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小学语文思政课心得体会8篇

时间:2023-08-08 09:23:01

小学语文思政课心得体会

小学语文思政课心得体会篇1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 话语权 路径

中图分类号:G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2(b)-0218-03

当今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堂,出现了那么一种现象: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侃侃而谈,坐而论道,学生则认为思想政治课是一种空洞的说教和大道理,受此影响,学生在课堂上沉默寡言、各想各的心事,各干各的事。思想政治实效性不高,从而削弱了课堂上师生的话语权,从而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实效。而师生之间的话语权构建合理,能有效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1 话语权的诠释

从话语权的字面上理解,话语就是说出来或写出来的言语,是人与人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话语权就是指说话权、发言权,即说话和发言的资格和权利。而法国哲学家福柯在20世纪70年代的《话语的秩序》中认为:话语就是人们斗争的手段和目的,不仅仅是思维符号和交际工具,而是手段、目的,更是一种权力。

教师的话语权是指教师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通过语言,把自己的思想、观点、国家的方针、政策、文件精神等通过一定的方式,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使学生的思想行为有一定的改变,从而影响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学生的话语权是指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理论时,不再满足于教师的灌输式说教和单方面的讲述,而是通过展示自己的思想,形成自己独立的判断和理解,追求自我价值,强调平等对话。

2 制约师生话语权的因素分析

2.1 学生的特点与当前的思想政治课话语体系不适应

当今的大学生,独立意识强,很少对某种价值观念盲目认同,不再满足灌输式说教和单方面各种道理的口头讲述,而是喜欢展示自己的思想,通过争论使师生思想的碰撞形成自己独立的判断和理解,强调平等对话,渴望拥有个人话语权。容易接受新事物,追求时尚和新潮。在理想信念方面更加理性,更加关注实际。而传统的思想政治课单向灌输和行政强制为特点的话语体系,不太适应当代大学生自身的特点,师生之间在教学过程中难免存在话语上的冲突。

2.2 话语形式拘泥于传统,发展滞后

在思想政治理课教学过程中,由于它传播是社会的主流思想,在教学语言和形式上有严格的规范和鲜明的特点:语境严肃,话语规范和固定,叙事要唯实,逻辑是灌输和遵从,以单向灌输和行政强制为特点,政治话语、文件话语和权力话语成为当代思想政治课的主要话语形式,甚至于从教材的呈现到课堂的讲授都是传达党和国家对受教者的要求和规定,很难融入学生的文化语境中,学生觉得非常枯燥,无心听课,无法激起参与热情。有的教师对这些政策甚至一知半解,呆板乏味,念念文件和教材,被学生认为思想政治是一种空洞的、虚无飘渺的说教,使得教师在课堂上的话语权失去了有效进行的真实性,学生不爱听,不乐于接受大道理,产生反感 和逆反情绪,致使师生关系僵化,教育效果不明显

2.3 课堂上一言谈,内容空洞唯理

目前,高职院校还是存在严重的话语一言堂现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教师掌握着课堂教学的主导权,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部分教师侃侃而谈,坐而论道,讲授的多是玄而又玄的深奥哲理,刻板而乏味,停留在人的理性认知层面,内容空洞唯理,忽视了思想政治贴近生活,走进人们心灵应起的教化作用。上课一讲到底,很少与学生交流,学生不喜欢听,学生成为权威话语的纯粹接受者,实质上是削弱了教师的话语权,思想政治教育达不到理想的实际效果。

3 增强师生话语权的途径

3.1 以学生为本,树立人文关怀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对学生的思想产生一定影响的工作,因此,在教学中,既要做到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又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价值取向,注重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教育者应当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兴趣爱好、思想脉络,化解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困惑,尊重学生的情感和需求,使学生体验到关爱,在思想上认同教师的教育理念,提升教师的威信和话语权。

3.2 充实教学内容,话语注重向实践转换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门与现实结合很紧密的课程,在教学中需要与实践进行有机的结合,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上常采用一整套的理论话语,在传授理论的同时,要注重与实际相结合,充实话语内容,把枯燥的文件、会议和权力话语转化为学生乐于接受的话语,不仅把握了正确的政治方向,而且学生也乐于接受,在课堂上除了提问增加话语权外,还可以开展实践教学,比如,新闻述评和观看视频。新闻述评,以述为脉,以评为本,评述结合,虽然述多于评,但重点在评。题材可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中的热点问题。目的是使学生关注国家大事,了解要闻热点、领会精神内核。一个问题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深层次、多角度的理性思考和分析,并在分析的基础上展开评论,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联系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也使教师了解学生对某件时事的所思所想,了解了学生当前对社会、人和事的看法,使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结合、知识与能力结合,教材与新闻的结合,形成恰当的人生观、价值观。

思想政治理论课枯燥,为了增强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兴趣,实践课中还开设观看视频,效果是显而易见的。记录片是以人或以人的价值为中心的真实的记录,并非虚构,其本源在于对逝去的历史和现实存在的真实记录,从记录片中可以看到我们曾经经历过的生活,从中学习如何去面对生活,认识生活,体味生活,正确认识学生没经历过的世界,使学生能正确认识世界,形成正确世界观和人生观。在教学中结合视频对吸引学生兴趣具有一定的实效性。比如《与邓小平纪录片》使同学们正确认识伟人,评价伟人。《改革开放30年纪实》《复兴之路》《伟大的历程》使学生对改革开放30年所取得的成绩有一个客观的认识,改革开放过程中经历的困难和我国取得的令世人瞩目的成绩,也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学生学习这部分教学内容才更有兴趣、教学效果才更显著。每年,中央电视台都要举行《感动中国》人物颁奖晚会,向学生呈现的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道德血脉、传承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中国精神。中国社会进步与未来希望,需要依靠这些敢于担当的中国人,他们是中国的脊梁,也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承载者和传扬者,传播着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观看这个视频,胜过老师苦口婆心说百倍,同时也是给学生的心灵去除污垢,给学生的心灵洗洗澡。观看视频后,学生在霎间得到感动,汇聚了所有社会正能量,在强烈震撼学生的心灵,使学生能够从中感悟中华民族的助人为乐精神、孝老爱亲精神、无私奉献精神、敬业奉献精神、抗震救灾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等。每看完视频,使这些精神深入学生心田,指引学生行为。观看《百年潮,中国梦》后,使同学们对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结中国力量的途径有了更直观、更深入的理解,同时,也极大的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观后,布置学生写观后感,作为评定平时成绩,同时也使学生知识能力、思想表现和话语权都得到提高。

3.3 消解一言堂,重新分配课堂话语权.

近年来,在思想政治研究领域,重新分配课堂话语的呼声越来越高,传统的思想政治课堂话语霸权得到消解,逐步确立教师和学生在教育中的双主体地位,消解一言堂,构建平等对话式话语,实现话语权共享。无论是理论课中的提问还是实践课中新闻述评中的评,教育者以倾听、欣赏的平等姿态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给学生表达思想和观点的权利和机会,使学生积极参与,表达自我,对学生从不同角度得出的回答,要给予充分的肯定,不用教育者的思路去左右学生,但要正面引导学生使用话语权,最后教育者在归纳问题时,能尽量体现学生的一些观点,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也使教师的归纳比较全面.

3.4 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目前,有的教师担心,给学生话语权,教师的授课时间缩水,教学任务完不成怎么办?教学质量如何保C?把话语权还给学生并不意味着教师的主导地位丧失,强调学生的话语权和突出教师的主导地位两者并不矛盾,增强学生话语权的同时,更需要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因为学生的心智还不成熟,知识结构还没架构完成,分析问题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要使学生在一堂课里得到提高,就需要教师把握课堂的主方向,及时调控课堂,对学生的话语做出适当的引导。

比如,在讲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问学生心目中的小康生活是哪种标准,有的学生就会认为,小康就是住大房子,开好车子,物质生活富裕。如果不加与适当的引导,学生就把握不了小康的尺度。对于百姓来说,小康是温饱有余而富余不足,叫学生来谈一谈他们心目中的小康,教师也能从学生的回答中了解到学生的思想。在讲到中国梦包括国家的梦和个人的梦,学生对于个人的梦可能不能更全面的描述,可通过《我的要求不算高》这首歌曲来开拓学生思维,使学生理解个人的梦是哪种标准。这样既活跃了课堂,又为学生的思考打开了闸门,师生之间的话语权得到。

3.5 增强教师的专业素养和人格魅力

一个思想政治课教师,不仅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要有教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知识在内的专业素养,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和人文素养,增强自己的内涵和气质,才能对现实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分析力,才能将自己的知识清晰地传达给学生,内化为学生的品行,并用自己的知识技能解决学生的种种问题,以自己的思想、行为和人格魅力影响学生,使学生对老师产生亲近感、认同感和对教师的崇敬,自觉接受教师的影响,才能使教师拥有的话语落到实处,产生实效性。

掌握好话语权,构建好师生之间平等的话语体系,不断扩大意识形态工作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加强理论创新,用最新理论成果阐释现实问题,指导现实社会,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增强主流意识形态在学生中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同时,顺应时代潮流,转变教育观念,拓展教学实践空间,增强教师个人魅力,摆正师生关系,师生共享课堂空间,共享话语权。随着双主体教育地位的确立,在思想政治课堂上师生话语权构建成为一种必然,这样,才能赋予思想政治教育在新时期的内涵,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

参考文献

[1] 袁玉芳.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中教师话语权的消解与重构[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3):32-34.

[2] 王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面临的新情况、问题及应对[J].新乡学院学报,2013(10):126-128.

[3] 杜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任教师话语权的弱化与重构[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2015(1):167-169.

[4] 骆郁廷,魏强.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文化话语权[J].教学与研究,2012(10):74-81.

[5] 曾庆亮.略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掌控[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1(12):36.

小学语文思政课心得体会篇2

关键词:韩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24-0196-02

韩国高校没有如我国高校统一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概论”、“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等这样的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程,普通高校系统思想政治教育也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课程及教材,但这并不说明韩国高校不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韩国高校在伦理、道德、政治等文科课程开设方面非常丰富,这些课程具有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韩国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载体。

一、首尔大学课程开设的总体情况

首尔大学是韩国著名的一所公立大学,在韩国高校中排第一,在亚洲大学中排名榜第六,世界第63,全校有冠岳、莲建等2个校区,设有16个单科学院及研究生院、3个专科研究所(专修研究生院)、93个研究中心及支援单位。首尔大学校建校以来,一直领导着各学术界的发展,并培养出了一批社会各界领导人物,享有“韩民族最高学府之称”。2006年首尔大学校迎来了建校60周年,学校为发展成为以研究为中心的大学,颁布了长期发展计划,又制定了21世纪中长期发展计划并正在推进中。现在正在履行以集中培养高等人才为目标的“头脑韩国21工程”,为培养出有竞争力的研究人员,从而发展成为世界一流水平的研究型、综合型大学而努力。

首尔大学学士毕业所必需的最低课程总学分为130学分。其中,基础课程为36学分以上,专业课程为3分以上。其课程分为教养课程(相当于我国高校的公共课)和专业课程两大类,其中教养课程分为基础课,核心课和一般教养课三类,赋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课程主要体现在教养课中的核心课和一般教养课[1]。

二、从课程设置看首尔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

1.非常重视宗教与哲学教育,注重学生价值观的引导与培育。韩国高校宗教课程的内容与目的在于介绍宗教知识、培养宗教价值评估能力。宗教课程本身并不属于道德教育课程,但是宗教课程担负着重要的道德教化功能,是德育的重要途径。长期以来儒家伦理教育一直是韩国道德教育的根本,但随着西方伦理观念的不断传播,韩国也存在东西方道德观念的冲突。目前,韩国试图走的是一条融合东西方道德的道路,东西方宗教课程在不同高等院校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重视。但是,“各所高校在宗教道德课程设置理念和两类宗教课程道德教育的功能方面仍然是有差异的。各高校宗教课程设置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只是从自身的传统和性质出发,比如高丽大学更侧重于东方宗教教育,致力于对中国儒教、道教和佛教的研究,大致定位在东亚文化圈;而梨花女子大学则明显偏重于西方基督教教育,汉阳大学则是两者均有所侧重。”[2]首尔大学则在核心教养课中开设了东西方宗教智慧、现代宗教与文化、伊斯兰文明与世界史、圣经与基督教文化理解、宗教象征的理解等五门宗教课程,一般教养课中则开设了宗教学概论、宗教与文化、人与宗教、宗教与艺术、世界宗教入门、善与宗教修行、现代文化与基督教、佛教哲学、道教哲学等九门课程,这些课程涉及世界的各大主要宗教,注重宗教与其他方面相结合,加强学生的综合理解,以发展学生的宗教价值评估能力,提高学生的自我鉴别能力和自律能力和伦理道德判断能力。

同时,韩国高校普遍非常重视对学生的哲学教育,首尔大学在一般教养课中开设了32门哲学相关课程[3],从课程名称可以看出,首尔大学注重哲学与宗教、哲学与文学、哲学与历史、哲学与科学技术相结合,让学生用大视野人生意义与价值进行审视。

2.非常重视历史、法治教育,注重学生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的锻造。韩国高校历史、法律教育课程十分丰富,目的是锻造学生责任感和使命感。首尔大学开设了多样的历史必修和选修课程,如核心教养课中所开设的韩国史评论、东亚国家间韩国古代史论争、历史与历史再现以及一般教养课所开设的32门历史类课程[4]。学校在注重世界历史介绍的同时,非常注重本国历史的挖掘。

韩国作为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民主法治观念是韩国国民精神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法律课程自然成了学校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在韩国高校,对法律教育的重视程度比历史教育有过之而无不及。首尔大学核心教养课开设了社会与法、女性与法、市场经济与法民主、公民与宪法,一般教养课中开设的法学概论、法与伦理等法律课程。注重法治教育与各科专业教育结合,提高学生在专业领域的法制和道德观念,其目的就是提高学生在专业领域的人文伦理和社会法制观念。通过法制教育,让大学生自觉守法、增强国家认同感,提高使命感。

3.非常重视语言教育,注重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韩国高校普遍重视外语学习,大量的外语课程出现在韩国高校公共课程当中。首尔大学开设了包括韩语在内的17种语言课,共计77门。重视国语学习,外语教育以中文和英文为主,另外开设有法语、德语、俄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意大利语、希腊语、拉丁语、日语、阿拉伯语、印度语、斯瓦希里语、马来语、蒙古语等多种外语[4],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目的在于培育符合全球化要求的现代人才,促进学生思想素质的提升和国际视野的打造。语言本身只是交流的工具,但是通过语言文化的学习却能发挥政治教育的作用,这充分体现了韩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隐蔽性和渗透性。“培养精通听说读写能力和外语语法的现代韩国国民,使他们成为新千年内有创造力和高素质的领导人”[2],这正是韩国政府和大学所期望的目标。

三、首尔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开设对我们的启示

首尔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做法与我国普通高校有着相似之处,如重视历史教育等。但也有着很大的不同之处。透过首尔大学,我们不难发现韩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其一,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设置方式隐性化。从课程设置可以看出,首尔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依托历史、宗教、哲学、语言等课程进行,重视这些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其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设置多样化。不管是宗教,还是哲学、语言,首尔大学都开设有丰富的必修、选修课程供学生学习。笔者认为,这些特点给我们带来的启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与注重与本国国情相结合。韩国高校课程设置我们的一个重要启示是:重视儒家传统文化和本国国情,同时注重国际形势的大背景。众所周知,现代社会发展变化非常快,脱离形势的思想政治教育必然会丧失目标,参与社会实践就能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经历实践过程的锤炼。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继续坚持“意识形态化”,把握正确方向。纵观世界,各个国家都在旗帜鲜明地宣扬本国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美、英、法、德、日都在宣传资本主义如何优越,韩国则一方面毫不含糊地宣传自己的建国理念,一方面又抵制“西方”思想的侵蚀。政治性是思想政治教育题中应有之义,我们绝不能忽视。我们一定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并且宣传四项基本原则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含义,抵御文化入侵。在这方面苏联、东欧的教训是值得我们借鉴的。韩国非常重视社会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因为思想教育对象生活在现实之中,无时无刻不受周围环境的影响。我们也必须调动一切因素,一切手段,包括家庭、学校、社会团体和大众传媒,注重营造思想政治工作的氛围,保持思想政治教育强烈的渗透性和持久性,使学生们在良好的大小氛围中经受精神的洗礼,提高思想境界和民族认同感。

3.加强对本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服务。韩国人很好地继承了我国传统儒家思想,在高校普遍推崇儒家思想。在新形势下我们更应该加强对传统儒家思想的研究,充分挖掘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儒家思想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在于“道德教化”,这是在国家主导下的全社会的教育行为,是培育民族精神和良好社会风气的根本环节。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在党和国家大力倡导加强文化软实力的今天,如何将挖掘和利用文化传统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养符合本国需要的人才,以保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我们可以从韩国的做法中获得参考点。

4.应把培养民族精神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期目标。民族精神是一种激发人向上的动力源,个体的民族精神越强,他就越能为民族的事业而奋斗。民族精神是人类群体间一种强大而具普遍意义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这已被列为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因此,民族精神应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灵魂,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致力于培养民族精神。韩国人的爱国热情是世界有名的,这与韩国学校重视对学生民族精神的培养有着密切的关系。韩国在这方面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我们应当对以往那种过分政治化、简单否定传统文化的做法进行反省,把思想政治教育植根于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之中,坚持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实践需要出发,重新审视、阐述、理解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意义。学习韩国的做法,重视并深入挖掘宗教、哲学、历史、语言等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大力弘扬优秀民族文化,切实把民族精神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纳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当中,培养富有民族精神的新时代青年。

如今,随着国民经济的增长,韩国人民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然而,韩国社会在享受物质富足的同时也经历着精神困境。随着西方文化和技术的大量涌入,其道德传统受到了挑战,良好的风俗也有丢失的现象,由此引发的各种社会问题越来越多,诸如政党间的矛盾重重,“全武行”屡次上演、贫富悬殊,劳资关系紧张、物欲横流,拜金主义猖獗等问题。值得注意的是,青年学生对现实社会也表现了极大的不满,并在痛苦中探寻真理,特别是大学生中出现了研究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读书小组,并举办讲座和讲演会[5]。应该指出的是,我国与韩国在政治体制、教育机制等诸多方面都有不同之处,在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时效性方面,我们只能本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精神对其进行分析、利用和超越。

参考文献:

[1]课程解说[EB/OL].首尔大学网站,(2012-02-06)[2014-05-

23].http://www.snu.ac.kr/upload/edu_file/Explanation_kor.pdf?8dd4d92c2d6ca939cd8983d88d64817d.

[2]陈立思,高翔.从人文社科课程设置看韩国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理论教育:综合版,2007(7/8).

[3]基础教养教育[EB/OL].首尔大学网站,(2012-02-06)[2014-

05-23].http://www.snu.ac.kr/basic-education.

[4]首尔大学基础教育院[EB/OL].首尔大学网站,(2012-05-23)[2014-05-02].http://liberaledu.snu.ac.kr/community/?data=

idx%3D3063%26pagecnt%3D%26letter_no%3D%26offset%

小学语文思政课心得体会篇3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权路径

当今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堂,出现了那么一种现象: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侃侃而谈,坐而论道,学生则认为思想政治课是一种空洞的说教和大道理,受此影响,学生在课堂上沉默寡言、各想各的心事,各干各的事。思想政治实效性不高,从而削弱了课堂上师生的话语权,从而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实效。而师生之间的话语权构建合理,能有效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1话语权的诠释

从话语权的字面上理解,话语就是说出来或写出来的言语,是人与人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话语权就是指说话权、发言权,即说话和发言的资格和权利。而法国哲学家福柯在20世纪70年代的《话语的秩序》中认为:话语就是人们斗争的手段和目的,不仅仅是思维符号和交际工具,而是手段、目的,更是一种权力。教师的话语权是指教师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通过语言,把自己的思想、观点、国家的方针、政策、文件精神等通过一定的方式,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使学生的思想行为有一定的改变,从而影响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学生的话语权是指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理论时,不再满足于教师的灌输式说教和单方面的讲述,而是通过展示自己的思想,形成自己独立的判断和理解,追求自我价值,强调平等对话。

2制约师生话语权的因素分析

2.1学生的特点与当前的思想政治课话语体系不适应

当今的大学生,独立意识强,很少对某种价值观念盲目认同,不再满足灌输式说教和单方面各种道理的口头讲述,而是喜欢展示自己的思想,通过争论使师生思想的碰撞形成自己独立的判断和理解,强调平等对话,渴望拥有个人话语权。容易接受新事物,追求时尚和新潮。在理想信念方面更加理性,更加关注实际。而传统的思想政治课单向灌输和行政强制为特点的话语体系,不太适应当代大学生自身的特点,师生之间在教学过程中难免存在话语上的冲突。

2.2话语形式拘泥于传统,发展滞后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由于它传播是社会的主流思想,在教学语言和形式上有严格的规范和鲜明的特点:语境严肃,话语规范和固定,叙事要唯实,逻辑是灌输和遵从,以单向灌输和行政强制为特点,政治话语、文件话语和权力话语成为当代思想政治课的主要话语形式,甚至于从教材的呈现到课堂的讲授都是传达党和国家对受教者的要求和规定,很难融入学生的文化语境中,学生觉得非常枯燥,无心听课,无法激起参与热情。有的教师对这些政策甚至一知半解,呆板乏味,念念文件和教材,被学生认为思想政治是一种空洞的、虚无飘渺的说教,使得教师在课堂上的话语权失去了有效进行的真实性,学生不爱听,不乐于接受大道理,产生反感和逆反情绪,致使师生关系僵化,教育效果不明显

2.3课堂上一言谈,内容空洞唯理

目前,高职院校还是存在严重的话语一言堂现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教师掌握着课堂教学的主导权,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部分教师侃侃而谈,坐而论道,讲授的多是玄而又玄的深奥哲理,刻板而乏味,停留在人的理性认知层面,内容空洞唯理,忽视了思想政治贴近生活,走进人们心灵应起的教化作用。上课一讲到底,很少与学生交流,学生不喜欢听,学生成为权威话语的纯粹接受者,实质上是削弱了教师的话语权,思想政治教育达不到理想的实际效果。

3增强师生话语权的途径

3.1以学生为本,树立人文关怀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对学生的思想产生一定影响的工作,因此,在教学中,既要做到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又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价值取向,注重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教育者应当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兴趣爱好、思想脉络,化解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困惑,尊重学生的情感和需求,使学生体验到关爱,在思想上认同教师的教育理念,提升教师的威信和话语权。

3.2充实教学内容,话语注重向实践转换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门与现实结合很紧密的课程,在教学中需要与实践进行有机的结合,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上常采用一整套的理论话语,在传授理论的同时,要注重与实际相结合,充实话语内容,把枯燥的文件、会议和权力话语转化为学生乐于接受的话语,不仅把握了正确的政治方向,而且学生也乐于接受,在课堂上除了提问增加话语权外,还可以开展实践教学,比如,新闻述评和观看视频。新闻述评,以述为脉,以评为本,评述结合,虽然述多于评,但重点在评。题材可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中的热点问题。目的是使学生关注国家大事,了解要闻热点、领会精神内核。一个问题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深层次、多角度的理性思考和分析,并在分析的基础上展开评论,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联系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也使教师了解学生对某件时事的所思所想,了解了学生当前对社会、人和事的看法,使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结合、知识与能力结合,教材与新闻的结合,形成恰当的人生观、价值观。思想政治理论课枯燥,为了增强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兴趣,实践课中还开设观看视频,效果是显而易见的。记录片是以人或以人的价值为中心的真实的记录,并非虚构,其本源在于对逝去的历史和现实存在的真实记录,从记录片中可以看到我们曾经经历过的生活,从中学习如何去面对生活,认识生活,体味生活,正确认识学生没经历过的世界,使学生能正确认识世界,形成正确世界观和人生观。在教学中结合视频对吸引学生兴趣具有一定的实效性。比如《与邓小平纪录片》使同学们正确认识伟人,评价伟人。《改革开放30年纪实》《复兴之路》《伟大的历程》使学生对改革开放30年所取得的成绩有一个客观的认识,改革开放过程中经历的困难和我国取得的令世人瞩目的成绩,也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学生学习这部分教学内容才更有兴趣、教学效果才更显著。每年,中央电视台都要举行《感动中国》人物颁奖晚会,向学生呈现的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道德血脉、传承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中国精神。中国社会进步与未来希望,需要依靠这些敢于担当的中国人,他们是中国的脊梁,也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承载者和传扬者,传播着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观看这个视频,胜过老师苦口婆心说百倍,同时也是给学生的心灵去除污垢,给学生的心灵洗洗澡。观看视频后,学生在霎间得到感动,汇聚了所有社会正能量,在强烈震撼学生的心灵,使学生能够从中感悟中华民族的助人为乐精神、孝老爱亲精神、无私奉献精神、敬业奉献精神、抗震救灾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等。每看完视频,使这些精神深入学生心田,指引学生行为。观看《百年潮,中国梦》后,使同学们对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结中国力量的途径有了更直观、更深入的理解,同时,也极大的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观后,布置学生写观后感,作为评定平时成绩,同时也使学生知识能力、思想表现和话语权都得到提高。

3.3消解一言堂,重新分配课堂话语权.

近年来,在思想政治研究领域,重新分配课堂话语的呼声越来越高,传统的思想政治课堂话语霸权得到消解,逐步确立教师和学生在教育中的双主体地位,消解一言堂,构建平等对话式话语,实现话语权共享。无论是理论课中的提问还是实践课中新闻述评中的评,教育者以倾听、欣赏的平等姿态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给学生表达思想和观点的权利和机会,使学生积极参与,表达自我,对学生从不同角度得出的回答,要给予充分的肯定,不用教育者的思路去左右学生,但要正面引导学生使用话语权,最后教育者在归纳问题时,能尽量体现学生的一些观点,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也使教师的归纳比较全面.

3.4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目前,有的教师担心,给学生话语权,教师的授课时间缩水,教学任务完不成怎么办?教学质量如何保证?把话语权还给学生并不意味着教师的主导地位丧失,强调学生的话语权和突出教师的主导地位两者并不矛盾,增强学生话语权的同时,更需要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因为学生的心智还不成熟,知识结构还没架构完成,分析问题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要使学生在一堂课里得到提高,就需要教师把握课堂的主方向,及时调控课堂,对学生的话语做出适当的引导。比如,在讲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问学生心目中的小康生活是哪种标准,有的学生就会认为,小康就是住大房子,开好车子,物质生活富裕。如果不加与适当的引导,学生就把握不了小康的尺度。对于百姓来说,小康是温饱有余而富余不足,叫学生来谈一谈他们心目中的小康,教师也能从学生的回答中了解到学生的思想。在讲到中国梦包括国家的梦和个人的梦,学生对于个人的梦可能不能更全面的描述,可通过《我的要求不算高》这首歌曲来开拓学生思维,使学生理解个人的梦是哪种标准。这样既活跃了课堂,又为学生的思考打开了闸门,师生之间的话语权得到。

3.5增强教师的专业素养和人格魅力

一个思想政治课教师,不仅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要有教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知识在内的专业素养,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和人文素养,增强自己的内涵和气质,才能对现实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分析力,才能将自己的知识清晰地传达给学生,内化为学生的品行,并用自己的知识技能解决学生的种种问题,以自己的思想、行为和人格魅力影响学生,使学生对老师产生亲近感、认同感和对教师的崇敬,自觉接受教师的影响,才能使教师拥有的话语落到实处,产生实效性。掌握好话语权,构建好师生之间平等的话语体系,不断扩大意识形态工作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加强理论创新,用最新理论成果阐释现实问题,指导现实社会,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增强主流意识形态在学生中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同时,顺应时代潮流,转变教育观念,拓展教学实践空间,增强教师个人魅力,摆正师生关系,师生共享课堂空间,共享话语权。随着双主体教育地位的确立,在思想政治课堂上师生话语权构建成为一种必然,这样,才能赋予思想政治教育在新时期的内涵,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

参考文献

[1]袁玉芳.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中教师话语权的消解与重构[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3):32-34.

[2]王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面临的新情况、问题及应对[J].新乡学院学报,2013(10):126-128.

[3]杜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任教师话语权的弱化与重构[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2015(1):167-169.

[4]骆郁廷,魏强.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文化话语权[J].教学与研究,2012(10):74-81.

[5]曾庆亮.略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掌控[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1(12):36.

[6]郭祺佳.大学生网络话语权发展趋势探微[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1):123-126.

小学语文思政课心得体会篇4

在2010年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0)》(以下称《规划纲要》)中,提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国运兴衰、系于教育”,这标志着教育事业的发展迎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在这个教育大发展的背景下,国家对学前教育发展的重视也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提出到2020年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基本普及学前两年教育,有条件地区普及学前三年教育。乘着这股春风,我校于2011年始开设学前教育专业,几年来该专业呈现蓬勃发展的趋势,但结合教学实践与毕业生的信息反馈,笔者发现我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与教育部2012年颁布的《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仍存在一定差距。作为语文教师,笔者认为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语文教育密切相关,而学生对语文学科的漠视,是影响其综合素质提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扎实基础是语文教育最根本的目标。语文素养的内涵极其丰富,可以说是个体发展及融入社会不可或缺的基本修养。反观我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学习状况,大多偏重于专业技能的学习,而忽视了语文素养的积累,这种现象无疑对学生未来的就业和终身学习产生不良影响。

目前,多数幼儿教育机构对教师的要求大致有以下几方面:一是要具有良好的知识储备,注意人文社会科学和艺术欣赏等知识领域的学习和积累;二是要有一定的职业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三是掌握幼儿教育学、幼儿心理学、幼儿卫生学等专业理论知识;四是具备讲、唱、跳、弹、画、组织课程和游戏等方面的能力,并具有观摩、记录、评价幼儿和开展教育科研的能力;五是有撰写工作计划、总结与报告的能力。这些要求当中,有许多都是可以通过语文教育来实现的。那么,如何发挥语文学科在学前教育中的基础性作用?如何才能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学习语文的动力?对此,笔者根据自身教学实践,并结合访谈、问卷等形式,分析了我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语文素养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力求对教学能有所启迪,寻求有效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教学方法,从而培养出适应当前幼儿教育要求的合格毕业生。

一、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语文素养现状

(一)语文知识与技能水平偏低

1.阅读面窄

笔者曾围绕部分中外名著阅读情况开展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此了解甚少,就算是我国的四大名著,他们绝大多数也是通过影视作品来了解一二的,完整阅读的学生数为零;除了语文课本外,他们很少主动涉猎文学作品,至于老师布置的读书笔记,往往都是上网抄袭应付了事。总体呈现出阅读量小、涉及面窄,语文知识匮乏的特点。

2.技能薄弱

作为考量语文知识有效途径的写作和口语表达,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最为薄弱的环节。表现在写作时要么是无话可说,作文篇幅短,要么是语句不通顺,错别字连篇。部分毕业生在工作中出现不会撰写应用文书、教案设计不合规范等问题。口语表达则体现在普通话语音不准,逻辑混乱,词不达意等方面。

(二)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不好

1.学习态度消极

由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生源主体大多为义务教育过程中被边缘化的人群,文化知识水平普遍较低,再加上“重技能轻基础”思想的存在,以致他们将大部分时间用于舞蹈、声乐、手工等方面的训练,而对语文科的学习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在语文课堂上热情不高,甚至是纯粹的被动性学习,认为语文科可有可无。对于教师布置的家庭作业,也只有极少数会认真对待,更多的是互相抄袭。

2.缺少交流动力

语文课堂本应是思想碰撞、语言交流的舞台,但目前上课的状况却是积极发言的学生只有个别少数,大多数学生缺乏师生语言互动的热情。例如,我校语文课一直有安排课前三分钟口语训练的良好传统,但在实际操作中却越来越不尽人意。本应口齿伶俐的学前教育专业班级,在此项活动中也常常出现冷场现象,要么事先没有准备,言之无物;要么只言片语地应付了事;更有甚者紧张到手足无措。长此以往,不良的学习习惯以及知识的缺陷,使得他们无法将所学知识在实际运用中融会贯通,达不到学以致用的目标。

(三)情感体验和价值观偏颇

1.情感体验缺乏

课堂教学中,学生对教师所介绍的各种背景知识一无所知,缺乏兴致。在分析课文中情感较为丰富的段落时,很多学生很y进入情境,更谈不上感同身受,甚至认为这样的文章矫揉造作。如《边城》中摆渡人与过渡人在钱财方面的谦让,学生认为不切实际,迂腐可笑;对于文中所传递的祖孙情,学生也无法有深刻体会。至于《劝学》《师说》等文言文名篇,他们连读懂都难,更谈不上心领神会了。这样缺乏丰富情感体验的学生,很难相信他们在今后的幼儿教育工作中,能教育出具备健康情感的儿童。

2.价值观有偏差

知识面窄使他们的价值观形成和审美能力发展都受到限制,经常是人云亦云,盲目跟风,或因知识储备不足,导致表达出来的完全变味。例如在《项链》一课的教学中,大部分学生同情玛蒂尔德的遭遇,但却很难总结出导致这一悲剧的根本原因,有学生甚至认为玛蒂尔德用十年辛劳来还债是很愚蠢的做法,不如一走了之。这些都可见他们不成熟甚至有些偏差的价值观。在学生的写作训练中也不难发现这一点,如《记一次令我难忘的聚会》,学生大多选取了记叙自己的一次生日,但在材料的选择上却流于俗套,不是去烧烤就是去歌厅唱歌,流水账似地记录过程,根本无法表达出“难忘”的原因,情感表达十分苍白。

二、主要原因分析

(一)社会环境的影响

1.生源素质较差

目前,中职学校的生源素质普遍较差,作为义务教育边缘化的一个群体,大多数中职生对学习从丧失信心进而到丧失兴趣。基础知识的不扎实,也使他们在想有所改变时力不从心,成绩很难在短时间内提升上来。在连串打击之下,丧失了进取心和表现欲。

2.考核方式单一

当前我校语文学科考核方式的单一、僵化,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使用的是同一张试卷,这样的方式缺乏专业针对性,也不利于对学生做出全面科学的评价,更不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导向作用。这样的考核制度会导致学生学习方式被动、学习动力不足。

3.网络产生冲击

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信息的收集较以往更为便捷,影响了学生的思维方式和阅读习惯。他们在面对问题时,更愿意直接求助于网络。例如,每次布置课后思考题,学生经常是通过“百度”“搜狗”等搜索引擎来获得现成的答案,而非结合课文开动脑筋,在理解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完成作业。对于本就没有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中职生而言,与其手捧纸质图书,不如点开微信直接语音聊天,连最起码的文字输入都省略掉。网络给学生学习生活带来的便捷作用我们不可否认,但对于认知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学习习惯需要进一步改善的中职生而言,他们却没有成为网络数据大时代的利用者,而只如搬运工一般,光凭听和看来接受外界信息,这种无须大脑积极参与的被动接受性认知活动,非常不利于学生进行主动、深入的辨别和思考。

(二)语文课程设置的陈旧

1.语文教材的单一

目前,我校语文课程的设置仍未能很好地与专业相结合,多年来各专业都是统一选用高等教育出版社编订的语文教材,内容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职教育的职业性,但是却不能满足不同专业对于语文知识的具体需要。不能与学生的专业相联系的教材,肯定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无法传递给学生将来就业所需的相关语文知识,语文学科的学习效果差可想而知。

2.评价体系的老旧

我校语文课程评价现在仍缺乏过程性评价,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仍以书面考试的形式来体现,这种评价方式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过程,漠视了个体差异的存在,容易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被动参与者,不仅不能调动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还有可能使学生因为考试的失利而丧失语文学习的信心。

三、提高语文素养的策略

(一)加强学习内驱力的引导

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学生就业后面对的工作对象主体是3~5岁幼童,在“蒙氏理论”中提出的九个儿童敏感期中,有八个是集中在这个年龄段,而且这些敏感期是需要幼儿教师加以启发引导的,教师自身的语文素养对幼儿未来发展的影响相当大,所以语文老师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将来所要从事的职业具备的特殊性和重要性,使他们发自内心地爱上这个专业,真正愿意投入到语文学科的学习当中。

(二)加深情感的感化和引领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多为女生,情感表达比较细腻。语文老师应抓住这一性别特点,在课堂教学上力求做到教学语言丰富,达到以言传情的效果。例如教授《荷塘月色》等文笔优美的文章时,教师可以通过字正腔圆、抑扬顿挫的朗诵给学生带来听觉上美的享受,进而激发其阅读文章,体会作者情感的渴望。在课外,语文老师可结合学生实际水平,推荐一些情感表达丰富的优秀文学作品,或举办如读书鉴赏会等活动,与学生共享阅读体会,架起情感沟通的桥梁,使学生与教师产生较好的感情共鸣,从而带领学生走入更为丰富的语文天地。

(三)加大教学策略改变力度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摆脱应试教育的桎梏,不要将教学重点过多放在语法讲解等方面,而应尊重教学主体――学生,选择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各个感官功能,围绕教学目标设计问题情境,为学生创造独立(二)高职思政课中融入时政教育是提升思政教学实效性的需要

由于初、高中应试教育的影响,大部分高职学生对思政课的印象就是“抄”“默”“背”“洗脑”。这种先入为主的看法让学生在上课之前就对思政课产生心理的拒绝,再加上部分教师上课过程中不讲究方法,填鸭式地给学生灌输他们早已知之一二的“洗脑理论”,高职思政课堂实效性差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若是能够将时政资源融入思政课堂中,用学生身边的、现时代的事实来讲道理,就能令课堂鲜活起来,进而提高学生上课的兴趣,从而达到提升思政课堂实效性的效果。

(三)高职思政课中融入时政教育是基于教育对象思想特点的需要

大学时期的学生思想更为独立,好奇心强,想法多变,价值选择多样化,对很多事情都有自己独立的看法。尤其这个时期的高职学生,自身文化素养不高,再加上学校以就业为导向进行教育,大部分学生对国内外大事不感兴趣,即使偶尔关注一下,也会因为自身学识不够,理解不透,辨别能力不强而形成错误的思想认识。W生在接触到网上不良信息时容易产生激动情绪,在看到一些未经证实的负面新闻时,容易被消极的思想侵蚀,并可能在社交网络的朋友圈和班群中将这种负面情绪加以传播,造成更大的负面影响。所以,把时政热点融入思政课堂中,教师与学生直面那些可能产生歧义和纠纷的新闻事件,可以更快速、更有效地引导学生,纠正学生不正确的思想动态,充分发挥思政课的社会导向作用。

(四)高职思政课中融入时政教育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

俗话说: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21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竞争的实质是人的素质的竞争,在人的素质的竞争中,尤其是在国际人才素质竞争中,政治素质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一个思想立场坚定、身怀赤子之心的人,绝不会为了自身利益做出危害祖国、危害同胞的事情;相反,一个政治立场不坚定的人,即使满腹学识,也很有可能为他人所用。一个学生的政治素质在生活中的表现就是时政素养,将时政教学融入到思政课中,无疑对提高学生的时政素养大有裨益,进而也将会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笔者在将时政教学融入思政课时,让学生自己收集和组织材料,为其提供演讲和辩论的舞台,在这个过程当中,学生不仅可以提高自信心,还可锻炼到信息检索能力、组织沟通能力、演讲辩论能力等。

(五)高职思政课中融入时政教育是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的需要

在高职院校中,有一部分教师的思想跟不上学生更新换代的速度,面对着新时代的新青年,仍然是用老旧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使得课堂枯燥无味,学生到课率低,听课率更低。要改变这种现状,就需要教师从自身入手,改变陈旧的观念,提升专业素养,把新鲜的知识和新鲜的教学方法运用到课堂中。在教学内容的改变上,融入新的时政内容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同时也是更新教师知识库的一个方式;在教学方法的改变上,采用与相应的教学内容(包括时政教育内容)相配套的教学方法则是不二选择。

二、高职思政课中融入时政教育的实现路径

时政教育融入高职思政课堂益处很多,因此,要积极探索其融入的现实路径。

高职思政课中融入时政教育的思考

(一)转变教育者的观念

首先,高职院校尤其是主管思政课教学的校领导,要重视从学校层面规划和开发时政资源。要引导全体思政教师在攻破教材的同时,也要善于利用时政资源,把时政资源融入到思政课教学中。另外,还可以从学校层面倡导学生成立政治类、时政类社团组织,支持和指导这些社团组织开展活动,在学生中营造关心国家大事、讨论国家大事的氛围。

其次,高职教师也要重视时政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作为将时政教育融入思政课堂的主体和最终实施者,一线教师观念的转变关乎整件事情的成败。教师要跳出传统观念的束缚,摆脱照本宣科,片面强调教材知识和体系的做法,敢于接受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勇于挑战自己,积极探索思政课和时政教育有效融合的方法。同时,教师也要警惕走向另一个极端,即为了时政而时政,时政与讲授内容结合不紧密,满堂讲新闻故事,这样就偏离了思政课的基本走向。

(二)提高教师专业水平

事实上,相当一部分教师能够意识到时政教育可以而且有必要融入思政课堂,奈何自身水平不够,找不到合适的方法,这就需要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一方面,从时政资源的量上来说,时政资源数量极大,更新速度快,收集、整理、归类工作琐碎而繁重,让部分教师产生畏难情绪,不想花费太多时间去整理。针对这个问题,教师要克服心理上的难关,与同事分工合作,相互探讨收集和利用资源的新模式、新方法。再者,从时政资源的内容来说,时政资源涉及的知识很广,不仅有国内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社会等方面的内容,还有国际方面的内容。教师在自己的受教育生涯中不可能全部都学过,自己的专业知识不足以解决所有的时政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学习,不断进修。教师既要学习新的理论知识,又要不断关注时政热点,更要与同行不断切磋,相互观摩,全面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教师除了要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还要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现代高职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文化素养和辨别能力不强,容易被不良思想侵蚀,但又具有较强的个性和自主意识,不喜欢被人控制,对学生口中的“洗脑”更是深恶痛绝,所以教师不能再一言堂。教师在讲一些较敏感的时政问题的时候,尤其要注意不能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而要善于引导学生自己去收集材料,然后在思政课堂中帮助学生得出全面、正确的观点。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又能更好地进行价值观教育。

(三)探索具体实施方法

对于每一位教师而言,没有最好的教学方法,只有更合适的教学方法。所以,一线教师在自己的教学中要敢于创新,要勇于尝试,在实践中不断改进。以下是笔者在实践中接触过的认为行之有效的一些具体方法,望与同仁们互相探讨、互相进步。

1.课前新闻评论

首先是分组。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组,在分组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充分考虑小组成员的构成情况,如信息收集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口头演讲能力等。其次,资料的检索、整理、编辑。每周由一个小组负责提前做好这些准备,教师注意做到引导工作。

再次是课堂评论环节。让学生在10分钟以内完成所准备的课堂汇报材料,形式不限,但必须要有自己小组对新闻事件独立的看法和评论,避免学生只进行简单的新闻播报,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完成汇报后,班级其他学生可以进行互动提问。

最后是教师点评。教师围绕学生所评论的新闻,内容是否积极健康、论据和论证是否客观充分、是否结合所学课本知识、是否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等进行点评,同时结合学生关注的就业面试基本礼仪、形象要求等知识对评论员进行点评。点评以鼓励为主,同时恰当地指出不足的地方,推动学生不断进步。

课前新闻评论难度较小,所有学生都可以参与其中,可以较大程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可以较大程度地锻炼学生的各项能力,但这一方法也有不足之处,即学生所讲的内容与教师接下来要讲的课程内容可能并无联系,容易给人一种脱节的感觉。

2.时政导入新课、创设情境

时政热点每天都在更新,利用时政导入新课或是上课过程中利用时政创设情境,都需要教师具有敏锐的时政触觉。教师结合所授课程的内容,用新近的新案例作为引子,提出疑问,设置悬念,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例如,讲《树立法治观念,尊重法律权威》时,可以将“大学生捣鸟窝被判10年半”的新闻作为安全导入。另外,教师还可以结合课程内容,利用时政材料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提出问题,利用所学知识对问题进行深入剖析,最终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例如,在讲授《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时,可以结合苹果7手机的开售以及乔布斯的个人经历,说明“改革创新的重要意义”,以及如何“做改革创新的实践者”。

利用时政导入新课、创设教学情境,可以更好地使时政资源和思政课的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克服时政与授课内容相脱节的弊端,还可以让学生学以致用,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3.时政研讨沙龙

时政研讨沙龙,是指授课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当前所发生的重大新闻事件,邀请专家教授或者红色学生社团(学校中的政治类学生社团组织)成员来到班级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活动。沙龙主题的确定、嘉宾的邀请、沙龙活动的举办等细节,都可以放手让学生去做,教师只需做好相关指导工作。

这样的活动可以每学期开展2~3次。让学生与专家面对面交流,不仅可以避免教师授课的单调性,还可以让学生亲身感受专家渊博的学识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同时可以锻炼学生的胆识和能力。需要指出的是,这样的活动需要教师事先与专家教授和学生多做沟通,让专家教授事先了解所面对的学生的层次和水平,尽量把问题讲得深入浅出;在活动现场,教师也需要眼观多方,尽量把现场气氛搞得轻松、活跃,让学生能够学有所得。

4.撰写政治小论文

教师结合时政热点和授课内容,给学生布置论文撰写任务,引导学生利用所学过的课本知识作为理论依据,对时政内容进行分析,发表自己对问题的看法,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开阔学生的眼界。

5.重大事件默哀、祭拜、参观活动

重大事件或重大纪念日进行默哀、祭拜、参观活动,也是思政课与时政教育相融合的一个好方法。例如,在南京大屠杀纪念日时,带领学生在班级进行默哀;在清明节时,带领学生祭拜烈士;在讲革命史时,带领学生参观当地革命战争纪念馆。这些活动进行前后,教师可以根据需要,或详或略地给学生讲解背景知识,进行价值观教育。

以上是笔者在实际教学中接触过的一些方法,并不是全部都要运用到实际的课堂中,教师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所选择,行之有效即可。

参考文献:

[1]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骆郁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小学语文思政课心得体会篇5

【关键词】中职学校;语文教学;思政教育

当前,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股课程思政的浪潮。在此背景下,仍有部分教师对思政教育缺乏重视,尤其在语文学科领域,还存在教学模式单一、语文学科与思政教育契合度低、学生参与度不够等问题,无法实现思政教育的有效渗透。所以,如何采取恰当的策略,让中职语文教学既能够传授语文知识和培养语言技能,又能培养学生优良的道德品质,达到语文学科的思政育人目的,是中职学校及教师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思政教育融入中职语文课程教学的有效策略

中职语文教师作为落实思政教育的重要主导者,应当从思想上充分认识思政教育的重要性,转变教学观念。一方面,教师是学生行动的标杆,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这就要求教师正确认识教师这个职业,真正热爱教育事业。同时,青年教师要积极参加思想政治学习,善于利用App、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及时获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流声音,阅读相关理论著作,加深对政治教育的认识'另一方面,在实际教学中,合理的教学设计、多元化的教学手段、精心选取的教材内容将直接影响思政教育对学生的渗透能力,这也考验着教师的教学能力E]。对中职语文教师而言,教学能力的提升有多种途径:其一,要善用资源,通力合作,参加多种形式的“课程思政”教学比武、专题培训、向前辈取经等学习活动;其二,要加强对外学习交流,教师应不断更新知识储备,在对外交流过程中,不断汲取经验,为提升教学能力蓄力。以笔者所在的安化县职业中专学校为例,从实际情况来看,学校超星学习通教学平台的搭建、思政课程名师工作室的成立、语文思政教育的小组定期研讨等,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发挥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二、构建课内外结合的"思政大课堂”

(一)挖掘教材当中的思政素材

教材是所有一线教师进行教学与德育工作的重要载体。中职语文的教材中编排了大量文质兼美的作品,教师要以课文为蓝本,找准思政育人的着眼点,利用文本育人[3]。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当选择富有典型意义的思政教育材料。其中,我国传统文化就是进行思政教育的一片沃土[4]。在教材中选择具有家国情怀的课文进行思政教学,如《岳阳楼记》?我爱这土地》《沁园春长沙》等抒发忧国忧民情感、激扬爱国情怀的诗文。在课文讲解过程中,弓I导学生了解作者生平,做到知人论世,如从孔子的身上感知其一生追求的“仁”,从陶渊明的人生经历中感悟藏在那份“悠然自得”背后的高洁心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可以适当拓展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阅读材料,达到课程思政育人的效果。

(二)充分利用课堂进行渗透

课堂教学是中职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也是实施思政教育的主要途径。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灵活地采用多种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教授《我的母亲》—文时,教师通过讲解,带领学生分析得出老舍母亲勤俭诚实、热情好客的性格特质。这一内容与当代社会弘扬“好家风好风气”相契合,因此,可以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开展“家风”主题讨论,让学生分角色朗诵课文并尝试续写后续故事。这样的形式不仅能让课堂气氛“活”起来,也能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让他们在课堂中充分融人、体会并有所收获。

(三)发挥课外实践活动的作用

如果说课堂教学是在学生心中播下思政教育的种子,那么,适当的课外活动就是额外的养料,可让这颗种子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以安化县职业中专学校为例,德育工作本身是日常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月一主题”班会、每学期的朗诵比赛、作文大赛、社团活动以及文明风采大赛等,都能成为中职语文教师进行德育工作的契机。与此同时,校外实习基地、社会调研、企业实习和志愿者活动等也可以作为课堂教育的延伸。语文教师可以充分依托校内外各类平台,帮助学生在课外实践活动中提升综合素养,形成良好的学习与行为习惯。以学校茶艺专业的学生为例,茶艺、礼仪和舞蹈是他们的必修课。在语文课上,教师可以特别注意与他们专业相关的内容。例如以《侍坐》中的“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为切人点,让学生承担校内的部分礼仪接待和茶艺会演等活动,真正体会社会生活中“礼”的运用,充分发挥了课外实践活动的作用。

三、加强学校思政教育机制建设与制度完善

实行思政教育,学校也应制订相应的配套措施,以保证思政教育的顺利开展。中职学校在大力推行课程思政的同时,要尊重学生发展的规律和特点,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客观、冷静地从学生规范制订、教师队伍建设、宣传引领、教育激励、监督评价等多方面完善保障制度。同时,不断深人研究思政教育的思路和研究方法,设计出多维培养路径,加强机制建设,真正做到思政政治教育渗透到师生的言行举止。针对教师,要修订考核办法,通过多种形式的评价来激发教师思政育人的积极性。合理确定文化知识与思想教育评价的占比率,明确地把育人要求纳人评价体系中,促使教师将课程思政教育教学变成一种自觉行为。例如:语文课的考核要根据课程性质、授课内容、教学成效和教学中的思政教育融合情况综合评价。要改变以往的一次性终结考核,要求语文教师把课堂提问、教学讨论以及平日观察纳人期末考核,还可以将思政内容纳入课堂、试卷和测评,全方位保证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贯彻到位。

【参考文献】

[1]窦冰.中职语文教学要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5(2):17.

[2]张捷树.中职学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职业教育,2016(11):10-11.

[3]高巍.中职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J].中国农村教育,2018(14):31-32.

[4]周小波.传统文化和中职语文教学的融合与实践刍议[J].科技风,2019(30):33.

小学语文思政课心得体会篇6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现状;改革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0-0105-03

前言:

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其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这是该文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战略定位。同时,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了明确定位,强调高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思想政治教育摆在首位。2013年党的十报告明确指出:“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这是十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科建设提出的新的指导思想,并且针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加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育和法治教育的新要求。由此可见,党中央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极为重视。

一、川西北地区高校德育课程的现状

(一)四川地区致力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成绩斐然

四川西北部地区的高校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指导下,尤为重视德育课程教育及其学科建设并取得了成效性发展。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学科由弱小到强大,在诸多学科门类色明显,学科体系逐步完善。该学科为党和国家培养了大量素质过硬、专业知识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管理与教育人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

(二)四川西北部地区德育重教化,效果不佳

1.德育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我们的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以“05方案”实施为主要标志的全新课程体系,主要开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四门必修课程,同时开设《形式与政策》课程等选修课程。课程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理论性过强,对社会发展以及学生思想实际重视不够等弊端,且存在课程之间或一门课程当中在不同时间重复设置某项内容。例如:对法律知识这一块内容,中学阶段强调的具体的法律规范,大学阶段再次重现;道德部分应集中讲完,而不是分散在不同章节。另外,川西北地区的高校思想道德教育主要是作为知识传授的一部分被纳入教学体系,强调材、学计划、案、统一课件,导致教师课堂发挥性不强。

2.采用传统的单项灌输式教育方式。传统的德育教育是指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单向的灌输式的教育方法。川西北地区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大都采用两个班级合班的方式进行教学,属于大课堂,学生课堂参与率较低,蒙混过关现象较严重。思想道德教育的计划性、目的性取代了学生们的主体性,教师们把教化之道变成了理论教学,教学方法很单一。在教学语言的运用上,大部分教师使用概念化、学术式的理性语言,这种说教方式使教学内容枯燥乏味,弱化了感染力,结果是失去了思想教育应有的活力,因而也就失去了思想教育的吸引力。毋庸讳言,川西北地区的高校德育工作已显得苍白无力,无法在后现代文化的遭遇中,去面对思想性较强的学生,找不到有效的切入点。传统德育模式过分强调理性的色彩,强调单向灌输,学生们处于被动、被控制的处境,缺乏主动性,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不平等,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需求,导致德育的内容和形式都趋于单调、刻板。教师在课堂上缺乏对现实问题的具体阐释,导致学生疏远了德育课。

3.考核方式陈旧,缺乏地方特色。长久以来,川西北地区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期末用闭卷考试的方式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期末试题一般分为本科和专科两个层次,教师按照各高校考试大纲出题,考试题型大多为单选题、多选题、名词解释或辨析题、综合论述题,总分100分,从期末试卷分析上的数据来看,这种形式的考试成绩并不理想,60~70这种低分段的学生居多,高分的学生微乎其微。学生们仅仅把这一类思想政治理论课看成考试科目而已,不能真正感知它的时效性、有用性的存在。近年来,川西北地区有少数高校为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胆尝试考核方式改革,实行开卷考试+闭卷考试,半开半闭的考核形式对于提高学习兴趣,成效甚微。

4.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环节薄弱,使学生思想道德认识与思想道德实践脱节。川西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要方式是课堂理论的讲授,社会实践这一块则显得薄弱贫瘠,而实践活动具有帮助大学生把所学理论知识转化为素质的重要功能,能够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该地区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目前只流于形式,没有真正落实,有的学校一年中带部分学生去博物馆或者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一次就算完成实践教学任务,有的学校直接给学生印发一本实践手册,基本内容大致为读书笔记、社会调查、班级主题活动等等,由学生课余完成,期末打分就完成实践内容,还有的学校组织学生参加一次公益活动,用照片和视频记录活动过程。这样教学模式造成了德育意识与德育实践脱节,主要原因是班级过于庞大,不利于安排学生社会实践,学生们不能亲身经历实践内容,只有少数学生是社会实践项目的组织者、实施者,其他都是观望者,没有达到实践教学的目的,学生们对老师局限在课堂上的主题活动内容由于操作性不强也无动于衷,对教师布置在课余时间的社会调查项目由于教师无法监控,小组成员过多而消极怠工,实践效果不显著。

二、综合改革,多管齐下,营造德育新气象

(一)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德育中的指导性作用

德育教育必须注意它的传播方式,寻找有效的文化载体。裸的真理有时难以被学生接受,只有将德育具体化、生活化、文化化,并通过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平等的网络虚拟文化平台、高校校纪校风等载体,抽象的理论才能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有效的传递,并且可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德育建设的理论,也是我们宣传的纲领和重点。加强和改进德育,最根本的是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最基础的工作是用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教育学生。要使这种理论武装工作有成效,必须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精神和基本原理,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努力对当前亟须进行理论引导说明的突出问题,做出科学的、有说服力的解释和说明,充分发挥马克思理论在德育中的主旋律的作用。为此,我们应该科学生动地宣传马克思主义,引导学生不断克服和抵制错误的、腐蚀落后思想的影响和侵蚀。首先,我们要让学生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时具进的属性,它会随着实践变化而变化,随着实践发展而发展。其次,将科学理论的学习与解答学生现实中提出的重大问题结合起来,帮助其解决疑惑,以人为本,力求创新。再次,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内容,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提高自己运用科学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强化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队伍的师德师风教育

叶圣陶老先生明确提出:做老师是为人也为己的事业,做老师要有理想主义情怀。教师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人格魅力直接影响到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养成。在高校日益商业化和技术化倾向的现实面前,思政教师自身素质显得尤为重要。思政教师不仅是道德规范的传播者,更应该是道德准则的践行者,肩负者传道、授业、解惑的使命,应该是一个品行高尚的人。思政教师应该从多方面具体提升自己的素养。首先,思政教师应坚守高尚的职业道德。青年教师应该克服自身困难,全身心投入到教学科研工作中,以敬业乐业的精神、较高的学识水平和良好的师德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既要有脚踏实地、忠于职守的工作态度,又要具有为人师表、追求真理、与时俱进的品格,还要有淡泊明志、甘为人梯的精神境界,以学识为广度,以人格为高度,努力成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真正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其次,教师应注重对德育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教育家卢梭说,千万不要干巴巴地同年青人讲什么理论。如果想让要使他们懂得你所讲的道理,你就要用一种东西去标示它,应当使思想的语言通过他们的心,才能为他们所了解。德育不是单纯的理论灌输,没有情感体验和内心认同的道德意识,对学生们的约束和指导是有限的,我们必须找出符合学生生命成长诉求的规律。因此,教师要从文化入手,注重德育的感染性、激励性、渗透性和动力性,这就要求我们站在德育文化的高度,把传统德育教育的历史和现实进行比较审视,把我们的工作目标与莘莘学子的具体需求有机结合起来,教师的角色不再是传道者,而是学生成长路上的陪伴者和同行者。再次,课堂上为提高学生抬头率,教师除了利用现代多媒体引导学生在娱乐中学习,更应该注重讲授效果,不能哗众取宠。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中教师要善于运用诗化语言,增强教育感染力

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应该摒弃那些概念、特征等僵化刻板的理性语言,代之以生动、活泼、富于艺术感染力的诗化语言。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恰当使用诗化语言,有以下积极意义:首先,诗化语言可以增强教育说服力。艺术本于真,诗化语言强化了教育的理论力量。有人在讲理想时,是这样诠释它的:理想是人对未来生活的赤诚寄托和对生命价值的超现实追求,是行动着的肉体生命之精神支柱与导向。崇高的理想,能使人在艰辛的求学生活和将来的职业生涯中保持一种高昂的伟岸,永不气馁的精神状态,使之于平淡的生活中呈现出恢宏,于坎坷的磨难中展现出豪迈。这位老师用诗一样的语言解释了理想的含义。铿锵的话语,澎湃的激情,使人深受感染。其次,诗化语言不落俗套。传统的思政教育课堂是枯燥冗长的,然而教师诗一般的语言,让人耳目一新,充满意境。再次,诗化语言展现了德育的超越。思想道德教育是一种超前性的文化,它以未来为导向,为生活提供思想,走在社会生活的前面,诗化语言具备这样的特征,让人倍受鼓舞。

(四)积极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

恩格斯曾语重心长地告诫我们: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也强调读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善于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认识和解决遇到的问题,要充分考虑生动的实际生活和现实的确切真实,努力做到知行合一,理论联系实际,实实在在地做事情。十报告中报告多处提出要加强责任感教育,其中对学校教育提出的要求是“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思想教育要反映社会生活实践的丰富性,脱离社会实践的丰富性就显得苍白。而且思想教育本身是为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服务的,因此,我们要注重把思想教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中去。然而,川西北地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时中约占三分之一的实践教学基本上还是“鸟笼”状态,为激发学生们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我们可以作以下三方面的尝试:首先,在单班授课的前提下,高校应该积极配合任课教师批准学生走出教室,深入到与教学主题相关联的各单位、各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进行调查研究,如参观科技馆、博物馆、展览馆、工厂等,并让他们以问卷或采访的形式进行,事后要求各实践小组用多媒体或者DV视频在课堂上交流和共享,这样的方式不但能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而且能锻炼胆量,调动学生的内在潜能,增强情感认识,使外部教育产生内化作用。其次,任课教师在实践教学部分要制定一个详细的课程表并表明课时数量,做到每讲完一个专题就配以规定的活动内容,比如讲完爱国主义就去博物馆参观调查,讲完人生价值观就组织一场报告会,请成功企业家或大学生创业标兵现场和同学们交流互动等等,根据学生们在活动中的表现,教师分类细化评分并记入期末成绩。再次,开展校外实践活动,高校应积极支持并配备一定数量的活动经费,这是有效落实实践活动的前提条件。

结束语:

对于四川西北部地区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出现课程设置、教育方式、考核方式以及实践环节出现的问题,我们必须多管其下,全方位无死角采取符合我们本地资源生源多种方式,对症下药,解决长久以来困扰我们思想教育者的各种问题,尤其是思想教育者对教育的深刻认识,我们不能以一个权威者的姿态对待学生,而是要具备服务学生,服务社会的活力教育意识。相信,在我们的用心改进的努力下,我们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充分发挥学生们的思想生成性和创造性,从而让学生们真正喜欢我们的政治理论课。

参考文献:

[1]陈锫.实践中的任务型教学:现状与展望[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

[2]吕志,黄紫华.面向社会,实践育人―高校政治思想理论课实践教学探索[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

[3]张妮妮,陈永胜.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新模式探讨[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

[4]高璐.“05方案”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研究综述[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5).

[5]顾海良.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略论[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9).

[6]白琳.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必须处理好的几对关系[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7).

[7]尹立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主要障碍分析[J].科技信息,2012,(5).

[8]张耀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测评发展新趋势[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6).

[9]顾海良.“斯诺命题”与人文社会科学的跨学科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2010,(6):10.

小学语文思政课心得体会篇7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教学艺术;着力点

[基金项目]2019年度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基于SPOC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设计与应用”(2019-GX-449)

[作者简介]陶达(1986—),男,四川南充人,硕士,重庆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20)33-0065-02[收稿日期]2020-03-30

一、用话语魅力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艺术的形象性

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艺术的形象性,就是要充分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课堂话语魅力。对于增强话语魅力,深刻理解教学内容是基础,透彻把握内容的理论逻辑是核心,运用接地气话语体系是关键。

1.深刻理解教学内容。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极为丰富,这就需要教师深刻理解和把握教学内容,从吃透教学内容上下功夫,既要贯通历史,又要面向未来;既要立足国情,又要放眼世界。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具有扎实的学识,要结合教学内容和自身的特点,明确自己的研究方向,合理选择研究领域,潜心研究,成为思想政治理論课的行家里手,特别是在一些重大理论上要将内容分析透彻,并且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让学生思维和视野更加开阔[1]。

2.透彻把握理论逻辑。一方面,要把握教学内容与学生成长成才的逻辑,要透彻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逻辑,要将课程内容与人才培养方案有机结合起来,将课程的体系与学生的成长成才规律结合起来,将教学规律、学生学习规律、社会发展规律有机结合起来,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向纵深方向发展;另一方面,要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逻辑。讲好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吸收人类文明成果,站在世界历史发展趋势和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的角度,以宏大的历史观教会学生思考和分析问题,以深邃的视角观大势、谋全局。

3.运用接地气的话语体系。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要清楚三个问题:“我们有什么?学生期待什么?我们怎么给?”只有弄清楚这三个问题,才能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运用接地气的话语体系,就是解决知识怎么给的问题。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改变学术化的表达方式,在教学中要注重话语体系向学生转化,尽量让学生能够容易理解,以接地气和学生喜闻乐见的话语表达方式给学生讲授,让思想政治理论课更加接地气、更加有灵气。同时,根据大学生的实际,在教学中设计相对独特的话语体系,增强课堂的幽默性、风趣性、时尚性。

二、用感染魅力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艺术的情感性

1.把故事讲得生动。深入挖掘思想政治理论课典型的案例,适当地将一些理论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呈现,以利于学生的理解、利于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致利于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于思想政治理论教师在课堂讲的故事,一是政治性强是第一要务,给学生传递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二是故事要有鲜明的时代感,回答好广大学生关注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三是多讲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故事,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要让学生感到故事“有用”“管用”,能解决大学生的心头疑惑,有助于其成长成才,而不是哗众取宠、吸引眼球[2]。

2.把理论讲得易懂。“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3]。思想政治理论课不能越讲越深奥,要深入浅出,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完整准确地讲清楚党的思想理论、党的主张、党的要求,讲清楚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让学生感受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力量和学术魅力,这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将这些理论讲得通俗易懂,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有深厚的学术积淀,对前沿问题和复杂问题有清醒而深刻的认识。如何讲得浅显易懂让学生受益这是关键。所以,需要不断挖掘其内涵,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简单的问题清晰化。

3.把道理讲得有趣。就是要让思想政治理论课既有意义又要有意思。这里的“有意思”就是“有趣”,让学生在趣味中感知真理的力量[4]。“有意义”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所在,要将有意义的事情讲得有意思,这是增强课堂效果的关键。要让课堂有趣,就是要善于瞄准学生思想的困惑,用学生喜爱的话语体系,用鲜活的案例故事,充分吸收中华优秀文化中的典型事例、国外优秀文化经典小故事等,将其融入课堂教学中,善于将典型的案例讲得生动有趣,将课本的道理讲得浅显易懂,进而增强课堂的吸引力。同时,要根据课程要求和学生的实际状况,对教学内容有取有舍、突出重点,在遵循教学基本规范的基础上,鼓励每名教师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三、用人格魅力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艺术的审美性

1.以高尚的道德情操感染学生。道德情操是教师践行教育使命的核心品质,教师的职业特性决定了教师必须是道德高尚的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学生思想的塑造者,要让学生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就需要用言行去感染学生,言传身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严谨治学、诲人不倦、终身学习、追求进步;以德施教、以德立身、敬业爱生、心系学生;要自觉坚守伦理底线、见贤思齐、景行行止,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传统美德,引领学生把握好人生的方向。

小学语文思政课心得体会篇8

当前形势下要提高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实效性,必须重视教学话语创新。但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还面临课程话语权不高、形式创新弱化话语创新、教师缺乏话语创新能力、教学话语体系脱离学生核心关切等多重困境。克服上述困境,不但要从体制机制上保障课程话语权,而且应不断提高教师的话语转换能力,重视对网络话语的整合与引导,还应使教学话语贴近学生的核心关切,从而达到提高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实效性的最终目的。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课;话语创新;形式创新;话语权

DOI:10.15938/ki.iper.2016.05.014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6)05-0066-03

新世纪以来,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学生获取信息与形势政策解释的渠道更加多样化,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时效性不再明显,[1]形势与政策课教师在时事话语方面的“垄断”地位渐失。社会思潮借助网络等现代传媒,深刻影响着当代大学生。[2]如何整合纷繁复杂的海量信息,将党和国家理论性和政策性较强的文件话语转换为学生容易接受的教学话语,构建符合当代大学生学习、生活和情感需求的话语体系,就成为提高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实效性的当务之急。

一、话语创新与形势与政策课教学

话语是人们交流、传播知识或思想的载体。但话语又不仅仅是知识和思想传播的媒介,还常常参与知识和思想的重构。话语总是随着社会历史、话语实践场景、话语参与主体等的变迁而不断转化更新。因此,话语创新在具体的知识和思想传播实践中就显得非常重要。课堂教学是当代社会最重要的知识和思想传播实践,话语创新对课堂教学的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是以话语为媒介,使学生在与教师的话语交流中正确判断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全面准确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话语创新是增强形势与政策课堂教学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提高教育实效性的重要途径。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话语创新主要体现在转换、整合、提升和对接四个层面。转换是指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要将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等文件话语转换为有感染力、影响力和渗透力的课堂教学话语。整合则是指要将网络化、碎片化的关于国家大政方针、国内外形势发展和社会热点问题的争论性话语,经过解析和建构,形成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和大学生思想特征的正面话语。提升则是指要将学生不成熟或错误的思想认识和话语体系提升到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的高层次话语。对接是指把经过转换、整合、提升后形成的话语,以合适、恰当的方式与学生的思想特征和关注点融会贯通,真正达到入耳、入脑、入心的教育教学效果。

上述四个方面相互结合,构成了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话语创新必不可少的四个环节,但其核心主要体现在教师的理论厚度和能力水平上。然而,从当前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实际情况看,要真正做到以上四个层面的话语创新,还有不少现实困难需要克服。

二、当前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话语创新面临的困境

1.课程本身的话语权缺乏机制和体制上的保障

教社政[2004]13号文件对形势与政策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必修课地位作了进一步明确,并强调要重点加强该课程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如对教学计划的编制,教学组织的建立,学时的保障,学分的考核要求等都做了明确规定。但在高校实际教学管理实践中并没有得到全面有效的落实。一些高校还未把形势与政策课作为一门课程落实在学校总体教学计划和教学安排中,而是用大型讲座形式来替代有计划的小型课堂教学;有些学校虽然在教学计划和教学安排中有所体现,但又缺乏操作层面的具体措施,课程设置和教学安排的随意性和变动性较大。这使课程缺乏应有的话语权,造成师生对该课程不够重视,课程教学的效果很难提高。

2.教育教学实践中把形式创新等同于话语创新

虽然不少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师已意识到教学话语创新的重要性,但往往在教学实践中把形式创新等同于话语创新。在当下的课程教学中,形势与政策课教师大多都引入了多媒体教学,课件中插入了丰富的视听资源,课堂教学语言也变得生动有趣了很多。这些新教学方法的引入,使课堂教学信息量大增,教学形式更具多样化,在一段时间内确实对学生产生了吸引力。但过不了多久,学生就陷入一种形式化的审美疲劳中,对教师的努力视若无睹。究其原因,主要是一些教师过分依赖多媒体教学,未能有效整合海量的碎片化信息,师生之间难以形成深入有效的话语互动,学生汲取不到各类信息背后深层的理论养分,使课堂教学逐渐变成了另一种形式的照本宣科,久而久之,学生难免觉得课堂教学苍白、乏味。[3]说到底,这种教学革新只是形式上的革新,教师仍然是课堂教学过程的唯一主体,学生仍旧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教学的模式并没有真正改变。

3.教师的理论分析和思想引导能力不足,缺乏话语创新意识

教师专业化水平不高,政治理论素养、知识结构和教学引导能力等方面的不足,使他们普遍缺乏话语创新意识。首先,教师的政治理论素养不高,缺乏阐释重大政治时事的能力。政治理论素养,是教师保持政治敏锐性,提高政治洞察力,确保正确政治方向的重要前提。目前不少学校由辅导员、团学等管理部门教师兼职上课,许多教师没有接受过专门的政治理论培训和学习,在应对重大政治时事上还缺乏应有的理论支撑。其次,教师知识结构单一,很难应对复杂的课程内容。从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来看,现实与历史问题兼有,宏观与微观问题并重,涵盖哲学、历史、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多个学科,涉及面广,综合性强,体现出多学科交叉渗透、互相融合的特性,这对任课教师的话语转换和创新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应具有多元的知识结构。

4.传统教学话语体系无法积极应对大学生的核心关切

教学实践中,有的教师成了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的传声筒,课堂教学传达多于解答,对大学生自身成长成才的内在直接需要重视不够,对路线、方针、政策和重大热点问题的人文意识和现实关怀解读不够,致使学生感受不到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背后所体现出的深层次人文和现实关怀,满足不了学生的思想、生活和情感需要。

同时,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与学生的话语进行有效对接,教学话语刻板、僵硬,缺乏针对性、启发性和感染性,忽视了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影响了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不同的学生由于家庭背景和成长环境不同,对于同一事物的认识和评价,对不同的思想观念、社会思潮的态度也会不同。学生对不同事物和社会现象认识的差异性是教师应予关注的问题。但是当前多数高校单一化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模式缺乏对具体问题的具体分析,不能满足学生对形势与政策学习的多样化需求。这就使不少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的重要性认识不清,从而影响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三、增强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话语创新能力的对策思考

1.完善管理体制和领导机制,增强课程话语权

形势与政策课教师要深刻领会中央宣传部和教育部的相关文件精神,积极向学校主管领导和课程管理部门反映情况,积极协同相关部门落实中央文件精神,加强形势与政策课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建设。邀请学校主要领导每学期至少参与一堂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工作,使学校领导协同相关管理部门共同提升形势与政策课在学校课程体系中的话语权。同时,每个高校都应根据实际情况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专兼职教师队伍。尤其是要形成一支稳定的专职教师队伍,长期负责课程建设和各种专题报告的协调工作,保障形势与政策课的规范化、学科化发展。

2.增强教师的话语创新意识,提高话语转换能力

作为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政治性和理论性是形势与政策课的重要特征。它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宏观的理论视野、深刻的政治洞察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形势与政策课教师要努力增强话语创新意识,善于对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国内外形势发展的热点问题进行深度的理论讲解与生动的事实分析,引导学生以正确的政治立场来客观、理性的认识和理解重大理论问题和社会热点问题,激发学生的政治热情,强化学生的社会担当意识。

形势与政策课教师要提升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话语转换和创新的实效性,首先,必须加强理论和政策学习,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过硬的政治素质。如果教师缺乏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便很难做到居高临下地分析和处理政策、文件等教学内容,讲课就很难做到融会贯通,也就不可能使教学话语具有更强的说服力和感召力。[4]其次,形势与政策课教师要善于独立思考,引导学生理性分析问题。教师必须具备独立思考能力,不能人云亦云,要能够使“要点”语言、政策语言转换为有效的课堂教学语言,激发出学生理性思考能力,切中学生的情感共鸣点。

3.掌握网络话语权,提高话语整合与提升能力

当代大学生的话语体系与网络话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网络话语兼具解构既有话语体系和建构新话语体系的双重功能。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必须重视对网络话语权的掌控。教师必须学会利用网络平台提高形势与政策课程内容的话语权。现在大学生对网络平台非常熟悉,如果教师不能够与他们共享网络平台、运用网络语言进行对话交流,便很难提高课程教学效果。

形势与政策课应围绕某些社会热点事件的变化,针对大学生的政治态度及意见表达的多变性、随意性与无导性特征,进行思维方法的传授与行为实践的指导,使大学生在面对网络舆论时,能够立足于正确的政治立场,采取理性的应对态度,保持独立思考的认知原则,客观公正地得出正确结论,形成正确认识。[5]在教学实践中,首先,要围绕教学专题,把握网络舆情热点,对背离实事、偏离方向的网络话语进行客观深入的剖析、解构和整合,使学生对事件的来龙去脉、未来发展趋势等有客观的认识和了解。其次,可以通过课堂教学对话、网络平台交流、小组讨论沟通等形式,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提升学生话语水平,使学生的思想认识符合教育目的。

4.积极回应学生的核心关切,提升话语对接能力

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实践中,首先,教师要充分重视与学生的平等交流和沟通,开展对话性教学,引导他们发挥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积极参与课程教学。其次,教师还应及时了解不同阶段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和情感、利益需求,关注他们的核心关切,有针对性的帮他们解答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中的重要理论和现实问题。其三,教师要有参与大学校园文化生活的意识,了解学生在校园现实空间和网络虚拟空间中的学习、生活、交往和娱乐方式以及他们的思想、心理和行为特征,学会运用学生常用或认同的话语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不断探索理论话语、“要点”话语、政策话语与学生话语之间的差异与联系,实现两种话语体系的有效对接。

参考文献

[1]李斌雄,等.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述评[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2):100-111.

[2]邱柏生,等.从社会思潮的影响特征看如何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J].思想理论教育,2010(17):53-58.

[3]李铁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主体性因素的激发[A].上海市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协作组编.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实践与创新[C].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20-25.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