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农村产业发展情况8篇

时间:2023-07-20 09:21:32

农村产业发展情况

农村产业发展情况篇1

通过远教平台,带领群众致富。

我们柘塘村的占地面积小,在种植方面并不占优。但是,村民及时调整了生产结构。现在,我们村主要以鸡养殖和竹木加工为主,其中竹木加工一直以来都是我们村的支柱产业。在养殖方面,为了加快生产发展,提高经济效益。我们通过网络与各地养鸡协会及时交流,与饲料生产单位和销售单位不断沟通。于今年成立了长江镇第一个“养殖专业合作社”,并吸纳了第一批19户养殖大户。合作社自成立以来,经常来站点进行养殖培训,大到新型环保养殖场的建设,小到鸡食的比例配置,都是他们要求学习的内容。通过在《中国养殖网》上学习到的技术,以及在《新农村商网》上及时了解的供求信息,预计合作社相信今年的经济收入同比去年会翻一番。在养殖方面我们取得了重大突破,对于我们的支柱产业来说,更是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我们村的竹木加工市场已经有十多年的历史了,在衡山来说也是小有名气的。但是作为一个不断壮大的市场,作为柘塘村经济支柱,这些发展是远远不够的。为了突破市场上产品更新不够、生产效率低下、销售渠道狭隘等瓶颈制约,我们在站点开办了“竹木凉席市场创新与发展”的培训课程,通过组织学习《中国竹木网》上产品的结构、式样,大家一起讨论加工的方法,不断促进产品的更新;查询最新的生产设备,将过去的纯手工加工模式改变成了现在的机械化生产模式,极大的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为了拓宽销售渠道,我们站点也是不遗余力的为每位商户建立网络主页,利用数码相机将所有商户的门面产品拍下来,根据不同的产品进行分类,上面提供了商户所有产品的详细信息,可以任全国各地的顾客随意挑选。现在我们的产品不仅畅销湖南,还远销江西、湖北、山东、河北、浙江、四川、广西等十多个省市,销售额在千万以上。

通过远教学习,取得优势成效。

第一,党员干部素质得到提升。充分发挥远程教育具有方便、易学、直观的优势,把现代远程教育和党员日常教育培训相结合,组织广大党员干部积极收看远程教育节目,广泛开展政策理论和实用技术培训,党员干部队伍素质得到明显提升,农村各项工作得以顺利推进,实现了农村社会的和谐健康发展。我们柘塘村利用远程教育的优势,由党支部牵头、群团组织和专业协会参与的教学形式,利用远程教育“每周一课”,组织农村党员干部带头和带领农民学习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节本增效综合技术等绿色现代农业生产技术,提高了党员干部的科技致富技能。第二,基层组织基础得到夯实。通过开展学用工作,村民与村干部的沟通和交流机会多了,消除了矛盾,增进了理解和信任,增强了基层组织的战斗力。通过远程教育活动,村两委更加注重民主管理,村里开展了征集金点子活动,村民积极行动,为本村发展献计献策;该村先后有12名优秀青年递交了入党申请书,自觉向党组织靠拢。第三,农民增收致富得到加快。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活动的普遍开展,为群众致富搭起了“致富桥”,使教育成果得以转化,加快了农民群众的增收致富。许多站点还利用远程教育设施,在网上及时收集传递种养技术、病虫防治、供求信息、农业政策法规等各类信息,提高了农民应对市场的灵敏性,增强了农民的市场意识和致富能力,带动了当地特色产业发展。远教工作站管理人员针对许多农户想发展经济作物,碍于不懂技术不敢搞,有的在搞也是过去的老经验、老办法,效果不怎么好的情况,在网上搜索群众所需要的内容,并向群众承诺经常性不断更新科学的技术,学会为止。通过这种形式,群众如临其境,好懂、容易记。为减少养殖成本,利用从远程教育网上学到的仔猪饲料科学配方,自行配置饲料,使饲料成本与原来相比有了大大的提高,有效提高了养殖效益,促进了养殖场的快速发展。第四,新农村建设步伐得到加速。通过开展远程教育,点播各地的新农村建设的典型经验,开扩了视眼,提高了建设新农村的认识。柘塘村利用远程教育平台,进行了村庄规划,实施了一批新农村建设项目,使村容村貌得到有效改观,加快了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第五,精神文明建设得到推动。通过远程教育平台开展农村政策法规、科普卫生等内容的宣传教育,向群众传播积极健康的先进文化,大力提倡科学、文明、法治的生活观,倡导新的健康生活方式,树立了农村新风尚,推进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柘塘村村部定期组织党员干部群众到终端站点收看戏曲、电影等文娱节目,利用远教设备开展一系列活动,把站点学习与文娱活动结合起来,真正实现寓教于乐,调动党员干部群众热情。第六,村级民主管理得到加强。实现村级管理民主,既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又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组织保证和政治保证。我们依托现代远程教育平台,着眼农村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加强民主管理教育,组织农村党员干部群众学习收看《乡村管理讲座》、《兴村36计》、《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等一系列有关基层民主管理题材的片子,增强了民主管理意识,提高了民主管理能力,规范了村级组织运行,同时也有力推进了我县村级民主管理各项制度的深入实施,从而加快了农村基层民主政治进程。

农村产业发展情况篇2

一、我国农村统计调查制度现状

1.农村统计调查制度的内容。我国农村统计调查制度包括:《农林牧渔业统计报表制度》、《农业产值和价格综合统计报表制度》、《乡村社会经济调查方案》《农村住户抽样调查方案》和《农产量抽样调查制度》《农业普查制度》。其中《乡村社会经济调查方案》包括《农村社区基本情况调查制度》和《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抽样调查方案》两部分。

2.农村统计调查的范围。农林牧渔业统计报表统计范围,包括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所属的各种经济组织类型、各个系统的全部农林牧渔业生产单位和非农行业单位附属的农林牧渔业生产活动单位农村住户抽样调查范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的省辖市的所有抽中的农村住户;农村社区基本情况调查和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抽样调查范围乡镇一级在全国所有乡、建制镇进行调查,社区基本情况的村一级范围为全国所有村,固定资产投资的村一级范围为农村住户抽样调查村网点。

3.农村统计调查的内容。现行农村统计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农业生产条件、农林牧渔业生产情况农业总产值和中间消耗、非农行业总产值农产品生产价格和主要农产品的中间消耗乡镇社会经济发展基本情况、村基本情况、乡村劳动力及转移情况、农业社会化服务副业情况、农户与非农户固定资产投资情况、农户建房投资情况农村居民居住的社区发展情况、农村居民家庭基本情况、农村居民家庭人口基本情况和农村居民家庭现金收支、实物收支情况调查全年实测粮食产量、全年分品种粮食产量、畜牧业生产情况、农作物播种面积、种植安排、粮食预测、农用生产资料准备情况、粮棉生产情况等。

4.农村统计调查的方法。现行农村统计调查实行以全面统计报表为主,抽样调查、典型调查和重点调查为辅的调查方法体系。数据采集以条块结合及多种调查方式综合运用的方式来获得。省级调查中全面统计报表采用条块结合调查方法搜集资料,由乡镇逐级汇总上报;专项调查报表是将报表直接发至调查单位填报,采用超级汇总方法。

二、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不高,专业合作组织带动力不强。农户思想观念不解放、保守,单家步入市场经济适应性差,走订单(合同)生产困难,时常发生违约行为。

2.种植结构单一,优质产品的比重依然很低,高效经济作物面积较小,科技扶持的力度不够,农产品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不强。

3.在农村经济中各业发展不平衡,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缓慢,主导产业优势没有发挥,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导致农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增幅较慢。

4.农产品成本增长较快,而成本收益率却不断下降。根据农村固定观察点数据表明,农资价格每年上涨幅度在10%左右,由于农资价格上涨,每亩投入增加,对农民种粮收益影响最大。

5.劳务输出整体素质不高,农民工就业增收能力不高。农村基础设施和农村社会事业投入不足。

6.旱灾害频繁发生,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损失。

三、农村经济快速发展趋势分析

1.加大种植业结构调整力度,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进一步加强引导,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围绕优质粮食、蔬菜、等优势主导产业,大力调整种植结构,使各产业在种植面积、产量、质量、效益上都得到新的发展。

2.强化科技措施推广。加强新科技、新良种、新措施的技术的推广试验示范、技术研究和推广应用的力度,提高劳动生产率。

3.加强农业基础项目的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实施好国债沼气、测土配方施肥、能繁母猪政策性保险、农机购置补贴等项目;积极创造条件,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为农业生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加快推进规模化和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生产,提高农业的组织化、市场化水平。加大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扶持力度,提高农业收入。

5.抓紧培育现代农业生产主体。把培养新型农民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核心来抓。深入实施“阳光工程”等农民培训活动,加强农村职业教育和现代远程教育培训,塑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引导和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农村能人、个体私营老板和机关干部投身现代农业。

6.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用工业化生产推进农业。要实现农业跨越式发展,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就需要其他行业各种(资金、人才、技术等)投入,招商引资就是一条不错的选择。通过主导产业的资源优势,加大自我推介力度,创造良好的政策、法制、服务和舆论环境,鼓励、支持国有、个体、民营企业围绕发展壮大优势产业做文章,用先进技术提高传统优势农业,帮助其上档次上水平,树立农业产品品牌,打造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带动能力强的骨干农业龙头企业,把形成优势资源和优势主导产业变成经济资源和经济支柱产业,全面提升主导产业竞争力,推进农村经济发展。

7.加强小城镇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实践表明,“三农”问题的解决,其根本出路在于减少农民的数量,实现农村富裕劳动力向城镇转移。要根据小城镇规划,搞好城镇定位,充分利用市场力量和市场机制,广辟投资、融资渠道,因地制宜,要规划和实施建设一批工业带动型、农业产业化型、资源加工型等各具优势和特色的小城镇。

8.继续做好劳务输出工作,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牢固树立抓劳务输出就是抓经济,抓劳务输出就是抓增收,抓劳务输出就是抓就业,抓劳务输出就是抓开放的观念。

9.落实中央在农村的各项惠农政策,提高农民生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农村产业健康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10.不断加强农村动植物疫病防治,提高防御灾害能力,减少损失,达到增加收入。

农村产业发展情况篇3

中央近年连续颁布一号文件,增加了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加大了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我国的统计工作改革成效显著,管理体制不断完善,从封闭走向开放,统计的范围不断扩大。本文从统计学原理角度出发,分析了农村统计调查制度现状,提出了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了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趋势,期望能给大家思考。

一、我国农村统计调查制度现状

1.农村统计调查制度的内容。我国农村统计调查制度包括:《农林牧渔业统计报表制度》、《农业产值和价格综合统计报表制度》、《乡村社会经济调查方案》《农村住户抽样调查方案》和《农产量抽样调查制度》《农业普查制度》。其中《乡村社会经济调查方案》包括《农村社区基本情况调查制度》和《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抽样调查方案》两部分。

2.农村统计调查的范围。农林牧渔业统计报表统计范围,包括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所属的各种经济组织类型、各个系统的全部农林牧渔业生产单位和非农行业单位附属的农林牧渔业生产活动单位农村住户抽样调查范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的省辖市的所有抽中的农村住户;农村社区基本情况调查和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抽样调查范围乡镇一级在全国所有乡、建制镇进行调查,社区基本情况的村一级范围为全国所有村,固定资产投资的村一级范围为农村住户抽样调查村网点。

3.农村统计调查的内容。现行农村统计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农业生产条件、农林牧渔业生产情况农业总产值和中间消耗、非农行业总产值农产品生产价格和主要农产品的中间消耗乡镇社会经济发展基本情况、村基本情况、乡村劳动力及转移情况、农业社会化服务副业情况、农户与非农户固定资产投资情况、农户建房投资情况农村居民居住的社区发展情况、农村居民家庭基本情况、农村居民家庭人口基本情况和农村居民家庭现金收支、实物收支情况调查全年实测粮食产量、全年分品种粮食产量、畜牧业生产情况、农作物播种面积、种植安排、粮食预测、农用生产资料准备情况、粮棉生产情况等。

4.农村统计调查的方法。现行农村统计调查实行以全面统计报表为主,抽样调查、典型调查和重点调查为辅的调查方法体系。数据采集以条块结合及多种调查方式综合运用的方式来获得。省级调查中全面统计报表采用条块结合调查方法搜集资料,由乡镇逐级汇总上报;专项调查报表是将报表直接发至调查单位填报,采用超级汇总方法。

二、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不高,专业合作组织带动力不强。农户思想观念不解放、保守,单家步入市场经济适应性差,走订单(合同)生产困难,时常发生违约行为。

2.种植结构单一,优质产品的比重依然很低,高效经济作物面积较小,科技扶持的力度不够,农产品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不强。

3.在农村经济中各业发展不平衡,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缓慢,主导产业优势没有发挥,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导致农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增幅较慢。

4.农产品成本增长较快,而成本收益率却不断下降。根据农村固定观察点数据表明,农资价格每年上涨幅度在10%左右,由于农资价格上涨,每亩投入增加,对农民种粮收益影响最大。

5.劳务输出整体素质不高,农民工就业增收能力不高。农村基础设施和农村社会事业投入不足。

6.旱灾害频繁发生,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损失。

三、农村经济快速发展趋势分析

1.加大种植业结构调整力度,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进一步加强引导,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围绕优质粮食、蔬菜、等优势主导产业,大力调整种植结构,使各产业在种植面积、产量、质量、效益上都得到新的发展。

2.强化科技措施推广。加强新科技、新良种、新措施的技术的推广试验示范、技术研究和推广应用的力度,提高劳动生产率。

3.加强农业基础项目的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实施好国债沼气、测土配方施肥、能繁母猪政策性保险、农机购置补贴等项目;积极创造条件,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为农业生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加快推进规模化和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生产,提高农业的组织化、市场化水平。加大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扶持力度,提高农业收入。

5.抓紧培育现代农业生产主体。把培养新型农民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核心来抓。深入实施“阳光工程”等农民培训活动,加强农村职业教育和现代远程教育培训,塑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引导和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农村能人、个体私营老板和机关干部投身现代农业。

6.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用工业化生产推进农业。要实现农业跨越式发展,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就需要其他行业各种(资金、人才、技术等)投入,招商引资就是一条不错的选择。通过主导产业的资源优势,加大自我推介力度,创造良好的政策、法制、服务和舆论环境,鼓励、支持国有、个体、民营企业围绕发展壮大优势产业做文章,用先进技术提高传统优势农业,帮助其上档次上水平,树立农业产品品牌,打造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带动能力强的骨干农业龙头企业,把形成优势资源和优势主导产业变成经济资源和经济支柱产业,全面提升主导产业竞争力,推进农村经济发展。

7.加强小城镇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实践表明,“三农”问题的解决,其根本出路在于减少农民的数量,实现农村富裕劳动力向城镇转移。要根据小城镇规划,搞好城镇定位,充分利用市场力量和市场机制,广辟投资、融资渠道,因地制宜,要规划和实施建设一批工业带动型、农业产业化型、资源加工型等各具优势和特色的小城镇。

8.继续做好劳务输出工作,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牢固树立抓劳务输出就是抓经济,抓劳务输出就是抓增收,抓劳务输出就是抓就业,抓劳务输出就是抓开放的观念。

9.落实中央在农村的各项惠农政策,提高农民生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农村产业健康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10.不断加强农村动植物疫病防治,提高防御灾害能力,减少损失,达到增加收入。

农村产业发展情况篇4

论文摘要:中国在城乡经济结构二元化的同时,在农村内部,农业和非农产业也呈现出二元经济结构的特点。在此前提下,中国农民也因其是否从事农业生产而出现分化。本文试图通过对20个村庄的调查,对农村经济二元结构和农民分化进行分析和研究,提出相应的应对方法。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现象被认为是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过程中必然出现的经济现象,而我国由于历史和现实在众多原因,国民经济的二元结构特点更为突出。在二元结构下,我国城市和农村的发展非常不平衡。

一般对二元经济结构的划分都是以城市和农村为划分标准,然而我国在城乡经济二元化的同时,随着乡镇企业和农村工业的发展,我国农村的经济结构也出现了农业与非农产业的二元分化。上海财经大学李静霞曾经在《中国二元经济演化进程分析》中指出我国经济由城市非农业、乡村非农业和乡村农业三部分组成,从而从农和非农两个角度对二元经济进行了划分,而根据利特尔(Little ,1982)曾经对二元经济的定义:“二元性可以从多方面下定义。但是一个在分析上有用的、有关制度的定义看来应该是:一种经济是二元的,即它的一个重要部分是在那种传统制度下运行,而另一个重要的部分则是在雇佣工资制度下运行。”这样的划分体现了二元经济在生产率和剩余劳动差异方面的含义。

在农村经济结构二元化的同时,农民也因为其从事的产业出现了分化。浙江师范大学卢福营在《论中国农民分化的多元化特征》中提出,非农化是“农村社会成员分化的根本动力”。完成非农化的三种村庄—城村、镇村、工业村与传统的农业村出现了分化,而在一个村中,从事非农产业的农民也与从事传统农业生产的农民出现了分化。在此理论基础上,本文通过对全国20个村庄的调查进行研究,对我国农村经济结构二元化条件下的农民分化进行分析,试图为这一问题的顺利解决提出可行的方法和对策。

研究对象和方法

本文以南京大学2006新农村调查联合项目组的调查资料为基础展开研究。该调查在全国选择了经过典型抽样的十个地方共二十个村庄的农民作为样本展开调查。这十个地方都是我国历史上各个阶段的具有代表性的地区,分别是:山东邹平,陕北南泥湾,河北遵化西铺村,河南七里营,山西大寨,安徽小岗,天津大邱庄,河南南街村,江苏华西村和广东顺德。这些名村在发展的过程中,或多或少地带有工业化和非农化的印记,这样保证了从事非农产业农民的样本量。

除了选择这十个名村之外,项目组在每个名村的附近选择一个可以代表当地农村一般水平的村庄作为对照。这样又保证了从事农业生产农民的样本量。

在研究方法上,项目组以标准化的调查问卷和半结构型访谈为工具来收集原始资料。最终使用的有效问卷925份,其中还在种地的农民534人,不再种地的农民391人。

调查结果分析

在家庭收入方面,调查结果显示,非农业生产的农民2005年人均收入为7971.31元,而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只有3322.65元,低于非农业生产农民41.6%,同时,在家用电器和交通工具的拥有情况方面,非农业生产的农民普遍高于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而且部分电器的拥有情况差别非常悬殊。这说明他们在享用现代文明成果的程度上出现了分化。在此情况下,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中有327人感觉有家庭经济压力,占到受调查种地农民的61.7%,而不再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只有128人有同样的感受,占非农业生产农民的33.5%。(经卡方检验,Pearson Chi-Square=70.567,df=1, Asymp. Sig. (2-sided)=0.000。问题只有肯定和否定两种答案,调查情况不再列表显示,下同)。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倾斜向城市和工业的经济政策和对户籍制度对农业劳动力转移的限制,以及我国有限的耕地状况,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增收困难不断加大,在经济上与从事非农业生产的农民差距不断拉大,同时还引发了其他方面的分化。

居住条件方面,非农业生产的农民住房造价明显地高于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当然,这与非农化的村庄的整体住房造价高有一定的关系,但整体住房造价也在另一个方面反映了农与非农产业的分化。在住房质量方面,63.9%的不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居住在楼房,而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只有18.9%。在这种情况下,386位非农业生产的农民对自己的居住条件感到满意,占到86.1%,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362人对居住条件满意,百分比为68.3%(Pearson Chi-Square=76.031,df=3,Asymp.Sig. (2-sided)=0.000)。

生活环境方面,由于部分村庄整体城镇化,绝大多数居民都不再从事农业生产,他们的生活环境要明显好于还在传统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调查显示,不再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在生活垃圾处理状况、公共设施使用状况等方面的情况都明显较好,他们对自己生活的满意程度也较高。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更多地希望生活在城市,而从事非农业生产的农民则更多(69.9%)表示与城市相比更愿意生活在本村。

在关于家中是否有失学或辍学儿童的调查中,从事非农业生产的农民中有13人表示家中有辍学儿童,只占到受调查对象3.4%,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有65人家中还有辍学儿童,比例为12.2%(Pearson Chi-Square=22.613,df=1,Asymp.Sig. (2-sided)=0.000),同时他们对当地教育设施和教学质量的满意程度也较高。另外,访谈资料显示,很多从事非农生产的农民的子女在县城或市里读书而不是本村。在受教育机会尤其是受教育水平上,二者的二元分化趋势明显。

在政治权利方面,253名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表示村财政没有公开,占50.1%,从事非农业生产的农民表示财政没有公开的有114人,比例为31.5%。在关于如何对待村干部可能发生的贪污腐败的调查中,非农业生产的农民有23.4%选择了“管不了,任他继续下去”,而从事农业生产农民选择这一选项的人占到46.4%。经过对访谈资料的研究,笔者还发现,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在权利意识、法律意识方面都明显更加淡薄,而正当权力的行使得不到保障的状况发生的频率也相对更高。

在公共文化娱乐设施的拥有上,二者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尤其是在老年活动中心、篮球场和中高级宾馆拥有状况的调查中,从事农业和非农业生产的农民所在的村庄相差非常悬殊。在村民日常文化娱乐活动方面,从事非农生产的农民状况明显更好。而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文化生活则相对比较单一,看电视成为了最主要的文娱活动。同时调查还显示,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参与的人数也要更多。而从事非农业生产的农民在旅游机会和频率方面则更高。

结论与建议

(一)产生分化的原因

首先,在现阶段我国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的情况下,农业生产中,小农经济依然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而小农经济由于生产率不高,产出水平有限,这就制约了农业生产的收入。在国家不断减免农业税的情况下,农民增收依旧困难。而限制农民收入增长最重要的原因是农业生产收入的增加速度相对较慢,从而与非农产业的收入水平出现较大差距。

其次,新中国建国以来,为了快速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长期以来经济政策向工业倾斜,“以农补工”的经济政策限制了农民的增收。虽然过去加在农民身上沉重的赋税已经取消,但长期的政策倾斜所带来的影响不可能在短期内消除,缺乏政策的保障,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增收非常困难,与从事非农业生产的农民出现分化。

另外,更为重要的是,我国现行的户籍制度限制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随着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已经越来越严重,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已经成为农村经济突破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快速发展必需要解决的问题。而我国一直以来“城乡分治”的户籍制度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状况进一步拉开了农民之间收入的差距。成功进入城市或乡镇企业务工的农民更容易获得相对较高的收入。

(二)加快非农化发展的建议

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非农化的过程中,经济结构二元化和农民分化都是不可避免的历史阶段。在现在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的情况下,农业发展相对滞后,在一定程度上最终会制约国家经济的发展。经济学家费景汗和拉尼斯曾经提出:“现代部门扩张的同时必须推动农业生产率的提高, 使农业和工业的发展同步”。所以,国家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并努力着手解决农民分化的问题。基于上述分析和讨论,大力发展非农经济,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同时协调城乡发展,使其趋向一元化应该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在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中,非农化是农村出现分化的动力,同时又是解决农村分化的有效途径。农村的分化是由于非农化的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造成的,而要解决这一问题,则需要进一步发展非农化,使其逐渐趋向平衡,经济结构即可逐渐趋向一元化,最终解决二元经济结构下的分化问题。因此,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应当通过各种措施实现这一目标。

首先,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是实现非农化发展的基础。只有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小农经济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模式,在现有的耕地状况下,实现农业生产率的大幅提高,解放劳动力,才可能进行进一步非农化的发展。在调查中发现,农业产业化程度的区域差别较大,东南沿海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较成熟,而中西部地区则相对较落后,还有很多农村保持着传统农业的生产组织模式,在新农村建设中,这样的情况要得到改变才能进一步发展农村非农经济,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其次,努力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实现非农化发展的必要过程。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化在二元经济结构的发展过程中是始终存在的问题。只有顺利解决这一问题,才能实现经济结构一元化的发展。在调查中发现,经济收入水平较高的农民家庭与收入水平较低的家庭最明显的区别就是在于剩余劳动力的成功转化,剩余劳动力越少,家庭收入也就越多。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化是一项复杂的任务,需要通过多种渠道来实现。首先要大力发展农村非农产业,增加就业渠道和就业机会。城市提供的就业岗位必然有限,进城打工的人数太多也会使城市膨胀,产生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而农村现代化的实现也需要农村自身非农经济的发展。其次,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需要解决我国城市化发展滞后的问题。在城市化过程中,需要制定合理的政策,在保证进城打工的农民可以转化为市民的基础上,要防止大城市过度膨胀,促进中小城镇协调持续的发展。同时,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必须依靠对农民的职业教育的加强。在调查中,72.7%的农民认为农民现在很需要职业技能培训。所以,努力提高农村劳动力的职业素质和就业能力,必然会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更好地转化。

在此基础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还需要加强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让农民更多地享受到国家现代化和经济发展的成果,国家政策也要促进非农化的发展,实现经济结构的一元化发展。

参考文献

农村产业发展情况篇5

论文摘要:中国在城乡经济结构二元化的同时,在农村内部,农业和非农产业也呈现出二元经济结构的特点。在此前提下,中国农民也因其是否从事农业生产而出现分化。本文试图通过对20个村庄的调查,对农村经济二元结构和农民分化进行分析和研究,提出相应的应对方法。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现象被认为是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过程中必然出现的经济现象,而我国由于历史和现实在众多原因,国民经济的二元结构特点更为突出。在二元结构下,我国城市和农村的发展非常不平衡。 

一般对二元经济结构的划分都是以城市和农村为划分标准,然而我国在城乡经济二元化的同时,随着乡镇企业和农村工业的发展,我国农村的经济结构也出现了农业与非农产业的二元分化。上海财经大学李静霞曾经在《中国二元经济演化进程分析》中指出我国经济由城市非农业、乡村非农业和乡村农业三部分组成,从而从农和非农两个角度对二元经济进行了划分,而根据利特尔(little ,1982)曾经对二元经济的定义:“二元性可以从多方面下定义。但是一个在分析上有用的、有关制度的定义看来应该是:一种经济是二元的,即它的一个重要部分是在那种传统制度下运行,而另一个重要的部分则是在雇佣工资制度下运行。”这样的划分体现了二元经济在生产率和剩余劳动差异方面的含义。 

在农村经济结构二元化的同时,农民也因为其从事的产业出现了分化。浙江师范大学卢福营在《论中国农民分化的多元化特征》中提出,非农化是“农村社会成员分化的根本动力”。完成非农化的三种村庄—城村、镇村、工业村与传统的农业村出现了分化,而在一个村中,从事非农产业的农民也与从事传统农业生产的农民出现了分化。在此理论基础上,本文通过对全国20个村庄的调查进行研究,对我国农村经济结构二元化条件下的农民分化进行分析,试图为这一问题的顺利解决提出可行的方法和对策。 

 

研究对象和方法 

本文以南京大学2006新农村调查联合项目组的调查资料为基础展开研究。该调查在全国选择了经过典型抽样的十个地方共二十个村庄的农民作为样本展开调查。这十个地方都是我国历史上各个阶段的具有代表性的地区,分别是:山东邹平,陕北南泥湾,河北遵化西铺村,河南七里营,山西大寨,安徽小岗,天津大邱庄,河南南街村,江苏华西村和广东顺德。这些名村在发展的过程中,或多或少地带有工业化和非农化的印记,这样保证了从事非农产业农民的样本量。 

除了选择这十个名村之外,项目组在每个名村的附近选择一个可以代表当地农村一般水平的村庄作为对照。这样又保证了从事农业生产农民的样本量。 

在研究方法上,项目组以标准化的调查问卷和半结构型访谈为工具来收集原始资料。最终使用的有效问卷925份,其中还在种地的农民534人,不再种地的农民391人。 

 

调查结果分析 

在家庭收入方面,调查结果显示,非农业生产的农民2005年人均收入为7971.31元,而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只有3322.65元,低于非农业生产农民41.6%,同时,在家用电器和交通工具的拥有情况方面,非农业生产的农民普遍高于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而且部分电器的拥有情况差别非常悬殊。这说明他们在享用现代文明成果的程度上出现了分化。在此情况下,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中有327人感觉有家庭经济压力,占到受调查种地农民的61.7%,而不再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只有128人有同样的感受,占非农业生产农民的33.5%。(经卡方检验,pearson chi-square=70.567,df=1, asymp. sig. (2-sided)=0.000。问题只有肯定和否定两种答案,调查情况不再列表显示,下同)。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倾斜向城市和工业的经济政策和对户籍制度对农业劳动力转移的限制,以及我国有限的耕地状况,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增收困难不断加大,在经济上与从事非农业生产的农民差距不断拉大,同时还引发了其他方面的分化。

居住条件方面,非农业生产的农民住房造价明显地高于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当然,这与非农化的村庄的整体住房造价高有一定的关系,但整体住房造价也在另一个方面反映了农与非农产业的分化。在住房质量方面,63.9%的不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居住在楼房,而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只有18.9%。在这种情况下,386位非农业生产的农民对自己的居住条件感到满意,占到86.1%,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362人对居住条件满意,百分比为68.3%(pearson chi-square=76.031,df=3,asymp.sig. (2-sided)=0.000)。 

生活环境方面,由于部分村庄整体城镇化,绝大多数居民都不再从事农业生产,他们的生活环境要明显好于还在传统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调查显示,不再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在生活垃圾处理状况、公共设施使用状况等方面的情况都明显较好,他们对自己生活的满意程度也较高。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更多地希望生活在城市,而从事非农业生产的农民则更多(69.9%)表示与城市相比更愿意生活在本村。 

在关于家中是否有失学或辍学儿童的调查中,从事非农业生产的农民中有13人表示家中有辍学儿童,只占到受调查对象3.4%,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有65人家中还有辍学儿童,比例为12.2%(pearson chi-square=22.613,df=1,asymp.sig. (2-sided)=0.000),同时他们对当地教育设施和教学质量的满意程度也较高。另外,访谈资料显示,很多从事非农生产的农民的子女在县城或市里读书而不是本村。在受教育机会尤其是受教育水平上,二者的二元分化趋势明显。 

在政治权利方面,253名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表示村财政没有公开,占50.1%,从事非农业生产的农民表示财政没有公开的有114人,比例为31.5%。在关于如何对待村干部可能发生的贪污腐败的调查中,非农业生产的农民有23.4%选择了“管不了,任他继续下去”,而从事农业生产农民选择这一选项的人占到46.4%。经过对访谈资料的研究,笔者还发现,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在权利意识、法律意识方面都明显更加淡薄,而正当权力的行使得不到保障的状况发生的频率也相对更高。 

在公共文化娱乐设施的拥有上,二者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尤其是在老年活动中心、篮球场和中高级宾馆拥有状况的调查中,从事农业和非农业生产的农民所在的村庄相差非常悬殊。在村民日常文化娱乐活动方面,从事非农生产的农民状况明显更好。而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文化生活则相对比较单一,看电视成为了最主要的文娱活动。同时调查还显示,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参与的人数也要更多。而从事非农业生产的农民在旅游机会和频率方面则更高。 

 

结论与建议 

(一)产生分化的原因 

首先,在现阶段我国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的情况下,农业生产中,小农经济依然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而小农经济由于生产率不高,产出水平有限,这就制约了农业生产的收入。在国家不断减免农业税的情况下,农民增收依旧困难。而限制农民收入增长最重要的原因是农业生产收入的增加速度相对较慢,从而与非农产业的收入水平出现较大差距。  

其次,新中国建国以来,为了快速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长期以来经济政策向工业倾斜,“以农补工”的经济政策限制了农民的增收。虽然过去加在农民身上沉重的赋税已经取消,但长期的政策倾斜所带来的影响不可能在短期内消除,缺乏政策的保障,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增收非常困难,与从事非农业生产的农民出现分化。 

另外,更为重要的是,我国现行的户籍制度限制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随着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已经越来越严重,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已经成为农村经济突破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快速发展必需要解决的问题。而我国一直以来“城乡分治”的户籍制度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状况进一步拉开了农民之间收入的差距。成功进入城市或乡镇企业务工的农民更容易获得相对较高的收入。 

(二)加快非农化发展的建议 

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非农化的过程中,经济结构二元化和农民分化都是不可避免的历史阶段。在现在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的情况下,农业发展相对滞后,在一定程度上最终会制约国家经济的发展。经济学家费景汗和拉尼斯曾经提出:“现代部门扩张的同时必须推动农业生产率的提高, 使农业和工业的发展同步”。所以,国家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并努力着手解决农民分化的问题。基于上述分析和讨论,大力发展非农经济,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同时协调城乡发展,使其趋向一元化应该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在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中,非农化是农村出现分化的动力,同时又是解决农村分化的有效途径。农村的分化是由于非农化的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造成的,而要解决这一问题,则需要进一步发展非农化,使其逐渐趋向平衡,经济结构即可逐渐趋向一元化,最终解决二元经济结构下的分化问题。因此,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应当通过各种措施实现这一目标。 

首先,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是实现非农化发展的基础。只有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小农经济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模式,在现有的耕地状况下,实现农业生产率的大幅提高,解放劳动力,才可能进行进一步非农化的发展。在调查中发现,农业产业化程度的区域差别较大,东南沿海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较成熟,而中西部地区则相对较落后,还有很多农村保持着传统农业的生产组织模式,在新农村建设中,这样的情况要得到改变才能进一步发展农村非农经济,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其次,努力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实现非农化发展的必要过程。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化在二元经济结构的发展过程中是始终存在的问题。只有顺利解决这一问题,才能实现经济结构一元化的发展。在调查中发现,经济收入水平较高的农民家庭与收入水平较低的家庭最明显的区别就是在于剩余劳动力的成功转化,剩余劳动力越少,家庭收入也就越多。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化是一项复杂的任务,需要通过多种渠道来实现。首先要大力发展农村非农产业,增加就业渠道和就业机会。城市提供的就业岗位必然有限,进城打工的人数太多也会使城市膨胀,产生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而农村现代化的实现也需要农村自身非农经济的发展。其次,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需要解决我国城市化发展滞后的问题。在城市化过程中,需要制定合理的政策,在保证进城打工的农民可以转化为市民的基础上,要防止大城市过度膨胀,促进中小城镇协调持续的发展。同时,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必须依靠对农民的职业教育的加强。在调查中,72.7%的农民认为农民现在很需要职业技能培训。所以,努力提高农村劳动力的职业素质和就业能力,必然会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更好地转化。 

在此基础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还需要加强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让农民更多地享受到国家现代化和经济发展的成果,国家政策也要促进非农化的发展,实现经济结构的一元化发展。 

 

参考文献: 

农村产业发展情况篇6

论文摘要:中国在城乡经济结构二元化的同时,在农村内部,农业和非农产业也呈现出二元经济结构的特点。在此前提下,中国农民也因其是否从事农业生产而出现分化。本文试图通过对20个村庄的调查,对农村经济二元结构和农民分化进行分析和研究,提出相应的应对方法。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现象被认为是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过程中必然出现的经济现象,而我国由于历史和现实在众多原因,国民经济的二元结构特点更为突出。在二元结构下,我国城市和农村的发展非常不平衡。

一般对二元经济结构的划分都是以城市和农村为划分标准,然而我国在城乡经济二元化的同时,随着乡镇企业和农村工业的发展,我国农村的经济结构也出现了农业与非农产业的二元分化。上海财经大学李静霞曾经在《中国二元经济演化进程分析》中指出我国经济由城市非农业、乡村非农业和乡村农业三部分组成,从而从农和非农两个角度对二元经济进行了划分,而根据利特尔(little ,1982)曾经对二元经济的定义:“二元性可以从多方面下定义。但是一个在分析上有用的、有关制度的定义看来应该是:一种经济是二元的,即它的一个重要部分是在那种传统制度下运行,而另一个重要的部分则是在雇佣工资制度下运行。”这样的划分体现了二元经济在生产率和剩余劳动差异方面的含义。

在农村经济结构二元化的同时,农民也因为其从事的产业出现了分化。浙江师范大学卢福营在《论中国农民分化的多元化特征》中提出,非农化是“农村社会成员分化的根本动力”。完成非农化的三种村庄—城村、镇村、工业村与传统的农业村出现了分化,而在一个村中,从事非农产业的农民也与从事传统农业生产的农民出现了分化。在此理论基础上,本文通过对全国20个村庄的调查进行研究,对我国农村经济结构二元化条件下的农民分化进行分析,试图为这一问题的顺利解决提出可行的方法和对策。

研究对象和方法

本文以南京大学2006新农村调查联合项目组的调查资料为基础展开研究。该调查在全国选择了经过典型抽样的十个地方共二十个村庄的农民作为样本展开调查。这十个地方都是我国历史上各个阶段的具有代表性的地区,分别是:山东邹平,陕北南泥湾,河北遵化西铺村,河南七里营,山西大寨,安徽小岗,天津大邱庄,河南,江苏华西村和广东顺德。这些名村在发展的过程中,或多或少地带有工业化和非农化的印记,这样保证了从事非农产业农民的样本量。

除了选择这十个名村之外,项目组在每个名村的附近选择一个可以代表当地农村一般水平的村庄作为对照。这样又保证了从事农业生产农民的样本量。

在研究方法上,项目组以标准化的调查问卷和半结构型访谈为工具来收集原始资料。最终使用的有效问卷925份,其中还在种地的农民534人,不再种地的农民391人。

调查结果分析

在家庭收入方面,调查结果显示,非农业生产的农民2005年人均收入为7971.31元,而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只有3322.65元,低于非农业生产农民41.6%,同时,在家用电器和交通工具的拥有情况方面,非农业生产的农民普遍高于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而且部分电器的拥有情况差别非常悬殊。这说明他们在享用现代文明成果的程度上出现了分化。在此情况下,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中有327人感觉有家庭经济压力,占到受调查种地农民的61.7%,而不再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只有128人有同样的感受,占非农业生产农民的33.5%。(经卡方检验,pearson chi-square=70.567,df=1, asymp. sig. (2-sided)=0.000。问题只有肯定和否定两种答案,调查情况不再列表显示,下同)。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倾斜向城市和工业的经济政策和对户籍制度对农业劳动力转移的限制,以及我国有限的耕地状况,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增收困难不断加大,在经济上与从事非农业生产的农民差距不断拉大,同时还引发了其他方面的分化。

居住条件方面,非农业生产的农民住房造价明显地高于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当然,这与非农化的村庄的整体住房造价高有一定的关系,但整体住房造价也在另一个方面反映了农与非农产业的分化。在住房质量方面,63.9%的不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居住在楼房,而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只有18.9%。在这种情况下,386位非农业生产的农民对自己的居住条件感到满意,占到86.1%,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362人对居住条件满意,百分比为68.3%(pearson chi-square=76.031,df=3,asymp.sig. (2-sided)=0.000)。

生活环境方面,由于部分村庄整体城镇化,绝大多数居民都不再从事农业生产,他们的生活环境要明显好于还在传统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调查显示,不再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在生活垃圾处理状况、公共设施使用状况等方面的情况都明显较好,他们对自己生活的满意程度也较高。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更多地希望生活在城市,而从事非农业生产的农民则更多(69.9%)表示与城市相比更愿意生活在本村。

在关于家中是否有失学或辍学儿童的调查中,从事非农业生产的农民中有13人表示家中有辍学儿童,只占到受调查对象3.4%,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有65人家中还有辍学儿童,比例为12.2%(pearson chi-square=22.613,df=1,asymp.sig. (2-sided)=0.000),同时他们对当地教育设施和教学质量的满意程度也较高。另外,访谈资料显示,很多从事非农生产的农民的子女在县城或市里读书而不是本村。在受教育机会尤其是受教育水平上,二者的二元分化趋势明显。

在政治权利方面,253名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表示村财政没有公开,占50.1%,从事非农业生产的农民表示财政没有公开的有114人,比例为31.5%。在关于如何对待村干部可能发生的的调查中,非农业生产的农民有23.4%选择了“管不了,任他继续下去”,而从事农业生产农民选择这一选项的人占到46.4%。经过对访谈资料的研究,笔者还发现,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在权利意识、法律意识方面都明显更加淡薄,而正当权力的行使得不到保障的状况发生的频率也相对更高。

在公共文化娱乐设施的拥有上,二者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尤其是在老年活动中心、篮球场和中高级宾馆拥有状况的调查中,从事农业和非农业生产的农民所在的村庄相差非常悬殊。在村民日常文化娱乐活动方面,从事非农生产的农民状况明显更好。而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文化生活则相对比较单一,看电视成为了最主要的文娱活动。同时调查还显示,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参与的人数也要更多。而从事非农业生产的农民在旅游机会和频率方面则更高。

结论与建议

(一)产生分化的原因

首先,在现阶段我国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的情况下,农业生产中,小农经济依然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而小农经济由于生产率不高,产出水平有限,这就制约了农业生产的收入。在国家不断减免农业税的情况下,农民增收依旧困难。而限制农民收入增长最重要的原因是农业生产收入的增加速度相对较慢,从而与非农产业的收入水平出现较大差距。

其次,新中国建国以来,为了快速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长期以来经济政策向工业倾斜,“以农补工”的经济政策限制了农民的增收。虽然过去加在农民身上沉重的赋税已经取消,但长期的政策倾斜所带来的影响不可能在短期内消除,缺乏政策的保障,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增收非常困难,与从事非农业生产的农民出现分化。

另外,更为重要的是,我国现行的户籍制度限制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随着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已经越来越严重,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已经成为农村经济突破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快速发展必需要解决的问题。而我国一直以来“城乡分治”的户籍制度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状况进一步拉开了农民之间收入的差距。成功进入城市或乡镇企业务工的农民更容易获得相对较高的收入。

(二)加快非农化发展的建议

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非农化的过程中,经济结构二元化和农民分化都是不可避免的历史阶段。在现在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的情况下,农业发展相对滞后,在一定程度上最终会制约国家经济的发展。经济学家费景汗和拉尼斯曾经提出:“现代部门扩张的同时必须推动农业生产率的提高, 使农业和工业的发展同步”。所以,国家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并努力着手解决农民分化的问题。基于上述分析和讨论,大力发展非农经济,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同时协调城乡发展,使其趋向一元化应该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在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中,非农化是农村出现分化的动力,同时又是解决农村分化的有效途径。农村的分化是由于非农化的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造成的,而要解决这一问题,则需要进一步发展非农化,使其逐渐趋向平衡,经济结构即可逐渐趋向一元化,最终解决二元经济结构下的分化问题。因此,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应当通过各种措施实现这一目标。

首先,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是实现非农化发展的基础。只有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小农经济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模式,在现有的耕地状况下,实现农业生产率的大幅提高,解放劳动力,才可能进行进一步非农化的发展。在调查中发现,农业产业化程度的区域差别较大,东南沿海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较成熟,而中西部地区则相对较落后,还有很多农村保持着传统农业的生产组织模式,在新农村建设中,这样的情况要得到改变才能进一步发展农村非农经济,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其次,努力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实现非农化发展的必要过程。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化在二元经济结构的发展过程中是始终存在的问题。只有顺利解决这一问题,才能实现经济结构一元化的发展。在调查中发现,经济收入水平较高的农民家庭与收入水平较低的家庭最明显的区别就是在于剩余劳动力的成功转化,剩余劳动力越少,家庭收入也就越多。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化是一项复杂的任务,需要通过多种渠道来实现。首先要大力发展农村非农产业,增加就业渠道和就业机会。城市提供的就业岗位必然有限,进城打工的人数太多也会使城市膨胀,产生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而农村现代化的实现也需要农村自身非农经济的发展。其次,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需要解决我国城市化发展滞后的问题。在城市化过程中,需要制定合理的政策,在保证进城打工的农民可以转化为市民的基础上,要防止大城市过度膨胀,促进中小城镇协调持续的发展。同时,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必须依靠对农民的职业教育的加强。在调查中,72.7%的农民认为农民现在很需要职业技能培训。所以,努力提高农村劳动力的职业素质和就业能力,必然会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更好地转化。

在此基础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还需要加强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让农民更多地享受到国家现代化和经济发展的成果,国家政策也要促进非农化的发展,实现经济结构的一元化发展。

参考文献:

农村产业发展情况篇7

前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已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更被国家经济发展所重视,尤其是农村经济管理体制的运行,必须满足农村的实际发展现状,才能造福于农民。然而,作者在对当代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调查中发现,农村经济管理中存在很多的不足,例如,专业管理人才的缺乏、经济管理体制欠缺科学性、经济管理资金投入不足等,对此,必须采取科学合理有效的解决策略。

1 现代农村经济管理的现状分析

1.1 专业管理人才的缺乏

农村经济管理水平高低对农村经济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而人才作为管理的核心,必须具备专业化管理技能,才能做好农村经济管理工作[1]。而现阶段农村经济管理人员因素质较差、文化水平偏低,以及对文明执法和文明执政的认识不足,使得农村经济管理不能为农村的经济发展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1.2 经济管理体制欠缺科学性

随着新农村的建设,农村经济发展也极为迅速,经济管理体制也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和完善[2]。但从现代农村经济管理体制运行的情况分析,缺乏科学的管理理念和管理体制,不适合农村结构的调整变化,尤其是在影响到农民切身利益的情况下,如果无法有效地维护农民利益以及满足农民的要求,将会导致双方矛盾的激化,从而影响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3 经济管理资金投入不足

农村经济管理的实施主要是为农民服务,尤其是农产品的销售等,这是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因此,农村经济管理应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投入一定的资金为农民提供更优质的服务[3]。而在当前农村产业结构发展中,会出现农业融资困难的现象,从而影响到农民的经济效益,再加上受到气候因素导致减产、农产品价格下跌等,都会造成农业投资受到很大的波动,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

2 现代农村经济管理现状的主要应对措施

2.1 提升经济管理人才的专业化水平

农村经济管理人才专业化水平急需提升,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农村经济管理质量,促进农村的经济发展[4]。首先,农村经济管理工作必须重视专业化人才的培养,避免专业化水平不高的人充当其位置,以免影响到农村经济管理的水平。其次,应加强农村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的培训,要求农村经济管理人才必须了解农村的实际发展情况,如,农产品的发展情况等,并加强与农民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在此过程中了解农民生活上以及农业生产上遇到的困难,并帮助农民解决眼前的问题,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再次,应对农村的农业经济发展进行规划,从以往的农业经济状况进行分析,再结合当前的农业经济情况数据的对比,找到农业经济发展的优缺点,并为农村未来的发展制定科学合理可行的发展规划,同时也鼓励农民大力发展农产业,促进农村的经济发展。

2.2 建立健全农村经济管理体制

通过以上的分析了解到,现代农村经济管理中,普遍缺乏科学性,使得农村经济管理体制的作用未能充分地发挥出来,无法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甚至还经常存在一些人员挪用农村农产业建设的资金现象。对此,应建立健全农村经济管理体制,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现代农村经济管理的问题,从而有效地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提升。首先,应建立科学的农村经济管理机构,根据农村经济的实际发展情况,以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核心,当然,要确保经济管理机构的建立必须符合国家规范,同时应充分引入国家政策,将其作为农村经济管理实施的重要保障。其次,要将农村经济管理体制严格地落实下去,尤其是管理人员应积极为农民服务,并带领农民为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不断地开展农业工作,同时还应给农民提供相关的技术支持、理论支持,以此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3 加强农村经济资金管理

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会投入大量的资金建设农村基础设施,为了将投入的资金发挥出重大的作用,需要严格控制资金的使用,需要加强农村经济资金管理。首先,管理人员应及时了解农村财务经济状况,加强审计工作,积极做好清算资金总数,确保资金的合理应用,避免出现贪污腐败的现象,确保农村经济发展资金使用的可靠性。其次,管理人员需要将集体资金盘活,并将盘活的资金充分利用到农村经济发展中,如,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专项扶贫投资、教育建设等,将资金真正用到刀刃上,才能有效地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另外,应加大农村经济资金融资,积极拉拢投资者为农村经济发展投资,与其他农村以及城市共同建设和发展等,为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更多的支持资金[5]。

农村产业发展情况篇8

关键词:陕西省;农村;女性人力资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中图分类号:F241.3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16248(2012)01004705

农业是人类社会的生存之本,农业兴则社会兴,这是千百年来人类社会发展的经验总结。即便是工业文明发达的美国,也仍然需要先进的农业作为其经济发展的基石。中国是个农业大国,虽然改革开放加快了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步伐,但是农村人口仍然众多,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仍然是当前困扰中国的主要问题,农业仍然是其他产业发展的前提。

近年来,伴随着中国城市化和工业化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有资料表明,虽然在进城务工人员中,女性与男性所占比例都是逐年上升的,但是就其总量来讲,女性只占到整个劳动力转移人数的1/3,且年龄集中在16~25岁之间;而26~50岁这个主要参与劳动的年龄段的女性人数只占到整个劳动力转移人数的7%[1]。这些数字表明,无论是从劳动力转移的总量还是从主要参与劳动的年龄段看,农村女性从事的主要是农业生产活动。据2004年农村住户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农村中第一产业的从业人员以女性为主,占53.1%,男性占46.9%,男女性别比为0.88∶1;第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则以男性为主,占64.2%,女性占35.8%,男女性别比为1.80∶1[1]。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结果也证实了这种情况:农村在业女性从事农业劳动的百分比为75.1%,高出男性11.9个百分点。可见,目前中国农村女性已成为农业生产的主力军,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因此,也就决定了农村女性人力资源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然而现实中,中国农村女性人力资源的人力资本存量与经济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地处西部的陕西尤为如此:农村女性的文化程度较低,人力资本存量不足。而作为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源泉的现代农业,则要求从业者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要有文化、有技术、有眼光、有追求,特别是要有市场经济的头脑。面对如此要求,陕西农村女性劳动力的素质差距是显而易见的。为此,只有加快开发农村女性人力资源、提升农村女性人力资本存量水平,才能满足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也才能尽快完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一、农村女性人力资源开发对

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农村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源泉在于现代农业的发展,最终取决于农村劳动力的综合素质;就目前而言,取决于农村女性劳动力的综合素质。可见,农村女性人力资源的开发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和深远的意义。

(一)有利于实现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

现代农业是一种内涵式的农业发展方式,其特征就是通过科技化、专业化、精细化来提高农业的产出、品质和附加值,提高农业产业的效益[2]。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指农业生产以市场为导向,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引导生产,以合同制、股份合作制等方式为载体,以科技创新为动力,按照现代企业制度方式进行运作的农业生产方式。这两者的发展都取决于农业科技开发程度和农村劳动力素质,最终又都取决于农村人力资源的深度开发,即劳动者对高水平农业科技的掌握和农村人口素质的提高等。在此情形下,作为农村经济建设主体的农村女性人力资源的开发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了。现实中,应通过诸如培训、进修和实地示范等多种方式,对农村女性人力资源进行开发,使她们提高文化水平、增强科技素养、掌握技术要领、了解市场经济、懂得经营管理,把农业生产搞得更好,以促进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

(二)有利于增加农村家庭收入

现实中影响农村家庭收入增长的因素很多,主要有具体从事农业生产劳动者的综合素质、所从事产业的发展状况、农产品产量和质量、生产条件的优劣、市场的发育程度、流通渠道的通畅与否及国家农业经济管理体制和农业经济政策等。其中,最根本的是具体从事农业生产劳动者的综合素质,因为劳动者是生产力三要素中最具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因素。目前,农业生产收益仍是陕西绝大多数农村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在农业女性化的情况下,女性劳动力的素质自然对农村家庭收入具有重要影响。为此,就要通过对农村女性的人力资源开发,使女性劳动者尽可能多地掌握种植、养殖和多种经营等方面的技能以及市场经济条件下经营管理的知识,并尽可能使之内化为自身的生产能力,以便在具体的农业生产和经营过程中进行精耕细作、集约经营、加强管理和规避市场风险,从而保证在耕地面积日益减少、生产环境不断恶化的情况下实现农业生产产量的不断增加和收入的不断提高。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