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小学生心理案例及分析8篇

时间:2023-07-27 09:28:49

小学生心理案例及分析

小学生心理案例及分析篇1

关键词 公共政策分析 案例教学法 学生主导 教学方法

0 引言

公共政策分析是一个综合性、跨学科的研究领域,也是一门以行动为取向的学科,体现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公共政策分析是对政策制定、筛选、实施和评价的全过程的研究,其核心问题是运用多种分析方法对备选政策的本质、产生原因及其实施效果进行分析,以达到改良政策系统,提高政策质量,获取解决途径的目的。教学方法是教师为实现教学目的所采用的各种方式、手段的总和,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选择并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提升教学效果。传统教学中明显存在着“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端,因此,在公共政策分析课程教学中,要摒弃传统单一的“主体到客体”的灌输式教学理念和模式,树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导向”的教学理念,强调“以问题为中心”来开展教学活动。①与传统教学法只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不同,案例教学关注复杂的社会现实,注重学生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仅仅是对原理和规则的掌握。在公共政策分析课程中引入以学生为主导的案例教学法,可以引导学生对案例所提供的材料和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见解,做出判断和决策,目的是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 运用学生主导型案例教学法的必要性

作为公共管理学科的基础课程,公共政策分析课程的主要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初步掌握政策研究和政策分析的相关理论与方法,从而增进学生对公共政策问题和现象的理解。基于公共政策的特征,该课程天然具有实践性导向,因此课程的教学必须结合社会现实,根据教学内容适当引入实际生活中的政策案例进行教学。由于学生对政策过程缺乏了解,很多知识尤其是一些技能难以通过单纯的课堂教学来形成,例如怎样发现与分析政策问题、如何提出政策建议、如何执行具体政策等。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理论教学和案例教学以及实践结合起来,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通过案例分析和社会实践,对人们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政策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合理的政策建议。公共政策分析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相当于在政策理论和实践之间架设一道桥梁,寻求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点,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增长学生分析政策问题的能力。②

公共政策分析案例教学法优势明显,它有利于通过理论结合实践的方式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有利于结合公共政策分析学科特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有利于通过针对性探讨政策分析过程来培养学生的政策素养。但是目前我国高校公共政策分析课程的案例教学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缺陷,一方面教学案例多从国外直接移植过来,本土化程度低,学生难以融入案例情景,不利于学生将公共政策理论与我国复杂的社会现实联系。另一方面,“灌输―接受”式案例教学法使学生缺乏课堂置疑和辩论的热情,课堂氛围和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够浓厚,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被动接受地位,无法培养学生运用公共政策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要改变传统的案例教学法,强调学生的主导作用,由灌输式教学向启发式教学转变,教学的目的不再是让教师向学生提供正确答案,而是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形成一套完整并适合自己的分析问题的思路。

学生主导型案例教学法是指由学生根据案例自主选取和查阅相关学习资料、由学生分析案例和讲解案例,并由学生对案例进行总结和汇报,学生在案例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的一种教学方法。以往的案例教学法多为教师主导型,即教师搜集资料,在课堂上讲解,与学生讨论,再总结得出结论。而在学生主导型案例教学法中,教师只负责布置任务,提供参考案例,组织讨论与点评,将大量的资料筛选,案例分析与讲解,分析报告的撰写,分组课堂汇报等工作交给学生完成。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锻炼学生搜集资料、整合信息、团队合作、归纳总结以及当众发表演讲等能力。

2 学生主导型案例教学法的实施方案

学生主导型案例教学的组织安排是否恰当,设计程序是否合理,既是案例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是教学成败的关键。因此,在公共政策分析课堂活动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依照教学大纲以及学生主导型案例教学的一般流程,科学组织和实施案例教学。

2.1 前期准备阶段

2.1.1 分组和评分方式

学生主导型案例教学法的学习过程多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更加强化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因而分组是教学是否成功的首要环节。考虑到讨论效果,分组方式最好由学生自由组合,但人数不宜过多或者过少,每组大约4至6人比较合适。组长由学生自荐然后共同推选出来,组长在小组中的作用较大,不仅要完成自身任务还要整体协调、安排其他组员的任务。教师除了要对小组共同完成的案例分析报告进行评分(满分40分),还要按照个人对小组的贡献给每名成员打分(满分10分),这两部分的分数总和就是学生的课程总结报告分数,占本课程最终成绩的50%。这样的评分方式让每一名学生都肩负着提高小组成绩的共同目标,在分析案例和撰写报告的过程中,小组就会进行明确的分工,积极地讨论和解决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同时,按照每个成员所承担的角色和对小组的贡献评分,不仅能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有效避免小组合作中最易出现的“搭便车”现象。

2.1.2 公共政策案例选取

教学中选择的案例是否恰当,是学生主导型案例教学法成败的关键,好的案例在教学中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选的案例既要与教学目标相吻合,又要是教师自己能把握的、学生易于接受和认同的。③这里要强调的是,教师在学生主导型案例教学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需要从案例与特定政策分析基本知识点的关联性、案例与社会实际生活的关系以及案例的总体难易程度来考察所选案例的适当性。一个好的教学案例通常是对课程教学有用处、与教师所要传授的理论知识具有相关性、能引发争论和探讨、反映社会现实问题的。因此,考虑到教学目标和课堂效果,综合以上因素,此次教学实践选择将怒江水电站开发建设问题作为一个案例方向,向学生提供了四篇阅读材料,并要求学生以此方向为切入点,自主查阅相关案例,进行小组案例讨论,撰写分析总结报告。

2.2 教学实施阶段

2.2.1 理论知识的学习

在具体实施学生主导型案例教学法之前,教师应将学生应该掌握的相关政策分析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点详细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具备处理公共政策案例的充分理论知识储备。④公共政策分析的教学目标是:系统了解公共政策学的框架和内容体系、熟悉公共政策学的基本原理和政策分析的一般方法、能够分析和解决现实中的公共政策问题。围绕教学目标,教师应结合所选案例,对公共政策学的理论知识进行详细讲解,并运用政策分析方法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2.2.2 小组讨论与报告撰写

小组讨论是学生主导型案例教学的核心环节,在分组讨论之前应先确保每名学生都充分学习和理解案例,因此布置四篇阅读材料的读后感为课堂作业。然后选取“从怒江水电站开发看中国公共政策模式变化”、“中国政策网络适用性考量――基于怒江水电站开发项目的案例研究”两篇文献进行小组讨论,并结合所学理论撰写案例分析小组报告。要求先简述案例背景,再介绍所用的理论,然后结合理论与实践展开具体分析,最后总结。学生根据案例讨论的情况,在综合分析各种观点的基础上,通过理性思考,可提炼出全面、深刻、见解独到的分析报告。

2.2.3 小组展示与汇报发言

此次教学实践活动共有四个班级,101名学生参与,按照自由组合原则分为19组,每组4~6人。由于各小组之间不存在竞争关系,最后的案例报告展示是学生相互学习、互动讨论的一个平台,因此小组陈述的顺序也就不重要了,各组可以自由随意发言,课堂氛围比较民主、活跃。与以往每小组指派一名代表进行汇报不同,学生主导型案例教学要求每个小组成员都要发言,对自己在小组中所做的工作进行总结,发表对案例的个人见解,与其他学生分享完成小组合作任务的感悟。这种小组汇报方式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仅提高了学生案例分析的能力,也培养了他们团队合作、口头表达、随机应变及课件展示等其他能力。

3 学生主导型案例教学法的效果分析

教学成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主导型案例教学法在公共政策分析课程教学中的成效。统计结果显示,参与此次教学活动的101名学生,课程及格率100%,其中成绩优秀(90分及以上)的有17人,优秀率为16.83%;成绩(下转第138页)(上接第135页)良好(80~89分)的有53人,良好率达52.48%;成绩中等(70~79分)的有29人,中等率为28.71%。总成绩在80分及以上的人数占总人数的69.3%,由此可以看出本次学生主导型案例教学法的教学效果较为理想。

根据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观察发现,通过运用学生主导型案例教学法,学生可以参与到公共政策分析课程教学的整个过程和每个步骤,极大的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经过材料阅读、案例分析、小组讨论、报告撰写、课堂汇报等教学环节,学生对公共政策分析的相关理论和基本知识点都有了一个全面系统的掌握。此外,该教学方法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师生相互配合完成教学任务,学生虽为主角,但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和启发。教师的积极倾听、因势利导和及时对有争议观点进行分析,是学生对案例问题达成共识的重要基础。在这一模式中师生之间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充分体现了学生主导型案例教学中教学相长的特点,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与实践更易掌握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注释

① 陶.公共政策分析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思考[J].改革与开放,2011(4):161-163.

② 杨芳.多种教学方法组合运用的实践与反思――基于《公共政策学》教学实例的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6(3):147-148.

小学生心理案例及分析篇2

关键词: 案例教学 学生角色 教师角色

案例教学是指为了实现一定的教学目的,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对教学案例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并提出解决办法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其中“教学案例是一个描述或基于真实时间和情境而创作的故事,它有明确的教学目的,学习者经过认真地研究和分析后会从中有所收获”。[1]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案例教学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案例教学之所以能够取得这样的效果,关键是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案例教学中的师生角色发生了很大变化。

1.案例教学中的学生角色分析

在传统的课堂讲授式教学中,学生处于消极和受支配地位,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在案例教学中,学生才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主体和中心,需要围绕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1.1案例讨论的准备者

在案例教学中,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要进行相应的准备工作,教师主要是精通案例教材、预测学生的反映和制定案例讨论计划,而学生则主要是熟悉案例,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案例,解决问题,并想象课堂上的讨论情景,进行适当的心理准备。

1.1.1熟悉案例。案例教学和讨论建立在对案例的了解基础上,因此学生需要了解和熟悉案例,这就要求学生在准备过程中对案例进行阅读。为了避免在案例阅读中纠结于细枝末节、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学生可以先粗读案例,获取基本信息和对问题的基本概念。然后对案例进行精读,详细了解案例中的相关数据、信息和事实。另外,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发现案例中的有些信息和事实不够详细和明确,因此还需要查找和阅读相关的一些资料。

1.1.2知识的准备。在阅读案例的基础上,要对案例进行分析,并运用所学知识,对解决案例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让自己处在案例所描述的环境中,结合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对问题进行分析,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这是一个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过程,因此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如果学生不具备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的指导与支持,就无法对案例作出正确恰当的分析。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可能会发现自己知识的不足,并进行相应知识的补充和学习,这也是案例教学能够促进学生自发学习的原因所在。

1.1.3心理的准备。除了熟悉案例和相应的知识准备外,学生还需要进行情感和心理上的准备。案例教学是一个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互动的过程。在案例讨论中,学生需要阐述自己的观点、听取他人的观点、接受他人的提问和质疑。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有出乎意料的或惊人的问题,因此学生应该有相应的心理准备,预测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并准备发言及承受相应的压力;同时也要有一个开放的心态,倾听并且尊重别人的观点。

1.2案例讨论的参与者

案例讨论是案例教学的关键环节,也是学生主体作用得以充分体现的一个环节。在案例讨论阶段,教师处于辅助地位,学生才是整个课堂的中心和焦点。在这一阶段,教师可以采用一定的手段激发学生的讨论热情,而学生也应该积极地参与到案例讨论中,因为学生有责任与其他人共享观点,观点的交换是案例讨论的基本内容;同时讨论也让学生自己的观点经受挑战,从而使认识更加全面和深刻;另外在讨论中,学生的分析能力、沟通能力、说服他人的能力都能得到全面锻炼。[2]

一般来说,案例讨论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小组讨论,第二阶段是班级讨论。在第一个阶段,每个小组成员应该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听取小组成员的意见和看法,进行头脑风暴式的讨论,然后形成整个小组的观点和方案。第二个阶段是案例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其目的是在全班范围内共享经验和智慧,进一步发散学生的思维,拓宽学生的视野。在这一阶段,每个小组可选出一名代表进行发言,阐述本组的观点和方案。其他同学应该认真听取发言,并进行积极的提问和辩论。

1.3案例分析报告的撰写者

为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运用和理解,更好地从案例教学中学习,在案例讨论完成之后可以要求学生撰写案例分析报告。案例分析报告是用书面的形式对案例进行理性的分析和总结。[3]案例分析报告的撰写,能够进一步强化学生对案例的认识,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另外,为了保证学生认真地准备案例,也可以要求学生在案例的准备阶段,撰写案例分析报告。准备阶段的案例分析报告是个人独立思考的结果,而在案例讨论完成之后的案例分析报告则是在吸收他人观点和深入思考的基础上,对先前案例分析报告的一个完善和修正。

2.案例教学中的教师角色分析

作为一种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核心的新型教学法,与传统的教学法相比,案例教学中的教师角色也发生了改变,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中心和焦点,而是应该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引导、支持和服务。

2.1案例的选择者

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可以编写案例,但如果没有条件,教师也可以选用别人已经写好的案例。因为案例教学是围绕案例展开的,所以案例的选择对案例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作用,良好的案例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更好地培养和锻炼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实现相应的教学目标。一个良好的、星级质量的案例应该具有以下的特征:一是提出没有明显答案的问题,带给学生挑战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二是明确必须解决问题、做出决策的主角;三是需要读者运用案例中的信息思考问题,案例要给学习者带来一种有必要从案例中搜寻相关信息和证据的感觉;四是需要读者进行批判性、分析性地思考,以便对问题及其潜在的解决方式进行评估;五是具有足够的赖以进行深入分析的信息,以便使学习者利用现有信息作出高质量的分析和推理。[4]

2.2案例讨论的组织者

在案例讨论中,学生的责任是积极地参与讨论,教师的职责则是创造出一个有利于学习的氛围,负责引导和组织学生的讨论。

教师在组织案例讨论时,要考虑三个方面的因素:一是内容管理,要确保充分涉及与实现教学目标密切相关的实际论题;二是时间管理,确保有效分配课堂时间以实现教学目标;三是学习进程的质量,确保实际的讨论对学生来说真正称得上是一次有吸引力且具有激发力的学习机会。[5]

就内容管理而言,教师应该注意到,案例的讨论是对所学知识的运用,因为案例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特点,所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广,这就需要学生对以往零散的知识进行综合,而学生可能因为经验不足,对战略性的问题缺乏整体观念和驾驭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引导,给学生提供相应的思考线索。关于案例讨论的时间管理,应该视案例情况而定,一般案例基本背景知识占课堂时间的五分之一,小组和全班讨论占课堂时间的五分之三,总结和评价占课堂时间的五分之一。

在案例讨论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其中,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激励。激励的方法比较多,其中最为常用的方法是评分制度。案例讨论一般都是先分小组进行,然后进行全班的集体讨论,为了激发小组讨论的热情和保证小组讨论的质量,教师可以对各小组的讨论情况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打分。另外,因为课堂案例讨论是案例教学中的重头戏,所以教师可以对出勤良好且积极参与讨论的学生进行分数的奖励。再者,如果要求学生撰写案例分析报告,教师就可对案例分析报告写得好的学生进行加分。

2.3总结者和评价者

在案例讨论结束的时候,教师要进行相应的总结和评价。教师的总结和评价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6]一是对案例所涉及的知识点种类及相关知识点的联系进行总结;二是对整个案例讨论过程进行总结和评价,对讨论中表现积极的同学进行表扬,对讨论中的独到观点进行肯定,同时对案例讨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恰当的引导。

教师在总结和评价的时候,要避免给案例问题一个官方的观点或是审定性的观点,因为很多的案例问题是没有唯一正确的答案的。除了对案例讨论进行总结和评价以外,教师也可以运用提问的方式,请学生进行回顾和总结,这样更便于学生发现案例分析和讨论过程中的优点和问题。

参考文献:

[1][4][5]小劳伦斯・E.列恩.公共管理案例教学指南[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46,128,69-71.

[2]洪小艳.案例教学法研究[J].山西科技,2008,(3):57.

小学生心理案例及分析篇3

案例教学法最早起源于哈佛大学,①已广泛运用于法律、医学、工商管理和公共管理,以及实践性较强的教育领域中。案例教学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以案例为基本教学材料,引入案例场景,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深入讨论来开展学习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案例教学通过课堂讨论和分析思考,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了解,锻炼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决策能力;由传统教学模式中直接单向的个人学习转向在教师的指导下,间接双向互动的经验学习,是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帮助学习者加速学习过程,降低学习成本,提高教学质量。案例教学中用到的教学案例一般描述的是真实事件,或者是根据真实事件创作的,教学目标较为明晰,学生通过对案例进行深入探讨会有所收获。教学案例只描述事件背景和发生经过,不做出任何分析和得到结论;教学案例不是事例,需要具备真实性、典型性、冲突性。公共管理学科具有鲜明的复杂性和实践性,案例教学有助于激发公共管理学科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和提高该专业学生分析、解决实际公共管理问题的能力。随着中国公共管理学科的不断发展,案例教学法在公共管理学科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不少高校建立了公共管理案例库(如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等),出版了一系列公共管理案例教材,并通过各种案例评比活动和学术研讨会等广泛交流与大力推广案例教学方法。目前公共管理学科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应用仍未得到完善,本文将以公共经济学课程为例,探讨案例教学法在公共管理课程中的应用,重点讨论如何开展案例写作以及案例教学。这对于提升高校公共管理课程的案例教学水平,推动公共管理专业的进一步发展具备相当的借鉴意义。

1案例写作

在开始案例写作前,我们首先要明确其写作标准,具体有以下几条:(1)主题明确:主题要突出,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个中心论题上;引言要能引起读者的兴趣和好奇心。(2)情节完整:好的案例是讲述一个故事,要有完整而生动的情节,并最好包含一些戏剧性的冲突。(3)信息充分准确:事件发生、发展的背景、过程等信息要客观、具体、翔实,可以引述调研对象的对话、访谈记录、问卷调查数据等,增强案例的真实感和可读性;关于行动者、议题、事件的产生发展演变、有关矛盾冲突等关键、必要信息一定要充分、准确,以支撑学员深入分析、有效讨论。(4)结构合理:结构设计、逻辑安排要清晰合理,使得读者能够从案例提供的信息中把握事件发生、发展、演变的脉络。(5)语言简洁生动:区分必要、重要与不必要、冗余信息,根据案例结构和内在逻辑呈现关键信息。(6)包含决策主体:好案例是对真实公共管理情境的再现,一定要有决策主体以及需要做出的决策,使学生能身临其境,促其深入思考分析和综合考量,进而形成决策方案。(7)凸显决策困境:案例的冲突性、典型性就体现在现实中客观存在的问题、挑战和困境上,如行动主体面临的两难境地、多种方案的利弊权衡难以抉择等。(8)具有教学价值:与相关公共管理理论、理念、方法高度相关,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案例写作的主要过程如下:首先是案例选题——围绕案例线索,与相关教师沟通,确定案例要讨论的问题,以问题为导向,阅读相关文献,搜集案例资料,在阅读相关理论和大量信息的基础上确定案例主题;其次是案例调研——确定调研对象,准备调研提纲和调研问题,通过案例调研收集一手资料;然后是案例写作——在回顾案例事实的基础上,拟定案例框架,组织案例材料,客观、生动、具体地把案例描述出来,注重展现决策者面临的困境,存在的问题、冲突等;接下来是案例修改——检查脚注信息,拟定讨论问题,补充参考文献,添加有关附录;最后是案例试讲——通过对案例进行试讲,记录下教学反馈,根据教学反馈来修改和补充案例,最终定稿。教学案例的结构包括以下六部分:案例的标题及适用主题、引言、正文、结束语、思考题、附录。这里采用的案例是公共经济学中的排污权交易问题,排污权交易是一种运用市场机制进行污染治理的环境经济政策,属于公共规制中的一种环境规制手段,涉及公共经济学中的环境规制、公共物品、外部性、交易成本、公共政策工具等理论,是公共经济学中的重要知识点。(1)标题和适用主题:案例的题目及案例的适用主题。本案例标题:《排污权交易在中国的实践》,②适用主题:公共经济学、公共政策等相关课程主题教学中。(2)引言:即案例故事的引子。本案例的引子:中国的排污制度经历了长期而曲折的改革进程。1984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法》就已作出规定,直接或间接排放污染物的企事业单位,需向环保主管部门进行申报登记;1989年,国务院又进一步批准了实施污染排放许可证制度,其优点在于,对申请排污单位的排污与否及具体排污量,环保部门可以进行审查批准以及监督检查。然而环保部门的相对弱势地位导致了许可证制度迄今为止仍没有在全国范围内有效地执行。(3)正文:教学案例必须是较为完整的故事,包括核心人物或决策者,起、承、转、合四个环节缺一不可。起是故事的开始部分,旨在引入地点、时间、起因等组成的场景,并介绍核心人物或决策者、主要角色和其他角色。本案例的“起”是排污权交易的出现:中国环境污染日益严重,使得排污权交易获得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大气污染控制的排污权交易试点工作开始在上海推行;1999年4月,中美两国合作开展“运用市场机制控制二氧化硫排放”研究项目,江苏南通与辽宁本溪被列为该项目的试点城市,进行了二氧化硫排污权交易的试点研究。本案例核心人物(或决策者)是我国各级环保部门。承是推出关键事件的部分,主要为了引出争端、问题和兴奋点。本案例的“承”是引出各地地方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例如,如何保证排放配额的分配公平,如何精确检测企业排放,企业减排空间越来越小情况下如何保证交易量。转是对故事进一步展开的部分,主要描述目前存在的各种困惑以及进退维谷的选择困境;继续深入开展令当事人没法预见事件结局的故事,或者令核心人物(或决策者)难以决断的事情。本案例的“转”是进一步描述了试点经验中存在的种种困境:很难精确测量企业排污信息,环境监察工作量太大,企业造假成本较低;企业的排污量大多超标,减排指标严重缺乏,如果购买减排指标成本太高,有可能滋生寻租腐败现象;在总量控制制度下,如何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的增量,从哪儿获得新上项目的指标;地区间发展水平不同,对排污权交易的认识和需求也大相径庭。合是故事的高潮部分,用于强调机会与制约因素,指出核心人物(或决策者)到了必须作出选择的时刻。本案例的“合”是讨论了排污权市场交易较少、排污权必须有偿使用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治污成本的定价(有偿使用价格)问题。(4)结束语:点出核心问题,让读者来思考提出解决方案。本案例结束部分点出了排污权交易的困境:我国排污权交易尚处于试点阶段,各地缺乏统一的立法和标准;排污权交易首要问题是如何科学准确地测算出一个控制区域的最大污染物排放允许量;排污总量确定后,如何公平公正地分配给企业;如何限制地方保护主义。(5)思考题:根据教学目标,通常设计3个思考题来帮助读者进行阅读时的同步思考。思考题1:排污权交易对于我国实现科学发展的意义和作用是什么?思考题2:如何解决排污权交易产生的困境?思考题3:国家是否有必要针对排污权交易制定统一的法律?(6)附录:本部分是为了提供案例分析所需的额外信息,这些资料信息虽不适合放在正文中,却有利于读者对案例正文更全面透彻的理解。

2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法的特点是以问题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形成有效的学习团队、在师生互动的讨论过程中传授批判性思维。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以案例为载体,学习排污权交易的相关内容,重点理解排污权交易的制度经济学内涵、交易成本及制度规定;通过小组讨论再现案例情景,深入理解案例,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总结出排污权交易的困境、背后原因并尝试性提出解决方案;采用案例教学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并培养其创造性思维和决策能力。案例教学的主要过程如下所示。

2.1案例备课

要根据教学目标,在课程教学中选择合适的案例。要围绕案例提出问题,问题应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问题没有唯一的答案,甚至能够形成不同的观点,学生能够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案,从而进行争论和讨论。一个案例,问题不宜过多,让学生集中讨论2~3个问题。当然,可以问题里面套问题,教师可以不断追问学生为什么,启发学生不断深入思考。使用案例教学法,授课教师需要事先熟习案例,做好备课工作:一是仔细阅读案例及相关资料,清楚地了解案例内容、背景及背后原因;二是注意案例的情节演进,为了更好地引导课堂讨论,在每个可能的转折点安排一定的问题,并及时作出提示和归纳;三是温习与案例相关的概念和理论,从而在案例讨论前或过程中及时加以解释说明;四是正确理解教师在案例教学中的设计者、仲裁者和主持人角色。

2.2案例预习

将案例提前发给大家,要求每位同学对案例进行充分阅读,搜集、查阅和整理相关信息和背景材料,通过思考形成针对案例问题的原因分析和解决方案,为课堂讨论做好充分准备。

2.3课堂教学

(1)案例介绍。课堂教学开始时,授课教师要对案例做简要介绍,并指出其涉及的相关概念、理论和分析框架:环境规制、公共物品、外部性、交易成本、公共政策工具。案例简要介绍:通过市场机制控制污染排放在理论上已经得到大量证明,然而,在我国实践操作中“排污权交易”仍然面临一定的问题。由于测量技术不成熟,以及排污地方保护主义等问题,使得排污权交易无论是制度建设还是市场建设都面临一定的问题。(2)分组和动员。在案例讨论之前,要采用一些外在激励手段(如让学生相互介绍、自行分组、提出小组讨论评分标准)来吸引学生注意,营造宽松自由的气氛,对学生进行动员。可将学生分成几组进行小组讨论,5~8人一组,给每组准备一张白纸,用于记录小组讨论意见。(3)小组讨论。要求各小组选出各自的组长,由组长来组织小组讨论和安排记录员。教师统一安排小组讨论的论题和讨论总时长(不超过1小时),组长则负责控制讨论过程。教师在各小组讨论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随时给予必要的引导。本节课堂讨论问题:①我国排污权交易存在哪些困境?②如何解决排污权交易产生的困境?③国家是否有必要针对排污权交易制定统一的法律?小组讨论开展的前提条件是所有人都已认真阅读了案例并提前对问题进行了准备,各小组组长可以先要求大家针对案例简单地发表各自的看法,来检验大家的前期准备情况。讨论的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六个必不可少的步骤:发掘问题、分析问题(前因后果和连带影响因素等)、提出解决方案、理清人物线索(分析人物的角色及对事件的影响)、找出利害相关者、进行评价并总结经验教训。(4)班级汇报。小组讨论环节结束后,要求学生将记录整理好的小组意见以海报形式进行展示,同时邀请小组代表在全班面前陈述本小组的主要观点和解决方案,并鼓励其他小组成员进行补充。在班级汇报过程中,教师要在黑板上记下各小组发言要点,并及时进行归纳整理。(5)收尾和小结。在学生进行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授课教师对本课内容进行归纳总结,提出理论分析框架,并引导学生课后思考。一是回顾讨论中所涉及的主要问题(案例反映出我国排污权交易存在的困境):关于排污权交易的立法尚不健全,排污权交易实际操作困难,排污量准确监测难度较大,地方保护主义严重,政府监管不力;二是对已有观点及讨论中未被发现的解决方案进行小结:建立实施排污权交易制度的法律依据,逐步实现初始排污权分配由无偿分配到定价出售再到公开拍卖的转变,逐步实现初始排污权价格确定由按企业排放绩效分配到政府科学定价再到最优拍卖定价的转变,逐步建立灵活有效的监测体系,确保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的有效实施;三是提出理论分析框架:排污权交易机理的制度经济学解析(交易成本、总量控制原则),排污权分配方式的选择,排污权交易的价格形成机制,完善我国排污权交易市场机制的基本路径分析;四是进一步提出问题(如完善我国排污权交易制度的相关对策),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

2.4教学评估

课后,授课教师可通过自行反思,开展对本课案例教学的评估:(1)这个案例实现了主题的突出和目标传达了吗?怎么知道达到了这个目标?(2)从案例的指出和引入开始,老师与学生相比,谁说的话更多?学生是否富有成效地投入了讨论?(3)老师提了多少问题?学生们提出了多少补充问题或挑战性的问题?(4)老师在教室的走动方式及在每个小组停留指导的时间安排是否合理?(5)学生笑了多少次?不过分严肃对待自己或指导教师时?(6)讨论中是否存在一个高水平的“活跃期”?学生群体是否表现出渴望、进取心和激情?(7)讨论的进展如何?是否具有连贯性?是否存在不确切的结论或主张,主要的见解和论点是什么?讨论的提纲是否模糊不清?(8)讨论是否在越来越活跃时结束?讨论应当在高昂的情绪中结束,如果学生出了教室仍然在讨论课堂上的案例,那么这堂课就是成功的。

3总结

小学生心理案例及分析篇4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法律的社会作用和地位日益彰显。然而,如何创新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的法律人才,成为法学本科教育领域亚待解决的问题。在此背景下,我校法学院更新教育理念,积极探索,尝试在传统理论课程之外单独设置一系列案例研究课程,注重并加强学生实践能力、法律职业技能的训练与提高。这种课程与基础理论课程及其他实践教学有何关联?教学中应注意哪些问题?以下笔者结合自己所讲授的《民法案例研究》课程谈下对有关问题的思考。 一、民法案例课程的定位 (一)从民法教学所面临的限制谈起 民法,作为调整平等主体之间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的基本法律,内容丰富,概念抽象,体系严密且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我国传统民法教学的基本定位是理论教学,侧重点在使学生系统掌握民法有关概念、原理、制度和体系。在这种模式下,学生虽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但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相对不足。近些年来,为解决学院式法学教学与实践型人才培养矛盾日益突出,许多高校进行教学改革,将案例教学方法引人法学基础课程教育中。案例教学法①,是指在法学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讨论、分析、研究现有的案例,使学生掌握有关法律知识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互动式教学方法。民法教学中引人案例教学法,注重将各种现实生活元素融人到抽象枯燥的理论教学中,通过设置一个个具体、典型的案例,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掌握知识、运用知识,改“一言堂”为“多言堂”,很大程度上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案例教学法在民法教学中的提倡和改革,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然而在我们这样的成文法国度里,其作用仍局限于一定的范围内,表现在,在我国许多高校的民法教学中,案例教学只是辅助手段,从属于传统理论教学。因此,讲义式的传统教学方式仍占主导地位,案例的引人和分析多数是为了解释和说明课本的某一理论和法条。案例的选择上,案例过于简单,人为加工痕迹明显,影响学生深人分析。而且,囿于民法教学内容、教学进度影响,教师很难给学生提供一个广阔的空间去讨论、分析案例,而学生囿于学习的阶段性及知识结构的不完善性,其综合运用分析能力及特有的法律思维能力不能在民法课程中得到有效的训练和培。专业实习实践环节,学生虽然能接触一些民商纠纷的法律实务,但实习场所有限,时间较短,从内容和效果来看,学生也很难全面地参与案件讨论和分析。而模拟法庭教学,往往注重程序性的模拟,几个人在表演,多数人在旁听,所选案例的非争议性,缺乏深人的辩论和真实感。近几年引人的法律诊所教学,使学生能够接触到真实的当事人、处理真实的案件,但因运作经费案源及时间的限制,普及面甚窄。如何最大化地在大学本科教育中有效培养学生在民法领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观察现象、分析判断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成为民法教学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同样,其他领域如刑法、行政法等也存在着类似的问题。 (二)改革之路经 对于上述问题的思考,可在以下方面尝试改进。其一,增加民法教学的学分和教学学时,使任课教师有较多的时间引人案例、分析案例从而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其二,保持原有的理论教学安排不变,加大实践教学环节教学力度,使学生在系统掌握理论知识后进行实践能力的训练。对于前者,基于民法体系强、内容丰富的特点及新生知识阶段性、知识结构不完善等实际情况,教学中仍不宜引人骄傲为复杂的、有讨论价值的争议案件。另外,即使教师有相对较多的时间去组织、讨论案例,但这样的穿插案例不利于学生对整个民法知识的系统掌握。对于后者,符合学生心理需求和认知规律,在了解有关法律理论之后,学生普遍希望去接触一些具有综合性、典型性、疑难性的真实案例来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在这种改革路径下,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无疑是较好的选择。在专业实习、模拟法庭、法律诊所外,我们是否有更好的实践教学安排来优化我们的教学体系?鉴于以上实践教学自身的局限性,笔者赞成单独设置相应系列案例课程来优化实践教学体系,具体为,在民法、民事诉讼基本法律知识学完之后,设置民法案例课程,该课程所涉内容以民商事及民事诉讼法律知识为依托,重在培养学生在私法领域的法律思维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课程与理论课程不同,其定位在于较为系统地培养学生某一特定法律领域的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是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该课程与专业实习等实践环节相结合,能够总体上全面提升学生的法律推理和实践能力。从各高校法学教学的调研来看,在本科教学中设置单独的案例课程的为数不多,华南师范大学所进行的案例课程与观摩审判、实验教学、法律实习、法律进社区服务等相结合的五位一体实践体系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创新及科研能力等方面所取得的良好成效,川也证明了在本科教学实践环节中设置案例课程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二、民法案例课程的特点 民法案例课程虽为民法案例教学法的延伸,但其作为一门独立的实践教学课程,有其独特性。具体表现在: 其一,教学目的在于系统提高学生观察、分析、解决民事纠纷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民法教学中,案例教学的目的主要在于对有关民法概念、制度的理解与掌握,而设置专门的案例课程,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案例分析训练,侧重于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判断、推理、创新能力的全面培养,突破了传统教学的束缚,获得了独立的发展空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根据对各国专家意见的调查,获得了对案例研究、研讨会、课堂授课、模拟练习。如能有效开展案例教学,对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大有裨益的。 其二,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 在整个课程的进程中,始终以学生为主导。学生基于特定的真实案例,查找、收集资料,对案件事实进行梳理和认定,提出不同的处理方案,而教师仅仅对课堂进行组织和指导。在的处理过程中,学生的动手能力、思辨能力、协作能力、表达能力等达到较为充分的锻炼。#p#分页标题#e# 其三,教学手段多样性。 相对独立的案例课程,获得了自由的发展空间,可以采用多种形式组织教学。 (l)讨论式。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各小组分别就案件事实、争议焦点、所涉问题、所适用的法律等进行讨论,提出最佳解决方案。通过自己对案件的讨论和处理,提高了学生学习主动性及协作能力,同时培养了学生客观、公正、妥当解决纠纷的能力,这是将来从事法官职业所不可少缺少的素养。 (2)抗辩式。任何民事案件纠纷都会涉及原告和被告,将个小组分成对立的双反,从维护自己利益的出发来对案件事实进行认定、对法律适用问题进行辩论,培养其作为职业律师的思辨能力。 (3)观摩式。在课程进行当中,适时让学生对实际的审判过程进行观摩,分析、评论案件庭审过程,了解司法实践工作运行过程。 (4)角色模拟式。这是更具有综合性的教学方式。教师把不同案情交给个小组后,由各小组自行进行角色分工(法官、律师、当事人、证人等,各司其职而又相互合作),撰写法律文书,利用模拟法庭模拟审判过程。每个小组组织一次,每次其他小组进行观摩和点评。就此种模式的运行而言,可以考虑与原有的模拟法律训练课程进行适当的整合。其四,考评方式的动态性与静态性。本课程的教学目的与教学手段的多样性决定了其考评不能采用传统的考试或者论文报告模式。案例课重在培养学生分析、表达、协作、创新等能力,应当加重动态过程的表现在整个成绩中所占的比例,采取动、静结合,以动态考察为主的评价模式。 三、民法案例课程的组织及应注意的问题 案例课的教学方法,相对灵活,但不论是讨论式、抗辩式还是观摩式、角色分工式,大致都要经过三个阶段,即案例的选择与准备、学生的分析与处理,教师的点评与总结。下面结合最常用的讨论式来作一交流。 1.案例的选择与准备 案例课程中,案例的选择至关重要,直接关系到课堂讨论的质量和学生的参与积极性。笔者结合教学经验认为,好的案例应具备以下要求。 第一,真实性、典型性。根据心理学的“临近效应”和“权威效应”的解释,人们对心理上越是临近的事物越是容易接受,越是权威越是崇拜和信服。t3]根据这种心理状态,最好选择与学生生活贴近的真实的典型案例,这样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进学生的成就感。比如,在进行侵权方面的案例分析时,可以引人汽车、热水器等产品侵权损害赔偿案件、交通事故民事赔偿等真实而又贴近生活的典型案例。 第二,具有分析价值。选择的案例一定要具有分析价值,依笔者见解,具有复杂性或者具有争议性的疑难案件可以作为选择的考虑范围。复杂性是指案件事实较为复杂且涉及到多种法律关系,如在一起电梯伤人的案件中,既涉及当事人之间的合同关系、侵权关系,又涉及到电梯所有人、使用人及维修公司等多方关系,案情较为复杂,案件的处理需要学生综合运用民法知识逐一、深人分析所涉人员之间的法律关系及法律适用,能够较好锻炼学生的法律思维能力。而有些案例,案情并不复杂,但在举证、法律适用方面有争议,这种案例通常对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创新能力具有较高的价值,能够增进学生对民法精神、原则、有关制度及法律适用方法的深人理解,有利于培养具有较高素养和创新精神的法律人才。 遵循以上要求来选择、准备案例,不仅需要花费教师大量的时间和心思,更需要任课教师有换位思考问题的的能力,从学生的角度考虑他们对案例会如何理解、思考、分析,可能会遇到什么问题,根据一般的认知特点适当地设计出一系列“阶梯性”的问题或者焦点问题,以便于课堂的引导和调控。 2.案例的分析与讨论 准备好的案例提前布置案例,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查阅相关资料,深人讨论。课堂讨论时首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意见的发表,其他小组的学生可以进行评论和提出问题,不同意见的小组可以进行辩论。为使讨论的问题集中,达到一定深度,教师必须进行适当的引导,既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发表自己的见解,又要注意纠偏,把讨论逐步引向深人。 3.案例,汽评 在课堂教学结束时,教师要善于点评和总结,对学生分析过程中提出的各种观点进行客观、公正地评价,善于发现学生思维中的闪光点,多予以鼓励和表扬。另外,对讨论中存在的不足要给予正确的引导与分析,做到以理服人。 案例课程教学,重要的不在于给学生提供每个案例的答案,也不仅是有关的法律知识,更重要的是法律推理的的技艺。l4]对于任课教师而言,整个课程的进行始终要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和推理能力为目的,掌握一定的法律分析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法律推理及法律思维方式就是渔,不论法律知识如何变化,所面临的案件有何不同,而法律职业所需的这种思维能力则是不变的。

小学生心理案例及分析篇5

内科护理学是护理专业临床课中重要的一门课程,是其他临床学科的基础,学生学好内科护理学对于今后的临床实习、工作都是至关重要的。但内科护理学涉及疾病种类复杂多样,相关医学基础知识较多,内容琐碎难懂,学生学习时难度较大。现代护理观念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已发生了重大改变,由过去的以疾病为中心的护理模式转为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模式。整体护理模式是一种科学的、现代的护理模式,对病人实施身体的、心理的、社会的及认为的多方位护理,是一种身心护理模式。为了使大中专护理专业的学生在以后的临床实习、工作中尽快适应整体护理模式,也便于学生理解内科护理学的相关知识,笔者在教学工作中,将案例教学法贯穿其中,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案例教学法是将临床护理病例应用于课堂教学,通过教师讲授、学生参与讨论以及教师总结归纳实现临床护理学课程的教学目的的教学方法,是现代护理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案例教学法能将枯燥的内科护理学理论转化为具体形象的病例,闫蕊的研究表现,案例教学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巩固所学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助于理论联系实际。但由于中专生和大专生自身特点的不同,案例教学法在中专内课护理学教学和大专内科护理学教学应用中既有共同点,又有不同点,结合笔者近两年讲授这两类群体内科护理学的体会,现对比分析如下:

一、两者的实施过程是类似的

1.教师提前选好具有针对性、适用于所学内容的案例,并展示给学生。案例选择应符合以下标准。(1)典型性,案例来自临床实践,不可太复杂。(2)知识性,必须将课堂教学的知识点融合在护理案例中。

2.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学生基础水平设置难度各异的问题,问题的设计注意启发性,诱导性和可争辩性,使之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3.学生分析探讨病例并回答问题。

4.老师详细分析总结病例,并点评学生的回答。

5.学生书写病例报告。

二、两者具体步骤中学生分析探讨病例的主要方法是不同的。

根据中专生和大专生共同要求掌握的知识内容,给予其同一病例,提出相同问题,结果发现中专生更适合于小组讨论法,尤其是要求各小组先给自己命名一个代号,中专生的课堂氛围顿时就活跃起来,小组成员积极地寻找能代表小组特色的代号。代号环节完成后,教师鼓励小组之间就分析病例是否正确全面、回答问题是否正确全面进行比赛,实行奖惩制度。小组成员就会积极查阅资料,展开激励的讨论。

大专生则更适合随机发言,任意补充,没有小组的概念,大家畅所欲言,不断地分析、探讨,查找相关资料,使病例材料逐渐清晰明了。

三、两者具体步骤中学生分析病例,讨论问题的结果是不同的

相同的病例,针对提出来的护理诊断、护理措施等相关问题,中专生讨论的结果偏重以教材为主,照搬教材相关知识点,整体护理观念淡薄,不考虑患者的实际情况。大专生则以教材相关知识点为参考,以患者为中心,运用整体护理的理念分析患者各项体检指标,查阅相关资料,提出较完整又贴合患者实际病情的护理诊断和护理措施。

四、两者实施的最终效果是不同的

第二次课反馈上一次课案例分析涉及的相关知识点,中专生明显没有大专生掌握得牢固、全面。期末考试中涉及利用案例分析法学习的知识点,中专生的正确率没有大专生的高。

小学生心理案例及分析篇6

 

内科护理学是护理专业临床课中重要的一门课程,是其他临床学科的基础,学生学好内科护理学对于今后的临床实习、工作都是至关重要的。但内科护理学涉及疾病种类复杂多样,相关医学基础知识较多,内容琐碎难懂,学生学习时难度较大。现代护理观念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已发生了重大改变,由过去的以疾病为中心的护理模式转为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模式。整体护理模式是一种科学的、现代的护理模式,对病人实施身体的、心理的、社会的及认为的多方位护理,是一种身心护理模式。为了使大中专护理专业的学生在以后的临床实习、工作中尽快适应整体护理模式,也便于学生理解内科护理学的相关知识,笔者在教学工作中,将案例教学法贯穿其中,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案例教学法是将临床护理病例应用于课堂教学,通过教师讲授、学生参与讨论以及教师总结归纳实现临床护理学课程的教学目的的教学方法,是现代护理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案例教学法能将枯燥的内科护理学理论转化为具体形象的病例,闫蕊的研究表现,案例教学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巩固所学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助于理论联系实际。但由于中专生和大专生自身特点的不同,案例教学法在中专内课护理学教学和大专内科护理学教学应用中既有共同点,又有不同点,结合笔者近两年讲授这两类群体内科护理学的体会,现对比分析如下:

 

一、两者的实施过程是类似的

 

1.教师提前选好具有针对性、适用于所学内容的案例,并展示给学生。案例选择应符合以下标准。(1)典型性,案例来自临床实践,不可太复杂。(2)知识性,必须将课堂教学的知识点融合在护理案例中。

 

2.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学生基础水平设置难度各异的问题,问题的设计注意启发性,诱导性和可争辩性,使之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3.学生分析探讨病例并回答问题。

 

4.老师详细分析总结病例,并点评学生的回答。

 

5.学生书写病例报告。

 

二、两者具体步骤中学生分析探讨病例的主要方法是不同的。

 

根据中专生和大专生共同要求掌握的知识内容,给予其同一病例,提出相同问题,结果发现中专生更适合于小组讨论法,尤其是要求各小组先给自己命名一个代号,中专生的课堂氛围顿时就活跃起来,小组成员积极地寻找能代表小组特色的代号。代号环节完成后,教师鼓励小组之间就分析病例是否正确全面、回答问题是否正确全面进行比赛,实行奖惩制度。小组成员就会积极查阅资料,展开激励的讨论。

 

大专生则更适合随机发言,任意补充,没有小组的概念,大家畅所欲言,不断地分析、探讨,查找相关资料,使病例材料逐渐清晰明了。

 

三、两者具体步骤中学生分析病例,讨论问题的结果是不同的

 

相同的病例,针对提出来的护理诊断、护理措施等相关问题,中专生讨论的结果偏重以教材为主,照搬教材相关知识点,整体护理观念淡薄,不考虑患者的实际情况。大专生则以教材相关知识点为参考,以患者为中心,运用整体护理的理念分析患者各项体检指标,查阅相关资料,提出较完整又贴合患者实际病情的护理诊断和护理措施。

 

四、两者实施的最终效果是不同的

 

第二次课反馈上一次课案例分析涉及的相关知识点,中专生明显没有大专生掌握得牢固、全面。期末考试中涉及利用案例分析法学习的知识点,中专生的正确率没有大专生的高。

 

通过以上的对比分析可知,案例教学法在中专内科护理和大专内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是有一定的差别的。刘博、马艳玲指出,当前中专生学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学习基础差,学习兴趣低,自制力差,学习目标、动力不明确,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使用案例教学时,要先提高他们参与小组讨论的兴趣,调动他们参与案例分析的积极性。同时,教师应加强巡视,给予适当的提示和引导。大专生相较于中专生,学习的自主性较高,学习的基础较好,逻辑推理能力较强,有一定的学习方法。在使用案例教学法时,不拘泥于小组形式,鼓励个人随机发言,教师适时引导,提高课堂效率。

 

综上,在内科护理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时,教师应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有的放矢,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理想效果。

小学生心理案例及分析篇7

[关键词]案例教学 评分方法 战略管理

一、引言

战略管理作为一门核心专业课程,其宗旨在于系统地介绍企业战略管理知识体系,使学生具备扎实的战略管理理论基础和一定的实战能力,以便其未来能为培育和强化企业的竞争优势做出贡献。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要传递不断发展的理论知识,还要更加强调操作和实践。早在20世纪初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就率先采用了案例教学法。它对于学生掌握有用的知识体系并能在实践中应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案例教学法不同于传统教学法,其主要区别见下表:

案例分析为未来实际的管理者提供了一个很有价值的实践方式,让他们分析和解决一些实际的公司里管理者所面临的实际问题。战略管理案例一般来说都提供了有关各种行业和公司所面临的问题、所处的环境等详尽的信息。通过分析,一是可以学习不同公司管理的经验,以及各行业和各公司的背景知识,二是可以检查应用战略管理工具和技能的能力,三是可以锻炼学生在信息不完整的情况下提出有实际意义的行动方案的能力。

尽管目前高校在案例本身、教学设施、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一些不足,但多数学生认同在战略管理课程中结合实施案例教学。他们认为,案例教学更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很好地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案例教学比较生动活泼,在分析过程中加深了对课本枯燥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了同学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查资料,模拟决策等方式,使同学们的能力和知识面得到了拓展,增强了团队精神。并且,采用案例教学以后,学生和老师之间不再像传统教学中那样的单向交流,而是更为互动的交流,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教学。

二、案例教学的组织与实施

1.选择和准备战略管理教学案例

目前在战略管理教学中通常运用多种案例辅助教学,案例形式也多种多样。现在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哈佛式的冗长而细节俱全的案例;二是德鲁克所倡导的短小精悍的案例。两类案例各有优劣,在战略管理案例教学中可以灵活采用。基于我们的教学实践:在课堂教学中,通常列举德鲁克式案例来引导学生发现概念、理解原理;而在理论学习的综合小结部分,采用哈佛式案例鼓励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进行探索式学习。

在个案的选择上,国内企业实践的案例较为缺乏,多数案例来自国外企业。由于东西方文化以及社会与企业制度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学生对来自国外企业的案例中所存在的社会、经济及文化背景缺乏体验,导致对案例中的材料没有深刻认识,对案例中战略管理者的思路与决策难以透彻的理解。而另一方面,源于我国实践,反映我国经济建设实际,具有我国企业战略管理特色的案例目前又相当缺乏,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们战略管理案例教学的效果。我们鼓励学生独立自主收集编写案例,这样既能丰富我们案例教学的内容,同时还锻炼了学生搜集和整理资料的能力。用于教学的案例一般应考虑以下因素:一是案例要符合教学目标,突出针对性、可读性和新颖性;二是案例的难易程度适中,案例所涉及问题能够适应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三是案例要具有综合性,能够提供大量的原始资料作为分析基础,可以为学生呈现一个企业实际经营状况的全貌,有助于培养和锻炼学生从复杂的背景资料和纷繁杂乱的信息中抓住主要矛盾、把握关键要素,从而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合理安排案例讨论

战略管理的教学案例一般较大,内容多,情境错综复杂,需要团队合作方能顺利解决问题。学生在讨论中进行合作性学习,不仅能使学生个体主动地适应团体环境,将自己溶入团体之中,互相协作,互相尊重,而且能激发其积极地去挖掘自己的优势,取长补短,结果是发挥出团体的“合作力”。实践证明,在一个彼此协作、相互支持的团体中学习,产生的效果远远优于单独的个人学习。为了便于案例讨论的组织,通常来说,每个小组的人数以5~7人为宜,人数太多会减少每个人发言的机会,从而不利于思想的充分交流;人数太少则可能形成不了讨论气氛,不利于集思广益。在分组时,学生应采用自愿组合的原则分组,同时,注意男女比例的协调,以便于小组讨论。每个小组应由小组成员推选一个组长,负责组织案例的课内或课外讨论,组织准备案例讨论的汇报提纲,并指派成员做好全班交流发言的准备。案例讨论中对不同的专题内容可以由不同的学生担任组长,以确保有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课内全班交流发言。

案例讨论效果的好坏,课内讨论的组织是重点。首先,由组长在课堂内汇报、演讲小组分析报告;然后采用同学自愿或随机抽取的形式,围绕分析报告展开讨论,促使同学积极参与,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与随机应变的能力;在讨论结束后,教师及时进行总结,归纳出几种有代表性的分析意见和创新观点,对案例讨论中学生所暴露出来的问题进一步提出思考要求,从新的角度重新审视案例。同时要告诫学生,案例分析很少只有一个解决方法或一套行动方案。只要认真负责地去准备案例分析,并且有充足的证据去支持自己的观点,就不必担心所作分析是否是正确的答案。

三、案例教学中的学生成绩评定

在学生成绩评定过程中,教师如果使用传统的一些评分手段往往只能根据每个小组的整体表现给出团队的成绩,无法识别出学习团队中每个学生的学习表现以及学习效果,从而无法较为准确的评定学生个体的学习成绩。社会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人们在群体中工作时,特别是当个体的工作没有被单独识别出来时,会出现一种人们平均的努力程度降低的现象,叫做社会惰化作用(social loafing)。由于一个团队的成员将获得相同的成绩,因此很可能存在团队中只有一部分人花费时问精力完成任务,而另一部分人没有付出足够努力的现象,这就是搭便车的行为(free riding)。吴志明、武欣(2006)[2]的研究表明搭便车现象的存在,对团队学习的效果往往会带来消极的影响,进而直接影响到案例教学效果。Brooks等[5]对管理类课程教学的研究发现,采取同伴评价的方式能够减少搭便车的问题,并提高学生的团队学习效果。

在课堂讨论过程中,当教师试图改变“填鸭式”教学方式时,学生仍保持被动的惯性,缺乏主动参与意识和积极的思考;学生喜欢急于从教师那里寻求标准答案,而忽略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样就导致了课堂讨论不活跃,出现“冷场”,也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在课堂讨论中,教师的角色应作适当变换,成为一个组织者、协调者和聆听者;学生要从“配角”变成“主角”,是案例分析、讨论的积极参与者。教师走下讲台,坐在同学中跟同学一样听讲、提问,学生居于中心地位,具有评分的权力,这样使得课堂氛围较为融洽,激发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参与的热情。课堂讨论的评分由每一小组选派一名同学代表本小组为其他小组的课堂演讲、讨论表现评分,每一小组所获得的平均得分就是该小组在课堂演讲、讨论环节的成绩。

我们借鉴Brooks等人的研究成果,采用小组同伴评价表、学生评分和教师评分相结合的方式,尝试建立一个合理有效的、能适应案例教学自身特点的学生成绩评定方法。该成绩评定方法的核心,成绩评定计算公式为:

S =(T1 + T2)× P,其中:

S ―― 每个学生在案例教学部分的成绩;

T1 ―― 小组在课堂演讲、讨论环节的得分,满分30分。由其他小组的同学参考老师课前提供的评分细则,根据该小组在课堂演讲、讨论中的表现评分:

T2 ―― 小组案例分析报告的成绩,满分70分。由教师根据案例分析书面报告的质量评分:

P ―― 学生个体在团队学习中的绩效系数,反映学生个体在团队学习中的表现。该系数通过计算分析小组同伴评价表得出,绩效系数位于0-1之间

案例分析书面报告的评分原则主要基于以下几点:(1)学生思考问题的全面性;(2)战略关键问题是否涉及到,是否深入;(3)观点的创新性;(4)决策方案的实用性和可实施性;(5)对所学理论的理解和应用情况;(6)格式的规范化。

在学期初,我们设计了小组同伴评价表和课堂演讲评分细则两份表格(见表1,表2)提供给学生,帮助学生能够合理、客观、公平地评价学习团队中其他同学以及其他小组的学习绩效。

小组同伴评价表采用匿名方式,学生在表中不仅评价同伴在团队学习中的表现,也同时对自己的表现做出诚实的评价。表中每一单项的评分采用5分制:5 = 非常好;4 = 较好;3 = 一般;2 = 较差;1 = 非常差。学生个体在团队学习中的绩效系数计算公式如下:

P = V25,其中:

P ―― 学生个体在团队学习中的绩效系数

V ―― 小组同伴评价表中学生个体所得评价总分的平均值。例如,在一个5人学习小组中,针对甲同学的评价总分共有5个,分别为23、20、22、23、21,则V值为:(23+20+22+23+21)/5=21.8。

这里,我们通过一个例子介绍表二的使用方法。以一个30人的班级为例,每5人组成一个案例学习小组,形成6个小组。在课堂演讲讨论环节中,每小组派出一位同学参与这一环节的评分。第一小组的成绩为第二、三、四、五、六小组的同学对其在演讲讨论环节中的表现所给出的分数计算出的平均值。例如,各小组所给出的分数分别为25、23、24、26、22,则第一小组在课堂演讲讨论环节的成绩T1为(25+23+24+26+22)/5=24;以此类推,第二小组的成绩为第一、三、四、五、六小组的同学对其在演讲讨论环节中的表现所给出的分数计算出的平均值,第三小组的成绩为依据第一、二、四、五、六小组的同学对其在演讲讨论环节中的表现所给出的分数计算出的平均值……

从我们的实践情况来看,使用这一成绩评定方法后,案例教学的效果和质量得到了提高,获得了学生们的认可。这一学生成绩评定方法较为客观地评价了学生在案例教学部分的绩效表现。它有利于确立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减少搭便车行为,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参与案例教学的热情;同时保证了教师在学生成绩评定过程中的主导地位。

参考文献:

[1] 许晓明:企业战略管理教学案例精选 [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2] 吴志明 武欣:MBA学生团队学习效果及影响因素研究 [J].管理学报,2006年1月,第3卷第1期

[3] 袁界平:应用多维互动法改进战略管理课程案例教学初探 [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

小学生心理案例及分析篇8

关键词: 案例教学 本科教育 管理类课程 前期优化

一、文献回顾与问题提出

案例教学是管理类人才培养的有效方法,在强调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技能的今天,其重要性和核心作用更为突出。然而,与MBA教育不同,本科管理类课程的案例教学,其对象无论在知识基础还是在管理实践的感性认知上都存在严重的不足,因而,完全引用西方经典的案例教学模式提高我国管理类本科生的实战技能并不现实。面对规模庞大的管理类本科生群体,如何借鉴西方案例教学这种有益的方法,结合本科生知识基础、学习目标和要求,创造一种效果较为显著的有针对性的案例教学方法,不仅是教育领域非常有意义的理论研究课题,而且是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的、有重大现实价值的现实问题。具体地可以将这一问题分解为以下内容:本科生案例教学的目标包括哪几个层次?各自又是什么?对应于不同的教学目标,应该选择什么样合适的案例?本科生遵循何种思维逻辑才能做好案例分析?教师如何通过案例小组成员的配置、选择合适的激励模式提高学生案例分析的深度和广度?等等。笔者结合自己十多年管理类课程案例教学的实践探索,着重对案例教学前期准备阶段的选择优化做出分析、提出建议,以期有助于案例教学实践,在案例教学理论与实践上进行更为深入、全面的研究。

二、案例教学目标及相应案例的选择与优化

根据不同的教学任务,案例教学的目标及与此对应的案例可以分为三大类。一是通过相对简单、明确的案例及其释解,使学生理解、领悟某一管理思想、理论及方法的本质内涵,这种简单的案例教学实际上就是所谓的事例教学。二是问题式案例教学,案例中不仅有组织或企业运营的现状描述,而且有较为清晰的导向问题。这种案例教学将学生分析、讨论的内容限定于导向问题相对狭小的范围内,试图通过问题原因的分析、判定,以及理论与方法的应用,提高学生解决特定问题的能力。三是最为复杂的实景式案例,它与问题式案例教学的区别在于,案例本身没有问题的提炼和聚焦,其分析过程首先要求学生在信息识别的基础上,准确地判定、提出问题,显然,相对于问题式案例教学,实景式案例对学生能力的要求更高,而这种要求也更接近于现实中组织或企业对管理者的实际要求。

采用案例教学模式时,必须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教学的任务要求、课程的性质或地位,有区别、有层次地对案例教学目标及相应案例做出合理的选择。通常来说,面对低年级基础知识薄弱的学生,或者在专业基础课程如管理学、组织行为学等的案例教学中,事例式案例教学、问题式案例教学应该是主体;实景式案例教学只有在学生积累、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和感性认识后采用,才会达到相应的效果。选用实景式案例,通常是在专业基础课的终结部分,或者面向在已经有了良好基础的高年级学生,或者在战略管理等综合性较强的专业课程中。

三、优化学生案例分析的过程

案例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学生分析案例的思路、方法、技巧,是案例教学获得预期效果的基础条件。针对较为复杂的实景式案例教学,在进行案例分析、讨论之前,学生所应遵循的基本思路与逻辑框架必须得到训练强化。

1.信息识别,即准确地把握案例描述的、有关组织或企业运营的全部信息。案例中字面或数据本身呈现的显性信息识别相对简单,字里行间或语句背后的“弦外之音”等隐性信息的识别相对困难。然而,在许多情况下,隐性信息的识别却对案例的理解起决定性的作用,因而必须对隐性信息予以高度留意、关注。不仅如此,案例提供的信息还有真伪之分,作为干扰项的细枝末节信息、虚假信息有可能掩盖主体信息、真信息蕴含的问题真相,增加问题判断的难度,降低提出问题的准确程度,对此类信息要有足够的防范意识和鉴别能力。信息识别阶段的重点是做好隐性信息的发掘、伪信息的剔除等工作。

2.问题判断,也就是在信息识别的基础上准确地判定组织或企业运营管理过程存在的问题。这是案例分析的核心环节,因为后续的案例分析环节都将围绕该问题的产生与解决进行。问题判断失误,后续进程徒劳无功;问题判断不准确,整个分析过程与最终结果的有效性都会被降低。判断问题首先要明白问题自身的定义,问题通常是指现实与理想或预期之间的差异,这种差异表现在或内含在相应的数据及语言信息中。其次,判定问题时,要意识到多数实景式案例描述的组织或企业通常存在一个以上的问题,判定问题不仅需要对每个问题清晰地界定,而且需要对多个问题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行判定,如果是并列关系,则各问题之间轻重缓急如何?如果存在因果、递进关系,则哪个问题是因、哪个问题是果?多个问题之间逻辑关系的准确判定,决定了案例分析过程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先后顺序和逻辑思路。如果缺乏这种判断,或者判断有误,就会导致最终的解决方案在理论上缺乏层次性,在实践中缺乏可操作性,整体有效性大打折扣。

3.原因分析,该环节强调的是准确、全面地分析各种问题产生的原因。所谓准确是指原因与问题之间的因果关系必须确定无疑,有足够的信息佐证。所谓全面,是指在多数情况下,特定问题产生的原因都在一个以上,所有原因应尽可能地厘清、证实。此外,与问题判断阶段一样,多种原因之间的逻辑关系也要有清晰的认定,并列关系中的轻重缓急、因果关系中的因与果、递进关系中的前起与后承都必须准确明晰,只有如此才能确保最终解决方案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4.方案选择,即在原因分析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所积累的方法技能,有选择、有层次、有时序地解决案例所反映的各种问题。在这一阶段,学生对理论知识理解与把握的程度,对各种管理方法、技能的适用条件、操作规范,以及各种方法使用过程中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及其防范的理解把握,都会产生基础性的作用。此外,解决问题的次序、模式的选择也对方案的有效性有决定性的影响。多问题并存的情况下,解决问题的基本模式有两大类型:第一大类包括先主后次、先急后缓、治标先治本、标本兼治等符合人们解决问题惯常逻辑的模式,第二大类则是与人们常识相逆的先次后主、先缓后急、治本先治标等模式。第一类模式不难理解,是根据问题之间的轻重缓急、因果次序做出最有效的模式选择。第二类虽然与人们解决问题的惯常思路不符,但在现实中却是时常使用、甚至有时是唯一可能的选择。究其原因,在于任何问题的解决都是有条件的,如果相应条件不具备,无论该问题如何重要、如何急迫、又如何在根本上引致其他问题的衍生,有关解决该问题的努力都是徒劳的。在现实中,组织或企业主要的、根本性的问题往往又都是由其最为根本的制度缺陷、最为关键的资源不足引发的,而这类制度缺陷、资源不足往往积重难返,短时间内不具备修正、补充的条件。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先解决次要问题、表象问题,创造条件或等待时机成熟条件具备时,再着手应对主要的、根本性的问题,既是明智的做法,又是唯一选择。管理实践中,面临众多资源约束的管理者,其能够左右的空间有限,很多情况下,采用先次后主、先缓后急、治本先治标等次优模式,恰恰是他们在两难选择困境中的不二抉择。

学生分析、讨论案例是案例教学的基础环节,其逻辑思路基本决定了他们对案例中问题的理解、把握及应对水平,也直接影响着整个案例教学的效果。对学生分析思路、逻辑框架的训练与强化,是教师在案例教学中必须努力做好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四、优化案例小组的配置与激励

案例教学在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方面有良好的效果,最重要的原因在于案例小组成员之间相互激发、相互促进、共同学习的分析、讨论机制。案例小组团队成员之间兴趣爱好、思维方式、知识结构、文化背景的差异与互补,会使小组在分析问题的角度和思路上更多样、更开阔,使其对案例中问题的分析更全面、更深刻,最终提交的解决方案也会更周详、更严谨。如果把相同的兴趣爱好、思维方式作为分组标准,采用趋同式的分组,则虽然各个小组在团队氛围方面会有良好的表现,却失去了案例教学强调集思广益的内在基础。案例教学实践中由学生自由组合等自主式分组的结果,通常就是这种情形,老师对这一点必须予以重视。教师有必要通过向学生讲解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案例分析的本质意义,说服学生采用随机分组方式。另外,为保证每个小组做好案例分析所需要的知识、能力、时间要求,考虑本科生的知识、能力结构的现实状况,每个案例小组保持在7-9人最佳,人员过少可能使讨论结果失之偏颇,人员过多则可能加大协调一致、达成共识的难度。

案例教学是提高学生实战技能的有效手段,该教学模式对教师的能力、学生的努力程度都有着极高的要求。尤其值得重视的是,学生参与案例分析过程的主动性和努力程度,直接影响到案例分析的深度和广度,以及案例教学最终的效果。对于理论知识基础相对薄弱、企业管理实践感性认识严重缺失的本科生而言,面对以前不曾认真面对的组织或企业运行现实,繁杂信息的有效识别、整理,盘根错节问题的判定、厘清,似是而非的因果分析,以及处在多重资源约束下解决方案的两难抉择。对他们而言,无论在能力还是在心理上,都是前所未有的挑战和难题。而要完成这些艰巨的任务,除了需要教师在知识、能力方面予以支持和帮助外,合理选择激励措施,通过提高激励强度,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是确保学生克服心理、智力的消极影响顺利完成各项任务的必要条件。在面向学生的各种激励措施中,精神鼓励和客观准确的成绩评定都能有效地激发起学生努力实现挑战性目标的内在愿望,所以,在案例教学中,及时、准确地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循循善诱地对学生的思维方式、能力技巧予以引导和支持,都能有效地鼓舞士气。客观准确的成绩评定通常是案例教学中最为基本,也最为有效的激励措施。为提高成绩评价的激励强度,可以选择个体绩效评价与团队绩效评价相结合的成绩评定模式。这种模式可以采取如下的具体做法:①在小组案例分析水平表现正常情况下,由案例组长按成绩正态分布评定小组成员的成绩(通常优秀2人、良好4人、中等2人),组长分数有教师评定;②教师通过增加或减少小组优秀成员指标,对小组整体表现良好或偏差的情况予以评定;③教师对案例发言中表现突出的学生个体,予以小组评定之外的成绩附加。这样做的目的在于,通过团队绩效评估与个体绩效评估的结合,既能有效激发学生个体的努力程度,又能促使团队成员之间的有效合作,从而使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案例教学的功效得以充分发挥展现。

五、结论

案例教学的有效性不仅仅取决于案例教学过程中一系列环节的优化,在其准备阶段,案例教学目标及相应案例的选择与优化,学生案例分析逻辑框架、思维方式的训练与强化,案例小组的优化配置,以及案例教学中面向学生的激励措施的优化,都是确保本科管理类课程案例教学取得预期效果的基础性条件。因此,在案例教学准备阶段,教师需要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首先,根据教学的任务要求,学生的知识基础,以及课程的性质或地位,合理地选择案例教学的目标及相应的案例;其次,强化学生遵循信息识别—问题判断—原因分析—方案选择模式进行案例分析的意识与技能;最后,根据差异、互补原则随机配置案例分析小组成员,并综合运用个体成绩评定和团队成绩评定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相互激发、共同学习的内在动机,提高其完成案例教学各项任务的努力程度。

参考文献:

[1]任明川.哈佛案例教学的“形”与“神”[J].中国大学教学,2008(4):91-92.61.

[2]武瑞杰.经管类案例教学中组织实施环节的过程管理[J].文教资料,2006(24):50-51.

[3]刘冀生,石涌江.创建中国经济管理案例教学及案例研究体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92(2):81-84.

[4]司徒林.本科管理类专业案例教学中的教师角色定位[J].教育评论,2011(4):58-60.

[5]刘刚.管理学科案例教学的准备与组织工作[J].中国高教研究,2010(5):86-88.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