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小学生德育的重要性8篇

时间:2023-08-08 09:22:37

小学生德育的重要性

小学生德育的重要性篇1

【中图分类号】 G6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21―0018―01

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规律,采用言教、身教等有效手段,通过内化和外化,发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几方面素质的系统活动过程。

一、小学生德育的重要性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是祖国的希望。可是由于年龄小、知识少、阅历浅和缺乏社会生活经验,又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正处于人的发展的基础阶段。儿童的品德行为正处在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阶段,可塑性强,只要正确地引导,就能促进儿童向健康的方向发展,变得更加优秀。反之,如果在德育的某一环节上出现偏差,则将使儿童向不良的方向发展,就成了大家眼中的“坏孩子”。因此加强小学生的思想教育是摆在我们学校和家长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思想教育必须从小学生抓起。它对于人品的养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让小学生及时了解思想道德的内容,他们就可以用它来规范自己的行为,指导自己的行为,知道自己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对他们的一生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小学生德育的实施策略

小学生思想品质受多方面的影响,所以,学校、家庭、社会必须共同参与、相互配合、形成合力,才能真正完成学生良好品德形成这一艰巨的任务。

1. 学校方面。小学生喜欢模仿老师的言行,因此教师要注意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水平,牢固树立热爱教育、献身教育的信念。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学校对教师的评价要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把政治理论水平、育人效果、师德作为衡量教师的重要内容,而不要单一凭分数论高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该把班主任单独评议改成与自评、互评、家长评议相结合;缩短评议时间,及时与家长沟通。保护学生自尊心,培养集体荣誉感。发现好的学生及时表扬鼓励,对差生不体罚、不歧视,尊重爱护他们,使他们克服自卑心理,在集体中充分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让他们看到希望,感到有了前途,有了奋斗目标,有了人生价值,认识到个人成长离不开集体,要为集体的荣誉而奋斗。良好的环境,正确的班风、学风对小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很重要。当然,学校良好的环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它需要教育工作者长期不懈的努力,采取“积土成山”“积水成渊”的教育方法,使学生“积善成德”,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我们常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思想教育,但学生对于实际的意义不甚明确,我们不仅要从理论上对学生进行教育,而更应该教育学生知道什么样的行为才算是爱国主义。要让学生知道要爱国,首先要爱家乡、爱学校,让他们从小事做起。教师要引导学生创建优美的校园环境,让学校内的一草一木都成为我们教育学生的阵地,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只有教育的思想正确,把学校德育摆在重要位置,才能把学校真正办成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基地。

小学生德育的重要性篇2

中小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应该及时把握当前中小学生的德育重点,使中小学生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崇高的理想和追求,增强他们勇于前进和创造未来生活的信心。

一、对中小学生开展德育的意义

一个国家有自己特有的文化,在一定的社会氛围中会形成一整套道德、价值观念体系,作为文化传递工具的德育课程,是向中小学生传递符合国家发展要求和时展要求的思想、政治、道德观念。而德育是人特有的存在方式,人为德不立,这是人性的最重要的一种标志,也是人在社会群体中生活的一种情操的追求与修养,也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最基本的需求。对于国家来说,德育是一个国家理政的旗帜,也是一个民族向前发展的向导,是民众共同营造良好社会氛围的精神基础。对于中小学教育来说,德育工作是对中小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工作之一。对中小学生进行德育,启迪学生智慧,陶冶学生情操,培养中小学生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在对中小学生进行“传道、授业、解惑”的课堂教学的同时,对中小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激励学生爱国、爱人、爱劳动。

二、加强中小学生德育的方法

1.注重学校教育,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素质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时,应尽量避免理论的说教。中小学生经过了多年的“填鸭式”教育,对理论的说教或多或少有厌倦或逆反心理,教师可采用对学生进行实践锻炼的方式,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鼓励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对中小学生进行德育的同时,教师也应不断进行自我完善,提高个人修养,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老师以高尚的人格,博学多才的品德赢得学生的认可,共同在校园中营造一个文明、高尚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德育的力量。

2.强化理想教育,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德育也是一门艺术,也需要“留白”。德育艺术的“留白”不是说留下空白,什么都不说,而是把学生看成德育的主体,把他们当作动力之源、能力之源。他们是受教育者,同时也是教育者,依靠学生的内驱力,发展学生的向善天性,释放学生的个体潜能。同时,教师要对学生进行辅导,和学生进行深入的交流,当学生的理想目标与现实差距较大时,要对学生进行善意的提醒,指导学生结合现实,制订切实可行的目标,并为之付出持之以恒的努力。教育学生以坚韧的心态,面对可能出现的困难与挫折,追求理想,完善人生,实现卓越。

3.重视家庭教育

中小学生德育的开展,还离不开家庭教育。对于家长来说,要密切关注中小学生的成长,多与孩子谈心交流,成为孩子最信赖的人,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家长要加强自身修养,在日常的生活中,言传身教,给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有意识地培养孩子活泼、开朗、勇敢、进取的性格,培养孩子良好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树立公平的现代意识。

三、结语

除学校的常规教育、家庭教育外,还要让中小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等活动,让中小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培养正确的政治观点、道德情操、价值观念和文明行为。总之,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加强中小学生德育,关系国之未来。

参考文献:

[1]刘新庚.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高建国.科技发展与思想政治工作[J].发展论坛,1998(4).

小学生德育的重要性篇3

一、凡事以身作则,作学生的好榜样

教师以身作则的教育价值在于:教育者用自己的行为举止,向学生具体而形象地展示出道德规范,来证明言教的正确性和可行性,从而形成了学生坚定的道德信念、道德意志。教育家李镇西认为:“教育是师生心灵和谐共振、互相感染、互相影响、互相欣赏的精神创造过程。”小学生的模仿能力极强,教师的思想作风、言谈举止、衣着打扮等,都会在潜移默化中成为孩子最真实最直观的教材。伟大教育家陶行知说:“我们最注重接近,人格要互相感化,习惯要互相锻炼。”班主任凡事以身作则,学生每天耳濡目染,逐渐仿效,慢慢地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

二、坚持爱心教育,端正学生的思想行为

由于小学生的自控能力比较差,在他们成长过程中,难免会犯一些错误。班主任在进行教育时,应建立在对学生关心爱护的基础上,以诚恳的态度,热情的关怀,去帮助和引导学生改正缺点。对学生来说,教师的爱是一种神奇而又伟大的力量。师爱可以诱发学生产生巨大的动力,并自觉、主动地沿着教师指出的方向前进。著名教育家李镇西说:“教育是心灵的艺术,爱心是教育的灵魂。”作为班主任,对犯错误的学生该用爱心去感化他们,满腔热忱地关心、帮助他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诚感人、以理服人,端正学生的错误思想和行为。

三、密切家校联系,及时掌握学生思想动向

小学生德育的重要性篇4

中小学德育衔接问题策略一、引言

因为中小学生成长的阶段性决定了德育过程的阶段性,身心发展规律决定了个体品德发展的顺序。德育总体目标的实现离不开阶段性德育目标的实现。中小学德育目标体系的分解与组合必须体现这一客观规律的要求。学校德育必须把握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循序渐进的建立相应的衔接机制。教育部曾在2005年颁布《关于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意见》,并明确提出:“我国中学和小学各阶段的德育目标划分还不够准确,目标安排不尽合理,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简单重复和脱节等问题。加强中小学德育衔接,整体规划德育教育,要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作用,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举措和必然要求。

二、中小学德育衔接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德育目标定位不准

德育目标对德育内容规划、德育途径和德育方法的选择起到重要的统帅作用,体现了教育者对教育对象在德育过程中要实现的预期目标的规划与设计。它影响着德育实效,是德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结合教育实践和中小学德育纲要要求,笔者发现中小学不同阶段的德育目标截然不同,但总体考虑较多的是社会要求,缺乏对学生本身需求的斟量,不能将两者有机结合。德育过程中学生参与较少,中小学德育活动的开展因缺乏明确指导,没有明确的德育重点和阶段性目标,只能凭经验行事,从而导致学生的道德认知与具体德育生活中行为不一致,德育目标成为一纸空谈。

(二)德育内容与实际脱节

德育内容是实现德育目标的重要体现,是德育目标的具体化,是实现德育目标的重要载体。实际德育过程中德育内容与实际脱节首先表现在德育内容与学生的成长阶段脱节。固然,中小学不同阶段的德育内容,像爱国主义、家庭美德等不可能完全不重复。但德育内容必须遵循由浅入深、由低到高循序渐进的顺序。但高中阶段的德育内容与初中德育内容重复甚至倒挂的现象依旧存在。德育内容不仅缺少新意而且还严重影响了德育实效。其次,德育内容与时展脱节。科学合理富有阶段性的德育内容既继承了优秀传统又能与时代紧密结合。审视中小学德育内容不难发现德育内容更多的强调继承传统美德,能够反映时代气息的却很少;空谈理想追求的多,立足生活实际的少。信息社会使学生的信息获取能力超过了他们对信息的甄别能力,而学校德育工作在尚未做好充分的准备好。

(三)德育评价流于形式

中小学校依据相关教育方针、德育法规和德育目标,结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科学运用各种德育方法,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德育成效进行价值判断,为德育决策提供依据,保证德育目标的实现即德育评价。构建中小学衔接的德育评价体系是保障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方法等有效衔接的关键。新时期中小学德育在德育评体系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德育评价的内容和标准单一,许多学校由于每年的德育评价工作都与升学考试时间同步,教师偏重对学生智育的考核,对学生的德育评价只依据《学生行为规范》《学生守则》等,其他方面体现较少。另外,是德育评价体制主观性强。对于中小学各学段的德育大纲规定因为缺少考核而很少付诸实践,总结性、鼓励性的评价较少。

三、中小学德育有效衔接的策略建议

(一)明确德育目标

德育目标的衔接是中小学德育衔接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小学德育目标要明确,避免出现偏重高标准、大口号的目标要求,要根据不同阶段的学生年龄特征、身心发育特点、理解能力进行分层确定。做到德育目标整体性与层次性的统一,阶段性与有序性的统一,现实性与导向性的统一。前后相邻学段德育目标内涵要保持渐进梯度和内在联系,依序构建中小学不同阶段学校的德育细则,建立相对稳定的学校德育体系。例如,对于爱国主义教育要一以贯之,小学阶段要让学生知道自己是中国公民,认识祖国地图,会唱国歌,尊敬国旗、国徽。到了中学阶段要让学生热爱祖国,关心祖国,了解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德育目标既符合现实又要有导向性和前瞻性,既立足现实又面向未来;既遵循学生的成长特点,还要从新时期的社会实情出发。只有从现实出发,照顾到大多数人,才可能引导学生向更高的德育目标发展。

(二)完善德育内容

德育内容是实现德育目标而安排的教学内容,是德育目标的具体化。做好中小学各阶段德育内容的衔接是学校德育衔接工作的关键。德育内容要围绕德育目标,立足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和思想品德发展规律,构建层次清晰、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的德育内容。要进一步完善教材内容和大纲要求,体现阶段性和层次性和衔接的连贯性。教育者要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知识结构,使德育内容与学生的成长阶段相吻合,循序渐进,避免跨度过大,每个阶段的德育内容要落在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发展水平的“最近发展区”。德育内容要完整,要形成德育内容的合力,要螺旋上升,避免简单重复。耐心、细致的教育学生,要善于抓反复,抓衔接,使其呈波浪式前进。最后,德育内容要与时代相结合。德育内容与时代相结合,与时俱进,与社会现实和学生实际相联系,才能提高新时期解决中小学各学段德育衔接问题的实效,对中小学生进行基本的道德信息教育,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侧重于对学生进行信息甄别教育,教导他们对信息进行理性思维,坚持正确道德立场。

(三)构建德育评价体系

德育是个系统工程,中小学德育是一个整体,中小学德育的衔接需要建立连贯而又层次清晰的德育评价体系。中小学要各自学段的学校要有自己的德育评价、班级德育评价和学生品德评价。学生品德评价是核心,班级德育活动评价是重要内容,学校德育工作评价是重要手段。学校领导抓班级德育工作评价,班主任要抓学生品德素质评价。发挥评价系统功能是促进学校德育工作整体优化的根本保证。结合学生年龄特征和品德形成规律,一方面要考虑德育培养目标的阶段性和层次性,另一方面要考虑相应学段德育的连续性和递进性,力求实现德育评价的有效衔接。教师评价要有意识地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反思,通过师生、学生之间的共同学习和交流,使同学发现自我,学会欣赏别人,引导学生既注重学习又重视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意见. 2005-4-20.

[2]叶雷.论大中小学德育有效衔接的概念与标准[J].皖西学院学报,2011,(6):22-25.

小学生德育的重要性篇5

关键词:德育;实效性;教师;学生;策略

小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是祖国的未来,是祖国的希望。小学生的素质尤其是思想政治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民族振兴的伟业能否实现。长期以来,通过各方面努力,小学德育工作取得很大成效,为我国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我国小学德育工作、德育的实效性还有待提高。本文主要探讨了小学德育的现状以及提高小学德育实效性的具体办法。

一、小学德育实效性的现状和原因分析

1.小学德育实效性的现状

(1)教师和家长重智育、轻德育

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很多教师和家长只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如何,很少关心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往往忽视了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导致了德育很难落到实处的情况。

(2)小学生有严重的逆反心理

很多教师发现,学生对教师组织的各种形式的思想教育活动总是持漫不经心、无关紧要、应付差事的态度。此外,很多小学的德育忽视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灌输的内容,这严重扼杀了学生的积极性,也是造成学生有严重逆反心理的原因之一。

(3)很多小学生有双重人格

有些学生在学校里学习成绩优异、关心他人、团结同学、不怕吃苦、热爱劳动、具备良好的素质。而在自己的家中,对家人大呼小叫,什么活都不帮父母干,自私、懒惰、任性、贪图享乐。

2.小学德育实效低下的具体原因分析

(1)教师的德育观念严重背离了学生的成长目标

在现实的教育实践中,很多小学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为了评选职称,为了选先进,几乎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用在了智育方面。而德育在他们眼里根本没有什么用。教师的这种观念和态度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不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2)德育内容严重脱离学生生活,缺乏层次性和针对性

学校德育的内容应紧跟时展潮流,不断增加新的道德教育内容。然而我国小学德育内容严重脱离了学生的实际生活,显得很空洞,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吸引学生的注意。比如,一些德育内容明显就是针对成人而言的,根本不符合小学生的特征和发展需求。此外,德育的内容缺乏全面性、稳定性和层次性,也是导致我国小学德育实效性低下的原因。

(3)德育教学中忽视了道德实践和道德体验,德育方法过于单一

德育方法采用的是否得当,直接影响德育实效性的高低。研究发现,很多小学的德育还主要局限于课堂,忽视了学生的道德实践和道德体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造成理论和实践的严重脱节。

(4)缺乏有效的德育评价体系

很多学校还没有设立完善的德育评价机制。德育评价机制的不完善,导致很多教师、学生家长以及学生不重视德育,这也是导致德育实效性较低的原因之一。

二、提高德育实效性的具体策略探究

1.转变小学教师的德育观念

小学阶段是学生接受教育的重要阶段。小学阶段的德育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塑造学生优秀的品格和人格以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奠基工程,是提高中华民族整体思想道德素质的奠基性教育,对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学校工作以及社会发展起着保证和导向性作用。所以,小学教师必须紧跟时展潮流,更新德育理念,认真学习德育工作的相关政策文件,把德育工作摆在学校教育的主置,以促进小学德育的发展。

2.结合学生的成长目标,树立现代德育目标

小学德育必须摆脱理想主义的目标,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及满足社会发展需要作为追求的目标,切实落实学生在学校德育中的核心地位。不仅如此,学校还要以培养富有创新能力的道德主体为目标,在德育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努力使学生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

3.革新德育内容

要想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德育的内容至关重要。一方面,德育内容要紧紧结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以及学生的实际生活,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学校还要把符合新时期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德育内容吸收进来,不断丰富德育内容,提高德育内容的时效性和实用性。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小学德育的实效性。

4.丰富德育方法,注重道德实践

德育内容来源于生活,德育离不开现实生活,离不开实践。小学教师一定要注重学生的道德实践,让学生在生活和社会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和道德修养。此外,在德育的教学方法上,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以丰富德育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心理需求,使德育更加有感染力和渗透力,从而达到有效提高德育实效性的目的。

5.提升教师德育能力

教师在德育工作中起着重要作用,一方面,教师对学生起着言传身教的作用,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有很大影响;另一方面,教师要向学生传授德育知识,教师德育能力的高低会对德育的实效性有很大影响。因此,学校应当努力通过各种途径不断提升教师的德育能力,设立有效的德育评价机制,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德育师资队伍。小学教师也要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道德修养。

综上所述,提高小学德育的实效性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推动小学素质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的必然要求。小学教师要更新德育观念,不断丰富德育方法,调整德育目标,革新德育内容,不断提高自身德育能力,以不断提高小学德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陈婷婷.对小学德育实效性问题及对策的探讨[J].考试周刊,2012(73).

小学生德育的重要性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 素质教育 德育教育 渗透策略 责任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0077-02

小学语文在教学当中应注重德育教育的渗透,因为语文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重功能。而且小学阶段是学生思想、思维形成的一个时期,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就变得非常的重要。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不仅可以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还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能力。如何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是目前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小学语文教育中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一)小学语文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和深入,国家越来越重视小学教育的重要性,素质教育下,单纯的提高学生的成绩已经不能满足教育的发展,在重视成绩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小学语文教育在素质教育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做好德育教育对于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质起着很大的作用。

(二)小学语文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是新课改的必然要求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对于学生的评价标准已经不单纯的看学生的成绩,更重视学生的德育素质[1]。目前,加强德育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已经成为小学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视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德育教育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三)小学语文教育中渗透德育对一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

小学时期是一个人思想形成的阶段,小学的教育对学生的成长有着很深的影响。学生性格的形成也是在小学阶段,学生性格的好坏不仅取决于先天的条件,更重要的是后天的培养。想要学生成为一个有素质、有涵养的人,就必须重视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德育教育。

(四)小学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是小学德育工作的重要内涵

作为一门社会学科,语文是提高学生内涵的重要方法。语文学科在渗透德育教育时有着先天的优势,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起着关键的作用。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的误区

虽然我国教育改革正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工作也一直在改进,但是由于我国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我国的德育教育仍存在一些误区[2]。

首先,我国小学语文教学中重视智育,而忽视了德育。我国的教育大多都只是应试教育,语文教学也成了一种升学的工具,教师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德育方面也不甚重视,这样就导致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渗透只停留在理论层面,没有任何的意义。

其次,我国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德育教育采用灌输式的传授方式很难使学生在内心深处接受德育教育。目前,我国德育教育主要就是关注学生对德育知识的掌握程度,忽视了学生内在思想和情感的转变。很多小学生都不喜欢写读后感,就会在一些参考资料上抄录,但是老师发现后也不追究,默认了学生的这种行为,这就完全忽视了学生内心情感和思想的升华,语文教学也就没有承担渗透德育教育的责任。

三、小学语文教育中德育教育的渗透策略

首先,小学语文教育中德育教育的渗透应结合语文教育的特点和语文教育的规律来实施;其次,应重视体制机制的建设,应努力将语文教育的考核机制与教育机制相结合。完善的机制才能制定出正确的德育方案;再次,应重视学生的主动性,随着新课改的推进,语文教育不能采用传统的教育模式,老师在授课时应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之间的感情;最后,老师在教学中应以身作则,起带头作用[3]。

(一)根据语文教育的规律和特点来设计德育教育的渗透。语文教育是众多学科中最具有特点的一门学科,不仅是一门社会性学科还是一门沟通性很强的学科。语文教育中文本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深化德育的内涵。例如我们在学习陆游《示儿》时,我们就可以感受到陆游强烈的爱国之情。在这种情感下可以激发出学生的爱国情感,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必须实现德育教育的渗透。

(二)建立完善的语文教育考核机制。语文考核机制不仅仅针对于学生,也针对于教学的老师。科学的考核机制可以形成一个健康的教学机制,相反,不合理的考核机制会扭曲教学机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就必须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语文教育考核机制。在设计语文考核机制时,应注重德育教育,考核学生时也应将文化课成绩与德育成绩结合来评价[4]。

(三)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学生的主动性和师生之间的互动性。德育教育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过程,独立的德育做得好是起不到任何作用的,因为德育教育的效果好坏只有通过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中才能表现出来。教学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教”,另一部分是“学”,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在语文教学中必须注重学生的主动性,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接受学生的意见。

(四)语文教育工作者应以身作则。在小学的教育中最注重的就是带头作用,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身作则远比说教千遍有用得多[5]。在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应注重自身的言行举止,不能表里不一,说到并不一定做到。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时,教师应先做到德育方面的细节。老师在课堂中可以开展“向优秀学生学习”的活动。

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的学科,是进行德育教育最合适的场所。在语文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我国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还存在许多的问题,小学生的德育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小学语文教师应从自身做起将德育教育渗透到语文课本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德育教育渗透到小学语文教学之中。

参考文献:

[1]叶琼.加强小学语文教育、发挥语文教学的德育功能[J].科教文汇,2007,(23):132-134.

[2]余江.小学语文教育渗透德育之我见[M].语文研究,2012,(07):145―149.

[3]钟启全,高文,赵忠建.多维视角下的教育理论与思潮[J].教育科学报,2004,(20):160-172.

[4]汪朝.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2010,(07):33-34.

[5]王佳齐.小学语文教育德育教育的发展[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05):10-11.

小学生德育的重要性篇7

【关键词】德育 小学教学体系 问题 对策

一、当前小学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德育工作在小学教育中的教学成绩总体来说是值得充分肯定的,教师通过自我学习统一培训等方式,对《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等小学德育课程的基本内容和教学方法有较为充分的了解,教学实践中也能很好地发挥自身能力。但是,综合来看,当前我国小学教育体系中德育教育仍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小学德育教材不规范。教材是小学教育中的重要环节,是决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安排等问题的关键,然而,在我国当前的小学教育体系中,德育课程的教材存在着极不规范的问题。有些教材与小学生生活相脱节,脱离实际太远,教师的教学只能是照本宣科,学生在学习中很难联系实际,对德育教育的体会不深,缺乏明确可感的对象,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

其次,小学德育教学目标有待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是指导教学工作开展的前提和基础,小学德育工作中存在着较为严重的教学目标不明晰的问题。德育教育不同于语文、数学等文化课教育,更加关注学生的深层次感受和内心体会,然而缺乏明确的教学目标,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过分重视学生的表面进步,对于课程的教学评价也停留在较为浅显基础的层面上,很难触及学生更深层次的道德文化素质。德育教学的关键是理论联系实际,教师通过举例子打比方等教学方法给学生营造具体可感的教学环境,让学生能够在现实生活中找到生动的与课堂教学内容相统一的典型,从而触发学生内心的感动,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在当前的小学德育教学中广泛存在着缺乏对学生“生成性目标”的自觉认知能力的挖掘,教学过程经常出现本末倒置,教师由此也会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产生一定程度上的偏差。

再次,小学德育教师专业性缺失。教师在小学教育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对于小学德育课程来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占据着绝对支配的地位,教师对于德育课程的理解程度及专业性教学技能直接影响教学效率。然而,由于教师受到多重因素的共同影响,教学活动中往往不能很好地理解感受德育教育的关键,教学活动经常流于形式,难以得到实质性的教学成果。另外,德育教育不是课堂教育就可以完全解决的问题,需要学生在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加以努力,因此学生的课余活动也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教师往往对这一方面的认可程度不足,将学生活动仅仅作为学生自主参加的活动,教师不去参与其中进行相关指导,这种情况可能造成学生的课余活动对德育工作的效果不佳。

最后,小学德育教学模式较为单一,缺乏具有强烈道德矛盾冲突事例的引入。由于考虑到小学生的年龄和接受能力以及小学德育引导性的教育功能,当前我国的小学德育课程往往不注重引入更加复杂的更加价值的道德案例,学生在学习中接触到的案例大都是“对还是错”“好还是坏”的直接判断,只是将枯燥的生活理论加上了一个稍好的外壳。而往往现实生活中的道德案例都是更加复杂也更加多元的,在“好与坏”“对与错”之外,往往还有更为深层次的社会原因、个体原因、价值取向等综合因素,让学生更多地接触这些案例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教师在学生陷入困惑时给出点睛之笔,让学生豁然开朗,这种教学模式能够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知,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此外,小学德育教学中还广泛存在着教师对学生道德情感激发程度不足、忽视与学生心理需要的连接等问题。正是由于以上多种问题的综合影响,我国小学德育教育才会始终停留在较为落后的阶段,在改革小学教育的时代浪潮中要勇于解放思想,敢于开拓创新,要将德育教育当做硬骨头来啃,真正实现小学德育教育改革,提高小学德育教育成果。

二、德育在小学教育中的地位及改进措施

1.德育在小学教育中的地位

前文已述,德育教育对于培养小学生的良好行为道德和正确价值取向有重要作用,小学生处于心理发育的重要时期,在对外界事物的认知和对社会复杂问题的思考时需要有一定的指导和支持,而德育教育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凸显出其重要意义的。德育的重要性还体现在与小学其它课程的交互影响中,小学教育不仅是语文、数学、英语等文化课的教育,更是体育、音乐、美术等多元化教育内容的实施舞台,小学教育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依托,提高德育教育水平对于提高小学文化课、音体美等课程教育质量有重要的促进作用,通过德育课程教学,学生培养起正确的价值取向和人生态度,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学习成绩的热情。

2.改进小学德育教学措施

改进小学德育教学是新时期小学教育改革的题中之义,也是提高小学德育教育水平的必然要求。笔者在大量查阅相关资料的前提下,结合自身多年的小学教育实践,认为改进小学德育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重视情境创设。创设情境是小学德育教育的重要手段,前文中提到的小学德育教育中教师所创设的情境往往过于简单,学生没有太多的自我思考空间,小学德育教育中创设情境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重点考虑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在课堂教育中创设符合学生年龄特点易为学生接受的道德情境,把学生从充分带入到教师所创设的情境中,由此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如,在讲到爱国主义时,教师可以引入更加具体可感的事例,如将汶川地震时全国人民拧成一股绳的“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向学生展示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在感动中接受爱国主义的内涵。

(2)重视教师个人魅力。德育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际联系非常紧密的课程,教师在其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教师的课堂教学时影响德育教育开展质量的重要因素,同时教师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表现更是对学生德育教育的重中之重。教师必须要有言传身教的深刻意识,通过自己的日常生活中一举一动身体力行地向学生展示德育的魅力,提高教师的个人魅力,能够更好地吸引学生参与其中,让学生感受榜样的力量。

此外,提高小学德育教学水平还要进一步规范德育教材,创新教学手段,将德育教育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促进小学德育教育多元化,提高小学德育教育水平。

参考文献:

小学生德育的重要性篇8

关键词:小学德育工作;成因;对策

教育是促进学生成长的重要途径,小学教育的内容范围广泛,其中,进行德育教育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主要途径。一个优秀的学生必须具备较高的思想道德水平,小学德育教育正好能够帮助学生不断提高思想道德品质,成为一个更加优秀的人。从目前小学的德育工作来看,并没有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其中存在德育工作低效乏力的现象。尽管小学德育工作得到了开展,但是并没有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从小学德育教育的长远利益出发,必须解决这个问题,才能够促进小学德育工作朝着良性的轨道发展。

一、小学德育工作发展现状

1.普及率高

目前在小学教育中,展开德育工作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内容。教育的发展需要德育工作的展开,此外,更加重要的是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需要德育工作的进行。在广大小学中开展德育工作,具有极高的普及率,每一所学校都会进行德育工作。通过这种途径,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进一步提高教育水平,并且满足小学生思想道德素养提高与进步的需要。不同地区、不同教育水平的小学都会开展德育工作,促进了德育工作的进一步普及。2.实效性不高小学德育教育一直存在于小学教育之中,和小学教育不可分离,与学生的成长息息相关。尽管如此,小学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并不能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尽管已经开展了德育工作,旨在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的提高,但是通过对学生的检验和生活的观察,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并没有达到理想的状态,德育工作的成效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更重要的是,许多学生对德育工作产生了反感情绪,更加不利于德育工作作用的发挥。德育工作实效性不高,是目前小学德育工作开展中存在的不足,需要得到解决[1]。

3.认识不够

一些学生对德育工作存在不科学的认识,导致在接受德育教育中缺乏热情,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德育工作的开展存在许多阻力。不仅如此,许多教师对德育工作的认识不够。在开展德育工作的过程中,并不能通过对德育工作的正确认识,开展科学高效的德育工作,进而将科学有用的德育知识传递给学生。其中一些教师认为,德育工作只是一种教学辅助,并不能和语数外这些科目相提并论。正是由于这种误导,间接影响到了学生,导致德育工作的效果不佳,难以朝着高效的方向发展。

二、小学德育工作低效乏力的成因

1.缺乏实践与锻炼

目前在小学德育工作中,最常见的就是在课堂中进行德育工作,对于学生进行相关实践与锻炼,普及率并不高。这是我国小学德育工作展开所存在的不足,也是导致德育工作实效性低下的重要原因。在课堂中学生接受德育教育,只能记住一部分生硬的德育知识,而难以真正科学正确地把握它们。对于如何在实践中运用德育知识,大多存在盲目性,无法将生硬的德育知识转化为实践活动,阻碍了德育工作高效性的发挥,也对学生思想品德素养的提高造成了不良影响。

2.重视不够

在小学德育教育中,教师和学生普遍认为德育教育并不能够与主要课程相提并论,这种思想就导致在实际的德育教育中,使德育教育处于不良的地位。在长期教育中,这种思想愈演愈烈,形成了一种不良趋势,就更加导致德育教师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缺乏动力。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也存在不良的潜意识,就不会真正认真对待德育教育,而是把它放在次要的位置。更有甚者,尽管接受了德育教育,但是在生活中却我行我素,完全没有展现出作为一个学生的优良道德素养。这些不良现象都导致了小学德育工作的低效乏力[2]。

3.缺乏引导

教师作为德育工作展开的重要主体,在引导学生接受德育教育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学生接受德育教育,需要教师发挥重要作用。但是,小学德育工作低效乏力,其中一个重要不良因素在于学生缺乏正确的引导,这是教师在教育方面的不足,需要得到弥补。其中,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在于学生为了体现自身思想品德素养良好,采取虚假的方式,让教师产生了学生思想道德素养提高的假象。实际上,这种不良的现象对其他学生造成了误导,导致小学德育工作效果的强化显得更加艰难。

三、小学德育工作低效乏力的对策

1.结合生活实践

小学德育工作的展开离不开学生的生活实践,这样可以将生硬的德育知识转化为实践经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这种途径符合当代教育的需要,也有助于逆转小学德育工作低效乏力的不良趋势。具体来讲,结合生活实践,需要学生发挥主动性。在生活中,许多地方都蕴含丰富的德育知识,学生要在一点一滴的生活中发现它们,并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科学把握德育知识。在日常生活中,要使自身的行为符合德育教育的要求,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养。

2.提高重视度

正确认识德育工作对于学生和教育的重要性,是开展高效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针对教师和学生对于德育工作不良认识的问题,需要立刻进行改正,才能够为德育工作的高效展开奠定相应的基础。因此,在教育中,教师不能持有德育工作可有可无的错误认识,而是要将它列入与主要课程同等地位的行列,在思想方面的改观能够促进他们更加重视德育工作。在开展德育工作的过程中,进一步做到高效科学。教师的这种行为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造成积极的影响,进一步促进学生配合教师的工作,改善小学德育工作的面貌。

3.科学引导

除了进行课堂教学外,教师在引导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的提高工作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一些学生刻意进行的虚假行为让教师产生了学生思想道德素养良好的错误认识,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教师对于思想道德素养的强调与引导存在错误性。不能够仅仅将好人好事列入思想道德素养良好的范畴,进行简单的形式化的记录与表扬,还要采取综合的方式,让学生、家长、教师参与到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的评价工作之中。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有效引导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的提高。这对于小学德育工作来讲,能够改变不良现状[3]。

作者:古少坚 单位:深圳市坪山新区坑梓中心小学

参考文献:

[1]郭春燕.关于黑龙江省中小学德育现状与对策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11:73-74.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