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高血压患者的心理8篇

时间:2023-09-27 09:24:19

高血压患者的心理

高血压患者的心理篇1

关键词高血压心理特征心理护理

高血压不仅能造成以血管受累为代表的各种脏器的进行性损伤,而且还是引发冠心病、脑卒中等严重的高危因素[1]。同时很多患者由于机体的衰老以及其离退休后生活范围缩小,生活变得以家庭为中心,易产生抑郁、焦虑孤独与不安的心理状态,可直接影响血压,导致不良预后[2]。因此,有针对性地深入研究心理社会因素在高血压患者治疗过程中的作用对于改善患者负性情绪,促进其早日康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为此具体探讨了高血压患者的心理特征与心理护理效果。

资料与方法

2009年2月~2011年12月收治高血压患者200例,男102例,女98例,平均病程2.36±0.23年。高血压诊断标准依据2005年中国高血压联盟公布的《中国高血压治疗指南》中高血压的诊断标准及危险分层,无冠心病和肾脏合并症或其他严重合并症;危险度在Ⅰ期以下,填写知情同意自愿参与本研究。根据入院顺序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100例,两组一般人口学特征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

治疗与心理护理:两组都给予固定药物治疗,依那普利10mg,2次/日口服。在此基础上治疗组给予积极的心理护理,心具体措施:①对患者进行认知干预。讲解高血压的病因、危害以及治疗的重要性。同时发给患者有关高血压知识方面的宣传手册,让患者对自己所得疾病有正确的认识。②讲授行为模式与高血压病之间的关系,消除或减轻患者对疾病的紧张与焦虑,使患者意识到积极乐观的情绪和良好的行为模式,有助于疾病的治疗和康复。③帮助患者建立健康的行为模式,如节制烟酒、低盐、低脂饮食等,生活规律,劳逸结合,选择各自喜爱和适宜的方式运动。

高血压患者的心理篇2

高血压性鼻出血多为动脉压增高使鼻腔内较大动脉破裂出血,出血前多有先兆,如头痛、头晕、头部发胀、发热、鼻内冲击感等,多为一侧鼻腔出血,一般出血量不大,少数可引起大出血,一旦发生,患者及其家属精神非常紧张,更易导致血压升高,使出血加剧。因此护理人员应全面做好高血压性鼻出血患者从入院到出院后的整体护理。

心理护理:高血压性鼻出血多属急症,发病突然,患者及家属非常紧张,护士必须耐心安慰并鼓励患者,消除其恐惧情绪,避免因精神紧张造成血压继续升高使出血加剧,必要时按医嘱使用镇静剂,稳定患者情绪,减少出血。

高血压患者的心理篇3

高血压性鼻出血多为动脉压增高使鼻腔内较大动脉破裂出血,出血前多有先兆,如头痛、头晕、头部发胀、发热、鼻内冲击感等,多为一侧鼻腔出血,一般出血量不大,少数可引起大出血,一旦发生,患者及其家属精神非常紧张,更易导致血压升高,使出血加剧。因此护理人员应全面做好高血压性鼻出血患者从入院到出院后的整体护理。

心理护理:高血压性鼻出血多属急症,发病突然,患者及家属非常紧张,护士必须耐心安慰并鼓励患者,消除其恐惧情绪,避免因精神紧张造成血压继续升高使出血加剧,必要时按医嘱使用镇静剂,稳定患者情绪,减少出血。

高血压患者的心理篇4

【关键词】高血压;心理护理;情绪;心理压力

【Keywords】Highbloodpressure;MentalNursing;emotion;MentalPressure

【中图分类号】R15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2-0099-02

高血压又称为“身心疾病”,它有着病程长、见效慢、多反复发作的特点,许多患者在得知自己血压高时,心理负担重,身心长期处于疲惫状态。在外界及内在的不良刺激下,都会引起剧烈、长期的应激状态,使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与抑制过程失调,导致血压升高[1]。实践证明,针对高血压患者的各种情况给予心理上的护理,对控制血压,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起到重要作用[2]。

1做好心理沟通,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

通过与高血压患者交谈,适时采用倾听、疏泄、安慰、鼓励、保证等支持性心理支持技术。使其发泄出内心压抑的感受,设身处地地帮助患者解决实际问题。态度平和、诚恳,并通过眼神、表情等肢体语言来显示对患者的充分理解和同情,使其感到亲切,增加信任和安全感,逐步解除患者紧张、焦虑、恐惧、抑郁的心理。使其以最好的心理状态来配合、接受治疗,以取得最佳的疗效。

2引导高血压患者正确认识和重视病情

许多高血压患者对自己的病情没有足够的重视和正确认识。有的患者认为高血压是小病,心脏病才要紧,常常忽视对血压的控制,以致引发心、脑、肾疾病等并发症。有的患者认为自己的父母都患高血压病,自己患病也是在所难免的,不清楚高血压的遗传只是一种可能性,自己患上高血压与父母的情况并不完全一致。更有的患者,常以症状来决定病情,每当出现有头昏、头痛、胸闷、气短、腰酸腿软、失眠、四肢乏力等周身症状,认为自己的血压高了而随意加大药剂量,还有的患者随意停药、凭经验服药、不定期复查等行为。这些都体现出了高血压病人对待自己的病情没有足够的重视和正确认识。作为医护人员,应针对病人不同情况进行心理安抚和健康知识宣教,引导高血压患者正确认识和重视病情,让他们明白高血压诊断治疗的依据是血压水平而不是症状的有无或轻重。在对待病情上不麻痹大意,不延误治疗,不抱侥幸心理。从思想上认识到疾病的危害性和科学治疗的重要性,改变对待病情不严肃的心态,坚持服药、低盐、低脂饮食、自我监测和合理适量运动等自护行为的重要性,重视病情,相信科学,珍爱生命。

3指导高血压患者学会自我控制调节情绪

良好的心态对于身体和精神疾病常起到治疗或有助于健康的作用。美国著名教授弗里德曼曾因自己的血压太高而无法正常工作,为了研究自己的病因,做了著名的“捡豆子”和“下国际象棋”两个实验。他在做这两个实验的过程中,发现了自己火爆的脾气和急躁的性格是血压升高的主要原因,随着实验的继续开展,自己的耐心和承受失败能力在逐步地增强,他的血压不仅不再升高,反而下降了。实践证明,高血压病人若能做到“得意淡然,失意泰然”,尽量减少情绪波动,这对保持血压相对稳定,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大意义。

在现实生活中,不如意的事情很多,情绪会受到很多生理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影响,医护人员要认真细致的了解病人的情绪变化,指导病人学会自我控制和调节好自己的情绪,帮助病人克服心理上的因扰。鼓励病人参加有益的业余活动,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拓宽人际关系的幅度,扩大生活领域和丰富生活内容,结识良师益友,改善人的心理活动。同时,正确引导病人能够做到合理评价自己的言行,了解自己的长处与不足,尊重社会的需要和集体的意志,自觉调整个人行为和社会要求之间的关系,做到“大事不糊涂,小事不计较,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在日常生活中,难免会遇到一些磕磕碰碰、闲言碎语,对情绪容易激动的高血压病人,当怒火上升、欲发雷霆时,告诉他们用语言暗示自己:“生气是自我惩罚,烦恼是和自己过不去,发怒是无能的表现。”以此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使自己始终处于情绪稳定和心境平和的状态。

4让高血压患者懂得如何减轻心理负担

一些高血压患者在发现自己的血压升高后,心理负担变得很重,情绪很不稳定,整天忧心忡忡的,长期交感神经兴奋过度,食不甘味,寝不安席,精神高度紧张,致使血压居高不下。又因长期受到疾病折磨而产生消极沮丧、缺乏治疗信心等不良的心理反应,觉得自己给家人带来了负担,成为家庭和社会的包袱,从而不愿意按时服药,不肯在食疗、体疗等治疗方面进行配合;也有的患者因降压治疗一时不理想,而对治疗失掉了信心,变得心情更加烦躁,焦躁不安,怨天尤人[3]。因此在治疗过程中,让高血压患者懂得如何自我减轻心理负担,对治疗高血压具有积极的作用。

首先,患者要有长期与病魔作战的思想准备。目前,高血压病的治疗尚缺乏治本的方法,病人必须要具备良好的心态去面对病情,主动配合药物治疗。其次,高血压患者要重视性格修养,避免出现心理障碍。高血压病发作时多伴有烦躁、易怒、沮丧、睡眠障碍、记忆力减退等症状,严重者还会出现情绪不稳定、抑郁、焦虑、恐惧等心理,这成为血压升高的诱因[4],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因而患者平时要重视自身的性格修养,养成冷静,处事不惊的良好习惯。再次,患者要学会一些放松心态的小“招数”。如利用做深呼吸的方式来使全身放松,将精力集中于慢呼慢吸气上,呼吸柔和平缓,连续几次就能马上使心情恢复平静。常安排一些有益于身心健康和消除紧张因素保持血压稳定的活动。如种花草、养鸟养鱼、听音乐、学书法、绘画、钓鱼等,均可陶冶情操,宁心怡神。还不妨练练气功,打打太极拳,做做健身操等。每天保持一定的运动量,听听委婉动人的轻音乐,均能对大脑皮质功能活动起到有益的调整作用,达到减轻心理压力的目的。最后,协调好患者和各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以获得家庭理解和支持,共同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5]。

总之,高血压病是常见的心血管病,是一种慢性终身性疾病,患者往往因终身患病,长期用药,经济负担重,担心并发症等心理因素影响治疗。因此,采取及时而有效的心理护理,协助患者正确化解各种不良情绪,掌握自我疗养规律,使患者面对应激能进行有效的自我调整,提高治疗依从性,保持血压平稳,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德福心理.高血压也可以通过心理咨询调节[EB/OL].省略/zrbq.aspbid=63&sid=201&id=1786,2009/6/24

[2]马玉琴,张秀芳.浅谈高血压病人的心理护理[J].医用放射技术杂志.2007,262(6):36

高血压患者的心理篇5

【关键词】老年人;高血压患者;心理护理;临床研究

【中图分类号】R2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49(2013)08-149-02

引言

老年人高血压,是严重的危害老年人身体健康的一种常见的疾病,而高血压病,则是患者多种脑血管疾病尤其是冠心病以及脑溢血的重要发病原因,严重之时还有可能会导致患者心力衰竭的加剧以肾功能的损伤。根据相关的研究报告,在目前全球大约一半以上的脑卒当中,有一大部分的诱因都是由于高血压而导致的心脏病,所以,针对老年高血压,还需要提高重视的程度。一般的来讲,患有老年高血压的患者都有着一定的心理负担,而相关的医学实践则进一步的表明,患者能否有较好的心态,能否有积极愉快的心情,将在很大程度之上影响治疗的效果。为了进一步的探讨心理护理对于老年高血压患者的治疗影响,现将我院近年来收治的老年高血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且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近些年以来收治的老年高血压患者60例,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所规定的诊断判定标准。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以及对照组,每组各30例,在治疗组当中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龄在63至81岁之间,平均年龄为72岁;对照组患者当中男性16例,女性12例,年龄在61至7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70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方面均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降压药治疗,治疗组则在此基础之上给予心理干预,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手段,分析比较两组患者降压治疗效果。心理护理手段,主要有两种,第一,是分析患者的心理状态,由于高血压需要长期的药物治疗,并且难以根治,故而多数患者会产生焦躁、抑郁等情绪,而负面情绪的产生也会导致患者血压进一步上升,仅仅依靠单纯的药物治疗难以取得有效的治疗效果,此类患者在长时间的治疗当中会逐渐的丧失信心,所以,首要的一步就是需要针对患者的心理进行分析;第二,系统性的心理干预,护理人员需要耐心细致的听取患者内心的想法,积极的对其产生负面情绪的原因进行了解,对相关的病症进行开导和解释,进而安抚患者的负面情绪,同时,还需要耐心的指导患者,使其保持愉悦的心情以及冷静的心态,学会自我控制,多多参与社交活动,多多与人交谈,避免单独一人产生寂寞的情绪,同时还建议患者合理的用药,树立起治愈疾病的信心,逐渐的消除自身的不良情绪。

1.3统计学方法

将治疗的效果运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p

2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时间为1个月,在治疗组30例患者中,显效者有24例,有效者为5例,无效者1例,总体有效率为96.7%;对照组30例患者中显效者18例,有效者4例,无效者8例,总体有效率为73.3%。两组患者的血压控制状况经过对比,存在有明显的差异,治疗组患者控制效果较为理想,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老年人高血压,是严重的危害老年人身体健康的一种常见的疾病,而高血压病,则是患者多种脑血管疾病尤其是冠心病以及脑溢血的重要发病原因,严重之时还有可能会导致患者心力衰竭的加剧以及肾功能的损伤。一般的来讲,患有老年高血压的患者都有着一定的心理负担,而相关的医学实践则进一步的表明,患者能否有较好的心态,能否有积极愉快的心情,将在很大程度之上影响治疗的效果。

针对老年高血压患者,除了给予常规性的药物治疗以外,还需要进行积极的心理护理,这在老年高血压患者的治疗当中,是一个重要的辅措施,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帮助患者树立起一个较为现实的认知问题的思维方法,进而消除患者长期以来存有的焦虑、抑郁等不良的情绪,阻断心理因素对于老年高血压患者的恶性影响,进而提升药物治疗的效果。同时,通过积极的心理护理,还可以为老年患者创造一个舒适并且温馨的环境,使得其可以更好的克服自己内心的障碍。另外,在护理的过程当中,还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诸如加强高血压的宣传,帮助患者更好的度过精神至上的难关,对于特殊的心理障碍患者,还需要尽可能的在护理的过程当中使用明确并且肯定的语气,消除其猜疑以及一系列的负面情绪,帮助患者高血压疾病可以得到更快的痊愈。

在本次研究当中,治疗组患者的总体有效率达到了96.7%,而对照组患者总体有效率为73.3%,由此也可以发现,心理护理对于老年高血压患者,有着积极的影响。

综上所述,心理护理对于老年高血压患者有着重要的影响,针对其抑郁、焦虑等状态,可以起到明显的改善效果,并且有助于治疗效果的改进,对于药物治疗有着极佳的辅助作用,值得在临床治疗当中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刘威.心理护理对于独居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影响探究[J].临床医学研究杂志,2010.11:92-98.

高血压患者的心理篇6

【关键词】 高血压;心理护理;用药依从性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3.304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440-02

高血压是临床常见的终身慢性疾病,在发展过程中会引发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对患者生活质量和生命安全造成严重的威胁。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升以及饮食、工作等方面影响,高血压呈现出逐年增多的发展趋势,据临床统计资料显示,老年患者占到了该血压病人的30%-35%[1],由于老年人在身体机能以及记忆、心理等方面存在独特性,因此必须加强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使其建立起积极健康的心态。本文研究了运用心理护理对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影响,具体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取2007年6月至2009年6月来我院就诊的168例老年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中男性94例,女性74例,患者年龄范围为65-87岁,平均年龄为(73.86±5.46)岁。所有患者在就诊时均经临床诊断确诊为高血压,诊断标准为收缩压≥160mmHg,舒张压≥95mmHg。所有患者均无精神方面疾病,自觉能力强,表达机制完善。按照随机分组方式将患者分为观察组(84例)和对照组(84例),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并发症等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一般方法

1.2.1 护理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主要包括饮食护理、运动护理等内容。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心理护理要有针对性,及时全面地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并在和患者的沟通中体会到患者所具有的心理症状,例如孤独、绝望、抑郁、烦躁等。健康教育力求落实到位,使患者能够真正从中收益,认识到用药的科学性以及不及时服用药物所带来的危害,提升患者的用药依从性。

1.2.2 效果评价 本次研究主要选用心理学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表(SDS)以及Morisky―Green测评表进行用药依从性情况调查。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对上述治疗进行数据的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进行X2检验,检验标准为α=0.05,P

2 结 果

经过8周的连续护理,两组患者的抑郁症状、焦虑症状均得到良好的改善,自评量表评分下降明显,较护理前有统计学差异(P

表1 两组患者SAS、SDS、用药依从性测评结果(χ ±s)

组别 例数

SAS SDS 用药依从性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观察组 84 44.75±6.03 32.58±3.87* 46.87±5.96 35.74±4.18* 52.36±14.67 87.44±13.82*

对照组 84 44.81±6.12 39.63±3.54 47.91±5.34 40.66±4.80 53.07±13.47 63.50±18.96

注:与护理前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

3 讨 论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后两组患者的SAS、SDS评分以及用药依从性评分组间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表明对老年患者加强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的抑郁症状和焦虑症状,并且有效提升患者的用药依从性。

高血压病症的自身特点使大多数患者具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症状,患者往往出于对高血压治疗的长期性和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具有较大的焦虑、抑郁症状,特别是老年人,身体各项机能下降,记忆力减退,融入社会的能力也严重下降,这些现象的发生导致的心理问题有时甚至比高血压本身具有更大的危害,因此对老年人进行有效的心理干预和健康教育具有独特的意义[2-3]。

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心理护理要具有针对性,很多老年人社会关系逐渐淡薄,常常具有较强的孤独感,加上患者活动受限、精力下降,老年人的生活范围变得更加狭窄,加重了患者的心理症状。针对这种状况,护理人员要真正将患者当成自己的家人和朋友,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延长与患者的交流时间,并且能够站在患者的立场思考问题,为患者提供及时热情周到的服务。长期的治疗以及病情反复发作极易使患者产生悲观绝望情绪,这种情绪会引发患者不配合治疗,甚至抵触治疗状况的发生,因此护理人员要通过积极引导患者参加社会活动,促进患者于家人、朋友多交谈,并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针对性的健康指导方案,使患者树立起积极健康的心态。

参考文献

[1] 张桂娟,马民.护理干预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和自我管理疾病能力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0(01):34-36.

高血压患者的心理篇7

[关键词]心理干预; 老年高血压

[中图分类号] R749.0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0)-12-150-01

高血压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发病率随年龄而上升,目前我国1.3亿高血压患者中,老年患者占25%~35%[1]。如何有效地控制血压,减少心、脑、肾等并发症是社区门诊的当务之急。本文旨在探讨心理干预对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选择2005年6月~2007年12月社区门诊收治的老年高血压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患者年龄≥65岁,均符合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国际高血压学会对高血压的诊断标准。收缩压(SBP)≥140mmHg /和/或舒张压(DBP)≥90mmHg,并排除继发性高血压及严重高血压并发症者。将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50例,男35例,女15例,年龄66~80岁,平均(72.3±6.4)岁,平均病程(4.9±3.1)年,平均受教育年限(7.1±3.2)年,平均血压(157.3±16.4)/(105.3±8.2)mmHg;对照组50例,男36例,女14例,年龄65~81岁,平均(72.5±4.3)岁,平均病程(5.0±3.1)年,平均受教育年限(6.8±3.2)年,平均血压(154.3±15.1)/(101.3±8.9)mmHg。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受教育年限、血压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降压药物治疗,实验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心理干预,每周2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疗程为8周。由医护配合共同实施。具体方法:①营造一个良好的就医环境。热情耐心地听取患者的倾诉,给予患者人文关怀,从言行、情感上亲近患者,取得患者的信任与合作;②利用心理干预方法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多数老年病人经历了漫长的就医过程,对恢复健康失去了信心,产生了对疾病严重的过分担忧或麻木。向患者耐心讲解高血压的有关知识,如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并发症及预后,并介绍同种好转病历,传递良性信息,鼓励病人。③进行健康教育。纠正患者的不良生活习惯和生活行为方式,戒除烟酒,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④做好家属思想工作。经常与家属沟通,提高患者服药的依从性及让患者感受到家庭的关爱。

1.3 观察指标观察并记录血压变化,第周测血压1次,均用标准水银柱血压计测量右臂坐位血压。

1.4 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用(x±s)表示,组间比较使用成组设计的t检验,以P

2 结果

治疗后两组血压下降较治疗前比差异有显著性,P

3 讨论

高血压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密切关系。已知反复的过度紧张与精神刺激可以引起高血压[2]。由于长期持续紧张和焦虑,使血管紧张性增加,阻力加大,血压升高,同时交感神经长期兴奋使肾小球动脉持续收缩,久之形成高血压[3]。

本研究显示,药物辅助心理干预能更好地控制血压。当一个人面对疾病或心理挫折时,最需要的莫过于他人的安慰、同情与关心。我们除了给患者本人以心理支持外,尤其加强了患者家属的支持系统。给患者家属做健康教育,让其意识到他们在患者疾病康复中所起的作用,使其积极、正确地参与到患者的疾病治疗与护理中。研究资料显示,社会支持与高血压患者治疗依从性、血压控制及疾病转归均有正相关系[3,4]。良好的社会支持可使患者从中得到情感支持,有安全感,个人的价值得到保证、产生自尊,易保持和恢复健康[5]。同时,我们还加强健康宣传教育,纠正患者不良的生活行为方式。

本文研究结果证实,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在药物治疗过程中给予心理干预是 必要的,有利于更好地控制血压,减少并发症。此法操作简单方便,可在社区门诊、基层医院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 刘国树.老年高血压的诊断与治疗.中华心血管杂志.2003,31(11):879.

[2] 陈灏珠.内科学.第四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226.

[3] 肖惠敏.姜小鹰.高血压病人治疗依从性与社会支持的调查分析.中华护理杂志.2003,38(12):969-970.

高血压患者的心理篇8

【关键词】 高血压;患者;心理护理

高血压是一种全球分布广泛的慢性病,在美国,其患病数超过5000万,在我国15岁以上人口中,患病人数占11.88%,全国大约有9000万高血压病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膳食结构的改变以及人口老龄化,我国高血压患病率呈持续上升趋势。与高血压相关的心血管疾病在许多地区已成为超过肿瘤的最主要杀手。而目前高血压的控制情况并不理想,普遍认为高血压治疗的依存性不高,不良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对高血压病患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高血压病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而其中主要是精神神经因素,精神长期紧张、抑郁、焦虑,使大脑皮层功能紊乱,血管运动中枢失调,交感神经兴奋性升高而导致外周小动脉收缩,阻力升高而血压升高。所以,精神因素、心理状态与疾病发生有直接关系,而对高血压病人进行心理问题分析的目标是为了使病人有良好的心理状态,使病人能有效的承受治疗所带来的压力,保持病人达到最佳的身心状态,高血压病人除有一般健康人的心理特征外,还有病态的特殊表现,在治疗上药物的治疗很重要,但也不能忽视病人的心理上的护理与治疗。心理护理就是在掌握了病人的心理特征和心理状态后有目的地制定护理措施,加强心理护理,使病人病情稳定,早日康复。 心理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可影响药物的作用,不良情绪可使机体的免疫机能和代谢发生紊乱,从而影响药物的吸收,由于高血压的直接和间接危害,有些患者产生紧张恐惧心理,首次确诊的病人对高血 压缺乏正确的认识,因而忧心忡忡,思前想后直接影响药物的疗效,针对这些情况,护理人员就要认真分析病人的心理 状态。不同心理特征采取不同的心理护理,用良好的语言、态度和表情耐心做好解释工作,使病人有一个心理准备,树立起勇气和信心,保持心情轻松愉快,在最佳的心理状态下接受治疗,同时给病人创造一个整洁、安静、舒适的环境。

1 观念体系与心理护理实质

每个健康人都有一个复杂的观念体系,生病使人的观念体系更加复杂化了。因为突然增加许多新的复杂因素,如病情治疗环境,治疗方案后果的不定性,以及生病造成的社会关系的变化等等。因生病的人其观念体系往往处于混乱状态,表现出焦虑不安,胡思乱想,情绪不稳定、悲观、沮丧等,因此,需要护理人员帮助其重新整合悲观体系和生存环境。从这个意义上说,心理护理的实质是护理人员帮助病人整理他在生病状态下发生的混乱的观念体系。新的好的观念体系形成,病人的反常心理就消失了。

2 心理的整体性质

在笔者工作的实践中发现人患病后往往会出现复杂的心理反应,这些反应表现为焦虑、沮丧、恐惧等现象,导致这些反常心理的原因是什么?是由于患病,患病是因,反常心理是果,但两者之间又不是直接对应反应,因此,(1)同样的疾病,在不同的病人身上可以引起不同的心理变化。如同样患不治之症,同样的慢性疾病有些人精神崩溃了,有的人却能乐观处之。(2)同样的治疗,在不同的病人身上起不同的治疗效果。所以患病的机体和反常的心理现象之间,还有“中介”因素起作用,所谓“中介”就是一个人的人生观念体系,也就是一个人的观念之重,什么是有意义的,什么是没有意义的。为此,对病人心理的解释形成如下公式:机体的疾病-人生观念-心理反常现象。

3 心理护理方法

高血压病人患病后一般有焦虑及抑郁情绪,为了减轻病人的情绪障碍,必须为其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包括对病人的理解、爱心和鼓励。如在天冷时给输液的病人热水袋保暖,在需要时主动给一杯开水等,同时细心观察,了解病人对疾病诊断、治疗及对护理人员的情绪反应,并及时了解病人心理活动,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必要时有针对性对病人作耐心的交谈,使病人改变思维方法和行为方式上的消极态度,在护患沟通方面不断深入,为患者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减少病人恐惧、悲伤、抑郁、孤独等心理,保持乐观向上,平稳安定的心境。 有利于反常心理的消除,使患者早日康复。下面就高血压病人的心理护理谈谈笔者的看法:对高血压病人进行心理问题分析的目标是为了使病人有良好的心理状态,使病人能有效地承受治疗所带来的压力,保持病人达到最佳的身心状态,心理护理是护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但在实践中,护理人员怎样做好心理护理往往觉得难以把握。每个人的思路不同,水平参差不齐,很大程度上由于心理护理理论基础薄弱所致。故提以下几种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措施。

3.1 抑郁的护理 抑郁是以苦闷的情感与心境为代表症状,以生活兴趣减少,动力缺乏,寡言少语,活力丧失等特征来反应失望、悲观以及与抑郁相关的认知和身体方面的感受。少数病人还包括有死亡思想和自杀观念。抑郁常常与高血压脑病、偏瘫、肢体运动障碍有关。由于疾病的原因,病人感到他们的家庭和在社会中的地位发生动摇,对疾病抱悲观情绪,丧失信心,形成了对抑郁病人的情感体验,表现为对一切缺乏兴趣,易伤感,经常责怪自己、感到孤单、前途无望等,对抑郁病人应利用各种方式促使病人倾诉,或主动找病人谈心,交朋友。要使病人精神平衡,就必须通过适当的场合,向一定的人诉苦恼后,心里才会感到轻松,利用谈心、提问等方式让病人把压抑在内心的想法倾诉出来。另外,护理人员还要帮病人搞好家庭关系,多给病人安排一些有益的活动,如看电视、下棋、看报纸、听音乐等方式来摆脱疾病的困扰,帮助他们从心理上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3.2 焦虑的护理 一般指那些心烦易怒、坐立不安、神经过敏、紧张,以及由此产生的躯体征象,如震颤,抽搐,初次就诊的病人往往由于不了解自己疾病的性质和预后,会产生期待性焦虑,因而对医院的就诊程序不满、发牢骚、候诊时间长而发脾气,有时与熟悉的环境和亲人分离会产生分离性焦虑,对抽血化验、打针、服药抱怀疑态度。高度焦虑可增加生理和心理负担。会夸大疾病的严重程度,怀疑医护人员解释疾病的真实性,从而对治疗产生不利影响。例如,一位中年女性高血压患者在量血压时突然全身颤抖,说不出话,经护理诊断为焦虑引起的反应后,护士即握住病人的手和蔼相问,耐心安慰、解释,转移她的注意力,使其摆脱焦虑情绪。事后帮助病人分析焦虑的原因,对病人进行疏导,帮助病人用理智和成熟的思维方式去克服幼稚的情感和行为,从而达到解除焦虑的目的。

3.3 强迫症状护理 指那些明知没有必要,但又无法摆脱无意义的思维冲动和行为的病人,如怀疑自己的衣服不合身,标准身材没有标准衣服,讲话咬文嚼字,之乎者也以示自己有文化修养,这种病人多数为文化层次较高的病人,由于脑动脉硬化,脑缺血,神经传导减慢,导致感知思维迟钝,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理解力减退,对各种刺激反应迟缓,这是一种老化现象,它可促使动脉硬化,导致血压升高。护士应用和病人屈膝谈心的方式,引导其恢复注意力,记忆力和理解能力,以及时间和地点的定向能力,还可对忘性大的患者告之其亲属提醒或使用备忘录等。

3.4 人际关系敏感护理 指有些人不自在与自卑感,特别是与其他人相比较时更突出。在人际关系中,心神不宁,明显不自在,以及人际交流中的强烈自我意识与消极的期待,如对别人责备求全,感到别人不理解、不同情自己,这种情绪对病人身心影响很大,可导致血压持续上升。 情绪反应可受性格特征,自我评价等内因和社会环境、工作条件、人际和家庭关系等外因影响,对这种病人需要做好情绪调整,其方法是:维护病人的自尊心,将良好的护患关系建立在最初的信任格局之中,让病人体会到互相信任所带来的愉悦情绪,可使病人从中得到社会和他人的信任与自信。

3.5 敌对情绪护理 敌对情绪从三方面来反应表现、思想、情感和行为,包括厌烦的感觉、摔物、发脾气争吵直到不可控制的地步,易烦恼激动,护士应十分耐心、体贴、理解这类病人,不要批评。责备要用诚恳的态度,亲切的语言抚慰病人。 注意调整病人的情绪,帮助病人解决困难和问题,给病人营造一个舒适安逸的环境,帮助病人维持家庭和谐,社会融洽,利用病人间的交叉影响,改变思维角度,通过病人间的较多接触,改变其原来的思维,避免任何对病人身心上的刺激,尽可能使病人的要求得到满足,使病人情趣稳定,血压稳定。

4 合理膳食

(1)限盐:食盐摄入应逐步减至每日6g以下(普通啤酒瓶盖去掉胶垫后,1平盖食盐约为6g)。这里所指的食盐量包括烹调用盐及其他食物中所含钠折合成食盐的总量。(2)限制饮食:最好不饮酒。如此,每日饮用量折合白酒少于1两。(3)多吃新鲜蔬菜、水果:每日食新鲜蔬菜不少于8两,水果2~4两。(4)增加膳食钙摄入:常见的高钙食物有鲜奶,豆类及其制品,宜多吃新鲜深绿色蔬菜,海带,木耳等。(5)减少膳食脂肪,适量增加优质蛋白质:选择鱼类,禽类,瘦肉等动物性食品,多吃豆类及其制品。在护理过程中,护士要帮助患者树立信心,使患者角色转换,积极参加治疗。通过改变其认识,来有效地促使其行为发生变化,提高遵医行为和自我护理能力。同时,营养计划还应根据个体情况分别制定,特别是经济条件差的患者,要充分考虑其特殊性,制订患者能够完成地方案,对于部分缺乏自觉性的患者,还应要求家属的监督和配合。高血压患者的饮食控制离不开家庭和社会的支持。我国传统的家庭模式是全家就餐,并且多数没有分餐,这很不利于患者饮食控制,护理人员必须大力开展高血压病的健康教育宣传,加强社区人群的保健指导,进行卫生宣教和家庭随访,提供必要的治疗和护理。并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宣传,普及高血压病的饮食治疗知识,争取家庭和社会的广泛关注。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