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中学生体育教育8篇

时间:2023-07-09 08:25:18

中学生体育教育

中学生体育教育篇1

关键词:学生;素质教育;体育素质;终身体育

一、学生体育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多年来,由于受传统的以传授体育技术为主的学校体育思想的影响,体育教学偏重于学校体育近期效果,缺乏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和体育素质的提高,束缚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学校体育游离于社会体育之外的弊端,严重制约了学校体育这个大教育工程的发展,也影响了全民健身运动的发展。因此,学校体育要通过理论和技术的教学,使学生在接受体育教育中,不仅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更重要的是提高他们对体育健身的认识,培养他们终身从事体育健身的意识,掌握体育健身的理论知识、方法、技能即终身体育能力以及坚持从事体育健身锻炼的意志品质等的体育素质。

二、体育素质教育的含义

体育素质包括身体素质、运动素质、心理素质和抵御疾病素质。体育素质是发展整体素质的物质基础,提高体育素质有助于发展品德素质和才智素质,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特殊的作用。体育素质教育是以增进身心健康为目标,以体育锻炼为手段,促进人的生理、心理、体育文化等素质形成的教育。根据体育素质的结构和作用,体育素质教育可分为三大类:身体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和体育文化素质教育。

三、学生体育素质教育的具体对策

1.确立符合体育素质教育的新观念

新型的素质教育是把人的身体、情感、思想、品德、意志和行为看成统一体,通过可以调动、拓展和发挥其全部能力的活动机制,对人全面培养,旨在实现人的最高生活价值。所以,我们必须认真总结体育教学成功的经验和不足之处,克服以往普遍存在的“重育体、轻育心”和“重技术、轻思想品德”的弊端。体育教育要从“育体”向“育人”方向转变,从单纯追求学生的外在技术水平和身体素质转变到全面追求学生的身心协调发展上。

2.完善以培养体育能力为核心的教学新体系

体育教学是通过动作技术学习,传授运动技能,体育教学的质量就体现于动作术的学习程度和学习的多寡。有效的体育教学是以技能教学为主要途径,以培养兴趣为先导,在教学目标定位上,应该突出体育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把“三育”教学放在为培养能力服务与基础教育的方法途径层面上,贯彻素质教育的思想和要求,将教育质量和效益推向纵深。教材内容要体现“四性”,即实用性、多样性、时代性、实效性,使学生既要发展身体,又要掌握那些现代生活最必需、最实用、最基本的知识,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兴趣、爱好、要求去选择学习,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个性和才能,为学生走向社会打下全面的基础。

3.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个性化教育

让教育适合学生,才能让学生适合教育,素质教育的思想强调的个性化教育,正是从学习者学生身心发展的角度来认识教育的目的性和规律性的。我们要找到适合学生的教育是目的性与规律性的教育,具体到体育教学中,从体育学科动作技术学习的特点出发,应强调体育学习的体验。尽管教育是一件严肃的事情,但并不意味着教育的体验不成为一件快乐的事。

我们应提倡“快乐体育”的理念。长期以来,我们的体育教学,说得最多、最关心的是“传授”,“教技术、教动作”,生硬僵化的技能教学一直占上风。体育教师应着重于设计与所学内容紧密联系的、情景兴趣浓厚的练习。在练习中贯穿较多的思维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即时学习积极性,以利于提高课中的运动强度。为了提高技能和知识水平,应加强将情景兴趣转化为固有兴趣,以有利于提高长期从事体育活动和健身的积极性。

4.重视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态度和能力

教育的终身化是时代的客观要求。终身体育自20世纪60年代提出以来,被世界各国普遍接受。终身体育是现代体育的一种思潮,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重要环节。因此,未来人才的优势,学生以后能否为祖国健康地工作都与终身体育有着密切的关系。笔者认为,体育培育学生的锻炼能力要比提高运动技术水平更重要。

体育能力是指由个体的体育智慧、体育知识、体育技术及机能构成的一种个性身心品质的综合体。学生的体育能力,主要指独立从事科学体育锻炼的能力,即学生毕业后,在其漫长的一生中,能够根据自己的工作性质与特点,根据自己处于不同年龄阶段上的身心特点与健康状况,根据自己所处的工作、生活环境与客观条件,选择或重新学习体育锻炼的内容,独立地从事科学锻炼,以满足个体身心健康的需要。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身体能力的同时,注意培养和提高学生体育自我评价的能力。对自己的健康水平、体态状态、身体姿势及体育动作能做出判断,具备调整改进锻炼方法的技能。在体育锻炼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有意识地、自觉地从事体育锻炼。

5.加强学校、社会社区、家庭一体化建设

学校体育教育要实现对学生体育素质培育的目标,还要与家庭、社会(社区)相联系,实行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这也是贯彻“健康第一”思想的要求。学生在家庭和社会的时间增多,家庭和社会也要分担一部分对学生进行体育教育的责任,形成以学校体育为主,以家庭、社会体育为辅的一体化模式。就如有人用数学等式“100+0=50”来说明这一问题一样,学校教育若得不到家庭和社会的支持和配合,其结果往往是事倍功半。所以,我们要加强对学校体育生活化、社会化的探索。随着社会的发展,体育必将成为人类生活的一部分,那些强身效果好,生理负荷适中,欢悦和谐,自由度大,趣味性强的体育活动内容,必将引起学生的关注和欢迎。

参考文献:

1.白莉.知识经济时代高校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2.刘汉生.学校体育改革之我见.

3.张维理.大学生体育素质教育简论.

中学生体育教育篇2

在体育教育过程中,不管是教学训练,还是运动实践,都是以学生为主体进行的一种群体活动,在教学学习与实践的过程中,学生不但具备某一种角色,还要承担相应的义务,不但要遵守运动的方法和相关的规定,还要参与竞争对抗,实现在竞赛中取胜的目标,这种具有社会性的群体活动,具备竞争的氛围有利于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及良好的品德,促进人格的形成。

2人格的涵义

人格的涵义具有广泛性,包括性格、能力、气质等各方面因素,具体来讲是区别于他人,一成不变的特有品质。自身素质与人格的形成密切相关,同时,生活环境、受教育程度、社会环境等外部因素对其形成也有着重要的影响,而受教育程度影响最大。中职体育教育对学生人格的塑造意义重大,从身体素质方面讲,学生还处于生长旺盛阶段,在体育锻炼中,能够健壮学生体魄,促进健康成长,培养具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塑造良好的人格,从思想和能力方面讲,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具有很强的理解能力,是祖国的未来,从事工作后必须适应社会激烈的竞争,体育教育能够培养其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竞争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体育教育的实施过程中,能够模拟社会,应对各种挑战,接受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痛苦考验,能够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培养互相团结的精神。体育教育的作用是其他教育无法替代的。

3中职体育教育对学生人格的塑造

3.1促进学生树立参与活动的意识,提高参与竞争的能力

中职学生是当前我国社会中非常活跃的群体,对社会的焦点、热点问题非常的关注,关心着校园文化建设。体育教育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其中的竞技项目不但具有挑战性还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学生对这些都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完全可以积极主动的去参与,在体育运动项目中,学生可以在参与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发挥自己的作用,体验着成功带来的满足感。总之,学生能够在体育运动项目中受益,在参与中提高自己将来参与社会活动的意识,进而提高参与竞争的能力,更好的塑造人格。

3.2提高未来的竞争能力和抗压能力

完美的人格能够保证在遇到激烈的竞争和外部巨大的压力情况下对事件进行客观的分析,能够对自己不切实际的计划和行为进行及时修正或调整,能够对自身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科学的平衡。中职体育教育的体育项目中,最为体现的就是团队之间激烈的竞争,在竞争过程中,能对机体、思维等产生刺激,体育教师的有效指导与疏导等各种因素相互结合,就会对学生带来综合体验,学生就能在体育项目的实践中提高竞争能力和对外部的抗压能力,进而平衡自己的心理,塑造完美的人格,为将来更好的适应社会中激烈的竞争奠定良好的基础。

3.3理性面对成败得失

在中职体育教育过程中,虽然学生运动项目的竞技胜负与竞技体育比赛的胜负相比没有那么残酷,但也会给学生带来很强的心理体验。在进行完体育运动项目的实践后,教师对学生进行成败得失观的教育具有良好的效果,正确引导学生逐渐形成理性的成败得失观,逐渐提高学生能够客观面对事情成败得失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促进学生养成能够在成败得失中总结分析的良好习惯,进而塑造学生自信坚强的人格。

3.4树立集体观念

很多体育项目都是团队之间的比赛,每个成员都是集体团队中的一名,只有团体在比赛中取得胜利,大家才能一齐体验胜利的喜悦。中职体育教育能够培养学生为集体而团结一致,努力拼搏的优良品质,能够在比赛中认识到个人的力量永远比不上集体的力量,个人的成败得失与集体紧密相连,进而树立学生集体观念,培养学生乐于助人,互相帮助的优良品质,塑造学生良好的人格。

3.5提高法律意识

体育教育中的体育运动项目的比赛与竞技裁决公平、公正、合理,无论任何人必须遵守比赛规则与要求,否则就会被惩罚。在体育项目的竞赛中,参赛选手必须遵守规则,不能我行我素、恣意妄为。中职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非常强,通过参加项目竞赛,会知道做事必须遵守规则要求,规范自己行为,这样才能保证在竞争中实现公平、公正、公开,逐渐塑造学生遵纪守法、严于律己的良好品质。

4结束语

中学生体育教育篇3

学校虽然在培养体育专业生和竞技体育上成绩有些突破,但学生健康状况下降了,体育老师感到更茫然:体育课怎么上?上哪些内容才是同学们喜欢的?本人对以上问题进行分析探讨,提出对策,以达到增强学生体质和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中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确实存在问题,这是不容置疑的。那么影响学生体质健康的因素是什么呢?

1、由于升学的激烈竞争,“每天锻炼一小时”是梦想。

这是最直接的原因。因为这,家长、学校都在自觉不自觉地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社会对教学质量的片面理解也对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以及一些学校本身存在着的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做法,更是严重影响了学校体育活动的开展,造成学生体质下降。不少中小学的体育课常常被其他课程挤占,许多孩子被作业压得没空锻炼。

2、体育锻炼给安全让道。

3、学校体育设施匮乏,体育场地不足,不能满足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

4、独生子女增多,家庭、学校对他们的意志品质、吃苦耐劳精神的培养有所忽视,致使他们缺乏刻苦锻炼的意志,怕苦、怕累的思想较为普遍。在体力劳动明显减少的同时,体育活动时间在减少,体育活动的强度也不够。体育课上,天气稍热不愿意动,天气稍冷便不出来,以各种理由请假。

5、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由于宣传力度相对不够,营养知识相对缺乏,饮食结构相对不够合理,卫生保健意识还需进一步加强。

6、随着计算机的进一步普及,由于网吧的不规范管理,许多的中小学生长时间地上网聊天、打游戏等已经成为学生近视发生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7、在“健康第一”的思想指导下,体育教师对新课标新的教学理念学习和认识不够,教法单一、陈旧,缺乏创新精神,难以调动学生上体育课和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显然,影响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因素很多,家长有责任,体育教师有责任,社会有责任,学校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更有责任。因此,我们不能笼而统之地说该由谁负责。但也不能因为大家都有责任,就可以谁也不负责任,而应当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对有关问题进行分析,对问题的建议

1、学校要加强组织力量,积极加快新课程改革的进程,高度重视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制定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加大《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宣传、贯彻力度,体育教师应利用每期开学的第一堂课和雨天在室内课组织学生学习。

2、强调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树立体育健康意识。在体育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技能,使他们逐步形成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要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为了获得健康体质与健康心理,都要将体育锻炼作为“不是别人干预我练,而是为了健康自觉练”的自觉行动,树立牢固的终身体育观念。

3、体育教师要用饱满的情绪对待每一堂课,用我们的激情去点燃学生青春的火焰,让课堂充满快乐的气氛,在教学内容上,本着新课程标准的“开放”与“放开”的精神,提高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可行性、地方性和趣味性。不要回避趣味性原则是体育学习的动机和目的之一。教学内容应完成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等目标,所选的内容应是健康的,有意义的,文明的,有锻炼价值的,还要有意识地选择一些有中国特色的和地方特色的优育运动项目,有效地为增进学生的身体健康服务,教学组织注意分模块式教学,分男女教学,注意对兴趣的引导与培养,每期搞好激励性的和过程性的评价,促进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4、保证学生每天有一小时的锻炼时间,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成立多种体育兴趣小组,满足学生不同的需求。鼓励学生增加体育投入,购买自己喜欢的体育器材。

5、家、校减压,还学生一个好的学习与生活环境。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发展个性,让素质教育在我校生根,开花,结果。

中学生体育教育篇4

中学生的体育教学与德育教育

摘要:中学生的教育越来越受到各界专家学者的重视,其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因为中学生处在人生观、价值观和人世界观尚未形成但是却在变革的重要阶段,另外一方面因为这个阶段是中学生容易受到社会不良习气影响的阶段,作为老师,我们应该利用体育教学课堂这个与学生交流的重要环节,时刻注意学生的品德变化,笔者结合自身工作及同行的心得体会,就相关研究做一综述。

关键词:德育教育;中学生,体育教学

中学生体育教育篇5

关键词:新课标;体操;教学能力;原则;措施

中图分类号:G8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813(2015)11(c)-0005-02

体操教学是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而学生基本体操教学能力的培养是体操教学的重点。在教学过程中应选择能够提高学生教学技能的方法,同时让学生积极参加实践活动,根据教学大纲制定相应的教学进度,来增加教学效率,以确保在完成技术动作教学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体操教学能力与水平。

1体操教学能力的培养原则

1.1计划性原则

体操教学能力是需经历清楚动作要领、掌握动作过程、了解教学方法等几个部分,同时与相关课程的理论知识紧密结合,把体操的知识与技术融入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所以,提升教学技能需有针对性,教师需参考培养目标与计划方案,结合体操教学具体情况,建立实施具体有效的教学方案,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有针对性的提高学生的体操基本教学水平。

1.2渐进性原则

体操教学能力是由示范、讲解、口令指挥和保护与帮助等相关能力组合而成的。在进行教学能力培养时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以示范为例:广播操教学中,由最初简单的背面示范与领做逐渐过渡到难度较大的镜面示范与领做。总而言之,体操教学能力的培养要和教学过程紧密结合起来,在内容方面需从局部至整体,针对组织模式而言需由随队至出列上“教台”,由易至难逐层开展。

1.3结合性原则

培养体操教学能力,首先需掌握与之相关的理论知识,其次需体现出实践性,也就是开展实际的施教工作,单纯依靠体操课的教学时数是不易实现这个标准的。所以,针对培养能力的内容而言,需参考所有教学时期的实际情况,不仅要掌握其重点,还要使彼此之间紧密联系起来,才可以确保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体操基本教学技能。

1.4实践性原则

所谓体操教学能力就是在特定的教学背景下,讲授体操内容的技能。体操知识和技能是体操教学能力的前提。能力的培养应该具备施教过程,以教学实践为基础,首先验证有关的知识、技术的了解与使用状况,其次,根据研究、归纳,持续了解教学技能,增强教学能力。必须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实践机会,才可以让学生在体操教学能力方面得到进一步的培养。

2学生体操教学能力的培养

2.1语言讲解能力

语言讲解是可行的体操教学策略之一。培养学生的教学技能,首先应增强学生的语言技能,给学生提供语言表达的机会,建立学生的自信心,提升教的观念,逐渐增强语言表达水平。在课堂中需注重培养学生使用术语进行教学讲解,包括传授动作要点,保护和帮助的方法、学习动作时的感受等需具备的术语。授课过程中教师需有针对性的指明问题,让学生主动思考并给出问题答案,进而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水平。

2.2示范动作能力

在课堂中需清楚示范不可以单单理解为“会做”,示范动作需可以激励练习者掌握动作的要点,让其可以使用有效的方法去模仿。示范动作需精准美观,参考动作技能建立各时期的特点进行具体的示范,增加示范的成效。所以,需要让学生在熟悉示范动作方面做到精益求精。

2.3保护与帮助能力

保护和帮助是体操教学与训练中最为明显的特征。正确的运用保护和帮助,能够降低学生的心理压力,提升信心,可以在最短时间内构建清晰的动作感受,熟悉动作技术,增强动作质量。学生需要了解保护和帮助同时掌握保护与帮助的方法并培养具备其能力。教师通过讲授使学生了解保护和帮助站位的选择、方法的运用。在动作基本掌握后,让学生相互进行保护与帮助的练习,使全部学生均可以加入到保护和帮助的实践中,根据此教法明确动作做法、要点与注意安全的习惯。

2.4纠正错误能力

体操教学的实践,也是持续纠正错误的过程。在教师进行讲解、示范动作之后,学生不会立刻熟悉并掌握动作技术,需要持续不断地练习,才可以逐渐熟悉动作。在练习的时候发生的错误不但是表面现象,也需发现其错误的源头,在研究的前提下,指明并给出纠正错误的策略与方法。

2.5基本体操组织教学能力

基本体操不仅是体育专业学生需要掌握的基本功之一,还是优秀体育教师必备的一项技能。基本体操是由队列队形、广播体操、轻器械体操和专门器械体操等内容构成的,是增强集体意识与观念,对学生开展思想作风教育的可行方式,是体操教学的核心部分。基本体操的口令发挥着关键作用,口令精准、明确、响亮,可以快速调动队伍、变换队形,增强练习的主动性,提升课的密度。在课堂中,使用让学生边喊边做的方法进行练习,在口令基本达标之后,进行指挥调动小组与全班的队伍进行队列队形练习。

3培养学生体操教学能力的措施

3.1合理安排体操课堂教学

在体育课教学中,队列队形和广播体操作为准备活动内容出现在整堂课的准备部分,而体操教学中,以上两项内容作为基本体操的主体往往出现在基本部分中,在进行教学和指导纠正的同时将学生口令呼喊、示范讲解和广播体操的创编贯穿到课堂中,实现动作要点的掌握和教学能力的培养同步进行。针对技术动作的教学组织方面而言,整体衡量技能间的迁移,预防及减少彼此间的影响,减少熟悉技术要点练习的时间。针对难以掌握的动作技术在教学前对学生说明,让学生可以在课前充分的预习与练习,学过的技术动作在课堂中有针对性的进行复习。

3.2有目的地培养学生体操教学技能

在教学过程中选择部分错误动作技术进行对比与纠正,使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善于找出问题,指明问题,探索正确的答案,同时进行彼此交流与纠正动作,将知识、技术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依据教学的内容与目的,在教学过程中的所有环节里,运用正确、合理的教法增加教学效率。

4学生体操教学能力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近些年,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相对侧重知识与技术的讲解,也就是关注学生在技术动作方面的了解与掌握,将考核集中在技术评定。没有重视对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与适当的技能考核,很多学生尽管考试符合要求,然而具体的教学能力和体育教师的标准相差甚远,存在“高分低能”,“眼高手低”的问题[1]。关键在于:首先组织和监管部分不足,难以进一步组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其次队列队形的指挥水平欠缺,口令指挥错误等问题普遍存在;再次是发现﹑研究和纠正错误水平不高,对具体状况的判断﹑研究与处理问题的信心欠缺,无法尽快找出错误所在以及全面预防和纠正,对紧急事件的处理不及时,易引起不必要的后果;讲解和示范能力欠缺,动作要领讲解模糊,把握不住关键点,术语的运用不准确。针对动作示范而言,相对熟悉的动作示范相对规范,反之欠佳。示范能力不仅要做出准确、规范的动作,更关键是可以参考教学的需求,妥善挑选示范的模式﹑时机﹑地点﹑示范面等;最后是保护与帮助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不能熟练运用保护和帮助以配合学生完成动作,导致有些动作出现失误和难以完成甚至出现伤害事故。引起体操教学能力不高的因素有很多,其根本原因在于被原来体育教育指导模式的限制,导致对学生技能培养的忽略,一些教师没有认真仔细进行教学活动,而学生就仅仅满足对知识﹑技能学习的简单掌握,没有在教学能力提升方面进行积极主动学习的意识;因为体操课的教学时数持续减少,导致教师缺少时间在学生的教学技能方面进行更有目的性的培养。

5提高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体操教学能力的对策

5.1调整教学指导思想,提升对学生学习意识的教育力度

体操是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需改变以竞技体操为主体的教学指导思想,改变教育理念,提升素质教育,在进行教学时高效利用一系列可以帮助培养学生能力的教学策略与方法,从而推动学生教学能力的提高。此外,在体操教学中还需提升对学生学习意识的培养与教育,让学生明确了解,不但需熟悉技术,同时也应具备一定的教学能力,让学生把增强基本教学能力当作是自己学习的主要目的之一。

5.2改进教学进度

教学进度是教师编写教案的依据和参考资料,其内容安排是否恰当直接关系着教学的效率。所以,对教学进度做出适当的改进,能够大大增加教学效率。举例来说:在队列队形与基本体操相对集中的教学中,针对口令呼喊、队伍调动、徒手操、轻器械操的创编以及术语的运用方面进行重点教学与其能力的培养,妥善地组织教学的顺序与教学的时数等。

5.3创新教学方法,提升教学实践,关注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

教学能力的培养与发展是在熟练运用已掌握的知识﹑技术﹑技能的过程中实现的。因此,调整以往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在进行教学时引导与鼓励学生主动地开展思维活动,找出问题,指明问题,同时给出正确的答案。在教学活动时,增设一定的学生实践部分,为学生创造一个运用掌握知识的机会,是增强学生教学能力的可行性方案。增强学生教学技能,不但需要关注师生的彼此转换关系,同时还需有针对性的重视学生间彼此进行实习﹑沟通﹑测评与研究,进而实现彼此间的启发﹑帮助与纠错的目的,最终增加实习的成效。

5.4创新考核内容,健全考试制度

体操教学能力培养是一个繁琐的综合体,包括很多因素。这里面涵盖最关键的是:示范能力,传授能力,教法运用水平,保护和帮助能力,纠正错误能力,指挥队列队形的能力,编操与领操能力。所以,教师在制定考试内容的时候需全面衡量上述的几个部分,不但要对技术技能部分进行考核,也应将基本教学能力列入其考核内容进行教学成效的展示。

6结语

教师不但需关注学生基本教学能力的培养,还需将能力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与教学过程中。对当下的教学大纲与进度做出改进,让其可以降低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引导与激励学生注重教学能力的锻炼,关注教学效果与教学质量,为今后创新教学方法打下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晶宇,刘排.新时期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体操教学能力系统结构的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58,80.

[2]杜家俊.我院体育系2000级学生体操教学能力培养现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54-55.

中学生体育教育篇6

对我国高校体育生的文化素养进行调查、分析,探讨影响体育生文化素养的原则,同时简述目前体育生文化素养的现状。

1.1、体育生的行为缺乏约束

由于缺乏文化素养,体育生在体育课程中,自我意识较强,缺乏大局意识,导致其个人行为太过自由,缺乏约束性。例如:体育生在课堂上,虽然积极表现,但是缺乏力度控制,有时甚至影响到整体课堂秩序,对其他同学造成影响,引发同学们的不满情绪,同时为自己带来不好的影响。

1.2、体育生之间缺乏团结意识

高校体育生更加注重个人实际的技能表现,严重忽视其他学生,高校体育本身是以保障学生身心健康,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为主,实际没有达到素养培育的效果。例如:篮球赛中,体育生缺乏团结意识,则会导致正常比赛漏洞百出,学生之间没有默契的配合,篮球最需要团结和协作,如此才可领域到比赛的实际含义。

1.3、体育生严重缺乏素养知识

高校体育生只注重体育实践知识的学习,忽视理论知识的建设,导致体育生缺乏与素养相关的知识。高校体育考核时,除考核技能训练外,还需考核理论知识,如果体育生不注重素养知识,则会导致体育系统知识的缺乏,对个人的发展非常不利。

二、加强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途径

加强体育生文化素养的培养,需通过有效的途径,结合高校体育课堂的实际,提出有效的途径,重点提高体育生的文化素养,促使其不论是在体育发展中还是在社会生活中,保持高质量的文化素养。

2.1、增加体育课堂文化素养培育的课时

据有关调查显示,高校体育课堂普遍为户外形成,教师基本在户外结束文化素养的培训,实际体育生在意识上根本没有重视,所以,高校体育需要增加文化素养培育的课时。例如:教师可将体育教学氛围上、下两部分,第一课时重点讲述体育知识中的文化素养,教育学生如何在体育中考虑更多的素养因素,既要做到体育技能的完美,又要发挥个人的文化素养,教师利用素养案例,激发学生内心的素养意识,第二课时以实践为主,促使学生在实践中,平衡文化素养的表现,在体育事件中,学生可以充分感受教师讲述的文化素养。

2.2、通过实践加强体育生的文化素养建设

教师在实践课堂中,应注重文化素养建设技巧,以此作为文化素养培养的途径。例如:实践课堂中,教师可将学生分为小组,组织小组活动,促使学生分工、配合,使学生充分感受团队意识,同时提升学生的协作意识,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文化素养,利用意识培养学生的具体行为。由此,通过学生的主动性,营造文化素养的范围,进而带动其他的学生,教师在其中只是发挥推动作用,此类建设途径在体育生文化素养的建设中,具备较高的实践价值。

2.3、利用体育资源提高体育生文化素养意识

高校中的体育资源非常丰富,教师可将其作为加强体育生文化素养的后备资源。例如:教师播放我国各项体育盛会的视频资料,通过体育人士的风采展示,激发学生内心的人文素养,重点观看国外体育选手在我国体育赛场上的表现,教师告知学生,学生在体育场上的一举一动,不仅代表个人,更是代表班级、学生,甚至走上更大的体育场时,会意味着更深远的意义,学生通过教师视频资料和教师的讲述,会逐渐意识到文化素养的重要性。

三、文化素养对学生的意义

文化素养对高校体育生非常重要,其不仅关系到体育生的素质,更是关系到体育生的未来发展。首先文化素养可以提高体育生的社会价值,社会需要德才综合具备的人才,体育生在校期间,注重个人技能和素质的培养,有利于其在社会中发挥个人价值;其次高质量的文化素养,提高体育生的综合素质,体育生的文化素养高,可以增加其对新鲜事物的认知能力,提高判断力,促使其更容易接受来自各方面的知识;最后文化素养提高体育生的体育技能,通过文化素质的培养,体育生会虚心接受体育技能知识,充分认识到个人的不足之处,保持积极、努力的学习态度,促进个人体育能力的稳定发展,保障个人在高校中的体育表现力。

四、结束语

中学生体育教育篇7

关键词:观念转变 感受体验 体育之美

一、适应新课改,转变教学观念

教师 在理论教学中,应针对以上情况,结合学生实际,对学生进行“体育锻炼是怎样增强体质的?”、“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冬季体育锻炼的好处”、“锻炼身体的几种主要手段”、“运动创伤的预防和处理”等方面的教育,让学生对体育有一个更加清楚的认识。

很多学生希望对自己最喜欢的运动项目有更进一步的了解,让这些运动 项目成为自己业余生活的一部分。因此,在体育理论教学中,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需求并根据学科教学进度及 单元计划,结合所教运动项目的内容,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其技术理论,学会自我锻炼的方法,而且还要向学生 讲解各个运动项目的比赛规则,介绍裁判方法。使学生将来不但能够参加组织比赛,并通过他们向社会宣传体育,带动和促进我国群众体育活动的开展与普及。

二、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

教师在进行体育理论教学中,应认真备课,充分准备,课堂讲授中做 到语言精炼,生动有趣,极书工整,图文并茂。充分利用体育运动既能锻炼身体,又能丰富生活的特点,通过 生动有说服力的事例和数据向学生传授体育理论知识。并结合体育史及历史典故,讲解“篮球运动的产生”、“马拉松”的起源、“足球运动的发展”,奥运会、亚运会简况、小型球类比赛的组织方法等,让学生掌握更 广泛、更深入、更全面的体育理论知识,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体育的目的、任务,提高学习体育的兴趣、带着明确的学习目的和正确的学习动机上好体育课。

结合重大赛事,进行宣传教育。一般来说,体育理论比较枯躁,不大好教学,但仍有相当部分和越来 越多的中学生对国际、国内重大比赛极为热心和关注,因此,教师应结合这些重大比赛的进程及赛况,将枯躁的理论知识寓于生动的比赛场面,这样,不但能增强他们的爱国热情,而且能激发他们对体育竞技的兴趣,增强其组织纪律性、集体荣誉感和顽强刻苦的拼博精神。

定期进行考核,引起学生重视。体育教师对学生定期进行理论考核,全面了解学生掌握体育理论知识的情况,以便更好地促进教与学的配合。考核并非只局限于教师出一套题,让学生定时笔答。而可以把这种对基本知识掌握程度的考核熔于平常的一些体育技术课中。例如,上武术课时,可以抽检学生出来做示范,并要求学生边做边讲述动作要领,看其能否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另外,还可适当布置课外理论作业, 教师收回笔改或在下一堂课进行随堂抽问,以此引起学生对理论课的重视。

三、把握教学要点,注重动作示范

动作示范是体育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直观教学法。它是教师通过具体的动作示范,使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所要学习的动作的表象,以了解所学动作的结构、要领的方法。体育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学习并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而中学生运动技能的学习需要直接的感性经验作支持。因此,体育教学中正确的动作示范,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必要的直接感受,以提高掌握动作要领的效率,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有利于形成正确的动力定型。

正确的示范可以使学生在体验到体育动作的形体美,力度美,娴熟美和健康美,同时获得一种满意的心理感受。并由此而产生学习体育技术动作的极大兴趣。因此,教师的示范动作要过硬,应该是动作的典范。一般要力求做到准确、熟练、轻快、优美、大方,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一开始,就能受到教师示范动作的感染,在欣赏示范动作的同时受到一种力的鼓舞,美的熏陶。在教师正确的动作示范的影响下,使学生油然产生一种跃跃欲试的心理气氛,从而提高学习动作技能的积极性,我想,这种积极性就来源于欣赏,反之,学会了欣赏这种积极性就会油然而生。长久下去,形成性循环,即便没有更多的说教,但对于美的一种欣赏能力会在不言中逐步提升品位。

因此,教师的示范动作要过硬,应该是动作的典范。一般要力求做到准确、熟练、轻快、优美、大方,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一开始,就能受到教师示范动作的感染,在欣赏示范动作的同时受到一种力的鼓舞,美的熏陶。在教师正确的动作示范的影响下,使学生油然产生一种跃跃欲试的心理气氛,从而提高学习动作技能的积极性,以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

四、培养体育情趣,感受体育之美

中学生体育教育篇8

关键词:中学体育 体育教育 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便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有机结合,“体”既是体育,体育既为身体素质的培育,有了强健的体魄其它方面方可能得到全面发展。因此,在初中体育教育中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使学生在锻炼身体的同时,不知不觉地受到思想品德教育。

一、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和爱好

体育教师要高度重视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并使之贯穿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在指导和组织学生进行体育活动时,应充分挖掘学生对运动的内在潜力和乐趣,以良好的教学形式,丰富生动的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兴趣,并把稳定的兴趣培养为自我锻炼的习惯,使学生学有所得,受益终身。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加强体育基本知识教学,开阔学生视野,教会学生运用知识技能的方法及科学的健身方法,增强学生自我锻炼的能力。

二、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想品质教育

同志在《体育之研究》中指出:“体者,载知识之本,寓道德之舍也。”辩证地指出了体育与知识、道德的关系。所以,体育教学要把教育贯穿到教学中去,利用体育教学丰富的教育因素,加强学生的德育。

1.培养学生助人为乐的好思想。体育课上教师要求体质好的学生帮助体质差的学生完成教学任务,教育学生在课堂上做好人好事,帮助有困难的同学解决问题,并教育学生树立见义勇为、敢于同坏人坏事做斗争的思想,培养学生为他人服务的意愿和行为,使学生从小养成一种助人为乐的高尚品德。

2.培养学生善良正直的品格。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尊师敬长,爱护体弱者。教育学生做事公正,为人和善,言行一致,文明礼貌,不损人利己,不投机取巧,爱护公物。培养学生做新时期合格的接班人。

3.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体育教学靠师生的合作,靠学生之间的合作,只有一个团结合作温暖的集体,才有凝聚人心,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也要教育学生关心集体,热爱集体,为集体争荣誉,教会同学之间的相互交往,尊重人理解人,善于与同学友好相处。让学生明白,只有生活在好的合作集体中,才能创造出优异成绩。

4.培养学生具有坚强的意志品质。体育课的学习很苦很累,要求学生必须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必须具备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品质。教学中教育学生对应做的事自己要坚持不懈,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和毅力,教育学生对失败挫折有一定的承受力,培养学生胜不骄、败不馁、顽强拼搏的优良作风。

5.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体育教学重要的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老师的讲解与示范,教会学生锻炼身体的方法手段,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自我教育能力,让学生逐步达到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目的。

三、在体育教学中应重视对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由于时展的需要,社会上的激烈竞争也蔓延至学校。对于中学生而言,他们因为升学容易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调查显示,中学生因为升学压力轻生者也不在少数。因此,对于学生心理素质的关注已变得尤为重要。

1.培养学生的自理自护能力。通过体育动作的学习,能促进学生的正常生长发育,增强体质,提高各项身体素质,练就一身强壮的身体,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学会自我保护,提高自理自控能力,适应时代的发展。

2.培养学生健身锻炼,为终身体育打好基础。体育教学中有很多动作能伴随人的一生进行活动:田径中的中长跑项目。球类运动的篮球、排球、乒乓球。武术、气功等都可以进行健身活动。通过讲授正确的动作技术和科学健身方法,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3.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通过组织教学比赛、游戏活动及考试、达标、运动会等活动,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调控能力及心理的稳定性和适应性。并向学生讲述健康人的心理标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经常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四、体育教育中应加强培养学生的文化科学素质

文化科学素质的培养,主要通过基础知识的学习、基本技术的掌握、基本技能的形成过程进行智能教育,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创造、求真。

1.培养学生的求知好学精神。体育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包含了多种文化的内涵。为此,通过中学体育教学手段,不但能增强学生体质,更主要的是能教会学生的体育理论知识,掌握锻炼身体的方法、原则,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学到体育文化知识。

2.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在中学体育教学中,让学生设计准备活动内容,编排徒手操,设计场地,自做体育器材等。都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想象力,而学生的创造性活动往往要靠教师的启发与引导,所以教师的教学方法、手段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很重要。

3.对学生进行“三基”教育。中学体育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这些是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根本保证,只有在教学中重视基础知识的传授,让学生掌握体育锻炼的规律性,才能使基本技术迅速提高,基本技能得到正常发挥。

4.促进学生的智能发展。田径的起跑练习能培养学生的快速反应能力,篮球的投篮命中率能培养学生的准确能力,排球的扣球能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体操动作能培养学生的时空感觉和运动感觉等。所以,学生的智能水平通过中学体育教学能不断得到提高和发展。

五、加强课外体育活动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