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短期经营决策方法8篇

时间:2023-07-17 09:48:55

短期经营决策方法

短期经营决策方法篇1

一、关于本量利分析法的运用。传统的本量利分析以成本习性分类为基础,依据成本与业务量之间的数量关系,用变动成本法确定产品成本及分期损益,以获取相关信息;将成本与业务量之间的关系拓展到对利润的影响,建立了本量利分析模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保本分析、安全性分析、保利分析及利润的敏感性分析等等。但在新经济环境下,企业经营多样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与产销不直接相关的后勤辅助支持作业越来越多,而我们通常将它们排除在变动成本之外,忽视了其变动性,这将对产品成本和相关损益的确定造成不良的影响。其实,通过作业和成本动因的分析可知,产销业务量并非成本的唯一驱动因素,多数成本与产销量无关,但却是变动的,它们随作业量的变化而变动,而且不同的作业与成本之间,具有不同的成本动因,如批次、人数、检验次数等等。显然,进行本量利分析不应仅仅局限于产销量与成本的相互关系分析,而应拓展到作业、成本动因及其变化对利润的影响关系的分析。

二、关于经济批量模式的运用。经济批量的基本模型建立在两部分相关成本基础上:储存成本和订货成本(经济采购批量)或储存成本和调整准备成本(经济生产批量)。由于这两部分成本具有此增彼减的相互关系,通过微积分求极值或通过逐次测试后知:所谓经济批量就是两部分相关成本相等时的批量。然而,在JIT环境下,如此求经济批量的方法已没有意义。首先,JIT的运作基础之一就是缩短调整准备时间,而柔性制造系统的运用,又为调整准备时间的进一步缩短创造了技术条件,传统上需要几小时甚至几十个小时的调整准备时间,现在缩短为几分钟,因此,调整准备成本在新经济环境中已经变得微不足道。另一方面,JIT系统的运作,还建立在长期、稳定而良好的供应合约基础上。可以说,没有良好的供应基础,就没有JIT。因此,所谓订货成本也不再是与批次相关的成本,相关的成本数额也大大减少。如此,经济批量中的主要相关成本只有储存成本。储存成本与储存量相关,储存数量越多,储存成本越大。所以,最经济的做法就是减少储存量,降低储存成本。这也就是所谓“零库存”的要求。现代的“经济批量”实际上应该是:仅在需要时才提供的必要数量的必要物品。

三、关于相关成本决策法的运用。相关成本决策法是管理会计中发展起来的一种重要的管理决策方法,它将与某项决策相关的成本和收入进行配比来作出决策,其主要特点是只考虑随决策而变动的成本,略去不受决策影响的成本。相对于某项决策而言,前者称作变动成本,后者称为固定成本。在成本核算上,它假设决策引起成本的发生和变动,故应核算决策相关成本,从决策过程来看,它假设:1.决策只对成本在短时间内发生影响;2.多项决策之间是相互独立的,互不影响。显然,相关成本决策法只考虑决策的短期影响。但是从长远来看,这种假设决策互为独立是不符合现实的,尤其是随着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的运用,企业总是面临许多决策:一些决策同时进行,

其相互影响体现在机会成本上;另一些决策则相继发生,其相互影响既表现在机会成本上,又表现为未来的潜在成本。相关成本决策法缺乏考虑这种相互影响的内在机制,使用它的结果是一定时期内从各项决策取得的收益不具可加性,即整体效果小于各单项决策效果之和。为此我们应该结合作业成本会计,修正相关成本决策法。为衡量短期决策的长期影响和一项决策对其他决策(尤其是后续决策)的影响,管理人员不仅需要预计未来的机会,而且需要掌握成本的长期习性,包括那些不随单项决策而变动但随多项决策而变动的成本的习性。通过借助作业动因分析,通过揭示各种决策方案对作业资源的需求,使管理人员了解各决策方案的短期和长期后果,并帮助管理人员防止采用那些有着短期或长期不利影响的方案。

四、关于长期投资决策方法的运用。长期投资决策分析方法中,最常用的是净现值、内涵报酬率等货币时间价值法。无论采用哪种方法,决策结论均会受初始投资、经营现金流量等现金流量值大小的直接影响。在新经济环境下,这些因素的内涵更为丰富了,这是我们在进行决策分析时必须注意的。首先,初始投资中不再是取得、形成固定资产的直接投资占绝对多数,还包括了大量的软件、工程、培训等投资,由于这类成本的数额所占比例越来越大,必须将其资本化,并作为初始投资考虑,不容忽视;其次,传统的经营现金流量的预计主要考虑直接的、有形的效益,如销售收入的增加、人工成本、材料成本、能源成本的减少等。但在新经济环境中,高质量的产品、优质的服务、顾客满意度、市场占有率等,已成为影响企业成败的至关重要的无形效益,而且,由于辅助支持作业的效率和效果的提高所产生的间接效益也有不断增长之势,对此我们也不能再忽略不计。因此,在分析经营现金流量时,应尽可能预计因长期投资而引发的无形和间接效益。

短期经营决策方法篇2

【关键词】财务管理 一题多解 项目投资决策

一、引言

财务管理是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和财务管理专业的重要核心课程之一,其主要内容是研究企业的投融资问题,核心在于财务决策。由于决策者的知识水平、所处角度、所在立场不同,往往会针对同一问题从不同角度进行决策,则产生了一题多解。所谓一题多解是指对于同一问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解答,目的是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对于巩固所学财务知识,拓展学生思路,促使学生养成多角度思考问题起到重要的作用。一题多解问题在财务管理中非常常见,但是在当前财务管理教学中,教师却忽略了一题多解在财务管理中的作用,对于很多财务管理问题只给学生讲授一种方法,并且也只要求学生掌握其中的一种方法,从而导致学生思路狭窄,被动地接受知识。因此,在财务管理教学中应当注意一题多解,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看同一问题的意识。

二、一题多解在财务管理教学中的应用举例

1.一题多解在货币时间价值计算中的应用

案例1:某企业年初一次性投资500000元生产一种产品,预计每年年末可以获得净收益100000元,投资年限为10年,年利率为5%。要求:该项投资可行吗?

案例解析:这是财务管理中资金时间价值的常见决策问题,该项投资是否可行,只要投资的收益大于投资的成本即可行,由于投资的收益是未来取得,投资成本是现在发生,需要将其化到同一时点,于是可以比较收益和成本的终值,也可以比较投资收益和成本的现值。

解法一:化为终值进行比较

投资收益的终值=100000×(F /A,5%,10)=100000×12.578=1257800(元)

投资额的终值=500000×(F/P,5%,10)=500000×1.6289=814450(元)

由于投资收益的终值125.78万元大于投资额的现值81.445万元,因此该种产品值得投资。

解法二:化为现值进行比较

投资额的现值=500000(元)

投资收益的现值=100000×(P/A,5%,10)=100000×7.7217=772170(元)

由于投资收益的现值大于投资额的现值,因此该项产品值得投资。

解法三:利用净现值进行决策

由于NPV=100000×(P/A,5%,10)-500000=100000×7.7217-500000=772170-500000=272170(元)

由于净现值大于0,该项投资可行。

解法四:利用内含报酬率决策

因为,NPV=100000×(P/A,i,10)-500000

当i=5%时,NPV=100000×7.7217-500000=772170-500000=272170(元)

当i=6%时,NPV=100000×7.3601-500000=736010-500000=236010(元)

当i=10%时,NPV=100000×6.1446-500000=614460-500000=114460(元)

当i=12%时,NPV=100000×5.6502-500000=565020-500000=65020(元)

当i=14%时,NPV=100000×5.2161-500000=21610(元)

当i=16%时,NPV=100000×4.8332-500000=-16880(元)

由于方案本身的报酬率15.12%大于要求的报酬率5%,因此方案可行。

从这一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前面两种解法是货币时间价值中常见的解法,多数学生都能想到,其坚持的原则就是将不同时点的数据化为同一时点,但是货币时间价值的应用往往是和项目投资决策联系在一起,我们还可以利用项目投资决策的方法进行决策,于是产生了解法三和解法四,利用项目投资评价指标的净现值和内含报酬率进行决策。

2.一题多解在经营现金流量计算中的应用

案例:一个投资方案的年营业收入为300万元,年营业成本为210万元,其中折旧85万元,所得税税率为25%,则计算该方案经营活动的现金净流量。

案例解析:

解法一:经营活动的现金净流量=销售收入-付现成本-所得税=300-(210-85)-90×0.25=152.5(万元)

解法二:经营活动的现金净流量=税后净利润+折旧=90×0.75+85=152.5(万元)

解法三: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税后营业收入-税后付现成本+折旧×所得税率

=300×0.75-(210-85)×0.75+85×0.25=152.5(万元)

以上运用了三种方法计算了经营活动的现金净流量,第一种方法是直接运用了现金流量的定义计算,第二种方法是以净利润为出发点,将其调整为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第三种方法是对第二种方法进行变形的基础之上衍生出来,通过三种方法的讲解,可以告诉学生针对不同的条件合理选择不同的方法。

3.一题多解在项目投资决策中的应用

案例:某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正常投资期为5年,每年年初投资100万元,共需投资500万元,从第6年初竣工投产,可使用15年,每年现金净流入150万元。如果把投资期缩短为2年,每年年初投资300万元,2年共投资600万元,竣工投产后的项目寿命期和现金净流入量均不变。该企业的资金成本为10%,假设项目终结时无残值,不用垫支流动资金。要求:试分析判断,该项目应否缩短投资期。

解法一:可以利用净现值法进行比较

正常投资期的净现值NPV=-100-100×0.9091-100×0.8264-100×0.7513-100×0.683+150×(P/A,10%,19)-150×(P/A,10%,4)=362.27(万元)

缩短投资期的净现值NPV=-300-300×0.9091+150×(P/A,10%,16)-150×(P/A,10%,1)=464.46(万元)

由于缩短投资期的净现值高于正常投资期的净现值,因此应当缩短投资期。

解法二:应用差量净现值进行比较

差量净现值=200+200×(P/F,10%,1)-250×(P/F,10%,2)-250×(P/F,10%,3)-250×(P/F,10%,4)+150×(P/F,10%,17)+150×(P/F,10%,18)+150×(P/F,10%,19)=-102.175(万元)

由于在正常投资的情况下会减少现金流量,因此应采纳缩短投资期的方案。

解法三:可以利用年均净现值

正常投资期下,ANPV=362.27/(P/A,10%,19)=362.27/8.3649=43.30(万元)

缩短投资期下,ANPV=464.46/(P/A,10%,16)=464.46/7.8237=59.37(万元)

由于缩短投资期后,年平均净现值大于正常投资期下的年平均净现值,因此建议缩短投资期。

在本例中给出了项目投资的三种方法,解法一是利用净现值法,这是最常见的一种方法,解法二是差额净现值(或者差额内含报酬率法),解法三是利用年均净现值法,适用范围最广,它不受项目寿命期的影响。

三、一题多解在财务管理教学中的作用

1.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由于财务管理课程公式繁多,课程较为灵活,通过一题多解,可以帮助学生开拓解题思路,培养从不同角度看问题的能力。

2.为学生提供适合自己的方法。由于同一问题存在不同的解法,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告知学生,学生可以从中寻找适合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

3.巩固所学知识。在教学中采用一题多解,将前后知识进行联系,有助于学生温故知新,同时可以使学生看到知识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更好地巩固所学知识。

四、一题多解运用于财务管理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选题的代表性。在选择一题多解问题时,要注意对决策问题的选取,通常说来,教材中给出了不同的决策方法,同一指标给出了不同的计算公式时,适宜采取一题多解。

2.注重学生主体、教师主导作用。在讲解一题多解问题时,注重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而不是教师将所有的方法罗列给学生,让学生被动地接受。

3.考虑学生的接受程度。选择一题多解问题时,究竟讲多少种方法,要考虑教学对象的接受程度,若教学对象基础较好,可以适当多讲一些方法,拓宽思路;若教学对象较差,可以选择最具代表性的方法,力求使同学们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性的掌握适合自己的方法。

参考文献:

[1]荆新,王化成,刘俊彦.财务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短期经营决策方法篇3

「关键词战略管理 长期利润 价值转移

一、引言

长期以来,利润是会计计算的结果,表现为收入与费用的差额。收入、费用的确认与计量,在会计上一般具有若干种可供会计人员选择的理论和方法,并由此产生不同的核算结果,有时会相差很大甚至截然相反。在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中,社会各界尤其是会计界自身,纷纷要求对会计确认、计量不同理论与方法的应用做出严格的限定,以便会计人员在实务工作中正确执行会计准则,提供高质量的会计信息。但事实上,客观过程复杂多变,会计准则的规范常常无法涵盖会计实务的全部。于是,会计人员经常会面临着恰当运用会计确认和计量的各种备选理论与方法问题,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也由此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根据经济现实恰当地运用会计准则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对会计工作的一致呼声,也成为会计工作提供具有基本质量保证的会计信息的内在要求。

但是,人类虽然在完善会计准则问题上不遗余力,利润指标被不恰当确认与计量从而误导社会公众,至今仍是困扰会计发展的现实难题。最近几年,利润作假已成为全球性的现象,于是,惩治作假的各种对策建议成了近期会计研究的热点。讨论中,大家较为集中于会计准则制订模式、会计准则弹性限度及刚性要求、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及业务素质等会计层面,有的关注公司治理结构及整个法制建设层面,更有人认为“利润”指标作为企业目标是会计作假的主要原因,彻底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在于废除“利润”指标,确定“现金流量”为现代企业经营目标。我们认为,上述诸问题理所当然都有深入研究的必要,很值得我们作一番深刻反思;但是,利润指标在实践中产生如此严重的问题,与我们对利润指标的认识偏差和会计利润明显的短期导向直接相关。

就企业而言,利润指标有短期和长期之分。以往管理实践和传统的会计,两眼只盯住了短期利润指标,对长期利润指标未予应有的关注。20年前,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PF.Drucker)就尖锐批评这种短期利润为中心的管理与会计思维,使一家又一家企业出现了一年又一年的“创记录利润”假象,从而导致企业错误的行为、错误的决定、错误的分析,形成总体上的错误管理。基于此,他断定,目前会计报告的“利润”是骗人的。现行会计利润只是收入补偿了过去和现在成本的结果,这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从严格意义上讲,企业还必须承担“滞留成本”。滞留成本不是未来成本,而是企业现在承担的、但要以后才偿付的成本,典型的是“资本成本”。按英国经济学大师马歇尔100多年前所作的估计,在市场经济中,企业滞留成本永远高于资本成本。某种意义上,企业滞留成本是企业的“种子”。因此,经营者的责任,不仅要为企业补偿过去和现在的成本,而且要为企业挣得滞留成本。企业的收入只有全面补偿了过去、现在和滞留成本后,才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利润。按此标准衡量,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几乎没有什么美国企业是盈利的。

德鲁克对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要求会计师估计未来利润的做法不以为然。他认为,作为改进现代会计系统的尝试,估计经营滞留成本(以资本成本为下限)则比较可行。德鲁克提醒经营者,应着手在现行利润基础上管理经营滞留成本,并把它看成是真实完整的成本。否则按现行的会计与管理思维,企业在年复一年地申报“创纪录利润”的同时,实际上已陷入严重亏空的泥坑。德鲁克的利润观,其实就是现在我们已熟知的EVA理论。我们认为,利润指标在现实生活中所产生的各种问题,主要根源在于忽视了利润指标的战略管理作用,尽管短期利润会计处理的不完善也是不容忽视的方面。因此,克服利润指标实际运用的缺陷,首要措施是拓展企业利润管理的视野,赋予现代企业利润的战略管理观。鉴于目前利润战略管理问题研究不多,并且EVA的实践也面临着诸多难题,本文拟借鉴西方价值转移与增长理论,探讨企业利润战略管理的理论与方法。我们相信,企业一旦立足于战略发展高度管理利润,则根治短期利润的不足就有了一个客观的基础。某种意义上,长期利润管理或利润战略管理,可以遏制片面追求短期利润的倾向。因为,长期利润与短期利润存在着彼此消长的关系,短期利润的质量对长期利润会产生重大影响。引导企业关注长期利润,可以消除企业追求短期利润的偏执,从而提高短期利润质量,大大减少会计作假的可能性。

二、公司利润战略管理的核心指标

按价值转移理论,公司利润战略管理的核心指标为“市值规模比”。市值为股价与长期负债之和,规模通常以销售收入表示。企业获利能力的差别,集中表现为不同经营策略创造价值能力的大小,可以用“市值规模比”作为综合指标衡量。如此,“市值规模比”成为测定企业经营策略获利能力和竞争能力的主要指标。从另一角度看,市值表现为企业在资本市场上的份额和影响力,销售收入表现为企业在商品劳务市场上的份额和影响力。如果市值份额大于销售收入份额,表明投资者对企业未来做出了较好的评价,这一比值越大,企业前景越好,价值越高,当然在未来面临的对投资者回报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产生放大风险效应。若运用现代会计的观点来看待上述利润战略管理观,公司利润战略管理的核心内容,就是有效管理资产负债表的左右双方,力求使资产负债表左方(资产)运作的社会评估值(收入)不但超出企业资产账面价值,而且要大于右方(权益)配置的社会评估价值。这表明,公司利润战略管理涉及资产与权益两大方面,包括了企业经营管理的全部领域。

不难结论,企业对自己市值规模比进行动态评估,必然表现为追求长期利润的最大化,从而为企业实行利润战略管理建立了一种有效制度。这种制度的核心是企业必须不断调整完善自己的经营策略,以实现企业价值的持续增长。那么,一个企业的经营策略如何才能确保未来的价值持续增长,斯莱沃斯基(1999)提供了以下程序图:

上述经营策略程序的正确应用并取得良好效果,关键在于正确认识企业所处的价值转移阶段。因此,企业利润战略管理的主要方法,就是正确地识别并有效地管理企业的价值转移流程。

三、价值转移的不同阶段及其相应的经营策略

现行企业理论一般只承认企业及其产品存在着生命周期现象,其实,对于企业经营策略而言,也存在着一种类似生命周期的现象。而且,决定企业长期利润的,既不是企业的生命周期也不是企业产品的生命周期,恰恰是企业经营策略的生命周期。在现代企业的经营策略中,消费者的需求偏好及其变化,成为被关注的首要问题。当公司经营策略与消费者需求偏好互相适应的机制被打破时,价值将发生转移。直观地看,价值转移表现为价值流入、稳定和流出。对于企业而言,成功经营策略的标志是,价值流入不断增大,主体价值流日益稳定,最大限度推迟价值流出时间并减少其流量。价值一般会从过去守旧的经营策略向新的模式转移,消费者需求由此不断地得以最大程度的满足。企业经营策略,究其根本无非是为企业不断选择合适的顾客、界定业务范围及特色、明确经营目标、供应商群体、资源调配、客户关系及为顾客创造最大效用,最终持续赢得高水平利润等行为。经营策略简而言之,就是不断地向消费者提供服务并从中获利的完整过程。市场对企业的青睐,主要是对企业经营策略认同与否表态的结果。受市场青睐的企业得到较大的市场份额,最终使消费者需求得到最大限度满足。市场的这种动态选择,决定了价值转移现象可以发生在不同行业之间,也可以发生在同行业的不同企业之间,还可以发生在同一个企业的不同产品或劳务甚至是作业之间。

(一)价值转移的三个阶段。对于特定的行业、企业及产品而言,其经营策略处于价值转移的不同阶段,反映着这一策略的市场创造能力和赢得长期利润的潜力。一般地,价值转移分为三个阶段:

1.价值流入期。这是价值转移的第一阶段。在此阶段,由于经营策略充分适应顾客的需求,因此能从其他行业、企业、产品中吸收价值。一般而言,引起价值流入的企业往往会运用某种新的、尚未被竞争对手发现和重视的经营策略。由于这类新策略能以其优越的经济性和亲和力为顾客带来最大的满足,价值会流向它们。

2.价值稳定期。这个阶段经营策略较好地适应了顾客需求,市场竞争格局也处于相对平衡状态。这个期间的长短,取决于消费者需求变化的速度以及新的、更有效的经营策略出现的频率。在此期间,经营策略保持相对稳定的价值。

3.价值流出期。这个阶段经营策略不能真正地适应顾客需求,价值开始流向其他更有效的经营策略,这种价值流出的速度,取决于经营策略陈腐的程度。

短期经营决策方法篇4

一、变动成本法的特点

(一)以成本性态分析为基础计算产品成本

变动成本法将产品的制造成本按成本性态划分为变动性制造费用和固定性制造费用两部分,认为只有变动性制造费用才构成产品成本,而固定性制造费用应作为期间成本处理。换句话说,变动成本法认为固定性制造费用转销的时间选择十分重要,它应该属于为取得收益而已然丧失的成本。

(二)强调不同的制造成本在补偿方式上存在着差异性

变动成本法认为产品的成本应该在其销售收入中获得补偿,而固定性制造费用与产品的销量无关,只与企业是否经营有关,因此不应该将其纳入产品成本,而应在发生的当期确认为费用。

(三)强调销售环节对企业利润的贡献

由于变动成本法将固定性制造费用作为期间成本,所以在一定产量条件下,本期间发生的固定性制造费用全部计入当期成本,导致损益对销量的变化更为直接、敏感,这在客观上有刺激销售的作用。产品销售收入与变动成本的差量是管理会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即贡献毛益。以贡献毛益减去期间成本就是利润。由贡献毛益这个概念不难看出,变动成本法强调的是变动成本对企业利润的影响。

二、变动成本法的优点

从前面的叙述中可以知道,变动成本法的诞生,突破了传统的、狭隘的成本观点,为强化企业的内部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开辟了新路。

(一)变动成本法最符合“费用与收入相配比”的公认会计准则

从理论上来说,变动成本法最符合“费用与收入相配比”这一公认会计准则的要求。所谓费用与收益相配比的原则,就是要求会计所记录的在一定期间所发生的收益和费用,必须属于这一会计期间。变动成本法的基本原理就是把转作本期费用的成本,按成本性态分为两大类:一部分是直接与产品数量有直接联系的成本,即变动成本,如直接材料、直接人工,以及变动性制造费用。它们需要按产品销售量的比例,将其中已销售的部分转作当期费用,同本期销售收入相配比,另外将未销售的产品成本转作存货成本,以便与未来预期获得的收益相配比。另一部分是同产品生产数量没有直接联系的成本,即固定成本。它们是为了保持生产能力并使其处于准备状态而引起的各种费用。这类成本与生产能力的利用程度无关,既不会因产量的提高而增加,也不会因产量的下降而减少;它们与期间相联系,并随着时间的消逝而逐渐丧失,故全部列作期间成本,同本期的收益相配比。

(二)变动成本法有利于正确进行短期决策和加强经营控制

变动成本法能增强成本信息的有用性,有利于正确进行短期决策和加强经营控制。企业的短期决策一般是不考虑生产经营能力即固定资产方面的因素,而是关注成本、产量、利润之间的依存和消长关系。采用变动成本法求得的单位变动成本,贡献毛益总额及其他有关信息,能揭示业务量与变动成本的内在规律,找出生产、销售、成本和利润的依存关系,提供各种产品的盈利能力、经营风险等重要信息。所有这些,能帮助管理当局深入地进行本量利和贡献毛益的分析,用来预测前景,规划未来;有利于正确进行短期经营决策。

(三)变动成本法有利于进行成本控制和业绩评价

变动成本法便于分清各部门的经管责任,有利于进行成本控制和业绩评价。一般来说,变动成本的高低最能反映出企业生产部门和供应部门的工作实绩,完成的好坏应由它们负责。例如,在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变动制造费用方面,如有节约或超支,就会从产品的变动指标上反映出来,他们可以通过制定标准成本和建立弹性预算进行日常控制。至于固定成本的高低,责任一般不在生产部门,通常应由管理部门负责,可通过事先制定标 准成本和建立弹性预算进行日常控制。另外,变动成本所提供的信息还能将由于产量的变动所引起的成本升降,与由于成本控制工作的好坏而造成成本的升降,清楚地区别开来。这就不仅有利于进行科学的分析,采用正确的方法进行成本控制,还能对各种责任单位履行经管责任的工作实绩作出恰当的、实事求是的评价。

(四)变动成本法有利于促进企业管理当局重视销售环节

变动成本法有利于促进企业管理当局重视销售环节,防止盲目生产。采用变动成本法时,产量的高低与存货的增减对税前净利都没有影响。在销售单价、单位变动成本、销售组合不变的情况下,企业的税前净利将随销售量同方向变动。这样一来,就会促使管理当局重视销售环节,千方百计地加强促销活动,并把主要精力集中在研究市场动态、了解消费者的需求、搞好销售预测和以销定产等方面,以求做到适销对路,薄利多销,防止盲目生产。

(五)变动成本法既简化了成本计算,又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会计信息的客观性

采用变动成本法,把固定性制造费用列作期间成本,从贡献毛益总额中一笔减除,可以省掉许多间接费用的分摊手续。这不仅大大地简化了产品成本的计算过程,避免间接费用分摊中的一些主观随意性,增强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和客观性,而且会使会计人员从繁重的计算工作中解脱出来,集中精力于日常管理的深度和广度。

(六)变动成本法为管理会计系统方法的运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首先,利用变动成本法的资料可深入进行本量利分析和日常经营风险分析:预测盈亏临界点、规划目标利润、确定目标销售量、进行敏感分析等。其次,变动成本法有利于科学的短期决策。由于短期决策一般牵涉的期间较短,变动成本、固动成本和业务量之间的增减变动关系能保持在相关范围内,因此,在短期决策分析中,单位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保持固定不变,相应的贡献毛益指标代替利润指标,从而可以采用“贡献毛益法”进行亏损产品处理、是否接受追加订货等问题的分析,或者采用“边际分析”确定最佳售价等。变动成本法所提供的信息资料使短期决策分析更为科学、简单、易于理解。最后,变动成本法有利于建立弹性预算、制定标准成本、实行责任控制等,它使企业在进行控制时目标成本、目标利润与实际数据具有更强的可比性,对实际执行部门有更好的约束与激励作用。

三、变动成本法的缺点

(一)变动成本法的成本分类有较大程度的假定性

由于实际经济生活中混合成本大量存在,成本按性态分类带有假定性,同时,以变动成本法提供的成本资料为基础的各项预测、决策和控制方法的准确与否,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混合成本分解的准确性。

(二)不符合传统产品成本的要领的要求

由于变动成本法下,产品和存货成本不包括固定性制造费用,不符合传统的成本概念;这一新的成本计算方法不符合公认会计准则的要求,不被财务会计所接受,而且与税 法的有关要求相违背。

(三)不能满足长期经营决策的需要

长期经营决策不同于短期经营决策,它所解决的是诸如增加还是减少生产力,扩大还是缩小经营等方面的问题。而这种决策需要能提出若干年后也相对准确的预测数据作为依据。从长期来看,由于技术进步和通货膨胀等因素的影响,销售单价、单位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的总额很难固定不变,甚至可能发生重大变化。而变动成本法下假定的成本与业务量之间的规律性联系只能保持在一定时期和一定业务量范围内。所以,尽管变动成本法所提供的信息在短期经营决策中能作为确定最优方案的重要依据,但对长期投资来说,它难以胜任。

(四)不能满足产品的定价决策的需要

一方面,产品定价以弥补因生产产品而发生的支出为基础,即既要补偿变动成本,又要补偿固定成本,而变动成本法仅以单位变动成本作为定价的基础,所产生的贡献毛益可能不足以补偿固定成本,从而导致企业经营的亏损。另一方面,随着产量的增加,单位产品所分担的固定成本下降,从而带来单位产品完全成本的下降,这是最佳经营规模决策要考虑的重要因素,而变动成本法的单位产品成本不能直观地揭示这种变化规律,产品定价时又不能充分利用这种竞争优势。

(五)完全成本法过渡到变动成本法时,会影响有关方面的利益

在实际工作中,如由原来的完全成本法过渡到变动成本法时,一般要降低期末存货的计价。因为要等这些存货售出时才能实现利润,于是就会减少当期的税前净利。这就会使企业延迟支付当期的所得税和股利,从而影响当期税务和投资者的收入。

参考文献:

短期经营决策方法篇5

企业财务管理的宏观环境复杂多变是企业产生财务风险的外在成因。财务管理的宏观环境包括经济环境、法律环境、市场环境、社会文化环境、资源环境等因素。这些因素存在于企业之外,但对企业财务管理产生重大影响。宏观环境的变化对企业来说,是难以准确预测和无法改变的。宏观环境的不利变化必然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财务管理系统如果不能适应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必然使企业理财陷入困境。

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只要有财务活动,就必然存在着财务风险。许多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缺乏风险意识,认为只要管好用好资金,就不会产生财务风险,风险意识淡薄是财务风险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企业在资金管理及使用、利益分配等方面存在的权责不明、管理混乱现象,造成资金使用效率低下,资产流失严重,资金的安全性、完整性无法得到保证。

一些企业为了增加销量,大量采用赊销方式销售产品,导致企业应收账款大量增加。同时,在赊销过程中,对客户的信用等级了解不够,盲目赊销,造成应收账款失控,相当比例的应收账款长期无法收回,直至成为坏账,资产长期被债务人占用,严重影响企业资产的流动性及安全性,由此产生财务风险。

二、分析企业财务风险的指标

虽然财务风险无法准确预期,但也不是无法预测可以通过有关经营、财务指标来评价风险水平的高低。财务风险评价分析可以从两个角度进行,即杠杆分析法和概率分析法。

1.杠杆分析法,通过对财务杠杆系数(DFL)的分析来衡量企业融资风险的大小及财务杠杆利益的高低,财务杠杆系数是指普通股每股税后利润(EPS)变动率相当于息税前利润(EBIT)变动率的倍数,其公式如下: DFL=(EPS/EPS)/(EBIT/EBIT) =EBIT/(EBIT-1)企业使用财务杠杆的目的是想通过长期债务或发行优先股来对企业资产进行资金融通,并对这些资产加以合理充分的利用,产生一个高于固定资本成本的投资报酬率,从而提高普通股的每股收益。然而,长期债务的利息、租赁合同下的租金及优先股股息等是固定性支出,如果企业对其所拥有的各项资产加以利用后,所赚回的利润低于这项固定性支出时,则必须用普通股收益来弥补这个差额,从而会使普通股的收益率低于企业的投资收益率,甚至会出现亏损。由此可见,企业越多使用财务杠杆,固定性费用支出越大,因而DFL系数越高,对权益资本变动的影响越大,融资风险就越高。

2.概率分析法,财务风险程度除了可依据杠杆系数原理评价分析外,也可采用概率度量法。度量的过程一般借助于权益资本收益率的期望值。经济状态(概率)下的可能收益率(Ki)、期望收益率(‘K)和概率分布(Pi)来计算标准离差。标准离差指可能收益率与期望收益率的偏差程度,标准离差越大,表明风险越大。由于标准离差不便在同行业企业之间比较,故还需要计算标准离差率。标准离差率越大风险也就越大。对各种可能收益率下的概率确定,有效的办法是依据企业历史资料,结合市场分析和行业特点、现状、前景及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综合确定。

1.流动比率,是指全部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值。公式:流动比率=流动资产合计/流动负债合计,一般认为流动应控制在2左右昀低不应低于1。

2.速动比率,指流动资产扣除存货后与流动负债的比率用来衡量企业某一时点动用随时可变现资产、立即偿付到期债务的能力。通常认为正常的速动比率为1,低于1则认为短期偿债能力偏低。公式:速动比率=(流动资产合计-存货)/流动负债合计。

3.资产负债率,指负债总额与全部资产的比率,主要用来衡量企业利用负债进行经营活动的能力。并反映企业对债权人投入资本的保证程度。通常该比率应以低为好,但当企业经营前景较为乐观时,可适当提高资产负债率,以获取负债经营所带来的收益。若企业经营前景不佳,则应减少负债,降低负债率,以降低财务风险。

4.存货周转率,指销售成本与平均存货的比率,该指标是流动比率的补充用于衡量企业一定时期内存货资产的周转次数。反映企业购、产、销平衡效率的一种尺度。由于存货约占企业流动资产的一半,有时尽管流动比率很高,但存货变现能力较差,从而不能真实地反映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一般来说存货周转速度越高表明企业变现能力越强。

5.应收账款周转率,指销售收入与平均应收账款的比率该指标是流动比率的补充,用于衡量企业应收账款周转的速度企业的应收账款周转率越高,平均收账期越短,说明应收账款收回速度越快,企业变现能力越强,所涉及的财务风险就越小。

6.现金流量指标,指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与到期长期负债和流动负债的比例。这一比率用来衡量企业偿还到期债务的能力,比率越高,企业偿还到期债务的能力越强,企业资产的流动性越好。

三、企业财务风险防范措施

财务决策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财务管理工作的成败,经验决策和主观决策会使决策失误可能性大大增加。为防范财务风险,企业必须采用科学的决策方法,并依以下步骤制定决策,使决策科学化对策。

1.明确企业财务决策的目标。使财务决策的目标与企业目标相一致,注意目标风险与目标收益之间的平衡;对财务决策进行评价。企业对各种可行的决策方案要认真进行分析评价,从中选择昀优的决策方案,切忌主观臆断,评价时要充分考虑财务风险,并将各种财务风险分析方法综合运用;对财务决策进行实施和控制。财务决策的实施和控制是财务风险管理的中心环节,企业应该对财务决策实施过程进行积极的控制,合理控制企业财务风险。

2.确定适度的负债结构。企业负债筹资时应使负债结构合理、债源分布平衡、还债时间均刀、债务搭配合理。首先,长期负债与短期负债比例要适中。长期负债成本高,风险大;短期负债成本相对较低,风险较小。企业在与自身项目相结合的基础上,应注重灵活采用长短期负债融资。同时,要考虑到负债的还债时间,长短期分布要均刀,要与投资回收期联系起来,防止还债高峰过早到来、集中到来。此外,还要考虑借入资金的来源结构,采取多种形式的筹资渠道,只有这样才能规避风险、防范风险。

3.建立财务风险预警系统。财务预警系统是以企业信息化为基础,对企业在经营管理活动中潜在的风险进行实时监控的系统,其通过全面分析内部经营、外部环境等各种资料,以财务指标数据形式将企业面临的潜在风险预先告知经营者,同时寻找财务。

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要求企业必须建立和完善相应的组织机构。对风险实施及时有效的管理,只有把企业的财务风险实现组织化运作,才能使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得到足够的重视和真正的规模运行。首先,要完善

短期经营决策方法篇6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完善,财务报表分析已经成为企业财务管理中一项重要工作,科学准确的财务报表分析能够给财务管理决策提供科学的信息,为财务管理决策提高科学的依据。因此,为了加强财务管理在企业中的作用,必须加强企业财务报表分析。

一、财务报表分析的意义

财务报表是企业信息披露的核心,也是分析企业经营状况的重要资料,它对所有投资者都是公开的。财务报表能够全面反应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结果和现金流量情况,但是,单纯从财务报表上的数据仅能说明企业的财务状况,特别是不能说明企业经营状况的好坏和经营成果的大小,只有将企业的财务指标与有关的数据进行比较,才能说明企业财务状况,因此就需要进行财务报表分析。做好财务报表分析工作,可以正确评价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揭示企业未来的报酬和风险;可以检查企业预算完成情况,考核经营管理人员的业绩,为建立健全合理的激励机制提供强有力支撑。

二、财务报表分析的内容

财务报表分析是指以企业财务报表及相关资料为依据,遵循一定的程序,采用一定的方法,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价,为企业各利益相关者做出正确的经济决策提供有用的信息或依据的一项财务管理工作。财务报表分析的内容主要是分析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所反映的信息,它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为企业提供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财务报表分析主要是通过各种分析方法从这三种报表中获得企业过去、现在、未来的信息,为企业决策提高依据。根据财务报表分析的不同目的,财务报表分析的内容主要包括偿债能力分析、财务状况分析、盈利能力分析和资产营运能力分析四个方面。其中,企业偿债能力是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能力的重要标志,偿债能力是企业偿还到期债务的承受能力或保证程度,企业偿债能力分析有两个方面:(1)短期偿债能力分析,指为评价企业偿付短期债务的能力而分析资产的流动性,包括营运资金、流动比率等;(2)长期偿债能力是指企业偿付长期债务的能力,包括资产负债率、产权比率等;企业财务状况分析主要包括企业资产构成分析、权益构成分析、现金流量分析;企业盈利能力分析即企业赚取利润的能力;资产运营能力分析包括总资产周转能力分析、流动资产周转能力分析、应收账款周转能力分析和存货周转能力分析。

三、财务报表分析的方法

目前,常用的财务报表分析方法有很多种,比较常用的有比率分析法、比较分析法、趋势分析法、结构分析法、因素分析法。

四、财务报表分析的目的

短期经营决策方法篇7

(一)战略上的短视 一是缺乏长期战略规划。企业在资本运作活动中,过分地追求短期收益,从而忽视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缺乏长期的战略与规划。如随意地变更募集资金的投向,对财务资源配置没有规划,没有长期财务战略,在选择财务政策时可能偏离了企业的长期利益。企业为获取短期的利益,不注重产品质量、品牌形象以及企业信用等,这些行为都对企业的长期发展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国外企业则更关注长期利益,注重品牌、客户等,以及企业在资本市场、产品市场上的信用。二是不重视人力资本。在人力资本管理上,美国崇尚“个人主义”,日本强调“集体精神”,两者的宗旨都在于激发“人”的智慧与潜力。然而我国企业往往缺乏人才战略,对于企业的人才重使用而轻培养,常常选择可以迅速利用的人才,而不注重对企业员工以及企业文化的培养。企业缺少对员工进行培养培训的投入,也缺少相应的激励机制,因而留不住人才,造成企业人才的流失。三是忽视财务关系的维护。搞好内政、外交是企业的经营之道。企业应当正确处理和协调与各方的财务关系,取得国家、投资者和其他有关单位的信任,努力实现企业与其他各财务主体之间的利益均衡,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因素,促进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开展,实现其财务管理的目标,然而企业常常忽视了财务关系的维护。四是污染环境与浪费资源。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或多或少地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这样来换取短期经济效益,不仅将严重影响企业的长期发展,更是以牺牲人类自身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和宝贵资源为代价。

(二)战术上的短视 一是股权融资偏好。企业资本结构的决策直接影响着企业价值。由于我国政府的政策照顾,股权融资资本成本大大地降低,又因股权融资相比债务融资没有还本付息的压力,使得大多企业往往并不是出于自身长期经营发展的需要,也不是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目标而上市融资,甚至是恶意融资、盲目“圈钱”。这违背了投资者的意愿,企业的发展最终将陷于困境。二是不重视研发投资。企业核心竞争力构建的关键在于科技创新能力。研发投资周期长、见效慢,企业更愿意直接引进技术或模仿其他企业,然后通过大量广告投入进行市场推广,不会积极推动产品研发。三是迎合投资者短视。我国的资本市场并不成熟,市场的投机性过强,股票价格的波动过大。大部分投资者是以获得短期股价波动收益为目的,过分地关注企业的短期盈利指标,很少关注企业的长期发展及股利分红。四是忽视企业积累与企业发展。积累的净利润不仅能为企业扩大生产筹措资金,增强企业发展能力和抵抗风险的能力,还能供未来年度进行分配,起到以丰补歉、平抑利润分配数额波动、稳定投资报酬率的作用。然而我国大多企业更倾向于将企业产生的效益分光,忽视了企业的积累与企业的发展。

二、企业财务短视行为形成原因

(一)内部因素 一是企业决策主体的观念落后。企业之所以产生种种财务短视行为,从根本上来说是因为观念的落后。相关决策主体缺乏对长期战略发展的认识,不明白人力资本、研发投资等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更忽视了生态环境与资源对人类生存的不可或缺性。正因为缺乏对长期战略发展的正确认识,导致相关决策主体在进行决策时会选择牺牲长期利益。二是对经营者的业绩考核不规范。由于经营者与所有者的财务目标不一致,以及存在信息不对称、责任风险不对等情况,经营者在衡量内、外部机制的综合效用后,往往会产生管理防御的现象。任期内的业绩考核与经营者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张乃侠(2007)指出,造成企业短视行为的核心问题就在于绩效评价框架有失科学,并将此作为考核企业管理者的惟一标准。我国企业对经营者的业绩考核很不规范,基本上就是看其任职期间所实现的经济增长,以各个利润中心的投资报酬率作为考核的依据,从而导致财务短视行为的产生。三是企业的激励机制存在缺陷。我国企业当下实行的是以传统财务目标为导向的激励机制,以财务指标的实现程度作为依据对员工实施奖励。这只是一种事后反馈式的激励机制,缺少长期业绩的激励动因。又因企业的激励机制也将经营者的报酬与其任职期间的业绩相挂钩,也使得经营者倾向于寻求短期利益,不重视企业的长期战略发展,以在其任职期间获得个人利益最大化。

(二)外部因素 一是资本市场不成熟。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时期,资本市场尚未成熟,市场机制也不完善,使得一些企业有利可图。同时,投资者的心理和行为具有很大的盲目性。这种盲目性主要表现为对短期利益的追逐,也给企业经营者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并驱使企业去迎合资本市场的短视行为。二是职业经理人市场、社会信用体系建立不完善,企业的发展前景与经营者的经营理念直接相关。我国的职业经理人市场并不完善,主要是存在于民营企业当中,无法充分地发挥其约束作用。而国有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多数是行政任命,相对缺乏管理知识及经营理念,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另一方面,我国的社会信用体系建立滞后,外部环境对经营者的约束不强,经营者的短期财务行为不能在未来受到应有的惩罚,企业经营的好坏并不影响经营者的个人声誉,使其缺少持续经营企业的内在动力。三是法律法规、政策不健全。法律法规对企业财务行为的约束并不到位,如股权融资门槛低但却缺乏对企业经营者的有效约束,对企业筹集资金的去向没有加以审查和监督,导致企业的股权融资偏好。

三、企业财务短视行为制约对策

(一)强化相关主体的观念 若要从根本上杜绝企业财务短视行为,最首要的就是要强化相关主体的观念。要使相关主体,包括企业的所有者、经营者以及投资者等,正确地认识到长期战略发展的重要性,使企业内部决策者与外部投资者都认识到短视所带来的危害,从而都能够谋求企业整体性、长期性的发展。

(二)建立健全科学的业绩考核与激励机制 改进公司治理结构是我国企业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其中对经营者的考核与激励至关重要。在两权分离的情况下,如果没有一个合理有效的机制,就很可能出现经营者侵犯或损害所有者利益的行为。在对经营者的业绩考核方面,关注财务绩效的同时,也应当关注非财务绩效,比如顾客满意度、员工满意度、供应商绩效等。不能只是以财务指标为中心,应当建立健全一个科学的综合的业绩评价体系,使得经营者的财务行为能够与企业的长期发展战略相一致。而在对经营者的激励方面,应当在其薪酬中加入一定的长期激励性的报酬,如股票期权、业绩股份等,激励经营者重视企业的长期战略发展。

(三)加大力度建设职业经理人市场和社会信用体系 在选拔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时,国有企业应当尽量避免任命制,而是通过完善的职业经理人市场来选择能力卓越的经营者。由此,应当加大力度建设我国的职业经理人市场,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对经营者建立个人诚信档案,对其形成有效的外部约束,减少其机会主义行为,使经营者更加重视企业的长期效益。

(四)完善资本市场、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 进一步完善我国资本市场,加强对资本市场的监管,完善市场机制。建立良好的法律环境,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使企业的财务行为受到有效的法律约束。比如提高企业股权融资与再融资的门槛,对其募集资金去向加以审查和监管。此外,应当加强政策措施引导企业的长期战略发展,加大对研发投资的扶持力度,如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等,从各个方面给予支持。同时,应当从社会利益出发,采取积极有效的政策措施引导企业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如对给环境造成重大危害的企业严加惩罚,鼓励企业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机械设备等。

参考文献:

短期经营决策方法篇8

关键词:小企业;财务风险;风险防范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小企业在增加就业机会、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促进经济增长、创造税收等方面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不容忽视的是我国小企业的寿命较短,经营失败率高,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较大。因此,科学合理地分析小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并对其进行防范显得尤为重要。

一、小企业财务风险成因

引起小企业财务风险的原因可以分为两大类,即企业系统内部主观管理决策的不确定性和企业系统外部客观环境的不确定性。概括起来小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负债比率偏高。小企业的资本结构普遍不合理,负债比率过大。银行借款和自有资金是小企业的主要资金来源,但银行很少提供长期信贷,同时小企业普遍缺乏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而小企业的自有资金较少,资产负债率都普遍偏高。由此可以看出,大部分小企业都存在着严重的债务风险。这种过高的负债比率不但使企业承担较高的利息负担,而且到期要偿还高额债务本金,在企业经营状况较差的情况下还会导致企业资不抵债,面临破产清算的危险。

(二)应收账款管理不当。由于当前我国市场已经成为卖方市场,小企业为了增加销量,扩大市场占有率,增大市场份额,大量采用市场赊销方式进行产品的销售,导致小企业应收账款大量增加。这体现了我国的信用体系不够健全,部分小企业信用度较差,往往有意拖欠货款,同时小企业在赊销过程中,对客户的信用等了解不够,盲目赊销造成应收账款失控,相当比例的应收账款长期无法收回,直至成为坏账。小企业资产长期被债务人无偿占用,严重影响其资产的流动性和安全性,由此产生了财务风险。

(三)资产的流动性弱。资产的流动性弱是小企业财务风险产生的最为直接的原因。小企业在债务融资后必须保证有足够的现金以偿还到期的债务和利息,若小企业的资金流动状况较差、变现能力不强而无法保证有足够的现金,这些都会导致小企业财务风险由潜在变成现实,从而使小企业陷入财务危机,最终导致小企业经营的失败。

(四)过于注重市场份额。目前,相当一部分小企业过于注重销售额的增长而忽视成长性和获利能力。由于小企业盈利能力弱,大多数小企业只是简单地注重销售额的增长和利润总额的实现,注重短期收益,致使成本失控,资金超量使用,导致单位资金获利水平下降。

(五)财务决策失误。由于部分小企业领导人长官意志,缺乏充分的市场调研,财务决策普遍存在着经验决策及主观决策现象,由此而导致的决策失误经常发生,从而产生财务风险。小企业财务决策缺乏科学性,投资决策失误导致企业投资收益率低于企业的筹资成本,使得企业的财务状况恶化,威胁到企业到期债务的偿还,增大了企业静态财务风险产生的可能性,最终导致小企业财务风险的产生。通常财务决策失误导致小企业经营不善是企业财务风险产生的重要原因。

(六)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小企业财务活动的外部环境带来的风险具体表现为:一是自然因素的不确定性。小企业的流动资产、固定资产等会因为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的发生而产生损耗或毁损。小企业会因为债务人的死亡而无法收回应收账款,引起应收账款回收的风险;二是政治因素的不确定性。主要是指社会的政治、法律等因素的变化。各种政治力量、政治观点的对抗以及地区和民族冲突等都可能引起政府更迭、动乱、战争、罢工等,其结果可能引起财务风险;三是经济因素的不确定性。如通货膨胀最直接的表现形式就是物价上涨,物价上涨必然导致资本市场上资本成本的上升,从而加大企业筹资的难度,影响企业适时、适量筹集资金,带来筹资风险;同时也会由于原材料价格、工资水平提高而引起企业经营成本上升,从而导致经营成果降低,财务状况恶化。

二、小企业财务风险防范

小企业在确定财务风险控制目标时不能一味追求低风险甚至零风险,而应本着风险收益均衡的原则把财务风险控制在一个合理的、可接受的范围之内。

(一)树立财务风险意识。小企业要时刻关注国家宏观政策的变化,关注国家产业政策、投资政策、金融政策、财税政策的变化,管理层应对企业投资项目、经营项目、筹借资金、经营成本等方面可能产生的负面效应进行提早预测,以便及时采取措施。管理层要关注市场供需关系的变化,防止企业成本费用和资金需求增加使财务成本上升和资金链的中断而出现经营亏损或资不抵债的财务危机。企业经营者要根据政策因素变化及时调整经营策略和投资方向,避免企业步入财务危机。

(二)科学进行财务决策。财务决策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财务管理工作的成败,经验决策和主观决策会使决策失误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为防范财务风险,小企业必须采用科学的决策方法,防范财务风险。

1、合理筹资,防范筹资风险。筹资过程中存在筹资的决策问题,包括向谁、在什么时候、筹集多少资金等问题。小企业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可选择商业银行借款、融资租赁等合适的筹资方式,制定科学的融资策略,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寻求低成本的资金运营,降低财务费用,防范财务风险。首先,要合理确定筹资的性质,即权益资金和借入资金的比例关系;其次,要合理确定长期资金与短期资金之间的关系,合理安排长期资金与短期资金的比重。因为二者在资金可使用时间、筹资成本、筹资风险以及借款时企业所受的限制方面均存在差异。

2、科学投资,防范投资风险。投资决策是小企业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在小企业的经营过程中面临着大量的投资决策。建立科学的投资决策体制是防范决策失误的根本方法。小企业的投资活动旨在收回本金并获得期望投资报酬的支付,投资风险的控制即是要保证投出资金的安全性、可收回性以及获利性。小企业在做投资项目时,要在投资决策的过程中结合事中风险控制的思想,充分考虑投资组合,考虑所选单个投资项目之间的相关程度,减少非系统风险。企业在识别与估量投资风险后,对预测选定的投资方案,针对其可能面临的风险,可单独采取下列措施进行投资风险的预防和控制:(1)要合理预期投资收益,加强投资方案的可行性论证;(2)要协调经营风险与筹资风险。经营风险较低的企业可在一定水平上提高筹资风险,采用财务杠杆程度较高的融资组合方式;但若经营风险较高,则宜在较低的程度上使用财务杠杆,采用财务杠杆程度较低的融资组合,从而控制企业的总风险。

3、加强应收账款管理,防范资金回收风险。财务活动的重要环节是资金回收,应收账款是造成资金回收风险的重要方面。因此,小企业必须加强应收账款的管理,首先是准确评价客户资信程度,对不同的客户给予不同的信用期间、信用额度和不同的现金折扣,制定合理的资信等级和信用政策;其次是加强应收账款的账龄分析,确定收款率和应收账款余额百分比,对于资信状况好的客户可采用赊销方式,控制信用额度,采取分期收款、商业汇票等风险较小的结算方式,对于信用不好的客户采取汇兑、支票等结算方式。对赊销比重较大的企业,根据需要可将大笔的应收账款出让给金融机构,既可以降低坏账损失,减少信用调查及应收账款收款的开支,又融通了资金;另外,企业应依据谨慎性原则,对于可能发生坏账损失的业务,提取坏账准备,防止虚增利润,防范资金回收风险。

4、合理分配,防范收益分配风险。收益分配风险是指由于收益分配可能给企业的后续经营和管理带来不利影响。要防范收益分配风险,小企业要从现金流入和现金流出两方面着手。一方面要对现金流入实施控制;另一方面要考虑收益分配政策。根据企业发展的需要,制定合理的收益留存和利润分配政策,采取适当的利润或股利分配方式,保障现金流入与流出的相互配合、协调,以达到降低风险的目的。

(三)建立财务危机预警系统。小企业财务危机预警系统,作为一种成本低廉的诊断工具,可以预知财务风险的征兆,当可能危害企业财务状况的关键因素出现时,财务危机预警系统能发出警告,以提醒经营者早做准备或采取对策以减少财务损失,控制财务风险的进一步扩大。小企业要建立企业的交易记录,控制企业贷款规模,及时公布企业的财务信息,了解企业财务状况的变化,分析会计报表有关的比率关系,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采取措施防范风险的发生。

1、建立短期财务预警系统,编制现金流量预算。由于小企业理财的对象主要是现金及其流动,就短期而言,企业能否维持下去,并不完全取决于是否盈利,而取决于是否有足够的现金用于各种支出。建立短期财务风险预警系统,首先是编制现金流量预算,通过现金流量分析,可以将小企业动态的现金流动情况全面地反映出来。当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大于净利润、经营性应收项目或存货大幅度减少时,则表明该企业货款回笼情况较好,产品积压少,企业具有较强的营运能力;相反,当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小于净利润时,则引起投资者的高度警惕。这种情况下,由于应收账款及存货的大幅度上升,将使企业的经营能力下降,同时也易形成损失。为能准确编制现金流量预算,企业应该将具体目标加以汇总,并将预期未来收益、现金流量、财务状况及投资计划等,以数量化形式加以表达,建立企业全面预算,预测未来现金收支的状况,以月、季、半年及一年为期,建立滚动式现金流量预算。

2、建立长期财务预警系统,构建风险预警指标体系。要建立长期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就要建立以企业偿债能力指标为基础指标,以盈利能力指标和资产管理效率指标为辅助指标的指标体系,由基础指标和辅助指标共同建成适合各行业特点的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及时预警财务风险的大小。

(四)主动适应环境变化,及时调整财务活动。小企业财务风险的外部控制主要是针对企业外部环境变化导致企业发生财务风险,追究其外部环境产生的原因及其对小企业财务风险的影响,从而控制企业财务风险的产生变化过程及其可能引起的财务损失程度。为防范小企业财务风险的发生,企业应认真分析研究,把握环境变化趋势及规律,采用多种方法进行预测,并制定多种应变措施,适时调整财务管理政策和改变管理方法,从而提高企业对财务管理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以此降低因环境变化给企业带来的财务风险。企业不能只是被动应对环境变化,还要采取积极主动的防御手段,使企业在未来的市场环境中游刃有余地成长。

(作者单位:江苏大学财经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齐莉.金融危机下中小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J].会计之友(下旬刊),2009.7.

[2]于新花.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与控制策略[J].会计之友(中旬刊),2009.2.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