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隔代教育的特点8篇

时间:2023-08-09 09:19:25

隔代教育的特点

隔代教育的特点篇1

论文关键词:教育服务功能 隔代教育 现代家庭 教育子女 家庭教育 教育形态 亲子教育 现代社会

一、隔代教育在当代家庭教育中发挥着重大作用

1、祖辈具有教育、抚养孩子的实践经验

作为已经养育过子女的祖辈,在教育、抚养孩子的实践经验方面较之年轻的父母更为成熟。他们对孩子成长发育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以及处理办法要比孩子的父母知道得更多。祖辈社会实践比父母丰富,积累了丰富的阅历,重视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将要面临的问题(特别是孩子的营养和身体状况)并提前加以预防。因此隔代教育的子女,一般而言,身体的素质较好,他们在对孩子的生活照料和安全保障方面明显要优于非隔代教育的子女。

2、祖辈具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养育孩子

相对年轻的父母而言,祖辈不再有工作的繁重压力,时间和精力比较充足,而且心态平和,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同时,祖辈的带养可以减轻父母在事业和生活上的负担,有利于家庭的稳定和发展,使孩子的成长有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在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上有了较好的保障。

二、隔代教育在现代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不足

纵然隔代教育具有优势性,但由于祖辈在教育观念上比较保守、落后,在教育方式方法上比较片面、单一,以经验育人,因此隔代教育也存在不足。不恰当的隔代教育将对孩子的成长带来难以弥补的缺陷。我们要正确认识其弊端,并将之尽量地最小化。

1、不利于孩子的个性发展

隔代教育中的孩子往往受到祖辈极度小心的保护,与父母相处时间不多,与外界接触的机会较少,使孩子的性格比较内向,心胸不开阔,不利于孩子独立人格的养成。祖辈的过分溺爱和迁就,对孙辈的要求几乎有求必应,余逸群在对首都1000户独生子女家庭的调查结果显示,老人过分溺爱孙子的占86%。这容易导致孩子形成“自我中心”意识,增强他们的依赖感,变得任性而娇气。由于祖辈本身的思想观念比较落后,不易接受新事物、新信息的影响,不懂得因特网等现代技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孩子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创新能力的提高。

2、不利于孩子优良品德的培养

同样由于祖辈对孙辈的无限度溺爱,事事包办,百依百顺,导致孙辈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不利于培养他们热爱劳动的意识,从小养成怕脏、怕累、怕吃苦的坏习惯,更不利于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及探究问题的能力。祖辈对他们的百依百顺,纵容护短,致使孩子自高自大,不利于培养他们中华民族传统的谦虚、礼让等优良品质。同时,祖辈想尽一切办法来满足孙辈的物质需要,宁可自己节省也不亏了孩子,导致孩子从小不知道勤俭节约,浪费成习。

三、改进方式,积极发挥隔代教育对现代家底教育的服务功能

虽然隔代教育具有其不足之处,但是我们并不能由此认为隔代教育一无是处,历史上许多大家都是由祖辈养育成才的,如英国的哲学家罗素是由其奶奶带大的,俄国文学家高尔基是由其外祖母实施的早期启蒙教育。可见,要想发挥隔代教育的积极作用,关键就在于改进隔代教育的方式方法。

1、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机结合,对隔代教育进行正确指导

家庭是儿童的第一级学校,家庭教育是儿童整个教育的基础,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家庭教育所具备的特点,决定了其始终是学校教育的有利补充。因此,家庭教育不是盲目进行的,应该接受学校的指导和帮助,对于隔代教育问题更是如此。学校是传授系统知识的场所,是接受最先进教育理念的机构,可以对隔代教育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教育内容、教育手段等加以正确的指导,让祖辈从理论层面上对隔代教育有清晰的认识,在教育孙辈的过程中能够用正确的理念和方式方法进行指导。

学校对隔代教育的指导在时间和方式上可以灵活多样。一是可以通过开展讲座的形式,对教育、隔代教育的理论知识进行系统的培训;二是可以通过开展座谈会的形式,了解隔代教育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并加以解决;三是建立学生的有关隔代教育方面的档案,随时了解学生家庭教育中隔代教育的状况,并及时解决问题;四是在隔代教育出现问题时,可以点对点地开展个别性的沟通和交流,深入地了解学生家庭中隔代教育的困难,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有针对性的提出参考性方案。

2、祖辈主动学习新知识与新技能,以适应现代家庭教育的需要

时代在变,环境在变,祖辈应该知道,再用以前教育孩子的方式来教育孙辈已经不合时宜了。因此祖辈要想使隔代教育发挥积极作用,就应该努力更新观念,主动学习新知识与新技能,从以往的经验育人向科学育人转变。

首先是努力学习有关教育、家庭教育、隔代教育的基本知识,特别是要学习隔代教育的正确方法和方式。这就需要加强与学校老师的交流。参加学校举办的有关隔代教育的培训,主动向老师咨询有关问题。其次应该努力了解现今儿童的普遍心理特点以及自家孩子的个性特征、兴趣爱好。第三是跟上时代的步伐,学习能与孩子进行畅通交流的新知识与新信息。能听懂孩子们流行的话语,知道孩子们喜爱的文艺、体育、政治明星,与孩子有共同的话题进行交流。明白孩子的想法,教育起来才能有的放矢具有针对性,发挥好的效果。电视、书籍报刊、因特网等媒介在祖辈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祖辈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该加强新技能的学习。比如获取新知识、查阅新信息的能力,熟练掌握计算机使用技术等等。

3、祖辈要主动参与学校、家庭及社会等各方面协调、配合与沟通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面力量的协调和配合,单靠某一个方面的作用不可能达到好的效果,因此隔代教育中的祖辈也要与各个方面作好协调、沟通等工作,以促进教育合力作用的发挥。

隔代教育的特点篇2

关键词:教育服务功能 隔代教育 现代家庭 教育子女 家庭教育 教育形态 亲子教育 现代社会    

一、隔代教育在当代家庭教育中发挥着重大作用 

 

1、祖辈具有教育、抚养孩子的实践经验 

作为已经养育过子女的祖辈,在教育、抚养孩子的实践经验方面较之年轻的父母更为成熟。他们对孩子成长发育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以及处理办法要比孩子的父母知道得更多。祖辈社会实践比父母丰富,积累了丰富的阅历,重视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将要面临的问题(特别是孩子的营养和身体状况)并提前加以预防。因此隔代教育的子女,一般而言,身体的素质较好,他们在对孩子的生活照料和安全保障方面明显要优于非隔代教育的子女。 

 

2、祖辈具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养育孩子 

相对年轻的父母而言,祖辈不再有工作的繁重压力,时间和精力比较充足,而且心态平和,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同时,祖辈的带养可以减轻父母在事业和生活上的负担,有利于家庭的稳定和发展,使孩子的成长有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在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上有了较好的保障。 

 

二、隔代教育在现代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不足 

 

纵然隔代教育具有优势性,但由于祖辈在教育观念上比较保守、落后,在教育方式方法上比较片面、单一,以经验育人,因此隔代教育也存在不足。不恰当的隔代教育将对孩子的成长带来难以弥补的缺陷。我们要正确认识其弊端,并将之尽量地最小化。 

 

1、不利于孩子的个性发展 

隔代教育中的孩子往往受到祖辈极度小心的保护,与父母相处时间不多,与外界接触的机会较少,使孩子的性格比较内向,心胸不开阔,不利于孩子独立人格的养成。祖辈的过分溺爱和迁就,对孙辈的要求几乎有求必应,余逸群在对首都1000户独生子女家庭的调查结果显示,老人过分溺爱孙子的占86%。这容易导致孩子形成“自我中心”意识,增强他们的依赖感,变得任性而娇气。由于祖辈本身的思想观念比较落后,不易接受新事物、新信息的影响,不懂得因特网等现代技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孩子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创新能力的提高。 

 

2、不利于孩子优良品德的培养 

同样由于祖辈对孙辈的无限度溺爱,事事包办,百依百顺,导致孙辈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不利于培养他们热爱劳动的意识,从小养成怕脏、怕累、怕吃苦的坏习惯,更不利于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及探究问题的能力。祖辈对他们的百依百顺,纵容护短,致使孩子自高自大,不利于培养他们中华民族传统的谦虚、礼让等优良品质。同时,祖辈想尽一切办法来满足孙辈的物质需要,宁可自己节省也不亏了孩子,导致孩子从小不知道勤俭节约,浪费成习。 

 

三、改进方式,积极发挥隔代教育对现代家底教育的服务功能 

 

虽然隔代教育具有其不足之处,但是我们并不能由此认为隔代教育一无是处,历史上许多大家都是由祖辈养育成才的,如英国的哲学家罗素是由其奶奶带大的,俄国文学家高尔基是由其外祖母实施的早期启蒙教育。可见,要想发挥隔代教育的积极作用,关键就在于改进隔代教育的方式方法。 

1、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机结合,对隔代教育进行正确指导 

家庭是儿童的第一级学校,家庭教育是儿童整个教育的基础,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家庭教育所具备的特点,

决定了其始终是学校教育的有利补充。因此,家庭教育不是盲目进行的,应该接受学校的指导和帮助,对于隔代教育问题更是如此。学校是传授系统知识的场所,是接受最先进教育理念的机构,可以对隔代教育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教育内容、教育手段等加以正确的指导,让祖辈从理论层面上对隔代教育有清晰的认识,在教育孙辈的过程中能够用正确的理念和方式方法进行指导。

学校对隔代教育的指导在时间和方式上可以灵活多样。一是可以通过开展讲座的形式,对教育、隔代教育的理论知识进行系统的培训;二是可以通过开展座谈会的形式,了解隔代教育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并加以解决;三是建立学生的有关隔代教育方面的档案,随时了解学生家庭教育中隔代教育的状况,并及时解决问题;四是在隔代教育出现问题时,可以点对点地开展个别性的沟通和交流,深入地了解学生家庭中隔代教育的困难,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有针对性的提出参考性方案。 

 

2、祖辈主动学习新知识与新技能,以适应现代家庭教育的需要 

时代在变,环境在变,祖辈应该知道,再用以前教育孩子的方式来教育孙辈已经不合时宜了。因此祖辈要想使隔代教育发挥积极作用,就应该努力更新观念,主动学习新知识与新技能,从以往的经验育人向科学育人转变。 

首先是努力学习有关教育、家庭教育、隔代教育的基本知识,特别是要学习隔代教育的正确方法和方式。这就需要加强与学校老师的交流。参加学校举办的有关隔代教育的培训,主动向老师咨询有关问题。其次应该努力了解现今儿童的普遍心理特点以及自家孩子的个性特征、兴趣爱好。第三是跟上时代的步伐,学习能与孩子进行畅通交流的新知识与新信息。能听懂孩子们流行的话语,知道孩子们喜爱的文艺、体育、政治明星,与孩子有共同的话题进行交流。明白孩子的想法,教育起来才能有的放矢具有针对性,发挥好的效果。电视、书籍报刊、因特网等媒介在祖辈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祖辈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该加强新技能的学习。比如获取新知识、查阅新信息的能力,熟练掌握计算机使用技术等等。 

 

3、祖辈要主动参与学校、家庭及社会等各方面协调、配合与沟通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面力量的协调和配合,单靠某一个方面的作用不可能达到好的效果,因此隔代教育中的祖辈也要与各个方面作好协调、沟通等工作,以促进教育合力作用的发挥。 

首先,祖辈应该从思想观念上认识到与各方面加强沟通协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充分认识教育合力的意义,改变以往独力教育孩子的错误看法。只有在思想观念上有了改变,才能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做到积极、主动地加强协调与沟通。第二,祖辈要协调与沟通的对象是多维的。对象一是学校中的老师。老师不仅可以对祖辈的教育方式方法加以指导,解决在隔代教育中遇到的问题,同时通过与老师的交流,可以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掌握孩子在学校中的近况表现,并使老师掌握孩子在家中的情况,在此基础上,共同协商如何教育好孩子。对象二是孩子的父母。虽然现在年轻的父母较之老一辈人更重自己的事业发展,为接受日益激烈的挑战而不断地进行学习和教育,关心子女的时间非常少。但作为人之父母则必须承担应有的责任,尽量抽出时间与孩子在一起,关心他们,了解他们的亲情需要。经常性地与祖辈进行沟通和交流,了解孩子的日常生活状况,通过协商使两代人在教育子女的意见上达到一致。而且父母较之祖辈经常接触社会的新信息、新经验,更容易接受养育子女方面的新知识,可以在某些教育问题上对祖辈加以纠正和指导,帮助祖辈教育孩子,使孩子取得进步。对象三是隔代教育的对象,即孙辈。我们常说,孩子是具有主体性和能动性的人,祖辈在教养孩子时应以民主平等的心态与孩子沟通、交流,明白他们的感受,考虑孩子的需要,让他们自己动手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而非事事代劳包办,培养他们基本的优良素质和公民意识。 

隔代教育的特点篇3

   

关键词:教育服务功能 隔代教育 现代家庭 教育子女 家庭教育 教育形态 亲子教育 现代社会    

 

一、隔代教育在当代家庭教育中发挥着重大作用 

 

1、祖辈具有教育、抚养孩子的实践经验 

作为已经养育过子女的祖辈,在教育、抚养孩子的实践经验方面较之年轻的父母更为成熟。他们对孩子成长发育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以及处理办法要比孩子的父母知道得更多。祖辈社会实践比父母丰富,积累了丰富的阅历,重视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将要面临的问题(特别是孩子的营养和身体状况)并提前加以预防。因此隔代教育的子女,一般而言,身体的素质较好,他们在对孩子的生活照料和安全保障方面明显要优于非隔代教育的子女。 

 

2、祖辈具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养育孩子 

相对年轻的父母而言,祖辈不再有工作的繁重压力,时间和精力比较充足,而且心态平和,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同时,祖辈的带养可以减轻父母在事业和生活上的负担,有利于家庭的稳定和发展,使孩子的成长有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在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上有了较好的保障。 

 

二、隔代教育在现代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不足 

 

纵然隔代教育具有优势性,但由于祖辈在教育观念上比较保守、落后,在教育方式方法上比较片面、单一,以经验育人,因此隔代教育也存在不足。不恰当的隔代教育将对孩子的成长带来难以弥补的缺陷。我们要正确认识其弊端,并将之尽量地最小化。 

 

1、不利于孩子的个性发展 

隔代教育中的孩子往往受到祖辈极度小心的保护,与父母相处时间不多,与外界接触的机会较少,使孩子的性格比较内向,心胸不开阔,不利于孩子独立人格的养成。祖辈的过分溺爱和迁就,对孙辈的要求几乎有求必应,余逸群在对首都1000户独生子女家庭的调查结果显示,老人过分溺爱孙子的占86%。这容易导致孩子形成“自我中心”意识,增强他们的依赖感,变得任性而娇气。由于祖辈本身的思想观念比较落后,不易接受新事物、新信息的影响,不懂得因特网等现代技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孩子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创新能力的提高。 

 

2、不利于孩子优良品德的培养 

同样由于祖辈对孙辈的无限度溺爱,事事包办,百依百顺,导致孙辈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不利于培养他们热爱劳动的意识,从小养成怕脏、怕累、怕吃苦的坏习惯,更不利于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及探究问题的能力。祖辈对他们的百依百顺,纵容护短,致使孩子自高自大,不利于培养他们中华民族传统的谦虚、礼让等优良品质。同时,祖辈想尽一切办法来满足孙辈的物质需要,宁可自己节省也不亏了孩子,导致孩子从小不知道勤俭节约,浪费成习。 

 

三、改进方式,积极发挥隔代教育对现代家底教育的服务功能 

 

虽然隔代教育具有其不足之处,但是我们并不能由此认为隔代教育一无是处,历史上许多大家都是由祖辈养育成才的,如英国的哲学家罗素是由其奶奶带大的,俄国文学家高尔基是由其外祖母实施的早期启蒙教育。可见,要想发挥隔代教育的积极作用,关键就在于改进隔代教育的方式方法。 

1、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机结合,对隔代教育进行正确指导 

家庭是儿童的第一级学校,家庭教育是儿童整个教育的基础,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极

其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家庭教育所具备的特点,决定了其始终是学校教育的有利补充。因此,家庭教育不是盲目进行的,应该接受学校的指导和帮助,对于隔代教育问题更是如此。学校是传授系统知识的场所,是接受最先进教育理念的机构,可以对隔代教育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教育内容、教育手段等加以正确的指导,让祖辈从理论层面上对隔代教育有清晰的认识,在教育孙辈的过程中能够用正确的理念和方式方法进行指导。

学校对隔代教育的指导在时间和方式上可以灵活多样。一是可以通过开展讲座的形式,对教育、隔代教育的理论知识进行系统的培训;二是可以通过开展座谈会的形式,了解隔代教育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并加以解决;三是建立学生的有关隔代教育方面的档案,随时了解学生家庭教育中隔代教育的状况,并及时解决问题;四是在隔代教育出现问题时,可以点对点地开展个别性的沟通和交流,深入地了解学生家庭中隔代教育的困难,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有针对性的提出参考性方案。 

 

2、祖辈主动学习新知识与新技能,以适应现代家庭教育的需要 

时代在变,环境在变,祖辈应该知道,再用以前教育孩子的方式来教育孙辈已经不合时宜了。因此祖辈要想使隔代教育发挥积极作用,就应该努力更新观念,主动学习新知识与新技能,从以往的经验育人向科学育人转变。 

首先是努力学习有关教育、家庭教育、隔代教育的基本知识,特别是要学习隔代教育的正确方法和方式。这就需要加强与学校老师的交流。参加学校举办的有关隔代教育的培训,主动向老师咨询有关问题。其次应该努力了解现今儿童的普遍心理特点以及自家孩子的个性特征、兴趣爱好。第三是跟上时代的步伐,学习能与孩子进行畅通交流的新知识与新信息。能听懂孩子们流行的话语,知道孩子们喜爱的文艺、体育、政治明星,与孩子有共同的话题进行交流。明白孩子的想法,教育起来才能有的放矢具有针对性,发挥好的效果。电视、书籍报刊、因特网等媒介在祖辈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祖辈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该加强新技能的学习。比如获取新知识、查阅新信息的能力,熟练掌握计算机使用技术等等。 

 

3、祖辈要主动参与学校、家庭及社会等各方面协调、配合与沟通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面力量的协调和配合,单靠某一个方面的作用不可能达到好的效果,因此隔代教育中的祖辈也要与各个方面作好协调、沟通等工作,以促进教育合力作用的发挥。 

首先,祖辈应该从思想观念上认识到与各方面加强沟通协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充分认识教育合力的意义,改变以往独力教育孩子的错误看法。只有在思想观念上有了改变,才能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做到积极、主动地加强协调与沟通。第二,祖辈要协调与沟通的对象是多维的。对象一是学校中的老师。老师不仅可以对祖辈的教育方式方法加以指导,解决在隔代教育中遇到的问题,同时通过与老师的交流,可以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掌握孩子在学校中的近况表现,并使老师掌握孩子在家中的情况,在此基础上,共同协商如何教育好孩子。对象二是孩子的父母。虽然现在年轻的父母较之老一辈人更重自己的事业发展,为接受日益激烈的挑战而不断地进行学习和教育,关心子女的时间非常少。但作为人之父母则必须承担应有的责任,尽量抽出时间与孩子在一起,关心他们,了解他们的亲情需要。经常性地与祖辈进行沟通和交流,了解孩子的日常生活状况,通过协商使两代人在教育子女的意见上达到一致。而且父母较之祖辈经常接触社会的新信息、新经验,更容易接受养育子女方面的新知识,可以在某些教育问题上对祖辈加以纠正和指导,帮助祖辈教育孩子,使孩子取得进步。对象三是隔代教育的对象,即孙辈。我们常说,孩子是具有主体性和能动性的人,祖辈在教养孩子时应以民主平等的心态与孩子沟通、交流,明白他们的感受,考虑孩子的需要,让他们自己动手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而非事事代劳包办,培养他们基本的优良素质和公民意识。 

隔代教育的特点篇4

关键词:农村;隔代问题;教育;对策

一、农村幼儿园隔代教育存在的问题

现在农村大多数家庭年轻成员都会外出打工挣钱,把孩子留给家中的父母。这样的隔代教育产生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1.隔代教育使孩子形成以自我为中心意识

由于家中老人对子孙后代十分疼爱,在隔代教育的过程中逐渐让孩子产生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都是家中的“小王子”“小公主”,与其他小朋友在一起的时候,无法跨越日积月累形成的习惯,以至于没有谦让的态度和心理,都普遍蛮横。

2.隔代教育使孩子产生依赖性,没有独立性

由于老人对子孙都是“毕恭毕敬”,所以长此以往使孩子形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坏习惯,让孩子产生极度的依赖性,没有一点独立性。

二、农村幼儿园隔代教育的主要对策

1.幼儿园环境

幼儿园环境是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前提条件。幼儿园环境包括人员基础设施、幼儿教师风貌、教学方法等各方面。从孩子们刚刚入园开始,教师就应该帮助幼儿树立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思想意识。

2.幼儿教师教育

幼儿的年龄比较小,对身边所有的事物都处于认知和学习阶段,包括学习知识方面和生活能力方面,但是他们的模仿能力都非常强,善于学习周围人的行为举止和语言交流,只是模仿都处于比较单纯的目的,并不具备分辨是非的能力。所以,幼儿教师应该恰当掌握孩子们的性格特点,抓住幼儿善于模仿的特征,从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对幼儿进行教育,可以是某个方面比较突出的孩子作为榜样,可以是生活中的他人作为榜样,也可以是幼儿教师个人作为他们的榜样。作为榜样的前提条件是,该榜样人选身上具备某些优良品质,可以传递正能量,有利于幼儿进行学习和他们的成长。

3.家长配合

隔代教育的主要原因还是家长问题,我们应该给家长树立培养孩子自立自强的意识,帮助克服孩子的依赖性,教育孩子应该爱护环境、团结友爱、尊老爱幼、诚实守信、孝顺父母、举止文明等各种优秀品质,从而促进幼儿不断学习和成长。

综上所述,隔代教育是对幼儿成长来说非常关键的问题,我们应该帮助孩子走出隔代教育带来的弊端,从而引导他们走向美好的未来。

隔代教育的特点篇5

关键词:隔代教养;农村隔代教养;幼儿;建议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6-121-02

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离开故土,加入到“打工族”的行列,由于经济、政策等方面的因素,将他们的子女留在老家,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照料,接受“隔代教养”。随着近年来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规模进一步扩大,隔代教养即祖辈代替父辈的职能培养第三代的养育形式越来越普遍。在这些“隔代教养”幼儿中,差不多都存在着心理问题和行为异常等现象,他们表现为任性、自私、内向、孤独等性格特征。他们的心理发展由于隔代教养的局限性而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应该引起家庭、学校、社会的关注。

一、概念的界定

1、隔代教养

“有研究认为‘隔代教养’就是祖辈家长对孙辈的看护和教育,一般是在三代家庭和隔代家庭中进行。”“也有研究认为‘隔代教养’是在祖辈家长和孙辈之间进行的,是祖辈对孙辈的成长发生影响的过程,这一影响过程实际上也是祖辈与孙辈的一种双向的互动过程。”还有研究认为,隔代教养是父母不在的情况下由祖辈抚养的方式。综合以上研究得出结论:“隔代教养”应指祖辈与孙辈生活在一起,对孙辈承担一定的或主要的教育责任。

2、农村隔代教养

农村隔代教养是指,在农村家庭中夫妻由于一方或双方都外出打工或经商,将自己的子女留在家里,或是因为父母一方或双方在家但不照看孩子,由孩子的祖父母(外祖父母)照管,这些代长辈成为孩子的监护人,挑起教育孙辈的担子这种教育现象,我们称之为农村隔代教养。

二、隔代教养对幼儿发展负面影响

1、从祖辈自身的特点而言

(1)祖辈的文化素养低。在农村隔代教养家庭中,身为祖辈的年龄一般在60岁上下,有的已超过70岁,较小的也有50多岁,由于种种原因,祖辈受教育程度普遍低于父辈,加上知识老化,他们的文化水平要低于父辈。即使对孙辈进行一些知识教育,也多是陈旧内容,缺乏科学性,甚至有封建迷信色彩,因此隔代教养下的知识与时代脱节,会贻误孩子的智力发展,不易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2)祖辈的教育观念落后。祖辈更多地认为养育孩子是自己的责任,教育孩子则是学校的任务。在访谈中,调查者就“是否担心因孩子父母双双外出打工会对孩子的发展带来不良影响?”“你认为孩子是如何发展的?”之类的问题行了访谈。总的看来,大部分老人并不担心孩子父母双双长期外出打工会给孩子带来不良影响,认为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幼儿会自然的成长。(3)祖辈的教育方法简单。出于自身文化素质的制约,农村隔代教养中祖辈在家庭教育方法上较多地使用机械传授法,家长的文化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家长对教育方式的运用,农村隔代教养家庭的施教者基本上是老人,他们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很多思想、观念还停留在过去,加上读书看报量有限,他们对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了解也较少,往往凭借个人的经验采用机械传授法对农村隔代子孙实施家庭教育。在调查者的观察中发现在农村隔代教养家庭中,由于祖辈们自身的精力、威信、思想等因素的制约,他们在家庭教育上对孙辈往往过于放纵,溺爱,严格要求较少,使孙辈容易产生“自我中心”意识,以致造成孩子自私、任性等不良个性。

2、从祖辈与父辈间的代沟而言

家庭教育中的代沟不仅表现在家长与子女之间,也表现在祖辈与父辈两代人之间。祖辈与父辈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出现分歧是普遍现象,发生矛盾和冲突也不鲜见。经常能看到:对孩子你这样要求,我那样要求;对孩子同一种行为,你赞扬,我斥责;对孩子的某种要求,我满足,你限制。祖辈溺爱、纵容孩子,父母看不惯,从中干涉,会引起祖辈的不满,发生矛盾。对父母严厉管教孙辈,祖辈看在眼里,痛在心里,忍不住进行袒护,加以阻拦,最后引起了冲突。面对完全相悖的教育要求,孩子只能是“一头雾水”,无所适从,行为规范的形成迷失了方向。

3、从父辈与子女的关系方面而言

农村隔代教养家庭中年轻父母长期双双外出或是因为特殊原因不能照看孩子,将孩子留在老家让年长的父母抚养,形成隔代教养格局。一方面,在这类家庭中,老人们往往承担着家务劳动以及一定量的农业劳动,相对于同龄人而言,劳动时间更长。劳动时间的延长直接缩短了祖辈与孙辈的亲子互动时间,不利于良好亲子关系的形成。另一方面,在隔代教养家庭中,老人往往更溺爱孩子,在亲子互动中,他们往往过与顺从、妥协,导致亲子关系的不平等化,直接使老人在家庭教育中权威地位逐渐削弱,影响家庭教育顺利进行。

三、解决农村隔代教养问题的建议

学前期是人生的早期阶段,各种心理活动都在这个阶段开始发生。人类特有的心理活动,包括人类的知觉和注意、记忆、表象和想象、思维和语言、情感和意志以及个性心理特征都是在出生后这个早期阶段发生的。因此,家庭早期的教养将对幼儿产生较大影响。研究表明,我国已于1999年成为老年型国家,未来的10多年将迎来人口老龄化的高峰期,虽然计划生育政策出现某种程度的松动,但人口老龄化趋势并不会有太大的改变。农村中老年人比例明显升高,间接地推动了隔代教养的发展。由此可见,要在农村中消除隔代教养至少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是无法实现的。因而,目前的可行之计是怎么让隔代教养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怎么让孩子在隔代教养家庭中健康成长。隔代教养相对来说对幼儿的教养存在不同程度的缺失,当家庭的功能无法运作以维持时,就需要学校和社会的支持。要正确地解决隔代教养中的问题,这要社会、学校和家庭三方面共同起作用。

1、祖辈要注重提升自身素质,转变教育观念

祖辈要不断补充自己的家庭教育知识,加强教育观念的更新,重视孩子的全面健康发展。“要培养一个成功的孩子,首先自己要成为一个成功的家长;要想做一个成功的家长,首先自己要学习各种教养孩子的知识。”祖辈应该不断学习新知识,更新旧观念,提高自己的教养水平,使自己的教育观念紧跟时代的步伐。教育应更有针对性,不了解孩子的教育是盲目的教育,不尊重孩子的教育是专制的教育。祖辈应该更多地了解现在的孩子,特别是了解现在孩子的心理需求和精神需求。多跟孩子沟通,让教育多一些针对,多一些鼓励,多一些肯定。,

2、强化父辈对子女教育的责任感

从调查中发现,隔代教养中,如果父母双双外出,则对子女的行为发展影响较大,但是如果父母有一方在家,祖辈处于协管教育状态,则对幼儿的影响在各方面都相对要小一些。因此,我们建议,父母外出务工时,最好留一个在家监护孩子的学习与生活,保持家庭的完整性和家庭教育与影响的有效存在。如果不得不双双外出,则一定要加强亲子之间的沟通。父母即使再忙,也要每周或十天半月抽出点时间把孩子接到自己身边小住几日,加强亲子情感。

3、父辈与祖辈优势互补,建立家庭教育中的“统一战线”

一般而言,祖辈有着丰富的生活阅历,养育经验丰富,而初为人父(母)的年轻一代则信息广,育儿理论知识多;祖辈喜好按经验行事,年轻人则较信奉书本知识,依葫芦画瓢;祖辈注重对孩子生活的照料,年轻父母则急于对孩子进行智力开发。祖辈和父辈两代人各有所长,但其教育孩子的目的是一致的,即都是为了孩子健康成长。有学者提出,当祖辈参与孩子教育时,由于家庭关系复杂化,家庭内部的“统一战线”问题会变得较为复杂。但是只有当家庭内部的“统一战线”建立起来时,两代人的优势才能更好的互补,隔代教养的质量才能提高。对此,研究者建议:(1)对于祖辈行之有效的经验和意见,父辈应尊重和接受,对于一些不妥的做法,应侧面提醒,切不可横加指责、言词粗暴、断然全盘否定。同时,父辈可以给祖辈买些理论不深,且操作性强的儿童智力开发、儿童营养学等方面的书,指导、示范给祖辈看,更新、充实祖辈的育儿知识,同时鼓励祖辈参加附近学校举办的教育讲座或到隔代家长学校学习。(2)对于老人在育孙过程中的科学行为,尤其是祖辈没有意识到的科学教育行为,父辈如果发现,应给予表扬,这样一方面会极大促进祖辈学习科学教育孙辈的热情,另一方面,祖辈以后会注意自己教育孙辈的方法,有意识地思考自己的教育方法和教育行为是否对孙辈发展有益。(3)隔代教养中,祖辈要时刻注意不要充当儿女教育孩子的绊脚石。如果儿女教育孩子正确,祖辈不要因为自己疼爱孙辈,而和儿女唱反调。革命年代的国共“统一战线”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很大贡献,在和平年代,建立父辈与祖辈之间的“统一战线”能使父辈与祖辈在隔代教养中协调一致,相互理解,形成家庭教育的合力,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有效提高隔代教养的质量。

4、发挥幼儿园主阵地作用,延伸教育范围

幼儿园首先从日常教育入手,增设相关的课程,专设心理教育教师;其次从孙辈入手,让孩子正确认识祖辈对自己的爱,是对自己的关心,孙辈应孝顺祖辈,以回报祖辈的一片苦心,同时应分清祖辈的疼爱中哪些是有利的,那些行为是溺爱。教育孙辈不提过分的要求,避免祖辈答应孙辈的过分要求而采取溺爱的方式。在目前不太可能改变父母外出的情况下,举办各种形式的祖辈家长学校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在有条件的地方要开办各种形式的隔代家长学校,充分地利用多种途径和方法让祖辈获取育儿知识,鼓励他们多听育儿广播、多看电视中的教育节目;介绍他们阅读相关的报刊、杂志,如《幼儿教育》、《早期教育》以及报刊的《早教园地》等。

5、政府要重视农村隔代教养家庭教育,广泛开展文化活动

地方政府关心重视农村隔代教养不仅仅是投资改善办学条件,更要切实解决农村基础教育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如设立“村活动阅览室”,订一些报纸、杂志和教育书籍,派人专门管理,或轮流值班,让文化的氛围浓起来,让人们关心时事,关心家乡的变化,关心自身的知识,开展一些“好家长”“好孩子”“好家庭”的评选活动,制订评选规则,不一定给予金钱,但可以给予精神上的安慰,大家可以互相交流教育经验开展各类比赛,如编织、书法、讲故事等活动。建立适合幼儿发展创新、竞争成材、健康文明的村文化和社区文化。还可以成立关心隔代教养幼儿工作委员会,成立隔代教养教育和心理问题科研小组,对这些家庭的幼儿的教育和心理问题进行调研,及时发现问题,针对问题组织力量进行教育上的补救。

6、国家加大调整政策力度,创办民工学校,加强亲子教育

教育孩子是父母的天职,父母与孩子一起生活,对幼儿来讲是最理想的家庭教育的空间模式。常年在外务工的父辈,若能让孩子随自己到务工之地就学,一方面能够加强亲职教育,增加亲子之间的沟通,减少孩子不良人格特征形成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也能够让孩子接受城市的优质教育。但由于现行政策的限制,外来人口子女上学,除了交正常的费用之外,还要交各种名目的“借读费”、“赞助费”,高昂的费用使许多家长望而却步。

国家有关部门要充分考虑这部分家长的愿望与利益,适时调整农民工子女就学政策,使农民工子女有机会平等地享受当地的教育。

农村隔代教养,作为农村家庭中一种特有的客观存在的教养结构和形态,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和原因,仍将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存在。我们必须立足现实,高度重视,多管齐下,兴利除弊,全社会共同关注,一定会为农村隔代教养家庭中幼儿健康成长撑起一片蓝天。

参考文献:

[1] 郑福明.建立家庭教育中的“统一战线”[J].教育导刊(幼儿教育),2003.(1):51-53.

[2] 刘 燕.隔代教育如何扬长避短[J].中华家教,2005.(12).

[3] 李洪曾.祖辈主要教养人的特点与隔代教育[J].中国家庭教育,2005.(1):27-30.

[4] 刘玉春,邓美娇.对农村隔代教育的忧思[J].成人教育,2005.(218).

[5] 卢乐珍.怎样搞好隔代家庭教育[J].家庭教育,2001,(1).

[6] 李洪曾.隔代教育的利弊分析[J].山东教育,2002.(11):42-43.

[7] 张守智.隔代教育的负效应[J].育儿教子,2008.

[8] 黄 姗,陈小萍.隔代教育研究综述[J].现代教育科学,2006.(2):63-65.

[9] 李晴霞.试论幼儿教育中的隔代教养问题[J].学前教育研究,2001.(3):16-17.

[10] 刘如坤,刘利才.陶行知幼教思想对当前农村学前教育的启发与反思[J].现代农业.

[11] 谢永华.打工族子女的家庭教养缺陷及其学校教育对策[J].江西教育科研,1999.(1):56-58.

[12] 孙清霞.隔代教育一个无法回避的话题[N].丽水日报,2005.

[13] 李赐平.当前隔代教育问题探析[N].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8).

[14] 李晓平.浅谈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问题及策略[N].雅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6).

[15] 李径宇.养不教谁之过[N].新闻周刊,2004.

[16] 王国为.祖辈照料下一代的误区,家庭与下一代国际学术研究会文集[M].北京: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17] 宋 雨.为什么爷爷奶奶带不好孩子[M].北京:中国长安出版社,2004.

[18] 肖光畔.问题父母[M].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5.

[19] 肖光畔.问题孩子[M].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5.

[20] 陈帼眉.学前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隔代教育的特点篇6

关键词:农村 隔代抚养 留守儿童

中图分类号:B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02-187-02

中国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普遍存在“隔代抚养”的国家。据调查显示,在我国城镇有近五成的孩子跟着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长大,孩子的年龄越小,与祖辈家长在一起生活的比例就越高。随着农民工进城务工的趋势逐渐增加,留守在农村的儿童的抚养问题也就愈见明显了,进而研究农村隔代抚养对留守儿童成长的影响就变得更有意义了。

所谓隔代抚养,是指由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等上一辈老人来照顾孩子、教育孩子的教养方式。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由于家庭的经济条件有限,有很多父母不能将孩子带在身边,因此,在农村、小城镇所出现的一个远离父母、由祖辈老人或他人照顾的特殊幼儿群体。

本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的方法来研究农村隔代抚养对留守儿童成长的影响。

1 农村隔代抚养的基本状况

在家庭教育中,一直存在着两种基本的教育形态,其一是父母对子女的“亲子教育”,其二是祖辈对孙辈的“隔代教育”。据中国老龄科研中心对全国城乡20083位老人的调查,照看孙辈的老人占了66.47%,孩子的年龄越小,与祖辈生活在一起的比率就越高。在当今中国,“隔代教育”已经逐渐成为家庭教育的主要形态。一直以来,很多人都认为“隔代抚养”的孩子骄纵、任性,认为“隔代抚养”的效果弊大于利,更有人全盘否定“隔代抚养”。但心理专家认为,“隔代抚养”只是一个过渡时期,究竟好不好,不能一概而论。只要我们注意方式方法,“隔代抚养”也可以一举三得,让父母轻松、孩子有长进、老人有所寄托,成为特色教育。

2 农村隔代抚养出现的原因

通过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笔者发现农村隔代抚养的出现与中国的国情是紧密相连的,“中国人重视家庭的大、全,期盼多子多福,这个概念在今天市场经济的冲击下虽已支离破碎但仍然显示了它的力量。隔代抚养是我国在现代化转变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此外,农村隔代抚养的出现还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有关,随着农村流动人口量的不断扩大,家庭化流动的趋势日趋明显。但城乡二元化结构仍然存在,进城打工的农民无法长期将子女带在身边给予照顾,因而将子女留给老人抚养就成了自然的事情。但笔者认为,农村隔代抚养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以下两点。

2.1 祖辈的观念

祖辈的观念与农村隔代抚养的出现有着十分重要的联系,这主要表现在四方面:(1)农村祖辈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人们常将老人称作“老小孩”,被称作“老小孩”的祖辈更愿意将自己的空闲时间用来与孙辈交流;(2)我们中国农村有三代同堂的享福思想,觉得子孙满堂是天伦之乐,他们更加注重天伦之乐的享受,往往主动承担抚养孙辈的责任;(3)老人对带小孩子有一定的热心,将孙辈抚养的健健康康是他们的愿望,这样他们会觉得老有所为;(4)老人觉得自己过去很忙,对自己的孩子没有专心带,而现在抚养孙子可以补偿过去的不足。这么一来,无论天南地北,也无论贫穷富贵,都把“隔代抚养”视为理所当然,就不足为奇了。

2.2 中国幼托机构不发达

尽管隔代抚养的弊端已经引起了政府和社会的关注,但从目前来看,仅仅停留在理论方面。隔代抚养现象已经成为了一种社会日益关注的社会问题,而解决这一问题的相关组织仍然相对较小。“现如今中国幼托机构不发达,入托比例比较小,留守儿童入托困难,所以祖辈来带小孙子的现象是一个很普遍的想象。”目前我国的幼托机构还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的需求,尤其是农村留守儿童“入托难”的问题没有解决。许多进城打工的年轻夫妇只得将孩子交给父母抚养。

3 农村隔代抚养对留守儿童成长的影响

隔代教育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家庭教育方式,对孩子的个性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所以,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隔代教育的利与弊,在发挥其教育优势的同时,认真克服种种负面影响,使孩子现有的家庭教育状况得以改进,使我们的孩子快乐、健康地成长。

3.1 农村隔代抚养对留守儿童成长的有利影响

(1)祖辈拥有更为丰富的生活知识和人生阅历。

朱琳璐在“隔代教育的利与弊”中指出,祖辈在抚养和教育孩子方面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他们对孩子各阶段的发展特点也了解得更准确,尤其在孩子生病,或者遭遇其他问题时,他们更清楚应该怎么样去做,并且不会像没有经验的父母那样,遇到一点点事情就慌了手脚,相反,他们显得更为镇定。

(2)祖辈有着更加平和的心态。

祖辈们已经脱离激烈竞争的社会环境,他们的心态相对比较平和,加上老年人具有儿童似的心理,这就使得他们特别喜欢孩子,也更容易融入小孩子们的游戏,跟孩子建立比较融洽的关系,为他们实施正确的教育提供了非常轻松和谐的心理基础。这就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了有利条件。

(3)祖辈们一般更有慈爱之心。

祖辈们更能静下心来倾听孩子的心声,与孩子有更多的交流,从而更好地了解并满足孩子的需求。加上他们有充裕的时间和精力为孩子奉献,这使孩子在生活照料和人身安全等方面有了实质性的保障。

3.2 农村隔代抚养对留守儿童成长的不利影响

(1)祖辈深受传统思想的束缚,影响留守儿童创造个性的形成。

祖辈的观念相对滞后,在农村尤是如此,不太容易改变几十年来形成的思维模式和生活方式,不能很快跟上社会发展和观念更新的步伐,所以在与孩子相处时,不善于运用科学的、有创造性的方式引导孩子,对孩子出现的诸如破坏行为、尝试行为等一切具有冒险和创新的探究行为,总是急于阻止。

(2)过分的溺爱和迁就容易使留守儿童产生“自我中心”意识。

老人对孩子的溺爱几乎是所有祖辈的通病,他们可能在抚养子女的时候非常成功,但祖父母这样的角色却让他们的心态产生转变,不经意间就会对孩子的错误过分宽容,这就容易使孩子形成自我、任性等不良个性。

(3)造成亲子感情隔阂。

留守儿童平时和祖辈们生活在一起,已经习惯了祖父母的袒护和迁就,因此当父母看到孩子的缺点和不足时而对其提出严格的要求时,孩子更难以接受,以致容易形成亲子之间的感情隔阂和对立情绪。

(4)过分保护遏制了留守儿童的独立能力和自信心的发展。

不少祖辈习惯于包办孩子的一切事情。美国心理学家艾利克森把人生分为八个阶段,并指出了各个阶段的主要任务,他指出幼儿期的重要任务是对自己的肢体进行自我控制,如果过多地限制和责怪他,他会产生羞耻感。

(5)农村隔代抚养会造成留守儿童的交往能力低下。

我们发现由于许多老人身体不好,精力不济,又怕孩子独自出去受到伤害,故要求孩子较多时间呆在家里。“这样,孩子长期与之相处,容易产生内向、人际交往恐惧等心理障碍,这会给他们的身心发育、人际交往及将来的自我实现带来很大的阻力和影响。”

4 完善隔代抚养的措施

中国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普遍存在“隔代抚养”的国家。中国著名心理学家王极盛教授认为,无论如何,隔代教育在中国是不可避免的,但是现在还不到讨论要不要隔代教育的问题,而是要想办法搞好隔代教育。

4.1 充分发挥祖、父两代人在农村留守儿童成长过程中的抚养职能

(1)留守儿童的父母应该慎重选择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充分考虑到祖辈抚养和教育的胜任力,而不仅仅是选择一个能照顾孩子衣食住行的老人就行。如果祖辈确实没有教养儿童的能力,建议父母双方留下一方,承担儿童抚养和教育任务。(2)留守儿童的父母应当经常与孩子、祖辈以及入学儿童的老师保持联系,及时了解孩子的情况,针对孩子出现的问题,积极妥善地寻找办法解决。(3)留守儿童的祖辈应该转变教育观念,学习教育儿童的新策略、新方法,严格要求孩子,扮演好教育者的角色,把更多的经历从关注孩子的物质生活转到孩子的教育上。

4.2 成立“留守儿童之家”

所谓“留守儿童之家”是指由几个留守儿童与抚养人(在本文中指祖辈)组成的家庭。有些学者提出可以尝试有偿代养,即由社会提供条件,利用社区机构组织成立“留守儿童之家”,实行有偿代养。在“留守儿童之家”中,留守儿童以兄弟姐妹相称,相亲相爱,在平时学习生活中互相帮助,共同进步。这样不但可以解决父母的后顾之忧,而且能够满足留守儿童的爱与归属感的需要。

4.3 加强社会舆论的引导与推动,形成全社会重视隔代教育的良好舆论环境

多编写、出版祖辈家长读物,增加隔代教育的广播、电视节目,以满足祖辈家长这一广大人群的实际需求,逐步加强隔代教育的知道网络,多宣传亲子教育和隔代教育结合好的典型。社科院、教育部门科学育儿中心等单位,应就祖辈家长与隔代教育展开理论研究,探索出适合对祖辈家长进行隔代教育知道的模式,以便不断提高隔代教育的质量,促进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

4.4 加强社会组织的建设,加强社会力量帮助隔代抚养儿童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在我国类似NGO(职业生涯设计)组织的作用还不是很明显。随着我国不断发展,社会工作制度的建立应提到政府的议事日程上来,政府部门鼓励个人创建并充分发挥NGO组织的作用,加强协作,在对进城务工的农村家长进行引导和教育的同时,也对祖辈们的教育方法进行指导,改变他们的家庭教育观念,让农民工家长、托管人学会与孩子沟通、交流以及指导他们采用正确的方式来教育孩子,发挥家庭教育对孩子的重要影响作用,引导孩子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黄祥祥.论隔代教育与儿童心理的发展[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4).

[2] 马芳.农村留守儿童“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1).

[3] 39健康网.让老人来带孩子到底好不好.省略,2009,(7).

[4] 育儿网.专家谈隔代抚养.省略,2008,(7).

隔代教育的特点篇7

关键词:隔代教养;儿童;社会适应性

1、引言

隔代教养,是指在家庭中主要由祖辈来承担对孩子的照顾、教养等责任的一种教养形式,其又有完全的隔代教养和不完全隔代教养之分。前者主要指父母与孩子长期分离,孩子完全由祖辈单独抚养,后者指父母与祖辈共同承担对孩子的教养,但以祖辈为主。现在社会,隔代教养已成为普遍现象。其原因主要存在以下几点:(1)随着社会发展及工作压力增大,年轻的父母迫于生活压力,外出打工或忙于工作,无暇照顾孩子。(2)当今社会年轻父母不再把孩子视为自己生活的唯一追求,而祖辈为了天伦之乐,承担起养育孩子的责任。(3)父母离婚后各自重组家庭,孩子由祖父母接手照顾。(4)父母一方过世以及身心上的疾病障碍等其他原因,孩子也交由祖辈代为教养。

社会适应性在社会心理学中叫社会适应行为或社会适应能力,一般统称为适应行为。关于社会适应性的概念,国内学者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著名心理学家斯宾塞最早使用了“社会适应”这一名词,他认为“生活即是内在关系与外在关系的调试。”心理学界对社会适应的定义主要有以下观点:(1)社会适应是个体对外在环境变化的一种应对。个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包括一系列自主的适应过程,表现为顺应、自制、遵从、服从、同化等具体的适应方式。社会适应也是个体在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的一种相对平衡的心理状态,也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如有学者对皮亚杰的适应过程理论作了一个进一步的补充和展开,认为社会适应从出现不适应现象到重新适应要经历认知调节、态度转变和行为选择三个环节。(2)社会适应的核心是人格适应。很多心理学家都认识到,社会适应同样是一种人格适应,在个体面临刺激、压力或困境时,其内在的人格特质就要进行应对与评估,调动已有的心理资源和策略进行危机的处理,使人格或心理保持一种平衡状态,若处理得当,人格特质就保持相对的稳定,若危机始终无法处理,就会导致人格的不稳定甚至障碍。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认为,社会适应性是指人们与社会环境发生调和作用的过程中,人们表现出来的应对环境变化并与之保持平衡的一种心力。

2、国内隔代教养和儿童社会适应性的研究现状

2.1 国内隔代教养的研究现状

通过阅读大量文献,我们发现,国内近几年对于隔代教养的研究已经比较成熟了,如段飞艳、李静(2012)[1]就指出对于隔代教养的研究已经基本涵盖了隔代教养的成因、隔代教养的类型、隔代教养的利弊、隔代教养对孙辈的影响及隔代教养对祖辈的影响这几个方面,并发现国内学者偏重于描述隔代教养的现状、隔代教养的类型,并热衷于对隔代教养的利弊进行探讨。

2.2国内儿童社会适应性的研究现状

社会适应性是心理学、社会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我国关于社会适应性的研究还处在理论探讨与量表的初步制订阶段。通过杨彦平与金瑜(2006)的研究发现,国内关于儿童社会适应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特殊儿童与正常儿童社会适应性的比较研究之中,通过量表来对儿童的社会适应性做出界定[2]。而在关于社会适应性的影响因素研究中,也有学者探讨了家庭教育因素对儿童适应行为的影响,但是都没有直接涉及到隔代教养与儿童社会适应性之间的关系。大部分学者更多的是讨论年龄对儿童社会适应性的影响。而何宏灵,左玲,张西萍等(2010)[3]则对儿童适应能力做了系统的研究,研究了性别特点、不同托幼形式、年龄及集居形式等对儿童适应能力发展的影响。

3、国内隔代教养对儿童社会适应性发展的影响的研究现状

通过阅读文献与上文的论述,我们发现,国内对于单独讨论隔代教养对儿童社会适应性发展的影响的研究较少,但是许多学者在针对隔代教养的研究中都分别不同程度的涉及到了这个问题。如邓长明,陈光虎,石淑华(2003)的研究发现,[4]隔代教养中幼儿的行为出现问题明显高于父母抚养儿童;隔代教养幼儿比父母教养、父母和祖父母共同教养的幼儿表现出更多的情绪问题、行为障碍、性格缺陷、人际交往缺陷和适应性较差等问题;李炎(2003)通过研究发现,[5]隔代教育下的孩子集体观念淡漠缺失控制力;万翼(2004)的研究中也发现,[6]隔代监护家庭下的孩子缺乏同情心,冷漠、集体观念淡薄;何奕敏(2004)发现在接受隔代教养的儿童中,[7]近60%不同程度地存在任性、自私、冷漠、性格孤僻、以自我为中心等问题;黄祥祥(2006)也认为,[8]隔代教育由于过分溺爱和迁就儿童,容易使儿童产生“自我中心“意识,形成自我、任性等不良个性。可以发现,大部分学者都是从隔代教养对儿童个性或是心理影响的角度出发,从而涉及到一些对儿童社会适应性发展的影响,且大多是不利影响。但也有学者提出了不同看法,如沈卫华(2001)就认为,[9]祖辈在社会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社会阅历和人生感悟都可以有效促进儿童社会性的发展。还有的学者从社会性发展的角度出发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10]聂丽萍(2012)认为隔代教养对儿童的性别角色、亲自依恋、自主性与主动性的发展都有着不利的影响。 还有部分学者探讨了家庭教育因素对儿童社会适应性发展的影响,如王民洁(1999)通过调查发现,[11]家庭结构、父母文化程度、家庭关系都对培养儿童的社会适应行为有重要作用。

4、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4.1缺乏专门系统的研究

真正系统研究儿童社会适应能力的相对较少,可以说几乎没有,多渗透或贯穿于其它问题研究之中,而对隔代教养与儿社会适应能力之间关系的研究还尚未涉及。目前对于儿童社会适应性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正常儿童和特殊儿童的比较之中,而对于影响儿童社会适应性的变量研究虽有不少学者都涉及到了家庭教育之中,但专门针对隔代教养的研究非常之少,都只是有些许涉及。目前已有的研究资料多是将隔代教养问题与其它问题结合在一起讨论,而专门单独分析隔代教养与幼儿社会适应性的研究却相当之少。且由于对社会适应性缺乏一个统一的概念和专门的测量工具,研究者们根据各自理解编制了各种量表,缺乏统一的测量标准。

4.2研究视角较为局限

对于涉及隔代教养对于儿童社会适应性发展的影响的研究视角较单一,带有一定局限性,大多也是从隔代教养对于儿童个性或是心理发展的影响的角度出发,而没有从社会适应性这个角度出发进行研究。而涉及到儿童社会适应能力的研究,也多是从隔代教养对儿童社会适应能力发展的不利影响出发,对于隔代教养对于培养儿童社会适应能力的有利影响却比较少提及。目前研究视角的局限性导致了现阶段在研究方法上也缺乏多样性,研究的内容也不够全面。

4.3研究的理论及实践基础薄弱

通过对文献的查阅与整理我们发现,不仅是隔代教养对儿童社会适应性的影响的理论及实践研究非常薄弱,对于儿童社会适应性的理论及实践研究也相对较为薄弱,而相对而言大中学生的社会适应性的理论及实践研究就相对丰富的多。没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支持,想深入开展进一步的系统研究也是非常难以实现的。

5.未来的研究趋势

丰富基本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对隔代教养与儿童社会适应性之间的关系进行专门的系统的深入研究,并采取多样化的研究视角,从隔代教养的对儿童的社会性发展的角度出发或是从儿童社会适应性发展的角度等等进行探究。目前缺乏的不是研究内容,缺乏的是科学的研究方法及研究材料,如何丰富科学的研究方法及研究材料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 段飞艳,李静.近十年国内外隔代教养研究综述[J].上海教育科研,2012,(4):13-16.

[2] 杨彦平,金瑜.社会适应性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2006,29(5):1171-1173

[3] 何宏灵 ,左 玲 ,张西萍 ,刘 灵,儿童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研究,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10年第21卷第3期,271

[4] 邓长明,陈光虎,石淑华.隔代带养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对比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17(3):196.

[5] 李炎.农村"隔代教育"调研[J].四川教育,2003,(2):20-21.

[6] 万翼.农村初中"隔代监护"学生的不良人格特征及教育对策[J].江西教育科研,2004,(3):16-17.

[7] 何奕敏.加强对农村"留守幼儿"的教育[J].学前教育研究,2004,(6):24.

[8] 黄祥祥.论隔代教育与儿童心理的发展[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4(4):203-205.

[9] 沈卫华.论祖孙关系在幼儿家庭教育中的作用[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1,23(5):82-87

隔代教育的特点篇8

【关键词】祖辈父母;隔代教育观;重要他人;共生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17(2014)01-0053-04

【作者简介】王军辉(1985-),男,河南项城人,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学前教育系在读研究生;李倩文(1988-),女,山东滨州人,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学前教育系在读研究生。

一、问题的提出

隔代教育是一种相当普遍的家庭教养方式,“据中国老龄科研中心对全国城乡20083位老人的调查,照看孙辈的老人占了66.47%,隔代抚养孙辈的女性老人在城乡分别达71.95%和73.45%。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常会看到这样的场景:在幼儿同或是小学门口接送小孩上下学的大多数是爷爷奶奶。虽然隔代教育现象已经非常普遍,但是国内有关隔代教育的研究基本上呈现以下两个特点:一个是大多数研究还停留在理论探讨的层面上,实证研究不多;另外一个是有关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隔代教育对幼儿身心发展的各种影响,有关隔代教育对祖辈父母的影响却鲜有关注。鉴于此,笔者尝试采用社会科学研究中质的研究方法和技术对祖辈父母的隔代教育观进行实地调研并对采集到的资料进行分析和理论探讨。

二、研究方法与资料的获取

(一)研究方法

鉴于隔代教育是一种非常常见的养育方式,更是一种生命活动,所以本研究主要采用质性访谈为主要方法,通过对正在带孩子的爷爷奶奶进行半开放式的访谈来收集资料从而了解隔代父母的隔代教育观。

(二)研究对象

为了更方便的收集资料,笔者主要在南京师范大学、河海大学和南京大学的校园内采取偶遇与目的性取样相结合的方式来选取调查对象。

(三)资料的收集

依据事先拟定的研究目的,在实施访谈前我们设计了七个基本的访谈问题:1.您带孩子多久了?2.您现在是否和孩子的父母住在一起?3.您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候~般都会做些什么,有没有一些事情禁止孩子做?4.您和孩子的父母在教育孩子上有分歧吗,您是如何处理的?5.您觉得孩子是您带好,还是孩子父母带好?6.带孩子给您最深的感受是什么?7.如果可以自由选择,您会选择带孩子吗?

(四)记录方式与访谈对象的基本信息

本次研究的访谈对象选取的是正在带孩子的老年人,访谈的地点在三所高校的校园里,操作过程为研究者上前与所遇对象说明研究意图,在征得研究对象同意后方进行访淡。由于受访者为正在带孩子的老人,在访谈时会有一个同学帮老人照看孙辈。因为校园环境相对安静,比较适合录音,故本次访谈的全部采用录音记录,然后再由研究者转录整理成文字信息。受访对象的基本信息如表1(见下页)所示。

三、有关隔代教育的讨论与分析

(一)隔代教育的基本类型

“任佳按照祖辈和父辈参与教养幼儿的程度将隔代教养划分为三种类型:‘寄养型’或‘留守型’隔代教育。这一类型的隔代教育是指由于种种原因,父母外出把孩子完全交给祖辈看管。‘混养型’或‘混合型’隔代教育,是指三代同堂,孩子由祖辈、父辈共同照料。混住一寄养型隔代教育,形式上是三代同堂而住。但实际上父母几乎不承担养育孩子的责任。”在此次接受访谈的十四位受访者中有十二个受访者的家庭属于“混养型”或“混合型”隔代教育,在这种类型的家庭中,两代父母同住但是祖辈承担了大部分的教育任务,父辈一般在下班后或者是节假日和孩子在一起。w1表示她是从儿媳一怀孕就从老家赶来照料的,“是的,一直住在一块,他妈妈一怀孕我就来了。”w2的回答基本上代表了工薪族的家庭情况,“一起住,爸爸妈妈上班,我来带孩子。”

在所有受访者中只有两位受访者的家庭属于“寄养型”或“留守型”隔代教育,M5比较有代表性。M5不但没有和儿子一起住,而且在孙辈的教育上也把关很严。“不住、不住。他们来(带孩子出去玩),晚上必须要回来,到哪里去玩也要经过我同意,我不允许他们带到游戏场所。”接着M5还向我们讲述了自己和孙子相处的情况和教育孩子的一些做法,他讲到:“从小呢,婆婆给他做饭,料理生活;我就陪他玩、陪他学习。我们呢,也会注意克服第三代特别宠孩子的缺点。”

(二)关于隔代教育内容的分析

在隔代教育的内容上,除了基本的身体养护之外祖辈父母还会有意识的给孩子一些启蒙教育。比如M1会“带他搞一些他自己感兴趣的事吧,到动物园、买玩具,主要是到动物园里玩,有时候会讲讲故事”。w4则会带孙女“散散步、玩玩游戏、讲讲故事、读读唐诗啊什么的”。笔者发现,部分受访者(w2、M2、M4、M5)在介绍孩子的学习时反复地提到了巧虎书、小电脑等一些富有时代特点的词,说明电子图书、电子游戏已经在当下的幼儿生活中相当的普遍。M4如是说:“小孩子他自己通过那个巧虎的学习,认得字很多,没上学但是报纸已经基本上能读了。”

在哪些事情会禁止孩子做这个问题上,受访者的观点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第一,“有危险的事情不让他做”。M1说道:“对他人生有伤害、有危险的事情不让他做。”w2的回答则更具体,“拿剪刀啊、水瓶啊、刀啊,这些危险的事就不能让她去做。”第二,“不礼貌、不卫生”的事情不让他做。M3在我们的访淡现场还当场示范,他一边将地上的糖果皮扔进垃圾箱一边说:“她拣脏东西那些你肯定就不要让她拣,最怕的是她生病,所以说我们都不要她拣这些脏东西。”w8则认为应该从小教育讲礼貌,“不让她说脏话、没有礼貌的话,要从小教育讲礼貌、懂礼貌。”第三,玩电脑要节制。在这个问题上受访者的回答比较一致,w7表示会“给他一定的时间玩,也给他一定的时间休息,打的时间长了对眼睛不好。”M4则讲到了自己孙子因为玩电脑而讨打的经历,“他就是拼命的玩电脑、玩游戏,眼睛看坏了才到医院看。我孙子经常因为这个讨打。”

(三)隔代教育之“隔”

在关于隔代教育的文献检索中我们发现大多数研究者都对隔代教育的优点和缺点作为他们的研究重点。李晴霞(2001)认为“尽管隔代教养有其合理的一面,但利弊相比,弊病不少”。因此,本研究把研究的重点放在了隔代教育之“隔”上,即两代家长对在教育孩子们所持的不同意见,通过了解祖辈与父母在教育孩子方面的分歧来影射隔代教育之“隔”。通过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分析,发现受访者的观点有以下四种。

1.听孩子父母的

持此类观点的受访者占了一半(W1、M4、W4、W5、M6、W7、W8),他们认为自己在教育孩子方面和年轻父母基本没有什么分歧,当遇到问题时大都听年轻父母的。w4如是说:“意见不一致啊,一般我们都随他们的意见,不会有什么冲突。吃饭嘛,我们共同的特点就喜欢她多吃点;穿衣服嘛,基本上的要求也差不多。”

2.尽量保持一致

W3和M3都认为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应该争取和年轻父母保持一致,这类受访者认为如果在教育孩子上父母的意见不一致教育效果可能会适得其反。M3说到:“她爸爸妈妈要是教育他,当爷爷的你不能护着她,护着她容易使她养成不好的习惯。以后妈妈教育她或者是爸爸教育她,她就不听。”

3.有分歧但尽量隐忍

受访者W2在教育孩子方面和年轻父母就存在一定的分歧,但是老人会尽量地忍让,如果爸爸妈妈做的实在过分自己就要说几句。W6的做法是年轻父母在场时就听他们的,等他们走开后再自己做主,“有分歧又能有什么办法呢,不能吵起来了。孩子是你们家的,你们想怎么样就怎么样,暂时听你们的;你们不在家的时候由我做主,对吧。”

4.有分歧、有当面冲突

受访者M5退休前是一名国企管理者,自己对孩子的教育有自己的理解,当在教育孩子方面和孩子的父母有分歧的时候则会据理力争、毫不退让。老人激动地讲述了这场“战争”。“他爸爸说要带他出去玩,我有时候不允许。他爸爸有的时候杠起来说:就是要去。我说:他最近几天不舒服,你到的地方去对孩子的教育没好处的。小孩也说不去。他爸爸说:不去我打你。我说:你试试看。我把桌子一拍,说:你试试看,你碰他一下试试看。你还造反了呢!”听完M5的讲述笔者也难免心有余悸,这种当着孩子面的冲突不管谁输谁赢受伤的总是孩子。

(四)带孩子给您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1.带孩子很开心,再累也不嫌累

持这种观点的受访者有四位,他们都认为带孩子比较开心。其中W1表示自己最大的心愿“就是把孩子带好,小孩子也长大就好,累也不嫌累,再累也不嫌累。”受访者W8也反复强调“带孩子是一种娱乐”。至于“累嘛,喊声奶奶就不累了。”

2.带孩子累,累得要命

W5不仅要照顾好一家五口的生活还要带孩子,所以觉得很累。“累,太累了。除了带孩子还要做家务,孩子的爷爷身体不好,她爸爸妈妈也不做事,家务都是我一个人做,觉得很累。”M6认为带孩子“还是比较累的,应该由他父母管。”W3则认为带孩子“累,带孩子累,累的要命”。她还说:“我情愿去上班,不愿意呆在家里带孩子。”W3接着说,“上班的话下班之后轻轻松松的就回来了,带孩子一带就是带24小时。”

3.自己的孙辈,有责任带好

这类观点的持有者认为因为孩子是自己的亲孙辈,克服困难也得把孩子带好。W2说:“那是自已的孙女啊,肯定有多少力量就出多少力。”M3多少有些无奈,“就是想着是自己的孙子,这个必然是要带好的。”M5则认为只要“孩子有进步了,哪怕进步了一点点也会感到很高兴”。他觉得带孩子“也有累的时候,但是有一种责任感促使自己战胜这种疲劳”。

(五)如果可以自由选择,您会选择带孩子吗

1.孩子肯定要带大,不带怎么办呀

赞成这个观点的受访者比较多,他们大都认为自己家的孩子就必须要带好,没有选择的余地。w1认为“自由选还得带孩子哈,孩子肯定要带大,不带怎么办呀,妈妈爸爸也要求要带大。”M3此时的情绪有些激动,他急切地说:“哎呦,是我儿子喊着来,你还不是必须要来啊,你不能说不来噻。不来,这个父子之间就伤感情。毕竟是自己的孙子,你又不是来当保姆。带孙子是应尽的责任,你必须要带好。”

2.带出感情来了,离不开了

M5的情况比较特殊,由于儿子和儿媳都在外地工作,所以他从孩子一出生就开始带孙子到现在已经7年了。他本人已经和孩子建立了很深的感情,离不开了。如M5所述:“带出感情来了,离不开了。”受访者w3认为面对年龄这么小的亲孙子,自己难以割舍。“不带?他们叫我回家,我哪能放得下?亲生的,这么小的一个小孩,我哪能放的下?”

3,我情愿不带

受访者W4直截了当的说:“哟,我当然情愿不带咯。为什么呢,因为小孩丢给她妈妈好哎,我多累啊,我们吃不消哎,吃不消了。”M6也认为自己辛苦了一辈子了,想退休后好好休息一下。“不带,带小孩累啊,操心唉,对吧?我们也退休了,也苦了一辈子了。现在也想休息一下,带小孩的话就没有时间休息了。”

四、关于隔代教育的一些思考

(一)祖辈父母是幼儿的“重要他人”

“重要他人”在个体的成长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他是个人自我发展和社会化的重要源泉。研究表明在不同重要他人的影响下,个体的自我概念发展和社会化可能会展现出不同的路径和结果。美国社会学家米德在《心灵、自我与社会》一书中论述自我发展的时候提出了“一般他人”(the generalized other)的概念,他把“一般他人”定义为“使个体获得其自我统一体的有组织的共同体或者社会群体”。而“重要他人”(significant others)是美国社会学家米尔斯(Mills,c.w.)在米德(Mead,G.H.)的自我发展理论的基础上首先明确提出的一个概念。我国学者吴康宁认为,“所谓重要他人,是指对个体的社会化过程具有重要影响的具体人物。”吴康宁把重要他人分为“互动性重要他人”和“偶像性重要他人”,其中“互动性重要他人”即是学生在日常交往中所认同的重要他人。在幼儿的日常交往中最有可能成为其重要他人的就是家长、教师及同辈伙伴。

对于隔代教育家庭中的幼儿来说,与其在日常生活中交往最密切的无疑就是隔代老人,也即是说祖辈父母是幼儿社会化过程中的“互动性重要他人”。此次访谈的结论也验证了这一点,大部分受访者表示在孩子上幼儿园之前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超过12小时,而孩子上幼儿园之后也是孩子的主要照料者。在幼儿的社会化方面,祖辈父母的影响可以说是无形而强大的,孩子对祖辈父母往往也会形成一种亲密的依恋关系。受访者W2认为自己比年轻父母更了解孩子的生活所需,而且照料得更周到。他说到:“孙子也不要他爸爸妈妈带,爸爸妈妈要让他一块睡觉,他不愿意跟爸爸妈妈睡觉。生下来的时候跟我睡觉一直到现在。孙子从来不到他爸爸妈妈房间里去,也不要他爸爸妈妈(带)。”

(二)建构“全纳”与“共生”的教育环境

推荐范文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