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人体解剖学综述8篇

时间:2023-07-09 08:25:32

人体解剖学综述

人体解剖学综述篇1

1 解剖实验课的教学方法

1.1利用素材讲活解剖知识 学好解剖学首先要记住人体各部位的特点、结构,记是为了理解,例如记了骨与骨连接,是为理解肌学打基础;学好运动和内脏学就打下理解脉管系统和神经系统的基础;学好系统解剖学就为了学习局部解剖学开路;学好学好解剖及组织胚胎学就为进一步理解生理学、病理学及临床学科奠定了基础。人体的形态存在许多物理的、化学的、数学的、生物学的道理,可供人们研究和理解,就是形态结构的命名也都有其含义,你若能去理解它,便变得主动、活泼、有趣、易记,若孤立地看待,就觉得枯燥、乏味、难记。所以,我在上实验课时,利用模型、图片、多媒体等来诱导学生去理解人体的奥秘,既形象又生动,让学生能看得清、听得懂、记得牢。例如在某些标本上不易观察和辨认的内容象腹膜的配布、网膜孔等除了在模型、标本上指导观察外,还辅以课件、幻灯及腹膜电影的教学,学生见后感到真切并能帮助理解。

1.2强化理解、记忆,夯实每一节课 教育的最基本的原则就是因材施教,根据我校中职学生的情况和层次,在上解剖实验课时我设计了一套教学方案,包括预习、提示、操作、验收、小结这样几个环节的教学方法。①预习:提前布置本次课的内容,要求学生在课前进行预习,同时复习有关的系统解剖知识,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在课前写操作提纲,其内容包括:解剖程序、寻找结构的方法及注意事项等,为独立操作打下基础,同时认真检查其提纲并加强指导。②提示:在每次课前结合理论课的学习,将本次课的重点内容、操作难点及注意事项等结合挂图、幻灯及板书作一简要说明,使学生对本次课所学的内容有比较深刻的了解。③操作:在实验室里,讲解相应的重点、难点后,要求学生要按照自己书写的操作提纲进行操作,老师对其在操作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指导。要求不操作的学生观察操作者的操作,评判操作同学的对错,双重强化相应知识点,或观察以前解剖过的标本,进一步巩固相应的解剖知识。④验收:在每节解剖实验课基本结束后,我找一些本节课的难点、重点结构让同学进行辨认,以了解学生对所学内容掌握情况,以便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这一环节不仅有利于检查教学效果,保证教学了质量,还对学生的学习有更进一步的促进。⑤小结:每次课的最后,再将本次课的重点内容结合临床应用进行讲解。目的是加深学生们对重点内容的印象,了解其临床意义,不仅使死的解剖知识变活,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为今后临床课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未来的医疗卫生人员不仅要求技术精湛,还要有优秀的医学素养,要有刻苦钻研的精神,要有灵活运用的能力,这样才是合格的优秀的医疗卫生人员,所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也很重要。

2 提高学生的医学素养的能力

2.1重视科学态度的培养 医学是神圣的,也是科学的,所以需要严谨的科学态度。解剖实验课不仅是验证理论,更是增强学生感性认识的一种手段,也是培养良好科学作风,提高工作能力的重要手段,因此在实验课中必须对学生严格要求,我首先从课堂纪律上保证实验课的正常进行,要求学生在每次实验过程中要作好记录,在认真观察中学会辨认、分析、综合、描述和记忆,提倡一丝不苟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而且每一节课都要强化学生对人的尊重,对生命的尊重。

2.2重视学生口才培养 在以往的课堂提问中,我们经常发现一些学生显得过于拘谨声音怯弱,语无伦次,这固然有语文修养有关,但也于平时不注重语言训练,锻炼机会太少也有关。因此在实验课上,我们可以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我们除要求学生们回答问题语言要通顺,声音要洪亮外,而且要学会语言的逻辑性、交流性,尽量让每一位同学都有上台演讲的机会,在每次下课之前,都要随机点名一到两名学生登台讲解本次课的重点内容,在模型上寻找相应的知识点,并邀请部分同学和老师对学生的表达是否准确,声音是否洪亮,语言是否通顺进行评比打分。以上措施,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们既掌握了知识,又提高了语言能力,为日后进入临床能够同患者、同事进行科学、有效的沟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 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的能力

解剖学中的许多内容,存在着相互依赖或互为因果的关系,要引导学生在在记忆过程中注意反映这种联系。把那些时空上接近,性质上类同的内容,让学生在实验课上已学过的知识联系起来,会产生良好的记忆效果。如由髋关节的稳固性想到髋关节囊坚厚、髋臼较深;讲了右心的结构,可让学生们联系已学过的知识自学左心的结构。有的内容可用对立理想来记忆,如由交感神经的结构、功能特点想到副交感神经,这样正反对比形成联想,记忆必然深刻。

4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实验课上,让学生们通过课堂讨论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出好讨论题是搞好课堂讨论的关键,讨论的题型主要是具有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及临床联联系的综合分析题。例如在循环系统的一题为:肝硬化患者晚期为什么发生呕血、便血、脾大、脐周静脉怒张等表现?通过讨论既分析了门静脉与上、下腔静脉侧枝循环途径,又简单地介绍了临床肝硬化的症状和体征,克服了那种不明道理、死记硬背的习惯,从而从基础课开始探讨临床知识、有利于体现基础的重要,更增加了学生学习医学的兴趣。再如,在上完中枢神经系统之后,再让学生们讨论“中风”患者应出现哪些症状和体征等。把这些综合性很强的分析题,让学生进行充分的讨论,通过讨论,增强了学生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近年来,通过对解剖实验课的研究和探索,利用科学方法让各专业学生不仅爱上解剖课,而且提高了学生学习医学的兴趣。通过学习,学生们解剖技能综合考试成绩都有大幅度的提高,为临床课课程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在实验课上,利用学校的资源还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提高了医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将来向社会输送优秀的医疗卫生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解剖学是医学的基础课之一,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恩格斯说过:没有解剖学,就没有医学。精辟的论述了解剖学在医学中的重要地位。各层次的医学生只有学好了解剖学,才能为后面所学的各门学科打下坚实的基础。但解剖学是一门以形态描述为主的学科,学习解剖学的主要方法是通过对人体形态结构的观察,这种方法的确定是通过实验课来实现的,所以上好实验课是提高解剖教学质量中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同时还可以利用解剖实验课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1 解剖实验课的教学方法

1.1利用素材讲活解剖知识 学好解剖学首先要记住人体各部位的特点、结构,记是为了理解,例如记了骨与骨连接,是为理解肌学打基础;学好运动和内脏学就打下理解脉管系统和神经系统的基础;学好系统解剖学就为了学习局部解剖学开路;学好学好解剖及组织胚胎学就为进一步理解生理学、病理学及临床学科奠定了基础。人体的形态存在许多物理的、化学的、数学的、生物学的道理,可供人们研究和理解,就是形态结构的命名也都有其含义,你若能去理解它,便变得主动、活泼、有趣、易记,若孤立地看待,就觉得枯燥、乏味、难记。所以,我在上实验课时,利用模型、图片、多媒体等来诱导学生去理解人体的奥秘,既形象又生动,让学生能看得清、听得懂、记得牢。例如在某些标本上不易观察和辨认的内容象腹膜的配布、网膜孔等除了在模型、标本上指导观察外,还辅以课件、幻灯及腹膜电影的教学,学生见后感到真切并能帮助理解。

1.2强化理解、记忆,夯实每一节课 教育的最基本的原则就是因材施教,根据我校中职学生的情况和层次,在上解剖实验课时我设计了一套教学方案,包括预习、提示、操作、验收、小结这样几个环节的教学方法。①预习:提前布置本次课的内容,要求学生在课前进行预习,同时复习有关的系统解剖知识,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在课前写操作提纲,其内容包括:解剖程序、寻找结构的方法及注意事项等,为独立操作打下基础,同时认真检查其提纲并加强指导。②提示:在每次课前结合理论课的学习,将本次课的重点内容、操作难点及注意事项等结合挂图、幻灯及板书作一简要说明,使学生对本次课所学的内容有比较深刻的了解。③操作:在实验室里,讲解相应的重点、难点后,要求学生要按照自己书写的操作提纲进行操作,老师对其在操作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指导。要求不操作的学生观察操作者的操作,评判操作同学的对错,双重强化相应知识点,或观察以前解剖过的标本,进一步巩固相应的解剖知识。④验收:在每节解剖实验课基本结束后,我找一些本节课的难点、重点结构让同学进行辨认,以了解学生对所学内容掌握情况,以便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这一环节不仅有利于检查教学效果,保证教学了质量,还对学生的学习有更进一步的促进。⑤小结:每次课的最后,再将本次课的重点内容结合临床应用进行讲解。目的是加深学生们对重点内容的印象,了解其临床意义,不仅使死的解剖知识变活,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为今后临床课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未来的医疗卫生人员不仅要求技术精湛,还要有优秀的医学素养,要有刻苦钻研的精神,要有灵活运用的能力,这样才是合格的优秀的医疗卫生人员,所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也很重要。

2 提高学生的医学素养的能力

2.1重视科学态度的培养 医学是神圣的,也是科学的,所以需要严谨的科学态度。解剖实验课不仅是验证理论,更是增强学生感性认识的一种手段,也是培养良好科学作风,提高工作能力的重要手段,因此在实验课中必须对学生严格要求,我首先从课堂纪律上保证实验课的正常进行,要求学生在每次实验过程中要作好记录,在认真观察中学会辨认、分析、综合、描述和记忆,提倡一丝不苟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而且每一节课都要强化学生对人的尊重,对生命的尊重。

2.2重视学生口才培养 在以往的课堂提问中,我们经常发现一些学生显得过于拘谨声音怯弱,语无伦次,这固然有语文修养有关,但也于平时不注重语言训练,锻炼机会太少也有关。因此在实验课上,我们可以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我们除要求学生们回答问题语言要通顺,声音要洪亮外,而且要学会语言的逻辑性、交流性,尽量让每一位同学都有上台演讲的机会,在每次下课之前,都要随机点名一到两名学生登台讲解本次课的重点内容,在模型上寻找相应的知识点,并邀请部分同学和老师对学生的表达是否准确,声音是否洪亮,语言是否通顺进行评比打分。以上措施,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们既掌握了知识,又提高了语言能力,为日后进入临床能够同患者、同事进行科学、有效的沟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 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的能力

解剖学中的许多内容,存在着相互依赖或互为因果的关系,要引导学生在在记忆过程中注意反映这种联系。把那些时空上接近,性质上类同的内容,让学生在实验课上已学过的知识联系起来,会产生良好的记忆效果。如由髋关节的稳固性想到髋关节囊坚厚、髋臼较深;讲了右心的结构,可让学生们联系已学过的知识自学左心的结构。有的内容可用对立理想来记忆,如由交感神经的结构、功能特点想到副交感神经,这样正反对比形成联想,记忆必然深刻。

4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人体解剖学综述篇2

        1  解剖实验课的教学方法 

        1.1利用素材讲活解剖知识  学好解剖学首先要记住人体各部位的特点、结构,记是为了理解,例如记了骨与骨连接,是为理解肌学打基础;学好运动和内脏学就打下理解脉管系统和神经系统的基础;学好系统解剖学就为了学习局部解剖学开路;学好学好解剖及组织胚胎学就为进一步理解生理学、病理学及临床学科奠定了基础。人体的形态存在许多物理的、化学的、数学的、生物学的道理,可供人们研究和理解,就是形态结构的命名也都有其含义,你若能去理解它,便变得主动、活泼、有趣、易记,若孤立地看待,就觉得枯燥、乏味、难记。所以,我在上实验课时,利用模型、图片、多媒体等来诱导学生去理解人体的奥秘,既形象又生动,让学生能看得清、听得懂、记得牢。例如在某些标本上不易观察和辨认的内容象腹膜的配布、网膜孔等除了在模型、标本上指导观察外,还辅以课件、幻灯及腹膜电影的教学,学生见后感到真切并能帮助理解。 

        1.2强化理解、记忆,夯实每一节课  教育的最基本的原则就是因材施教,根据我校中职学生的情况和层次,在上解剖实验课时我设计了一套教学方案,包括预习、提示、操作、验收、小结这样几个环节的教学方法。①预习:提前布置本次课的内容,要求学生在课前进行预习,同时复习有关的系统解剖知识,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在课前写操作提纲,其内容包括:解剖程序、寻找结构的方法及注意事项等,为独立操作打下基础,同时认真检查其提纲并加强指导。②提示:在每次课前结合理论课的学习,将本次课的重点内容、操作难点及注意事项等结合挂图、幻灯及板书作一简要说明,使学生对本次课所学的内容有比较深刻的了解。③操作:在实验室里,讲解相应的重点、难点后,要求学生要按照自己书写的操作提纲进行操作,老师对其在操作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指导。要求不操作的学生观察操作者的操作,评判操作同学的对错,双重强化相应知识点,或观察以前解剖过的标本,进一步巩固相应的解剖知识。④验收:在每节解剖实验课基本结束后,我找一些本节课的难点、重点结构让同学进行辨认,以了解学生对所学内容掌握情况,以便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这一环节不仅有利于检查教学效果,保证教学了质量,还对学生的学习有更进一步的促进。⑤小结:每次课的最后,再将本次课的重点内容结合临床应用进行讲解。目的是加深学生们对重点内容的印象,了解其临床意义,不仅使死的解剖知识变活,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为今后临床课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未来的医疗卫生人员不仅要求技术精湛,还要有优秀的医学素养,要有刻苦钻研的精神,要有灵活运用的能力,这样才是合格的优秀的医疗卫生人员,所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也很重要。 

        2  提高学生的医学素养的能力 

        2.1重视科学态度的培养  医学是神圣的,也是科学的,所以需要严谨的科学态度。解剖实验课不仅是验证理论,更是增强学生感性认识的一种手段,也是培养良好科学作风,提高工作能力的重要手段,因此在实验课中必须对学生严格要求,我首先从课堂纪律上保证实验课的正常进行,要求学生在每次实验过程中要作好记录,在认真观察中学会辨认、分析、综合、描述和记忆,提倡一丝不苟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而且每一节课都要强化学生对人的尊重,对生命的尊重。 

        2.2重视学生口才培养  在以往的课堂提问中,我们经常发现一些学生显得过于拘谨声音怯弱,语无伦次,这固然有语文修养有关,但也于平时不注重语言训练,锻炼机会太少也有关。因此在实验课上,我们可以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我们除要求学生们回答问题语言要通顺,声音要洪亮外,而且要学会语言的逻辑性、交流性,尽量让每一位同学都有上台演讲的机会,在每次下课之前,都要随机点名一到两名学生登台讲解本次课的重点内容,在模型上寻找相应的知识点,并邀请部分同学和老师对学生的表达是否准确,声音是否洪亮,语言是否通顺进行评比打分。以上措施,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们既掌握了知识,又提高了语言能力,为日后进入临床能够同患者、同事进行科学、有效的沟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  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的能力 

        解剖学中的许多内容,存在着相互依赖或互为因果的关系,要引导学生在在记忆过程中注意反映这种联系。把那些时空上接近,性质上类同的内容,让学生在实验课上已学过的知识联系起来,会产生良好的记忆效果。如由髋关节的稳固性想到髋关节囊坚厚、髋臼较深;讲了右心的结构,可让学生们联系已学过的知识自学左心的结构。有的内容可用对立理想来记忆,如由交感神经的结构、功能特点想到副交感神经,这样正反对比形成联想,记忆必然深刻。 

        4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实验课上,让学生们通过课堂讨论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出好讨论题是搞好课堂讨论的关键,讨论的题型主要是具有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及临床联联系的综合分析题。例如在循环系统的一题为:肝硬化患者晚期为什么发生呕血、便血、脾大、脐周静脉怒张等表现?通过讨论既分析了门静脉与上、下腔静脉侧枝循环途径,又简单地介绍了临床肝硬化的症状和体征,克服了那种不明道理、死记硬背的习惯,从而从基础课开始探讨临床知识、有利于体现基础的重要,更增加了学生学习医学的兴趣。再如,在上完中枢神经系统之后,再让学生们讨论“中风”患者应出现哪些症状和体征等。把这些综合性很强的分析题,让学生进行充分的讨论,通过讨论,增强了学生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近年来,通过对解剖实验课的研究和探索,利用科学方法让各专业学生不仅爱上解剖课,而且提高了学生学习医学的兴趣。通过学习,学生们解剖技能综合考试成绩都有大幅度的提高,为临床课课程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在实验课上,利用学校的资源还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提高了医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将来向社会输送优秀的医疗卫生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解剖学是医学的基础课之一,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恩格斯说过:没有解剖学,就没有医学。精辟的论述了解剖学在医学中的重要地位。各层次的医学生只有学好了解剖学,才能为后面所学的各门学科打下坚实的基础。但解剖学是一门以形态描述为主的学科,学习解剖学的主要方法是通过对人体形态结构的观察,这种方法的确定是通过实验课来实现的,所以上好实验课是提高解剖教学质量中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同时还可以利用解剖实验课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1  解剖实验课的教学方法

        1.1利用素材讲活解剖知识  学好解剖学首先要记住人体各部位的特点、结构,记是为了理解,例如记了骨与骨连接,是为理解肌学打基础;学好运动和内脏学就打下理解脉管系统和神经系统的基础;学好系统解剖学就为了学习局部解剖学开路;学好学好解剖及组织胚胎学就为进一步理解生理学、病理学及临床学科奠定了基础。人体的形态存在许多物理的、化学的、数学的、生物学的道理,可供人们研究和理解,就是形态结构的命名也都有其含义,你若能去理解它,便变得主动、活泼、有趣、易记,若孤立地看待,就觉得枯燥、乏味、难记。所以,我在上实验课时,利用模型、图片、多媒体等来诱导学生去理解人体的奥秘,既形象又生动,让学生能看得清、听得懂、记得牢。例如在某些标本上不易观察和辨认的内容象腹膜的配布、网膜孔等除了在模型、标本上指导观察外,还辅以课件、幻灯及腹膜电影的教学,学生见后感到真切并能帮助理解。

        1.2强化理解、记忆,夯实每一节课  教育的最基本的原则就是因材施教,根据我校中职学生的情况和层次,在上解剖实验课时我设计了一套教学方案,包括预习、提示、操作、验收、小结这样几个环节的教学方法。①预习:提前布置本次课的内容,要求学生在课前进行预习,同时复习有关的系统解剖知识,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在课前写操作提纲,其内容包括:解剖程序、寻找结构的方法及注意事项等,为独立操作打下基础,同时认真检查其提纲并加强指导。②提示:在每次课前结合理论课的学习,将本次课的重点内容、操作难点及注意事项等结合挂图、幻灯及板书作一简要说明,使学生对本次课所学的内容有比较深刻的了解。③操作:在实验室里,讲解相应的重点、难点后,要求学生要按照自己书写的操作提纲进行操作,老师对其在操作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指导。要求不操作的学生观察操作者的操作,评判操作同学的对错,双重强化相应知识点,或观察以前解剖过的标本,进一步巩固相应的解剖知识。④验收:在每节解剖实验课基本结束后,我找一些本节课的难点、重点结构让同学进行辨认,以了解学生对所学内容掌握情况,以便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这一环节不仅有利于检查教学效果,保证教学了质量,还对学生的学习有更进一步的促进。⑤小结:每次课的最后,再将本次课的重点内容结合临床应用进行讲解。目的是加深学生们对重点内容的印象,了解其临床意义,不仅使死的解剖知识变活,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为今后临床课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未来的医疗卫生人员不仅要求技术精湛,还要有优秀的医学素养,要有刻苦钻研的精神,要有灵活运用的能力,这样才是合格的优秀的医疗卫生人员,所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也很重要。

       2  提高学生的医学素养的能力

        2.1重视科学态度的培养  医学是神圣的,也是科学的,所以需要严谨的科学态度。解剖实验课不仅是验证理论,更是增强学生感性认识的一种手段,也是培养良好科学作风,提高工作能力的重要手段,因此在实验课中必须对学生严格要求,我首先从课堂纪律上保证实验课的正常进行,要求学生在每次实验过程中要作好记录,在认真观察中学会辨认、分析、综合、描述和记忆,提倡一丝不苟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而且每一节课都要强化学生对人的尊重,对生命的尊重。

        2.2重视学生口才培养  在以往的课堂提问中,我们经常发现一些学生显得过于拘谨声音怯弱,语无伦次,这固然有语文修养有关,但也于平时不注重语言训练,锻炼机会太少也有关。因此在实验课上,我们可以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我们除要求学生们回答问题语言要通顺,声音要洪亮外,而且要学会语言的逻辑性、交流性,尽量让每一位同学都有上台演讲的机会,在每次下课之前,都要随机点名一到两名学生登台讲解本次课的重点内容,在模型上寻找相应的知识点,并邀请部分同学和老师对学生的表达是否准确,声音是否洪亮,语言是否通顺进行评比打分。以上措施,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们既掌握了知识,又提高了语言能力,为日后进入临床能够同患者、同事进行科学、有效的沟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  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的能力

        解剖学中的许多内容,存在着相互依赖或互为因果的关系,要引导学生在在记忆过程中注意反映这种联系。把那些时空上接近,性质上类同的内容,让学生在实验课上已学过的知识联系起来,会产生良好的记忆效果。如由髋关节的稳固性想到髋关节囊坚厚、髋臼较深;讲了右心的结构,可让学生们联系已学过的知识自学左心的结构。有的内容可用对立理想来记忆,如由交感神经的结构、功能特点想到副交感神经,这样正反对比形成联想,记忆必然深刻。

        4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人体解剖学综述篇3

1 解剖实验课的教学方法

1.1利用素材讲活解剖知识 学好解剖学首先要记住人体各部位的特点、结构,记是为了理解,例如记了骨与骨连接,是为理解肌学打基础;学好运动和内脏学就打下理解脉管系统和神经系统的基础;学好系统解剖学就为了学习局部解剖学开路;学好学好解剖及组织胚胎学就为进一步理解生理学、病理学及临床学科奠定了基础。人体的形态存在许多物理的、化学的、数学的、生物学的道理,可供人们研究和理解,就是形态结构的命名也都有其含义,你若能去理解它,便变得主动、活泼、有趣、易记,若孤立地看待,就觉得枯燥、乏味、难记。所以,我在上实验课时,利用模型、图片、多媒体等来诱导学生去理解人体的奥秘,既形象又生动,让学生能看得清、听得懂、记得牢。例如在某些标本上不易观察和辨认的内容象腹膜的配布、网膜孔等除了在模型、标本上指导观察外,还辅以课件、幻灯及腹膜电影的教学,学生见后感到真切并能帮助理解。

1.2强化理解、记忆,夯实每一节课 教育的最基本的原则就是因材施教,根据我校中职学生的情况和层次,在上解剖实验课时我设计了一套教学方案,包括预习、提示、操作、验收、小结这样几个环节的教学方法。①预习:提前布置本次课的内容,要求学生在课前进行预习,同时复习有关的系统解剖知识,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在课前写操作提纲,其内容包括:解剖程序、寻找结构的方法及注意事项等,为独立操作打下基础,同时认真检查其提纲并加强指导。②提示:在每次课前结合理论课的学习,将本次课的重点内容、操作难点及注意事项等结合挂图、幻灯及板书作一简要说明,使学生对本次课所学的内容有比较深刻的了解。③操作:在实验室里,讲解相应的重点、难点后,要求学生要按照自己书写的操作提纲进行操作,老师对其在操作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指导。要求不操作的学生观察操作者的操作,评判操作同学的对错,双重强化相应知识点,或观察以前解剖过的标本,进一步巩固相应的解剖知识。④验收:在每节解剖实验课基本结束后,我找一些本节课的难点、重点结构让同学进行辨认,以了解学生对所学内容掌握情况,以便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这一环节不仅有利于检查教学效果,保证教学了质量,还对学生的学习有更进一步的促进。⑤小结:每次课的最后,再将本次课的重点内容结合临床应用进行讲解。目的是加深学生们对重点内容的印象,了解其临床意义,不仅使死的解剖知识变活,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为今后临床课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未来的医疗卫生人员不仅要求技术精湛,还要有优秀的医学素养,要有刻苦钻研的精神,要有灵活运用的能力,这样才是合格的优秀的医疗卫生人员,所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也很重要。

2 提高学生的医学素养的能力

2.1重视科学态度的培养 医学是神圣的,也是科学的,所以需要严谨的科学态度。解剖实验课不仅是验证理论,更是增强学生感性认识的一种手段,也是培养良好科学作风,提高工作能力的重要手段,因此在实验课中必须对学生严格要求,我首先从课堂纪律上保证实验课的正常进行,要求学生在每次实验过程中要作好记录,在认真观察中学会辨认、分析、综合、描述和记忆,提倡一丝不苟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而且每一节课都要强化学生对人的尊重,对生命的尊重。

2.2重视学生口才培养 在以往的课堂提问中,我们经常发现一些学生显得过于拘谨声音怯弱,语无伦次,这固然有语文修养有关,但也于平时不注重语言训练,锻炼机会太少也有关。因此在实验课上,我们可以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我们除要求学生们回答问题语言要通顺,声音要洪亮外,而且要学会语言的逻辑性、交流性,尽量让每一位同学都有上台演讲的机会,在每次下课之前,都要随机点名一到两名学生登台讲解本次课的重点内容,在模型上寻找相应的知识点,并邀请部分同学和老师对学生的表达是否准确,声音是否洪亮,语言是否通顺进行评比打分。以上措施,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们既掌握了知识,又提高了语言能力,为日后进入临床能够同患者、同事进行科学、有效的沟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 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的能力

解剖学中的许多内容,存在着相互依赖或互为因果的关系,要引导学生在在记忆过程中注意反映这种联系。把那些时空上接近,性质上类同的内容,让学生在实验课上已学过的知识联系起来,会产生良好的记忆效果。如由髋关节的稳固性想到髋关节囊坚厚、髋臼较深;讲了右心的结构,可让学生们联系已学过的知识自学左心的结构。有的内容可用对立理想来记忆,如由交感神经的结构、功能特点想到副交感神经,这样正反对比形成联想,记忆必然深刻。

4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实验课上,让学生们通过课堂讨论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出好讨论题是搞好课堂讨论的关键,讨论的题型主要是具有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及临床联联系的综合分析题。例如在循环系统的一题为:肝硬化患者晚期为什么发生呕血、便血、脾大、脐周静脉怒张等表现?通过讨论既分析了门静脉与上、下腔静脉侧枝循环途径,又简单地介绍了临床肝硬化的症状和体征,克服了那种不明道理、死记硬背的习惯,从而从基础课开始探讨临床知识、有利于体现基础的重要,更增加了学生学习医学的兴趣。再如,在上完中枢神经系统之后,再让学生们讨论“中风”患者应出现哪些症状和体征等。把这些综合性很强的分析题,让学生进行充分的讨论,通过讨论,增强了学生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近年来,通过对解剖实验课的研究和探索,利用科学方法让各专业学生不仅爱上解剖课,而且提高了学生学习医学的兴趣。通过学习,学生们解剖技能综合考试成绩都有大幅度的提高,为临床课课程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在实验课上,利用学校的资源还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提高了医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将来向社会输送优秀的医疗卫生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解剖学是医学的基础课之一,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恩格斯说过:没有解剖学,就没有医学。精辟的论述了解剖学在医学中的重要地位。各层次的医学生只有学好了解剖学,才能为后面所学的各门学科打下坚实的基础。但解剖学是一门以形态描述为主的学科,学习解剖学的主要方法是通过对人体形态结构的观察,这种方法的确定是通过实验课来实现的,所以上好实验课是提高解剖教学质量中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同时还可以利用解剖实验课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1 解剖实验课的教学方法

1.1利用素材讲活解剖知识 学好解剖学首先要记住人体各部位的特点、结构,记是为了理解,例如记了骨与骨连接,是为理解肌学打基础;学好运动和内脏学就打下理解脉管系统和神经系统的基础;学好系统解剖学就为了学习局部解剖学开路;学好学好解剖及组织胚胎学就为进一步理解生理学、病理学及临床学科奠定了基础。人体的形态存在许多物理的、化学的、数学的、生物学的道理,可供人们研究和理解,就是形态结构的命名也都有其含义,你若能去理解它,便变得主动、活泼、有趣、易记,若孤立地看待,就觉得枯燥、乏味、难记。所以,我在上实验课时,利用模型、图片、多媒体等来诱导学生去理解人体的奥秘,既形象又生动,让学生能看得清、听得懂、记得牢。例如在某些标本上不易观察和辨认的内容象腹膜的配布、网膜孔等除了在模型、标本上指导观察外,还辅以课件、幻灯及腹膜电影的教学,学生见后感到真切并能帮助理解。

1.2强化理解、记忆,夯实每一节课 教育的最基本的原则就是因材施教,根据我校中职学生的情况和层次,在上解剖实验课时我设计了一套教学方案,包括预习、提示、操作、验收、小结这样几个环节的教学方法。①预习:提前布置本次课的内容,要求学生在课前进行预习,同时复习有关的系统解剖知识,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在课前写操作提纲,其内容包括:解剖程序、寻找结构的方法及注意事项等,为独立操作打下基础,同时认真检查其提纲并加强指导。②提示:在每次课前结合理论课的学习,将本次课的重点内容、操作难点及注意事项等结合挂图、幻灯及板书作一简要说明,使学生对本次课所学的内容有比较深刻的了解。③操作:在实验室里,讲解相应的重点、难点后,要求学生要按照自己书写的操作提纲进行操作,老师对其在操作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指导。要求不操作的学生观察操作者的操作,评判操作同学的对错,双重强化相应知识点,或观察以前解剖过的标本,进一步巩固相应的解剖知识。④验收:在每节解剖实验课基本结束后,我找一些本节课的难点、重点结构让同学进行辨认,以了解学生对所学内容掌握情况,以便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这一环节不仅有利于检查教学效果,保证教学了质量,还对学生的学习有更进一步的促进。⑤小结:每次课的最后,再将本次课的重点内容结合临床应用进行讲解。目的是加深学生们对重点内容的印象,了解其临床意义,不仅使死的解剖知识变活,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为今后临床课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未来的医疗卫生人员不仅要求技术精湛,还要有优秀的医学素养,要有刻苦钻研的精神,要有灵活运用的能力,这样才是合格的优秀的医疗卫生人员,所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也很重要。 转贴于

2 提高学生的医学素养的能力

2.1重视科学态度的培养 医学是神圣的,也是科学的,所以需要严谨的科学态度。解剖实验课不仅是验证理论,更是增强学生感性认识的一种手段,也是培养良好科学作风,提高工作能力的重要手段,因此在实验课中必须对学生严格要求,我首先从课堂纪律上保证实验课的正常进行,要求学生在每次实验过程中要作好记录,在认真观察中学会辨认、分析、综合、描述和记忆,提倡一丝不苟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而且每一节课都要强化学生对人的尊重,对生命的尊重。

2.2重视学生口才培养 在以往的课堂提问中,我们经常发现一些学生显得过于拘谨声音怯弱,语无伦次,这固然有语文修养有关,但也于平时不注重语言训练,锻炼机会太少也有关。因此在实验课上,我们可以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我们除要求学生们回答问题语言要通顺,声音要洪亮外,而且要学会语言的逻辑性、交流性,尽量让每一位同学都有上台演讲的机会,在每次下课之前,都要随机点名一到两名学生登台讲解本次课的重点内容,在模型上寻找相应的知识点,并邀请部分同学和老师对学生的表达是否准确,声音是否洪亮,语言是否通顺进行评比打分。以上措施,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们既掌握了知识,又提高了语言能力,为日后进入临床能够同患者、同事进行科学、有效的沟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 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的能力

解剖学中的许多内容,存在着相互依赖或互为因果的关系,要引导学生在在记忆过程中注意反映这种联系。把那些时空上接近,性质上类同的内容,让学生在实验课上已学过的知识联系起来,会产生良好的记忆效果。如由髋关节的稳固性想到髋关节囊坚厚、髋臼较深;讲了右心的结构,可让学生们联系已学过的知识自学左心的结构。有的内容可用对立理想来记忆,如由交感神经的结构、功能特点想到副交感神经,这样正反对比形成联想,记忆必然深刻。

4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人体解剖学综述篇4

【关键词】 社会因素剖宫产; 上升; 控制对策

中图分类号 R719.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5)17-0109-02

doi:10.14033/ki.cfmr.2015.17.061

剖宫手术在1610年诞生之后,其一直便是高危妊娠和处理异常分娩的重要手段[1]。随着剖工产技术的不断发展,手术时间越来越短,手术死亡率越来越低,手术安全性越来越高,使得剖宫产指征的渐渐放宽,剖宫产率日益增长。最近几年来社会因素成为了引起剖宫产率上涨的重要因素,本文笔者结合笔者所在医院社会因素剖宫产孕妇的临床资料分析了社会因素剖宫产现状及原因,以期有效指导控制剖宫产指征。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笔者所在医院2012-2014年以来所收治的社会因素剖宫产孕妇中选择1306例作为临床研究对象,产妇最小年龄23岁,最大年龄42岁,平均(28.9±3.8)岁;最短孕周37.2周,最长孕周40.5周,平均(38.4±1.2)周;其中,783例为经产妇,523例为初产妇;568例顺产,738行剖宫产,剖宫产率为56.51%;其中,社会因素剖宫产336例,占剖宫产的45.53%。

1.2 方法

重点分析研究本文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将社会因素(社会因素即是无显著医学指征,孕产妇和家属要求医院进行剖宫产[2])、剖宫产构成及原因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观察分析表1得知,从2012年开始,笔者所在医院剖宫产率及社会因素剖宫产率呈现出逐年上涨趋势,2014年剖宫产率和社会因素剖宫产率分别高达59.20%和31.34%。

3 讨论

3.1 社会性因素剖宫产原因分析

3.1.1 孕产妇及家属原因 分娩知识缺乏,孕产妇身体素质较差,孕产妇待产期间看到其他孕妇分娩痛苦而出现恐惧、害怕的心理,担心自己难以忍受分娩之痛,再加上阴道分娩功率并不是百分之百,选择自然分娩时阴道会积压胎儿头部,普遍孕妇错认为这一方式会影响胎儿智力成长,同时剖宫产有助于保持较好的体型,这是大多数女性尤为注意的[3-5]。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人们工作和生活压力不断增长,造成结婚和生育的年龄越来越晚,大多数都属于高龄产妇,因此为了安全着想普遍选择剖宫产。有些家庭传统封建思想严重,尤其在意胎儿出生日期,特意将出生日期安排在黄道之日。随着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生活质量不断提升,消费观念也有所改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降消项目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农民医疗负担,这样他们便有能力承受剖宫产的费用,从而使得农村剖宫产增多。

3.1.2 医源性因素 当前医疗环境越来越复杂,产妇属于高风险科室,产程中无法预测的风险较多,产科医师的压力较大,在分娩过程中出现了意外事件将会引起医疗纠纷,医疗体系对于医师的保护不充足,尤其是在处理医疗损害赔偿时,医方需要承担举证倒置的责任,使得产科医师为了降低医疗纠纷而采取防御性医疗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放宽了手术指征[6]。青年医师缺乏自然分娩操作技能,发现和处理难产的经验不足,担忧出现意外事件,吃苦精神和耐心等待态度较为缺乏,不采取自然分娩试行或不充分试产而直接采取剖宫产。剖宫产的利润远远高于自然分娩的利润,站在医院角度分析是有益的[7]。

3.2 降低社会性因素剖宫产对策

剖宫产率逐年上升直接体现了医疗技术的进步,然而剖宫产率增长并不是说明了产科质量的提升,剖宫产引发母婴经期或远期的并发症已经被很多专家所证实。相关文献[8]表明,剖宫产产妇病死率比自然分娩高2~4倍或更高,新生儿病死率也高于自然分娩,剖宫产中社会因素剖宫产的比例较大。因此,需要采取有效措施降低社会因素剖宫产率:(1)高度重视孕前宣传教育,引导广大孕产妇选择最理想的生育期进行受孕、生育。(2)加强产前宣传教育,相关研究文献[9]表明,分娩方式的选择同孕产妇对分娩方式的认识具有直接的关系,指出应该对孕产妇进行形式多样的自然分娩教育。善于利用社会机构举办的孕妇学校,在教学过程中向孕产妇详细讲解自然分娩和剖宫产的基本知识、自然分娩优越性和剖宫产可能出现的风险,使得产妇能够在生产前了解到自然分娩的基础知识和技巧,树立自然分娩的决心和信心,有效引导孕妇及家属正确看待剖宫产[9]。(3)加强孕产妇管理,只要怀孕了就必须办理孕期保健卡,全面检查,掌握身体状况,定期进行产前检查,及时发现妊娠高危情况,有效缓解妊娠产生的各种异常状况,积极治疗孕期产生的并发症和合并症。(4)医务人员需要增强责任意识,动态监护产时胎儿,加强监测产程,有效指导分娩,经过系统培训增强医师生产技术、处理正常产程和异常产程的能力,进而提高自然分娩安全性。(5)提供无痛分娩和导乐陪产等优质化服务,在生产期间尽量为产妇创造一个亲切、舒适、轻松、温馨的生产氛围,降低孕妇分娩时的恐惧感和痛苦。(6)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剖宫产的适当提高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母婴并发症,然而盲目提高剖宫产率并不会有效降低围产儿死亡率和新生儿窒息率。当产妇及家属由于多种因素提出医学指征剖宫产时,医师及护理人员应该尽量去沟通、解释,衡量剖宫产的利弊,争取试产。(7)加强人口素质教育,不搞封建迷信,不信生辰八字。(8)获取家庭、社会及医院管理层对产科医师的理解与支持,认可产科具有高风险的特征,产科工作压力不仅只是要求产科医师与医院承担,更需要医疗纠纷申诉机构的理解和公正合理处理,为产科医务工作者创造安全的行医环境,减轻他们的心理负担和精神压力,这样便能够有利于医务人员以科学态度来选择正确的分娩方式,对于控制社会因素剖宫产率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10]。

综上所述,为了保证母婴健康与安全,降低社会因素剖宫产率需要全社会的支持与理解,只有医患双方共同努力,才能将剖宫产率控制在一个合理范围内。

参考文献

[1]李奇迅,熊霞鹂,孔令蕤.我院近20年剖宫产率及剖宫产指征变化的临床分析[J].医学综述,2013,19(17):3221-3223.

[2]张东红.开封市1990年至2009年剖宫产率及指征变化分析[J].中国实用医刊,2013,40(7):71-72.

[3]高允锁,王小丹,李巧.海南三甲医院2002-2011年剖宫产现况分析[J].海南医学,2013,24(7):1067-1068.

[4]王敏,姚丽艳.剖宫产率现状分析[J].医学综述,2011,17(24):3732-3733.

[5]陈晓红,潘玉红.我国剖宫产的现状与思考[J].医学综述,2012,18(18):3003-3006.

[6]周崇锦,张达理.四川省名山县人民医院1998~2009年剖宫产率上升原因分析[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1,8(2):124-126.

[7]林小红,牛建民,粱志江.10年剖宫产指征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2,27(5):657-659.

[8]呼松月.河南扶沟县2007~2013年剖宫产率及剖宫产指征变化原因分析[J].中国计划生育和妇产科,2014,6(8):66-68,71.

人体解剖学综述篇5

关键词:人体解剖学;教学;改革

人体解剖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形态科基础课,在医学生的教育课程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必修基础课程。该门课程从机体器官的形态、位置以及结构等方面向学生阐述有关人体构造方面的知识[1]。多少年来,我国的医学院校的解剖学教学一直是延袭西方传统的教学模式,即理论的讲授加上尸体解剖或标本模型的示教[2]。然而人体的结构是极其复杂的,人体解剖学所涉及得名词术语数量大且词义难懂,无形中给任课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虽然现在的教育体系已经趋于完整,并且也产生了固定的教育模式,然而在解剖学教学的实践中仍然存在着不少弊端,影响我国医学生的整体技术水平发展,在这个计算机技术发达的年代,传统的教学已经不能满足时展的步伐,固步自封只会加大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PBL教学法与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教学手段的涉入将带来不言而喻的优势,但其并不能完美取代国内传统的教学方式,适当结合两种教学方式将带给解剖学教育变革性的突破。

1 传统教学的不足之处

1.1 缺乏实践

在传统的生物医学教育模式影响下,人体解剖学把人体当作一架机器,按照不同的系统以及局部来研究各器官的形态结构以及它们位置上的分布。传统教科书上所记载及描述的信息绝大多数出自于前人在尸体观测到的结果,然而学生所接触到的是用福尔马林溶液固定的苍白而僵硬的尸体标本或者是塑料模型,这种纯粹的理论教育,缺乏实践、脱离活体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接触到真正病人时常感到手足无措。

1.2 缺乏创造力

人体解剖学是教学时数最高的一门基础医学课程,其内容繁多,容易混淆。该课程要求的记忆词汇多达5000余条,而搞清它们之间的关系并掌握变得难上加难。医学对于解剖学的印象都是难记、难学且枯燥乏味。尤其教育培养时只注重理论考试而忽视实践能力的全面考核制度,使得学生只注重死记硬背书本而忽视识认实物,导致教学内容脱离临床应用,还加大了学生的学习难度,渐渐对这些干巴巴的解剖名词产生厌烦情绪,最终导致学生严重缺乏创造力。

1.3 缺乏适用性和针对性

现行的人体解剖学本科统编教材已编至第四版,然而由于过于强调解剖学的系统性,使得其极其缺乏适用性及针对性,对于不同层次的医学生,需要掌握的解剖学知识、未来面临的专业选择分科、基层或者农村、是否从事全科医疗服务这些实际的问题,传统的解剖教学无法适应各个专业的培养目标,更无法将这些问题解决。

2 PBL辅助教学的应用

2.1 PBL的概述

PBL(Problem Based Learning)是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改革模式,是目前国际上公认的教学改革方式[3]。PBL辅助教学法强调将学习环境设定为复杂但有实际意义的问题情境,学生自己动脑、自己提出问题、查找资料、提炼答案、合作建立交流平台,最终达到解决问题并掌握隐含其背后的知识技能,积极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2.2 PBL辅助教学的优点

PBL辅助教学与传统教学模式在设计理念、理论实践、评估体系以及效果方面均呈现出明显得优越性,具体如下。

2.2.1 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PBL辅助教学法将教师的角色定义在帮助者,防止学生获取知识过程中偏题并加以指导,整个过程以学生为中心展开以讨论为主的问题构建—合作—解决,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合作能力,促进学习的灵活性并提升学生的思维模式。该法积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可以达到极佳的学习效果。

2.2.2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

这种教学模式的完成,有赖于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不仅局限于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注重其提出问题、分析整合大量资料并给出准确结论的能力。PBL辅助教学模式的执行将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2.2.3 提高交流能力

PBL教学模式注重团队合作,需要小组合理分工、默契配合。这个过程给学生以交流沟通为主的技能锻炼,不仅是综合分析能力,在无形中培养出密切的团队合作精神、语言表达能力、协调能力以及组织能力。而这些综合素质的提升将在未来产生积极的影响。

总而言之,PBL作为一种教育模式,更应该结合我国医学教学背景执行,以其在国外教学中取得的成功,我们相信我国医学教育业也将在PBL教学法的辅助引导下取得成效。

3 多媒体教学的应用

3.1 多媒体教学概述

多媒体教学是指根据信息传播理论和教学过程的规律而设计实施、评价教育过程的系统方法,它是以多媒体计算机为核心,集图、文、声、像全方位信息处理功能于一体的智能化教学[4]。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教育的宗旨是培养出适合时展的人才,尤其是医学,教育改革变得尤为重要,要逐渐实现教学现代化。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达到优化教学体系、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人体解剖学具有很强的直观性与实践性,正适合多媒体技术发挥优势。

3.2 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3.2.1 增强学生感性认识

取代传统教育单一的表现形式,多媒体教学将抽象难懂的知识技能具体形象化,从某种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热情。利用多感官刺激,多媒体教学技术实现了动静、虚实、繁简的转变,消除学生抽象思维、逻辑思维等方面的障碍,降低学习难度的同时使学员获得生动直接的感性认识,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使教学变得得心应手。

3.2.2 提高教学水平

人体解剖学不仅内容多,涉及名词概念繁多,而且知识点关联性不强,逻辑推理少,导致教师讲得费时,学生理解和记忆费力[5]。在多媒体中,通过声音、文字、动画图像等对学生进行多感官综合刺激,达到较好的记忆效果,同时提升整个教学水平。

同样,多媒体教学有很多优势,但并不完美,如容易使学生产生视觉疲劳等。不能过分依赖多媒体教学技术,使得教师整体授课水平的降低。应结合现有传统教学模式在内的多种方式,互补长短,最终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总之,人体解剖学的教学改革绝非一蹴而就的工程,在医药科学不断发展、各学科间相互交叉日益显著的今天,如何提高人体解剖学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操作能力,如何为国家培养高质量的医学人才将是我们共同面临的新问题。这项改革不仅对国家教育部门无论是教学观念、教学模式还是教学内容及手段都提出了新要求,同时也是对教师本身综合能力、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出了新挑战。无论如何,我们将把这项变革继续到底。

参考文献

[1]郝剑鸿.多媒体在人体解剖学教学中应用探讨[J].科技咨询,2010,15:192.

[2]林奇.人体解剖学教学的现状及改革的设想[J].西北医学教育,2007,4(14): 208-210.

[3]柏树令.解剖学教学改革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解剖学杂志,2006,1(29):130-132.

人体解剖学综述篇6

关键词:运动解剖学;教学改革;探索

中图分类号:G80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808(2012)01-0066-04

当今社会科学迅猛发展,体育科学及运动医学的发展也日新月异,作为基础学科的运动解剖教学重要性日益凸显。只依靠传统的讲授性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体育院校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的需要。优化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开拓创新精神及其提高教学质量具有特殊意义。

1运动解剖学教学的现状及成因

1.1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不够完善

运动解剖学是一门应用学科,其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都是课程的重要环节,它是以正常健康人体的形态结构为基础,在运动条件下研究人体形态结构变化和适应的学科,内容涵盖解剖学基础和体育科学相关的基本理论。运动解剖学虽是基础课程,但它与运动实践联系非常密切,学习本门课程可以让体育专业的学生加深对体育技术动作、常用身体练习方法的理解,在掌握足够的解剖学知识基础上为提高技术水平、预防运动损伤等运动实践服务。近年来,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全国大部分体育院校对运动解剖学等理论课程课时进行了缩减,很多体育院校运动解剖学课程课在教学大纲中的设定由上世纪90年代的108学时减少到现在的72学时,由于总体课时的缩减,实验课时也相应减少,一般为10~12课时。并且在授课过程中,存在以人体解剖学授课内容为主,对在此基础之上运动解剖学讲解不深入,不透彻的问题。

1.2授课方式单一,现代教育技术使用不足

运动解剖学属于形态学范畴,直观教学十分重要。运动解剖学由于课程特点,专业术语、专业结构描述较多,知识繁琐,抽象难记,使该课程成为学生难以掌握的一门课。传统的授课方式基本由书本、粉笔和挂图组成,近年来随着电脑的迅速普及,Ppt课件已经基本取代挂图出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虽然手段更新了,但还是没有脱离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难以活跃课堂气氛,往往使学生觉得运动解剖学枯燥无味,逐渐失去学习兴趣,产生厌烦心理。另外,由于学生在课堂上缺少主动思考的时间,不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若不改变目前的教学模式,学生将失去对本门课程的学习兴趣,从而走入通过死记硬背来应付考试的误区,这显然对他们知识结构体系的构建和本学科发展不利。

1.3教师学科构成单一,对外交流机会较少

目前,我国从事运动解剖学教学工作的教师多来自医学院校,对体育专业知识了解相对较少,授课时把教学对象当作医学生来教,把运动解剖学当作人体解剖学来上。部分教师没有做到因材施教及忽略了人体解剖学和运动解剖学的差异性。由于体育院校学生的文化基础不同,对运动解剖学知识接受能力不同,从事专项不同,对知识选择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如大球类专项的学生对下肢各关节的结构和损伤相关知识更为关注,小球类专项的学生则对上肢各关节相关知识更为关注。另外,由于全国各所院校学生扩招的原因,学生数量大大增加,很多年轻教师毕业后经过短暂的培训甚至未经培训就直接走上讲台,与兄弟院校甚至本专业老教师学习交流教学经验的机会非常少。

1.4实验课重视程度不够

实验课课时比例偏少,一直是运动解剖学教学面临的重要问题。而在教学过程中这一点常常被忽视,部分教师对实践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实验标本教具不足,而且,一般实验授课仍遵循理论课按行政班级的授课方式,现有本科院校,行政班级人数多在30-50人之间,理论课授课一般不受上课人数影响,而实验课如继续按传统行政班级授课,则会导致在实验设备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上课人数过多,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并且学生课堂纪律差。学生对于实验课重要程度认识不足,课前不预习,课后不复习。在授课过程中存在走过场,敷衍了事的现象。基于以上原因严重影响实验课授课质量。

1.5学习态度不够端正

多年来,对入学新生调查了解发现,绝大多数新入学考生在高考前都全力以赴地复习文化课,而报考运动训练专业的学生还要进行系统地训练,每天运动的时间较多,身体消耗比较大。加上之前多年的训练,学习文化课时间减少,且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文化课的认识存在误解,不喜欢也不认真对待,所以当接触到运动解剖学这门专业性较强,术语、名词记忆较多,一些复杂的传导通路理解较难这样的课程时,很多学生力不从心,畏难甚至厌学者比例较高。

1.6考核方式、内容不尽合理

考核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上,大多数院校采用的考核和成绩评定方式是笔试及平时成绩各占一定比例。从考核的具体内容而言,更多的是考查学生对解剖学基础知识的掌握,而相对忽略了学生对于运用运动解剖知识分析体育实践问题的能力的考核。这也是教师在授课中重“理论”而轻“实践”的体现。学生需要背的东西很多,学起来内容比较枯燥,为了应付笔试,复习时更是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结果导致学生们学得死,学得烦,记得陕,忘得快,脱离实际,掌握知识也不牢固,很难反映出学生对本门课程的的真实理解程度。

2运动解剖学教学改革的设想

2.1修订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

在实施教学过程之前首先明确运动解剖学的总体目标,然后根据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组织相关学科教师讨论,仔细钻研教材,找出不同符合专业各自特点的知识,重新修订和编排符合教学需要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教学内容确定的基本原则是符合经济社会发需求,符合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依据专业教学大纲,确定教学目标,筛选教学内容,要求精讲少讲但重点要突出、难点要明确,要安排好讲授的内容对学生自学的内容、范围进行认真的分析、安排和导,以解决授课课时数缩减所带来的教学难题,达保证教学体系完整的目的。在确定具体教学内容时要注意人体解剖学和运动解剖学授课比例问题。在讲述人体解剖学知识基础上突出其形态结构和运动的联系。

2.2采用多种方式授课,优化教辅手段

在教育观念上要破除一次性教育模式,教师要树立终生教育的观念,结合体育实际,建立和完善一种既注意拓宽知识面,又注意培养实际能力的多层次终生教育体制。通过启发和讨论式教学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核心”的教育理念,能引导学生开动脑筋激发他们去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引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和探究问题的兴趣,充分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让学生感到课堂是自己的学习场所,不再只有教师的声音,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不再把学习看成是一种强制性的枯燥无味 的事情,而看成是一种紧张愉快的求知增智的活动。从而对学习就会有兴趣,就会自觉地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取得最佳学习效果。其次,在教学过程中避免单一讲述加板书形式,更多的采取文字叙述加CAI课件,配合活体观察、标本模型、计算机模拟等多种媒体并用的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耳、手、口、脑等多种器官,让整个教学过程形成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取向信息互动。要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使学生在参与学习活动过程中,通过体验来获得知识,使教学过程真正做到了“活、真、动”,从而实现了多信息、大容量、多趣味的高效教学模式。

2.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

建设一支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只片面追求“高学历”是不对的,必须要以“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提高教师业务水平。传统教学中教师只要把教材知识讲通讲透就够了,现在则远远不够,学生需要更大范围的“来龙去脉”。因此,需要在课堂上适时适量加入一些相关学科知识,通过校内培训以及外出进修等方式,提高教师对体育运动及解剖学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有利于提高教师教学质量、全面提升体育院校教师知识层次。

2.4加强实验课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观察能力

运动解剖学由于其学科特点,在教学中会出现大量名词、身体形态结构的定位等,单纯课堂理论教学不能满足学生对于本学科知识的理解,还容易给学生造成枯燥乏味的印象。而实验课教学恰恰可以弥补这一不足。例如在实验课授课时,课前应布置学生对本次实验课要进行的内容进行充分的复习与预习,避免课堂上出现不知所云、一知半解等现象。实验课授课中要避免教师满堂灌,言简意赅的将实验内容讲解清楚,同时可以根据课堂实际情况穿插提问,提高学生注意力和学习兴趣。课后可以布置实验作业和实验报告,以强化学习效果。同时,可以利用视频等多媒体教学方式,通过更为立体动态的效果,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此外,将传统行政班级,拆分为15~20人的小班授课,不但可以让学生更充分利用实验资源,还可以提高授课质量,是一举多得的选择。

2.5端正学习态度,促进自主学习

首先,教师要因材施教,特别是对于运动训练专业中一些文化课基础较差的学生,要多给与积极阳性的鼓励,必要时进行心理疏导,消除其对于本门课程的畏难情绪。在授课过程中,结合具体知识的讲解,多举生活中和体育运动锻炼中的实际例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根据学生听课效果,及时抛出问题,提高其注意力。并鼓励学生针对某一研究热点,进行积极讨论,提升其参与意识和积极思考问题的能力。第三,可以选取部分课时,让学生自主、自愿准备10-15min的教案和课件,轮流讲课,在使学生表达能力、胆量得到锻炼的同时,提升其自主学习的能力。

2.6完善考核方式,促进素质教育

考核作为检验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效果的反馈手段,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有学者曾对运动解剖学的考核方式进行调查,发现这是学生比较关心的问题之一。在调查中,对此问题作出问答的114名学生中,87.72%的学生认为应对学生的成绩进行综合评价,包括理论试卷、实际操作、平时作业等,避免一张理论考试决定结业成绩的应试教育模式。对公平、公正、准确地考核学生能力方法应从应试教育中解脱出来。考核可分为平时测验、笔试、口试三个部分,平时考核是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各类作业完成的情况进行综合评分,笔试是教学活动结束时,对学生的整体学习情况作出评价考核,口试是对学生动口、动手能力、解决和分析实际问题能力做出综合评价。只有把这几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有效地评价一个学生对本学科知识的运用能力和综合素质。通过这三种考核形式,能促进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更加重视知识的积累和知识的运用,促进能力的培养。才能真实的反映学生们的学习成绩,能引导学生从书本中走出来,不去死背书,死读书。才能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动手、动口能力。才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为学生毕业后顺应社会竞争创造条件。3结论

总之,运动解剖学教学必须遵循教学规律,革新教材内容,完善教学手段和方法,从教师和学生双方入手,调动二者积极性与能动性,加强实验教学并完善考核方式,如上述几方面齐头并进,形成合力,则对于运动解剖学教学质量提高有一个巨大的促进作用。教学有法,无定法,最合适的就是最好的。只有结合实践教学工作的经验,在教学实施中理论联系实践,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创新思维的培养,才能提出对运动解剖学教学改革有益的思路与方法,才能使运动解剖学教学得到不断发展,以满足培养跨世纪高素质体育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马永贵,宋斌.解剖学实践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中医药指南,2011(10),168-169.

[2]廖小华.对体育专业《运动解剖学》教学改革的思考[J].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5):110-111.

[3]宋高晴,石峰.对《运动解剖学》教学改革的探讨[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5(1):124-125.

[4]杨赳赳,王国军,王国基.体育专业《运动解剖学》教学改革探讨[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8):209-210.

[5]周红林.运动解剖学PBL教学模式的运用[J].科技信息,2009(13):141.

[6]刘宏骞,赵金良.运动解剖学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四川解剖学杂志,2010,18(2):69-71.

[7]张秀娟,李莉,王鸿翔.运动解剖学理论与实验一体化教学模式探究[J].高师理科学刊,2010(2):109-110.

人体解剖学综述篇7

关键词:土壤剖面野外形态;发育综合指数;建模方法

中图分类号:S15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3)21-5182-04

Modeling Method of the Wild Morphalogical Development Integrated Index of Soil Profile

JIANG Ying-ying,ZHOU Chong-jun,SUN Zhong-xiu,ZHANG Guang-cai,LIU Yang,GAO Hua

(College of Land and Environment,Shenya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henyang 110866,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soil morphological properties of 17 representative soil profiles in Chaoyang of western Liaoning, a soil morphological index system was measured for evaluating the development of paleosol. The wild soil profile development integrated index model was established.

Key words: soil profile morphology; development integrated index; modeling method

成土母质在各种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下,发育成为具有不同属性的土壤。这些土壤属性的内在表现为土壤物质的转化及其迁移,而这些土壤属性的外在表现则反映于土壤剖面形态和土体构造上。为了用简单的数量方法来表达复杂的历史自然体——土壤的发育状况,多年来,人们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土壤学家和地质学家需要一种指数来定量评价土壤的发育程度,通过量化土壤野外形态如土壤颜色、胶膜、质地和其他随时间发生变化的性质来实现性质的量化和比较。

很多学者用土壤中微量元素间的比值作为判别土壤发育程度的手段,如黄成敏等[1]利用土壤中微量元素间的比值对海南岛北部玄武岩上土壤发育进行了研究;Dasch[2]曾对各种母岩在风化作用下Rb、Sr迁移规律进行了较详细的研究,指出Rb/Sr反映了母岩风化作用强度。Gallet等[3]也对洛川黄土剖面中的Rb/Sr分布进行了初步研究,发现该比值可识别古土壤地层单元。国内一些学者通过对我国北方黄土和长江下游地区下蜀黄土典型剖面的Rb和Rb/Sr研究发现,它们能更精确地反映古气候环境的变化,是区域环境演变研究中较理想的替代指标[4,5]。

土壤发育指数是将量化的土壤野外属性转化成一个综合指数来对整个土壤的发育程度进行评价。土壤剖面野外形态发育综合指数是评价、比较不同土壤发育程度的一种方法,是量化土壤野外属性以便在野外研究成土过程的方法。这种方法对于土壤发生学、土壤形态学、土壤系统分类学、地貌学、地层学的研究都有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例如,当时间序列缺失时,土壤发育指数可以初步指示土壤的相对年龄,而应用土壤剖面形态发育综合指数可以在野外方便、高效、相对准确地鉴别古土壤[6]。

1977年Bilzi等[7]根据土层和母质之间性质的差异对土壤属性赋分。Leamy等[8]提出土壤形态指数这一概念,是一种应用几个土壤属性赋分平均值来评价土壤发育程度的方法。他们用这种方法对奥塔戈部分地区的古土壤的特征进行了初步量化。何磊等[9]研究认为剖面发育指数(PDI)和加权平均剖面发育指数(WPDI)作为剖面累积发育指标,可以用于不同土壤序列的发育速率比较。隋玉柱[10]在确认“黄土也是古土壤”的前提下,采用统一的半定量指标(主要包括反映成土强度的Munsell色调、彩度、明度、结构、粒度、色度、 CaCO3含量等)来确定古土壤的发育强度。

土壤剖面中土壤的形态属性含有丰富的成土环境信息,是环境变化与恢复和重建气候的重要依据,如基于古土壤的形态观测推断了洛川古土壤发育时期的古环境[11]。

总之,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土壤发育程度方面,对应用土壤发育指数来鉴别古土壤的研究资料较少。古土壤的鉴别是利用黄土—古土壤序列研究气候与环境变化的重要手段。在野外识别古土壤有一定困难,尤其是识别弱发育的古土壤极其困难。李叙勇[12]用土壤发育指数来鉴别古土壤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本研究借鉴Harden[6]和Bilzi等[7]的思想,通过对土壤的红化作用、黑化作用、胶膜、结构、干时结持性、润时结持性、总质地、发生层边界等综合状况进行评价,建立土壤剖面野外形态发育综合指数模型,反映土壤的发育程度,以期为辽西朝阳古土壤鉴别研究奠定基础。

1 研究方法

研究剖面位于朝阳市凤凰山、建平县富山乡马家沟村、喀左县公营子镇端正沟梁村东大梁和北票市桃花吐4个地点。这4个采样点均有古土壤分布,并且存在一个从上到下红土与黄土相互交错的大剖面,并在其周围分布着由于上层被剥蚀掉而出露于地表(残遗、剥露)的古土壤剖面。

在4个采样点分别找到符合标准的剖面进行采挖,挖好剖面后进行土壤发生层的划分。根据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土壤系统分类课题组《土壤剖面描述规范》进行系统、规范的土壤剖面野外形态特征描述和记录。最后根据发生层进行土样采集,共采集70个土壤发生层,17个土壤剖面的土样。观测的主要项目有颜色、结构、质地、胶膜、结持性、发生层边界等。

2 土壤剖面野外形态发育综合指数模型的建立

2.1 土壤剖面野外形态发育综合指数的公式及确定

土地评价研究中,常用指数法和土地潜力分级法来评价土壤的生产力或农业潜力。土壤剖面野外形态发育综合指数的计算公式为:

PI=■ (1)

式中PI为某土壤剖面的野外形态发育综合指数,Xjn为某层某个土壤形态属性赋分后的标准化值,k为所选指标数,hi为某土层的厚度。确定土壤剖面野外形态发育综合指数的步骤如图1所示。

2.2 土壤剖面野外形态发育指标体系的确定

众所周知,野外调查作为土壤学研究的传统有效方法之一具有不可替代性,土壤剖面野外形态发育描述指标不能定量制约了其应用;土壤微形态的古环境意义虽然明确,但直观性较低,形态描述与表达繁琐,术语晦涩难懂,不能进行定量等问题仍然制约其应用[13]。此次研究尝试建立综合量化指标——土壤剖面野外形态发育综合指数,以期解决这一矛盾,并且具有土壤发生学的理论依据[14]。反映土壤发育的土壤剖面野外形态发育指标有很多,关键是所用指标能反映成土强度,并能进行定量或半定量研究。为了在野外方便、高效、相对准确完成古土壤鉴别,结合研究剖面的具体情况,尽量选取通过野外观察就能够直接获得的土壤剖面野外形态发育的指标。在众多反映成土强度的指标中,土壤形态特征较好地反映了成土过程中成土母质的累积变化。但土壤形态特征很多(如土壤颜色、土层厚度、质地、胶膜、结持性、发生层边界等),仅以某一特征不能全面反映土壤的发育状况,也不能进行土壤发育的定量评价。研究所建立的土壤野外形态发育指标体系见表1。对表1的各单项野外形态发育指标作以下说明,并着重从土壤发生学角度作出解释:

1)土壤颜色(Soil color)。土壤颜色是土壤对太阳辐射在视觉器官能够感受到的光谱范围内(280~760 nm)的选择吸收和漫反射的结果。土壤反射的那部分可见光的颜色决定土壤的颜色。影响土壤颜色的因素有很多,如土壤中的腐殖质含量、水分含量、暗色矿物(如氧化铁、氧化锰、黑云母等)含量、浅色矿物(如二氧化硅、氧化铝、碳酸钙等)含量,因此,颜色是表征许多性质的重要形态特征,它是人们认识土壤最直接的依据之一。土壤发育程度通常以颜色变化为特征[15]。伴随土壤发育,土壤中赤铁矿增加,导致土壤色调变红和土壤彩度增加[1]。土壤颜色跟土壤的成分和垒结状态直接相关,划分剖面发生层,颜色是首要的形态特征,颜色的各种变化是土壤内在性质变化的反映。土壤颜色的剖面变化对诊断土壤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土壤颜色也可以对土壤的形成过程、发育程度进行初步判断。研究将土壤颜色属性分解为红化作用和黑化作用两个指标,随着土壤发育的增强,色调变红、彩度变鲜艳的变化称为红化作用,黑化作用是指由于土壤有机质累积而使土壤变暗的作用,它是用芒赛尔颜色值中的明度来表示的,随明度的增加而降低。红化作用和黑化作用的赋分参照Harden[6]的方法,但为了排除在低彩度时有机质染色对彩度的干扰,将彩度为1~4时赋分的增值减小为5分。

2)土壤胶膜。土壤胶膜是在土壤形成发育过程中由土壤中的细粒物质(如黏粒、游离氧化物、碳酸盐、腐殖质等)通过浓聚、淀积或析离等作用,在土壤裂隙或孔隙壁表面以及土壤结构体或颗粒表面形成的膜状物。它是与土壤孔隙、裂隙、孔道、土胚(Ped)和骨骼碎屑颗粒在自然表面相结合的一种可识别的土壤形成物。若将土壤物质分为骨骼颗粒和细土物质,黏粒胶膜是细土物质中黏粒组分的扩散、移动或淀积形成的聚合物,或是黏粒组分原地变化形成的分离物。黏粒胶膜被认为是“土壤颗粒或土块的皮肤”,表示土壤表面或孔隙在经过悬浊液淋洗后被沉淀的黏粒所覆盖[16]。

土壤胶膜是土壤长期演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其物质多来源于本体土壤的淋溶和淀积。胶膜的形态、结构和元素组成特点等是相应成土过程和环境条件的产物,记录着土壤的发生过程,包含了成土的气候变化和环境变迁的信息,可作为识别土壤在不同时期的发生过程和环境变化的重要依据[17]。

3)土壤结构。土壤结构是指土壤颗粒(包括团聚体)的排列与组合形式。主要功能是使土体中同一空间里同时存在固、液、气三相,并且具有调节水、肥、气、热的作用。土壤结构是土粒有规律性的结合体。结构体内部与结构体之间有着截然不同的孔隙状况,土壤结构的功能就是靠它形成不同的孔隙及其分布密度的差异来实现的。

土壤结构是土壤中各种过程进行的物理框架。观察土壤剖面中的结构类型,可大致判别土壤的成土过程。如具有团粒结构的剖面与生草过程有关;淀积层中有柱状或圆柱状结构则与碱化过程有关。土壤结构影响土壤中水、气、热以及养分的保持和移动,也直接影响植物根系的生长发育。土壤结构的定量化对土壤水、气、热和土壤生物、化学过程定量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4)干时结持性(硬结性)、润时结持性(坚实性)。结持性是指土粒(

5)土壤质地。土壤质地是指土壤中各粒级重量占土壤重量的百分比组合。质地野外判别采用Shaw的简易质地类型进行快速判定。土壤质地是土壤的最基本物理性质之一,对土壤的各种性状都有很大的影响。因为野外鉴定的质地类型无法对黏粒含量作出较准确的估计,所以通过采用包括质地类型、黏着性、可塑性在内的综合指标即总质地来评价某些质地类型黏粒含量的较大差异性[6]。

6)发生层边界。发生层边界是指相邻发生层之间的过渡状况。土体是以土壤性质侧向变化的最大均一性为界限的土壤地理个体,它是土壤在空间上一个立体的单元。在土体内由于物质的重力和张力以及溶解和沉淀等影响,在垂直方向上产生了自然的质地分异形成土层。因此,发生层边界的类型可以很好地指示土壤的发育状况[17]。

土壤剖面野外形态发育各项指标分级赋分中,红化作用、黑化作用参照李叙勇[12]的方案,总质地、干时结持性、润时结持性参照Harden[6]的方案,发生层边界参照Bilzi等[7]的方案。由此构建了评价辽西朝阳第四纪古土壤剖面野外形态发育的指标体系(表1)。

2.3 土壤剖面野外形态发育综合指数的计算

2.3.1 土壤剖面野外形态属性的量化和标准化 经详细描述的土壤剖面野外形态发育各项属性,按照表1中的标准赋予分值即是其数量化。标准化的目的是使各项土壤属性的量化值在同一个数量级范围之内,使不同土壤之间具有可比性,其计算公式为表1中所列各标准化公式。

2.3.2 土壤剖面野外形态发育综合指数的计算 土壤剖面野外形态发育综合指数的计算按公式(1)进行,计算步骤见图1。据此计算了辽西朝阳挖掘的具有代表性的17个土壤剖面的野外形态发育综合发育指数。

3 小结

通过研究确定了评价古土壤发育的8项土壤剖面野外形态发育指标体系,建立了土壤剖面野外形态发育综合指数模型。土壤剖面野外形态发育综合指数模型虽然已经建立,但需要进一步研究来验证其适用范围和准确性。

参考文献:

[1] 黄成敏,龚子同.海南岛北部玄武岩上土壤发育过程的定量研究[J].地理科学,2000,20(4):337-342.

[2] DASCH E J. Strontium isotopes in weathering profiles, deep-sea sediments, and sedimentary rocks[J]. 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 1969,33(2):1521-1552.

[3] GALLET S, JAHN B M,TORII M. Geochemical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Luochuan loess-paleosol sequence,China,and paleoclimatic implications[J].Chemical Geology,1996,133(1-4):67-88.

[4] 陈 骏,汪永进,季峻峰,等.陕西洛川黄土剖面的Rb/Sr值及其气候地层学意义[J].第四纪研究,1999,19(4):350-356.

[5] 李福春,谢昌仁,潘根兴.南京老虎山黄土剖面的磁化率及Rb和Rb/Sr对古气候的指示意义[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2, 22(4):47-52.

[6] HARDEN J W. A quantitative index of soil development from field descriptions: examples from a chronosequence in central California [J]. Geoderma,1982,28:1-28.

[7] BILZI A F, CIOLKOSZ E J. A field morphology rating for evaluating pedological development[J].Soil Science,1977,124(1):45-48.

[8] LEAMY M L, BURKE A S. Identification and significance of paleosols in cover deposits in Central Otago[J]. New Zealand Journal of Geology and Geophysics, 1973,16:623-635.

[9] 何 磊,唐 亚.海螺沟冰川退化迹地土壤序列的发育速率[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9(7):139-145.

[10] 隋玉柱.黄土古土壤发育指数的环境图谱研究[J].青岛大学学报(工程技术版),2004,19(3):69-73.

[11] 安芷生,魏兰英.离石黄土中的第五层古土壤及其古气候的意义[J].土壤学报,1980,17(1):l-l0.

[12] 李叙勇.土壤发育指数及其在黄土-古土壤序列中的应用[J].土壤学报,2001,38(2):153-159.

[13] 郝青振,郭正堂. 1.2 Ma以来黄土-古土壤序列风化成壤强度的定量化研究与东亚夏季风演化[J].中国科学(D辑),2001, 31(6):520-528.

[14] 隋玉柱.黄土不同指标的古环境意义探讨[J].中国沙漠,2006,26(1):14-19.

[15] 柯夫达 B A.土壤学原理(上册)[M]. 陆宝树, 周礼恺,译.北京:科学出版社,1981.

人体解剖学综述篇8

【摘要】  为了激发学生的对专业课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某校对医学五年制解剖学实验教学计划、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考核方式作出较系统的改革。

【关键词】 改革 实验考核 互动教学 教学效果

解剖学是一门医学基础的形态学科,在其教学活动中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因此,实验课教学在其教学活动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解剖学实验课教学对医学生今后的临床课程及其它基础课程的学习有着及其重要的作用。随着科技和人类的进步以及医学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解剖学的教学面临许多新的课题:教学模式的转变,素质教育的实施,教学方法、手段的改革等等,尤以实验教学为甚。如何使解剖学教学适应新形式的需要,是广大解剖教学工作者面临的一项重任。为探索解剖学实验教学的规律,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对我校五年制医学本科班的解剖学实验教学作出大胆的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 调整教学课时分布

解剖学教学活动分为理论课教学和实验课教学。解剖学实验课又分两部分,一部分为系统解剖实验课,另一部分为局部解剖学实验课。

系统解剖课一般安排在第二学期进行,其理论课安排在多媒体教室讲授,实验课分批分组在解剖学小实验室完成(每批约120多人,每批分6组,每组约21人)。系统解剖学课传统的课时安排为:理论课/实验课=2:1(总学时为120学时)。为适应解剖学教学新形式和新教材(全国统编、人卫出版社出版的五年制系统解剖学最新版),学校将系统解剖学教学活动的课时调整为:理论课/实验课=56/66(总学时为126学时)。通过总课时的调整,加大实验课时的比例,利用课余时间开辟尸体解剖开放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巩固强化理论知识。

局部解剖学课一般安排在第五学期进行,其理论课安排在多媒体教室讲授,实验课分批分组在解剖学小实验室完成(每批约110多人,每批分6组,每组约18人)。由于尸体来源紧张,理想的局解实验课教学模式(课堂尸体解剖)难以实施,参照兄弟院校,我校传统的局解教学活动安排为:理论课/实验课=3:1(总学时为80学时),实验课以解剖操作录像、课堂游离标本及陈列标本观察为主。从历年局解考试成绩、课堂标本考查和学生教学反馈意见来看,教学效果并不理想。随着科技和人类的进步,高等医学教育对解剖学的教学活动提出了新的要求,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从知识传授型向能力培养型转变,把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寓于教授解剖学知识活动之中。为此,自2000年以来,我校对局解教学作出调整:增加实验课的比例,理论课/实验课=2:1(总学时为54学时);利用课余时间开辟开放性实验,有针对性地给学生提供尸体解剖操作机会,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2 教学方式的改革

解剖学是一门医学科学的入门的专业基础课,据统计,医学临床课程的专业名词有80%源自解剖学。人体结构复杂、形态多样,因此,在学习解剖课程的过程中,须学习、掌握的新的医学专业名词较多,甚至多达每堂课(2学时)200多个,记忆的内容教多,学习的任务非常繁重。解剖学的教授非常依赖实验课的教学环节,而传统的解剖学实验教学方式是要求学生先预习,熟悉实验内容的相关理论知识,进入实验室后,在教师指导下对标本进行观察,以便更好的帮助及深化记忆理解,课后再复习回忆,以期巩固实习效果。然而,医学生学习负担重、科目多,真正做到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较少;另一方面,有的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较差或心态浮躁,易受外界社会因素影响,难于静下心来学习,因此预习和复习便成为空谈,仅是考前突击复习一下,结果考核成绩及学习效果均不理想,而学生则反映解剖难学、难懂。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形成一种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和合理应用教师的主导性的"互动实验教学"方式。具体为前一次实验课教师提出下一次实验课的内容、目的和要求,学生分组预先预习,确定实验重点观察内容,设计实验操作规程;实验课堂上学生分组(每小组4~5人)讲述标本,操作解剖尸体(小组成员相互补充),小组间相互探讨、交流;教师指导检查,结合临床应用知识或予知识点于解剖歌诀、故事进行小结。自2002年实施上述教学方式以来,总体上来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普遍提高,客观上培养了学生的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研究设计、实践操作的能力。

3 更新教学手段

作为医学基础学科的人体解剖学,其研究对象是人体,而人体结构复杂、形态独特而非简单的几何形状。实验教学在解剖学的教学活动中起着非常重要而不可替代的作用。解剖学实验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人体形态结构;各器官、结构及组织的位置、毗邻、血供、淋巴回流及神经支配;身体各部由浅入深的层次。传统的实验教学手段主要是"挂图、模型、录像加标本",随着人类的进步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新的教学手段不断出现,已由电动模型发展到CAI(计算机辅助教学),甚至是人体断层计算机三维重组技术的应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已不能满足现代的解剖学的教学需要,为提高教学效率,我校在原来的基础上不但丰富教学手段。如教师在讲解陈列标本(装在密封的有机玻璃缸中)时,不能直观指示标本的有效部位,往往出现教师拿着标本缸示教一通,学生还是不能明白,我们给教师配备了激光教鞭后,利用激光的穿透性和有颜色的特点,教师可利用激光教鞭直观的指示标本的结构和有效部位,学生一眼就明白。在学习脑干内部结构和中枢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时,学生普遍反映难懂。由于脑干标本小、结构成份特殊,很难做成显示内部结构的实物标本;而中枢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比较特殊,不可能做成实物标本;我们购进脑干内构和中枢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的电动模型,使用后,学生乐于接受,反馈的效果较好。

4 改革考核方式,客观平定学生素质

解剖学是一门直观性很强的形态学科,传统的单靠一张考卷已不能全面考核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实际动手能力,通过几年的努力和探索,我们建立了新的考核方式:①增加解剖学考核中实验考核分的比值(系解实验考核分占总评的30%;局解实验考核分占总评的40%);②增加实物标本考核(分期中和期末实物标本考核,各占实验考核总分的30%);③开设课堂讨论、提问及操作的考核(占实验考核总分的40%)。通过考核方式的改革,以兴促学,以趣促思(思考问题),以思促练,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明显地提高了教育效率。

通过对医学五年制解剖学实验教学的教学计划、教学方式、教学手段和考核方式的改革,在我校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实验教学机制,激发学生的对专业课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综合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客观地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赵小贞.解剖教学改革研究.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3,5(4):375~376.

2 袁玉林.临床医学五年制解剖学实验课的改革与实践.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3,5(2):173~174.

3 陆国明.人体解剖学教学的实践与探索.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3,3:40;51.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