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高血压二级预防措施8篇

时间:2023-07-27 09:28:39

高血压二级预防措施

高血压二级预防措施篇1

【关键词】 冠心病 分级 预防

一、一级预防

冠心病的一级预防—即对危险因素的干预。公认的冠心病危险因素包括:男性,有过早患冠心病的家族史、吸烟、高血压、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浓度经重复测定仍

1.血压升高、高胆固醇血症和吸烟被认为是冠心病最主要的三个危险因素。目前强调在抗高血压治疗时需同时注意控制其它危险因素,因为血压升高易伴有高血脂、高血糖、纤维蛋白原升高以及心电图不正常。

2.降低血清胆固醇实验表明,只有维持较长时间的理想胆固醇水平,才能达到预防冠心病的发病或不加重冠心病的目的。建议主要通过非药物途径在人群中预防血脂升高。首先,应广泛开展卫生宣传。血清总胆固醇水平与冠心病有极显著的相关性。当总胆固醇在5.2~6.21毫摩/升(200~239毫克/分升)或(和)LDL-C为3.4~4.1毫摩/升(130~159毫克/分升)时,可采取非药物的干预,总胆固醇≥6.24毫摩/升(240毫克/分升)的高胆固醇血症者,应在医生指导下采取药物和非药物两种降脂措施。

3.宣传戒烟和劝阻不吸烟应采取各种措施向无烟社会迈进,例如,禁止青少年吸烟,提倡中年人戒烟,劝告老年人少吸或吸低毒烟等。

4.减肥 主要是减少热量的摄入和增加运动量,超重和肥胖者应减少热量。但通过极低的热量摄入或完全饥饿以达到迅速减重的方法,是不可取的。

此外,因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始于儿童及青少年时期,故冠心病的预防应从儿童开始。重点应注意不使儿童过胖,预防血压升高及阻止儿童成为烟民。

一级预防在国外尤其在美国已经取得较好的效益。国外已经有十多个国家冠心病的发病率明显下降。一级预防的主要措施有:

(1)不宜吸烟。

(2)加强体力活动锻炼。

(3)减胆固醇的摄入。

(4)定期复查血压,一旦升高时进行防治。

(5)定期检查血脂,一旦升高进行处理。

(6)保持适宜体重,防止体胖及超重。

二、二级预防

二级预防是指对已经患者冠心病的患者所采取的预防措施,防止病情发展和病情突变;预防心肌梗死及预防猝死。主要措施有以下各方面。

1.宣教群众

对于冠心病有正确认识,既要定期复查,不能麻痹大意,又不能焦虑不安,增加思想与精神上的负担。无禁忌证时,务必采取“ABC”疗法。A即服用阿司匹林,B即用β受体阻滞剂;C为降低高脂血症。

2.改变饮食习惯

见冠心病的治疗中饮食治疗。

3.加强体力活动锻炼

根据自己的习惯和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体力活动。体力活动锻炼以不引起症状为限。防止超负荷强力体力活动,否则会引起冠脉痉挛、心绞痛发作,甚至AMI。

4.戒烟,防止过量酗酒。

5.防治高血压

将血压控制在满意水平(根据年龄决定),年轻人将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17.3/11.3kPa(

6.防治血脂增高

通过控制动物脂肪及胆固醇的摄入,体力活动及药物治疗,将胆固醇控制在常数170加年龄的范围内,三酰甘油升高者注意减少糖类入量,控制血糖在8.3mmil/L(150mg%以内)。有效的降脂药物为他汀类与贝特类。 转贴于

7.防止突破(冠心病事件)。

三、三级预防

冠心病有意想不到的突变,为此在入洗澡间,上飞机长途旅行,赶火车过天桥时,尽量舌下含化一片硝酸甘油片,另外避免过份喜、怒、哀、乐等兴奋交感神经的活动。

对心绞痛发作或AMI所采用的预防措施,主要为:

(1)有症状的冠心病,坚持用药,最好消除心绞痛发作,应用β受体阻滞,降低血黏度及防止冠状动脉痉挛,预防心肌梗死及猝死。不论心绞痛发作、急性心肌梗死或预防猝死,β受体阻滞剂应用越早越好。有些顽固性心绞痛,须用β受体阻滞剂将患者的心率降低到能耐受的最低限度(即不引起乏力、胸闷、头晕与血压下降为限。虽然心率不到60次/min,或保持在50~60次/min,只要无自觉症状,提示可以耐受)。国内外经验证明,β受体阻滞剂可以减少心绞痛发作,减少冠心病的猝死25%~45%;急性心肌梗死及早应用有助于缩小急性心肌梗死的梗死范围达50%以上,再梗率下降35%~40%,猝死率减少20%~40%。

(2)定期健康检查,定期复查心电图,掌握病情变化。我国国家“八五”攻关课题-急性心肌梗死的二级预防证明,不仅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可以通过二级预防减少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率(服用小剂量肠溶性阿司匹林),而且急性心肌梗死的泵衰、猝死及再梗死的并发率也是可以减少的。北京7家医院对1106例急性心肌梗死,服用肠溶性阿司匹林50mg/d,β受体阻滞剂阿替洛尔、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依那普利,随诊18.8个月,心脏性猝死24例(2.2%),心衰死亡6例(0.5%),再梗死36例(3.3%),心脏事件总计66例(6.0%)。猝死率以‰/月计算,对照组、阿替洛尔组、依那普利组分别为1.7、0.55、1.16。阿洛尔组猝死率减少67.8%。再梗死率三组间无差别,分别为3%~4%。治疗组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自身增加重,对照组为0.2%,阿替洛尔组为2.4%,依那普利为4.6%。提示左室功能下降的患者疗效更明显。

国外报道,阿替洛尔使阳性的晚电位80%变为阴性;美托洛尔能使83.9%变为阴性。

参 考 文 献

[1]李莹,王抒,陈文祥,徐晨,吕敏,李健斋.多中心临床试验研究中血脂测定室间质量控制[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4,27:656-659.

高血压二级预防措施篇2

【关键词】冠心病;分级预防;探讨

【中图分类号】R54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4-0401-01

流行病学的资料显示,中国的疾病结构近年发生很大变化,冠心病发病率由1957年的第五位到1975年的第二位,到1984年就已经上升为第一位。由于其发病率与死亡率高,被称为“第一死亡杀手”.目前临床上尚缺乏根治性措施,因此对冠心病的积极预防便有着尤为重要的意义。

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冠心病是一种受多因素影响的疾病,甚至有研究将影响因素列有246种。许多流行病学家将影响冠心病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分为:①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因素;②一些易患冠心病的生活习惯;③冠状动脉循环受累的临床指征,以及性别、年龄、家族史。这些指征并非致冠状动脉病变的危险因素,但可预示冠状动脉已有相当程度的病变。除性别、年龄、家族史外,其他因素都可以预防和治疗。

本文将冠心病的预防分为三级:一级预防是指对尚未患上冠心病的人群采取措施控制或减少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以防止患病,减少发病率,消灭冠心病于萌芽状态。二级预防是指对全人群检查和发病筛查,以早发现、早治疗;对已患上冠心病的患者采取药物或非药物措施,以预防病情复发或防止病情加重。是对病情的干预。三级预防是控制和减少心肌梗死的危险因素,延长或逆转病程进展,防止急性冠状动脉事件发生。是对预后的干预。

1 一级预防措施

冠心病一级预防是预防和减少冠心病总体负担的基石,是对危险因素的干预。冠心病的一级预防措施包括两项措施:

1.1 加强健康教育:是社区居民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及时阻断危险因素作用从而预防疾病发生。

对整个人群进行健康知识教育,提高公民的自我保健意识,避免或改变不良习惯,如戒烟、注意合理饮食、适当运动、保持心理平衡等,从而减少冠心病的发生。

1.2 控制高危因素:冠心病的高危人群危险因素中如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肥胖、吸烟、少活动的生活方式等是可以改变的;而有些是无法改变的,如冠心病家族史、年龄、性别等。就此采用如下策略:

1.2.1 彻底戒烟,且远离烟草环境:吸烟可诱发冠状动脉痉挛、血小板聚集、降低冠状动脉及侧支循环的储备力,加重冠心病,诱发再梗。被动吸烟也可以增加冠心病的发病率,由此要远离烟雾环境。它是一级预防的关键问题。

1.2.2 合理膳食:低热量,控制体重;限制脂类和胆固醇,血脂异常是冠心病主要危险因素;低盐补钾;保证充足的膳食纤维;适量饮酒。

1.2.3 控制体重:超重和肥胖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通过限制饮食和体育锻炼使各项指标控制在正常体质指数范围内。稳定型冠心病可进行有氧运动和柔韧性运动,不稳定型不宜参加运动。

1.2.4 控制血压:高血压是冠心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尤其是有家族史的在青少年期就应预防高血压,目标为140/90mmHg或者糖尿病或慢性肾病患者,则为130/80mmHg。

1.2.5 控制糖尿病:糖尿病患者患冠心病的发病率是非糖尿病患者的3―5倍,而且与冠心病的严重程度有关 ,糖尿病对全身血管都有破坏作用,患者处于冠心病的高度危险之中。

1.2.6 保持心理平衡:抑郁、易怒、紧张是冠心病发作的重要因素,积极调控情绪有利于自身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

2 二级预防

在人群中对冠心病早发现、早治疗,是对病情的干预。其目的是改善症状、防止病情进展、改善预后,防止冠心病复发。

2.1 首先要控制好各种冠心病的危险因素

定期筛查早防早治:通过健康教育增强自觉检查和早期就诊意识。对高危人群和个体,通过普查、筛查和定期体检,及时诊断和治疗冠心病等危重患者。

高血压:高血压患者舒张压降低5mmHg,冠心病减少21%.因此对高血压高危人群,至少每年2-4次,并做相应检查,此外儿童和青少年应每年测血压一次,20岁以上成年人除每年测一次血压外,每次就诊都应测血压借以早发现和减轻高血压带来的危险.

高血脂:总胆固醇下降10%心肌梗死总发生率下降15%,降低低密度值蛋白胆固醇,可使冠心病事件和死亡率降低27%―35%。因此大于20岁者应五年查一次血脂;大于40岁男性、绝经后女性、冠心病家族史每年至少一次;高血压、糖尿病、吸烟、肥胖或已有冠心病、脑血管病者每年2―3次。

高血糖:筛查高血糖的目的是预防冠心病的发生与发展。对高危人群监测血糖每年大于1次,必要时检查餐后2小时血糖,并加强冠心病事件的监测,即监测血糖、血脂、血压和控制危险因素。

2.2 规范治疗、警惕先兆、适时转诊:良好治疗效果的保证有赖于在患个体的规范治疗;警惕先兆能降低各种冠心病事件发生率和死亡率。有症状及时转诊于专科医院可早期明确有否冠心病事件,并确定治疗方案。

2.3 冠心病的二级预防有五道防线,应全面综合考虑,并持之以恒。提倡双有效―有效药物和有效剂量。

A.aspirin抗血小板凝聚

anti-anginals抗心绞痛

B.beta-blocker预防心律失常,减轻心脏负荷

blood pressure control控制好血压

C. cholesterol lowing控制血脂水平

cigarettes quitting戒烟

D.diet control控制饮食

diabetes treatment治疗糖尿病

E. education普及冠心病教育

Exercise有计划、适当的运动锻炼

3 三级预防

就是预防或延缓冠心病慢性合并症的发生和发展,目的是减少和控制心肌梗死危险因素,延长或逆转病程进展,防止急性冠状动脉事件发生。

重症者,采取积极、及时的抢救措施及治疗护理项目,提高抢救成功率;病情较轻提倡早期综合治疗,采取康复护理、功能恢复等,降低病残率,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做好患者的用药指导提高患者的用药依从性,维持治疗效果。

4 小结

控制冠心病的关键在于预防。加强一级预防,防止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消灭冠心病于萌芽状态;重视二级预防,提高全社区冠心病的早期检出率,加强治疗,防止病变发展并争取其逆转;关注三级预防,及时控制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延长病人寿命。冠心病患者通过实行有计划合理治疗和积极的自我保健相结合的对策,做好饮食调养、体育运动及药物预防,可以防止冠心病病情复发和恶化。

参考文献

高血压二级预防措施篇3

 

关键词: 高血压;社区;干预

1 高血压社区干预的必要性

国外九项前瞻研究结果显示舒张压105mmHg者比76mmHg者患脑卒中的危险增加10倍,患冠心病的危险增加5倍。美国弗莱明翰研究34年随访结果表明血压水平在最高四分位者比最低四分位者患心力衰竭的危险高2~4倍。而大量循证医学证据表明对高血压的早期预防和稳定治疗及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使75%的高血压及并发症得到预防和控制。

国内外经验表明控制高血压的最有效的方法是社区干预,最重要的任务是一级预防(控制危险因素)和二级预防(检出和治疗高血压病人),在社区人群中实施以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为主导,以高血压防治为重点的干预措施。其主要目标是在一般人群中预防高血压的发生;在高危人群中降低血压水平,提高高血压人的管理率、服药率和控制率,最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整个人群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因此,普及高血压知识,从社区干预着手加强高血压的监测和预防,意义十分重大。

2 高血压社区干预的发展

由高血压防治作先导的社区防治概念在60年代末由WHO心血管计划提出。近年来,国际上高血压的防治研究发展较快。在美国,除了坚持在人群中实施高血压筛检和患者随访的方案外,又开展了多中心的高血压综合防治研究,并提出了高血压的综合防治应该是药物与非药物干预并举、一级预防与二级预防并存的新观念。1993年美国高血压检出、治疗和评价委员会就此提出了社区高血压综合防治的报告。日本研究证实,高血压的社区综合防治远比单纯的血压控制或单项的高危因素干预效果为佳,同时在社区慢性病研究中,提出了健康促进的概念[2]。

近二十年来,我国在借鉴发达国家的高血压防治经验上,从“七五”开始,也开展了大量心血管病防治研究。1998年卫生部确定每年10月8日为全国高血压日,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高血压群防群治的热潮,这既说明了党和政府对高血压防治的重视,同时也是全社会开展高血压健康促进项目的一个重要成果。到目前为止,取得了良好效果,已有大量的经验报道及创新发展。

2002~2005年深圳市西乡人民医院所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3个大型社区实行全科医生分片负责制并利用罡正电脑专案管理系统对259例高血压病人进行为期4年的综合管理,通过人一机结合模式管理,结果显示:管理后病人对健康生活的“四大基石”(适当运动、合理膳食、心理平衡、戒烟限酒)在高血压病治疗中所起作用的知晓率明显提高;非药物治疗率100.0%,药物治疗率由32.0%升至73.0%,规律服药率为71.0%,血压控制达标率为95.0%,血压稳定者所占比率为78.0%[3]。

2005年,重庆化龙桥社区被抽查的4913例中,社区抽样调查显示该社区“患病率”为6.29%,跟踪监测血压后,又新诊断高血压患者111例,高血压患病率为8.55%,比以前增加36%。女性“知晓患病率”高于男性89%,而女性患病率则高于男性63%,本研究显示年龄越轻,新确诊的比例越高,表明年龄越轻知晓率越低,因此高血压的防治应从年青人开始抓起[4]。

200709开始,深圳市罗湖区医院以东环街农村社区≥32岁254例高血压病人为对象,经过1年的健康教育、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及药物治疗等措施综合干预,收集相关资料进行患者自身前后比较评价农村社区高血压健康管理团队规范化综合干预措施的临床效果。结果表明通过此规范化管理后,高血压病人的知晓率、服药率、血压控制率之间差异显著,并对农村地区进行以社区为基础的高血压综合干预具有有效性和可行性[5]。

3 高血压社区干预的措施及途径

自200709,全国开展了社区高血压规范管理防治的试点工作,实行对社区尤其是老年高血压病病人实行建档随访、健康教育、饮食、运动及行为干预、心理疏导、合理用药等措施, 应用社区干预的方法对病人及家属实施干预。旨在更好改善病人服药的依从性、降低血压水平。

3.1 全社会关注 由医疗、科研为主向社区综合干预、防治为主转变,由专家行为向政府行为转变,由专业部门参与向全社会参与转变,需要政府加大对慢性病干预在政策上的支持,尤其是报销政策的优惠,并得到社区领导重视,有居委会参与。

3.2 提高医疗卫生人员的业务素质 一项中国医疗卫生人员高血压防治观念和防治知识调查表明:1988年按部级专科、省部级、地县、乡村四个级别选取医疗卫生人员1609人,结果至少有33.1%的医疗卫生人员不知道抗高血压治疗的目的是为了预防心血管事件,而选择血压140/90mmHg作为血压控制目标的占60.8%;几乎所有的医疗卫生人员没有危险分层的概念;正确选择高血压指南推荐的药物治疗标准的卫生人员仅占9.5%;自述对所有高血压患者建议非药物治疗的医疗卫生人员仅占34.5%。

因此可见,我国各级医疗卫生人员是无论是对高血压的防治观念,还是在高血压检出、诊断、评估、非药物和药物治疗以及控制目标等方面的知识应努力跟上国际先进水平,才能具备应有的防治能力[6]。由政府主导,支持经费用于卫生人员的业务学习,不断跟上国内外高血压诊疗的最新进展。

3.3 积极开展社区健康教育 国外经验表明,控制高血压最有效的方法是开展以健康教育为主的社区综合防治,采用高危人群策略和全人群策略相结合的方法。指导患者掌握有关疾病防治知识、提高自我保健和自我护理能力的非药物治疗手段。它强调医患合作、病友互助、患者及家属参与,可以弥补分级动态管理模式的不足,特别适合高血压的日常管理。

3.3.1 正确分级及建档:高血压分级标准可按《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5年修订版》制订的分级标准。1级:收缩压140~159 mmHg,舒张压90~99mmHg;2级:收缩压160~179mmHg,舒张压100~109mmHg;3级:收缩压≥180mmHg,舒张压≥110mmHg。

高血压二级预防措施篇4

【关键词】高血压; 社区防治; 策略建议Study on control strategy of hypertension in community

Du Fangfang

【Abstract】Hypertension is a chronic disease,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nd kidney disease are important risk factors, known as the" invisible killer". With the improvement of people''s living standard, the change of life style, the incidence of hypertension has increased year by year, based on its origin on the basis of the study, proposes the community hypertension control strategy.

【Keywords】Hypertension; community prevention; policy recommendations【中图分类号】R1;R544.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5511(2012)06-0337-01高血压的危害已得到广泛认识,但资料表明:全球高血压的控制情况仍不太理想,最新调查结果显示,我国高血压患者控制率也不容乐观,因此,针对目前严峻的高血压治疗形势,开展高血压的流行病学调查,查找影响本地高血压的各种因素,及其高血压的发病情况和伴随疾病,制定切实可行的社区三级预防策略,是遏制高血压病高患病率,提高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的根本措施,从而提高人群的生活质量,降低医药开支。目前我国社区居民高血压人群较多的原因主要有:居民膳食热量摄入较高,运动量不足,高血压预防知识教育不足,人群对高血压防治知识的依从性低等。近年来,高血压不再被认为是局限于心血管系统受累的疾病,而是多种危险因素聚集、遗传的综合征,可称之为高血压综合征。

老年高血压患者中,并发心脑血管病和糖尿病及其老年性疾病的比例较高,在控制高血压的同时,要兼顾这些疾病的预防和治疗,这就要求我们在高血压的选药疗面要按照高血压防治指南的要求,针对其适应症进行选药和治疗,更加强调高血压防治的个体化原则。对于年龄较轻的群体,由于其健康状况较好,大部分为上班族,工作压力较大,对高血压一级预防的措施重视程度相对不足,因此对这一群体的健康教育力度要加大,特别对于其不良生活方式将会带来的严重后果进行宣传,以提高思想上对改变不良生活方式的重视程度,同时需要加强生活方式改变的督导力度和健康生活方式的宣传力度,因为如果这一群体的高血压一级预防措施的实施不好,这一群体就会成为末来高血压患者的强大的后备军,就不能有利地遏制以后的高血压高发势态,将来就要面对庞大的不断增大的高血压群体,对高血压及其并发症的治疗就不可避免要付出巨大的代价。

高血压社区防治策略的制定:1.切实建立社区高血压防治系统。根据我国国情和社会经济发展特点及过去的经验,社区防治通常的组织形式是由当地政府领导、主管部门领导和专业人员以及基层社区组织和卫生人员组成三结合的防治网。各社区人员组成相对单一,每一社区都有至少一家主要服务于本社区居民的医疗卫生机构,这些卫生机构在业务上统一归属于卫生处管理,各医疗机构根据服务范围的大小,下辖有若干卫生所。已经具备防治网络的组织框架,因此建立由卫生处统一管理,各医疗机构从事专业防治工作,以及和单位工会和社区老年站共同参与的防治系统是行之有效的。2.建立基础资料:包括人口数量和分布特点.各居民建立个人健康档案,开展防治前后疾病情况和危险因素的资料建立,特别是与高血压密切相关的危险因袭和什况要记录准确,各种随访资料,政策的制定和工作开展情况.干预效果的评价等。3.专业人员的培训主要通过举办高血压防治最新进展学习班和研讨会,使专业人员能不断更新知识,及时掌握最新的研究进展和治疗方法。一项社区控制计划的领导人还应掌握更全面的防治技能,如:对社区基本情况和人口、疾病以及危险因素的了解;制定防治计划,内容包括背景、目标、策略、干预活动、评估和经费预算等;宣教材料的设计和制作;调查统计方法;计划效果评价。对非专业人员要重点讲述防治计划的目的和意义及教给他们血压测量的标准方法以及实施健康教育的方法。

具体工作的思路:开展好重点人群和一般人群的防治工作,以三级预防为主线。一级预防措施:1.合理调整饮食;2.戒烟和限酒;3.减肥;4.开展体育锻炼;5.保持乐观心态和提高应激能力6.从儿童期就要开始预防高血压的发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积极开展体育运动,进行高血压预防的教育。二级预防措施:提高高血压的知晓率及管理率,由于高血压早期可无症状,有很多病人不知道,自己的血压水平,因此早期检出高血压并及时给患者治疗和健康指导,对高血压的预防和控制,降低心脑血管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具有重要意义。把35岁以上病人首诊测量血压作为常规检查内容,并在门诊日志和病历中记录血压值。发现高血压病人,由值班大夫填写高血压报病卡,并向患者进行面对面的健康指导,发放健康教育处方,指导正规治疗,宣传高血压防治知识。三级预防措施:对于已经确珍的高血压群体,除了针对于一般人群的健康措施外,要根据其伴发的疾病,如糖尿病、冠心病、血脂异常、肾脏病等选用合理的药物治疗。加强治疗随诊,监测病人血压及其他危险因素和临床情况的改变,与病人建立良好的关系,指导病人了解控制高血压的重要意义以及终生治疗的重要性,了解按时服药以及平稳降压的重要性,了解自己服药可能出现的副作用以及出现副作用及时报告,利于及时处理,从而减少不良反应。参考文献

[1]徐姝迪,丁红,乔莎.新疆医科大学维族、汉族大学生超重肥胖危险因素的分析[A].营养与慢性病——中国营养学会第七届理事会青年工作委员会第一次学术交流会议论文集[C].2010年

[2]郭玉麟,崔铁琦,王心祥,林建平,于绍轶.沿海社区居民超重和肥胖及中心性肥胖与高血压关系的研究[A].华东地区第十次流行病学学术会议暨华东地区流行病学学术会议20周年庆典论文汇编[C].2010年

[3]卫国荣,付朝伟,王法弟,王学才,宋建根,陈跃,姜庆五.农村社区成人超重肥胖现况及其与空腹血糖异常的关系研究[A].华东地区第十次流行病学学术会议暨华东地区流行病学学术会议20周年庆典论文汇编[C].2010年

高血压二级预防措施篇5

针对高危人群的一级预防

脑卒中的预防分为两个级别,其一是针对没有发生过脑卒中的高危人群的预防,叫做一级预防。高危人群包括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房颤、甲亢等患者,针对这些人群的预防可从积极治疗原发疾病、饮食调节、运动疗法、定期体检等几方面进行。

积极治疗原发疾病 高血压被认为是脑卒中的最危险因素,有高血压的人比无高血压的人患脑卒中的危险高7倍。长期持续的高血压不仅会加速动脉硬化,导致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而且在突然增高血管内压力时,可导致脑内血管破裂发生出血性脑卒中。所以,高血压患者一定要坚持合理治疗,将血压控制在一定的水平上。但也注意不要将血压降得过低,因为低血压可引起脑供血不足,易导致脑血管栓塞。其次,应积极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高脂血症、房颤等可能导致脑血栓形成的各种疾病。对于已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症状和病史者,以及有冠心病病史者,应在医生指导下坚持长期预防性治疗。

饮食调节高危人群在饮食上应注意清淡,少吃肥肉、减少食盐的摄人、少饮酒、多吃水果蔬菜。有研究显示,醉酒和长期大量饮酒都会增加脑出血的机会,每天饮酒的酒精含量超过60克时发生脑梗死的危险明显增加;而每天如果增加一盘水果和蔬菜的话,大约可使卒中的危险降低6%。

运动疗法适度运动可预防脑卒中发生,据统计,40岁以后的男性积极运动比不活动的同龄人发生脑卒中的危险低30%。实践中,以每天快走30分钟为例,脑卒中的概率可降低30%。因此,高危人群应该选择一项适宜自己的运动方式,坚持体育锻炼。

定期体检高危人群应定期进行健康体检,及早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

此外,戒烟、有规律的作息时间、保持心态稳定平和,对防止脑卒中发生也大有裨益。

防止卒中复发的二级预防

脑卒中的复发率很高,尤其是首次卒中后6个月内是卒中复发危险性最高的阶段,卒中再复发后,病死率和致残率要比第一次更高,其中有25%的比例因为复发而导致死亡。所以,已发生过脑卒中的患者经治疗好转以后,应及早通过二级预防防止卒中再发。专家指出,卒中的二级预防主要包括以下四方面内容:

正确评估首次发病机制这对于积极有效地进行卒中的二级预防至关重要,只有明确了解患者第一次卒中的发病机制、发病类型和相关危险因素,才能有针对性地采用合理有效的预防治疗措施。

控制危险因素无论是初发还是复发,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冠心病、房颤、甲亢等都是脑卒中的高危因素,如果能将这些危险因素有效稳定在理想范围内,就可以大大降低脑卒中的复发率和致残程度。如高血压患者应该把血压控制到不超过140/90毫米汞柱,理想值应低于130/80毫米汞柱。

调整行为危险因素 比如改变不良生活习惯、规律作息、戒烟限酒、保持情绪的稳定和愉悦等,这些都有助于防止脑卒中的复发。

高血压二级预防措施篇6

高血压病是一种国内外最常见的疾病之一,患病率高达10-20%,它最常见的临床并发症类型就是脑卒中,是世界第一大杀手,第二大杀手是癌症,第三大杀手是糖尿病。

下面拟对高血压与脑血管病当前研究的最新发展态势、相互关系、防治对策等问题进行简要的综述。

1 高血压与脑血管病的流行病学研究

心、脑血管病的病理基础是动脉粥样硬化和高血压。在中国和日本等亚洲国家,脑卒中的病死率是冠心病的4―5倍;而在北美、西欧国家的冠心病病死率则是脑卒中的4-5倍。

流行病学资料表明,脑卒中患者有高血压病史占76.5%,高血压病患者脑卒中发生率比正常血压高6倍,且与血压升高的程度、持续时间长短、年龄和高血压类型有密切关系,脑卒中患者有高血压病史者81.5%,死亡组中有高血压病史者占85%,出血组高血压患者占77.2%,梗塞组高血压患者占73.4%。

我国近年统计,约有高血压9000万人,脑卒中患者500万人,每年新发脑卒中病例高达200万人,每年死亡可达100万人,在存活患者中,75%有不同程度的工作能力丧失,其中40%以上重度致残。同时,大量资料也显示,影响高血压患者的死亡因素与高血压水平和分期有关。Ⅲ期病死率约占59.3%;Ⅱ期占47.2%;I期最低占21.5%。显然这与周围血管硬化程度有关。在我国虽然高血压致死亡原因以脑卒中的并发症最多,已超出心、肾等脏器并发症的病死率之和,但也不能忽视这些重要器官病变共同交织而对高血压相关的病死率产生影响和作用。

2 高血压与脑损害

中枢神经系统是高血压性疾病的主要靶器官,它可以通过加速脑动脉粥样硬化或启动在小动脉和微动脉产生有卒中倾向的一系列病理改变,从而直接损害脑。一般来说,缓进型高血压病10―20年才出现靶器官损害的并发症,而急进型高血压或恶性高血压在1-2年内就可以产生严重的并发症。

2.1 高血压动脉硬化。病理所见:主要累及细动脉和小动脉(直径≤lmm),病变特点是细动脉玻璃样变性,亦称细动脉硬化。由于脑组织无氧储备,对缺血和缺氧的伤害阈值很低,当高血压形成时,随着脑血管调节水平的上移,同时许多生理、生化、免疫因素均参与了细小动脉硬化的形成过程,最终可能造成以下结果:①细小动脉玻璃样变性;②小动脉瘤和微动脉瘤形成;③较大动脉形成梭形或在动脉分叉处形成袋状动脉瘤。

2.2 高血压与腔隙性脑梗死(腔梗)。以往腔梗常被误认为是“动脉硬化性脑病”,后来的影像学及病理学研究发现并非 如此,而且发现高血压在腔梗的发生发展上起着极为重要的 作用。

病变部位多见于大脑前、中、后动脉和基底动脉深穿支,这些小动脉分布在大脑半卵圆中心、胼胝体、内囊、丘脑、桥脑和小脑等部位,侧支循环较少,所谓脑内终动脉的供血区。

目前主要认为小穿通支血管的高血压性透明脂质损伤,即所谓腔梗假说可能是其最常见的发病机理。

有人报告51例CT证实的腔梗患者,均有5―20年以上的高血压病史,收缩压在22-28kpa之间,其中26kPa以上者多为腔隙综合症。可见病程长,血压高者,患腔梗可能性大,

临床症状重。另外,很多患者早期并无临床症状而为CT所证实有腔梗,故把高血压称为“无声杀手”并不过分。

2.3 高血压与脑出血。脑内穿通动脉外膜不发达,且无外弹力层,中层肌细胞少,故管壁较薄,这是脑出血发病率明高于其它脏器出血的一个重要因素。高血压脑出血的病理学原因有三种情况:①脑内小动脉痉挛、缺血、缺氧、代谢障碍,从而造成细小动脉通透性增加,引起漏出性出血,或细小动脉壁破裂出血;②小动脉瘤或微动脉瘤破裂出血;③大脑中动脉与其所发出的深穿支(豆纹动脉)呈直角,易受较高压力血流的冲击,在病变的基础上破裂出血。

高血压脑出血占脑出血的72―81%,以至达94%,一般认为,血压增高时,脑出血自动调节范围上移对脑本身有一种保护性作用,但高血压持续时间过长,过高,这种调节能力将减弱或消失,并且对动脉压骤降的代偿能力降低。另外,血压每天是规律波动的,其特点是白天血压较高,夜间下降,午夜最低;高血压患者仍有些规律,但夜间水平高于正常。

长期高血压患者,夜间血压升高与白天;样,并与靶器官受损害程度有明显的相关性。

2.4 高血压与蛛网膜下腔出血。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因多数是由动脉瘤引起,多以先天性袋状或囊状动脉瘤为主,占90%以上。高血压脑动脉硬化引起的仅占10―15%,其中多为梭形动脉瘤。先天性动脉瘤多发生在脑底动脉分叉处,此处弹力膜多有先天性缺陷,在后天的血流冲击下,特别是在高血压的情况下,更易形成带蒂或带茎的袋状或囊状动脉瘤,这些动脉瘤小到针尖,大到可以压迫颅神经和脑组织。

高血压在这些动脉瘤的扩张和破裂中起着一定的作用。近60%的颅内动脉瘤破裂病人在蛛网膜下腔出血时血压是高的。

2.5 饮酒、高血压和脑卒中。饮酒和高血压关系密切,但一般认为需要超过一定“阈值”时(酒精34―40s/d)尚有影响,如在日本和瑞典分别对长期中等量以上的饮酒人口调查并随访近20年以上证明:饮酒与高血压有密切关系,且为脑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

饮酒引起高血压、脑卒中的可能机制主要为:①长期饮酒者的皮质激素、儿茶酚胺水平升高;②肾素―血管紧张素及血管加压素和醛固酮的作用增强;③影响细胞膜的流动性、通透性,引起钾―钠泵活动异常和离子运功能障碍,使细胞内游离钙浓度增高,外周阻力增加;④导致血小板及凝血功能障碍,血小板功能低下,纤溶活动性增高,凝血因子减少。

在高压病中,有两种影响其脑循环的方式,一种是自动调节,曲线的上移,另一种为颅内、外血管的斑状动脉粥样硬化。两者都使血压在能安全下降的程度方面受到限制。

随着高血压的发展,长期不开放的毛细血管退化,使得机能性的血管稀少,以至成为不可逆的结构性减少。

3 加强高血压 脑血管病的一、二级预防

经降压治疗有效的患者,脑、心血管病的罹患率仍高于血压水平相同的正常血压者,终身降压治疗带来的副反应和对社会及个人沉重的经济上负担更不待言。故一级预防是需要首先考虑的目标。它是指已有危险因素存在,而疾病尚未发生,或疾病处于亚临床阶段时即采取预防措施,以减少个体发病率和群体发病率,所谓“上医治未病”。它的受益将在下一个10年中体现出来。

目前的至少有11种干预措施可供考虑,已证实确有效果的有如下措施:减重、限盐、增加体力活动和忌酗酒是一级预防高血压、脑卒中最有效的措施。另外,减少应激、补钾、补给鱼油,补充钙、镁、合理的脂肪、碳水化合物和蛋白饮食,补充纤维等是有效的。

为提高治愈率和降低病死率,必须加强高血压病和脑血管病的二级预防,把高血压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扼杀在萌芽中。所谓二级预防是指对已患病个体或群体采取措施,防止疾病复发或加重,这些措施常包括一级预防的措施、合理药物治疗及病后咨询等。鉴于目前我国高血压和心脑血管疾病现状,进行二级预防的意义也很重大。要增强人们的健康意识,培养健康行为,采用简便、有效、安全、价廉的药物,同时也要兼顾其它危险因素的治疗。

高血压二级预防措施篇7

关键词:老年高血压;社区护理干预;降压效果

高血压是当前我国主要的慢性病之一,尤其是在老年人群中,高血压成为一种多发病、常见病,这与老年人的年龄特点、动脉硬化等密切关联。并且随着老龄化的加快以及生活饮食的改善发病率日益增多。有数据统计我国高血压患者已超过1亿人数[1],高血压已成为社区老年居民健康的"无声杀手"。高血压长期损害心脑肾等靶器官,是脑卒中、冠心病等疾病的主要原因,如何有效防治控制病情和血压是临床诊治的主要方向,常规护理不全面,不细致,随着医疗改革的逐步推进,社区医疗是未来的方向,一些专家也认为要使高血压的患病率、致死率、致残率得到控制,最有效的方法是社区防治,这也给开展社区护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我院近年来对部分患者采取社区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实践来看疗效显著,下面就此措施的体会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此次病例选取我院2011年1月~2013年12月508例老年高血压患者为观察研究对象,其中观察组(联合社区综合护理干预组)254例中,男性154例,女性100例,年龄60~78岁,平均69岁,其中一级112例,二级80例,三级62例,合并冠心病56例,高血脂症42例,糖尿病34例;对照组(常规高血压护理组)254例中,男性144例,女性110例,年龄60~76岁,平均68岁,其中一级120例,二级72例,三级62例,合并冠心病50例,高血脂症38例,糖尿病28例,所有病例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 高血压的最新诊断标准确立。两组从年龄、性别、高血压分级、合并疾病情况等各方面比较差异不大(P>0.05),具有可比性

1.2临床概述 高血压是一种以动脉压升高为特征,可伴有心脏、血管、脑和肾脏等器官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的全身性疾病,也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我国高血压的患病率已达11.26%。老年高血压患者是高血压的主要患者人群,与年龄增大、主动脉壁内膜和中层变厚、胶原、脂质和钙盐的沉积密切相关,在老年高血压中有半数以上是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ISH),具有较高的致死、致残率,此外,老年高血压常合并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影响着患者生活质量,对其实施社区护理干预是很重要的一环

1.3方法

1.3.1对照组 进行常规护理,主要为基础护理,定期测量血压、血糖,嘱患者遵医服药,配合进行治疗(具体略)。

1.3.2观察组 依托社区医疗点开展社区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具体如下。

1.3.2.1社区健康教育 利用社区有利条件,贴近患者,进行疾病健康教育,提高老年人群高血压知晓率,进行各种形式广泛宣传高血压防治知识,通过发放健康教育手册,举办专题讲座等方式进行健教,利于血压的稳定控制。

1.3.2.2规范化用药治疗 准确记录数值及出入量,观察水肿情况,掌握血压变化规律,为提高血压目标值控制率,制定出适宜老年患者的用药指导,指导患者遵医嘱服药,说明有关降压药的名称、剂量、用法、作用和副作用等,选择副作用低、廉价、长效的控释片剂,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密切观察所服降压药疗效,嘱患者不得随意停药减量,对于可引起性低血压的药物在服药后应卧床2~3 h,变换时也应动作应缓慢。对管理的老年高血压患者建立健康档案,进行定期入户随访,充分考虑患者的身体状况,如疾病程度、疾病分期分级、病程、性别、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情况选择合理药物组合。根据伴随症状合理使用药物,如不可使用干扰糖代谢与脂肪代谢的降压药,如双氢克尿噻利尿剂等。

1.3.2.3生活饮食干预 利用社区条件,从社会环境、身体状态和心理因素同时着手,指导患者进行有益的娱乐活动,保持积极乐观情绪,限盐,合理膳食,戒烟、限酒,保证充足的睡眠,多食水果、蔬菜,进行行为和生活方式优化,制定出个体护理计划,检查患者用药、饮食、运动等措施落实情况,利用社区简便有利条件就地进行中医养生、药膳知识以及熏洗等易行的中医护理技术,选择有节奏的、容易放松的项目,如气功、太极拳、步行等等,或者进行适度中医治疗,选用丹参片、杞菊降压片等。

1.3.2.4心理护理 老年高血压患者多有焦虑、抑郁等心理特点,害怕脑卒中的发生,社区护理时应耐心、亲切、和蔼,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疏导。老年患者降压宜控制在140~159 mmHg为宜,以此减少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老年患者由于社会角色发生转变,产生心理失落感,因此还需要通过心理疏导、放松疗法等心理治疗使患者保持乐观情绪,保持心理平衡。

1.4疗效判定 护理12 w后,对患者血压值、BMI指数、动脉硬化指数及临床症状改善进行治疗前后对比,观察分析治疗效果。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进行t检验,以P

2结果

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社区护理干预效果,见表1。

3讨论

高血压是一种危害性很大的慢性疾病,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当下社区医疗机构成为防治高血压的主体,给高血压管理和慢性病防治带来机遇。社区护理干预有着自已的特点,如病情易于掌握,可就地开展实施等等[2]。

在以往的实践中发现,老年人群高血压患者对高血压知晓率较低、治疗率和控制率低下,服药依从性较差。本组患者我们对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进行社区护理干预,我们体会到,社区医疗有着独特的护理治疗优势,给予积极的护理干预,能有效遏制高血压病的发生。血压的控制是高血压治愈的一个重要考量值,治疗首先要考虑把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血压降下来,在选择降压药时,要考虑到患者的病情。老年高血压病是一种心身疾病,可通过和患者经常接触、交流沟通,密切护患关系,从而提高了遵医率。实践中,还应对社区医护人员更新知识,转变单纯依靠药物的观念由医疗科研向预防为主转变,由高层向社区转变。由于高血压病的发生和发展涉及文化、心理饮食生活及行为等诸多因素,因此控制疾病的发展除使用药物外,还需通过社区护理进行综合干预[3]。

综上,社区护理是一种新型护理模式,开展社区护理可以有效提高防治依从性,有研究也表明,高血压的预防重于治疗,总之开展社区护理干预有利于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血压的控制和症状的改善,值得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邓冬梅.老年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社区护理研究进展[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20(12):258.

高血压二级预防措施篇8

【关键词】  高血压;社区;干预

高血压是以血压高为主要特征的疾病,它不仅表现为血流动力学的异常改变,而且常伴有糖、脂质代谢异常,以及心、脑、肾等靶器官的损害。高血压病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并为国内外公认的身心性疾病。面对庞大的高血压患病人群,极高的致死致残率和极低的服药率、控制率,预防和控制高血压是目前世界范围内的卫生保健和社会问题[1]。

1 高血压社区干预的必要性

国外九项前瞻研究结果显示舒张压105mmhg者比76mmhg者患脑卒中的危险增加10倍,患冠心病的危险增加5倍。美国弗莱明翰研究34年随访结果表明血压水平在最高四分位者比最低四分位者患心力衰竭的危险高2~4倍。而大量循证医学证据表明对高血压的早期预防和稳定治疗及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使75%的高血压及并发症得到预防和控制。

国内外经验表明控制高血压的最有效的方法是社区干预,最重要的任务是一级预防(控制危险因素)和二级预防(检出和治疗高血压病人),在社区人群中实施以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为主导,以高血压防治为重点的干预措施。其主要目标是在一般人群中预防高血压的发生;在高危人群中降低血压水平,提高高血压人的管理率、服药率和控制率,最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整个人群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因此,普及高血压知识,从社区干预着手加强高血压的监测和预防,意义十分重大。

2 高血压社区干预的发展

由高血压防治作先导的社区防治概念在60年代末由who心血管计划提出。近年来,国际上高血压的防治研究发展较快。在美国,除了坚持在人群中实施高血压筛检和患者随访的方案外,又开展了多中心的高血压综合防治研究,并提出了高血压的综合防治应该是药物与非药物干预并举、一级预防与二级预防并存的新观念。1993年美国高血压检出、治疗和评价委员会就此提出了社区高血压综合防治的报告。日本研究证实,高血压的社区综合防治远比单纯的血压控制或单项的高危因素干预效果为佳,同时在社区慢性病研究中,提出了健康促进的概念[2]。

近二十年来,我国在借鉴发达国家的高血压防治经验上,从“七五”开始,也开展了大量心血管病防治研究。1998年卫生部确定每年10月8日为全国高血压日,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高血压群防群治的热潮,这既说明了党和政府对高血压防治的重视,同时也是全社会开展高血压健康促进项目的一个重要成果。到目前为止,取得了良好效果,已有大量的经验报道及创新发展。

2002~2005年深圳市西乡人民医院所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3个大型社区实行全科医生分片负责制并利用罡正电脑专案管理系统对259例高血压病人进行为期4年的综合管理,通过人一机结合模式管理,结果显示:管理后病人对健康生活的“四大基石”(适当运动、合理膳食、心理平衡、戒烟限酒)在高血压病治疗中所起作用的知晓率明显提高;非药物治疗率100.0%,药物治疗率由32.0%升至73.0%,规律服药率为71.0%,血压控制达标率为95.0%,血压稳定者所占比率为78.0%[3]。

2005年,重庆化龙桥社区被抽查的4913例中,社区抽样调查显示该社区“患病率”为6.29%,跟踪监测血压后,又新诊断高血压患者111例,高血压患病率为8.55%,比以前增加36%。女性“知晓患病率”高于男性89%,而女性患病率则高于男性63%,本研究显示年龄越轻,新确诊的比例越高,表明年龄越轻知晓率越低,因此高血压的防治应从年青人开始抓起[4]。

200709开始,深圳市罗湖区医院以东环街农村社区≥32岁254例高血压病人为对象,经过1年的健康教育、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及药物治疗等措施综合干预,收集相关资料进行患者自身前后比较评价农村社区高血压健康管理团队规范化综合干预措施的临床效果。结果表明通过此规范化管理后,高血压病人的知晓率、服药率、血压控制率之间差异显著,并对农村地区进行以社区为基础的高血压综合干预具有有效性和可行性[5]。

3 高血压社区干预的措施及途径

自200709,全国开展了社区高血压规范管理防治的试点工作,实行对社区尤其是老年高血压病病人实行建档随访、健康教育、饮食、运动及行为干预、心理疏导、合理用药等措施, 应用社区干预的方法对病人及家属实施干预。旨在更好改善病人服药的依从性、降低血压水平。

3.1 全社会关注 由医疗、科研为主向社区综合干预、防治为主转变,由专家行为向政府行为转变,由专业部门参与向全社会参与转变,需要政府加大对慢性病干预在政策上的支持,尤其是报销政策的优惠,并得到社区领导重视,有居委会参与。

3.2 提高医疗卫生人员的业务素质 一项中国医疗卫生人员高血压防治观念和防治知识调查表明:1988年按部级专科、省部级、地县、乡村四个级别选取医疗卫生人员1609人,结果至少有33.1%的医疗卫生人员不知道抗高血压治疗的目的是为了预防心血管事件,而选择血压140/90mmhg作为血压控制目标的占60.8%;几乎所有的医疗卫生人员没有危险分层的概念;正确选择高血压指南推荐的药物治疗标准的卫生人员仅占9.5%;自述对所有高血压患者建议非药物治疗的医疗卫生人员仅占34.5%。

因此可见,我国各级医疗卫生人员是无论是对高血压的防治观念,还是在高血压检出、诊断、评估、非药物和药物治疗以及控制目标等方面的知识应努力跟上国际先进水平,才能具备应有的防治能力[6]。由政府主导,支持经费用于卫生人员的业务学习,不断跟上国内外高血压诊疗的最新进展。

3.3 积极开展社区健康教育 国外经验表明,控制高血压最有效的方法是开展以健康教育为主的社区综合防治,采用高危人群策略和全人群策略相结合的方法。指导患者掌握有关疾病防治知识、提高自我保健和自我护理能力的非药物治疗手段。它强调医患合作、病友互助、患者及家属参与,可以弥补分级动态管理模式的不足,特别适合高血压的日常管理。

3.3.1 正确分级及建档:高血压分级标准可按《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5年修订版》制订的分级标准。1级:收缩压140~159 mmhg,舒张压90~99mmhg;2级:收缩压160~179mmhg,舒张压100~109mmhg;3级:收缩压≥180mmhg,舒张压≥110mmhg。

由社区医生对辖区内高血压患者进行正确分级管理,并建立“一册一卡” 动态管理档案,进行长期追踪,每个月至少上门随访一次,了解他们的血压监测情况、服药情况、血压控制情况及并发症等,并做好登记,根据情况进行健康教育和治疗指导,反馈的结果输入电脑的社区卫生服务管理软件,并科学严谨地进行管理过程中的数据分析。

3.3.2 健康教育内容:可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健康教育指导:①健康的饮食指导:高血压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与饮食习惯或膳食组成有密切关系,如钠摄入过多,钾和钙的摄入不足,热量过剩等,应以清淡、低脂、低胆固醇和低热量的食物为宜,强调低盐饮食,建议高血压患者每日食盐量在6g以下,而且要严格戒烟、限酒。②治疗依从性指导:要说服患者在医师的指导下用药,并向患者详细说明各种药物的作用及副作用。如在用药过程中发生不良反应及时与医生联系,要向患者强调高血压患者一般需要终身治疗,要按医嘱服药,服药要根据血压水平、季节、气候等情况随时调整剂量,调整药物剂量的原则应该是缓慢增减。提高患者的信心和依从性。③有益的运动指导:运动可以降低收缩压和舒张压,而且对减轻体重、增强体力都很有帮助。但要根据具体的情况来选择适合自己的锻炼项目,量力而行,循序渐进,体质量的增加与高血压密切相关,肥胖也是高血压发病的重要因素,所以,减轻体质量也有利于血压的下降。④正确的心理指导:长期的精神紧张、压力、焦虑和恐惧也是引起高血压的原因之一。保持胸怀开阔、精神乐观,注意劳逸结合,积极参加文体活动等。指导患者缓解心理压力,正确面对生活挫折,做到积极乐观地对待人生。

4 结束语

随着传统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不断转变,我国高血压病的防治工作还任重而道远。特别是开展高血压的社区干预工作,在降低社会医疗成本,大面积普查普治,降低高血压致死、致残率,提高全体国人身体素质等方面更是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快速跟踪国际上高血压防治的最新进展,规范全科医生预防、诊治高血压的医疗实践”已迫在眉睫。同时社区高血压的干预模式又是一项非常系统、面广而复杂的工程,需要多方面的投入和管理,相信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交流,我国的社区高血压干预一定会总结出一套成功的模式。

【参考文献】

 

[1] 武爱娟.社区高血压综合干预的体会[j].中国社区医师(综合版),2007,9(12):5859.

[2] 孙凤,郭淑霞.我国高血压流行情况及其社区防治进展[j].农垦医学,2005,27(6):461463.

[3] 余信国,李静.人机结合管理模式在社区高血压管理中的作用[j].中国全科医学,2008(3):13781380.

[4] 戎健 ,于长青.重庆市化龙桥社区高血压知晓状况与危险因素分析[j].重庆医学,2005,34(4):545547.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