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高中语文方法8篇

时间:2023-07-02 08:23:51

高中语文方法

高中语文方法篇1

【关键词】高中语文 学习方法 有效性 探究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1.090

众做周知,语文是一门以汉语为载体的学科,教材内容综合语言和文学两部分的内容,对于中国学生来说,语文可以说是最为容易的学科,毕竟,每个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时时刻刻接触到的都是汉语。但从教学实际情况来看,语文也是众多学科中学习效果提高最不明显的学科,尤其是对于高中语文这门学科来说。一方面,进入高中阶段,各科知识内容更加趋向于专业性,教材知识向着纵深方向发展,难度和广度大幅度提高,对于学生的学科思维能力有了一定的要求,这也就导致学习难度的进一步加大。

另一方面,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认为语文是一门非常慢热的学科,学生只有在掌握学习方法的前提下,能够持之以恒的努力,才能保证教学效果的显现,任何突击性的学习都是基本无用的。所以作为教师,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除了教给学生规定的语文知识以外,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从而保证学生在高中三年的学习过程中能够不断进步,最终在高考中能够有优异的表现。

一、日常积累

从某种意义上讲,语文是一门语言性学科,尤其是关于字词部分是学生语文学习的基础性内容。在高中阶段随着学生智力和学习能力的不断提高,字词已经不是日常课堂教学的重点内容,学生也不会拿出太多的时间来进行字词的记忆。但字词依旧是学生语文学习的奠基石,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主动性的引导学生利用零碎的时间进行字词的学习。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自己准备一个“口袋本”和一支笔,方便带在身上,这样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可以随时发现,随时记录,尤其是在做题过程中遇到的陌生字词,或者是容易出错的字词,进行及时的整理和记录。口袋本方便随时带着,充分利用课间、等公交时间进行字词的记忆,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节省时间,避免大批量的字词记忆导致的学习枯燥感,还可以帮助学生养成时时学习的好习惯,继而带动其他学科知识的学习。

二、学会听课

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也是学生进行知识学习最主要的阵地。作为教师,我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在课堂听讲过程中缺乏目的性,仅仅是凭借耳朵和大脑进行记忆,这就容易导致学生在课下知识遗忘速度快。所以,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学会听课。

在我看来,学会做笔记是提高学生课堂听讲效率最有效的一种方式,上文中提到让学生准备一个口袋本用来进行字词的累积,而课堂听讲过程中口袋本的容量是不够的,所以需要学生准备一个日常用的笔记本。当然,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不提倡学生进行笔记,一是时间不容许,二是动手记笔记容易打断学生的听课思路。作为高中教师常有的习惯就是将课堂教学重点留在黑板上,而且通常情况下教师一般会将讲课时间限制在三十分钟之内,这样就留给学生足够的整理时间,学生可以在知识讲解完毕后进行重难点知识的总结和记录。这样可以锻炼学生的自主归纳能力,避免学生在听课过程中只是习惯于跟着教师的思路亦步亦趋,而是可以有自己的思想,按照自己所需来归纳总结重点内容。

三、多读多练

除了语言性之外,文学性也是语文这门科目的一个显著特性。尤其是对于高中语文来说,在历年高考过程中阅读和写作占据着整个语文考卷超过百分之八十的比重,直接决定着学生高考语文成绩的好坏,所以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教给学生正确的阅读和写作方法。

首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目的性的扩大学生的文章阅读量。一方面,教材中所收录的文章不论是在结构还是题材方面都具有非常高的代表性,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课本文章为例教给学生如何阅读,如何体会文章情感。另一方面,在教材文章的基础上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阅读同一个作者的其他有代表性的著作,如教材中选择了《红楼梦》中的某个章节片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红楼梦》这本书作为课外读物进行阅读。同时,教师还可以给予学生一定的选择自由,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和需要选择课外读物。学生读得多了,知识储备丰富,在文章分析和情感体会方面角度也会变得开阔,同时通过课外阅读还能够帮助学生放松身心,减轻压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进行模仿性练习。写作是一门语言综合运用的部分,高中阶段的写作在字数和文采方面要求更高。所以仅仅是组织起语言去叙事或者是论证是远远不够的,作文中不仅要有情感更要兼具文采。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不断练习。一开始可以引导学生从文章结构、观点切入角度、叙事方式、修辞方式等方面进行模仿,逐步提高学生的语言转换和情感表达能力。然后,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释放自身情感,逐渐从仿写走向创作,最终形成自己的写作模式和语言风格。

四、温故知新

知识的学习存在着一定的遗忘规律,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只是一味的埋头前进,则只能是学到的越多,忘记的也越多。尤其是对于语文这样一门记忆性内容较多的科目来说,有计划性的知识复习是非常有必要的。在我看来,语文知识的复习可以遵循两个原则:一网打尽和查缺补漏原则。

高中语文方法篇2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方法

一、明确目标明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没有明确的目标,犹如“盲人骑瞎马”,到处乱撞,其结果是不堪设想的。因此在教学每一单元前,我们要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和单元教学的内容,确立教学目标。确立单元教学目标,要体现听说读写能力训练和思想教育的要求。

例如,我在教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记游散文时,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1、 阅读方面:了解课文所写景物的不同特点;体会文章在景物描写中蕴含的情趣和哲理;理解写景抒情散文融情于景、托物传情的特点;学习课文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比喻、拟人、引用、排比等修辞手法状物写景的方法。

2、 写作方面:学习定点观察和移步换景的方法,抓住景物特征,按游踪顺序状写较多的景物,学会写较复杂的游记。

3、 听说方面:能口头向全班同学介绍一个地方、一处风景,突出特点,明确方位,仿到口齿清楚,表达明白。

对以上教学的总目标不仅教师要了然于胸,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了解。因此在开始教学之前,我首先将这一目标告诉学生,使学生心中有数,在学习过程中才有明确的努力方向。

二、学习知识

学习知识就是在教师指导下,学习单元理论知识

现行高中语文教材都是按文体划分单元来编排的,每一单元都由教学要点、课文和单元知识与训练组成。单元知识与课文是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的。单元知识有统驭课文、帮助学生正确阅读理解课文的作用。所以在教学课文之前,应指导学生学习单元知识短文,归纳知识要点,再运用单元理论知识去分析理解单元课文。如,教学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五单元的四篇古典小说时,因学生对古代小说的特点还较生疏,所以在教学肘,除了帮学生温习小说的三要素外,还应指导学生认真学习单元知识短文《中国古代小说的特点》,进而归纳出有关我国古代小说的知识要点:

小说起源于劳动,古代神话传说可以说就是小说的渊源。

古代小说的发展阶段:先秦两汉的萌芽状态――魏晋南北朝的笔记小说――唐传奇――宋“话本”――明“拟话明清章回体小说。

3、我国古代小说的特点:A、注意人物言行和细节描写,在矛盾冲突中展现人物形象。B、情节曲折,故事完整。C、语言准确简练,生动流畅,富于个性化。D、叙述方式明显带有说书人的印记。这样,通过学习知识短文,梳理知识要点,学生对我国古代小说的有关知识就有了明白、清晰的印象,这就为下一步古典小说的教学奠定了基础。

三、教读示范

教读示范就是在教师带领下,依据单元教学目标,运用所学的单元理论知识,引导学生分析、理解讲读课文,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付诸阅读的具体实践活动。教读示范,实际上就是通过教师的示范教学,教给学生一把分析、钻研同类课文的钥匙,起到典型引路的作用。

教读示范必须做到三点:(1)要突出重点,体现单元教学目标。(2)要落实知识,用课文印证单元理论知识,揭示知识的规律性。(3)要侧重指导学习方法,“授之以渔”,引导学生掌握分析问题的途径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使之具备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能力。

例如教读高中语文第一册第四单元的两篇讲读课文《景泰蓝的制作》和《南州六月荔枝丹》时,我引导学生着重分析、研究以下问题:①两文抓住了景泰蓝和荔枝果实哪些特征来说明的。②理清两文的说明顺序。③分析两文综合运用下定义、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举例子等说明方法。④分析两文准确、简明的语言特色以及科学小品兼用文艺笔调的写作方法。结合课文实例,通过上述问题的分析、研究;落实说明文的有关知识,教给学生读写说明文的方法和规律,学生就会自学说明文,能力得到提高。

四、自读深化叶圣陶指出“教师的教,是为了不教”

自读是学生由老师讲解到个人自学的过渡阶段。所谓白读深化,就是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教师在教读课文中示范讲解的方法去自学单元自读课文。通过自读实践,使单元知识得以进一步的巩固深化,进一步增强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从而达到不教自会的境界。这一步教学,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只作点拨提示,切忌越俎代庖。有时,为了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自读课文,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具有启发诱导性的思考题,引导学生深入钻研课文。

例如,教学高中第一册第二单元的两篇白读课文《为了的嘱托……》和《火刑》,根据单元理论知识和课文内容,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供学生思考:①两文表现了吴吉昌和布鲁诺两位科学家怎样的精神和品质?②两文各采用了什么样的线索来组织材料?③ 两文各按什么样的顺序记叙的?④两文各采用了哪些人物描写的方法来刻画人物、表现主题的?以上问题,学生可以通过比较阅读的方法,采用讨论的方式去完成。这样,既可以增强学生的读写能力,巩固深化单元知识,又可以锻炼学生的听说能力。

五、习作训练

高中语文方法篇3

【关键词】高中语文;写作方法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学生学好其他学科,对子提高学生正确理解运用语言文字的水平,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为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本文就如何学好高中语文谈谈自己浅显的看法。

一、素材积累――挖掘课本中的人物事例作为作文的有力论据

(1)挖掘名篇作者(名家)的经典事例。古今中外,文学名家数以万计。远至“弟子三千,七十二贤”的孔子,“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屈原,受了宫刑也要发愤著《史记》的司马迁,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近到“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的朱自清,“拍案而起,横眉怒对的手枪”的闻一多,大难之后成大器的史铁生……每一位名家的人生经历,都有值得我们深度挖掘的事例。

(2)挖掘课本中的文学形象,使之成为自己作文的有力论据。名家的名篇里,活跃着众多的个性鲜明的人物。这些人物,既有历史人物,也有虚拟的人物(如小说中的人物),他们都是我们文章素材的绝好的来源。例如:孔子说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这一素材,就可用在写“人生”“幸福”等内容的文章上。

二、学会听课,培养听、说、读与语言表达能力

如何听语文课?此话一出,很快就会有人说,”语文课有什么好听的,从小学到高中,语文都是老一套,读课文,学字词,分析课文结构,归纳中心思想,总结写作特点。不听课,照样能学会。”不错,在众多科目中,语文好学,但要学好却不易,还需要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和技巧。要想学好一门功课,听课是关键。一位优秀的老师,在课堂上传授的不仅是知识,同时还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正所谓“授之鱼,不如授之于渔。”学生在课堂上,接授的不只是每篇课文所要掌握的字词、文章的主题和写作持点等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老师在课堂上的讲解和引导,学会如何通过对课文的阅读和学习,感悟课文表达的情感,把握课文的主题、学习作者如何布局谋篇的。而孩子成绩的好坏也往往取决于课堂短短的45分钟的听课效率。听课效率高,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些能力的培养是学生在课后的语文学习中无法达到的。真正会学习的人都善于利用课堂45分钟。

三、写作教学评价方式的探讨

1.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牢固把握发展学生的概念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规定,写作教学要让学生“能独立修改自己的文章,结合所学知识,多写多改,养成切磋交流的习惯。”可见,学生的主体性在作文评价中有着很重要的地位,语文教师不仅应该是学生作文的“裁判”,更应该是学生作文的“兴奋剂”、“助推器”、“导航器”、“剂”和“加油站”。作文评价的优先权应该还给学生,让学生在长期不断地作文评价中养成自觉修改文章的习惯,以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2.倡导写作教学评价的多元化

(1)评价主体多元化。多元智能理论的提出者加德纳认为,“每个拥有健全大脑的个体至少应拥有语言智力、逻辑数理智力、空间智力、音乐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交往的智力、自我反省的智力、自然观察者智力这八种程度不同,相对独立的智力,由于这八种智力在个体身上的组合方式不同,导致了个体间的智力差异和不平衡发展。”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的评价原则:评价应由教师、学生及教育管理人员等共同操作,力求从各个方面反映学生学习及发展的真实水平;师生之间己经不完全是单纯的传递和接受关系了,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发展的合作者、组织者和指导者,应是“平等中的首席”。由此可以看出,评价的主体不应单一化,学生也应该成为评价的主体,其他教育管理人员、家长也可以适时参加写作教学评价的过程中。

(2)评价方式的多元化。《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关于“作文修改的评价”中明确指出:“不仅要注意考查学生修改作文内容的情况,而且要关注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和方法。要引导通过学生的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但是传统作文教学的评价方式单一,教师批改学生的作文只给一个分数、一句简单的评语,作文讲评课也只是把写的比较好的作文当成范文读给同学们听,没有加以细致的评价或没有点到学生作文的关键处。讲评课的气氛低沉,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单一的评价方式需向多元化转变。

参考文献:

高中语文方法篇4

一、了解字词

我们进行课前预习的第一步就是要扫清课文中陌生字词的障碍,了解字词的读音、意思以及在本课中的意思。这是最为重要的一步,不了解字词的意思就无法理解文章的意思,无法解读文章中所蕴含的作者意图。因此,这就需要我们在课前通读课文,找出里面没有学过的字词,并通过课下注释或查字典、词典了解它们的读音和意思。对于还是无法理解的字词,可以在文中标出来,在听课时重点听老师讲解。这样,教师不必为解释字词花费太多的时间,可以很快地进入课文的讲解,提高课堂的效率,也使我们能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二、查找资料

我们除了要了解字词的读音和意思外,还要了解课文的基本意思。我们要想理解文章的意思,就要查找参考书、校园网上的学习资源以及互联网的资料等。这些资料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作者的生平,明了文章的写作背景,解读文章的含义,知道课文的重点和教学目标。我们知道这些后,上课时就能很好地配合教师的讲课,对文章的重点和难点也会集中精力去听,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教师在讲课时也可省去不少时间,可以针对我们的疑问点进行重点讲解,对我们都会的问题一点而过,使得我们的自学能力不断增强。

三、努力提高阅读能力

阅读是语文的一个重要的板块,阅读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一是要把握常用的字、词、句、篇的知识。阅读即是要通过与字、词、句、篇打交,从中获取知识,假如不把握这些基本常识,那么阅读就无法进行,缺乏这些基本常识,则需要迅速补救。二是要把握一些基本的科学常识。有人说,现在到了21世纪,假如不明白生物化学、生态学,也许连报纸都看不明白,事实的确如此。比如报纸上经常出现的“生态平衡”“生态系统”“基因”“纳米”等专用名词,不少人似懂非懂,即是由于缺少有关科学常识,因此不妨也看一点科技普及读物。三是要具备一些必要的工具书。在阅读过程中难免有不认识的字,也会有不能理解的词语,这时假如手头有《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汉语成语词典》等工具书,就可以及时地查一查,以扫除阅读挡碍,同时也使自己的语文常识进一步丰富起来。阅读材料要精选,最好是名家名作,时文美文,值得一读的文章。阅读时主要注意以下几点:一要把握所读文章的文体特征,掌握各类文体的基础知识。如记叙文常涉及记叙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记叙的线索、记叙的方式、表达的方式。议论文则具备三要素:文章的论点,论据类型,论证方法。散文则应把握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二是阅读过程中要注意“三抓”。一抓题目。标题是文章的眼睛,读懂题目,就知道了写作方向及文章大概意思。二抓关键词和关键句。关键词和关键句是文章内容的主要基石,是题目的阐述和延伸,抓住了关键词和关键句,就能对文章内容准确把握。要抓议论、抒情句,议论、抒情句起突出中心,深化主题的作用,是作者感情最鲜明的体现,抓住这类句子有助于抓住文章中心,理解文章的主题。三抓文章的内在联系。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文章的结构,学习文章的表达方式。三是要加强背诵。要在理解的基础上选择全文或段落或有关语句熟读或背诵,以求增强对语言的敏感性。同时为写作积累素材。

四、作文的功夫在作文之外,“劳于读书”可“逸于作文”

我们平时的学习中,可以感觉得到,如果班里哪个同学作文得分每次都很高的话,这个我们肯定是阅读了特别多的课外书,也可以说这个我们特别喜欢读书,把读书当做自己消遣娱乐的一种工具,日积月累,作文水平自然就上去了。所以说,写作水平的提高有赖于平日素材的积累,见多识广,就是这个道理。做教师的也有这样的体会:有的我们书读得也不少,但是就是作文水平上不去,我们阅读的材料也不少,但在写作文的时候就是用不上这些材料,就是只会记,不会用,也就是所说的不能活学活用。我们在读写结合中把这些有用的素材转化为自己的东西,从而用到写作当中,提高作文水平。鲁迅先生说:“凡是已有定评的大作家,他的作品,全都说明着‘应该怎样写’。”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除了完成教学任务,还要重视语文课文对我们写作的启示作用,寻找如何更好地提高我们的语文素养的有效方法。

五、课外的练习

课外的练习可使我们进一步巩固学习到的知识,也使得教师能更准确地了解我们的学习情况。新课程理念提倡减轻我们的课业负担,也就是要求教师减少课外作业量,改变以前题海战术的做法。因此,教师需要精心选择课外作业,不仅要有质量,还要兼顾我们的情绪。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我们的具体情况分层次留课外作业,也是说,课外作业分出不同的层次来。课外作业可分为基础型作业、提高型作业和拓展型作业。学习有困难的我们,只要完成基础型作业就行,中等我们和优等生再接着完成提高型作业,还有余力的我们可接着完成拓展型作业。这样可使所有的我们都能巩固学到的知识,锻炼自己的能力,也使得我们树立了信心,激起了学习的动力。

高中语文方法篇5

关键词:听课方法;高中语文;方法浅谈

学好一门功课,听课是关键,他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会学习的方法,正所谓“授之鱼,不如授之于渔”。只有掌握了正确的方法,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的。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包括看、思、写的多种行为能力都能充分的调动起来。

如何听语文课?此话一出,很快就会有人说:“语文课有什么好听的,从小学到高中,语文都是老一套,读课文,学字词,分析课文结构,归纳中心思想,总结写作特点。不听课,照样能学会”。不错,在众多科目中,语文好学,但要学好却不易,还需要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和技巧。

要想学好一门功课,听课是关键。一位优秀的老师,在课堂上传授的不仅是知识,同时还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正所谓“授之鱼,不如授之于渔”。语文注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只有在课堂教学中才能充分体现出来。学生在课堂上,接受的不只是每篇课文所要掌握的字词、文章的主题和写作特点等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老师在课堂上的讲解和引导,学会如何通过对课文的阅读和学习,感悟课文表达的情感,把握课文的主题、学习作者如何布局谋篇的。而孩子成绩的好坏也往往取决于课堂短短的45分钟的听课效率。听课效率高,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对课文的讲解分析,实际是在培养学生“听”的能力。在课堂上,老师所讲的内容很多,善于从老师的讲解中抓住要点、难点,这才叫做会听。而老师的提问旨在培养学生的说读的能力,学生在回答思考问题的过程中,需要再次阅读课文,然后将相关信息进行整理,表述出来,从而提高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如果能正确、流畅的表达出来,这无疑也同时提高了写的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是学生在课后的语文学习中无法达到的。真正会学习的人都善于利用课堂45分钟。

我们在知道了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后,就会想,如何听课才能取得最佳听课效果,提高语文知识和能力呢?要想听好课,课前预习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预习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中学生感知具体知识材料的第一步。语文的预习,主要是指学习对有关语文知识或短文的阅读和思索。要取得较好的预习效果,就要提出明确的预习目标(内容)和采取具体的预习方法。

预习目标(内容)应该包括课堂上老师要讲授的各方面的内容:读课文,学字词,分析课文结构,归纳中心思想,总结写作特点。

这个工作很好做,因为市面上的参考书很多,我相信大多同学手中都会有这类参考书。在参考书的帮助下,这些内容你很快就能掌握。既然这样,那你也许会说,该掌握的内容参考书上都有了,那就更不用听课,自学就行了。我前面已提到了课堂教学与课外学习的区别,参考书只能教会你要掌握的知识,但我们的语文学习不能只停留在知识的掌握上,更重要的是学会如何学习语文,培养我们的语文能力。有很多家长和老师不大赞成学生过分依赖参考书。其实,只要善于利用参考书,参考书用好了,对学生的帮助是无法估量的。

怎样利用参考书呢?

把自己设想成老师,把预习当作备课,带着这种心理来运用参考书,你就会变被动为主动。不同的老师对课文会有不同的理解,这些在参考书中体现为对课堂教学的设计,你在参阅参考书时,可看出,写参考书的老师在讲这篇课文时,先讲什么样,再讲什么,这时,你要思考老师为什么要这样设计。等到你在课堂上听课时,听听你的老师在讲这篇课文时,又是怎样设计教学环节的,两位老师有什么不同之处,又有什么共同之处。

同时你在预习时也许会遇到这样的情形,参考书中对课文的分析,你有些地方会和参考书所想的一样,但又存在着不同的见解,如果能向同学借到有不同分析结果的参考书,则更好,不同的见解能让你去思考,哪种更合理,这个思索过程实际就是你理解课文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你也许会有很多问题,如果你的想法和参考书不同,你就要问自己,我为什么会这样想,参考书的结论是如何得出的。上课时,你可以带着问题听老师怎么讲的,这样能加深你对课文的理解,对课文的把握也会更准确,这大大减轻了你复习时的负担。在预习课文的基础上学会如何听课。

高中语文方法篇6

【关键词】语文 方法 规律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809(2010)12-0102-01

一、 突破难点

语文复习应以《考试说明》为依据,将考试内容见解清楚。分析近几年的高考试卷和一些模拟试题就会发现,对各类诗词、文章的赏析占相当大的比重。学生往往认为“赏析”是最难的一类题,自己没有那么多的知识储备,因此望而生畏。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应先讲清《考试说明》的要求,然后结合实例,减轻他们对这类试题的畏惧感。如对《山顶缆车》的赏析。这首诗写道:

它不能高飞像那空中的铁鸟

它羁泊于山上戴着钢缆的脚镣

于是它爬行在倾斜的岁月间看脚下的沧桑

于是它爬行在十里的红尘边看摩天楼上的斜阳

题目是: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诗从感情脉络上可分两层,前四句为第一层,后六句为第二层。

B.诗人连用了两个“于是”,表示了两层之间的因果关系。 C.第一层是静态描写,第二层是动态描写,诗作的感情反而变得不强烈了。

D.诗人没有把山顶缆车孤立和静止起来,而是把它置身于香港社会中,使之成为当地社会的旁观者和见证人。

这几个选项考查了三方面内容。一是关于诗的结构,如A项说明诗分两层,B项说明了层次间的关系;二是写出了缆车的寓意,将车寓意社会中人的思想感情。本题中错误的是C项。纵览全诗不难看出,第一层诗人在表现缆车外形时寄予了自己的一份情思,而在第二层中,通过动态描写更表现了它所看到的岁月的沧桑,诗人感情更强烈了。

通过对这首诗的赏析,再联系近几年的考题可知,这类命题都是选择“不恰当的项”,类属识错题,目标较单一。赏析内容一般是指对作品的内容、语言、写作技巧的理解,不管哪类文体,都离不开这几方面。经过这样的分析,学生就会明白自己所惧怕的原来都是一些熟悉的东西,从而相信,要解决这样的问题并不难。

二、 找出规律

语文复习就是要把学生所学的零碎知识梳理成体系,让学生有一个宏观的概念。还要让学生知道,现在的考题日趋生活化、能力化。考试不能单靠学过的书本知识,而应让他们开阔视野,把注意力放到更广阔的生活中。复习过程中,老师可帮助学生理清知识的内在联系,从中找出规律。学生对成语的应用不像日常用语,但又有所了解,因此在组织复习时要注意归纳总结。如: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当的一句是:

A.现在,语言不规范的现象不仅出现在学生笔下,而且报刊书籍上也络绎不绝。

B.这篇文章的结构和内容都很完整,如果再加一段就有些画蛇添足了。

C.厂里通过技术革新,产量迅速上升,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D.学问不可穿凿,有穿凿毛病的人常常把许多说不通的道理硬要说通,因而随意穿凿,牵强附会。

正确的选项是A。题中“络绎不绝”适用的对象是“人”,而不能是“语言文字”。由这类题可总结出使用成语的规律:(1)要从整体意义上把握成语的含义,切忌望文生义;(2)要搞清成语适用的对象和范围;(3)要注意成语的感彩。这样找到一些规律,学生就不必浪费过多的时间去死记硬背了。

三、 教给方法

语文复习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在高考中快速、准确地答题。要达到此目标,只靠老师讲解一道道的练习题是不行的,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思考、分析,寻找答案。这就要求老师要帮学生总结学习方法和解题技巧。如对文言文阅读分析,先介绍一般的步骤,后进行训练,效果就较为明显。(1)速读短文,利用已有知识试译,大致理解文章内容;(2)看所设题目问的是什么,根据速读得来的印象,找出答案所在的段落、句子;(3)认真翻译、分析,得出正确答案。如:阅读短文,指出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A.周敦颐很有吏才,分宁有个案件长久不能确定,他一审就清楚了,人们称赞他超过了有经验的老吏。

B.周敦颐坚持原则,转运使要将一个不够死罪的人处死刑,周敦颐不顾转运使十分酷悍,与他争辩,并准备挂冠而去,终于保住了该囚的生命。

C.周敦颐对个人荣辱从不计较,他任合州判官时,部使者赵受谮言迷惑,对他很严厉,他处之超然。后来二人共事,赵仔细观察他的所为,才了解了他。

D.黄庭坚对周非常推崇,说他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说他的著作名天地根源,究万物始终,对学者是有功的。

高中语文方法篇7

学生如果在学习中遇到生字应该勤查工具书,工具书有字典类、词典类、参考资料类,只要学习用得上的,都可以充分发挥这些工具书的价值。学生要多动手查找答案,既可以加深印象,也可以提高自己运用这些工具书的能力。另外,对于那些似曾见过的语句,学生也可以去动手查一查已学过的课文,这样新旧知识有机联系在一起,查出的答案再经过分析,学生的理解力也得到了提升。

二、善于倾听

听课是学生学习的一个关键环节,也是他们最快接受知识的渠道之一,而且他们听课水平关系到学习的效果。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用语言作为传递信息载体,可以通过朗读、提问等方法,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所以,听课不仅仅是“听”,其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听懂,学生知道听课的目的,就会带上问题去听课。

三、勤写好问

耳听百遍比不上手过一遍,不论是学习中还是考试中,学生常出现把常用的字词写错的情况。什么原因呢?因为缺少了写。无论生字还是生词都可以在理解的基础上,再写一写。对于一些作文题目,有时看似很是容易可是写起来却难,因此,教师应让学生动笔勤写,不要眼高手低。

四、多练善思

一方面学生可以通过做一些练习题,了解自己知识的水平。我们不搞“题海战术”,但也不能不做练习题,要讲究练习的质量,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不足,及时改正,使他们牢固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另一方面,学生在复习时可以通过“思考”来巩固。可以采取由点到面、由整体到局部,系统地将知识点联系起来,使之形成一个知识体系,牢固地印在头脑里。如果某一知识点一时想不起来时,可以经过查找来巩固。无论在课上、在课下,还是在校内、在校外,学生都可以充分业余时间来练习和反思,持之以恒,定会有很大收获。

五、重视作业

作业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能对学生的语文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检验。学生的语文作业的书写是否规范从表面来看好像只是属于形式方面的情况,实质上可以反映出学生的学习习惯和书写技能。因此,语文教师要随时做好学生汉字笔画结构的指导,以及部首的搭配,让学生逐步掌握汉字的结构,提高书写的技能,促进作业的规范性。教师要对学生作业中那些难度较深,能力方面要求较高的难题进行必要的指导,可以提示解题思路,解题示范,如此就可以让学生有章可循。教师应充分地肯定学生作业中的优点做法,尤其对他们那些有独创性的认识,可以使其他学生受到启发。当然,对学生作业中的缺点,教师可以从学生的角度进行评价,让其他学生多注意、多留心。

六、分类复习

复习是学生对自己已学的知识进行归纳整理,是实现学习再认识的一个过程,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消化、吸收。课后进行及时的复习是一部分学生可能忽略的学习环节,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及时复习,指导他们掌握所学的知识结构,并且建立知识间的联系。学生复习方法是各种各样的,但目的是相同的,即通过复习让学生掌握所学知识,并且在这个基础上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七、总结

高中语文方法篇8

关键词:阅读 方法 思考

发挥教材优势,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课堂是学习语文的主阵地,课堂阅读是课外阅读的基础,课外阅读则是课堂阅读的延伸,教师在教学中应很好地发挥教材的优势,把学生的阅读兴趣延续到课外,从课内阅读来带动课外阅读。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以学生为主体,创造性地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参与阅读实践,经历阅读探究过程,从而有效地改变单纯接受性的学习方式,创造性地指导学生进行各种各样的探究性阅读,在阅读活动中,解放学生的童真个性,张扬学生的生命活力,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实现知识的主动建构,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阅读的类型

我们把阅读分成三种类型:发展性阅读、功用性阅读和消遣性阅读。在发展性阅读中,主要目标是促使学生提高阅读能力――这是一种以学会阅读为主要目的活动。功用性阅读包括以获取信息为基本目的各种阅读活动,换言之,它是通过阅读去学习。消遣性阅读指的是以享受,娱乐和欣赏为首要目的的各种阅读活动。

(一)发展性阅读

阅读技巧。①掌握大量熟悉的词汇;②发展识别生词的能力;③形成良好的动眼习惯;④养成正确的阅读姿势和捧书习惯;⑤培养有一定速度的、流畅的默读能力;⑥发展朗读技能,如分短句读、表情、音调、音量、清晰度等。

理解能力。①拥有丰富,广泛和准确的词汇量;②领会逐步扩大的短语、句子、段落和文章的能力;③寻求特定问题的答案的能力;④选择和理解文章主要思想的能力;⑤理清事情发展顺序的能力;⑥记录和回忆细节的能力;⑦把握作者安排文章结构的能力;⑧正确地遵循指导语的能力;⑨对阅读内容作评价的能力;⑩记忆已读的文字材料的能力。

(二)功用性阅读

检索材料的能力。①应用索引;②应用目录;③应用词典;④应用百科全书;⑤应用图书卡片档案;⑥使用文献目录等其他工具;⑦以略读方式寻找信息。

资料的理解能力。①应用上述“发展性阅读”中的一般阅读理解能力;②发展适应具体专业材料的阅读能力,如阅读算术题目,看地图和图表等。选材和组材能力。①概括能力;②列提纲能力。

(三)消遣性阅读

激发阅读的兴趣。①把欣赏书籍作为自由闲暇时间的一项活 动;②熟练选择娱乐性的读物;③阅读的兴致和阅读鉴赏的满足感。

增进和提高读书兴趣。①形成更广泛阅读的兴趣;②形成更成熟的阅读兴趣;③通过阅读促进个性发展。

评价和鉴赏作品的精益求精。①建立一个分辨小说和非小说作品,散文和诗歌,以及剧本的标准;②发展对语言风格和优美性的欣赏水准;③学会发掘更深的符号信息。

以上三类阅读是不能截然分开的。合理的阅读过程务必使三种阅读保持平衡。如果过分强调训练和练习而扼杀人们需要的阅读情趣,那么阅读教学的基本目的就会遭致挫折。至于三种阅读之间如何平衡要视不同的年级而异。

二、阅读中的思考

(1)通读全文,疏通文字,了解全貌,掌握中心。想一想:这篇文章主要讲什么?即是了解作品的主题。(2)瞻前顾后,上下联系,明确本文在全书中所处的地位。想一想:编者选用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选这篇文章?(3)精读,从章法上掌握。细细精读,逐段分析,看作者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想一想:作者的思路怎样?(4)进行把握,从标题到课文,从课文到插图,从插图到作业,联系怎样?想一想:各部分的作用如何?课文是如何按上述思路展开,如何呼应,如何过渡的?(5)文章的主干和枝叶。想一想:课文的重点是什么?通过什么(重点段、中心句,关键词)来体现?(6)与表达中心密切相关的字、词、句、段等想一想:本课在表达中心、用词造句、标点使用、布局谋篇、修辞手法等方面有何精到之处?(7)大纲要求,根据教材特点,想一想:通过本课教学,我要学到什么?(8)处地想一想:我学懂了吗?难点是否已经掌握?重点内容有哪些?(9)正确理解内容,结合必要的读写训练,想一想:哪些训练我会做?哪些不会,问题出在哪里?

三、阅读的方法

(一)超慢速阅读法

超慢速阅读法早在16世纪末,英国散文大家培根在《谈读书》中就谈及了此法。他说,少数书“须嘴嚼消化……读时须全神贯注,孜孜不倦”;我国古代学者朱熹也说:“大凡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心,然后可以有得。”老作家孙犁有一次在谈到读书时说:“我读书很慢,只要决定读,就一定认真读完它。有时一个字,一个标点都要琢磨良久,力求寻明作者的意图。遇到一些哲理深、文辞美的句子,不厌其烦地抄下来。”这种方法即在阅读时,要求把速度放得很慢,一段一段,甚至逐词逐句地读。其间,要仔细品味,反复揣测;必要时,停下来掩卷沉思默想一番。分析、综合,再分析,再综合,既见树木,又见森林,就这样慢条斯理地读下去,以求得从作品的字里行间窥视作者的思路,领会作者的思想,看透作者所潜下的苦心,进而把握作品的“精髓”。

(二)四步阅读法

(1)初读讲大意。首先要从头到尾完整地朗读一遍,默读一遍。然后想一想,这篇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写了一个什么人?目的是要学生对文章有一个全貌的了解,获得一个粗略的总体印象,对情节内容能用几句话讲出来。

(2)细读懂词句。在了解全文梗概的基础上,进一步细读。可以轻声地一句一句地边读边想,对生字新词要作出记号,能联系上下文,运用词典等工具书,掌握正确的读音和意义,并记下自己不懂的问题。

(3)精读明中心。精读是指对文章逐字逐句逐段的精心思考,理解上下句之间,上下段之间的关系。要抓住关键性的地方,搞清文章的结构;归纳段意,概括中心思想。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