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物联网创新技术8篇

时间:2023-05-24 08:52:19

物联网创新技术

物联网创新技术篇1

关键词:物联网;创新模式;创新研究;传感器网络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20-0070-03

一、引言

近些年来,一场关于物联网的风暴席卷全球,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 IOT)技术被称为继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之后的信息产业技术的又一次技术浪潮,它代表了下一代信息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1] 我国于2009年制定了“感知中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将其列为重点研究领域。[2] 如果说在过去的十几年中,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深刻的改变了现代教育教学模式,使得单纯的依靠纸质的教育模式发展到现在依靠多媒体教学平台和远程教学平台等新型教学模式。那么物联网技术将使现代教育教学迈向更高的高度,是现代教育教学模式提升的新的发动机,将使得现代教育教学模式产生质的飞跃。

在教育领域,新课改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的要求。[3] 目前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日臻成熟,特别是微处理器技术的发展,使得信息装备从巨型化走向微型化,学生可以通过微型个人终端设备了解知识。作为下一代“计算无处不在”的关键技术,[4] 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的发展,为物联网技术在教育改革领域的发展提供了保障。在新的时期,高校必须具有科技敏锐性,需要不断采用新技术、新方法提高教学管理,以更好的服务于学生,所以有必要在教学领域引入物联网技术,提高管理效率和质量。

同时,当代高校大学生更具有自我探索精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他们对新事物嗅觉更灵敏,接受速度更快,对高新技术的出现和应用热情更高。将物联网技术应用于现代创新教育模式中,在提升教学管理水平的同时,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对新技术的感知能力。物联网技术将有助于全面提升教学水平和教学环境,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教育物联网的时代已经来临,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教学模式创新研究可以有效为当前高校教育教学模式探索拓宽思路。

二、物联网技术特征

物联网技术是指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追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技术。[5,6] 物联网是一个全球的基础网络,通过数据获取开发和通信能力,将实际物体和虚拟物体联系在一起。该网络包括现存的互联网及其延伸和拓展,并具有具体物体识别、传感器、激光扫描器和通信连接功能等为其提供独立联合服务和应用基础。[7]

物联网是利用无所不在的网络技术建立起来的,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全面感知,利用RFID、传感器、二维码以及其它各种感知设备,随时随地采集各种动态对象,全面感知世界;可靠的传输,感知的信息通过以太网、无线网、移动网进行实时传送。[8] 无线网络已经全面覆盖,感知信息的自由传送成为现实。智能处理,利用云计算技术及时对海量信息进行处理,实现智能化的控制和管理,真正达到人与物的沟通,如图1所示。

三、传统课堂教学中面临的挑战

1.教学资源有限和教学过程单一

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学资源比较有限,特别是在早期,一块黑板、一本书、一支粉笔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在互联网时代,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被普遍使用,将内容投放到黑板上,图文并茂,使得教师更专注于知识的讲解,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也提高了学生的兴趣。但是目前的教学模式中,单纯依靠教师讲解或使用投影设备的“开会式的学习”枯燥、呆板,学生缺乏主动;教师的“主导”几乎完全代替了学生的“主体”,课堂教学缺乏活力。这种传统教学模式使得学生过分依赖教师与书本,造成主体意识淡薄,缺乏创新精神,阻碍其素质全面发展。单调枯燥的方式对学生已经不再具有吸引力,有限的教学资源和单一的教学过程已经不能满足课堂中学生的需要。

2.繁琐的传统的教学管理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费时费力,并且可靠度差

当前学校教学活动中,需要让学生使用大量的教学仪器设备,各个学科都配备了教学实验室,作为学校的固定资产,需要有专人负责设备的管理清点工作。每一个教学实验室,在每一天都会有不同班级参与实验学习。一方面,为了防止资产流失,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教学管理,另一方面,还需要专业人员随时监督,防止设备仪器或者原材料对学生造成伤害。不但费时费力,可靠性也差。

3.传统的课外教学过于单一、枯燥,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课外教学被称之为第二课堂,是在课堂教学以外,以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开发智力、培养能力为中心,有计划地开展各种教育教学实验活动。传统课外教学主要使用互联网进行远程教学,这虽然可以方便学生在任何地方和任何时候都能进行学习,但是学生和教师直接交互较少,主要是学生听、教师教的方式,学生被动的接受,互动性差。

四、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教学模式

1.利用物联网技术构建智能化教学环境

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使现实世界中的物体具有感知性和智能性成为可能,可以实现人与机器之间的交互、人与物品之间的交互、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客体可以借助物联网技术与虚拟环境进行无缝连接,人与物可以进行交流。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可以有选择的获取教师内容,教师可以即时捕捉、分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需求信息,并进行相应调整。为实现学生出勤情况的智能统计,可以将RFID芯片集成到学生一卡通中,教室设置自动感测RFID信息系统,即时统计学生人数。教务管理部门也可以通过网络查询学生出勤情况。

对于年龄段较小的学生教育中,可以让幼儿佩戴腕带式标签,学校通过信息系统自动检测学生体温,当体温异常时,系统将发出警报并通知相关人员,及时进行处置,同时还可以在标签中配备定位系统,随时了解学生的位置,避免幼儿走失和被拐卖,即使发生意外,也能被及时找到。物联网技术还可以用来控制教室中的教学设备,教室内安装具有光敏和温控的传感器节点,通过智能调节系统,根据教室光线强弱自动调节教室窗帘的开关,也可以根据温湿度高低调节空调温度或者进行通风切换。

2.利用物联网技术丰富实验教学活动

当前实验过程主要是让学生到指定的实验环境中进行相应实验,但是对于一些需要采用远程教学的活动,如成人教育、远程教育等,学生无法实时参与教学实验。物联网技术使达到与现场教学类似的效果成为可能。通过在实验室和远程终端配置RFID设备,在本地实验室将实验器材加入到物联网环境中,实验过程数据被实时采集,并通过网络传输到达远程终端,实验者在远程通过RFID设备可以实时监测数据的变化。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通过实验仪器上的RFID远程控制教学仪器,通过网络传输方式,将实验过程与结果实时显示在课堂中,学生也可以远程控制实验设备,调整实验参数,观察实验结果,实现实验教学的网络化与智能化。

物联网技术还可用于校园安全管理,当前学校学生人数密度大,社会闲散人员伪装成学生进入学校盗窃事件时有发生。可以在宿舍门口设置RFID系统,自动检测学生配戴的智能标签,在显示屏显示学生图像信息,物管人员很容易区别校内外人员,以保证校园安全。

3.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课堂教学效果的实时测评

当前教学评测一般以督导组听课,学期末学生对教师系统评分为主,这种模式对评价教师教学水平,督促教师重视教学质量方面效果明显。但是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主观性强,督导组听课次数有限,学生评价一般在考试成绩公布后进行,课程已经结束相当长一段时间,学生在评测时随意度大,反应实际情况差,同时也不能反应学生课程活动的情况。教学活动是双方面的,教学评测需要教与学的双方参与,所以教学评测需要反应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的效果,而物联网为此提供了技术可能。实时教学测评是基于学生互动反馈系统,可反复使用。为每个学生配备简易传感节点,或者在每个课桌上安装简易传感节点,学生在一堂课结束后,可以及时通过传感器节点信息输入屏将教学信息反馈给教师或者教务处。另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传感节点捕捉学生上课时的听课状态,教师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及时调整上课方式或内容。

4.利用物联网拓展课外教学

课外教学是学校教学的第二课堂,可以有效拓展学生知识空间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一些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中,比如农学、林学等相关课程,学生通过实地参观学习可以获得直观的体验与真实的感受。当前农业、林业与物联网技术正逐渐密切结合,建立相应的农业物联网和林业物联网基地。通过在学校开展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学习当前的先进测量技术和传感技术,使得学生密切关注物联网技术在实际应用的发展动向。

五、在现代教学中应用物联网技术的重要意义

1.有利于建立全面和主动的教学管理体系

当前大学校园的学习环境相对比较宽松,学生时间较自由,利用物联网技术可以实现教师和学生的无缝连接。教师可以使用RFID随时了解学生的情况,学生也可以通过RFID随时与教师建立联系。同时,利用物联网技术可以有效完善教学管理的组织、评价和考核系统,从而建立全面的教学质量保障和监控体系。

2.有利于构建智能的教学科研环境

利用物联网技术无所不在的特点和信息完整与可靠传输特性,可实现教学环境的真正交互。物联网技术为实验教学提供了一个共享的、安全的、智能化的实验教学环境。彻底改变现行多媒体教学单一化、实验过程模拟化、实验效果抽象化的弊病。

3.有利于创新教学模式的开展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教学模式更具开放性和创新性。当前基于互联网的教学模式是单向输出,而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教学模式具有互动交互性,更能吸引学生参与和激发学生深层思考。物联网技术将教学模式从多媒体技术支持拓展到全空间全方位的开放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4.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将物联网的技术方法、产品运用到教与学的过程及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中,改进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模式,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及能力,让未来学习充满智慧,探讨物联网对创新教育模式的教学研究,扩充对新时期大学生创新模式教育的理论研究。物联网技术与创新教育模式研究互为促进,在思考物联网技术对教学模式创新研究的探索过程中,也会为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提供新的方向,拓展物联网技术的应用领域,并最终会形成一支服务于创新人才体系的应用体系,这同样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六、结束语

本文首先介绍了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和特征,物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为现代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提供了新的契机。本文主要研究了物联网技术在创新教育模式中的应用,作为一项新技术应用,设计了物联网在教学中的若干应用模式,给出了物联网与课程整合的想法。物联网技术在现代教学模式中的应用具有重大的意义,有利于建立全面和主动的教学管理体系,有利于构建智能的教研环境和有利于重构创新、开放的教学模式。但是,物联网在创新教育中的应用研究才刚刚开始。随着应用的深入,物联网在创新教育培养中的研究将会逐步深入。

参考文献:

[1]Qin Ming Wei,Hou Bao Lin, Liang Ya Jun, Experiments teaching research on internet of Things engineering[C]. 2013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Vehicle and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VMEIT 2013,2042-2045

[2]傅骞,魏顺平,祥, 无线传感器网络教育应用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8(7):105-108.

[3]康伟.物联网在高校的应用探讨[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1): 105-107.

[4]“21 ideas for the 21th century”[J]. Business Week,1999(8):78-167.

[5]潘小莉.物联网在教育中的应用[J].观察,2011(8): 14-16.

[6]张天军.物联网时代的创新教育[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0(9): 11-15.

物联网创新技术篇2

在下午的技术课程中,记者特意在众多感兴趣的课程中选择了“超大规模物联网系统技术”,来自英特尔首席工程师陈彦光就超大规模物联网系统技术的应用场景以及所面临的挑战做了精彩分享。

我国传统的农业种植管理手段具有低效、高人工、非精确控制等特点,农业病虫害防止手段也比较低,农业一直处于一个低效高能耗的阶段,而现在通过采用物联网技术,能够更加自动、高产出、精确控制,从而减少病虫害的发生,未来的农业通过物联网技术将能够实现实时服务、超高产,从而实现智能农业。

随着车辆的增多,对于交通管理也提出了严重的挑战,面对拥堵的交通,如何实现智能化管理已经成为相关部门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而实现智能农业、智能交通的背后都离不开物联网技术的支持。

陈彦光指出,物联网将是全新的服务纪元,未来物联网在公共管理与服务、企业、家庭与个人方面得到更多的应用。同时在“平安城市”、“智能医疗”、“智能交通”、“智能农业”、“智能楼宇与家居”也会得体现。而当前物联网技术面临以下四大挑战:服务支持与可持续的商业模式;海量数据管理与信息分析;海量数据通信成本;人工系统维护成本。

英特尔在超大规模物联网系统的科研投入,从感知、通信到云计算,从数据管理,信息分析到服务支持,涵盖物联网核心技术的各个方面。英特尔的目标是提供超大规模泛在智能联网系统平台,为社会提供泛在与个性化的创新多元服务。下一步英特尔在全球物联网领域积极寻求科研合作伙伴。

记者观点 据相关的资料显示,物联网概念从1995年开始提出,最早称之为传感网,它是基于感知、传输、应用这三个层面建立起来的。而英特尔作为芯片领域的技术研发和制造企业,专注物联网领域芯片技术的研发,并积极推动物联网标准工作的制定。

物联网创新技术篇3

关键词:农业;物联网;应用;发展

最早的网代表的蜘蛛吐丝织出来的蛛网,后来人们将人与人之间的看不见的联系成为网。网的种类十分的多种多样,有关系网,互联网等等。但是这些网都是指人类内部之间的,并没有人与物或者,物与物之间的网络,于是物联网应运而生。

一、物联网的概念

交际网主要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联,正如同它的名字所说的一样,物联网着重强调的物与物之间的交流。当代社会的科技发展很快,新的科技产品琳琅满目,新的科技理念目不暇接。在传统的农业生产中,也产生了新的具有推进作用的新科技,物联网。物联网主要是运用现代高科技的互联网等技术,将传统的农业生产变得规范而且有序,同时将传统农业置于监控管制之中,将农作物的状态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中。给生产生活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互联网的重要任务是信息的交换,而物联网的作用则主要集中在信息方面的收集。任何事物经过物联网的录入,都能够准确它的定位,使人感觉清楚和明白。不同于文字或者画像中的苍白无力的单方面的表现,物联网中的事物给人更多的是更加具体,更加细节的认识。物联网通过对事物具体数值的监控,和对相关数值的分析研究,达到了精确测量的目的。科学是推动生产的重要动力,物联网更是推动生产的重要动力。物联网的发展展现着科技的发展,科技的发展促进着物联网的发展。在遥远的古代,中国就一直采用重农抑商的策略,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农业是中国立足的根本。在中国相比于传统的农业来说,物联网支持下的农业显得更加科学,更加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也使得农业产生了新的发展的道路。

二、农业物联网技术的应用

(一)在农业育种中的应用

如果说农业是中国立足的根本的话,种子的质量就是农作物立足的根本。物联网技术下,所有种子的品种,信息,数据被记录了下来。有了这些数据,就可以通过控制变量的方法,来观测哪种种子才能成长为更优秀的农作物。在现实生活的育种运用中,物联网还有许多其他的用处,通过有效的观察,可以人工培养,甚至于可以人工完成某些新型种子的培育。优胜劣汰,在种子阶段就做到选取最有的种子进行农业生产,以获得最大的利益。

(二)在设施园艺生产中的应用

在大街的街边,有的时候我们可以看见有些草坪上有一个小小的洒水器,它的身边并没有其他人的操控,但是它却能够自动洒水,可谓是十分神奇。这个就是物联网在园艺设施上的应用。在物联网的控制下,并不需要人力来完成这个工作,只需要在物联网的系统中输入一定的数值,然后通过机械的操控,就可以达到精确把控的目的。这样做,既节省了人工费用,又防止出现了数据失误。

(三)在禽畜养殖化管理中的应用

除了农业种植业以外,农业另一个特别重要的内容就是畜牧业。那些整天嘈嘈杂杂的小动物,虽然每天都在说话,但我们并不能了解它们说的意思。它们身体出现什么状况,或者突发什么疾病,我们也不能做到很好的发现工作。这时候就是物联网大展神威的时候了,物联网通过一系列的技术手段,将这些小动物的参数都记录下来,一旦参数发生意外,在参数范围之外变化,我们就可以得到有效的信息,这些小动物就可以得到及时的帮助。

(四)在农产品质量检测中的应用

由于在养育,培育过程中,农产品的数据都在物联网上有相应的记载。这相当于每一个农产品都有自己的身份证,从它的出生到死亡都有严格的记录。这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我们可以随时查看这些农产品的生产过程中是否出现了其他不良情况,真正做到了从源头处把控农产品的质量。

(五)在资源调控中的应用

任何科学养殖,都离不开数据的支撑。袁隆平的杂交水稻也是用数据证明了自己的优势。在物联网技术下,所有的农产品数据都集中显示在物联网信息网中,物联网拥有最多的信息量。信息量的多寡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决策的正确性。有足够多的信息支撑才能够得到比较正确的决策,所以物联网所提供的信息资源极大程度地帮助了管理者做出正确的资源配置决策。

三、农业物联网技术的创新发展策略

(一)提高信息感知与识别技术

对于信息的收集来说,信息的获得是十分重要的。而信息的收集,主要依靠物联网的感知和识别技术,在这种技术的支持下,物联网能够快速而准确地进行信息的收集工作。在当下,由于物联网该方面并未完全成熟,所以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二)加强信息传输和自组网络技术

由于物联网还属于一个较为新型的事物,所以的使用受众较小,网络的覆盖率也较小,这就使得物联网的网络版图较小。只有庞大的网络才能够提供更多的信息内容支撑,才能使决策更加的正确。

(三)提升云端计算技术

在当前的互联网时代中,云的概念被广泛地提了出来,各种网络云盘占据了原本移动硬盘所占有的市场份额。云端计算技术之所以有那么多的支持者,主要是因为它提供了很大的便利性。云端技术使得一份资料变得移动起来,不管在何时何地都能查看有关的资料,而不局限于某台电脑。物联网的属性要求它必须在云端技术上下一定的功夫。

四、结语

无论是互联网技术,还是物联网技术,说到底都是为了我国的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在各项技术中,创新求变永远是不变的必胜的法宝。物联网是我们科技技术上的一大步,但是如何将步伐迈的又大又稳,就需要我们不断地总结和进步了。只有不断地进步,才能为科技事业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参考文献:

[1]秦怀斌,李道亮,郭理.农业物联网的发展及关键技术应用进展[J].农机化研究,2014(4).

[2]彭程.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慧农业发展策略研究[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12(2).

[3]戴起伟,曹静凡.燕面向现代设施农业应用的物联网技术模式设计[J].江苏农业学报,2012(05).

物联网创新技术篇4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 创新 物联网

一、物联网

1.物联网概念。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就是物物相连的网络。它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包括人与物,物与物)与网络(互联网或通信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对物品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2.物联网的应用分析。物联网技术近年来受到各国政府高度重视。中国、美国、欧盟、日本等国家均提出相关战略或发展规划。在我国,物联网是“十二五”战略新兴产业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RFID的产业规模最近三年的平均增速超过40%,并在2010年首次突破百亿元。预计至2015年国内物联网行业总产值将达到7500 亿元,平均复合增长率超过30%。物联网的应用可以提高经济效益,节约成本,优化资源配置,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它将为全球经济复苏提供技术支持和创新动力。

二、供应链金融

1.供应链金融的概念。供应链金融(Supply Chain Finance)是银行或金融机构向客户(核心企业)提供融资和其他结算、理财服务,同时向这些客户的上下游关联企业提供贷款及时收达的便利或是预付款代付及存货融资服务。即银行或金融机构将核心企业和节点企业联系在一起提供灵活运用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一种融资模式。

2.供应链金融的应用。目前全球众多银行及金融机构都推出了供应链金融服务,中国也不例外。尤其是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后,它给相关企业带来了融资便利并获得了可观的价值增值。汽车供应链金融服务,钢材供应链金融服务,医疗供应链金融服务,农业供应链金融,物流供应链金融等正在如火如荼地发展。

三、物联网技术在供应链金融中的创新应用

1.物联网技术在供应链金融中的应用分析。在供应链金融中创新地应用物联网技术,运用“可视跟踪”技术可实现各参与企业的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三流合一,拓展供应链金融的客户范围和业务领域。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可拓展核心企业的下游关联企业利用存货融资的范围,比如农产品、医药产品、纺织品等。此外,除了发挥供应链金融融资服务,金融机构还可以提供现金管理、财务管理咨询、应收帐清收、结算、资信调查和贷款承诺等中间业务服务。在国际贸易领域还可提高货币和利率互换等金融创新服务。借助信息资源和人力资源优势,金融机构还可以为供应链上的企业提供业务咨询服务,帮助他们分析供应链不同节点企业的资金周转情况和融资能力,合理安排应收款账期结构与数量,提出降低整体供应链财务成本的最优方案并协助其实施。

2.物联网技术在供应链金融中创新应用的意义。

(1)物联网的发展将形成新的产业、构建新的供应链,从而为供应链金融带来巨大的商机。物联网将成为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现实载体,依靠这一网络技术将生产要素和供应链进行深度的重组,以实现投入更少、成本更低和效率更高的发展。

(2)物联网技术的使用所实现的对物品的“可视跟踪”技术将有效实现核心企业及其上下游客户的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融合,提高整个供应链的绩效水平。

(3)有利于加快“电子供应链金融”平台建设,提高IT系统柔水平。电子供应链金融电子供应链金融通过充分运用电子票据、网上国内保理、网上国内信用证、电子仓单等新型电子金融工具与手段,全面实现供应链核心企业与上下游企业间资金流与信息流的有效衔接,为链上企业在以“链”为核心的市场竞争中带来全流程的金融支持,有效缩短银行和企业在供应链流动过程中的反应速度、增加可用资金头寸、减轻财务管理负担和成本、提高企业财务运营和控制能力。

(4)提高支付业务的效率和安全性。金融IC卡、移动支付业务已成为物联网技术在我国金融行业应用的重点和热点领域。在不远的将来,智慧的ATM,POS机将通过指纹、虹膜等独一无二的生物特征来验证身份,从而避免不安全事件的发生。

3.物流园区物联网技术在供应链金融中的应用分析。物流园区中物联网技术在供应链金融中的创新应用将对将对核心企业和节点企业,第三方物流公司,金融机构,电子商务等资源有效整合,实现三流合一,提升供应链管理效率及其灵活性,降低其运转成本,提高客户满意度。

(1)对于核心企业及节点企业:通过对货物的时事监控和管理,实现效率和效益的提高,同时降低成本,提高参与企业满意度。

(2)对于金融机构:提供物权的质押,监管,处置,降低金融机构的风险。

(3)对于第三方物流公司:提升物流管理效率,降低物流运营成本。

(4)对于电子商务:提供货物的实时信息(包括货物的形态、状态、价值,在途情况等),方便交易进行。

四、结论

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使各行业所处供应链环节与流程实现“可视跟踪”,从而达到提高生产效率,优化资源配置,降低成本,提高客户服务水平的作用。随着物联网技术的日益成熟与推广,它必将给供应链金融的管理方式、支付方式和业务运作流程带来革命性的技术更新,为供应链金融发展带来巨大的市场空间,提供强大的推动力,给各相关企业带来多重便利和相应收益。

参考文献:

物联网创新技术篇5

>> 政企携手共促TD与物联网融合 基于TD-SCDMA与物联网融合的研究 LTE技术与物联网技术融合分析 “互联网+”时代TD―LTE技术应用与研究 当TD―LTE与WiFi技术走向融合 基于TD―LTE网络的物联网架构研究 LTE与物联网的融合现状和发展研究 传统行业与互联网融合新趋势 媒介融合与广告素养新趋势 移动通信FDD—LTE与TD—LTE技术融合组网浅谈 移动通信FDD―LTE与TD―LTE技术融合组网浅谈 TD—LTE与GSM、TD—SCDMA室内融合组网的探讨 TD—LTE与FDD—LTE融合发展 TD―LTE与LTE FDD融合组网浅谈 TD-LTE技术要点与发展策略探讨 物联网技术在TD-LTE网络中的应用 TD—LTE关键技术及发展趋势探讨 移动互联网TD―LTE―A技术探讨 中国物联网产业链发展与建设 TD—SCDMA与TD—LTE协同优化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3]物联网与智慧城市白皮书[R]. 宁波:浙大-国脉智慧城市研究中心,2010.

[4]中国移动.中国移动2010物联网业务发展规划[R/OL]. [2013-06-08]..

[5]熊静,李蕊,李洁. 电信运营商创新型Telematics应用及技术趋势探讨[J].电信科学,2010(4):33-40.

[6]陈荆花,王洁. 浅析手机二维码在物联网中的应用及发展[J]. 电信科学,2010(4):39-43.

[7]吕廷杰. 物联网: 通信业的机遇与挑战[J]. 数字通信,2009(12):8-11.

物联网创新技术篇6

【关键词】古建筑;消防;物联网;管理创新

古建筑是指古人遗留下来的距今有较长历史年代且具有历史价值的建筑。它是研究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的历史资料,是国家文明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是不可再生的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古建筑根据其地理环境、结构、平面布局等不同的特性,与现代建筑相比,在防火安全保护上有着截然不同的重要特性,而如何把传统的建筑与消防物联网技术结合起来,在服从它的整体性、观瞻性的前题下,消除火的隐患,保证消防安全,是我们值得研究的课题。随着我国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古建筑已成为旅游和宗教活动的场所。在古建筑旅游开发极大的带动和促进城市经济增长的同时,也给消防安全带来了隐患。《文物法》规定:“文物保护工程必须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全面地保存、延续文物的真实历史信息和价值。”

一、古建筑群防火特性

1.地理环境。我国古建筑除少量建造在城市市区或近郊外,绝大部分建造在远离城市的高山深谷中,建造时一般都充分利用地形地物,建筑峻峭,随城就势,院落相错,通路曲折逶迤,构建在山腰和山顶或处于深山环抱中,且建筑物比较分散,(如山西的五台山、陕西华山等)人员徒步到达都非常困难,更不要说对消防设施的检查、管理和维护了难以综合管理,一旦发生火灾,只能自救,从而丧失了有效控制火势的机会。

2.结构特性。古建筑有独立建筑或建筑群,其结构多为砖木或纯木结构的三、四级耐火等级的建筑,耐火性能差。而古建筑中的各种木材构件,又具有良好的燃烧和传播火焰的性能。如古建筑屋顶严实紧密,在发生火灾时屋顶内部的烟热不易散发,温度容易积聚,迅速导致“轰燃”;再如古建筑的梁、柱、椽等构件表面积大,木材的裂缝多,火灾发生后,火势蔓延快,燃烧猛烈。另外古建筑中的木材经过多年的干燥,含水量很低,特别是一些枯朽木材,经过多年干燥,质地疏松,在干燥的季节,遇到火星也会起火。

3.平面布局特性。古建筑一般在总平面布局上成组、成

群,对称布置,形成格局。殿堂之间往往用木质廊子相连,层层叠叠,组成四合院和廊院两种格局,即以间为单位构成单座建筑,以单座建筑组成庭院,以庭院为单元组成形式多样的建筑群,其规模壮观,气势雄伟。但由于廊道相连,建筑相连,建筑群内缺少防火分隔和安全空间,如果一处起火,火势不能得到有效控制,则毗连的建筑很快出现大面积燃烧,既不利于安全疏散,又容易形成火烧连营的局面。

二、古建筑的火灾事故分析

1.生活用火。主要反映在做饭、采暖、照明等用火过程中不慎引起的火灾,约占古建筑火灾的40%。

2.电气火险。此方面引起的火灾约占古建筑火灾的20%,主要有线路老化,绝缘破损;电气设备使用时间过长,温度过高;照明灯距离木屋架或可燃物等过近,因长时间烘烤而起火;随意增加用电负荷,因导线截面过细难以承受较大的电流作用,以及随意在古建筑的可燃结构上铺设不符合安全规定的电线引起火灾。

3.宗教活动用火。民用佛教信徒进行烧香拜佛等宗教活动者甚众,而古建筑古寺庙是民间宗教活动的重要场所。宗教活动常见的用火形式主要有烧香化纸、燃点蜡烛、供龛上的植物油灯,喇嘛庙宇中的酥油供灯、灯节等大型用火活动。此外,还有定时的庙会,临时性的超度道场等宗教用火活动。无形之中埋下了众多火灾隐患,此类型火灾约占古建筑火灾的10%以上。

4.其它原因。主要是柴草堆积时间过长引起的自燃;集会燃放烟花爆竹,危险品引起的爆炸,以及人为因素如小孩玩火、报复纵火、放火等原因引起的火灾。

综合以上一、二点的情况分析得知,首先古建筑的特性决定了对消防设施的安装与施工必须要求对古建筑的伤害降至最低;其次即便是已经安装了少量的消防系统,各系统间也是相互独立运行,缺乏集中管理。

三、消防物联网技术在古建筑上的应用

1.无线的火灾报警与电气火灾监控系统。在建筑物早期火灾探测报警和电气火灾的早期预防上,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和电气火灾监控系统无疑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而针对古建筑的建筑特点,无线的监控系统是比较好的实现方式之一。无线监控报警技术的发展直接受益于近10年来移动电话市场的推动,微电子技术和蓄电池技术的进步使“无线监控”这一要求成为可能。该技术最大的优点就是基本无需电缆布线。没有布线要求,就无须破坏建筑物结构,无需埋设任何管线,这一点对古建筑来说尤为重要。

2.无线消火栓监控系统。消火栓系统是为消防部队灭火是提供水源的重要保障,一旦在火灾发生后其管网内没有水或压力不足,就会直接影响火灾的扑救效果。所以通过物联网技术对其压力实时检测是非常有必要的。

3.一键报警系统。将“一键报警机”连接到消防物联网平台,组成“一键报警系统”。“一键报警机”具有一键紧急报警功能、GPS定位和通话功能;主要配发给古建筑内的巡查人员,用于突发事件的紧急报警和求助。它的应用可以进一步加大安全监管工作力度,加强各文物保护单位应急处置能力,提高文物安全防范水平,保障文物安全工作秩序稳定,杜绝火灾、文物失盗等事故的发生;可以全面提升全国重点文物单位的安防水平,规范安保人员管理,提高基层文保单位应急处置能力,加大文保单位的安全系数。

4.手机应用终端。手机应用终端可以为监控中心领导、中心管理员、消防领导、消防监督员、消防检测员、维保工程师、文物主管领导、文物部门分管领导等角色配备,实现手机随时消防监控和管理、作业。

5.热成像火灾预警系统。它是一种新型火灾预警系统,以检测10KM距离4平方米大小温度超过280度所需求为基础,输出8bit或14bit数字视频信号,采用自动动态图像优化算法每秒8次检测,多协议自适应网络接口,I/O信号联动报警输出,准确度在96%以上,漏报、误报率低。具有火情智能识别、火灾自动预警功能和自然物燃烧临界温度探测智能温感预警功能。不仅对已经发生的明火火灾具有精准的识别功能,而且对烟雾状态的暗火具有很强的识别预警功能。该预警系统主要是采用国际先进的非制冷氧化钒(VOx)微热探测器技术,其特点主要有恶劣天气适应性强、24小时全天候巡航、探测距离远(半径10公里)、可预设温度报警阈值等。

四、应用特点及好处

1.提前火灾预警时间。在现有技术上,无论是电气火灾报警系统、普通火灾报警系统还是视频监控系统,它们在监测到火警时,只是向值班人员发出声光报警,最终向消防队报警的都是人工电话报警,这样就势必造成时间上的延误。接入消防物联网后,报警系统在发出声光报警的同时,信号也通过上位机向消防物联网和消防部门发出报警信息,极大地缩短了报警时间,同时为火灾的扑灭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2.提高古建筑综合防灾水平。消防物联网技术在古建筑中应用以后,不但可以同时监控火灾报警系统和电气火灾监控系统的实施数据,而且还可以监控到消火栓系统内水压和重要位置的视频图像是否有异常情况;同时,又增加了巡逻人员的”一键报警系统”,既能对文物犯罪行为进行有效遏制,又能对初期火灾的确认和报警做出迅速反应。使得监控更全面、更立体,提高了古建筑综合防灾的水平。

3.促进古建筑防火管理的信息化水平。首先,古建筑消防物联网的应用将原来的面型对象由消防控制的值班人员直接扩展至对古建筑来说最主要的两个部门,即文物部门和消防部门。其次,古建筑消防物联网的应用终端形式主要是电脑和智能手机,加之其平台是B/S结构,整个服务项目(火警受理、数据查询与统计、视频图像、消防设施运行状态、人员定位、紧急呼救设施档案管理等)都可以在授权的情况下打开IE浏览器进行监管和查询,大大提高了对古建筑防火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五、消防物联网监控系统建设的系统构架

物联网创新技术篇7

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是为提高区域物联网产业创新能力和实施物联网发展战略而构建的发展支撑与保障系统。针对物联网产业技术发展瓶颈,从产业层面对资源进行顶层设计和战略重组,以核心技术与共性技术需求为导向,以核心技术与共性技术开发、应用和共享为目的,以物联网产业技术市场为载体,通过政府、企业、研究机构、中介机构等主体协同创新与制度设计,实现技术供给和产业需求的高度对接,为技术研发和物联网技术产业化提供有力支撑。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是实现产业技术创新资源共享、一体化、网络化的支撑体系,是区域物联网产业发展的支撑平台,具有主体多元性、动态开放性、知识与技术溢出性、资源共享性等特性。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的主体架构包括公共决策层、支撑平台层、创新主体层3个层次,3个层次之间以技术需求与供给为纽带,通过技术市场形成交互作用的有机整体,各模块形成委托、协作形式的耦合关系。公共决策层以政府科技主管部门、物联网产业技术研发部门、物联网技术应用部门、物联网企业等为主体,通过战略、政策、标准制定,采取引导、激励、保护和协调等方式,影响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过程,在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过程中起基础性作用,在物联网产业创新政策、创新投入保证、创新要素集聚与配置、创新成果有效输出与转化方面起引导作用。公共决策模块既影响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类型,又影响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运行机制。支撑平台层是以各级工程技术中心(部级企业技术中心、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部级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省级物联网产业研发机构)、行业共性技术基地、行业协会及其它平台等为主体,通过协商机制形成的为物联网产业技术开发和应用提供支撑的平台。根据公共决策层的任务和项目,以及市场的实际情况培育产业,并将研究成果产业化,是创新主体间的连接载体,具有降低交易成本和实现协同创新的功能,能够促进产业技术创新扩散与共享。创新主体层主要由物联网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中介机构等主体构成,各主体以物联网产业技术开发与应用为目标,通过协同创新形成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其中,企业是创新主体层的主要力量,以技术需求为核心,通过集聚和整合各种资源,共同完成物联网产业关键技术与共性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在技术创新平台中居于主导地位;高校和科研机构是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的主要成员,主要担负物联网产业技术研发过程中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等重要任务,在平台中的作用逐渐凸显;中介机构主要是指以物联网产业技术孵化器、产业技术示范基地为代表,为物联网产业技术转化、产业化、管理、咨询和培训提供服务的机构。公共决策层是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的基础层,支撑平台层是物联网产业技术研发与应用的支持层,创新主体层是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的主体层,各层次通过技术需求挖掘和技术成果扩散,在产业创新过程中产生委托关系,形成相互支撑、相互协作的有机整体。

2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运行机制

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是由多主体、多层次构成的一个复杂系统,系统中各主体与环境之间的交互联系是产业技术创新平台的基础,系统组织模式和运行机制直接影响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运行效率。因此,研究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的运行机制,是探索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与管理理论的基础。如何整合物联网产业技术的创新资源,使各平台的资源能够集成共享、联动发展、促进物联网产业技术发展的关键,在于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运行机制。

2.1动力机制

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运行的动力机制是指推动平台发展的各种动力及其形成与传导机制。平台运行的动力机制是动态的,在平台建设的不同阶段,其动力机制有所不同。在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初期,政府是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和创新资源整合的推动者,通过制定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规划、采取政策倾斜等手段,建立物联网产业技术研发中心等支撑平台,积极引导物联网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主体对物联网技术进行联合研发,通过建立物联网产业技术转让和应用载体,促进物联网产业技术的转化与应用。同时,通过培育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的良好环境,打造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发展生态圈。当创新平台发展到一定阶段,企业和科研机构成为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的主体,市场成为推动平台建设的主要动力,在市场机制的引导下,各创新主体形成技术创新的内在动力,市场机制为高校、科研机构及企业提供了相互交流的界面,促进资源在平台中顺利流动,实现优化组合。进入创新平台建设成熟期后,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运行的动力由政府推动转变为市场驱动。

2.2协同机制

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运行的协同机制是指创新平台的各利益主体,为实现物联网产业关键技术突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运行动力机制破、共性技术研发、技术产业化,通过资源共享、产学研协作互补等途径建立协同研发、协同创新、技术共享的协同机制,实现物联网资源的有效配置,推动物联网技术的开发、利用及增值。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运行的协同机制分为纵向协同与横向协同两种。纵向协同机制主要表现为,协同创新平台中物联网设备商和运营商向上游和下游延伸,在运营商主导的产业链发展模式下,主要以产品和服务购买的形式向系统基础服务延伸;横向协同机制主要表现为科研院所、企业、政府、协会等主体之间的合作。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的协同更多表现为各主体之间的横向联盟与协同,物联网产业技术平台发展的协同机制源自研究机构、高校、企业、政府、协会等相关利益主体之间的合作动力。

2.3扩散机制

物联网产业技术协同创新平台运行的扩散机制是指在物联网技术创新平台中,研发主体将研发出来的技术通过企业实现在创新平台中的传播与推广。企业作为创新成果应用与推广的主要承担者,是产业技术创新平台中技术扩散的平台和主体。高校、科研机构、研发型企业通过核心技术与共性技术研发,向物联网技术应用和产业化企业提供新技术,物联网技术应用和产业化企业通过对新技术的应用、产业化,推动技术转移、转化、扩散,以提高物联网产业技术的传播效率,促进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高效运行。物联网产业技术扩散建立在技术转移和转化的基础上。技术转移是将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研发的创新技术提供给需求主体,通过建立技术供给方和技术需求方的转移平台实现无缝转移对接,通过集成各类创新要素和资源,采用政府资金、企业资金和风险资本等各种资本运作方式,实现技术创新成果向企业和社会有效转化,并促进企业、高校、研究机构直接利用自身的技术创新成果创办企业,实现产业化。技术转化是将物联网产业技术转化为最终产品的需要,通过成果转让、技术服务、创新人才培养等形式,实现将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物联网产业技术扩散受到区域物联网产业发展情况、宏观政策环境、技术创新平台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制约。因此,需要为技术扩散创造良好的运行环境,降低其运行成本,提升技术转移、转化、传播效率,促进物联网产业技术的发展。

3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发展对策

3.1制定有利于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发展的政策体系

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在发展初期面临着市场准入门槛高、创新市场化水平低等障碍。政府应通过制定各种有利于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发展的战略、标准、政策,为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发展提供政策支持。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发展的政策体系是指政府为引导和促进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发展,通过对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标准、方法的选择与评价,制定的相关规划、法律和制度体系。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发展政策体系的制定,要以提高平台内资源配置效率、降低物联网技术研发的不确定性、消除物联网产业发展的不确定性为目标,为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的发展提供人、财、物支持,为物联网产业的技术研发和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因此,建议从以下角度出发,制定有利于物联网产业创新平台发展的政策体系:建立由政府科技主管部门、相关产业部门和企业共同参与的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发展规划领导小组,建立动态协商机制,为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发展战略、政策制定提供主体保障;构建有利于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发展的激励制度,包括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发展引导资金、税收优惠政策、财政补贴政策、贷款优惠政策等;建立产业技术规范和产品标准,建立研发和示范一体化管理体系,促进技术扩散,提高物联网产业技术的市场化应用水平。

3.2建立有利于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发展的主体合作创新体系

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发展离不开各主体的合作,建立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主体的合作创新体系是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发展的保证。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主体合作创新体系是指物联网产业创新平台中各主体通过技术标准制定、技术研发、技术推广、技术应用建立起的协同创新组织体系,其以合作创新为手段,致力于关键技术研发和技术产业化。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主体合作创新体系建立的重点在于:有效整合政府、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等资源,构建官产学研合作模式的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合作机制,建立多主体参与的协同创新机制、利益共享机制;强化平台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平台内显性知识快速流动,刺激第三种形态的知识流动及最大化创新成果溢出效应。通过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知识在平台内创新主体间流动速度和频率,缩短研发过程中主体间的响应时间,提高平台创新的整体效率,实现创新主体间信息、资源、人才的双向流动与循环,缩短研发时间,提高技术商业化速度,实现知识溢出效应最大化。

3.3建设有利于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发展的支撑体系

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支撑体系是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基础工程。由于部门分割的存在,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支撑体系出现了重复建设、共性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因此,加快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支撑体系建设,必须打破部门分割,整合各类资源存量,建立共性机制,促进资源共享。同时,选择支撑体系建设的重点领域,加大增量投入,提升支撑平台建设水平,不断提高支撑平台建设成效。重点支持工程研究中心、行业共性技术研究基地、行业协会、信息共享服务体系、技术标准、检测体系等领域的支撑体系建设。

4结语

物联网创新技术篇8

Abstract: The mechanism design of the IOT industry is the key to the industrialization of IOT, which is worthy of study due to its practical significance. Considering IOT industry of Jiangsu, the paper makes a systematical research on its cultivation mechanism desig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rket cultivation, technology cultivation and policy support. And the framework of mechanism design of the IOT industry of Jiangsu can be interpreted from the dimensions of industrial attributes, cultivating principles and cultivating contents. Finally, suggestions for the market cultivation mechanism design, technology cultivation mechanism and policy supporting system of IOT industry of Jiangsu are proposed, which contribute to the development of IOT industry of Jiangsu.

关键词: 物联网产业;技术培育;市场培育;培育机制

Key words: industry of the Internet of things;technology cultivation;market cultivation;cultivation mechanism

中图分类号:F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29-0008-04

0 引言

物联网产业的发展不但会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将对世界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已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已将物联网产业作为国家层面的产业发展战略。面对物联网产业发展的新机遇,我国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推动物联网产业发展的战略规划,为推动我国物联网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战略指导。物联网产业的发展也引起国内研究人员的高度关注,一些研究人员对物联网产业发展中涉及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目前,国内研究人员对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物联网产业发展现状、影响因素、发展战略和发展对策等方面。

熊三炉在物联网技术架构分析的基础上,对国内外物联网发展情况和我国物联网发展的瓶颈和制约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1]。张军杰对我国物联网产业区域建设和企业分布情况进行了分析,并对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剖析,提出了推动物联网产业发展的战略措施[2]。董爱军在对国内外物联网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的基础上,从技术架构、组织管理和应用实施三个层面提出了物联网产业的三维体系架构,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3]。陈坤对物联网产业发展演化规律进行了分析,论证了研究开发强度是物联网产业演化的序参量,得出了要将研发投入与劳动生产率的协同作为物联网产业发展关键的结论[4]。王艳在分析物联网产业创新主体与创新要素的基础上,构建了产业协同创新模型,剖析了创新要素的流动模式与流动方式,并对物联网产业的协同创新运行机制进行了研究[5]。黄卫东对物联网产业创新系统的构成进行了分析,并结合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物联网产业自主化发展的政策选择[6]。侯慧在分析我国发展物联网产业优势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物联网产业高端化发展的路径[7]。刘勇燕根据物联网产业发展的形势,剖析了物联网产业发展过程中在标准规范、核心技术、稀缺资源、信息安全、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亟待研究和解决的瓶颈问题[8]。田为兴对物联网产业发展和示范重点项目推广应用的投融资模式进行研究,认为开发性金融是促进物联网产业发展的理想金融形态,是落实我国物联网产业政策的金融工具[9]。程元栋在分析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瓶颈的基础上,提出了推动物联网产业健康发展的对策[10]。兰建平从传感网培育、传统产业提升、物联网标准体系构建、产业基地建设、政策制定等角度提出了浙江物联网产业化推进思路[11]。王旭超在吉林省物联网产业发展面临的国内外形式的基础上,提出了吉林省物联网产业培育策略[12]。张宏胜分析了上海物联网产业的发展情况,提出了上海物联网产业发展的重点,明晰了上海物联网产业发展的障碍,并对其发展战略进行研究[13]。胡建绩分析了制约无锡物联网产业发展的产业结构因素,运用制度经济学的路径依赖原理,提出了物联网产业带动产业结构的路径依赖模型[14]。

江苏省作为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的先行区,在其确立物联网产业发展战略后,物联网产业的培育机制设计将成为战略实施的核心与关键环节。目前,江苏物联网产业尚处于市场和技术发展的初期,还存在产业规模效应不明显、核心技术亟待突破、标准化建设仍需加强、政策支撑体系尚需完善等问题[15]。从发展趋势上看,物联网产业的培育和发展过程应是新技术和新市场的深度融合过程。本文将从江苏省物联网产业技术培育、市场培育、政策支撑体系培育的角度分析江苏省物联网产业的培育机制,以期为江苏省物联网产业的培育提供借鉴和指导。

1 江苏省物联网产业的培育思路分析

物联网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不但具有前瞻性、导向性、关联性和全局性等基本特征,也具有市场不确定性、技术依赖性和高风险性等特点[16]。目前,江苏省物联网产业的发展主要表现出以下几个特征:①产业发展势头良好;②产业集聚效应明显;③技术和标准具有领先优势;④产业应用领域不断拓展[17]。但是,江苏省物联网产业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市场显性需求不足、高端要素供给机制不完善、技术开发和培育机制不健全、政策支撑体系不完善等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不但要依靠市场和技术的推动,也需要政策的扶持,需要构建市场、技术、政策等多层次、全方位的支撑体系。因此,在设计和构架江苏省物联网产业培育机制时,需要考虑市场、技术、政策等因素对物联网产业的综合影响。江苏省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和壮大离不开人才、技术、资金等生产要素的支撑,而要素的获得离不开市场的供给,同样,物联网技术和产品的销售和应用也离不开市场的需求,因此,物联网产业市场的需求机制的培育和完善是物联网产业培育的重点内容之一。物联网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的掌握是其培育的关键抓手。因此,在江苏省物联网产业的培育过程中,技术培育是重点。物联网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其发展和培育过程将面临市场和技术的不确定性,并具有高风险性的特征。面对市场与技术的双重不确定性,单纯的依靠市场机制的完善和技术创新体系的构建一般难以有效地解决,这就需要政府对物联网产业的培育和发展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建立相应的政策支撑体系。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发现江苏省物联网产业的培育应以市场培育、技术培育、政策培育为重点,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综合培育体系,可以设计江苏省物联网产业的培育思路,如图1所示。

2 江苏省物联网产业市场培育机制构建策略

物联网产业的培育需要发挥市场机制对资源的基础配置作用。市场不但是物联网产业发展所需要素供给的场所,也是进行物联网产品、技术交易的场所,物联网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市场体系的建立。江苏省物联网产业市场的培育,应综合考虑江苏省物联网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结合江苏省物联网产业市场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瞄准物联网产业、技术的潜在需求,通过对物联网产品的价值重构、价值创造,在完善物联网产业市场供需机制的基础上,拓展产品价值空间,挖掘产品需求的增长点,创造新的市场需求。物联网产业市场体系的构建与市场机制的培育关键在于要素供给机制的完善和产品市场需求的创造。因此,可以从要素市场供给和产品市场需求两个角度设计江苏省物联网产业的市场培育机制。

2.1 完善物联网产业的要素供给机制 物联网产业的发展过程也是物联网技术发展和产业化的过程,物联网技术是影响物联网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而技术创新则是推动物联网技术发展的核心动力,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离不开创新资源与要素的支撑,因此,完善物联网产业的要素供给机制,是实现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的根本保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建立和完善江苏省物联网产业的要素供给机制:①建立多层次物联网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机制。人才不但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也是物联网技术创新的第一资源,物联网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是关系物联网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战略性问题,是占领物联网产业发展高地的根本抓手。因此,江苏省作为人才资源丰富的地区,应将物联网产业所需的各类人才培养作为重要任务。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建立由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共同参与的多层次、多类型的物联网人才培养体系,鼓励和支持高校、企业和科研机构以产学研合作为基础,以项目为依托加强物联网相关专业人才培养,通过重大项目合作研发,培养物联网产业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②建立江苏省科技资源向技术资源和产业资源转化的突破机制。江苏省作为我国的科技大省和科技强省,拥有众多的高校和研发机构,应着力构建与物联网产业相关的科技资源,转向物联网技术研发和应用,建立物联网产业和技术孵化器,通过物联网技术应用示范项目和基地,推动科技资源集聚和资源转化,构建物联网产业技术协同创新平台,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建立科技资源转化支撑体系。③创新江苏省物联网产业发展的要素供给新模式。通过建立物联网产业技术要素交易平台,推动人才、技术、资金等要素的合理流动,建立以市场机制为主体、政策引导为支撑的物联网产业要素供给模式,培育多元化的市场主体,建立全省统一的市场,逐步取消市场准入地域限制和障碍,促进各类资源和生产要素在全省范围内自由流动,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2.2 建立物联网产品的市场需求引导机制 物联网产业所涉及的产品主要有制造类产品和服务类产品两大类[15],这两类产品与现代社会在众多生产和生活领域密切相关,物联网产品具有宽阔的应用空间和巨大的市场潜力。但是,目前,江苏省物联网产业的产品市场尚未形成,人们对物联网相关产品的认知仍比较模糊。因此,培育物联网产品的市场需求,拓展物联网产品的市场需求空间,引领公众对物联网产品的消费是物联网产业市场培育的重要内容。物联网产品市场需求的引导和拓展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建立物联网产业发展孵化中心和应用示范基地。物联网产业和其他新兴产业一样会面临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产业孵化中心建设可以推动产学研等各个主体的密切合作,可以加快技术研发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能够有效减少市场需求不确定性影响,同时,通过应用基地建设还可以创造技术需求、加快技术与产品的对接,有利于开展物联网技术、产品的宣传和消费引导。②建立物联网技术和产品交易市场。物联网技术的研发主体是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企业既是技术的供给者也是推动技术产业化的主体,但是高校和科研机构一般只是技术的供给者,其研发的技术要转化为产品或实现产业化,一般需要通过企业等生产部门将其研发和掌握的技术转化为产品加以应用和推广,物联网技术产品交易市场的建立有利于将研发成果转化为实际产品,形成新产品、创造新的需求。③加强新技术和新产品的推荐,创造新消费需求空间。建立多种物联网新技术、新产业推介渠道,鼓励和支持物联网技术在相关领域、行业进行先行先试,延伸物联网产品空间。加大对物联网技术和产品的宣传,提高公众对物联网技术、产品的认知,加快物联网技术在生产、生活领域的推广和应用,加强公众对物联网技术、产品的消费需求引导,拓展物联网的需求空间。

3 江苏省物联网产业技术培育机制构建策略

物联网产业的战略性和新兴性决定了物联网产业技术培育是推动物联网产业发展的关键手段。物联网技术培育的重点在于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的突破。因此,物联网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的突破是物联网产业技术培育机制设计的基础。而物联网技术体系是一个涉及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的复杂体系,要实现物联网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的突破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长期的积累和实践。同时,由于物联网产业作为战略新兴产业,其技术发展也可以实现跨越式的发展。因此,在设计物联网产业技术培育机制时既要遵循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也要考虑实现技术跨越式发展的特殊性。在设计江苏省物联网产业技术培育机制时,首先,要确立合理的技术培育目标,制定分阶段、分层次的技术培育方案;然后,明晰各阶段、各层次的培育重点,寻求各个培育阶段和培育层次的技术创新突破口,以实现对关键技术与核心技术的突破。按照物联网技术成长的阶段性特征可将物联网技术培育划分三个层次,如图2所示。

3.1 在物联网技术培育的第一层次,通过引进和借鉴国内外物联网核心技术,对引进的核心技术消化吸收,破解并掌握核心技术。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江苏省物联网技术引进的重点应放在其技术空白、薄弱、基础环节的领域,注重引进技术的示范与引导效应,同时,要重视技术消化吸收过程中的人才培养和研发能力的提升。为了提高技术引进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需加快建立物联网技术引进评审、论证的多主体联动机制,确保技术引进与产业发展规划目标相一致,技术引进与重大科技计划相配套,建立以人才带技术和技术聚人才的新模式,建立多个利益主体共同参与的技术引进前期论证、技术转化和再造的激励机制,充分发挥物联网产业发展所涉及的各个利益主体的能动性,提高对技术引进的科学性。

3.2 在物联网技术培育的第二层次,以集成创新技术提升综合创新能力。物联网技术集成创新是物联网产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和进行原始创新的基础。在对引进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和再造的基础上,结合本土物联网产业发展基础,根据物联网产业技术发展的市场需求,整合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资源,进行物联网技术集成创新。在物联网技术集成创新过程中,应以当前物联网技术发展前沿为目标,依托江苏省物联网技术的先发优势,整合现有技术,实现技术单点突破向多点、链式、集成创新突破转变,逐步建立物联网技术创新链和技术创新网络,建立技术网络化集成创新模式,为物联网产业发展提供支撑。

3.3 在物联网技术培育的第三层次,以原始创新引领核心技术的发展与突破。技术原始创新是物联网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是物联网技术培育的根本目标。原始创新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长期的基础研究和技术积累,这就需要在制定物联网技术原始创新发展策略时,要兼顾短期与长期目标,统筹技术需求与技术发展目标,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物联网产业的每一项原始创新,都会可能对产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并带来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而原始创新的实现则需要长期的基础研究和技术研究的积累作为支撑。原始创新的实现离不开对基础研究的扶持和支撑,必须加快建立鼓励物联网技术基础研究的激励机制,提高技术创新主体进行原始创新的积极性,构建产学研一体化的物联网技术原始创新网络,结合江苏省实际情况对相关的激励政策进行整合,建立有利于原始创新的政策和保障体系,探索跨区域研发力量整合机制,促进物联网原始创新研发联盟建设,以实现物联网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4 江苏省物联网产业培育的政策支撑体系构建策略

江苏省作为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的先行区,虽然在物联网产业发展的相关领域抢占了先机,但是仍然面临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技术和市场的不确定性、技术标准制定相对滞后、市场化过程缺少支撑等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离不开相关政策的支持。因此,建立江苏省物联网产业政策支撑体系,是实现物联网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可为物联网产业培育提供有力的支撑。构建江苏省物联网政策支撑体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建立金融政策支撑体系。物联网产业技术和市场的不确定性,决定了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具有高风险性的特征,这将对物联网产业的融资产生消极的影响。为了保证物联网融资渠道的畅通,需要进一步完善物联网产业融资担保机制,制定有利于物联网产业融资渠道建立的相关政策,构建以财政资金为引导、风险投资为主体的多种融资模式,加大对物联网产业的融资担保支持,对重大项目予以财政扶持和信贷担保。建立物联网技术投资风险分担机制,鼓励设立物联网产业股权投资基金和创业投资基金。②建立人才政策支撑体系。物联网产业所需人才的培养不但需要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也要发挥政策引导和支撑作用。要加快制定有利于物联网产业发展的人才培养、引进、保障政策体系,加快建立物联网产业人才创新、创业的服务体系,加快建立江苏省物联网产业人才交流和保障信息平台。③建立财税政策支撑体系。物联网产业的发展离不开财税政策的扶持,应加大对物联网产业、技术的财政科技投入,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发挥财政资金的示范效应,通过政府采购等方式支持物联网企业的发展,同时要制定和完善对物联网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强化政策的执行力度。

5 结束语

本文根据江苏省物联网产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存在的问题,从市场、技术、政策的角度设计了江苏省物联网产业的培育思路,重点对江苏省物联网产业的市场培育机制、技术培育机制和政策支撑体系的构建进行了探讨。从完善要素供给机制、拓展市场需求空间的角度设计了市场培育机制构建对策。从分层技术培育目标的建立、技术创新突破口的寻找、技术创新激励机制的建立等角度探讨了物联网产业的技术培育机制构建的对策。从金融政策支撑体系构建、人才政策支撑体系构建、财税支撑体系构建等角度分析了物联网产业政策培育机制的构建途径。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可为江苏省物联网产业的培育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熊三炉.我国发展物联网的对策和建议[J].科技管理研究,2011(4):165-168.

[2]张军杰,杨铸.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状况、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1(13):26-29.

[3]董爱军,何施,易明.物联网产业发展现状与框架体系初探[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28(14):61-65.

[4]陈坤,武立.物联网产业系统成长演化机制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2012(1):97-104.

[5]王艳,纪志成.物联网产业协同创新模型与机制研究[J].贵州社会科学,2013,287(5):149-154.

[6]黄卫东,岳中刚.物联网核心技术链演进及其产业政策研究[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1(4):47-53.

[7]侯慧,岳中刚.我国物联网产业未来发展路径探析[J].现代管理科学,2010(2):39-41.

[8]刘勇燕,郭丽峰.物联网产业发展现状及瓶颈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2(4):66-71.

[9]田为兴,何建敏,申其辉.物联网产业发展和应用的开发性金融支持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3(4):98-102.

[10]程元栋,陈巧莲.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中的瓶颈和应对策略分析[J].改革与战略,2012,28(3):64-66.

[11]兰建平,刘鹏.推进物联网产业化发展,打造传感网为主的“U”浙江-关于浙江物联网产业发展对策建议[J].信息化建设,2009(12):18-20.

[12]王旭超,胡芳,韩涛.吉林省物联网产业发展的问题与策略研究[J].情报科学,2011,29(1):156-160.

[13]张宏胜.上海物联网产业SWOT分析及发展战略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12(18):144-145.

[14]胡建绩,祁杭峰.物联网带动产业结构调整的路径依赖研究――以无锡市为例[J].价值理论与实践,2010(6):73-74.

[15]徐从才,宣烨,胡荣华.江苏产业发展报告――江苏战略新兴产业2011[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2.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