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小学语文教学经验分享8篇

时间:2023-07-27 09:28:39

小学语文教学经验分享

小学语文教学经验分享篇1

【关键词】小学语文;享受语文课堂;现状;有效措施

随着新课改工作不断深入,对课堂教学目标提出了新要求,要求提升学生的各项能力和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当前社会建设对人才的需求,从而真正实现教育教学的重要目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通过语言文字对学生的影响,不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B,培养学生热爱母语的情感,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以及终身学习意识,掌握基本的语言学习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使学生对语文教学重要性产生正确的认识,通过小学语文教学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意识、思想态度以及价值观,这对素质教育的推进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要使学生充分融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中,享受语文课堂,就需要采取科学的措施,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这一目标。

一、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1.学生对语文学习缺乏浓厚的兴趣

兴趣是驱使一个人进行某件事的动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可以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有利于提高课堂参与度,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当前我国小学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学生对语文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语文学习缺乏浓厚的兴趣,课堂参与度比较低,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难以集中,甚至有学生会在语文课堂中做与教学内容无关的事情,这些因素的存在都会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形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也难以使学生从参与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体验到乐趣。

2.缺乏科学的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一般是以辅助教学为目的,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使用一定的手段主要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学生营造轻松、自由、充满生命力和活力的教学课堂,促使学生可以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但是,当前大部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都没有对教学辅助手段进行合理的运用,导致课堂教学氛围低沉,在很大程度上磨灭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也不利于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在枯燥、乏味的教学课堂中难以享受到乐趣,这会对实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目标形成极为不利的影响作用。

二、促使学生真正融入语文教学课堂,享受语文课堂的有效策略

1.不断增强学生参与语文课堂的兴趣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真正融入到教学课堂,并享受到语文课堂的乐趣,这就需要不断增强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使学生对语文课堂教学形成正确的认识,再由教师为学生营造轻松、自由的学习环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促使学生真正理解教学内容,从而享受到参与语文课堂教学的乐趣。为了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语文教学课堂,就需要教师针对教学内容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设计符合学生学习特征和知识需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例如,在进行现代诗教学的时候,可以使学生深情的朗读,学生要确保自己朗读的有感情,就需要充分理解作者的内心世界,只有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充分对没一句诗进行剖析,才能准确演绎出来。学生在这个演绎的过程中,就是一种情感的体验,通过这样的体验就可以使学生从教学活动中享受到乐趣,这对使学生享受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充分展现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讲解自己对教学内容的观念和看法,在这个参与大过程中,可以使学生获得成就感,从语文课堂中获得享受的感觉。

2.合理利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

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不断进步和发展,多媒体已经广泛应用于社会各个领域,在教育教学中也得到了很好的应用。为了使学生充分享受语文课堂,就需要利用教学辅助手段为学生构建一个轻松、自由的学习环境,促使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有参与才有体验,只有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才能使学生享受到课堂教学的乐趣。例如,在进行与爱国主义有关主题教学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将经典的影视作品放映给学生看,促使学生从观影中产生情感的共鸣,充分激发出学生自身的爱国主义情怀,在这种感情的驱使下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一方面,学生对教学内容剖析具有强烈的探索欲望,可以有效提高语文课堂教学参与度,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对教学内容表达出来的感情产生共鸣,通过这样的课堂教学,可以使学生得到情感的体验,这对实现享受语文课堂的教学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充分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为课堂教学注入生命力和活力,促使学生积极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享受到语文课堂的乐趣。

小学语文教学经验分享篇2

关键词:阅读讨论;角色分工;讨论方式

在传统的英语阅读教学模式下,阅读教学的重心只是围绕考试大纲背记语法句式和各级单词,阅读课悄然演变成语法分析课或词汇讲解课,学生只扮演忠实的听众,并未真正参与到阅读交流活动中。此外,为迎合大班教学的快速运转,阅读能力的评价与测试也多以选择题为主(80%)。再者,长期以来,中学生英语阅读素材过于陈旧,缺少时效性,可接受的信息十分匮乏。一些专家指出,这种被动的、理论脱离实际的阅读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语篇分析能力的培养,不利于拓展学生的文化知识面,不利于培养、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课标明确要求在初高中阶段实施一定量的课外累计阅读(初中10万~20万字,高中20万~36万字),阅读内容不应重复课本内容。这一新规不仅为英语阅读教学提供了充分的阅读空间,还使精泛结合,学以致用有可能成为现实,而且首次为广大英语教师探索新的阅读教学的途径和模式提供了机遇与挑战。

一、英文报刊阅读

阅读是一个复杂的心理和智力活动,是一种读者在阅读中通过直觉、联想、想象、逻辑分析和综合判断等一系列思维活动,进入视觉的一连串文字信号转换成概念和思想的认知过程。在阅读过程中,理解是最主要的能力,它是对有效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能力,是跨出句子平面,走向语篇的深层次理解(理解作者的言外之意),以及评价性理解(读者对作者所表达的内容的看法)。

英文报刊是日新月异的当今世界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乃至社会生活等各个触角的最佳表现渠道,现代英语中新词语的出现与这些领域里产生的新事物、新问题、新现象等无不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英文报刊信息量大,是英语教科书远远无法比拟的。报刊内容丰富多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贴近时代;报刊语言清新、简练、妙趣横生、浅显易懂、纯正地道、富有感染力。这些生动鲜活的阅读素材能迅速丰富学生的词汇量、阅读量,使学生养成用英语思维的习惯;能开阔视野,提高人文素养,培养跨东西方文化的意识,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成为具有强大阅读能力的人。

二、分享式讨论模式

拓展更多的阅读途径,加大语言输入量,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逐步实现从题感向语感的过渡,最终实现语言输出能力的快速提高是每位一线英语教师的首要目标。而分享式阅读讨论模式无疑是提高英语阅读实效性的一种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

实际上,阅读讨论模式不是当代教育的创举,在我国母语阅读传统中早就有以书会友的习俗,曾有“读书亦无友,孤陋而寡闻”的说法,陶渊明在他的《移居》中也写道:“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分享式阅读讨论由阅读中小组成员创设问题或情境开始,引发学生讨论经验同新信息之间的矛盾冲突,激起质疑探究的兴趣。通过讨论中的倾听、质疑、析疑、辨疑等活动途径,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平等地参与阅读,并在对阅读素材的体验中有充分发言和表现的机会。

三、分享式阅读讨论模式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1.阅读讨论小组的编组方式

分享小组成员的人数以5~6人为宜,座位方式可以是T字形、扇形、环形等。分享讨论强调的是小组的集体行为,教师分组时应该考虑小组成员的学业水平、能力倾向、个性特征乃至社会家庭背景等方面的差异,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分组的科学性既可以保障小组合作成员的优势互补,又有利于开展小组间各项比赛的公平性。

2.阅读讨论小组成员的角色分工

在完成阅读任务的过程中,要明确分工,责任到人。每位成员必须有一个特定身份及明确的工作职责,确保人人都有任务可做,人人都有体验的机会。在不同的活动中,还可以采取分工轮换制,让学生有多重锻炼。

(1)讨论指导者(Discussion Director):负责根据报刊素材准备讨论议题、讨论形式,并且监控讨论过程,引导讨论的顺利进行。

(2)文采摘录者(Literary Luminary):负责从素材中摘取具有文学特色的片段或者美词美句为组员大声朗读,引导组员共同赏析。

(3)连接者(Connector):负责把素材内容与外界相关事物链接起来,如:链接现实生活经验,其他相关文本、作品等。

(4)词汇扩展者(Vocabulary Enricher):负责从报刊素料中寻找重要的词汇,帮助同组成员扩大词汇量。

(5)艺术探险者(Artistic Adventurer):负责用其他艺术形式展示报刊素材主题,包括:视频、音乐、图片等。

(6)总结概括者(Summarizer):负责概括阅读素材的主题以及讨论后所得到的结果。

有关阅读讨论小组中的角色分配,国内也有学者王笃勤提到过,包括:组长,监控员,问题专家,代言人,激励者和记时员,而角色设立的根本目的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和监测小组讨论。在讨论过程中,教师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操控者,而是一位组织者、合作者、研究者、学习者及反思者。

例如:在一堂阅读《21世纪学生英文报》高三第556期的Front page文章Ideal lovers on screen 中,小组的讨论指导者提出问题:Why do so many people enjoy this story,especially the female fans?文采摘录者在文章中选取了《何以笙箫默》的经典台词,让组员翻译并且诵读赏析;艺术探险者用PPT展示了电影中的精彩桥段并配上主题曲。在这样的分享讨论中,师生间、生生间多维互动交流,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同时,分享讨论迎合了学生的口味,关注了学生的心理需求,挖掘了学生的阅读潜能。

3.阅读讨论方式

小组成员将课前分配好、填写好的任务表带到班级参加讨论。分享组的组员轮流讨论英文报刊素材中的相关问题,各抒己见,每人发言时间3~5分钟。讨论中,要求每个成员要认真聆听,要互勉、互助,组员间要有足够的交流和良好的沟通。

4.阅读讨论小组的评价

评价可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和交际能力。评价讨论中的表现是课程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建立多样性、多元化、多维度的评价体系,可以为个人自我评价、小组同伴互评、教师总评等。但是无论采取什么形式,都应该更多关注过程,而不是结果,特别要对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表现进行评价,例如:是否勇于质疑,是否大胆发言,是否乐于参与等等。

现代教育强调学生的经历、体验、经验,而分享式阅读讨论模式无疑是满足这一要求的有效途径之一。学生通过分享讨论,在互动交流中,获得足够的思维启迪而萌发求新、求异的动力,从而促成知识与能力,智慧与品质的同步协调发展。在教学实践中,只要我们英语教师坚持不懈地在阅读课堂上进行分享讨论的优质组织,高效实施,将报刊阅读讨论模式落到实处,就能使阅读课堂焕发生命活力,彻底“动”起来。

参考文献:

[1]黄远振.新课程英语教与学[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

小学语文教学经验分享篇3

从博客和微博异军突起,再到微信风靡移动通信设备,新媒体已经逐渐占据了人们的生活,成为人们获取资讯、交流信息和思想的主要渠道。高中语文一直以语文教材为主要蓝本,并同时借助相关的阅读学习教材、校本教材,以帮助学生全面掌握语文知识、提升语文素养。相较于传统的阅读载体,新媒体为学生的阅读提供了空间、便利和个性化选择。因此,高中语文教学必须思考新媒体时代,我们如何更好地开发和利用语文教育资源,以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和语文成绩,为他们的高考、甚至未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新媒体是语文资源开发的主要平台

新媒体的重要特征在于它的便利性和迅捷程度,以及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平台,以信息的丰富性满足人们对信息的需求。就高中语文教学资源而言,很多专业刊物的网站APP、专业的教育网站等可以充分满足教师对语文教学资源的需求。比如,微信成为大家传播信息的重要平台,每到中国传统节日,微信上关于节日的诗歌就非常多,基本囊括了相关节日的诗歌名篇。语文老师如果充分利用这种契机,比如中秋节发动大家以微信上的诗歌为内容举行一个颂诗会,大家就在微信群里通过朗诵等形式参与。这样既能提升节日的文化气氛,更重要是,还能通过这种形式充分利用资源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学习诗歌,关键就在于要诵读,如果仅仅是把节日的诗歌转发给学生,他们可能会看一遍,但很可能不会把每一首诗歌都背下来,更谈不上赏析。因此,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的资源,不仅仅是搜集材料,更重要的是利用平台消化材料。

事实上,随着互联网在上个世纪末期开始普及,我们已经习惯了运用互联网来准备材料、辅助学习、获得更加丰富的资讯。但新媒体的出现则将这种单纯的个人的资料收集推向到一种借助平台的资源共享。所以,新媒体时代语文教学资源的开发已经是一种复合型的资源开发。第一,新媒体时代的资讯分类更加细致,利用起来更加便捷,但也正是如此,对资源的开发平台的利用开始超越单纯的材料收集而走向集合型开发。比如,关于高中语文的议论文写作等相关内容,现在手机上只要下载了高考作文类的相关网站,则有非常多的经验总结,既体现了高中语文教材所要求的议论文写作的系统性,又体现了议论文写作的经验总结的全面性。第二,新媒体时代语文教学资源的平台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这本身与新媒体的技术平台发展相关,因为媒体技术平台从以前的电脑,发展到掌上电脑、平板电脑、手机等,这无疑加快了资源平台的整合力度,以及大众对资源平台的使用便利性。因此,语文教学资源现在已经呈现了多元发展态势,让教师在搜集资料、整合资源方面更加容易便捷;而在与学生互动共享资源平台方面,新媒体也提供了更为便捷有效的渠道。这是新媒体时代高中语文教学从技术层面应该注意的地方。

二、新媒体时代高中语文资源开发的特点以及开发、利用策略

面对新的资源平台,高中语文教学对所需资源的开发出现了新的特点。比如,在纸质媒体占据主流的时代,一个高中语文老师可能就一两本参考书以供参考,相关阅读资料也很难按照自己的设想发放给每一个学生。但是新媒体时代的来临改变了这个局面。信息化集约发展的当下,开发与利用语文教学资源是高中语文教师必须具备的素养。重视开发与利用的策略,提高大数据时代语言资源的筛选、利用,在语文教学中不断提升教学效果,是非常重要的。

第一,海量信息更加考验教师的整合能力。多媒体、大数据时代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信息资源以几何级增长,摆在语文老师面前的资料也是浩如烟海,老师应该选择哪些阅读资料、选择哪些文本分析文章、选择哪些相关的经验分析和知识总结,然后和学生分享,这不仅考验老师如何能更全、更广地收集资料,更为重要的是,需要老师有更强的专业知识和判断,能够真正做到去粗存精、去伪存真,通过自己的细致和专业的甄别,更好地整合语文教学资源,以精练的、简要的、准确的、有针对性的学习材料的形式和学生分享。比如,关于如何做好高考作文复习的文章、经验分享可谓汗牛充栋,那么,老师如何选择那些更加科学有效、更加符合学生学习特点、学习兴趣和能力特点的东西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考前作文复习,这是对老师整合资源能力的一大考验。

第二,资源的共享考验教师的教学创新和教学管理能力。高中语文的知识体系本身就呈现多元化状态,这使得新媒体时代语文资源在各种媒体平台上碎片化呈现,要将这些碎片化的、专门性的语文知识进行针对性地整理,有效地融入到教学大纲及教学计划之中,并且及时、高效地转化为教学资源共享,这是对语文老师教学创新和教学管理能力的极大考验。比如,关于经常使用错误的成语,这在多媒体平台上面经常被大家所转载,语文老师如何将该资源信息及其与教学相关联,并巧妙地融入到教学中,达到对学生词汇学习的有效辅导呢?这是一个问题,它不仅仅是资源的利用,更重要的是从资源的利用中看到老师的教学方法革新。比如,就这个问题,我的做法就是,每天上课之前来一个词汇练练看,每天一个容易使用错误的成语与一个高考高频成语,让学生简要讲述这个成语的故事,并准确地造句。每天一个学生来完成这个项工作,把这个环节当成上课之前的热身活动,就像以前上课之前先唱一首歌一样。

第三,要将语文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融入到课堂教学模式的革新之中。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是当前教学改革是重要实践,也是持续改革的重点项目。新媒体时代语文教学资源的丰富性恰好为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提供了重要的动力和资源。比如,语文教学中关于小说艺术的讨论,以前可能主要依靠参考与老师的语文素养,但现在还可以借助新媒体的富集性资源,对这一主题的教学进行多元化推进和深化。在鲁迅的《阿Q正传》的教学中,我们就可以在网上下载几篇典型的、有分量的小说艺术分析的文章,通过微信、QQ共享等方式发给学生,让学生在周末空闲时间阅读,让后专门安排时间开一次小说艺术的讨论课。帮助学生确定了主题和材料,节约了他们时间,且也具有相对的指向性,提升了教学的针对性。

小学语文教学经验分享篇4

关键词:大学区;名师工作室;优质资源;共享;教育均衡

一、名师工作室诞生的背景

教育的不均衡性体现为教育在全国各地有着差别,就是在一个市、一个区也有着很大的差别,尤其是各种教育资源不均衡,由来已久,在某种程度上而言高考制度加剧了这种不平衡性,尤其是优质教育资源不均衡问题日益突出。

陕西省西安市从2012年在城四区试点“大学区管理制”,2013年3月在全市实施。在区县域中小学中,以一所优质学校为龙头,联合3~5所同一办学层次的学校组成一个大学区。大学区内实行“学管理、统一共享设施、统一安排教师、统一课程资源、学活动、统一组织备课、师培训、统一质量检测、统一评价激励”,让所有学生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在学区内通过一定的管理制度、运行机制及考核评估措施,搭建交互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实施优质学校对薄弱学校在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上的指导与帮扶,以及教育设施设备、师资和生源的均衡分配,从而缩小区域内学校间的差距。

二、西电实验小学大学区英语名师工作室的成立

陕西省西安市西电实验小学大学区名师工作室基于上述背景,在2012年3月成立。由三所学校组成:陕西省西安市西电实验小学、陕西师范大学大兴新区小学、陕西省西安市莲湖区劳动路小学。“名师工作室”主要成员为三所学校英语教研组长,以及教学成果显著的中青年教师。大学区教学管理以发挥骨干教师、教学能手的示范辐射力量,带动学区英语教师成长为目标,稳步推进学区教学水平的提高。通过一年多的运行,在完善大学区大教研组管理和建设,促进优质教师资源的共享、扶持和提升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和实践,结合自己学区的实际情况,以品牌活动为突破口,全面推进大学区的英语教育教学工作,提升学区英语教育教学水平和效果,名师引领、全员参与、互相提高,使教育教学工作落到了实处,受到了专家、省市教育行政部门的认可和大力推广。

三、具体做法

1.加强相关政策的学习,领会吃透精神

认真研读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了国家教育发展的战略规划,确保方向明确;认真学习、领会西安市教育局推进大学区建设的文件精神,明确任务,有一个清晰的理念,作为建设的指南;收集、整理相关材料,研究相应的建设思路和举措,尤其学习和借鉴友好学校的经验。

2.强化调查调研,制定有针对性的管理和教学目标

加强实际调研,了解了西电实验小学学区各成员校英语教学的实际情况。对各学校教师队伍状况、学生生源状况、教学管理等做翔实的了解,做到心里有底。

3.工作室机构建设逐渐得到完善,工作室管理机制基本理顺

确定了工作室成员教师名单,进一步明确了各人工作职责,不断摸索尝试工作室的活动管理和运作机制。

4.积极协调,多途径抓教师队伍建设

(1)把学区英语教师交流作为工作重点,对学区老师做了更细致的了解,为做好均衡调配打基础。交流以相互听课、学区赛教、座谈会、外出观摩为主要活动,增加教师的互相了解,互相认识。一年多来,派出三所学校英语老师参加了各级各类观摩课、培训课13次;“名师工作室”8次亲临学区授课现场,直接掌握研讨情况,带动教研组老师开展议课评课,及时进行指导交流。“名师工作室”的生动实践,有效拉动了整个学区教师的快速成长。

(2)学习优秀经验,在交流中增加与外校教师同行、专家和教授的了解和沟通。英语名师工作室老师于2012年10月前往山西省太原市参加了“第六届全国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在这次观摩研讨会上,四位老师听取了观摩课17节,参与专家报告两场,参观了大学基地,并利用休息时间参加了一场交流讨论。通过认真地参加这次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老师的眼界得到了扩宽,受到了很大的启发。

(3)着力培养年轻教师,让人人成就“名师”。学区各英语组针对新上岗教师采取措施,积极辅导,做好传帮带工作。本着“发挥老年优势、引导中年骨干、培养青年教师”的原则,大学区英语工作室开展了“搭档小组集体备课系列活动”,从形式和内容上进行了改变创新,由老、中、青结合成三人备课小组,“老带青、青促老”,使更多的年轻教师切实体验备课的基本原则、规范过程、操作方法,以“互帮互助”的形式达到“共同进步”的目标,有7位英语老师被相继评为“第十大学区优秀教师、师德标兵”。

5.设立共同研究课题,鼓励学区老师进行自我发展规划

西电实验小学英语组、陕师大大兴新区小学英语组积极开展浸入式英语课程教学研究。劳动路小学英语组也相继开展了“小学英语词汇教学方法研究”的西安市基础教育小课题,并于2013年6月顺利完成市级小课题结题工作,并再次申请了新课题。2012年11月,西电实验小学英语组与劳动路小学英语组参与研究了“新课标形势下小学英语网络作业形式探究”的“十二五”规划课题。经国家相关部门严格审核,双双被中国教育学会英语专业教学委员会授予“部级英语十二五规划课题陕西省首批实验基地”。

6.建设学生特色英语活动形式,以活动促学生全面发展

研究、学习、探索、设计,开展具有自己特色的英语活动,形成学区的品牌活动是我们一个创新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设想和目标,也是我们工作的一个突出亮点。大学区首届和第二届英语口语大赛经过初赛到决赛,取得了完满成功,受到一致好评。活动是由学区长陆锁英校长提议,亲自指导,陕师大大兴新区小学侯西科校长、劳动路小学张晓丽校长协调组织,学区各学校英语组全体老师共同参与的结晶。此次活动先由三所成员校进行班级、年级选拔,经校级初赛后进入学区级决赛。比赛形式有儿歌、故事、演讲、歌曲、小品剧等。此活动加强了学区英语特色建设,锻炼了学生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是学区间校际交流的一次有意义的尝试。此外,工作室鼓励老师积极参加各类学生竞赛活动,李阿妮老师获第六届奥林匹克杯作文大赛全国优秀奥林匹克作文教练员称号。劳动路小学在中央电视台“希望之星”英语风采大赛省级选拔赛中被评为“陕西省优秀组织单位”。陕师大大兴新区小学在第九届中国优秀特长生艺术节全国总评选活动中荣获儿童A组朗诵类银奖和英语类铜奖,姚艳敏老师获优秀指导教师奖。劳动路小学在第五届、第六届奥林匹克作文大赛中均取得了可喜成绩,三位英语教师获指导类一等奖,学校获得优秀组织奖。

7.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省、市区教研活动,拓展视野

2012年10月,马玲老师受莲湖区教育局推荐参加西安市第二届基础教育资源专家评审。2012年,马玲老师参加莲湖区第三届小学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获英语学科一等奖;李明明老师教学论文《i+1英语浸入式教学探索》获西安市教科所一等奖;刘清老师、郭晓茜老师、刘磊老师、张筱宜老师的论文获“第八届全国中青年教师(基教)论文大赛”二等奖;李阿妮老师教学课件《My home》获西安市优秀资源课件二等奖。2013年5月,马玲、郭晓茜老师荣获“第七届全国小学英语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优质课一等奖,刘清老师获得全国二等奖。郭晓茜老师获陕西省最佳语音语调单项奖,马玲老师的论文获全国一等奖,另有5位老师的论文获得了二等奖,2位老师的论文获得了三等奖。在中国基础教育研究会第九届全国中青年教师(基教)论文大赛中,有9位老师的教案获得了一、二、三等奖。在西安市教育学会主办的“2012年教育教学科研成果”征集活动中,9位老师获一、二、三等奖。

8.继续办好英语浸入式教学,推出优秀教师的精品课程

2012年3月“浸入式英语”课题组第二次教学研讨活动在陕师大大兴新区小学举行。2012年4月,英语浸入式课题组专家康叶钦博士来到大兴新区小学指导英语教学工作。2012年11月,浸入式英语课题组总负责人前往大兴新区小学进行听课指导,听取了浸入式语音课综合课程,受到专家一致好评。2012年12月,劳动路小学与陕西省周至县终南镇马庞寨小学的联谊活动中李阿妮老师进行了词汇展示课,取得了很好的效果。2013年3月在西电实验小学成功举行浸入式英语教学观摩活动,2013年5月在陕师大大兴新区小学成功举行浸入式英语教学观摩活动,在专家指导的基础上,探索浸入式教学研究提升的途径和方法。2013年5月,刘清老师代表本大学区参加莲湖区小学英语教改研讨课观摩活动并做示范课,受到与会老师和专家的肯定和好评。

9.研究课内教学和课外活动、教育的衔接,提供指导办法

2012年10月,西电实验小学为一年级新生印制了《学生英语学习情况调查表》,对每位学生的英语学习环境、背景、教材的使用、对老师的意见要求、家长对英语学习的认识等情况做了了解和沟通,为更全面细致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打好基础。9月,陕师大大兴新区小学英语组为各年级学生印制《英语听读情况反馈表》,让学生回家后将听读内容、听读时间予以记录,做好学生在家的听读监督。11月,劳动路小学针对高段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制定了词汇过关测评卷,及时了解学生阶段性的学习情况,根据测评结果,进行反思分析,调整教学方法。各成员校英语教研组实行集体备课,对教材的重点难点予以深层剖析和讨论,并于课后进行及时的反思。

10.携手国际志愿者,加快国际化教育教学步伐,提升办学品位

2012年6月,美国的大学生志愿者Ten-zen和Mesa来到了陕师大大兴新区小学,2013年5月新西兰Mark Taylor,2013年9月美国加州Anna和丹麦Sara来到西电实验小学进行教育教学活动,英语老师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建立了良好的友谊。此外,劳动路小学聘请来自加纳的 Bobby老师讲授英语课,陕师大大兴新区小学聘请拥有TEFL资格证书的Tanya Blank老师全面讲授浸入式英语课,接受加拿大浸入式英语课题组专家访问及美国杨百翰大学参观交流团访问,全面提高了英语教学品质。

在担任英语组教研组长,组建大学区英语名师工作室的过程中,我们以西安市大学区建设为契机,积极探索名校引领示范作用,开拓名师工作室在教育均衡中前沿阵地作用,实现名校和薄弱学校优质课堂教学和品牌活动资源的共享,不仅提升名校英语教学,同时带动薄弱学校同步发展,实现校际教育教学、特色活动的共建共享,使大学区内所有学生享受同等的教育。

小学语文教学经验分享篇5

生活化教学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也有助于学生积累情感,从而激发其求知的欲望。语文教师要不断探索生活化教学的有效途径,切实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实效。

关键词:

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有效途径

语文教学着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四大能力,要想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就必须把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实施生活化教学,让学生通过生活中丰富多彩的内容来充实自己的知识库藏,提升自己的观察能力,增加自己的情感体验,从而逐渐提升其语文素养。

1生活化教学及其意义

所谓生活化教学,就是将某一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生活背景之中,让学生通过参与生活体验,从而激发出学生的激情和学习兴趣,并养成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的好习惯,以获得源源不断的鲜活的知识积累,并使学生得到精神的熏陶,陶冶情操,不断提升其文化素养和人格修养。生活本就是知识的源泉,让教学回归生活是尊重教学规律的体现。生活化教学能够把书本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放松的心态下进行学习,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增加学生的情感体验,尤其能够培养小学生热爱生活、关爱自我的良好品质,它对小学生完美人格的塑造具有重要意义。此外,生活化教学还能够不断满足小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2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的有效途径

2.1通过观察,增加生活体验:小学生大都活泼好动,他们对生活的关注比较简单,或者对生活大都是无意识的,这不利于学生对语文教学内容的理解。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多关注生活,多观察生活,不断增加自己的生活体验。例如,到了春暖花开的季节,可以让学生走进大自然去观察万物复苏、百花盛开的情景,观察人们徜徉在万花丛中那幸福喜悦的笑容,观察农民忙碌播种的繁忙景象。有了这诸多的生活体验,学生在对课文内容进行理解时就会轻松很多,也深刻很多。例如,在学习《珍珠鸟》这篇课文时,若学生没有生活经验的话,对课文中珍珠鸟的理解会有一定的困难,如果学生有了生活的体验,生活中见到过珍珠鸟这一动物的话就能轻松学习课文,能够对文中“尖细又娇嫩的鸣叫”“涂了腊似的小红嘴”等描写有更深刻的理解,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

2.2通过聆听,丰富生活情感:教师在进行生活化教学中,可以通过“听”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感受生活,丰富情感。“听”的方式有很多。首先,教师在课堂上要为学生提供“听”的机会。教师在进行新课导入时,可以用讲生活中故事的形式让学生认真去听。例如,在学习《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课文时,教师就可以给学生讲述的一些趣事,以及能够展示外交智慧的故事和认真工作的情况,让学生对有个整体的印象和基本的情感态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也能使学生更容易理解课文中所讲述的年轻时的立志故事。其次,学生之间可以互相倾听。让学生在课余时间互相讲一些生活中的趣事,以此增加学生之间的感情,更能够使学生分享别人的生活乐趣。最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后去听家长及家中长辈讲一些生活中的见闻,尤其是他们之前的艰苦奋斗史,这样能够使学生更深刻地体谅父母。

2.3通过阅读,积累生活经验:阅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能力,也是学生获取生活经验的重要途径。尤其是作为一名小学生,对生活的理解还不深刻,由于在校时间长,学习任务较重,他们很少把心思放在思考生活上。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给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阅读内容。学生一定要重视阅读教材,因为教材精选的那些文章本身就来源于生活,是生活经验和生活情感很好的结合,值得学生反复学习。小学生阅读的内容要“杂”,天文地理文学科学等书籍都可以拿来读一读,只有“博览群书”才能扩大自己的视野,充实自己的头脑,也才能更好地理解语文学习的内容。

2.4通过书写,再现生活历程:写作是语文的重要能力之一,也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方法。教师既要让学生认真写作,以达到学习目标要求,同时也要通过写作再现生活,以此增加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不断提高学习的效率。让学生进行书写,首先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写日记的习惯。小学是让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阶段,写日记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写作能力,尤其每天写日记,可以把生活中经历的事情进行回忆,把对生活的思考写下来。其次要加强课堂写作训练。日记是让学生把每天的生活进行回忆,而课堂的写作势必会引起学生的重视,学生就会把对生活印象深刻、思考较多的内容重新整理出来进行再加工,这样就能促使学生平时更加关注生活,理解生活。最后,写作后要让学生对所写的内容进行分享。分享写作内容就是分享生活,就是分享每个人认识生活的角度,在关注生活时可以给其他学生一定的启发。

2.5学校、家庭、社会生活是语文学习的主要阵地:生活化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回归现实,让其更加关注现实生活,从而通过生活来增长见识,丰富知识,提高自己的语文学习能力。对于小学生而言,必须从学校、家庭、社会三层次来关注生活。关注学校生活要求小学生多与同学及老师交流,多参与集体生活,让自己真正成为学校的一份子。在家中,除了作业学习之外,更要融入到父母的温暖怀抱中,不断感受他们的关爱。社会是每个人必须面对的生活,里面有丰富多彩的内容,更是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无尽源泉。

3结语

总之,语文与生活密切相关,生活是语文的不竭源泉,语文是生活的浓缩。小学语文必须进行生活化教学,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有了生活这“活”的源泉,学生的语文学习从内容到形式才能更加丰富多彩。

参考文献:

[1]孙欣.找寻生活中的语文元素———浅谈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模式研究[J].赤子(上中旬),2014(21).

[2]刘芳.实现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的几点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5(01).

[3]王盈盈.如何做好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10).

小学语文教学经验分享篇6

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下面谈谈我个人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一点看法:

一、以人为本,让阅读教学踏上回家的征途

树立了“学生主体”的教学观念,我们就要注意操作上的策略。目标尽可能让学生确定,“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想学到什么呢?”问题尽可能让学生提出,“读了这篇课文,针对课文的题目和内容,你能提出自己的问题吗?”问题尽可能让学生解决,“有了问题就要解决问题,那么,你打算怎样去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呢?”方法尽可能让学生掌握,“我想通过读书来解决问题。”“我通过查阅资料来解决问题。”“我们小组可以通过讨论来解决问题。”过程尽可能让学生参与,自学、质疑、探究、合作、汇报、品读、体验等都让学生来参与。知识尽可能让学生发现,“我读懂了这个问题。”内容尽可能让学生选择,“老师,我想汇报这个问题。”

二、人文熏陶,让阅读教学成为精神的家园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因为通过语文学习,可以了解本民族乃至全世界的传统文化,提高人的道德素养。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人文熏陶,语文阅读教学为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提供了有力的凭借。语文教材,“民族、现代、简约、开放”它的课文以深刻的思想、生动的形象反映生活,揭示人生的真谛,赞颂真善美,鞭挞假恶丑;它的课文往往以一种无法抗拒的力量,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

三、平等对话,让阅读教学提升语文的素养

《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对话”的本质不是用一种观点来反对另一种观点,也不是将一种观点强加于另一种观点之上,而是一种“共享”,是师生之间共享知识、共享经验、共享经验、共享智慧、共享人生的意义与价值等。由此可见,语文阅读教学不只是一种知识传授的过程,而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平等的精神交流,通过“对话”获得人生体验和生活智慧的过程。首先,教师要注意与学生之间是平等的对话。林晓娜:“你已经品味得相当不错了,从风妈妈的话语中我们已经能体会到风妈妈让孩子去做什么事了”;如李晓宇老师《花钟》中:“我已经通过你的朗读感受到你对花钟的喜爱与赞美,如果你读得再流畅一些就更好了!”其次,教师要注意师生之间的对话是互动的。这种对话是一种双向交流,双方是互相促进的。我们要学会倾听,要充满期待与耐心。

四、情感体验,让阅读教学启迪儿童的灵性

新理念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该说是一种体验。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老师首先要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只有挖掘课文,把情感点化出来,才能打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总之,我们感觉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光照下,新的语文教学应该是这样的:

――新的语文教学,应为学生们提供一个温馨、和谐的人文环境,倾注更多的人文关怀,激发起孩子们的情感渴望,点燃起孩子们的心灵火花,让语文成为学生们人生成长的心灵鸡汤,追求的精神元素。

――新的语文教学,应用全人类文化的神韵去滋润孩子们的心田,引领他们登堂入室,领略人类文化大厦的恢弘气势和神奇美丽,充分享受徜徉人类文化之中的无穷乐趣。

――新的语文教学,应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并期待终身学习带来的快乐。

当孩子的声音触动了我们的耳鼓,那就是音乐。

当孩子的行为触动了我们的眼睛,那就是绘画。

小学语文教学经验分享篇7

一、 分享初次阅读文本的体验

分享初次阅读文本的体验,是关注学生初始认知的状态,这是学生最真实的语文素养的体现。目前的语文课堂,这一环节基本被忽略。忽略的后果是,教师在课堂上难得让学生阅读文本后谈点感受,会有相当数量的学生不知所云。没有老师的讲解,没有参考资料,学生就谈不出自己的见解,学生主动积极的思维被一股无形的力量遮蔽了。于是,我们经常会听到语文老师发牢骚,“现在的孩子,这个问题只要老师没讲过的,他就不会”。我们很少思考,存在这个问题的初始原因是什么?初始原因就是教师在课堂上从来不让学生独立地分享阅读体验。我们害怕学生在谈体验的时候,太浅薄,太混乱,太可笑,太浪费时间。我们不明白,其实频繁地分享自身的阅读体验,孩子的阅读就会慢慢由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的感悟,分享的机会越多,学生间相互影响的可能性就越大,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就越快。有些教师在课堂上偶有分享阅读体验的环节,可是,他总会不由自主地把学生的阅读体验进行简单地“对”或“错”的评价,这种现象也是今天的语文课堂的沉疴,必须下猛药。

其实分享没有对错之分,只有深浅之分,圆缺之分,这只是初次体验,站在每个学生认知的基础上,都是对的。我们有些老师害怕学生会把这种认识带到考场上去,其实这种担心完全没有必要。因为学生在以后教师的引导中认识的偏差会逐步消减。孩子在分享初次阅读文本的体验的时候,他们也会相互借鉴、相互碰撞,在这个过程中往往会形成比较有深度和圆满的认知。当然在分享过程中,更重要的是学生会产生新的问题。这些问题,就让教师进入到了课堂分享的第二个环节,那就是直面问题环节。

二、 直面分享有价值的问题

直面分享问题。有了初次阅读的体验,问题也就随之产生。这个问题不是教师根据教参或根据教师自己的经验设计出来的,而是学生自己阅读文本,分享体验后生长出来的。这些问题是“真”问题,是接了地气的问题。

有些老师也许就会问,学生的问题希奇百怪,有些问题根本就与文章的主题,跟课文的难点重点无关,怎么办?我想说的是,语文课堂非常重要的环节是“引导学生发现有价值的问题”,课堂上教师是“主导”,面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是一个导问者,教师的具体功能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问”是有方向的,教师是要引导的。

“问”是要设计的,师生要修正的。

“问”是有梯度的,是要师生一起铺垫的。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发现)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有时候只是一个技巧问题,同类的问题的解决常常能触类旁通,而发现问题,真正能反映一个学生思维的针对性、敏锐性和科学性。我们的语文课堂为什么低效?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教师剥夺了学生提出问题的机会。

你不问我不知道什么,你却总告知我,应该知道什么。

这个逻辑其实是很可笑的,因为有些问题,学生已经知道了,老师在课堂上依然在走程式。这种强制和剥夺,是很令人生厌的。这种课堂沉疴,严重影响了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实在令人心痛。新课程强调“预设”和“生成”,“预设”是对学生存在问题的充分估计,是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考虑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预设”当然会出乎意料,“出乎意料”往往就是学生最精彩的“生成”,往往最能考验教师的教学功力。课堂搞得像列车一样,按照既定的轨道开,这样的课堂不是引导的课堂,是牵引的课堂。

课堂是由问题铺开的,有价值的问题,往往能牵一发而动全身。这样的问题,自下而上,来自学生,但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在这个环节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教师是学生中首席。如果这个环节处理不好,那么下面最实质的环节很可能就会泡汤。

三、 分享精彩的话语形式,解决问题

传统的课堂,以教师问为主,而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一定是以学生“问”为主。课堂上问题来自于学生,学生的主体性基本得到了保证。接下来我们要探讨的是课堂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这里仅就话语的形式来谈有效引领的导问式课型解决问题的基本话语策略。

一是要谨慎使用的独语式 由老师来讲,学生保持沉默,拼命记录。这种课堂目前在课堂中不少见,如果不是公开课展示,很多老师平时就是一言堂。这种方式的好处是,教师能很快走完课堂的程式。至于学生的反馈怎么样,教师在45分钟内,就不管不顾了。这种课堂就整体而言是低效课堂,是经不起当堂测试的课堂。因此,45分钟独语,就是满堂灌,相当可怕,最好不用。但这种教学并非一无是处,老师讲得精彩,学生兴致盎然,也不失是一节好课,这种课在迫在眉睫的应试阶段同样能起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可惜的是,常态课沉浸独语世界,不乏其师,这就直接导致了语文课堂的低效或无效。

二是谈话式 谈话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又称问答法,其特征是教师问,学生答。如果师生们问题设计得好,对启发思维有很大的作用。谈话式的弊端是学生往往是被动地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谈话式的语文课堂是普遍的,有两种表现仍是今天语文课堂解决问题的常态。

表现之一是课堂上教师对学生个体的追问比较多,学生被穷追猛打的状况比较普遍。课堂上的提问者永远是老师。这种学生单方面思考的投入,就使得课堂气氛紧张,学生在这种气氛中提心吊胆,很难有愉悦的身心

体验。

表现之二是教师满堂宣讲,时时发问,学生齐答。一问一答,表象热闹,真正投入者无几。这种问答,往往无法发现个体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更无法让学生了解获取知识的由浅入深的基本途径。在方法层面上,这种问答基本无效。

以上两种表现,解决的问题如果是自下而上的,还好说。要命的是这些问题全是教师设计的,其课堂效果可想而知。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不是学生中的首席,也不是课堂的主导,而是课堂上的一“霸”。

以谈话来解决问题,最后必然绕不开比较、归纳、提升、总结。我们的语文课堂上,经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教师以谈话的方式追问学生“作品中人物的性格是什么?”问甲,问乙,问丙。老师的反馈是甲好、乙好、丙好,充当了好好先生后,教师不问“谁的最好,好在哪里?”教师在关键时刻不引导学生对甲乙丙进行比较归纳,也不作更高明的提升以及完美的总结。这样的谈话课堂平平淡淡是零敲碎打,热热闹闹是鸡飞狗跳,结末是学生糊里糊涂,一节课的效果是,学生对文本只是混了个眼熟。这样的课堂效果当然不好。

三是对话式 “生活就其本质说是对话。”这是前苏联文学理论家、批评家米哈伊尔・巴赫金对对话的哲学认识。他认为与对话相反的是独语。对话既是目的又是方式,它强调对话参与者的投入,没有使对话参与者产生变化的交谈不能称之为对话。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对话式课堂要营造良好的气氛,最好的方法是把课堂研究的问题转换成话题。这是钱梦龙先生惯常使用的方法。钱梦龙先生执教《故乡》时,给学生提供了下面几个话题:

1. 关于“我”;2. 关于闰土;3. 关于杨二嫂;

4. 关于宏儿和水生;5. 关于“我”的希望;

6. 关于写景。师生双方围绕这些话题进行交谈,在交谈中,学生相互质疑、共同解答,老师只是一个平等的一员参与其中,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有时也给予必要的启发、指点。下面是一段钱先生的课堂实录:

生: 为什么把杨二嫂叫做豆腐西施?

师: 是啊,为什么呢?

生: 西施是个有名的美人,杨二嫂长得漂亮。

师: 还有个同学在提问题的小纸条上说是因为杨二嫂的豆腐做得好,做得又白又嫩。是豆腐好还是她有点漂亮?

生: 是有点漂亮!

师: 你怎么知道的?

生: 是打扮出来的漂亮!

生: 因为杨二嫂的关系,豆腐店的生意就特别好。

师: 大家去看杨二嫂,豆腐生意就好起来了,是吗?这样写带有点什么意味啊?

生: 讽刺。

生: 我还有个问题,99页第二行“我却并未蒙上一毫感化”,“感化”是什么意思?

生: 是影响的意思。

师: 好,还有什么解释?

生: 在意识和情绪上起反应。

师: 你这个解释从哪里来的?

生: 字典上。

师: 对了,两种意思都有。

生: 因为“我”当时年纪小,所以豆腐西施虽然漂亮,“我”一点也不感兴趣。(大笑)

师: 啊,我很同意你的意见。

(见《钱梦龙与导读艺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我们贴着米哈伊尔・巴赫金对“对话”的哲学认识来看钱先生的这段课堂实录。可以突显以下两个关键词:

关键词之一:“投入”

对话式课堂师生双方倾情投入,情感态度都是积极的,都是主动的。钱先生的对话课堂有多个回合,不像我们常见的课堂对话,师生间,生生间的对话常常只有一个回合,课堂像急着赶路一般。

关键词之二:“变化”

正是因为对话有多重回合,师生间、生生间才有你来我往的碰撞交流,对话的参与者都产生了“变化”,这个变化不仅表现在学生对杨二嫂有了比较透彻的认识,就连老师对人物可能也有了新的认识。米哈伊尔・巴赫金认为“没有使对话参与者产生变化的交谈不能称之为对话”。显然,钱先生课堂上所营造的对话,是实实在在的对话。

课标强调:“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教师是学生中的首席。”钱先生的课堂对话淋漓尽致地践行了课标精神。

比较三种话语形式,显然对话式是课堂话语的最高形式,也是最精彩最富内涵的

形式。

当然,我们并不认为,课堂全用对话式一定最好,教师在课堂上采用哪种话语形式决定于教师的智慧。难得独语,适当谈话,主场对话,能使课堂变化多姿,进而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这是完全可能的。

小学语文教学经验分享篇8

摘要:如果我们的语文课堂像诗一样美,就会让学生在课堂中获得美的享受,学习到语文中的美。这样,学生定然会提高学习兴趣。让学生爱上语文,乐于学习语文,从而达到实现有效教学的目的。

关键词:兴趣:意境;文本的美:课堂结构:情感体验

这段时间,我在教学中这种感受与日俱增:课堂气氛太沉闷,有时沉寂得像一潭死水。语文课虽然作为三主科之一,但它的地位在学生的心目中还不如小科重要,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不高。如何才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语文课堂不再沉寂?我觉得教师应在背课上下功夫,让语文课堂美起来,把课堂变为师生展示才情的地方,变为心灵与心灵交流的地方,但究竟如何让语文课堂美起来,结合教学实践我总结了以下经验。

一、妙用导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中,采用精妙的导语可以起到“投石激浪”的作用,往往瞬间就可激发学生的热情,引导学生进入五彩缤纷的语文课堂。妙用导语作用很大,所以每节课的开头我都会精心设计导语。

二、创设美的情境。

营造诗般的情境是提升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平台和环境。可以使学生感悟到语文课堂的美,在美好的情境中更能启发学生发现问题,调动思维的积极性,又可以促进师生之间及学生之间的互动,以达到有效教学的效果。营造诗般的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苦学”变为“乐学”,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课堂真正成为有效课堂。

三、挖掘文本的美。

语文课本上的经典作品之美无处不在,人选语文教材的文章可以说是精妙绝伦,不仅具有典型性,而且各具特色。它存在着自然美、情感美、语言美、画面美、音乐美等。如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有“心怀天下”的情操美,朱自清的《春》有“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的风光美;沈从文的《边城》有浓浓的人情美: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有结构美,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有语言美和画面美,文一多的《死水》有音乐美……把这些美充分挖掘出来,充分展现出来,就可以让学生得到无比的享受、无比的喜悦,这本身就是一种美。所以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充分地感受作品的美,在阅读中引导学生领悟作品中的人性美和人情美,在体验中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生活美,在诵读中饱览作品的自然美,在品味中学习作品的语言美和艺术美,在阅读中深刻感受作者的人格美。

例如,我在教《荷塘月色》这一课时,用多媒体课件,先让学生鉴赏本文的画面美:月下荷塘。比如,“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美,无处不在,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雕塑家罗丹道出了这一亘古不变的真理。因此,在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中,不是没有美,而是我们没有发现美,没有用心去创造美。如果学生真正品味到了语文的美,上课变成了一种美的享受,学生定会有语文学习的兴趣,课堂不再沉寂,效果岂能不好?

四、创建散文诗般的课堂结构。

如果把教材比作建筑材料,那课堂结构便是建筑师的匠心。单单有了材料,绝不能成为房子。准备好了所有材料,如果建造的结构不当势必会影响房子的质量。课堂教学也一样。如果一位教师营造美的情境,挖掘了教材的美,而课堂结构却没有安排好,整个课堂乱糟糟的一团,学生怎会有学习的兴趣,课堂怎会完美有效。我执教《我的空中楼阁》时,关于课堂结构我作了如下安排:首先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意,把握文脉,选好鉴赏点,其次组织学生鉴赏文章的美。引导学生细读,细品,背诵积累,最后,美读课文,构建学生心中的小屋。整个课堂浑然一体,条理清晰,灵活而紧凑。诗般的课堂结构使学生的语文学习成了一种享受。

五、品味意境美。

意境是作者的思想感情与所描绘的景物融为一体所达到的一种艺术。在语文教学中,对意境的品析容易引起学生心理的共鸣。然而在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仅限于把自己对意境的理解强加给学生,忽略了学生对意境的体验,忽略了由此领会到的想象美。要领会意境,就必须在教师的引导下,抓住作者所描写的景物,结合作者的情感,联系自己的阅读经验,放飞学生的想象,让学生深入作者所描写的意境中,这就是想象再造的过程。

例如教学《边城》一课时,我让学生充分解读文本,建构自己的阅读体验。具体要求是请认真阅读后,用你的慧眼细腻的心去寻找、去体验、去感悟边城人的人情美。沈从文的小说描写了美丽的湘西风光,作者以青山绿水作背景,描绘了一幅幅优美的令人神往的画面。作品中的人物善良、美丽、虔诚充满人性美,学生汇报时,各人的切入点不一样,把边城的美体会得淋漓尽致。在以上过程中,学生以作者的思想感情为经,以作者描绘的景物为纬,体会到了文章的意境美。

六、运用美的语言。

诗一般的语言美,诗一般的结构,还要运用诗一般的语言表达出来,给人以美的享受。教师的语言美在课堂是“催化剂”,它能直接地与学生进行思想情感的交流,唤醒学生的各种体验。如果我们语文老师在课堂上运用诗一般的语言,或风趣幽默,或简洁凝练,或豪放激越,或婉转清新……那么学生在接受教师的所授的知,所传的道的同时,定会保持积极愉悦的心情,使语文学习成为一件赏心悦目的事。比如在讲一抒情散文的时候,老师有感情地声情并茂地范读课文,就能唤起学习读的欲望,使学生想学习,爱学习,形成对语文学习的浓厚兴趣,真正实现客观有效的教学。要想做到语言美,这要求我们老师要不断学习,丰富自己的学识,做到引经据典,出口成章。

七、尊重学生的知识再创造,关注学生情感体验。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