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财会审计类专业8篇

时间:2023-07-25 09:23:46

财会审计类专业

财会审计类专业篇1

关键词:高职院校;审计实务;特色与优势;培养目标

社会审计人员的结构

分析及专业发展前景

(一)现有在职社会审计人员的结构分析(以社会审计人才就业比较集中的会计师事务所为例)

截至2005年,我国共有4000多家会计师事务所,执业注册会计师有7万余人,注册会计师人数在20人以上的有405家,60人以上的不到20家。从具有证券经营资格的事务所情况来看,全国78家事务所拥有证券许可证的注册会计师1000名,超过20名的仅有5家。目前,在会计师事务所工作的相当一批注册会计师还是早期经考核通过的,由于年龄较大,在知识结构、计算机应用、管理咨询业务等方面存在先天不足,将逐步退出注册会计师行业。

国家权威部门曾经预测,到2010年,我国执业注册会计师应达到30万人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自1991年以来,有14万左右的人通过了注册会计师全科考试,其中大多数不在会计师事务所执业。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党中央、国务院对包括注册会计师行业在内的市场中介行业的高度重视,为社会审计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政策环境。目前,全国仅有23所高校开办了中国注册会计师专业,因此,高职院校开设“审计实务”专业应该是大有发展前途的。

(二)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扩大了应用型高职会计、审计人才的需求空间

我国的国情和所处的历史阶段决定了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是多样化的,不仅需要高层次的创新人才,而且需要在各行各业进行技术传播与技术应用、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对会计、审计人才的能力要求也不是单一的,大量具有熟练专业实践能力与职业分析及判断能力的会计、审计人员队伍是财务管理以及经济服务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基础。综合各方面的调查分析及本人在会计师事务所工作的实践,我认为社会审计行业有巨大的市场需求和发展空间:

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的全方位需求加入WTO后,我国企业必须在国家法律制度允许的范围内,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运作,完全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并要面对开放的国际市场,按照国际惯例与国际会计准则行事,平等参与市场竞争。这就要求社会审计人员能够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不但要提供审计与一般信息的披露服务,还要提供有关资产重组、上市运作、投融资决策、风险规避、市场预测等一系列更高层次的管理咨询服务。“入世”后的中国企业对社会审计人员的服务范围、服务形式、服务层次、服务质量等都有更大的需求和更高的要求,因此,社会审计人员的服务不仅在数量上,而且在质量上和内容上都将有巨大的需求。

各级政府对社会审计服务的需求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各级政府也在转变职能,一方面,政府原有的许多服务职能会转由社会审计等中介机构承担,另一方面,各级政府部门与公共部门也会越来越多地需要社会审计人员提供相应的服务。

外资进入中国市场对社会审计人才的需求外国公司大举进入中国市场,在中国市场上开展业务并展开竞争,由于语言、文化、制度等方面的差异以及相对成本方面的考虑,他们必然会考虑将国际化置于本土化之中,雇用大量的中国员工,尤其是具有注册会计师资格的社会审计人员和那些熟悉国际准则及国际国内资本运作、精通外语、精通计算机的专业人才。

此外,还有外国投资者对社会审计人员服务的需求、中国资本市场的开放与发展所产生的需求以及信息化和网络时代对社会审计人员服务的需求等等。总之,我国对社会审计人员的需求是全方位的,既有对人才的需求,也有对业务范围的需求;既有对服务数量的需求,也有对服务质量的需求;既有对服务形式的需求,也有对服务内容的需求。这种需求是巨大的和更高层次的需求,因而为社会审计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间和动力。

(三)应用型社会审计专业人才的市场定位

进入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评估师事务所等中介服务机构到2010年,社会将需要30万名注册会计师,如我校能开办审计专业,5年后学生毕业时,大专以上的学生可以参加注册会计师考试(在校生也可以参加考试),其中部分毕业生经过努力考取注册会计师资格,可以进入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评估师事务所等中介服务机构工作。没有考取的毕业生也可以到事务所工作,事务所需要大量的审计助理人员,审计助理人员虽然相对于注册会计师工资待遇较低,但可以边工作边考证,还可以利用在事务所接触的业务多、单位多的便利条件,一方面有利于专业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有利于把握时机找到自己满意的单位。

进入中外合资企业与外商独资企业我国加入WTO后,大量国外资本将涌入我国,中外合资企业与外商独资企业将会出现一个大的发展时期,随之而来的是其对具有审计知识的会计人才的需求。相比较而言,外资企业更注重对不同层次人才相应能力的考察,而不是一味地追求高学历标准,这就为高职审计专业毕业生中的一部分人提供了竞争的机会,位于各中心城市学校的毕业生,这一优势更为明显。转贴于

进入改制后的国有股份制企业与民营企业本人在会计师事务所工作期间接触到的许多财务经理、财务主管等,都有在事务所工作的经历。自1991年以来,有十几万人通过了注册会计师全科考试,但到2006年,只有一半的人在会计师事务所执业,其余除一部分人进入外资企业工作以外,相当一部分人进入股份制企业与民营企业,成为企业财务、审计方面的骨干。经对有关资料的分析,近几年普通高校毕业的财经类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太乐观,而2005年南京审计学院审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却比较理想,这说明了社会对与财经类有关的审计专业人才的认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最有发展活力的民营企业将会大量接纳既有会计知识又有审计税务知识的综合型人才。

此外,审计专业除了自身具有的就业优势外,与会计专业是相近专业,会计人才能胜任的就业岗位,审计专业人才一般也均可胜任。

开设审计实务专业的可行性

原有的财经类专业的主要特色与优势财经类专业是财经类高职院校的骨干专业,审计专业与财经类专业是相近专业,要学好审计知识必须学好会计知识。财经类高职院校以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为重点,确立了专业培养的素质目标与培养规格、专业课程体系、实践教学模式,强化了专业教师队伍建设,促进了专业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相互结合,取得了较大成效。笔者认为,财经类专业具有以下优势:

1.重视专业建设。财经类专业建设起步早,措施实,力度大,成效明显,专业教学设施完备、先进,专业实践基地能充分满足教学需要。

2.重视教学改革与教学管理。学校以教育现代化为主导,积极推进教学改革,教学管理推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实行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模块化、教学目标多层化等教学模式,成效显著。

3.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培养。财经类专业以会计岗位职业能力需要为依据,不断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要求,明确了培养目标与专业技能素质要求,利用先进的职教理论进行专业能力结构分析,综合能力训练措施扎实,建立了以专业技能为核心的课程体系,毕业生动手能力、应用能力强,普遍受到用人单位好评。

4.财经类高职院校均已连续多年举办注册会计师、会计职称及注册税务师考试辅导班,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赞誉,积累了丰富的教学及管理经验。

专业师资经多次改革与市场洗礼的财经类高职院校,专业师资力量雄厚,教师专业实践能力与科研能力较强,教学与科研具有较高水准,应该说具备了开办高职“审计实务”专业的师资条件。

教学设施原有的财经专业的设施,如多媒体教室、多媒体技术实验室、会计模拟实验室、会计电算化机房、网络实验室、电子商务模拟系统、营销实验室、双回路音频发射装置、闭路电视系统等教学设施,完全能够满足“审计实务”专业开展高等职业教育的需要。

实验教学基地校内会计电算化模拟实习实验室、会计模拟实习实验室与点钞实训室,财经专业原有的校外实践实习基地,如会计师事务所、评估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及企事业单位等,均可为“审计实务”专业所利用。

上述财经类专业所具有的特色与优势,为开设审计实务专业提供了教学、管理、人才、设施等各方面的条件。

高职审计实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

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综合职业能力与全面素质,在审计及财经管理一线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

培养规格主要体现在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素质结构等方面。

1.知识结构:(1)掌握文化基础、计算机基础与财经英语基础知识;(2)掌握会计核算、会计软件应用、财务管理知识;(3)掌握审计知识、税务知识、经济法知识。

2.能力结构:(1)具有从事具体行业会计工作的能力;(2)具有熟练的珠算、点钞、计算器操作技能;(3)具有计算机操作技能、会计核算技能与使用会计软件的能力;(4)具有编制审计计划、编制各类审计工作文件、撰写不同类型审计报告的能力。

3.素质结构:(1)具有判断合法与违法的能力;(2)具有观察与分析国情的能力;(3)具有职业修养;(4)具有自觉性、使命感、责任感;(5)具有自学及学习能力;(6)具有自我体育锻炼能力;(7)具有自我心理调节能力。

财会审计类专业篇2

审计实践中,审计人员大多数时候难以、也没有去区分开展的审计业务类型,比如开展财政财务审计时,审计人员会自然延展到绩效审计内容;开展绩效审计,也会关注真实性和违法违规问题。但如果要审计人员具体说清各种类型的审计业务有什么差异,审计方法上有什么不同,估计很少有审计人员能够说清楚。为何审计人员没有严格区分财政财务审计、绩效审计或者专项审计调查,也不能说清各种审计业务之间的差异,仍然能够将各类审计业务开展起来呢?究其原因,主要是各类审计业务之间存在内在的联系,遵循一致的规律,审计人员在实践中不知不觉运用了这些规律。如果我们能够掌握这些规律、让审计人员自觉地运用这些规律,就可以减少审计人员的盲目性,不至于面对不同类型审计业务时,纠缠于概念,却不知该如何实际操作。本文以审计“免疫系统”理论为基础,提出用“比较”这一核心概念,将开展各类审计业务的模式统一起来,便于审计人员理解、掌握和运用。

一、“比较”的审计模式的提出

(一)审计“免疫系统”理论。

刘家义审计长在2008年召开的中国审计学会五届三次理事会上,系统地阐述了国家审计的本质是国家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这一创新理论。刘审计长认为:“国家审计从促进广泛的社会受托责任履行、维护经济社会发展秩序的角度,发挥着预防、揭示和抵御经济社会运行中的障碍、矛盾和风险的免疫系统功能”。在医学上,“免疫系统(immune system)是机体保护自身的防御性结构,……构成免疫系统的核心成分是淋巴细胞,它使免疫系统具备识别能力和记忆能力。……免疫系统具有以下功能:一、保护:使人体免于病毒、细菌、污染物质及疾病的攻击。二、清除:新陈代谢后的废物及免疫细胞与敌人打仗时遗留下来的病毒死伤尸体,都必须藉由免疫细胞加以清除。三、修补:免疫细胞能修补受损的器官和组织,使其恢复原来的功能”。正是由于审计发挥着与机体中免疫系统类似的防护、纠错和改进功能,刘家义审计长才提出国家审计的本质是国家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

(二)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基础是“比较”。

机体免疫系统发挥作用的基础是淋巴细胞,它使免疫系统具有识别能力,能够发现非己物质,及时调动巨噬细胞吞噬外来入侵,从而使免疫系统发挥预防、纠错和改进的功能。国家审计发挥“免疫系统”功能的基础是什么呢?国家审计的“免疫系统”功能又是如何得以实现呢?归纳起来,可以用“比较”一词来概括。

机体免疫系统发挥作用的前提是“具有高度的辨别力,能精确识别自己和非己物质,以维持机体的相对稳定性;同时还能接受、传递、扩大、储存和记忆有关免疫的信息,针对免疫信息发生正和负的应答并不断调整其应答性”。与其相似,国家审计发挥“免疫系统”功能,首先必须能够发现或者察觉审计事项的实际情况偏离预先确定的目标、标准或者指标的异常现象,进而察觉风险、揭示问题、找出原因、提出建议,促使利害关系方及早采取预防、纠错或者改进措施。审计事项的实际状况与预先确定的目标、标准或者指标的偏离,我们将其定义为“差异”(Difference)。差异包括有利偏差和不利偏差即“异常”(Anomaly)或者问题(Finding),而发现“差异”或者“异常”的关键就是将审计事项的实际状况与预定目标、标准或者指标进行比较,因此可以说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基础是“比较”。

(三)“比较”的审计模式。

根据上面的分析,发挥审计功能的基础是“比较”。更进一步,我们可以用“比较”这一核心概念,将各种审计业务统一起来,形成“比较”的审计模式。不同类型的审计业务,从审计过程看,没有太大的差异,都可以用一种类似于逻辑学中思维形式结构的方式来表示(见图1):审计事项A,比较(可以视为一种运算符),审计评价标准B(即预先确定的目标、标准或者指标),A与B相比较的结果C.在获得比较结果的基础上,作出审计评价;寻找问题(不利偏差)成因,提出审计建议。

在“比较”的审计模式下,各类审计业务的思维模式、审计过程相同,差异主要体现在审计评价标准、审计事项的选取,比较结果及其后续应用等几个方面。下面简要说明审计评价(比较)标准、审计事项、比较结果是如何在划分审计业务类型中发挥作用的。

1.审计评价(比较)标准和比较结果是区分财政财务审计与绩效审计的重要标志。财政财务审计是对被审计单位报告的财政财务收支、财务状况、经营成果、资源使用是否符合公认标准做出独立评价和合理保证的一种审计业务。财政财务审计的公认标准主要是指公认会计原则或者除公认会计原则外的其他会计制度和财经法规。而绩效审计则是对照相关标准,对审计项目(可以是政府机构、组织、具体项目、某项业务活动或者某项职能)的经济性、效率和效果作出独立评价,并找出影响项目经济性、效率和效果的因素,为信息使用者提高绩效、改善经营、降低成本、合理决策提供有用信息。财政财务审计与绩效审计的主要差别,一是评价(对照)标准存在差异。财政财务审计的评价标准相对固定,主要是公认会计原则或者其他特定会计制度,以及相关财经法规。而绩效审计的评价标准千差万别,既可以是预定目标、行业指标或者国家标准,也可以是管理原则、良好实务或者商业惯例。二是比较的结果不同。财政财务审计对照会计原则或者会计制度,评判被审计单位对经济活动的记录和反映是否遵守公认原则,比较的结果是“遵守”或者“未遵守”,是“对”或者“错”。而绩效审计对照有关标准,评判的主要不是对和错,而是实现既定目标的程度,与预订标准的差异程度,从而说明审计项目是否具有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可见,审计评价(比较)标准和比较结果的差异,是财政财务审计和绩效审计相区别的重要标志。

2.审计事项是区分专项审计调查与绩效审计的重要标志。专项审计调查与绩效审计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审计事项的差异上。很多时候,专项审计调查被视为一种特殊形式的绩效审计,其与绩效审计的区别主要是,专项审计调查的特定事项,通常涉及一个或多个行业、地方、多个部门或者单位,由于其审计事项涉及的面较广,因而专项审计调查反映的问题具有较强的宏观性、采取的方法具有较大的灵活性。而绩效审计选取的审计事项涉及的单位较少,一般仅针对被审计单位或者项目。

3.审计结果是区分经济责任审计与其他审计(调查)的主要标志。经济责任审计是我国特有的一种审计业务类型,目的是通过对领导干部任职期间,所在地区、部门、单位或者企业的财政、财务收支及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效益(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进行审计监督,揭示被审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履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清领导干部在履行经济责任过程中存在问题的责任,准确把握和正确评价领导干部所负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为组织人事、纪检监察、行业主管及其他相关部门监督、评价、考核和任用干部提供参考依据,以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管理。可见,财政财务审计、绩效审计或者专项审计调查结果是经济责任审计的基础。经济责任审计实质上是对财政财务审计、绩效审计、专项审计调查结果的再利用,是在财政财务审计、绩效审计或者专项审计调查的基础上,建立财政财务审计、绩效审计或者专项审计调查结果与被审计领导干部责任之间的直接、间接联系。而财政财务审计、绩效审计或者专项审计调查尽管也要分析问题成因并查找责任人,但问题责任人并不针对某个预先确定的领导干部。

二、“比较”的审计模式在审计中的运用

(一)“比较”模式下的审计过程。

在“比较”模式下,各种类型的审计业务方法大体相同,在审计方法上不用去严格区分究竟开展的何种类型的审计业务,只需根据审计目标,选取适当的审计评价(比较)标准和审计事项,并在比较基础上,分析比较结果成因、分清责任、提出建议。具体讲,“比较”模式下的审计过程可以描述为:分解、细化项目总体审计目标,形成审计具体目标;找到可以反映具体审计目标的审计评价标准和能够为具体审计目标是否实现提供审计证据的审计事项;审查审计事项,获取有关审计事项实际状况的证明材料;将审计事项的实际状况与审计评价标准进行比较,得出比较结果;根据比较结果,查找差异成因和分清责任;作出审计评价和提出审计建议。

对于上述审计过程,可以用两个图形表示,一个是审计目标的分解和审计事项的选取(见图2);一个是审计“比较”过程(见图1)图2和图1的结合,就构成了适用于各类审计业务的完整审计过程。

(二)“比较”的审计模式应用举例。

财会审计类专业篇3

关键词:教学资源库;构建框架;体制

0 引言

由于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在现代教育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极大地推动了网络教学。但也带来了一定的局限性,例如,学生不能快速检索和查阅他们所需要的知识和内容,导致有一部分学生不能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并发挥其优势,达不到预期学习效果。此外,高校财会类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存在一些共性问题:一是教学资源库大多以单一课程为核心建设,忽视相关课程之间的关系,课程资源共享程度较低;二是教学资源中理论课程资源较多,而实践课程资源较少,特别是适合财会审专业的经典教学案例更少;三是教学资源库中传统理论与基本技能类的资源居多,而前沿理论与综合技能类的资源较少,不利于复合型创新人才的培养。如何充分利用财会审网络教学资源的优势,发挥教育、教学服务功能,使网络教学资源更好地为高校学生的专业学习和高校教师的教学服务,意义深远而重大。为此,我们开展了高校财会审专业教学资源库的调查研究,希望满足学生对财务管理、会计和审计专业知识的需求,并满足教师对相关教学素材的需求。

1 财会审专业共享性资源库建设调查与分析

1.1 调研设计

为了配合陕西省教育厅教改项目“高等学校财会审专业教学资源库优化建设的研究与实践(11BY46)”的研究,课题组设计了“陕西高等学校财会审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与运行情况调查”问卷,问卷分为教师和学生两部分。问卷调查的主要目的在于了解财会审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及使用情况;调查对象涵盖陕西省13所院校的会计学专业的研究生以及30所本科院校、25所专科院校、11所独立学院的财务管理、会计学、审计学等相关专业的教师与学生;调查内容主要涉及现有财会审专业教学资源的质量、使用效果及优化建议等方面。

1.2 调研结论

课题组经过为期半年的周密策划、组织调查、信息整理与分析,完成了陕西高等学校财会审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与运行的调查研究工作。调查研究工作一方面了解了陕西高等学校财会审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与使用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组织调查的过程也是引导财会审专业教师和学生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势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财会审专业教学资源的融合与有效利用。本次问卷调查的主要结论如下:

1.2.1 对财会审网络资源了解较少,获取资源的途径较分散。

被调查者对财会审网络教学资源库的了解层面较低,绝大部分处于基本了解的状态,致使其获取资料的途径宽泛,但是网络信息庞杂泛滥,信息的筛选工作量大,难以保证获取资料的实用性,从而导致财会审专业网络教学资源的使用率相对低。

1.2.2 学科之间缺乏整合。

通过调研分析可知,目前,陕西省内还没有以学科、专业大类为主线、能够联系产学研的财会审专业的教学资源库,不能全方位提供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和研究型学习支持服务。学科之间缺乏联系导致学生难以系统性理解理论知识,很难掌握其共性,不能有效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

1.2.3 现有网络教学资源时效性、权威性较低。

众所周知,财会审专业课程与企业会计准则、审计准则与时俱进,理论知识变更较迅速,然而目前网络教学资源的更新速度较缓慢,更新速度快的一些网站其权威性又受到质疑,甚至有的网站为了刷新流量采取“换汤不换药”的策略,这些因素是制约财会审专业网络教学资源库良性运行的一大瓶颈。

1.2.4 现有网络教学资源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根据调查问卷中相关问题的开放性提问,归纳出被调查者的主要观点为:网络世界诱惑太多, 经常可以为不学习找到合理的借口,不能完全静下心来学习;长时间使用电脑不利于健康;缺乏实际操作和面对面的交流互动,致其无法现场解决问题;优质的教学资源需要付费才能获得;一部分被调查者并不具备上网条件或者有的网站被学校屏蔽等,从而导致教师倡导学生使用网络教学资源不能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难以满足教学需要,无法提升教学质量。

1.2.5 教师的导向作用不明确。

好的教学资源需要分享,任课教师应将好的教学资源推荐给学生,方便其高效、高质量地完成学习任务,减少不必要的搜索时间。在网络环境下,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和咨询者,其主导地位体现在对教学方向的把握、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环境的创设和教学节奏的调控上。网络信息复杂庞大,没有教师的引导与沟通,学生很难把握信息的可用程度。

1.2.6 对未来财会审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的展望。

通过调研分析,课题组得出当前财会审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模块应涉及考试资源库、智力资源库、课程资源库、文献资源库、竞赛资源库、专业标准库等;其素材的呈现形式应多样化,包括WORD文本、PPT幻灯片、音频、视频等;其组织形式建议采用按学科知识点排列、按学习专题(或主题)组织或者按专业课程目录编排等。

在财会审专业教学资源库投入使用阶段,学校、院系等相关教育部门应制定相应的鼓励政策,为教学资源库的运行提供必要的支持。

2 财会审专业教学资源库的构建框架

2.1 财会审专业教学资源库构建模式

以信息系统开发的生命周期理论为指导,从项目规划、实施、维护与评价等方面进行高等学校财会审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通过建立教学资源的筛选与评估机制,来保证高等学校财会审专业教学资源库的质量。

2.2 财会审专业教学资源库规划与设计

财务管理、会计学和审计学专业之间的既相互独立又密不可分的关系,决定了我们需要以学科、专业大类为主线,整合优化财会审专业的教学资源。在资源库的建设过程中既要考虑到三个专业的特色又要思索三者之间的切合点,形成“一个目标,二维递进,三层覆盖,突出互动式、体验式、创新式”较为完善的网络教学资源体系。因此,课题组认为财会审专业教学资源库应该强调学科之间的共性,在资源库的设计上要突出专业之间的连贯性和逻辑性。结合上述调研结果,高等学校财会审专业教学资源库子库包括专业标准库、课程资源库、教学素材库、专业文献库、竞赛资源库、智力资源库、考试(认证)资源库和专业网站链接,并建成三级菜单式的教学资源库体系。

2.2.1 专业标准库的规划与设计

专业标准库主要提供重点院校财会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等专业标准,为本专业师生提供在校期间的教与学的整体方案。该子库整理了重点院校会计学专业本科培养方案、审计学专业本科培养方案、财务管理专业本科培养方案、会计学专业硕士培养方案、会计学学术硕士培养方案以及会计学博士培养方案;财会审专业主要课程的教学大纲;财会审专业主要介绍等资源。

2.2.2 课程资源库的规划与设计

课程资源库以财会审专业大类为主线,优化整合现有的财会审专业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主干课程和专业实践课程,建成由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所组成的课程资源库,实现理论教学资源与实践教学资源的紧密结合。基本形成了由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代史纲要、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数据库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等课程所组成的公共基础课程群;由管理学、西方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经济法、统计学、运筹学、计量经济学、管理信息系统等课程所组成的专业基础课程群;由会计学、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税务会计、财务管理、财务分析、审计学、会计信息系统、ERP原理及应用等课程所组成的核心主干课程群;由会计实训、课程设计等课程所组成的专业实践课程群。

2.2.3 教学素材库的规划与设计

教学素材库主要为网络课件开发和教师备课提供丰富、优质的教学素材,教学素材库的建设可以避免大量重复性劳动,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及教学效果,促进学生优化学习。教学素材库主要包括会计凭证填制、会计账簿登记、会计报表编制、会计要素与会计核算、用友ERP-U8等动画演示;会计从业资格考试无纸化模拟考试、用友财务(U8)等教学软件;收款凭证、付款凭证和转账凭证以及总分类账、数量金额式明细账、三栏式明细账和多栏式明细账等教学图片;会计从业资格考试串讲、会计准则系列语音讲座等语音视频。

2.2.4 专业文献资源库的规划与设计

专业文献资源库主要包括财政法规、工商法规、国际会计准则、会计法规、金融法规、审计法规、税收法规、证券法规等财会法规资源库;系列财会论文;国内会计专业期刊、西方会计专业期刊等财会期刊介绍以及经济类核心期刊投稿指南;系列会计名著概览;会计学专业方向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阅读书目等。

2.2.5 竞赛资源库的规划与设计

竞赛资源库主要包括“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用友杯”全国大学生ERP沙盘模拟对抗赛、“用友杯”全国会计信息化技能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全国大学生管理决策模拟大赛、全国大学生网络商务创新应用大赛等赛事的大赛介绍、大赛作品和团队风采。

2.2.6 智力资源库的规划与设计

智力资源库主要包括硕博导师、会计院系、会计师事务所、会计名人、财务总监、会计领军人才等子库。已整理了全国1800多名硕博导师、80多个会计院系、10多个著名的会计师事务所、60多名国外会计名人、10多名中国会计名人、25名会计领军(后备)人才等资料。

2.2.7 考试(认证)资源库的规划与设计

考试(认证)资源库主要包括:会计从业资格考试、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审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注册会计师考试、注册税务师考试、注册评估师考试以及ACCA、CIA、ACA、AIA、ICMA、CIMA、CMA、CGA、管理咨询师考试、理财规划师考试、ERP工程师职业能力认证考试等考试资源的考试简介、考试大纲、历年真题以及模拟试题、题库等。

2.2.8 专业网站链接的规划与设计

专业网站链接包括会计相关网站、精品课程网站以及职业组织网站链接等。

2.3 财会审专业教学资源库的组织与管理

2.3.1 财会审专业教学资源库的组织团队

高校财会审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需要有一个努力协作的组织团队,专业信息技术人员和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一线教师负责设计和组织,相关部门积极参与。在高校财会审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过程中,需要建立一支资源库研发团队,这是教学资源库建设的组织保障。教学资源库研发团队的主要工作是资料搜集、整理与融合、课件制作和资源上传等,其成员由专业信息技术人员、一线教师和相关专业研究生组成,在一线教师的领导下,进行教学资源库研发的组织和管理,制定相关管理制度,在管理上做到组织有序、职责清晰、分工明确、奖惩分明。

2.3.2 财会审专业教学资源库的职责权限划分

确定财会审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的主体,规范参建人员的行为,是教学资源库建设和管理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为了实现财会审专业教学资源全员共建和分级管理,要求资源库管理系统能对资源参建者和管理者进行严格的权限设定,明确各自的职责。财会审专业教学资源库管理权限划分的具体做法是对资源库采用分级管理的模式,将系统相关管理人员和用户分为四种角色,分别是管理员、专业库负责人、参建人员和用户。其中,管理员具有教学资源库管理的最高权限;专业库负责人由管理员设定;资源库参建人员由专业库负责人指定,只负责自己参与建设的模块;用户只有对资源检索、下载、浏览、评价的权限。

2.3.3 财会审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审核、评价体制

为保障高校财会审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质量,建立相应的审核和评价体系是保证其质量的有力保障。一方面,应建立评估制度,对财会审教学资源库的建设(维护)成本、进度与质量等进行评价,从而形成循环式的修正体系;另一方面,通过参建人员与用户之间的互动形成良好的反馈评价机制,依照用户的需求对教学资源库做出整合与修改,不断提高财会审专业教学资源库的质量和建设水平。

3 结束语

高校财会审专业教学资源库的顺利运行将有利于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探究、发现学习;有利于教学科研人员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改革和深入的科学研究;有利于企业利用该平台提高会计、审计、财务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应结合共性与个性需求,根据高校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从教学的内容、方法、手段和评价方式,针对财会审专业群体所需的知识、技能要求,开发普适性的专业教学资源库,同时注意规范教学的选用机制,确保资源的质量,不断促进高校财会审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发展。

高校财会审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是一个长期的、不断充实的建设过程,只有不断地深化和促进高校财会审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将学校和企业有机地融合,依托先进的网络环境和可靠的硬件设施,才能建设高质量的教学资源库,切实实现财务管理、会计学和审计学专业的资源共享。

参考文献:

[1] 尹德安.高职高专电子商务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研究.科技创业家[J].2012(8):192.

[2] 周建.高校教学资源库建设研究.教育与职业[J].2013(6):183-184.

[3] 方旭.优质教学资源库建设及管理机制研究.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1):123-124.

[4] 李真真.高等职业院校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研究[D].秦皇岛:河北科技师范学院,2012.

财会审计类专业篇4

(一)财政支出绩效审计,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公共财政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主要目标的,是否能有效的发挥财政资金作用,实现社会总体效益和社会福利的最大化,需要绩效审计来保驾护航。通过对节能环保、支农、生态保护方面的财政支出进行绩效审计,对财政扶持项目产生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进行评价,揭示影响项目绩效的体制机制上的问题,提出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可行性建议。

(二)开展财政支出绩效审计是建立高效廉洁政府的需要

审计机关结合经济责任审计,开展财政支出绩效审计,揭示由于违反决策程序实施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导致的损失浪费、损害群众利益、破坏环保环境等问题,有利于提升政府决策的科学性;通过对行政成本、三公经费等财政支出开展绩效审计,从成本效益、成本效果角度,衡量行政成本的合理性、有效性,有助于促进行政机关改进管理方式、优化行政资源、节约行政成本,从而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公信力。

(三)开展财政支出绩效审计有助于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由于目前我国处于经济转型特殊时期,各级财政部门财力增长放缓,财政支出刚性增长与财政收入小幅增长的矛盾日益突出,财政面临的支出压力将越来越大。因此,如何科学有效分配使用财政资金,合理配置财政支出结构,让财政资金发挥最大使用效益,是财政管理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传统的财政财务收支审计注重支出的真实合法性,无法解决财政支出绩效审计的难题,必须通过财政支出绩效审计加以解决。

(四)审计机关自身发展的要求

审计署中明确提出:到2012年所有的审计项目都要开展绩效审计.去年8月份刘家义审计长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出的中央财政审计工作报告也通篇体现了绩效审计的观点。纵观各国审计发展历程,绩效审计是审计自身发展的高级阶段,在经济社会发展和政府建设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政府职能向法制政府转变转变,财政管理向公共财政管理体制转变,而传统的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必然向财政支出绩效审计过渡,财政支出绩效审计是审计自身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现阶段开展财政支出绩效审计面临的困难

(一)缺乏科学有效的评价指标体系,使财政支出绩效审计面临无章可循的地步

由于财政支出范围广泛、财政支出绩效多样性等特点,导致难以建议一套科学有限的财政支出的评价体系。正是由于缺乏一套标准可靠的评价指标,导致审计人员在开展绩效评价时,缺少一个衡量财政支出效益的尺度,陷于无章可循的地步。

(二)重视程度不够,形式主义严重

财政支出绩效审计对各级特别是基层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而言,重视程度严重不足,很多审计人员对它的认知,仅仅局限于这个名词,而对审计重点是什么、如何操作等,了解很少。导致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主要是:一是财务审计任务较重。审计人员目前疲于应付各类经济责任审计、财务收支审计和专项调查等审计项目,而对没有硬性要求的财政支出绩效审计无暇顾及。二是认为财政支出绩效审计是出力不讨好,财政支出是政府资金,没有经济效益之说,或者经济效益不如国有企业和盈利性组织审计体现得明显。

(三)财政支出绩效审计需要的多元化审计人员比例较低

财政支出涉及国计民生的各个领域,范围广泛,政策多样,提出的审计结论也需要极强的建设性,需要审计人员具备较广泛的知识面,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较强的综合分析判断能力,还需要具有创新思维能力,和一定的社会生活经验。而目前,我国各级审计机关的审计人员,财务审计专业占比较高,而开展绩效评价需要的工程、技术、法律、电脑、管理、信息等其他专业人员较少,无法满足财政支出绩效审计的需要。

(四)审计结果利用程度不高

财政支出绩效审计多为事后审计,财政支出所实施的项目已完成,财政资金也已使用,绩效审计结果无法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跟踪监督;另外,由于受目前领导干部业绩观的影响,有的财政支出政策为追求短期效益的政绩工程,即使审计结果表明财政支出所实施的项目绩效较低,由于领导拍板的原因,审计结果往往不会引起决策者的重视,审计结果难以发挥作用。

三、今后开展财政支出绩效审计的几点建议

(一)完善财政支出绩效审计的评价体系

财政支出绩效审计评价体系是确保审计质量和有效开展的重要保障。目前,可以按照公共财政支出的功能分类,建立涵盖政权建设类、经济建设类、事业发展类、转移支付类等四大类的财政支出评价体系,重点对财政分配、公共投资、转移支付和行政成本等支出的效益、效率及效果情况进行评价。

(二)明确财政支出绩效审计依据,提升绩效审计重视程度

首先完善审计法,明确财政支出绩效审计的审计依据,对开展财政支出绩效审计提出硬性要求。其次,强化财政支出绩效审计项目的计划管理,财政支出绩效审计并非独立的审计项目,是在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的基础进行的,审计机关安排年初审计项目时,可以有计划、有目的的选择重点支出进行绩效评价。

(三)加强审计人员建设,引入绩效审计人员库

优化审计人员结构,逐步提高计算机、法律、工程、环保等领域的专业人员比例;利用好外部人员力量,建立由工程、技术、环境保护、法律等覆盖全部专业领域的人员组成的专家库,根据不同的审计项目,从专家库中选择不同专业的人员编入审计组中,从而对开展绩效评价提供专业知道;另外,加强审计人员的后期培训,通过到审计院校参加系统性培训、到兄弟审计单位学习先进审计经验等方式,提高审计人员综合素质,还可以针对某一项目开展特定领域或行业的审前培训和边审边训,拓展审计人员实务操作能力和审计思路。

财会审计类专业篇5

关键词:财务管理教育 复合应用型人才 培养方案 课程体系

作为我国大会计学科中一个新兴专业,财务管理专业依托于传统会计学科,并不断吸收管理学、经济学和金融学的相关理论与方法,发展势头迅猛,成为各校工商管理学科中的一个主流专业。南京审计学院财务管理系在实践中探索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结合社会需求和既有学科优势,将财务管理人才培养建立在具有较强优势会计学、审计学和金融学等学科的基础上,形成了特色鲜明、支撑扎实、系统完整的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一、南京审计学院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特色

(一)以“大审计”学科为支撑平台,培养具有复合性知识结构的财务管理人才 作为国内唯一一所以“审计”命名的高校,经过多年的办学积累,南京审计学院形成了以“审计学”为龙头的经、管、法、文、理、工等学科群谱,而其中会计学、审计学和金融学成为最具特色和实力的学科。由于会计学、金融学与财务管理在学科属性上的邻近关系,使得会计学、金融学成为财务管理人才培养最为重要的支撑平台。审计学作为我校的立身之本和在全国有重要影响的优势学科,为财务管理专业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提供了独特的支撑和引领作用。财务管理与审计学的学科属性从大类上说,均属于工商管理学科。从学科内容来看,财务管理学关注组织的价值管理。而现代审计学的范围也从传统的报表合规性审计发展为涵盖工程项目审计、内部审计、绩效审计、环境审计、管理审计等不同领域,这些扩展实际上是对受托责任绩效(财务绩效、投资绩效、环境绩效,但重点和基础还是财务绩效)的关注,与财务管理关注组织的财务绩效是一致的。其区别仅在于两者关注的视角不同,财务管理从组织自身的角度关注绩效,而审计学则从外部第三方的角度关注绩效,并对其进行审计评价。因此,审计学与财务管理从学科理论上可以相互支撑与渗透。在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设计和教学实践中,着力凸显审计特色,充分利用审计学科优势,在专业选修课中加大审计学相关课程的供给,拓展学生的学科视野,并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从外部审计和内部审计的视角来分析和看待组织财务问题。从审计行业来看,随着财务咨询等非传统审计业务在审计机构业务构成比重的增大,审计人才能力需求也从传统的单一审计能力发展为包含财务知识的复合型能力,使得拥有审计素养的财务管理人才具有广泛的市场需求。

(二)依托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培养区域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财务管理人才 南京审计学院地处我国经济增长最具活力和增长潜力的长三角地区,区域经济发展为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市场需求。未来10年至20年,长三角地区正处于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关键时期,将逐步发展成为高增值的制造业、高知识的服务业中心、世界性的金融中心之一,从而产生对财务管理、财务咨询和服务人才的大量需求。财务和会计专业也从传统的以记账、算账和报表审计为主发展到以上述业务为基础的一体化财务决策、咨询和服务,从组织经理人的帐房先生发展为经理人组织价值创造的合作伙伴,因此,其对专业人才的能力需求也逐步从以单一的财务会计拓展为以财务知识为主体,并具有扎实的信息技术基础和宽厚的人文知识,良好的国际文化素养的复合型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从生源结构上看,财务管理专业的生源70%以上来源于江浙两省,学生对本区域的文化习俗非常熟悉,其就业去向也大部分集中在长三角地区。同时由于地理优势,我校与区域内的许多企业和政府机构建立了良好的产学研合作关系,为财务管理专业的师生在区域内进行实习和实践锻炼提供了良好的机会。因此,依托区域经济发展对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培养区域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财务管理人才,是我校财务管理专业办学的重要立足点和人才培养的主要特色之一。

(三)提高人才培养的国际化程度,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工作能力的财务管理人才 随着区域经济国际化程度的加深,区域内各类组织对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工作的能力要求不断提高。因此,在财务管理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过程中,我校立足于区域经济日益国际化对人才能力需求的要求,不断在教学师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上提高国际化程度。2004年开始,在与澳大利亚科廷科技大学合作办学过程中,通过引进重点课程,派出师资进修,植入国际先进教育思想,引进了国际财务管理教育的先进理念、知识架构、内容体系,还直接引入了相关课程,如财务管理、管理会计等英文课程。2006年,通过与加拿大注册会计师公会(CGA)的合作,引进了CGA的相关课程,将专业教育与执业资格教育有机结合,除了鼓励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直接修读相关课程获取职业资格外,也将其相关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引入到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来,实现国际化和职业化的融合。从近三年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来看,许多学生被国际大型会计事务所、跨国企业和金融机构录用,还有一些学生被北美和澳洲重点大学录取为研究生,人才培养的国际化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

二、复合型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能力结构

(一)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 教育部对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在工商、金融企业、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财务、金融管理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高级专门人才。教育部的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涵盖了所有普通高校,包括研究型高校和应用型高校,应用型高校包括以技能型人才培养为主的高职高专和以中高级管理人才培养为主的一般普通高校。从对我校财务管理专业的师资条件和生源质量看,教师和学生的理论素养大大高于一般应用型高校,从培养实践看,本专业初次就业和毕业后用人单位的反馈分析来看,我们的毕业生就业单位层次相对较高,毕业后经过2年至3年大多能成为所在单位财务管理的骨干。因此,培养目标不能定位于操作型实务人才,也不能是研究型人才,而应该是具有一定国际视野的复合型高级应用人才,这样既区别于高职高专学校,也区别于研究型大学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从我校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就业来看,其岗位能力需求不能局限于实务操作。我校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去向中大型工商企业、金融机构和中介机构占很大比例。我们就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素质及我校人才培养效果的评价,对2006年至2008年期间接受我校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的用人单位,抽样60家开展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用人单位普遍反映我院毕业生综合素质较高,专业基础扎实、适应能力强,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强,即“上手快、后劲足、实用性强”,从毕业生的职业成长路径看,大部分在毕业后3年至5年内成为单位财务部门的业务骨干和财务部门负责人。从我校财务管理专业的生源质量和办学条件来看,具有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的条件。我们的招生在第一批次,生源质量高于一般211学校。因此,从学生能力潜质和就业能力需求来看,单纯的事务性操作人才不能作为我们的培养目标。我院会计、审计专业基础雄厚,培养经验丰富,社会声誉好,加上两个主要支撑专业管理学和金融学均为我院优势学科,具备培养以“会计”为基础,以“财务”为核心,以“管理”和“金融”为发展的复合型财务人才的资源条件和办学实力。

(二)人才知识结构和能力特征分析 教育部对财务管理专业的知识和能力定位为,主要学习财务、金融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财务、金融管理方法和技巧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分析和解决财务、金融问题的基本能力。根据应用型人才对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要求,结合我们对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调研,以及办学过程中形成的经验,探索总结出财务管理专业复合应用型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特征为:拥用健全的人格、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宽厚的专业基础、综合人文素养和一定的国际视野,具备财务管理的理论知识、业务技能,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在知识结构上,除了重视通识课和专业基础课外,应该重视会计、财务、管理与金融知识的复合,以适应动态商业环境下公司财务管理外部环境和内部决策、实施过程日益复杂化的知识需求。在能力结构上,除了具备一般的财务技能,能在财务管理专业内多方位开展工作外,还应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适应相邻专业工作的基本能力,在动态商业环境下分析和解决实际财务问题的能力,在组织变革中引领组织财务发展的创新能力。因此,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能力目标为具有财务意识、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财务专才”,同时对会计学、审计学和金融学具有较强领悟能力和一定基本技能的“财经类通才”。这种“财务专才”+“财经通才”的能力结构使学生毕业后能够适应不同类型组织及其不同发展时期对财务管理及其相邻专业岗位的技能需要,具有较强的发展后劲和岗位迁移能力,成为组织财务管理方面的专家和管理层创造价值的重要伙伴。

三、复合型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课程设计

(一)课程设置思路 为了支撑上述“财务专才”+“财经通才”的能力结构,在通识教育课、学科基础课、专业主干课和专业课、专业选修课的构成比例中,改变以往过分强调专业主干课和专业课的课程供给结构体系,采取两头大、中间小的课程结构体系,加大通识教育课和专业选修课的供给,按照“通、实、精、活”的原则,通识课与其他专业真正打通,培养学生的基本思维能力和科技人文素质,奠定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基本格局。专业基础课强调真正基础扎实,构成对后续专业课的支撑,并在学生职业生涯的中期和后期发挥重要作用。专业主干课和专业课做到少而精,强调探索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专业选修课多而活,重点是强调与复杂动态的理财环境相对应的理论与方法,强调课程的灵活多变,课程更新周期快。

(二)专业主干课和专业课设置 根据专家的意见和对国内院校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比对分析,选择的专业主干课为中级财务会计、财务管理、投资学和高级财务管理。财务管理和高级财务管理为财务管理专业的核心内容,中级财务会计为会计类课程;会计是财务分析和决策的基础,因此在专业基础课开设了会计学基础后再开设中级财务会计,以加深对会计信息生成和利用的理解;投资学为金融学课程,在财务活动的三个环节,即筹资、投资和分配业务中,投资是中心,投资的需求决定了筹资的规模,投资的预期收益构成了筹资成本的约束条件,而投资的现实收益则成为财务分配的基础,因此将其作为重点内容单独设置为专业主干课。专业课设置为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国际财务管理、财务报表分析和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为会计学课程,是财务决策的信息基础,国际财务管理主要研究组织在国际化经营环境下的财务管理,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为动态商业环境下的战略生成与实施相关的财务管理,按照与职业能力需求相联系的课程设置原则,这些课程都植入了与注册会计师考试和财务分析师考试相关的内容,从而将专业课、专业主干课和职业资格考试的内容联结起来。

(三)专业选修课的设置 在方案论证过程中曾经提出了专业选修课的两种设置思路。第一种思路,以学科属性出发,强调学科自身的系统性,按学科模块分会计类、审计类、财务类、财税类、管理类、金融类等多个方向分别设置,即以课程供给为设计导向。其优点是模块同质性高,便于课程组织,即从供给出发设置课程,其缺点是不能与学生就业选择的能力需求直接联系。第二种思路,从社会对人才的能力需求出发,按学生毕业去向分为三类,一部分继续深造,一部分主要在工商企业从事财务工作,还有一部分主要在金融机构和其他组织从事财务工作。由此,将专业选修课分为财务理论、企业财务、金融机构和上市公司财务几个方向分别设置,即以社会对人才的能力需求为设计导向,这种设计模块内部同质性低,模块之间课程存在交叉,课程组织难度较大。最终确定的设置思路为第二种设置方案,实现了专业选修课程的模块化与毕业生主要服务组织的财务管理岗位的能力需求对接。

(四)实践课程设置 根据复合应用型人才能力发展的要求,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特别重视试验和实践课程的设置。将实践与试验教学分为分为验证性试验、应用性试验、探索性试验和创新实践训练。验证性试验和单项应用性试验嵌入到理论教学中,不直接单独设置科目和安排时间,其教学内容和方法在理论课程教学大纲中规定。而综合应用性试验和探索性试验则安排单独的时间,集中实施,同时通过鼓励学生社团通过开展研究性课题、学科竞赛、社会实践等方式开展探索性试验和创新实践。设立职业生涯规划工作室,联合学工部门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和培训,通过就业指导讲座、模拟面试、就业成功经验交流会等多种活动,使学生充分了解就业环节与就业政策,锻炼就业技巧,提高就业能力。

四、复合型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保证

(一)促进财务管理专业的教学方式创新 在教学内容确定后,教学方式的创新就成为影响教学成效和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从培养应用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需要出发,我们对教学方式的改革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首先,加大了实践和试验教学的规模,并改革了具体实施方式。实践与试验教学分为分为验证性试验、应用性试验和探索性试验,我们将验证性试验和单项应用性试验嵌入到理论教学中,不直接单独设置科目和安排时间,而是在课程教学大纲中规定,这样改革以前强调实践将实践和试验教学单独独立成科,与其所依赖的理论课程切割的做法,将理论与实践真正融合,使理论知识与其应用的组织情境和实现方式相融合。而综合应用性试验和探索性试验则安排单独的时间,集中实施,强调在这两类课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且还鼓励学生社团通过开展研究性课题、竞赛等方式开展探索性试验和实践,如全校性的财务案例分析比赛和财务建模比赛。在日常教学中,强调教学过程是一个多主体参加的立体、互动的过程,从教学计划的制定、教学过程的组织、学生作业与反馈、考核方式确定、考试命题、评分标准等都由课程组集体讨论,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分析能力的总体要求相适应,加大过程考核的力度,改善考核方式,形成多样化的考核方式。教学改革的重点是加强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升财务管理的职业素质。

(二)提高财务管理专业教学师资和教学内容的国际化程度 根据区域经济国际化程度日益增大的现实,财务管理专业人员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内容也日益国际化。通过引进国际化课程和教材,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和跨文化条件下工作能力的财务管理人才。一方面,我们在巩固基础外语地位的同时,加大了双语课程的开设;另一方面,我们在原有的课程中嵌入国际化的思维方式和具体内容,使得教授的所有财务管理知识和方法,既具有中国特有的制度和文化背景,又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同时,我们通过与澳大利亚科廷科技大学、CGA的合作,在引进国际化课程的同时,通过请进来和送出去等方式,提高了教师的国际化教学水平,在引进相关课程内容的同时,更为重要的是学习了国外先进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

(三)加强与职业界的联系,将人才培养过程与学生的职业成长过程相衔接 在人才培养方面,除了课程设置要征求与财务管理专业相关的各职业界的意见外,将教学内容主动与各职业团体的资格课程相衔接,将有关职业考试的内容嵌入到相关课程体系中,但这种嵌入职业资格考试内容不是简单的照搬,而是在考虑学科知识、能力形成与职业成长三者相互作用规律的基础上的有机融合。从而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与学生的职业成长路径主动对接,同时也避免目前一些院校将基础课程变成考研辅导课、专业课程变成职业资格考试辅导课的弊端。在师资培养上,鼓励青年老师积极参与重大项目和重点企业的财务实践,在一些重要企业的财务管理岗位挂职锻炼,结合教学科研实际开展一些问题导向的应用型研究,并整理加工作为课程教学的补充内容。改革实务类课程的组织方式,一些实务类课程聘请职业界有经验的人士来授课,或主办各类实践竞赛活动,积极参与职业团体组织的各类比赛,以提升学生对职业环境的认知。

五、结语

尽管从1998年首批开设财务管理专业以来,南京审计学院就不断进行培养方案的改革和创新,也受到学科专家和人才市场的充分肯定。但由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系统性和复杂性,加之我国经济转型期组织理财环境和财务管理工具的不断完善,财务管理方法也日益复杂,复合型财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也不可能一蹴而就,这项改革涉及到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师资培养乃至整个财务管理学科的建设和重构,至今仍然处于探索阶段,改革的长期效果还有待于校内外专家和人才市场的动态检验。本文的主要目的是对这一变革过程的关键阶段和主要内容进行阶段性总结,同时也希望更多的财务教育界和实务界的专家共同关注财务管理专业培养人才模式的变革,从人才的供需两方面共同推进复合型财务管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本文受江苏省2011年高等教育教改重点课题“基于情境认知与职业能力开发的本科会计课程改革研究”(项目编号:2011JSJG051)及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集群经济条件下供应链成本管理研究:组织吸收能力的中介效应”(项目编号:10YJC630354)支持

参考文献:

[1]刘淑莲:《关于财务管理专业课程构建与实施的几个问题》,《会计研究》2005年第12期。

财会审计类专业篇6

关键词:财经法纪;审计查证;技能;强化;提高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1-0-01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和完善,我国社会经济取得了飞速的发展,但同时,许多社会经济安全问题也因此而牵引出来。当前,一些经济犯罪的案件变得越来越复杂,舞弊手段也更加的隐蔽,这些重大违反财经法纪的问题已经日益成为广大社会的关注焦点。因而在当前形势下加诸对财经审计的查证方法研究分析,存在着促进社会经济和谐发展的必然作用意义。

一、对财经法纪审计查证技能进行提高与加强的措施

当前财经法纪审计最为主要的任务即是对违反财经法纪的行为进行查处,对经济犯罪的行为加强打击力度,保证经济秩序稳定正常地运行。面临这新的形势与众多的社会经济问题,对审计人员查证经济舞弊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提高并强化,不仅仅是一项战略理论性问题,而且还是一项丞待解决的社会实践问题。同时财经法纪审计拥有和其他经济审计同样的战略方法与战术方法。

(一)财经法纪审计的战略方法分析

财经法纪审计战略方法主要是指基本方法和一般方法,包括带有辩证唯物主义的实事求是的方法以及忠实于政策走群众路线的方法。此外,在财经法纪审计舞弊查证中所运用的“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等三论原理也包含在战略方法内。同时战略方法是审计工作开展的具体方向所在,在财经违纪整体审计活动开展的核心所在。若是在该环节出现了偏差的话,那么必然会导致舞弊查证活动无法顺利进行,案件自然也会搁浅抑或南辕北辙。

(二)财经法纪审计的战术方法研究

所谓战术方法,具体就是指技术方法,主要内容有审阅核对法、查询法、比较分析法、顺差逆查法、详查抽查法、盘存调节法、观察法、技术鉴定法以及电算系统审计法等等。战术方法则是通过正确的战略策略引导下展开具体的实践查证,是审计活动开展的具体。这类活动,尤其是财经法纪的审计,笔者认为应当以经济学课主导下的多学科复合实践活动及综合实践活动共同展开。

(三)财经法纪查证对审计执行人员的要求

财经法纪的审计人员在进行经济舞弊查证中必须具有坚实优秀的财会技能及业务审计实践能力,属于所查证行业的精通者,只有这样方能够灵活的运用上述该类方法,具有针对性的利用各类审计方法技能达到实践查证,对相关经济账薄与凭证内的各类数据记录做出精准的判断,促使审计团队产证活动的顺利开展。其次在查证务必方面还要求了审计人员在专业知识技能方面必须具备多方面学科的理论实践能力,熟练的掌握丰富完备的审计查证、会计核算技能,同时还要牢固具备学科专业拓展技能,以查证创新视野进行查证渠道的开拓,充分满足于舞弊查证的根本所需,避免因基本能力不足,使舞弊者钻了经济体制空当,为财经法审计带来不利情况。

二、财政法纪审计查证技能强化提升的对策及建议研究

(一)强化政策体制改革力度,促进信息公开透明化

在当前形势下,有效强化提升财经法纪舞弊的审计查证方法技能,适应解决经济纵向发展下日益复杂化严重化的财经违纪行为及经济犯罪问题势在必行。首先在政治体制方面要执行如“阳光收入”和“阳光工资”等政策条款,尤其是在官员的收入及工资待遇方面更应贯彻执行相应法例,另外还要就政府财务信息做到进一步的透明公开。这主要是因为当前政府由以往革命型政府,逐步向着服务型及民主性政府进行转变的缘故,因此若想做到公开透明,建立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极为必要,这样不仅仅能够自政治体制方面有效的保护和监督政府干部,同时也大大的消减了运用于财经法纪审计方面的舞弊查证成本。除却该方法形式还能够从加强高校专业教学及各形式专业继续培训教育方面进行着手,其具体形式如下。

(二)强化高等学校专业会计审计人才培养

当前,我国多数财经院校会计专业所培养学生,在大体上均侧重培养学生进行会计信息核实确定教育,而非重视于对舞弊问题的探究教学。因此也多未能独立开设相应的经济舞弊查证专业,就连审计专业方面也未全面开设上述所述学科。因此鉴于形式所需,能够考虑进行增设该类学科或者开设与之相呼应的选修课程。促使财经类学生,尤其是审计专业学生,在学习期间既能获得较为完整的课程,尽可能将学生安置于审计系统内核检察、纪检与监察等部门岗位中实习,以此适应其在毕业之后的专业需要。或者采取以审计机关要求高效定向培养专业型人才的教育模式,令学生在毕业之后进行参加国家公务员考试,以择优录用,强化审计部门的梯队人才后续力量。

(三)在职人员的继续教育培训

所谓对在职人员的继续教育培训,即是采取在各级的审计机关部门中对从事财经法纪审计的人员,依据在岗继续教育学习的形式。由国家审计署与各地的审计机关依据现实的情况,进行组织短期的培训班或者专题讲座做出授课。也可进行外聘高校专业讲师或相关行业资深的工作人员,具有针对性的讲解各行业生产经营、运作的形式特点,就经济类和法学及心理学等学科内容作出特色培训及业务培训,自根本提升强化财经法纪审计工作人员自身舞弊查证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高世维.关于强化财经法纪审计人员查证技能的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09(10).

财会审计类专业篇7

【关键词】 XBRL;审计教学;研究

XBRL是基于信息资源共享目的而设计的以可扩展的标记语言为基础,也是目前应用于非结构化信息处理,尤其是财务信息处理的最新技术。XBRL自1998年在美国诞生以来,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在我国,XBRL应用也不断发展。2010年10月,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了XBRL技术规范系列国家标准,财政部了基于企业会计准则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通用分类标准。两套标准的标志着我国以XBRL应用为先导的会计信息化时代的来临。

XBRL为企业在互联网上组织、存储、传递和输出信息提供了一种标准化的方法。XBRL具有跨平台使用和无许可证限制的特点,便于不同系统之间数据的传输和交换;XBRL对信息披露中所需的每个元素定义标签,根据财务报告标签与业务数据的对应关系,形成XBRL格式的文档,系统不仅收集财务信息,也很容易收集到非财务信息,解决了信息披露与数据采集一体化问题;XBRL以语意标记作为搜索索引,信息的有用性大大提高,信息检索更加精确、有效;XBRL是一种能对数据进行分类、综合和控制的元语言,保留了原始信息,集成与分解信息变得更容易,方便各类信息用户对企业信息资源的再次开发和利用,拓展了信息分析的广度和深度。

XBRL的产生与应用,为企业信息系统整合与再造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但是,XBRL所提供报告信息是未经验证的,且XBRL信息容易受到非法攻击,以XBRL编报的财务信息的可靠性和完整性存在着多方面的威胁,这将极大地影响XBRL的推广普及。通过对XBRL信息实施审计,能够克服XBRL自身固有的缺陷,向社会提供经验证的共享、真实、完整的信息,拓展XBRL的应用范围。

一、XBRL对审计的影响

XBRL的广泛运用,将对审计产生巨大影响,具体表现为以下方面。

(一)改变了审计环境

信息化的迅猛发展,使得审计工作的对象――生产经营的不少环节,部分或完全实现了信息化。审计的前提是获取被审计单位的电子数据,而不同财会软件普遍存在数据结构、术语和编码不统一的问题,利用XBRL,通过编制通用接口软件,就可以读取基于不同财会软件的数据。同时,基于XBRL的不同审计软件之间的数据亦具有通用性,减少了数据重复输入及由此造成的差错,审计人员将有更多精力关注企业的重大错报风险评估、执行内部控制和会计准则有效性等。XBRL对原始数据进行标记,审计人员可以通过超级链接跟踪审计线索,自顶向下的考察数据源直至底层数据,增强了审计工作效果。

(二)XBRL数据生成过程的合规性成为审计对象之一

XBRL最核心的步骤是基于企业会计准则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XBRL分类标准。XBRL分类标准是根据XBRL技术规范对商业报告中的元素及其关系进行标记和描述的“业务词典”,相当于XBRL格式的企业会计准则。恰当的使用分类标准是实现会计数据标准化的基础,而XBRL本身并不能保证企业创建XBRL报告时使用的分类标准是恰当的。这就需要审计人员核查企业使用的分类标准是否符合XBRL技术规范系列国家标准和企业会计准则通用分类标准及相关扩展分类规范。

信息使用者使用XBRL软件提取数据信息,而不考虑信息编制的细节,企业则有可能对某些不利信息不进行标记或将其用特定标记进行标记。为了保证信息披露质量,审计人员必须验证企业是否对所有事项都已经添加标记,标记与数据映射是否正确,标记的变动是否经过授权,标记变动后是否与分类标准一致。

XBRL没有对其数据标签提供任何保护,不限制任何人生产和XBRL信息。XBRL信息能够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被创建和篡改,数据的完整性和可靠性受到威胁。因此,对于XBRL财务报告,除了常规的审计方法外,审计人员还需要对企业使用的XBRL分类标准、数据完整性等XBRL数据生成过程的合规性进行审计。

(三)审计将是联网审计

网络环境下,审计人员面临的不再是传统的交易模式和经营管理理念,而是全新的网上空间,只有通过互联网进行联网审计,才能随时捕捉信息,即时提供审计信息,降低审计风险。联网审计模式下,建立一个大容量联网审计数据中心,将审计所需数据集中起来进行分析至关重要。联网审计数据中心建设首先需要解决连接各种网络的标准制订问题,对数据进行整体规划。XBRL统一了网络数据定义与格式,有关数据可以准确地在不同操作系统、不同数据库、不同软件之间传输和交换,审计人员可以迅速地获取信息、便捷地使用信息,联网审计的范围将逐步扩大。

(四)审计将是连续审计

利用XBRL将突破传统财务报告按期的模式,做到实时,在线披露。实时财务报告的出现,使得审计人员需要对所提供信息进行可信度和质度的连续审计,审计程序也将由结果导向程序向连续的过程导向审计程序转变,审计人员不仅要对结果进行验证,也要对输入的原始数据进行验证,这就需要使用持续性验证技术,如在线监控、嵌入式审计模块、集成测试工具、协同审计工具、例外报告软件以及其他计算机辅助验证技术等提供支持。

(五)为审计分析提供更丰富的数据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方法的指导思想是战略观和系统观,审计人员不再只关注财务数据,而是将被审计单位置于广泛的经济系统中进行考察。XBRL能够较好地实现财务系统与单位内部管理系统间的数据交换,实现财务报告与内部控制的融合。XBRL数据一经创建及首次格式化,无须二次键入或重新格式化为任何特殊的报表形式,降低了处理、计算和格式化财务信息的成本,大大增强了审计所需数据的跨行业、跨部门多次可用性,为审计人员进行风险分析提供更丰富的数据。XBRL财务报告以标准格式保存明细交易信息,支持报告数据“往下挖掘”至相关明细信息,随着XBRL逐步推广应用及数据挖掘所需数据的原始化和大量化,信息分析的广度和深度将会不断增强。

(六)审计软件研发重点将发生转移

我国信息资源开发有余而利用不足,很多信息未得到深层次利用。由于基础数据主要基于财务数据,我国现行开发的审计软件分析能力比较薄弱。利用XBRL提供的大量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通过在审计软件中添加审计专家系统,将审计计划的制定、重要性的确定、企业舞弊风险评价、内部控制分析、持续经营能力的评估等大量审计工作交由审计专家系统完成,审计人员则可转向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务。审计专家系统以其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模拟人类专家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的优势,来求解领域内的各种问题,达到或接近专家进行深入分析的水平。

二、XBRL促进审计教学改革

推进XBRL应用,人才是关键。XBRL的实施将对审计方式产生巨大影响,要求审计人员具较高的运用新技术的能力,包括熟悉XBRL分类标准、技术规范、实例文档的格式、存储、传递和信息输出的方式, 对审计所需电子文档和数据的可靠性、相关性、完整性进行验证;对与XBRL相关的信息系统控制程序和风险管理关键环节进行评估和鉴证;了解与XBRL相关软件工具的应用,具有较强的财务及非财务信息提取、分析能力和信息技术知识的自我更新能力。

作为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专业知识及相关能力,主要还是在大学本科教育中培养的。如何在大学本科教育中强化对审计相关信息化知识与能力的培养,不仅对用人单位格外重要,也日益受到教育界的强烈关注。审计教育要适应不断变化的企业环境,为日益拓展的审计职业界作准备,培养未来复合型专业人员应具备的素质。

(一)更新审计教学理念

从管理的角度看,工作内容变化,职业素质要求变化相当大。从XBRL和信息技术发展的视角,审计教育的重点主要在于培养学生的终生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把握未来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培养学生在复杂计算机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解决问题能力,而不仅仅是计算机操作能力。高素质的审计人员应该能够依托信息技术, 有效识别和评估重大错报风险,提高审计效率和效果,帮助被审计单位改善组织运营效率,增加组织价值, 实现组织目标。

(二)扩充审计教学内容

审计课程的设置应该具有动态性和前瞻性,由只注重审计专业课程学习的一成不变的课程计划向复合型的课程结构转变。越来越多的高校正在逐步开设计算机审计相关课程,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和课时,选择开设以下内容:计算机审计原理、通用审计软件讲解、信息化风险及其防范、财务舞弊案计算机审计重点、企业信息化管理审计重点、XBRL 知识及相关软件工具的应用、联网审计等。在学生掌握最新计算机审计技术与方法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运用现代化手段收集、转换、验证、整理、分析与运用各种信息的能力,鼓励学生在已有的信息基础上进行创新。尤其要加强数据抽取及风险评估技术工具的应用教学,培养学生在海量数据环境下,识别关键风险点并从数据库中抽取合适的审计样本数据,建立适当风险评估模型的能力。

(三)在审计教育界和职业界间建立良性互动

目前我国企业、审计职业界和教育界之间没有一个固定长久的合作关系和联系机制,审计专业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不能形成一个良好而持久的运行机制,阻碍了实践环节的有效实施。为了推动企业会计准则通用分类标准的实施,财政部拟订了首批自2011年1月1日起实施通用分类标准的企业和会计师事务所名单与要求。通过试行类似全国会计领军人才选拔的办法,由财政部统一选取一批教学骨干到首批实施XBRL报告的企业、事务所参与XBRL报告改造的全过程,积累经验,为更好地进行XBRL教学工作服务,使审计教育界与职业界形成良性互动。

(四)成立与XBRL相关的审计课程教改团队

成立与XBRL相关的审计课程教改团队,解决授课师资不足的问题,其中包括有计算机专业背景的教师,有审计学专业背景的教师,以及有审计实务经验的教师,共同完成课程开发和教学工作。XBRL教改团队成员要定期进行教学经验交流、项目合作、课题合作等。鼓励高校教师进行XBRL相关精品课程的申报工作。精品课程具有示范和辐射推广作用。精品课程网络化建设能够弥补书本和课堂教学的不足,提供丰富的具有动态生成特性的课程教学资源,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对推进教育创新,深化教学改革,推动课程建设具有促进意义。

(五)积极筹建XBRL模拟实验室

中科院研究生院是高校中较早开设XBRL相关课程的院校之一,于2003年建立XBRL技术实验室。目前正在筹备建立XBRL体验中心,该中心以XBRL培训、教学和推广为目标,主要设计了三个环节:分类标准制定部分,财务报告的制作,以及形成实例文档之后的查询和分析功能。可以参照中科院的做法,在资金、师资比较充足的院校逐步筹建XBRL模拟实验室,使同学们对XBRL及其用途有更直观、形象的了解,加深对XBRL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参考文献】

[1] 刘玉廷.推广应用XBRL 推进会计信息化建设[J].会计研究,2010(11):3-9.

[2] 张天西,等. XBRL对审计的影响研究[J].当代财经,2007(6) :101-104 .

财会审计类专业篇8

审计实践中,审计人员大多数时候难以、也没有去区分开展的审计业务类型,比如开展财政财务审计时,审计人员会自然延展到绩效审计内容;开展绩效审计,也会关注真实性和违法违规问题。但如果要审计人员具体说清各种类型的审计业务有什么差异,审计方法上有什么不同,估计很少有审计人员能够说清楚。为何审计人员没有严格区分财政财务审计、绩效审计或者专项审计调查,也不能说清各种审计业务之间的差异,仍然能够将各类审计业务开展起来呢?究其原因,主要是各类审计业务之间存在内在的联系,遵循一致的规律,审计人员在实践中不知不觉运用了这些规律。如果我们能够掌握这些规律、让审计人员自觉地运用这些规律,就可以减少审计人员的盲目性,不至于面对不同类型审计业务时,纠缠于概念,却不知该如何实际操作。本文以审计“免疫系统”理论为基础,提出用“比较”这一核心概念,将开展各类审计业务的模式统一起来,便于审计人员理解、掌握和运用。

一、“比较”的审计模式的提出

(一)审计“免疫系统”理论。

刘家义审计长在2008年召开的中国审计学会五届三次理事会上,系统地阐述了国家审计的本质是国家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这一创新理论。刘审计长认为:“国家审计从促进广泛的社会受托责任履行、维护经济社会发展秩序的角度,发挥着预防、揭示和抵御经济社会运行中的障碍、矛盾和风险的免疫系统功能”。在医学上,“免疫系统(immune system)是机体保护自身的防御性结构,……构成免疫系统的核心成分是淋巴细胞,它使免疫系统具备识别能力和记忆能力。……免疫系统具有以下功能:一、保护:使人体免于病毒、细菌、污染物质及疾病的攻击。二、清除:新陈代谢后的废物及免疫细胞与敌人打仗时遗留下来的病毒死伤尸体,都必须藉由免疫细胞加以清除。三、修补:免疫细胞能修补受损的器官和组织,使其恢复原来的功能”。正是由于审计发挥着与机体中免疫系统类似的防护、纠错和改进功能,刘家义审计长才提出国家审计的本质是国家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

(二)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基础是“比较”。

机体免疫系统发挥作用的基础是淋巴细胞,它使免疫系统具有识别能力,能够发现非己物质,及时调动巨噬细胞吞噬外来入侵,从而使免疫系统发挥预防、纠错和改进的功能。国家审计发挥“免疫系统”功能的基础是什么呢?国家审计的“免疫系统”功能又是如何得以实现呢?归纳起来,可以用“比较”一词来概括。

机体免疫系统发挥作用的前提是“具有高度的辨别力,能精确识别自己和非己物质,以维持机体的相对稳定性;同时还能接受、传递、扩大、储存和记忆有关免疫的信息,针对免疫信息发生正和负的应答并不断调整其应答性”。与其相似,国家审计发挥“免疫系统”功能,首先必须能够发现或者察觉审计事项的实际情况偏离预先确定的目标、标准或者指标的异常现象,进而察觉风险、揭示问题、找出原因、提出建议,促使利害关系方及早采取预防、纠错或者改进措施。审计事项的实际状况与预先确定的目标、标准或者指标的偏离,我们将其定义为“差异”(Difference)。差异包括有利偏差和不利偏差即“异常”(Anomaly)或者问题(Finding),而发现“差异”或者“异常”的关键就是将审计事项的实际状况与预定目标、标准或者指标进行比较,因此可以说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基础是“比较”。

(三)“比较”的审计模式。

根据上面的分析,发挥审计功能的基础是“比较”。更进一步,我们可以用“比较”这一核心概念,将各种审计业务统一起来,形成“比较”的审计模式。不同类型的审计业务,从审计过程看,没有太大的差异,都可以用一种类似于逻辑学中思维形式结构的方式来表示(见图1):审计事项A,比较(可以视为一种运算符),审计评价标准B(即预先确定的目标、标准或者指标),A与B相比较的结果C.在获得比较结果的基础上,作出审计评价;寻找问题(不利偏差)成因,提出审计建议。

在“比较”的审计模式下,各类审计业务的思维模式、审计过程相同,差异主要体现在审计评价标准、审计事项的选取,比较结果及其后续应用等几个方面。下面简要说明审计评价(比较)标准、审计事项、比较结果是如何在划分审计业务类型中发挥作用的。

1.审计评价(比较)标准和比较结果是区分财政财务审计与绩效审计的重要标志。财政财务审计是对被审计单位报告的财政财务收支、财务状况、经营成果、资源使用是否符合公认标准做出独立评价和合理保证的一种审计业务。财政财务审计的公认标准主要是指公认会计原则或者除公认会计原则外的其他会计制度和财经法规。而绩效审计则是对照相关标准,对审计项目(可以是政府机构、组织、具体项目、某项业务活动或者某项职能)的经济性、效率和效果作出独立评价,并找出影响项目经济性、效率和效果的因素,为信息使用者提高绩效、改善经营、降低成本、合理决策提供有用信息。财政财务审计与绩效审计的主要差别,一是评价(对照)标准存在差异。财政财务审计的评价标准相对固定,主要是公认会计原则或者其他特定会计制度,以及相关财经法规。而绩效审计的评价标准千差万别,既可以是预定目标、行业指标或者国家标准,也可以是管理原则、良好实务或者商业惯例。二是比较的结果不同。财政财务审计对照会计原则或者会计制度,评判被审计单位对经济活动的记录和反映是否遵守公认原则,比较的结果是“遵守”或者“未遵守”,是“对”或者“错”。而绩效审计对照有关标准,评判的主要不是对和错,而是实现既定目标的程度,与预订标准的差异程度,从而说明审计项目是否具有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可见,审计评价(比较)标准和比较结果的差异,是财政财务审计和绩效审计相区别的重要标志。

2.审计事项是区分专项审计调查与绩效审计的重要标志。专项审计调查与绩效审计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审计事项的差异上。很多时候,专项审计调查被视为一种特殊形式的绩效审计,其与绩效审计的区别主要是,专项审计调查的特定事项,通常涉及一个或多个行业、地方、多个部门或者单位,由于其审计事项涉及的面较广,因而专项审计调查反映的问题具有较强的宏观性、采取的方法具有较大的灵活

性。而绩效审计选取的审计事项涉及的单位较少,一般仅针对被审计单位或者项目。3.审计结果是区分经济责任审计与其他审计(调查)的主要标志。经济责任审计是我国特有的一种审计业务类型,目的是通过对领导干部任职期间,所在地区、部门、单位或者企业的财政、财务收支及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效益(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进行审计监督,揭示被审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履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清领导干部在履行经济责任过程中存在问题的责任,准确把握和正确评价领导干部所负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为组织人事、纪检监察、行业主管及其他相关部门监督、评价、考核和任用干部提供参考依据,以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管理。可见,财政财务审计、绩效审计或者专项审计调查结果是经济责任审计的基础。经济责任审计实质上是对财政财务审计、绩效审计、专项审计调查结果的再利用,是在财政财务审计、绩效审计或者专项审计调查的基础上,建立财政财务审计、绩效审计或者专项审计调查结果与被审计领导干部责任之间的直接、间接联系。而财政财务审计、绩效审计或者专项审计调查尽管也要分析问题成因并查找责任人,但问题责任人并不针对某个预先确定的领导干部。

二、“比较”的审计模式在审计中的运用

(一)“比较”模式下的审计过程。

在“比较”模式下,各种类型的审计业务方法大体相同,在审计方法上不用去严格区分究竟开展的何种类型的审计业务,只需根据审计目标,选取适当的审计评价(比较)标准和审计事项,并在比较基础上,分析比较结果成因、分清责任、提出建议。具体讲,“比较”模式下的审计过程可以描述为:分解、细化项目总体审计目标,形成审计具体目标;找到可以反映具体审计目标的审计评价标准和能够为具体审计目标是否实现提供审计证据的审计事项;审查审计事项,获取有关审计事项实际状况的证明材料;将审计事项的实际状况与审计评价标准进行比较,得出比较结果;根据比较结果,查找差异成因和分清责任;作出审计评价和提出审计建议。

对于上述审计过程,可以用两个图形表示,一个是审计目标的分解和审计事项的选取(见图2);一个是审计“比较”过程(见图1)图2和图1的结合,就构成了适用于各类审计业务的完整审计过程。

(二)“比较”的审计模式应用举例。

以收费公路专项审计调查为例,比如项目的总体目标是:通过审计调查,发现并揭露收费公路投资管理和运营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检查、评估收费公路建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促进收费政策、决策管理的完善和规范。上述总体目标可以细分为3个具体审计目标:第一,收费公路投资管理是否合法、合规,具有绩效;第二,收费公路运营管理是否合法、合规,是否具有绩效;第三,公路收费政策目标(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否实现。对于具体审计目标,又可以继续细分,直至找到明确的评价标准和能够为评价标准提供审计证据的审计事项。比如,对于收费公路运营管理方面的具体审计目标,又可以细分为收费公路可行性研究是否科学,立项、审批是否合法、合规,建设管理是否合法、合规、科学,建设资金筹集、使用是否合法、合规和具有绩效等更为具体的审计目标。这些具体审计目标的评价标准主要包括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和有关部门或者行业的技术经济标准。而为评价标准提供审计证据的审计事项包括项目的可行性研究,立项、审批、建设程序和建设单位的财务收支等事项。具体审计时,通过检查、观察、询问、外部调查等方法审查审计事项,获取反映审计事项实际状况的数据、指标和情况,将审计事项的实际状况与评价标准进行比较,比如将建设单位实际的建设程序与相关法规对建设程序的规定进行对照,将项目建设时间与预定建设时间进行比较,出现不利偏差即为问题,比如未按规定程序进行招标,或者因建设项目设计不合理,临时更改设计造成建设时间延迟,建设资金闲置和建设成本增加等。前者属于违规问题,后者属于绩效问题。其他审计目标的实现方式与此类似。

从上例可以看出,无论是合规性审查,还是绩效审查,采用的方式相同。对于不同的审计业务类型也是如此。例如,收费公路专项审计调查,既包括财政财务审计的内容,比如对某个收费公路项目财务收支进行审查;也包括绩效审计的内容,比如对收费政策效益和某条收费公路经济效益的审查;甚至包括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比如发现收费公路存在挪用资金的问题,而挪用资金的责任人是交通部门的主要负责人,这项审计内容实际又属于交通部门主要负责人的经济责任的范畴。

三、结论>

在“比较”的审计模式下,所有的审计业务变为根据审计目标和分解后的具体审计目标,选取审计事项和审计评价标准(指标),将审计事项实际状况与审计评价标准比较,发现不利偏差,追溯偏差成因及确定问题责任人,提出审计建议的过程。在“比较”模式下,审计人员可以不再纠缠于究竟开展的是何种审计业务,需要考虑的,一是如何根据审计目标和分解后的审计具体目标,选取审计评价标准和审计事项。二是采取何种方法审查审计事项,从而获取反映审计事项实际状况的数据、指标、情况,并形成审计证据。审查审计事项的方法可以是我们熟悉的检查、观察、询问、外部调查、重新计算、重新操作、分析等基本方法,也可以是在审计基本方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问卷调查、内容分析、结构性访谈、案例研究、前瞻性评价综合等其他方法。三是针对发现的不利偏差,追溯问题成因,提出审计建议。(陈磊)

主要参考文献:

1.董大胜主编。 2005. 中国政府审计(第二版)[M]. 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