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生活中的统计学现象8篇

时间:2023-07-25 09:23:59

生活中的统计学现象

生活中的统计学现象篇1

在现代社会,人们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统计现象和概率问题。什么是统计与概率呢?简言之,统计就是收集和分析数据;概率就是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统计学研究的就是如何收集、整理、分析反映事物总体信息的数字资料,并以此为依据,对总体特征进行推断的原理和方法,与传统的数学有一定的差异。与统计不同,概率虽然也研究随机现象,但其研究的基础还是定义和假设,这与传统数学很类似。在中小学数学课程中的统计内容涉及的是一些基础知识,概率内容侧重于描述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随机现象。

二、数学模型和数学建模

数学模型是运有学语言和方法,通过抽象、简化建立能近似刻画并“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强有力的数学工具和方法。比如,加法交换律可以用“a+b=b+a”来表示,这就是一个数学模型。从本质上说,数学模型是一个以“系统”概念为基础的,应用数学语言对现象世界的事物实体抽象的“映像”。小学数学模型一般是实际事物的一种数学简化。

建立数学模型包括模型准备、模型假设、模型建立、模型求解和分析等一般步骤。小学数学建模教学必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充分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和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让学生亲身经历、体验和感受从实际生活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寻求解决方法、构建数学模型、最后解决问题的数学建模全过程。

三、如何在小学统计与概率教学中渗透数学建模思想

小学统计与概率教学不要求学生用高深的数学建模知识去为解决一些统计和概率问题。而是要通过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等基本统计活动和简单随机现象可能性的探究,逐步从实践的“操作”发展到理论的“构建”,虽然没能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建模的方法,但使学生经历了数学建模过程,潜移默化地渗透了数学建模思想。下面以概率教学为例,探讨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建模思想。

(一)知识梳理,为学习做铺垫

教师指导学生用“一定”、“经常”、“偶尔”、“不可能”等词语来描述生活中一些简单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平均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讨论“掷一枚均匀硬币正面向上的可能性”,然后组织学生分组实验,并将测得的数据记录下来,进行组内交流。

(二)深入探究,构建数学模型

1.创设情境,澄清问题。教师呈现系列问题:“掷一枚均匀的硬币正面向上的可能性有多大”、“在数学上如何表示这种可能性”、“这个数值是怎么得出来的?”

2.引导实验,探究交流。学生分组探究实验。教师提醒学生:做好实验数据的记录和整理,各组实验完成后,全班讨论交流。主要从实验设计、数据收集整理、数据分析等方面进行交流,使学生认识各组实验数据存在差异的原因,感受实验数据背后的随机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实质。

3.理论分析,诠释模式。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去表示随机事件的可能性大小,分析数学上是如何表示随机事件的可能性的,理解在数学上如何用概率(一个大于零小于1的数值)来表示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4.横向类比,纵向突破。教师在指导学生完成应用度统计的方法产生概率的过程之后,呈现给学生一类概率计算问题:如果这个硬币是均匀的,你如何去计算掷一枚硬币正面向上的概率?并用掷骰子等问题做类比,结合生活经验对其概率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并进行交流。教师组织学生交流计算方法,比较得出结论后,着重交流研究方法。

5.抽象概括,形成模型。组织学生通过探索交流,抽象出古典概率模型。如果随机事件发生有N个可能结合(N为有限个,即N

(三)总结反思,知识拓展

在学生对数据统计过程有所体验,经历了简单的数据统计过程,建立了古典概率模型后,可组织学生讨论游戏规则的公平性(游戏双方获胜的概率相等),研究如何去设计一个符合指定要求的游戏方案等问题,以应用所学模型、拓展概率知识,进一步学习如何用数据分析结果去判断与预测随机现象。在教学中,要借助日常生活的实例,引导学生利用统计与概率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有意识地增强学生对所学内容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的直观感受。

生活中的统计学现象篇2

“概率与统计”思想指的是一种思想意识,它分为统计观念和概率思想。统计观念是统计意识、统计技能、统计评判能力的统一体。学会用统计的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当面临问题时,能主动自觉地想到应用统计的方法进行解决。比如:你是鞋店的老板,你每次进货的时候需要用什么衡量你进哪一种型号的鞋,哪种鞋进多点?哪一种鞋少进?如果具备了一定的统计意识你会有意识的收集先前鞋的销售量,并通过这些数据合理的进货,这就是应用统计的过程。概率思想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术语,它指的是把实际生活中不确定的结果转化为数学问题,再通过数学的方法,比如计算,模拟等等得出一个可能性最大的结论。比如:中奖问题,转盘摇奖问题以及遗传问题,当我们遇到这些问题时,我们自己就会本能地用概率的思想对它分析、计算,得到一个理性的结果,从而对它作出理性判断。可见建立“概率与统计”思想在“统计与概率”学习时非常重要,然而这一点在恰恰是“统计与概率”教学的一个难点。

那么,如何解决这一难点呢?

一、让学生留心生活,会收集生活现象

初中学生正处在感性认识很强,理性认识不足的认识成长阶段,对生活现象有强烈的好奇心,但动手能力又很差。针对这一现象,我注重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和动手收集、整理数据的能力,让他们意识到生活与数学密切联系。我经常让他们注意观察生活,每天发现一个新现象,并把发现的现象详细记录下来,这样日积月累学生不但收集了大量的生活现象,而且让他们养成了留心观察生活的习惯。所以,我让学生学会收集和整理数据,并形成感性认识,为顺利、平稳过渡到到理性认识打好基础。

二、让学生对自己的感性认识寻找依据

学生有了感性认识,为了说明认识正确,从不同方面为自己寻找理由,此时分组讨论就尤为关键。比如,很多学生沉迷机,认为自己能赢,要么就存在侥幸心理认为下一次一定能赢。尽管家长,老师一再劝阻也无济于事。所以,针对这种现象,我鼓励大家说明自己的看法并为自己的看法阐明理由。于是学生就很快展开讨论,不断为自己的结论寻找理由。那么,他们的认识和理由正确吗?接着就需要一个正确的方法来证明认识是否正确,此时学生的求知欲大大增强。

三、可通过模拟实验进行计算以证明认识的正确性

在感性认识具备的情况下,学生急切地想知道自己的认识和看法是否正确,但我们只有通过大量的实验才能验证它,但大量的实验费时又费力,为了既简单又省时省力,我们需要借助模拟实验。模拟实验,是我们借助自己手中工具,比如纸条、乒乓球、扑克牌或计算机来模拟,以此来说明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由此可证明自己认识的正确性。比如说想知道一个班中生日在同一月的可能性有多大,就可以利用计算机或纸条进行模拟,比如用纸条模拟就可以取十二个一模一样的纸条,上面标上1~12个数,然后把它放在箱子里由学生一个一个抽取并做下记录,最后根据记录的结果就可知道班中生日在同一月的概率。当然计算机模拟更快些,只需从1~12个数据中随机抽取,并作记录就行。图表法也是我们的工具,借助它可以证明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大小,比如摸奖游戏中,箱中放有一个红球、两个蓝球、三个绿球,要求一次摸两个,摸到两个蓝球就中奖。我们可以通过图表知道我们中奖的概率。具体是:

可见,中奖的概率很小。通过图表我们可以验证感知的正确性。

最后,让学生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对比。

学生由于对感性认识根深蒂固,但通过讨论、模拟计算对理性认识有了较深的印象,并且明白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的不同。由此明白遇到事情,只有认真分析、理性思考,才能得到正确结论。让他们知道看似偶然性的事件必有必然性的结论,只有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才是辨别是非的重要依据。

生活中的统计学现象篇3

[关键词]传统文化 符号 现代视觉设计

符号现象是一种与人相关联的最古老的社会存在,它伴随着人类形成的全部历史过程。当意识活动达到一定的高度,物象通过思维活动或认识的表象记录到人脑中形成概念符号,符号经过生活中的经验强化,对各种对象的映像加以固定化,从而产生文化符号。

一、作为设计语言的传统文化符号

传统文化符号是历史沉淀的思想、风俗、艺术和生活方式等物质和精神文化现象的体现,它反映和代表着一个民族、社会的整体意识和总体倾向。任何民族的传统文化都是在历史演变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有其特定的内涵。传统文化符号是有形的事物与无形的精神的结合,但更多的却是体现在无形的精神文化方面,体现在人们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审美情趣和价值观念上,并影响着每一代人的审美思想。中国传统文化符号是人们对艺术生活的一种观念和见解,是民族精神的重要表现形式,是中国传统文化高度浓缩的视觉形象代表,其客观化符号形式给现代视觉设计提供了丰富的图像资源。

人们从远古时代就已经开始运用图形符号来表达某种思想、观念,并应用到实践活动中,中国文化背景为图形符号象征意义的产生提供了土壤,中国传统图形符号都含有自己独特的象征意义且意境深远,成为东方文化的一个表征。现代视觉设计国际化风格的形成,对传统民族风格的设计提出了挑战,传统文化符号的应用对于视觉设计民族风格的形成,是一条重要途径。

二、取“形”延“意”传“神”的语用原则

中国传统文化符号植根于中国民族性、区域性的传统艺术渊源之中。 “形”一般指其所表现出来的物象外形与结构,取 “形”不是简单的套用和照搬,而是对传统文化符号的再创造、再利用,是变革中的重构。这种再创造、再利用是在理解的基础上,以现代的审美观念对传统造型中的文化符号加以提炼、改造和运用,使其富有时代特色,或者将传统的造型方法与表现形式运用到现代设计中,用以表达设计观念,同时也能体现民族个性。

现代视觉设计可以说是由“意”通过复杂的心理活动并利用形式法则创造出可视的形象,并通过这个形象直接或间接地对“意”的内涵进行表现或象征,而观者则通过象征图形引发联想机制,得到“意”的内涵。这样一个过程,即为以意生象,以象表意。但现代视觉设计绝非对“意”的简单陈述,而是升华和提炼,是一种再创造。在现代视觉设计中延传统文化符号之“意”,一方面通过新的造型发展其传统的寓意,另一方面在传统寓意中变革、发展原有的图形。由此而生的“有意味的形式”必然包含着设计者的观念与情感,它们与设计的主题思想融为一体,被观者所感知,意念赋予形式以生命,因此形式在展现意义上则变得积极主动。

“神”是指事物的内涵,精神气质和气韵。形神在哲学范畴里是指形体和精神,在美学概念上指的是形象和神韵,讲的是神寓于形,以写形来显示形象和表现主体的精神气质。取“形”延“意”传“神”的语用法则是一个整体的过程,“意”与“神”的表达在“形”的塑造之中。技术的发展已经给了人们更多有效的手段去把握“形”的本质,但是对于“意”与“神”的表达却在于设计师内在认识、理解的水准。一种新的民族设计形式的创造,是需要在研究传统文化符号时能够摆脱其物化表面而深入到它们精神领域的内部。因为只有在深入领悟了传统文化符号的艺术精华之后,再在现代西方设计思潮的基础上,兼容并蓄,融会贯通,找到传统与现代的契合点,才能打造出属于本民族的又是国际的现代设计。

三、立象尽意以动心的视觉语言传达

中国美学是以“象”为核心,围绕“象”而展开的美学。“象生于意,故而寻象以观意”(王弼《周易略例·明象篇》),由“观物取象”发展到“立象尽意”,由于“象生于意”,因此立象尽意的过程就是由事物形态到抽象表意的理念的表达过程,人类活动的完整过程也是符号化的过程,人类的智力只有体现为符号时才固定下来,并为他人所接受。

在现代视觉设计创作中,“心”是指思维、内心感受和欲望等心理活动层面的内容。它是一个隐性的层面,不论作为设计实践者还是设计物品的受众者,所谓的文化感、美感都是在这个层面上相互感应的。心是设计创新原发冲动的场所,同时又是促使设计活动展开或者欣赏、感悟之所。图形与意义在现代视觉传达理论中是必然的关联系统,它体现出一种符号和意义之间具有的直观可循的逻辑关系。不管是图形到意义的解读还是由意义到图形的生成,都可以在共存的信码中通释。“立象以尽意,立意以动心”既把形象和概念区别开来,也把形象和思想、情感联系起来。所以,“立象以尽意”的思想就是利用视觉符号进行表意,这恰恰就是今天视觉传达的目的和任务——建立图形与意义的关联,实现意义的视觉符号传达。

“象”并不是仅停留于表面而是必须被超越的,表情达意依然是设计的最终追求。创造鲜明的“艺术形象”是为了传递某种特定的信息,象不能沉溺于图形图像的美好而忽视了对意义的传达,不能越出主题而游离于意义之外。所以,可以说“象思维”和“观物取象、立象尽意、立意动心”是中国视觉传达设计的思维逻辑和表现逻辑。传统文化符号在现代视觉设计中的意象表达必须突破一般视觉所习惯的东西,力求以集约化的形式表现最深刻最丰富的内容,通过高度精练的图形语言和易于理解的构图秩序传达预想的意义,使传统文化符号在现代文化境遇下呈现新的风貌。

对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的表现,要立足于过去,扎根于自身的民族土壤,对传统文化符号的神与形进行概括与提炼,从整体上把握中国元素的形态与神韵。设计师要以深厚的中国文化哲学为背景,不断挖掘深层次的设计思想,注重意境的表达,并善于结合西方的现代设计理论,提炼出适于现代生活的设计手法,从而复活传统文化符号,创造出具有中国韵味的现代视觉设计。

参考文献

[1]李砚祖.装饰之道[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

生活中的统计学现象篇4

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统计素养的培养,需要教师有效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把学生生活实际与教学内容合理进行整合,帮助学生理解这部分知识的现实意义,不断培养学生对于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兴趣。

小学数学统计素养学习兴趣在小学数学中增加统计与概率课程,使学生形成合理解读数据的能力、提高科学认识客观世界的能力、发展在现实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之中的统计与概率章节部分的教学内容,是全面培养学生不断形成正确的统计观念的课程载体,对于这部分的教学内容,教材编写的教师们在编写教材的过程别注重了如何培养学生收集数据的操作能力、整理数据的操作能力、分析数据的思维逻辑能力以及全面培养学生通过数据的收集、整理与分析进行合理预测的判断能力的训练与培养。在教学设计实施的过程中,教师以新课程教育理念为指导,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体验式教学,开展学生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模式,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与交流能力更是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通过这些教育教学的思考与实施,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之中对统计的过程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对统计相关知识在实际生活之中的现实意义有了更全面的理解,通过这部分学习内容的训练,学生开始逐步确立概率的数学思想。教材之所以这样安排,其目的是让每个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使他们体会到学习统计知识的必要性,从而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与统计素养。

在课堂教学实践之中,教师应该注重在统计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统计素养。新课程改革以来,新教材将统计相关的知识分散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各年级的教材内容之中,并且在新的课程学习标准中把学生自主从事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描述和分析的学习活动作为学生学习统计相关章节教学内容的首要学习目标。新的教育理念倡导广大的数学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的过程之中,全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力倡导每一名学生都能够积极投入到统计学习的教学活动之中去,并且在学习的过程之中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之中进行独立的思考与自主学习的不断探索,并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之中与同学之间进行有效的合作学习与成果交流。比如,我们的教材在一年级下学期的课程教学中就安排了“调查你最喜欢的活动”这样的统计学习实践活动,教材的教学内容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与知识水平实际,把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学生的兴趣爱好想联系,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之中首先创设了为组织比赛而调查同学们最喜欢的活动的教学情景情境,使学生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之中初步感受到统计对于我们生活的现实意义所在。教材在这样的设计之后,接着设计了一个个小的调查训练活动,鼓励学生通过自已现实生活的实际在自已所在的班级展开一些调查,并倡导全班同学以合作学习的方式研究如何运用统计图来展示同学们各自调查的结果。最后,教师提出一系列的引导性问题,帮助学生根据调查的结果进行数据的分析与处理,让学生通过调查的结果去发现现实生活之中的一些数据,最终获得我们全班同学平时最喜欢的活动项目有哪些,并以我们对这些数据的调查、分析结果来合理地选择组织开展哪些比赛。教材通过这样的学习内容安排充分展示了我们在生活中有效收集数据、全面整理数据、准确分析数据,最后对某一生活现象作出正确判断的思维过程。让学生在统计学习的过程中增强统计意识,培养统计素养。

教师在开展统计相关知识的教学过程之中,应该注重在对学生进行统计的实际意义体验中培养统计素养。实践研究表明,由于年龄、个人经历等原因,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对于统计相关知识的学习需要经历一个相对较长的学习时间,因为统计部分的知识对于这个阶段的学生来说还很抽象,学生的思维发展能力不能很快接受这样的知识学习,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把这部分的知识分散在各年级的教材之中,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之中慢慢去接受与理解这部分知识,给学生充足的学习时间与对知识的感悟与理解的时间,正是这种数据信息与学生日常生活的密切相关性,一方面,起到了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激励作用;另一方面,也给学生今后的数据分析提供了范例。帮助学生在渗透概率的思想过程中培养统计素养。概率是教会学生如何在生活之中科学处理随机现象的教学知识。而对于生活之中所出现的随机现象,就是指在我们的生活实践之中,在某些相同的条件下,我们针对同一个事件不断地重复同样的客观条件,而我们所得到的分析结果是不确定的,也就是说事件的发展是我们无法通过知识的学习或经验来进行预测的。因此,教材中加入这部分知识的学习是为了让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之中的各种随机现象以及影响这些随机现象的因素,帮助学生学会在不确定的生活情境之中根据概率知识对现实生活之中的随机事件做出合理的判断。但由于概率这部分教材内容的知识理解相对于这个阶段的学生而言是比较抽象的,因此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学习概率这部分的相关内容时,在理解与应用上存在着很大的学习困难。针对这一实际困难,教材编写时在安排这部分的教学内容时,大部分的概率知识学习材料都是以学生可以直观感受的教学内容为主,其主要的教学目标就是不断对学生渗透一些概率的思想,让学生在感受与实践中慢慢去理解与接受,不断消化自己对于概率相关知识的学习与理解。比如教材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概率学习内容中科学地安排了抛硬币与摸彩球的学习活动。这部分的教学内容把学生抛硬币与摸彩球,初步意识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在三年级上册的教材中,进一步安排摸彩球等与学生现实生活紧密相关的生活现象作为学生学习、理解概率的教学内容,真切地去体验学生摸到某一种彩球的可能性大小是完全不同的。

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统计素养的培养,需要教师有效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把学生生活实际与教学内容合理进行整合,帮助学生理解这部分知识的现实意义,不断培养学生对于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兴趣。教师应该在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体验中不断培养学生的统计素养,统计与概率这部分知识内容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来说是新奇而又充满趣味和吸引力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概率游戏让学生参与。因为,孩子们主动收集与整理的数据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种心理上的需求满足,会极大地激发学生对于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知识学习内容设计相关的概率学习游戏,因为学生在参与这些游戏活动的同时对学生的思维发展绝对是一种挑战,同时这也是学生乐于接受的一个非常有趣的学习过程,学生可以在游戏之中主动学习,快乐学习。通过这些教学活动的设计,学生在学习统计与概率这部分教学内容时,学生才有可能在学习活动的开始就对统计与概率的学习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为教师准确把握教材,全面提升学生的统计素养提供科学的保障。

生活中的统计学现象篇5

一、说语言化的数学问题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思维是语言的“内核”,两者相依相存。小学生数学思维的形成与发展是借助语言来实现的,而语言能力的提高又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究能力。

活动一:

师: 幻灯片播放图1。问:从这张统计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1:我知道了小猴有5只,小猪有3只。

生2:我知道了小猴比小狗多。

生3:我看出了小猪比小狗和小猴都少。

生4:我看出了小猪最少,小猴最多。

生5:我还看出了小狗和小猴一共有9只。

生6:我还知道了大象家一共来了有12个客人。

……

师:同学们都说得不错,从这个简单的统计图中,同学们得出这么多结论,真了不起。看来在生活中,统计图的用处可真大,学会看图对我们的生活会有很多帮助。

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学生争先恐后地表达他们的观点。他们从前一阶段“找”的过程中找到了“知识”的“源”,从而有感而说,其思路也就源源不断。学生在说话训练过程中,从非计算性的直观的卡通图形中,把比多、比少等问题直观化,最后使问题简单化,由此而实现了数学问题语言化,为更深一层的探究学习作好了准备。

二、做活动化的数学问题

动手操作是发展思维,培养学生数学能力最有效的途径之一。低年级儿童的思维是直观性占主导的,主要是形象思维活动。根据儿童这一特点,我设计了如下活动:

活动二:

师:大家看,小客人是不是送了很多鲜花给大象作生日礼物?

生:是啊,好漂亮!

师:你们想知道有些什么花,各有几朵吗?

生:想。这些花中有黄花、红花、紫花、绿花等。

师:现在,大家拿出准备好的剪刀等工具进行剪纸活动。

学生分小组进行剪纸花活动,然后按颜色分类贴一贴,贴好后,同组员之间相互说一说,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的学习过程通过这样的操作活动,丰富了感性认识,把外部物质操作活动转化为内部思维活动,从而掌握了事物的本质属性,在“剪一剪,贴一贴,说一说”过程中,对简单的统计图表有了更形象直观的了解。在实践与探究中学会了学习,体验到学习成功的愉悦,“做”数学的活动给学生提供了充分思维的空间与主动探索、创新的机会。

三、玩情趣化的数学问题

玩是儿童的天性,教师应努力创造玩的课堂教学情境,以情促知,以境促思。让学生在玩中学,在情知互动的愉悦氛围中,把枯燥的数学变为趣味数学,可以点燃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兴趣和热情,使他们在玩的学习中培养主动探索的能力。

活动三:(出示课前准备好的水果树图片剪纸)

1. 师:同学们,教室前面有苹果、雪梨、草莓、西瓜、香蕉等水果,请你们分组上去摘水果,每人只能摘你自己最爱吃的一种水果中的一个,然后把摘下来的水果贴在水果统计图表中(课前准备好纸板图表)。贴好后,组内同学之间互相说一说,尽可能多地提出不同问题。

2. 学生自主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枯燥的统计问题被学生带进了一个趣味性很浓的摘水果活动中,学生从“我要玩到我要说再到我要知道”,一环扣一环,学生的思维方式由浅入深,从表象到抽象去探索求知,达到了培养思维能力的目的。

四、问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好的教师是让学生去发现真理。”教学中,要做到在知识传授的同时重视引导学生观察、从思考中发现问题,并尽量展示学生思维的全过程,从而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活动四:

教师总结了简单的统计图和统计表的作用后,让全班学生质疑且思考:下课后,你想用统计的方法去统计什么呢?

生1:我想统计今天来听课的教师人数,男、女老师各有几人。

生2:我想统计一下我们班男、女同学各有几人。

生3:我想统计我班同学中最喜欢吃苹果的人数。

……

师:同学们都很棒,懂得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生活中的统计学现象篇6

一.引言:

统计是与数据打交道的科学,是人们在对数据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学科。如果说数据是统计的核心,那么让学生感受数据的魅力,正是统计教学的本质。下面就统计作业的设计角度,谈谈如何让学生感受数据的魅力。

二.正文。

(一)、以往练习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练习的情境对于孩子是否合适?能否让孩子亲近数据?

解题能力较强,但仅仅为统计而统计,如何发展的学生数据意识?

如何发展学生的数据分析观?

(二)、针对这些问题,我对《复式条形统计图》练习作业做了以下设计。

1、(1)根据左面的统计表完成复式条形统计图。

(2)从图中,你能知道什么?如果你是经理,下个月你进多少货?说说你的理由。

2、“生活小能手”。

(1)火眼精金——找一找,补一补。

出示:

提问:你能获取哪些信息?你能根据实际情况画出图例吗?

(2)蒜叶生长——判断真假。出示在不同环境(房间里没阳光的地方和阳光下)两盆蒜头生长情况统计图,根据实际意义判断那副图是真的,哪副图是假的,说明理由。

图一(圆柱直条) 图二(长方体直条)图三(横直条)

(3)根据统计图想象可以表示的现实意义。

上面条形统计图能够反映生活中的哪些现象呢?

(4)延伸作业:实践活动

提问:你喜欢哪一类的电视节目?

提出问题:同学们的喜好各不相同,到底哪一类电视节目最受大家喜欢呢?

调查本班男女生喜欢几类电视节目的人数并制成统计图。

分析得出结论。

巧设练习情境,感受“数据”的生命力。

课堂如何把握重难点,怎样激发学生的兴趣,主要以身边的事例加以说明,因

此,笔者认为,统计教学与统计练习都应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有价值的探究、观察、想象素材,让孩子亲近数据,让统计源自需要。练习的情境,选取了发生在孩子身边的生活素材,从“甲乙两种果汁各月销售情况”开始,到“第一季度衬衫和毛衣的销售情况”,再到判断真假,找出正确的蒜叶生长情况统计图,然后到根据只有直条的复式条形统计图思考能反映生活中的哪些现象的练习,最后到实践活动调查本班学生男女生喜欢哪类电视节目的练习,引导学生读图,让学生从数学角度关注这些数据,学习复式条形统计图。为了保证数据的科学性,笔者特意栽种了几盆大蒜,得出房间里与阳光下的平均长度,制作成复式条形统计图,而且也让孩子事先回家种植大蒜,这些就在学生身边的、正在发生的孩子感兴趣的事件中的真实数据,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帮助他们建立生活中的事件需要用数学进行刻画的观念,感受这样的数据是鲜活的,是有生命力的,这样的课堂自然也是有很强的生命力的。

经历统计过程,感受“数据”的说服力

统计的应用是以统计数据为基础的,如果提供现成的数据,这样的统计问题是不能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据可以帮助大家解决问题的,因此,为了让学生掌握统计的方法,必须完整地经历提出问题,然后收集、整理、描述、提炼和分析数据,最终用数据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样既可以促进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可以使学生从中领会统计在现实生活生产中的意义,感受到数据的说服力,从而养成遇到问题能想到去调查、能想到用数据说明问题说服大家的意识。如:练习中和学生先通过交流感受到学生对几种电视节目的喜欢各有偏好,而且男女生又大有不同,感受到可以通过统计更清楚地看出各自的喜好,继而进行实践活动,去收集、整理、描述、提炼并分析这些数据,最终得出结论。

在平时统计练习中,如果能尽可能的让学生多次完整地经历提出问题,收集、整理、分析数据,最终用“数据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既可以促进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可以使学生从中领会统计在现实生活生产中的意义,感受到数据的说服力,遇到问题能用“统计”的思想去解决,这才是统计教学的要义所在。

联系生活分析,感受“数据”的价值

对于小学生来说,要注重在统计教学中培养他们的数据分析观念,对于数据分析观念《课程标准》中是这样描述的:认识到统计对决策的作用,能从统计的角度思考与数据有关的问题;通过收集数据、描述数据、分析数据的过程,作出合理的决策;能对数据的来源、收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由数据得到的结论进行合理的质疑。因此,要教育他们能通过收集数据、描述数据、分析数据的过程作出合理的决策,认识到统计对决策的作用;让学生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推断的过程,发展数据观念;经历观察、猜想、验证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统计课的练习目标,除了让学生初步学会怎样去画统计图外,更重要的要使学生学会解读统计图,要从统计图所反映的事件、数量,提出数学问题,并发挥想象作出合理的推测。练习设计中,留给了学生更多的质疑、评价和想象的思维空间。练习第一题除了让学生巩固画图的方法,着重于培养学生看图解决问题的能力,再次体会复式条形统计图的优势:直观便于比较,并通过对统计图的分析作出合理的推测:如果你是超市经理,下个月怎样进货?这样的现实问题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并进一步感受到统计与生活的联系,并能结合现实情况对统计图分析作出合理推测,同时这个发展性的问题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接下来的练习根据实际意义判断选择“生活小能手”中,第一题:火眼精金——找一找,补一补,出示没有图例的复式条形统计图,让学生观察分析,再次体会图例的重要性,并培养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各月气温与所穿服装间的关系分析统计图作出合理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题:蒜叶生长——判断真假,培养学生根据生活经验,结合植物生长的条件与规律对多种形式的复式条形统计图进行合理判断的能力,接着让学生根据只有直条的统计图结合生活实际发挥想象力进行合理猜测并进行解释,以及最后的延伸练习。这些事例都充分说明了生活离不开统计,离不开数据。学生能体会到数据中是蕴含着信息的,能从中更可能多的提取信息,而这些信息能为我们解决问题,提供一种决策,数据的魅力得到展现,用实际生活的例子教育学生做任何事都要有计划,要考虑经济成本,以数据说话,让数据指导生活,提高生活品质。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小学阶段的统计教育要做到:注重创设合适情境引发统计需求;让学生经历统计全过程,培养学生数据意识;选择合适的方式描述数据,并结合生活实际对数据进行合理分析作出决策,让学生感悟统计生活,感受统计的价值;教育学生能坚持运用数据说话,感受数据的魅力,让统计思维象读写能力一样,成为自己的基本素质。

参考文献:

生活中的统计学现象篇7

论文摘要:体育社会学的方法论原则是与其主干学科社会学相一致的,目前在体育社会研究中广泛运用社会调查的实证研究方法。体育社会学因果关系的本质存在于决定论与人的自由意志之中。数理统计是关于体育社会现象之间量的相关分析。而逻辑实证则足根据一定的程序和策略来分析变量关系的逻辑方法,它更能考察到体育社会现象中人的社会属性,帮助我们探索到因果关系的本质。这两种方法在体育社会研究的资料分析中各有其特点,在作用上两者是相互补充的。因此,探究体育社会现象产生、发展、变化中变量之间因果关系时,数理统计与逻辑实证的结合是必需的。

    社会学是对于人类社会和社会互动进行系统、客观研究的一门学科。体育社会学是在社会学发展的基础上,伴随着体育的发展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体育社会学是以社会学的理论观点为依据,来研究体育社会现象的一门学科。其具体研究领域包括体育和其他社会现象的关系;体育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体育和从事体育的主体—人的关系。体育社会学作为社会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因此它的研究方法论原则是与其主干学科—社会学相一致的。实证研究是社会学研究中的一个主要观点和方法,目前体育社会学研究中广泛运用社会调查的方法,收集人们对体育的态度、行为、观念等数据,经统计学分析得出相关体育社会现象的因果结论。然而,由于人类活动具有主观和客观的两个方面,因此在判断现象的因果关系时应充分认识统计分析与逻辑实证的辩证关系。

1、社会学中因果关系的本质

    社会学和自然科学等其它科学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解释现象。就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来看,它是用社会事实来指出构成一些社会现象的原因。迪尔凯姆认为,社会事实就在其自己的范围内进行研究,要用其他社会事实来解释社会事实,而不是用生理的、心理的来解释。

    在自然科学中,一种自然现象的发生、发展、变化是受自然界其它现象变化的影响,而不受人的意识支配的客观物质运动所决定的。其运动过程可以通过3种最基本的物理量纲—长度、时间、质量及其派生出来的速度、加速度、力等一系列指标体系加以准确的测量。对测量所获得的数据利用自然科学专业知识和数学的方法加以分析研究,认识和发现各种自然现象的本质、发展规律及其发生原因,并在此基础上对可以重复出现(有周期性)的自然现象做出准确的预测和预报。这种如马克思所说的学科与数学相结合所达到的完善程度,是研究自然现象的所有自然科学的基本特征。由此可以说自然科学所达到的完善程度是由自然现象的客观性,可用标准统一的纲量加以精确测量,以及大量自然现象的可重复性、同质性这样一些基本特征所决定的。

    而在社会科学中,社会现象是由在社会历史领域活动着的有意识、有思维、凭激情行动并追求某种目标的人所支配的。由于有人的主观性,由人主观意志所支配的运动过程往往很难用统一标准的来测量。尽管社会学工作者提出并建立了一套社会现象的指标体系,但还远远没有达到统一完善的程度。除此之外,很多社会指标本质上就是无法定量的,如性别的男、女差异就无法用定量来表达。从另一方面看,个人的活动带有极大的偶然性。但由有理性的个人的活动所支配的社会现象也可以呈现统计学的规律性。这就像大量无规则运动的分子运动所形成的热物理现象,可以用分子物理学、统计物理学的理论来认识一样。社会现象也可以用对大量个体的观测所获得的信息,来认识其内在的本质和发展变化的规律。这是用社会调查方法来认识社会现象,研究社会运动与发展条件和机制的一个基本思路。

    从以上关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特征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出,社会科学研究比起自然科学研究来说要复杂得多。尤其在解释某一现象与其它现象的关系方面更是如此,也就是说我们不能简单地套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来说明社会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因为,自然现象是客观的,是可以精确测量的,并具有重复的规律性。所以我们总能找到有关某一自然现象明确的原因与决定因素。如:植物生长这一自然现象是由于有“光合作用”的原因而引起的,而阳光、养分、水则决定了植物的生长。植物本身没有意志来控制其行为,吸收或不吸收阳光、养分和水来控制自己的生长。在社会科学研究中也采用与自然科学同样的决定论模式。但是由于社会是由人构成的,有时候因果关系太隐晦了.我们无法像自然科学那样通过数理统计寻找出确切的因果关系。在因果关系研究中,社会学家希望发现哪些因素与哪些别的因素有关,哪些因素造成了别的因素发生变化,两个因素之间的关系是否受到第三个因素变化的影响等等。一般说来,社会学家总是用发生在后的因索去解释发生在前的因素。例如,在探究造成偏见的原因,就要探讨为什么一些人有偏见,另一些人却没有。可接受的原因包括:经济竞争、宗教意识、政治观点、童年经历、受教育类型和时间。如果我们知道受教育程度可以减少偏见,这种因果关系的解释,就是我们所能接受的社会研究成果。进一步探讨这种解释的逻辑,说明是否有偏见并不是研究对象自己选择或控制的,他们被一些力量,如童年经历、宗教信仰等无法控制的、甚至觉察不到的因素推到了有或没有偏见的其中一条路上。这就是说,造成是否有偏见的原因是人们无法控制的。有时候,人们对这种推理方式会感到不满,认为偏见是个人选择的结果。有些人之所以没有偏见是因为他们受过了教育。这就迫使我们对人们上学的原因作进一步的探讨,寻找原因背后的原因。使关于造成偏见的原因的研究进一步深人下去。从这一例子我们可以看出,社会现象的因果关系本质存在于决定论与自由意志之中,对于这一问题的认识有助于我们对引起一些社会现象的原因背后作深人的研究和解释。

2、体育社会学中数理统计和逻辑实证对资料分析的特点

    体育社会学中,数理统计是用来证明体育社会现象与体育社会现象之间,或体育社会现象与其它社会现象之间的,一个变量与另一个变量、一个变量与多个变量或多个变量与多个变量的之间的某种关系。通过对按要求收集的数据进行数理统计,我们可知道两个变量是否相关,但我们要进一步知道两个变量在总体中的相关程度,我们还必须进行相关系数统计意义的检验。一般而言,p<0.05提示相关系数具有统计意义,p<0.01表示统计意义很强。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统计分析是一种定量的分析方法,但任何具体的量都是有质的规定性的,如果不了解量的这种特有的规定性以及数量关系背后的社会背景情况,就可能做出肤浅、错误的甚至是荒谬的解释,因此对于统计结果的分析,有赖于对事物作出的观察和了解,不能凭表面的数据就下结论。体育社会学的数理统计中,即使两个变量之间具有较高的相关系数,并且这个指数具有统计意义,我们也不能因此作出两个变量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的结论。在研究中,相关关系与因果关系是两个很容易棍淆的概念,若仅仅依据相关系数的高低就作出因果关系的结论是不科学的,要得到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的结论,我们必须要满足3个条件:一是自变量必须在因变量之前发生,二是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必须存在相关关系。三是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不能存在虚假关系。

  对于统计结果的解释,要从实事求是的立场出发,与定性资料如社会、历史、文化等背景资料及有关个人态度、动机的资料相结合,并参考其它分析方法所得到的结果,反映和揭示调查资料所代表的社会现象的本质的、深刻的意义和内容。体育社会学研究中,社会调查的目的一是通过一些变量来描述调查总体和各个部分的状态、特征和一般过程,说明社会现象“是什么”,二是通过对这些变量之间关系的分析来说明社会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和一般规律,解释社会现象为什么会产生、发展、变化。变量关系的分析遵循一定的逻辑方法,要采取一定的程序和策略。掌握变量分析的逻辑与策略不仅能使资料分析更深入、更全面而且还能澄清和防止某些逻辑错误,使理论解释更符合实际,或发现新的理论和问题。此外,通过对变量分析思想的把握,还可以培养研究者的想象和分析能力,从而能有效地理出资料的头绪,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料以取得较大的研究成果。

    体育社会学研究中,我们常需要知道造成某一社会现象一些原因背后的原因,这样才能使我们深人了解体育的社会学本质,得出有价值的结论。这就需要在数理统计的基础上,对体育社会现象的产生或变化的原因进行逻辑实证,既要从决定论的社会视角,又要充分从人的自由意志支配和人的社会属性特点,赋予看似僵化、稳定、划一的数据以新的活力和内在的逻辑力量。如:有一关于经济收人与体育消费水平的研究,按数理统计的结果,人们的经济收入与体育消费水平呈相关(r=0.8186,p<0.05),由此得出结论:经济收声、的增加可以提高人们体育消费水平。然而这一结论并没有说明人们体育消费的本质原因,提高经济收人未必就能使人们增加体育消费,体育消费受到人的意志影响。在某些人群中还可能出现收人低的体育投人多,而收入高的反而体育投人少的情况。看来问题的关键在于需要寻找人们经济收入提高的原因,以及不同收入人群的文化背景等因素。

3、体育社会现象的因果关系分析中数理统计与逻辑实证的结合

    我国的体育社会学则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建立较晚的学科。社会学在我国的传播与发展经历了艰难曲折的历程,是一个从无到有、从外来引人到中国化的过程。以中国的基本国情—社会初级阶段和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特别是改革的实践为立足点,有鉴别地吸取西方符合中国国情的合理的东西,吸取现代科学发展的相关成果,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强对转型中的中国社会和成长中的中国社会学研究,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学,这是当代社会学家的使命。这就注定了作为我国社会学的分支学科—体育社会学,同样也必须努力探求中国化的道路,以求解决中国体育社会的实际问题。从这方面讲,在体育社会学的研究中将数理统计与逻辑实证相结合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和解释中国体育社会现象的实际情况。

    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课题组的《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中,通过数理统计的方法得出,与人们不参加体育活动相关性最高的是缺乏余暇时间。如果我们仅从数理统计的角度去解释,就会认为若有余暇时间,人们就会参加体育活动。但这种解释无法令人满意地说明人们不参加体育活动的原因。因为另一个相应的研究表明,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并没有因为他们有较多的余暇时间。有余暇时间当然是人们参加体育活动的一个重要条件,但如果我们结合逻辑实证进一步探讨不参加体育活动的原因,就可能作出更深一步的解释。首先,从决定论视角,是否参加体育活动并不是研究对象自己选择或控制的。人们是被一些力量推动而作出是否参加体育活动的选择,而所谓的力量可以是受教育的程度、童年的经历、周围其它人的影响等无法控制的、甚至觉察不到的因素。这就是说,造成是否参加体育活动的原因是人们无法控制的。然而这种解释往往还是不能令人满意。第二,从个人选择的视角。是否参加体育活动是研究对象自己选择或控制的,人们可以在余暇时间里安排固定的时间参加体育活动,甚至在紧张的工作中抽出一些时间参加体育活动;也可以把余暇时间用于其它事情.而不参加体育活动。这就是说我们还应进一步探讨人们对参加体育活动的愿望如何,是什么原因造成人们没有余暇时间。实际上中国的文化背景与欧美国家是不同的.人们对参加体育活动的愿望也可能不如外国人那么强烈。由于中国目前的生产力、经济的发展水平限制,人们在余暇时间更需要做其它事情,如:做家务、学习进修等等。

生活中的统计学现象篇8

 

关键词:传统装饰艺术、装饰基础课程、现代设计、创意产业  

    在制造业迅速发展的当今时代,国内的设计教育呈飞速发展趋势,社会经济需要设计教育的大步跟上,创造本土品牌需要设计教育合理结合传统设计教育与现代观感的设计教育。我们在赞叹速度带来的各种丰富便利时,也应该感受到面临的某些问题与困难,中国的设计教育至今还是处在发展探索阶段,尚未真正定型与成熟。在现在各种文化互相交融、影响的全球环境中,作为发展中的中国,怎样在吸收国外先进设计艺术教育的同时,发扬本土设计艺术,在日渐成熟的现代设计领域里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这是培养未来优秀设计师所应思考的问题。中国历史悠久,人文内涵丰富,东方文化所特有的思维方式有其自己独特的民族审美情趣,抛弃原有的艺术文化,那显然是不明智的,我们应在学习西方设计知识的同时,融会贯通,发展国内设计艺术,在现代感中体现中国的文化韵味和民族根基。近些年来,传统的装饰艺术文化有被忽视的趋势,从以往的“工艺美术”教育到现在的包豪斯教育体系,传统的装饰基础教学课时大幅度压缩,学院和学生为了尽快进行专业实践,专业设计课有提早进入低年级阶段班级的现象,这个调整有合理的一面,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从传统装饰基础课程来说,相应地裁剪这些课程的教学时间,一方面会使设计思维的形成少了引导性的训练,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设计的创作源泉。另一方面,学生接触到工业设计所带来的抽象思维设计,也可以通过传统装饰艺术课程,得到更好的多元化创作,结合本土文化进行适合现代视觉观念的优秀设计。 

    一、传统装饰基础课是创作的根源,是具象到半抽象到设计的过渡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