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语文教学研究8篇

时间:2023-08-07 09:23:40

语文教学研究

语文教学研究篇1

关键词:文学性研究 提高文学素养

古人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为此,我们也可以说语文教学“教之无文,行而不远”。枯燥无味、毫无文采的教学,学生不愿听,又有何教学质量可言呢?语文教学应突出文学性,再现课文本身的感染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寓教于“文”应成为语文教师的自觉行为。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这方面的看法。

一、培养语文教师的激情

语文教学有别于理论学科教学的最大特点是其生动性、形象性,这就决定了语文教学形象思维高于理论思维。教师只有情动于衷,才能传情于,以情激情,感染学生。看春花秋月,喜意盈怀;观惊涛骇浪,壮怀激烈;听高山流水,叹知音难觅;歌大江东去,抒壮志情怀……教师的激情源于对生活的热爱、对事业的执着、对学生的关爱。很难想象一个视教书为“副业”的人对教书育人会充满激情,对语文教学会品味诗情画意,对学生会施以关爱。其实,语文教材中许多经典的例文给教师教学的再创造活动留下了无垠的空间,足以让我们激情奔放、游目骋怀。如《水调歌头.大江东去》的壮美与豪放《雨霖铃》的婉约与柔情,《声声慢》的寻觅,《紫藤萝瀑布》的深情与执着等等,都值得语文教师以激情去挖掘、去表现。有了激情,课堂才会有生机、有活力,教学活动也就有了坚实的基础。

二、提高语文教师的人文素养

语文教师素养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优劣,而要让语文教学突出文学性,语文教师加强自身的文学素养就显得尤为重要。一个文学素养低的语文教师怎么能在教学中突出文学性呢?我们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是“一条奔流不息的河流”,语文教师应该怎么做呢?

首先,必须坚持不懈地学习。这里所说的学习并非专指专业方面的学习,而是泛指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但是就目前而言,语文教师的读书情况令人堪忧。我们的语文教师只是在看一本参考书,一本参考书外加自己已有的知识积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教师仿佛就有了看家本领。这种教师学习状况是一种纯自然状态下的小作坊式的教学状态。要知道,现代社会知识更新的步伐日益加快,人类最新的文明成果不断涌现,如果我们对此视而不见,充耳不闻,那么我们僵化的知识体系如何帮助学生构建起崭新的知识框架?语文课又怎能赢得学生的喜欢?甚至使人难以忍受在教学活动中的呆板和枯燥,更谈不上教学活动对人的良好教育和影响了。“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不读书,无以教书,不充实自己,无以育人。教师不仅要关注世界政治、科技、社会动态,也要研究教育理论教育专著,让自己的生活有不竭的清泉,也要让这清泉在理性的渠道中自由地流淌。为了教一段文,就读一本书,这种应付式的仓促应对的结果只能是是语文教学变得枯燥而苍白。读书是一种涵养,浸润于古今中外大师营造的精神家园中,我们的心灵会变得纯净而柔情,我们的心胸会变得浩瀚而广阔。读书是一笔财富,陶醉于精神世界的悲欢离合,我们便拥有了追求真善美的勇敢和坚毅;读书是一种追求它能激励我们在人类文明的冲撞中不满于苟且的显示,张扬起开拓进取的风帆,在继往开来的伟业中上下求索。不读书,也许有一天,我们真的不会教书、不会育人,不敢走上那神圣的三尺讲台。

其次,语文教师应充分挖掘文本的“诗意”。诗意存在于生活之中,诗意蕴藏于文本之中。语文教师应该像一个采矿工,将散落于文本中的诗意“因子”拾取,并串联成精美的项链呈现于学生的面前,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热情。《爱莲说》中称赞的君子风度,《天净沙。秋思》透示的怀乡情愫,篇篇优美的诗文,都值得我们用心灵去解读、去体悟。教师领悟了,才能以此引导、启发学生,才能引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去体味人类文化的经典,夯实学生文化素养的大厦根基,使语文教学走出单纯的知识传授,进入一个充满诗意的、散发着文化馨香的意境。

三、营造平等温馨的课堂气氛

语文教学研究篇2

关键词:大学教育;语文教学研究;教学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42

一、前言

在大学教育体系中,语文作为社会人文的重要学科,其教学效果对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和认知能力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但是由于目前大学都以专业教学见长,对语文教学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大学语文在师资力量、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中都存在一定的问题,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随着教育部对大学语文教学的重视,我们应认真开展大学语文教学研究工作,对大学语文教学进行全面分析,重点做好大学语文师资构建、教学过程优化和提高教学评价水平,使大学语文教学取得积极效果。

二、大学语文教学关于师资力量的研究

大学语文的重要性已不言而喻,然而要想把它教好,深入学生之心,并体现出大学语文课程的价值,"教"成了各个环节的核心问题。然而,在当前,这个问题却难以得到有效的解决,并使大学语文课程处在非常尴尬的位置:教师队伍参差不齐。据不完全统计,当前一些开设大学语文的高校,有不少是由一些兼职的、非专业课的教师来担任的。他们本身无论在学历还是在教学水平方面都有待提升,由他们充当大学语文教师,无疑给这门课程造成了一些意想不到的"障碍";也有一部分高校是由中文系/文学院的各学科的专业老师充任的,他们的学术背景、知识积累和文化修养等方面各不相同,造成了大学语文教师水平参差不齐,更主要的是他们常常以专业的眼光或者态度来讲授大学语文教学,要么倾向于"深"与"涩",要么倾向于"专"与"精",而对于大学语文所要求的综合性往往注意不够。

一些高校把大学语文的教研机构也往往由基础部或公共课部来进行管理,无形中就萎缩了大学语文课程的特色;即使设置大学语文教研室,也很少有真正专职的大学语文教学人员,不过是由其他教研室的人混合而成;即使有专职的大学语文教师,但对他们的要求往往低于其他专业课教师,由此导致了大学语文师资力量不强。

三、大学语文教学关于教学过程的研究

对于大学语文教学而言,只有不断优化教学过程,才能保证大学语文的整体教学效果满足实际需求。通过了解发现,大学语文教学过程的优化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大学语文教学过程的优化,应认真分析学生的特点

在大学语文教学过程的优化中,学生是主要因素,只有认真分析学生的特点,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保证大学语文教学取得积极效果。基于这一认识,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优化应对学生的特点有足够的了解,并根据大学教学实际,提高语文教学效果。

2、大学语文教学过程的优化,应注重教学实效性的提高

对大学语文教学过程的优化,应与大学语文教学实际进行深入结合,要认真分析大学语文教学现状以及学生的学习特点,注重教学实效性的提高。具体应对现有的语文教学过程和课堂教学进行认真分析,找出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并予以解决,保证大学语文教学过程取得积极效果。

3、大学语文教学过程的优化,应设定合理的教学目标

大学语文教学过程的优化,不是随意为之的,而是要在特定的教学目标下进行的。为了保证大学语文教学过程的优化效果,应设定合理的教学目标,使教学目标成为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优化的有力的指导,满足教学过程优化的需要,使大学语文教学过程的优化取得预期效果,满足教学需要。

四、大学语文教学关于教学评价的研究

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教学评价是对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进行准确评价,进而对教学过程提出具体的整改意见。从目前大学语文的教学评价来看,整体教学评价水平还不高,教学评价还缺乏一定的客观性。为此,应制定具体措施,提高教学评价水平。具体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认清大学语文教学评价的重要性

在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应对教学评价引起足够的重视,应认识到教学评价的重要性,要将教学评价作为大学语文教学开展的重要手段和措施。基于这一考虑,应全面推进教学评价深入发展,使教学评价成为保证大学语文教学取得积极成绩的关键,满足大学语文教学的实际需要。

2、保证大学语文教学评价公正、客观

对于目前大学语文教学评价公正性和客观性不强的问题,在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教学评价的公正性和客观性,应在推进教学评价的过程中,使教学评价能够独立于教学过程之外,保持教学评价的独立地位,提高教学评价的公正性和客观性,提高教学评价质量。

3、提高大学语文教学评价的实效性

对于大学语文教学而言,教学评价是保证整体教学过程准确有效的重要手段,基于这一认识,教学评价结果必须是客观准确的,不能存在主观和虚假。为此,大学语文教学评价应不断提高实效性,使教学评价成为保证教学过程取得积极效果的重要手段,充分满足大学语文教学需要。

五、结论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在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开展语文教学研究是十分必要的。考虑到大学语文教学实际,大学语文教学研究主要应从师资力量、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等几个方面进行,以大学语文教学需求为主,全面提高教学实效性,是教学研究成为满足大学语文需要的重要手段,提升大学语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蒋晓城;;"文学阅读思路"的彰显与建构--评王先霈主编的《大学语文》[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2011年05期

[2]王群芳;;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构建《大学语文》教学内容[J];大众文艺;2011年13期

[3]孙丽丽;;大学语文教材的问题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1年07期

[4]唐哲;;构建《大学语文》立体化教学新模式初探[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1年08期

语文教学研究篇3

改革开放的20年,是不平凡的20年。从湖北省中学语文教学改革讲,它同样是不平凡的20年。20年来,湖北省中学语文教学改革谱写出了一曲又一曲辉煌的乐章。

一、更新了教学思想

教学思想的变化是改革教学的先导。长期以来,中学语文教学受传统教学思想的束缚,加之后来“”十年的动乱,语文学科的性质被抹煞,致使广大中学语文教师的教学思想混乱,教学无所适从。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的路线,不仅给全国的经济吹进了春风,也给中学语文教学拨开了云雾。继“拨乱反正,正本清源”之后,湖北省中学语文教学也渐渐地举起了“改革”的旗帜。不过,要改革,统一认识,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是第一要著。湖北省中学语文教师是怎样更新教学观念的呢?

(一)破“满堂灌”为“启发式”

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是扼杀学生活力的一种教学模式。其实质是不信任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正因为如此,教师教学只是一人唱独角戏,把知识嚼得细细的,一口一口地喂给学生。这样一来,学生在听教师讲课时可以不动脑筋,只要能像“容器”一样装进知识就行。不管你消化不消化。是懂了还是没有懂,教师是不多过问的。换句话说,教学任务的完成只是以教师讲授文章数量的多少为标准,例如一册《语文》课本内有30篇文章,教师全部“讲”了,那就算这位教师一学期的教学任务完成了。这是一种只看数量不问质量的衡量标准,是极其片面的。如若不改变这种状况,教学质量是难以提高的。

当然,我们只是认识到“启发式”教学是冲破“满堂灌”教学模式的最佳途径,于是,1982年我们就在全省范围内提出了“改革课堂教学必须坚持启发式”的研究课题,通过报告会、示范课等形式提高教师的认识,转变观念,努力实践,提高效率。

现在,湖北省中学语文启发式教学研究仍在深入探讨之中。

(二)破“讲堂”为“学堂”

在启发式教学研究的启发下,湖北省中学语文教师对“教师中心论”有了进一步认识,一致认为,启发式教学不仅仅是一个方法问题,它是对“教师中心论”的否定,同时,要正确运用启发式教学,还必须进一步明确教学的实质,弄清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相互地位,掌握启发式教学中的技巧性的问题。否则,启发式教学就会流于形式。“满堂问”就是“满堂灌”的一种变式,一种翻板。于是,1983年我们又在全省范围内提出了“中学语文教师如何指导学生学”的研究课题,真正解决教学的方向问题。

从那时起,这一研究课题不仅在我省范围内,而且在全国范围内也油然兴起,其影响是深远的。

(三)破“无序”为“有序”

在课堂教学研究的基础上,我们渐渐地把目光投向了作文教学的研究。其中,就是要解决作文教学中的“无序”问题。阅读教学教师还有课本,作文教学呢,教师手中无遵循的凭据,一上作文课,教师就摸脑袋,处于盲目性和随意性状态。这如何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呢?基于这种情况,我们开展了作文教学的调查及作文序列的研究,并编写了《初中作文自能训练序列丛书》。

不仅如此,为了切实提高作文教学的效果,我们还开展了作文教学全程性的指导研究活动,积极开展学生的文学社团活动,每两年举办一次全省学生的作文竞赛,等等。

现在,湖北省中学语文作文教学的面貌已得到了根本性的改观。

(四)破“教书匠”为“教育家”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对教师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有效地解决教师队伍中的“断层”现象,我们一方面致力于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另一方面把培养青年教师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来抓,使他们能迅速地成长起来,成为教学能手,直至教育专家。我们的措施是:举办各种类型的理论培训班;举办各种类型的研究活动;举办青年教师的优质课竞赛及其论文评比活动;提供实验科研课题,鼓励他们参加课题研究等。

20年来,湖北省已涌现出了一批教坛新秀。有不少教师在全国已赢得了荣誉,被称为教育专家了。

二、结出了丰硕果实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20年来,经过广大教师的共同努力,湖北省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已结出了丰硕果实。下面列举几例:

(一)单元教学研究初见成效

1988年至今,湖北省中学语文单元教学课题研究已有11个年头了。课题名称是:三段六步多课型能级递进式单元教学。“三段”,是从学生学习的年段而言的;“六步”,是体现每一单元教学的步骤或环节;“多课型”是针对不同的课文内容在每一单元内的地位所采用的不同教学方式;“能级递进”,是指教学所要达到的目标,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由简单到复杂。具体地讲,就是从识记、理解、分析、综合、表达到鉴赏。这个“递进”是循序渐进的,是滚动式发展的。我们之所以确定这样一个研究课题,主要是因为它能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体现单元教学整体性原则,以及所要达到的培养目标,即能级递进。这个课题的名称也不是从一开始就有的,它是从实践教学中渐渐明确的。从而也说明了一点,我们在单元教学研究中也走过了一段从蒙胧到逐渐认识的曲折过程。

现在,单元教学课题研究不仅深入人心,而且在全省范围内已广泛开展起来。起初只是在初中开展实验,现在已有不少高中教师也在运用单元教学的原理实施教学。

实施单元教学后,教学发生了哪些变化呢?从教师方面讲,普遍增强了三个意识:目标意识、整体性意识、流程意识。从学生方面讲,普遍增强了三种能力:自学能力、综合能力、迁移能力。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实施单元教学后,避免了过去教学中机械重复的现象,不仅能提高教学效率,增加教学的容量,而且能减轻学生的过重负担。正如有的教师说:“传统的一课一教,贪多求全,胡子头发一把抓,轻重不分,主次不明,样样要求学生掌握,学生囫囵吞枣,食而不化,死记硬背,恶性循环,造成学生过重的负担。单元教学要求围绕单元目标,在一个单元内按规律、有序列地完成一两个重点教学任务,突出单元内相对集中的主要目标,分清主次,重敲轻点,完成单元教学任务。这样不仅强化了重点,增强了教学力度,同时,相应地减轻了学生的负担。”

提高教学效率,减轻学生负担,这正是我们教改的目的。单元教学能达到这一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讲,证明了单元教学的可行性及其推广的价值。

今年下半年,根据全省单元教学的发展状况,我们将准备邀请专家评估验收,作阶段性的小结,探讨深化问题。

(二)课内外衔接研究粗具规模

在单元教学研究的基础上,研究的领域又有所拓展,1993年,湖北省宜昌市提出了一个新的研究课题,即“课内外衔接语文能力训练”。现在,这一课题研究已经历了五个春秋了,遍及宜昌市的城镇和农村,平原和山区,深受广大教师和学生的欢迎。1998年,刘国正先生两次到宜昌,第一次是进行实地考察,第二次是进行深入探讨。特别是第二次,他带领了人教社及全国中语会的领导、学者、专家一行10人对课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影响是深远的。

为什么该课题能迅速发展并受到专家们的高度重视呢?正如国正先生所说:“语文教学一与生活相联系,必将面目一新。宜昌搞的课内外衔接实验,本质就是语文教学同生活相联系。语文教学要联系生活,只靠课内是不行的,还必须把脚伸到课外去。”他还以《语文教学与生活》、《展开双翼才能腾飞》为题充分肯定了实验课题的方向。

正是因为方向对头,所以实验见效很快。对语文课,现在宜昌市的语文教师普遍乐教,学生普遍乐学。他们的课堂教学充满了生活的气息,他们的校园环境增添了文学氛围,学生的视野开阔,知识面宽,自学能力强,谈吐明快,举止大方。这就是该项实验所带来的效果。

不过,这项实验虽经历了五年,但毕竟只是刚刚起步,还有许多问题有待研究,不断完善。今后要加强研究的力度,突出课题特点,在“衔接”二字上下苦功夫;加强科学管理,使实验纳入科学化的轨道。

(三)素质教育研究正在深入

实施素质教育是近几年提出的一个新的研究课题,我省广大中学语文教师不仅十分关注,而且也积极参与了研究活动,特别是鄂西边远的山区——鄂西自治州,那里的教师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申报了该项课题的研究。我们可以这样说,该项课题研究在湖北省是全面性的。为什么在“应试教育”笼罩下的今天,教师对素质教育研究还有这么高的热情呢?这与教师对素质教育的认识提高不无关系。特别是语文学科,教师看到它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更增添了自己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呢?我们的基本作法是:

第一,加强素质教育宣传力度,努力使教师转变观念,树立现代教育思想,在全面培养学生能力的基础上,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及其创新精神。

第二,突出语文学科的性质、特点,梳理知识内容,明确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有机渗透道德情操、民族意识、个性心理等教育内容,使学生早日成为“四有”新人。

第三,占领课堂主渠道,遵循教学原则,努力改革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正确处理主体与主导的关系,培养学生自立、自尊、自信的精神,积极学习,提高能力。

第四,倡导开展各种语文活动,密切联系社会生活,不断扩大知识视野,在实践活动中提高综合能力,为今后学生走入社会打下基础。

第五,改革考试的内容和方法,发挥考试的正确导向作用,有利于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有利于改革课堂教学,有利于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等等。

第六,提高教师的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不仅要求教师有较高的业务能力,还要求教师有高度的政治责任感,高尚的道德情操,为人师表。同时,教师还要懂得教育规律,用正确的、科学的教育方法,促进儿童少年身心的健康发展,否则,就会迫使学生偏离正确的人生轨道。所以,我们要下大力气抓好教师队伍素质提高。

现在,素质教育课题研究还只能说刚刚起步,阻力还很大,但为了祖国的未来,我们是有信心和决心坚持下去的。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初步看到湖北省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发展状况,它是有领导、有计划地把改革逐步引向深入的,而且有一条明晰的发展轨迹。其间,我们还大力地鼓励个人的钻研精神,积极开展教改活动,如武汉市六级教师洪镇涛的“本体”课题研究,荆州市沙市区教研室特级教师邓嗣明的“情感目标”课题研究等都在全国颇有影响,为湖北省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增添了光彩。

三、看到了美好前景

回顾20年来我们所走过的路,的确令人欣喜。它为我们证明了一条真理:只有改革,才有出路;只有改革,才能兴旺;只有改革,才能发展。

但是,在历史的长河中,20年时间只不过是一次短暂的停留,今后,教学改革的路还很长,任务还很艰巨。尤其是面向21世纪,不知有多少新的课题等待着我们去开掘,现有的课题还需要我们去深化,任重而道远啊!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为了湖北省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美好的明天,我们应该义不容辞,加倍努力。为此,我们还必须注意:

第一,积极学习教育理论,努力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教改实验已经证明,没有教育理论指导,教改的成效不会大,甚至坚持不下去,依然走回头路。即或有的实验有些成效,但因缺乏理论而失去了指导的意义,因此,掌握理论依据是教改成败的关键。当前,我们引进的国外先进理论不少,国内许多教育专家总结的经验也不少,特别是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三老”的教育思想,都是值得我们认真学习的。我们只有掌握了这些理论,才能站在理论的高度、时代的高度去审视问题,才能大胆地去开拓进取。

固然,时代在发展,科技在飞跃,许多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已开始运用,但这只是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中。对大多数教师来讲,“科盲”现象还比较普遍,我们搞改革实验,仍然停留在落后的小手工劳动状态行吗?起码,当前掌握电脑操作,采用多媒体教学已是迫在眉睫了。否则,你的教改实验又有多大的价值呢?

语文教学研究篇4

关键词:高中语文;语言教学;问题;策略

高中语文语言与生活息息相关,高中语文语言视野与技术的基本素养,也是终身学习的利器,高中语文语言教育可以帮助学生知道如何学且乐于学,而能立足于未来的社会。在高中语文语言教学的历程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发动机,教师对学生的认知状态,要清楚的了解与掌握,用心设计高中语文语言问题、引导学生进行高中语文语言概念的澄清与辩证及有意义的沟通、分享彼此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获得创造知识的喜悦与快乐。

一、当前高中语文语言教学的问题

教学过程透过引导与启发,使学生能在问题情境中,形成解决问题所需的高中语文语言概念、过程、技能和态度。教师可提供现实生活问题或开放性问题,激发学生不同的想法,应需避免预设或过早提出解题方式和结果,且不宜做机械性的解题训练。高中语文语言教学应协助学生体验生活情境与高中语文语言的连续过程,培养学生能从高中语文语言的观点考察周遭事物的习惯,提高应用高中语文语言的能力。

(一)教学时数的不足。依教育部规定领域学习节数中,高中语文语言占10-15﹪,因此目前高中语文语言课程的教学时间分配,低年级每周约3节,中年级每周约3.5节,高年级每周约4节。高中语文语言教学必须有充裕的时间给学生去操作、演算、思考解题的方法等,应用学习上才有效果可言。以实际的教学而言,担任教学的教师就必须运用弹性学习节数,从事高中语文语言的补救、补强教学,才能达成教学目标。终究高中语文语言时数不足的问题,必须受到重视,方能彻底的解决问题。

(二)高中语文语言教科书的版本不同。教科书开放地方教材,虽然是一纲多本为原则,但各出版社即使是在同一学年的教材内容,经由比较分析,发现教材内容编排上还是有所不同,各单元顺序不一,学生如果要转学,可能因不同校,不同版本而造成衔接的问题,徒增学生、家长的困扰。所谓教学信念乃是教师依照个人的专业背景,应该具有教学与课程的知识,在教学的历程,能善用自己的教师人格特质,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从事教学活动,活动过程亦能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的一种独特观点和心理的倾向。影响教师教学信念的因素包括有先备因素,即教师的性别、人格特质以及学生时代的学习经验;教师养成教育,即教育课程经验、学科知识及背景以及学历等;与任职有关的因素,及任职地区、学校层级、教学年资、任教科目、教学能力、学生特性以及文化等因素。

二、高中语文语言教学的策略

(一)推广基于心智开发的阅读活动

高中语文语言教学有助于学习新事物,可以通过阅读不断累积知识、增长智慧,这也是大家不断推广阅读的原因,心智能力提升了,自然在阅读文章时,也就能多方思考而理解文本,这些思考图符合思考的形式,可以让读者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信息,每个写作所需要的组织模式,依特定的写作目标。阅读是一种非常复杂动态的心智活动,包括几个相互关联,交互动作的认知历程,即知觉、语言、认知及动作协调,而且会受自动化、注意力、记忆力及文章的语法结构、语意关联度或清晰度所影响。阅读的意义是读者能与作者在思想上进行沟通与传达,甚至能提出不同的看法与批判。

(二)加强高中语文课堂中的社交互动

读写萌发理论主张高中生习得文字是一种社会参与的历程,在有意义的文字环境或社交情境中,高中生会逐渐察觉文字的意义和功能。既然高中生的语言教学模式是试图将生活经验与文字建立关联,那么高中生的语言学习能力将随着社交经验的发展而发展。合作学习法的教学理念是透过同侪合作达成学习目标,本文将其应用于高中语文的语言教学,是为了提升高中语文课堂中的社交互动。像这样在高中语文的语言课程中提供真实的语境体验,是符合高中生的语言学习心理的教学法。

(三)情境创设,反思学习

1.高中语文语言能力为高中教学重点;传统范文观的教学,缺乏阅读理解策略教学;语文教学除了文学内涵,更要教导学生如何思考;教师必须具备使用出版社语文课本进行阅读理解策略教学能力;国家教育政策积极推动阅读教学,提升学生阅读能力;情境分析让研究者了解本行动方案的优势条件与不利因素,有利于研究的规划与实施;情境分析是行动方案发展的基石。

2.将提升学生阅读能力列为教学重要目标;语文教学行动方案的能力取向设计;语文课实施阅读理解策略教学,提供更多思考学习;依语文课本教学活动重点挑选合适阅读理解策略;配合国家政策充实阅读教学专业,运用教学相关配套资源协助教学;发挥优势条件,降低不利因素影响;检视方案,不断修正课程让课程更臻完善。

3.合作学习分组教学,在教学上帮助甚大;教师必须拥有基本的多媒体教学能力与信息素养;学习单除了提供教学引导,也是评鉴教学目标是否达成的重要指标;让学生在教学上扮演学习的主角;为提供学生更好的学习经验,课程因此不断发展。

4.学生的学习成效相当良好;教师的教学专业获得成长;进行课程的创新,除了改变教学,评量学习方式也需配合教学进行调整。人类的理解力实是一种静态的智慧,它不是知识,却是掌握并运用知识的重要能力,对于高中生,它也还不过是一个不大的正数,只有自己不断地开发,教育培养,减少误解,增加理解,才能成长为一个聪明的、有力量的人,他最后的动态智慧才可能是一番事业。高中语文教学中,语言理解方面的重要地位不容忽视。

[参考文献]

[1]王嘉栋.关于高中语文教学中语言知识的分布与教学问题.语数外学习:语文教育,2013年第6期.

语文教学研究篇5

【关键词】跨文化 外语教学 跨文化交际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7-0045-02

一 跨文化交际的内涵

跨文化交际学是建立在传播学等学科基础上,与人类学、心理学、语言学、文化学以及社会学等相互交叉而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跨文化交际研究主要涉及其基本概念研究、文化比较研究、跨文化交际过程研究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研究。

二 跨文化交际的发展历史

1.跨文化的起源

跨文化交际比较系统的研究起源于美国,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美国政府发现其派出海外的外交官外语基础差,且对所在国家的文化也不了解,这极大地影响了外交工作的开展。因此,美国在1946年通过了《外国事务法案》(Foreign Service Act),成立了外交学院,为其外交人员提供系统的岗前和在岗跨文化交际培训。美国最好的语言学家为其制定和实施培训计划,其中不乏著名的语言学家George L. Trager和文化学家Edward T. Hall。前者在语言培训方法和语言与文化的关系的观点独到,论述精辟,后者是被公认的跨文化交际研究之父,他的经典著作《The Silent Language》被誉为是跨文化交际研究的第一部专著。

2.跨文化交际学科的建立

世界政治形势、经济形势的变化带来了经济和政治交流的日益频繁,跨文化交际研究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因此,美国的跨文化培训计划得以在军、政、外交领域和跨国企业逐渐普及。这些现象引起了很多学者的注意,Leeds-Hurwitz(1988)认为Gudykunst的《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eory:Current Perspectives》的出版标志着跨文化交际学作为一门独立科学的建立,从此,跨文化交际成为热门的研究课题,跨文化交际作为一门学科进入了深入发展的阶段。这一时期出现了如William B. Gudykunst、Judith N. Martin、Michael Paige、Stella Ting-Toomey等研究学者,且在很多国家和地区都成立了跨文化交际研究的学术机构,如美国的跨文化教育、培训和应用研究协会,跨文化交际国际研究院,中国的跨文化交际协会,日本的SIETAR-Japan等机构。学术期刊有美国的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Relations和Inter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nnual。这些机构和期刊的建立为跨文化交际学这门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理论发展平台。

3.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

中国的第一届跨文化交际国际学术研讨会于1995年在哈尔滨举行,这也标志着中国跨文化交际协会的成立。中国的跨文化研究与美国和其他很多国家有所不同。首先,中国的跨文化研究的主体力量是从事外语教学的老师及外语类专业的研究生,而美国都是由国家、政府主导,由著名理论学者来执行推进的。其次,中国的跨文化研究课题主要是与外语教学相关的课题,主要为外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提供理论支撑,而美国的研究课题主要是以国家对外政治、经济交流为出发点,服务于这种政治和经济目的。最后,中国的跨文化研究课题和方法相对狭隘、单一,而美国的研究方法和课题相对来说要丰富些。

三 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学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一门语言即是一种文化体系的载体,因此,语言与文化、思维方式、世界观、价值观有着密切的联系。要实现高水平的跨文化交际,仅掌握语言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需掌握这门语言背后所承载的文化信息。语言与文化的这种关系受到了语言学家,特别是社会语言学家和语用学家的高度重视,他们更多地借鉴文化学、心理学、社会学、跨文化交际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这使得语言学的跨学科性的特点更加明显。

由于跨文化交际和外语教学的这种密切关系,因此许多专家、学者致力于把外语教学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在美国,来自语言教育领域和跨文化学术研究机构已经开始合作。美国教育部下属的语言习得高级研究中心主持的外语教学中文教学的研究是影响最大的,最能反映这种趋势的合作活动。这项研究是以1991年5月在明尼苏达大学举办的主题为“第二语言课程中文化学习的跨学科视角”的研讨会为基础,由一批著名的语言学家、外语教育学家和跨文化交际学家共同参与完成,并出版两本题为Culture as the Core:Integrating Culture into the Language Curriculum的文集,为外语教学中开展文化教学和跨文化培训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在中国,很多外语教师都意识到跨文化交际对外语教学的重要意义,尝试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应用跨文化交际的理论,但由于缺乏较成熟的跨文化外语教学模式和系统的理论支撑,这种尝试通常比较随意,缺乏深入,且外语教学和文化教学的关系难以把握,效果不尽如人意。当前,我国在这方面研究的专著有张红玲的《跨文化外语教学》、贾玉新的《跨文化交际学》、胡文仲的《跨文化交际学概论》等著作。

四 跨文化外语教学在我国遇到的问题

1.外语教学和文化教学的关系

外语教学不仅仅是单纯的语言教学,而且还是文化教学这一观点已被我国外语教育界普遍认可。在外语教学中增加文化的教学比重已成为热议的外语教育改革话题。跨文化外语教学需要外语教师在课堂上传授语言和文化两方面的知识,是以外语教学为主、辅以文化教学,还是以跨文化交际教学为主?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让学生得到更好的学习效果,让学生把两者都学好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但没有系统的跨文化教学理论和成熟的教学模式,如何把握外语教学和文化教学的关系就成了难题。

2.外国文化与我国文化之间的关系

外语教学中引入文化已成为我国外语界的共识,但在外语教学中引入什么文化,怎么教仍是学术界热议的话题。

历史上,我们学习外语是出自实用主义的角度,是为了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实现“洋为中用”的目的。现在的外语教学不仅仅是学习一门语言那么单纯,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世界经济的全球化,我们需要培养既掌握外语又掌握文化的跨文化交际人才,以满足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对外频繁交往的需要。因此,我们在外语教学中开始重视外国文化的教育,而现在的外语教学在文化教学中过分强调外国文化而忽略了本国文化,这就造成了我们现在学界热议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即我国学生在掌握外语的同时失去了自己的文化主体意识,突出的表现就是对国外文化的过分推崇,有些外语类院校对国外文化、节日的掌握程度超过了本国文化,贬低或忽略了本民族文化。

要避免这种“中国文化失语”想象,就需要我们在外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化主题意识,增强民族身份的认同和自信;就要求我们在外语教学中传授外国文化的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如何将本国文化用自己所学的外语知识传播出去,达到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效果。

五 跨文化外语教学的展望

跨文化外语教学是外语教学的一个趋势,这就要求我们外语教育工作者在进行外语教学时,要注意对学生文化进行文化教育,在提高学生外语水平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外语教学中,我们要培养具有渊博知识、对两国文化都有广泛了解和深刻认识的学贯中西的外语人才;用批判的眼光来借鉴和吸收外国文化,恢复中国文化的主体性,树立起中国文化的独特立场,从中国人的视角开展研究,用中国人的身份进行跨文化对话,发出中国外语人的声音。在外语教学过程中,我们学习的是外国文化,但最终目的是在汲取外国文化精髓的同时,把本国文化精髓弘扬出去,世界文化是多元的,正如我们常说的:“民族的也是世界的”,这是今天外语教学应该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刘润清、邓炎昌.语言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1

语文教学研究篇6

关键词:中国学习者特点;大学语音教学

一、针对中国学习者特点的语音教学的重要性

(一)有文化针对性的语音教学

语音教学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环节,语音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用英语交流的质量,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说话者的文化水平和受教育程度。仅从对英语学习的作用来看,良好的语音不仅能促进学生听说能力的提高,还对单词的记忆大有裨益,并有助于增强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和自信,

长期以来,语言学家对语音习得和语音教学进行了研究,提出了相关的理论,也有不少优秀的著作问世,但它们大多数都是从整体的角度普遍地讨论语音教学,似乎所有以英语为二语或外语的学习者之间没有任何差别。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很显然。中国学生和西班牙学生在学习英语语音时遇到的困难和容易犯的错误肯定是不同的。于是对于西班牙英语学习者来说十分理想的语音学习方案很可能完全不适用于中国学生。因此,任何试图涵盖所有以英语为二语或外语的学习者的理论或教学法都应该被视为有固有缺陷的。Politzer和McGroarty早在1985年进行的调查中就发现并提出在语音教学中关注文化差异的必要性。于是有学者提出了有文化针对性的(cuhuresoecific)语音教学(Robertson,2003)。这就意味着所有的研究、理论以及教学资源必须开始把更多的注意力由关注共性转向关注个性,关注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下英语学习者的特点,并以此为基础和依据进行研究和教学。

(二)中国大学学生的英语语音现状

在中国大学进行的语音教学就必然要针对中国学习者的特点进行。在我国,大部分进入大学的学生都经过了六年甚至以上的学校英语教育,词汇积累和语法水平都已达到一定水平,但语音水平还远远落后于前两者。主要是因为这些学生在初、高中学习英语时。把更多精力放在了听、读、写上,往往忽略在考试中没有一席之地的语音。因此大部分进入大学的学生语音仍处于较低水平。他们普遍存在这样或那样的语音问题。如元音发不准,辅音连缀发音困难,加音、吞音现象严重,重音位置不正确。朗读或口语表达时语调平淡无节奏感、亦或是南腔北调、怪腔怪调。

对于这些学生,语音教学的一些通用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帮助的,但更关键的是要针对我国大学学生普遍存在的语音特点和问题,有的放矢地研究策略、进行教学。

二、中国大学英语语音教学方案

通过某些学者的调查显示,中国英语学习者在语音学习中对一些特定的元音和辅音的发音、词和句的重音位置、朗读或口语表达时的语调等语音问题尤其感到困难并时常出现错误。本文作者将对这三个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大学语音教学方案。

(一)音段音位

对于英语初学者,有必要让他们全面了解英语音段音位的特征,而在大学的英语课堂上,我们应更关注于纠正学生的错误发音习惯。下面谈到的是学生中出现的主要一些音段音位的发音问题。

吞音是中国学生在音段音位上常犯的错误之一。被吞掉的通常是辅音。比如在说短语“children''''sbook”时。将“children''''s”最后的[nz]音漏掉。

发音错误也是大学英语学生在音段音位上常犯的毛病。以下我们列举几个常见的典型错误。

误发辅音在中国的有些方言中没有如“vast”里的/v/音,当这个音出现在单词首时,来自这些地区的学生容易用/w/替代/v/进行发音,如将“veep”误发成“weep”:由于在汉语语音系统里没有像“ship”里的,,这样的发音,许多学生就用/s/取而代之,于是,有时候听见他们念“see”和“same”,而他们实际上想要表达的是“she”和“shame”。有些学生将出现在词尾的/l/,误发成/r/,结果“pull”听起来像“poor”而“fall”听起来像“four”。还有学生总是将元音前的/n/和/l/混淆,于是“know”和“low”、“name”和“lame”听起来没有区别(Kenworthv,1992)。

如果学生总是混淆两个音,教师有必要将它们对照起来交替地单个示范发音以便学生辨认和区分。接着教师可以安排一些最小对立体练习。下面是针对区分//和/s/的一个例子。

为练习学生的识别能力,教师将以下不完整的句子写在黑板上:

They''''regoingto______thewine.(ship)

They''''regoingto_____thewine.(sip)

然后教师播放完整句子的录音,学生将听到的词填入空格内。

为了练习这两个音的正确产出,将以下句子写在黑板上:

Sewherthedress.(sew)

Showherthedress.(show)

You''''regoingtohavetosave.(save)

You''''regoingtohavetoshave.(shave)

学生两人一组,学生甲任选一个句子并朗读出来,学生乙辨别他说的是哪个句子。然后角色互换。

误发元音学生几乎都能正确发出现在词尾的双元音/ei/,比如:“say”、“stay”等。而当其后紧跟一个辅音时,学生就很容易将它误发成如“pet”里的//音,于是“date”听起来像“debt”,而“mate”听起来像“met”。另外,中国学生很容易混淆出现在像“food”里的/u:/和“book”里的,/u/,这是由于在汉语里他们相互是对方的变体(Kenworthy,1992)。

训练易混淆元音的正确发音,最小对立体练习仍然很有帮助,如下面所示:

Theylaidthemicebeforeus.(laid)

Theyledthemicebeforeus.(led)

Shehasbroughtbacksomefoolbottles.(fool)

Shehasbrougtbacksomefullbottles.(full)

(二)重音

单词重音在英语中,一个单词的重音模式是确定这个单词身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本族语使用者很大程度上依赖重音模式来辨认单词。以“pro-ducfivity”这个单词为例,其正确的重音模式应该是“productiyity”,而当一个重音被错放在“-duc-”上。而又一个重音被放在“-ty”上,即“productiyity”,就会被误认为是“productivetea”.这当然会造成严重的误导。此外,一旦一个学习者习惯了某个单词不正确的重音模式,当别人正确地说出这个单词时他将无法辨认。因此,重音位置的正确对于学习者接收和产出英语都十分重要。

中国大学学生应当已经有了一些基础的英语重音知识。因此在这个阶段,可以有意识地让他们注意单词重音的转移现象。学生由于习惯了单词一种形式的发音,例如名词形式“eduction”(education),就很可能盲目推断对于该单词的其他形式,重音也是放在相同位置的,于是将“educate”误读成“educate”。为提高学生对单词重音移位的意识,下面的活动可以作为参考:

将以下成对的词写在黑板上,并请几位同学大声朗读:

national——nationality

economy——economic

cigar——cigarette

问学生们是否发现这些单词的重音位置有所不同,教师也可自己再读一遍,以便他们辨识。这个练习可以融入常用词缀的课堂教学中。在介绍词缀时,教师可以适当介绍英语后缀影响单词重音模式的几种主要方式:1)重音保留,即对重音的位置没有影响;2)重音吸引,即将重音吸引到后缀上;3)重音转移,即将重音转移到除后缀外该单词的其他音节上(Poedjosoedarmo,2007)。教师可将以下后缀写在黑板上:“-ity”、“-ment”、“-ary”、“-al”、“-ical”、“-(graph)y”、“esque”,并要求学生想出带有这些后缀的词,然后通过朗读比较,判断这些后缀对重音模式影响的方式。

句子重音在英语对话中,说话者总会暗示听话人的话语中不同部分的重要性,这是通过句子重音来实现的。在英语教学中很有必要指导学生正确地掌握和运用句子重音,以便他们在听话时能抓住新的有价值的信息,在说话时能有效地传递想要表达的内容。

既然句子重音跟该句内单词的相对重要性关系紧密,那么指导学生判断句子中的重要信息点将对掌握句子重音十分有益。但“重要”是一个相当抽象的概念,这就需要教师设计一些活动使“重要”具体化。下面这一活动可以作为参考。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自然而然会只选择重要的词语而省略所有不重要的,那就是发电报的时候。教师可以模仿这一生活事件设计一个教学活动。

发给学生每人一张纸条。上面有这样的信息:“I''''vebeenhereinDalianformywintervacation,Iin-tendedtogobacktoday,buttheheavysnowblockedtheexpressway,Therefore.Iwon''''tbeabletoleavehereuntil48hourslaterwhentheroadissupposedlycleared.”然后要求学生根据纸条上的内容,挑选出尽量少的词语给他的公司发一封电报,费用是每个单词五元。当他们完成挑选任务后,一些同学将单独念出完整的信息,用重音强调他们所选出的单词,其他同学记下重读的词语,最后评出谁发的电报最简洁明了。

(三)语调

语调是语言可理解的一个重要因素。语调可以传达态度,通过不同的语调形式,我们可以知道说话者是询问信息、提出建议、表示惊讶还是仅仅做出陈述。正如Kenworthy(1992)所指出的,尽管音调的变化不会导致单词的无法识别,不恰当的语调形式也如同错误的发音一样可能引起严重的误解。

汉语是声调语言,因此它的使用者对语言中音调的变化还是比较敏感的。但是,他们所熟悉的仅仅是单个音节中的音调变化,而对一长段发音中的音调变化还很陌生(Kenworthy,1992)。于是英语中的语调及其功用对中国学习者来说是新的概念。他们很容易将平淡无起伏的汉语调子用到英语中,使英语听起来单调乏味。然而,语调的教学并不容易。通常的方法是反复练习,但这种传统的反复操练十分枯燥并且收效不大。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教师可以选取一些幽默的或贴近生活的材料供学生朗读,或让学生自己编故事、编对话进行表演,并提醒他们随时注意节奏和语调的变化,甚至鼓励他们夸张地运用声音进行表演。不过总的来说,语调是语音学习中最难把握的部分,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它不是靠老师教会的,而是学生长期在英语环境中潜移默化习得的。因此,学生也许没有必要花过多的时间有意识地对语调进行学习。

结语

语文教学研究篇7

1、教学特点

汉语言文学是专业培养具备一定的文艺理论素养和系统的汉语言文学知识,能在新闻文艺出版部门、高校、科研机构和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文学评论、汉语言文学教学与研究工作,以及文化、宣传方面的实际工作的汉语言文学高级专门人才的学科。该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学方面的基本知识,受到有关理论、发展历史、研究现状等方面的系统教育和业务能力的基本训练。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传统的人文学科,是体现人文精神的最直接的载体,承担着传承与提升民族语言与文化的重任。该专业核心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体现了对个体、家、国乃至全人类的一种社会责任感。

2、就业形势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就业面宽,本专业毕业生一般文笔较好,思维活跃,可以胜任很多部门和机构的工作。比较专业的部门可以是新闻出版系统,例如报社、杂志社、出版社及电视台、广播电台等单位从事记者、编辑等工作,也可在企事业单位的文秘、宣传部门发挥自己的写作特长。但是,受社会整体就业环境的影响,近年来,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虽然比较平稳,却不那么热门。并且作为一个传统专业,历年来招生人数有增无减,尽管社会需求也在不断增大,总体来说需求日趋饱和,所以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般人才日益面临着就业难的严峻考验。而且,汉语言文学专业知识结构也有不适应市场需求的地方。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所开设的专业课程大多局限于文学类科目,比较单一。而市场需要的是综合汉语言文学及其他一门学科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改革设想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职业适应性比较宽泛。为进一步利用和发挥这一优势,对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必须进行一些必要的改革创新来和社会接轨。

(一)用实用性理念来指导教学

1、强化文学专业知识结构

汉语言文学专业传统课程包含语言学概论、古代汉语、现代汉语、文学概论、中国古代文学、汉语言文学史、中国现当代文学史、马克思主义文论、比较文学、中国古典文献学、外国文学史、民间文学、汉语史、语言学史学、美学、批评文学等。教学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对课程进行优化:①精简课程内容。按照学科发展的形势,去除过时的课程,根据最新的知识结构增加新兴课程。②优化课程结构。应运用各种媒介,包括电脑、电视传媒,广播传媒等等,与本专业结合起来,声、文、图有机统一,使学生能够提起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2、强化课程实用性,提高学生应用能力

为了增加学生就业率,必须用就业的方向指导教学改革,也就是必须讲求专业的实用性。结合该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提升该专业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即学生在“读”、“写”、“说”这三个方面能力必须得到强化。也就是培养学生读准字音,认清字型,掌握汉字意义的能力。该专业的实用性教学应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即阅读各种文体的能力,写作各类文体的能力,口头语言的表达能力,语文教学的能力以及信息调研能力。

(二)用创新性理念指导教学

创新包括在教学思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的创新。

1、突破专业限制,进行教学内容的创新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知识辐射面广,却不如其他专业毕业生具有市场竞争力。所以在教学中不必过分受语言与文学本身的限制,可以结合该专业历史发展与就业现状,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培训,为以后就业打好基础。事实上很多现代新专业都是从汉语言文学专业发展演生而来的。因此,突破传统的人为设定的专业界限,更好发挥汉语言文学专业优势。如文秘与公关、教育与教学、新闻传播等都可以同汉语言文学专业相结合,设计成该专业的应用教程,同时,植入外语课程,网络信息课程,基础综合素质课程,职业生涯课程等,提高毕业生动手能力和从业能力。

语文教学研究篇8

关键词:英语语法;探究;生活

在推进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重建课堂成为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可在听课、学生问卷调查及与周围教师的交流中发现在英语语法教学中常常出现“课程标准是新的,教材是新的,然而课堂教学涛声依旧”的现象,即在英语语法教学中教师给出语法规则,举例讲解语法规则,然后让学生机械操练、套用规则以达到巩固目的。笔者把此种现象称为英语语法教学瓶颈现象并在日常教学行为中不断思索、探究与实践以期突破。

一、何谓英语语法教学瓶颈?

从教师层面上说,英语语法教学的瓶颈是教师重知识传授,轻技能训练;重详细讲解,轻反复练习;重书面练习,轻口头练习;重语法分析,轻语法使用;重掌握规则,轻掌握实例。

从学生层面上说,英语语法教学的瓶颈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被动接受多,主动探究少;机械训练多,生活情景少;枯燥乏味多,快乐趣味少。

从课堂层面上说,英语语法教学的瓶颈表现为课堂没有成为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不见鲜活的生命在律动、在交融、在成长,不见灵活的智慧在闪现、在流动、在焕发异彩。

从生成层面上说,英语语法教学的瓶颈表现为课堂气氛沉闷,学习方法单一,学生灵活运用能力无望提高,课堂教学低效甚至无效。

二、如何突破

(一)主动探究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应该被看成是对于教师授予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学习者以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主动的建构活动”。也就是说,学生学习过程是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探究,积极交流,从而建立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它主张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经验的过程,是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而不断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已有知识经验的过程。它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因此,“主动探究”强调的是以学生为主体,问题为中心,研究为手段,实践为途径,过程体验为重点,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目的的一种学习方式。

1.创设情境,营造轻松探究氛围

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提出的“认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学习必须处于与学习主题基本内容相关、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丰富情景当中。而且丰富合理的情景使语法教学能在一种活的环境中轻松愉悦地进行。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只有让学生处在一种无拘无束、自由畅达的空间,他们才会尽情地‘自由参与’与‘自由表达’。轻松快乐的环境使学生无外界压力与压迫感,学生完全自觉自愿、全身心的参与;而活动使学生通过动手、动脑,由不经意中贯穿知识的渗透、能力的培养、道德的熏陶与习惯的沉淀。因此,语言教师的任务就是尽可能多地为学生营造运用语言的氛围,使学生在模拟真实的情景中轻松愉快学会及运用语法。

例如,在学习比较级与最高级时,我先通过实物及图片比较(三个大小不一的球,三座高矮不一的楼房)、和学生问答,引出这个语法项目的结构、功能。

T:Thisisabasketball.Thisisafootball.Whichisbigger,thebasketballorthefootball?SI:Thebas-ketballisbigger(thanthefootball.)……T:Rigllt.Sothetabletennisballisthesmallestofthethree.T:Whataboutthebasketball?It''''sthebiggestofthethree.(边说边在屏幕上出示所讲的比较级最高级句子)。然后在屏幕上展示一些图片让学生试着用比较级最高级的句子来说。接着让学生以班中同学、教室中的物品等为话题以pairwork形式操练比较级与最高级。最后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发现比较级与最高级的使用特点及语法规则。

在以上情景活动中,语法知识由抽象变得形象,从而降低了语法学习的难度,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使他们学得快,记得牢,用得活。从身边的事物出发,创设情境,引出比较级、最高级,激发学生探求比较级、最高级使用规则的欲望并归纳总结(即发现、探究问题)。

2.合理构建,生成有效探究活动

建构主义课程观。不认为课程基本决定于外部环境因素(例如学科结构、社会价值等因素),而是考虑到学习者带进学习情境的先前知识。什么样的经验和概念在促进特定学习结果的产生中是有效的,变成了—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把课程看成是促进特定学习结果的一系列学习活动和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为了确定研究和探索的目标。

在研究了《牛津初中英语》六册书后,我发现宾语从句这个语法项目要到9B才教。而学生在小学时就学过像“Ithinkyouareright.”这类简单的宾语从句,在《牛津初中英语》第一至第五册书中也经常出现宾语从句的句子。因此,我决定从初一起就合理构建学生学习这个语法项目的过程。积累学习经验。为最后的有效探究学习活动奠定基础。在7A第一单元Reading部分PartC题目要求中出现TheClass1,Grade7studentswanttoseehowwelltheyknoweachother时,我没有特意去讲这是宾语从句而只是问学生是否明白题目要求。7A书中多次在题目要求中出现了宾语从句。每次我都只是让学生看一下并理解句子含义就好。在7A期末复习时。我让学生把书翻到第5页看这两个句子:Howwelldothestudentsknoweachother?TheClass1,Grade7studentswanttoseehowwelltheyknoweachother.然后引导他们发现两者间的区别:第一句多了一个“do”。接着帮助学生构建这样的经验——在陈述句动词后出现的疑问句不需要助动词。当学生在7B中再见到类似句子时,他们的这个经验自然会得到巩固。进入初二后,学生在课本及课外阅读材料中会经常看到“Idon''''tknowwhereheis.”“Canyoutellmehowoldsheis?”等此类的宾语从句。这时,我就帮助他们构建这样的经验——当陈述句或疑问句动词后再接一个疑问句时所接的句子要用陈述句顺序。通过初一、初二的合理构建,学生对宾语从句积累了丰富的知识经验。到初三9B第二单元学宾语从句这个语法项目时,学生会因为先前积累的丰富经验而容易对教师设置的探究活动感兴趣,进而他们会表现为投入、激动、兴致勃勃。

3.合作交流,探究发现语法规则

“交流”是师生间、学生间、教学内容和相关信息与教师、学生间的相互沟通与应答。合作学习不仅仅是教学组织形式的简单变化。它联系着问题解决的“宽带”和纵深度。合作交流意义的建构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基础。以调整学生群体间的交往行为、开展合作学习为重点。着力营造引起学生心理共鸣、思维共振的“交往场”。这种学习方式并不完全等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小组学习”,在“交往场”中,教师是学生的同伴和朋友,问题的解决须是在个体能动学习的基础上通过群体协作配合才能完成,正是在“交往场”中,师生互动、共创与共生。

在教9A“Reportedspeechwithtensechanges”时。我就给每组发课前准备的有直接引语间接引语句子的纸片,让他们先每人自己看纸片上的句子后合作交流总结出时态变化的规律。学生合作探究的积极性很高,小组交流也很投入,几分钟后学生踊跃地汇报了自己小组发现的语法规则。

(二)回归生活

卢梭让爱弥儿回归自然,杜威的“教育即生活”。陶行知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皮亚杰的知识建构理论,无非是想阐明这样一个观点:学生是在自己的活动中建构自己的知识。学习者走进教室时并不是一无所知的白纸,而是在日常的生活、学习和交往活动中,已经逐步形成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和看法。而课程改革之所以非常强调“回归生活”,是因为在现代人(尤其是学生)的生长家园中,“生活世界”被严重地剥离了。于是在学校教育中,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出现了空前的危机。教育过程丰富生动的主观性被冷冰冰的知识授受和机械的理智训练所代替。因此必须重返“生活世界”,生活是教育的源泉与动力。

1.联系生活,激活认知

学生是在自己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在主动的活动中建构自己的知识。即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生活经验的相互作用,来认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故而我在语法教学别注意激活学生的认知,通过联系生活,谈论学生最感兴趣的话题,将学生的原有知识活跃出来,使其具有粘合新知识、构成新认知结构的活力。

例如,在学习“Usedto”时,我先在屏幕上出示一张照片。然后说到:Pleaselookatthispicture.Who''''she?Dpyouknow?学生猜测后我说到:He''''smysen.Heusedtobeasmallboy.Nowhe''''sabigboy.Heusedtobeastudentinourschool.Nowhe''''sastudentofTaicangSeniorHigllSchool.Heusedtogotoschoolfivedaysaweek.Nowhegoestoschoolsixdaysaweek.Heusedtogetupat6:40a.m.Nowhegetsupat6:15a.m.(边说边在屏幕上出示我儿子的一些相关图片,然后在屏幕上出示usedtobe/do)。这样,学生很容易地明白了usedtobe/do的含义。接着让学生拿出事先布置他们带的他们自己小时候的照片,用usedtobe/do来讲自己小时候的事。

2.回溯生活,拓展时空

德国思想家胡塞尔认为,生活世界是直观的、具体的、现实的和历史的,因而也是丰富的。杜威把教育的本质理解为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或改组”。生活就是有机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经验”便是从这种相互作用中产生的。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