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物联网工程项目管理8篇

时间:2023-07-03 09:40:47

物联网工程项目管理

物联网工程项目管理篇1

关键词:工程质量;检测;物联网;应用;探讨

近段时间以来,伴随我国经济、社会的迅猛进步,居民生活品质的提升,施工阶段工程质量的检测以及监督也变得更为关键。当前,在工程质量检测阶段,伴随信息化技术的使用以及普及,工程化效率实现了大幅度的提升。物联网技术是信息技术的分支,其进步快速,在工程质量检测以及监管中的影响不容小觑。

一、 工程质量检测的信息化态势

当今时代是以互联网电脑为主要信息平台的时代。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经济一体化是当今时代的特色。伴随信息技术的迅猛进步,经济一体化程度的加深,通过电脑技术、数据通信、网络技术进行工程质量检测是势所必然。尤其是微型电脑技术的诞生,从2005年开始,工程质量检测技术在自动化层面有了明显的改进。工程质量检测的数据是工程结构安全性以及工程效率达标的核心判据,确保其可靠性、精准性、公平性极为关键。

二、 物联网技术在工程质量检测中的运用

物联网在工程质量检测中的运用,就是将感应器镶入检测的对象中,之后对物联网以及互联网进行整合,从而实现精准检测。

(一) 运用物联网获得全面的信息

在工程质量检测阶段,运用物联网通过传感器、电子标签、射频识别等电子设备精准读取物体的信息,当中包括施工的温湿度、建筑物所处方位、建筑物的施工动态等。运用物联网能够让工程质量检测更为系统、精准与可靠。

(二) 在施工质量监督中的应用

施工现场质量标准化管理作业牵涉到工程建设的整个流程,是质量管理的基本工作。完善这部分工作,有助于提升参建单位的管理水准、人员素养以及作业效率,有助于提升工程质量管理水准。

运用物联网的全面感知以及及时传输功能,质量监管部门应构建各项目参与企业的档案,方便及时检索,让监督流程更为公开化、大众化,规避因为人工失误而导致工程建筑效率降低。

(三) 在质量检测流程监督中的运用

运用物联网技术强化工程质量检测中的监督检测以及监督抽测,运用质量检测成果与预计成果实施比对,之后获得结论。依照具体状况对一部分不合格的检测流程进行改善,达标后另行检测。

(四) 在健全检测管理体制方面的运用

运用物联网对结构实施定期检测提示,将每一阶段检测的成果记载在案并保存,进而形成结构的质量安全档案。如此,能够对结构的质量情况形成全面、准确的理解,变更传统检测模式下检测孤立、断续的状况。

通过上文的阐述,笔者的意见是构建工程质量检测一体化管理服务平台。

三、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工程质量检测一体化管理服务平台的构建

(一) 概述

工程质量检测一体化平台即是指:在已有检测模式的前提下融合管理模式,利用物联网的信息化特征构建完成的,汇集质量检测、监管与公共服务等多重功能的信息平台。该平台构建的初衷是为了让工程质量的检测以及监督更为科学、可靠。

(二) 功能应用

1. 检测过程管理

过程管理的目标是对检测的过程实施追踪、提示并评价检测成果,完成风险预警等。其是质量检测监督的前提,也是平台的核心构成部分。通常互联网条件下,该流程管理分成三大类:即原始检测数据备份以及处理、检测业务过程追踪、成果评价与风险预警。

2. 项目档案管理

该功能是对每一项目实施信息化管控,其通常包含:项目备案、项目质量追踪与项目质量评估三个环节。相较于检测过程管理,项目档案管理是针对整个工程的管理,当中包含若干个检测流程。

工程备案是对目标项目的基础讯息以及质量历史的备份以及保存;质量追踪是对每一项备案项目的质量情况实施追踪检测。通过预先订立的工程质量定期检测与灾害检测体制,对应用时期的结构实施到期检测提示并记载检测成果,形成该项目的健康记录表;质量评估环节是在检测完毕后,利用物联网技术中的智能处理与专家系统对工程的质量情况实施评估,其是对若干项单项检测结果的整合以及归纳。在此前提下,给出运用建议――比如检修、加固或拆卸等。

3. 单位与人员资料档案管理

该项功能是对各建筑、检测单位与从业人员资质、有关经历与信誉度的管理,方便监管机构对工程质量的把关。其功能通常包含:单位或个人的基本资料采集管控、对有关从业资质的管理、信用评估。

4. 公共服务管理

公共服务管理关键是为民众提供有关项目的质量信息。其包括的功能通常是:质量信息检索以及质量问题申诉等等。

一体化平台功能的运用,还必须让检测人员、设备以及外部网络进行辅助。笔者在下文中将对一体化平台的运转模式实施阐述。

(三) 一体化平台的运转模式

1. 检测人员工地现场作业

检测人员在施工现场运用无损检测装备或传感器等物联网设施对结构或构件实施原位检测,采集检测对象的原始参数并对参数实施初次处理,删除操作失误形成的参数。与普通无损检测的差别是:检测设施能够完成数据保存、处理、短距离传送以及GPS实时定位等作业。检测所获得的参数能够迅速传送到相邻的网关并依靠外网上传至管理平台。监理人员依照现场检测状况,向平台给出监理建议,系统会自动形成检测汇报。

2. 外部通信网络支持

外部通信网络通常是为了检测数据的传送情况,为管理者与客户提供有关服务的网络条件。外部通信网络能够运用已有的互联网以及移动通讯业务,确保参数传送的实效性以及可靠性。而此时,必须与网络服务商制定恰当的网络支持形式。管理者与检测者应通过身份认证方能登入系统,从而发出操作指令。

结束语:

综上所述,将物联网技术运用在工程质量检测中,是明智之举,并且有着强烈的时代烙印。通过构建以物联网为基础的检测一体化平台,能够让工程质量检测与监督的流程更为科学化、实用化、可靠化,提升质量检测的质量。物联网是一类新式的网络技术,其在工程质量检测中的潜力是巨大的;而实现信息化的最佳途径就是用好物联网技术。

参考文献:

[1] 王暄,蒋强,王h等.电光聚合物在全光技术实现THz波产生与检测中的研究进展[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4,(8):2053-2059.

[2] 胡静,胡佳佳,沈雯等.同时检测沙门氏菌和炭疽杆菌磁致伸缩生物传感器制备与应用[J].农业工程学报,2016,(5):297-301.

[3] 周志艳,闫梦璐,陈盛德等.Harris角点自适应检测的水稻低空遥感图像配准与拼接算法[J].农业工程学报,2015,31(14):186-193.

[4] 周岚,余志成,郑今欢等.全英文本科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建议――以轻化工程专业染整方向纺织贸易与检测模块为例[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2(4):350-354.

物联网工程项目管理篇2

关键词:物联网技术;建筑工程;成本控制

1引言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建筑行业企业若想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加强成本控制,以提高自身经济效益。现阶段,已有许多企业意识到成本控制的必要性,但是传统的成本控制模式仍在建筑行业中占据主导地位,成本控制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因而建筑行业企业迫切需要寻求新的成本控制方法和技术。物联网技术起源于传媒领域,是信息科技产业的第三次革命,通过激光扫描器、全球定位系统、红外感应器、射频识别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对物品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功能。将物联网技术引入建筑行业中,能够采用网络连接整个或多个建筑工地,为建筑工程项目所涉及设备和各种流程的数据收集提供支持,实现对建筑资源的有效配置,以及对设备的及时维护和优化,在减少资源浪费的同时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对改善企业建筑工程成本控制具有积极的作用。

2建筑工程成本控制中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优势

物联网技术包含传感器技术、RFID标签、嵌入式系统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云计算技术等,其在建筑工程项目中的应用,有助于实现虚拟信息系统和物理基础设施的相互融合,为建筑工程项目实施各环节信息收集、传输和处理等提供支撑,有利于企业充分掌握建筑工程项目实施各环节的成本消耗。建筑工程成本控制中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优势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2.1.1实现对材料费用的精确控制建筑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需要投入大量的物资材料,物资材料在采购、存储以及运输等环节所耗费用在建筑工程成本中占据极大比重,利用物联网技术能够对建筑工程物资材料费用实施精确管理,从而有效降低工作落实过程中所消耗的成本。RFID可以借助无线射频方式读写电子标签,达到识别目标和数据交换的目的,物联网环境下,借助RFID技术可以为建筑工程项目所涉物资材料贴上电子标签,实现对物资材料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有利于企业能够及时掌握建筑工程项目物资材料使用情况、库存情况以及需求状态等,便于企业制定科学合理的物资材料采购决策,即根据建筑工程物资材料实时需求信息,适时采购材料进场,有效降低物资材料的仓储成本。另外,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使得采购更趋信息化,物资材料需求方在企业信息系统中录入电子采购订单,大大缩短了物资材料供需双方间信息交流所耗时间。

2.1.2实现机械设备的预测性维护建筑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需要采用一定的机械设备,设备故障维修需要消耗大量费用,同时也会因停机事件发生导致工期拖延,进而增加建筑工程成本。相比较设备出现故障之后在进行维修所消耗的费用而言,在设备未出现故障前进行合理维护所消耗的费用相对较低,而且能够有效避免因设备故障所导致的工期拖延问题。物联网环境下,为机械设备配备传感器,传感器能够借助温度波动、过度震动等指标了解设备性能,以确定是否需要对机械设备进行检查,并通过物联网系统向维护人员的计算机、平板电脑、智能手机发出提醒,以便于机械设备维护人员在发生重大故障之前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2.1.3提升数据及时性及准确性,保障成本核算的顺利开展建筑工程项目本身复杂程度较高,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多部门和多工种密切配合,涉及内容和工序众多,且难以保障项目严格按照既定目标和流程组织实施,对建筑工程项目实施所产生的直接和间接成本进行全面核算的难度较大。而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在建筑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物联网能够对相应活动所产生的资源消耗数据进行汇总,并将所产生的所有费用按照对应会计科目进行记录,建立对应的成本账簿,然后将所有信息传输至企业成本会计信息系统中存储。负责成本核算的部门通过查询系统即可对整个流程的所有作业内容进行确定,及时获取与建筑工程项目相关的准确成本数据,保障成本核算的高效开展。

2.1.4推动业财一体化深入开展物联网能够充分利用各类先进技术及设备开展信息收集整理及交换。在将物联网技术应用与成本控制之中后,相应数据能够在经过整理后传输至成本管控系统之中。会计人员则对系统生成的费用进行审查,建立具体的建筑工程成本数据信息表,并将相应信息存储于数据库中。管理者能够利用系统生成的成本费用表对建筑工程项目各环节进行管控,从而更为准确的制定行为策略,有效开展各项管理活动。在物联网技术支持下,企业管理人员能够对管理流程、财务会计流程及业务流程进行协调统一,建立基于业务事件驱动的财务一体化信息处理流程,推动业财一体化深入开展。

3物联网技术在建筑工程成本控制中的具体应用

重庆市某商业住宅小区一期工程(以下简称:A工程)设计建筑面积26.3万平方米,主要由3栋商业楼、15栋别墅、7栋高层住宅及地下车库组成。在具体建设过程中,建设单位H公司积极采用物联网技术对建筑工程成本进行管控,以期达到降低建筑工程成本的目的。

3.1物联网技术在建筑工程成本控制中的应用步骤

H公司为在提升建设质量的同时有效控制项目建设成本,积极引入物联网技术,在办公区、施工现场及出入口等位置安置了监控及信息传感器,对建设物资材料进行编码并标注标签,利用射频识别技术进行识别,通过微机电系统对建筑工程项目相关信息进行获取、初步处理和执行操作。通过大量数据信息的收集进行成本控制参量的设定,然后在此基础上确定目标模型,并对成本控制分析模型进行构建,再利用云计算对数据进行进一步处理分析,明确具体工程量并合理预估工程成本,从而有效开展全过程成本控制

3.1.1设定成本控制参量在建筑工程项目成本管控工作中应用物联网技术,第一步便需要利用物联网技术收集大量建筑工程相关的数据信息,并在对施工规划、交通、外界环境等会对建筑工程项目实施造成影响的因素进行综合考虑的基础之上设定成本控制参量。如在案例项目中,施工企业安装使用红外感应器设备、激光扫描设备、定位设备、射频设备等,并借助网络链接全部设备,打造物联网技术下智能监控、跟踪、定位、识别于一体的管理体系,从而使得施工企业获取与A工程相关的大量数据信息。在此基础上施工企业通过综合考虑A工程施工规划、所处的外界环境、施工对外交通、材料价格等设定了A工程成本控制参量,即市场耗材价格、项目造价控制链中各种市场耗材所属未采购品类的成本需求量、项目造价控制链中各种市场耗材所属能够发挥实际作用耗材价格的成本控制约束量、管控体系中工程预算增长指数增加所创造的收益、物资最优价格、监控系统贡献参量、施工全局效率、土地交易价。另外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施工企业在建筑物内安设楼宇自动控制网络,其应用了BACnet、Lonworks、TCP/IP三种通信协议,并明确三种协议的量化指标进行效益评估,以此为整个建筑工程项目实施提供有益的决策支持。

3.1.2确立目标模型按照相关规章要求,建筑项目开展过程中需要有效分配各类施工物资,从而合理确定具体工程成本。在明确成本控制参量的基础上,施工企业财务人员将成本控制参量带入成本控制链,从而获得不定开销及成本开销,并按照《建设工程预算定额标准》相应内容分配建筑耗材,从而构建项目成本控制目标模型,然后预测结构寿命并基于以往经验进行测估,从而获得最优成本测算模型,最后建立合作博弈控制函数以对所有物资进行成本测算,经过计算约束向量特征函数,获得参数控制模型。依托物联网技术对所需数据进行收集整理,从而对工程造价成本进行预估,并在实际施工过程中计算具体成本支出,继而与预估值进行对比,确定存在的数值差异并明确发生原因。

3.1.3成本控制分析模型构建除了设定成本控制参量和目标模型之外,借助物联网技术实施成本控制还需要构建完善的成本控制分析模型。基于此,施工企业为实现建筑质量和成本最优配比,在综合考虑建筑施工成本、设施管理和安全保障成本等因素基础上,以约束参量贡献度加权的方法构建建筑工程成本控制分析模型,形成最佳博弈函数,在不断提升建筑工程质量的同时实现成本的降低。详细来说,在物联网技术基础上,为对建筑工程性能状态实施更合理的评估,以分数阶差分函数进行约束控制,采用关联维特征采集进行成本投入的时间序列特征,并在综合考虑建筑工程成本影响因素的基础上进行线性二乘拟合计算,如土地价格,物资材料价格等,由此科学打造物联网技术下建筑工程成本量化评价参数模型。在建筑工程建设过程中,不仅存在固定成本,还存在因许多不确定因素而造成的非固定成本,所以如果想要达到对建筑工程成本进行有效控制,实现建筑工程项目效益最大化的目的,还需要通过连续性条件构建完善的建筑工程建设效益量化控制模型,以适应非线性特征方程的连续性条件。另外,在实施成本控制过程中,为实现工程建设质量、效率以及成本之间的平衡,以累计方差为基础,相关技术人员对A工程项目成本约束参数实施自适应加权处理。

3.2物联网技术在建筑工程成本控制中的应用效果

施工企业根据A工程项目具体建设内容及《建设工程预算定额》等相应标准,在Matlab仿真软件基础上,利用上述参数和模型对物联网技术在建筑工程成本控制中的应用效果进行仿真实验,并将其与传统方式下建筑工程项目成本控制效果相比较。实验结果显示,在同等建设质量下,建设单位应用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成本控制模式能够对建筑工程项目成本进行估算,明确其中成本控制要点,并在具体建设过程中对各项建设物资进行合理调控,减少不必要的成本支出,相比传统方式而言能够节省20.27%左右的费用支出。

物联网工程项目管理篇3

关键词:物联网;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思路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302(2013)09-0081-02

0 引 言

物联网的英文名称叫“the Internet of things”,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有两层意思:第一,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网络;第二,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体与物体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

自2009年8月总理在无锡考察期间提出“感知中国”以来,物联网被正式列为国家五大新兴战略性产业之一。物联网把新一代IT技术充分运用在各行各业之中,即把感应器嵌入和装备到电网、铁路、桥梁、隧道、公路、建筑、供水系统、大坝、油气管道等各种物体中,然后将物联网与现有的互联网整合起来,实现人类社会与物理系统的整合。物联网技术将会发展成为一个上万亿元规模的高科技市场。

1 高职院校物联网人才培养之路

科技发展,人才是基石,物联网这个信息化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也需要方方面面的人才去为它创造和服务。2010年年初,教育部下达了高校设置物联网专业申报通知,众多高校争相申报。目前有100多所高校院系获批了包括物联网工程、传感网技术和智能电网三个物联网相关的专业。全国物联网相关人才缺口量在18万以上,所以物联网工程、传感信息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前景广阔。

1.1 物联网企业人才需求分析

按照图1所示的物联网三层体系结构,可以将感知、传输、应用按物联网产业分为感知产品制造业、传输产品制造业、应用产品制造业和系统集成四大类。

对应的具体企业大致有如下四个子产业:一是传感器与RFID 的生产制造与测试;二是传感器节点与嵌入式软硬件无线网关设计、生产与测试;三是物联网应用软件设计与测试;四是物联网系统集成与网络服务。

图1 物联网的三层体系结构

支撑企业的岗位需求大致有以下五类:

(1)集成电路制造业,包括物联网电子产品集成电路的PCB板的辅助设计、电子产品的生产、工艺、封装、测试与管理和生产设备的管理维护等岗位;

(2)电子产品制造业,包括电子元器件的辅助设计、生产、工艺、封装、测试与管理、贴片机等设备的管理维护;

(3)网络通信产品的生产和服务,包括3G和4G通信服务、无线通信技术服务(WiFi、GPRS、Zigbee等)、有线网络通信服务、GPS或北斗卫星通信服务;

(4)数据库/中间件服务业,包括物联网数据库/中间件的安装、调试、维护与管理工作;

(5)软件服务外包业,包括物联网传输层通信软件开发、物联网应用层软件开发等。

1.2 物联网企业对高职院毕业生的要求

根据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周志德教授的物联网企业调研分析数据可以看出,物联网企业在大专高职院校的学生需求主要集中在产品生产、测试、运维、销售和项目管理等岗位。表1所列是物联网企业工作岗位与人才需求分析表。

2 物联网专业群建设

物联网技术不是一个全新的技术,它是计算机、通信和网络技术的综合体。所以物联网技术专业也不是一种专业技术所能覆盖,而必定是一个专业群才能支撑。物联网技术是现有计算机应用技术、应用电子技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通信技术和软件技术等专业的交叉结合技术。笔者考查了无锡职业技术学院物联网学院的专业建设和机构设置,觉得很有创新价值和指导意义。表2所列是无锡职业技术学院的物联网专业机构设置。

这种设置通过将计算机技术系和电子信息系合并,从而实现了教师、实验实训室的共享,打破了教师资源、硬件资源的分割,解决了硬件资源重复建设的浪费问题。集中力量打造出拿得出、叫得响的拳头专业。

3 以项目为导向、实践为纲的培养模型

高职办学的生命就是职业技能教育,培养物联网技术人才就是要培养为物联网企业和行业服务的技术型或技能型人才。这两样人才的培养需要进行大量的项目实践锻炼,所以高职院校不可能走脱离实际、只讲书本理论的老路,必须在基本理论够用、适用的情况下有大量的实训实践项目做支撑。

以物联网市场需求为导向,因此,实训实践项目的开展就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

(1)物联网设备安装、调试、维护,工程项目施工管理;

(2)传感器等感知元件辅助设计、生产工艺、封装、测试、维护和管理;

(3)嵌入式应用网关等产品辅助设计、生产制造、封装、测试、维护和管理;

(4)物联网应用软件编写、文档书写、软件测试、软件维护与数据库管理;

(5)智能楼宇弱电项目施工管理,弱电设备与自控设备的安装、调试、检测、验收与维护。

所以,开展的实训可以分为基础模块实训和综合模块实训。基础模块实训如电子工艺实训、PCB实训、电子产品制作实训、物联网项目综合布线实训、传感节点实训、数据通信实训、应用程序实训等。综合模块实训如物联网项目综合实训、物联网项目规划实施实训等。

在基础模块实训注重一步步围绕专业技能打下良好的动手基础,并且进一步巩固所学基础知识点。在综合模块要模拟工厂环境或者研发企业环境,从熟悉工程项目招投标、预决算、设备采购到编制项目实施计划,协调资源并按计划推进项目实施。这些角色由项目经理负责协调指挥。硬件小组负责硬件原理图绘制、PCB图设计、元器件选型、焊接测试。软件小组负责底层开发、应用层开发等。最后,项目所有成员进行统调测试,编写项目技术要求书、需求规格说明书等技术性文档。

4 结 语

在校企合作上,最好是企业能够向学生提供实习岗位,提供企业中的实际问题作为论文研究的题目或设计任务完成毕业论文或设计,教师参与企业的科技攻关项目等。这样,教师通过合作科研、提供咨询、参与产品或解决方案的开发,服务于企业;学生通过实习、实践项目,完成毕业论文。通过多形式、全方位、立体式的校企合作,使物联网这样的朝阳产业在人才培养上不断档、不断层,最终学校和企业都能够良性互动,可持续发展。

参 考 文 献

[1]郑小发. 物联网工程专业中高职院校教学课程实验体系研究[J]. 物联网技术, 2012,2(2): 83-85.

[2]陈志峰,施连敏. 高职院校物联网技术专业特色资源库建设实践[J] 中国教育信息化,2011(9):31-33.

[3]程远东 . 物联网发展趋势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思考[J]. 物联网技术, 2012,1(2): 47-49.

物联网工程项目管理篇4

关键词 工程财务 动态管理 信息联动

一、信息联动全过程动态管理的目标描述

新干供电公司以ERP和财务管控系统数据以为载体,积极主动把握工程管理主要节点及关键环节,特别是工程预算管理、工程动态进度、工程决算管理、工程转资关闭环节,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工程基础信息库”,促进了业财深度融合,并收集工程基础资料,开展基建财务分析,辅助经营决策,使工程财务管理水平大幅提升。目标是实现工程项目过程动态管控,从工程项目管理的关键环节入手,节约项目成本,提高工程结算率。

二、工程财务信息联动全过程动态管理的主要做法

(一)编制科学合理的工程预算管控信息库

根据国网公司关于加强电网基建工程费用管理的要求,新干县公司财务资产部自2014年初开始,首次编电网基建工程财务管控预算制。财务部门加强与基建、运检等项目管理部门的沟通与联系,及时收集概算、可研等相关数据。电网基建工程成本费用预算比照生产成本预算流程编报,遵循预算管理“二下二上”的工作规则。预算表采用“一项目一表单”方式,控制电网基建工程成本费用总额、明细和入账进度。进一步强化、细化可控费用的内部控制,招标费、设备监造费、工器具及办公家具购置等费用设定80%、90%内控系数上限,确保系统数据对接完整准确,持续跟进,关注电网基建工程预算执行情况。

(二)建立一整套完整的工程资料信息库

县供电公司工程种类较多,按工程性质分有农网工程、技改工程、大修工程、小型基建工程等;按年份,从农网改造开始至今,每年都有项目投入,投资规模也不断扩大。新干供电公司注重工程全过程管控资料数据的收集整理工作,将工程全过程划分为规划可研及投资计划、初步设计、招投标、工程实施、竣工验收、竣工结算、竣工决算和后评价八个阶段,按项目、年份、工程进度逐级建立文件夹,如同一套系统、固化工程资料文件夹,清晰明了,便于查找。各子文件夹内依次按照批复文资料、工程进度文件资料、结算文件资料、竣工决算资料,分别建立文件夹,在日常工作中填充相应资料到对应的文件夹。考虑经常需要用到得概算批复和竣工决算文件,可单独建立汇总文件夹,必要时应打印纸质版保存以便日后查阅。

(三)动态反映各专项工程结算情况

工程项目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新干公司财务资产部自编一张工程专项成本结算表,每周通过内网邮件或者公告的形式动态反映各项目的结算率、资金到位情况。这种信息方式既是向公司领导工程建设情况的反馈,又是对工程建设业务部门工程进度的督促。工程结算动态情况表,根据项目分类,分农网、大修、技改建立手工明细账目,清晰反映各专项工程及成本的总投资额,工程结算金额、工程结算率,以及工程项目资金到位、使用及结余情况。

(四)自编财务决算差异反馈对比表

工程决算是国家基本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程序,是对所完成的各类大小工程在竣工验收后的最后经济审核,包括各类工料、机械设备及管理费用等。新干公司结合公司的规章及结算方式进行审查,发现问题及时与工程部门联系,做到基建开支合理、准确。财务资产部收集、整理、分析原始资料。从建设工程开始就按编制依据的要求,收集、清点、整理有关资料,主要包括建设工程档案资料。根据相关资料财务资产部做好工程各专项成本对比分析,编制财务决算差异对比表,清晰反映项目决算与账面支出情况。对有差异的项目及时与项目物资部门沟通协调,进行调整完善,做到账面数与决算数一致。

三、评估与改进

工程项目全工程动态管控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实现信息联动,业财融合需要各项目管理部门与财务沟通配合。

第一,进一步细化各工程项目费用管理。按照工程项目其他费用按明细逐项核算的管理要求,由项目管理部门及时将估算、概算、结算等费用明细传递至财务,动态反映各项目的结算及支付情况,现实工程全工程动态管控。

第二,重点做好项目预算关闭数据治理工作,通过项目关闭“倒推”方式,发现工程项目中物资采购、预算管理、结算环节存在的不足,实现过程项目全过程动态管理。

四、全过程动态管理取得的成效

新干公司通过从预算源头抓起,实时动态反馈工程结算信息,建立信息联动机制,加强与项目及物资部门的沟通协调,工程全过程管控已取得初步成效。

(一)加快工程进度,工程结算率稳步提升

创建了信息联动机制,实施周报告公布各工程进度情况,并在每周安全生产早会上汇报,给各管理部门提了个醒。工程进度及结算率稳步提升,工程项目综合结算率从2010年的68%提升到2014年的90%。

(二)加强信息沟通,各管理机构协调畅通

通过编制科学合理的工程预算管控信息库、工程专项成本结算表,自编财务决算差异反馈对比表、项目清理关闭协调会等线上、线下沟通方式,无论是财务部门与项目部门预算及结算数据的传递,还是财务部门与物资部门工程物资的核对清理,都能相互衔接,无缝对接。

(三)节省工程成本,资金使用效率明显提升

物联网工程项目管理篇5

【关键词】物联网 软件工程 CDIO 项目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9C-0161-03

物联网软件工程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融合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课程,设置依据是传统的软件工程设计、嵌入式系统与信息系统开发等课程,它将无线传感器网络、移动互联网、M2M、GPS、GIS和北斗卫星导航等物联网技术融合创新平台建设,提供系统交互式通信以及智能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等功能的应用开发。物联网软件工程课程深度融入校企协同创新平台,把仿真的实验实训平台建设成为真实的开发平台,它以一种全新的理念使课堂向社会延伸,在企业环境中融入实训大纲与教学内容,在教学模式上实现创新。

在信息化产业及软件产业不断发展的大环境下,社会对物联网软件工程人才的需求标准不断提高,要求物联网软件工程师必须具备扎实的基础。因此,要培养社会缺乏的高素质物联网软件工程人才,迫切需要对当前传统的软件工程教学实施体系进行改革与创新,以便更加适应未来社会的快速发展。

一、CDIO项目化教学内涵

CDIO(Conceive,构思;Design,设计;Implement,实施;Operate,运行),是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新成果,提出了操作性强的职业能力培养、全面实施和检测测评的标准。它以产品从研发到运行的全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和课程之间相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项目化教学是通过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来达到教学目标的方法,对课程进行改革,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CDIO项目化教学改变由传统“以课本为中心”为“以软件项目为中心”,CDIO工程教育提倡在工程实践能力、个人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工程创造能力上进行综合培养。

二、CDIO项目化教学实施体系设计

(一)总体构思设计框架。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秉承CDIO工程教育理念,制定项目化教学实施体系,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创业能力。CDIO项目化教学实施体系从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出发,遵循反工艺路线的思想,制定各阶段的培养目标,以项目实施为核心,设计框架如图1所示。

图1 CDIO项目化教学实施体系设计框架

CDIO项目化教学实施体系设计框架按反工艺路线分为四个阶段:首先,分析第四阶段大型项目,深入分析行业企业对物联网软件工程人才的需求,探讨学生在这一阶段应具备的软件工程能力和职业技能,制定物联网软件人才培养的总目标,确定软件专业的具体方向;其次,分析第三阶段中型项目,学生应掌握的专业选修知识、所需选修技能,满足第四阶段大型项目培养的总目标,反过来分析制定这一阶段的所要达到的具体培养目标;再次,分析第二阶段小型项目,学生应掌握的专业核心知识、所需核心技能,满足第三阶段中型项目培养的总目标;最后,分析第1阶段微型项目,从学生应具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制定这一阶段的具体培养目标,以实现第二阶段小型项目的培养目标。

(二)CDIO项目化教学实施体系。具体如下:

1.CDIO项目化课程建设体系。在物联网软件工程教学中融入科学成果和工程案例,优化组合课程实验,增加与企业协同创新合作的工程实训课程比例,并贯穿CDIO项目化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训创新能力,按照校企协同创新,结合专业培养目标,优化重构以“实验课程设计工程实训企业实习”为主线的实践教学环节,构建“软件编程能力系统开发能力工程应用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的能力训练体系,实现学生物联网软件工程专业技能、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创业素养的渐进性阶梯式培养,如图2所示。

图2物联网软件工程课程建设体系

各阶段项目设计要满足学生知识的掌握和能力培养的要求:(1)毕业设计、企业实习阶段专业领域方向实验课程:企业信息化、嵌入式技术和物联网信息安全等课程以大型项目开发为主,尽量让学生在企业实习基地完成,参与软件企业真实项目开发的全过程,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2)对于专业选修课程,如JAVAEE应用开发、.NET开发框架和移动互联网开发技术等实训课程的设计以中型项目为主,让学生在模拟企业真实环境的工程实训中心完成;(3)对于专业核心课程,如物联网软件工程、数据库原理与设计、操作系统和计算网络等的实训课程设计以小型项目为主,尽量让学生学校的实训使中完成;(4)对于专业基础课程如C++、数据结构与算法等的教学以微型项目为主,大多在学校的实验室中完成。

2.CDIO项目化教学运行模式。CDIO项目化教学模式是CDIO的基础上采用“项目驱动”的教学方法:(1)讲授内容围绕物联网软件工程以项目的方式引入有关知识点,根据讲授完成项目需要的理论需要,教师预先准备多个微小的软件开发项目;(2)模拟企业工作环境实施课堂微型项目,边做项目边讲理论,让学生真正在“学中干”中应用理论,课堂组织过程项目化,将学生作为主体,以软件开发项目的研发过程为引导,采用学生小组团队合作和个人独立完成相结合的教学形式,组织学生讨论,完成相应的实训实践性活动,老师对学生所完成的阶段任务加以点评等;(3)学生以项目组为单位承担项目开发,推行学生组长与项目组评审机制,项目开发结束后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设计方案和实现方法。

3.CDIO项目化教学管理体系。物联网软件工程教学管理体系由教学信息管理和项目实训管理组成。教学信息管理可以将物联网软件工程课程信息到网上,供师生随时查阅,将相关数据自动上传到平台中心,建立起一个教师、信息和学生之间的通道。项目实训管理是物联网实现将人与机器连接实现工程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训计划、实训过程记录和监督、实训成果等相关功能,项目化教学过程中学生所参与的实训环节通过实训设备将数据主动上报方式汇总,一个完整的实训过程加上最终的审核评定就成为整个项目的完成过程。

4.CDIO项目化教学评价体系。物联网软件工程实训考核方法更注重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考核。根据物联网软件工程的特点,评价指标包括业务考核和综合素质评定。业务考核主要评定一定时间内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侧重对学生工具的使用与实验技能、工程设计与实现能力、面向领域的应用能力等方面的考核。综合素质评定通过对学生实践过程的学习工作表现评价学生的素质,包括专业素质、个人素质和团队精神等,评价指标如图3所示。

图3 物联网软件工程实训评价指标

物联网软件工程实训的成绩分成个人表现和个人项目绩效两方面,通过项目验收评分进行考核:(1)个人表现主要考核指标如下:团结协作能力、态度主动性、解决问题能力、纪律得分、周报情况和考勤情况;(2)个人项目绩效分为项目验收成绩和个人组内评定主要指标包括:功能(完整性准确符合应用需求)、界面(设计美观符合规范)、技术(应用新难度高)、创新(是否有创新)、演示效果(讲解清晰演示流畅重点突出)、文档(符合规范)、规模(代码数量数据库记录数量)、易用性(易于理解)、可靠性(出错率低容错性强)、可维护性(可适应不同场景);(3)个人组内评定由开发组长、项目经理共同评定,主要指标包括:项目贡献度、代码和文档数量、效率、质量、进度、流程等。

三、物联网软件工程CDIO项目化教学实施体系构建

(一)校企协同创新深度合作。校企协同创新深度合作是构建创新能力的重要模式。协同创新全过程贯穿了基础研究、应用开发、产品设计、市场营销等诸多环节,高校承担基础研究工作,其技术发明经过企业运作转化为经济价值,才能完成创新过程;企业需要集合高校来增强其自主创新的能力。物联网软件工程项目化教学实施体系围绕项目展开来设定。与国内外知名软件企业建立广泛的合作伙伴关系,解决企业工程师进校讲课和专职教师到企业实践问题,提高专职教师工程实践经验;解决学生工程实践的基础训练缺乏和实际解决工程问题能力的不足,打破高校封闭、孤立的人才培养方式,有效促使学校由教师本位学生本位的转变。

(二)构建企业真实的教学生态环境。物联网软件工程项目校企“产学研用”真实教学生态环境,包括社会化需求环境、多实验例程实训环境等。以社会化需求为引导,将企业已完成的或正在进行的项目分解为实验案例,构建多实验例程库,按照不同的岗位需求创造实训环境,完成校企从“生产―学习―研发―应用”的良性循环教学创新机制。按照企业真实环境配置各种仪器,加大对教学资源的投入,创建一流的实训条件,按照真实的实训项目、项目角色、工作过程、工作条件、工作压力, 真实的企业环境标准建设实验、实训教学生态环境。

(三)构建多样化的教学模式。物联网软件工程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微型项目培养阶段,教师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知识技能的传授以完成教师安排的典型“任务”为主;在小型项目培养阶段,教师使用情境创设教学模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吻合的真实情境,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在中型项目培养阶段,以CDIO教学模式,学生在校企协同创新平台提供的校外实训基地开展实训,教师可以借助当地的工程和项目条件,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情感态度;在大型项目培养阶段,使用CDIO项目化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以项目为主线来展开,通过对问题的深化来拓宽知识的深度来达到培养职业能力的目的。

(四)培养开放式的师资队伍。在物联网软件工程实践教学中,建设一支具有精通物联网软件工程理论方法和新技术,具有企业化背景的专兼职并存的开放式师资队伍,为学生去企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提供保障。学校采用“教师走出去,专家引进来”的方式,让教师走出去到企业顶岗实践锻炼,到软件产品的研发单位实地实习。邀请从事软件设计开发的企业专家,给学生现场讲解软件设计开发经验,软件全生命周期中文档如何规范撰写。企业实习与毕业设计均采用专兼职结合的教师作为导师,并实行“双导师制”,校内导师的职责是负责实习监管与毕业设计内容与论文写作的指导审定工作;企业导师的职责是为学生提供物联网软件工程实践环境、工程项目及其技术的指导工作。

物联网软件工程CDIO项目化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与职业素养,按照反工艺路线的思想,设计项目体系与项目内容,围绕项目的展开与实施设置课程建设体系、教学运行模式、教学管理和教学评价等。践行CDIO工程教育理念,采取校企协同创新深度合作、企业真实教学生态环境构建、多样化教学模式和培养开放式的师资队伍等措施,推行教学实施体系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林兴志.物联网软件工程校企协同CBE 实训分析[J].河池学院学报,2014(2)

[2]潘翔.基于物联网的软件设计课程实训教学管理模式构建[J].广西教育,2014(39)

[3]曾明星,周清平,王晓波,等. 软件工程专业“项目化”教学实施体系的构建[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5)

[4]李春英,汤志康. CDIO模式下的软件工程课程设计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06)

[5]张德海, 柳青,黄光能.基于CDIO的软件工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探索与实践[J].计算机工程与科学,2011(S1)

[6]司春景,李向阳.基于多元教学模式的“软件工程”课程改革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3(7)

[7]张培颖,等.CDIO工程教育模式在软件工程核心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探索,2014(12)

【基金项目】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重点项目(2014JGZ154);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 (2013JGB287);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2011B0023)

物联网工程项目管理篇6

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环保工作如何占领信息化高地,提高管理精细化水平,并逐步实现从人防到技防,事后监管转变到事前预警,成为目前环保领域最前沿的课题。重庆市环保局在“四清四治”专项行动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设“环保物联网”的构想,并将璧山区环保局作为试点单位,经过近2年多的不断探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环保管理人员打造出一个智能化的网络平台,不仅提高了工作人员的行政执法效能,还极大地提升了为公众服务的质量。

关键词:

环保管理;物联网;智能平台

1、引言

党的十以来,生态文明建设已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然而,我们面对的现状是环保部门的基础能力相对薄弱,监管力度还不够强、覆盖范围还不够广,行政效能还不够高。因此环境保护工作急需依靠科学化、集成化的思维,以及法制化和市场化的力量提升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信息技术,特别是物联网技术,无疑成为推动环保管理模式变革、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有效手段和途径[1]。环保信息化起步较早,但起点低、信息分散、系统内外数据缺乏有效共享、流程缺乏协同、信息碎片化严重。在国家层面近期密集出台了《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实施计划》、《关于加强环境监管执法的通知》等文件[2],要求环境保护工作运用物联网、移动互联、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实现管理的精细化、智能化,形成以问题为导向、以流程为驱动的新型管理模式。另一方面,环保系统各管理部门之间通过数据共享和大数据技术,可以为生态文明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决策参考依据。环保信息化向物联化、智慧化的演进是必然的趋势[3-4],“环保物联网”将成为推动环保监管变革的中坚力量。

2、研究背景

2014年3月3日,重庆市环保系统开展了“四清四治”专项行动,其内容为清理三同时、治理违法建设;清理排污权、治理违法排污;清理风险源、治理安全隐患;清理监管点、治理监管缺位。以重庆市璧山区为例,在“四清四治”专项行动期间共清理了污染源两千多家,建立各类问题台账一千多条,并对发现的问题提出整治要求,督促责任单位制定“一源一案”治理方案,基本实现了摸清底数、理清老账的工作目标。如何巩固“四清四治”的成果,形成常态化的工作机制,让已建立的基础台账“活”起来是专项行动后面临的难题。经过缜密的调研和研讨,市局提出了“环保物联网”建设。环保物联网的建设正是基于“四清四治”专项行动成果,通过在系统中固化工作流程,规定环保工作人员必须按照要求的时间、地点和工作内容对监管对象进行管理,并且实时动态更新系统中的数据。

2.1物联网的定义物联网的英文名是“TheInternetofthings”。顾名思义,“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物联网是指通过传感器、射频识别技术、全球定位系统、红外感应器、激光扫描器等各种互动的物体或过程,采集其声、光、热、位置等各种需要的信息,并与互联网结合形成的一个巨大网络。其目的是实现物与物、物与人,所有的物品与网络的连接,方便识别、管理和控制。

2.2环保物联网的定义环保物联网是物联网技术在环保领域的智能应用[5]。通过综合应用传感器、全球定位系统、视频监控、卫星遥感、红外探测等装置与技术,实时采集污染源、环境质量、生态等信息,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全覆盖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以推动环境信息资源高效、准确的传递;通过构建海量数据资源中心和统一的服务支撑平台,支持污染源监控、环境质量监测、监督执法及管理决策等环保业务的全程智能,从而达到促进污染减排与环境风险防范、培育环保战略性新型产业、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环保事业科学发展的目的。

2.3建设环保物联网的必要性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环保工作如何占领信息化高地,提高管理精细化水平,并逐步实现从人防到技防,事后监管转变到事前预警,成为目前环保领域最前沿的课题[6]。同时,污染源流动性大、监管人员不足一直困扰着环境监管和整治,所以重庆市计划用三年时间建成全市一体化的环保监管物联网,物联网建成以后,各企业的整治监管点都将安装上物联网芯片。这样,建设项目审批、风险源评估排查和整治、污染防治设施运行和排污情况等信息都将通过芯片传送到“云端”的信息库进行存储和共享,实现环境监管的全覆盖,消除监管盲点,提升环保监管和治理能力。

3、重庆市璧山区环保物联网体系框架的构建

为继续深化和灵活运用“四清四治”的成果,重庆市环保局提出了在全市建设环保物联网,并将重庆市璧山区环保局作为试点,对环保物联网的建设、理论及框架进行深入探索和研判。

3.1管理模式的改变信息化助推环保,不仅是助推相关的环保业务,更是要求管理模式的转变。以往,环境监察极大地依赖人力,需要工作人员去现场监察,去现场掌握排污,但执法人员往往苦于没有确切的证据,而无法对排污企业进行处罚。信息化手段可以实现对各要素的实时管控,并且可以实时传输,如有违法行为,可以立即对排污企业进行执法。这极大地改变了以前靠“人眼”执法、以平台和系统为核心的管理模式。不仅如此,以往企业排污、工作岗位内容等详细情况主要靠“传帮带”(即人传人)的方式进行传递,因为这些信息都是被个人所掌握。这就面临着如果出现轮岗、换岗等情况,工作可能会面临生疏甚至“瘫痪”,而信息化手段是解决这一问题的良方,无论人员如何轮换岗,只要依靠相关业务系统,很快就可以掌握工作内容,使工作具有连贯性。

3.2构建“一网一端一中心”“一网”:广义指互联网,连接了“一端”和“一中心”,同时汇聚了海量污染源实时状态信息,准确掌握污染源动态变化,为环境管理变革提供大数据分析。“一端”:指移动监管手机终端,它既是环保管理感知的触角、又是执行指令的“规程”。通过移动监管终端,执法人员可以及时处理环保指挥调度中心通过环保物联网派发的任务,第一时间解决群众投诉、企业巡查等环境问题。除了处理任务之外,执法人员还可以随时在移动监管APP(环保通)上查询一企一档、环境质量、历史文档、环保知识库等等,所有信息及时动态更新。“一中心”:建立环保物联网指挥调度中心,此中心把各种渠道发现的环保问题汇聚到环保物联网平台进行统一分析和研判,并通过环保物联网平台进行调度处理,保证平台常态运转,是整个环保物联网的中枢大脑。日常主要工作:(1)统一协调环保局及相关部门,对环境投诉、日常巡查、监控预警、专项行动、生态创建等工作进行派发、催办和督办,保障环保监管业务的有效运行及管理。(2)对工作过程中的流程、业务规则、问题及解决方法等进行分析总结,不断形成制度和规范,促进业务持续改进。(3)对纳入环保物联网运行的相关部门和人员的每日任务完成情况、效率、质量等进行统计,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4)每周对系统的运行情况进行分析整理,并形成工作通报经审核后。

3.3环保物联网的组成

3.3.1环保物联网的眼睛、鼻子和耳朵物联感知设施是指各种传感器及监测监控系统,感知设施中的视频监控类似人的眼睛,水、气、声在线监测类似人的鼻子和耳朵。环保物联网通过这些感知设施对环境进行实时的感知,就能自动地、不间断地获取环境和污染源的数据[7]。将这些数据汇聚到环保物联网系统就能对环境问题进行分析和研判。

3.3.2环保物联网的探头环保物联网的探头主要包括电子标签、视频监控、工况监控、在线监测等。所谓电子标签是射频识别技术的俗称,简单的说就是带有线圈的电子芯片,它是通过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对其信息进行标志、登记、储存和管理。在环保物联网中使用的是NFC技术,是RFID技术的一种扩展,我们通常使用的交通卡、门禁都是应用的这项技术。电子标签可以为监管企业的排污口、治理设施建立唯一“身份证”,搭建统一数据库,为环境监管精细化打下基础。监控监测设备可以实现对企业的实时监测把控,在问题初显时及时预警,减轻人工监测比对的压力,解决人工采样监测不具备时效性和连续性的难题。

3.3.3环保物联网的系统组成环保物联网是一个开放的平台,它包含一系列的系统用于支撑环保管理各项业务。重庆市璧山区环保局试点项目的首要目标是解决环境监管的问题,所以目前已经实现了最重要的指挥调度系统和环保通。指挥调度系统是环保物联网的中枢大脑,即“一中心”,用于环保监管工作的指挥调度,是整个环保物联网正常运行的后台保障;环保通,即“一端”,主要用于现场人员在监管单位现场记录检查情况、取证,是环保物联网的监管终端。两个系统相互协同配合,大大提高了环保监管的效率。目前环境管理应用了大量各自独立的信息系统,形成了一系列的信息孤岛。环保物联网通过统一数据标准、规范业务流程,建设基础支撑组件以支持各业务系统的互联互通。已经在使用的业务系统可以逐步通过数据接口的方式与环保物联网系统进行对接,实现功能的集成与完善。近期在原来调研的基础上已逐步完成了微信公众互动系统、企业门户系统、排污许可管理系统、审批系统、污染源管理系统、应急管理系统、移动执法系统、环保决策支持系统、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等的开发和试运行。

3.4构建环保物联网体系框架根据目前璧山区环保局开展的物联网建设情况及后期的拓展开发,结合实际环保工作中的系统应用绘制出环保物联网体系框架,如图1所示。

4、环保物联网在日常环保工作中的应用

4.1在环境监管中的应用以智能感知问题来源为例,当某企业在线监测超标时,环保物联网会自动产生一条报警。此时系统会自动将该条问题分派给相应执法人员,同时按照环保管理要求预置处理期限、任务内容等信息,再由指挥调度中心的调度人员派发到移动监管手机终端。执法人员手持终端第一时间到现场处理该监测值超标问题,处理完之后通过APP(环保通)将结论建议及照片等信息上传回调度平台。环保物联网指挥调度平台汇聚所有信息后从不同维度进行分析评估,做到奖惩有据、业务协同。

4.2在建设项目审批中的应用随着环保物联网不断的深入各个环节,对环保各业务科室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将互联网+的思想融合进日常的业务工作中,成为今后的建设重点。新审批系统的研发全面提升了辖区内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的精度,以项目编号串联建设项目全过程,提供GIS大数据空间分析、重大项目跟踪、移动审批、查询统计等功能。同时,通过新建的门户系统企业可以直接进行项目申报,并能够随时掌握项目申报的过程信息和进度,为企业提供便利。

4.3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环境监测业务流程繁琐、仪器设备众多,管理难度较大,如何将信息化的手段利用到繁杂的日常业务工作中,提高监测的办事效率,成为急需解决的首要问题。通过对监测站深入的业务调研,目前建立起一套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1)利用电子标签对仪器设备进行身份认证,跟踪仪器设备的使用情况,进行检修和校验提醒。(2)利用二维码对样品进行管理,通过二维码扫描获取样品和任务信息,为任务处理提供便利,提高了从采样、送样、领样、化样全流程的工作效率。(3)通过原始记录电子化的方式,将人工监测数据结构化,结合感知设施自动监测数据,构建监测大数据中心,利用云计算技术为污染源排放行为分析和环境质量分析提供依据和支撑。

5、结论与展望

环保物联网在璧山区环保局试点以来,将互联网+技术完全的融入到日常工作中,从以前的事后处理改变为现在的事前预警,从以前的纸质化工作流程转变到现在的电子化进流程,大大的提高了环保局的办事效率,不仅受到工作人员的推崇,还得到了企业和其它第三方的认可和支持。为使环保管理工作进一步提高,从环保业务整个流程出发,提出今后物联网建设的几点建议:(1)实现测管协同。环境监察支队队员在现场处置任务时,进行采样,将样品送到环境监测站,监测站通过二维码扫描收样,获取样品的相关信息并对样品进行管理。项目分析完成后,通过系统消息提醒支队队员,支队队员及时获取监测报告。其次,监管平台获取的监测数据,利用大数据分析算法对污染源企业及外环境历史数据进行分析整理,掌握环境质量的变化趋势,了解企业的排放规律,提供环境监管的效率与能力。(2)打通正向审批与逆向监管。通过开发新系统的监督管理功能,将许可证超期、试生产超期、久试不验、环评超5年、未建先批问题推送到物联网调度平台,打通正向审批到逆向监管的业务闭环。

参考文献:

[1]高峰.环保物联网在辽河流域水环境监管中的应用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5,(2):336,344.

[2]蒙海涛,张骥,易晓娟,薛娇娆.物联网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3,38(1):10-12,86.

[3]刘旭东."智慧环保"物联网建设总体框架研究[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3(1):122-123.

[4]张树礼,郝军,张巍.环保物联网技术及应用研究[J].中国环境管理,2012,(4):24-27.

[5]郭慧鹏.如何破解环保物联网应用难题[J].高科技与产业化,2012,(2):22-24.

[6]罗庆俊.从“数字环保”迈向“智能环保”--重庆环保物联网的“123工程”[J].智慧城市,2012,(1):28-29.

物联网工程项目管理篇7

一、充分认识推进物联网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物联网是指将物体通过多种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实现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全面互联,可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其主要特征是,通过射频识别、传感器等方式获取物理世界的各种信息,结合互联网、移动通信网等网络进行信息的传送与交互,采用智能计算技术对信息进行分析处理,从而提高对物质世界的感知能力,实现智能化的决策和控制。随着物联网技术和产业的发展,必将引发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都将产生深远影响。

物联网产业是国家确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加快发展物联网产业,对于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一是迅速提升信息产业整体创新能力,促进创新型城市建设;二是加速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三是强力带动其他特色新兴产业发展,促进经济全面发展;四是有利于改善民生,提高市民生活质量,构建和谐社会。各级各部门一定要充分认识推进物联网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采取有力措施,加大工作力度,不断扩大物联网研发应用范围,为建设繁华舒适、现代一流的省会城市奠定坚实基础。

二、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

(一)总体思路。充分发挥毗邻区位优势、省会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优势、雄厚的产业基础优势和科技资源优势,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服务民生为目标,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示范工程为牵引、社会参与为基础,采取需求拉动和技术推动的互动发展模式,努力把物联网产业培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经济社会加快发展。

(二)发展目标。到年,物联网产业销售收入达到亿元以上,重点示范行业效果明显,重点示范区特色鲜明,城市民生智能化水平显著提高,成为重要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建设4个物联网技术创新平台,培育个龙头带动企业,扶持个特色鲜明的创新型企业,推动个物联网产业基地建设,实施三类应用示范工程。力争在物联网关键技术方面形成有效技术支撑,在通信设备、卫星导航、行业应用、物联网服务等领域形成产业规模。

三、重点任务

(一)规划整合物联网产业链

加快物联网产业布局规划,引导产学研金介积极参与,推进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促进RFID、传感器、二维条码、短距无线通信、IPV6、云计算等一批关键技术及自主创新产品的研发和成果产业化,形成物联网产业聚集效应。推进物联网产业链整合,集中精力打造从传感器、芯片、软件、终端、整机、网络到业务应用的完整产业链,形成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相对完善的产业体系。

(二)加快建设物联网技术创新平台

1科技集团物联网研发中心。坚持“需求拉动、技术推动”原则,以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所、第所为核心,联合物联网相关企业、科研院所,建设国内一流水准的物联网产业研究机构。整合多方优势资源,加快网络与宽带接入、基础材料与芯片、传感器网络、无线通信、卫星导航、信息安全等物联网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生产和应用,积极参加标准制定,推进技术产业化以及重大试点示范项目建设,支撑全市物联网产业发展。

2信息物联网应用工程中心。依托信息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建设物联网应用工程中心,加强射频识别、物联网信息安全等领域的重大技术研究,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集成创新,加快物联网应用技术发展。

3市物联网共性支撑技术研究中心。依托驻石高校,大力研发适用于物联网的可编程技术、测试技术、情境感知和环境建模技术等共性技术。加强现代信息通讯技术、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先进微电子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基础支撑技术的研究与应用。面向生产制造、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提供物联网应用解决方案、计算处理、信息交换、数据存储和资源互调共享等共性技术服务。

4市物联网软件及系统集成技术研究中心。依托软件产业基地和软件高新技术企业,针对多网融合需求,加大应用管理和服务软件,以及信息服务平台技术的开发力度;重点发展物联网信息安全软件、产品和专业化服务;重点发展物联网系统集成和运行维护服务,支持企业面向行业应用开展物联网技术服务,以推动物联网应用的快速发展。

(三)培育扶持物联网产业龙头企业

加大政策、资源投入,重点培育与扶持具有整体设计与制造能力的企业以及将物质、能源和信息三大资源进行系统集成的企业,加大物联网关键核心技术与产品的研发力度,使其发展成为物联网产业的龙头企业,进而带动物联网产业的发展。

(四)积极推动物联网产业基地建设

依托现有产业基础,重点规划布局,以物联网产业龙头企业为核心,吸引相关企业,加快成果转化和产业聚集,发挥核心带动作用。重点推动建设三个物联网产业基地,一是以中电科集团第所和所为依托,打造物联网产业元器件生产制造及系统集成基地;二是以软件园为依托,打造物联网产业软件开发基地;三是以东部产业新城和正定新区建设为契机,以行业应用为突破,打造华北地区物联网行业应用示范基地。

(五)组织实施物联网产业示范工程

1重点产业示范工程。以提高重点产业的资源利用率和运营效率为目标,将物联网技术逐步渗透融入到工业、农业、电力等重点产业运营管理的各个环节,加快两化融合,抓紧实施智能生产、运营、管理源等示范工程。

——生物医药产业。利用电子标签技术、温湿度传感器以及各类监控设备,开发和实施生物医药产业在生产、流通、库存、消费等环节的智能监管和安全溯源系统,实现对在产、在库、在途、在用、在售、在监管“六在环节”的可视全程追踪溯源。

——智能商贸流通。利用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激光扫描器等设备,开发和实施商贸流通产业在物品流转、库存管理、消防管理、停车诱导等方面的应用系统,打造智能商贸流通业综合信息平台,实现智能化管理,提高运营效率,树立全新商贸流通品牌。

——智能物流。通过RFID技术在多式联运、大型物流园区、城市配送、冷链物流等方面的应用,探索利用物联网技术对物流环节的全流程管理;开发面向物流行业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开发适用于各种物流环境的特种电子标签、物流装备、读写器、中间件、管理系统等产品。

——智能旅游。结合旅游现状,将传感器技术、射频识别技术、定位技术等物联网技术运用到旅游景点信息管理、商场酒店信息管理、智能导游、电子地图以及特色名优产品防伪等领域,为消费者提供更为便捷安全的服务,优化商务旅游环境,进一步提升旅游形象。

2公共安全示范工程。围绕公共安全的监测、保护和预防,将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地理信息技术等运用到生态环境监测、公共安防监控等领域。在无人维护、条件恶劣生态环境监测中,无需人工干预的条件下实现生态监测、数据存储与交互,提高生态监测实时性、可靠性。

——食品安全溯源。将物联网技术与食品生产企业原有的生产管理系统、供应链管理系统相融合,开发涵盖生产、加工、存储和运输全过程的食品溯源系统,快速、自动、准确地采集各个环节的信息,实现对食品生产、流通、消费的全程监控。

——城市水环境监控。运用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对重点水源保护区域进行实时在线监测和动态跟踪保护,进一步减少和遏制水体污染事故发生。

——大气环境监控。将传感技术、无线通信技术与大气监测仪器设备相融合,实现对大气的连续监测和远程监控,及时掌握监测区域的气象状况,预警、预报重大大气污染事故,定点监测污染区域的发展态势。

——地下管网监控。将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气体传感器和温度传感器)、定位技术、地理信息技术等相结合,实现对自来水、天然气等地下管网的在线实时监测,有效破解地下管网监测难题,及时、精确发现施工破坏、泄漏等不安全因素,提高地下管网运行的安全性,降低维护成本。

——公共安防监控。将智能传感设备、无线通信技术等运用到公共安防监控领域,在机场、学校、商场、重点商贸市场等公共场所以及突发事件中运用物联网技术与系统,实现实时监控监测、人员定位、智能分析判断、防火防盗防恶性事件等功能,提升公共安全监控系统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保障城市安全。

3公共服务示范工程。围绕改善生活、方便百姓的目标,推动物联网技术融入百姓日常生活的多个领域。优先选择智能交通、智能社区、智能医疗保健等领域开展试点示范工程。

——智能交通。利用传感技术、电子结算技术以及各类监控设备、显示设备,开发和实施智能交通指挥系统、停车诱导系统、智能车库系统,打造智能交通信息平台,实现智能化采集、实时交互路况信息以及车辆管理信息,提高交通运行效率,缓解城市交通压力。加紧实施基于物联网的泛在交通智能感知和调度系统项目、道路停车自动收费项目、公交二维码系统,积极联合相关企业、研究单位,开发全面智能交通解决方案。

——智能社区。通过传感技术、射频识别技术、定位技术、地理信息技术与互联网、电信网以及广播电视网相融合,整合运用到小区周界安防、车辆出入与停放管理以及社区医院、超市等领域,实现社区内不同服务体系之间的互联互通,打造便捷、舒适及安全的生活居住环境。

——智能医疗保健。推进物联网技术在电子病历、健康检测与实时监护等领域的运用,重点推进小区健康信息化平台建设,切实增强对特定人群生理特征的全天候监测和与医院的实时交互能力,不断提高远程医疗能力,提升医疗卫生系统的运行效率,减轻病人负担。

(六)突出带动电子信息产业发展

加快物联网新技术推广应用、新产品产业化步伐,整合本地区现有资源,积极引进大公司、大集团,加大与的区域合作力度,促进成果在的应用推广。

四、保障措施

(一)成立组织机构,加强组织领导

1成立物联网产业发展协调领导小组。由市政府主要领导挂帅,常务副市长为副组长,有关部门领导为成员,负责指导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工作,研究制定相关政策措施,调动各方积极性推动产业发展,协调解决产业发展及技术应用等方面的重大问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发展改革委。

2成立物联网专家咨询委员会。聘请覆盖技术、经济、公共管理等领域的国内外物联网知名专家,负责研究提出物联网产业发展中重大问题的建议,研究论证有关前瞻性的技术应用问题,为物联网产业发展提供理论和智力支撑。

(二)拓宽资金来源,加大资金扶持

1设立市物联网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从市现代产业发展资金中设立万元物联网产业专项资金,重点支持物联网产业示范工程、关键技术攻关项目和公共服务平台项目建设。以专项资金为引导,吸引金融资本、产业资本和社会资本向物联网企业倾斜,资助物联网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技术改造、人才引进与培养等。

2积极争取国家专项资金支持。鼓励物联网企业积极申报或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申报国家高技术产业化项目、重大技术装备研制和重大产业技术开发项目、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项目、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专项、中小企业专项资金及技术创新基金等各类国家专项,以及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项目和重大科技专项,对申报成功并获得国家、省专项资金的项目,给予的市级配套资金。

3鼓励企业上市融资。建立物联网领域拟上市企业库,积极帮助拟上市企业做好上市融资工作,切实推动物联网企业到国内主板、中小板、创业板上市融资;鼓励有条件企业积极到海外市场上市融资;推荐和协助有条件的物联网企业申请发行企业债券,募集发展资金。

(三)推进联盟合作,整合多方资源

筹建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由政府推动、核心企业牵头,组建由政府、产业链上下游相关企业、科研院所、网络运营商、中介组织以及产业用户等多方参与的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通过联盟,发挥政府的政策引导和资源整合作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产业化推进主体作用、科研院所的技术创新源头作用、应用部门的市场牵引作用,以及网络运营商的网络支撑作用,相互支撑、有机结合,推动共性及关键技术研发、技术标准制定,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共同发展,提升物联网项目系统集成能力;通过联盟,加强与全国各地物联网产业联盟、协会组织的交流与合作,切实推进物联网技术产业化应用、技术标准体系完善与统一工作。

(四)突出政策扶持,优化发展环境

1适时出台扶持政策。启动物联网产业发展政策的研究制定,明确细化扶持重点、扶持资金和具体措施,扎实推进物联网产业有序发展。各县(市)、区依照全市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结合本地产业发展实际,制定相应措施,积极帮助和指导本地物联网产业发展,确保规划的顺利推进和严格实施。

2营造良好政策环境。加大土地支持力度,在符合用地标准和要求的前提下,优先安排物联网工程项目用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与奖励,充分调动和吸引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和创新性,保障物联网产业的高水平发展。

(五)培育高端人才,提升创新能力

加大物联网人才培养力度,大力培养和引进物联网技术领军人才和高端人才,加强物联网产业专业人才培训,制定物联网产业人才培养计划。重点支持驻石高校建设物联网产业相关的专业和学科体系,使之能够培养引领物联网产业与技术升级的高素质人才,为加快物联网产业发展奠定人才基础。

(六)建立行业统计,提供咨询服务

物联网工程项目管理篇8

随着物联网技术和产业的发展,必将引发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都将产生深远影响。物联网是指将物体通过多种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实现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全面互联,可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其主要特征是通过射频识别、传感器等方式获取物理世界的各种信息,结合互联网、移动通信网等网络进行信息的传送与交互,采用智能计算技术对信息进行分析处理,从而提高对物质世界的感知能力,实现智能化的决策和控制。

物联网产业是国家确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加快发展物联网产业,对于促进我市产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一是迅速提升信息产业整体创新能力,促进创新型城市建设;二是加速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三是强力带动其他特色新兴产业发展,促进经济全面发展;四是有利于改善民生,提高市民生活质量,构建和谐社会。各级各部门一定要充分认识推进物联网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采取有力措施,加大工作力度,不断扩大物联网研发应用范围,为建设繁华舒适、现代一流的省会城市奠定坚实基础。

二、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

(一)总体思路。充分发挥我市毗邻区位优势、省会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优势、雄厚的产业基础优势和科技资源优势,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服务民生为目标,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示范工程为牵引、社会参与为基础,采取需求拉动和技术推动的互动发展模式,努力把物联网产业培育成为我市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经济社会加快发展。

(二)发展目标。年,物联网产业销售收入达到300亿元以上,重点示范行业效果明显,重点示范区特色鲜明,城市民生智能化水平显著提高,成为我市重要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建设4个物联网技术创新平台,培育10个龙头带动企业,扶持50个特色鲜明的创新型企业,推动3个物联网产业基地建设,实施三类应用示范工程。力争在物联网关键技术方面形成有效技术支撑,通信设备、卫星导航、行业应用、物联网服务等领域形成产业规模。

三、重点任务

(一)规划整合物联网产业链

加快物联网产业布局规划,引导产学研金介积极参与,推进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促进RFID传感器、二维条码、短距无线通信、IPV6云计算等一批关键技术及自主创新产品的研发和成果产业化,形成物联网产业聚集效应。推进物联网产业链整合,集中精力打造从传感器、芯片、软件、终端、整机、网络到业务应用的完整产业链,形成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相对完善的产业体系。

(二)加快建设物联网技术创新平台

1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物联网研发中心。坚持“需求拉动、技术推动”原则,以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13所、第54所为核心,联合我市物联网相关企业、科研院所,建设国内一流水准的物联网产业研究机构。整合多方优势资源,加快网络与宽带接入、基础材料与芯片、传感器网络、无线通信、卫星导航、信息安全等物联网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生产和应用,积极参加标准制定,推进技术产业化以及重大试点示范项目建设,支撑全市物联网产业发展。

2航天信息物联网应用工程中心。依托航天信息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建设物联网应用工程中心,加强射频识别、物联网信息安全等领域的重大技术研究,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集成创新,加快物联网应用技术发展。

3市物联网共性支撑技术研究中心。依托驻石高校,大力研发适用于物联网的可编程技术、测试技术、情境感知和环境建模技术等共性技术。加强现代信息通讯技术、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先进微电子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基础支撑技术的研究与应用。面向生产制造、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提供物联网应用解决方案、计算处理、信息交换、数据存储和资源互调共享等共性技术服务。

4市物联网软件及系统集成技术研究中心。依托软件产业基地和软件高新技术企业,针对多网融合需求,加大应用管理和服务软件,以及信息服务平台技术的开发力度;重点发展物联网信息安全软件、产品和专业化服务;重点发展物联网系统集成和运行维护服务,支持企业面向行业应用开展物联网技术服务,以推动物联网应用的快速发展。

(三)培育扶持物联网产业龙头企业

加大政策、资源投入,重点培育与扶持具有整体设计与制造能力的企业以及将物质、能源和信息三大资源进行系统集成的企业,加大物联网关键核心技术与产品的研发力度,使其发展成为物联网产业的龙头企业,进而带动物联网产业的发展。

(四)积极推动物联网产业基地建设

依托现有产业基础,重点规划布局,以物联网产业龙头企业为核心,吸引相关企业,加快成果转化和产业聚集,发挥核心带动作用。重点推动建设三个物联网产业基地,一是以中电科集团第13所和54所为依托,打造物联网产业元器件生产制造及系统集成基地;二是以软件园为依托,打造物联网产业软件开发基地;三是以东部产业新城和正定新区建设为契机,以行业应用为突破,打造华北地区物联网行业应用示范基地。

(五)组织实施物联网产业示范工程

1重点产业示范工程。以提高重点产业的资源利用率和运营效率为目标,将物联网技术逐步渗透融入到工业、农业、电力等重点产业运营管理的各个环节,加快两化融合,抓紧实施智能生产、运营、管理源等示范工程。

生物医药产业。利用电子标签技术、温湿度传感器以及各类监控设备,开发和实施生物医药产业在生产、流通、库存、消费等环节的智能监管和安全溯源系统,实现对在产、库、途、用、售、监管“六在环节”可视全程追踪溯源。

智能商贸流通。利用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激光扫描器等设备,开发和实施商贸流通产业在物品流转、库存管理、消防管理、停车诱导等方面的应用系统,打造智能商贸流通业综合信息平台,实现智能化管理,提高运营效率,树立全新商贸流通品牌。

智能物流。通过RFID技术在多式联运、大型物流园区、城市配送、冷链物流等方面的应用,探索利用物联网技术对物流环节的全流程管理;开发面向物流行业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开发适用于各种物流环境的特种电子标签、物流装备、读写器、中间件、管理系统等产品。

智能旅游。结合旅游现状,将传感器技术、射频识别技术、定位技术等物联网技术运用到旅游景点信息管理、商场酒店信息管理、智能导游、电子地图以及特色名优产品防伪等领域,为消费者提供更为便捷安全的服务,优化商务旅游环境,进一步提升旅游形象。

2公共安全示范工程。围绕公共安全的监测、保护和预防,将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地理信息技术等运用到生态环境监测、公共安防监控等领域。无人维护、条件恶劣生态环境监测中,无需人工干预的条件下实现生态监测、数据存储与交互,提高生态监测实时性、可靠性。

食品安全溯源。将物联网技术与食品生产企业原有的生产管理系统、供应链管理系统相融合,开发涵盖生产、加工、存储和运输全过程的食品溯源系统,快速、自动、准确地采集各个环节的信息,实现对食品生产、流通、消费的全程监控。

城市水环境监控。运用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对重点水源保护区域进行实时在线监测和动态跟踪保护,进一步减少和遏制水体污染事故发生。

大气环境监控。将传感技术、无线通信技术与大气监测仪器设备相融合,实现对大气的连续监测和远程监控,及时掌握监测区域的气象状况,预警、预报重大大气污染事故,定点监测污染区域的发展态势。

地下管网监控。将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气体传感器和温度传感器)定位技术、地理信息技术等相结合,实现对自来水、天然气等地下管网的线实时监测,有效破解地下管网监测难题,及时、精确发现施工破坏、泄漏等不安全因素,提高地下管网运行的安全性,降低维护成本。

公共安防监控。将智能传感设备、无线通信技术等运用到公共安防监控领域,机场、学校、商场、重点商贸市场等公共场所以及突发事件中运用物联网技术与系统,实现实时监控监测、人员定位、智能分析判断、防火防盗防恶性事件等功能,提升公共安全监控系统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保障城市安全。

3公共服务示范工程。围绕改善生活、方便百姓的目标,推动物联网技术融入百姓日常生活的多个领域。优先选择智能交通、智能社区、智能医疗保健等领域开展试点示范工程。

智能交通。利用传感技术、电子结算技术以及各类监控设备、显示设备,开发和实施智能交通指挥系统、停车诱导系统、智能车库系统,打造智能交通信息平台,实现智能化采集、实时交互路况信息以及车辆管理信息,提高交通运行效率,缓解城市交通压力。加紧实施基于物联网的泛在交通智能感知和调度系统项目、道路停车自动收费项目、公交二维码系统,积极联合相关企业、研究单位,开发全面智能交通解决方案。

智能社区。通过传感技术、射频识别技术、定位技术、地理信息技术与互联网、电信网以及广播电视网相融合,整合运用到小区周界安防、车辆出入与停放管理以及社区医院、超市等领域,实现社区内不同服务体系之间的互联互通,打造便捷、舒适及安全的生活居住环境。

智能医疗保健。推进物联网技术在电子病历、健康检测与实时监护等领域的运用,重点推进小区健康信息化平台建设,切实增强对特定人群生理特征的全天候监测和与医院的实时交互能力,不断提高远程医疗能力,提升医疗卫生系统的运行效率,减轻病人负担。

(六)突出带动电子信息产业发展

加快物联网新技术推广应用、新产品产业化步伐,整合本地区现有资源,积极引进大公司、大集团,加大与的区域合作力度,促进成果在市的应用推广。

四、保障措施

(一)成立组织机构,加强组织领导

1成立物联网产业发展协调领导小组。由市政府主要领导挂帅,常务副市长为副组长,有关部门领导为成员,负责指导我市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工作,研究制定相关政策措施,调动各方积极性推动产业发展,协调解决产业发展及技术应用等方面的重大问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发展改革委。

2成立物联网专家咨询委员会。聘请覆盖技术、经济、公共管理等领域的国内外物联网知名专家,负责研究提出我市物联网产业发展中重大问题的建议,研究论证有关前瞻性的技术应用问题,为我市物联网产业发展提供理论和智力支撑。

(二)拓宽资金来源,加大资金扶持

1设立市物联网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从市现代产业发展资金中设立2000万元物联网产业专项资金,重点支持物联网产业示范工程、关键技术攻关项目和公共服务平台项目建设。以专项资金为引导,吸引金融资本、产业资本和社会资本向物联网企业倾斜,资助物联网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技术改造、人才引进与培养等。

2积极争取国家专项资金支持。鼓励物联网企业积极申报或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申报国家高技术产业化项目、重大技术装备研制和重大产业技术开发项目、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项目、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专项、中小企业专项资金及技术创新基金等各类国家专项,以及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项目和重大科技专项,对申报成功并获得国家、省专项资金的项目,给予10%市级配套资金。

3鼓励企业上市融资。建立物联网领域拟上市企业库,积极帮助拟上市企业做好上市融资工作,切实推动物联网企业到国内主板、中小板创业板上市融资;鼓励有条件企业积极到海外市场上市融资;推荐和协助有条件的物联网企业申请发行企业债券,募集发展资金。

(三)推进联盟合作,整合多方资源

筹建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由政府推动、核心企业牵头,组建由政府、产业链上下游相关企业、科研院所、网络运营商、中介组织以及产业用户等多方参与的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通过联盟,发挥政府的政策引导和资源整合作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产业化推进主体作用、科研院所的技术创新源头作用、应用部门的市场牵引作用,以及网络运营商的网络支撑作用,相互支撑、有机结合,推动共性及关键技术研发、技术标准制定,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共同发展,提升物联网项目系统集成能力;通过联盟,加强与全国各地物联网产业联盟、协会组织的交流与合作,切实推进物联网技术产业化应用、技术标准体系完善与统一工作。

(四)突出政策扶持,优化发展环境

1适时出台扶持政策。启动物联网产业发展政策的研究制定,明确细化扶持重点、扶持资金和具体措施,扎实推进物联网产业有序发展。各县(市)区依照全市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结合本地产业发展实际,制定相应措施,积极帮助和指导本地物联网产业发展,确保规划的顺利推进和严格实施。

2营造良好政策环境。加大土地支持力度,符合用地标准和要求的前提下,优先安排物联网工程项目用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与奖励,充分调动和吸引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和创新性,保障我市物联网产业的高水平发展。

(五)培育高端人才,提升创新能力

加大物联网人才培养力度,大力培养和引进物联网技术领军人才和高端人才,加强物联网产业专业人才培训,制定物联网产业人才培养计划。重点支持驻石高校建设物联网产业相关的专业和学科体系,使之能够培养引领物联网产业与技术升级的高素质人才,为加快我市物联网产业发展奠定人才基础。

(六)建立行业统计,提供咨询服务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