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海绵城市建设评估8篇

时间:2023-08-07 09:23:38

海绵城市建设评估

海绵城市建设评估篇1

关键词:绿色生态理念;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设计要点

所谓绿色生态城区,即将单项应用的绿建技术转化成综合集成模式,把单体绿色化转型为区域融合的城区建设模式。在城镇化和工业化建设中,不断涌现出有关水安全、水环境等一系列问题,海绵城市也就应运而生。海绵城市,即意味着该城市模式具备海绵式的吸水、储水以及排水的功能,这样不仅能够帮助城市有效地解决水资源等相关问题,还能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城市在应对自然灾害时的防御能力。因此,亟需提高和加强相关人员在此方面的研究力度,以期建设规划设计出更为科学、高效的海绵城市体系。

1绿色生态城区与海绵城市的理论内涵

1.1绿色生态城区

如今,全国各大中型城市均已普及绿色建筑技术,在我们的周围绿色建筑随处可见,取代单项应用的综合集成性绿色生态城区建设模式也渐趋成熟,相关考评标准(诸如:房屋建筑、空间布局、产业分配、交通设施、能源景观等等)也相应日趋完善,将绿色城建的理念引入城市建设的各个环节,本着构建节约型、环保型绿色生态城区的原则,对城市的不同区域功能进行合理优化。通过构建绿色生态城区,来有效解决因为城市经济快速增长而引发的人口规模剧增、资源短缺、工业化量产以及生态环境破坏等一系列问题,在保障城市相关功能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提高城市建设的质量和水准。

1.2海绵城市

近些年,全球频发暴雨等极端恶劣天气,诸多城市传统老旧的排水系统往往根本无法应对,不断催生出城市内涝严重的“雨岛效应”。而海绵,既具备吸水、储水、渗水、净水的功能,又能在必要时将所储存的水资源加以“释放”。海绵城市的理念即与此相通,即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建设,将城市建设为具备海绵功能的综合体,使其下雨时能蓄能收,解决诸多大中城市雨水天气频发时严重的内涝问题,同时必要时又能通过渗、蓄、净、排等技术手段对水资源加以有效释放利用,以此实现城市水循环的良性运作,也在很大限度上保证了城市水资源的生态安全。海绵城市建设以绿色生态理念为前提,严格遵守自然生态规则,并大力开发低耗高能的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构建合理的系统建设,最大限度的发挥城市功能的同时,还解决了传统城区建设的弊端及不足,实现有序有效的排水防涝和储备,实现对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2绿色生态城区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背景

2.1城市排水困境

我国诸多城市在开发建设中,因规划设计不合理,或者技术设施老旧等诸多因素导致有关城市用水安全及水环境保障等问题日益凸显,严重影响着大众的生活。其一,积水内涝问题严重。由于城市扩建过程当中不断增加了不透水下垫面的比例,也相应的增大了雨水期的水净流量,使得城市在应对急骤雨天气时,相关排水基础设施无法应对雨水的峰值量,无法及时有效排除积水,进而导致内涝的产生,甚或危及人民财产及人身安全。又及,干热等气候条件下的另一极端问题,干岛效应。城市建设过程中,相关建设及施工人员并未在不透水下垫面与植被之间覆盖天然土壤,而是在表土上直接栽种植被,形成了地下与地上的割裂,这就导致在应对干热天气时,城市近地面空气与植被无法得到来自地下天然土壤的持续供给水分,诱发产生了城市的“干岛”效应。最后,水安全存在污染隐患。很多城市规划及建设过程中,并未充分重视对于雨污水管道等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导致雨雪降临时,将汇聚在不透水垫面上层的重金属污染物以及其他有害物质等在没有得到有效及时的处理的情况下直接排入河道甚至混入城市水循环系统,诱发严重的水污染问题。而海绵城市的规划设计正是应对一系列传统城建所无力应对的排水困境。

2.2传统城市排水规划设计的局限性

传统的城市建设,由于技术和条件所限,对于城市排水系统的规划设计比较保守或者简陋,往往并不能兼顾其环保性及节约性,且由于传统的城区水系统建设主要通过自来水取水、管网供排、雨水采集、构建自来水厂及污水处理厂等简单途径来解决城市排水问题,更难做到对水资源的循环合理利用。这些传统的城市排水系统所存在的诸多局限性,不仅大大的阻碍了城市化建设的进程,也难以满足日益发展的条件下绿色生态城区建设的需求。因此,构建节约型、环保型的海绵城市规划设计在构建绿色城市的理念下就愈发显得尤为关键。

3绿色生态城区海绵城市规划原则

为促使海绵城市将其各项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有效发挥,必须因地制宜的做出合理规划,并选择出最优实施方案。关于海绵城市的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要求必须把握以下几个原则:

3.1基于“问题与目标”导向

开展海绵生态城市建设,首先,需要系统地梳理城市建设中所存在的水生态、水资源、水安全等多重问题,然后划分出主次关系,并制定合理目标,进而构建核心目标和次要目标结合的多重目标雨水处理系统。

3.2基于区域整体达标

国家及相关管理部门均对城市建设雨水排放问题提出相应要求,提出制定雨水排放管理的规章制度,要求明确区域排放总量,避免违规超排。这就要求我们在开展海绵城市规划设计时,必须合理划分雨水分区,并建立各职能部门协同管控的制度及考核标准。

3.3基于生态优先、绿色优先

在构建海绵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应着重对城区原有生态环境的保护,本着尊重和顺应自然的理念,优先采用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在出现不可回避的问题时,也要大力争取灰色基础设施建设与之相结合的最佳手段,最大限度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破坏,努力争取做到建设开发前后,城市的水文特征基本稳定不变。

3.4基于全生命周期的经济效益综合评价

构建海绵型城市工程,因其牵涉项目众多,所涉资金也势必相对庞大,故需综合考量运营成本及建设成本,做到在侧重环保性的前提下,对规划融资、建设施工、验收评估以及运营维护等各个环节进行全生命周期的经济效益综合分析。

4绿色生态城区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设计思路

4.1划分绿色生态城区功能与规模

绿色生态城区建设,相比于传统城区建设,更具科学性和系统性,也更侧重用地规划,避免了对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对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努力构建节约资源能源、改善居住条件的新型发展模式,其要求将公共建筑建设用地和居住用地须区分开,且所占用地需达到城区建设总用地的50%以上,来保障城区建设的规模和质量。而这种对于城区建设的区域划分,不仅可以有效促进城建格局的合理化、功能化、层次化,也大大加速了城市建设的总体进程。

4.2规划绿色生态城区海绵城市建设程序

规划绿色生态城区海绵城市建设时,需要贯彻执行以总体规划为先导,然后计划性和目标性地细化实施城市规划建设程序。大体程序如下:第一步,总体评估区域场地情况,要求做到评估全面真实,并严格评估程序,且尽量细化评估内容(如:地形、流域、地质条件以及植被等等);第二步,对评估结果进行分析研究,并据此划分出城区雨水排水流域,再根据各区域的具体条件来确定可实施性方案;第三步,分析差异,进一步规划措施,最终确定设施适用范围;第四步,制定相应指标及检验标准,严格场地内外的水资源管控处理。通过以上“四步走”的策略,来最大限度提高绿色生态城区建设规划及实施效率,严保城区建设的质量及进度。

4.3规划绿色生态城区海绵城市建设措施

在绿色生态城区的建设中,应兼顾海绵城市的全局规划与具体要点的有效实施。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应做到优先保护生态相关敏感区域,严格管控河流、湿地以及沟渠等水生态系统资源,同时充分重视对于雨水的开发管控,做好超值雨水径流排放工作,通过制定严格的衔接体系来避免水体遭受二次污染。在做好此项关键工作的前提下,注重合理开发城市的生态空间,尤其是注重保护城区的山水土木资源环境,同时,对于城市进行全面有序合理的规划开发,建设低成本、高效益的集约型城市模式,避免无序盲目的城市开发及建设,同时,城建的后续监控工作也要同步跟上,严格区域管控,避免出现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其次,对于城市路面大面积硬化而导致的透水性差等问题,需要组织相关技术人员制定出相应的透水铺装率等一系列指标,来确保城市相应的基本透水面积,避免急骤雨天气城市内涝等问题的涌现。同时还要在城区铺设相应面积的湿地、草沟等设施,并由相关人员科学合理划分出城市系统的排水区域,做到优先保障径流自然通道,并及时检修疏导地表自然径流通道相关设施,力求通过以上一系列相关措施科学合理管控地表径流,据此达成海绵城区建设对于雨水的最大程度的合理管控开发。

综上所述,在绿色生态的理念前提下,合理规划设计海绵城市建设,做到切实完成各项控规指标,扎实落实修规定坐标,并达到总规定的相关目标,就能在最大程度上有效缓解和解决城市水污染及内涝等一系列水问题,实现对城市水资源的有效合理科学利用。当然,在构建海绵城市的发展阶段,也必然会面临诸多问题,故亟待创建相应的建设理论,并逐渐完善细化相关的规范和标准,这些都需要相关专家学者和人员的共同努力,中国的绿色生态城区建设可谓依然任重道远。

作者:任祎 单位:遂平县规划设计室

参考文献:

[1]杨静.绿色生态城区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设计思路探讨[J].建材与装饰,2016,(05).

[2]吴权坤.海绵城市规划在绿色生态城区中的应用初探[J].建筑知识,2016,(01).

海绵城市建设评估篇2

关键词:海绵城市;SWMM;径流总量控制率;下垫面

DOI:10.16640/ki.37-1222/t.2017.11.156

1 引言

随着城市快速发展,硬化面积持续加大,雨水径流随之增加,排水管网的压力因此越来越大,城市内涝问题给社会带来较大影响。从国外的引入的低影响开发理念后,各种LID技术在城市建设中应用,也取得了相应的效果。为了应对城市内涝灾害,政府提出了“海绵城市”的理念 [1],本文运用SWMM软件模型对江西省鹰潭市城区下垫面进行模拟,验证运用LID技术后的开发建设满足“海绵城市”的要求。

2 “海绵城市”内涵

所谓海绵城市,字面上可以理解为海绵一样的城市。海绵具有良好的“吸水、持水、释水”的特性,在城市中则具体表现为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通过自然途径和人工措施的结合,在保证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达到雨水的积存、渗透和净化,实现雨水资源的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 [2][3] 。

海绵城市核心的技术内容是低影响开发,建设模式以雨水综合管控为出发点的,是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安全等问题的重要手段措施。相较于国外提出的可持续排水系统(SUDS)、最佳管理措施(BMP)、水敏感城市(water sensitive urbandesign, WSUD)等雨水管理方式,海绵城市不仅关注雨水管控,而且注重对原有城市生态系统的维持和修复,使其在应对自然灾害与适应环境变化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4] 。

3 SWMM模型介绍

EPASWMM是一个动态的降水-径流模拟模型,可用于模拟城市某一单一降水事件或长期的水质和水量和径流峰值模拟。其径流模块部分可用于处理城市各子流域所发生的降水,径流和污染负荷。汇流模块部分则通过管渠、泵站、蓄水池、处理设施、闸坝等进行水量传输。此模型可以跟踪模拟不同时间步长所有时刻每个子流域所产生径流的水质和水量,以及每个河道及管道中水的流量、水深及水质等情况。

SWMM自1971年问世以来,已经经历过多次升级。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应用于城市地区的雨洪管理、污水及合流制管网设计、河道计算模拟以及其它排水系统的规划、分析和设计,在其它非城市区域也有广泛的应用。本次规划采用SWMM5.1模型,相较于以前版本增加了LID模块,更适合在海绵城市相关规划中进行模拟。

常用的LID技术主要包括绿色屋顶、雨水花园、生物滞留带、透水路面、植草沟和雨水收集。结合鹰潭市中心城区总体规划,针对鹰潭市不渗透面积比例较高的工业用地、居民区、道路和停车场等几类用地设置LID设施,以期降低该类用地上的径流量。

4 径流控制模型构建

利用ArcGis空间地理数据分析技术,对中心城区所在汇水域形和下垫面进行分析,根据下垫面及排水分区情况,将鹰潭市中心城区分别基于现状用地(2015年)、规划用地(2030年)划分海绵控制单元,其中现状用地共划分198个单元,规划用地共划分235个单元。对不同管控分区内的地块综合计算并确定相关产汇流参数,包括汇水区面积、坡度、宽度、不透水比例、洼蓄量、曼宁系数等。

模型参数包含了水文参数、水动力参数及水质参数三类。水文、水动力参数有19个,利用软件批量赋参功能将子汇水区和用地布局规划图叠加分析,其中汇流区洼蓄深度、曼宁系数、下渗参数根据文献资料确定出取值范围,并根据鹰潭市实际情况选择本研究区域的参考特征值,其余参数可以通过资料直接获得;水质参数中的污染物累积函数中的最大累积量、累积速率常数和冲刷模型中的冲刷系数、冲刷指数参考相关城市降雨径流监测数据进行选择确定,其余参数根据文献参数或经验取值。

模型建立完毕后需要输入降雨事件,选取接近多年平均降雨量的1959年日降雨数据作为典型代表,代入模型进行计算。

5 计算结果

根据典型年降雨情境下的模拟结果,鹰潭市中心城区现状径流总量控制率仅为56.9%,未达到70%控制率的考核要求。

由于鹰潭市中心城区至2030年建设用地增长幅度较大,本规划对中心城区按传统模式开发下至2030年径流控制效果进行了评估。模拟结果显示,至2030年中心城区径流总量控制率为52.0%,相比现状控制率进一步下降。

模拟结果说明在传统开发模式下,随着大量硬化地面的增加,径流产生量已经相对开发前的自然系统明显增加,随之将带来内涝风险的提升和径流污染的加剧,因此需要在未建设区域确定管控目标,改进规划思路,减少城市开发对城市水系统的影响,同时需要对已建区提出指标要求,将海绵城市建设与城市更新改造过程同步进行,进一步增加城市的径流控制效果。

6 总结

本文通过对鹰潭市中心城区现状用地和规划用地分别进行模拟分析,对比城市开发建设前后对降雨径流的控制效果,为其他城市计算及评估城市径流总量控制率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在伴随着大量硬化地面增加的传统开发模式下,城市径流量明显增加,径流控制效果明显下降。除此之外,在地勘资料完涞奶跫下,可以充分考虑不同地块的下垫面差异,进一步提高分析结果的精确度; 还可以在以后的研究中加入水质的模拟,为低影响开发模式提供全面的参考 [5]。

参考文献:

[1]寇殿良,卢阳阳,王红梅,刘启岚.基于SWMM模型下的海绵城市开发应用[J].广西城镇建设,2015(12):130-132.

[2]熊S,李子富,胡爱兵,任心欣.某低影响开发公共建筑雨洪效应的SWMM模拟与评估[J].给水排水,2015(S1):282-285.

[3]任心欣,汤伟真.海绵城市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等指标应用初探[J]. 中国给水排水,2015(13):105-109.

海绵城市建设评估篇3

【关键词】绿色生态;海绵城市;建设规划思路

引言

在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绿色生态城区海绵城市规划设计非常重要。在国家十二五规划中,针对绿色生态城区海绵城市规划,政府给予了高度重视。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更是明确指出必须要深入推进绿色生态城区海绵城市规划设计,在后期工作中必须要充分考量经济发展质量,正确对待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间的关系,这对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1相关内涵概述

目前,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绿色建筑得到了广泛普及与推广,绿色化也由开始的单体逐渐转向区域融合,相应的绿色建筑技术实现了由单项应用到综合集成的转变。基于此,绿色生态城区建设模式应运而生。而空间布局、基础设施、建筑、交通及产业配置等是绿色生态城区的重要评价标准,以节约资源,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的,对城市开发、功能及新城等区域规划要合理,将绿色化建设理念与规划设计、土地出让等前端发展行为相机和,全面实施绿色城区建设。所谓的海绵城市,就是指城市像海绵,具有吸水、蓄水及释水等功能。在顺应环境变化,应对天灾时,弹性非常好。建设海绵城市时,必须要依照生态优先原则,采用影响较小的开发设施,与人工措施相结合,促使城市顺利排水防涝的基础上,尽可能积存、渗透并净化雨水,提高雨水资源使用效率,更好的保护生态环境。其中,影响较低的开发主要为场地开发中,为了确保水文特点前后开发一致,采用源头与分散式等方法,促使原始径流、峰值及峰现时间等水文特点保持不变。

2规划背景分析

2.1传统给排水规划的束缚

在以往城市规划中,给排水途径以自来水取水、管网供水排水、雨水收集、城市自来水厂与污水处理厂等为主,对给排水系统的节能与节水功能、海绵城市建设及水循环再利用等不够重视。这种城市局限性的规划,与大规模生态城市建设相背离,因此在城市规划与实施中,以水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前提下,对其进行补充与改良是十分必须必要的。2.2城市排水问题现代城市建设中,城市水环境影响比较大,主要表现为:①随着城市开发规模的扩大,不透水下垫面比重加大,雨水径流量也不断变大,提高了对应峰值流量,使得城市极易聚集暴雨径流量,从而引起城市内涝。②各类不透水下垫层上降落雨水后,对油脂、重金属等污染物进行冲刷与收集,流入城市雨污水管道,这些水资源没有经过有效处理,便直接流入河流、地下水资源等,造成面源污染。③如果不透水下垫面是连在一起的,天然土壤与植被的吸取与蓄存能力较差,城市近地面空气水分补给不足,就会造成干岛效应。

2.3绿色生态城区发展需求

绿色建筑日益形成规划,以生态理念为主的绿色生态城区,在城市总规划与相关控制规划中,在节约资源与环境友好型城市原则引导下,依据城市发展空间布局、道路与基础设施建设配套产业等内容,也就是将绿色理念与绿色生态城区前端规划设计相结合,促使绿色节能建筑得到普及与推广。

2.4海绵城市规划设计意义

海绵城市规划设计,生态与经济双重效益非常显著。从生态角度来看,一方面使得城市降雨洪水危害得到缓解,市政基础设施排水压力下降;另一方面,对收集到的水资源进行净化,并再回收利用,尽可能实现资源节约目标,生态环境得到保护。

3规划设计思路分析

3.1绿色生态城区功能与规模划分要合理

相较之传统城区,绿色生态城区对用地规划比较重视,此措施对城区建设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使得城区建设格局更加合理。如果再详细划分其功能,在总用地中确保居住于公共建筑用地超过50%,合理区分居住与公共建筑用地,增强城区建设的系统与科学性。目前,在一些地区全部用地量中,工业用地仅仅为15~25%。

3.2对海绵城市建设程序做好规划

在绿色生态城区海绵城市发展中,对其建设程序进行规划时,要在城市总规划引导下,有计划、针对性的对规划程序进行细致化,即先有效评估建设场地实际情况。必须要注意的是,要严格开展评估操作,评估内部必须要以地形、流域、地质及植被等为主,为获得全面、真实性的评估结果奠定基础。在依照此项评估结果,合理划定城区雨水排水流域,明确各流域满足条件、可利用的绿色雨水相关基础设施扥技术。再对各流域差异进行分析,依照此分析结果,合理规划上述措施,合理确定与绿色雨水基础设施相关的范围与街坊区域。最后,对各项指标值进行合理划分,做好检测,有效控制并处理场地内外排放出的雨水与污染物。总体来讲,对城市建设各程序的规划,与城市建设各计划与目标的制定相一致,在此基础上,才能确保有计划、针对性的开展工作,促使工作人员操作效率从根本上得到提高。

3.3合理制定规划措施

绿色生态城区海绵城市建设规划中,制定相关措施,工作人员要在充分考虑总规划的基础上,兼顾各项具体要点。具体来讲,就要要对生态敏感区域进行优先保护。对于城市天然海绵体来讲,水生态敏感区域是非常重要的,必须要将河流、湿地及沟渠等部分的管控列为禁建区范围,合理制定城市发展蓝线,加强雨水系统开发,确保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与城市水体间的有效衔接,以免水体遭受二次污染。其次,实施集约式城市开发。在此过程中,工作人员必须要对城市生态空间做好规划,确保其合理。但在开发的同时,生态环境保护也不能忽视。例如,不能将原有山体、水体等列为规划范围,对其进行重点保护,倡导集约式城市开发,以防出现无序开发建设。明确城市边界,规划城市规模的基础上,加强开发监控,以免发生被破坏情况。再次,基本透水面积要有保障。目前,部分城市面积硬化情况比较严重,一定程度上,不利于雨水渗透,因此相关工作人员,要根据土地用途与性质差异,合理制定绿地及透水铺装率等参数指标,确保城市有透水功能正常。最后,地表径流控制姚合理。依据城市分区特点,对雨水排水区进行科学划定,对自然径流通道进行优先保护,做好检修,合理设置并建设植草沟与雨水湿地等,为雨水汇集奠定基础,实现与地表径流汇集的目标。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新时期,城市总规划要积极响应海绵城市建设大环境下,规划要精细,从宏观上做好控制。为海绵城市建设编制专项规划,制定强制性与鼓励性指标,确保能够顺利实施规划。绿色海绵城市建设,对传统治水思路进行不断优化与完善,市政排水系统对暴雨抵御能力得到增强,已成为解决我国城市旱涝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建设海绵城市,城市建设与生态格局相结合,积极探索新的发展新渠道,为海绵城市建设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王春梅.绿色生态城区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设计思路探讨[J].江西建材,2017(01):15.

[2]张腾召.绿色建筑生态城区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设计思路探讨[J].门窗,2016(09):40~41.

[3]杨静.绿色生态城区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设计思路探讨[J].建材与装饰,2016(05):71~72.

海绵城市建设评估篇4

一、研究背景

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带动了经济持续增长,促进了社会全面进步,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暴雨积涝灾害。从古至今,暴雨积涝灾害一直是人类难以解决的问题。

近几年,中国的暴雨洪涝灾害愈发严重:“20XX年7月12日,哈尔滨多处上演‘水漫金山’”、“2012年7月21日,北京遭遇特大暴雨,导致严重内涝”、“2011年6月18日,到武汉看海”、“2008年深圳6.13特大暴雨”……数量之多,不胜枚举,这些新闻无不说明暴雨洪涝已成为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大多城市的通病。暴雨积涝灾害对城市水利、农业、交通、工业等方面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不可估量,同时通过人口死亡、疫病爆发等问题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造成的自然资源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程度更是难以估计。

造成城市暴雨积涝灾害的原因主要有气候和城市建设两方面的原因。从气候角度来说,由于全球气候变暖,水循环产生变化,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导致城市出现暴雨积涝灾害;从城市建设角度来说,主要是城市建筑和硬化面积过大,植被覆盖率过低或者遭到破坏,城市的吸水、存水能力差,其次是排水设施的排水能力不足、重建轻管。

目前,城市针对暴雨积涝灾害采取的工程性措施主要有修建蓄水池、增加排水泵站、加大排水管径、在线蓄水等,这些措施需要占用大量的城市地下空间,投资大,维护困难,废弃后无法回收利用,会产生大量固体废弃物,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其他措施如增加绿化面积也会引起城市用地紧张等问题,浪费城市空间资源。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应用现状

LID技术于1990年末发源于美国马里兰州的王子县、西雅图和波特兰,是由马里兰州环境资源署首次提出。之后经过20多年的发展,LID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广泛应用。在美国,LID设施的应用还形成了绿色道路、绿色社区等理论和方法;在澳大利亚,LID的应用称为水敏感城市设计;在英国,LID技术应用于城市排水系统,形成了可持续城市排雨水系统;在加拿大,LID和场地设计相结合,形成最优场地设计、保护性设计等;在新西兰的应用称为低影响城市设计与开发。

随着对国内雨水问题的重视,雨水方面的研究和应用也逐渐多起来,LID在国内已有10年的研究和实践,于2012年形成了“海绵城市”.

2012年4月中国北京大学在《2012低碳城市与区域发展科技论坛》中首次提出“海绵城市”一词。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于20XX年2月17日发表的《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20XX年工作要点》中首次提出海绵城市的概念,20XX年10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出台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

2017年4月2日,国家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宣布了海绵城市建设试点:西咸新区、武汉、重庆、贵安新区、遂宁、南宁、常德、鹤壁、济南、萍乡、厦门、池州、嘉兴、镇江、白城、迁安16个城市。

三、研究目标及意义

鉴于传统城市普遍存在的暴雨积涝灾害和道路排水问题,而国内的海绵城市和LID发展和研究较为薄弱,因此,对于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城市道路进行系统化设计研究很有必要。本研究主要通过对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的整理与分析,探讨海绵城市与LID、海绵城市道路与LID的关系,采用文献调研的方法系统地对城市道路进行了LID设施的选择及其组合优化设计;针对案例进行实地调查,探讨LID在海绵城市道路中如何应用。

论文的研究目标是建立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城市道路系统设计的基本理论框架,研究其具体的设计方案和技术。

论文的研究意义:为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城市道路系统设计提供借鉴和参考,对解决城市雨水问题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四、研究内容

论文的研究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

1)研究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城市道路系统,分析其与LID的关系及对LID设施的选择。

2)构建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城市道路系统规划和设计的完整体系,从路网规划和道路设计两个层面进行具体研究。其中,道路设计重点研究停车场和广场的LID设施组合优化设计,道路与红线外用地衔接中重点研究建筑、小区的优化设计。

3)将研究的设计理论成果应用于商洛城市道路系统,并通过SWMM模型进行模拟评价。

五、提纲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市暴雨积涝灾害频发

1.1.2 传统城市道路排水存在的问题

1.1.3 LID与海绵城市理念的提出

1.2 相关理论的概念

1.2.1 海绵城市概念

1.2.2 LID概念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应用现状

1.3.1 国外研究应用现状

1.3.2 国内研究应用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的不足

1.4 研究目标、意义、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目标及意义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方法

1.5 论文创新点和技术路线

1.5.1 论文创新点

1.5.2 技术路线

第2章 海绵城市与LID

2.1 海绵城市与LID概述

2.1.1 海绵城市-LID

2.1.2 海绵城市与相关理论的联系与区别

2.2 海绵城市与LID

2.2.1 海绵城市与LID的关系

2.2.2 LID设施的选择原则

2.3 海绵城市道路系统与LID

2.3.1 海绵城市道路系统

2.3.2 海绵城市道路系统与LID的关系

2.3.3 LID技术设施选择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海绵城市道路系统规划与设计体系

3.1 海绵城市道路系统规划与设计体系框架

3.2 海绵城市路网规划

3.2.1 影响因素

3.2.2 规划思路

3.2.3 规划原则

3.3 海绵城市道路设计思路

3.3.1 海绵城市道路设计思路

3.3.2 海绵城市道路设计注意事项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LID的海绵城市道路设计

4.1 海绵城市道路与传统城市道路的区别

4.2 海绵城市道路的LID设施组合优化设计

4.2.1 机动车道和公交专用道

4.2.2 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

4.2.3 路缘石、雨水。和路肩边沟

4.2.4 道路绿带

4.2.5 停车场

4.2.6 广场

4.2.7 高架桥、立交桥

4.3 海绵城市道路与红线外用地的衔接设计

4.3.1 道路与建筑、小区衔接优化设计

4.3.2 道路与城市绿地衔接设计

4.3.3 道路与城市水系衔接设计

4.4 海绵城市道路横断面布置型式设计

4.4.1 单幅路

4.4.2 两幅路

4.4.3 三幅路

4.4.4 四幅路

4.4.5 特殊形式断面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商洛市海绵城市道路系统设计应用研究

5.1 商洛市概况分析

5.2 海绵城市路网规划

5.2.1 商洛市现状路网分析及存在问题研究

5.2.2 商洛市排洪防涝、水系和绿地现状及存在问题

5.2.3 商洛市海绵城市路网规划

5.3 海绵城市道路设计

5.3.1 商鞅大道地理位置

5.3.2 商鞅大道现状分析

5.3.3 基于LID的商鞅大道横断面设计

5.3.4 商鞅大道公共停车场设计

5.3.5 丹江立交平面设计

5.3.6 商鞅大道综合设计

5.4 商鞅大道设计效果模拟评价

5.4.1 SWMM模型介绍

5.4.2 获取基本数据

5.4.3 开发前场地模拟

5.4.4 传统城市道路模拟

5.4.5 海绵城市道路模拟

5.4.6 三种情景模拟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六、研究方法

论文釆用的研究方法有:文献调研法、实地调查法、SWMM模型法等。

1)文献调研法论文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的调研、对SEA Street等案例的研究,总结LID设施在城市道路中的应用情况。

2)实地调查法论文通过实地调查收集商洛市的路网、道路、绿地系统、水系、降雨等相关资料,为海绵城市理论的实例研究做铺垫。

3)SWMM模型法论文采用SWMM模型对城市道路设计后的雨水径流控制效果进行了评价。

七、进度安排

20XX年11月01日-11月07日 论文选题、

20XX年11月08日-11月20日 初步收集毕业论文相关材料,填写《任务书》

20XX年11月26日-11月30日 进一步熟悉毕业论文资料,撰写开题报告

20XX年12月10日-12月19日 确定并上交开题报告

20XX年01月04日-02月15日 完成毕业论文初稿,上交指导老师

20XX年02月16日-02月20日 完成论文修改工作

20XX年02月21日-03月20日 定稿、打印、装订

20XX年03月21日-04月10日 论文答辩

八、参考文献

[1]汪慧贞,李宪法。北京城区雨水径流的污染及控制[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2,02:16-18.

[2]张新会。城市雨水利用的意义[J].内蒙古水利, 2011 (1): 115-116.

[3]徐振强。中国特色海绵城市的政策沿革与地方实践[J].上海城市管理,2017,01:49-54.

[4]张旺,庞靖鹏。海绵城市建设应作为新时期城市治水的重要内容[J].水利发展研究,20XX,09:5-7.

[5]《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实施[J].城市规划通讯,20XX,21:8.

[6]Metropolitan Service District ( Or.)。Green streets : innovative solutions for stormwaterand stream crossings[M].Portland,OR :Metro,2002.

[7]Water Sensitive Urban Design Research Group.Water sensitive residential design : aninvestigation into its purpose and potential in the Perth Metropolitan region[M].Leederville,WA : Western Australian Water Resources Council,1990: 1-20.

[8] Planning Services,Scottish Government.Planning and Sustainable Urban DrainageSystems[R].Planning Advice Note 61,2001

[9]Center for Watershed Protection.Better Site Design: A Handbook for ChangingDevelopment Rules in Your Community[R] .Prepared for: the Site PlanningRoundtable.Ellicott City,MD :The Center,1998.

[10]Delaware Department of Natur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Control,Dover,DE; andBrandywine Conservancy,Chadds Ford,PA.Conservation Design for Stormwater Management[R].September 1997.http: / / dnrec.state.de.us / DNREC2000 /Divisions /Soil/Stormwater / New /Delaware_CD_Manual.pdf

[11]Marjorie van Roon and Henri van Roon.Low Impact Urban Design and Development:the big picture[M].New Zealand: Land care Research Science Series,2009,(37):1-63.

[12]张伟,车伍,王建龙,等。利用绿色基础设施控制城市雨水径流。中国给水排水,2011,27(4):22-27

[13]DEBUSK K M,WYNN T M.Storm-water bioretention for runoff quality and quantitymitigation[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2011,137(9) :800-808.

[14]COLLINS K A,HUNT W F,HATHAWAY J M.Hydrologic comparison off ourtypes of permeable pavement and Standard Asphalt in Eastern North Carolina[J].Journal ofHydrologic Engineering,2008,12(13): 1146-1157.

[15]DREELIN E A,FOWLERL,RONALD CARROLL.A test of porous pavementeffectiveness on clay soils during natural storm events[J].Water Research,2006,40: 799-805.

[16]REEVES E.Performance and condition of biofilters in the Pacific North-west Center for Watershed Protection[R].Center for Watershed Protection,Ellicott City MD,2000.

[17]杨桦。浅析低影响开发理论体系及其在北京的应用[D].北京林业大学,20XX.

[18]马克·路易斯,克里斯·宾利,谭佩文。新西兰低影响雨水体系设计[J].中国园林,2013,01:23-29.

[19]白志远。以建设“海绵型城市”改善城市排水及生态环境的探索[J].中国建设信息,20XX,13:76-77.

[20]何卫华,车伍,杨正,李世奇,吕放放。城市绿色道路及雨洪控制利用策略研究[J].给水排水,2012,09:42-47.

[21]唐绍杰,翟艳云,容义平。深圳市光明新区门户区--市政道路低冲击开发设计实践[J].建设科技,2010,13:47-55.

[22]吕放放。杭州城区雨洪控制利用及道路应用研究[D].北京建筑工程学院,2010.

[23]马敏杰,姚敏,李英豪,奈超。昆明市市政道路雨水资源化利用的研究[J].林业建设,2011,05:49-52.

[24]刘国茂。城市道路与路面雨水利用的探讨[J].城市道桥与防洪,2005,04:63-65+146.

[25]张崇厚,高晓磊。中国北方城市道路横断面的生态设计[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06:794-797.

[26]李海燕,罗艳红,张悦。 LID措施在道路雨水利用工程中的应用[J].节水灌溉,2013,11:44-49.

[27]陈宏亮。基于低影响开发的城市道路雨水系统衔接关系研究[D].北京建筑大学,2013.

海绵城市建设评估篇5

一、研究背景

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带动了经济持续增长,促进了社会全面进步,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暴雨积涝灾害。从古至今,暴雨积涝灾害一直是人类难以解决的问题。

近几年,中国的暴雨洪涝灾害愈发严重:“20XX年7月12日,哈尔滨多处上演‘水漫金山’”、“2012年7月21日,北京遭遇特大暴雨,导致严重内涝”、“2011年6月18日,到武汉看海”、“2008年深圳6.13特大暴雨”……数量之多,不胜枚举,这些新闻无不说明暴雨洪涝已成为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大多城市的通病。暴雨积涝灾害对城市水利、农业、交通、工业等方面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不可估量,同时通过人口死亡、疫病爆发等问题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造成的自然资源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程度更是难以估计。

造成城市暴雨积涝灾害的原因主要有气候和城市建设两方面的原因。从气候角度来说,由于全球气候变暖,水循环产生变化,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导致城市出现暴雨积涝灾害;从城市建设角度来说,主要是城市建筑和硬化面积过大,植被覆盖率过低或者遭到破坏,城市的吸水、存水能力差,其次是排水设施的排水能力不足、重建轻管。

目前,城市针对暴雨积涝灾害采取的工程性措施主要有修建蓄水池、增加排水泵站、加大排水管径、在线蓄水等,这些措施需要占用大量的城市地下空间,投资大,维护困难,废弃后无法回收利用,会产生大量固体废弃物,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其他措施如增加绿化面积也会引起城市用地紧张等问题,浪费城市空间资源。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应用现状

LID技术于1990年末发源于美国马里兰州的王子县、西雅图和波特兰,是由马里兰州环境资源署首次提出。之后经过20多年的发展,LID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广泛应用。在美国,LID设施的应用还形成了绿色道路、绿色社区等理论和方法;在澳大利亚,LID的应用称为水敏感城市设计;在英国,LID技术应用于城市排水系统,形成了可持续城市排雨水系统;在加拿大,LID和场地设计相结合,形成最优场地设计、保护性设计等;在新西兰的应用称为低影响城市设计与开发。

随着对国内雨水问题的重视,雨水方面的研究和应用也逐渐多起来,LID在国内已有10年的研究和实践,于2012年形成了“海绵城市”.

2012年4月中国北京大学在《2012低碳城市与区域发展科技论坛》中首次提出“海绵城市”一词。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于20XX年2月17日发表的《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20XX年工作要点》中首次提出海绵城市的概念,20XX年10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出台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

2017年4月2日,国家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宣布了海绵城市建设试点:西咸新区、武汉、重庆、贵安新区、遂宁、南宁、常德、鹤壁、济南、萍乡、厦门、池州、嘉兴、镇江、白城、迁安16个城市。

三、研究目标及意义

鉴于传统城市普遍存在的暴雨积涝灾害和道路排水问题,而国内的海绵城市和LID发展和研究较为薄弱,因此,对于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城市道路进行系统化设计研究很有必要。本研究主要通过对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的整理与分析,探讨海绵城市与LID、海绵城市道路与LID的关系,采用文献调研的方法系统地对城市道路进行了LID设施的选择及其组合优化设计;针对案例进行实地调查,探讨LID在海绵城市道路中如何应用。

论文的研究目标是建立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城市道路系统设计的基本理论框架,研究其具体的设计方案和技术。

论文的研究意义:为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城市道路系统设计提供借鉴和参考,对解决城市雨水问题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四、研究内容

论文的研究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

1)研究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城市道路系统,分析其与LID的关系及对LID设施的选择。

2)构建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城市道路系统规划和设计的完整体系,从路网规划和道路设计两个层面进行具体研究。其中,道路设计重点研究停车场和广场的LID设施组合优化设计,道路与红线外用地衔接中重点研究建筑、小区的优化设计。

3)将研究的设计理论成果应用于商洛城市道路系统,并通过SWMM模型进行模拟评价。

五、提纲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市暴雨积涝灾害频发

1.1.2 传统城市道路排水存在的问题

1.1.3 LID与海绵城市理念的提出

1.2 相关理论的概念

1.2.1 海绵城市概念

1.2.2 LID概念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应用现状

1.3.1 国外研究应用现状

1.3.2 国内研究应用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的不足

1.4 研究目标、意义、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目标及意义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方法

1.5 论文创新点和技术路线

1.5.1 论文创新点

1.5.2 技术路线

第2章 海绵城市与LID

2.1 海绵城市与LID概述

2.1.1 海绵城市-LID

2.1.2 海绵城市与相关理论的联系与区别

2.2 海绵城市与LID

2.2.1 海绵城市与LID的关系

2.2.2 LID设施的选择原则

2.3 海绵城市道路系统与LID

2.3.1 海绵城市道路系统

2.3.2 海绵城市道路系统与LID的关系

2.3.3 LID技术设施选择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海绵城市道路系统规划与设计体系

3.1 海绵城市道路系统规划与设计体系框架

3.2 海绵城市路网规划

3.2.1 影响因素

3.2.2 规划思路

3.2.3 规划原则

3.3 海绵城市道路设计思路

3.3.1 海绵城市道路设计思路

3.3.2 海绵城市道路设计注意事项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LID的海绵城市道路设计

4.1 海绵城市道路与传统城市道路的区别

4.2 海绵城市道路的LID设施组合优化设计

4.2.1 机动车道和公交专用道

4.2.2 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

4.2.3 路缘石、雨水。和路肩边沟

4.2.4 道路绿带

4.2.5 停车场

4.2.6 广场

4.2.7 高架桥、立交桥

4.3 海绵城市道路与红线外用地的衔接设计

4.3.1 道路与建筑、小区衔接优化设计

4.3.2 道路与城市绿地衔接设计

4.3.3 道路与城市水系衔接设计

4.4 海绵城市道路横断面布置型式设计

4.4.1 单幅路

4.4.2 两幅路

4.4.3 三幅路

4.4.4 四幅路

4.4.5 特殊形式断面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商洛市海绵城市道路系统设计应用研究

5.1 商洛市概况分析

5.2 海绵城市路网规划

5.2.1 商洛市现状路网分析及存在问题研究

5.2.2 商洛市排洪防涝、水系和绿地现状及存在问题

5.2.3 商洛市海绵城市路网规划

5.3 海绵城市道路设计

5.3.1 商鞅大道地理位置

5.3.2 商鞅大道现状分析

5.3.3 基于LID的商鞅大道横断面设计

5.3.4 商鞅大道公共停车场设计

5.3.5 丹江立交平面设计

5.3.6 商鞅大道综合设计

5.4 商鞅大道设计效果模拟评价

5.4.1 SWMM模型介绍

5.4.2 获取基本数据

5.4.3 开发前场地模拟

5.4.4 传统城市道路模拟

5.4.5 海绵城市道路模拟

5.4.6 三种情景模拟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六、研究方法

论文釆用的研究方法有:文献调研法、实地调查法、SWMM模型法等。

1)文献调研法论文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的调研、对SEA Street等案例的研究,总结LID设施在城市道路中的应用情况。

2)实地调查法论文通过实地调查收集商洛市的路网、道路、绿地系统、水系、降雨等相关资料,为海绵城市理论的实例研究做铺垫。

3)SWMM模型法论文采用SWMM模型对城市道路设计后的雨水径流控制效果进行了评价。

七、进度安排

20XX年11月01日-11月07日 论文选题、

20XX年11月08日-11月20日 初步收集毕业论文相关材料,填写《任务书》

20XX年11月26日-11月30日 进一步熟悉毕业论文资料,撰写开题报告

20XX年12月10日-12月19日 确定并上交开题报告

20XX年01月04日-02月15日 完成毕业论文初稿,上交指导老师

20XX年02月16日-02月20日 完成论文修改工作

20XX年02月21日-03月20日 定稿、打印、装订

20XX年03月21日-04月10日 论文答辩

八、参考文献

[1]汪慧贞,李宪法。北京城区雨水径流的污染及控制[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2,02:16-18.

[2]张新会。城市雨水利用的意义[J].内蒙古水利, 2011 (1): 115-116.

[3]徐振强。中国特色海绵城市的政策沿革与地方实践[J].上海城市管理,2017,01:49-54.

[4]张旺,庞靖鹏。海绵城市建设应作为新时期城市治水的重要内容[J].水利发展研究,20XX,09:5-7.

[5]《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实施[J].城市规划通讯,20XX,21:8.

[6]Metropolitan Service District ( Or.)。Green streets : innovative solutions for stormwaterand stream crossings[M].Portland,OR :Metro,2002.

[7]Water Sensitive Urban Design Research Group.Water sensitive residential design : aninvestigation into its purpose and potential in the Perth Metropolitan region[M].Leederville,WA : Western Australian Water Resources Council,1990: 1-20.

[8] Planning Services,Scottish Government.Planning and Sustainable Urban DrainageSystems[R].Planning Advice Note 61,2001

[9]Center for Watershed Protection.Better Site Design: A Handbook for ChangingDevelopment Rules in Your Community[R] .Prepared for: the Site PlanningRoundtable.Ellicott City,MD :The Center,1998.

[10]Delaware Department of Natur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Control,Dover,DE; andBrandywine Conservancy,Chadds Ford,PA.Conservation Design for Stormwater Management[R].September 1997.http: / / www.dnrec.state.de.us / DNREC2000 /Divisions /Soil/Stormwater / New /Delaware_CD_Manual.pdf

[11]Marjorie van Roon and Henri van Roon.Low Impact Urban Design and Development:the big picture[M].New Zealand: Land care Research Science Series,2009,(37):1-63.

[12]张伟,车伍,王建龙,等。利用绿色基础设施控制城市雨水径流。中国给水排水,2011,27(4):22-27

[13]DEBUSK K M,WYNN T M.Storm-water bioretention for runoff quality and quantitymitigation[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2011,137(9) :800-808.

[14]COLLINS K A,HUNT W F,HATHAWAY J M.Hydrologic comparison off ourtypes of permeable pavement and Standard Asphalt in Eastern North Carolina[J].Journal ofHydrologic Engineering,2008,12(13): 1146-1157.

[15]DREELIN E A,FOWLERL,RONALD CARROLL.A test of porous pavementeffectiveness on clay soils during natural storm events[J].Water Research,2006,40: 799-805.

[16]REEVES E.Performance and condition of biofilters in the Pacific North-west Center for Watershed Protection[R].Center for Watershed Protection,Ellicott City MD,2000.

[17]杨桦。浅析低影响开发理论体系及其在北京的应用[D].北京林业大学,20XX.

[18]马克·路易斯,克里斯·宾利,谭佩文。新西兰低影响雨水体系设计[J].中国园林,2013,01:23-29.

[19]白志远。以建设“海绵型城市”改善城市排水及生态环境的探索[J].中国建设信息,20XX,13:76-77.

[20]何卫华,车伍,杨正,李世奇,吕放放。城市绿色道路及雨洪控制利用策略研究[J].给水排水,2012,09:42-47.

[21]唐绍杰,翟艳云,容义平。深圳市光明新区门户区--市政道路低冲击开发设计实践[J].建设科技,2010,13:47-55.

[22]吕放放。杭州城区雨洪控制利用及道路应用研究[D].北京建筑工程学院,2010.

[23]马敏杰,姚敏,李英豪,奈超。昆明市市政道路雨水资源化利用的研究[J].林业建设,2011,05:49-52.

[24]刘国茂。城市道路与路面雨水利用的探讨[J].城市道桥与防洪,2005,04:63-65+146.

[25]张崇厚,高晓磊。中国北方城市道路横断面的生态设计[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06:794-797.

[26]李海燕,罗艳红,张悦。 LID措施在道路雨水利用工程中的应用[J].节水灌溉,2013,11:44-49.

[27]陈宏亮。基于低影响开发的城市道路雨水系统衔接关系研究[D].北京建筑大学,2013.

海绵城市建设评估篇6

【关键词】PPP;海绵城市;产业基金;社会资本

海绵城市建设作为2.0版的新型城镇化,以实现“修复水生态、改善水环境、涵养水资源、提高水安全、复兴水文化”五位一体为目标。近几年,政府试图以投资者、经营者和管理者等多重身份介入海绵城市建设,但面对海绵城市建设的巨额资金需求,政府财政已不堪负重。如何加快政府投资项目融资方式的改革,提高投资效率,解决资金供需矛盾,成为我国政府投资项目建设中的重要问题。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PPP项目作为一种新型融资工具,受到各级地方政府的青睐和有效推樱这对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有效化解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风险、推进现代财政制度的构建都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海绵城市作为非经营性项目,在推动过程中由于政府与市场边界及其商业模式不确定、进入门槛较高、利益风险分配分担机制不清晰、可操作性受限等原因,导致绝大多数社会资本还处在彷徨之中,其参与PPP项目的动力和积极性还有待提升。因此,我们将就存在的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探讨PPP基金平台模式的方案设计,研究政府与社会资本的具体合作问题,以吸引社会资本参与PPP海绵城市建设。

一、社会资本参与PPP海绵城市建设构架

(一)PPP海绵城市产业基金运营模式

海绵城市项目规模大且投资回收期长,适合采用有限合伙制(SPV)的组织模式。募资对象则以地方及社会投入为主:收益分配以各方承担风险为基础,实现政府和社会资本的有效合作,最终保证项目正常进行。最后PPP产业基金若想退出,应以不影响项目正常运营为前提,在项目建设完成后,金融机构以清算方式收回投资成本并获得固定收益:财政资金可将股权以超低价格转让给下辖子公司。在特许经营期满后,投资公司可以转让股权给其他社会资本来获得股权溢价回报,或者以项目附加值带来的现金流为基础发行资产证券化产品(详见图1)。PPP海绵城市的模式构架图(详见图2)。

(二)社会资本参与机制

l、风险分担机制。(1)招投标与融资阶段。进行项目风险的详细分配,并通过签订合同落实各方的责任与义务。社会资本对各类风险因素的可控性进行评估,若具有控制力,则可选择风险自留,并据此提出风险补偿价格;若不具有控制力,则可以选择风险转移,提出相应的补偿价格。公共部门在与社会资本就风险分担达成一致意见后,签订相应合同条款,形成法律依据。(2)具体实施阶段。签订合同后,通过风险监测,判别已分配的风险因素是否发生变化以及是否出现未识别的新增风险因素,然后根据情况变化进行风险的再分配。如果风险变化对项目是有利的,则各方按照合同约定共同分享收益。在进行风险分担工作的同时,社会资本还需注意遵守以下三个原则(详见图3)。

2、社会资本保障机制。(1)构建公平合理的进入机制。尽管政府一直支持社会资本进入海绵城市建设领域,然而各地区在实际运行中,仍然出现歧视社会资本的现象。诸如:申报项目手续繁多,审批手续周期较长等,都在无形中对社会资本进入海绵城市领域设置了障碍。因此,政府应在引入社会资本方面出台规范合理的规章制度,使得社会资本不受到歧视,从而逐渐构建社会资本平等的进入海绵城市的制度环境。(2)构建确保社会资本良性运作的运行机制。在构建的进入机制基础上,政府还应结合PPP实践,就社会资本的运行机制出台相应的规范流程和指导意见,就项目进行整体规划。政府与社会资本作为一个共同的投资方,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根据各自的优势,统筹安排,不断建立良性互动的运行机制。一旦PPP模式引用进来,政府和社会资本应精诚合作,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运行机制。(3)构建合理的回报机制。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投资并不是为了公益目的,资本逐利的特性并没有改变。因此,政府应抓紧制定特许经营法,为社会资本参与海绵城市建设提供重要的制度保障。从社会资本的视角出发,建立PPP项目合理的回报机制及必要的社会资本利益补偿机制,消除各种不确定性,为社会资本参与海绵城市建设保驾护航。

3、社会资本盈利模式。要想吸引以营利为目的的社会资本参与到海绵城市的建设中,就要找到可以使其投资的盈利点。PPP海绵城市项目中,社会资本的收益来源可分为三点:一是政府购买,主要用于公共设施建设方面;二是消费者付费,主要在经营性项目中;三是政府购买和消费者付费相结合。盈利模式的设计要更多的考虑到工程项目自身的经营实现盈利。社会资本的盈利模式,详见表1。

二、社会资本参与海绵城市建设宏观配套机制

(一)财税激励机制

PPP海绵城市建设属于公共基础设施项目,依法享有所得税和增值税优惠政策。虽然推动PPP海绵城市建设的财政政策已相继出台,但从目前已有的政策来看,仍存在以下问题,对此,有相应的改进措施,详见表2。

(二)监管机制的完善

由于社会资本的逐利性,可能会导致PPP海绵城市运营的偏差。因此,政府更应扮演好监督者的角色,加强对项目的监管,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PPP海绵城市的绩效考核体系是保障项目成功实施的关键,因此,政府应制定明确、可监测、易计量的考核指标。在建设绩效评价与考核时,应坚持客观公正、科学合理、公平透明、实事求是的原则。同时,采取实地考察、查阅资料及监测数据分析相结合的方式。根据住房城乡建设部的《海绵城市建设绩效评价与考核办法(试行)》,海绵城市建设效果考核和绩效评价将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详见表3。

海绵城市建设评估篇7

一、引言

城市作为一个巨系统,与生态环境存在相互作用的关系。由于城市化过多关注经济功能、忽视城市的生态功能,造成下垫面硬化,湿地、湖泊被部分填埋,绿地减少。此外,现有的管网设计多偏重末端集中控制,造成城市地表径流增大,既浪费了雨水资源又使城市埋下了内涝多发的隐患。实践表明,采取单一的工程措施很难全面解决城市旱涝、水体污染、绿地减少等问题,城市建设与管理亟需树立系统整合的理念,以此缓解城市化进程中带来的生态环境压力。在此背景下,海绵城市作为一种全新的建设理念,开始在我国推广。那么,如何建设海绵城市、避免一哄而上导致决策失误,首先要认知海绵城市的内涵及其建设的核心主旨。

二、海绵城市内涵及核心主旨

海绵城市的内涵可概括为通过保护河流、湖泊、湿地等“海绵体”,修复已被破坏的城市水生态系统,通过采取“慢排缓释”和“源头分散”的排水方式,进行技术创新,提高生态环境治理水平,保障城市水安全,解决水污染及生态退化等问题。海绵城市的本质在于解决城镇化与资源环境的协调问题,构建可持续、健康的水循环系统,最终目的是使城市具备能够“弹性”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正如有关专家所言:诸多水问题的本质是水生态系统整体功能失调,从生态系统服务的角度出发,跨尺度构建水生态基础设施,并结合多类具体技术建设水生态基础设施,是“海绵城市”建设的核心。因此,从海绵城市的内涵及建设的核心主旨出发不难发现,海绵城市项目具有不同于一般项目的自身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海绵城市建设项目的推进相比普通项目的推进,面临的问题更为复杂和隐性。

三、海绵城市PPP项目特点

第一,多层次特征。从城市雨洪管理绿色海绵技术到城镇海绵系统,再到综合水安全系统与水生态基础设施,每一项海绵城市的建设项目都要为实现微观实效-中观实效-宏观实效服务。第二,集成性特征。海绵城市PPP项目是海绵城市系统的各微观组成要素,面对的是动态的生态系统,与轨道交通、管线建设等不同,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固定性特征,其内部运行机制更为复杂,集成性和隐性程度也更高。第三,动态性特征。海绵城市PPP项目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运行上的灵活性,为不断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及项目间的协调配合留有一定的动态发展余量。第四,公用性特征。海绵城市承载的雨水回收利用、污染控制、改善生态环境等职能使海绵城市PPP项目大多带有公用事业性质。第五,成本相对性特征。短期上,由于很多城市在生态规划、设计、建设等方面欠账过多,因此建设海绵城市的投入比较高;长期上,从理论上讲,综合经济收益高于运营成本,如果能在最初的规划阶段将这一理念融入建设过程中,其成本可大大降低,甚至比传统的以灰色基础为主体的城市建设设施更加节省成本,相对旧城区的改造成本也会更低。第六,不确定性特征。海绵城市项目生命周期较长,参与各方多且相互关系复杂,在立项、融资、建设、运营等环节会有很多不可测、不可控的因素出现。由于当事各方很难约定各种情形下的责权利,因此会呈现出资产专用性强、信息不对称等特征,导致不完全契约状态下风险和效率的不确定性且呈现动态化发展。

四、海绵城市建设面临的潜在问题

由于我国在海绵城市的理论与实践、技术与管理等方面处于起步阶段,加之海绵城市项目自身的特点,所以必须充分认识到海绵城市建设将面临项目选择、规划、设计、融资、运营、监管等方面的潜在问题。这些潜在的问题将会随着海绵城市建设的不断推进浮出水面,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海绵城市的建设速度和实际成效。为了有效应对、妥善解决这些可能出现的潜在问题,应充分分析并探求相应的解决方法。

(一)项目选择

海绵城市PPP项目前期评价机制的不完善。2014年12月,国家发改委在《关于开展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指导意见》中明确规定:“物有所值”审查结果将作为项目决策的重要依据。世界上很多国家运用资金价值(Value for Money,VFM)评价方法,对PPP项目进行评价,而我国PPP项目前期评价中VFM的评估体系尚不完善,对PPP项目本身所带来的社会福利和外部性考虑不足,缺乏大量影子r格与行业数据等基础数据。由于缺乏大量准确的基础数据积累支撑,定量VFM不仅成本高而且缺乏准确性。

(二)规划层面

第一,规划过程中控制参数的选择问题。虽然美国低影响开发、英国可持续排水系统管理、澳大利亚水敏感城市等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了大量的案例和经验,但是海绵城市建设具有因地制宜的特点。从我国提出建设海绵城市到具体实践,目前还没有成功的本土化案例可供研究。因此在规划的过程中,调控参数标准的选择成为瓶颈,亟需政府部门、研究机构进行全面论证。

第二,两类系统的有机衔接问题。从系统衔接角度讲,多年来,我国的城市建设已经建成了大量灰色基础设施,如何在实际管理和操作层面实现海绵城市建设与现有灰色基础设施的衔接,如何将绿色建筑(海绵建筑)有机纳入海绵城市的发展战略中亟需进行深入论证。

(三)设计层面

低影响开发(Low Impact Development)是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其在我国的具体实施需要大量详细的海量数据支持。但是,我国很多部门和企业尚不具备低影响开发的设计能力。

(四)融资层面

社会资本对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普遍持谨慎态度。2014年7月,财政部第43号文件,提供了新一届政府对城市融资和地方债务治理的框架,其中明确提出将逐步剥离地方融资平台公司的政府融资职能,推广使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虽然中央和地方政府大力推行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的创新型项目投融资模式,但是社会资本对此却普遍持谨慎态度,其中的原因之一即海绵城市PPP项目的融资环境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具体表现在海绵城市建设项目融资主体的地位和权责不清晰,无法律层面界定。特别是随着地方融资平台公司的政府融资职能逐步剥离,需要与PPP模式下的特殊项目公司(Special Purpose Vehicle,SPV)实现市场机制下的分工合作,要求必须针对海绵城市各类项目的特点以及不同企业的自身条件和优势,探索不同阶段、面对不同主体下的运行模式,否则将很难形成持续的市场化推进力。

五、海绵城市项目在我国实行存量资产证券化的实践操作层面缺乏可行性论证和实证研究

(一)建设运营模式

1.政府购买服务型,项目公司进行设计、建设、资金筹措和运营。这一类型的项目有可能出现项目资产所有权所属对运营服务价格管理的有效性问题,如果处理不当会加大财政支出以及公私部门之间风险分配的纠纷,有悖于海绵城市PPP模式实现政府建设与管理成本的最小化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而关于所有权的配置问题,即使是PPP模式做得比较成熟的发达国家对所有权配置的部分影响因素进行了理论研究,但是在实证研究方面还很欠缺。

2.消费者付费型。政府部门仅参与项目计划和许可,项目公司独立进行设计,资金筹措和运营通过收费收回投资和实现利润。需要注意的是,海绵城市涉及的生态水基础设施服务如何与消费者的间接付费合理联系是难点之一。宏观上讲,这是一个在分税制基础上跨区域的水生态系统治理问题,决定了社会资本进入海绵城市建设的方式、数量和质量。而方式、数量和质量将会直接影响海绵城市的进度和成效。

(二)监管层面

海绵城市建设涉及的水生态质量信息问题需要智慧城市系统大数据支撑和物联网技术下的智能监测与信息传导,以提高政府内部监督和社会外部监督的质量和效率。从我国目前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进程看,很多城市还不具备提供大数据支撑和物联网技术的能力,由此必将为海绵城市项目的整体启动和运行带来影响。此外,从项目后评价层面的角度讲,PPP项目绩效指标多以问卷调查、模型计算归纳得出,很难动态纠正项目过程中的错漏,并且PPP的绩效指标体系也不尽完善。

六、对策

解决海绵城市建设面临的诸多潜在问题是多方参与的一个系统方案,涉及法律体系、公共政策、技术体系、管理机制、公众参与等多个层面,最终这些层面的问题都将归结于城市基础设施管理体制改革的问题,因此明确分类管理是重要前提。

第一,推进PPP项目VFM评价体系建设,建立适用于我国水生态基础设施的计算条件和指标参数,为VFM执行制定统一的量化范围和标准,科学计算以往管理体制下政府为海绵城市建设项目的支出总量和采取PPP模式政府的支出总量。第二,每个城市的自然地理条件和气象水文条件都有其各自的特点,要因地制宜科学论证具体项目立项的可行性,以分区目标、用地分类目标、用地控制指标为基础,综合考虑现有的灰色基础设施的运行能力与拟建的绿色基础设施的运行能力,在此基础上统筹考虑海绵城市所涵盖的灰色基础设施与绿色基础设施有机融合的问题。因此要设立协调机构,协调住建、水利、财政、环保、交通、农林、气象、规划等部门,建立区域协调管理机制,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第三,加快开展LID技术应用研究及相关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工作,提高海绵城市建设本土化的设计能力。第四,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分类管理。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很多城市组建了投资建设公司,对基础设施企业的资产进行重组上市,但是这些举措都没能从根本上解决基础设施有效管理的问题,对社会资本进入公共项目的作用很有限。海绵城市建设同样面临这一问题,其所涉及的水生态基础设施系统不仅是城市基础设施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海绵城市建设的一部分项目属于非盈利性质,有些又属于盈利性质,因此必须区分海绵城市的项目组成并实行分类管理。比如,以非盈利性质项目为主的政府投资建设管理与以盈利性质项目为主的社会资本投资建设必须分离管理,即以城司为代表的地方融资平台和SPV共生的局面,并以法律的形式明确各主体权责,保障海绵城市PPP模式的政府一方、项目一方和社会资本一方等各主体的利益。同时,要建立和完善产权交易和经营权有偿转让机制,促使政府投资从经营性水生态基础设施领域稳妥、有序地部分退出。此外还应完善金融市场,特别是要与发展银行、保险、信托、证券交易所等金融机构加强合作,开展海绵城市项目在我国实行存量资产证券化的实证研究工作。第五,目前,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制定了征收雨水排放费的法律法规。我国对于海绵城市项目的服务定价研究需要与监管环节相联系,结合实际数据研究并制定雨水排放标准,并对现有的财政政策、税收政策加以改进和完善,确保政府对海绵城市项目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合理。第六,加快推进数字城市向智慧城市转变的进度,特别是要加快城市信息管理平台建设。海绵城市建设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海绵城市建设项目库的信息应达到实时网上公开化,让公众能够分享海绵城市项目的规划、设计、融资、建设及运营信息,这对于推进社会资本投入、加快混合制经济发展将会产生明显的推动作用。第七,加强对海绵城市PPP项目的后评价实证研究工作,根据实际情况建立海绵城市PPP项目后评价指标体系,为进一步推广海绵城市建设积累理论与实践经验。

综上,在海绵城市建设的过程中,政府、规划部门、项目公司、业界和社会资本必须针对本地实际,在建设模式、技术体系、城市管理体制等方面积极创新实践,这是推M海绵城市建设的先决条件。

参考文献

[1]仇保兴.海绵城市(LID)的内涵、途径与展望[J].建设科技,2015(1):11-18.

[2]叶晓东.海绵城市实施途径及规划应对策略研究――以宁波市为例[J].上海城市规划,2016(2):51-57.

[3]俞孔坚,李迪华,袁弘等. “海绵城市”理论与实践[J].城市规划,2015(6):26-36.

[4]胡振.公私合作项目范式选择研究――以日本案例为研究对象[J].公共管理学报,2010(3):13-121.

[5]何常清.以控制指标的分区分类落实引导海绵城市建设[J].江苏城市规划,2016(2):38-39.

海绵城市建设评估篇8

(1.西南科技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四川 绵阳 621010;2.四川循环经济研究中心,四川 绵阳 621010)

摘 要:循环经济是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而科技的发展又与循环经济的起因和实现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科技城是科技研发、应用与城市经济文化建设的有机结合体,其循环经济的发展,对于研究科技创新引领循环经济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通过文献综合法、专家打分法、层次分析法等方法,以科技城绵阳市为研究对象,提出了科技城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该指标体系对绵阳的循环经济发展进行纵向研究,对成都经济区内成都、绵阳、德阳、眉山、资阳的循环经济发展进行横向比较研究。研究表明绵阳循环经济发展应以科技为推动力,以资源环境为途径,以社会经济为保障;在成都经济区循环经济建设中应重点建设绵阳,协同发展德阳等其他城市。

关键词 :科技城;循环经济;指标体系;实证研究

中图分类号:F290;TU984.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40(2015)07-0064-05

收稿日期:2015-05-18

基金项目:四川循环经济研究中心研究项目(xhjj-1414);西南科技大学博士基金项目(14sx7104),四川休闲体育产业发展研究中心项目(XXTYCY2015A01)

作者简介:何波(1977-),女,四川绵阳人,西南科技大学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学;张宏亮(1979-),四川绵阳人,西南科技大学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学。

近十年来,中国经济以平均每年7%的速度快速增长,2013年GDP总量达到9.0386亿美元,位列世界第二[1]。但以大量资本、原材料和劳动投入为特征的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模式,在带来经济总量增长的同时,也已经给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带了环境污染、资源匮乏等弊端[2]。从长远来看,提升以科学技术要素投入为核心的全要素生产率以及形成环境友好型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是有效实现中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最佳途径[3]。科技投入与发展循环经济模式,是指通过提升技术含量,实现对资源利用的节约、再使用和循环利用等流程性目标 [4]。

国外对于发展循环经济模式的研究起步较早,但其研究内容主要受生态环境问题倒逼影响,因而对循环经济发展的评价也主要围绕着生态环境问题展开。他们运用能值分析、生命周期分析、全额成本分析、物质平衡分析等方法来研究循环经济模式和传统经济模式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指出循环经济模式更有益于生态环境效率的提升[5]。

最初学者们仅仅是围绕着经济发展模式和产业发展问题,探讨要不要发展循环经济模式。但近几年来,发展循环经济模式已经得到了学术界的一致认可,大家开始探讨发展循环经济的条件和效果,比如围绕城市的循环经济发展问题、企业的循环经济发展问题等。他们利用因子分析、灰色评价理论、层次分析法等比较成熟的评价方法,依据省市或地区实际情况建立循环经济评价模型[6]。通过比较研究,学者们逐步认识到循环经济的发展不仅是需要其发展,更重要的是要通过科技投入和生产方式的转变,有效的降低循环经济发展的成本,才有可能落实其发展。因此,科技发展和循环经济模式之间具有了内生联系。

科技城是科技发展与城市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建设的综合城市,它是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代表,城市发展兼备“积聚、辐射、示范”的功能。当今世界,美国斯坦福研究园、日本筑波科学城等国际著名的科技城,都体现了高新技术发展对传统工业的改革,在发展生产力的同时实现了大量减少城市污染、优化人居生态环境的目标。而依托科技城特色发展循环经济能更好发挥科技城的高新技术产业优势最佳选择。

然而,国内外针对科技城的研究大多是围绕城市的科技创新理念所进行的土地、公共设施、文化传播及政策规划等内容,归根结底还是单纯的城市自身建设规划和发展研究。如美国Charle S Darrah博士以及其团队对硅谷文化工程的研究[7],樊杰等学者阐述了科技型城市的理念的起源和发展,介绍了著名科技型城市的发展模式[8],韩立达、杨菁等学者以绵阳科技城为例对科技型城市的发展评价及发展模式进行了评价[9][10]。而较少有学者涉足科技城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研究。

绵阳是中国唯一的科技城,同时,也是成都经济区内的重要城市之一,对实现区内城市间的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的区域经济合作,产业分工和资源共享,共同促经济区内、基础设施共建、环境齐治、科技共创、社会管理共享的一体化合作起着重要的作用。以绵阳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循环经济的发展,对绵阳自身及成都经济区的建设规划均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在参阅大量国内外循环经济发展研究的基础上,采取定量和定性结合的方法,综合考虑科技城发展特点,建立了科技城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结合绵阳2011-2013年数据,评价其循环经济的纵向情况;同时对成都经济区内各大城市循环经济发展进行横向对比,以期对科技城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和发展路径提出科学的意见和建议。

1.科技城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1.1研究思路

构建城市循环经济发展指标体系需要综合分析影响循环经济模式各种外部条件因素[11]。科技城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更要在诸多因素中,突出科技城这类城市的代表性条件,以便于研究科技城循环经济发展的耦合关系。

本文在阅读和整理大量文献的基础上,对科技城发展的特征进行梳理和研究,并根据王璐、韩立达等学者提出的评价指标体系对指标进行整理和统一,同时在专家修改意见下进行了多次修改后采用层次分析法对指标体系进行评价和检验。运用层次分析法能将专家的主观性判断转化成客观的描述,进而将复杂的问题转化为具有层次结构的简单问题。

在准确完善的科技城循环经济发展评价体系基础上,收集绵阳市和成都经济区各城市的各个指标体系数据进行分析得到绵阳市循环经济各指标发展情况和成都经济区各城市循环经济发展现状。整体研究思路如图1所示。

1.2指标体系设计

本文在分析城市循环经济研究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采取文献综合法[12],以系统性、层次性、科学性为原则选取王璐[13]、于丽英[14]、肖玲诺[15]、孟丽莎[16]、冯彦明[17]、杨华峰[18]、韩立达、杨菁学者公开发表的文献作为设计指标体系的

参考文献。这些

参考文献中的指标都是在对国际、国内城市和循环经济指标体系进行系统的分析和整理后提出的,并选取了样本城市进行了实证研究,具有可靠性和实用性。

科技城拥有大量的科技资源、人才资本和流动资金,其发展极大的受益于科学技术的进步[9]。科技城拥有比其它一般城市更大的研究和开发投入比例以及高水平的各类科技创新园区,作为城市发展基础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状况也必须同步满足与高科技研究的需要。根据学者已有研究和专家意见,首先把科技城循环经济的发展分为经济系统、资源系统、社会系统以及科技系统五个一级指标系统。再分别用减量化等二级指标描述五个一级指标系统的内容。其次,对

参考文献中各个二级指标下的三级指标体系分级进行整理和筛选,对语义相同的指标进行统一,剔除掉概率较低的指标,从而得到评价科技城循环经济发展的有效三级指标32个。

1.3指标体系权重确定

把每一个三级指标下评分取平均值,得到该指标权重,汇总如下。

可见,在科技城循环经济发展中R&D投入占全市GDP比例所占有权重是最大,其次是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的消减量,工业废水、固废循环利用率以及各类科技成果的实际转化率。较低的权重主要集中在城市登记失业率,城市运输客运量,城市噪声达标区覆盖率等城市基础环境上。表1中三级指标权重结构与科技城以高新技术发展为第一目标,同时注重城市循环经济发展目标评价是一致的。

2.绵阳市循环经济发展评价分析

绵阳市是四川省第二大城市,曾获得联合国改善人居环境最佳范例奖、国家卫生城市等荣誉,因其高新技术的发达而被称为西部硅谷,是党中央批准的中国唯一科技城。绵阳于2006年提出生态型城市建设规划,规划到2020年绵阳将建设成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强,经济与自然协调的生态城市[19]。对绵阳科技城循环经济发展现状进行评价能为高速经济发展下绵阳科技城建设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机遇。

在查阅国家《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四川省统计年鉴、绵阳市统计年鉴等各类统计年报,收集绵阳市各个指标体系数据后在参考已有国家标准的或国际标准的前提下对绵阳市2011-2013年各指标得分进行预估。对统计数据不完全却很重要的指标用类似指标标准替代,将归一化处理后的数据分别乘以相对应的权重后再把对应的指标进行计算,得到绵阳科技城循环经济发展得分情况(见表2)。

近三年来绝大多数指标都保持了增长态势,其中,科技系统中的科技资源、科技产出和科技管理呈现大幅度增长,这表明了绵阳科技城的发展特征,说明绵阳的科技建设在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四川长虹等36 家大型科研院所及企业的带动下,进入了高速增长时期。同时,政府对科研投入的加大和科技园区建设的完善吸引了大量高科技人才和资金,使其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进入了良性循环。

资源系统中减量化呈现高起高落,循环利用和资源化虽然有所增长,但是增幅逐步放缓,环境系统中环境质量和环境治理增长率下滑。经济系统中经济效益下滑,基础设施建设增长幅度放缓。这一系列指标的状态说明,绵阳的科技投入增长,并没有有效的和资源利用、环境治理以及地方经济发展结合起来。科技城的发展中,对资源系统利用的循环经济模式并没有有效建立起来,而这正是导致环境系统和经济系统表现不佳的原因之一。

虽然随着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升,绵阳加大了对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的监控,大力推进秸秆的资源化利用和工厂的低污染、新能源使用,但是在工业污染物排放量降低问题上并没有形成长期有效的机制,对循环技术的投入产出之间匹配度较低。虽然绵阳在提出了生态型城市建设规划以后,政府实施了成立了环境保护基金等环境保护措施工作,但经济环境效益因受经济发展模式的制约还有待提高。从这个角度看,推进绵阳循环经济发展是刺激绵阳将科技与经济结合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契机。

3.成都经济区循环经济发展评价对比分析

绵阳科技城的发展离不开周边城市的发展。目前,成都经济区的建设为绵阳科技城循环经济模式的建立和完善提供了机遇。成都经济区一种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以成都为中心,绵阳、德阳、眉山、资阳等城市为节点而构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具有开放型、多元化、有规模、有特色等特征。是西部最强最大的经济密集区和人口密集区,是西部参与全国区域竞争的主体。从科学的角度对经济区内各大城市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进行评估能够为政府选择经济区建设重点、规划建设路径和方式提供借鉴。

在查阅相关资料后,收集成都经济区内五个城市的指标数据,在参考已有国家标准的或国际标准的前提下对各市2013年各指标得分进行预估,进而得到如表3所示的成都经济区各城市循环经济发展指标得分情况。

从表3可以看出,成都市作为成都经济区的核心城市,其大多数指标都位列第一,尤其是在经济系统和资源系统两个方面。但是,成都市人口众多,环境系统压力较大(环境系统评分是五个城市中最低的),直接将其作为循环经济模式的建设城市,可能在短期内因为发展循环经济而对其产业结构调整进而对成都的经济和环境造成一定的冲击。绵阳市作为经济区中第二大城市,其科技系统相对于其他城市拥有比较优势,环境的调节容忍度在所有城市中也是最高的。

在资源系统指标方面,成都市的得分明显高于其它城市,其进行的产业结构调整、能耗结构优化对其使用可再生能源和企业清洁生产上起到了重要影响,其万元GDP能耗率的降低率也较明显,但在工业固废循环利用率、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等减量化指标上不如绵阳等其它城市。在环境系统指标方面,绵阳市以其良好的城市生态建设获得较高的得分,其中城市空气污染指数、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都处于优良水平。环境治理得分较低的德阳、眉山和资阳三市在城市噪声达标区和人均公共绿色面积等环境质量指标上比绵阳得分要高一些,而成都地形和大量煤炭燃烧致使其空气污染指数和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率高居不下,其城市环境质量较低,城市的环境治理能力也需要提高。在经济系统指标和社会系统指标方面,成都的经济结构中第三产业所占比值远远大于其它城市,较高的万元投资回报率也让成都在经济方面拥有绝对优势。因其地理位置的优越性和科教文卫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交通通信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但是城市登记失业率较高,社会保障的覆盖率不如其它城市。在科技系统指标方面,绵阳市作为中国唯一的科技城拥有丰富的科技资源,科技资源市场化配置率较高,年专利授权量和各类科技成果实际转化率等科技产出指标都很高,政府对科技的投入和管理力度也很大,其中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拥有量就远高于其它城市的拥有量。

考虑到技术研发对循环经济模式建设的重要性,绵阳完全可以承担起成都经济区循环经济模式发展建设的试点城市,为循环经济模式发展孵化配套技术,并向经济区内其他城市推广。德阳、眉山以及资阳三市其城市环境相对较好,是建设试行相对小型及新型的循环经济项目的较好选择。

4.小结

发展循环经济,推进科技城可持续化发展是实现我国科技强国目标的重要途径,通过区域循环经济的合理构建也能够充分发挥区域经济优势,优化调整区域的产业结构,平衡保护区域的自然生态环境。本文通过大量的文献查阅和整理,结合科技城发展的特征,提出了科技城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以绵阳科技城为例对其循环经济的发展进行实证研究,并对成都经济区各大城市循环经济情况进行了预估,大致得到如下结论建议。

(1)科技城的循环经济发展中科技系统占有首要地位,应从科技建设发展入手,加大对基础及应用研究的投入,使科技因素对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贡献起主要推动作用。

(2)资源系统和环境系统是实现科技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这就需要对加大工业污染物进行减量减排,提高资源循环利用率。

(3)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是科技城循环经济发展的保障,一流的投资环境、人文环境、城市规划、基础设施是科技城循环经济发展的必要前提和基础。

(4)绵阳科技城科技投入与科技城建设目标一致,但是与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还不匹配。今后的科技投入,应于绵阳地方经济发展结合起来,以促进循环经济发展为目标。这样,才可能有效的应对环境污染、经济增长等方面的问题。

(5)成都的建设为绵阳科技城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给予。横向比较经济区内的五个城市条件,绵阳依托其科技和环境优势,应当成为循环经济发展的重点建设城市,同时以绵阳为依托,辐射协同区内其他城市的循环经济发展。

本研究是建立在大量文献和数据的整理分析的基础上的,结合了多种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和准确性。但由于科技城循环经济研究现状的限制,本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具体如下:(1)构建指标体系的

参考文献是基于以科学性、系统性、层次性为原则选取的,在指标体系的筛选和整合中以专家意见为主要参考,在具有准确性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客观性。(2)在以绵阳科技城为例进行实证研究时,对缺乏但又重要数据的进行了类似替换,对原始结果可能有一定影响。针对上述问题,本研究加大了文献的阅读和研究力度,配合以新闻和报告等其他资料,同时在研究过程与各位专家进行了多次沟通,对指标体系的构建和结果进行了一定的修正,希望能弥补由于文献计量学本身的局限性和数据的缺乏带来的缺陷。随着中国科技的发展,在沿海地区陆续出现了不少具有竞争力的科学园区,在以后的研究中可以考虑对多个科学城进行对比研究。

(感谢赵海媛同学在本文撰写过程中的工作)

参考文献

[1] 诸建芳,孙稳存.新一轮改革与2014年中国经济展望[J].2014,(3):4-8.

[2] 王小鲁,樊纲,刘鹏.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换和增长可持续性[J].经济研究,2009,(1):4-16.

[3] 诸大建.可持续发展呼唤循环经济[M].上海: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96-107.

[4] 诸大建.从可持续发展到循环型经济[J].世界环境,2000,(3):6-12.

[5] G KJAERHEIM.Cleaner Production and Sustainability [J].Journal of Cleanerproduction, 2005,(4): 29-39.

[6] 南剑飞,宋常清,赵丽丽.油气资源型城市循环经济评价体系研究述评[J].现代管理科学,2011,(12):70-72.

[7] GRIMM N,FAETH S,GOLUBIEWSKI N.Globalchangeandtheeecologyof cities[J].Seienee,2008,319;756-760.

[8] 樊杰,吕昕,杨晓光,田明.(高)科技型城市的指标体系内涵及其创新战略重点[J].地理科学,2002,12(22):641-648.

[9] 韩立达,杨继瑞.科技城评价指标体系及国际比较研究[J].绵阳经济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18):45-55.

[10] 杨菁.科技型城市及其评估指标体系研究[D].四川:电子科技大学,2005,10-16.

[11] 王丽英. 中国城市循环经济发展水平与评价-基于29个城市的实证分析[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9,(5):31-36.

[12] 张科,王钢,杨元萍.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学术文献计量分析[J].社科纵横,2014,4(29):82-88.

[13] 王璐.城市循环经济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相关环境政策研究[D].吉林,2008.4-7.

[14] 于丽英,冯之浚.城市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J].中国软科学,2005,(12):44-53.

[15] 肖玲诺,杨美荣.循环经济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及其实证研究[J].求是学刊,2012,5(39):69-73.

[16] 孟丽莎,沈中华.城市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8,(4):50-52.

[17] 冯彦明,王茜.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初探[J].经济师,2010,(12):65-69.

[18] 杨华峰,张华玲.论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9):123-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