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电力理论知识8篇

时间:2023-07-05 15:57:22

电力理论知识

电力理论知识篇1

(一)含义

所谓知识型人才,指的就是与普通员工不同,能够熟练掌握电力相关的技能和概念,对于资源能够充分利用,通过创新、综合、归纳、分析和总结等一系列的脑力劳动,能够利用知识资本提高企业的整体效益的人才。在电力企业中,知识型人才主要包括两种,一种是电力企业内部的中级和高级管理人员,包括各部门的主管、总经理、项目经理、财务总监以及总工程师等。另一种指的是企业内部的技术人员,包括技术专责、技术能手、内部培训师等。知识型人才是现代电力企业发展的主要源泉与基本动力。

(二)特征

1、具备较高的素质和较强的能力

知识型人才,基本上具备专业知识丰富、学历高的特点。大部分知识型人才都接受过比较系统的专业高等教育,能够掌握一种或者多种技能与知识。另外,这类人才视野开阔、知识面较广、学习能力极强、求知欲强。其具备良好的创新能力与丰富的知识储备。在电力企业中,知识型人才是核心技术的掌握者,也是创造者。其工作效率对于企业的电力企业的发展与生存有着直接的影响。

2、重视自我价值

知识型人才具备较高的知识层次,因此更加重视自我价值,并有着强烈的实现愿望和崇高的理想。更加喜欢从事一些具备创造性和挑战性的工作,追求完美。

3、自主性和创造性强

知识型人才具备创造性,并喜欢接受挑战。借助扎实的专业知识,利用聪明才智,发挥出创新性思维的作用,开发出新的电力应用技术和管理理念。同时,知识型人才希望自由和宽松的工作环境,往往不喜欢受到控制和约束,具有极强的自主性。

二、电力企业知识型人才的薪酬激励机制方式

(一)高层管理人员实行年薪制

对于电力企业内部的知识型人才,所采用的薪酬激励机制中,年薪制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式。高层的管理人才的年薪主要包括三部分,分别是基本年薪、效益年薪和奖励年薪。

1、确定年薪

基本年薪,电力企业长期实行平均分配制,推行年薪制,需要员工适应一段时间。为了减少不良情况,电力企业的经营者,可以在平均工资的基础上,结合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经营规模,来确定基本年薪。基本年薪=综合平均工资×企业类别规模系数。效益年薪是根据企业经济效益和业绩情况计算的企业经营者劳动报酬,是对企业经营者经营成果的直接体现,根据综合业绩考核结果予以兑现。效益年薪=基本年薪×(综合业绩考核得分/综合业绩考核标准分)。奖励年薪是企业经营者在急、难、险、重工作中作出特殊贡献、取得特别业绩,给予的一次性奖励。

2、年薪兑付

年薪兑现采用按月支付及按年结算两种方式。基本年薪按月预付;效益年薪及奖励年薪中的特殊贡献奖按年度结算支付。效益年薪的20%延期支付,年度会计决算和审计确认考核指标实际完成情况与考评结果无差异的,兑现延期支付部分;有差异的,重新考核评分并相应调整年薪后兑现。

(二)中层管理人员实行业绩合同制

1、原则

第一,目标一致。考核指标必须与业绩指标协调一致,重点突出成本控制、工程建设和生产任务,保证实现总体目标。第二,权责对等。统一责任与权力,逐级负责。第三,分类分级。不同的考核对象有不同的考核指标。第四,兑现原则严格核查。严格执行业绩合同,作为薪酬支付的依据。

2、制定合同

财务部门应该与电力企业内部各个部门相互协商,然后由上层批准,从而确定效益运营和生产类的基本指标。考核部门提出,经过批准后确定控制类指标。每年应该对业绩指标进行核定,不能改动。为了保证合同能够有效地执行,需要完善抵押金制度,电力企业的员工需要缴纳一些抵押金。

3、兑现薪酬

月度薪酬主要是按照员工每月的业绩完成情况,来考核确定每个月的实际业绩。年终则要进行业绩的总考核,然后根据业绩的实际情况,来兑现薪酬。

(三)技术人才实行综合薪酬制

在电力企业内部,技术人才是企业发展的主要动力,因此企业需要重视技术人才群体,通过薪酬激励,提高其工作热情,从而为企业带来更多的效益。针对技术人才,主要通过综合薪酬制,进行激励。综合分析项目创新、职称以及工作绩效等,然后给予合理的薪酬。从而使得企业的效益能够与人才的贡献相结合,充分激励技术人才。对于知识型人才来说,薪酬是自我价值的衡量尺度,如果薪酬能够高出平均水平,那么会让技术人才感受到电力企业的对其的重视。因此,电力企业应该结合实际情况,适当地提高工资福利。对于技术人才,电力企业应该做好福利制度建设,适当地提高基本工资水平,这样不仅可以保障员工的基本生活,还能够充分激发潜能,激励技术人才利用自身的创新能力与意识,为企业发展创造出更加高新的技术。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出技术人才的作用,促进电力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三、岗位等级工资制的完善措施

首先,应该认真分析电力企业内部的岗位和工种,调查组织状况和工作内容,然后确定岗位的具体种类。其次,要应用岗位评价。评价岗位的劳动环境、性质和工作特点。然后确定岗位等级和数目。第三,要按照岗位的顺序,来设定工资标准。应该详细分析,最低岗位和最高岗位之间的薪酬差别,并且确定不同岗位之间的差别系数。然后按照电力企业的实际情况以及社会的工资标准,并且要结合相关的影响因素,来进行工资最低标准的确定。第四,在测算岗位工资的时候,应该包括所有的职工,实施总体平衡与调整,认真分析工种与岗位之间的相关薪酬管理。这样才能够起到督促平衡和激励先进的作用,能够将全部职工的积极性充分的调动起来,从而推动电力企业的快速发展,提高核心竞争力。第五,还要制定实施规范。基本上包括:上岗条件、技术水平要求、操作规程、岗位职责和规章制度。还包括离岗职工薪酬支付方式。要结合知识型员工的基本特点、企业内部岗位要求、以及电力企业的总体情况,合理的选择薪酬激励机制。

四、结束语

电力理论知识篇2

从电力企业知识型员工的特点的角度出发,笔者对其发展过程中的实际需求做了总结:第一,电力企业知识型员工注重个体成长的发展。现代企业职工越来越注重自身潜能的发挥,不仅重视自身知识能力的更新,还注重自己事业的发展;第二,知识型员工还注重工作的自主性。工作自主性是指员工希望在比较轻松、自由的环境下工作,职工自身非常明白自主性的发挥必须与企业发展战略方向保持一致,以自己的工作方式为主,完成企业安排的任务;第三,知识型员工注重自身的业务成就。这一点与个体成长几乎保持一致,员工在工作中付出了很多精力,希望通过企业或者社会满意度证明自身的价值;第四,知识型员工还注重精神财富的满足。这一点与其他三点相比明显处于次要地位,员工只希望通过自身的贡献获得对等的薪资回报。

2电力企业知识型员工管理的优势

随着电力企业的发展,电力系统不断完善,新技术、新成果在电力企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多,目前,电力企业的知识型人才数量不断增加。笔者从电力企业文化、经济效益以及管理手段等方面对电力企业知识型员工管理的优势做了以下总结:

2.1企业文化打造稳定的知识型员工队伍

电力企业具有良好的企业文化,是打造稳定知识型员工团队的基础保障。我国企业注重企业文化的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让职工感受到家庭式的情感抚慰。知识型员工更加注重自我学习、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电力企业注重“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可以全面提高知识型员工对企业的满意度,为打造稳定的知识型员工队伍提供文化保障。

2.2电力企业信息沟通畅通

信息沟通顺畅是电力企业知识型员工管理的优势。电力企业具有较强的经济优势,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具有很大作用,例如,电力企业可以凭借自身的经济实力建立完善的知识信息沟通网,使企业知识型员工通过网络沟通平台进行交流,这不仅有助于提高职工的积极性,还能促进知识型员工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2.3电力企业注重培训教育的投入

电力企业属于技术密集型企业,在实际发展过程中,电力企业非常注重培训教育的投入,这有助于企业知识型员工的管理。电力企业每年会投入大量教育资金满足企业员工的需求,主要用来提升员工的技术水平和综合素质。企业结合知识型员工的实际需求,通过培训手段,增强知识型员工的使命感和创新能力,在培训的过程中,尤其注意引导知识型员工将自身利益和企业利益相结合,使知识型员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思想观和价值观,这对知识型员工的管理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2.4电力企业管理手段先进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电力企业管理已经综合使用了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手段,在实际管理工作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例如,电力企业运用了管理信息系统,该系统以既定原则为依据,将企业职工数据信息输入数据库后,既可以随时利用该系统对知识型员工进行常规管理。管理信息系统在收集知识型员工信息的同时,使企业员工管理更加严密,减少了人为因素对管理的影响。管理信息系统在企业知识型员工管理中的应用主要作用是对管理工作进行了简化和优化,是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的主要方向。

3电力企业知识型员工管理面临的挑战

电力企业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其管理方式对企业的发展建设有直接影响。因此,电力企业必须改变传统的管理方式,促进企业的发展建设,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高动力保障。在电力企业中以只是想员工为管理对象的同时,管理模式的建立还应该从管理层次扁平化、管理方法灵活化以及考核和激励体制一体化等方面进行调整。

3.1管理层次扁平化

受“三集五大”体系的影响,电力企业必须实现管理模式的扁平化。近几年,电力体制在发展探索过程中不断改革进步,电力企业向市场化进军后,管理模式发生了较大转变,主要表现在层次的简洁化上,这不仅可以提高电力企业的适应能力,还能促使企业第一时间作出快速反映,为企业管理工作的发展提供依据。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力资源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因此,企业应该在缩减人员数量的前提下,增加知识型员工数量,促进管理层次扁平化,为企业发展提供动力保障。

3.2管理方法灵活化

建设大建设体系要求电力企业建立统一的电网流程、技术规范和建设标准。面临全新的市场环境,电力企业还必须实现管理方式的多样化和灵活化。电力企业日常工作危险系数较高,因此,企业员工必须具备强烈的安全意识、掌握扎实的安全技能和生产技能。企业管理层也应该结合企业发展的特点,实现管理方式的灵活化,尤其是对知识型员工进行管理时,企业更应该打破传统的管理形式,结合现代科技手段促进企业管理工作的进步。

3.3考核和激励体制一体化

建设大运行体系要求电力企业调整企业发展体系,建立一套具有行业特点的考核体系,很多时候,对知识型员工的实际工作价值考察不到位,导致员工薪资和实际服务不相符。因此,电力企业应该促进考核和激励体制一体化的发展,在提高职工积极性的同时,提供给职工合理的薪资待遇。例如,企业可以建立绩效工资制度,这种制度是以金钱奖励的方式激发职工积极性,职工在日常工作中可以从其他职工身上看到自身存在的不足,从而强化自设学习的意识,对企业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也有巨大推动作用。

4结束语

电力理论知识篇3

关键词:同化理论;奥苏泊尔;电力系统自动化;教学效果

作者简介:李振兴(1977-),男,河南漯河人,三峡大学电气与新能源学院,讲师;张涛(1981-),男,安徽阜阳人,三峡大学电气与新能源学院,副教授。(湖北 宜昌 443002)

基金项目:本文系三峡大学教学研究项目重点项目(项目编号:J2011008)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6-0051-02

电力系统自动化课程是电气工程学科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程,该课程具有丰富的知识点和广阔的知识面,主要是对电力系统安全控制所涉及的发电机并列、有功和无功调节、低频减载和备自投等知识的讲授。电气工程专业已开展电力系统分析、电机学和电气工程基础等课程,同学们对电力系统自动化具有初步的认识,但所学课程多侧重于电力一次系统的运行和分析知识,针对二次系统的辅助功能,特别是二次系统装置的原理及其组成缺乏实际认识,事实上,电力系统自动化是二者紧密联系、互相影响认识的一门课程。[1,2]

然而在我国,因大学生入学前受到应试教育条条框框的束缚,部分学生往往只在乎考试成绩而轻视综合能力的培养,传统的教学也是采用以教师讲授为主,实验为辅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直接使得学生对课本知识过分依赖而丧失求新的科学态度,其创新能力和学习效果并未全部激发出来。[3,4]因此,本文拟结合笔者在三峡大学的教学经验,把奥苏泊尔同化理论运用到课堂中,使学生在学习新知识过程中对已有的认知结构进行重新改组,使自己原有的观念发生变化,变被动式学习为主动式学习,变接受式学习为发现式学习,以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一、奥苏泊尔同化理论思想

1963年美国纽约州大学研究院教育心理学教授奥苏泊尔(D.P.Ausuble)在他的《意义言语学习心理学》书中首次正式提出了他的“同化理论”概念。[5,6]该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学习者在学习新知识过程中对已有的认知结构进行重新改组,使自己原有的观念发生变化,这样才更有利于新知识的掌握和消化。同化理论有两个主要特点:

1.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学习可以分为两大类:被动学习和主动学习。奥苏泊尔教育心理学中最主要的观点之一就是:主动学习是指学习者所学习的新知识与原有的知识之间存在联系,学习者所学新知识、新概念被原知识结构所同化的过程。这样的学习可以增加学习者的信心,新知识也更有利于接受。由于学习者已具备原有的知识,在此基础之上,学习就变得简单易行,那么学习者就能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学习。

2.变接受学习为发现学习

我国的大学生高考考分很高,但是实践能力和发现新事物或新问题的能力较差,表明我国的大学生在学习方法和习惯上存在问题,同时也是我国科技进步相对较慢的一个主要原因。目前,大部分学生较多的都是被动的接受学习方式,也就是在学习过程中,所学内容基本上是以定论的形式被学习者学习,学生没有问为什么,怎么得到的,对于求是求新缺乏积极性,因此学习中就较少发现和创新。奥苏泊尔教育心理学中观点认为,发现学习是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发现问题,发现与原有知识不同的问题,在发现的过程中去主动解决该问题,使得新知识在发现中被掌握,在发现中与原有知识同化,达到认知新知识的目的。

主动学习和发现学习是一种积极的学习方式,应该被广大师生认知。高校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引导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接受学习为发现学习。

二、电力系统自动化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内容较多,课时有限

电力系统自动化课程内容涵盖电力系统自动装置原理、调度自动化、远动原理、变电站综合自动化、配电网自动化、能量管理系统结构等较多内容,在有限的课时内实现全部内容的讲授是很困难的。如果教师讲解深度较浅,面面俱到,学生所学在实习和未来的工作中将无法满足技术所需。如果教师讲解深度较深,必然要用到较多的时间,课时又不够,很难完成教学大纲要求的教学任务。

2.课程知识面较广,学生基础知识薄弱

电力系统自动化课程开设在本科生第七学期,并且以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电力电子技术、电力工程基础、电力系统分析、自动控制理论、电机学等课程为基础。如电力系统频率和有功功率控制环节,就涉及到自动控制原理在电力系统控制中的应用,电力电子技术中的整流、功率放大电路,还要涉及到PID调节器,模拟和数字电子技术的电路实现,电机学中同步发电机组转子运动方程等。事实上一些基础课程都是并行学习过程,缺乏一定的层次性,还有一些课程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学生应付考试后,知识遗忘程度较高。该门课程要求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之上学习,但是课时量少,教师不可能拿出大量时间复习回顾,就会出现有些学生基础较差,课下又不注意补缺,课上就会听不懂,从而影响学习积极性,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

3.学生对学习专业课的积极性不高

目前,大学教学多是采用传统式教学,即“教师讲,学生听”。随着高校教学基础设施的提高,很多高校在讲授课程时还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一般还是以教师讲授为主。虽然多媒体辅助教学比传统的黑板板书讲解内容多,缓解了课时较少、内容较多的问题,但学生学习效果还是较差。学生上课只是被动听,被动学,没有主动参加,这就极大地影响了学习的积极性。另外,一般本科大学中有很大一部分学生为了考研,他们对考研涉及的课程,如电力系统分析,关注度较高,可能拿出较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来学习,对于非考研的课程,及格即可。较多学生面临考研和找工作,对电力系统自动化课程主动学习性较差,这就形成了上课出现一些学生旷课,来上课的学生上网看小说、聊天、浏览网页等的行为,进而影响了教师的教学效果。

三、同化理论在电力系统自动化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针对电力系统自动化课程教学中存在内容较多,知识面较广,学生基础知识较薄弱,学生对专业课学习的积极性不高的问题,这些都要求教师改进传统教学方法,把好的方法引入到教学中,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接受学习为发现学习。

1.把奥苏泊尔同化理论引入到理论教学环节中

奥苏泊尔的同化理论核心内容是要求学习者对所学理论知识要全面理解,并且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之上去掌握。这样学生才能对所学到的知识记忆深刻,才不会出现为了应付考试而被动学习。如何快速而有效地使学生理解并掌握理论知识,是教师在教学中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以往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教师只是把理论知识讲授给学生,没有真正引导学生去理解并掌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就缺少了自己对理论知识的认知和思想表达,只是公式化记忆和模拟,出现了比葫芦画瓢式的学习模式。在笔者的课堂上,将同化理论运用于电力系统自动化课程的理论教学中,引导学生在自己的头脑中建立已有的理论知识的框架,同时鼓励学生主动地去学习相关的新理论知识,并将新知识与自己头脑中原有理论知识之间建立起实质性的联系,即新旧知识融合。这样学生就能较准确地理解该门课程的理论,使枯燥的理论在自己的头脑中变得生动起来,从而使课程学习变得有趣起来。同时可以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学生的积极性比传统的教学显著提高,学生课堂活跃,能够积极参加问题的讨论。在教学中,笔者一般还把学生分成若干组,一起讨论如何把新知识和原有知识结合起来,共同构建新的理论知识体系,鼓励学生踊跃发言,课堂不再死气沉沉。由于新知识的同化,学生参与课堂讨论,使得新知识的传授变得容易,而且节省很多时间,也就解决了课时较少的问题。

2.把奥苏泊尔同化理论引入到实践教学环节中

奥苏泊尔的同化理论另一核心内容是要求学习者有意义地进行发现式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避免被动式接受学习。高校教师过去往往忽视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对于学生提出的为什么关注度较少,这就遏制了学生的创造精神。不能发现,就不可能创造。针对如何提高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在第一节课上,笔者不再是机械地介绍本门课程的历史和发展,而是结合实际引导学生主动积极思考,提出如:电力系统自动化是什么;为什么要实现电力系统自动化;在电力工业生产实际中,有哪些地方需要实现自动化等。这些问题的答案也就是这门课程的主要内容。通过提出这些问题,可使传统的教学内容变得更富有条理性和逻辑性,有利于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的答案发现就是课程的进程。刚开始在课堂上,是笔者提问多,学生提问少,到教学中期的时候,就转变为学生提问多,教师提问少的局面。该种方法在教学中,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也提高了自己找答案的能力,变传统的接受学习为发现学习。学生上课迟到,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也提高了教学效果。

四、结束语

笔者以提高教学效果为目标,结合三峡大学电力系统自动化教学存在的问题,把奥苏泊尔的同化理论引入到课程改革中,利用同化理论,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接受学习为发现学习。同化理论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但是任何一种方法的尝试,都需要任课教师拿出大量的时间去准备课堂教学的内容及其启发问题,以引导学生回答问题并发现新的问题,也就是要求教师具备较强的专业素质和丰富全面的知识结构。随着教学方式的改革和进一步深化,基于同化理论特点,在提高教师素质和培养创新人才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陈立福,何纯芳,黄亚飞.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3,(14):32-34.

[2]汤雨.电力系统自动化课程教学改革方法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

2013,(2):57-58.

[3]丁明,吴黎丽,杜少武,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部级特色专业建设与思考[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2,(S1):32-34.

[4]刘辉,汪旎.关于“电力系统自动化”课程的教学改革[J].中国电力教育,2009,(7):111-112.

电力理论知识篇4

高职《电路》课程教学改革理论实践一体化一、引言

借鉴国内外职业技术教育的先进经验,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力争做到把本课程的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实训课项目相结合、相渗透,采取“强化基础、服务后续课程、注重应用和实践、融电路理论知识到电路实践操作技能之中”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体系、教学内容和手段、实践教学、教材建设等方面进行设计落实,并建立校内外实训基地。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形成高效、符合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较为成熟的课程教学模式,于2011年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

二、课程性质与作用

《电路》是电气类、电子类、机电类等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关联的后续课程多,与实训项目、考电工证、生产实践紧密相关,涉及面广,学科作用大。主要基础课程为《应用数学》《物理》,后续课程有《电机学》《电子技术》《电气设备》《继电保护》《电气检修实训》等。

主要培养学生掌握电路的基本理论知识,具备分析、解决电路问题的基础能力,掌握电工的技术通识和通用技能,为进一步学习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奠定坚实的基础。以学习理论知识与培养实践技能并重,并养成脚踏实地、一丝不苟、科学分析、安全第一等职业素养,所培养的目标人才为现场工程师、技师和高级技术工人。

三、培养目标

1.知识目标

(1)具备对直流电路、交流电路(包括非正弦交流电路和线性电路的过渡过程)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计算的能力。

(2)具备将实际电路抽象为电路模型的能力,以及电气识图和仪器、设备选型能力,能根据电气图连接实际电路并实现其功能的能力。

(3)具备对电气设备和实际电路进行测试的能力,并根据测试结果分析、判断、排故的能力。

2.能力目标

具备岗位所需的基本电路知识;具备岗位所需的电气安装、调试、运行及维护的电工基础操作技能;具有应用电路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编写出版配套的教学改革教材

编写配套的《电路基础》教材,2010年7月由中国电力出版社出版。该教材在理论上以“适度、够用”为原则,不刻意追求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着重概念的阐述,把基本定律和定理、基本分析计算方法作为主要内容,同时加大电路理论与工程实际的联系,力求做到内容精炼、重点突出、建立概念、掌握方法、联系实际。每章由学习目标、教学内容、小结和习题构成;每节教学内容设置相应的自测题,让学生及时思考、巩固和考核,达到讲、练紧密结合。经过3年的教学实践,该教材对教学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五、构建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教学体系

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作为根本目标。邀请电力企业的技术专家参与课程的建设与改革,构建并实施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课程教学体系,即企业的认识实习《电路基础》理论课电工工艺实训电能计量、电力拖动、电气设备控制实训“维修电工”“进网电工”考证。

利用学校的仿真设备,尤其是利用校企合作平台,安排学生到企业认识实习,教师结合设备、现场进行教学,学生在这种现场讲解、工学交替的教学中,认识到所学的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是如何相结合的,并能够运用理论知识理解各仪器、生产设备的工作原理,感受到学以致用的乐趣,更加促进了学习热情。

改进、完善电工实验室,除开设验证性实验外,还增加开设综合性、创新性实验;将“电工工艺”“电力拖动”“电气设备控制”等实训项目纳入本课程的实践教学范畴,将“维修电工”“进网电工”鉴定项目引入实训课程体系,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和考证的通过率。

六、教学内容和方法

1.教学理念

侧重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定理和基本分析计算方法的理解及应用,略去过深、过严谨内容,淡化抽象的逻辑推理、数学推导和理论演绎,重点放在对结论的理解和方法的应用上。

尽量结合工程实际来讲解电路知识,如讲授功率因数概念时,介绍相应的在工程上的应用,并带学生参观无功补偿的实际装置;学习三相电路时,结合校内各教学楼、实验楼和实训中心的用电情况,介绍三相电源及负载的连接方法。

合理选择实验、实训和实习内容,既考虑基础知识的巩固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和训练,又考虑相关知识向课外延伸及拓展,开拓视野,为今后的职业岗位打下基础。

2.教学内容

(1)理论部分。掌握电流、电压、功率的物理概念,熟练掌握基尔霍夫定律,掌握直流电路的分析计算方法。掌握电磁感应原理及储能元件电感、电容的特点、电路描述,掌握三种功率的意义及计算,掌握分析正弦交流电路的相量法及相量图,并对电路进行分析计算;掌握三相正弦交流电路的基本特征,并能分析计算简单的三相电路。

了解谐波分析法,理解非正弦周期电流和电压有效值、平均值及平均功率的意义和求解。掌握简单的非正弦周期电流电路的分析计算方法。

了解线性电路过渡过程的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和定理、基本分析计算方法作为主要内容,再针对具体专业选取后续课程所需的知识进行教学,掌握与实践、实训、考证相关的理论知识。

(2)电工实验,自编《电工基础实验指导书》教材,精选基础验证性实验和综合探索性实验,指导学生在电工实验室设计、操作,进一步巩固理论知识,培养操作技能和创新精神。

电力理论知识篇5

关键词:创新平台 光电子材料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11(b)-0105-02

随着材料科学的飞速发展,光电子材料已经成为新材料产业和当代信息技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引领着光电子、通信、新能源等产业的发展[1,2]。对于光电子材料相关专业的高校本科生,需要具备较强的光电子材料方面的实践能力,以及与这些技能相匹配的理论基础知识。通过《光电子材料》课程的学习,能够加深学生对光电子技术理论知识的理解,帮助学生将光电子技术知识与光电子相关的实验和实践能力紧密结合起来。因此,当代光电子材料相关专业的大学生亟需学习光电子材料的相关知识,以满足科技日益发展的社会需要。[3,4]

光电子材料课程的学习需要学生有良好的电磁学和光学等物理学科的理论基础知识,同时也是一门实用性强、对动手能力要求较高的课程;其课程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同时学习实验和实践相关的基本技术,性能检测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5]。通过光电子材料实验可巩固和加强对有关专业理论的理解,提升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6]。在以往理论教学中, 激光原理,光纤导光原理,光调制,非线性光学和光电探测等理论知识,涉及较多的电磁学,光学,固体物理和量子力学等专业知识,对于本科生较难理解,而实验和实践方面又要求学生在掌握理论的基础上具备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因此,由于理论知识较难,必须进行较长时间的理论教学,实验和实践操作时间被压缩,枯燥的理论教学不能激发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最终导致教学效果较差。因此,如何增加实验和实践教学的比重,使学生对该门课程产生浓厚兴趣,并将光电子材料基础理论知识与实验和实践结合起来,使学生掌握课程的主要知识和基本的操作技能,是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的关键。

1 光电子材料课程改革目标

《光电子材料》课程是材料物理(光电材料)专业的专业必修课,涵盖了《光学》、《电磁学》、《固体物理》、《量子力学》等课程相关知识,含有较多的物理公式,具有很强的理论性。根据笔者所在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特色,结合课程理论性强的特点,该课程目标如下:

(1)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当前光电子技术及研究的最新进展和实际的应用情况。加深学生对光电子技术及其发展的相关认识,并通过讲授光电子技术的发展历程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开拓他们的思维与知识面。

(2)将该课程的理论教学与光电材料综合实验等实验课程进行有机结合,力争形成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理论基础知识的同时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2 光电子材料课程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

根据教育部的专业规范和学校的课程体系,和笔者所在校培养应用型课程人才的办学理念和材料物理专业的特点与培养目标,结合《半导体器件物理基础》理论性强的特点,在该课程建设过程中,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的,采用启发、互动式教学,讲解与讨论相结合,讲授与自学相结合。借助多媒体和实物教具进行形象化教学。充分运用该校多媒体教室所拥有设备以及网络平台来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充分运用实物、互联网资源以及企业资源,沓涫悼翁玫哪谌荩使其内容具体丰富。

具体采取的教学方法、手段如下:

(1)制作一系列教学video,辅助课堂教学,活跃教学气氛,增加课堂互动,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2)建设课程网站,通过学生熟悉的微博、小木虫等平台实现“光电子技术基础”网络资源库的建立;并上传精品课时,在互联网上进行国内外的共享。

(3)课堂教学中通过课前回顾、课前提问等方式保持课程的连贯性和逻辑性,采取引入实物、实验演示及参观等方式使教学更加形象化,运用布置课后作业、小论文等方法使学生在课下更好地巩固已学内容,同时对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得到及时的反馈,为学生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

(4)针对该课程公式偏多的特点,在课上带领学生推导重要的公式,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公式的物理意义,掌握光电子材料与器件制造及设计的依据。

(5)针对该课程与《光电材料综合实验》等实验课程的密切关联性,在该课程理论教学中先引入关键实验课程,并逐步与《光电材料综合实验》等实验课程进行有机结合,力争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学生们学到的知识有的放矢。

(6)通过教师指定报告内容或者讨论主题,让学生进行分组报告或者分组讨论等方式,了解半导体器件物理知识在新器件制造及工艺当中的实际应用,分析和研究实际生活中有关的问题,达到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目的,提高学习的深度和广度,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发展。

(7)课程考核可采取过程考核的形式,即降低学期末考试成绩占总评成绩的比重(50%),另外50%的成绩根据过程考核的成绩进行评定,过程考核主要包括学生的考勤、课堂表现、分组报告或分组讨论和团队作业等多个部分。这种核算成绩的方式可以有效降低学生平时对课程重视度不够,只靠期末进行突击复习的弊端。督促学生平时对课程的各个环节进行高度重视,上课积极回答问题,积极思考如何将理论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并且善于进行与团队协作完成作业。

3 结语

光电子材料的研究和应用不但需要较强的光电子技术基础理论知识,还需要较强的理论联系实际,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因此,为满足社会光电子材料专业人才的需要,在协同创新平台的基础上,通过改善原有课程中“学”与“用”脱节的现象,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能够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以及知识运用和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促进创新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叶莉华,崔一平,胡国华.“光电子技术”课程教改探索[J].电气电子学报,2007,29(2):10-12.

[2]陈湛旭.《光电子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2):108-109.

[3]范东华,代福.基于协同创新理念的光电子专业生产实习课程教学方法改革[J].时代教育,2015(2):199-200.

[4]赵洪霞,包蕾,徐达文,等.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光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J].科教导刊,2015(2):125-126.

电力理论知识篇6

电子仿真在电工电子教学中的应用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理论教学中的应用;二是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一)理论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在传统的电工电子教学活动中,多是采用以教师讲解为主的传统教学方法来传授理论知识,导致学生处于被动学生状态,学生只能对所学知识进行被动记忆,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师生之间缺乏互动和交流,严重影响了教学的质量和效果。而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与进步,电子仿真技术被广泛应用在电子电工教学中,其能够利用生动有趣的画面将相关的理论知识进行验证和解释,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强化学生的记忆能力,促使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此外,将电子仿真技术应用在实验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在对理论知识进行讲述时,能够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演示,如电路的参数设置和搭建过程、复杂线路的注意事项与操作流程等内容的展示[2]。一般虚拟实验能够直接展示实验结果,促使理论知识更加具体化、直观化以及生动化,有效降低知识的抽象性,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例如,教师在对电工电子教学中“基本共射放大电路图”这一内容的相关知识进行讲解时,由于该内容中涉及的知识点较为抽象,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课堂学习枯燥沉闷,因此教师可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利用电子仿真技术。对于其涉及到的电子线路,教师可借助multisim仿真软件加以展示,指导学生对电路图中的具体参数进行记忆,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强化学生的学习能力,有效提高教学实效性。

(二)实践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实验教学是电子电工实践教学中重要的环节,但是在传统的实验教学活动中,由于缺乏资金和实验设备,导致实验教学质量和效果不佳,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与理解能力。要想促进电工电子实践课程教学的顺利实施,教师应有效运用电子仿真技术,通过动态图像来模拟实验过程,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避免实验中漏电现象出现,强化学生的学习能力[3]。一般而言,在电子电工实验活动中,利用电子仿真技术进行模拟,能够将实验过程进行生动的展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认知能力,促进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同时该技术的应用,能够弥补资金和实验设备的不足,提高实验数据的精确度,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如电子仿真技术在滤波实验中的应用,将仪表中的示波器进行科学调整,保证仪表中A、B通道分别为数值的输入端口和输出端口,然后在仿真电源中接入仪器。这样不仅能够在示波器中对整流后的效果加以观察,还能够对电路中的波形以及电容参数加以改变,提高实验效率。

二、电子仿真应用于电工电子教学中的价值分析

(一)有利于课堂结构的改善

将电子仿真技术应用在电子电工教学活动中,能够有效改善课堂结构,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促使学生能够对所学的技能与知识进行深入了解和掌握,强化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理解能力。此外,由于电工电子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其涉及的知识多具抽象性,学生在理解方面存在一定的难度,而在教学中有效运用电子仿真技术,能够帮助学生构建科学的知识框架和学习模式,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教学质量和效果的提高。

(二)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将电子仿真技术应用在电子电工教学活动中,能够对电子线路图进行准确划出,有效避免教师讲解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提升。同时电子仿真及时能够将抽象化的理论知识进行生动形象的展示,强化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记忆,提高教学效率[4]。如电子电工教学中的“焊接技术”,其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如果仅仅依靠教师的讲述,学生则难以全面了解相关的知识。但是借助电子仿真技术,能够分解展示焊接技术的知识点,能够帮助学生掌握焊接技术和知识,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

(三)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电子电工课程的理论性知识较多,如果仅仅只依赖于教师单方面的课堂讲解,则会导致课堂教学氛围枯燥乏味,降低学生的学习动力,不利于教学有效性的提高。基于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在教学活动中科学应用电子仿真技术,营造出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结束语

电力理论知识篇7

关键词 物理教学;基础知识;小组合作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22-0077-02

众所周知,当今社会,大多数人形成一种先普高后职校的升学观念,客观上使技工学校的学生整体素质比普高差,物理基础也是先天不足。再加上技校的学生及其家长在观念上也存在较大的误区,普遍认为上技校是学一技之长,只要把专业课学好就行了,基础课多余。个别学生对技校开设物理课表示不理解。针对技校学生的学习性质和特点,技校教师更应该将精力放在其实践技能的培养上,但是这个技能培养要建立在物理基础知识的巩固前提之下。

技校教学主要是通过知识的实践性来提升自我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认知,这一点与单纯的理论教学不同。物理课程更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结合的课程,特别是其实践性大于其理论性。通过理论的学习来达到实践目的,通过实践来反观理论,这有利于物理的进一步学习和深化。在实践的教学当中,物理教学的内容涉及力学、运动、功和能以及电的各种知识。这些都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学习和夯实,同时加强实践的能力开展,并且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来进行讨论交流与实践,这就能够带动学生知识、能力与素养的全面提升。“物理知识的自主探索,小组的合作交流”,目的就是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这样获得的知识印象深刻,且能将知识融会贯通,获得知识,提高能力。

1 夯实巩固物理基础知识

物理知识是前后互联的,并且要做到有效的统一。教师在实际的教学当中,要教育学生进行物理知识的学习与感悟,不仅要学好本课程之内的知识,更要做到学习物理整体的模块知识,像每一部分之中讲到的物理基本的方法和知识点,把他们整体统一地来学习。比如运动和力、电磁和力的知识,这是贯穿物理课堂的基本知识,这一部分教师需要特别强调,不单单是学习本知识点,更要将它们进行有效的联系,形成知识体系,前后关联。

教师根据物理课本编写的基本顺序,将知识进行细致有效的编排与传授,包括最基本的物理概念和原理,重点在于物理原理的基本实践和应用。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关联和综合,并且要在知识交叉点之间进行知识的思考和运用。例如,在课程当中分别学习了“电流和电路”,在之后学习了“欧姆定律和电功率”,引申到了“电磁知识”,这不但是在电的基础上的继承,更是在“电磁”知识上的引申,两者融汇的交汇点就是两者之间的应用,像课本的“电磁铁、电磁继电器、扬声器和电动机”,在实际的具体事例中,综合知识的实践运用,加以辨析。此举目的有二:一是基础知识的稳固和综合;二是开阔眼界,拓宽思维,提升能力。

2 小组合作,进行物理实践能力的提升

小组合作的方式,可以将物理的实践能力进行多方面的讨论与实践,并且能够将知识进行回顾,每个学生都有自己发言的机会,谈出自己的看法,避免了传统课堂的理论传授和单一的实践进行,这样更加利于学生的学习与能力的提升。

教师首先根据课堂情况,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都有4~5名学生,而且最好是有1~2名学习较好的学生,同时带动学习较弱的学生,搭建一个可以互相学习的平台,使每个学生都能自由发言。同时给学习较弱的学生更多的自己学习和发言的时间,能勇于说出自己的想法,提升自信心。

教师在讲授新课之前,可以先将本节内容的知识提纲列举出来,让小组的学生根据提纲进行讨论学习。大家首先根据自己的理解去做出答案和总结,通过文字进行记录,随后学生进行组内学习讨论,再对自己的答案加以验证。如电路模型和电路定律、电阻电路的等效变换、电阻电路的一般分析、电路定理等,就特别适合这种教学方法。另外,对于电路中的某一个方面,实践操作性强的,也完全可以进行小组深入的讨论和实践操作。如单片机的电路设计,可以从这几方面考虑:功率放大和驱动电路,比如驱动数码管、蜂鸣器和电机、继电器;模拟放大电路,比如模数转换器的前级;电源部分的滤波整流电路、直流稳压电路、开关电源的滤波,开关输出控制电路,比如PWM脉宽调制;运算放大器电路,以及电平值计算,比如上拉、下拉、开漏应用等。这些都是教师需要在实践中考虑的方面。

接下来,学生可以根据已有的提纲和自己总结的答案,进行自我解释的阐发和道理说明,包括对对方观点的评论,进行物理的优化设计,将小组内的答案进行比较,拟出最优答案,参加班级评比。

3 总结

通过上述分析得知,学习物理要循序渐进,要遵循学习规律,从知识的夯实入手,打牢基本功,然后进行能力的提升与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小组合作的方式起到很大的作用,而且通过这个平台,学生可以进行系统的交流与讨论,无论是物理知识还是实验能力,都可以在这个小组内进行。

以上谈及了“知识和能力”,先巩固知识,然后提升能力,这是学习物理的一条必由之路。另外探讨一些教学课堂中简便易操作的基本方法,学好知识,同时提高能力。在课堂小组学习中,针对物理这类非记忆性课程,这个方法可谓事半功倍。有学生自行推导物理基本原理,有教师加以匡正完善,其间进行了四轮的学习和总结反思,大大提高了效率。这是笔者教授技校物理的一点儿体会,希望能有更好的教学方法出现,活跃物理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王棣生.中学物理创新教法:素质训练方案[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0.

[2]何丰明,陈前.走进探索:物理教学创新设计与课例[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

[3]刘彬生.创新物理实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电力理论知识篇8

论文关键词:卓越工程师教育;专业知识要素;多方向定向培养 

 

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现代工程需要一大批能综合应用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懂经济、会管理,兼备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然而长期以来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现象比较严重。首当其冲的问题是:许多本科生毕业时仍很缺乏必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不能较快适应企业的上岗要求,有的甚至长期没法适应企业岗位要求而另寻出路。而持续的问题就是科技工程领域缺乏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针对这种现象,国家教育部在2010年度启动了工科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浙江科技学院电气学院(以下简称“我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本科专业成为教育部首批试点专业。根据教育部的人才培养改革思路和企业界对人才的要求,围绕“卓越工程师”的要素构成,工科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发生很大变化。同时相应的培养模式和对学生知识能力的要求也必然随之而变。目前各校“卓越工程师”试点专业基本上都是借鉴“cdio”教学理念,结合本校教学目标定位来制定相应的“卓越工程师”知识、能力和素质教学培养大纲。其目的都是希望让学生通过高校的培养阶段,初步具备一名工程师所应有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较快地适应工程师岗位要求,为将来成为“卓越工程师”打下良好基础。cdio培养大纲将工程毕业生能力分为工程基础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及工程系统能力四个方面。那么作为培养工程师的摇篮——大学,为了培养学生能成为将来的“卓越工程师”,在工程基础知识即专业知识教育方面应考虑哪些因素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文就这个问题,探讨了“电气现场工程师”专业知识要素及其培养方式,其对应的教学环节也已在我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教学培养计划中得以体现。 

一、“卓越电气工程师”的专业知识需适应地方相关产业对人才的需求 

目前我国存在着两类地方高校,一类是脱胎于中央部委的部属院校,这些学校往往有着较强的行业背景(教育部直属院校除外),比如湖南工程学院原隶属机械工业部,其中电气专业培养的学生面向机电行业,但主要服务于电机制造产业。这些学校由于办学的历史经历,一些专业培养的学生为某一特定产业服务的痕迹仍然很深。而另一些是新兴的地方高校,这些学校一般不具有行业背景,即使一个专业培养的学生也会在多类产业领域工作。我校就属于这类地方院校,电气专业培养的学生主要是为浙江和华东地区经济发展服务。但是本地区电气行业的特点是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多、电气产品和产业类别多。例如有电机与控制产品制造产业、电源及电力电子产品制造产业、电器制造产业、电力系统设备制造产业等。这种很具特色的电气产业结构,决定了地方对技术人才知识需求多样化的特点。作为地方高校来说,培养的人才主要是为本地区经济建设服务,因此应把握地方工业发展的脉搏。根据浙江省的电气行业的特点,在制定教学培养计划中,专业知识教学体系的构建就不能仅偏重于某个特定制造行业。否则,学生毕业后就业适应面就窄,也就有可能学而无用。但是电气学科是一个大学科,制造产业涉及的知识,即使是工程基础的知识,其范围也很广,学生在高校学习期间根本不可能覆盖。因此,按多个方向设置专业知识模块来构建知识培养体系是比较好的方法。具体做法是:在高年级阶段让学生选择其中某一方向的知识模块学习,并引导学生分流选择,使几个模块都有学生选择。可以说这是一种多方向的定向培养模式。这样可以使培养的毕业生能基本覆盖本地区电气行业的各种产业,满足电气行业不同制造业对未来“工程师”的需求。以本校电气专业制定的“卓越工程师”教学计划为例,专业课程体系是由三个专业方向模块和一个辅助跨学科模块构成:电机与控制技术类、可再生能源与电能变换技术类、供配电与高低压电器技术类及电子与计算机网络通讯类。前三个模块属于强电模块,后一个模块属弱电模块。这些模块包含的知识基本覆盖了本地区电气行业所需的工程基础知识。当然对学有余力的学生也允许其多选一个模块或相应的模块课程学习。需要说明的是,是否要按方向构建知识培养体系,应根据地方高校所在地区行业特点而定。如果本地区的电气行业没有多类别的产业,这样做反而可能使学生失去了学以致用的机会。 

二、“卓越电气工程师”应掌握比较完整的工程基础知识体系 

专业知识是指从事某一专业工作所必须具备的知识,一般具有较为系统的内容体系和知识范围,掌握专业知识是培养专业技能的基础。但许多高校学者长期以来都强调人才培养要宽口径,厚基础。所谓宽口径一般指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要学习掌握多学科的知识,包括其他跨学科的工程技术知识,并认为这样培养的大学生适应性更强。因此,大学里往往给学生开设了许多跨学科的课程,学生学习的知识杂而多,但恰恰本专业的直接面向工程实际的课程却不开设。例如本校电气专业以前实施的教学计划中,就没有“电工材料”、“电磁兼容技术”、“电力保护及电力设备”等工程技术性课程,学生毕业后根本没有这类知识概念。有些人认为,培养应用型专一人才好像是专科学校的任务,本科院校就是培养宽口径,厚基础的万金油人才。然而,这种思想和做法已不符合当今社会对本科毕业生人才要求。首先,拿本地区而言,电气行业中多是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在这样的企业中许多没有岗前培训机构和培训计划,也没有师傅带徒弟的见习制度。这些企业希望毕业生一进企业就能很快上手,这就要求毕业生首先要具有比较完整的专业基础知识。但按照培养宽口径,厚基础人才的做法多年实践下来,发现企业并不十分看好所谓的“宽口径,厚基础”的人才,因为这些“人才”到了一个企业后需要花较多时间熟悉企业产品的知识,这往往会使企业感到“等不及”。如果“人才”的自我学习能力也欠缺,较长时间不能适应,那更不会受企业青睐。因而这种情况迫使企业更倾向于吸收工作多年的、有经验的人才。显然,按多方向定向培养的思路,建立比较完整的、方向性的工程技术知识教学体系,才能使学生掌握某个产品行业比较完整的工程基础知识,以适应企业和社会的现实需求。例如为电源和新能源技术制造业培养人才,就需要进行电工材料及电工工艺学、新能源和电能变换技术、电磁兼容技术等配套知识的教学,让今后从事该行业工作的学生具备有该行业产品的知识背景,从而能达到企业“上手快”要求。目前我校电气专业新的“卓越工程师”教学计划就设置了方向模块内知识联系密切的课程。 

当然笔者并不是否认跨学科“通识”课程设置的必要性,而是强调大学课程的设置应注意面向工程实际。就企业对工程技术人才需求而言,一位通晓该领域工程技术知识的毕业生远比什么都知道点,但都是只知点皮毛的所谓“通才”毕业生要强得多。实际上,深知某方向专业知识的专才也完全可以成为“通才”,这只要他具备有较强的再学习意识和能力就可。 

三、“卓越电气工程师”应具有扎实专业理论基础和一定的工程应用知识 

工程是人类应用科学理论和技本手段,改造世界、创造财富的实践过程。工程师自然是从事这个实践过程的人。为培养未来的卓越工程师,自然要求学生在高校学习和掌握一定的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这应该没有异议。在精英教育年代,本科院校的教育确实也比较偏重于理论教学。在现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尤其在社会上普遍认为大学生缺乏动手实践能力的观念刺激下,使许多学校都意识到需要强加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于是纷纷增加实践教学学时,削减理论教学课时。整体来说,高校的教学改革是必要的,但笔者认为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改革应该重视两者兼顾,并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1.应保证学生有必要的、相对完整的基础理论学习经历,知识点的增删要结合工程应用知识来考虑 

比如“电力电子技术”课程,可以删去一些过时的、已不再有应用价值的电路知识内容。但有些理论知识,即使相对比较深奥,但因为广泛运用,就不能轻易削减。比如,本校电气专业“电路原理”课程中的“傅立叶变换”知识曾不做要求。但“傅立叶变换”知识在现代信号分析、电力系统谐波消除等信息与电气技术中广泛运用,可是学生毕业后居然对该理论一无所知。有些事例也说明不能太忽视理论知识的培养:许多毕业生在用人单位面试中竟被简单的理论知识问题问倒,从而失去从事工程技术工作的机会;有些学生在工作后需要用到有关专业理论知识时,因为基础不扎实无法运用而后悔当初没学好理论。大学是专业知识的启蒙和学习阶段,是系统学习专业理论知识的最佳环境。大学应夯实学生的专业理论基础,为之将来成为“卓越工程师”增强理论知识方面的后劲。因此学校在重视学生能力、人文素质的培养同时,也不能弱化专业理论知识的培养。实际上理论知识掌握得好,就可能运用得好,这也是一种能力体现。 

2.重视专业理论知识的培养并不是一定要靠增加理论课时,通过课堂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来实现 

完全可以让学生通过学习一些基本的工程应用知识,参与更多的实践教学环节,从中加强对理论知识的认识和掌握。实际上,现在高校教学突出的问题是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严重脱节。特别在实践环节中,启发及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认识、理解及运用方面的意识和做法还不够到位。这导致了学生即使经历了理论学习和实践环节,最后还是对所学的专业理论懵懵懂懂,许多理论问题还是不懂。针对这一问题,在我校电气专业制定的“卓越工程师”教学计划中,就确定有一年的企业实习、学习阶段。确保让学生通过这一年的学习阶段,在企业学习和掌握一定的工程应用知识,经历一个理论联系实际的磨合过程。同时和企业工程师一起,共同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考核,以观察学生理论掌握程度和实际应用的能力。另外在学校课堂的理论教学过程中,也将同步改革教学模式和方法,使理论教学的效果更好,学生更容易理解、掌握。同时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养成自我学习和思考的习惯。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