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大艺术创意美术教育8篇

时间:2023-08-04 09:19:16

大艺术创意美术教育

大艺术创意美术教育篇1

关键词:高等艺术教育;文化创意产业;立德;审美;艺术创意实践;互动整合

在文化创意产业迅猛发展的今天,高校中的艺术创意实践教育蓬勃兴起

艺术创意实践通过激发创意思维实现创意构想设计创意产品策划艺术展演,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提升艺术鉴赏和创作能力。其已经成为高等艺术教育课程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不仅仅是因为其将艺术学基础理论和创意产业发展有机勾联,成为艺术创作转换为市场价值的实战式训练平台,更重要的是因为其使“艺术作为心灵的教育”,有了实验和评效的场景,在艺术创作动机表现手法象征意义方面可以导示出“以文化人、以德立身”的艺术教育成果,更可以此培育出学生对“艺术即生活、生活即艺术”的审美观照和审美追求。“立德”与“审美”的教育目标有机统一于艺术创意实践教育之中。

一、“立德”、“审美”在艺术创意实践教育中的互合逻辑

党的十明确了“立德树人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又提出了“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的要求。德育和美育教育作为教育的两大任务,在目标指向上都是美化人的心灵,在实践内容上都是美化人的言行,最终在教育效果上都是美化人的生活。因而,两者具有逻辑的共通性:立德树人、审美育人。艺术教育作为培养人类审美意识形态的教育形式,可将两者有机统一,两者可在艺术创意实践教育中产生良性互合的共鸣效应。

(一)目标指向上的互合:美化心灵

德育和美育教育在培养目标的指向上都是净化人的灵魂、美化人的心灵,最终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德育通过对教育对象的道德认知教育和道德实践教育,使之成为思想自觉、品德高尚的人,其核心基础是对美的思想和道德的认知和辨别,这与美育教育通过体验美、感受美、发现美最终创造美是内在一致的。正如王国维说:“美学上最终目的,与伦理学上最终之目的合”艺术创意实践教育通过对社会生活的全真性观察和体验,帮助学生找寻生活中的真善美,并激起他们用艺术的想象来表现对真善美的追求与憧憬,不仅仅体现为艺术语言形式表达出的美感,更体现为深层的是对真善美内涵的准确把握和充满激情的向往与追求,“艺术的想象是一种道德上的审美,而道德上的圣洁更是一种艺术上的审美,再进而可得,艺术上的审美是一种道德上的教化(教育)”。这正是“内化于心”的德育与美育的教育功能。

(二)实践内容上的互合:美化言行

艺术创意实践作为创意行为在艺术实践和艺术产出中的教育形式,它基于对自然和人社会的道德认知和审美情感,利用创造性的具象或意象表达,通过实践平台,进一步挖掘和激活创作资源,以一定艺术语言呈现的艺术作品感动感染感化受众,以实现艺术教育效能。所传达的正是对已然“内化于心”的真善美道德认知和审美情趣的外显化,在一部部艺术创意作品的诞生中验证着立德与审美的“外化于行”。因此,丰富多彩的艺术创意实践教育不但有助于学生审美创作能力的提升,而且对于受教育者的思想认知能力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有着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艺术教育的目的指向之一就是审美,审美是艺术教育价值的核心意蕴。艺术教育唤起人对审美的需要,培养人的审美趣味,形成人的审美观念。学生在审美能力的帮助下,对社会各种现象的评价会从原来的真假善恶的层次上升到美丑的层次。最终形成自身的审美理想和审美观照,内心对真善的德育准则和美的审视标准,就会外化展现出美的言行。

(三)教育效果上的互合:美化生活

古人在伦理学上有“三不朽”理想:立德、立功立言。立德而后要立功立言。唐代孔颖达曾在《春秋左传正义》曰:“立德谓创制垂法,博施济众:立功谓拯厄除难,功济于时;立言谓言得其要,理足可传”可以看出,“立德”系指个人修炼道德操守,“立功”乃指事功业绩,要为社会、国家建功创业,而“立言”指的是把真知灼见著书立说,传于后世,影响后辈。所以立德不仅仅是把自身修炼成一个有道德的人,而且要在社会形成道德风尚,为国立业,最终还要传诸后世、为万世开太平。当立德从个体层面升华成一种社会道德风尚和良性秩序时,就创造了一种和和美美、充满道德正义的美好生活。在审美教育的效果追求上,费孝通先生曾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意即当人们学会懂得欣赏自己创造的美时,同时又能以包容的心态去欣赏别人创造的美,如此就呈现出各自之美和他人之美汇合在一起的美丽图景,理想中的大同美也就实现了。所以,立德与审美,从终极教育效果上,应是实现美美与共的美好生活。而这一效果恰可以通过艺术创意实践加以验证和评效。从个体对美、对德行的理解上去创作艺术作品,到实践层面去展现艺术作品,用作品去打动感化更多的人,从校园走向社区走向城乡的各个角落,最终提升更多人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追求,乃至影响审美时尚,形成审美潮流,使人们在道德正义和艺术生活中诗意地栖居。

二、“立德”、“审美”在艺术创意实践教育中的互动体现

(一)立德:德育功能的展现

艺术教育教学是德育的主渠道之一,也是培养非智力因素的主渠道。俄罗斯美学家别林斯基说:“美和道德是亲姊妹”。尤其是艺术教育中创意实践教育,不仅能够使受教育者通过感受美、体验美、欣赏美,进而获得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而且更能通过对美的人物事物、社会活动的道德辨别,甄别出社会美,以此陶冶出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深厚的民族情感,如此通过长期润物无声的德育浸润,就会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1.团队精神和共识培育

艺术创意实践教育中集体合作为主要形式,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处理好个体和集体、个人和他人之间的关系,艺术创作很多是个体的创作行为,创作者的配合协作意识不强,而任何一项艺术创意实践都是成员通力合作的群体活动,有赖于成员之间的有效分工和相互配合协作,在合力完成的过程中就会培育出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如在文艺演出或艺术品策展等创意实践活动中,要求所有参与者各尽其职、分工协作,否则就会影响到整个活动的效果,同时,在艺术创意实践过程中,组织者应自始至终注意统一思想、形成共识。因为共识是实现实践目标的前提,是达到实践效果的基础。艺术创作者更多喜欢各自的个体创作,尊重他人、包容别人、协作他人的意识不强,这就需要:一是注重团结一致形成共识的氛围营造。遇事多商量、一致才行动,懂得合作共赢、一错俱损的道理。二是团队成员都必须明确艺术创意实践的目标和要求,对目标、进度、任务了然于心。三是根据情况及时应变调整,如遇主客观条件发生变化,组织者应根据情况根据大多数人意见及时调整分工、消解各种矛盾。这也是价值多元化时代下形成向心力、凝聚力的前提。在这种协作团结形成共识的氛围下,指导教师就可更多地发挥组织能力和聚合能力,提升活动质量和教育效益,而参与的学生能更多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和艺术创造力,提高社会适应性和组织协调能力,使他们真正在创意实践中得到锻炼,增长才干。

2.民生情怀和国情浸润

艺术创意实践活动有着和现实接轨的深厚土壤,如田间调查、艺术街区对市民开放、走进社区进行文化调研和艺术展演等等,在这些实践中,可以接触到课堂校园以外的各种社会场景:可能是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经济发展程度的城市、城镇、乡村、偏远山区,也可能是不同资源禀赋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还可能是不同生活状态下的鲜活艺术原型。这样多种的社会生活场域可使学生能够从不同的理解层面和不同的审视角度观察国情地貌、风土民情,更直观地了解我国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特征,各民族的文化差异、生活习惯,以及普通民众的生活状况、奋斗故事和精神面貌,从中可深化专业知识、丰富创作素材、经历实践锻炼。艺术创意实践教育还有利于矫正青年学生自视清高、自我封闭和浮躁不定的心理状态,使他们能够深入社会了解民风,深入群众体察民情,深入生活感受民生。在了解、体察、感受中,加深对基本国情和现行国策的深刻理解,加深对普通民众的深厚感情,加深对自己才学的正确估计,然后自觉增强历史使命感和时代担当,自觉增强参与改革服务群众的信心决心,自觉增强提高实际艺术创作能力、多出艺术精品的紧迫感。

3.完美人格与心理调适

艺术创意实践教育通过激发创作者与生俱来的艺术感知力,发现生活中的美,用多种艺术形式组合自由创作出新的艺术形象。这是一个自由创造力发挥的过程,这是一个个体人格自由适应生活美化的过程。艺术创意实践通过搭建与生活,社会实际紧密相连的观察、创作的平台,使学生找到展示自我才华的广阔舞台,学生在参与活动参与实践参与创作的过程中个人创作愿望得以实现,自身才华价值得以彰显,从而激发他们的自主性、自信心和成功感,积极向上进取自信的学习生活态度也随之形成。艺术创意实践教育都是有组织的集体创作展演活动,学生的交际范围在活动中扩大,学生可以广泛结识更多不同专业和不同职业的人;学生的合作意识在活动中增强,大家可以通过相互协作加强交流结交朋友,使不善言辞和不善交往的学生自然地融入到群体当中;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在活动中得以提升,通过成功组织演出展览、义教等活动,感受集体的温暖与力量,承担自觉为集体奉献的责任,如此学生人格得以逐步健全完善。

部分艺术大学生,由于从小学习艺术或者因高考临时改学艺术,从而在心理适应能力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要么过度自我个性十足,与周围人相处关系紧张,要么性格内向、自卑情绪较重、怕与人打交道等等:而艺术创意实践教育从激发个体创作自信和增加团队合作两方面对提高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起到了较好的培育作用,文艺创意过程,文化生产,舞台表演等就是自我创作能力的一种激发,就是合作协调能力的一种培养,就是对心理素质的一种挑战。当登台次数多了创作次数多了,心理紧张情绪慢慢消融,心理适应、应变能力就会逐步增强,与人合作也就更加自如。一方面,当更多的肯定和赞许来临时自信心就随之提高,从而激发出更大的创作进取心和自信心:另一方面,可能在偶尔的演出创作失误遭遇挫折时,因同学的及时劝慰团队的合作帮助而很快走出失败阴影,不断增强耐挫力和意志力,从而促进健康心理的养成。

(二)审美:美育功能的拓展

艺术创意实践是通过创意实践形式来进行的美育教育,目的就是通过集体创意实践活动提高学生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在此过程中激发审美情趣,增强审美体验,升华艺术审美观照,从而培养学生的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和美的素养,最终提高学生以艺术美化生活的能力。

1.激发审美情趣

大学生正值青春勃发人生最美好的年龄,对一切美好的事情充满渴望和憧憬。黑格尔认为,“人类本性中就有普遍爱美的要求”。然而大学生对美的理解在审美观念上还有些肤浅甚至偏颇:他们追求美,但偏重外在的美,常把外表整容靓丽、外形叛逆夸张视为美,甚至把怪诞出格也视为美:注重短瞬的美,常把时尚流行、奇装异服视为美,而不善于追求内在永恒的美,往往不懂得美所该内含的人文共识和艺术意蕴。然而艺术创意实践教育通过对自然和人文景观的深度解读,通过对创造文明进程中的人物典型的深度挖掘,激发出学生对审美情趣的追求天性,使其深刻理解美的内涵,提高他们对自然世界和生活场域的审美辨识力及创造美的能力。因此,艺术创意实践教育的审美功能在学校精心打造的教育平台和教育情景下,通过受教育者的协力配合得以实现。使学生从各种自然写生、艺术策展、社区演出等鲜活的实践教学情景中,迸发对自然、对人民、对生活的美的情感,激发出创造美、传播美的强烈动机和蓬勃的创作欲望,使审美情趣天性在审美实践中得到触发和历练,进而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

2.体验审美过程

艺术创意实践组织学生开展写生、演出等活动,就是开放办学、实践育人理念的体现,通过深入到各类区域、各个民族、各个阶层的生活实际之中,发现美、感受美,增强审美体验。无论是经济社会欠发达的乡村山区、草原戈壁,还是发展繁荣的大都会、城市群,无论是清新美丽的自然风光,还是灿若星河的名胜古迹和人文景观,艺术创意实践使学生不仅领略到大自然的秀美风光,增加对自然美的热爱和体验,更可亲身感受、领悟到改革开放带来的建设成就之美文明创造之美,激荡起美学情怀,促进审美意识的形成。美的发现在于生活体验和生活历练,大学生在创意实践活动中接受了自然美和社会美的陶冶,并触发了美的体悟和美的遐思,由此在积累了大量创作素材的前提下产生审美和创作的冲动,就会以各种形式积极开展艺术创作活动,由此激发出来的艺术创作灵感和创作出的作品必将深植于生活中的文化土壤,同时这种源于生活的创作通过感知情感想象思维和创造力,塑造着学生的品德人格和审美意识,使学生在这种新型艺术课程中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

3.升华艺术审美

美的事物按性质可分为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三种。其中,社会美高于自然美,而艺术美又高于社会美,它是社会美与自然美的高度统一和完美结合,是真善的思想内容与和谐优美的感性形式的统一,具有形式的完美性内容的思想性以及美学的感染性和愉悦性。艺术创意实践教育同时可以通过不同区域的自然社会人文背景比较,激发来自不同地区的课程受教者,融合各地的自然美和社会美,创造出高于各地区域审美标准的艺术美形式和作品。创意实践中,培养学生高于自然美和社会美的艺术美观应是重中之重,唯有艺术美观的形成,才能创作出意境深远美学价值永恒的艺术精品来,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说“美的艺术是一种意境”,如同古联“铁马秋风塞上,杏花春雨江南”,生动地表达了书法形态意境之美:一场音乐会把你带到了置身意境、身心俱融的境界,感受到的是音乐的生命律动之美:一个画展会给你宁静、狂欢、躁动、叛离等情绪感知,体察到绘画以心言情、以景言志的生命思索之美。正是这种超出物象的意境表达,将内容的真善和形式的完美有机地融入美学的意象之中。艺术院校利用城市和学校的深厚文化积淀,打造校园艺术创意街区,让学生在进行艺术创作和艺术实践时浸润其中,把对自然美和社会美的理解自觉地升华到艺术美的层次。

三、“立德”、“审美”在艺术创意实践教育中的整合路径

由上所述,“立德”和“审美、逻辑上的内在一致和实践上的互动体现,为两者在艺术创意实践教育中实现互动整合提供了可能,当然要实现这种可能,需要注意五个方面的“统一”,在教育目标上,更加强调在艺术创意实践活动中发展学生健全人格和培养学生艺术创意能力的统一:在教育手段上,通过不同学科的结合和融合,强调鼓励学生体验性探究性创作和感受实战性运作的统一:在教育内容上,为学生提供更多鲜活的创作素材和创意信息,拓展美学视野,强调激发学生艺术学习创作兴趣和提高艺术学习创作水准的统一:在教育评价上,在尊重学生个性志趣差异的前提下,强调考量学生审美认知和道德修为的统一:在教学环境上,充分利用学校的社会文化资源,延伸艺术课堂,强调艺术创作和尝试体验艺术商业运作的统一。总之,“立德”、“审美”在艺术创意实践教育中的互动整合可以通过以下三个路径得以实现。

(一)教育主体的契合与沟通

艺术创意实践教育的主体为何?显然不仅仅是教育者教育实施的情境或者受教育者。创意教育和实践的特殊性,在于教育主体的多元化。如前文所述,即由教育者所实施的理性教育范式,通过营构有利于激发创造性思维和行为潜能的教育过程,激活受教育者自身资源的组合方式,最终提升艺术教育效能。在这当中,教育者教育过程(教育情境)受教育者三者应形成共同主体,要突破传统的教育者和受教者主客体关系的阻碍,体现出三个共同主体对于参与创意实践教育的主动性主导性和主体性。三者共同主动参与组织设计、主导实践目标过程、主体实施活动环节,在民主平等、友好协商氛围中始终保持良性沟通,特别保护和尊重受教育者在创意实践中艺术创作的主体性先发性独特性,如此就会形成艺术创意实践教育环节的有效运转。换言之,现代艺术创意实践教育应该是遵循艺术发展规律和高等教育规律的创新教育形式。这一教育范式是构建于尊重信任的价值观基础之上通过开放互动的平台设计和制度安排,激活受教育者内心寻求自我发展和实现的需求动力,促其展现艺术个性、实现艺术梦想。这一范式的构建还要特别注重教育情境及教育生态的建设,借助如大学艺术街区、大学生创客空间等物化实体,通过与社会艺术机构的广泛合作,不断活跃校园艺术氛围,沉淀和凝聚主流艺术价值观,让受教育者对民族文化和主流艺术审美观进一步产生认同,丰富艺术创意实践的时代内涵,逐步形成“美美与共”的艺术生态,推动学生在创意实践环境中顺利成才。

(二)教育内容的融合与综合

艺术创意实践教育必须有着很强的交叉融合性,使艺术教育、德育教育、心理教育、人格教育、创新教育等教育要素互补共生,结合形成一个新的教育场域。传统艺术教育模式中,由于艺术院校的独立设置,艺术学科门类的单一性,学校主要围绕音乐和美术来提高学生的艺术素质,这种模式下,缺乏文史哲的熏陶,缺乏数理逻辑的训练,受教育者在艺术观察力理解力以及表现力上就受到了瓶颈制约

因此,艺术创意实践教育要弥补传统艺术教育的缺憾。首先是强调各艺术学科的综合。因为目前“基础教育阶段的艺术课程已日益走向综合,不仅音乐和美术开始交叉融合,戏剧、舞蹈、影视等也进入艺术课堂,新的课程将更加关注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拓展艺术视野,提高整体素质”。尤其随着人民审美品位的提高,综合性艺术形式越来越受到欢迎,如电影和音乐剧,这两种艺术形式几乎是各种艺术品种的综合和集成,在市场上遥遥领先于其他艺术形式。可见,越是不受时空限制、声台形表兼备、多种审美要素齐全的综合艺术形式越是受到市场的肯定和公众的喜爱。艺术创意实践教育还要强调不同学科门类的综合。艺术要大踏步地走进人们的生活,引领社会审美风尚,还要将艺术学和文学哲学历史学管理学新闻学教育学心理学甚至计算机学等等不同门类的学科进行综合以当下比较受到关注的校园艺术创意街区为例,综合化的艺术实践教育除了要求不同的艺术学科如音乐舞蹈美术设计影视戏剧等在艺术文化氛围下各司其职相得益彰,更要使学生在艺术史科学史学习过程中把握艺术发展的历史纵深感,在管理学心理学的学习过程中把握艺术传播的规律和机理,在哲学的学习过程中把握艺术思维的养成和艺术创作的方向。这与以往“只重技法不重人文、只重创作不管传播”教育模式相比,使学生在艺术的综合想象力理解力创造力和传播力上有着更大的发展提升空间。

(三)教育师资的创新与提升

艺术创意实践教育的实施者和指导者,必须具有主动学平等的教育理念综合的艺术知识结构和实践教学的组织能力。

具体而言,首先,创意实践的教育师资要有民主平等的教育理念和情怀艺术创意来自于创作者的主动观察和感悟,激发学生发现美和鉴赏美的主动性,是实践教育成功的关键作为教育的共同主体,就要善于通过平等的交流和启发,进发出学生对美的现象观察鉴别思考的激情和欲望,即使遇到偏颇想法也要予以尊重和包容,以理解和鼓励的心态,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审美体验和审美实践。

其次,要有综合的艺术知识结构对于各个艺术学科要有足够的理解,对各个艺术形式的相互交融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时要有足够的把握,这就要求教师具有更加广阔的艺术修养和文化视野,对艺术的分类和运用规律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这样才能在教育中让学生感受到不同艺术学科融合的魅力。

再次,要有较强的实践教学组织能力。教师在具备了综合的艺术视野和知识水平后,还必须对各类艺术形式市场运作的方式有较好的把握,了解最新科技在艺术领域的运用,既善于将多种艺术元素多种艺术形式多种技术方法融为一体,指导学生进行大型综合性创作实践,又要善于将艺术创作任务合理分工、合理配置人财物、合理管控进度。

大艺术创意美术教育篇2

关键词:中学美术教学现代绘画艺术创新意识融入

一、我国中学美术教学的现状分析

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期,由于学校教育追求教学成绩,我国中学美术教学一直处于较为不明显的位置。作为中学教学课程体系中最无存在感的学科之一,各个学校美术教学的教学质量参差不齐,该学科的教学成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美术教师自身的美术知识、艺术理论的掌握程度以及艺术素养等等,绝大多数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是单一式传承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对于美术等艺术类的学科教学而言,缺乏一种艺术教育的灵性。

1.中学美术教学的状况

自从国家推行素质教育策略以来,各教育机构都在朝着素质教育的方向努力。现阶段,我国中学美术教学在国家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极力改进美术教学的总体质量。从其教学成果来看,在现代中学教育体系发展的带动下,学生能够充分理解一些最基本的美术技能以及美术知识[1]。我国中学美术教学的课堂中存在一种普遍的现象,那就是教师试图通过传统模式下的教学方法来推进中学美术教学,将学生绘画技能的培养放在了首位,忽视了学生对美术艺术的审美以及兴趣的培养,这就给中学阶段的美术教育埋下了隐患。

2.中学美术教学的实效及其局限性

通过对我国过去一段时期以及当前中学美术教学状况的分析,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到,虽然中学美术教学的成绩较以往有所改善,但其中仍存在一定的问题亟待解决。其中,最重要的一个问题便是,在美术教学的过程中,美术专业教师传承知识本身的同时缺乏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环节,这样就导致中学美术教学中艺术灵魂的缺失,换句话说,就是当前的中学美术教育模式不能吸引学生来投入地学习美术艺术,而仅仅是泛泛了解美术。这对于我国整个教学体系的完整构建极为不利,同时,也无益于学生艺术素养的提升。

二、中学美术教学需要现代绘画艺术创新意识的渲染

艺术素养并非人人都具备,同样,现代绘画艺术创新意识的强弱也因人而异,因此,对于中学美术教学而言,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一方,专业的美术教师要能够用自身的艺术素养来激发学生对美术艺术本身的兴趣,进而才能将美术技能以及专业知识等内容更顺畅地传承给中学生。同时,在兴趣的导向下,中学生对于美术这门学科的认知也会有所提升,比以往更能融入美术的学习氛围中。

1.在中学美术教学中融入现代绘画艺术创新意识的前提条件

(1)中学专业教师美术艺术素养的提升提升教师本身的美术艺术素养是培养具备创新意识的中学生的重要前提。在实践过程中,我国从事中学美术教学的专业美术教师在以往也做了诸多探索,深深意识到创新意识对于美术教学的重要性。教师自身的艺术素养与艺术理论的认知及其对美术艺术的鉴赏能力息息相关。有的美术教师尽管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将美术专业的知识点与理论知识教授给学生,但由于其自身艺术素养的缺失,往往就会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留有一种枯燥、机械的印象,这对于日后教学十分不利。所以,作为美术学科的专业教师要首先从自身的教学能力、对美术艺术的鉴赏能力、分析能力等方面来提升本身的美术艺术素养,进而在教授学生的过程中,也能够充满强烈的艺术感染力[1]。(2)学生对美术学科有着强烈的兴趣中学美术教师自身美术艺术素养的提升对于美术教学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与此同时,学生对美术学科的兴趣也极为关键。素质教育要求教师能够通过一定的教学策略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升学科教学的有效性。这对于中学美术教学而言同样适用,教师要以兴趣导向式的教学模式来进行美术教学,并且将现代绘画艺术中的创新意识渗透在教学的过程之中,与教学实践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让学生感知到美术这门艺术的灵性。中学美术教育的首要任务是让学生形成对美术这一学科的学习兴趣,为他们将来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从生活中来看,艺术之美是无处不在的。生活当中存在着各种形式的美,要想发掘并认知这种美,以及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从小就应该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学习环境和优越的学习条件,使学生对美术教育有一个正确的认识[2]。

2.现代绘画艺术创新意识的融入,促使中学美术教学朝向素质化方向发展

在现代绘画艺术的领域中,很多中国画家在继承传统绘画艺术的同时,为了使得绘画创作更为完美,融入了很多国内外的新兴艺术风格,进而创造出自己独特的绘画艺术特性,令作品活灵活现。从中学美术教学的角度来看,将现代绘画艺术创新意识融入到教学的过程中,实质上就是在专业教师的引导下,激发学生个性化的美术创作激情,教育学生不拘泥于形式,仔细体察自身对美术艺术的独特感觉,尤其是对于青春期的中学生而言,每个人的艺术感觉可能都会有所不同。

三、现代绘画艺术创新意识在中学美术

教学中渗透的意义对于中学美术教学而言,对学生进行现代绘画艺术创新意识的培养需要循序渐进,既不能忽视绘画艺术的创新性又不能过于强调美术艺术的创新,教师要能够把握其中的内涵价值所在。探究现代绘画艺术中的创新意识对于学生进行美术作品的创作十分重要,如若大部分学生都能够领悟到美术中的艺术内涵,那么现代中学美术教育的质量就会理所当然地提升上来了。

1.现代绘画艺术及其创新意识

(1)现代绘画艺术概述现代绘画艺术,顾名思义,就是在现代艺术氛围中滋生出来的绘画作品,而且,相对于传统的绘画艺术而言,现代绘画艺术与生活的关系较为密切。通过对现代绘画艺术的观察可知,很多绘画艺术作品中都存在中西方美术艺术文化的影子,而且,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文化的渲染,以及社会变革的影响,使得现代绘画艺术本身有着较为独特的味道,其中不乏一些创新的内容[3]。绘画艺术创新,是绘画艺术家们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可以看到,即使是同一个艺术家,他在不同时期所创作的绘画艺术风格也都不尽相同。(2)现代绘画艺术的特征从总体情况来看,现代绘画艺术有着几个较为明显的特征,其中,最为突出的一个特征便是现代绘画艺术中所潜藏的艺术精神以及创作理念几乎彻底颠覆了传统的美术艺术,这也是代表着一个时代的艺术者对于珍视现代美术艺术的态度。从传统绘画艺术与现代绘画艺术的差别来看,后者忽略了对画面物体本身的形象性勾勒,转而表现绘画艺术所能给人们带来的视觉感受[4]。绝大多数艺术形式都是较为抽象且充满美感的,只不过人们对艺术本身的认知与领悟能力存在差别,所以,对同一艺术作品的感受就有所不同。(3)探究现代绘画艺术领域中的创新意识通常情况下,我们在研究现代绘画艺术时,难免要关注它背后独特的创新意识。从现代绘画艺术作品中,一个具备基本鉴赏能力的人,能够从作品中体会到创作者在绘画的过程中所具有的独特创新意识。在现代绘画艺术的烘托下,将创作者的创新意识也传达出来了。事实上,现代绘画艺术与人们的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它又高于生活。一个致力于现代绘画艺术创作的文艺工作者往往会通过较为激烈的手段来强调艺术本身的独立性,在现代社会的喧嚣中,找寻艺术氛围中的片刻宁静。

2.中学美术教学与现代绘画艺术创新意识的融合

从教学实践过程来看,尽管了解到了现代绘画艺术中的创新意识对于美术教育的重要性,但对中学生创新意识和鉴赏能力的培养并非一蹴而就的。从具体教学策略来看,中学美术教学与现代绘画艺术创新意识的融合需要一个长期的培养教育过程,教师通过对现代绘画作品内涵的解析,来启发学生创新意识[5]。可能有的学生对现代绘画艺术创新的领悟能力会有所不同,因此教师对学生进行现代绘画艺术创新意识的培养要循序渐进,不断地启发学生、鼓励学生学会欣赏现代绘画艺术作品的演变过程,以及艺术家们在创作作品时的细节变化。只有在教学过程中融入这些内容,才能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美术这门艺术的内涵价值、学好美术这门课程,并以此来提升中学美术教学的质量[6]。(1)教师通过对现代绘画作品内涵的分析,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诸多现代绘画艺术作品中可以发现,绘画艺术大师终其一生都在不断地进行艺术创新,从一幅幅绘画作品中,便可以窥见艺术大师创作理念的变化以及创作风格的转变。创新,是艺术大师区别于普通画家最明显的一个特征。现代绘画艺术创作的思路源于生活,但它又高于生活本身,而且,有很多艺术创新理念都是源自于中西方绘画艺术火花的碰撞,从而滋生出一个新的创意点,借助艺术大师之手,将创新的思维通过绘画艺术这一表达形式呈现给世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启发学生对现代绘画艺术创新意识的领悟,并要鼓励学生在创作个性化美术作品时,要能够将自己创新的内容融合在作品当中,进而形成自己的风格[7]。当然,教师要提示学生,独立美术创作风格的形成是在具备一定美术技能基础上才能够实现的。(2)对学生进行现代绘画艺术创新意识的培养要循序渐进,以此提升中学美术教学的质量中学美术教学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与艺术本身偏离的状况[8]。从现实的角度来看,中学美术教学与现代绘画艺术鉴赏也不可能完全契合,但却可以将二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让现代绘画艺术创新意识的枝丫在中学美术教学课堂中任意滋长。由于现代绘画艺术与生活的关联性真实存在,而现代绘画艺术家们在创作的过程中又在时刻强调着艺术创作的独立性,以及他们毫不掩饰对创作自由的追逐,因此,在其艺术作品中经常可以发现一个似乎远离社会的空间存在。基于此,在中学美术教学中,教师要能够把握好现代绘画艺术对这种海市蜃楼般景象的追求意识,将艺术家在绘画艺术作品中所融入的似是而非的创新理念提炼出来,给学生以启示[9]。从某种程度上讲,现代绘画艺术创新意识在中学美术教学中渗透的意义十分重大,不仅可以促进中学美术教师自身技能的提升,而且还有利于培养学生鉴赏美术艺术的能力,进而转变现代美术教学培养的方向,令中学师生都能够具备一定的艺术素养[10]。从现代教育领域的发展进程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学校教学的过程绝不仅仅是传授固有的知识内容,而是需要注重对学生思想意识的培养,以及通过有效的教学策略来激发学生的艺术灵感,进而为国家培养出一批批有着创新思维能力的优秀艺术型人才。从教学实践中发现,萦绕在美术学科专业教学过程中的现代绘画艺术创新意识极为宝贵,同时也能够明显感觉到,在中学美术教学中融入现代绘画艺术创新意识较为可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中学美术教学的质量,同时也为培养未来致力于发展艺术专长的高材生夯实美术功底。———————————

参考文献

[1]李长民.从基础教学实践解构美术课教材教法———对《普通中学美术课教材教法》的探讨[J].美术大观,2014(7).

[2]陈诚.中学美术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路分析[J].美术教育研究,2014(14).

[3]李柠烨.中学美术教育中的审美和欣赏分析[J].美术教育研究,2014(14).

[4]江艳华.中学美术教学中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4(8).

[5]王睿.中学美术教育中如何加强素质教育[J].艺术科技,2014(10).

[6]韩昶.综合素质提升视角下的中学美术教学路径探讨[J].美术教育研究,2013(22).

[7]梁卫民.美术教学的拓展与中学教师艺术素养的提升[J].教育评论,2014(7).

[8]王爱春,邓觉民.非主流社会资源在中学美术教学中应用的价值探析[J].美术教育研究,2013(15).

[9]加央欧珠.论当前中学美术课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及改革的策略[J].才智,2013(12).

大艺术创意美术教育篇3

论文摘要:以南京财经大学红山学院分团委大学生艺术中心为例,浅析学校进行艺术教育与实践的基本原则以及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与影响,通过艺术教育与实践融洽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达到素质教育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总目标。

谈到艺术教育,笔者认为首先是指学校艺术教育,学校艺术教育通常是指通过有关音、体、美等相关活动对学生进行艺术知识和氛围的传授与引导,艺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普遍关注。教育部先后颁布了《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和《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年)》,对高校的艺术教育工作进行了周密的规划和部署。各高校根据教育部的要求,陆续将艺术教育纳入了教学计划,开设了艺术教育类课程,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而如果对这些艺术教育通过相关课程设置来进行普及的话,那么它只是狭义的纯艺术学科教育,而真正需要艺术教育发挥作用的话,最重要的一个环节——艺术实践是必不可少的,这样艺术教育与实践才能相辅相成。

一、艺术教育与实践相统一的条件与载体

由于笔者视野有限,文中谈及的艺术教育与实践都以南京财经大学红山学院为例。

南京财经大学红山学院作为一个单独的校区,承担艺术教育与实践的载体是分团委大学生艺术中心。大学生艺术中心本着“以艺育人”的宗旨,从单纯的技术技巧教育中走出来,力求提高艺术教育的美育性能,完成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育。在实践中努力开辟丰富多彩的具有展示性、创新性和实践性的第二课堂活动,做到大型活动精品化、中型活动特色化、小型活动经常化,力争创建先进的主流的校园文化。我校艺术教育的发展经历了由提高到普及;由个别艺术尖子人才带向全体学生;由艺术比赛的喜人结果和成绩到艺术活动的育人树人;由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提高到审美能力和艺术素质的培养等,从各方面延伸了艺术教育的形式和内涵。

二、高校开展艺术教育与实践的基本原则

笔者认为,通过艺术教育,可以使大学生了解我国优秀的民族艺术文化传统和外国的优秀艺术成果,提高文化艺术素养,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培养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抵制不良文化的影响;陶冶情操,发展个性,启迪智慧,激发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围绕这个方针和目标,高校开展艺术教育要坚持“三个结合”的原则:

(一)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原则

作为公共教育的高校艺术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首先是为了塑造人,要使每一个学生的艺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艺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增强感受美、表现美的能力,一般来说,这是“普及”要达到的基本要求。按照“学校抓提高,院系抓普及”的工作方针,两者紧密结合,推进艺术教育从广度向深度发展。

(二)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原则

学校艺术教育要与学校的第一课堂、第三课堂相结合,以保证艺术教育课程化、规范化、科学化。面向全体学生的艺术教育必须有丰富、活泼的课外、校外活动的配合和补充,因为作为一种公共课,进入课内的艺术教育课程无论是时间和内容都是有限的,大部分的教学训练活动还要在课外进行。这里最关键的问题是如何保证课外艺术教育活动普及化、科学化。

(三)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高校艺术教育包括学习与实践,前者旨在提高“功能性素质”,后者旨在优化“人格性素质”。从“功能性素质”上升到“人格性素质”就必须要通过实践。“实践高于理论”,没有艺术的实践,特别是没有艺术的情感体验,便无法深刻领会艺术的精神,无法使学生通过艺术知识、技艺的升华,达到鉴赏美、创造美的目的,也就失去了艺术教育的意义。因此,高校艺术教育一定要遵循“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特别要注意加强实践环节,重在提高“人格性素质”。

三、高校艺术教育与实践的作用

笔者担任大学生艺术中心指导老师以后,亲自参与到红山学院的艺术教育与实践之中,艺术教育与实践的这种作用与影响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艺术教育与实践的审美作用

滕守尧认为:“艺术教育作为审美教育,并不是专指某种艺术技巧的教育,而归根到底是培养人的一种有机的和整体的反映方式的教育,这种教育使学生置身于审美活动之中,获得审美愉悦体验,所以会同时作用于学生的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诸种心理能力,并使它们处于一种极其和谐的状态。”通过艺术教育与实践,学生受到真、善、美的熏陶与感染而潜移默化地引起思想感情、人生态度、价值观念等的深刻变化。因此艺术教育应该具有培养审美能力、打造审美境界和陶冶审美情操,形成正确的审美态度和方法的作用,以提高受教育者的审美能力的审美教育功能。

(二)艺术教育与实践的辅德作用

艺术教育的目的首先就是要引导学生发现美、认识美、创造美,激发对美的热爱与追求,进而内化为一种美的意识,使其道德、情操、精神得到升华,达到完善和谐的境界。从这个意义上说,艺术教育对于思想教育具有重要的辅助作用。首先是因为艺术是美的结晶,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具有启迪人、感染人的巨大力量。同时,艺术这种形式为人们所喜闻乐见,它寓教于乐,寓教于美,可以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思想教育目的。因此艺术教育应该具有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的感化教育作用以及辅助德育作用。

(三)艺术教育与实践的益智作用

培养大学生掌握相关的科学文化知识和运用知识进行创新的能力,是全面发展中“智”的要求,而艺术教育对“智”的发展是大有裨益的。通过艺术教育,在大学生对艺术美、自然美、社会美欣赏的同时,了解自然,了解社会,了解历史,从而获得广博的知识。艺术教育不仅能帮助学生获得知识,而且还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潜能。因此,高校开展艺术教育对开发大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创新人才是极为有益的。

(四)艺术教育与实践的创新作用

艺术所具有的独特内涵和表现力是经过独特的艺术思维活动塑造形成的,艺术的这种独特性,决定着艺术教育对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具有极其有益的促进功能。通过艺术教育与实践,既能让学生的脑功能和思维功能协调发展,同时也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直觉、灵感、想象、创造等创造性思维。可见,以独特性和求异性为主要特征的创新思维,在艺术教育活动中,是能够被很好地加以激发和培养的。因此,培养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也是艺术教育与实践的重要作用。

总之,艺术教育具有多功能的辐射作用,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她既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又形成艺术文化素质,还可充分发挥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作用,培育创造性思维和创新精神。因此,学校艺术教育应该通过开展多种途径的艺术实践活动,使艺术教育真正成为学校素质教育活动中不可或缺的子系统,达到素质教育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总目标。

参考文献:

[1]滕守尧.审美心理描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347,355.

[2]张国宏.学校艺术教育的功能.中国校长,2007(6).

大艺术创意美术教育篇4

关键词:高等美术教育;人文教育;创新;文化传承

中国近现代美术发展一直以写实主义美术为主流。写实主义在中国艺术界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它能够美化我们的生活、反映我们的生活。从民国时期到现当代,中国主流美术潮流就是各种类型或题材的写实主义。我国美术界对写实主义的推崇由各种政治因素、历史因素和民众文化素质造成。但随着国际美术交流的日渐增多,也随着我国经济、政治等方面的逐渐强大,美术作为文化交流的一部分显现出了诸多问题。首先表现为中国的美术与世界美术发展的脱轨现象。虽然,美术不像科技可以用明确的指标去进行比较,但在文化主导方面,中国一直处于被引导的角色。中国的绝大多数优秀艺术家都有海外留学和进修的经历。相反,能够成为有影响力的美术工作者单纯依靠中国本土美术教育体系的培养是行不通的。这种现象,一方面可能是由于中国文化和艺术环境发展的限制,另外一方面则不得不追究中国美术教育的问题。

在美术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不断扩招以及艺考生高考文化课分数的低录取使得中国高等美术教育已经出现了人才培养过剩的现象。平庸美术人才过剩与高级美术人才的缺失形成了一种畸形的发展状态。中国高等美术教育不仅面对来自国外艺术文化交流与日俱增的压力,还要面对来自国内的一届届美术毕业生的就业问题,适时地去发现问题和改变现状是中国高等美术不得不进行的计划。

1 中国高等美术教育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专业与模仿

1.1 中国高等美术教育的职业化与专业化

中国的绝大多数艺术院校的本科课程中专业技法课程占70%左右,相关的艺术理论类课程占30%左右。专业技法课明显成为了美术高等教育的重点课程内容。专业技法课重视的是专业技能的培养,艺术理论课重视的是学生艺术修养、艺术理解力的培养。许多美术学院的毕业生有非常好的绘画技巧,但在阐释自己画作和思想时却是局促紧张的。

高等美术教育并非职业培训,这种职业性培训应该是专科或职业类学校的工作,高等美术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培养有思想、有文化引导力的美术大师,而不是美术工匠。

另外在国内的各类关于美术优劣评价的比赛和考试中,绝大多数人习惯于用画得像不像、画得好不好等标准却衡量美术作品,导致了高等美术教育的人才培养方向也沿着画得准不准去努力。艺术院校的教师也用这种标准去评价和考核学生,很多有想象力、创造力和思考力的学生不被重视和鼓励,在专业发展中逐渐失去信心而选择了其他的发展出路。

1.2 中国高等美术教育对美术的“狭隘”理解

中国传统历史文化中把绘画、雕塑等美术专业理解为一种职业,并且在等级制社会中把美术定位为具有“成教化,助人伦”的作用。但我们回顾西方文化发展历程会发现,美术可以成就一个国家的文化影响力。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汇聚了各国艺术大师、19至20世纪的法国巴黎吸引了众多的现代派艺术先锋、如今的美国纽约成为时尚与艺术之都。这些国家和城市的强大无不印证了艺术扮演着文化发展中最强有力的角色。

如果单纯地把美术理解为一种可有可无的职业或一个没有意义、不需要更多理念的技术劳动,这种美术教育也不太可能培养出影响国际文化的艺术大师。只有扭转对美术基础作用的理解,才能更好地发挥其作用,并找到正确的美术教育发展方向。

1.3 中国高等美术教育的特定历史历程与对模仿的重视

中国现代美术教育起源于公益学堂这种职业性教育,美术人才的培养以解决功利性的需求为主。在苏联的革命现实主义的影响下,中国美术教育出现了“全盘苏化”的局面。长期因循契斯恰可夫的教学方法,注重摹写,淡化创造力和想象力。建国以来美术教育的目的基本上是为政治服务,并由此基础上形成了一套美术学院的教育制度,这种教育制度的培养方式主要是为了适应政治宣传的需要。在这种制度的影响下只能产生一种美术创作的风格即革命现实主义。中国高等美术教育从历史发展到艺术服务功能定位,都决定了美术教育对模仿的重视。中国的美术院校多数是侧重于技术创作型的学院,像是培养技术的技工学校而非真正的美术大学。

2 注重创新能力培养在高等美术教育中的作用

2.1 创新能力培养是美术新时代的需要

当代社会,多媒体艺术、观念艺术、装置艺术等新的具有更多科技含量和形式化因素的美术创作形式出现,原有的传统媒介艺术形式和艺术表现方式在逐u退出主流艺术领域。画家的想法与创意具有更多的文化价值和商业价值,才具有更多的社会效应和国际影响力。时代在向前发展,文化和艺术领域不可能停滞不前,文化发展不可能固守传统。现代艺术的表现形式需要艺术工作者不仅具有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更需要有强大的创新勇气。高等美术教育的发展就要顺应时展的趋势,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美术人才。

现代艺术鼓励艺术家的个性表现,正是这种五花八门的个性化表现构成了现代艺术发展的多元化。艺术作品的可识别性越来越成为绘画市场上的重要元素,现代艺术家们也在竭力的塑造这种个人特色,赖利的视幻艺术、沃霍尔的商业气息以及波洛克的随意洒脱、培根的沉闷窒息等都让人印象深刻,所有之后的艺术模仿都难以引起更多的回响。

2.2 创新能力培养是美术教育的核心内容

美术多以可视的艺术形象或形式来反映艺术家的思想及情感,艺术的每一次创作过程都是一次创新过程。成熟的艺术创造依赖于人对客观世界的观察,经过艺术家内心的体验,通过复杂的联想、辅助以视觉加工、转化等多种过程得以成形。美术作品是艺术家创新能力的结晶,艺术家的创新能力是其艺术创作的源泉。

美术创作成为了所有美术教育环节的最终目标,创作能力的培养与教育除了训练和提高学生艺术造型技巧与审美能力外, 对于学生的艺术素养和艺术追求的提高也有着积极的作用。任何一种教育都不如学生因为意识到自己的不足而努力更有效,所以,创作环节就是让学生去尝试完整的艺术加工过程,从而明确今后的学习内容。

3 注重文化传承对中国高等美术教育的作用

3.1 注重文化传承是人文教育与素质教育的体现

高校人文教育和专业教育的结合曾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会议上被多次讨论,并在近现代一直是欧洲以及美国等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尤为重视的话题。关于人文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孰重孰轻,至今还没有明确的定论。但在西方的各类高等教育学府中普遍的做法是:在人文科类教育中普及理工类教育,而在理工类教育中加入人文科目的教育。大学教育是使学生成为具有良好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道德风尚的人,高等教育不仅是专业的教育,更是全面的教育。

素质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也重在培养学生对于学习的坚持。高等美术教育中的文化传承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这种教育不能通过具体的考试或模式来进行,它往往要通过更多地日积月累的不断努力,通过学生对深邃文化内涵的一种执着精神去坚持。这种学习和探索将是人一生的学习,也是比学会任何一种技能和任何一类专门知识更重要的学习。

注重文化传承体现在美术教育领域,反应为教育的内容不仅仅是美术技能,还包括对精神、价值问题的追问,对自然与美的思考。以文化传承为导向的美术教育、美术研习活动,往往强调灵感与顿悟的重要性;往往追问美术作品中所隐含的信仰与启示,而非简单的视觉形象的塑造。正因如此,美术教育应像其他人文学科一样,在文化传承方面投入大量的资源。

3.2 注重文化传承是拓宽学生知识面与就业面的途径

高等美术教育经过的多年的扩招之后,美术专业的毕业生逐年增加,但对美术专业人才的需求是有限的,导致了美术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成为了牵扯学校、老师、学生家长的大问题。拓宽高等美术教育毕业生的就业途径也是高等美术院校发展的重中之重。拓宽高等美g毕业上的就业面就必须扩宽高等美术教育的知识面,使学生在就业时能选择与美术相关的其他行业,如艺术品收藏、艺术品鉴赏、艺术品买卖、青少年艺术教育、大众文化艺术事业、文化传媒行业等。与纯美术就业难相对应的是美术相关的其他行业及新兴行业的人才紧缺。大学教育是培养全面的人。注重文化传承中最重要的环节就是加强人文知识的教育,人文知识包含了宽泛的内容,使受教育者的知识体系得以全面发展。

拓宽高等美术教育的知识面,也是改变单纯的以专业技术为核心的教育形式。艺术不等同于技术,技术教育仅仅是艺术教育过程中的一部分。艺术的核心知识除了技能技法之外,还包括艺术修养、文化思想。艺术修养的高下,决定个体成为“匠”与“师”的重要因素。文化思想的深度,决定了个体成为“师”与“家”的重要因素。

4 注重文化传承与创新能力培养的关系

4.1 美术家的文化素养是创新的灵感和源泉

技术进步、文化发展与新艺术形式的萌芽总是如影随形,而这些高科技产物的美的价值和意义总是差强人意。原因在于其背后缺少的文化内涵和文化认同感。脱离了文化传承的艺术创新显然是走不远的。

艺术创新往往被认为是困难重重的,困难的关键在于对前人的艺术作品的广泛了解和在此基础上的破旧立新。所以,没有深厚的艺术理论就无法进行基于历史与传统的创新。其次,文化素养为艺术人才提供了宽实的知识结构,宽实的文化知识是拥有灵感多变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条件之一。

4.2 文化传承是一种学习,创新是另一种学习

文化传承是一种继承形式的学习,创新是一种突破形式的自我审视。创新要依托于文化传承,艺术创新不是奇形怪状,艺术创新的最终目的是引人向上、给人警戒、给人启示。文化传承的终极目标是在历史文化的积淀中总结出能反映本时代精神和文化的新颖艺术表现形式及内容。

以创新为目的的文化传承不是单纯的复古,以文化为基础的创新也不是另类的搞怪。在此消彼长的交替学习中,才是培养未来高级美术人才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 黄跃升.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艺术教育[J].高教探索,2006(5).

[2] 陈学飞.中国高等教育研究50年[M].北京: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3] 罗伯特・基尔.社会艺术教育与社会文化的流向[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大艺术创意美术教育篇5

 

关键词:乡土美术、美术教育、意义、价值

中华民族工艺美术,通过几千年脉络不断的文化积淀,形成了它所固有的文化精神与艺术样式。当下我国社会政治稳定,经济文化发展迅猛,社会财富逐步积累,是民族文化艺术发展的空前好时机。近几年,在国家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及美术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地方高校掀起开发应用地方特色工艺美术融入创新教学应用的热潮。改革创新是高校艺术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地方高校如何结合地方特色,遵循艺术教育发展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找准切入点,结合教学勇于实践探索,走出适合地方高校发展的改革创新路子。

一、融合地方工艺美术创新实践教学以提高教育质量

地方高校艺术教育改革创新的落脚点在于切实提高教育效果,这与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提高教学质量是相同的。从中国书画发展史的角度来看,它的形成都是由现存最早西周帛画、彩陶等实用艺术中分离出来的。如今地方高校美术本科中国书画教学被认为是一种基础性与专业性教育,它根据一定的社会职业分工与人才培养需求,将书画领域的相关知识技能较为系统地传授于学生,让学生具备这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应用到教育实践中去。浙江丽水学院艺术学院以中国书画艺术与青瓷技术相结合的实践创新教学,是为青瓷艺术和美术教育发展培养创意、创新型人才为重点的应用型教学实践。学生在实践中不仅获得书画技能的应用展现,而且对传统工艺美术龙泉青瓷的手工技艺、认知审美等取得很大体验,促进了学生艺术思维创新的启迪与实践拓展及全面综合修养的提高,教学实践效果独特而有质量。

龙泉青瓷是我国古代陶瓷中最古老的品种之一。它作为我国陶艺类唯一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的活化石,它反映中华民族的审美意识和审美特点,它早已具有中华文明和东方艺术的文化符号特征。龙泉青瓷艺术的审美是一种高层次的艺术创造,青瓷融合书画装饰是青瓷艺术创作和欣赏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青瓷装饰品位高低的决定性因素。龙泉青瓷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地方性和世界性,这为青瓷艺术成为地方高校美术教育打造专业特色提供了最重要的条件。而地方高校凭借着丰富的地方工艺美术打造专业特色,体现地方工艺美术在美术教育创新的应用价值,使区域工艺美术和地方高校找到了美术教育可持续性发展的契合点,高校美术教育合理地结合地方特色工艺美术在创新教学中的应用价值。传统的中国书画艺术融合龙泉青瓷装饰实践教学中,将个性与共性、自由与法度等和谐地统一起来,形成了独特的艺术表现效果,在当今美术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中体现其独特价值。

二、艺术与技艺的和谐统一以凸显教学特色

高校艺术教育是高等学校运用艺术载体面向学生开展的文化艺术素质教育。美术教学要从根本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促进艺术与技术的和谐统一,提高教学质量凸显特色。

大艺术创意美术教育篇6

1.中学美术教学的状况

自从国家推行素质教育策略以来,各教育机构都在朝着素质教育的方向努力。现阶段,我国中学美术教学在国家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极力改进美术教学的总体质量。从其教学成果来看,在现代中学教育体系发展的带动下,学生能够充分理解一些最基本的美术技能以及美术知识。我国中学美术教学的课堂中存在一种普遍的现象,那就是教师试图通过传统模式下的教学方法来推进中学美术教学,将学生绘画技能的培养放在了首位,忽视了学生对美术艺术的审美以及兴趣的培养,这就给中学阶段的美术教育埋下了隐患。

2.中学美术教学的实效及其局限性

通过对我国过去一段时期以及当前中学美术教学状况的分析,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到,虽然中学美术教学的成绩较以往有所改善,但其中仍存在一定的问题亟待解决。其中,最重要的一个问题便是,在美术教学的过程中,美术专业教师传承知识本身的同时缺乏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环节,这样就导致中学美术教学中艺术灵魂的缺失,换句话说,就是当前的中学美术教育模式不能吸引学生来投入地学习美术艺术,而仅仅是泛泛了解美术。这对于我国整个教学体系的完整构建极为不利,同时,也无益于学生艺术素养的提升。

二、中学美术教学需要现代绘画艺术创新意识的渲染

艺术素养并非人人都具备,同样,现代绘画艺术创新意识的强弱也因人而异,因此,对于中学美术教学而言,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一方,专业的美术教师要能够用自身的艺术素养来激发学生对美术艺术本身的兴趣,进而才能将美术技能以及专业知识等内容更顺畅地传承给中学生。同时,在兴趣的导向下,中学生对于美术这门学科的认知也会有所提升,比以往更能融入美术的学习氛围中。

1.在中学美术教学中融入现代绘画艺术创新意识的前提条件

(1)中学专业教师美术艺术素养的提升

提升教师本身的美术艺术素养是培养具备创新意识的中学生的重要前提。在实践过程中,我国从事中学美术教学的专业美术教师在以往也做了诸多探索,深深意识到创新意识对于美术教学的重要性。教师自身的艺术素养与艺术理论的认知及其对美术艺术的鉴赏能力息息相关。有的美术教师尽管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将美术专业的知识点与理论知识教授给学生,但由于其自身艺术素养的缺失,往往就会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留有一种枯燥、机械的印象,这对于日后教学十分不利。所以,作为美术学科的专业教师要首先从自身的教学能力、对美术艺术的鉴赏能力、分析能力等方面来提升本身的美术艺术素养,进而在教授学生的过程中,也能够充满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2)学生对美术学科有着强烈的兴趣

中学美术教师自身美术艺术素养的提升对于美术教学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与此同时,学生对美术学科的兴趣也极为关键。素质教育要求教师能够通过一定的教学策略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升学科教学的有效性。这对于中学美术教学而言同样适用,教师要以兴趣导向式的教学模式来进行美术教学,并且将现代绘画艺术中的创新意识渗透在教学的过程之中,与教学实践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让学生感知到美术这门艺术的灵性。中学美术教育的首要任务是让学生形成对美术这一学科的学习兴趣,为他们将来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从生活中来看,艺术之美是无处不在的。生活当中存在着各种形式的美,要想发掘并认知这种美,以及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从小就应该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学习环境和优越的学习条件,使学生对美术教育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2.现代绘画艺术创新意识的融入,促使中学美术教学朝向素质化方向发展

在现代绘画艺术的领域中,很多中国画家在继承传统绘画艺术的同时,为了使得绘画创作更为完美,融入了很多国内外的新兴艺术风格,进而创造出自己独特的绘画艺术特性,令作品活灵活现。从中学美术教学的角度来看,将现代绘画艺术创新意识融入到教学的过程中,实质上就是在专业教师的引导下,激发学生个性化的美术创作激情,教育学生不拘泥于形式,仔细体察自身对美术艺术的独特感觉,尤其是对于青春期的中学生而言,每个人的艺术感觉可能都会有所不同。

三、现代绘画艺术创新意识在中学美术教学中渗透的意义

对于中学美术教学而言,对学生进行现代绘画艺术创新意识的培养需要循序渐进,既不能忽视绘画艺术的创新性又不能过于强调美术艺术的创新,教师要能够把握其中的内涵价值所在。探究现代绘画艺术中的创新意识对于学生进行美术作品的创作十分重要,如若大部分学生都能够领悟到美术中的艺术内涵,那么现代中学美术教育的质量就会理所当然地提升上来了。

1.现代绘画艺术及其创新意识

(1)现代绘画艺术概述

现代绘画艺术,顾名思义,就是在现代艺术氛围中滋生出来的绘画作品,而且,相对于传统的绘画艺术而言,现代绘画艺术与生活的关系较为密切。通过对现代绘画艺术的观察可知,很多绘画艺术作品中都存在中西方美术艺术文化的影子,而且,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文化的渲染,以及社会变革的影响,使得现代绘画艺术本身有着较为独特的味道,其中不乏一些创新的内容。绘画艺术创新,是绘画艺术家们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可以看到,即使是同一个艺术家,他在不同时期所创作的绘画艺术风格也都不尽相同。

(2)现代绘画艺术的特征

从总体情况来看,现代绘画艺术有着几个较为明显的特征,其中,最为突出的一个特征便是现代绘画艺术中所潜藏的艺术精神以及创作理念几乎彻底颠覆了传统的美术艺术,这也是代表着一个时代的艺术者对于珍视现代美术艺术的态度。从传统绘画艺术与现代绘画艺术的差别来看,后者忽略了对画面物体本身的形象性勾勒,转而表现绘画艺术所能给人们带来的视觉感受。绝大多数艺术形式都是较为抽象且充满美感的,只不过人们对艺术本身的认知与领悟能力存在差别,所以,对同一艺术作品的感受就有所不同。

(3)探究现代绘画艺术领域中的创新意识

通常情况下,我们在研究现代绘画艺术时,难免要关注它背后独特的创新意识。从现代绘画艺术作品中,一个具备基本鉴赏能力的人,能够从作品中体会到创作者在绘画的过程中所具有的独特创新意识。在现代绘画艺术的烘托下,将创作者的创新意识也传达出来了。事实上,现代绘画艺术与人们的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它又高于生活。一个致力于现代绘画艺术创作的文艺工作者往往会通过较为激烈的手段来强调艺术本身的独立性,在现代社会的喧嚣中,找寻艺术氛围中的片刻宁静。

2.中学美术教学与现代绘画艺术创新意识的融合

从教学实践过程来看,尽管了解到了现代绘画艺术中的创新意识对于美术教育的重要性,但对中学生创新意识和鉴赏能力的培养并非一蹴而就的。从具体教学策略来看,中学美术教学与现代绘画艺术创新意识的融合需要一个长期的培养教育过程,教师通过对现代绘画作品内涵的解析,来启发学生创新意识。可能有的学生对现代绘画艺术创新的领悟能力会有所不同,因此教师对学生进行现代绘画艺术创新意识的培养要循序渐进,不断地启发学生、鼓励学生学会欣赏现代绘画艺术作品的演变过程,以及艺术家们在创作作品时的细节变化。只有在教学过程中融入这些内容,才能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美术这门艺术的内涵价值、学好美术这门课程,并以此来提升中学美术教学的质量。

(1)教师通过对现代绘画作品内涵的分析,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诸多现代绘画艺术作品中可以发现,绘画艺术大师终其一生都在不断地进行艺术创新,从一幅幅绘画作品中,便可以窥见艺术大师创作理念的变化以及创作风格的转变。创新,是艺术大师区别于普通画家最明显的一个特征。现代绘画艺术创作的思路源于生活,但它又高于生活本身,而且,有很多艺术创新理念都是源自于中西方绘画艺术火花的碰撞,从而滋生出一个新的创意点,借助艺术大师之手,将创新的思维通过绘画艺术这一表达形式呈现给世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启发学生对现代绘画艺术创新意识的领悟,并要鼓励学生在创作个性化美术作品时,要能够将自己创新的内容融合在作品当中,进而形成自己的风格。当然,教师要提示学生,独立美术创作风格的形成是在具备一定美术技能基础上才能够实现的。

(2)对学生进行现代绘画艺术创新意识的培养要循序渐进,以此提升中学美术教学的质量

大艺术创意美术教育篇7

关键词:当代艺术;中学美术教育;教学模式

以往的中学美术教育在教学内容上比较注重美术发展史方面的教学,美术教师大都讲述艺术家的生平及其创作的作品,很少融入当代的艺术元素。这就造成中学美术教育无法完整地将当代艺术和传统艺术融合并共同呈现在美术课堂上,让学生全面了解艺术发展的多样性变化。为了改善目前这一局势,教师应促进当代艺术与中学美术教育的融合,将更多的当代艺术元素融入中学美术教学,并尝试进行多元化教学模式的转变。

一、当代艺术融入中学美术教育的作用

1.有益于学生深入了解当代艺术

目前,一些中学的美术教育还是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显然已经不适用于当前的美术教学。尤其在当下网络信息化快速发展的社会中,中学美术教育没有融合当代艺术,而一味地按照美术教材照本宣科,必然会造成中学美术教育与当代社会的脱节。将当代艺术融入中学美术教育是对中学美术教学的创新和完善,它给予教师更多的教学空间,但是美术教师在融合过程中要注意对度的把握。如,当代艺术更加注重对艺术品的加工和创造,不再局限于传统艺术的均衡、对称,更倾向于扩大、重复、拼贴等艺术形式。这与传统的艺术元素有很大的区别,也可以说是对传统艺术元素的和重建。因而,当代艺术在中学美术教育中的应用更能让中学生体会到艺术元素的多元化,而不局限于某个固有的模式。

2.有利于学生重新认知中学美术

以往中学生对美术的认知仅停留在其是中学必学的一门课程上,这样的认知往往带有沉重的负担,而且容易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当代艺术对中学生而言较为新颖,更加贴合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可以在当代艺术的引导下自由发挥想象力,这样也能使中学美术课堂不再枯燥,久而久之,学生对中学美术的学习慢慢从任务转变为兴趣,一能活跃美术课堂的教学气氛,二能丰富中学生对美术元素的认知,进而帮助中学生树立正确的艺术认知。

二、当代艺术与中学美术教育融合的具体措施

1.培养学生的审美观

在中学美术教育中,学生主要依靠自身的感知能力、理解能力、想象力和创新能力,对教师所讲述的美术题材进行理解和认知。而教师则是通过对学生的美术教学将自己的思想观念、审美、情感态度传递给学生,让学生通过美术课堂的学习丰富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美术教育也能培养中学生的审美观,使学生在当代艺术的熏陶下逐渐形成自己的新媒体艺术知识体系,学习艺术作品中的人文精神。

2.培养学生的艺术创作意识

中学美术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从艺术世界的观众逐渐变成艺术世界中的实践者和开拓者。将当代艺术与中学美术教育融合,一方面是丰富学生对艺术的全面认知;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艺术创作意识。当下的美术教育并不是教授学生欣赏美术作品的复制品,不是让学生根据他人的画作进行临摹、复制,而是要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创作出具有个人独特风格的作品。

3.开展视觉化和交互化并进的教学模式

将当代艺术与中学美术教育融合,除了要改变教学方向、丰富教学题材,最重要的是转变教学模式,采用视觉化和交互化并进的教学模式代替“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借助网络技术,美术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现动态的美术作品,让学生能够体会动静结合的艺术形态变化。在必要的情况下,美术教师还可以开展课外美术教学,让学生体会真实的当代艺术,以此丰富学生的个人阅历,为其提供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结语将当代艺术和中学美术教育融合,有助于学生了解当代艺术,重新认知中学美术教育,从而树立正确的美术学习观念。此外,当代艺术和中学美术教育的融合对当下艺术的综合发展也有重要的作用,能够丰富学生的阅历,逐步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进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通过改善当下中学美术教育的教学模式,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艺术创作力,使其创造出具有个人风格的艺术作品,推动当下中学美术教育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于杰.初中美术教育同人文教育的融合.试题与研究(新课程论坛),2013(10).

[2]徐立.试论中学美术教育中传统绘画的指导意义.美术教育研究,2015(5).

大艺术创意美术教育篇8

关键词:现代艺术 师承 创造

艺术是在人类诞生开始伴随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而产生、发展并逐渐形成的,是人类在感知世界万物、表述内心情感,并以此来获得愉悦的过程中,最终呈现出来的人类活动的精神成果。将艺术作为一门课程进入教育领域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与传统。

传统教学中“师徒传授”教育思维的束缚是制约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直接原因,“师承”教育最大的弊病是用死板和单一的教学来指导学生,这种固定式的教学方法,抹杀了教与学的个性发展,在这样的教育模式下,培养出的学生缺乏创新能力。现代的艺术教育所面临的是一个多元化的时代,艺术学院教育如何在坚持“师承”的同时加入创新理念,作为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应作出思考。

一、“师承”观念在美术教育中的价值与意义

我国古代手工业技艺的教育途径,历来以父子相传为主。《礼记》学记载:“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父子相传、师徒相授是中国古代典型的教育模式,彼此通过交流工艺技巧经验,从而形成一种特殊的、行业化百工美术教育形式,为后世所继承,在我国古代美术教育史上有重要意义。

我国古代美术教育从魏晋南北朝时期美术教育基本形态的初步建立开始,就始终体现出“师承”观念的重要性。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师承”观念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比较注重师法的归纳总结。

师徒传授制教学方法有助于学生对专业技能的学习,虽然现代化的大众化教育背景使师承式教学发生了较大的时代演绎,但是当今艺术专业小班级授课、工作室等教学模式,延续了传统美术教育的精髓,体现了人文文化的传承。随着时代的发展,关注“师承”观念的演绎与应用,应成为创立具有中国特色美术教育方法体系的关键。

二、现代美术教育应注重“创新”与“师承”的关系

在现代艺术教育中,传统的“师承”教学方法依然在教学中具有一定的地位和价值。但是“师承”式教育的特点容易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制约了学习过程中能动性和个性的发挥,造成了我国艺术教育出现僵化保守的弊端。现代艺术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能力,是培养跨世纪人才、迎接新世纪挑战的紧迫任务。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是更新教育观念,彻底转变思想和认识。在现代艺术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显得尤为重要。

现代美术教育应该将“师承”观念与“创新”相结合,即达到师徒传授解惑的目的,又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创新能力。传统与自然、继承与创新是艺术革新的永恒基础。不管艺术如何创造与革新,都离不开一个永恒的基础——传统与自然,继承与创新。在继承和发展传统美术教育方法的精髓时,寻求新的符合现代美术教育的创新方法。

三、艺术院校美术教育方法发展的新思考

在艺术教育的课堂上,如何处理好基本功的训练与创造精神的培养之间的关系,如何把握继承传统与艺术创新的关系,在对外开放的条件下,如何汲取外来艺术教育经验,如何判断国际现代艺术流派的正负影响,并有选择地吸收,特别是在现代以电脑为新的艺术手段的信息、数字、网络时代,如何处理艺术与时代科技间的关系,独立自主地创立有民族特色的中国艺术教育体系,已成为当前艺术界,美术教育界面临的十分严重的课题。

美国理论家阿瑟·C·丹托(Arthur C.Danto)在《艺术的终结之后——当代艺术与历史的界限》一书中,曾谈到美国当下的艺术教育现状:“在美术学院里,技能不再被教授。学生一上来就被看作是艺术家,教师在那里只是帮助学生实现他们的创意。这种态度就是学生可以学习任何他或她需要的东西——如音响、影像、摄影、表演、装置。学生如果愿意的话,他们可以成为画家或雕塑家。但是主要的事情是找到哪些手段来表现他们感兴趣传达的意义。”

和中国当下的艺术教育作一个简单的类比,我们会发现一些不一样的情况:1、在中国的艺术教育体系中,行政体系居于绝对主导的地位,教师和学生则相对边缘化;2、技能训练始终是必须的,一名造型类的学生从考前培训到本科阶段,再到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阶段,都需要接受不间断且严格的造型训练,而艺术观念的拓展则相对较少;3、即使是八大美院的学生,一部分人在毕业前也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当代艺术。

所以近年来,我们的艺术教育一直处于一种尴尬的处境,新的教育机制还有待于完善,在艺术教学、教研中存在着许多问题有待解决。同时也给从事艺术教育的老师提出了新的课题。随着艺术信息的广泛交流,尽管我们所面临的是林林总总的各种流派的教育模式,但是强调注重现代艺术教育“创新”与“师承”的关系已经日益明朗。在现代艺术教育中,注重“创新”与“师承”的关系,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结语

艺术教育从本质形式上说是创造革新的,艺术创新是艺术的生命之源,在图像信息化时代的今天,创新精神是社会最重要的心理品质之一。全球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在现代艺术教育中引发一场重大的革命。我国要振兴国力,必须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培养高素质人才。教育成为影响国民素质的关键所在,时代呼唤充满创新精神的新型教育。回顾美术的发展历程,我们从中发现,艺术发展史就是艺术创新史。艺术“创新”与“师承”对现代艺术教育具有很好的启示作用。

艺术教育改革应倡导艺术“创新”与“师承”的精神,采取现代的综合性教育方法,重视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给学生提供一个最佳的创造性活动环境,促使学生创新思维的灵活性和独特性得到发展,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最终实现现代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程明太.美术教育学.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0.

推荐期刊
  • 艺术大观
    刊号:12-1462/J1
    级别:省级期刊
  • 大音
    刊号:--
    级别:省级期刊
  • 大医生
    刊号:10-1452/R
    级别:部级期刊
  • 大众文艺
    刊号:13-1129/I
    级别:省级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