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高中生命安全教育8篇

时间:2023-07-13 09:22:54

高中生命安全教育

高中生命安全教育篇1

【关键词】生命安全;高职体育;教学方法构建

1生命安全教育对高职学生的重要性

1.1生命安全是高职体育教学的前提

体育的教学本身存在着一定的危险性,不管是专门的体育课,还是在早晚训练,都是围绕着训练学生的身体素质展开的,主要目的就是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而中国学生的身体素质普遍都非常弱,他们的身体防护力、韧性以及反应能力,都有待提升,也就增加了安全事件发生的概率。生命安全教育不仅仅是给予学生最大的关注和关爱,也是让他们在进行体育锻炼和提高身体素质的过程中最该关注的、不可忽视的问题,只有保证了学生生命安全的前提下才能够完成相应的体育活动和体育教学。

1.2高职体育教学是生命安全教育的基础和手段

在高职院校中开展生命安全教育需要以体育教学活动为媒介,高职体育教学是生命安全教育的基础和手段。学生生命安全教育的核心是通过各种教学手段使学生掌握自然灾害、意外伤害等极端情况下应有的应变知识与能力,这与体育教学的目标和宗旨不谋而合,学生通过体育活动可以提高身体素质,学生身体素质提高了,对意外事故的应变能力也会随之提高。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活动可以将抽象的生命安全教育具象化,帮助学生深刻认识到生命安全的意义与重要性。高职体育教学为生命安全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使生命安全教育不再局限于课本文字,能更加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对生命安全的重视程度,从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2加强高职体育教学中生命安全教育的有效措施

2.1提高师生对生命安全教育的认识

在威胁人们生命安全的事件没有发生时,人们是不会关注生命安全的问题,也不会有意地提高安全意识,这就需要教师自觉提高对生命安全教育的认识,这是进行生命安全教育和体育教学的最先标准要求。如果生命安全的问题没有得到应该的关注,将容易被教师和学生忽视,学校对于教师基本专业素质和生命安全意识的培养以及引导是非常重要的。而在学生方面,教师也应该时刻提醒学生生命安全教育的重大意义,并在日常教学中向学生灌输生命安全重要性,在体育教学中更要从实际中关注生命安全,并且时刻注意,时刻小心。

2.2完善生命安全教育体系

对于生命安全教育也应该有一个完整的教学和意识体系,而且在体育教学中想要渗透生命安全教育,也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事情,这需要高职院校中教育工作者和学生一起在日常体育教学和活动中完成,逐渐提高对生命安全教育的重视度,并且落实。通过长时间的关注让生命安全教育的重要性深入人们的潜意识中。从教师的角度出发,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经验来帮助学生完成生命安全的教育,并且潜入他们的意识中,进行日常体育教学的彻底渗透,要让学生知道生命的珍贵,知道尊重他人生命的意义。以此来构建一个完整的生命安全教育的体系,并且根据学生日常的课程内容和课程特点来随机调整。

高中生命安全教育篇2

关键词:生命安全教育;体育课堂教学;高职学生;《体育与健康》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生存环境呈现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威胁人类生命安全的因素也日益增多,主要表现在车祸、火灾、踩踏、暴力、溺水、校园安全事故以及地震、台风、泥石流、洪水等所造成的伤亡损害上,因此,生命安全正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学生时代是学习安全防范技能的最佳时期,学校应该成为生命安全教育的首要场所。如何从生命安全教育角度出发,提升学生的生命安全意识,掌握有关生命安全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学会生存,学会保护生命,提高应对危机、避免灾难的能力,已成为教育专家及学校师生员工共同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试图通过生命安全教育融入体育课堂教学的探究来展开相关问题的讨论,分析目前高职体育课堂教学中实施生命安全教育的现状,阐述高职体育课堂教学渗透生命安全教育的意义与内容,探究两者有机融合的途径,以期能为高职体育课堂介入生命安全教育的实践提供理论指导,为其他高校生命安全教育的开展提供借鉴,为更多的研究者提供素材。

1国内外对生命安全教育问题的重视

1.1国外对生命安全教育问题的重视

在生命安全教育进入学校体育教学这一问题上,国外一些发达国家作了大胆的探索和尝试。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于1968年首次提出了生命安全教育理论思想,著作有《生命教育》。美国中小学开设了一门《健康与幸福》的生命教育必修课。从文献资料分析,美国的安全教育专家对生命安全教育目标的研究,多基于对威胁学生生命安全的因素进行,如提高认识、个人技巧、行为改善等,以其达到认识危险、评估危险、避免危险的能力。俄罗斯学校体育课程分设体育与生命安全基础两门课程,体育课程包含了身体发展、运动技能、卫生、意志、心理的身体调节方法等内容,生命安全基础课程则包括了自然灾难、交通事故、意外伤害等预防与处理等内容,课程的主要目标在于培养学生认识危险的能力,学会在出现危险时进行自救、互救的方法。

1.2国内对生命安全教育问题的重视

我国对生命安全教育研究较早的是江苏省和上海市的学者,但总体情况还是滞后,仍处于缺位和起步状态。我国的生命安全教育内容过于偏重认知教育,缺乏实践锻炼,学者也主要侧重于校园安全制度的建设、生命安全意识的树立、生命安全知识技能传授等方面的研究,结合学科教学开展生命安全教育的实践不多。国内对于高职《体育与健康》课程与生命安全教育如何结合的研究与实践还没有形成系统的教学模式,缺乏两者相结合的策略方法。当然,随着生命安全教育受到的关注度逐渐上升,研究成果也逐渐增多。

2高职《体育与健康》课程与生命安全教育的关联性

2.1生命安全教育的意义

生命安全教育是指针对遭遇突发性事件、灾害性事件时所表现出来的应急、应变能力的教育,是提高自我保护、安全防卫、法制观念、健康心理和抵御违法犯罪等能力的教育。生命安全教育涉及生活、生命、生存等各个方面,学校的生命安全教育可使学生感悟到生命的有限性、唯一性,从而思考在人生实践中实现其生命价值。

2.2高职体育健康第一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以身体锻炼为主要手段,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发展学生体育能力为出发点,以增进大学生身心健康为目的,以体育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学习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的公共体育必修课。

2.3体育与健康和生命安全教育目标一致

高职《体育与健康》课程在课程定位与指导思想上和生命安全教育目标是一致的,以身体锻炼为主的高职体育与健康课程与生命安全教育的结合有其优越性,生命安全教育在体育课堂教学中的渗透是预防安全事故发生的重要途径,两者有机融合是大学生获得生命安全基本技能、基础知识、良好习惯的有效方法。

2.4生命安全教育体现了现代教育的现实需求

生命安全教育自身的价值迎合了现代教育的发展理念,生命安全教育是学生发展的诉求,体育课程的特殊性能更好地实践生命教育。高职体育课堂教学中实施生命安全教育,拓宽了体育教学功能,对当前和未来的学校体育课程改革、平安校园建设具有现实意义。

3高职《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中渗透生命安全教育的意义

3.1生命安全教育的时代性、紧迫性和创新性

生命安全教育和高职体育课堂教学的结合,紧扣当今社会自然环境日益恶化和不稳定因素逐渐增多的大背景,切合学校的生命安全教育急需完善的现状,具有很强的时代性、紧迫性和创新性。实施生命安全与体育教学相结合的教育是对学生安全知识、安全技能掌握和安全素养提高的养成教育,是在校大学生走向社会的必要准备。

3.2《体育与健康》课程为生命安全教育搭建平台

高职《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特殊性,能更好地实践生命安全教育。通过搭建生命安全教育与高职体育课堂教学有机融合的平台,使高职体育课程能够更好地和高职学生的职业特点和需要紧密的结合,提高学生的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提升学生岗位迁移能力、应激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3.3激发学生对生命安全教育的学习兴趣

通过审视生命安全教育的内涵,找到适合生命安全教育的课程内容与相应的载体,把生命安全教育渗透到高职体育课堂教学当中,在现有的教学内容中引入互动性强、形式多样的项目载体,实现生命安全教育在运动中、在项目内容中完成,激发学生对生命安全教育的学习兴趣,提高生命安全的意识和技能,最终实现体育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拓展。

4生命安全教育与高职《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融合的途径

4.1融入生命安全教育的高职体育课堂教学内容

4.1.1身体安全教育

在高职体育课堂教学中通过对学生进行运动安全、运动损伤、急救等专业知识的理论和实践培训,使学生理解各种危险的发生原因及防范处置方法,储备身体安全应急避险知识,熟悉自救、互救措施,并将安全知识践行于日常生活之中。

4.1.2公共事件安全教育

通过灾害的逃生技能教育、自救互助教育等,使学生了解各种自然灾害知识和安全准则,理解采取安全行动的意义,端正敬畏生命、珍惜生命的态度,锻炼对自然灾害、交通事故等伤害事故的预防和处理。

4.1.3心理安全教育

通过对学生进行珍爱生命的安全教育、心理疏导与预防教育等主题教育,营造学生相互间信任、尊重、关心的氛围,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掌握调适心理状态的方法,使学生感受到学校对他们的关心和期望,从而得到心理上的安全感,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4.2生命安全教育与高职《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融合的途径

4.2.1教学目标制定

教学目标应从培养社会安全责任感、学会运动安全技能、了解法律法规常识、掌握心理安全知识、具备自救自护能力、保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等几个方面制订。

4.2.2教学内容选择

如选择安全救护、防身术、定向越野、拓展训练等运动项目,擒拿格斗、走跑攀爬等身体素质练习,紧急疏导、灾害自救互助、伤害应急处理等实战演习进行教学。

4.2.3教学形式设计

通过现有高职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各种选项课,渗透体育运动的安全意识、知识和技能,分阶段、分批进行授课,或者在全校开设大学生集中式生命安全教育课。

4.2.4加大科研力度,提升教师素质

生命安全教育融入高职体育课堂教学,要求教师掌握大量的专项技能以外的知识,很多教学内容需要教师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学习掌握,努力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业务素质与科学研究能力,并将获得的知识通过有效的途径传授给学生。

4.2.5改革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

传统的体育教学过程注重运动技能的传授,而生命安全教育融入体育课堂教学需要在一定的运动技能课教学中穿插一些安全教育内容,这就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创新教学模式。如果教学内容为遭遇突发事件的逃生练习,教学中可根据不同险情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即应用运动处方教学、团队教学、分层教学等教学方法。如果安全教育内容为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过程需融入主题教育,通过学生活动体验、分享回顾、教师引导来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5结论

明确生命安全教育融入体育课堂教学的教学目标,使生命安全教育成为体育课程教学的一部分,提升体育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教书育人的实效。论证生命安全教育的理论基础,充实体育课堂教学中渗透生命安全教育的内容,搭建生命安全教育路径,积累体育课程改革经验,使体育课堂教学成为生命安全教育的载体。培育校园生命安全文化,建立长效机制,开发高职体育课堂教学中实施生命安全教育的教材,发挥两者有机融合的优势。

作者:卓贤迪 单位: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曹湘.生命安全教育初探.体育世界.学术[J].2011,(1).

[2]马忠利.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增设生命安全教育方向的思考[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1,(6).

[3]王晓萍.大学生生命安全和生命安全教育现状分析[J].黑河学刊,2011,(1).

高中生命安全教育篇3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生命安全教育;策略

一、高校学生生命安全教育缺失的主要原因

1、家庭因素

由于大部分学生家长仍然普遍受传统文化的影响,过于注重学生学习成绩与水平的提升,而轻视了对学生生命安全教育方面的培养;部分学生家长欠缺生命安全教育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影响意识,或是在对学生进行生命安全教育时也只是“闪烁其辞”,致使学生无法真正意义上去理解生命安全教育的真谛。学生家长不合理的家庭教育直接影响了学生对生命安全的看法,如家长对学生过于溺爱,使学生在自身进入社会受到一定打击时,学生内心极易脆弱敏感以及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往往容易导致学生对自身或他人生命产生一定伤害行为。[1]

2、学校因素

大学时期是学生过渡到社会的重要阶段,在这一阶段的学生容易受到学习压力、社会压力以及家庭压力的影响,使学生对未来人生产生“前途渺茫”的消极想法。其次,由于部分高校课程安排不当,大多数课程注重对学生专业知识的培养,而缺乏对学生生命安全教育教学课程的设置,使学生欠缺对生命安全教育学习的机会。此外,教师自身生命安全教育意识的不足间接导致学生无法获得更多生命安全教育知识的学习与指导。

3、学生因素

由于部分学生欠缺生命安全教育对自身健康发展以及生命安全的重要性意识,使自身在接受生命安全教育时并未认真听取教师的谆谆教导,进而轻视了对自身安全保护能力的提升。此外,基于部分学生个性成长发展中的缺陷,使得自身对生命价值观存在一定程度错误的看法,这样的学生极易在自尊心受到伤害时引发对残害自身与他人生命的过激举动。

二、高校体育教学中生命安全教育对学生的影响

1、有利于促进学生自我生命价值与责任意识

生命安全教育关系到个人安全、家庭幸福、以及整个国家民族的繁荣昌盛,生命安全教育有效促使学生深刻认识到自身生命价值对社会以及国家的重要意义。目前,我国各所高校已经将生命安全教育与体育教学相融合,通过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精神进而提升学生身心健康及思想观念各方面的正确发展,同时在开展体育教学中,教师应灵活运用实际教学中经常出现的生命安全问题与课堂教学内容相结合对学生开展进一步的生命安全教育,一方面不仅有效加强了学生体育技能的掌握水平,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学生认识到生命的重要性,使得学生提升对自我生命保护的能力,为将来步入社会发展奠定良好的根本。[2]

2、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健康成长,对未来适应社会建立稳固根基

将生命安全教育与体育教学相融合,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对学生未来步入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大学阶段是学生各方面从半成熟逐步转向为成熟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学生尽管对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相对的水平,但容易在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下使其在心理与思想行为上造成一定的危害和困扰。近年来,我国各所高校频频出现的“自杀”以及“他杀”事件,如“四川师范大学自杀事件”、“复旦饮水机投毒事件”等归根结底都是源于学生心理健康以及对生命安全教育意识较差。而将体育教学与生命安全教育相融合,有利于提升学生体育技能水平以及生命安全知识;在进行实际体育运动教学时,有效磨练自身意志,对学生心理健康有一定的促进效果。教师充分合理应用体育教学时间,将实际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运动自身携带的不利因素,对学生进行深度透彻的生命安全知识解析说明,使学生充分意识到生命安全的重要性,通过提高自身各方面良好的发展,为将来适应社会发展建立稳固的根基。

三、体育教学与生命安全教育融合发展的策略

1、将体育课堂内容教学与生命安全教育相融合

若想在体育教学与生命安全教育融合下取得有效成果,首先应改善教师教学方式。传统的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仅仅只是将体育技能知识传授给学生,或是在体育课堂进行时对学生说一句“注意安全”便草草了事,这样不仅难以使学生无法学习更多生命安全知识,也不能使学生体育课堂安全具备有效保障。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应正确认识到体育课堂教学与生命安全教育融合对学生的重要性,通过将课堂教学内容与生命安全教育相结合,如教师在开展足球运动这一课堂教学时,教师应正确引导学生提前做好热身训练,避免在运动过程中造成不必要的损伤。另外,足球是一项团队竞赛科目,学生在实际运动过程中,若没有严格遵守比赛制度,极其容易造成不必要的危险,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应将足球运动的利弊向学生说明,使学生充分意识到运动安全的重要性,有利于促进学生对生命安全教育的认识,进一步提升自我安全的保护能力。[3]

2、优化学校教育,提升教师对生命安全教育的认识

高中生命安全教育篇4

摘 要 在构建和谐社会、以人为本的背景下,本文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和逻辑归纳法等方法,通过对当前高校体育生命安全教育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发现存有的问题是:当前高校的体育安全教育缺乏实践性、系统性、全面性、实效性与系统性。为敬畏生命、构建安全校园,笔者结合教学实践,提出的对策思考为:授课过程中引入安全教育理念;教学过程中要创设生命课堂情境;体育教师用发展的眼光与包容的态度关注生命;构建体育生命安全课程体系;优化体育教学安全管理过程,以期为当前体育安全教育工作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 生命安全 中学体育 安全教育 思考

诺贝尔曾说过“生命,那是自然付给人类去雕琢的宝石”。生命是人类鲜活个性的载体,失去了生命,一切都将成为空谈。生命安全教育是各类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自古就有安全重于泰山之箴言警训。可见生命安全教育工作责任之重大,在当前构建和谐社会以人为本的背景下,体育教育应承担起生命安全教育的伟大使命和责任,这不仅是为了保障人类生命的安全,也是为了自身的发展。体育教育在生命安全教育中有着先天优势,体育教育与生命安全教育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培养具有强健体格、健全人格和良好社会适应能力的人,是体育教育的基本任务,而这些素质恰恰又是生命安全教育的基础要素。体育教育应敬畏生命安全教育的价值,应主动探索生命安全教育的规律,唯有如此,才能找到自身的归属和价值。

一、高校体育教学中生命安全教育的现状分析

笔者利用节假日走访调查了附近的几所普通高校,围绕体育教学中生命安全教育对部分大学生和体育教师进行了访谈,后进行了统计、归纳与分析,发现当前高校体育教学中生命安全教育缺失原因如下:

(一)体育安全教育缺乏实践性

多年以来,由于传统体育教育的影响,部分高校体育教育只重视大学生体育课的技术水平与理论成绩,而忽视了对大学生的生命安全教育,大学生在意外伤害事故中缺乏与安全相关的生存技能、生活经验、心理知识以及基本的医学尝试,导致大学生在遇到危险时自我保护能力很差,部分高校体育教育受传统教学和竞技体育的影响,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只重视培养大学生的运动技能,过分强调大学生的体育成绩,而忽视了安全教育的重要性,这就阻碍了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我国教育部门早已明文规定要在学校开展对学生的生命安全教育,但部分学校只是流于形式,照本宣科,大学生缺乏相关的实践活动,当真正发生危险时,大学生不能灵活运用学到的理论知识进行自我保护。

(二)生命安全教育缺乏系统性

学校生命安全教育必须要有明确的目标和系统的内容体系,这样才能保障安全教育的长效性。生命安全教育是生命安全知识、生命安全情感、生命安全意识、生命安全行为的教育,是一种全面的教育,最终使学生具有生命安全素质与意识。当前部分高校的生命安全教育内容注重校纪校规教育、心理健康、防诈骗、防盗窃、交通安全、用电安全、饮食安全等方面,主要针对学生个人安全知识培训,忽视了生命安全理念、情感、责任和文化方面的教育,主要侧重于保障大学生自身的安全。由于体育教师对生命安全知识的储备不够,许多体育教师没有参加过系统的生命安全教育培训,不能保证生命安全教育的收效。

(三)生命安全教育缺乏全面性

调查走访发现,目前部分高校所进行的安全教育的主要手段有:第一,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单纯地强调减少和避免运动损伤;二是对体育器材的安全使用与注意事项;第三,大学生在上体育课时老师在准备环节带领大让学生做热身活动,目的是防止大学生在运动中受伤。综上看出,高校对大学生的生命安全教育只是停留在理论宣贯上或是对运动项目本身的安全讲解,并没有涉及到对发生意外伤害、自然灾害等情景的安全保护教育,缺乏全面性。

(四)生命安全教育缺乏实效性

生命安全教育没有受到教育者足够重视,在认识水平和实践程度上均存在较大差距,突出表现为理论化、概念化、教条化等特点,当前的应试化功利化教育影响,片面认为大学生安全教育可有可无,甚至认为不是教育内容,只强化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的灌输,对生命安全教育忽视和淡化,造成大学生对生命安全教育认识淡漠。多数高校平时只注重校园外在的安全防范管理,对学生的生命安全教育缺乏伤害防范技能的实际操作和演练,例如制定一条条禁令,组织一两场生命安全宣讲就算是对学生进行了安全教育。孰不知,这种枯燥、呆板的教育方式即便是入了学生的耳也很难以入其心.当灾难来临时,学生没有足够的安全常识和基本技能来应对灾难,造成悲剧的重演。尽管职能部门在大灾或重大事故之后总结了不少应急避险的内容与方法,但在实践途径上还是摇摆不定,难以找到一种奏效的根本途径。

(五)生命安全教育缺乏科学性

马卫平教授说过:当前学校体育目标应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关注学校体育与人的成长、发展的关系,关注个体生命的成长,关注生命活动的释放、生命情趣的体验和生命的价值取向。然而,大多数普通高校在制定体育课程目标时,往往注重的是知识系统的整体性和学科结构的完整性,而忽略了学生作为个体生命的科学性,从而导致了课程目标没有从学生的整体发展出发,课程目标过分偏重于学生的自然生命――体质的增强,轻视学生的精神生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忽视学生的社会生命――人际交往、组织协作及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明显缺乏科学性。

二、高校体育教学中生命安全教育的对策建议

(一)在高校体的授课过程中引入安全教育理念

大学生对生命的价值往往没有很好地理解和重视,他们会因为学业不顺利、感情生活的失败、与同学关系不融洽便产生轻生甚至危害他人生命健康的行为,对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造成难以挽回的伤害,所以高校的体育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教育他们用一个乐观的、积极的态度来面对生活。教师要充分地向大学生展现生命的活力与精彩,在教学内容上既要让大学生的身体得到锻炼,同时也激发大学生自身对运动的兴趣,让他们能够做到自主运动,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来,让他们意识到生命的存在是一件美好的事情,充分地享受生命的精彩和运动的乐趣。体育教学要利用自然资源,适当地实施户外运动,让大学生在自然中锻炼自己的运动能力并保护自己免受伤害。

(二)教学过程中要创设生命课堂情境

体育知识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它与生活实际密切相联。情感教学法作为体育教学的一种有效教学手段,正是强调了往往被传统教学所忽视的大学生的情绪领域。体育教师应从大学生的实际出发,创意地去创设一些相关生命的、生活的情境,这些情境当适合学生的知识基础、认识水平、生活实际和年龄特点,使大学生能弄得懂、想得到、学得会。运用情境教学,根据体育课程目标,生命教育的需要,从中引出体育问题中的生命问题,并以此让大学生感悟问题的存在,引起一种求知欲和对生命的反思,从而使大学生积极意愿地投入到学习、探索中去。由于这一情境和学生的生活实际非常贴近,大学生比较容易接纳,从而使在学生积极主动的基础上,促进了大学生知识的汲取,体育课程中相关生命教育的实践和教学目标的实现。

(三)体育教师用发展的眼光与包容的态度关注生命

教师用发展的眼光、包容的态度关注生命在体育教学中教师的任务是发现学生的长处,并发展学生的长处,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应摒弃对“差生”与“优生”的差别对待方式及态度。在体育教学中的技术与技能没有绝对的准则规范,技能的评价对普通大学生来说意义不大,体育教师应认识到技能的学习是为了生命发展而服务。同时,在同一种运动技能的学习过程中,以同样的教学方法训练、同样的时间,对不同运动基础、不同领悟能力的大学生来说结果都是不同的。因此,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发展的眼光、包容的态度关注生命,重视学生的感受。教师应使大学生体会生命的愉悦,使大学生懂得欣赏运动的内涵,应避免言语过激的批评,尽可能地营造赞美、欣赏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四)构建体育生命安全课程体系

敬畏生命,就要提高安全意识。可将生命安全教育纳入体育课的教学内容后,构建体育生命安全课程体系。因为体育课已经不单单是只为了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培养终身体育为目标,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要更注重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一方面教育大学生要珍爱生命、注意保护个人及他人的安全,无论是在体育课堂,还是在课外参加体育活动,都要以人为本,首先考虑安全因素,多观察与思考有无意外险情发生。例如在练习推铅球时,要严格按体育教师所教的方法进行,要远离他人,因为高校运动场存在多班级同时上体育课的情况,若有其他同学从投掷区附近经过,要等他人远离投掷区后再练习,或者用实心球代替铅球练习,但仍旧要注意安全。另一方面,可通过模拟真实的场景对大学生开展生命安全教育,指导大学生要学会自我保护,例如在体操课教学中,可以把引体向上和攀爬有机结合起来,把跳高和跳远跟急性跳跃结合起来;在武术课教学中可以学习一些自身防卫和逃生的知识和技能等;只有把不同情景进行模拟教学,才能更加引起大学生的注意和兴趣,将所大学生命安全知识和技能加以巩固和运用,不仅可以提高大学生对体育课的热情,更能在实践中提高生命安全保护和防卫的技能。

(五)优化体育教学安全管理过程

在生命安全教育理念指导下开展体育教学改革实践活动,必须突破原有教学思路和教学体系,通过教学制度、教学体系的不断完善和丰富,实现整个教学活动的有效发展,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必须优化整个教学管理过程,确保各环节有效衔接。相对与以往体育教学来说,融入这一理念的体育教学改革实践活动不仅仅要向学生讲述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同时也要让教师适应教学新内容,完善整个教学体系,还要确保教学质量,这一过程中要对教学管理环节进行优化,重点关注学生的掌握状况,通过多种教学方法,让大学生能形成清晰理论体系、完善健全生命安全知识体系,养成安全运动、维护生命的意识。

生命是最美的花朵,开放的体育课堂则更应重视安全工作。体育教师要在体育教学中渗透生命意识教育,结合校情,构建安全健康的体育课程体系,删减那些有潜在危险性质的教学内容,同时改革教学模式与方法,时刻警示大学生在学习和锻炼时,要安全第一,警防危险事故发生。此外,还要教育大学生学会自我保护与一定的急救与护常识,以确保体育运动中的安全。总之,要多措同举,共同搞好普通高校的生命安全教育工作,确保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童锦等.“生命教育”理念下高职体育教学现状的思考[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0,6:115-117

[2] 益盏芝.生命视野下的中学体育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D].华东师大硕文.2009,5.

[3] 毛振明.体育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7.

[4] 许智勇.高校体育教学中生命安全教育问题初探[J].运动.2014,9:86-87.

高中生命安全教育篇5

关键词:体育教学;生命安全教育;现状;思考

一、国外开展生命安全教育的现状

生命安全教育在国外早已得到各方重视。19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教育必须教会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创造。20世纪90年代,美国制定的学校体育标准和体育教学计划,推崇“生存教育”理念,将安全教育、生存技能作为必修课程,经常组织学生进行火灾逃生和应急避险演习。俄罗斯将学生的生命安全教育提升到国家的高度。1991年俄罗斯对基础教育进行改革,在学校中开设生命安全基础课程,内容涉及环境对人生命与健康的危害,特殊情况下个人安全、生活方式与生命安全等。日本由于其特殊的地理条件和气候特点,多发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对生命安全教育认识较早。日本的生命安全教育在全国学校中开展非常普遍,已经成为学校的日常活动。

二、国内开展生命安全教育现状

1.生命安全教育认识相对滞后

1968年,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提出“生命教育”的概念和理论。我国到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4〕8号)颁布,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才被列入全国中小学教学计划。为了推动生命教育的开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第二章《战略目标和战略主题》部分提出,“重视安全教育、生命教育、国防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将生命教育作为我国教育全面发展的战略主题并纳入学校教育体系。

2.生命安全教育手段单一

目前,生命安全教育多以讲座、发放安全知识手册、广播、宣传栏等形式,向学生宣传安全知识,缺少实战演练环节。而当灾难发生时,我们更多的是需要安全技能来避免灾害的发生。四川汶川地震中,一中学无一师生受伤,这是多年来学校重视地震防灾演习的结果,这也说明了实践演练的重要性。光靠向学生宣传防灾理论知识是不够的,还需加强对学生进行安全技能的传授,使学生在灾害来临时能够救自己与他人之生命。

三、体育教学中开展生命安全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体育教学中开展生命安全教育的必要性

我国现阶段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学生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就会对社会、家庭造成很大的伤害。我国的传统文化教育方式,束缚了学生素质的发展,学生缺少动手能力、判断能力、生活自理能力、对抗挫折和心理承受力。在传统教育的影响下,重学习,轻素质培养,致使从家庭到学校,对学生的安全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学生缺少紧急避险的知识和技能。2014年元旦上海外滩的踩踏事故中,遇难者多为青年学生,此事件给我们一个警醒:安全教育迫在眉睫。据一项调查资料显示,我国民众特别是学生,自救意识与技能是非常欠缺的。我国有46%的民众对突发事件的应急措施不了解,有26.6%的人根本不了解。如在发生火灾时,有80%的人选择逃生,而有48%的人不懂得如何逃生,甚至有52%的人还不认识消防安全标志。这表明,我国学生和公众的逃生自救知识和技能水平较低,需要采取多种方式来提高生命安全教育水平。

2.体育教学中开展生命安全教育的可行性

生命安全教育是人们认识生命、保护生命、回避风险、抵御危机、提升生命质量和获得生命价值的一种理论体系及人身安全技能教育。体育是随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需要而逐渐形成的,来源于人类生存的安全需要。虽然我国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开展生命安全教育还处在初级阶段,但是在学校体育中开展生命安全教育具有可操作性。首先,体育课是一门主要在室外进行教学的课程,这为在体育教学中进行生命安全教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如在开展逃生自救教育时,能够保证有合适的场地、器材和教师作为支撑。其次,体育课的延续性为生命安全教育系统性学习提供了时间上的保证。体育课上,教师逐步对学生进行有关生命安全教育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和生存能力。最后,体育教师具备开展生命安全教育的基本能力。体育教师学习过生理学、运动营养学、运动损伤与预防、心肺复苏等课程,具备开展生命安全教育的理论知识。因此,在体育课程中开展生命安全教育在场地、时间、师资等方面具有先天优势。

四、体育教学中开展生命安全教育的途径

1.更新学校体育教育理念,拓展体育教育空间

“健康第一”是学校体育的指导思想,健康是建立在生命安全的基础上。生命安全是身体健康和体能素质提高的基础。生命安全教育不仅是指安全知识的传授,更应该是指安全应对能力的训练和体能锻炼。在学校体育课程中应该首先贯彻生命安全教育理念。

2.完善体育课程目标,丰富体育课程内容

体育课程的目标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方面。将生命安全教育与体育教学相结合,教学目标从关注学生的体质与运动技能拓展到关注学生未来生活发展需要与社会发展需要相结合。根据生命安全教育与体育教学的特点,制订不同层次的课程教学目标。在参与运动方面,向学生讲解生命安全、生存技能的需求与体育运动中身体素质、技能的相关性知识,启发学生学会关爱生命,增强健康意识,激发学生参与体育学习的兴趣。在如何提高运动技能方面,可通过情景模拟教学的方式,使学生掌握遭遇突发事件、灾害性事故的逃生技能和自护自救技能。还可以增加自卫防身课程,使学生掌握自卫防身技能。在身体健康方面,通过课堂情景的设置,提高学生在非正常情况下的走、跑、跳跃、攀爬等能力。加强学生薄弱环节的锻炼,增强学生的锻炼意识,提高学生自主锻炼的积极性。在心理健康方面,在学习课程过程中,通过心理知识学习、案例分析、心理拓展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在学会生存的过程中增进心理健康,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在社会适应方面,通过素质拓展练习,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沟通,学会合作,能够利用集体智慧解决问题和困难。

3.体育教师应加强培训,增强业务水平

体育教师是生命安全教育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教师要扮演好这一角色,一方面,要提高自身的素质,不断学习,熟练掌握生命安全教育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才能够做到游刃有余。另一方面,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能够适应体育教学改革的需要,适时更新教学方法和策略,能够利用体育教学的特殊性开展生命安全教育。

参考文献:

高中生命安全教育篇6

是践行素质教育理念的重要表现。体育教育中缺乏生命安全教育,会导致 教育丧失应有的完整性,致使学生在步入社会后缺少较强的适

应的适应能力。因此,本文从体育课改推行后生命安全教育的重要性入手,分析目前体育教育中生命安全教育的现状,并提出相应措施,

期望对生命安全教育的推广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体育课改;生命安全教育;现状;对策;

一、体育教育中重视生命安全教育的重要意义

生命安全教育是指有关生命与安全的教育,是以培养和训练人们生存能力和生命安全自我保护能力为主要目的的教育。充分注重对学生的生命安全教育,才能树立对生命的敬畏感并增强他们的安全意识,才能提高他们安全防范和自我保护的能力。

(一)生命安全教育有助于提升体育课程的内在价值

危险或灾难的降临往往瞬间而至,毫无前兆。在体育教育中有机融入生命安全教育的内容,能够使学生们掌握某些运动原理和运动技能,并指导学生在灾难来临时的自救。体育课改客观上提高了对生命安全教育的地位,本质上提高了体育课程的内在魅力和实践效果。

(二)生命安全教育有助于实现体育教育的追求目标

注重生命安全教育,是“以人为本,生命无价”教育理念在体育教育实践中具体体现。学校应当注重培养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在充分尊重学生的真实意愿的基础上来开展生命安全教育,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由此,体育教育的重大目标会得以自然顺利的实现。

(三)生命安全教育有助于实现体育课改的内在要求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素质教育已成为教育界的长远目标。因此,体育教育改革的脚步也从未停歇。体育课改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个人安全感,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警惕性,提升自我保护的能力,实现其团结协作精神。因此,把生命安全教育作为体育教育的的重要内容顺应了时展形势。

二、当前学校生命安全教育的现状

(一)体育教育中生命安全教育的意识较为淡薄

素质教育的进程正在推进,因此,多数学校还是保持着传统的观点和立场,即非常注重对学生文化课成绩的考评,往往忽视了对学生的生命安全教育,使生命安全教育显得有些失衡。

(二)学校出现不尽合理的怪现象

文化教育课的重要性,致使学生在承受繁重学习负担的同时,忘记了自身体质健康。因此,很多学生运动量少,体质差,认为体育教育是与学习无关的事情。长此以往,学校内的胖学生逐渐增多,眼睛近视的学生也逐渐增多。

另外,独生子女的数量较大,致使家长不理性的想法也影响体育教育中生命安全教育的实现。家长一味严抓孩子的文化课,而不愿孩子过多的参与体育活动,防止孩子被碰被伤。这无疑成为树立生命安全意识的一大障碍。

(三)教师的教学观念不合时宜

可能基于对生命安全事故的恐慌,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的教学观念发生着较大的改变。他们在教课时往往让学生自由活动。这样,学生的素质达标成绩就会掺杂虚假成分,不利于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更与素质教育的目标越来越远。

三、改变学校生命安全教育现状的措施

(一)在全校范围内树立生命安全教育意识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老师需要具备高度的生命安意识。老师也有责任将这种意识灌输给学生,让他们明白生命的可贵,健康的价值。这样,学生才会细心体会自己的言行是否符合生命安全教育的要求。学生在心里树立生命安全教育意识,才能真切懂得不安全因素及不适当的行为可能带给自己的不良后果,学生才能时刻保持清醒的安全意识。

(二)改变家长和学生的学习观念

学生在学习时需要良好的身体素质,需要丰富多彩的生活空间。因此,家长和学生都应当改变学习观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让他们在体育教学中获得生命安全教育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拥有了健康身体,学生的学习才会有所保障。家长在学生的教育问题上更应当具备长远眼光,鼓励自己的孩子去融入体育教学,及时接受生命安全教育。

(三)革新教师教学观念,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体育教师是生命安全教育的直接载体。学校应当革新体育教师的教学观念,使他们正视体育课教学的重要意义。体育教师不要因为一些事故,而放弃对体育教学的信心。毕竟,体育教学直接关系的生命安全教育的落实和实现。

另外,学校要加强体育教师的职业素质和职业操守,规范教师的言行举止。体育教师更应当杜绝体罚学生现象,并注重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不挖苦学生,顾及学生的自尊心,避免不必要的伤害所引发的事故。

(四)严格抓好体育教学课堂的纪律性

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严格遵守教学纪律是理所当然的。在体育教学时,老师要严格抓好教学纪律,提高学生的纪律性,完成学生更好的自我约束,杜绝教学气氛散漫的现象。此外,老师要秉持人文理念,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可以避免同学之间的不友好行为和身体伤害行为。

(五)完善体育教学设施,排除生命安全隐患

体育教师在课前应当对场地、器材进行细致检查,排除安全事故隐患,以生命第一、安全至上的宗旨开展教学。同时,要根据教学内容动作技术要求重点做好针对性的准备活动,要预先想到并考虑好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总之,要消除对学生生命健康不利的外部因素,把学生的生命健康放在首位。

四、结语

体育课改的推进客观的要求注重生命安全教育的有效开展和落实。因此,学校要从整体上树立生命安全教育的意识,并时刻强化这个意识。在体育教学中,要切实抓好生命安全教育,培养学生的自救能力和应变能力;要注意体育教师的观念转变和教学方式的改变及职业道德的提升;注意家长的配合及学生纪律性的培养;注重体育教学设施隐患的排除。总之,在体育课改前提下,抓好生命安全教育是时展的需求,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是素质教育的应有之义,应当得到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和支持。

参考文献:

[1]冉幼义.学校安全事故的思考与对策[J].教学与管理.2000(5).

[2]张雪梅.从学生伤害事故谈学校与未成年学生的责任关系[J].中国教师.2003(1).

[3]孙惠春.学校防范学生伤害事故的教育措施[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03(3).[4]秦毅妮.体育课程中英渗透生命安全教育[J].企业科技与发展.2009(8).

高中生命安全教育篇7

目前,我国学校体育教学中生命安全教育严重缺失,该文以生命安全教育的内涵为落脚点,阐释学校体育和生命安全教育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析比较国内外体育课程与生命教育的现状,提出在学校应在体育教育中嵌入生命安全教育,推进学校体育教学的生命回归。激励学生通过体育行为学会和拥有自我生命意义的感知体验,能调节与控制生命、珍惜与掌握生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全人”。

关键词:

生命教育;安全教育;学校体育

1生命安全教育的内涵

生命安全教育,即安全教育和生命教育的有机结合。国内有专家认为,生命教育即全人教育理念,囊括学生认识、欣赏、敬重且爱惜生命,掌握生存技能和提高生命质量,培养和谐发展的人,实现生命价值的教育活动。安全教育涵盖交通、人身伤害、饮食、公共设施、教学行为和心理健康安全等方面。从实践和理论两方面分析,生命教育和安全教育血脉相连但却各有千秋。安全教育侧重生存能力的培养与教育,关注自然生命的健康与完整;生命教育却注重精神生命的觉醒和巩固,重视生命意识的培养。生命安全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倡导强调生命的完整性、自主性、独立性,鼓舞学生主动完善生命价值,积极健康地发展生命,并不断增强生命的品质,促进生命自由全面发展。

2学校体育与生命安全教育的关系

从表象看,两者是矛盾的,体育活动时可能发生意外伤害。因为存在所谓的安全隐患,有学校将学校体育的传统运动项目尘封甚至停止学校体育活动。从内在看,两者辩证统一,有学者提出学校体育是生命安全的保障,生命安全是学校体育的前提,而学校体育又是生命安全的根基和途径。因此,两者不对立,更不矛盾,相反高度统一。两者主要的相同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学校体育的对象是学生,生命安全教育的主体和客体均为人。体育教学以生命安全为前提,围绕学校体育进行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学生的生命安全,只有当拥有健康的身体,才会拥有依附之上的一切;只有在完整生命之上,才有可能实现自身的价值。一旦生命安全这一前提丧失,教育的任何价值都将不复存在。两者目标高度一致。生命安全教育是让学生掌握意外伤害时的防范技能,并学会相关的专业理论和实践技能,生命安全是抽象目标,学校体育是达到这一目标的具体可行的操作方法。学校体育的目标是保障学生“安全地进行体育运动”,并和家庭、社会互相配合维护学生的生命安全,共同完成安全教育的使命。两者教学内容高度一致,学校体育包含生命安全教育的内涵,生命安全教育亦渗透于学校体育之中。如,游泳是一项运动技能,在溺水时它更是一种求生技能。学校体育过程中整合零散的安全教育和被动的防范教育使之为成系统的生命安全教育,不断系统化和规范化,建设高效稳健的生命安全教育体系。两者的教育价值高度统一。体育与健康教育是生命教育的重要内容,少了体育与健康教育,也就缺失了生命安全教育的根,生命教育的内涵也就无法体现。生命安全教育的必要性和学校体育的重要性互相嵌入并同时体现,它们并不矛盾。学校体育与生命安全对接,为生命质量的提升和生命价值的实现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教学,其理想是以身体为基础但又超越其本身的体魄教育和体育精神的养成。

3生命安全教育渗透于学校体育的迫切性

3.1现状

生命安全教育作为一种新教育思潮,在世界范围内实践发展也有了新的高度。国外很多国家对紧急救护和逃生技能特别重视,尤其日本美国在小学阶段就有系统的教学。我国在生命安全教育领域,特别是应急避险能力教育的认知水准和实践均存在较大差异,还在探索初期。尽管在大灾大难后总结了应急避险的内容和解决办法,但实践理论都不成系统。在学校体育教学中,虽涉及安全教育,但却零散不成体系,逃生技能的学习和训练都存在很大缺失。王华倬教授曾指出我国学校体育教学中生命安全教育的缺失不仅表现在自然生命更表现在精神生命。学生是国家的希望,他们的安全与健康是国泰民安维护社会稳定的关键,所以把生命安全教育渗透到学校体育中刻不容缓。

3.2理论基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学校体育的重要职责之一是加强逃生技能的教育;把生命教育的内容写入了《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和教科书,具体为自救、互救的技能,灵敏的反应和应对能力,能战险情的体力,遇事处变不惊的良好心理。明确提出“要求学生安全地进行体育活动,了解并学会常用的救生方法、人工呼吸以及具有处理安全问题的一般能力”为在体育课程实施中开展生命教育提供了理论基础。

3.3现实基础

自然环境:我国地理条件复杂,自然灾害多、发生频繁区域性明显、季节性和阶段性表现突出。社会环境:随着社会发展,新产品广泛应用,学校扩招,民办学校兴起,我国人口众多、居住集中,新形态对安全逃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高公民应对灾害的能力在学校体育中体现为加强自救的训练和安全技能的教学,让学生掌握逃生技能。另一方面,学生学习和接受能力较强,对紧急救护和逃生技能能很快地掌握,学生流动性强,一旦学会便能很快地传授给更多的人,这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公民的紧急救护和逃生技能,从而增强整个社会的自救和互救意识。

3.4现实意义

体育课教学形式和地点特有的特点在逃生技能教育方面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国际上有这样一个共识:在学校体育中渗透生命安全教育传授逃生技能,很多国家都是在体育课进行这方面的教育。在学校进行逃生技能知识教育是普及逃生技能的重要手段,而学校体育又是锻炼学生体质提高运动技能的课程,安全逃生技能需要一定的体质、心理素质和运动技巧。因此把生命安全教育融入到学校体育教学中可以使学校体育更具适用性。

3.5学校体育的生命教育功能

从生命安全教育层面看,学校体育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认识健康,提升并维持健康,推动学生生命健全成长,引导学生自主健康地发展生命,生活质量得到提升,生命的品质有质的发展,使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更好地凸显。

3.6学校体育与生命安全教育的相融性

两者在理念和教学内容上相互交融,学校体育理念和实践教学中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能很好地与生命安全教育相结合,主动承担生命安全教育的职责。学校体育有充分的资源和载体对学生开展生命安全教育,体育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开放性,有利于急救逃生技能的展开和学习,而生命安全教育也需要实践操作,两者有很好的迁移性。在“上安全的课,安全地上课”的生命教育理念下,从生命完整、生命健康、生命情感和生命意义和价值等不同视阈建构体育生命课堂,在传统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注入多彩的体育活动和体育比赛,最终构建有生命特色的校园体育文化。

4结语

经过对生命安全教育和学校体育的分析,得知生命教育与学校体育密不可分。把生命安全教育融入学校体育课程,设置表达生命安全教育内容的课程目标,选取贴近社会生活的课程内容,在实施过程中丰富学校体育课程,构建体育生命课堂,关注师生生命质量的提升。在生命安全教育视阈下,学校体育作为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动态的生命教育,要保全学生的自然生命、关注关爱其精神生命、提升价值生命、开启智慧生命,所以将生命安全教育融入学校体育之中刻不容缓。

作者:贺丽 苏军 单位:郑州大学体育学院 娄底市第四中学

参考文献

[1]侍崇艳.学校体育课程中渗透生命教育的研究[D].扬州大学,2007.

[2]马成军.中学体育教学中生命安全教育的缺失及重构[J].青海教育,2015(7):61.

高中生命安全教育篇8

1大学生安全教育现状呼唤体验式生命教育

所谓大学生安全教育,是指高校管理者和教育者以党和国家法律、法规、方针、政策为依据,以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以安全责任、安全意识和安全知识为主要教育内容,通过入学教育、课程教育和日常教育等多种途径,使在校大学生增强安全意识,全面系统地掌握安全知识,提高安全防范意识与自我保护技能,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和今后走向社会需要而进行的教育[2]。由此可见,大学生安全教育是全面育人的需要,是大学使命下的重要课题,安全教育不能偏离“以学生为本”的教育宗旨。但是,当前我国大学生安全教育却没有实现以育人为根本的教育目标,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第一,安全教育缺乏创新性。我国大学生安全教育绝大多数都是单一的课堂讲授形式,学生是在被动的情况下接受安全教育。安全教育课程缺乏创新,学生在现有的安全教育模式下很难有学习的积极性。学校对大学生开展安全教育应以预防为主,不应该在悲剧出现后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而应将安全教育渗透于学校日常活动的各个方面。第二,系统性不强。目前国内高校的安全教育主要还是通过讲座或报告这种课堂教学来实现的,例如利用“119世界消防安全日”、“交通安全日”、“食品卫生安全日”、“世界艾滋病主题活动日”等以图画、标语等形式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这些教育形式虽然对安全教育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对于实现安全教育的终极目标仍然是杯水车薪,无济于事。大部分高校的安全教育工作并没有形成系统和规模,导致在安全教育的内容、层次、形式等方面还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第三,安全教育内容表象化。有部分高校把安全教育作为大学生必修课纳入教学计划。如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要求广西高校从2011年秋季入学的新生起,将安全教育纳入高校学生必修课程,并且编写印发《大学生安全教育读本》,这一举措确实能够起到提高大学生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的作用。但是,《大学生安全教育读本》中安全教育内容只是涉及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学会基本的安全防范常识、了解应急处置的基本要点等方面,没有从生命教育的高度强化安全意识。第四,高校安全教育内容在人文精神培养上有所缺失。目前高校的知识教育侧重于成才教育,安全教育侧重于自救与应急处理技能的培养,都忽略了培养和熏陶学生立身做人的准则和品质以及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等。当今大学生信仰缺失、精神失落,容易产生心理问题或极端做法,从而损害自身、他人及社会利益。以上四个方面说明一个问题:虽然大部分高校陆续重视安全教育,也开展了一些形式的安全教育,但是效果并不明显。绝大多数高校的安全教育现行模式难以满足社会对高校安全教育的需要。通过引入体验式生命教育这一模式,可以给当前大学生安全教育注入新的活力,从重视生命的角度强化大学生的安全意识。

2体验式生命教育对大学生安全教育的重要作用

当前高校校园其实就是“小社会”,存在着错综复杂的不安全隐患。因此,以体验式生命教育为切入点的安全教育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随着高校改革开放的深入,大学生的生活空间大大扩展,交流领域不断拓宽,大学生除了进行正常的学习、生活外,还需要走出学校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他们如果缺乏必要的社会生活知识,尤其是生命安全知识,势必会导致各种安全问题的发生。因此,增强大学生安全意识和自我防范能力,加强他们的生命安全教育,是高校思想教育工作中保证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有效途径,对维护高校安全稳定起着积极作用。安全教育是高校一个永恒的话题。学校的发展需要有一个和谐稳定的校园环境,也只有和谐稳定的校园环境才能促进大学生健康地成长与发展。近些年来,高校自杀率、大学生自身违法犯罪案件逐年攀升,为大学校园安全教育敲响了警钟。所以,倡导“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的安全教育已经成为高校维护稳定、确保安全的共识。当今大学生的主流是90后,他们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其耐挫能力、独立能力、自理能力和自控能力均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他们有较强的个性,喜欢以自我为中心,按自己的意愿做事,从而容易导致人际关系紧张。再加上社会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使得他们在学习、工作、生活、恋爱等方面产生许多矛盾,不时引发出许多心理问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90后大学生生命意识淡薄、社会主流价值观缺失,是影响校园安全问题的隐性因素。体验式生命教育是学校安全教育最有效的补充,能够使大学生通过认知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分享生命体验,塑造富有生命活力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3体验式生命教育是安全教育的有效延伸安全教育,最重要、最根本的还在于生命教育。生命教育是教育之源,旨在教会学生敬畏生命、珍惜生命、掌握防灾避险的知识。生命教育,首先是要学生了解和认识生命的现象、培养珍惜生命、热爱生命的情感,从而更好地进行保护身体和生命的安全,以致达到生命教育的最终目标。因此,生命教育不仅是开展安全教育的基础,更是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的目的,它能使学生树立“安全第一,珍爱生命”的思想,从而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近年来,国内大学生自杀率呈不断上升趋势。有关学者一针见血地指出:“突遇一点挫折、打击,大学生就选择终结生命作为一种解决方式。另外,大学生的暴力事件也不断出现,这些除了与大学生心理脆弱与不成熟有关之外,还跟社会、学校、家庭缺乏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有关。”[3]所以,我国应尽快在高校的德育中开辟生命教育这一领域,生命教育理应成为德育和安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的生活教育思想,他认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个体只有放眼生活才能获得生命的质感,“生活世界是教育世界的现实基础和意义之源,教育面临的现代性困境实质上是教育对生活世界的遗忘。教育与生活世界的内在关联使其向生活世界的回归成为可能。”[4]追寻自身存在的价值及意义是个体走向成长、成熟时都会思考的问题,会因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年龄阶段、身处环境而有不同的生活体验。生命体验教育就是要让个体回归生活,在日常生活中增强生活体验,进而加深生命体验。“人们从既定的生活领域中经验而又自在地重复以往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在这种既定的自在生活中,个体缺乏对生活的反思和未来意识,个体的主体性存在被消解的趋势。”[5]生命教育是关于人的生命价值、人生意义的全过程教育,其外延首要强调的是个体的本体价值体验。生命体验教育通过设定教育目的、安排特定的教育内容、采取特定的教育手段,营造积极向上的教育环境,激发大学生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对生活根本意义的追问。

4体验式生命教育的目标体验教育的目标,“就是要引导受教育者通过实践取得正面的经验和积极的体验,避免获得反面的经验和消极的体验,以进一步理解教育要求的正确性、合理性。”[6]学生在体验过程中获得的对生命的感受和体会是创造生命价值、提升生命价值的前提。体验式生命教育首先要做的就是对学生珍爱生命能力的培养,通过体验活动使体验者的心灵受到触动或震撼,认识到生命的可贵性,敬畏生命,尊重生命。第一,尊重生命。生命是有限而脆弱的,同时生命又是坚强的。生命教育的本质就在于使受教育者认识到生命的重要性,尊重生命的存在及生命的价值。它是人类最宝贵的东西,是一切智慧、力量和美好情感的唯一载体。生命的存在是生命的意义与价值等存在的前提,生命提供给我们去学习、去工作、去生活、去感受爱与恨的机会。关爱生命,提升生命价值,首先要尊重生命,对生命的尊重是实施生命教育最基本的目标。只有尊重生命,敬畏生命,才有可能热爱生命,珍惜生命,实现和提升生命价值。第二,热爱生命。对当代大学生来说,热爱生命,就是要正视自己的生命,对自己的生命有热情;要尊重自身身心成长的规律,以积极的人生态度去学习、工作、生活,面对挫折和困难要有坚强的毅力和顽强拼搏的精神;还要关心自己的精神状态,通过一些体验,追求人生的意义。热爱生命,还需要升华热爱宇宙间一切生灵的生命。其中,热爱自己的生命是最基本的,一个人首先要热爱自己,才能热爱他人。人只有做到了热爱自己的生命同时热爱他人、热爱自然界一切生物的生命,才能真正体会到生命之真、体会到生命之美,才能追寻到生命的真谛。第三,珍爱自己的生命。在生命世界里,每个个体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是一个丰富的世界,任何人没有权利轻视其他个体生命,这就是为什么要尊重生命的根源所在[7]。当代大学生面临许多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压力,忽视生命、残害生命的案例也越来越多。生命原本是一种对父母、亲友、社会的责任,也是对自己的承诺,在挫折与不幸面前任何人都没有权利草率地处置自己的生命,每个人都有责任保护自己的生命安全,对生命轻言放弃是一种极为不负责任的行为。第四,珍惜他人生命。我们所说的珍惜生命,不只包括珍惜自己的生命,还包括珍惜他人的生命。生命是一种责任,我们无权结束自己的生命,更没有权利掌握他人的生死。大学生要做到珍惜他人生命,首先要尊重人与人之间的这种差异性,在承认这种差异性存在的基础上,学习与他人相处之道、以宽容的心态对待他人,与他人和谐相处,创造一个氛围和谐的人际环境,从而在尊重他人生命的过程中使自己的生命价值得到实现进而不断升华。第五,提升生命质量。这主要是在现实生活中践行积极的生命观,不断学习和掌握生存技能,正视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并有效解决问题;处理好自己与自己、自己与他人、自己与社会的关系;对自己的生涯发展和职业发展有思考、有规划,能积极主动地寻求幸福生活、快乐学习、快乐工作之道,拥有健康阳光的心态。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