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建筑文化与建筑精神8篇

时间:2023-07-17 09:48:53

建筑文化与建筑精神

建筑文化与建筑精神篇1

关键词:地域文化精神,建筑性格,历史

现代建筑中“以人为本”已逝去,过多地去讨论功能空间人性化也已成了多余,因为这些东西在浪滔之后已经深深赋予建筑本身。中国加入世贸后,给建筑创作带来了新的机遇,也带来了新的挑战,世界经济的全球化,使地域化的问题也日益突出。

1地域文化精神

1.1地域文化的内涵

尔今,在当代建筑理论出现频率最高的字眼莫过于“地域性”和“文化性”,其实简单地说这两者本身就是统一的概念,本不需要将它割裂开来分析又分析。一句话,地域差异只谈文化差异。在特定的地域气候和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文化是多元化的,是符合当时当地民族特性的,因此,长期以来,必然形成特定地域的特定文化,这样的结果就会产生不同的地域和民族在生活方式、审美标准和价值取向上是不尽相同的,建筑文化也是普遍遵循这个规律的。

1.2地域文化的外延

既是文化就会属于精神文明的范畴,地域文化也是如此,看不见摸不着,又实实在在存在于每个人的心里,本身具有抽象性,因此,人们只能去理解它,体会它。

从更深层来谈,“文化”是为人们所接受且深深影响着人们行为的,单就广泛的人群而言,建筑审美也会因地域文化的差异而有所不同。为什么有些建筑是“公认”优秀的,这不仅仅靠建筑界人士就可以评判定位,最主要的还靠群众,尤其是那些每天抬头可看见或者与之密切联系的人们。

有人不禁会问:那他们对其有何标准呢?其实在每个人的心中都会有一种审美观念,一种不是与生俱来但又需要深厚的地域文化底蕴的精神,会“指引”着他们,“影响”着他们。另一方面,建筑是服务于群众的,因此,优秀的建筑必然需要与“人群”产生共鸣,能够在精神上引起他们的感悟,激发他们一tL,灵深处的情感。因此,优秀的建筑同样应该具备一种地域文化精神。这就是地域文化外延,既存在于人们心底,又表达在建筑中的一种精神。

2建筑性格

通常在谈论一个人的时候,常常会说他是否有性格,有怎样的性格,或腼腆或大方,或开朗或沉闷。建筑也同样具有人的这些特征,或富有情感,或冷若冰霜。

建筑性格与建筑个性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建筑个性是讲求另类,构思新颖大胆,而建筑性格主要是说它内在的本质,有内涵、有品质,能够给人亲切感和深厚韵味的。然而这些正是当代身边建筑最缺乏的东西。

对于每个建筑作品,当他能够完整地实现矗立在你眼前的时候,它就可以拥有语言了,与周围的人群产生交流,是否能为人们所认可接受,那就看它的性格是否与人们的性格一致。

3地域文化精神与建筑性格

3.1感悟

中国的木构架的几千年的演变发展,在世人堪称是神化,而延续到今天,它却成了在众多建筑师看来是“落后产物”的敷生物种而妄自菲薄起来。更有些建筑师以为拼凑几个天井盖几个大屋顶就使建筑具有了民族性、地域性。这些简单、庸俗的东西,就这样充斥着人们的生活。

转贴于

很熟悉的日本文化,它的发展多是借鉴于中国,作为代表其建筑特点的“神化”建筑,以木构架和两坡悬山为特征,具有洗练简约的优雅的洒脱;再看日本的“枯山水坪庭”,也是将中国禅宗和中国造园艺术精神揉合,形成了独特的风格。上海金茂大厦是美国人设计的,汲取了中国古塔的神韵,不是简单的模仿,没有玻璃瓦,没有风铃但整个建筑却十分具有中国文化的神韵。

所有这些例子,都足以使那些标榜“地域性”、“文化性”的仿古或复古建筑相形见拙。

3.2呼唤

经济全球化带来巨大经济财富,同时也失去了许多宝贵的文化财富。西方文化的渗透和WTO的加入,外来的建筑文化更是充斥着整个建筑市场,“国家歌剧院”、“国家电视台”、“鸟巢体育中心”,以北京为首的,本是中国政治文化中心和历史名城,现在竟成了国外“知名”建筑师们的试验基地与练兵场。不禁会问,我国的本土建筑师哪去了?

其实就在身边,在低头,在沉默,殊不知还是这块土地,还是这些文化,就是无限智慧与力量的源泉,也正是抵制这些外来不良文化的有力武器,也正是发扬光大中华优秀文化的最佳时机。然而还是没有人敢站出来,只因为他们身上缺少了一样东西、一种精神——地域文化精神。

建筑文化与建筑精神篇2

关键词:地域文化精神,建筑性格,历史

现代建筑中“以人为本”已逝去,过多地去讨论功能空间人性化也已成了多余,因为这些东西在浪滔之后已经深深赋予建筑本身。中国加入世贸后,给建筑创作带来了新的机遇,也带来了新的挑战,世界经济的全球化,使地域化的问题也日益突出。

1地域文化精神

1.1地域文化的内涵

尔今,在当代建筑理论出现频率最高的字眼莫过于“地域性”和“文化性”,其实简单地说这两者本身就是统一的概念,本不需要将它割裂开来分析又分析。一句话,地域差异只谈文化差异。在特定的地域气候和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文化是多元化的,是符合当时当地民族特性的,因此,长期以来,必然形成特定地域的特定文化,这样的结果就会产生不同的地域和民族在生活方式、审美标准和价值取向上是不尽相同的,建筑文化也是普遍遵循这个规律的。

1.2地域文化的外延

既是文化就会属于精神文明的范畴,地域文化也是如此,看不见摸不着,又实实在在存在于每个人的心里,本身具有抽象性,因此,人们只能去理解它,体会它。

从更深层来谈,“文化”是为人们所接受且深深影响着人们行为的,单就广泛的人群而言,建筑审美也会因地域文化的差异而有所不同。为什么有些建筑是“公认”优秀的,这不仅仅靠建筑界人士就可以评判定位,最主要的还靠群众,尤其是那些每天抬头可看见或者与之密切联系的人们。

有人不禁会问:那他们对其有何标准呢?其实在每个人的心中都会有一种审美观念,一种不是与生俱来但又需要深厚的地域文化底蕴的精神,会“指引”着他们,“影响”着他们。另一方面,建筑是服务于群众的,因此,优秀的建筑必然需要与“人群”产生共鸣,能够在精神上引起他们的感悟,激发他们一tL,灵深处的情感。因此,优秀的建筑同样应该具备一种地域文化精神。这就是地域文化外延,既存在于人们心底,又表达在建筑中的一种精神。

2建筑性格

通常在谈论一个人的时候,常常会说他是否有性格,有怎样的性格,或腼腆或大方,或开朗或沉闷。建筑也同样具有人的这些特征,或富有情感,或冷若冰霜。

建筑性格与建筑个性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建筑个性是讲求另类,构思新颖大胆,而建筑性格主要是说它内在的本质,有内涵、有品质,能够给人亲切感和深厚韵味的。然而这些正是当代身边建筑最缺乏的东西。

对于每个建筑作品,当他能够完整地实现矗立在你眼前的时候,它就可以拥有语言了,与周围的人群产生交流,是否能为人们所认可接受,那就看它的性格是否与人们的性格一致。

3地域文化精神与建筑性格

3.1感悟

中国的木构架的几千年的演变发展,在世人堪称是神化,而延续到今天,它却成了在众多建筑师看来是“落后产物”的敷生物种而妄自菲薄起来。更有些建筑师以为拼凑几个天井盖几个大屋顶就使建筑具有了民族性、地域性。这些简单、庸俗的东西,就这样充斥着人们的生活。

很熟悉的日本文化,它的发展多是借鉴于中国,作为代表其建筑特点的“神化”建筑,以木构架和两坡悬山为特征,具有洗练简约的优雅的洒脱;再看日本的“枯山水坪庭”,也是将中国禅宗和中国造园艺术精神揉合,形成了独特的风格。上海金茂大厦是美国人设计的,汲取了中国古塔的神韵,不是简单的模仿,没有玻璃瓦,没有风铃但整个建筑却十分具有中国文化的神韵。

所有这些例子,都足以使那些标榜“地域性”、“文化性”的仿古或复古建筑相形见拙。

3.2呼唤

经济全球化带来巨大经济财富,同时也失去了许多宝贵的文化财富。西方文化的渗透和WTO的加入,外来的建筑文化更是充斥着整个建筑市场,“国家歌剧院”、“国家电视台”、“鸟巢体育中心”,以北京为首的,本是中国政治文化中心和历史名城,现在竟成了国外“知名”建筑师们的试验基地与练兵场。不禁会问,我国的本土建筑师哪去了?

其实就在身边,在低头,在沉默,殊不知还是这块土地,还是这些文化,就是无限智慧与力量的源泉,也正是抵制这些外来不良文化的有力武器,也正是发扬光大中华优秀文化的最佳时机。然而还是没有人敢站出来,只因为他们身上缺少了一样东西、一种精神——地域文化精神。

建筑文化与建筑精神篇3

关键词:地域文化精神,建筑性格,历史

现代建筑中“以人为本”已逝去,过多地去讨论功能空间人性化也已成了多余,因为这些东西在浪滔之后已经深深赋予建筑本身。中国加入世贸后,给建筑创作带来了新的机遇,也带来了新的挑战,世界经济的全球化,使地域化的问题也日益突出。

1地域文化精神

1.1地域文化的内涵

尔今,在当代建筑理论出现频率最高的字眼莫过于“地域性”和“文化性”,其实简单地说这两者本身就是统一的概念,本不需要将它割裂开来分析又分析。一句话,地域差异只谈文化差异。在特定的地域气候和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文化是多元化的,是符合当时当地民族特性的,因此,长期以来,必然形成特定地域的特定文化,这样的结果就会产生不同的地域和民族在生活方式、审美标准和价值取向上是不尽相同的,建筑文化也是普遍遵循这个规律的。

1.2地域文化的外延

既是文化就会属于精神文明的范畴,地域文化也是如此,看不见摸不着,又实实在在存在于每个人的心里,本身具有抽象性,因此,人们只能去理解它,体会它。

从更深层来谈,“文化”是为人们所接受且深深影响着人们行为的,单就广泛的人群而言,建筑审美也会因地域文化的差异而有所不同。为什么有些建筑是“公认”优秀的,这不仅仅靠建筑界人士就可以评判定位,最主要的还靠群众,尤其是那些每天抬头可看见或者与之密切联系的人们。

有人不禁会问:那他们对其有何标准呢?其实在每个人的心中都会有一种审美观念,一种不是与生俱来但又需要深厚的地域文化底蕴的精神,会“指引”着他们,“影响”着他们。另一方面,建筑是服务于群众的,因此,优秀的建筑必然需要与“人群”产生共鸣,能够在精神上引起他们的感悟,激发他们一tL,灵深处的情感。因此,优秀的建筑同样应该具备一种地域文化精神。这就是地域文化外延,既存在于人们心底,又表达在建筑中的一种精神。

2建筑性格

通常在谈论一个人的时候,常常会说他是否有性格,有怎样的性格,或腼腆或大方,或开朗或沉闷。建筑也同样具有人的这些特征,或富有情感,或冷若冰霜。

建筑性格与建筑个性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建筑个性是讲求另类,构思新颖大胆,而建筑性格主要是说它内在的本质,有内涵、有品质,能够给人亲切感和深厚韵味的。然而这些正是当代身边建筑最缺乏的东西。

对于每个建筑作品,当他能够完整地实现矗立在你眼前的时候,它就可以拥有语言了,与周围的人群产生交流,是否能为人们所认可接受,那就看它的性格是否与人们的性格一致。

3地域文化精神与建筑性格

3.1感悟

中国的木构架的几千年的演变发展,在世人堪称是神化,而延续到今天,它却成了在众多建筑师看来是“落后产物”的敷生物种而妄自菲薄起来。更有些建筑师以为拼凑几个天井盖几个大屋顶就使建筑具有了民族性、地域性。这些简单、庸俗的东西,就这样充斥着人们的生活。

很熟悉的日本文化,它的发展多是借鉴于中国,作为代表其建筑特点的“神化”建筑,以木构架和两坡悬山为特征,具有洗练简约的优雅的洒脱;再看日本的“枯山水坪庭”,也是将中国禅宗和中国造园艺术精神揉合,形成了独特的风格。上海金茂大厦是美国人设计的,汲取了中国古塔的神韵,不是简单的模仿,没有玻璃瓦,没有风铃但整个建筑却十分具有中国文化的神韵。

所有这些例子,都足以使那些标榜“地域性”、“文化性”的仿古或复古建筑相形见拙。

3.2呼唤

经济全球化带来巨大经济财富,同时也失去了许多宝贵的文化财富。西方文化的渗透和WTO的加入,外来的建筑文化更是充斥着整个建筑市场,“国家歌剧院”、“国家电视台”、“鸟巢体育中心”,以北京为首的,本是中国政治文化中心和历史名城,现在竟成了国外“知名”建筑师们的试验基地与练兵场。不禁会问,我国的本土建筑师哪去了?

其实就在身边,在低头,在沉默,殊不知还是这块土地,还是这些文化,就是无限智慧与力量的源泉,也正是抵制这些外来不良文化的有力武器,也正是发扬光大中华优秀文化的最佳时机。然而还是没有人敢站出来,只因为他们身上缺少了一样东西、一种精神——地域文化精神。

建筑文化与建筑精神篇4

(东北石油大学,黑龙江 大庆 163000)

摘要:从建筑的内涵及形象来看,不同风格的建筑反映特定的文化,校园建筑群在满足校园育人环境需要的同时,也能够通过校园建筑所体现的意蕴及精神来发挥其隐性建设功能.本文将从高校校园建筑的文化载体出发,就其所反映的学生居住、学习场所,以及隐性的建设功能展开论述,并从校园建筑文化品位、景观设计及历史文化上来表现建筑的亲和力,以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提升学生的道德境界.

关键词 :大学校园;建筑文化;隐性建设;伦理意蕴

中图分类号:TU244.3;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5-0053-02

高校建筑工程是实现校园建设的基本场所,也是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特别是在建筑群体布局上、校园景观设计上,其蕴藏的深刻的内涵及价值,都是一个大学整体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影响师生情感和品格以及熏陶独特文化气质的一个相当微妙而现实的因素.因此,积极挖掘和探索校园建筑的隐性建设功能,并从校园建筑的基本结构,以及功能上来承载其使命,发挥其积极的角色就显得尤为重要.

1 高校校园建筑的文化内涵

一座建筑是由其内部结构及功能所呈现的,而对于建筑艺术来说,则是通过建筑物及其构筑物的综合表现来形成.一个时代的建筑与其特色是相互联系的,人类文化世界里,对建筑所蕴藏的文化内涵一直是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建筑是有文化的,其所彰显的精神特质及价值对于人的身心具有重要的塑造作用.建筑是以外部轮廓及内涵空间为统一体的,既有物质空间,又是文化载体.建筑文化是通过价值的本质特征来体现,如环境设计的文化、背景文化,以及建构的发展空间技术等,所有这些文化都是融合了社会意识形态及技术规范准则等,并通过人的思维方式及审美趣味来进行感知和反映.所以,对于建筑文化所存在的历史积累与延续,都与设计者的思想眼光息息相关.如法国学者雨果说道“人类没有任何一种重要思想不被建筑艺术写在石头上……人类全部思想,在这本大书和它的纪念碑上都有其光辉的一页”.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对于校园建筑的文化功能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不同的环境设计所营造的建筑风格是不同的,对建筑文化所反映的意蕴也是存在差异的.当前对于校园建筑来说,如一些雕塑、纪念性雕像、以及一些碑刻等建筑构件,通常是以校园文化精神为承载体,并从中来隐喻特定的设计理念和思路,如果在校园文化及校园建筑风格的配比及搭建中注重环境的多元结合,则难以发挥建筑结构的整体性特征.因此,从建筑工程所传达的文化底蕴及建设功能上,积极地从建筑结构的布局及协调上,以象征、抽象等方式来融铸文化,并从中来体现校园的意境及意蕴.具体来说,高校建筑工程在文化及建设功能传达上,应该注重四点:一是注重整体性及历史性,尤其是校园文脉的传承;二是要注重设施的现代化及功能的合理化,能够提升便捷性;三是材料使用朴实、高雅、大方;四是充分利用自然特色,注重天人合一的哲学构思.

2 高校校园建筑工程所蕴藏的建设功能

2.1 校园建筑工程的文化功能

文化是需要传承的,对于校园建筑工程来说,既要从物质性上体现文化,又要从精神性上蕴涵文化,而对于建筑工程文化的建设功能,则是利用建筑物的使用功能,通过特定的设计手法和应用思路,在特定条件下来表现出建筑所特有的精神意象.对于建筑文化的精神性,则是建筑结构所承载的形式美,对人所产生的积极的精神情绪的改善功能,如利用建筑结构的形式美来增强校园的学习氛围,调理人的环境情绪,增强对人的情感熏陶与愉悦等.建筑工程所记载的建筑史,以及对时代文化的记录,则是通过其横向而宽广的岁月历程来表现,并在纵横交织中形成建筑工程的独特个性及审美情趣.对于校园建筑工程所蕴藏的文化性,还需要从物质环境中来渗透,依托物质环境来渗透校园的精神文化,从而达到物质性与精神性的统一.如对于某校园建筑工程来说,其独特的吸引力及表现力,能够从形式美学上给人带来精神、品格、涵养的升华,从而营造出神圣的艺术氛围.如对艺术韵律的展现,对科技文化的表达,对大学价值的传递等.这些个性鲜明的建筑物或标志物,能够从文化的感染力上发挥育人功能.如北大校院的博雅塔、未名湖、图书馆,清华大学的荷塘月色等,其精神内涵所展现的影响力已经超越了自身的物质意义.

2.2 校园建筑工程的激励功能

对于高校校园任何一项建筑工程都赋予了深刻的科技含量,并通过精神品行来传播其思想内涵.诸如大学校园里的雕塑、各主要功能建筑,镶嵌校训的建筑空间,以及文化亭廊等都是文化标识的重要载体,也是激励学生奋发向上、求真创新的有效思想动力.如浙江大学的竺可桢雕像,其对学子的激励功能增强了校园文化的积极价值.另外,对于大学校园内的体育馆、宽大的平台,超强的稳定性结构,以一种雄浑的力量来折射出建筑的刚劲与挺拔;学校内的教学了欧,蜿蜒的姿态,贯通的长廊,既要从便捷性上满足师生的学习需要,更要从建筑物所彰显的优越感、自豪感来强化师生的内心,激活师生的向上气质.

2.3 校园建筑工程的引导功能

从高校校园建设来看,校园群体建筑文化具有显著的规划特征,尤其是在群体建筑布局上,既要满足校园建筑自身的使用功能,还要能够从文化环境的构建上彰显精神氛围.面对一排排整齐的建筑群,其显著的秩序感能够激发学生对科学文化的向往,也能够从建筑群中体会到校园建筑的凝聚力和感染力,从而树立远大抱负,肩负其为祖国勇做栋梁的决心.另外,从校园建筑群的特色文化渲染上,还能够从适当的色彩及几何结构中发挥引导作用.

2.4 校园建筑工程的审美功能

建筑审美是通过建筑形式美来传递,其美感主要有建筑物的总体轮廓、建筑物内部各结构的比例、建筑物所体现的对称性及均衡性,以及建筑物外在色彩、质感及装饰性等方面.总的来看,建筑物的轮廓能够彰显建筑的总体风格,并从中来表达壮阔、华丽、宏伟及秀丽等等,并由此与周边环境构成统一的建筑景观.建筑物的美感具有正向性,积极的美感不仅可以创造美的环境,还能从建筑作品的美感上来赋予人的精神愉悦,从而打动人的内在心理,创造美的享受.这种美感对于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科学精神,尤其是在心智的启迪,情操的陶冶上发挥重要作用.如当前高校各建筑群在建设上赋予了时代精神,将生态建筑与环境、人文进行全面结合,以体现建筑工程的科学与人、科学与环境的和谐.

2.5 校园建筑工程的人文建设功能

人文性是大学校园建筑环境设计的重要内容,也是提升大学生道德水平的重要硬件支撑.在高校建筑工程环境设计上,人是设计的主体,也是对环境认知、审美的主体,在体现环境对人的审美意义上,环境所赋予的持久的身心感受将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调节学生的行为举止.也就是说,校园建筑工程的人文性是满足人与建筑、人与历史、人与校园进行对话和交流的优势载体,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

3 在推进高校建筑工程建设功能的举措和对策

3.1 注重科学规划,强化设计中的可持续发展

对于高校建筑工程在设计及规划上,应该坚持可持续发展策略,能够从建筑空间及环境保护上做到统一,既要考虑建筑结构的使用功能,还要从建筑区域整体发展上保持和谐性.如对于大学城等项目建设及规划时,要遵循科学发展观理念,对建筑工程设计进行全面科学论证,充分考虑到建筑工程的使用使命及文化精神,能够从决策上把握正确.作为区域重点建设规划项目,对于建筑群的构思与实施都要从社会发展的渐进性上加以体现,避免太宏伟的蓝图超越自身的发展实际,以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和对环境的影响.

3.2 重视校园建筑工程的使用功能,适当发挥建设功能

对于建筑工程的使用功能是首要任务,也是校园建筑工程设计的基本出发点.建筑工程与人文文化之间的关系是特殊的,既要从建筑中体现人文,又要从人文中构设建筑.对于高校建筑工程建设与设计,其使用功能是基本的,也是正确解读校园建筑工程文化意义的前提.因此,对于当前人文思想持续发展的今天,某些高校建筑规划过分强调规模及投资,在人文性不强的条件下,简单的、缺乏科学论证的建筑规划不仅带来了资源的浪费,还对其建设功能的意义带来了抑制.教学科研建筑工程是由其作用和使用价值来决定的,对于高校建筑工程发展中的功利主义倾向,如对商业性建筑设计理念应用到高校建筑规划中,使得高校建筑内在价值与外在形式缺乏一致性,不利于建筑工程所传递的思想引导意义.凸显建筑工程的地位及作用,从大学价值整体功能的发挥上,积极体现其文化功能,传承优秀历史文化.

3.3 注重对建筑环境与人文文化的和谐

人文环境是高校建筑工程设计的重要体现,也是以人为本理念在设计中的应用.对于高校建筑工程设计及建设功能的展现上,要从高校校园文化定位及发展方向上,引领师生从校园建筑工程中增强审美理解和审美表现,以达到艺术美的水准.优秀的建筑工程所折射的人文价值,好像是一部立体的诗歌,无声的绘画作品,总能给人带来持久的愉悦之美.因此,在高校建筑工程设计及文化功能赋予上,更应该从建筑学的审美思想出发,充分考虑高校自身的文化源流及特色,引入博大精神的文化内涵,采用独特的审美品质,锻造沉稳雄健的建筑艺术特色.

4 结语

现代建筑学及建筑功能学的发展,对于建筑的建设功能研究已经取得较大成就.高校校园建筑工程设计上,对于校园建设功能的体现已经越来越广泛,如自然化风格、人情化风格、形式美、色彩美、几何线条美等格局精彩纷呈,也为优化校园整体美感做出了有益尝试.同时,对于环境心理学的研究,在校园建筑工程建设功能上应用日益增多,如利用建筑工程与环境所营造的心理效应,新技术、新观念所蕴藏的健康设计理念,都将人与自然、社会实现了统一.当前高校发展正处于关键期,校园扩建工程已经成为校园经济的重要增长点,在推进高校建筑工程文化环境塑造上,要从人的作用来构设积极健康的校园建筑布局,强化校园建筑的文化心理,促进高校建筑环境的科学设计,为渲染和培育建筑文化艺术功能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潘翔.高校基建项目管理模式优选的影响因素分析[J].建筑设计管理,2009(02).

建筑文化与建筑精神篇5

关键词:建筑设计, 人文精神 ,相互关系

Abstract: the architecture design and humanistic spirit is an organic whole, not only can make the nature harmonious modern architecture, and still can greatly improve the quality of human life. Based on the connotation of humanistic spirit,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the humanistic spirit of mutual relations, architectural design in the humanities spirit practice and other aspects discusses the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the humanities spirit of mutual relations, in order to provide the reference for building designer.

Keywords: architectural design, the humanities spirit, mutual relations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受到西方现代建筑思想的影响,被现代主义奉为经典的名言“功能决定形式”,“少就是多”的设计原则曾风靡一时,在建筑设计过程中设计师常常过分强调功能,忽视了社会的进步和人们各种需求对建筑设计的要求。而今,时代已不同于以前,人与世界的关系变得更复杂,人们的审美情趣,生活品位变得更高。单纯以功能主义的理性逻辑的态度对待建筑设计,已变得不合时宜。在当前的建筑设计中,如何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在建筑设计中更多的体现人文精神,成为当下建筑设计中应关注的课题。

在这种情况下,大力加强建筑设计与人文精神的相互关系研究,认真协调建筑与人、与人类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将建筑设计建立在各种需求和体验之上,将建筑设计和人文精神融为一体,努力打造自然和谐的现代建筑。是建筑师在设计中应努力追求的目标。

当前人文精神的内涵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前进,人文精神的价值取向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在不同的时代,人文精神的特点和重点是不同的,它反映的是在特定时代背景下人们的价值观、人性观、时代精神的集中反映。要想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将人文精神融进建筑设计之中,必须对当前人文精神的内涵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人文精神内涵可归纳以下几点

人文精神是“对人的价值追求”,提倡人文精神与科学性的相容性,关怀的中心是现实生活中人的身心全面价值的体现.

人文指“区别于自然现象及其规律的人与社会的事物”,其核心是贯穿于人们思维与言行中的信仰、理想、价值取向、人文模式、审美情趣,亦即人文精神,认为人文精神是一个人、一个民族、一种文化活动的内在灵魂与生命。

人文精神是把人的文化生命和人的文化世界的肯定贯注于人的价值取向和理想追求之中,强调人的文化生命的弘扬和人的文化世界的开拓,促进人的进步、发展和完善。

人文精神是人类不断完善自己、拓展自己、提升自己,自己从“自在的”状态过度到“自为”的状态的一种本事。

人文精神是“一种关注人生真谛的和人类命运的理性态度,它包括对人的个性和主体精神的高扬,对自由、平等和做人尊严的渴望,对理想、信仰和自我实现的执著,对生命、死亡和生存意义的探索等。

在对待自身问题上,从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中转过身来,人们的自我意识更加强烈,自我反省更加真诚,越是这样,人们对于精神层面追求就越强烈。在反思过程中,人们不但反思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在反思着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在反思过程中,人类逐渐将思想定位于“和谐”,其人文精神也逐渐发展为“和谐”的人文追求,人是自然的人,人只有完全融入自然才能够生存,离开了自然人类简直寸步难行;作为自然的一分子,人只有和自然发生关系时才能真正体现自身存在的价值。人类只有和自然融为一体,和谐相处,才能够充分、合理的利用自然,从这个层次上来看,人文精神最基本的核心内容就是“天人合一”、“以人为本”。

二、建筑设计与人文精神的相互关系

1、建筑设计与“天人合一”的人文精神的相互关系

中国“天人合一”的人文精神源远流长,最早可以上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其思想内涵就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与自然融为一体。正是因为这种思想,所以在传统的建筑设计中设计师的思路中充满着这种思想,在设计时也遵循自然法则,将建筑的整体设计和宇宙和谐相统一,这样的设计方式不但体现了人类的最高人文精神追求,而且完美体现出自然的秩序与和谐。例如:在传统的建筑设计中,设计师普遍将房屋设计成四方形建筑,并且面南背北,就体现出了“天圆地方”,采纳自然温度的人文精神。

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建筑设计师在探寻“天人合一”的建筑设计理念,并将其付诸实践的过程中,他们的思想向着自然的深处进发,向着更加深邃的自然前进。这个过程,尽管是一个建筑设计的过程,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建筑设计师的人文思想却得到了更进一步的拓展,思想内涵得到了深化和升华。

时展到了近现代,建筑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建筑空间具有了更大的想象力,原来不容易展现的内容得以轻松展现,原来无法进行的建筑设计变得更加的轻松,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在建筑设计上的应用,使得建筑师可以随意展示自己对人文精神的理解,并在计算机内进行模拟验证建筑,在这种情况下,建筑设计师一方面在设计中阐释“天人合一”的人文精神,另一方面又将这种精神的精髓不断地进行拓展。

2、建筑设计与“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的相互关系

建筑的主要存在形式是空间,是人们对生存空间的具体化,在建筑空间内,既存在着具有积极意义的空间,又具有消极意义的空间。积极空间就是能够达到满足人们使用需求的空间。建筑师在设计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这项内容,努力打造适合人类生活的具有更多积极空间的现代建筑。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建筑师要深刻体会到建筑空间是一种充满秩序的空间,它不但具有几何性,而且还具有浓郁的人文精神,因此,在设计过程中,建筑师一方面要在满足建筑基本设计要求的基础上,尽最大可能地将人们对于生活和世界的人文追求融入其中,张扬人的个性精神,完美体现出“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建筑设计师在按照“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进行设计的时候,他们一方面要考虑整个建筑空间设计上的客观逻辑是不是合理,另一方面还要将人们对于整个建筑空间设计的主观感知融入其中。在这个过程中,建筑设计师的目光常常越过普通人的头顶,将其投向更加深远的空间。为了完美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建筑设计师认真思考建筑设计中每一项活动是不是具有明确的目的和意义,是不是能够让人们更加的舒适和惬意,从而在设计过程中尽最大可能让整个建筑空间与人的生活生产活动产生对应。在思考的过程中,建筑设计师的思想得到了升华,其人文精神也得到了发展。

三、建筑设计中人文精神的实践

“天人合一”、“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是现代建筑最基本的设计理念,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其主要表现为满足人们的需求,创建能够满足人们各种行动的空间环境,从而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和行为需求。

1、建筑设计要尽量满足人们的行为体验

①、建筑空间的设计

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建筑空间的设计是建筑设计的关键性问题,这些空间就是人们生活的房间,由于每一个房间的使用目的不同,因此在设计的过程中要根据其使用功能融入“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在设计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到空间的大小、空间的形状以及空间的采光通风等基本要求,满足人们最基本的需求,同时建筑设计师还要认真注意使用功能的协调性,在空间的各功能之间发生矛盾的时候,要尽可能进行协调,按照主次矛盾,进行适当的调整。另外,在空间的设计过程中,建筑设计师还可以按照将不同的功能空间按照需要进行组合,从而设计出有效的群体性空间。在设计时应该充分考虑到不同空间之间的关系以及联系状况,空间的特殊要求,例如:公开程度、私密程度等内容。

②、建筑设计的实用性

建筑设计的主要目的是满足人们不同的建筑功能诉求,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建筑师要巧妙处理使用空间以及公共交通空间之间关系,充分认识到公共交通部分的辅助作用,在满足人们通行要求的基础上,尽最大可能设计出更容易满足人们使用需求的功能空间,从而有效提高整个建筑的平面利用率。

2、建筑设计要尽量满足人们的感官体验

感官体验是人们在行为需求被满足之后的更高层次的追求,其主要内容既包括生理需求,也包括心理需求。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建筑师要尽量设计出既满足人们生理需求的建筑,又能够设计出满足人们心理需求的建筑。

⑴、建筑设计要尽量满足人们的生理需求

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建筑设计师首先必须努力打造接近自然的室内环境,满足人们生理上的需求。例如在针对室内环境的设计过程中,建筑设计师首先要将人文精神放在第一位,在努力降低室内污染物的基础上打造人们舒适生活的内部空间。在设计时,设计师可以巧妙设计窗户,利用自然风进行通风的方式提高室内空气质量,另外,在装修的过程中,要尽量选择绿色环保的装修材料,同时,还可以采取种植绿色植物,使用空气净化器等方法不断提高室内空气的质量。

⑵、建筑设计要尽量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

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建筑师可以使用多种设计手法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比如在建筑形态的设计上,独特的建筑形态能够给人们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恰当的造型可以给人更加舒适的享受。为此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建筑设计师要桥面利用多种设计技巧,努力打造形体简洁,造型优雅的现代建筑。

四、小结

总之,大力加强建筑设计与人文精神的相互关系研究,认真协调建筑与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将建筑设计建立在需求和体验至上,将建筑设计和人文精神融为一体,不但可以打造自然和谐现代建筑,而且还可以大大提高人们生活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周虹冰 胡玲.建筑的人文精神寻思.高等建筑教育.2005.09

2、敖长.以“人文精神”看待建筑设计.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1.11

建筑文化与建筑精神篇6

【关键词】建筑设计;设计理念;建筑艺术;设计内涵

民用建筑设计的基本原则是实用、坚固、愉悦,这是成功设计的三原则。其中,实用与坚固强调了建筑设计的物质内涵,体现建筑物的使用价值,而愉悦原则则体现建筑设计的精神世界,是建筑美学、建筑艺术的高超表现,它是建筑设计所涵盖的精神属性在建筑物的姿态展示。通过人们的感知系统,借助于设计空间的、体积的、造型的、线条的、光线的、形态的种种因素,构筑人们对建筑物的精神诉求。基于当代建筑理念与民学原则,建筑艺术的精神内涵可以从体量、结构、细节和气度四个方面体现。

1.建筑物的宏观视角__建筑物体量。

建筑物具有极强的功能性。一个建筑物的体量,就是一个建筑物的外形设计、内部结构以及借助于山水地势所表现出来的精神内涵,在精神层面,它给人的是一种精神压力和侵占。萧何曾经说过"“天子以四海为家,非令壮丽无以重威”,以“壮丽”的体量表现“重威”的内涵。一个建筑物,无论我们从远处遥望它,还是近处打量它,或者走入建筑物的内部,让我们最直接感受到的就是建筑物的“体量”以及它带给我们的精神震撼。

无论我们在宫殿、或者我们在教堂、或者我们在公园、或者我们在厨房,建筑物的体量无不让我们直接触摸而感知、也无不体现出设计师的设计技术和精神诉求。一栋栋水泥排楼的容积定然比佛教大殿容积大,但佛教大殿造成的宏大的感官直觉却大大超过了前者。在设计上,一个科学迷宫的设计,在纵深上不施分隔的建筑体量让我们感知深邃的意味,教堂建筑,在高度上不施风格的设计让我们感受到天国的高远而可以望及,走入这样的建筑,你必然真切的感受到宗教世界的存在。

2.建筑物的内部视角__建筑物结构。

拉斐尔莫尼欧说:“建筑师工作的基本事实之一是实现理想,即使你的设计建立在卓越的结构上、、、”建筑结构所要解决的问题是搭建与构成,实现内部的科学分离并与外界保持交流。结构形式是建筑物的灵魂所在,它具民族性、时代性特征,并融合于传统文化。建筑师把自己的作品展现给世人,本质上展现的是建筑师的精神内涵。建筑艺术是一定时代条件下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高超融合。通过建筑人们体会的是精神世界的博大。所以唐人街必有牌楼和大屋顶,清真寺必有火焰门。在现在民居建筑设计中,小的卧室空间体现安全,大的客厅空间体现畅朗与豁达。

中国传统的建筑以土木结构为主,木头的材料性能是抗压不抗弯,与柱的结合来撑起整个空间。建筑结构,首先以安全为第一要素,不仅仅是设计上的安全,而且是视觉上的安全与美。建筑结构在考虑安全、美学的同时,还要借助与天时与地理,融汇于山水五行之中。如北宋时喻皓造开封的开宝寺塔,它考虑当地强风的情况,在结构上设计使塔身预先向西北倾侧,并预计一百年内将被吹正。

3.建筑物的微观视角__色调与花饰

建筑的精神内涵首先是视觉艺术。而色调就是最具有冲击力的视觉体现。一个建筑的色调是其视觉的基调,它最先向你传达了这个建筑的性格。比如克里姆林宫的红墙、北京故宫的红砖绿瓦,无不向你展示着傲视天下的威严与尊贵。在江南民居,色调以粉墙黛瓦为主,体现江南学士杏林一读、独善其身的悠怡,金丝楠木不施雕绘的本色漫溢着其脱尘的雍容。穆斯林建筑绿色与金色体现出热烈与深沉。色调通过视觉向你展示了建筑物的性格特征以及文化追求。在设计理念上,色调设计一定要合于建筑本身的功能,同时要协调与周围环境,并积极奉献与周围的环境功能。比如雅典卫城的神庙与其环境浑然为一体,以示神居的自然。

在中国,建筑雕绘是重要的建筑特色之一,是展现精神世界,体现文化追求的重要建筑艺术。雕绘的象征意义具有极其浓厚的文化意味。在我国南方,窗棂板上的花鸟体现民居的幸福与安详;一些江南学士,常在窗棂板上雕一卷书再加一盆花,意显书香门第的悠然与志趣。一个恰到好处的雕刻,也许你不会去注意它,当你的目光从宏观的建筑物体量落在微观的雕刻上小憩的时候,你才会感知到知道,它是为着这建筑的美妙而生的。

4.建筑物的外观视角__气度与震撼

气度,归根结底是一种建筑文化的精神震撼。莫斯科的克里姆林宫、美国的白宫等。在中国传统的建筑中,建筑物气度,最能体现的就是它的大屋顶了,它不仅显示级别,而且可显示尊贵、典雅和皇权。从建筑结构来说,一个硬山顶的建筑必然无法勾勒出歇山顶建筑的天际线,必然也无法成就其从容舒展的气度。一个重檐顶也必然比一个单檐顶更显尊荣华贵,非凡气度。中轴线上的建筑在气度上总是两侧的配殿所不能比拟的。建筑物的气度出了建筑物本身之外,也可巧妙借助周围环境,浑然天成,更显示天然铸就。如天坛的圜丘,并非高大建筑,一个简单的汉白玉台,却因着周围的旷阔和前方棂星门的简达而创造出一种通天行地的非凡气象来。

一度时期内,建筑设计的精神世界与民学体现,充分体现在建筑设计之中,体现在设计师的精神诉求当中。在当代建筑思潮中,多元化的文化理念充分展现了多元化的建筑设计,建筑艺术的“表现力”被充分放大,成为人们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未来看,建筑艺术必将融合自然论、环境科学等多种学科,把人们的精神追求推向和谐发展的轨道。

参考文献

[1]刘宏立. 当代的建筑审美趣味[J ].山西:山西建筑, 2008.

[2]陈晓宁.从环境角度看生态建筑设计——记灾后阳光小学设计[J]; 四川建筑 2011.024、丁宁. 论建筑

建筑文化与建筑精神篇7

黄 洁HUANG Jie

摘 要:本文由“审美信息”概念入手,从信息传播的角度,从审美的主客体-人和建筑两方面,对建筑装饰在建筑审美信息,也即建筑的精神文化传播中的价值进行主要论述,强调建筑装饰的传播功能以及其传达建筑精神、文化的价值功能。

关键词:建筑装饰; 建筑审美; 信息传播; 功能价值

Abstract:Undertaking the concept of“aesthetic information”, through the subject and object of aesthetics - human and architecture, this thesis discourses about the value of the building decoration in architectural aesthetic information, that is, the value in the spiritual and cultural dissemination of architec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emphasizing the dissemination function of architecture decoration, as well as the value of the spirit and cultural function which conveys.

Keywords:architecture decoration;architectural aesthetic;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value

中图分类号:TU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09)02-0077-03

1前言

“审美信息”这个概念是由信息论美学的创始人莫尔斯首先提出的。他认为信息有两种:语义型信息和审美性信息。前者是以消息内容的意义为主的,后者则是具有审美价值的信息。“审美信息”是叠加在物质信息基础上的较高层次的信息,也被认做是一种“特殊的物质――精神信息”。因此,与建筑的精神功能相对应的是建筑审美信息。建筑的物质构成作为信息的载体,它提供了包括物质性和精神性(文化、历史、情感精神等意义的“审美信息”)的多方面、多层次的含义,并以视觉的方式作为传播的主要渠道,从而成为人与建筑交流的重要的媒介。建筑装饰是除建筑造型、空间序列等最主要的物质构成部分,它借色彩、材质以及装饰形式、纹样等的视觉要素表达出时代文化沉淀在建筑中的精神,在建筑审美信息的传播中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2装饰与建筑审美信息及其传播

建筑的文化性包含有两重意思:其一,建筑自身是一种文化;其二,建筑作为各种文化所用,任何一种文化几乎都能在建筑空间中实现,因此建筑又是各种文化的容器,也反映着各种文化。建筑装饰――它不仅是建筑表面为美观而设之物。建筑装饰是一种建筑的视觉对象,不但有美观的目的,同时还有民族、地域、宗教、伦理、习俗、心态及情态意象等等许多功能,它的语意是多层次的。因此从建筑文化的意义上来讲,建筑装饰可以作为一种“全息”对象来看待。而文章上述部分也提到,建筑审美信息是与建筑精神文化相对应的,由此可见,建筑文化以建筑审美信息的方式暗含建筑装饰中,而建筑装饰又以视觉符号形式成为我们了解翻译这些信息从中感受文化精神而去解读的对象。当我们欣赏或研究某一时期的某一建筑时,通过对建筑装饰的研究,也即对审美信息的处理,我们能够得到此建筑设计者所传达出的反映此时期设计、文化、审美经验等的信息要素,然后再通过识别、理解、解读这些信息,也即译码过程,我们便能领略到建筑带给我们的文化精神,获得审美愉悦。至此,通过建筑装饰我们完成了建筑审美信息的传播。

3装饰在建筑审美中的表现方式

建筑审美信息是以视觉的渠道传播的,而建筑装饰也同样是以视觉的方式反映出来的,因而对于建筑装饰的考察就不能不涉及到视觉所能触及的色彩、材质、形式等方面,而这些造型形式也为丰富建筑艺术的表现力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3.1色彩

色彩不仅是建筑装饰表现的重要方面,更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同时色彩的使用也能传达出建筑审美信息的诸多内容,映射出人们精神上的审美需求。例如我国的古代建筑装饰色彩所具有的伦理性和民俗性。据《礼记》中所记:“楹,天子丹,诸侯黝,大夫黄主。”这是先秦时的说法,后来的建筑基本都是黄色琉璃瓦屋顶,以象征皇权;而北京天坛的祈年殿和黄穹宇,其屋顶用的是蓝色琉璃瓦,因为它们都代表天,蓝色象征天。又如我国民俗文化中“五行”法则,应用到色彩中为“五色”,即“白、青、黑、赤、黄”,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民间的房子要用黑瓦,最本源不是因为美观,而是出于“五行”的观念形态。黑即水,水能克火,所以有安全性。因此,北京故宫文渊阁屋面用绿剪边黑琉璃瓦。(图1)

3.2材质

利用材质的对比形成的艺术美感是人们从古至今不肯放弃的嗜好,粗面石工在文艺复兴时期就已渐成时尚,与米开朗基罗同时期的建筑师塞里奥在他的《建筑四书》中就对粗石加工和派料形式做过研究,认为:粗石表面上的粗粝、厚重和质朴使得它带有了人的劳动痕迹,而这也被认为艺术中最宝贵的东西“人的情感、生命迹象”的象征。不同材质的使用还可以突出某一时代的建筑艺术特征。例如后现代主义的建筑擅于将历史的文化主题与现代材质相结合,将历史的隐喻放在括号之中。菲利普・约翰逊在匹兹堡市的玻璃大楼(图2),就是将哥特式建筑的许多高塔作为强化高度感的象征元素,使历史在新的语境中得到表达,而我们也可以从诸如此类的后现代作品中感受到历史的分量,它们以新的力量昭示着历史的存在。

3.3形式(纹样)

建筑装饰形式可分为以下几类,一类是非功能性装饰,即以一些图案、纹饰构成的装饰,多用于古典建筑中,如庙宇、教堂、陵墓等纪念性建筑中(图3),这类装饰主要以浮雕和绘画的形式来塑造装饰主题,从本质上讲这类装饰并不以审美为主,而是带有宣传教义和起到教育作用的;另一类是对建筑部件本身的美化,这是建筑与装饰的统一。例如中国古建筑中的门的装饰(图4),门的上部用来采光,但也要有一定的私密性和挡风作用,所以需糊上透光的纸,而又为了坚固起见,便做成细小的方格,但平铺直叙又不够美,因此就做出各式的图案,如做成如意形、双钱形等,且都具有一定的吉祥、财富的寓意。第三类是建筑构件本身形成装饰,这类装饰我们可以从哥特式建筑或者中国传统建筑中的柱、梁、枋、檐、脊、吻、斗拱等构件装饰中得到深刻的体会。而随着建筑技术的发展,一些构件虽已失去了承担结构力的作用,但却成为了某一建筑风格的标志象征,如劳伦齐阿纳图书馆立面中的柱式。

4建筑装饰的功能作用

我们在一般意义上讨论装饰的功能包括建筑装饰时,首要的在于它的美化功能,提供视觉和心灵上的美感和愉悦;其次在于它的对历史和文化的象征和隐喻,成为某一种历史、文化主题的标志。而当把建筑装饰作为这种精神和人文象征的信息代码放在传播系统中来探讨时,更加有助于我们从审美的主、客体――即人和建筑本身两方面来细致深入地分析它的价值所在,从而为我们在现代意义的语境下审视建筑装饰,并更好地应用建筑装饰打下理论基础。

4.1对审美客体――建筑文化、精神的表达

审美客体即建筑作品本身,是审美的关键一环,是创作者与欣赏者的中介。只有当建筑的视觉符号机制所传达出来审美信息与欣赏者的心理机制相互协调,达到默契时,才能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在这里又不得不提到建筑装饰的视觉符号功能,也是它对建筑的表达方式――象征和隐喻。人们之所以把建筑称为用石头和钢铁铸就的历史,就在于建筑中的装饰不仅仅是装饰,而是在“传递意义”,是以装饰构件这种物化形式表达非物质的精神含义。这些抽象化、变形、简化、重新组合的历史性、地方性的惯用语汇被有意识地安排在建筑装饰中,人们通过它可以阅读到一个时代的全部信息,因此装饰也就成为一种视觉性的图形符号而起到象征的意义。例如,在东西方的宗教建筑中,莲花和佛像是佛教的象征(图5、图6),玫瑰和十字架是基督的象征。这些装饰的形式和主题构成了特定的文化语境,增进人们对宗教世界的认识,净化人们的心灵,它无疑对加深了人们对这种建筑主题的认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4.2对审美主体――欣赏者的精神功能

装饰在建筑中作为视觉艺术带给人在视觉上的美的享受,从而引起人精神上的愉悦,这已是无可厚非的事实,因为人类从诞生的一刹那对装饰产生的美的追求就未曾停止过。而我们这里所提及的精神性更多地包含了装饰审美信息所具有的人文精神价值。人类研究历史的价值在于了解与人类文明的发生发展相关联的一切物质和意识形态,从而认识人类生存发展的意义,并推动人类文明不断向前。建筑作为人类文化不可分割的部分,其装饰的意义与人们精神上的审美需要也是密不可分的。我们对于某一建筑装饰的欣赏与理解,不可能单一地在此建筑的环境中去解析,而要将它放在与此相关的体系中去解读,那么这些相关联的体系就是“关联域”,也即我们所说的“文脉”。我们只有缕清这些“文脉”信息,理解它的价值,并传承它的精神,以此来获得作为人的精神上的满足。例如中国古代分别表示东、南、西、北四个方位的“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等的图案以及寺庙中表示生命不止的“”图案,如果我们不能理解其中的文化隐喻,也就无从享受到这种装饰给予的精神意义(图7)。

5结语

建筑是人类的栖居之所,它不单单是遮风挡雨的庇护地,而是人们精神意识的家园。“我们必须创造能满足人的情感和物质需要、并能激发人的精神增长的物理环境”,这就要求我们认识到建筑装饰对文化的表达和对我们人文精神的满足功能。面对当今建筑环境的个性匮乏,我们应该努力从装饰审美方面去寻求建筑的精神;强调建筑的个性、民族、与地方性;体现出对人的情感的关注;保持与传统的连续性;使建筑成为一种精神产品而不是“遮蔽物”。

参考文献:

[1] 王小慧.建筑文化・艺术及其传播.百花艺术出版社,2000年7月第一版.

[2] 沈福煦,沈鸿明.中国建筑装饰艺术文化源流.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第一版.

建筑文化与建筑精神篇8

城市建筑是构建技术和美学技术的结合。构建技术,主要体现建筑的使用价值;美学技术,则更多体现的是当代精神文明产物及时代精气神[2]。一个时代的精气神,是当代人类共同的智慧结晶。城市建筑体现的是时代精神,要求设计师不仅有社会责任感,丰富的文化内涵,更善于表现人民群众的精气神。城市建筑更多的是语言的构建,应有象征性、隐喻性、含蓄感。所谓象征和隐喻,指的是建筑结构表现出的形象特征与隐喻意义之间的联系,应有更深层的关系。

2具有地域性的自然与人文的特点

城市建筑往往都是固定在某个地域的,同时也是供此地域使用、观赏,即人们常说的养一方水土,因此,该城市建筑一定要顾及所在区域的自然与人文特征,体现并完成当地区域化[2]。城市建筑体现的自然特征,就是建筑着落在该地形区域的地点,因地制宜,顺势而为,充分利用建筑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与协调,做到既保护自然,又尊重自然。中国传统文化街区的保护在城市改造中应该着重考虑该区域的文化特征,不应忘记该传统建筑与该地区的传统文化相依存,不是独立存在的,充分考虑对自然的保护,也对传统文化街区的保护,更多的保护建筑的体量、形态、色泽等几个方面。建筑与人文之间的和谐和协调,就是体现该区域或是民族特有的生活习性或是文化传承。我们都知道,一定区域的文化由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共同决定。而文化一旦形成后,便可以有独特的构成形态,他总是在顽强地、无处不在的表现着自己,通过这种表达进一步强化文化自身,独特的地域文化因此形成。城市建筑是适应文化表达并且更加强化文化氛围的载体。因此,建筑成为体现文化的重要标志。保护性开发体系的确立应分重点、分层次依次进行,如古都西安的街道格局应体现传统建筑以及世俗风情,西安的钟鼓楼与城墙建筑都是该城市特有的历史标志,他们生命能否得以延续,完全依赖于历史街区的积极保护和城市整体格局的良性发展。因此,挖掘出更有历史价值的传承精神文明文化,并很好的和城市建筑相结合是个重要课题,我们可以利用传统民居中的山墙,坡屋顶、拱形洞门、石刻、木雕,以及门窗中的花格、窗格,正确使用传统建筑中的比例、尺度等等,更新利用,取其精华,为现代建筑设计服务,突出地域性。

3注重群体的协调和谐

群体是个体的结合,它的美远远大于个体,它不仅需要个体的美,更多的需要个体间相互的协调合作[2]。建筑群体的协调,是各个体建筑在式样、体量、色泽、材质等方面,相互之间保持一致性、平衡性和妥协性,避免相互之间的干扰、冲突。正确处理新老建筑的关系,旧、老建筑中,一部分是可能需要拆毁,一部分有具有文化历史价值的建筑,则要重点保护,因为它们作为历史,不能修饰,更不容篡改。但如新建筑完全服从或迁就旧、老建筑,一味的模仿,也会使新老建筑貌合神离,不可能唤起美感。

4注重城市建筑与公共艺术的相互作用

城市建筑形态是城市最基本、最直接的面貌,它以自己的特殊语言展示各种文化模式,首先是建筑文化的模式,并揭示整个社会文化的深层结构。城市建筑物外部可以接纳大部分公共活动,内部是相对严谨密集的私密空间环境,它能在不同时间吸引多样化的人群为了各自目的而来,它给人们提供必要的相对内敛的空间[2]。设计师、建筑师、艺术家们针对不同历史文化传统的地区,设置建筑以不破坏当地原有建筑和自然景观的风貌,把各种元素运用到公共设施的设计中,同时处处体现其文化与审美的内涵,让人们在历史文化的熏陶中得到身心享受。因此,公共艺术与城市建筑不仅给人们带来了生活的便捷,而且满足了人们的社会尊重需求,让人们在使用中下意识地感受到一种舒适自在和对美的追求。

5构建城市建筑形态公共艺术化的价值意义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