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大学生心理问题调研8篇

时间:2023-08-07 09:24:02

大学生心理问题调研

大学生心理问题调研篇1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心理健康;调试方式

中图分类号:C91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3-0091-02

1995年江苏省丰县的“雏鹰工程”可以看作是大学生村官政策的萌芽,特别是2008年4月,中组部、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部署开展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从此,大学生村官工作由酝酿计划到正式实施、从局部试点走向全面推开。大学生村官的出现打造了基层一线党政干部培养的新链条,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提供了新鲜血液,打破了人才的城乡壁垒,夯实了党在基层的执政基础,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怀支持下,大学生村官们只要不怕吃苦、躬身服务,就能较快地挑起新农村建设的大梁,成为农民群众的贴心人、创业致富的领路人、基层组织的带头人,成为基层组织的新鲜血液、后备干部队伍的源头活水、各行各业人才的“蓄水池”。但是也要看到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大学生村官的心理困扰也日益增加,迫切需要帮助他们减压减负轻装上阵更好地为新农村建设做贡献。

一、引起大学生产生心理困扰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因素

(一)大学生村官自身定位误区

由于大学生村官大多是从校园直接到基层,缺乏对农村知识的了解,有的甚至从没有在农村生活过。加上媒体对大学生村官的宣传也有夸大其词的地方,造成一部分大学生村官对去农村建功立业有浪漫的想法。从总体上看,大学生村官对自己定位的误区有三种,第一种是浪漫满怀缺乏对农村现实的了解,把自己当作农村最大的“官”,到村里就能一呼百应,迅速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建功立业,但是一来到农村,就往往会因不了解村情民情而事事受阻碰得头破血流,产生为难情绪,消极颓废。第二种是把村官当作就业的一个缓冲,暂时缓解就业问题,然后利用国家提供的优惠政策相机逐利,这种村官往往会工作流于应付,造成领导不放心,群众不满意,自己捞取政治资本的不良企图也很难达到,产生迷茫情绪。还有一种是觉得自己是个外乡人,是上级组织委派下来的一个领导,和群众不能鱼水交融,自然也不会取得群众的信任,也很难完成上级领导交付的任务。

(二)上级组织对大学生村官的使用不规范

村官的职责过于模糊,缺乏切实可行的考勤、述职、考核、评优等一系列配套制度。尽管《关于建立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长效机制的意见》第六条提出“强化管理考核”,指出了“切实加强对大学生村官的日常管理和工作指导,乡镇党委要明确由副书记或组织委员具体负责大学生村官工作”“严格大学生村官在村工作纪律,完善年度考核和聘期考核制度,实行工作实绩和群众满意度量化积分考核,考核结果与续聘、奖惩、培养、使用挂钩。”等等指导思想,但这些规定只是把大学生村官的各项职责的规定权利转移到了乡镇党委的手中,而没有制定出具体化的职责任务。这是导致部分乡镇党委任意分配村官工作,造成大学生村官没有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所负责村中工作,造成他们“怀才不遇”的情绪。

(三)大学生村官归属感缺乏

大学生村官任职去向在规定中“尽量原籍安排”的调整,但由于大学生村官的考选权在中央和省,这样跨县、跨市甚至跨省就任的“大学生村官”的现象就不可避免。这些异地做“官”的大学生一下子从繁华的都市到偏僻的乡村,从充满幻想的象牙塔到困难重重的现实工作,从乡音难改到独在异乡为异客,生存环境的剧烈改变使得他们“水土不服”。而且三年期满后,相当一部分村官都会重新选择自己的出路,造成他们归属感严重缺乏。

(四)大学生村官对未来的担忧

为达到村官“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的目标。中共中央组织部出台了诸如针对大学生村官定向招录公务员,在研究生入学考试实行加分政策等等各项保障政策。但从截至2011年底统计数据看,受惠的大学生村官并不多,因为享受这些优惠政策的还需要满足比较高的条件。因此对相当大的一部分大学生村官来说,三年服务期满又将面对另一个十字路口,“何去何从”成了他们不得不面对的决策。

(五)大学生村官自我认同感下降

被选拔到村任职的村官,大多数是在校各方面表现比较优秀的学生,但是由于他们很多来自于城市,或即使来自于农村,但由于一直忙着学业,对农村的现实生活没有深入的了解。尤为重要的是,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村官的知识背景与农民所需并不相符,很难发挥自己的特长,这些因素造成他们很难打开工作局面,长此以往,他们对自己能力的怀疑自我认同感也与日俱减。

二、调适大学生村官心理的思考与建议

(一)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从总体来说,大学生村官选择这个角色,是积极地响应党和国家号召,把自己的火热青春投入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去,在奉献中实现自我价值。但也有部分村官任职动机不那么纯净,仅仅把村官当作自己暂时的寄托,等到有合适的机会就中途离职,这部分村官必然患得患失、心神不定,也往往是自己心理困扰的一个根源。大学生村官只有从长远着想,把自己的命运和新农村建设的伟大事业紧密相连,把自己的创新精神和旺盛的精力运用到工作中去,不断提高服务技能,为当地村民解决实际问题,在有为中获得认可,在奉献中实现自我,在奋斗中提升自我。

(二)增强心理素质,积极面对工作

作为刚刚进入社会的大学生村官,他们的心理发展尚未完全成熟,情绪往往具有不稳定的特点。面对障碍、挫折、失败,难免会产生抑郁、焦虑、失望等不良情绪和心理。这时就需要他们在新的环境中转变观念,及时调整心态,积极应对生活中的挑战,以平和的心态和发展的眼光面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与挑战。

(三)建立健全大学生村官长效工作机制

造成大学生村官心理问题的原因之中,国家的相关政策也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国家的这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村官的自我定位及心理安全感等问题。

1.改善大学生村官的政治身份定位模糊的状况。大学生村官在政治身份上明确为“村级组织特设岗位”的“非公务员”,而经济待遇上却享受的是“比照本地乡镇从高校毕业生中新录用公务员试用期满后工资水平确定工作、生活补贴标准”。也就是所谓的“准公务员”。但在工作中,他们既没有国家“公务员”的“职责和权力”,又没有本土老村干们的丰富人生阅历和工作经验,但是责任心和事业心驱使他们要有所作为,而利益纠葛和职责能力,又使他们步履艰难。其实造成这种身份定位尴尬的根源在于:村民自治委员会显然是农村政治民主化、村民自治的一条途径,然而一批国家选派的大学生村官来此任职貌似又与村民自治委员会这一制度冲突,这就决定了大学生村官的政治身份绝对不可能是国家公务员,也不能是普通的村干部,只能是一种尴尬的“村级组织特设岗位”,既然这个身份不好做实质性的变动,只好运用一系列的其他政策来“补偿”这个问题造成的缺陷。

2.改进选聘办法、严把大学生村官“入口”关。首先要提高选聘标准,一方面要优先考虑中共党员和优秀学生干部,另一方面要注重选拔大学生村官的知识结构问题,从学校中多选拔那些农村急需的专业性人才,不断加大涉农专业村官在农村中的比重。其次要改进选聘的具体方法,坚持“双向选择”这个核心,可以采取各个农村结合本村实际提出需要人才的标准的材料,由其所在区县进行审核,合格材料交往各省组织部、教育厅,由各省组织部、教育厅牵头在本省的高校内组织选拔大学生村官的方法,从而提高了大学生村官的针对性、时效性。学校在举荐大学生村官时一定要注意考察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知识能力,最重要的是要考察其职业道德和担任村官的动机,把那些目的不纯,投机心理严重的人坚决地拒之门外。

3.调整大学生村官的保障性政策。无论中组部文件还是各地出台的细则,都对“大学生村官”的“待遇和保障政策”进行了规定,形形的保障政策无疑给了大学生村官们很多导向性的选择,如面向大学生村官定向考录公务员,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加分政策,统筹选调生工作与大学生村官工作等等。这些所谓的保障性机制只能扩大大学生村官计划对大学生的吸引力。然而对“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这一主要的目标却起着反作用。如何建立健全大学生村官的长期保障机制,让大学生村官能放下包袱,在广袤的农村能够真正地施展抱负,而不是一味地用“超磁性”的政策来吸引大学生来到农村,这才是一系列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4.加强对村官的教育关爱。上级领导单位对大学生村官的关心与关爱是解决村官心理问题的重要方式。一方面要对大学生村官定期进行各种形式的免费培训工作,使大学生村官工作态度、工作方法、工作能力得到不断的改善和提高。另一方面县区党组织部和乡镇领导要定期地对大学生村官进行谈心谈话和心理辅导,以体现国家对大学生村官的关爱,解决大学生村官在生活工作中遇到的难处。

5.强化管理考核。健全和完善考勤、述职、考核、评优等制度,切实加强对大学生村官的日常管理和工作指导。首先管理考核要使大学生村官的职责具体化,不要出现职责模糊不清的情况,乡镇党委要根据各个村的实际情况为村官建立《村官绩效考核表》,县区党组织部要根据《考核表》定期对村官做出客观公正的鉴定与评价,将大学生村官的评优与升迁发展与考核成绩直接挂钩,将竞争机制引入到村官工作之中。

(四)营造积极的社会环境

大学生村官心理问题的有效解决还要放到广大的社会环境之中,尤其要充分重视媒体的宣传作用。通过恰当的宣传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让社会了解接受关注大学生村官这个群体。通过正面榜样力量激励他们勇于奉献,不畏艰难,真心实意地为农村服务。同时积极的报道和关注也能让大学生村官能时刻感觉到社会的关爱与温暖,增强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以更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面对未来。

参考文献:

[1]练月琴,晏维龙.大学生村官理论与实践探索[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

大学生心理问题调研篇2

【关键词】高职;学习;手机;心理健康

为了更好地了解在校大学生在政治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的现状,系统地分析总结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情况、新特点,研究制定行之有效的应对措施,根据无锡市教育系统关工委的要求,无锡职院关工委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了关于“大学生思想动态和心理诉求”的调查。调查采用问卷调查与座谈相结合的方式,并结合近年的相关资料进行了统计和分析。本文就是笔者在参与调研过程中,根据获得的第一手资料对调查中的几个引人注目的问题所进行的梳理和阐释。

一、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积极性堪忧

根据调研情况,学生自我感觉周围同学的积极性普遍不高,特别是与本科院校相比较(含民办本科)差距较大。以下是从统计数据中梳理出的有关高职学生学习的几个问题,笔者在梳理问题之后进行了相关的阐释。

1.学习目标不明确。学生对自身发展的前期普遍模糊,不了解职业发展的纵深与平台。实事求是的讲,我校尽管是国家示范性的职业技术教育院校,但是在近几年的确没有涌现出一批出类拔萃的职业技术人才,因此对于在校学生来说缺乏丰富的例证用来学习、效仿和追求(注意,职业教育成功的个案在现实中对在校学生产生的积极影响在逐渐减弱),这是造成学习缺乏目的性、目标性的一个重要原因。

2.良好的学习习惯未能养成。根据笔者的调研和观察,高职院校的学生学习习惯普遍不理想。可以说这个问题在进入高校之前就已经存在,在进入高校之后由于更加宽松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使得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人不再能够对自我进行约束和管理,进而导致学习习惯的的进一步恶化,甚至到大学毕业时都还没有学会“学习“。

3.对自己所学专业和学校缺乏认同感。由于受传统观念和其他因素的影响,学生对专业和学校的认同度相对较低,主要原因还是对专业本身缺乏了解,职业教育的特点也使得学生对专业本身的认识是相对较浅的,可以说相当一部分学生在自己的专业上还未“入门”就毕业了,学生对自己的专业还处于“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的层次,并不了解专业本身的价值性。

4.学习氛围不好。经过调研,学生对学习氛围的渴望较强,说明学生对大学理想还存在。学习氛围不好的原因一是源于职业教育强调实践和动手能力的培养,而学生在意识上没有能力处理好“知识”与“运用知识”的关系;二是学生并不认为在大学“知识”的学习是最重要的,工作和交际的能力在学生心中的比重较大;三是高职院校每年较红火的就业率,在一定程度上冲淡了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深造的积极性。

对策研究:首先从大环境来看,国家教育部门应当尽快畅通职业教育学历提升渠道,鼓励学生通过“专转本”等多种途径进行学习深造,事实证明,“专转本”不但不会降低毕业生的就业率,而且直接能够营造刻苦学习和勤奋钻研优良氛围。特别需要提出的是,如果能够设立高职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本科教育、乃至是研究生教育,则高职教育本身可能在教育过程甚至是招生过程中都会逐渐摆脱目前的窘境。其次,学校制定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想办法能够内化成学生自觉的“学习发展目标”。特别建议尽快建立校级层面上的高规格职业技能大赛,校企合作,统一标准。通过大赛平台将学校教育与社会人才需求评价结合起来,将人才推荐与学生就业结合起来,将毕业生技能检验与在校生技能熏陶结合起来。

二、网络成为学生生活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

网络问题在大学生活中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大多数高校也都在进行网络覆盖的基础设施建设,因此对网络的使用特别是现在对手机网络使用问题的研究应该尽早地进入教育者的视线之中。

1.经调研,拥有智能手机的学生已占学生总数的85%以

上。网络的运用已经渗透到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客观地说,不论是在课上还是课下、不论是在宿舍还是操场,手机网络的使用无处不在。但实际上,学生使用网络进行与学习有关的事务的却比率很低。一方面,学生不了解利用网络学习的方法和技巧,对于查找资料和检索信息还停留在“百度”的层次上。绝大多数学生不能也不会利用学校巨大的学术资源库、视频公开课等资源进行学习。

2.学生对网络聊天、交流工具的心理依赖度日益增强。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QQ聊天工具是24小时开启的,突显了学生在精神生活方面的不充实。同时,大量新媒体的涌现,并没有让学生意识到“信息爆炸”所带来的正负两方面的影响。根据笔者的观察,学生对QQ、微博、微信等媒介的使用大多数还仅仅是交友、聊天、心情语录,转载时尚小文,但也正是这些看似简单的操作,却蕴含着大量“求关注”、“求认同”心理背景。

对策研究:第一,加快学校的网络平台建设,开通学生相关事务网上办事平台,引导学生利用网络完成于自己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事务的办理,培养他们自主自立的能力。第二,教师或相关部门可以尽快介入新媒阵地,可以提供一些学校的学习的资源信息,可以进行“微课堂”、“微笔记”等阵地建设的尝试。第三,重点加强辅导员利用网络对学生进行教育能力。网络的负面效能在当下也日益凸显,引导学生鉴别网络信息、培养学生良好的网络道德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三、教师在学生心理问题上的影响力微弱

学生的心理健康一直是所有高校都非常关注的问题,但在调研过程中,针对学生的心理方面所统计出来的数据,却使得我们必须重新认真的审视高校的大学生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调研,学生在遇到心理问题、困惑时,大多数是通过好朋友寻求帮助,其次是通过家人,最后只有很少学生会求助于学校的教师。这样的局面使得连笔者在内的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线教师尴尬不已。多年来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收效似乎并不显著。通过反思,我们发现了以下几个问题。

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普及做的并不完善。这项工作实际上是一项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性工作。不能仅限于做做宣传展板、搞搞知识竞赛就算普及知识。它是一个知识传播和实践系统工程,必须有一整套的心理测评、预防、沟通、干预、追踪、反馈的机制保障,而这些机制和工作流程也是大学生本身应该完全理解和掌握的。

2.师资队伍专业化力量薄弱。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成败,归根到底还是取决于教师本身。从事这一领域工作的教师本身就要具有较强的专业素养和专门技术,要放弃通过“做做思想工作”就可以轻易解决心理问题的企图。

大学生心理问题调研篇3

论文关键词:心理障碍 学业不良 调查研究

论文摘要: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招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在校大学生的构成成分逐渐多样化,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和学业不良问题日益突出。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分析了大学生心理障碍与学业不良的状况及原因,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途径与策略。

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招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在校大学生的构成成分逐渐多样化。同时,由于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和学业不良问题日益突出,深入调查这类问题对于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改善教学质量,促进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具有深远而重要的意义。

一、研究方法

(一)心理阵碍与学鸿不民的界定

心理障碍有两层含义,一指心理疾病的一些症状,二指程度轻微的心理失调。本文所论的心理障碍主要指轻微的心理失调,也包括焦虑抑郁等神经症的表现。国内用以筛查高危人群的工具很多,《精神卫生自评量表》是一个比较通用的量表,测试结果较为可靠。“’本文中运用1-5级记分,以总均分1. 5分作为有无障碍的标准,以因子分超过3分作为判断较严重心理障碍的标准。

学业不良是指在学习上存在困难,成绩落后,属多种消极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与智力落后、感官损失造成的学习问题不同,学业不良可以通过教育训练加以改变。学业不良的界定有不同的方法,通用的方法是根据学业成绩与其智力潜能的差异,当这种差异达到一定程度,就推断其为学习不良。fz7本文对大学生学业不良的界定仍以百分制的及格率作为判断指标。主要原因是大学生属于一个高智商的群体,具有一定的同质性,传统上以及格作为学生掌握相关专业课程的指标,这是一个约定俗成的方法。

(二)侧去方法

问卷调查:采用抽样调查,对某高校O1级1206名学生进行《精神卫生自评量表})的团体测验,其中男生822人,女生374人,数据处理采用SPSS软件包完成。学业不良的数据来源于某高校2001-2002学年全校学生的学习成绩的统计分析。

个案调查:主要对某高校心理咨询中心个案进行统计分析和整理。

个别访谈:对学业不良的学生进行个别访谈,了解其学业不良的原因。

二、研究结果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总体状拓

调查显示,有不同程度心理不适和心理障碍的人数比例为40. 3%,其中,中等偏重的比例为7%。他们在不同群体中的分布情况见表1.

(二)不两耳体大争生心组健康状况的比段

这次调查中,我们特别关注不同群体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比较了不同性别、城乡、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学生干部与非学生干部、参加社团活动与未参加社团活动的群体,申请助学贷款与未申请助学贷款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结果见表2,

该结果显示:①男女生总体的心理健康状况没有显著差异,但在敌对因子和恐怖因子上,男女生表现不同。男生在敌对情绪、思想和行为上的表现明显高于女生,而女生在恐怖因子上的得分高于男生,在偏执倾向上,男生的得分也明显高于女生,这说明心理障碍与性格差异有关。②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在总体上没有显著性差异,但在人际关系敏感和精神病性两个因子上,农村同学的得分明显高于城市同学,说明生存环境对某些心理障碍的产生会有影响。③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好于非独生子女,特别是在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恐怖、精神病性上,独生子女的得分明显低于非独生子女。④学生干部与非学生干部的心理健康状况没有显著差异。⑤参与社团活动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明显好于从未参与过社团活动的人群,特别是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和精神病性上,前者的得分明显低于后者。⑧申请助学贷款与未申请助学贷款的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没有显著性差异,但个别因子如人际关系敏感上,申请助学贷款的学生高于未申请助学贷款的学生。

(三)个贵研究的贻果:主要问翅与诱因

从某高校心理咨询中心一学期150份咨询个案中,我们总结出了一些大学生中存在的主耍心理问题及诱发原因,结果见表3。

大学生学业不民的待况

1.不及格率民办学院高于公办学院,分别是43. 06%和23. 6%;理工科高于文科,分别是27. 86%和20. 38%;低年级高于高年级,以经管院为例,一年级32, 3996,二年13. 30%,三年级22. 05% o

2.补考课程相对集中,文科补考集中在数学、计算机等科目上,理工科补考集中在工程数学、英语等课程上.

3.存在重视专业证书学习,忽视系统课程学习的现象。各种专业证书被认为是将来求职的通行证,许多同学花钱到社会上参加各种证书学习班,对本专业课程投入较少。

4.学习困难学生的比例有增加的趋势,招生规模扩大后,学生的构成复杂化,有些学生基础较差,学习吃力,很容易产生厌学情绪。

5.学习困难学生往往存在较多的心理问题。Scl-90的测试结果显示,有中等程度以上心理问题学生的比例为12. 8%,大学生的一般比例是7%。

(五)大学生学婆不民的原固

通过对学业不良大学生的访谈,我们发现造成大学生学业不良的原因可以简单地总结为:不想学;不会学;学不会;没时间学.

1.“不想学”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缺乏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兴趣缺乏、动力不足是大学生学业不良的主要原因。长期的应试教育不断强化了学习的功利色彩,学习只是为了上大学,为了找工作,而忽略了学习本身的乐趣,导致很多大学生只关心考试成绩而不关心学习的内容和价值。学习没有动力自然也没有乐趣可言,这当然就很难取得好成绩。二是课程设置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就目前而言,高等教育在教学内容上对新学科新技术的整合能力有限,有些专业的课程几十年一贯制,远远落后于学科的发展,也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知识结构的需求。于是,花钱考“证”就成了大学生的一个无奈的选择。三是考研学生主动放弃本专业的学习,近几年由于社会对人才层次需求的变化,考研成了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选择,特别是一些不太热门的专业,甚至会有超过一半的学生考研。考研是一次新的人生定位,许多大学生选择与原来专业不同的专业和方向,投入了相当的时间和精力,有些人因此放弃了原先课程的学习。

2.“不会学”主要是教与学的方法问题。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在教学方法上缺少衔接,中学里老师以学生为中心组织教学学生学会是目标。大学里学生跟着老师的进度走,以老师为中心,老师与学生缺少沟通。许多学生不适应,学习缺少主动性,他们想学好,也很努力,但成绩不理想,这些同学往往存在着较多的心理困扰。某些课程的不及格率较高与这些课程相对较难有关,也同教与学的方法有关。

3.“学不会”是指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难以跟上教学进度和难度。这次调查发现,民办学院的学生不及格率较高,除了以上原因之外,这些学生的基础较差是最主要的原因。

4.“没时间学”是指一些上网、游戏成瘾者、忙于打工者、热衷于各种社会活动的学生,他们不能保证学习时间,是造成学业不良的主要原因。

三、讨论:出路与对策

大学生的心理障碍与学业不良问题是多种负面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概括起来主要有:大学生自身个性的缺陷、生活和学习能力的不足、生活学习中遇到的挫折及心理支持系统的不健全等。要从根本上解抉大学生心理障碍与学业不良问题,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和专业素质必须各方统一思想,齐抓共管。

(一)解决学业不良问题要从三个方面入手:

首先,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和教材配备要紧跟社会的发展和科技进步,缩短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社会需要之间的差距,提高系统的专业教育对学生自身发展的价值,这是吸引学生专注于专业学习的首要条件。目前,专业设置过专、过细,适应面窄,课程内容老化、更新速度慢的问题比较突出,教育滞后现象严重,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也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其次,要提高教师的工作热情和教学水平。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教师的基本教学工作量逐年增加,大批新教师充实到了教学一线,在注重教学规模的同时,教学水平有下降的趋势。在这种情况下,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监督管理制度是当务之急。要鼓励教师研究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建立科学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将教学水平与教师的切身利益联系起来。低年级基础课教师要做好与中学教学的衔接,引导大学生尽快适应针对成人的教学方法,要解决好大班教学与因材施教的关系,要研究解决多校区多层次办学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从学生角度讲,要倡导自主性学习、研究型学习,要努力从学习中获得乐趣。

再次,要研究制定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真正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热情。目前,高校激励学生学习的措施主要表现在每年一度的奖学金制上,按照“抓住两头,带动中间”的原则,给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以奖励,给差生以督促及相应的处理。但从实际效果来看,目前的奖励制度只能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即可以激励那些学习好的学生更加努力地学习,而对那些一般的基础较差的同学的鞭策作用很小。

另外,要加强学风与考风建设。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好的学习习惯,在这方面有许多工作要做,特别是在一些民办二级学院,须通过目标引导、制度管理,榜样带动等各项措施,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考风建设要加强考试纪律的宣传和监督。最近几年,大学生中请人代考,利用现代化的通信手段作弊的问题比较突出,既破坏了考试的严肃性和公平性,又助长了某些学生的投机心理。严肃考试纪律不仅是态度的问题,还涉及技术问题,各高校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关键在于提高学生心理保健的意识和心理调适的能力,为此,我们必须从几个方面考虑:

首先,要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帮助大学生完善自己的个性,形成健全的人格。提高他们应付压力、挫折和环境变化的能力,帮助他们顺利成长。要加强心理健康的宜传和普及工作,利用课堂、课外活动及各种宣传媒体,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的知识和心理调适的方法,使每个学生都关注自己和周围同学的心理健康状况,学会简单的自我调适及帮助他人的方法,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和处理问题,避免极端事件的出现。

其次,要优化教育环境,尽量减少不利于学生发展的负面刺激。要提高学校各级部门教职员工的“服务意识”。学生是教育的主体,也是学校各级教学管理部门的服务对象,一切工作都应有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解决好经济效益与服务质量的问题,服务质量、水平和学生需要的关系问题。倡导人性化的管理,尽量满足不同人群的不同需要。在学生学习、工作及社会活动的教育管理过程中,要倡导团队精神,解决好竞争与协作的关系问题,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竞争及竟争的后果,减少竟争的负面影响.

再次,要完善和巩固学生的心理支持系统。我们在调查中发现,许多同学在心理问题出现时不去主动寻求帮助,对获得帮助没有足够的信心,这会使处在危机中的同学备感孤独和无奈,加重心理负担。要鼓励和帮助学生密切与家人的联系,要创造条件、制造机会增进同学之间的相互了解和信任,亲情和友情可以使大学生在面临挫折和困境时获得精神支持,增强自信心。

(三)高校应该提供专业的心理辅导和学习辅导,为有心理障碍和学业不良的同学服务。

大学生心理问题调研篇4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压力;应对方式

前言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现代社会对人才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一方面,现代社会给人们带来了机遇与希望,但另一方面也充满了竞争和挑战,心理冲突、心理压力成为现代青年不可避免要面对的问题。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有着不同于一般青年更高的抱负和追求,面临更多的机遇同时也面临更多的挑战,他们承受的心理压力与冲突反而比同龄人更多。我国目前有在校高校大学生2000多万人,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如何,不仅关系到他们个人的发展与就业,同时也关系到民族和社会发展以及国家的未来。因此关注大学生的压力状态是非常必要的。大学时期是人生中的重要转折时期,它是人格发展、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由于大学生身心发展尚未完全成熟,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能力不强,复杂的自身和社会问题往往容易导致强烈的心理冲突,从而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而相关的科学研究都表明心理压力过大,容易导致生理方面的身体不适,心理方面的消极情绪甚至行为方面的过激。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四届学术年会2003年公布的大学生心理调查表明: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占16.37%,有某种心理问题的占34.9%。2004年7月4日的中国青年报一份调查结果显示:14.0%的大学生出现抑郁症状;17.0%的大学生出现焦虑症状;12.0%的大学生存在敌对情绪。由此,大学生的心理压力问题是我们必须要正视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文献回顾

压力是一个有多种内涵并在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学科中有不同定义的词语。1936年,“压力研究之父”,加拿大生理心理学家汉斯•薛利(HansSelye)首先将压力的概念用于生物医学领域,又于1956年将压力的概念引入社会心理学领域,并界定为令个体紧张的威胁性事件、突如其来的危险刺激情境。[1]自此后,有关压力的研究越来越多,不同学者亦从不同的角度界定压力的概念。

回顾1985年至2005年的西方文献后发现,这十几年当中,西方大学校园压力的类型没有明显变化。西方文献所报告的校园压力主要来自于学习、社会和情绪方面,或来自于个人方面。主要的学习压力源有考试、竞争、时间、教师、课堂环境和就业等,主要的个人压力源有亲密关系、父母关系、经济问题、人际关系、居住条件、外表等。[2]这与我国的研究基本一致,我国的研究发现大学生心理压力普遍包括学习压力、生活压力和就业压力三个方面。我国著名学者樊富珉等人在清华大学的调查显示,在校生活期间,个人前途、就业、学业问题、人际关系问题、恋爱问题、经济问题是困扰大学生的主要问题。[3]李虹等采用自制的《大学生压力量表》对大学校园压力的类型和特点进行了测试,发现大学校园压力的主要类型为:学习烦扰、个人烦扰、消极生活事件。[4]

与大学生压力研究的数量相比,研究生压力的研究显得不够。张月娟等研究发现,研究生承受的主要压力是学习负担重、就业升学压力、长期远离家人不能团聚、恋爱不顺利或失恋等。[5]陈江波研究发现,研究生压力由八个因子构成,即专业发展、论文要求、担忧未来、经济和相貌、人际孤单、学习任务等。[6]

国内外学者对于大学生心理压力来源类别的研究多集中在日常生活事件方面,认为日常生活事件是造成大学生心理压力的主要应激源,其中学习、就业、人际关系、恋爱、前途、经济等问题是出现频率较高的事件。但是这些研究各自的概括、归类方式不一样,没有统一的标准,导致研究结果不可比。[7]

也有很多学者对不同类别的大学生的心理压力做了比较研究,主要从年级、性别、专业、生源这四个方面研究了不同类别大学生心理压力的差异性:

(1)从年级特点分析,大多数西方研究认为一年级大学生的压力最大。然而国内的研究结果却和西方的大相径庭,学者们各有所执,没有形成普遍观点。(2)从性别角度讲,西方的文献基本都认为女生的校园压力要高于男生。我国的研究则发现男大学生的心理压力明显高于女生,但是在不同的压力源存在一定的差异。[8](3)从专业角度分析,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在压力方面有明显差别,理、工、医科大学生在学习、交往情感及总体压力感上高于文科大学生。[9](4)从生源角度分析,很多研究都显示农村学生的感到很有压力者超过城市学生;独生子女比起非独生女压力较小,应对方式也更健康。[10]

现有的关于压力应对的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在面临压力时更倾向于自己解决,采用积极应对方式的比较多。不太严重的压力,大学生自己也能解决。但大学生进行专业心理咨询的很少,如果遇到相对严重的压力事件,不去寻求专业援助是有害的。[11]目前对压力应对方式的研究方法与内容都比较单一,分类标准也不统一,大学生压力应对研究的实际应用价值缺乏,指导实践的作用不明显。

从以上对国内外研究的概述中可以看出,研究者们对大学生心理压力的问题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并没有达成统一观点,还需要学者们做更多更全面的研究与探讨。从研究视角上看,关于大学生心理压力的研究主要有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三种学科介入,其中社会学的视角比较缺乏,研究多以心理学的相关理论为依托,停留在个体的微观层面,缺乏社会学角色理论、社会化理论等对大学生心理压力的社会环境因素的探析。从研究对象上看,现有大学生心理压力的研究缺乏对大学生特殊群体的研究,对于大学校园中研究生、博士生等高层次群体的压力也缺乏探讨。本课题通过对大学本科生与研究生的比较研究来对现有研究作一个系统补充,以期完善现有对大学生心理压力的研究。

二、研究设计

(一)概念界定

心理压力在学界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但一般是指个体在环境中受到种种刺激,进而产生一种紧张情绪的心理状态。本文采用刘克善的定义,心理压力是个体对一定压力事件反映而形成的,并且是压力源、压力感和压力反应三者共同形成的综合性心理状态。[1]所以本研究主要从调查对象的基本属性、心理压力的来源、压力感的大小、面临心理压力的身心反应、应对方式等几个方面进行考察。

(二)资料收集方法

1.问卷调查法

本次调查选取的南京某大学是一所以农业和生命科学为优势和特色,农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工学、文学、法学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大学,比较有代表性。

总体为该大学所有在校学生,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获取样本,以学历层次为分层属性,在本科生和研究生中分别随机抽取1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各层次样本由多段随机抽样方法获得,第一阶段,以学校的宿舍楼名单为抽样框,以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在本科生和研究生住宿区分别抽取5幢宿舍楼;第二阶段,以每幢宿舍楼的所有宿舍名单位为抽样框,以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10个宿舍;第三阶段,进入每个宿舍,以床号为1、3的两名同学为研究对象进行调查。

2.访谈法

本研究将另外采取访谈法,选取10个个案,本科生研究生分别5名,以了解不同学历层次的大学生群体在心理压力上的异同。

(三)资料分析方法

1.描述性统计分析

本研究运用SPSS11.5软件对问卷调查资料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

2.个案编码分析

本研究采用编码法对10个个案访谈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

具体方法如下:第一组为学生学历层次编码,本科生用“B”表示,研究生用“Y”表示;第二组为个案编码,用“个案”的英文单词“CASE”的第一个字母“C”和个案排列顺序的序数组成;第三组为话题的编码,每个问题分别用Q1、Q2、Q3等表示。

例:“B-C1-Q1”表示某本科生(B)个案1(C1)对问题1(Q1)的陈述或看法。

(四)实施过程

本研究在收集大学生心理压力状况的相关资料时采用了问卷调查与个案访谈相结合的方法。问卷调查以南京市某高校所有在校大学生为总体,采取分层抽样的方法选取调查对象,实际发放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97份,有效回收率为98.5%。个案的被研究者是问卷被调查者中的10位大学生。调查对象基本情况见表1,在调查的197名大学生中,本科生100人,研究生97人,本科生中大一学生12人,大二学生37人,大三学生43人,大四学生8人;男生91人(占46.2%),女生106人(53.8%);文史类66人(33.5%),大农类89人(45.2%),管理类42人(21.3%)。

表1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三、调查结果

(一)总体状况

1.心理压力的大小

表2目前的心理压力大小

频数有效百分比(%)累计百分比(%)

压力非常大,以至难以忍受

压力比较大

一般

压力很小

完全没有压力

从表2的结果我们可以发现,有9名同学感觉“压力非常大以至难以忍受”,87名同学感觉“压力比较大”,压力感较大的同学比例(48.8%)接近一半,这说明现今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普遍承受着较大的心理压力。在不同学历层次的比较中没有发现明显差异,不论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群体,心理压力的状况都具有相似性,只有极少数学生(3.5%)认为自己压力很小或者完全没有压力。调查结果让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的现实:大学生已成为新的心理高压人群。

2.心理压力的主要来源

从表3可以看出,大学生心理压力的主要来源按顺序依次为个人前途与就业问题(33.7%)、学业问题(23.3%)、社交与人际关系问题(18.8%)、家庭与经济问题(12.5%)、异往问题(7.4%)、其他(4.4%)。

其中个人前途与就业问题、学业问题、社交与人际关系问题是当今大学生的三项主要来源。

表3心理压力来源频次分布表

选择次数选择次数占总次数的比例(%)

学业问题13323.3

社交与人际关系问题10718.8

异往问题427.4

个人前途与就业问题19233.7

家庭与经济问题7112.5

其他问题254.4

总计570100.0

从表4可以看出,67.0%的学生把“个人前途与就业问题”作为自己最主要的心理压力来源,前途问题成为大学生最主要的心理压力,这和许多前人的研究结果是相吻合的。不同学历层次的大学生在心理压力来源方面有很大的趋同性,但是两群体又具有较明显的差异。我们从表4中发现,78.4%的研究生都把“个人前途与就业问题”列为最主要的心理来源,而本科生的比例是56.0%,研究生中把前途就业问题当成最大心理压力来源的比例明显高于本科生。本人认为原因有很多,其中一方面是因为研究生群体中有相当多的人当初选择读研这条路时,是为了逃避大四的就业压力,在短短两三年的读研期间,他们不得不考虑出路问题,因为无处可逃,读完研仍需面对毕业就业问题。在处于第二位的学业问题上,研究生群体(29.7%)中的选择比例低于本科生(31.3%),在第三位的社交与人际关系问题上,研究生群体(25.9%)的比例更是明显低于本科生(40.8%),这说明随着年龄增长,经历的增加,个体逐渐成熟,面对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问题的适应性逐渐增强,研究生相对于本科生来说更少的人会为学业和人际关系问题烦恼。

表4本科生与研究生心理压力的前三项排名

第一位

个人前途与就业问题第二位

学业问题第三位

社交与人际关系问题

3.具体压力事件的心理压力的均值比较分析

经统计,大学生总体的心理压力均值约为1.76(在0-5分范围内),本科生的压力均值约为1.89,研究生的压力均值约为1.61。总的来说,本科生的压力感要大于研究生。在所列出的18项具体压力事件中,“亲人过世”带来的压力感(3.38)是最大的。死亡给人的感觉都是灰暗的、悲伤的、消极的,大学生正处于生命的黄金岁月,面对亲人过世这样的事件一时总无法接受,有的人甚至长期沉浸在悲痛中走不出来,给生活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这类突发事件对学生的心理影响尤其大,大学生在其成长的过程如果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往往会因措手不及而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因此,加强对人生事件的心理预期教育,让大学生学会理智对待是个很重要的课题。

除此,专业的就业前景(2.89)、对前途的困惑担忧(2.94)、父母对自己的期望(2.35)、理想与现实的冲突(2.56)、人生的意义(2.09)这几项的压力感都相对较大。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1.14)、对自己的身形容貌(1.20)等都产生相对较小的压力感。

社交与人际关系虽然是大学生主要心理压力来源之一,但调查结果显示该项目下列出的几个具体事件产生的压力感并不是很高。而通常被认为是一大突出问题的异往问题带来的压力感也相对较小。笔者认为这是由于随着当今大学生的观念日益开放,已普遍抛弃了过去封建保守的思想观念,能正确看待异往,并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异往问题。关于大学生恋爱的问题,大多数学生重视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在这种恋爱动机下,尝试恋爱的情况越来越多,受挫成为普遍现象,即使有压力,也只是阶段性的,大多能理性对待。但对于某些个体来说,异往引发的高压力感仍是不能忽视的。

我们从表5中可以看出,在学业问题、社交与人际关系问题、异往问题下列出的几项具体事件中,研究生的总体压力均值都小于本科生,这说明研究生在这些事项上感到的压力要小于本科生。

表5心理压力的均值比较分析

具体事件本科生研究生总体

学业问题期末考试1.900.851.38

英语四六级2.221.391.81

考研1.921.241.58

社交与人际关系问题与同学朋友的相处1.200.801.01

与宿舍成员的相处1.080.690.89

与老师辅导员的相处1.170.941.06

异往问题失恋1.551.381.47

暗恋1.230.781.01

个人前途与就业问题专业的就业前景2.773.012.89

对前途的困惑担忧2.922.962.94

家庭与经济问题家庭经济状况1.511.631.57

父母对自己的期望2.472.222.35

其他问题亲人过世3.293.503.38

丢失财物1.491.031.27

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1.161.121.14

对自己的身形容貌1.371.031.20

理想与现实的冲突2.542.582.56

人生的意义2.311.862.09

事实上,访谈的内容也显示出类似的结果。

“现在当然有压力啊,最大就是学业啊。我们课多得要死,痛苦啊。还有就是宿舍人际关系。上学期还好了,但这学期开始老有一些摩擦,很烦人的。”(B—C1—Q2)

“学业压力挺大的,考研的时候感到压力最大,这是我整个大学阶段最难熬的一段时间”(B—C4—Q2)

“有压力,但是不是特别大,和本科时候比没很大变化,现在主要是就业方面的压力。前途未卜的感觉。学业方面比本科时还轻松一些,没什么压力。”(Y—C7—Q2)

“人际方面也有些,不过是很轻微的,有些小摩擦一两天就没事的。”(Y—C8—Q2)

研究生在学业和人际方面的心态明显比本科生从容。

但是在个人前途与就业问题方面,研究生感到的压力就要大于本科生了。

“就业压力挺大的,当初是保送上的研究生,觉得读个硕士挺不错的,但是农业院校的农科专业就业前景渺茫,怎么能不担心。”(Y—C10—Q3)

“压力肯定是有的,还比较大,还有一年研究生也要毕业了,不知道何去何从,看当初的同学现在混得已经很不错了,自己还一无所有……”(Y—C8—Q3)

(二)大学生面临心理压力的身心反应

通过对大学生面对压力时的心理和身体反应的调查,我们发现,本科生与研究生在这方面的差异不大,大学生面对压力时经常出现的身体和心理反应有:头痛、头昏、睡眠障碍(失眠睡得不稳、噩梦等)、胃口不好、烦躁、焦虑、感到孤独苦闷、感到坐立不安、心神不定等。大多数学生因压力产生的不良反应都处于轻度及轻度以下水平,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达到了中度甚至偏重、严重水平。这说明现在大多数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还是较强的,但我们不能忽视了那些少数。

表6面对压力的主要身心表现频次分布表(%)

从无轻度中度偏重严重

头痛、头昏或身体其他部位疼痛38.148.210.22.01.5

健忘,记忆力下降27.457.910.73.01.0

睡眠障碍(失眠、睡得不稳、噩梦等)31.540.117.37.63.6

肠胃不适,感到恶心、胃口不好44.237.113.74.11.0

感到坐立不安、心神不定34.043.714.25.62.5

感到孤独苦闷32.042.618.83.03.6

烦躁、焦虑,神经过敏,容易激动32.042.618.83.03.6

对事物提不起兴趣21.353.816.25.63.0

感到做任何事情都很困难38.643.111.75.61.0

大学生心理问题调研篇5

关键词: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对策

一、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表现

近年来,研究生教育由精英培养模式逐渐向大众模式过渡,使得研究生面临的各种压力不断增加,同时,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因经济问题产生的自卑心理。二是学业压力导致的心理焦虑和恐惧。三是因情感问题产生的心理孤独。四是人际关系引发的抑郁。五是就业问题引发的忧郁心理。

研究生群体比较特殊,是一个高知群体,相对本专科生而言,他们思想、年龄、心理差距较大。资料显示,研究生整体心理健康状况良好,但有心理问题的人数逐渐增加。曾有研究进行了调查,抽取对象约200多名研究生,其中多数研究生有心理问题倾向,甚至一部分研究生存在明显的心理问题。全国范围来看,很多研究生出现跳楼自杀、宿舍自杀等情况。笔者对已有调查进行梳理,认为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主要表现为:精神焦虑、情绪抑郁,导致人际交往困难、自我封闭等心理问题。若不及时疏导、解决,极有可能对研究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严重影响。

二、研究生产生的各类心理问题及原因分析

1.经济压力导致的心理自卑。无收入是研究生产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的学生,背负着沉重的经济负担与心理负担。有的家庭虽然支付得起,但研究生已到了自食其力的年龄,再向家长要钱实为难以开口。大多数学生为经济问题担心、不自信甚至封闭。

2.学业压力导致的恐惧心理。研究生阶段学习压力比本科阶段更重,对学术论文、学位论文要求更严。有高校规定研究生在读期间,必须以学校名义发表几篇学术论文才能顺利毕业。而论文版面费对在职人员来说实属不易,对大多数在校生来说难度更大。完成学业,为版面费发愁,对没有经济收入的他们来说,无疑压力重重。

3.情感压力导致的内心孤独。在读研究生为学习苦战,没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大多已到结婚年龄,择偶范围狭小,经济却不独立、学业压力大,在恋爱问题上进展不顺利。有些已婚研究生甚至和配偶长期分居,产生心理孤独。

4.人际交往障碍导致的精神抑郁。在校研究生一方面希望与人亲近,但另一方面又害怕与人交往,缺乏自信。不少研究生猜忌心理严重、敏感多疑、内心脆弱,长期处于相对封闭的环境,但又个性清高,自我限定交往范围,尚且缺乏沟通技巧和交往能力,从而产生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危机,陷入不良的心理状态。

5.就业压力导致的情绪焦虑。一是研究生人数日渐增多,使就业风险明显加大。二是本科生也大幅扩招,导致不容乐观的就业形势,给将要毕业的研究生找工作带来压力。其实,大多数人读研是想改变就业现状。经过三年研究生学习,就业形势却仍不乐观,导致他们产生极大的心理落差。

三、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1.改善基本生活条件。研究生的基本生活得不到满足,很难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学习研究上。一方面,学校应和社会结合起来多渠道地设立奖助学金等,使研究生顺利毕业。另一方面,学校应该增设研究生勤工助学岗,帮助树立自立意识和自信心,减轻研究生的心理压力。

2.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近年来,但研究生群体中表现出来的心理问题日益突出。高校应高度重视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将其放到与本科生同等重要的位置上,纳入教育教学的体系。

3.研究生自身需提高心理素质,学会自我调适。不少研究生缺乏心理健康知识,不愿寻求帮助,甚至抵触外界,有的甚至也对外隐藏自身心理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都值得研究生自身引起重视,需要研究生群体不断调适自身心理,积极掌握健康的心理知识,建立合理的自预机制。

4.完善各项保障机制促进心理健康教育。重视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更要完善各项保障机制。一是开设心理健康教育、人际交往等系列课程,让其了解心理健康基本知识,提高心理健康调适能力;二是组织开展心理健康问题交流、研讨及心理咨询活动;三是建立训练有素、专兼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对研究生的心理状况及时把握、有效预防。

5.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不少研究生心理问题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就业期望与现实存在较大差距。要改变现状,就要重视研究生的职业生涯教育,帮助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就业观,做到理智择业、就业。

此外,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如举办体育竞技比赛、学术报告、社会调研及文娱等,也可以使研究生在参与过程中释放心理压力,减少心理问题。

参考文献:

[1]孙新奇.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以兰州大学为例[D].兰州:兰州大学,2012.

大学生心理问题调研篇6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心理健康 教育 综述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5.10.081

Review of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Research

ZOU Yan, DENG Li

(Suzhou Tourism & Finance Institute, Suzhou, Jiangsu 215104)

Abstract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in the case of the current vocational students employment pressure, increasing competitive pressure, there are more psychological health problems, in this context, how effective vocational colleges conduct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topic in the field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Currently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n China is still at an initial stage, regardless of the number of relevant research level, or depth level there is a big shortage, far from meeting the needs of student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s. In th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problems more serious Higher Colleges of circumstances, is necessary to strengthen research in this field. In this paper, the existing research results conducted a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the analysis, hoping to clear the status quo of existing research, a good grasp of the subject of research trends, enabling it to better carry out academic research to provide some guidance on this subject.

Key words vocational colleg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review

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起步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而国内对于这一课题的研究更晚一些,笔者在万方数据库中检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关这一课题的研究基本上集中21世纪之后,具体到高职院校这一细分领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更是最近几年的事情。随着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高职学生数量不断增加,高职院校成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凸显,很多学生在校期间以及毕业工作以后,都表现出来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这客观上要求学者加强这一课题的研究,为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更好开展提供充足的理论支撑。通过对目前国内外学者关于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的文献进行梳理分析,可以将现有研究成果归纳如下。

1 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现状研究

之所以高职院校心理健康这一课题成为教育领域一个研究热点,主要就是这些年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突出,这使得学者开始关注以及研究这一课题。对于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现状的研究,有学者侧重于主观经验层面的总结归纳,有的学者侧重于实践调查。学者张兵、谢德光等,选择了问卷调查的方式来进行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分析,通过选择重庆市5所高职院校1万多名大学生进行了心理健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绝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学生心理状态良好,存在中度以上心理问题的学生所占比例非较低,但是与此同时,绝大部分的学生又都有一定的心理问题。从高职学生个体特征来看,不同群体有着不同的心理状况,女生有心理问题的比例要高于男生,农村学生心理有问题的比例要高于城市学生,单亲家庭学生心理有问题的比例要高于的双亲家庭。学者武媛对高职学生的心理状态进行了概括分析,认为由于家庭、社会、学校以及自身的各种影响因素,导致了高职学生群体普遍存在焦虑、自卑、消极等心理问题,即普遍上都处于一个心理亚健康的状态。刘瑞玲选择了潍坊职业学院、山东交通职业学院这两个高职院校进行具体分析,通过基于心理健康症状自评量表的调查,发现一半以上的大学生都存在一定的心理健康问题,这其中抑郁因子、人际关系敏感因子、焦虑因子等排在首位。张晓冰,王丽霞对三明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研究,通过调查发现该校学生有10%左右具有轻度心理健康问题,被调查学生中在敌对以及恐惧两个因子方面存在比较突出的问题,同时不同年级、性别的学生群体在心理健康维度呈现出来明显的差异性。学者关于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广泛研究深刻地揭示出目前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这凸显了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迫切性。

2 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的研究

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是多元化,对这些影响因素进行全面而具体的把握,这是做好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性以及前提性工作。对于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的研究方面,目前定量研究以及定性研究都有,定性研究方面,学者胡华北通过对安徽省合肥地区2400名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分析,发现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专业满意情况、个人的自我认知、家庭情况、人际交往能力、生活自理能力等等,这些方面的问题极大地影响到了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那些专业满意度差、个人认知水平低,家庭状况不良、生活能力较差、人交际关系能力较弱的高职学生更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这说明了上述影响因素与高职学生心理健康之间的内在联系。学者刘俊娉以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南区基础部心理健康教育中心2012级五年制高职生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心理健康状况调查,通过调查发现,人口学因素、生源地、家庭条件、学习情况、人际关系等都会影响到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情况。定性方面的研究,学者周婷将目前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归纳为人口特征以及自身性格层面的缺陷,举例而言,自我评价的缺陷、自卑、缺少交际能力等等,除了性格层面的缺陷之外,还有学校教学环境不理想、社会就业压力较大、家庭教育滞后等等。从上述分析来看,导致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是非常复杂的,这就要求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需要围绕这些因素,制定切实有效的教育措施以及策略,力争全面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3 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体策略研究

针对目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的具体影响因素,很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以及视角进行了探讨,从国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情况来看,国外在此方面不仅仅是理论研究起步较早,同时在具体实践方面也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探索。理论研究方面,学者莫里斯、利夫顿等学者编撰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测量》、《大学生心理学》等书籍以及期刊,全面而具体地探讨了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并提出了具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从实践方面来看,目前西方国家大学生心理咨询室属于学校的常设机构,学校都配备了专门的心理咨询师来负责对于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同时在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也相对规范,建立起来了心理咨询师的认证上岗制度。国内学者在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的研究方面,很多学者也进行了不同角度的探讨,学者黄天贵、蔡小丽认为高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就是要高度重视这一工作,为这一工作的开展提供良好的支持以及保障;围绕高职学生的身心特点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设计,确保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丰富以及完善,注重发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作用。学者朱昆阳认为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做到有的放矢,注意针对学生的具体心理健康问题,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重点就是要让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健康意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适方法,培养学生自信心、积极乐观的情绪、学会做时间的主人。学者余庆兰探讨了拓展训练在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认为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要注意利用好拓展训练这一手段,根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确定拓展训练内容以及形式,让学生在拓展训练中,治愈心理健康问题,保持心理健康的状态。林琳,柯晓扬,袁忠霞等认为高职学校心理教育本身是一项系统性很强的工作,需要从心理健康预防保健体系、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健康档案、心理健康师资培训、心理健康拓展训练等多个方面着手,综合运用好这些手段来全面的提升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学者刘淑霞,周兰桂,曾郁林等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探讨了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策略,认为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关键是要运用好积极心理学这一理论,根据积极心理学的要求,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面对所有的学生,教育者要用平等、开放、发展的理念来看待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问题,给予学生足够的信任,开展真诚的沟通,高职学生心理健康不仅仅是要破除心理障碍,同时还要形成积极向上的心理健康状态,通过正面情绪的引导帮助高职学生保持心理健康。也有学者从心理健康教育主体角度进行了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的探讨,认为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个体等多个主体的不断努力,形成一个立体化、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才能够最大限度地提升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效果。

综上所述,目前学者对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基本上以理论研究为主,实践研究、定性研究、微观研究比较少,既有研究依然不够全面、不够深入,既有研究的不足凸显了对这一课题进行深入研究的必要性。本文对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一课题现有的研究进行了一个全面综述,总结了这一课题的现有研究成果,同时基于这些研究成果分析这一课题的研究趋势,希望能够给学者未来关于这一课题的研究指明一个方向,提升这一领域研究成果的实效性以及针对性,从而为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

参考文献

[1] 张兵,谢德光,谢玉兰.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1).

[2] 陈桂兰,张秋艳.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研究――以厦门城市职业学院为例[J].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12(4).

[3] 武媛.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现状与教育模式[J].中外企业家,2015(9).

[4] 张晓冰,王丽霞.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与分析[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3(3).

[5] 胡华北.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现状、差异及影响因素调查研究[J].科教文汇,2013(27).

[6] 刘俊娉.五年制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影响因素研究[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15(2).

[7] 聂淼.高职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调查与分析[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28).

[8] 周婷.高职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探析[J].才智,2014(9).

[9] 刘瑞玲.心理健康教育是高职教育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潍坊高职院校大 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分析[J].职业,2015(8).

[10] 林琳,柯晓扬,袁忠霞.提升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思考[J].教育教学 论坛,2014(18).

大学生心理问题调研篇7

关键词:  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来源;对策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我校研究生教育事业进入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2007年在校全日制研究生已突破1800人,比2001年的427人增长了3.2倍,医学研究生教育实际上已经由精英型向普及型发展。在目前的社会环境下,作为医学研究生面临着各方面的压力,这些压力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心理健康。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他们是否能够完成“治病救人,救死扶伤”这一神圣天职,关系到人民的生命和健康。因此,笔者拟结合我校研究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分析产生心理问题的来源和成因,探讨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为加强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

    1  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现状

    研究生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现,研究生群体中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比例逐年上升,一些高校心理门诊接待的学生中,研究生比例已经接近50%[ 1 ]。笔者在2年的研究生辅导员工作间,切身感受到部分研究生因面临着种种压力而出现一些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我校研究生近两年来也出现一些因为心理健康问题而无法完成学业事例。2006级一名女性硕士研究生,因学习压力过大,而回避回忆研究生阶段的事情,表现出强迫和烦躁情绪,无法继续学习,导致退学;2005级一位博士,由于课题以及家庭原因的压力,出现了焦虑、强迫和人际关系敏感等症状,无法完成学业,只能推迟一年毕业。

    相关资料报道,2002年第三军医大学对该校264名研究生进行心理健康测试和分析,发现有11.7%的军医大学研究生存在着轻度的不良心理反应,2.3%有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某医科大学一男性硕士生因长期心理障碍得不到疏导而发展成一种变态心理,装扮成女生窜至另一所高校女生澡堂偷窥而受到相应的教育和处理;2006年3月有关“复旦研究生虐猫”的帖子在网络上也广为流传。一些医学院校对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现状的调查表明,约17.17%的医学研究生存在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恐惧和偏执。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差于国内常模,但优于大学生常模和非医学研究生。此外,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还具有女生差于男生,硕士研究生差于博士生,二年级研究生差于一、三年级的特点[2]。

    2  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来源及成因

    2.1  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来源  研究表明,学业、就业、经济、婚恋、人际关系、沟通能力及方法、环境适应能力是医学研究生压力的主要来源。某高校对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结果表明,医学研究生最大的心理压力来自于学业,其次是就业、经济、婚恋和人际关系等问题。青年咨询网的调查结果也显示,影响研究生的主要心理因素是就业、学业、情感问题,与本调查结果基本相近。国内一些学者的研究也持类似结论[3]。

    2.2  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

    2.2.1  竞争压力大  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成因是竞争压力太大。这主要是来自学业、就业和经济压力。从对医学研究生的学业要求来看,医学研究生承担着比其它类型研究生更大的压力。我校硕士研究生的课程考试按《福建医科大学研究生课程学习管理规定》的要求执行,课程考试合格并取得规定的学分数,方可申请学位论文答辩。在学期间,有两门学位课程考试不合格,经补考合格者,或有一门必修课程考试不合格,经补考仍不合格者,可参加学位论文答辩,但不得申请学位。从笔者担任2年来的研究生辅导员经历发现,大部分同学反映学习压力过大,特别是临床学院的研究生,从开学初就每天晚上坚持晚自习。我校每年因为外语考试成绩、课题研究成果、数量,还有学位课程成绩这些硬指标没完成而没取得学位的平均有20多位同学。随着高校对研究生毕业要求的提高,如研究生必须在统计源期刊发表文章,博士研究生必须发表SCI论文,学业压力更大。同时,目前研究生的就业矛盾已是普遍存在的问题。研究生人数逐年扩招,竞争随之加剧。而作为学历高的研究生而言,他们承受的经济压力更大,求职的心理期望值也更高。相当部分研究生当时考硕、考博的目的就是为了暂时规避就业矛盾,希望高学历可以换来更好的就业机会。但是当他们刚一入学就会发现就业的竞争逐年激烈,不一定能达到他们的期望值。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势必造成他们心理落差,但此时,他们已没有再逃避就业的退路,那些不能正确调整心态、准备定位的研究生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在多重压力的交互作用下,医学研究生的压力越来越大,心理负荷日趋沉重,造成了过重的思想和精神负担,如果不能正确对待现实和及时调整自己的精神状态,势必影响研究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大学生心理问题调研篇8

关键词:小学生;数学成绩;心理健康

1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的研究

目前国内外教育家、心理学家、政府官员等对于小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视日益剧增,尽管当前的物质条件要远远优于昔日的水平,但是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水平却每况愈下,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Rtter对伦敦市区小学生进行问题行为调查,发现15%的小学生存在心理问题;AffordD.R对加拿大渥太华小学生的调查得出16.5%的小学生有心理问题。我国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显示,我国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比较低下。李晓晨选择南宁市851名五、六年级小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利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对被试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有16.92%的小学生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其中有2.82%的学生存在较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2000年对北京、河南、重庆、浙江、新疆五个不同地区的16472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的调查发现,小学生有异常心理问题倾向的比例是16.4%,有严重心理行为问题的比例是4.2%。小学生心理健康状态存在着年龄、性别以及年级等方面的差异。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俞国良教授等人的调查与研究发现,小学生的心理行为问题主要包括学习、自我、人际关系和社会适应等方面,这些问题因年级不同而表现出差异。此外,值得关注的是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要低于初中生心理健康水平。高屹等通过调查北京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得出与传统研究不一致的结论,一般认为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比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要低,但相反的结果是,初中生除了学习上的困扰比小学生大,心理健康水平总体上明显比小学生高。目前我国对于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第一,调查的检出率普遍较高且差异较大,其检出率的平均值,有的在10%-20%之间,而有的则高达60%-70%。第二,使用的心理健康标准较不一致,但大多采用的量表为心理问题或症状检出量表,带有明显的临床诊断性质。第三,目前研究使用的工具大多是从国外引进的量表,不一定适用于我国本土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水平检验。

2小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的研究

在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方面,大多数学者认为家庭、学校、社会及个体生理、心理状况等是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林崇德(2001)认为,在我国中小学里,影响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一是人际方面的互动关系问题,如学生和老师之间的关系问题、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问题、同学之间的关系问题以及其对异性看法的问题等;二是自我认知方面的问题,如自我评价过高或过低的问题和自制力问题等;三是学习方面的问题,如学生的学习压力过大、出现学习障碍和学习困难问题以及由于各种原因产生厌学的问题等。家庭是小学生社会化的起点,小学生不但在其中进行着社会化,而且还以家庭为基地,与外面环境相互作用,在这些相互作用中,小学生得到了发展。因此,家庭作为小学生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其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意义深远。汪莹(2001)认为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1)物质的丰裕导致现在小学生的刺激阈发生了显著的变化;(2)由于父母工作忙于,大部分孩子由祖父母负责教育和培养;(3)目前大部分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因为缺少玩伴,故其在班级集体活动中会表现出自私和缺少合作精神;(4)大部分家长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因此会对孩子产生过高的期望和希望;(5)现在的小学生能力普遍较强,个别学生的自我表现欲过强。数学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执行者,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也存在着一定的影响。美国全国教育联合会在《各级学校的健康问题报告》中指出,教师的态度和行为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他们对于小学生心理健康产生的影响比传染性疾病更为严重。报告还指出那些脾气暴躁、言语和行为很难自制、说话讽刺刻薄或喜欢谩骂学生的教师不应该继续在学校从事教育活动。

3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

关于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刘宣文(2003)通过对某中学学生进行理性教育实验研究发现:(1)理性情绪教育对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自我概念和增进学生的情绪稳定性有良好的促进作用;(2)理性情绪教育课程十分适合正在成长中的青少年,尤其适合作为学校实施、推进发展性辅导的重要课程。许言午等(2003)研究表明,学校教育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知行不一”的问题,学生心理问题未引起足够重视,心理教育意识淡薄,缺乏系统研究,是小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各科任课教师,依然把自己的社会角色定位在知识的传承上,对所教班级学生的心理状况,一般不会做深人细致地研究。教师忽视和不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一旦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教师不会反思出现问题的原因,不会思考自己的教学态度和教学行为对其学生的心理健康是否造成影响,而是将责任推给心理辅导老师和班主任。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教师应当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进自己的教育教学中去,从而解决学生发展中出现的心理问题,也就是说,不关心学生健康心理地形成。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占有时间最多的活动,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校的全部课程里,有时间和空间上的优势,可以使心理健康教育得以全方位的展开。

作者:于春阁 单位:吉林省大安市泰山小学

参考文献: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