。例如我在讲《汉朝的中外交流》时,有两个图:《张骞出使西域》和《丝绸之路》,我问学生:这两个图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学生纷纷回答:“都从长安出发”。“都往西走”。“都过河西走廊。”“都有南北两条路线”。但是对于这两个图的不同之处却没有说出来的。我说:“把张骞出使西域的路线抻直了看看怎样啊?”学生纷纷发言,最后总结出了最大的不同是:张骞通西域的路线是封闭的,而丝绸之路的路线是开放的。再如我以前用华东师大版讲述“辽、宋、西夏、金并立”和“元朝的统治”两课时,有三个地图学生很容易混,这三个姊妹地图分别是《辽、北宋、西夏形势图》、《宋金对峙形势图》、《蒙古兴起示意图》,我让学生这样比较:北宋的时候,周边有哪些政权?(辽、西夏、吐蕃、回鹘、大理),南宋的时候又变成了什么?(金、西夏、吐蕃、大理。也就是辽变成了金),到南宋后期又变成了什么?(蒙古、金、西夏、西辽、吐蕃、大理),这些探究虽然简单,但能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不再是乱麻一堆了。再如,“到底是先有桌子还是先有椅子?”,我让学生联系“宋代的城市生活”来推理这个问题。学生通过自己掌握的知识是这样推理的:古人最早是席地而坐的,不需要高的桌子,用很矮的几案就行。宋代出现了靠背椅,不坐在地上了,坐的高了,几案也应该相应的高起来,就变成了桌子。所以先有桌子再有椅子。我通过这些新颖、可操作性的开放性习题积极引导学生多思考、多动手、多实践,用联系的、发展的眼光,多则面、多角度地剖析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让学生探究思维的火花在老师的点拨下更加光彩夺目。

对女皇帝武则天感兴趣,我就要求学生搜集她的有关资料,有个同学说她看过一本书是关于武则天无字碑的介绍,我觉得这个问题提的非常好 ,然后就要学生思考:“为什么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墓前树立的是一块“无字碑”呢?”要求学生能结合历史去谈体会。通过同学们的思考,得出以下结论。有的同学说:“武则天觉得自己功绩巨大,是无法要用文字表达的,所以什么也没有写。” 观点二:中国历史上皇帝大多是男性,武则天以女性当皇帝,为中国传统伦理所不容,故不给她写碑文。观点三:认为武则天立无字碑是一种聪明的做法,她知道一个人是非功过不能自己说了算,也不是自己的子孙说了算,而是要由后来众多的人来评论。做对了的事情自然会有人加以表彰,做错了的事情,必然遭到后人的批评,武则天做了许多好事,也做了不少坏事,但是自己没有必要自我表扬,也没有必要公开承认自己的错误,死后是非功过自有公论。这样,她让人立了一块无字碑。通过这样的讨论探究,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也提高了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全面了解。学生对历史人物的了解也更深入,也给学生以更大的启发。

4. 组织活动课,让学生在交流中学会探究 随着课改的深入,活动课的分量越来越大,从我们过去使用的华东师大版的2-3课,变成了现在我们使用的人教版的4-5课甚至更多。有的教师认为活动课可有可无,表现在行动上基本不讲。我不这么认为。我觉得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历史活动课,进行探究活动,可拓宽知识面,扩大历史视野,促进个性的形成和发展。表现在课堂上,就是让学生参予教学过程,去体验获得成功时的欢乐和满足,从而使学习的内部诱因得到加强,如“秦始皇功过的辩论”,我就是按照课本上的设计模式和程序进行的 ,学生非常投入,唇枪舌战地辩论,有的甚至面红耳赤。他们不但把秦始皇的功过是非充分地再现了一遍,也充分锻炼了自己的思辨能力,展现了自己的才华。以前学习一课,我让学生分别扮演李鸿章、荣禄、翁同鲧、康有为、从荣禄祖宗之法不可变的责问开始表演,不仅学生了解了维新派变法主张,而且给学生提供了自我表现的机会和发展潜能的场所,学生的心理上得到了一种满足,而只有在心理满足的前提下,才能激发学生对新的学习内容产生更高的求知欲。事实说明,活动课是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平台,我们为什么不去充分挖掘这个领域潜在的能量,以便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意识。

(操作中应注意的问题)

(1)本案例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实施,非课外实施,如果在课外实施还要增加其他的一些措施。

(2)对于措施的第二条“再现历史情境”,要选取一些典型的、重要的历史知识,不能过多过滥。以免过多分散了学生的精力和影响了重点知识的学习。

高中历史尖子生培养措施篇8

关键词:技能型;拔尖化工人才;培养途径;个性化

21世纪的今天,世界化学工业进入飞速发展阶段,呈现出日新月异的态势,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纳米技术、催化技术、新能源利用技术、新材料技术等为代表的新技术已成为影响世界化学工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当前,我国的化学工业正处于战略性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要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转变化工经济增长方式,必须突破发展中的瓶颈制约,如生产工艺和装备落后、专利产业化率低、技术创新能力不强、物耗能耗高、安全环保隐患突出等,这对培养化工人才提出了新的挑战。化工行业的蓬勃发展不仅需要数量充足的高素质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还需要大量的高素质技能型化工人才,尤其是在化工生产中能进行绿色工艺改造、技能创新、解决一线生产实际操作难题的技能型拔尖人才则是企业活力与效益的核心源泉。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化学工业的竞争日益激烈,技能型拔尖化工人才是保证竞争立于不败之地的有力保障。因而,培养和造就大批高素质技能型拔尖人才是时代赋予高职化工教育的历史使命,也是广大高职化工教育者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

一、技能型拔尖化工人才的内涵

传统的技能型化工人才是指具备化学化工基础知识,能熟练掌握化工生产过程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并能解决工作实践中关键操作技术和工艺难题[1],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一线工作的从业人员。技能型拔尖化工人才有别于传统的技能型化工人才的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比传统型人才具有更强的创造性,更明显的创新成果,能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因此,高职技能型拔尖化工人才应界定为化学化工基础知识特别扎实,综合能力特别强,具备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富有强烈的事业心和社会责任感、有潜力成长为未来化工行业或领域领军人物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二、技能型拔尖化工人才的基本特征

1.扎实且不断更新的知识储备、合理的知识结构

对于技能型拔尖人才而言,必须以广博的多学科交叉知识为铺垫,才能从容进行各种技能创新。当今化学工业已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新技术、新理论不断涌现,只有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拥有了足够的知识储备,才能具有可靠的应变能力和强大后劲,才能尽快地汲取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形成合理的多元化知识体系。现实中,一些技能型人才已具备了高超的技艺,但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专业知识相当欠缺,导致创新能力不高,难以成为拔尖人才。可以说,知识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技能型拔尖人才进行技能创新时所到达的高度和速度。技能型拔尖化工人才具有的知识应包括化工软件的使用知识、信息收集加工知识、阅读外文文献的英语知识、与时俱进的化学化工专业知识等。

2.娴熟且高超的技能

化工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学科,要求学生的动手能力强,要勇于实践、善于实践、敢于实践。动手能力是技能型人才共有的特征,但只有技能型拔尖人才才能戴上“技艺超群”这一桂冠,这也是技能型拔尖人才最显著的职业形象特征。技能型创新项目的特点决定了创新者必须有娴熟且高超的操作技巧,才能在实际工作中解决复杂性的应用难题,才能实现技能的创新[1]。技能型拔尖化工人才应有的技能具体表现为:生产工艺的控制技能,现场分析判断处理突发事故的技能,化合物的成分分析、制备与合成技能,物质的分离纯化技能,化工生产设备的检测、维修、维护技能,原料采购及产品销售技能等。

3.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现代化学工业具有生产装置大型化、生产过程连续化、自动化等特点,使得技能型人才的劳动组成中动作技能逐渐减少,智力成分不断增加。一线化工操作多单调、重复,常规技能型化工人才往往囿于现状,不善思维或多进行常规思维,习惯于常规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技能型拔尖化工人才则能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从生产中找出规律,找出问题,进行技术改造、技术革新或提出新方案、新手段,进行创造性的思维。这种思维具有明显的求异性、想象性、灵感性、敏锐性等特点。

4.创造性的人格

创造性的人格是拔尖人才进行创新活动的动力机制,任何创新因素都受人格因素的极大制约。化工生产具有高温、高压、易燃、易爆等特点,较其它工业部门具有更高的危险性,工作环境相对较差。因此,只有那些具有崇高理想、坚定信念、务实作风、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技能型拔尖人才才能敢于吃苦、淡泊名利、勇于挑战。实践证明化工行业的技能型拔尖人才的发展,绝大多数都曾在化工的第一线工作,都曾在化工行业的艰苦地区、复杂环境、关键岗位磨练品质、增长才干。[2]

三、技能型拔尖化工人才的生态环境现状

人是环境的产物,拔尖人才的生存发展离不开人才生态环境。杜业艳等认为,“人才生态环境是指能够确保人才生存发展、展示才华和实现其价值的生活环境、工作环境、政治环境、文化环境和人文环境等的总和”。[3]一般而言,根据环境主体的层次,包括宏观人才生态环境和微观人才生态环境两个方面。

从宏观人才生态环境视角分析,主要存在以下几种不利于我国技能型拔尖化工人才培养的问题:(1)传统观念的束缚及现代生活条件的改善,使人们的就业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传统的观念中,化工的名声比较糟糕,人们普遍认为化工专业就是要从事“3D”工作,即污、难、危的工作,加之工资待遇与其它专业相比不尽人意,职业发展空间不大,造成近年来该类专业第一志愿率不高,录取分数线也是最低的专业之一,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专业拔尖人才培养的难度。(2)化工企业现行的管理体制不利于技能型拔尖化工人才的培养。化工类高职毕业生尽管拥有大专学历,多数化工单位仍将他们当作是技术文化层次较低的普通工人进行使用,使得一些技能型拔尖化工人才长期难以发现,难以得到提拔重用。加之社会对技能型拔尖人才的评价有着传统的“错位现象”,即“重学历,轻能力;重科技,轻技能”。可以说,国内的社会评价体系不利于一线工人持续性的改善工艺,即使他们操作熟练、经验丰富也难以引起高层管理人员的重视,部分企业尚未将对技能型拔尖人才的培养上升到战略发展的高度。(3)技能型拔尖化工人才成长空间窄,未获得相应的等级待遇。虽然我国高技能人才严重缺乏,技师、高级技师在技术工人队伍中比重较小,但现行政策中相应的人才培养激励措施较少。以江苏石化企业为例,燃料油生产工、分析工技师、高级技师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取就有工龄、学历等等限制,获得这些高级职业资格证书的技能型拔尖人才仅给予小幅度的提高待遇,使得一些技能超群的拔尖人才不愿或不屑花费精力去获取高级职业资格证书,而是千方百计地从一线调至科室。

从微观人才生态环境视角(特指高职院校拔尖人才生态环境)分析:(1)化工人才培养目标的终结性。人才培养的过程过多地强调了就业的导向性、人才培养规格的共性,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扼杀了部分学生的创造性。(2)高职化工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不够合理。[4]课程体系仍采用“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老三段”形式,使得高职化工教育脱离了生产实际。(3)校企合作的层次及力度不够。化工行业的特殊性导致高职学生很难深入到化工企业内部关键岗位进行实习,因而难以掌握一些复杂性的关键技术。校企合作表现为一种自发的、松散的、浅层次的状态,部分化工企业的实习或走马观花或流于形式,导致无法实现技能型拔尖人才的培养目标。(4)专业实验室建设不力。由于近年来化工行业的景气指数不高,化工类高职生源数目下降较快,大部分高职院校不愿将经费投资在化工专业实验室的建设上,使得专业实验室建设与行业的发展差距较大,制约了技能型拔尖人才的培养。(5)师资问题。技能型拔尖人才的培养需要有一批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学队伍,教师要有宽厚的理论知识、广博的学术视野,还要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化学工程实践能力,但大部分高职院校的教师往往缺乏化工实践经验,缺少化学工程背景。

四、高职技能型拔尖化工人才培养途径探析

知识经济时代是个“个性消费”的时代,化工产品的“个性化”发展趋势势必成为潮流,新颖独特、功能齐全、性能优异的化学品将显著地影响人们的消费观。化学品的“个性化”特性需求呼吁具有鲜明特色的个性化拔尖人才为之服务。因而,高职化工类专业需构建定位明确、层次清晰、衔接紧密、促进拔尖人才可持续发展的个性化人才培养体系,从多方位、多角度探析拔尖人才培养的途径。

1.要彰显个性化的教育理念

针对学生的不同个性特点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和评估标准,为每一个学生的充分发展创造条件。要把培养完善个性的理念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个要素与环节之中,从而对学生的身心素质特别是人格素质产生深刻而持久的影响力[5]。人才培养目标要体现对拔尖人才的特殊要求,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及对未来的职业适应能力的培养,加强学生创新创业素质的训练。

2.建立与个性化教育相适应的高职化工课程体系,拔尖人才可以实施以课题为基础的课程结构模式

学校在充分了解学生个性特点及基本需求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化工企业发展及地方经济对人才的需求,经多方论证后,进行相关课程设置、课程内容设计并制订具体的实施方法。设置的课程要能够充分反映化工新科技、新工艺、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内容,要把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加入到新课程体系中。加大选修课的范围及比例,鼓励选修部分人文课程和非化学课程。任选课程数目需达到一定数量,保证学生选课有相当的自由度,有利于拔尖人才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拔尖人才通过每学期安排相应的课题,让他们增长知识和见识。课题的内容依据学生的兴趣进行量体裁衣,可质疑、挑剔前人产品设计方案、化学品配方、产品测试方法,亦可对工艺指标、工艺流程缺陷或不足、产品合成方法,进行改进、改造与完善;内容不求深,但求通过实践能赋予他们较强的专业技能,保证他们完成每个课题均有相应的专业收获,增强他们的成就感与自信心,培养他们虚心好学、不满现状、不断进取的精神以及自尊、自信、自强不息品质的培养,使他们能激励自己,不断开拓创新,不断向更高的目标奋进。

3.营造良好的拔尖化工人才生态环境

在宏观政策制定和舆论导向上,要培育适合拔尖人才发展的社会环境。化工企业要靠先进的管理和工程技术,打破种种存于人们心中的认识偏见,让进入化工企业工作成为“有面子”的事情。化工企业应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激励措施保证技能型拔尖人才有相应的职业发展空间及较优的福利待遇。对高职院校教育环境而言,要通过和谐校园文化建设营造适合学生成才的民主、自由的学术氛围,调动学生创新的积极性。如邀请国内外化工专家、学者进行学术讲座,定期举办科技活动、专题研究、技能竞赛、技术服务等系列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活动,多方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

4.教研互动,搭建各种化工创新实践平台,让拔尖人才在企业实践中提高实际创新能力

当前,高职化学化工教育的现状是教学与科研严重脱节。笔者注意到,在高职学院有较多一线专业教师在评上高级职称后,就很少甚至不再从事科研活动。这样势必造成对本学科最新成果难以把握,难以知晓行业企业的生产实际和发展动态,使得拔尖人才很难接触科学前沿问题。因此,实施教研互动、互渗是提高教学水平和培养拔尖人才质量的重要保证。在教学项目设计时,教师将自己的科研项目转化成教学项目用于拔尖人才的培养,可以激发学生参与科研的兴趣,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强他们的动手能力,也能促进教师的科研工作。鼓励拔尖化工人才申报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或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尽早让他们参与到科学研究活动中。技能型拔尖化工人才是否拔尖需在企业实践活动中进行检验,实践是拔尖人才成长的必由之路。化工企业中的工作任务复杂多变,各种事故、难题随机而生,技能型拔尖化工人才通过在企业实际岗位上实践锻炼,解决各种难题、完成各项任务并积累相关的生产性经验和技能,才能真正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并获得企业和社会的认可。学校要尽可能安排教师与拔尖人才同时下企业顶岗锻炼。师生之间通过真实的岗位交流,既可使教师容易发现自身的不足,又能让拔尖人才通过指导形成真能力。在专业实验室和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上学校要舍得投资,要换新思路让化工顶岗实习不再是难题。[6]校企合作能深度融合,才能让拔尖人才的培养高度上一个新台阶。

5.建设创新型的师资队伍

高职技能型拔尖化工人才培养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师资队伍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更注重教师的工程背景、实践经验、技术应用创新等要求。拔尖的化工师资才能培养出拔尖的化工人才。高职院校拔尖人才的师资队伍应该是个互助协作、锐意创新的团体,内部分工明确,既有精湛技能指导者,又有富有创新能力的科研活动的引路人,采取导师制的运作方式,多途径、多方式发现并培养拔尖人才。学校要创设条件让教师参加国内外各种有益于创新活动的培训,拓宽教师知识面;要落实“访问工程师”制度,让教师定期到企业实习,增强教师专业技能与工程实践能力;要鼓励和扶持教师进行科研活动,提高教师的化工科技实际开发能力。

五、结 语

为了满足现代化学工业对技能型拔尖化工人才的需求,高职化工教育必须摒弃原有整齐划一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凸显个性化的育人理念,在专业课程体系、育人环境、师资队伍建设等多方面加大创新改革力度,形成一切有利于技能型拔尖化工人才成长的因素,才能实现《石油和化学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中的奋斗目标,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刘明耀.论技能型创新人才及其培养[D].东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1-6.

[2] 郑秀英,罗伟,姜广峰.彰显行业特色,着力培养大化工拔尖创新人才[J].中国大学教学,2011,(2):15-17.

[3] 杜业艳,朱华杰.人才资源生态环境建设[J].科教文汇,2006,(4):149-150.

[4] 胡婉莹.适应循环经济发展需要改革化工教学[J].中国成人教育,2007,(8):154-155.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