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机电工程管理流程8篇

时间:2023-07-19 09:28:32

机电工程管理流程

机电工程管理流程篇1

关键词:机电;成本;管理;信息化

DOI:10.16640/ki.37-1222/t.2016.10.090

1 前言

在目前的项目管理中,机电安装工程多为建筑项目管理子工程。由于其特殊的工程定位,无论是工程成本管理还是项目管理都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近些年,随着机电技术的不断发展,系统愈发复杂化,成本逐渐增加,因此,造成工程管理难度日益增大。

机电安装工程的特点与建筑工程相比,操作系统更加复杂、涉及的专业内容更多、成本构成也更复杂,这使得成本控制难度加大。相比较其他工程,机电安装工程有着较大的成本和利润空间较,因此,对机电安装工程实行成本管理系统化是大势所趋。

实现机电工程施工成本管理的现代化[1],最便捷的办法就是将系统升级为更加高效、快速、安全的信息化系统。由于网络技术具有强大的远程传输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为实现信息化提供很好的平台,可以解决成本管理复杂的数据处理问题以及项目远程控制分析的问题。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遍应用和现代化管理技术的发展,信息化管理技术(ERP)在社会各行业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信息化管理技术使得安装工程成本管理系统信息化成为现实,同时提高了安装工程管理水平。为了更好地为实际施工项目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根据实际中施工成本信息化管理经验,客观的为机电工程施工成本控制提供合理化建议,利用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现代信息化管理技术,对其进行信息化研究。系统信息化的实施过程,为管理系统提供了很好的实践经验。随着研究的深入,成本信息化管理在机电安装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应用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2 成本管理信息化研究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高速高速发展,企业经营已经正式迈入了信息化经营的时代,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占得先机,企业对信息化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而对于机电安装施工成本控制而言,对其施工成本管理进行信息化管理正是在大环境影响下的必要措施,对施工成本进行信息化管理可以有效的控制施工成本,合理分配人力、物力资源,在施工中实现效益最大化,成本最低化,不仅如此,施工成本管理信息化的实现,可以有效的保证资产安全性,确保投入的资金全部合理的用咋施工项目之中,避免可能出现的因人为因素造成的财产损失。

机电安装成本控制融入信息化技术,可以健全工程成本管理体制,并根据机电安装工程特点,制定相应科目,实现账目统一管理。与此同时,能够有效地对各类成本信息数据进行管理和监控。

通过将信息化技术融入机电安装成本控制对其成本控制实施动态化管理。系统上就会记录相关的成本信息,通过这些信息可以准确的掌握工程的成本变动,有效提高成本控制水平。而且近些年来,经济改革不断推进,无论是成本控制还是会计结算,都提出了高要求。因此,需要对成本控制系统进行整合,来满足其日益增长的需求。

2.1 机电安装工程流程

(1)工作流程管理。机电安装工程施工工作的流程管理提供了自动处理业务的功能,将业务与文档签审、产品开发、数据归档/发放、工程变更等相关业务用电子化的方式实现。

(2)流程定义。图形化的工作流程编辑器,建立工作流程模板。用该工具描述各阶段获得的设计管理流程,只需简单的操作就能使这些流程生效。

(3)流程自动化。在通过工作平台描述流程后,将其初始化建立工作流程项目。用这种方式将任务自动分发到参与人员的电子邮件中,实现自动化,最大限度提高流程的效率。

(4)流程进度管理。根据平台提供的图形方式,工作流程管理员可以监视和管理工程正在进行的工作流程。并且明确表现出各种活动的状态,开始,结束,人员,可以加快、暂停和跳过、恢复某些过程的活动。任务进度用图示显示,更加直接,简化工作人员操作。

2.2 产品变更管理系统

工程中有关产品信息的变更是由产品的质量和成本来决定的,一般变更的范围无法确定。工程师通过设计新零件来处理工程中的问题,更改一些通知不及时,造成重复设计或误工,使得产品综合成本无法控制。

2.3 成本信息化管理体系研究

(1)整合成本控制体系。在信息化条件下,全面整合成本资产管理体系,应以会计信息系统为核心。整个体系可以分为:总账处理体系、出纳和资金管理体系、银行对账体系、凭证及账表管理体系等,从各个体系分别入手,来进行全面整合控制成本。

(2)建立预算管理信息体系。在信息化条件下[2],成本控制体系不能忽略全面预算管理体系。通过收集相关成本信息,分析并进行整合,可以对安装时的每个施工环节进行成本监督。

(3)建立成本核算信息体系。无论哪个单位,成本影响都很重要。在建立信息化条件的成本控制的过程中,不能忽略成本核算信息体系的建立。该模块主要用于成本掌控和核算,并及时针对具体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和调整。

(4)建立资产管理信息系统。该系统包括多个模块,如采购管理、固有资产、库存管理及合同管理等。各个模块紧密相连又各有侧重,构成统一整体。工作人员可以通过资产管理信息系统、成本核算信息系统、全面预算管理系统等多个系统之间存在的关系,全面管理机电安装设备。

(5)企业资源计划管理(ERP)。企业资源计划系统是以系统化为总体核心思想,以咨讯技术为基础,为企业提供决策运行手段的平台。企业资源计划管理系统的核心受用范围是大中型企业,ERP软件做为管理日常工作流程的工具,在许多大型企业中广泛使用,得益于ERP软件,企业流程更加规范,也管理系统的处理数据量也呈现指数增长。

3 总结

实施机电安装工程施工成本管理,首先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系统管理模型,并将设计管理系统信息化这一核心技术成功应用于系统之中,可以为成本控制管理信息化提供充分保障。现代科技和计算机技术的不断进步发展,为机电安装工程施工成本管理信息化的实现和应用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对机电安装施工项目实施合理有效的信息化管理,可以有效地共享信息,提高项目的协同能力,有效避免因信息传递失误或管理实务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参考文献:

机电工程管理流程篇2

    一、工作流在电子文件流程管理中的映射

    工作流技术是计算机支持的协同工作的一部分,它通过将业务流程分解成良好定义的活动、角色和过程规则,并结合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来实现流程管理、流程分析和流程再造。工作流是基于一些基础概念进行管理的,这些基础概念及概念间的关系表达了工作流管理的基本思路和内容,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业务过程。指在功能确定的组织结构中,能够实现业务目标和策略的相互连接的过程和活动集,它们之间相互协作,以达到一个共同的目标。例如:文件处理过程等。工作流系统的基本目的是处理案例。电子文件流程管理就是案例。每个案例都有一个唯一标识,每个案例的生命周期都是有限的。以电子文件管理为例,从电子文件产生之时开始,直到电子文件永久保存或销毁,才会从工作流系统中消失。机构承担的所有业务活动中,可能与文件发生三种关系:形成、管理和利用。文件形成活动与产生文件的目的直接相关,其结果是形成文件。文件形成活动包括文件的产生/生成(即制作或接收)、处理(流转)两项工作内容。文件利用活动查考和利用其他业务活动形成的文件,以支持本业务目标的实现。文件管理活动是以适当的方法对文件进行组织和控制,将文件在合适的时间以恰当的方式提供给需要它的业务活动以及相关人员,包括文件形成者、内部利用者、外部用户等,即实现文件资源的有效配置。

    2.活动及资源。一个过程由许多要被执行的任务和一系列决定任务执行次序的条件构成。过程也被称做程序,任务是一个工作的逻辑单元,它能作为一个整体被一个资源执行。资源是指能够执行特定任务的一个人、一台机器或一群人、一些机器。每个案例都要执行单独的过程,我们把任务的具体执行(由资源所完成的),称为活动[4]3。活动是完成工作流的一个逻辑步骤,工作项是案例和将要执行的任务的结合体,我们可以把工作项看成是要被执行的实际工作块。术语“活动”指的是工作项的实际执行。承担文件管理活动的工作群体,从总体上来讲是一个复合群体,在整个流程中针对每一个环节中的事件确定工作人员在系统中的角色、角色拥有的权限。以电子公文流程为例,机要员、办公室、承办部门、职能部门、领导都是流程中的角色,对这些角色还应再细分,比如办公室人员还可再分为审稿人、核稿人、分法人、排版人、归档人等角色,然后为每个角色分配不同权限。

    3.过程定义及工作流模型。对业务过程进行计算机所能识别的形式化描述,从而得到计算机化的形式表示,用以支持运行过程的自动化。过程定义的结果是生成工作流模型,该模型描述工作流人物之间的控制流和数据流。工作流在电子文件流程管理中的作用就是控制电子文件的流转,根据定义好的过程模型,建立实际的电子文件流程,确定路由、角色、状态、条件。同时,支持对电子文件流程的动态修改,实现对电子公文流程的自动化控制。定义工作流模型,工作流是描述业务流程的,一个业务流程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该业务流程做什么?由谁来做?做的步骤是什么?工作流模型中需要加入描述数据、组织、资源的部分,这样就把工作流模型扩充为四个部分:过程模型以及辅助的数据模型、组织模型及资源模型,其中的过程模型是工作流模型的核心部分。

    4.工作流管理系统及引擎。WFMC提供了一个工作流管理系统的体系结构模型,包括过程定义工具、过程定义、工作流执行服务和工作流引擎、工作流控制数据、工作流相关数据、工作表和工作表处理程序、应用程序和应用数据等。其功能主要包括工作流设计功能、工作流运行和控制功能以及同用户和应用的交互功能三方面。从支持业务流程重组角度来看,工作流管理过程主要包括业务流程建模、工作流执行和控制、业务流程重组三方面。工作流引擎是工作流管理系统的核心,它为工作流实例提供运行环境,包括流程的解析、资源的分配、逻辑的控制等,其主要作用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1)工作流引擎是流程的状态转换机。其任务是按照定义的规则控制实例的状态转换;

    (2)工作流引擎是流程的路由控制器。一个流程对应着一条实际转换的业务,流程的转换路线受当前实例数据的控制。一般情况下,这些规则是根据流程实例的数据制定的公式。引擎的作用是对这些公式规则进行解析,找出流程下一步的流向,进行实例逻辑处理,使流程向下转换。在不同的应用环境中,根据角色、分工和条件的不同,工作流引擎为工作流管理系统提供决定信息传递的路由,从而显着地改进和优化了业务流程,更好地实现了业务流程控制。

    二、基于工作流的电子文件管理流程重组

    1.电子文件流程管理中的一般流程。

    (1)文件生成模块:对电子文件在生成之际予以截获,包括了捕获和登记两个过程要素。捕获是决定制作并保留记录的过程,捕获的对象包括机构形成和收到的文件。捕获过程主要决定哪些文件信息应该捕获,这也意味着需要决定哪些人可以利用这些记录以及这些记录应该保留多长时间,这个过程应以对机构的职能和责任所进行的分析为依据,结合制定相关的标准或正式工具,如文件处置指南,来决定文件的取舍。登记标志着文件的捕获正式进入文件系统,同时会在登记表中记录下关于文件的简短着录信息,并分配给每份文件一个唯一的标识符。

    (2)文件组织模块:对电子文件按一定的标准进行类别划分和相应整理,包括分类和确定处置状态两个过程要素。分类就是确定业务活动及业务活动形成的文件所属的类别的过程,其中非常重要的工作是运用词汇控制对文件信息进行标引,以建立起文件与相关信息的联系,建立起文件及其他文件的联系。

    (3)文件保管模块:对结束现行使用效用的电子文件进行保护和管理,包括存储、利用权限和安全保管、实施处置三个过程要素。电子文件的存储,要求在文件形成之前就决定维护、保管和存储文件的有效手段,在文件需求发生变化时要重新评估存储安排,包括对电子文件存储载体的存储能力进行评估,选择具有较长生命力的可靠系统和载体,文件的转换或迁移等多项内容。

    (4)文件利用模块:帮助利用者检索并找到所需要的文件,包括利用和跟踪的过程要素。要求电子文件管理系统满足建立索引、检索文件和再现文件的功能,同时应对文件的利用进行捕获以形成元数据的一部分。

    2.工作流在电子文件管理流程重组中的应用。

    文件管理流程不能脱离形成文件的业务流程独立存在,两者存在并行、交叉、衔接等关系,进行着信息传递。在一个信息系统高度集成的机构,这种并行、交叉和衔接关系尤其明显。文件管理流程是在传统文件管理环节论的基础上的发展,在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上都有了一定拓展。工作流管理系统的监控管理工具能够对工作流的整个流动状况进行监视,并提供一系列管理功能,实现安全性、过程控制和授权操作等方面的管理。以电子公文为例,电子公文的流程控制是采用日志文件等手段,跟踪系统中发生的事件,并将每一个事件的所有信息记录到系统日志中。流程控制实现对公文流程进行自动监控和跟踪,报告电子文件在流程中所处的位置,当前流转状态,当前公文处理者,下一步公文流转方向,流程中上级、下级公文处理者,可以对流程执行的效率、执行的质量进行分析和处理,有效控制文件的流转和工作的进度[6]48。基于工作流的电子文件管理流程重组由确定重组目标、确定电子文件管理活动过程及相互关系、确定电子文件管理流程功能模块三方面组成。

    (1)确定重组目标。针对机构自身业务需求,确定电子文件管理流程的目标体系,尽量地加以明确化、具体化,并适当划分优先级,以分步骤、分阶段地实现。电子文件管理流程重组的总体目标是:通过对电子文件管理一般流程的分析,运用工作流,特别是工作流系统对电子文件的形成、办理到归档、保管、利用等管理过程实现全程的、可预知的控制。

    (2)确定电子文件管理活动过程及相互关系。从逻辑上讲,所有信息管理流程一般包括管理对象的确定、管理对象的组织、管理对象的维护及管理对象的提供利用。管理对象包括文件鉴定、文件归档等,其组织包括文件分类、整理、着录等,值得注意的是,电子文件管理流程还需要包括信息系统的管理、文件的迁移、跟踪审计等。文件管理流程是文件管理活动有序的组合,不同的秩序形成不同的文件管理流程,这种秩序就是文件管理活动之间的关系的反映,如时间上的先后关系、并行关系,空间上的合并关系、排他关系、循环关系等。

机电工程管理流程篇3

物联网工程、智能电网信息工程:

共掀IT新浪潮

“物联网”被世界公认为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之后的世界信息产业第三次浪潮,被列为国家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物联网依托IT技术,让孤立的物品(冰箱、汽车、设备、家具、货品等)接入网络世界,让物与物、人与物之间能沟通交流。目前,物联网技术开始运用于智能交通(如公交实时查询、智能打车、实时交通指挥)、环境保护(如污染源实时监控)、公共安全(如周界安全防范系统)、平安家居(如实时监控报警系统)等领域。

智能电网是将物联网技术充分应用到电力系统,从而使电网运行更加可靠、安全、经济、高效,满足更大的用电需求,容许各种不同发电形式的接入等功能。物联网作为“智能信息感知末梢”,在线监测和实时掌控电网各个环节重要运行参数。从发电环节的接入到检测,变电的生产管理、安全评估与监督,以及配电的自动化、用电的采集,还有营销这方面都要采用物联网技术。国家电网已经确定了2020年全面建成智能电网的目标。

为了大力发展物联网、传感网和智能电网,培养更多的相关人才,教育部在2010年批准设置了“物联网工程”“智能电网信息工程”这两个与物联网技术相关的专业。

物联网工程专业

物联网工程专业主要培养具有扎实的物联网专业知识,掌握物联网应用技术、具备物联网工程项目的规划和施工管理、物联网设备安装与调试、物联网应用平台设计与开发、物联网维护与管理、物联网设备营销与技术支持等职业能力和素质的高技能人才。

特色课程:物联网工程概论、高性能网络计算、物联网信息安全。

就业去向:主要在电力、能源、交通、医疗、贸易等与物联网相关的企业和政府管理部门,从事物联网相关的电路硬件(如无线传感器)开发、维护,网络部分(如通信架构、网络协议和标准、信息安全等)的开发、管理与维护。

我国开设该本科专业的高校较多,目前已超过100所,考生报考时可优先选择这些专业实力强的学校。

推荐院校:北京邮电大学、南京邮电大学、天津理工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其中,天津理工大学为了利用和借鉴台湾电子技术领域的先进经验,培养方案采用“3+1”联合培养,学生大一、大二在天津理工大学学习,大三到台湾中华大学继续学习,大四回到天津理工完成毕设,毕业后颁发天津理工大学的学士学位证书。

智能电网信息工程专业

智能电网信息工程专业主要培养掌握智能电网相关的理论知识,在新能源发电与智能接入技术、电网智能调度与控制技术、电能计量与监测、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等方面有专长,可以在网络化、信息化、智能化电气系统领域从事研究、开发、设计、运行维护与管理等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特色课程:自动控制理论、电机学、电力系统分析、电力电子技术、智能电网技术。

就业去向:主要在电网公司、发电公司、科研设计院、高等院校等相关行业或部门,从事设计、开发、生产运行与管理、科学研究、技术支持等工作。

推荐院校:华北电力大学、南京理工大学、重庆邮电大学、青岛科技大学。

物流管理、物流工程:

经济发展的“加速器”

《物流术语》中提到:物流是“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结合”。在国际上,物流产业被认为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动脉和基础产业,其发展水平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随着世界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全球化趋势的日益突出,现代物流理论和技术已在发达国家得到了空前的应用和发展,并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面对我国加入WTO后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引进和发展现代物流理论和技术,培养现代物流经营管理的高级人才,已成为当务之急。因此,现代物流业是我国“朝阳产业”,有很广阔的发展前景,国家对物流专业的人才需求很大。下面为大家介绍物流行业的两个热门专业,物流管理和物流工程专业。

物流管理专业

物流管理专业主要学习经济、会计、贸易、管理、法律、信息资源管理、计算机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专门知识,培养具有一定的物流规划与设计、物流管理、物流业运作等能力,能在经济管理部门、贸易公司、物流企业从事政策制定,物流业运作管理应用型、复合型、国际化的物流管理人才。

特色课程:物流规划与设计、采购与供应管理、采购项目管理、运输管理、仓储管理、配送管理、包装学、采购决策与库存控制、现代物流管理学、电子商务与物流系统等。

就业方向:毕业生可以去各级经济管理部门和工商企业,从事物流管理工作和与物流相关的铁路、航空、港口、仓储等管理和技术工作。也可以去一般企业(工厂、贸易公司)里做物流工作(比如仓库收发货、保管、计划、采购、运输管理、进出口关务),或去物流企业里工作(比如销售、客服、物流咨询策划)。

推荐院校:北京工商大学,北京物资学院,南开大学,北京交通大学。由于国外的物流行业发展早,教学理念、师资等较国内更优,如果有意出国继续深造,可以考虑报考新加坡东亚管理学院、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密歇根州立大学。

物流工程专业

物流工程专业培养具备物流学、运筹学、管理学、交通运输组织学、运输经济学、运输商务管理等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能在物流企业、交通运输企业及机械或电子制造企业、科研院所、政府机构等部门,从事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物流技术设备和物流自动化系统的设计与集成、物流系统运行与维护的复合型以及应用型的高级工程技术与管理人才。

特色课程:管理学、运筹学、工程图学、机械设计基础、生产与库存控制、供应链管理、物流工程、物流机械技术、国际物流学、电子商务概论、物流系统工程、运输会计学等。

就业方向:在各类制造单位、商贸、物流企业,从事物流系统分析设计、物流系统运营管理、物流项目规划建设等相关技术及管理工作,也可在专业咨询公司、教育培训机构、相关政府部门以及其他社会团体从事物流相关工作。

推荐院校:北京交通大学、天津理工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浙江大学

通过对以上两个专业的介绍,我简单总结下它们的区别:

一、物流管理专业应用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对物流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和监督,使物流系统的运行达到最佳状态,实现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和经济效益的目标。物流工程专业是以物流系统为研究对象,从工程和技术的角度,研究物流系统的规划设计与资源优化配置、物流运作过程的计划与控制以及经营管理的工程领域。

二、物流管理专业以管理科学与工程为学科基础,同时跨工商管理和经济学学科;物流工程专业以管理科学与工程为学科基础,同时跨交通运输类学科和机械类学科。

三、物流管理专业偏向文科性质,授予管理学学位;物流工程专业侧重理工科,授工学学位。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

将低碳进行到底

根据美国能源信息署预测,2020年世界能源需求将达到128.89亿吨油当量,2025年将达到136.50亿吨油当量。近年来,受石油价格上涨、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各国都纷纷提出了明确的发展目标,制定了支持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法规和政策,我国亦是如此。十报告提出,“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加强节能降耗,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确保国家能源安全”。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新能源产业市场前景广阔,属21世纪的朝阳产业之一。接下来为大家介绍两个与新能源技术相关的两个专业: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和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重点研究与开发新一代高性能绿色能源材料、技术和器件(如通讯、汽车、医疗领域的动力电源),发展新能源材料(新型锂离子电池材料、新型燃料电池材料和新型太阳能电池材料)的学术研究方向。新能源技术是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中最具有决定性影响的五个技术领域之一,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是实现新能源的转化和利用以及发展新能源技术的关键。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本科专业,是由材料、物理、化学、电子、机械等多学科交叉,以能量转换与存储材料及其器件设计、制备工程技术为培养特色的战略性新兴专业。

新能源材料是实现新能源的转化和利用以及发展新能源技术的关键材料,该类材料包括晶体硅材料、硫系化合物半导体材料、纳米材料等。新能源器件是可以直接或经转换成人类所需的光、电、热、动力等任何形式能量的载能体,主要包括太阳能、风能、核能等形式的储能器件。

就业方向:本专业毕业生可以攻读“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电子科学与技术”“电子工程”“光电工程”及其他电子信息和电气类相关学科的硕士专业。能到国外一流研究机构进行相关专业的留学深造,能在新能源企业、研究所、汽车公司等单位,从事太阳能光伏发电、动力蓄电池、电动汽车设计与制造、燃料电池、节能环保等热门领域的前沿研究、设计、制造、建设、运行与管理等工作。

推荐院校:电子科技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北京化工大学。

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

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是为了满足国家节能减排,低碳经济及循环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对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求。该专业是在2010年设立的新兴交叉学科专业,涉及环境科学、经济、管理等诸多学科交叉与融合。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是依托化学工程与基础的国家重点一级学科,主要以资源循环过程和产品工程为特色,在矿产资源优化利用及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与开发上进行研究。

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学习循环资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基础理论知识,通过对循环经济工程技术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工程实训锻炼,了解我国资源分布、产业布局、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基本状况,具备从事循环资源科学与工程基础理论研究与工程技术开发、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工作能力。培养面向国家建设需要,适应未来科技发展,掌握循环经济工程技术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具备从事循环经济工程技术基础理论研究与技术开发的基本能力,能在循环经济工程技术领域从事科学研究、工程技术开发、经营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人才。

机电工程管理流程篇4

关键词:业扩报装;系统优化;应用研究

1 E供电公司业扩报装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随着内蒙古经济的飞速发展,各行各业对电力的需求越来越大,进而导致业扩报装业务量急剧增长,目前,E供电公司在采取一系列业扩报装的工程管理措施后,虽然报装接电时间和结存率均取得显著下降,但业扩报装的工程仍面临严峻的挑战。

第一,组织结构有待完善。目前E供电公司业扩报装的工程尚未建立权威部门,整个业扩报装流程未实现归口管理,前后几个环节的衔接性较差,部门环节的工作完成后,员工并未考虑该项工作的完成情况对后面一些环节的影响。第二,业扩报装的工程进度管理有待强化。业扩报装的工程应该是E供电公司的整体行为而不是单个部门的活动,应该是一项商业活动而不仅仅是一项销售活动。第三,业扩报装的工程质量管理有待加强。目前E供电公司比较注重大型电力工程项目的质量管理,如配电网的建设项目等,尚未在业扩报装的工程中全面开展工程质量管理。

2 业扩报装流程优化方案设计

2.1组织与职责设计

按照“集团化运作、集约化发展、精细化管理、标准化建设”的要求,依据“客户服务为主线、量费管理为重点、市场管理为导向、业务规范为突破”的理念,以实现信息化支撑为前提,以构建适应市场经济需要和电网企业营销特点的、整体协同运作的营销业务模式为目标,组织机构按照“一部四中心”模式来进行建设。

电费管理、电能计量、客户服务、需求侧管理四个中心是营销管理方式的重大变革,是集团化运作、集约化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十一五”营销工作的重点任务。从服务于“四个中心”建设工作大局出发,按照标准化、专业化、信息化要求对现有工作环节进行优化调整,整合出“四个中心”体系下的新装、增容业扩流程,也为确保“四个中心”高效运作提供有力的支撑。

在参考国内成功经验,借鉴国际先进管理思想,参考公司系统各单位营销与服务工作的成功实践经验,充分借鉴埃森哲营销业务流程咨询成果,并引入以客户为中心的CRM管理等先进理念,科学开展管理创新、服务创新和业务流程优化,确保满足新形势下营销与服务工作的需求的目标下,形成了适应新的业扩管理工作流程的“一部四中心”组织机构,具体如图4-1所示。

图4-1 营销一部四中心组织构架图

2.2流程信息管理

1)综述

新的电力营销管理信息系统以实用性、先进性、可靠性、可扩充性为原则,以省、市、县、乡一体化为目标而开发的一套现代化电力营销信息系统。系统覆盖电力营销管理所有业务包括客户服务、营销业务、电费抄核收、计量管理、用电检查、系统管理、综合查询、决策支持等。

2)新的营销信息管理系统构架及软、硬件平台

新系统采用DB2大型数据库,服务器选用IBM RISC6000小型机,双机互为备用。

3)新的营销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实施

为了规范营销系统的建设、运行、维护工作,协调各相关部门间的职责,加强营销信息系统的管理,公司专门制定了电力营销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与运行管理规定,明确了各部门、各岗位的相关职责。

图4-2组织机构图

3 业扩流程优化方案实施步骤

l)准备阶段

E供电公司成立由总经理挂帅,营销副总经理牵头,营销部具体负责牵头的组织机构,开展各项工作。电力营销人员首先开展统一动员,提高对电力营销系统业扩流程再造与优化实施的必要性、紧迫性,在思想上、意识上和概念上进行统一。

2)调查研究现状分析阶段

第一,营销部组织对电力营销系统现有业扩报装流程及电力营销信息系统管理和服务质量状况、组织机构、资源配置以及现有的管理基础进行分析诊断,明确现有流程存在的问题。第二,重新明确各供电公司电力营销系统的内部组织机构,明确各部门和各岗位的职责权限。该项工作应基于电力营销系统的现有管理架构开展。第三,讨论确定整个电力营销系统中业扩报装流程及电力营销信息系统管理需要哪些过程,详细确定改进的重点节点和方案,同时确定改进的过程和方法。

3)业扩报装流程及电力营销信息系统改进方案编写阶段

第一,为了保证业扩报装流程及电力营销信息系统改进方案编写的质量和进度,由营销部牵头,抽调供电公司电力营销系统业务骨干进行集中封闭式管理,在充分讨论和研究的基础上,按照统一进度、统一策划、统一步骤、统一方法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编写出业扩报装流程重组与优化方案,相关部门配合。

第二,方案经E供电公司电力营销部组织相关部门讨论确定报批稿,报公司领导审核批准后,内蒙古电力集团公司备案。

4)启动电力营销信息系统保障实施

业扩报装流程重组与优化方案实施最终必须依靠电力营销信息系统实现,由该系统实现流程流转及时限考核,因此由信息中心成立了电力营销信息系统流程优化工作组,结合新版营销信息系统的实施,同步推进新版营销信息系统的推广和流程优化工作。

4 结束语

业扩报装流程优化就是以首尾相接的完整过程取代以往的各部门分割,难于管理的过程,为客户提供“一口对外”全流程一体化服务。打破传统的职能部门界限,综合以往多个传统专业的技术力量,压缩管理层级。建设新信息系统支撑新业扩报装流程,新信息系统应能满足业扩报装流程中信息传递与处理的需要。适当采用子流程并发的业务处理方式,大幅缩减流程整体时间。流程优化过程需要开放的思维方式,不是使原有的流程变得更好,而是重新设计流程。围绕着流程优化的目标,系统的清除业扩报装流程中存在的约束和障碍,有效提高市场占有率、客户满意度两个企业运行绩效指标。流程优化是全新的探索,优化后的流程仍需要后续的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 石惠波编著.如何进行流程设计与再造[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机电工程管理流程篇5

【关键词】PDM;电子数据;流程;审签

产品数据管理(Product Data Management)系统为企业的设计和生产构筑一个并行产品开发的平台环境。PDM系统作为企业信息集成平台,起到了沟通设计部门与管理信息系统及制造资源系统之间的桥梁作用,解决了设计、生产计划、经营管理等信息的传递和数据共享问题。PDM的基本核心是管理产品设计数据和设计流程,它解决了制造企业信息化中的产品电子数据来源问题。

PDM以软件技术为基础,以产品为核心,实现对产品相关的数据、过程、资源一体化集成管理的技术。是一门管理与产品相关的信息(包括电子文档、数据库记录、数字化文件等)和与产品相关的过程(包括工作流程和更改流程)的技术。PDM提品全生命周期的信息管理,并可在企业范围内为产品制造和设计建立一个并行化的协作环境。PDM的基本原理是在逻辑上将各CAX信息化孤岛集成起来,用计算机系统控制整个产品的开发设计,通过逐步建立虚拟的产品模型,最终形成完整的产品描述、生产过程描述及生产过程控制数据。技术信息系统和管理信息系统的有机集成,构成了支持整个产品形成过程的信息系统,同时也建立了CIMS的技术基础。通过建立虚拟的产品模型,PDM系统可以有效的、实时的、完整的控制从产品规划到产品报废处理的整个产品生命周期中的各种复杂的数字化信息。

在20世纪的60、70年代,企业在设计、生产过程中开始使用CAD、CAM等技术,新技术的应用在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对制造企业而言,各单元的计算机辅助技术虽然已经日益成熟,但都自成体系,互相缺少有效的信息共享和利用,形成所谓的“信息孤岛”;并且随着计算机应用的快速发展,各种数据也急剧膨胀,对企业的管理形成巨大的压力:数据种类繁多,数据重复冗余,数据检索困难,数据的安全性及共享管理等都产生了一定影响。

目前多数企业已经意识到,实现信息的有序管理将成为企业在未来竞争中保持领先的关键因素。在这一背景下产生了新的管理技术,即PDM。PDM定位为面向制造企业,以产品为管理的核心;数据、过程和资源为管理信息的三大要素。PDM管理的两条主线是静态的产品结构和动态的产品设计流程,所有的信息组织和资源管理都是围绕产品设计展开的,这也是PDM系统不同于其它的信息管理系统的特点,如制造资源计划(MRPⅡ)、项目管理系统(PM)、企业信息管理系统(MIS)、企业资源计划(ERP)等等。

西开电气自2004年实施PDM,目前已被设计部门广泛应用,并为生产管理系统、车间装配系统等提供源头设计数据,成为下游部门信息来源的重要依据。设计部门应用三维软件进行产品设计,同时也应用一些有限元分析软件等。随着产品设计手段的转变,传统的纸质图纸逐渐向电子图纸转化,并产生了大量的电子数据。通过对工作流程的有效控制及管理,可以使电子图纸、文件得到有效的继承和利用,使电子数据的更改、归档、存储等管理进一步规范化。

采用工作流程管理的目的是对设计过程中的动态数据进行管理。在产品开发过程中,工程设计体现为产品数据的创建,发放及更改。比如在一个产品开发过程中,需要设计成千上万的零件,对每个零件,由不同的人创建、修改、浏览、校核和审批,而且设计每个零件使用的应用工具不同,会产生不同类型的数据。当一个产品的设计人员被要求对某个零部件进行更改时,需要的不仅仅是对原有的设计和工程进行更改,还需要参考许多设计文件、表格,而且也有可能牵涉到其他的产品设计成员。

在产品开发、设计过程中,与工作流程管理相关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电子签署及发放

对产品设计结果进行审阅、校核等。CAD技术给原来的工作流程管理带来了新问题, 如电子文件无法用手工签字的方法来进行校核、审批及发放。原有的手工审批制度在用CAD设计的电子文件前变得毫无办法,设计人员则把计算机中的二维工程图样打印输出,然后再拿去审签,这样则大大减少了使用计算机的优势。

2.设计流程及更改流程

一个产品的设计需要经过许多次的更改,传统的更改完全依靠人工管理,更改过程中往往会发生各种差错,计算机的推广应用可以较好地改善更改管理环境。工作流程大到一个产品设计的整个生命周期,小到一个审批流程。同样,工程更改流程可以很大,也可以很小。 另外,流程也可以嵌套,工作流程各个阶段之间的关系可以是串行的也可以是并行的。流程管理有助于增强实时监控、跟踪管理,及时掌握产品的技术准备情况,同时通过对企业流程的管理,可以发现原有产品开发过程中的瓶颈,实现对企业工作流程的重构。

3.信息传递

目前我公司的产品开发及设计工作都是在计算机上进行的。设计人员利用PDM平台和三维软件进行产品设计的技术准备工作,生产计划人员利用生产管理系统完成其规定的作业计划。由于设计系统和信息管理系统之间缺乏信息交互和状态控制,给设计和生产部门带来极大的不便。为此,在产品开发设计过程中,计划人员需要获取产品数据的状态并需要将这些信息传递到生产系统中,以便可以实时控制产品开发设计进度,有效的协调生产过程。

我们公司在PDM升级项目中将工程设计数据流程审签作为重点实施内容,实现了电子图档生成过程的有效管理和控制,使得相关人员可以在正确的时间、以正确的方式得到正确的任务,并可以实现电子签名,从而能够保证企业设计工作有序地进行。通过设计部门全面应用PDM系统,统一设计平台,并按照企业相关标准定制审签流程模板。使设计员设计的技术文件在PDM软件中进行电子流程审批,包括技术文件的编制、校核、会签、标准化、审定、批准等环节。在技术文件入库前,改变原来同一文件纸质和电子两种形式同时审批为只进行电子流程审批,节省纸质文件打印,生效的技术文件最后统一由底图室打印入底图库。

解决了电子流程审批问题,使目前的设计方式变为设计人员以底图为中心的设计方式。方便技术管理部门理顺产品电子图档审签、流程并实现数据流程审签。

根据PDM系统的特点,结合本企业建立起工作流程管理模型,实现对工作流程的定义以及产品设计过程中工作流程的管理和控制,能够解决企业在产品设计工作过程中的数据流动控制问题,能够为企业提供良好的产品开发、设计环境。当排除困难,成功的实施PDM流程管理后,可以极大的推动企业无纸化办公的进程,形成真正的基于网络应用的工作环境,加速企业现代化计算机管理的步伐。 [科]

【参考文献】

[1]范文慧,李涛,熊光楞.产品数据管理(PDM)的原理与实施.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2]张斌,王爱玲.PDM系统中流程管理模型的研究与实现.中北大学机械工程系,2006,02.

[3]梁萍萍,宋曰聪.PDM系统中工作流程管理模型的设计[J].考试周刊,2007,(22).

机电工程管理流程篇6

【关键词】机电安装;机电设备;安装问题;解决措施

引言

建筑工程机电安装施工内容较复杂,包括工程需要的设备、电气工程、电子工程、消防工程、给排水工程、通风以及自动化控制系统等的安装。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机电安装需求量日益增大,尤其是建筑行业机电设备的安装。在建筑水平发展的同时,人们对机电安装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需要解决机电安装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问题,提高机电设备安装质量,才能使机电设备能够发挥正常的效能。

一、机电安装中存在的问题

1.1 电器设备的问题

1.1.1 电器设备安装过程中由于操作不当引起的问题。比如,安装隔离开关时,使动、静触头的接触面积不足以承受接触压力,或者一些失误操作造成接触面发生电热氧化,灼烧触头,引发严重的安全事故。

1.1.2 电器设备的装配不合理。比如断路器的弧触指和触头装配不准确,由于触头的接触压力,使得插入行程、同期性和接触压力都达不到相关要求,从而导致触头过热,绝缘介质破坏,严重时会引发爆炸事故。

1.1.3 电流互感器如出现检修失误,导致一次绕组开路,会产生很高的过电压,威胁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

1.1.4 主变压器绝缘介质被击穿或者分解。在安装高压管和主变吊芯等工作时,掉入螺丝、螺帽等杂物,或者变压器内部排水不干净,都能使主变压器的绝缘介质被破坏,引发严重事故。

1.1.5 对主变压器的保护措施做得不到位。在机电安装过程中,经常出现主变压器短路、断路器不跳闸等事故,巨大的电流使变压器内部温度迅速升高,使变压器油迅速分解,从而引发爆炸事故。

1.2 噪声振动和超电流问题

随着人们对环保意识增强,对机电设备的噪声振动问题越来越关注。空调水泵、风机和空气处理机在工作中产生的振动较大,经大量的实践表明,不正常的振动和电流主要发生在泵、电机和工艺操作三个环节中,比如泵的转子不平衡,使得轴承间隙变大,转子和定子相互摩擦,导致转子和壳体同心度减小,引发振动了问题,泵的轴承损坏或者混入杂物会引发超电流问题;电机中转子不平衡,使得轴承间隙变大,转子和定子的间隙不均匀会导致振动问题,电机功率偏小或者电源缺相等会引发超电流问题;工艺操作中参数和额定的参数相差较大时会引起泵的运行不稳从而导致振动的发生,工艺操作过程中送入密度较大、黏度较高的介质时,会超过泵的设计能力,从而引发超电流问题。

1.3 施工技术落后

机电安装是一项技术性较强的工作,随着社会科技的快速发展,机电设备不断更新,但施工的技术远远跟不上机电设备更新的步伐,由于机电安装的工作人员综合素质普遍不高,不能及时地掌握机电安装的新技术,无法满足机电新设备提出的高要求,从而对工程的质量造成了影响。目前,机电工程安装正向智能化发展,例如智能的供配电系统,选择的是无电磁干扰、低噪声、低能耗的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使用无线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控制技术,从而高效的管理机电安装控制系统。

1.4操作流程不规范

在机电安装过程中,操作流程不规范是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些机电安装人员为了方便机电设备的安装,不按照规范的流程进行机电安装,从而引发一些安全问题。比如,在机电设备安装过程中,应该首先安装水箱和冷水机,然后安装配电设备,然而,安装人员为了安装方便,先安装配电设备,再安装水箱和冷水机,导致安装过程中出现问题,影响了安装的质量;在安装隔离开关时,应该首先对开关的动、静触头上的压力以及接触面积进行合理性分析,但在实际机电安装过程中,很少有安装人员对其进行检查,导致触头烧毁等问题的发生。

二 解决机电安装过程中常见问题的措施

2.1 合理布置机电设备

机电安装的过程中涉及较多的机电设备,每项设备都应按照规定合理的安装,不能为了安装方便打乱顺序,否则会影响工程整体的安装质量。因此,在施工前,要对机电安装进行合理的设计,对于需要的机电设备要严格筛选,保证满足安装要求。在设计过程中,时刻保持与机电工人的沟通,保证设计的可实施性。设计完成后,安装工人必须严格按照设计图纸进行施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例如,对空调和通风系统进行安装时,对空调管道、通风管道、消防排烟管道进行合理设计,统一安排,避免出现管道不通的问题。在设计冷凝水管道时要有一定的坡度,避免冷凝水倒流从而溢出管道,使墙壁和吊顶淋湿,影响机电安装的质量。

2.2 规范安装操作流程

在机电安装过程中,每项设备安装步骤应该按照规定实施,这些步骤都是经过科学验证的,对机电安装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机电工人必须严格遵守相关规定,按照安装流程施工。在机电安装施工之前,首先做好准备工作,比如具备电源、动力源等,其次制定施工进度管理方案,安排设备的安装顺序,避免本末倒置,影响工程的施工进度。机电设备安装流程如下图所示:

图1 机电安装流程图

2.3 安装完成后进行设备质量验收

机电安装单位在工程完工后,进行自评、自查等工作,根据机电设备的结构特点进行通电试运行检查,来确定机电安装的质量。例如,检查油路是否通畅,齿轮转动是否有反常噪音,各部位连接的螺栓是否牢固,设备的转子是否卡机、发生摩擦等等。检查完毕后向有关监理部门提交验收报告单和竣工报告,监理工程师对工程的质量进行验收,如检查出问题向施工单位提出,并要求其及时整改。

2.4 提高机电工人的技能

机电安装的质量主要取决于安装工人的业务素质,由于机电安装是一项技术性较强的工作,机电工人必须具备较高的机电专业知识和熟练地操作能力,才能清楚机电设备的性能,对安装步骤、安装技术、安装要求熟练掌握,从而有效地解决机电安装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机电工人在上岗前,必须进行岗前培训,对安装标准、要求熟记于心,经考核安装技术合格后才可进行机电安装。机电施工人员只有掌握了安装的基本技能,才能在安装过程中根据自身的经验提高施工技术,这样才能发挥机电安装的最大成效,保证机电设备的安全运行,从而提高机电安装的质量。

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建筑工程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机电安装是整个建筑工程的重要环节,直接关系到建筑工程的质量。为了提高机电安装的质量,可以通过合理布置机电设备、规范操作流程、提高机电工人的技能等措施避免机电安装过程中出现问题,从而保证机电安装安全、有效地运行。

参考文献:

[1] 朱岿,黄药可.论建筑机电安装施工技术管理[J].经营管理者,2011(2):34-39.

[2] 余胜.浅析建筑机电安装施工中的问题和解决措施[J].科技资讯,2011(12):56-58.

机电工程管理流程篇7

关键词:变电检修;异地管控;监控;方法

1 概述

随着“大检修”体系建设工作的开展,110千伏及以下输变电设备运维和检修实行一体化管理,对原输电运检、配电运检、变电运行、变电检修及配网工程管理五个中心人员及业务进行合并重组,对原县公司业务职能进行集中管理,成立检修公司,实施市县公司35-110千伏变电站、输电线路及城区10(20)千伏及以下配网设备运维和检修一体化运作。

为了加强现场标准化管理,公司制定了《领导干部及管理人员到岗到位管理手册》,要求市公司领导及相关管理人员到现场监督管理。但由于所辖范围广、工作现场多、相关管理人员数量有限,无法实现全面的现场监督管理,而且部分县域检修分公司所辖变电站地处偏远,往返时间要三小时左右,给现场管理工作带来极大困难。随着当前市区及周边地区经济日趋发展,对供电需求越来越大,变电站数量将不断增加,输变电设备运维和检修工作会越来越多,实现现场监督管理工作难度越来越大。

2 变电检修工作异地管控监控方法技术方案

包括后台服务器以及四个层级的手机终端,四个层级的手机终端分别为现场班组工作人员手机终端、现场管理人员手机终端、工区及县域领导人员手机终端、公司领导及部分管理人员手机终端,工作人员手机终端用于完成现场检修工作及抢修工作中标准化作业指导卡的执行情况反馈,现场管理人员手机终端用于完成检修工作及抢修工作标准流程并实时反馈现场检修信息,工区及县域领导人员手机终端用于反馈领导干部到岗到位情况及现场监督情况信息,公司领导及部分管理人员手机终端用于实时监控现场检修工作及抢修工作完成情况、领导干部到岗到位情况,并与现场工作人员进行信息交流。

具体的监控方法:通过无线网络对工作人员手机终端、现场管理人员手机终端、工区及县域领导人员手机终端进行定位并显示在异地管控系统地图上,实现对该三级手机终端持有人员的系统定位;该三级手机终端按照系统设置的相关工作管理流程完成相应现场工作并在手机终端异地管控系统中完成信息反馈,通过无线网络传输给后台服务器,公司领导及部分管理人员手机终端及后台服务器可实时查询现场工作情况,并可通过系统进行实时交流,对现场人员检修工作提出疑问并提出具体,请工作人员手机终端、现场管理人员手机终端、工区及县域领导人员手机终端按照公司领导及部分管理人员手机终端及后台服务器要求实时给予回复。

3 具体实施方式及有益效果

变电检修工作异地管控智能监控方法采用C-S体系架构,由手机终端及终端软件系统、后台服务管理系统组成,利用现代先进的无线传输网络技术实现语音、图片、反馈信息的远距离的传输,现场人员实时填选相关流程工作,并实时回传至后台服务器系统,后台相关管理人员可查看周工作计划及相应安全措施,可实时查看现场工作情况,并可通过手机终端或服务器进行信息及图片互动,通过变电站经纬度实现全部变电站在地图上的定位,通过3G网络实现地图上各级人员的位置显示。基层单位录入月度生产计划及其关联的安全风险预控卡、作业指导卡、高危作业风险预警及电网风险预警。利用变电站经纬度实现地图上的定位,并且每条生产计划信息都关联到相应变电站,并在地图上显示生产计划执行状态。通过四个层级手机终端系统设计及后台服务器系统功能的设计,实现现场检修、抢修、领导干部到岗到位、现场管控功能。

四个层级的手机终端分别为现场班组工作人员手机终端、现场管理人员手机终端、工区及县域领导人员手机终端、公司领导及部分管理人员手机终端,工作人员手机终端用于完成现场检修工作及抢修工作中标准化作业指导卡的执行情况反馈,现场管理人员手机终端用于完成检修工作及抢修工作标准流程并实时反馈现场检修信息,工区及县域领导人员手机终端用于反馈领导干部到岗到位情况及现场监督情况信息,公司领导及部分管理人员手机终端用于实时监控现场检修工作及抢修工作完成情况、领导干部到岗到位情况,并与现场工作人员进行信息交流。通过四个层级手机终端持有人员信息反馈、监控、互动,实现对现场工作的异地管控。

4 具体监控方法及工作过程

通过无线网络对工作人员手机终端、现场管理人员手机终端、工区及县域领导人员手机终端进行定位并显示在异地管控系统地图上,实现对该三级手机终端持有人员的系统定位;该三级手机终端按照系统设置的相关工作管理流程完成相应现场工作并在手机终端异地管控系统中完成信息反馈,通过无线网络传输给后台服务器,公司领导及部分管理人员手机终端及后台服务器可实时查询现场工作情况,并可通过系统进行实时交流,对现场人员检修工作提出疑问并提出具体,请工作人员手机终端、现场管理人员手机终端、工区及县域领导人员手机终端按照公司领导及部分管理人员手机终端及后台服务器要求实时给予回复。

工作过程:相关人员开展相应的工作时,通过手机终端发起相应的工作流程,点击进入开始与后台系统互动,设定流程为“准备出发――途中――到达(需转入照片拍摄变电站标识)――进入现场准备――工前会(录音)――开工作票――现场许可――现场安措及危险点源交底――开始工作――安全风险预控卡(点击调用本次涉及到的预控卡,进行实时勾选,未完成该项工作也可进行后续工作)――现场标准化作业指导卡(点击调用本次涉及到的作用指导卡进行实时勾选,要显示勾选时间,未完成该项工作也可进行后续工作)――工后会(录音)――返程(需转入照片拍摄变电站标识)”;将调度系统电网故障信息倒入各终端,接到信息后,点击进入应急抢修模块,与后台进行互动,设定流程为“抢修准备――出发――到达(需转入拍摄变电站标识)――进入现场――故障缺陷处理――处理情况说明(可附照片)――返程”;领导干部和管理人员到岗到位反馈流程设定反馈项目为“确认当日工作内容、工前会情况、标准化作业指导卡、安全风险分析预控卡、工作票填写是否正确、现场安全措施是否完备、员工安全防护用具检查、现场工作开展情况、工后会”,并设置流程结束功能。

5 结束语

文章简要分析一种变电检修工作异地管控智能监控方法,涉及变电检修工作异地管控技术领域。该方法替代传统管理模式,实时、准确地反馈现场工作情况,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

参考文献

[1]曹亚非,白金花,张利,等.变电检修工作异地管控智能监控方法[P].江苏:CN102968689A,2013-03-13.

机电工程管理流程篇8

电子文件管理问题是电子时代摆在全世界各国政府以及文档管理机构面前的重要问题。如何对具有原始性的电子文件进行长久保存是其中必须解决的核心问题。国际上取得普遍共识的大思路是将电子文件与背景信息进行封装,同时保存内容、背景、结构三大要素。世界各国国家制度和政治体制的巨大差别。决定了每个国家都有各自的文件处理方式,电子文件管理各具特性。如何根据我国国情保存和管理三大要素以解决电子文件管理的核心问题已刻不容缓。在这种背景下,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档案学研究项目《电子政务环境下电子公文流程设计与分析》(以下简称《流程》)以电子文件中的电子公文为研究对象,致力于探索解决电子公文的原始性保证及其长久保存问题。

《流程》项目研究以电子公文流程为根本点和切入点。研究者认为,要确保电子公文的原始记录性必须研制实现真正的电子文件管理系统,而电子文件管理系统实现的前提是依据一个相对统一的、标准化的、全程管理的流程。设计和研究电子公文流程是电子时顺公文管理过程、摆脱文档分治的体制束缚、实现文档管理一体化的根本性前提和关键性基础。

当前的电子政务多是应用各类办公自动化系统完成对电子公文及其流程的管理。但是,这些办公自动化系统的设计和开发基本上是基于传统纸质公文的手工管理流程。文档人员描述的是传统流程需求,软件编制人员根据这些需求开发软件,没有人质疑传统流程在电子时代的合理性和必要性。由此研制的软件功能上局限于收发文登记以及简单的查询,不能满足档案管理需求,造成文档管理的各行其是和混乱局面。例如,上海某区政府机关某部门,关于公文处理同时有5套系统在运转,其中3套是公文管理系统,2套是档案管理系统。由于电子公文流程研究滞后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办公自动化软件的应用,相关系统的开发停留在技术导向的、经验型的、一体化程度低的低水平状态。《流程》项目试图在电子时代重新考虑并且优化公文处理业务流程,使之适应电子公文的特点和信息化需求。其研究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实现全网络环境下的文档一体化的电子公文流程,保证流程中的电子公文能够得到高效处理并且能够及时归档,归档是单套归档并目,保证归档后的电子公文具有真实性和完整性。

二、研究内容

《流程》项目研究是对电子公文流程进行有效的抽象,从整体和全局上设计一个适合我国国情的、满足全程管理需求的处理模型。同时,通过对模型的分析统一设计思想,明确流程中的控制要求,在文档一体化的框架下达到电子公文流程的高效率,实现电子公文单套归档,为电子公文管理及其软件开发打下基础,并最终满足档案管理长期保管电子公文的要求。

项目研究的设计部分在对传统公文流程进行分析的基础之上,基于工作流管理思想设计了电子公文流程的过程模型,它包括发文流程、收文流程、传输流程、档案管理流程和用户工作流程5个部分。其中,传输流程设计是核心和创新。由于传递方式的不同是电子公文流程与传统公文流程的根本性差别所在,所以《流程》项目要解决的最核心问题就是设计完全网络化条件下的电子公文传输流程。

在这个流程中,电子公文的归档过程发生了重大变化,归档环节成为整个设计部分的关键环节。项目研究者将其设计的归档模式称为“保存即归档”模式并阐明了“保存即归档”模式下电子公文流程较之传统公文流程的变化和这个模式实现的意义。“保存即归档”模式是适合电子公文生命周期规律的全程管理模式。

归档模式的变化会催生职能上有别于传统文档案管理机构的新型机构,这种新型机构将是文档一体化的管理机构。项目研究中的“公文中心”就是这样一种新型机构,研究者阐述了在电子公文流程中公文中心的功能、作用、角色并对公文中心的建设提出了可行性建议。

过程模型的设计是《流程》项目的核心内容。但电子公文流程不是仅有过程模型就能够描述清楚的,它还涉及参与操作的人员与组织、所操作的数据、使用哪些计算机应用程序、这些计算机应用程序的功能等。因而,围绕过程模型项目研究还进行了如下4个方面的设计:一是角色设计,对参与电子公文流程操作的人员和组织以及参与方式进行设计;二是元数据设计,对电子公文流程所操作的数据进行设计;三是对系统实现所用的计算机应用程序进行说明,其中对电子文件管理系统的功能需求设计也是项目研究的创新之一;四是功能模块设计,具体说明电子文件管理系统实现对本项目设计的电子公文流程过程模型进行管理所具有的功能。这些设计的出发点是要在电子公文全程管理过程中,适量、适当地捕获必要背景信息,为电子公文的真实性、完整性所需的“内容、背景与结构”3大要素给予支持。

完整的电子公文流程还包括组织要素和控制要素,项目研究的分析部分即对它们进行分析。组织要素的分析内容主要包括:电子公文流程与传统公文流程的异同,电子公文流程的调整与协调,文档一体化的实现,政务流程再造。控制要素的分析内容包括:文件格式使用与版式控制,权限控制,流程跟踪与监控,xML与电子公文交换以及安全控制。这些要素在模型中无法具体体现出来,但是对于流程的实现具有重要影响作用。

分析部分的核心观点包括:通过比较研究的方法分析和说明了电子公文流程较之传统流程发生的变化;构建了完整的电子公文流程标准化体系;阐明了电子公文流程从根本上说是文档一体化的流程;对电子时代我国电子公文流程变化引发的文档管理体制变革进行了构想;构造了完整的电子公文流程控制体系。

项目研究最后通过具体案例分析了当前的公文、档案管理系统所实现的公文流程,将案例所实现的内容与《流程*项目设计内容进行印证分析和对比分析。印证分析说明项目设计在技术上是可以实现的,对比分析说明电子公文流程较之传统公文流程根本性的变革在于传输流程的变化、归档方式的变化和全程管理的真正实现。

示意图显示了《流程》项目研究内容的结构,它由内而外包括5个层次:

1.电子公文的传输流程。传输流程的设计是过程模型的核心,同时也是《流程》项目研究的核心。项目研究以传输流程创新为核心向外层层展开,扩展研究领域去研究与核心创新相应的内容并引起其他内容研究中的创新。

2.电子公文过程模型。除传输流程外,还包括发文流程、收文流程、传输流程、档案管理流程和用户工作流程。

3.电子公文流程中的构成要素。包括角色设计,元数据设计,系统实现所用计算机应用程序,为电子公文流程管理系统进行的功能模块设计。

4,电子公文流程中的组织要素。分析电子公文流程与传统公文流程的异同,电子公文流程的调整与协调,电子公文流程的标准化体系,文档一体化的实现,围绕

电子公文流程展开的政务流程再造。

5.电子公文流程中的控制要素。分析电子公文流程中的文件格式与版式控制,权限控制,流程跟踪与监控,XML与电子公文交换,安全控制。

三、研究创新

1.设计了电子时代的电子公文传输流程,这个传输流程是有别于传统公文传输流程的全新的网络传输流程。

传输流程的设计基于对的电子公文流程与传统公文流程的特点、关系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之上。机构内部传输流程基于工作流机制进行过程定义,通过内部局域网实现自动化的、规范化的、具有适用性和柔性的、可被跟踪与监控的内部传输流程。机构间的传输流程通过政务网实现公文的网络传递。研究构建了全国电子公文传输体系和文档管理组织机构体系,这个体系以公文中心为实现传输流程的核心机构。

2.以“保存即归档”的归档模式,将电子文的文件管理与档案管理两个阶段无缝地衔接起来,从而设计和实现了文档―体化的电子公文流程,实现了对电子公文的全程管理。

项目设计的电子公文流程以“保存即归档”的创新性归档模式,打破了传统的体制界限,真正实现了整个电子公文流程的文档一体化,实现了文件部门与档案机构的无缝连接和平滑过渡。在这个电子公文全程管理的流程中,还实现了收、发文流程一体化,并能捕获背景信息数据,实现数据与电子公文的一体化保存。这个模式的创新可以为我国电子公文管理尽早摆脱双套制的归档模式提供实践支持。

3.对公文中心的研究和设计是机构创新,可以为政务流程再造提供建设思路。

在电子时代,要实现电子公文流程的全程管理,有必要进行机构创新。《流程》项目设计的公文中心是电子公文的传输交换中心、文件保存中心、档案管理中心、信息服务与利用中心。它有别于我国以往所有的文件管理机构和档案管理机构,是跨越机关的文档管理机构,是新型的文档管理专业化、服务综合化的管理实体。它是电子公文的汇集地,集文件管理与档案管理于一体,集现行政务信息与历史政务信息于一体,集政务信息中心、文件中心与档案中心于一体。

4.对电子文件管理系统的分析和研究具有国内领先性。

电子文件管理系统是解决电子文件管理的终极方法和手段。国际上对电子文件管理系统的研究和实践已经比较深入。但在我国,目前还没有真正的电子文件管理系统付诸研究和实现。《流程》项目研究提出了电子文件管理系统有别于当前的办公自动化系统和档案管理信息系统的特点,提出了电子文件管理系统的功能需求和基本要求,可以作为电子文件管理系统研制的参照。

5.构建了完善的电子公文流程标准化体系和流程控制体系。

相较于传统公文流程来说,电子公文流程对标准化的要求和对流程进行控制的要求更高,所采用的方法和技术更为复杂。《流程》项目研究在所设计的文档一体化的电子公文流程基础之上,构造了完整的电子公文流程标准化体系和流程控制体系。标准化是电子公文流程顺畅运行的前提,流程控制是电子公文流程得以安全、正确地实现和运行的保证。

国家一级科技查新咨询单位上海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的查新结论指出:“该成果提出建立集电子公文传输交换、文档管理、信息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公文中心,并以公文中心为核心职能机构设计电子政务环境下电子公文的传输流程及‘保存即归档’的电子公文管理模式,未见与其相同的国内外文献报道,具有新颖性。”项目研究的创新对于当前文件与档案管理模式的改变、管理观念的更新、工作行为的规范、流程的优化改进都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四、研究意义

《流程》项目设计的电子公文全程管理模式将传统封闭的收发文机构连为一体,将文件管理与档案管理连为一体,有利于将我国档案界一直探索的文档一体化理论落到实处;有利于自动化、半自动化地收集和存储电子公文的背景信息并将其从公文形成者处直接带入档案管理阶段,将数据捕获落到实处;有利于维护电子公文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并为最终实现电子公文的完全电子化的单套归档奠定基础。其意义体现在5个方面:一是以电子公文流程管理为突破口可以带动电子政务全局的发展,对电子政务具有积极意义;二是指导机关有效地梳理、优化和改造业务流程,对机关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三是在对公文进行处理的同时同步完成档案著录、数据捕获等功能,把电子公文涉及的档案管理问题在公文处理过程中一并解决,对电子文件的归档管理具有决定性意义;四是在文档管理者与软件开发者之间架一座沟通的桥梁,对软件开发具有参考价值;五是有助于政府机构向社会公众提供一站式公文信息服务,对社会公众具有积极意义。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