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病原生物学实验8篇

时间:2023-07-03 09:40:42

病原生物学实验

病原生物学实验篇1

1重新编写课程标准,突出护理专业特色

本研究在原有教学大纲的基础上,重新编写了护理专业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课程的课程标准,新编写的课程标准,突出专业导向,注重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依据高职高专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设定,要求学生掌握专业所需知识和相应的实验技能,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实验教学在本门课程的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方面通过实验课教学可以使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消化理解,学懂学透;另一方面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特别是职业相关的实验技能,同时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本门课程实验课安排24学时,每次课8学时。第一次课是细菌培养技术与消毒灭菌,实验内容跟护理岗位联系密切,是护理专业学生必须的掌握的实验操作技术;第二次课是显微镜油镜的使用与病原生物形态观察,是基本的实验技术,也是学生对理论知识认知的重要辅助手段。第三次课是免疫学试验,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免疫学理论,同时密切联系临床实际应用,使实验教学与护理岗位很好地融合。本次课程标准将原有零散的小实验内容和技术,进行归类整合,整合后的大实验更能突出体现专业导向及人才培养目标,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本次改革实验教学内容的选取紧紧围绕专业的需要循序渐进,与理论课相辅相成,满足了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

2合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优化教学资源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已经普遍应用到课堂教学,并且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层出不穷,例如微课视频,多种辅助教学的录像、动画及学生的实验结果照片、精品课程网站资源等,其应用于实验教学无疑具有积极的作用。以往的实验教学,枯燥乏味,因为可利用的教学资源有限,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影响了教学质量。而现代技术手段的应用大大地弥补了传统实验教学的不足,提高学生的实验兴趣,优化了教学资源[2]。例如,原来是老师示教后,学生即开始实验操作,但示教的效果往往并不理想,这是因为学生较多,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仔细观察到老师的操作,并且有些实验操作,不是观察一次就能掌握的,而老师受时间等因素限制,不能重复多次示教,所以学生照猫画虎式的操作在所难免,很难达到实验教学的目的。引入微课小视频示教[3],可以就某些操作详细示教,并且可根据需要重复多次,当然这不能代替教师的实际操作示教,而是要将微课视频恰当地应用于教师示教前后播放,使学生真正掌握本次实验的操作程序,从而完成正确操作,掌握了操作技能。值得注意的是现代化教学技术,只是辅助教学的手段,不能随意滥用,要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根据护理专业学生特点进行选择,并合理安排应用时间和顺序[2],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3教学设计遵循学生的认知能力,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课程内容涉及医学免疫学、微生物学和人体寄生虫学,因此不仅理论内容繁杂抽象,难以理解,而且实验课类型也不是单一的,包括形态型、技能型、验证性、设计型等多种类型[2],对于高职高专护理专业学生来说学习有一定的难度,因此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和恰当的教学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以往的实验教学程序过于机械,教师讲解、教师示教、学生操作、教师总结四位一体,缺乏互动,学生被动地完成实验。本次改革打破传统模式,以学生为中心细化教学设计,首先导入新课以护理岗位相关的生物安全事件、与临床工作相关技术等,示教环节改变单一的由老师示教,而是辅以微课视频,示教结束后不是马上开始实验,而是学生分组讨论,每组总结汇报标准操作程序和实验注意事项,教师和同学认为无误,再开始分组实验,实验过程由老师指导,学生互相监督,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最后的实验总结也由学生来完成。在教学中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任务引领、小组协作、讨论式和案例教学法等[4]。经过这样设计的实验教学,符合高职高专学生的认知能力,其中每一步都涉及学生的能力培养,如护理专业学生所必须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5]。教师也通过教学设计,在实验的每一个环节,培养学生的无菌操作观念、求真务实精神和严谨的学习态度,并将生物安全教育渗透到教学的始终。通过实验课教学不仅培养了护理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提升了护理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了实验教学目标。

4考核方式理实结合,客观实效

以往实验考核以出勤、实验报告为主。根据护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本次改革对于护理专业的学生加入了实验理论(笔试)和实验操作考核,进行理实结合的考核方式。考核的实验项目包括革兰染色、显微镜油镜使用、细菌分离培养等基本操作,以及临床检验项目的实验设计理论。操作考核分两部分,在实验课中对每个同学每次实验的操作要有评价,同时在期末要以抽签的方式进行操作考核,评分标准为操作是否正确,结果是否正确,实验过程是否严格无菌操作等[6]。上述考核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动手能力、协作精神、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科学合理的考核方式,无疑对教学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有效地提高了实验教学质量和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5实验教学改革效果评价

本次实验教学改革在2015和2016级护理专业开展,课程结束后,随机抽取200名学生,以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教学反馈。学生对实验教学效果的总体满意率较高,达到97.6%,对现代化技术的应用认可率达到96.3%,对实验教学中采用的多种教学方法满意率也较高,达到95.3%-97.6%,调查所开设的实验课内容中哪些实验项目感兴趣,发现对于护理岗位技能相关的项目感兴趣率达到90.3%-97.3%。同学们对实验教学锻炼了动手能力和提高综合素质也给予了积极的回应,肯定率分别为97.7%和96.3%。通过实验课成绩分析,改革后的成绩也比以往高,各项考核成绩的分布也更合理,可见本次实验教学的改革收到了满意的效果。

6小结

本文探讨了护理专业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教学改革,是在调研的基础上,编写新的课程标准,基于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对实验教学内容进行了新的筛选与整合,整合后的实验更贴近护理岗位要求,在时间和内容分配上更加合理。并且引入现代化教学手段,精心进行教学设计,采用多种恰当的教学方法,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贯穿于教学环节的始终,显著提高了实验教学效果,对护理专业医学基础课实验教学改革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苗英慧.高职护理专业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教学的改革与探讨[J].继续医学教育,2016,30(5):17.

[2]杨朝晔.现代教育技术在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教学中的合理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13,31(2):47.

[3]卢英芹.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在病原生物学实践教学中应用研究[J].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16,11(3):290.

[4]贾淑平.案例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在护理《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中的教学效果比较[J].现代预防医学,2013,40(6):1199.

[5]周密,李哲,王艳艳.以专业为导向的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6,20(7):1234.

病原生物学实验篇2

关键词 免疫学 病原生物学 无菌操作 实验技能

认真备课,做好上课前的准备工作

根据教学大纲,制订合理的教学计划。

精心编写教案,认真备好每一节课。教师要按照大纲的要求和教学计划写出实验课的教案。书写教案的主要依据是教材,应做到重点、难点突出,条理清楚,层次分明。教师应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精湛的实验技能,认真的备好每一节课,掌握实验的原理、目的、操作方法,正确地解释实验结果以及可能出现的异常现象。教师应系统地钻研相关学科的内容,不断扩大知识面并接受新知识。

布置学生提前预习,参与实验的准备工作。实验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实际操作的技能,同时通过实验来巩固相关的理论知识。这就要求学生在每次课前要进行预习,通过预习了解实验的全过程,为实验的顺利进行打下初步基础。另外,在教师的指导下,可以让学生参与实验准备工作,使学生了解整个实验过程。

提前进行预试,确保实验的顺利进行。预实验是上好实验课的重要步骤。由于微生物实验准备过程比较繁琐,提前预试非常重要。如做病原菌的分离培养需要有一定的条件和时间,因此要提前3~4天做预试;又如抗原-抗体反应试验要应用血清等诊断试剂,要事先稀释血清,使它们的比例合适才能出现理想的结果,因此也要提前进行预试,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严格要求操作,做好实验考核

做好示范教学,严格规范操作。实验教学中,必须严格要求学生进行规范操作。对于难度大的实验,教师应进行示范操作,要将实验中需注意的问题向学生交代清楚,以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引起重视。例如,做药敏试验时,先给学生做示范,强调实验中需注意的问题:①实验所用的细菌是活菌,故要严格进行无菌操作;②细菌的接种一定要均匀密集;③贴药敏纸片时,纸片之间的距离要合适,而且要平帖于培养基表面。示教完毕后,学生开始操作,这时教师要进行指导,对不正确的操作要及时纠正。实验结束后要进行总结,对实验做得好的同学给予肯定,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

由于微生物实验的特殊性,很多实验结果需要18~24小时后观察,如细菌的培养、药敏试验等。就药敏试验的结果来说,通过结果的观察,使学生了解该菌对哪种药物敏感,对哪种药物耐受,临床治疗时应选择哪种药物,然后教师介绍该实验的临床意义。在临床治疗中,应用药敏试验选择敏感性的药物进行治疗,可以缩短疗程,使病人早日康复,把实验与临床有机的联系在一起,提高了学生对实验课的兴趣。实验结束后,要求学生如实地书写实验报告,错误结果要详细的分析其原因。

做好实验考核,评定实验技能。课程结束后对学生要进行实验考核,实验成绩占总成绩的20%。考核内容包括:①辨别细菌及寄生虫虫卵的形态;②操作技能;③实验报告。另外,还要结合学生对实验课的态度进行综合评价。对于形态观察、技能操作,通过抽签选题对学生进行考核。实验报告根据每次实验后完成的实际情况进行评分,然后教师对整个考核结果进行客观的评价。通过实验考核,使学生能重视实验教学,为临床实习奠定基础。

病原生物学实验篇3

1目前国内病原生物学实验室安全教育的现状

当前在国内的病原生物学实验室,尤其是高等医学院校病原生物学实验室的安全教育中,存在着很多普遍的共性问题,如安全防范意识淡薄、重视程度不够、安全教育培训流于形式、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手册不能完全落实等,这给实验室安全埋下了诸多隐患[3]。更为重要的是随着病原生物学的迅速发展,针对以往病原生物学体系建立的实验室安全规程并不能完全切合现在病原生物学研究体系的工作环境。譬如:随着新技术的开发应用,一些新的实验操作需要新的安全流程[4]。这就需要新的安全教育,需要对新的实验室安全体系及流程不断更新优化[5]。由此带来的一系列变革,都需要不断更新学习。

2病原生物学实验室安全教育中可行的措施

2.1强化思想认识首当其冲

人为的失误和不规范的操作会极大地影响所采取的安全措施对实验室人员的防护效果[6]。因此,减少不恰当的实验室人为操作,是预防实验室感染、差错和事故的重要环节之一。在思想意识上引起重视首当其冲。医学院校的学生和实验室工作人员往往对实验室尤其是病原生物学实验室的安全管理认识不足,存在侥幸心理,总觉得自己是医学背景出身,对实验室安全有着足够的认识。殊不知,越是大意越容易出现问题。因此,强化思想认识成为安全教育中的重中之重。由于在实验室工作多年,部分人员往往安全意识逐渐淡薄,导致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疏于形式。要通过各种方式进一步督促带教教师及实验室工作人员结合自身所在实验室情况,认真学习各类实验室安全相关的规范性文件,并结合实验室安全事故的典型事例,使相关人员充分认识到实验室安全的重要性,并在日常工作中能够以身作则,从我做起,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同时针对实验室新出现的问题,随时补充完善相关规定,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2.2规范准入规则尤为重要

在相关人员进入实验室工作之前,应组织实验室安全专题教育培训活动。培训内容应包括实验室安全的各个内容,确保相关人员熟悉生物安全法律、法规,建立生物安全意识,保证相关工作人员掌握开展工作所必需的生物安全知识和技术,避免实验室污染,防止实验室事故的发生等。同时在相关人员结束实验室安全专题教育培训并考核合格进入实验室后,该实验室的带教教师或工作人员应结合本实验室相关研究内容进行进一步的个性化安全教育培训。比如,在使用能够通过粘膜和皮肤感染的试剂时,或使用有可能发生溅溢的试剂情况时,必须采用护目镜等个人防护措施;在使用锐利的针头时,事后必须谨慎处理针头等锐利物品;针对特定实验仪器的使用及维护,如超速离心机在离心时应保持合适的平衡等。在进入实验室工作初期,所有工作均应在高年资带教人员指导下进行,切勿自行操作复杂大型仪器。

2.3过程监管时刻不放松

实验室尤其是病原生物学实验室安全教育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工程,涵盖实验室安全管理的方方面面,过程监管时刻不能放松。要从多环节入手,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

2.3.1人员方面。明确病原生物学实验室人员的资格要求,避免不符合要求的人员进出实验室或承担相关工作造成生物安全事故。所有实验室人员必须接受相关安全教育培训并考核通过方可进入实验室。进入实验室后,必须熟练掌握相关标准操作规程之后方可独立开展工作。

2.3.2实验室内从事活动方面。实验室工作人员应熟悉实验室环境,养成在实验室时刻警惕安全事故的习惯。在实验工作区内禁止吸烟,不得喝水、吃饭等,同时注意个人防护,防止交叉污染等。

2.3.3实验室仪器培训方面。对每件大型仪器设备制定标准操作规程,如离心机,PCR仪等,对新使用者进行操作示教,并指派专人维护,以保证设备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

2.3.4实验室废弃物处理和消毒隔离制度培训方面。通过对实验室相关人员和学生进行教育培训,尽可能将操作、收集、处理废弃物的危险概率将至最低,进而将其对环境的有害作用减至最小,确保病原生物学实验室操作人员的安全,更好的避免发生安全事故。总之,我们应该充分认识病原生物学实验室安全教育的重要性,研究并建立具有实验室生物安全自身特点的我国实验室生物安全教育方法和体系,为实验室生物安全教育工作提供相对统一的尺度和标准,为我国卫生事业,特别是重大严重危害人民身体健康的传染病疾病防治工作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技术支撑和保障,为最大限度地保障实验室生物安全提供科学依据。

作者:杨国威 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

参考文献:

[1]于敏,皮之军,李建海.实验室生物安全隐患及事故预防[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10):207-209.

[2]周正统.医学实验室的几个生物安全问题及应对策略[J].微生物与感染,2010,5(2):126-128.

[3]曲萍,刘利兵,陈健康,等.关于高等医学院校实验室生物安全的思考[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9,11(1):84-86.

[4]胡寒燕,王衍海,张瑶,等.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和质量管理的关系探讨[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1,21(8):2074-2076.

病原生物学实验篇4

【关键词】 病原生物与免疫实验学;教学改革;教学效果

为了适应新的医学教学形势,体现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探索实验与理论相结合、基础与临床相结合的实验教学模式,川北医学院病原生物与免疫实验学教学中心(以下简称病原中心)将医学微生物学实验、医学免疫学实验和人体寄生虫学实验重组成“病原生物与免疫实验学”课程[1]。近10年来,对病原生物与免疫实验学教学的内容和形式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和探索,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达到了实验教学的目的。在此,对教学改革中的一些体会和做法进行交流和探讨。

1 整合实验教学内容,编写配套教材

为了配合实验教学改革,提高实验课的教学质量和规范教学内容,病原学中心组织学科教师根据现有实验条件及本科医学生培养目的,编写了一本新的《病原生物与免疫试验学》教材[2],约30万字,内容丰富、通俗易懂、实用性强。该教材包括医学微生物学、免疫学和寄生虫学3部分实验内容,分为基本实验、综合性实验与开放性实验三个实验专题模块。

基本实验,对临床医本各专业学生都开设。主要由常见病原生物形态学观察、免疫学基本实验技术与病原学基本技能训练组成。该部分重在验证理论知识,掌握实验基本技能,为综合性实验和开放性实验奠定理论和实验技能基础。

综合性实验,主要对各临床专业、检验专业学生开设。由病案讨论与实验设计、临床标本病原学检测组成。以临床病案为线索,以基本理论为基础,以基本技能为手段,学生自己实验设计,进行系统的临床标本的检测,依据实验结果进行病案的病原学诊断。强调理论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运用,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性,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创新思维,有利于今后的临床与科研工作。

开放性实验,根据我校实际,主要对有条件的学生和相关专业选择性开设。由病原学检测技术、免疫学检测技术和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组成。由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微生物学或寄生虫课题,在教师指导下自己进行实验设计,综合利用各种检测技术,从临床标本中系统的、综合的检测出病原体。如学生选择饮用水、食堂餐具的微生物污染状况调查和人体寄生虫感染情况调查等课题,能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不仅培养了学生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3],还加强了实验与理论的结合、基础与临床的联系,培养了学生的科研素质。通过pcr技术、核酸杂交技术、免疫标记技术的应用,将前沿性知识与技能结合,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学生综合素质。

另外还配套编写了实验报告册,便于学生顺利完成实验报告和教师对学生实验报告的客观评价。

2 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多媒体技术具有综合处理和控制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多种形式的媒体信息能力,能形象、生动、直接地展现知识内容,产生传统的教学形式所不能比拟的效果[4],从而在各教学领域广泛采用。近年来,我们在实验教学中也积极的应用多媒体技术,创建了高质量的多媒体素材库,教学主控室采用自制的以基本技能录像、动画、图片为主的多媒体实验教学课件,各学生实验室配备与主控室相连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将实验教学中大量的信息直观化、形象化、立体化地传授给学生。比如,通过带有不同颜色的flash动画进行模拟演示双抗体夹心法,栩栩如生地将复杂抽象的免疫机制展现成直观的活动视觉影像,学生易于接受和理解。用电子显微镜及数码照片直观地展示病原生物形态及机体感染后的临床表现,给学生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因此,在实验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可起到如虎添翼的作用,既有助于突破教学难点,又可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实现普通教学无法达到的效果。但由于它可能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提供太多信息,学生难以消化,不易接受,所以要合理的运用。

3 综合运用lbl、pbl、tbl和cbl教学方法,提高实践技能

lbl(lecture based learing),即传统的讲授法,该法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系统地、全面地传授知识,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知识,故在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教学中被广泛应用。我们对基础性较强的基本技

仍采用这种模式,在学生已经掌握了相应的基本技能后,再选择性地在综合性实验和开放性实验引入tbl(team based learning)、pbl(problem based learning)和cbl(case based learning)教学模式,逐渐地将课堂交给学生。通过综合运用lbl、pbl、tbl和cbl教学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自学能力、创新思维能力、查阅资料能力以及沟通协作能力[5]。

综合性实验由病案讨论课、实验设计课与相关病案临床标本的系列病原学检测实践构成,共15学时。由主讲教师课前一周提供临床病案,lbl法简要讲授相关临床知识与检测指标的意义。根据pbl、tbl和cbl法,将学生分组,学生课前根据提供的临床病案资料进行资料查阅,运用已知的病原生物和免疫学知识,结合临床知识和检测指标,对临床病案进行分析,作出初步诊断与初步实验设计,小组分析、讨论。然后以实验室为单位进行课堂讨论,在小组总结性发言后由带习教师对各病案进行总结性发言。然后以小组为单位,按照各组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利用提供的实验条件和临床标本,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相关病案的病原学检测,做出该病案的病原学诊断及依据,如有必要还应提出下一步的检测设计。近10年的教学实践证明,由于lbl、pbl、tbl和cbl等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学生对综合性实验是认可的,满意的。但由于我校的教学经费、设备等的不足,学生独立操作全套实验的机会较少。今后应争取创造更好的实验条件,进一步提高实验效果。

4 完善考核方式,客观评价考核成绩

该课程采取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的综合考核制度,考核成绩总分100分,由平时成绩(30分)、期末操作考试成绩(30分)与期末笔试成绩[6](4分)三部分组成,在第一次实验课就公布详细的各评分原则。

平时成绩,主要考察学生的平时课堂表现。根据学生的出勤、课堂纪律、课堂发言、实验操作、实验报告的完成来评定。

实验操作考试,主要考查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实验结果的判断与分析能力。将无菌技能、接种技能、染色技能、镜检技能、免疫学基本技能、常用设备使用与病原生物基本形态等基本实验技能操作进行组合,建立考室。学生随机进入考室,教师对学生进行面对面操作考试和评定。

笔试,主要考查学生实验相关理论知识的掌握。主要内容有实验原理、基本技能操作的关键环节、注意事项等,期末进行考核评定。

另外每届还进行实验技能大赛。这种综合考核制度,不仅体现了对实验原理的掌握,更重要的是展示了学生在实验方法、实验设计、操作技能、现象结果的观察和分析等的综合能力,可以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成绩。该法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5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

师资队伍素质的高低是决定实验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由于实验教学内容包括医学微生物学、医学免疫学和人体寄生虫学三门课程,对专业知识和教学方法等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何使三门课程的兼职老师尽快胜任这门实验课,是急需解决的问题。为此,本病原中心坚持统一实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集体备课,深入探讨教学内容,进行预实验,主控室多媒体集中教学和各实验室规范示教。带课教师相互听课,学习教学经验、教学技术和实验技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承担新内容的教师要进行试讲,合格后才准上课。青年教师,由教研室指定教师负责培养指导,考核合格后方能承担实验教学任务。各任课教师认真听取教学督导组专家和带教老师的听课意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当然我们一直对病原生物与免疫实验学教学的内容和形式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和探索,取得了一些可贵的教学经验,值得交流和探讨。但由于我校教学的实际情况,存在着理论课与实验课各自独立,各自开课,出现了理论课与实验课脱节的现象,特别是寄生虫形态观察先于相关理论课上课的现象,这大大降低了教学改革的效果,有待于教务部门进一步协调,从而进一步提高病原生物与免疫实验学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杨宗琪,朱红,任碧清,等.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实验教学改革探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2,4:152.

[2] 杨宗琪.病原生物与免疫实验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121-203.

[3] 苏曼玲,张凯,高锦章.病原生物学

与免疫学探究性实验教学模式的构建与研究[j].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10,5(2):153-154.

[4] 赵莉.论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j].科教文汇,2008,(1):21.

病原生物学实验篇5

【关键词】 病原生物与免疫实验学;教学改革;教学效果

为了适应新的医学教学形势,体现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探索实验与理论相结合、基础与临床相结合的实验教学模式,川北医学院病原生物与免疫实验学教学中心(以下简称病原中心)将医学微生物学实验、医学免疫学实验和人体寄生虫学实验重组成“病原生物与免疫实验学”课程[1]。近10年来,对病原生物与免疫实验学教学的内容和形式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和探索,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达到了实验教学的目的。在此,对教学改革中的一些体会和做法进行交流和探讨。

1 整合实验教学内容,编写配套教材

为了配合实验教学改革,提高实验课的教学质量和规范教学内容,病原学中心组织学科教师根据现有实验条件及本科医学生培养目的,编写了一本新的《病原生物与免疫试验学》教材[2],约30万字,内容丰富、通俗易懂、实用性强。该教材包括医学微生物学、免疫学和寄生虫学3部分实验内容,分为基本实验、综合性实验与开放性实验三个实验专题模块。

基本实验,对临床医本各专业学生都开设。主要由常见病原生物形态学观察、免疫学基本实验技术与病原学基本技能训练组成。该部分重在验证理论知识,掌握实验基本技能,为综合性实验和开放性实验奠定理论和实验技能基础。

综合性实验,主要对各临床专业、检验专业学生开设。由病案讨论与实验设计、临床标本病原学检测组成。以临床病案为线索,以基本理论为基础,以基本技能为手段,学生自己实验设计,进行系统的临床标本的检测,依据实验结果进行病案的病原学诊断。强调理论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运用,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性,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创新思维,有利于今后的临床与科研工作。

开放性实验,根据我校实际,主要对有条件的学生和相关专业选择性开设。由病原学检测技术、免疫学检测技术和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组成。由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微生物学或寄生虫课题,在教师指导下自己进行实验设计,综合利用各种检测技术,从临床标本中系统的、综合的检测出病原体。如学生选择饮用水、食堂餐具的微生物污染状况调查和人体寄生虫感染情况调查等课题,能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不仅培养了学生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3],还加强了实验与理论的结合、基础与临床的联系,培养了学生的科研素质。通过PCR技术、核酸杂交技术、免疫标记技术的应用,将前沿性知识与技能结合,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学生综合素质。

另外还配套编写了实验报告册,便于学生顺利完成实验报告和教师对学生实验报告的客观评价。

2 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多媒体技术具有综合处理和控制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多种形式的媒体信息能力,能形象、生动、直接地展现知识内容,产生传统的教学形式所不能比拟的效果[4],从而在各教学领域广泛采用。近年来,我们在实验教学中也积极的应用多媒体技术,创建了高质量的多媒体素材库,教学主控室采用自制的以基本技能录像、动画、图片为主的多媒体实验教学课件,各学生实验室配备与主控室相连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将实验教学中大量的信息直观化、形象化、立体化地传授给学生。比如,通过带有不同颜色的flas进行模拟演示双抗体夹心法,栩栩如生地将复杂抽象的免疫机制展现成直观的活动视觉影像,学生易于接受和理解。用电子显微镜及数码照片直观地展示病原生物形态及机体感染后的临床表现,给学生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因此,在实验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可起到如虎添翼的作用,既有助于突破教学难点,又可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实现普通教学无法达到的效果。但由于它可能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提供太多信息,学生难以消化,不易接受,所以要合理的运用。

3 综合运用LBL、PBL、TBL和CBL教学方法,提高实践技能

LBL(Lecture Based Learing),即传统的讲授法,该法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系统地、全面地传授知识,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知识,故在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教学中被广泛应用。我们对基础性较强的基本技能仍采用这种模式,在学生已经掌握了相应的基本技能后,再选择性地在综合性实验和开放性实验引入TBL(Team Based learning)、PBL(Problem Based Learning)和CBL(Case Based Learning)教学模式,逐渐地将课堂交给学生。通过综合运用LBL、PBL、TBL和CBL教学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自学能力、创新思维能力、查阅资料能力以及沟通协作能力[5]。

综合性实验由病案讨论课、实验设计课与相关病案临床标本的系列病原学检测实践构成,共15学时。由主讲教师课前一周提供临床病案,LBL法简要讲授相关临床知识与检测指标的意义。根据PBL、TBL和CBL法,将学生分组,学生课前根据提供的临床病案资料进行资料查阅,运用已知的病原生物和免疫学知识,结合临床知识和检测指标,对临床病案进行分析,作出初步诊断与初步实验设计,小组分析、讨论。然后以实验室为单位进行课堂讨论,在小组总结性发言后由带习教师对各病案进行总结性发言。然后以小组为单位,按照各组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利用提供的实验条件和临床标本,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相关病案的病原学检测,做出该病案的病原学诊断及依据,如有必要还应提出下一步的检测设计。近10年的教学实践证明,由于LBL、PBL、TBL和CBL等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学生对综合性实验是认可的,满意的。但由于我校的教学经费、设备等的不足,学生独立操作全套实验的机会较少。今后应争取创造更好的实验条件,进一步提高实验效果。

4 完善考核方式,客观评价考核成绩

该课程采取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的综合考核制度,考核成绩总分100分,由平时成绩(30分)、期末操作考试成绩(30分)与期末笔试成绩[6](4分)三部分组成,在第一次实验课就公布详细的各评分原则。

平时成绩,主要考察学生的平时课堂表现。根据学生的出勤、课堂纪律、课堂发言、实验操作、实验报告的完成来评定。

实验操作考试,主要考查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实验结果的判断与分析能力。将无菌技能、接种技能、染色技能、镜检技能、免疫学基本技能、常用设备使用与病原生物基本形态等基本实验技能操作进行组合,建立考室。学生随机进入考室,教师对学生进行面对面操作考试和评定。

笔试,主要考查学生实验相关理论知识的掌握。主要内容有实验原理、基本技能操作的关键环节、注意事项等,期末进行考核评定。

另外每届还进行实验技能大赛。这种综合考核制度,不仅体现了对实验原理的掌握,更重要的是展示了学生在实验方法、实验设计、操作技能、现象结果的观察和分析等的综合能力,可以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成绩。该法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5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

师资队伍素质的高低是决定实验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由于实验教学内容包括医学微生物学、医学免疫学和人体寄生虫学三门课程,对专业知识和教学方法等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何使三门课程的兼职老师尽快胜任这门实验课,是急需解决的问题。为此,本病原中心坚持统一实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集体备课,深入探讨教学内容,进行预实验,主控室多媒体集中教学和各实验室规范示教。带课教师相互听课,学习教学经验、教学技术和实验技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承担新内容的教师要进行试讲,合格后才准上课。青年教师,由教研室指定教师负责培养指导,考核合格后方能承担实验教学任务。各任课教师认真听取教学督导组专家和带教老师的听课意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当然我们一直对病原生物与免疫实验学教学的内容和形式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和探索,取得了一些可贵的教学经验,值得交流和探讨。但由于我校教学的实际情况,存在着理论课与实验课各自独立,各自开课,出现了理论课与实验课脱节的现象,特别是寄生虫形态观察先于相关理论课上课的现象,这大大降低了教学改革的效果,有待于教务部门进一步协调,从而进一步提高病原生物与免疫实验学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杨宗琪,朱红,任碧清,等.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实验教学改革探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2,4:152.

[2] 杨宗琪.病原生物与免疫实验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121-203.

[3] 苏曼玲,张凯,高锦章.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探究性实验教学模式的构建与研究[J].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10,5(2):153-154.

[4] 赵莉.论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J].科教文汇,2008,(1):21.

病原生物学实验篇6

关键词:病原生物学;课程整合;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1-0264-02

为适应现代科学技术综合化发展的趋势,打破以前学科过细的课程设置,教育部对高等医学的教育倡导建立“基础学科群”教学体系以加强医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因此,我校2005年在原医学微生物学、寄生虫学教研室基础上组建新的病原生物学教研室,如何把两门课程的内容有机整合,使之系统、科学地成为“病原生物学”专业,并通过理论与实验教学传授给学生,成为当前的重要任务。其中,实验教学作为巩固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的主战场,越来越受到重视,近年来,学校整合病原免疫实验室、形态与解剖学实验、机能学实验室等各科室资源组建了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对学生采用贯通式的培养,为提高学生实验操作能力、综合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提供了良好条件。本文就近年病原生物学实验内容的融合、学习场所的选择、教学方法与手段的运用、带教人员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实践与创新进行整理,以期为实验教学更好的改革提供一些参考。

一、实验内容的调整与优化

1.精简基础实验内容,增加实践操作机会。医学微生物学、寄生虫学以前作为独立的学科,在生物分类上存在差异,但都是能感染人体、引起致病的病原体,以研究其生物学特征、致病性与免疫机制、特异性诊断与防治内容为主,整合后新的实验教学大纲设计为三部分:人体寄生虫学基础实验、微生物学基础实验以及病原综合性实验[1,2];且合并后实验由32缩至26学时,据以下原则对其调整:①根据必需、应用的原则,保留每一生物类别中典型代表性的形态标本,对于当前少见或消失的病原,如丝虫、黑热病原虫等进行删除或仅作为了解内容;②增加实践操作能力的项目,在原先寄生虫卵粪便涂片、细菌革兰氏染色、药物敏感性实验的基础上,增加旋毛虫压片、人体蠕形螨的检查、培养基的制作、细菌的分布与培养等操作。

2.开设病原综合设计性实验。综合设计性实验要求每组4~5名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定研究题目,设计实验步骤、选择材料、记录整理数据、撰写报告等。教师可先拟定一些题目作参考,比如痰液中病原体的检测,分析可能含有哪些病原体(寄生虫或细菌)及其检测方法;粪便中病原体的检测与培养,需做哪一些肠道生化实验进行鉴定;通过观察免疫动物体内的抗体产生规律来加深对感染免疫的理解;通过动物感染模型进行病原体与免疫检查、感染前后免疫指标的检测分析等等,学生设计完成后上交实验方案,由老师根据实验的可行性选取部分或全部进行操作,最后师生对结果进行讨论。

二、教学场地多样化,采用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模式培育学生

1.强化传统的实验课堂。实验课堂是学生学习、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重要基地,近年来,实验室逐步配备多媒体教学设施,加大购置、更换标本与显微镜、孵育温箱、无菌操作净化台等基础设备,提升实验环境,学生可在此顺利完成基础性实验与综合性实验。

2.分批组织学生到病原技术室、准备室参观学习。学校根据病原生物安全管理的要求,对实验室衣帽间、高压准备消毒室、普通技术室、生物安全技术室、动物饲养室等进行了改造,形成规范、有序的操作环境。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分批进行参观学习,跟着技术人员进行实验的准备:比如玻璃器皿的洗刷包装、药品称量、消毒与高压、培养基的制备、细菌的培养、废弃物品的处理,掌握常用设备的功能及病原生物安全规范的操作规程。体会到寄生虫、微生物都是“病原生物”,皆可引起感染性疾病或感染相关性疾病,从根本上促进了两学科的相互渗透、融合。

3.形态标本室的建立与开放。针对寄生虫、微生物相似标本多、学生反映易混淆、难以辨认的问题,学校整合各实验室资源,把寄生虫、微生物、组织胚胎与病理学的一些典型大体标本、几套玻片标本集中存放,建立了形态标本室,定时开放,并安排一名教师现场指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把相似的标本或看似有些散乱的形态知识进行比较、巩固,易于掌握。

4.社会实践教学。利用周末或暑假,鼓励学生对当前寄生虫病和微生物感染的流行情况、感染方式及行为习惯等进行参观调查:到幼儿园进行蛲虫病感染的调查;到农贸市场采集肉类进行旋毛虫、弓形虫镜检,对小鱼进行肝吸虫囊蚴的检查等。这些现场实践活动促使学生学会自身保护、防感染等措施,增加了学生实践动手机会与同学间团结协作精神的培养。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的灵活运用

1.充分利用电教、网络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当前,随着了多媒体设备的普及,将图象、动画、声音等素材用于课堂,难点和抽象内容会变得直观、形象。本实验室在原来观看录像细菌的培养、药敏、病毒培养技术等基础上,随着疾病流行的变化及时引进新的资源,如由于食用福寿螺引起的广州管圆线虫病,起到了很好的补充。

2.重视案例式教学。实验开始前引入案例讨论,比如血吸虫实验前,为学生准备血吸虫的典型病例,对学生启发、讨论、解答的过程中导引出本次课的主要内容:观察血吸虫各时期的成虫及成虫寄居肠系膜静脉、尾蚴、虫卵及虫卵寄居肝脏标本,主要的病原检查诊断方法、血吸虫的感染方式与防治等。学生在模拟为患者诊断检查的过程中可体会到医学的责任与使命,激发求知、求真的欲望。案例教学的运用有助于学生形成以临床观念为基础的病原思维模式,有利于后续临床课程的学习。

3.注重平时的考核与评价。对学生课程的成绩不能仅凭最后的实验、理论考核,而侧重于平时课堂的学习态度、参与能力、实验报告、设计性实验的撰写等形成性评价,还可组织灵活的测试并记录。比如每次实验课结束前,教师让一位同学把本次实验找过的玻片在显微镜下现场寻找,显微镜视野可直接投射到屏幕让大家观察,找到后让一位同学点评,如果正确就指出标本的特征,如果不正确需要他重新寻找,这种即时的小测验营造了紧张有趣的课堂气氛,督促学生认真练习显微镜的操作及对标本特征的掌握,提高了课堂效率。

四、鼓励教师参加临床锻炼、攻读学位、研修以促进教师全方面的成长

良好的师资队伍是保证教学质量的根本,学校采取各种方法促进教师的培养:①原两门课程的教师互相听取理论、实验课,先参与对方实验课的带教,再逐步承担理论课的教学,在教学中不断学习。②鼓励教师到附属医院临床检验科锻炼,参与临床病例的病原学诊断、免疫学诊断,在临床实践中体会感染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对病原知识重新梳理融合并精选、储备案例。③积极支持和鼓励青年教师和技术人员参加研究生学习、攻读学位,或是到国内知名大学、研究所研修,与时俱进、逐步进行知识结构的更新,现教师队伍中已近七成人员有博士学位或博士在读,建立了一支能胜任新学科教学、科研的师资队伍。

五、讨论与体会

1.通过病原综合设计性实验及多种场所、教学方法的联合运用,加强了学科的融合。在综合学习实践的过程中,涉及微生物学、寄生虫学、免疫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加深了学生对“病原”概念的理解,认识到感染性疾病的根源,激发学生学习医学的责任感,为知识的拓展与综合能力的提升创造了很大空间。

2.有利于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教学观念的改变与整体素质的提高。教师以病原课程整合为契机,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知识、授课能力,教学中落实“以学生为本”的观念。实验技术人员在实践教学中也由幕后转到台前,既有全面的专业知识和熟练、严谨的操作技能,还需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能言传身教、时时育人。

3.存在的问题。①教学的改革需要各教学单位的批准及人员、时间的协调,所有代课教师均需集体备课和沟通,在指导设计性实验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新问题,需要教师大量时间、精力的付出,但目前在教师业绩考核中只有几个学时的工作量补助,从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师的积极性。②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数量偏少,有些方面想得到但做不到,比如学生参观技术室的过程中希望对仪器使用、细菌的培养分离等有亲自动手操作的机会,但目前鉴于安全、材料、时间的限制,给同学提供的机会太少。

参考文献:

[1]杨春,何永林,徐蕾.病原生物学学科整合新思路的探讨[J].医学教育探索,2009,12(8).

病原生物学实验篇7

关键词:实验考核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

在基础医学教育过程中,实验是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不仅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基础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从实验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在《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的实验教学中,可以更好地让学生树立无菌操作的意识。在我校的《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教学考核中,对学生进行的实验成绩的考核,主要是实验报告的书写及实验的出勤率等,显然它并不能合理地评价学生实践操作技能水平。近年来构建新的实验考核体系,在理论考试前对学生进行实验内容的面对面的现场考试,可以更加合理地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

1.现行课程考核的现状分析

考核观念落后:以往的学生期末总评成绩,理论占60%,平时占40%,而平时成绩中实验占30%。而实验成绩往往单纯地以实验报告的书写和实验出勤率作为评价依据,而往往实验报告存在大量抄袭现象,不能考核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这样就造成了同学们在做实验的过程中,态度不端正,产生“做与不做一个样,做好做坏一个样”的想法,实验的积极性不高,无菌操作意识不强,动脑和动手少。

2.构建理想的实验考核评价体系,增强学生实验的主动性。

理想的实验考核体系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实验的主动性、积极性,给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的时间与空间;而且可以更加合理地评估学生的基本技能,相对客观地评价学生的综合实验能力。[1]实验考核方法由单一的实验报告为主转化为实验知识的理论考核和形态学鉴定、操作考核、实验报告等多种方法。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为了避免那种“重理轻实”的现象发生,我们将实验成绩列入到期末考试成绩中,占30%。[2]作者对2012级护理专业和2012级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进行了尝试。实验的理论考核,提前把相关题目录入题库,考前在题库中抽题考核。而技能操作考核,每次考前《病免生物学与免疫学》全体理论和实验教师通过认真讨论:从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的实验操作技术中如显微镜油镜的使用与保护,细菌涂片标本的制备,革兰染色法,细菌的接种技术,药物敏感试验等随机挑选了1项具有本课程代表性的基本技术,并统一技能操作考核的详细的评分标准,以减少监考老师评分的随意性与主观性。考前一周在学生中公布操作考试的详细的评分标准,并开放实验室供学生复习。考核时每个考场设5个教师,每次每个考场进15个学生,每个老师同时监考3个学生,学生进行相应项目的操作,监考老师严格按照技能操作考核评分标准进行打分(百分制)。通过一年多在20个班级的实践(具体为2012年下半年进行细菌的涂片的制作,2013年上半年为液体培养基的接种),作者认为通过实验考核方法的改革,学生的技能操作、对常见病原生物形态辨认等能力比往届学生有了极大的提高。而在与学生面对面的实验考核中,既强化了学生的无菌意识,又提高了他们的心理素质,同时也能更好地发现学生操作中存在的不足,在今后的实验教学中重点强调。

相信随着实验考核体系改革的不断深人,考核方法的不断完善,新的考核方法将提高了学生的实验积极性、创造性。

参考文献

[1]王立霞.刘立军.顾世海.微生物学及微生物学检验实验课考试方法的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病原生物学实验篇8

关键词:病原生物与免疫;教学方法;纠错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6714(2016)04-0020-02

从事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教学研究。根据国家相关教学改革要求,在进行病原生物和免疫学实验教学改革时充分考虑学科当前发展情况以及后期社会发展的基本需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从而有效提升学生适应社会、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

一、改变实际教学的基本思路,提高实验课程教学的基本质量

1.以教材为基础,明确实际目标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材不但是知识的重要呈现载体,更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基本方式。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对教材中的知识点产生良好认知,而学生更应当对教材中涉及到的相关内容进行甄别,选择重点性知识进行学习。基于此,学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必须充分掌握知识学习的重点,而教师更应当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将课程所必须掌握的重点介绍给学生。教师通过对相关知识点的提炼和分拣,可以保证学生清晰准确地了解相关知识点,从而减少学习压力,提高教学效率。

2.以多种教学方式实现教学过程优化

保证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是教学方法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当教师对自身教学方式进行创新之后,学生便可以在全新的教学模式影响下提高对知识点的理解能力,此时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教学效率都会得到极大的提高。基于此,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当增加课堂教学的丰富性,可以借助多媒体通过视频和图片以及声音的方式将知识重点展示在学生面前。虽然多媒体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它只是一种辅技术,教师不能对其形成依赖性,否则学生会出现抵触情绪。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必须准确把握课程节奏,保证能够将知识重点突显出来,并且保证课堂教学的基本节奏,在课堂上为学生预留足够时间用来消化课堂知识。另外,在全新的教学改革形势下,教师应当采取科学的教学方式,实现传统教学模式与新的教学模式的完美融合。

二、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1.加强课堂教学和现实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于病原生物和免疫学与我们日常生活的联系极为密切,因此对于其中涉及到的过于抽象和复杂的概念,教师可以通过引入实际生活中的范例完成讲解。比如,教师在讲解绪论时,应当将与之相关的人物引入到实际教学中,而免疫学的教学则可以通过古人接种人痘来预防天花的实例引入课堂,通过大量的实例举证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对于知识的认同感和学习兴趣,最终消除学生对该门课程存在的畏惧情绪。对于部分护理专业的学生来说,由于其毕业之后会从事有关医务的行业,因此进行疾病临床表现的讲解会获得学生的认同,在实例讲解时应当使用实际生活中较为常见的疾病。教师在教学工作实际开展过程中,应当采取更加鲜活的现实事例以及部分具有较强典型性的临床症状进行讲解,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总体质量。

2.在实践操作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将会直接影响课程教学的基本效果,作为一门极为重视实践操作的课程,只有将病原生物和免疫学相关的临床实践紧密结合,才能够实现学生学习能力的大幅度提高,从而提高学生实际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保证其能够借助发散性和创新性的思维模式面对日常学习,最终为毕业之后的工作奠定良好基础。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校所安排的实践操作课程极为有限,学生进行实践操作的机会较少,因此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通过全新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另外,应当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学研究活动,培养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三、在病原生物和免疫学基础课程中使用纠错教学法

1.具体教学对象和实际使用的方法

(1)课题研究的具体对象。在本实验中任意抽取两个中职护理专业的班级作为研究对象,两个班级人数分别为55和53,并将其按班级划分为两组,分别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全部为女性,年龄为16—19周岁,上述学生的年龄、入学成绩以及基础知识成绩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2)具体教学方法。在病原生物和免疫学基础实验课程中,我们将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划分为15个小组,每组3—4名学生。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必须由同一教师教学,如课本中有油镜的使用和保护、操作革兰染色法以及细菌分布和消毒灭菌等多个实验。而对照组则采取传统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即教师讲授理论,并进行示范操作,最终要求学生按照教师的示范动作完成实验操作。对于实验班的学生则在传统教学模式基础上辅以纠错教学法。(3)具体评价方式。对于该研究当前的评价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在课程结束之后,对两个班的学生进行统一命题考试,其中理论知识和实验操作各50分;二是借助调查表对两个班级采取不记名问卷的方式进行调查,并对最终结果按照不满意、满意和很满意三种方式进行记录;三是从不同实验组中抽取一名学生,完成相同操作,并按照相同标准进行打分,学生出现一次重要错误扣十分,次要错误则扣五分。

2.结果分析

(1)对照最终结果发现,实验班的理论考试和实践技能操作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班,其存在的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2)对所有问卷调查的结果进行比较发现,发放问卷117份,回收117份,回收率为100%,实验班的调查满意度也显著高于对照班,其存在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四、分析并讨论

1.纠错教学法受到学生的广泛喜爱

在传统教学课堂中教师占据着主导的地位,教师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授课使得教学氛围较为枯燥乏味,因此在课堂上学生需要有强大的耐心才能记住枯燥的实验操作,并且在实际操作中不容许出现错误,纠错教学法也因此产生。在实验操作中寻找问题并及时进行纠正,这不仅是一种思维模式,还是一种主体意识活动,实验中寻找问题的过程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实验兴趣,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实验课堂中。该项实验所使用的是视频纠错法,调查对象都积极参与到实验纠错中,找出视频中的实验错误操作并进行错误分析。调查表明,学生极其热衷于实验纠错教学法,这对于改善课堂学习氛围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2.纠错教学法有助于学生观察分析能力与自主操作能力的提高

传统课堂教学主要以教师为主体,实验原理和内容都是由教师直接灌输给学生,实验操作也是由教师示范操作,教师始终占据着主导作用,而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对于实验原理以及操作学生直接模仿教师课堂上的操作,没有深入思考操作的原因和意义,这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自主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发展。在实验中学生会受到各种约束与控制,同时也会遇到各种实验困难与操作错误,而这些操作错误由于固有思维的限制而被忽略,学生认为按照教师示范的操作不会存在错误。传统的课堂教学使得学生的学习效果不明显,长此以往会降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阻碍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以及动手能力的发展。该项研究对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深入地研究与分析,将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改善,在实验课堂上用多媒体播放实验操作教学并让学生找出存在的问题,学生通过细致的观察寻找出实验操作的错误点并进行分析,加强了学生的实验参与性,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3.对纠错教学法进行思考

实验纠错教学法是以学生作为教学主体,通过多媒体教学视频学生能够发现实验中存在的错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扮演的是辅导者的角色,针对学生学习或者实验操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辅分析,并进行正确实验操作的示范。同时实验操作的教学氛围还会直接影响实验课堂的教学质量,因此教师应当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积极鼓励学生自主进行实验操作,对实验操作错误的学生教师应当进行正确指导与鼓励,提高学生实验操作成功的自信心,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同时教师应当注重学生自尊心的保护,不能对学生施以精神上或者身体上的惩罚,尽量用和蔼与委婉的口吻向学生指出其操作中存在的错误。在实验中学生操作普遍存在的问题教师可以统一讲解,个别学生存在的问题可以单独指导。教师制作的教学视频中可以增加一些学生常见的错误操作行为,让学生避免错误操作,真正地掌握实验操作要领。纠错教学法采用实验教学视频进行纠错,能够调动学生的兴趣与参与性,极大地节省了教学时间并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曹晋静.创新教学方法,打造高效课堂———浅谈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的教学[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3,(8).

[2]赵海琳.病原生物与免疫学隐性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及利用[J].卫生职业教育,2012,(7).

推荐范文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