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高新技术企业调研8篇

时间:2023-07-05 15:57:22

高新技术企业调研

高新技术企业调研篇1

高新技术企业作为创新型城市建设的重要主体和转型升级的排头兵,其知识产权意识和能力直接影响我市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战略的实施及成效。近期我局成立专门课题组对我市高新技术企业的专利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以期对长沙新一轮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一、调查样本及调查方式

(一)调查样本描述

高新技术产业是长沙产业转型升级的排头兵。2012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首次突破4000亿元大关,累计实现产值4200.7亿元。纳入本次调查的企业为截止2012年12月30日省科技厅认定在册的全部高新企业,共计805家。其中2010年2012年认定的企业数分别为144家、348家、178家,2012年复审通过135家(如表1)。

上述高新企业中规模以上企业(以下简称规上高新企业)有330家,占全部高新企业的40.94%。330家规上高新企业涉及8大技术领域,其中: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121家、生物与新医药技术66家、新材料技术61家、电子信息技术47家、资源与环境技术17家、新能源及节能技术11家、高技术服务业9家、航空航天技术2家。

(二)调查方式方法说明

本次调查以网上检索为主。根据高新企业和规上企业名单,登录中国知识产权局网站专利检索与分析系统进行检索。同时,通过查询近两年XX市专利申请与授权明细,以辅助手段进行部分数据修正。

1、检索分类方法。登录专利检索与分析系统,以企业名称逐个进行检索,以各企业的中国专利申请量(含发明专利申请、实用新型申请、外观设计申请)和授权量(含发明专利授权、实用新型授权、外观设计授权)为检索结果,整理成专利情况表,再标引高新企业认定(或复核)时间、技术领域、所属地域以及是否规上企业(或高新企业)等信息,以上述标引信息与企业名称、专利分类综合形成数据归纳索引,进行数据统计。

2、数据来源及更新时间。数据来源中国知识产权局专利检索与分析系统的中国专利数据库。数据更新时间为2013年6月24日,本次数据检索时间为2013年7月1日 2011年、2012年XX市专利申请与授权明细为省局信息中心2013年2月提供,查询时间为2013年7月2日4日。

3、其他说明。本次检索数据均以企业名称为申请人(权利人)的检索结果,不包括企业法人代表或其股东名义申请的专利数据,也不包括企业法人代表或股东名下已经办理向企业转移手续的专利。

二、企业专利情况分析

(一)基本情况

1、高新企业专利情况。调查结果显示:805家高新企业中共有608家企业(占75.53%)申请了专利,专利申请共计17780件,占全市累计专利申请总量(90291件)的19.69%,其中发明专利申请5977件,实用新型专利申请9821件,外观设计专利申请1982件,三类专利申请的占比分别为33.62%、55.24%、11.14%。

共有568家高新企业(占70.56%)拥有授权专利,授权专利共计12398件,占全市累计专利授权总量(52669件)的22.33%,其中发明专利授权1628件(不含湖南邱则有专利策划公司等个别企业由法人代表或公司股东名下转移至企业的1834件),实用新型专利8958件,外观设计专利1812件,三类专利的占比分别为13.13%、72.25%、14.62%(如表1)。

2、规上高新企业的专利情况。调查显示:规上企业中共有330家高新企业,其中296家企业(占比为89.70%)有专利申请,共申请专利共计9422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2874件、实用新型5216件、外观设计1332件),占规上企业累计专利申请量的78.04%;284家企业(占比为86.06%,2008年调查数为104家)有专利授权,授权量共计6584件(其中发明642件、实用新型4739件、外观设计1203件);264家企业(占比为80.00%)拥有有效专利,有效专利共计5872件(其中有效发明专利610件、实用新型4200件、外观设计1072件),占规上企业的68.01%。如表2。

按照高新技术8大领域分类,在330家规上高新企业中的5872件有效专利分布情况如下: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领域121家企业拥有有效专利3808件,占比64.95%;新材料技术领域61家企业拥有有效专利796件,占比13.56%;生物与新医药技术领域66家企业拥有有效专利408件,占比6.95%;电子信息技术领域47家企业拥有有效专利398件,占比6.78%;资源与环境技术领域17家企业拥有有效专利185件,占比3.15%;高技术服务领域9家企业拥有有效专利156件,占比2.66%;航空航天技术领域2家企业拥有有效专利25件,占比0.43%。

(二)2011-2012年度专利情况

1、高新企业情况。2011-2012年两年高新企业共有专利申请10475件,占高新企业专利累计申请总量的58.91%,共有专利授权6640件,占高新企业专利授权量的53.56%。各年度数据如表3。2年来,高新企业专利授权平均增长率47.35%。

2、规上高新企业情况。2011-2012年规上高新企业专利申请5688件,占同期高新企业专利申请的54.30%,占同期规上企业的77.67%;专利授权3483件,占同期高新企业专利授权的52.45%,占同期规上企业的77.37%。具体数据如表4。

(三)主要特点

1、专利领军企业群体不断壮大。近几年来,通过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培育工程、中小微企业知识产权战略试点推进工程、企业专利扫零工程、知识产权三百工程的实施,企业知识产权意识不断提升,有专利申请和授权的高新企业达到608家(不含企业法人代表或股东个人专利情况),有专利企业的占比为75.53%。尤其是涌现一批专利大户群体,20件以上专利申请的企业127家, 50件以上的48家, 100件以上22家(见附件1),2000件以上的2家。发明专利申请100件以上的9家(见附件2);从授权专利看, 20件授权专利以上企业87家,50件以上的33家,100件以上的15家(见附件3)。

2、近两年专利总量迅速上升。 从增速看:高新企业近2年专利授权年均增长45%以上,其中发明专利授权年平均增长均在80%以上。从增量看:高新企业两年申请专利10475件,占高新企业专利累计申请量的62.44%,期间授权6640件,占其累计量的56.47%。

3、规上高新企业创新基础良好。296家规上高新企业申请专利9422件,以规上企业12.97%的企业数量占得的78.04%申请量,平均每家企业申请专利32件;申请发明专利2874件,占规上企业的81.46%,平均每家企业申请发明专利10件。另外,从专利大户群体看,有10件以上发明专利申请的企业97家,规上高新企业占47家,占比48.45%;有20件以上专利授权的企业98家,规上高新企业占51家,占比52.04%。

4、装备制造业专利独领产业旗帜。2011-2012两年中,装备制造产业的高新企业专利申请、发明申请,专利授权、企业发明授权等指标均占同期规上高新企业的60%以上,有效专利占74.6%。并且,2010年以来装备制造领域连续3年夺得中国专利金奖。说明长沙的装备制造产业正在以自动化和智能化不断提升技术水平,产业逐步在发明专利引领下走向高端,专利数量和产业化程度明显领先生物医药和新材料等领域。

5、高新企业队伍认定潜力稳定。据对规上企业专利统计,目前不是高新企业但有1个以上发明专利或6个以上实用新型专利的企业有135家。没有专利授权但有1个以上发明专利申请或实用新型申请6件以上的有169家,上述两项合计303家,在1-2年内均可拟为高新企业推荐认定对象。

(四)问题不容忽视

1、 1/6 现象依旧存在。从高新企业的数据看,部分企业满足于维持高新企业认定标准, 1/6 现象依然存在(所谓1/6 现象,是指企业为了获取高新技术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仅维持1个发明专利或6个实用新型专利的高新企业准入门槛)。只有1件发明没有实用新型的企业36家,没有发明专利而只有6个实用新型的48家,共计84家,占目前高新技术企业的总数的10.4%。尤其是2010年认定的144家企业中类似企业有29家,这29家企业3年来没有新增授权专利,甚至没有专利申请,说明这些企业纯粹是为了获得高新企业资格,谋取税收减免政策。

2、许可上位比较流行。部分高新企业不思研发转型,乐于许可上位。31.3%的高新企业(252家)既没有发明专利也没有实用新型专利,完全依靠专利的独占许可方式满足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条件。据对2011-2012专利许可备案信息查询,XX市每年均有100余家零专利企业为了申报高新技术企业而采取独占许可实施他人专利。在专利情况不能满足高新企业认定标准的293家企业中,2010年认定的企业占18%(53家),说明这些企业缺乏通过自主创新出发来改变产品结构实现转型升级的意识。

3、零专利现象仍然严重。高新企业的专利情况反映, 197家企业(占高新企业数的24.48%)处于零专利申请状态,363家高新企业(占45.09%)没有发明专利申请;237家企业(占29.44%)没有专利授权,544家企业(占67.58%)没有发明专利授权。作为高新企业没有自己的研发成果、没有技术含量较高的发明专利,似乎名不副实(个别企业拥有计算机软件著作权除外)。

4、专利意识和能力仍待加强。从2011-2012年的数据来看,创新基础较好的规上高新企业,两年中发明专利授权366件,每个企业也只有1.1件,平均每年每个企业也仅仅是半件,规上企业创新实力也有待加强。从高新企业专利申请结构看,实用新型专利申请占55%,高出发明专利12个百分点,159家企业选择申请实用新型而不申请发明专利,没有认识到权利稳定和专利保护期长短的重要性。从企业发明专利法律状态来看,视撤专利384件、驳回专利124件,占发明申请总量的8.5%,说明企业在申请专利以前没有进行专利性分析,缺乏专利申请挖掘与评价机制,或者专利审查答复不及时,企业专利管理上存在漏洞。

三、对策与建议

1、加强宣传培训,树立正确的自主创新意识。要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宣传知识产权工作典型企业,深入开展知识产权进企业、进园区活动,加强对企业高管的知识产权培训,使高新企业高层清醒地认识到当今世界的经济竞争,归根到底是知识产权的竞争,高新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排头兵,只有拥有更多的知识产权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要对高新企业的研发人员和知识产权管理人员进行系统轮训,并建立长效机制,培训一批知识产权实务人才,逐步提高高新企业知识产权制度运用能力。

2、加强政策引导,推动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化。知识产权部门要不断完善专利申请资助等政策,在高新企业中实施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贯彻计划,大力推进《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国家标准的实施,推动企业专利管理规范化;科技部门要建立以专利为条件的科技专项准入和结项的政策要求,加大科技项目对企业知识产权指标的倾斜力度,支持企业知识产权创造、管理与运用。

高新技术企业调研篇2

近年来,我市的高新技术产业取得了显著的成效,高新技术企业得到长足发展,已经成为全市经济新的增长点。为及时把握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状况,了解企业近几年的发展态势与走向,为进一步扶持、壮大全市高新技术产业提供参考,我们对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进行了调查,并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我市高新技术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具体对策和建议。

一、我市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现状

1、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概况。

目前,我市共有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29家(具体名单附后),其中部级高新技术企业10家。从事的技术领域涵盖了光机电一体化、精细化工、新型纺织品、科学仪器仪表、环保设备、生物技术与新药、新能源与新材料等7大领域。从各个领域的企业数量看,光机电一体化、精细化工分占前两位,分别为13家和4家;从地域分布看,市属企业6家,姜堰镇属企业6家,白米镇3家,蒋垛镇2家,梁徐镇2家,娄庄镇2家,俞垛镇2家,罡杨镇2家,溱潼镇1家,大伦镇1家,沈高镇1家,华港镇1家;从企业规模看,大部分高新技术企业已走过初创时期,进入加快发展阶段,年销售收入超3亿元的4家,超亿元的5家。周边地区相比,整体规模不大,缺少销售收入超10亿的大企业、大集团。

2、研发机构及技术研况。

我市高新技术企业都拥有自己的研发机构,主要从事企业的技术管理、自主研发以及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其中,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家,博士后工作站2个,双登和苏中药业还在南京设立了研究院。相对于市内其它企业来说,高新技术企业科技人员比例较高,大专以上科技人员占职工总数的比例为32%,高于全市10%的平均值。2004年开发泰州市级以上新产品195项,占全市的50%以上,其中,新增销售3000万元以上的新产品13项,占全市的85%,申请专利124项,占全市的44%。

3、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情况。

高新技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十分重视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每个企业都与几家院校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借助院校的科研力量研制出一批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技术和产品。2004年,泰州组织的“企业院校行”活动中,高新技术企业与相关院校的会上签约项目5个,占全市的42%,全年与相关院校合作的项目有10个,占全市的38%。

二、我市高新技术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市高新技术企业虽然发展较快,但与先进地区相比,差距比较明显,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企业规模较小。我市还没有销售收入超10亿元,利税超2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缺少像春兰、扬子江和兴达钢帘线那样的大企业大集团。有些企业在全国整个行业中也许是老大,其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在全国也是最高,但由于这个行业本身的盘子较小,容量不大,因此,企业的规模也上不去。

二是没有形成产业链。我市的高新技术企业虽然涵盖了7大领域,但并没有真正形成带动一方经济的优势产业集群。我市的汽车关键零部件产业是优势产业,国家火炬计划汽车关键零部件产业基地内聚集了9家高新技术企业,但其产品也仅仅集中在齿轮、曲轴等一些单一的零件上,没有能形成一个完整的,可以带动上下游产品的产业链。

三是企业在吸引人才方面存在困难。虽然很多企业在吸引人才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由于整个泰州地区都缺少高等院校和省级以上科研院所的直接支撑,加之受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状况等诸多条件所限,人才问题依然是制约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大问题。

四是资金投入不足。由于企业的规模不大,基础薄弱,融资困难等原因,有些企业对研发经费的投入不足,使新品开发速度不快,也使研发出来的项目不能及时形成产品,不能及时形成规模,导致企业竞争力下降,后劲不强。

五是企业内部管理存在问题。我市高新技术企业管理人员的组织结构比较复杂,管理知识和管理能力参差不齐,不少人还缺乏管理高新技术企业的系统训练。重眼前,轻长远的现象还普遍存在,对企业的技术进步、技术创新的远景规划和战略目标研究不够。使一些很有发展前途的企业得不到应有的发展。

三、进一步推进我市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扶持和促进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长期战略,要以沿江大开发、长三角大融合、国际产业大转移为契机,以实施科技“五大工程”为撑竿,实现我市高新技术企业“撑杆跳”式的发展。

1、培育龙头企业,发展产业集群。

进一步做大做强现有的规模企业,如:飞船、双登、曙光、苏中药业等,使之成为拉动产业链发展的龙头。加快汽车关键零部件基地建设,将配套领域向中重型卡车、中高档轿车转移。各企业要大力引进先进技术和装备,提高附加值。充分发挥产业配套优势,把相关项目的引进作为科技招商的重要内容,增强集聚效应,拉长产业链,形成规模较大的汽车关键零部件产业集群。

2、加强人才建设,构筑技术高地。必须始终把吸引人才、培养人才、用好人才放在推动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首位。

一是为科研人员从事技术开发创造必要的条件,包括课题选择、资金筹措以及项目开发过程中的配套服务,促使科研人员多出成果、早出成果、出好成果。

二是加强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发挥其在吸纳和培养高层次人才方面的独特优势,大胆采用“年薪制”、“项目招标制”、“专家组阁制”、“技术岗位薪金制”等形式,构筑企业的专业性人才高地。

三是通过高技术研究、课题攻关、项目转化、学术交流、外派培养等渠道,造就一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通晓国际惯例的复合型高科技人才。

3、优化发展环境,落实优惠政策。

针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环节,全面落实各级政府制定的扶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开发费用可按照实际发生额计入成本,在税前扣除;其中盈利企业该项费用年增长幅度在10%以上的,经税务部门审核,可再按实际发生额的50%抵扣当年度的应纳税所得额。加大对高新技术企业的包装上争力度,争取更多科技项目进入省级以上“笼子”,获取各类贴息和专项资金扶持。

4、建立风险投资,拓宽融资渠道。

切实加大政府科技投入,合理调整投资结构,改进投资方式,提高科技经费的使用效率,发挥其引导作用;采取积极措施,吸引银行资金,激活民间资金,引进国外资金,推动企业成为科技创新投入的主体。加速建立和完善新的科技投融资机制和激励机制,特别是适合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风险投资机制、保险机制、科技信贷机制和信用评估机制,使资本市场成为科技发展的强有力支撑。大力发展风险投资,加快风险投资体系建设,尽快设立科技创业基金,进一步健全中小型科技企业贷款担保机制,建立融资担保机构,并逐步建立以创业投资资金、科技型中小型企业创新资金、创业孵化资金和担保资金为重要内容的创业资本市场。

高新技术企业调研篇3

经过近几年的努力,我市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高新技术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已经成为全市经济新的增长点。目前,全市共有高新技术企业30家,其中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4家。为及时把握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现状,了解企业近几年的发展态势与走向,为进一步扶持、壮大全市高新技术产业提供参考,我们于年初对全市的高新技术企业进行了调查,并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我市高新技术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具体对策和建议。 一、我市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现状

从2000年我市开展市级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工作以来,全市共认定市级高新技术企业33家,由于复审不合格、企业转制等原因,现存30家。其中,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4家。

1、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概况

我市高新技术企业所从事的技术领域涵盖了电子信息、先进制造精细化工、新材料、生物工程与制药、节能与环保、现代农业等7大领域。从各个领域的企业数量上看,先进制造、精细化工和电子信息分占前三位,分别为9家、7家和5家(见图1)。从企业性质看,民营企业已逐渐成为高新技术企业的主体,共有28家,其余2家为国有企业。从地域分布看,市直企业15家、兴隆台区属企业11家、双台子区1家、盘山县2家、大洼县3家(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盘锦经济开发区的成立,原兴隆台经济开发区内企业均视为市直企业)。从企业规模看,大部分高新技术企业已走过初创时期,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2002年产值超千万元的21家,其中超5000万元的10家,超亿元的4家。

2、科技人员及技术研况

我市高新技术企业绝大部分都拥有自己的研发机构,主要从事企业的技术管理、自主研发以及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只是名称还不是十分规范,有技术部、科技处、研究所等等不一而足。相对市内其它企业来说,企业科技人员比例较高,大专以上科技人员占职工总数的比例均在30%以上,平均值达到39.2%,有4家企业在50%以上。从事研发的科技人员绝大部分都在10%以上,平均值达到27.2%,最高比例达到75%。高新技术企业在科技开发上舍得投入,从研究开发费用占总收入的比例看,平均值为9.6%。

3、产学研联合情况

高新技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十分重视产学研联合,近几年来,随着全市科技合作工程的大力推进,部分企业也相继与相关院校建立了紧密的“校企合作”关系。如:盘锦兴海制药有限公司与沈阳药科大学、辽宁中医学院联建生产实训基地;盘锦兴建助剂有限公司与西安石油大学联建成果转化基地;盘锦昌明电子有限责任公司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共建了企业研发中心。这种“校企联姻”为企业优先优惠转化院校最新科技成果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条件,对企业未来的健康发展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企业通过开展产学联联合,研发出一大批技术水平在国内领先、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技术或产品。如:盘锦市华意环境工程有限公司与加拿大海外学子肖俊宏博士合作开发了“稠油污水深度处理及回用技术和成套设备开发”项目。该项目针对辽河油田的稠油污水深度处理难题而研发,并先后开发了稠油污水预处理工艺、溶气气浮工艺、除硅净水工艺、多介质滤料过滤工艺、大孔弱酸树脂软化工艺、含油污泥脱水工艺以及相应的水处理药剂与设备,全面解决了稠油污水处理工艺的各个关键环节,实现稠油污水处理后达到回用作蒸汽锅炉补给水水质要求,处理后的技术指标均等同于国外同类工程指标。目前,公司已成功完成了欢三联日处理2万立方米的核心工程。盘锦辽油豪特技术开发有限公司与清华大学合作开发的中频变频器,频率达到2500Hz,产品自动化程度高,比目前国内使用的500Hz中频变频器节约成本20%以上。盘锦昌明电子有限责任公司依托江汉石油学院,开发了TCP射孔监测仪,主要用于监测油田生产中的射孔起爆过程,它可以有效克服施工时井场环境中加压泵、钻机、作业机等其它设备及海浪击打套管等振动干扰、噪音干扰以及人为因素影响,准确判断起爆成功与否,避免以往因射孔炮弹在井下未爆而在井炸伤人的恶性事故,产品属国内首创。

4、通过不断发展,涌现出一批明星企业

通过近几年的不断发展,技术含量不断提高,经济规模不断扩大,涌现出一大批高新技术明星企业,形成了我市经济发展中新的增长靓点。如辽宁华孚石油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针对辽河油田稠油、特稠油和高凝油的开采难题,自主开发出空心抽油杆越泵电热采油装置,有效地解决了稠油入泵难题,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装置运行过程中,企业不断进行技术创新,目前,该采油技术在国内属领先水平,也为企业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华孚公司在短短几年时间里发展成为部级高新技术企业。2002年公司实现销售收入超亿元,利税2080万元。盘锦兴建助剂有限公司引进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的“应用固定化细胞法催化工艺生产丙烯酰胺”项目技术,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先后完成了项目中试和工业化生产。该项目用生物法取代了以骨架铜做催化剂的化学方法,生产出高纯度的丙烯酰胺单体,减少了环境污染。单体聚合后生成的聚丙烯酰胺分子量高,达1700万~2500万之间,属于国际先进水平。2002年实现产值6000万元,利税800万元。今年兴建公司对该项目进行了扩产,现已形成年产10000吨的规模。预计项目达产后可实现销售收入1亿元,利税1500万元。几年来,兴建公司逐渐成长为盘锦市知名企业,目前已被认定为省级高新技术企业。辽宁天龙药业有限公司始建于1992年,1994年正式投产。多年来,企业始终坚持高技术起点、跨越式发展,企业迅速发展壮大,由原来单一的片剂车间发展到现在拥有片剂、胶囊剂、颗粒剂、冻干粉针、粉针、水针、输液等七个剂型生产车间,并已全部通过国家GMP认证。生产品种由原来的2个片剂品种增加到现在的36个剂型品种。如今,天龙药业已经成功创出自己的品牌,销售网络遍布全国各省、市、自治区。2002年公司实现产值近亿元,利税1400万元。

二、我市高新技术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进入二十一世纪,区域经济增长主要来源于科技进步和高新技术的发展,只有加强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的开发并逐步使之产业化,才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企业不仅能够创造大量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且对于保持经济活力、提高效益、促进创造发明、提高竞争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我市广大高新技术企业由于其规模小,实力弱等原因,在资金融通、技术开发、信息获得等方面存在明显的不足,在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许多问题与困难,具体表现在:

1、区域分布严重失衡

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折射出区域经济的发展状况。从我市高新技术企业的分布情况看,全市30家高新技术企业除15家属于市直企业外,11家分布在兴隆台区,其余两县与双台子区的高新技术企业全部加起来仅有4家。这种区域分布的严重失衡局面将大大制约全市经济全面发展的战略格局。

2、社会化服务体系尚未形成

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需要有较好的中介服务性机构为其提供多方面的信息服务,如人才中介、技术交易、技术咨询、战略咨询等,而我市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严重滞后,目前基本没有此类机构,大大制约了我市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

3、企业竞争力相对薄弱

高新技术企业竞争力相对薄弱。缺少规模大、水平高、对地区发展有显著牵动力的高新技术产品,没有大规模的高新技术企业,也缺乏超大型项目。另外,企业的市场相对狭窄,40%的高新技术企业主要市场面向油田及油田系统,企业的近期效益及今后发展对油田的依赖性过强。面对油田稳产及今后将逐渐减产的趋势,企业未来的发展会受到很大的限制。

4、企业的资金获得比较困难

高新技术企业缺乏必要的融资渠道,能获得政府政策扶持和银行贷款的企业数量少之又少,各级政府对企业融资的支持力度偏弱。在目前国家商业银行不断加强金融风险防范的新形势下,由于高新技术企业一般规模较小、资产较少、实力较弱、风险较大、资信程度较差以及社会在所有制问题上的偏见等原因,商业银行一般都不愿向高新技术企业提供贷款,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融资更是难上加难。

5、企业在吸引人才方面存在困难

盘锦由于受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状况等诸多条件所限,人才集聚能力不强。企业在发展壮大过程中,很难吸引到合适的高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尤其是从事软件开发领域的高科技人才更是凤毛麟角。部分高科技企业不得不向北京、沈阳等外埠寻找人才,增加了企业成本。

6、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方面存在问题

与大型企业不同,我市高新技术企业管理人员的组织结构更为复杂,管理知识和管理能力更为参差不齐。绝大多数的企业管理人员是在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中应运而生的,他们经过一些市场摔打,对如何闯市场有一定的胆量和招数,有些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不少人还缺乏经营管理方面的系统训练,不能适应千变万化、纷繁复杂的市场经济。由于受企业经营者自身素质的限制,相当多的高新技术企业管理水平不高。如有的企业对未来发展战略筹划考虑较少;有的采用家族式的管理方式;有的缺少科学决策;使一些很有发展前途的企业得不到应有的发展。

三、进一步推进我市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作为缘油而建,因油而兴的资源型城市,油气资源的递减给盘锦整个区域经济发展带来了极为严峻的挑战。为实现盘锦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以及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将高新技术企业扶壮扶强应成为各级政府的必然选择。

1、更新观念,强化政府的服务职能

转变观念,把扶持和促进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作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长期战略。要紧紧抓住党中央、国务院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大力支持以资源开采为主的城市发展接续产业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充分认识高新技术企业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服务意识,强化政府的服务职能,以服务为己任,创新服务手段,拓展服务领域,为高新技术企业营造良好的环境。在推动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过程中,政府应该是以社会公共事务管理者身份出现,提供政策和服务支持。政府职能要实现三个转变:一是大政府小社会向小政府大社会转变;二是政府对企业从管理为主向为企业服务为主转变;三是政府从直接操作经济活动向主要监督经济活动转变。

2、贯彻落实扶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创造条件

要针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环节,在国家和我省已经制定和正在执行的高新技术产业化方面的政策基础上,将我市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尽快落实。

⑴实行税收上的优惠。对新办的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自第一个经营年度起,五年内将企业所得税进入地方财政部分,全额奖励给企业。

⑵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开发经费可不受比例限制,均可计入管理费用。企业为开发和研制新产品所购置的关键设备、测试仪器,单台价值在10万元以下的,可一次或分次摊入管理费用。高新技术企业可根据需要对生产科研设备采取加速折旧的办法促进企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

⑶作价入股的技术成果,经认定属高新技术的,其占股份的比例可扩大到35%。高新技术成果的完成人和成果转化的主要实施者,根据其实际贡献,可获得与之相当的股权收益,所占比例不受限制。

⑷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重点用于科技型中小企业新产品开发和科技开发等贷款贴息和担保。

3、努力改善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

政府的规范和引导是市场经济正常发展的必要保证,各级政府要努力改善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首先要降低高新技术企业的创业门槛,进一步简化高新技术企业创立的审批登记注册手续,降低科技创业的门槛;其次要简化各种行政管理和税收手续;再次要维护公平的市场竞争秩序,保证高新技术企业在公平竞争中得到健康发展等。

4、创造培养人才、用好人才与利用外智的环境

必须始终把吸引人才、培养人才、用好人才放在推动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首位,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以提高科技人员研究开发高新技术的积极性。高新技术成果转化过程中作价入股时,成果权属单位应当将成果的股权收益拿出一定比例分配给成果完成人,其所占比例不受限制。对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的主要实施者,可获得与其贡献相当的股权收益,所占比例不受限制。

5、增加融资渠道,优化融资环境

应加大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投入,扶持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建立以政府资金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信贷和社会融资为支撑的高新技术企业投入体系。科技行政部门每年可从科技三项经费中划出一定的比例,扶持高新技术企业实施科技计划项目。要按照集中资金,保证重点的原则,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科技三项费用等科技资金要优先用于起点高、效益好的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商业银行应设立高新技术企业信贷部,积极开展面向高新技术企业的金融服务,不断扩大对高新技术企业的贷款规模,对符合信贷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积极发放贷款;高新技术企业在积极增加自筹资金的同时,可以合法方式面向社会融资,筹措发展资金。

6、培育中介机构,完善社会服务体系

政府建立、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向高新技术企业提供帮助的最佳切入点。我市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严重滞后制约了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为加快我市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对于专门为高新技术企业提供服务的中介机构,可以享受高新技术企业的相关优惠政策。

从高新技术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所提供的内容看,主要包括以下几类服务机构:

一是管理咨询和培训服务机构。通过管理咨询和培训解决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时带来的管理不善的问题,促其提高管理水平,提高经济效益。

二是技术咨询和推广机构。为高新技术企业提供广泛的技术咨询、培训、技术转让、设备安装和调试、推广指导等方面的服务。

三是金融服务机构。为高新技术企业提供融资服务。

四是信息服务机构。高新技术企业一般无能力获取足够的宏观经济、行业发展、市场供需等信息。信息的不完备,制约了高新技术企业的投资、生产、经营等活动。因此,十分需要社会化的信息服务机构。

五是创业服务机构。如多种形式的企业孵化器和高科技工业园等,为高新技术企业提供创业服务,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要进一步加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创业服务中心的建设,不断拓宽服务领域,强化服务功能,提高服务质量,积极做好高新技术企业的创业孵化工作。建立企业孵化器,以优惠价格为科技人员创办高新技术企业提供场地、设施和服务,吸引更多的科技人员到创业中心创业。

高新技术企业调研篇4

关键词:高新技术企业;成长特征;因子分析;聚类分析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4-0112-02

引言

目前,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最近十年创造的经济总量已超过过去两千年的总和。国家与国家、地区与地区间的竞争核心正在向高新技术转移,高新技术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已得到普遍重视。由于高新技术企业具有很强的创新能力和快速成长潜力,对提高城市经济和地区核心竞争能力方面贡献突出,因此,对高新技术企业成长路径的研究格外重要。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其进行了大量研究。Leo Sleuwaegen,Micheline Goedhuys [1]认为,企业成长就是企业规模的扩大和利润的增加,但企业的声誉和合法化对企业成长有相当大的影响,而且设施和资金的不足会严重制约企业成长。米俊、韩利红[2]认为,企业应根据自身实力和外部条件考虑以下几种成长方式:规模成长、创新成长和创新成长。曹利军[3]认为,在企业成长阶段,合理划分企业的各个层级的责、权、利关系,充分调动中层和基层的积极性是企业成败的关键。赵继新[4]认为,成长模式选择是影响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重要非技术因素,它应该适应企业不同的生命周期阶段。通过文献的梳理发现,国内外学者们从多角度多层次对企业成长理论进行了研究,对企业成长影响因素,企业成长模式,企业成长评估体系等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企业成长理论主流观点中的大多数是从单一维度(资源或市场等)研究企业成长的相关问题。目前,国内外研究中对企业成长路径特点的研究较少而且学者的研究大多是针对一般企业而言的,对高新技术企业的研究相对缺乏。因此,本研究以包头稀土高新技术开发区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为调研对象,采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进行实证研究。

一、样本选择与调研过程

1.样本选择

包头市是内蒙古最大的重工业城市,工业基础雄厚,科技创新能力较强,具有很强的地方经济特征。因此,本文选取内蒙古包头市35家高新技术企业作为研究对象,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成长路径特征进行深入分析。

2.调研过程

本次调研根据包头市稀土高新区管理委员会提供的企业相关信息对所属认定范围内的35家高新技术企业进行调研。

调研过程采用实地访谈的方法,此方法对于调查对象的可控制,选择性,代表性较容易把握,且便于了解,控制和判断影响回答的因素,质量较高。

本次调研的被访者绝大部分是企业的中、高级管理者,对企业自身各方面的发展状况有较为准确的了解和把握,因此,调查的应答率较高。

二、实证分析

因子分析的概念起源于20世纪初Karl Pwarson和Charles Spearman等人关于智力测验的统计分析。因子分析的目的是寻求变量基本结构,简化观测系统,减少变量维度,用少数的变量来解释所研究的复杂问题。它是利用降维的思想,通过研究众多变量的内部依赖关系,探求数据中的基本结构,并用少数几个抽象的变量来比奥斯其他基本的数据结构。

因此本文通过整理访谈提纲,提取了高新技术企业的13个变量:X1代表主营产品所属技术领域(1=新材料技术领域,2=生物与新医药技术,3=新能源与节能技术,4=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5=电子信息技术),X2代表企业近三年开发项目数,X3代表企业是否上市(1=是,0=否),X4代表自主知识产权数,X5代表职工总数,X6代表大专以上学历人员数,X7代表从事研究开发人员数,X8代表留学归国人数,X9代表销售收入,X10代表总资产,X11代表近一年高新技术产品收入,X12代表研究开发费用,X13代表中国境内研究开发费用。运用SPSS17.0软件对变量进行因子分析,得到的分析结果如下:

KMO的检验值为0.622,介于0.5~1.0之间表明研究中使用的指标变量间信息的重叠度较高,近似卡方为424.554,球型度检验通过,相应的显著性概率小于0.001,视为高度显著,因此数据适合使用因子分析方法。

表2列示的是因子分析的方差解释表。因为在提取公共因子时采取了系统隐含设置,即根据特征值大于1的个数提取,所以,从上表可以看出,特征值大于1的公因子共有三个,即λ1=11.070,λ2=1.898,λ3=1.205且三个公因子的贡献率达到83.368%,完全可以反映了原始数据提供的信息,故提取三个公因子。

因此通过因子载荷图,可以直接观察到对第一个因子贡献较大的包括近三年职工总数,总资产变量,这些变量均与企业规模有关,可以概括为企业规模因子;对第二个因子贡献较大的包括企业拥有的自主知识产权数,研发项目变量,研发人数,这些变量均与一夜的创新能力有关,可以概括为创新能力因子;对第三个因子贡献较大的指标只有产品技术领域变量,相应的因子载荷值为0.930,因此可以概括为企业创新领域因子。

根据因子分析产生的新变量对包头市的高新技术企业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以企业规模,企业创新能力和企业创新领域为划分特征可将企业分为三类,第一类企业是规模较大但自主创新能力相对较弱的企业;第二类企业是企业规模和创新能力都相对较弱的企业,这类企业占绝大对数;第三类是企业规模不大但创新能力较强的企业,第一类和第三类企业两类占有比例相对较小。从企业创新领域来看,第一类企业和第三类企业基本上都属于新材料技术领域,而第二类企业多为传统改造产业及节能产业。

结论

本文选取包头市35家高新技术企业作为研究样本,并通过实地访谈的形式选取了13个影响高新技术企业成长的变量,运用SPSS17.0软件进了实证分析,得出现阶段高新技术企业呈现以下特征:从企业规模上看,大部分企业呈现中小规模成长,虽然部分企业在资产投入方面超出了中小规模,但在企业员工数量、销售收入等方面还处于中小规模;从企业创新能力上看,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普遍较低,这一特征不仅体现在中小规模的企业中,许多大企业的研发投入比例,科研人员比例以及创新收入等都处于较低水平,只有极少数的企业创新能力较高,达到了国际水平;从企业创新领域来看,处于开发新材料和新能源领域的企业,大部分具有较大规模且具有地方资源依赖性。处于传统改造产业及节能产业,大部分属于中小规模企业且创新能力也较低。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归根结底取决于企业自身竞争力的提升,而竞争力的提升又取决于以上所述因子的变化,因此,高新技术企业应致力于壮大自身的规模,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选择恰当的创新领域以求进一步的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Leo Sleuwaegen,Micheline Goedhuys.Growth of Firm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Evidence From C?te d'Ivoire[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2002,(6):117-135.

[2]韩利红.企业生命周期及成长战略研究[J].改革与战略,2007,(12):129-132.

高新技术企业调研篇5

关键词:技术创新;外部环境;民营企业;物元模型

DOI:10.16315/j.stm.2016.04.011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志码:A

党的“十”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2014年8月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改革开放以来,民营企业已经成为我国科技创新的主力军,民营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是我国实现向创新驱动转变的重要推动力。与国有企业相比,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受外部环境的影响更为显著。外部环境是企业技术创新所依赖的外部系统,涉及政策、经济、融资、市场等环境因素,具有动态性和不确定性。外部环境对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可以产生促进或抑制作用,构建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的外部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并展开综合评价,寻找制约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的外部环境因素,可以为我国优化完善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的外部环境提供参考。

1文献回顾

已有研究中,Daft等大多数学者都认为企业外部环境与企业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是对企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系统。有关技术创新外部环境的研究都是站在政府或区域经济的角度,主要涉及区域创新系统或区域技术创新环境方面。而站在企业的视角,基于民营企业对技术创新外部环境的感知,评价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外部环境的文献并不多见。

国外学者多从区域创新系统的角度展开研究,对创新环境本身的评价并不多。区域创新环境最初由欧洲创新研究小组于1985年提出,把创新环境视为培育创新和创新性企业的场所。Cooke对区域创新系统(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RIS)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并在之后着重研究了RIS中的交互式学习对创新的影响。Patmore将创新系统与产业集群结合,认为区域创新系统包括环境、产业和市场三要素。Buesa认为区域创新系统包括了技术创新环境,Fritsch也把区域创新环境视为一个因素层纳入区域创新系统。

与国外学者不同,国内学者更多地关注区域技术创新环境问题。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区域创新环境评价以及区域创新因素对创新能力或绩效的影响。盖文启将创新环境区分为静态环境和动态环境,认为创新环境是促进区域内企业不断创新的创新网络。陈赤平认为创新环境是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的外部条件,是技术创新的约束条件。崔会东等采用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河北省的城市创新环境进行了综合评价。贺翔等运用层次分析法和灰色关联分析法对浙江省11个城市的自主创新环境进行了评价。杨治等副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我国国有企业的研发投入对民营企业创新投人具有挤出效应。薛捷实证分析了区域要素环境、文化环境和政策环境对于珠三角地区253家科技型小微企业双元学习和创新产品竞争力的影响。

通过文献回顾发现,研究视角方面,现有研究主要站在政府或区域经济的角度来选择设计企业技术创新环境评价指标,并且由于对创新环境理解的不同,不同文献所选择的评价指标存在较大差异。基于企业对技术创新外部环境的感知,选择设计技术创新外部环境评价指标的研究较少,专门针对民营企业的研究更不多见。研究方法上,现有研究的评价方法主要集中在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数据包络分析、因子分析法和专家打分法等。而这些评价方法难以实现评价系统的自我信息反馈,评价模型也无法体现不同层次、不同评价对象之间的关系。采用联系数物元模型能够较好地实现上述要求,应用多元联系数也能很好的表述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外部环境的模糊和不确定特征。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在以下2个方面对已有研究进行补充和完善:一是在对民营企业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基于民营企业的感知筛选设置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外部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反映民营企业对于技术创新外部环境的感知,并形成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外部环境评价物元特征集合;二是引系数物元模型展开评价,用联系数处理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外部环境评价中由于模糊、随机和信息不完全导致的不确定性,用物元形象地表示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外部环境的各种特征。

2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

2.1评价指标的选取

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外部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是在已有研究成果和相关调研资料为基础,基于民营企业对于技术创新外部环境的感知设计、选择的,而不是基于政府或区域经济管理的视角,能够充分的反映民营企业对于技术创新外部环境的需求。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外部环境评价指标的设计、筛选过程如下:首先,根据已有研究提出的评价指标结合对部分民营企业的调查走访,设计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外部环境评价指标备选指标库;然后,采用问卷调查法,通过向走访的民营企业、在校民营企业MBA学员所在民营企业和实习基地民营企业的高管及研发部门负责人发放调查问卷77份,回收56份,其中有效问卷51份,通过调查问卷筛选、补充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外部环境评价的关键影响因素(主要物元特征指标)及其子因素(物元特征细分指标);最后,采用关键指标分析法提炼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外部环境评价指标,形成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外部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结构。

最终形成的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外部环境评价指标包括20个物元特征细分指标和5个主要物元特征指标。问卷调查中发现,被调查民营企业对政策环境、融资环境和技术环境的感知程度十分强烈,尤其是政策环境感知程度最高,其次是融资环境、技术环境、市场环境和经济环境。民营企业对技术创新政策环境的感知程度也反映了我国民营企业发展对政策的依赖性非常高,被调查企业对民营企业研发财政补助、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税收优惠和生态环境规制3个指标的关注度较高,民营企业研发财政补助和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税收优惠可以缓解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的资金约束,促进企业研发投入的增加,而生态环境规制则是民营企业进行节能减排技术创新的推动力,生态环境规制越严厉,企业在节能减排技术创新方面的投入越高。融资环境方面,被调查企业对金融发展与创新水平和民营企业融资渠道与成本指标的关注度较高,金融发展成熟和金融创新程度较高的地区的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的资金来源相对于其他地区要丰富,而民营企业融资渠道与成本则直接制约了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的投入,融资成本越高、渠道越窄的企业往往倾向于保守经营,对技术创新的投入热情不高。技术环境方面,问卷调查中发现,被调查企业对创新人力资源指标的关注度较高,被调查企业的相关负责人普遍反映创新人才缺乏是制约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因素,如何吸引和留住创新人才是被调查企业普遍关注的方面。市场环境方面,问卷调查中发现,被调查企业对新产品市场占有率指标的关注度较高,反映出被调查企业普遍关注技术创新对企业市场竞争力提升的推动作用,调查发现,市场占有率波动越大的企业对技术创新的投入越高,企业都希望通过技术的领先确定企业的市场地位。经济环境方面,问卷调查中发现,被调查企业对所在区域产业结构水平与方向指标的关注度较高,被调查企业普遍意识到技术集聚和协同创新的重要性,希望企业能在产业聚集区域和优势区域发展。

2.2评价指标体系的结构

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外部环境评价的主要物元特征指标(一级指标)共有5个,包括政策环境、经济环境、融资环境、市场环境和技术环境。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外部环境的主要物元特征指标进一步分为20个物元特征细分指标(二级指标),组成2个层次的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外部环境评价的物元特征集合,具体设置,如表1所示。

其中,政策环境包括民营企业研发财政补助、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税收优惠、民营企业发展的产业政策、生态环境规制和知识产权法律保护情况5个物元特征细分指标;经济环境包括所在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所在区域产业结构水平与方向和所在区域基础设施完善水平;融资环境包括金融发展与创新水平、民营企业信用担保机制、民营企业融资渠道与成本和风险投资发展水平;市场环境包括新产品市场占有率、同行业国有企业研发强度、行业聚集度和消费者对新产品的偏好程度;技术环境包括所在区域技术市场发展、所在区域创新文化、创新人力资源和所在区域大学和科研机构数量。

3联系数物元模型的构建

物元模型可以将事物的模糊、不确定性等特征形象地用数字量化。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的外部环境是一个动态,充满不确定性的大系统,可以看作是物元特征的集合。针对技术创新外部环境的不确定特征,已有研究常用方法是采用模糊评价法或专家打分法,专家打分法方法过于简单,随意性大,而模糊评价法中的模糊隶属度的确定也带有一定的随意性,且评判中无法反映参评专家的反对程度。我国学者赵克勤提出应用集对分析的方法把把事物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用联系数统一处理。在集对分析中用联系数联系起来。用物元形象地表示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外部环境的各种特征,用多元联系数来表示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模糊性特征,可以更为合理地评价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的外部环境。

然后,对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外部环境进行综合评价,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外部环境物元特征指标的权重。再根据联系分量系数确定原则确定各系数值,计算出待评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外部环境各主要物元特征指标的联系数值,并进行排序。

4评价实例

以问卷调查涉及的民营企业为例,建立专家组,运用上述模型和方法对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的外部环境中政策环境、经济环境、融资环境、市场环境和技术环境5个维度进行综合评价分析。为对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的外部环境进行评价,本文采取五元联系数对评价指标进行量化,构建五元联系数物元模型,五元联系数的表达式为

限于篇幅,五元联系数物元模型的具体形式本文就不再赘述,模型形式参见公式(1)。基于民营企业对技术创新外部环境的感知,评价专家全部来自民营企业的高管或技术研发部门的负责人,本文选择其中6家民营企业的企业家或高管、企业技术研发部门负责人4名组成评价专家组,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技术创新外部环境评价指标的权重。从权重上看,政策环境、融资环境和技术环境所占比重较大,显示出民营企业对这3个技术创新的外部环境感知度较高,这3个环境对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的影

从表2评价结果可以看出,实例民营企业对技术创新外部环境的感知中,经济环境最好,联系数值最高,案例民营企业所在地基本上都是东部沿海地区,相当一部分企业地处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青岛西海岸部级新区,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产业以高新技术、循环经济为主,基础设施完善,发展潜力巨大;排在第2位的是政策环境,联系数值为0.2462,相当一部分民营企业所在地为部级经济区,对民营企业的产业政策、税收政策十分优惠,政府也十分重视创新驱动,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政府补助也较多,环境规制也相对要严格,以循环经济和绿色经济为导向;排在后三位的依次是市场环境、技术环境和融资环境,其中技术环境和融资环境相对要差,联系数值均低于0.2,仅为0.1637和0.1381。调查发现,技术环境方面,主要存在的困境是创新人力资源缺乏、所在区域大学和科研机构数量较少,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对人才和外部支持的需求难以充分满足;融资环境方面,突出表现在民营企业的融资成本较高、融资渠道较窄,风险投资发展滞后。

5结论及政策建议

目前,我国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十分显著。基于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对外部环境的感知,通过问卷调查,筛选确定了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外部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并形成了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环境、经济环境、融资环境、市场环境和技术环境5个维度的物元特征集合。引系数物元模型展开评价,实例表明,该方法具有较好的适用性,能较好地表述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外部环境的模糊和不确定特征。

评价实例可以看出,实例民营企业外部融资环境和技术环境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制约较为明显。据此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1)搭建由各级政府引导,银行等金融机构、中介组织和企业共同参与的多渠道融资平台,缓解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增加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的资金投入。

(2)大力推进金融业的发展和创新,尤其是要重视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提升区域金融发展水平和对区域企业技术创新的金融支持,发挥金融对技术创新的推动作用。

(3)打造民营企业的产学研合作平台,吸引和鼓励其他地区的大学和科研机构与本地区民营企业的科研协作,并对这些大学和科研机构在本区域设立分支机构提供政策优惠,弥补所在区域大学和科研机构数量较少的不足。

高新技术企业调研篇6

作为社会发展的基础,中小型机电类企业起到了支撑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上海市是我国经济中心,各种机电类企业聚集在此。在上海市经济不断发展的道路中,中小型机电类企业始终表现出最活跃的一面[1]。中小型机电类企业不仅奠定了上海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同时保证了上海经济的快速发展。然而中小型机电类企业的发展上仍然存在着技术创新的不足,特别是技术创新方式亟待改善[2]。

胡锦涛同志在上海考察时强调“自主创新是企业的生命”。“十二五”规划更是突出了经济发展对企业的创新要求。要想推动中小型机电类企业技术创新,有效提高创新成果,必须从企业的技术现状入手,通过中小型机电类企业的现状调查,了解当前的经营情况,深入剖析企业在技术创新意识、投入与开展相关活动等方面上有哪些缺陷与不足,从而分析企业创新成果的制约因素[3]。本文通过分析研究上海市中小型机电类企业技术创新的现状,得出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影响制约因素。对此进一步研究后,在制约因素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探讨如何推动中小型机电类企业的技术创新并有效提高创新成果。

2.上海市中小型机电类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调研

2.1 调研分析

此次调研以调查问卷为主,通过不断地实地走访企业,与企业管理者进行深入交流,进一步了解企业技术创新情况。主要调查结果如下:

1、企业创新意识调查结果

针对企业的技术创新,最主要的就是分析企业的创新意识尤为重要。在调研中主要是分析企业管理者对于技术创新作用的认识。调查结果显示:认为技术创新对于企业的生存发展非常重要共有有203家,认为技术创新对于企业的生存发展有一定意义共199家,认为技术创新对于企业的生存发展基本没用共有93家认为,认为技术创新对于企业的生存发展只拖累企业发展有10家,如图1示。

2、企业技术创新投入情况调查结果

针对所有调查对象,根据其在研发投入的费用来展示其重视程度,具体投入额划分为:“10万以下”、“10―20万”、“20-50万”以及“50万以上”四个选项。其中在技术创新上投入在10万以下有193家企业,在技术创新上投入在10万-20万之间共124家企业,在技术创新上投入在20万-50万之间共134家企业,在技术创新上投入超过50万共50家企业。相对于之前的调查,企业对于技术创新投入有了略微的提高,具体如图2示。

3、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情况调查结果

创新活动能够表明企业所开展的技术创新情况,是实际行为的表现,有良好的反应。主要分析了企业与科研机构合作情况,有206家企业选择了“没有”,占全部的41%,有141家企业选择了“很少有”,占全部的29%,有92家选择了“偶尔有”,占全部的19%,有66家选择了“经常有”,占全部的13%。从这些可以看出中小型企业与科研机构合作频率很低,一些企业没有要与科研机构合作的意识,具体如图3示。

4、企业技术创新外部制约因素调查结果

外部制约因素是技术创新支持中的重要影响因素,能够反映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的发展。通过研究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接受政府支持时间,来分析外部制约因素。具体调研如下:在创业阶段接受政府支持共189家,在初创后期接受政府支持共142家企业,在成长期接受政府支持共109家企业,在扩张期接受政府支持共65家企业。通过对比调查结果,企业在各阶段对于政府创新资金资助都有需求,但在前期更容易遇到资金难题,具体如图4示。

5、企业技术创新内部制约因素调查结果

内部制约因素是影响企业技术创新发展另一方面。通过分析,主要内部因素包括:“有效的内部激励约束机制”、 “有效的技术战略计划”、 “健全的组织机构”、“团队创新意识”、 “高素质技术人才队伍”以及“丰富的资金支持”。通过调研可知,有189家企业选择了“团队创新意识”,257家选择了“高素质技术人才队伍”,134家选择了健全的组织机构”,78家选择了“丰富的资金支持”,68家选择了“有效的技术战略计划”,77家选择了“有效的内部激励约束机制”。通过这些数据可以看出技术人才素质影响最大,其次是团队创新意识与健全的组织机构,相比之下其他因素较为次要。

2.2调查分析比较

1、缺乏技术创新来源,不能满足需求

由于经济实力以及企业规模的制约,使得中小型机电类企业只能通过自主研发进行技术创新,很少能与相关科研单位合作,更遑论参与国际科研技术交流。但是自主研发无法满足企业进步与发展的需要,企业只能通过经济等手段引进科技技术或科研成果。此外,科技技术信息实时更新,企业对技术创新最新信息却相对滞后,往往不能有效地搜集相关信息并进行处理来获取新技术、新产品[4]。

2、企业经济实力导致资金投入不足

尽管中小型机电类企业明白企业现状,迫切想要技术创新,但往往由于经济实力不足,无法在技术创新上有效投入。中小型机电类企业较小的规模决定了其在科研经费上投入有限,更无法保有持续稳定的研发队伍,企业始终面临着缺乏稳定的创新型人才的难题。何况技术创新始终是个漫长的过程,研究开发后还需经过中试与生产销售这两个阶段,不仅需要时间的投入,更需要足够的经济支撑。所以,中小型企业想要完成技术创新项目,首先必须解决资金不足这一根本的问题。

3、尚不健全的政策扶持。

在中小型机电类企业技术创新与改造等项目上,我国政府始终缺乏有效的政策支持。针对中小型机电类企业的税收优惠与资金资助的相关技术创新政策始终不足,在政府采购等方面也是如此,结果造成中小型机电类企业融资受限,导致资金短缺。此外,由于缺少在自主创新等方面的税收优惠,常常使得中小型机电类企业缺乏积极性。而我国倾向于对国有企业进行政府采购,更打击了民营企业的制造积极性。所以说,中小型机电类企业始终缺乏政策的扶持[5]。

3.对上海市中小型机电类企业技术创新的相关研究

3.1 宏观研究

1、中小企业缺乏资金

由于规模小,中小企业往往经济实力薄弱且融资方式较少,导致资金缺乏。而经济实力是中小企业发展的基础与关键。中小型企业通常通过内源融资的方式,很难采用社会融资渠道。此外,规模较小的中小企业,其生产经营往往产业化不足,不能达到一定的规模效应。滞后的企业管理方式更扩大了企业经营风险,加之还贷诚信问题进一步加剧贷款风险,一旦资金链断裂,很多中小型企业将变为短期经营。与此同时,由于政府缺乏相关政策服务,无法对中小企业发展起到支撑作用。

2、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上缺乏科学规划

为了在市场竞争中谋求生存发展,民营中小型企业生产产品常常追逐短期利润,以市场需求为风向标,很少重视新产品的研发,无法做出科学规划。于是,只为抢占市场占有率的企业往往陷入模仿怪圈而不自知自救,在强大的竞争者面前不堪一击,无法二次创业的民营企业甚至因此凋亡。

3.2微观研究

1、缺失创新型人才

中小企业的持续发展需要创新型人才,只有创新型人才才能使企业保有足够的竞争力,才能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由于历史社会环境及我国中小企业自身与资金等方面问题使得企业技术人才严重流失。采取家族式管理模式的中小企业,由于家族意识的局限、管理方式的落后,导致家庭成员垄断了最高权力,使得高素质的人才在企业中的发展受到限制,从而缺失人才。

2、技术创新缺乏战略管理

问卷调查中有这样一题:“在制定发展规划时,企业是否制定技术创新战略”,82%的中小企业填选答案“是”。尽管很多中小企业制定了创新战略,却很少有企业具备创新型能力。其实很多中小企业并未明确企业创新管理的定义,因此所制定出的企业创新战略未能成功实施。

3、缺乏创新实践

由于经营规模较小,中小企业始终缺乏资金,一旦发生经营困难乃至亏损将使得中小企业资金链紧张,融资不足从而恶性循环。但企业的创新项目需要新设备与科技人才,而这些需要庞大的资金支撑。

4.上海市中小型机电类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改进分析

4.1解决制约机电类中小企业发展的宏观因素

1、拓宽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

“资金不足”是现代机电类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发展的重要阻碍因素,因此,根据企业情况制定相应融资机制,拓展资金来源,为企业提供良好的金融支持。政府部门应成立专门的企业支持资金,有目的地选择有发展前景的企业进行资助。同时,企业应与银行和金融机构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在企业需要投资技术能力发展中给予支持。企业应成立专门的融资小组,探索其他形式的融资渠道,例如风投公司和个人投资等形式,积极的拓宽融资渠道和资金来源。

2、建立以企业为中心的技术创新体系和服务机构

企业应建立围绕技术创新的中心体制,实现配套服务,达到提升技术创新开发能力的效果。企业应根据体系建立子结构部门,按照研发、推广、技术引进和技术营销等部门,实现企业在企业创新能力的快速提升。在企业发展中,由管理者按照发展规划制定相应的技术创新发展规划,由各个子结构部门直接执行,延伸技术创新服务影响力,在企业实现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发展模式,实现企业的升级。同时,要采用信息化的方式完善技术服务网,能够在市场中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形象,及时技术政策、科技成果、新产品介绍和技术人才供求信息,并培育发展技术市场,办好各种形式的技术成果交易、洽谈等活动。

4.2解决制约机电类中小企业发展的微观因素

1、完善技术创新人才激励机制

企业的人才是促进技术创新发展的重要因素,建立技术创新人才激励机制能够不断地提升企业人才质量,从而形成技术创新能力发展的基础条件。在人才培养中,应避免单纯的技术培养,要综合多方面的因素,培养人才的综合能力,在技术研发中能够站在较高的层次,从而能够开发出更具创新的产品。此外,人才培养要建立相应的队伍,形成强大的创新团队,有组织和目标的进行工作。在人才培养中还应积极地学习国外经验,派专门的技术人才到国外合作企业进行学习,多参加技术战略活动,达到见多识广的效果。

2、技术创新需要产学研结合

技术创新需要积极的引入先进技术,该方式能够达到快速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效果。企业应与高校、科研所及技术服务企业建立合作关系,能够实现新技术的流通,保持对同行业内新技术和新趋势的敏感性。同时,中小型企业应该与大型企业合作创新,在技术方面取长补短,不断地丰富企业内部技术经验,学习大企业的技术创新实施过程,并改善企业的技术创新现状。

高新技术企业调研篇7

关键词:辽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调研

作者简介:和军(1972-),山西大同人,辽宁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理论经济学。

中图分类号:F4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3.02.19 文章编号:1672-3309(2013)02-47-03

一、调研背景、方法及企业基本情况

本次阶段性调研主要是为了深入了解辽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基本现状和存在问题,以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提供基础数据和政策建议。调研采用邮寄问卷调查、现场问卷调查和企业现场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调研核心内容包括辽宁中小企业转型发展、融资、人力资源、技术水平与研发、产品品牌、环境污染、政策环境等方面。共发放问卷600份,回收215份,其中有效问卷205份,有效率为34%。调查时既注重问卷数据,又重视现场访谈内容,调研成果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调研采用随机抽样方式,范围涉及辽宁全部14个地市。调查企业共涉及农林牧渔业、工业、建筑业、交通仓储物流批发零售贸易业、餐饮住宿业、现代服务业和其他行业七大类,除其他行业,前三类为现代服务业、工业和交通仓储物流批发零售贸易业,所占比重分别为21%、18%和14%。企业的所有制类别方面,共涉及国有、集体、外资(合资)、国内股份制、私营和其他所有制六大类,前三类为私营、外资(合资)、国有企业,所占比重分别为58%、16%和12%,表明私营企业是辽宁中小企业的主力军,中小企业类型多元化,所有制结构较为合理。要素类型方面,共涉及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其他类型四大类,其中技术密集型占42%、劳动密集型占30%、资本密集型占17%。

二、辽宁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制约因素

基于辽宁省205家中小企业问卷调查及实地访谈,从企业的行业类型、所有制类型、要素类型3个角度,探讨不同企业类型与技术创新制约因素的关系,以为相关决策提供基础数据和参考。

(一)企业的行业类型与技术创新制约因素

如表1所示,技术创新的最主要制约因素为政府扶持力度,以其为首要制约性因素的行业4个:农林牧渔业、工业、建筑业、交通仓储物流批发零售贸易业;此后依次为技术信息、政府扶持力度、研发力量、采购方(消费者)的支持和交流、技术交易渠道、与科研机构的合作渠道、与其他企业的合作渠道。其中交通等和现代服务业同是以技术信息为首要制约性因素;农林牧渔业和其它行业以政府扶持力度为首要制约性因素;餐饮住宿业以采购方(消费者)的支持与交流为首要制约性因素。可以得出,技术创新的主要制约因素为:资金、技术信息、政府扶持力度、研发力量、采购方(消费者)的支持和交流、技术交易渠道、与科研机构的合作渠道、与其它企业的合作渠道。农林牧渔业要进行技术创新面临的困难最大,很多因素都是其首要制约性因素。综合比较各因素在各行业进行技术创新中的制约性强弱来看,资金对工业进行技术创新的制约性最强。

(二)企业的所有制类型与技术创新制约因素

如图1所示,国有和集体企业基于采购方(消费者)的支持与交流、技术信息、其它因素进行技术创新的制约性低于平均水平,即国有和集体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时比较了解采购方(消费者)的需求,技术信息的获取较便利,这些方面较少受约束;在剩余7个方面都高于平均水平,并且资金和研发力量是国有和集体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最主要制约因素。外资(合资)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制约因素较少,只有在其它因素方面高于平均水平,其余因素都低于平均水平,虽然其最主要的制约因素是研发力量,但也低于平均水平。国内股份制企业只有在研发力量、技术交易渠道和政府扶持力度三个方面低于平均水平,剩余7个方面都高于平均水平,面临的阻碍较多,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技术信息,而且高于平均水平接近一陪。私营企业和其它的所有因素的制约性都低于平均水平。由此可见,不同所有制类型的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所面临的制约性因素也不尽相同,所有制差异应是影响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主要变量之一。综合考虑各种所有制类型的企业,其进行技术创新面临的主要制约性因素为资金、研发力量、技术信息、与科研机构的合作渠道和政府扶持力度。

(三)企业的要素类型与技术创新制约因素

如图2所示,劳动密集型企业在进行技术创新时,面临的制约因素众多,主要是资金、研发力量、采购方(消费者)的支持与交流、技术信息、与科研机构的合作渠道、与其它企业的合作渠道。资本密集型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主要制约因素为资金、技术信息、技术交易渠道和其它因素。技术密集型企业在资金、研发力量、技术信息、技术交易渠道、与科研机构的合作渠道、政府扶持力度方面存在较大制约,但从技术密集型企业的特点来看,企业员工具有较高的专业技术知识和技能,拥有大量的高、尖、新技术设备,生产的产品具有较高知识和科技含量,生产与管理内容和环节大多依赖知识和技术活动,企业资产中无形资产占相当大比重,技术密集型企业要远远比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企业更有利于进行技术创新。

综合行业类型、所有制类型、要素类型3个角度,认为辽宁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障碍主要集中在资金、研发力量、技术信息、与科研机构的合作渠道、政府扶持力度这五个方面。究其原因,首先是融资困难。资本市场发育不完善,很难利用发行股票和债券来直接融资;银行利率高,成本大;企业可抵押财产不足;银行贷款要求苛刻;企业自身信用状况相对较差,缺乏担保;缺乏与银行良好的私人关系;中小银行数量太少等。其次是人才缺乏。中小企业缺少自己的科研团队和研发机构,缺乏有效的人员激励机制,缺乏长远目标,不重视对技术研发人员的培养、储备、培训,中小企业对员工的培训主要集中在对销售人员和管理人员进行培训,而且大企业具有更完善的福利待遇、正规的职称评定、更好的发展预期,间接削减了中小企业吸引人才的能力。再次是社会服务体系发育不完善。调研得出只有27.2%的企业认为信息获取不存在困难,中小企业获取技术信息主要来源于自行调研和社会网络,现有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社会服务机构大多为官方的机构,专门针对中小企业,解决中小企业技术信息需求的机构很少。第四,缺少与科研机构的合作渠道。一方面,中小企业主要以模仿创新为主,或者从技术交易市场获得技术支持;另一方面,由于中小企业的规模小、资金少、实力弱等原因,导致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不愿与其合作。最后,政府扶持力度较弱。政府在推进中小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方面缺乏一套有效而又系统的政策措施和计划,一些财政和资金等扶持政策没有落到实处,而且地方政府办事存在着低效率问题,根据调查数据得出只有19.5%的企业认为地方政府的办事效率是高效的,中小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缺少有利的外部环境。

三、促进辽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对策建议

一是建立多渠道融资体系。调研显示,46.8%的企业未来打算加大自主研发投入进行技术创新,资金对中小企业开展技术创新至关重要。应加强政府财政拨款,完善税收优惠政策;完善资本市场,协助企业在境内外上市,加强直接融资能力;实行贷款贴息;加强信用和诚信体系建设,健全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体系;增加中小银行数量,设立针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融资专项资金;为金融机构与企业提供信息交流渠道。

二是增强研发力量。人才资源是中小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关键,中小企业应建立自己的创新人才队伍,包括研发队伍、管理队伍、生产队伍和销售队伍。应重视对人才的培养、储备、培训,应制定技术入股、收益分享等有效的激励机制,加强与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之间建立产学研合作,积极与大企业之间建立优势互补、资源共享、风险共担的技术战略联盟,推进中小企业集群技术创新,打造“专精特新”品牌。

三是建立完善的社会服务体系。辽宁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缺乏市场导向,市场竞争力较差。应不断完善中小企业服务机构、公共服务平台,完善服务功能、提升服务质量,优化服务布局。应加强用户参与创新机制,例如,用户提前向企业提交需求信息,企业以用户的需求信息为出发点开发产品,研发人员在研发过程中积极与用户进行沟通,产品适应用户的个性化要求。企业针对客户的使用信息,综合客户的反馈意见,对已有产品进行适当改进或升级。积极引导用户参与到产品创新,实现企业与用户间的双向互动,推动企业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消除创新过程风险。

四是加强政府政策扶持力度。政府应引导和鼓励中小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为中小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提供有利的制度环境支持,包括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转移与技术推广、技术贸易与技术服务、知识产权保护、财政金融税收政策、法律保障、政府采购政策等多方面政策。政府应加强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引导、支持与管理,组织举办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项目推介会,遴选新材料、新能源、环保、医疗、机械、电子等行业的科研成果项目,通过多媒体、现场推介、展板、项目资料、洽谈和签约等方式开展项目对接活动,满足中小企业技术需求。

参考文献:

高新技术企业调研篇8

一、双流县企业自主创新问卷调查情况

1.样本企业基本情况。本次调查共发出调查问卷100份,收回有效问卷48份,涉及48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占全县36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13.3%。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16家,其中,电子信息6家、新能源2家、生物产业2家、高端装备制造2家、新材料4家;14家企业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其中,部级8家、省级4家、市级2家;13家企业技术中心通过了各级技术认定,其中,部级1家、省级5家、市级7家。

2.企业创新投入产出情况。2012年,被调查企业员工平均206人,本科以上从业人员占比14.8%,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本科以上员工占比分别是23.4%、8.9%;研发人员占比10.1%,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研发人员占比分别为15.2%、7.3%;年均投入研发费用184万元,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例平均为1.2%,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占比分别为3.3%、0.5%。2012年,被调查企业平均拥有新产品13.6个、平均销售收入1333.4万元,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分别为2400万元、800万元;平均拥有专利8.3个,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专利个数分别为12个、6.4个;近三年,仅有4家企业有技术交易收入、占被调查企业的8.3%。

二、双流县企业技术创新存在的困难与不足

1.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尚未确立。在接受调查的48家企业中,15家企业自主创新有明确规划,仅占被调查企业的31.3%,多数企业没有或仅有口头规划;40家企业明确表示对技术创新失败的容忍度低或一般,占被调查企业的83.3%,仅有8家企业明确表示对技术创新失败具有较高的容忍度。其中,一些来自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企业主或高管具有良好的科技创新人脉和科技信息支撑,对技术创新相对比较重视,比较容易积聚技术创新要素,但一些传统行业企业、中小型企业和非科班企业主技术创新意识较为淡薄。

2.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有待完善。一是企业与高校院所合作较少。近三年,有10家企业与高等院校合作开展过技术创新、占被调查企业的20.8%,合作项目67项;有5家企业与科研院所合作开展过技术创新、占被调查企业的10.4%,合作项目共计32项。二是企业技术来源渠道单一。26家企业仅有一种技术来源,占被调查企业的54.2%,其中19家企业主要通过自主研发、7家企业主要通过联合研发、模仿创新、人才引进等方式之一获得技术;仅有22家企业同时通过两种以上方式获得技术来源。三是企业原始创新产品偏少。仅有19家企业主导产品是自己原始创新产品、占被调查企业的39.6%,大多数企业主导产品还是通过对市场产品的模仿、引进或再创新。

3.自主创新风险分担机制亟需优化。一是创新资金来源渠道单一。在接受调查的企业中,有34家企业开展自主创新存在资金缺口、占被调查企业的70.8%,37家企业用于自主创新的资金主要来源于银行贷款和自有资金、占被调查企业的77.1%,仅有6家企业通过风险资本、财政专项资金等多渠道得到了技术创新资金支持。二是创新载体搭建模式单一。接受调查企业中有28家建立了独立的研发机构,其中26家企业研发机构建在我县,大多数企业研发机构都是自主建立,仅有3家企业明确表示研发机构是与院校、其他企业联合成立。企业研发机构建立模式的单一,不但使得企业很难整合区域内技术创新资源,而且增加了创新成本和创新风险。三是公共技术创新平台偏少。目前,全县除有一些新能源产业研发和服务平台外,服务于其他产业的相关平台则相对较少,企业获得产业相关的技术创新资源比较困难,不利于单体积极创新、群体优势互补的区域创新体系。

三、双流县探索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主要路径

1.强化科技创新核心驱动,提速推动产业高端发展

(1)明确自主创新重点方向。从国内外知名科技园区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布局来看,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生物医药产业是科技创新最活跃的领域。结合我县产业发展基础,立足科技创新发展趋势,重点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能源等产业领域布局科技创新资源,并确定科技创新近期重点攻关或突破领域。

(2)培育优势产业高端环节。截至2012年底,绿色食品、机械加工、新型建材与家具等传统优势产业企业数量和产值均占规模以上工业的50%以上,积极支持传统行业企业发展高端环节大有可为。

2.突出产城融合发展方向,切实筑牢创新平台支撑

(1)定位中小科技企业孵化培育。从开发区已引进的大中型企业来看,大型企业向外转移的大多是加工制造、组装等产业价值链的低端环节,要引进研发、销售、总部等高端环节往往非常困难,因此,工业集中发展区及新建工业园区应该主要定位在中小科技企业的孵化培育。

(2)加快工业集中区“产城一体”改造步伐。加大对工业集中区土地清理力度,对征而不用、多挣少用的土地坚决予以收回,对清退回的土地将不再出让直接用于工业项目,而是根据具体情况和条件,按照产城一体要求,作为城市更新、配套物业或是工业办公物业,以丰富园区生产性及生活服务功能。

3.着力优化创新驱动机制,打造创新驱动良好环境

(1)力争园区管理模式有所创新。科技园区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可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要有别于国内传统工业园区管理上向“行政区”回归的倾向,要重视发挥园区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在管理中的积极作用。积极引导园区高校、研究院所、科技型企业以多种方式参与园区的管理和运营,争取在机制体制创新上有所突破,以激发园区科技创新创业活力。

(2)引导民间资金进入科技创新创业领域。为了缓解科技创新创业领域资金紧张局面,一是可以组织发行小型科技企业集合债券、集合票据、私募债券以及信托产品等债券产品,引导民间资本合法合规投资;二是出台引导民间资金直接进入科技创新创业专业投资领域相关配套政策,加大对天使投资、私募基金、风险投资等投资人的引进和培育力度,拓宽创新创业投融资的渠道。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