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小学语文教学方式8篇

时间:2023-08-11 09:13:52

小学语文教学方式

小学语文教学方式篇1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作文先导式;

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就是使小学生对作文进行写作的自主能力能够得以培养和提高。而“作文先导式”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有效途径。因此,“作文先导式”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小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起着非常好的教学效果。下面本文就对“作文先导式”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进行探讨。

一、“作文先导式”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意义

1. 充分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始。第一,小学老师要选择那些孩子比较感兴趣的事物,引导小学生尽可能的展开他们的丰富想象力,使小学生能够轻松自然的表达出自己在所进行的活动中的所见、所闻、所思及所感。第二、小学语文老师要尊重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性格差异,经常鼓励学生,尽最大努力让这些学生能够毫不保留的表达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同时肯定他们在进行语言表达过程中的最大闪光点,此外,评价他们的口语表达时,要以夸奖为主[1]。第三,小学语文老师要积极引导小学生将句子进行由浅入深的表达通顺与完整,同时在表达的过程中,还要有一定的思维条理性,确保他们语言交流的能力能够不断提高。第四,小学语文老师要严格要求小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要求小学生在对一段话进行表述时一定要尽量做到声音洪亮、口齿清晰以及态度端正。

2. 充分培养学生书面表达能力

培养小学生书面表达能力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始。第一,对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进行针对性的培养,对于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语文老师要在在上学期教会学生怎样使用字典,同时,在进行拼音教学的过程中适当的指导小学生对拼音查字的学习,而在二年级下学期,则要教会学生怎样使用汉字的部首进行字典查字。第二,为了保持学生思路的连续性,将那些不认识的汉字用拼音来代替,完成之后在用查阅字典的方式将其拼音更改成汉字。第三、小学语文老师对小学生在词语运用上的要求是:语句通顺、准确以及内容完整[2]。

二、“作文先导式”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作文先导式”教学模式主要是以年级比较低的小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并且将小学生的口语表达作为先导模式教学的主要内容,对作文能力和知识指导的进行提前训练的一种现代化语文教学创新模式。这种模式并不是指我们通常所说的作文,它是一种对小学生的语言交流能力进行训练的辅助手段。以“作文”为导向,使学生在阅读、识字、拼音方面的学习能力得以带动。即在小学一、二年级的时候,老师不但要让学生对拼音、识字以及阅读等内容进行熟练的掌握,而且还要将培养其作文写作能力作为改革重点,进一步打破那些以内容序列和教学程序为主导的传统语文教学模式[3]。用写作和说话的方式,对作文常识教学与思维活跃训练进行灵活穿插,提前对学生的交流及表达能力进行开发。

1、加强训练学生的写说能力

“作文先导式”教学的主要内容就是训练小学生的写说能力。这种训练的主要内容包括:看图写作、仿写儿歌、观察日记、活动作文、观察作文、编写故事以及体验作文等。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主要就是要求学生能比较完整的表达出一句或者几句话,对于二年级的小学生则转变为一些文章中片段的训练,在学期快要结束的时候,要求学生要能书写出字量在三百-四百的小作文。训练小学生说写能力的模式通常可以设计成五种类型,即:a.玩耍说写。小学语文老师充分利用学生的游戏时间或者课外活动的时间来训练学生的说写能力;b.绘画说写[4]。在老师的正确指导下,要求学生先涂画一些花花草草等,再让他们学习与了解这些图画中所对应的颜色和正确的作画顺序等;c.动手写说。老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做,激发学生对学生学习的兴趣及求知欲望,并让这些学生制作的过程与大家分享;d.听听说写。这种类型就是通过听一些音乐或者一个故事,展开小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并用写作的方式将其感受表达出来;e.背诵书写与阅读说写。通过让学生阅读或者背诵一些优美的片段、诗歌、名言以及一些成语等,积累学生对文章进行写作的素材。

2、以开放式教学对学生进行引导

“作文先导式”教学模式主要是以开放式的教学引导活动为基础的。这种引导性活动主要包括四个方面:a.在进行语文课堂教学中,积极开阵一些具有意义的、比较丰富的活动,确保小学生在对语言文字中的独特魅力进行感悟的同时,能够获取一定的知识,而且还能有一些素材的积累;b.使学生课余生活尽量丰富,让孩子们多参加一些社会上的公益活动,培养这些孩子认真观察自然的能力,留心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这样不仅能拓宽孩子们的知识面,还能使其视野得以开阔;c.小学老师要对学科活动中现有的资源予以充分利用,并更好的应用到作文教学中,像美术课绘画、体育课做游戏以及音乐课听歌等;d.小学老师提供给学生的教学内容一定要浅显易懂。尽量多使用一些视频片段或者故事性比较突出的图片等来激发学生兴趣。确保学生对其观察后能理解对材料所要表达的内容,并鼓励学生用所看到的阅读材料作为参考来进行作文写作[5]。

三、结语

“作文先导式”教学模式不仅可以有效减少小学生对学习的畏难情绪,而且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应用语言的能力得以锻炼。所以,“作文先导式”教学模式能够有效提高低年级小学生作文写作的水平,而且对今后学生的文章写作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作文先导式”教学模式为小学语文教学带来了非常大的收益。

参考文献:

[1] 鲁会丽.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生本教育分析[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2(5):120-121.

[2] 刘申.关于新课标下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3(10):79-80,.

[3] 刘永丽.谈如何提高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有效性[J].学周刊B版,2013(5):156-157.

小学语文教学方式篇2

关键词:苏教版 小学语文 词语教学 方式 解析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2-0203-01

小学语文中的词语教学是教学的重点之一,老师要注意关注词语教学,让学生在新课开始阶段就要做好预习,扫清字词障碍,那么如何进行词语教学,是我们小学语文教师研究的重要问题。

1 词语教学概述

词和语的总称是词语,而词是组成句子的基本元素,语则是一种叙述表达的基本性方式与工具。词语学习是学生语言学习的重要基础,而对句子和文章的理解也同样需要从词语理解开始[1]。

所谓词语教学具体指的就是教师在学生词语学习的过程中,有目的和有计划地指导,以保证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词语内涵,更灵活地了解词语运用的方式。通过词语教学可以使学生的知识储备更加丰富,而道德情操也会有所提升,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2 现阶段小学语文词语教学中的问题

现在,小学词语教学内容呈现出多样性。但是,很多教师在开展词语教学的过程中,对于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目的并不了解,所以,严重脱离了课程教学意图,导致小学词语教学问题诸多。语文教师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创新方面,对于文章意境也更重视,所以,并没有给予词语教学更多的重视。

在词语教学当中,主要的内容可以划分成三个部分,即音、形、义。其中,对词义理解也是小学生在学习并运用词语方面的重点。但是,词义教学并不仅仅是重点,同样也是难点,因为词义会呈现出一定的多样性,不仅具有本质含义,同样也彰显出多样化的感彩[2]。然而,在词语教学的实践过程中,很多教师会对词义这一难点进行逃避,而是通过特别简单的词语处理方法而忽略这一重点,对词语的丰富性严重忽视,同样未重视学生思维的发展性,仅仅对词语本身的音与形加强了教学力度,而词义则主要利用教材注释进行理解,或者是通过查字典的方式对词义进行理解。在这种情况下,词语教学就更加枯燥与单一,缺乏情感色彩,导致学生对词义的理解更片面,进而难以对词语进行深入理解与灵活运用。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动性也会随之降低,难以深入探究并理解词语内涵。

3 小学语文词语教学方式的创新途径

3.1 采用个性化教育方式并践行因材施教

教师在开展词语教学前,应当正视词语教学的重要性,并且能够深入了解学生,同学生进行良好地沟通与交流。另外,语文教师需要对学生词语学习的问题予以重视,合理地对词语进行总结与分类,深入研究出现问题的原因。通过以上准备工作,教师能够更好地对词语教学的理念进行运用,以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展开课堂教学[3]。其中,需要综合考虑学生的短板,并合理地制定出相对应的教学方案,使学生的词语学习兴趣更浓郁,增强自身的词语学习能力。以《蒲公英》一课为例,对于词语基础一般的学生来说,教师所布置的学习任务就是熟读文章,并找出文章中与颜色有关的词语,理解这些词语在语境中的意义。而对于词语基础较强的学生来说,教师所布置的学习任务就应该是熟读文章,总结文章中心思想,并学为致用,使用与颜色有关的词语写出一段话。在这种教学方式之下,学生不仅能够对于颜色相关的词语进行重点把握,同时,也能够增强自身对词语的理解。

3.2 对学生词语语境感悟能力进行全面培养

所谓语境,就是言语或者是语言背景。同一词语在不同的言语背景下,其内涵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一旦在理解词语的过程中缺乏语境的支持,就难以真正地理解词语本身的含义与感彩,所以,对词语鉴赏也无从说起。其中,在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语文教师需要对课堂情景等因素进行充分利用,并且和学生实现互动。与此同时,和学生自身的认知能力进行合理运用,使学生的生活与知识经验得以全面激发,更好地对语境因素进行捕捉。基于此,应当根据临时调整的教学话题和教学方式,对学生认知方面的错误进行纠正,使学生的自觉性得以充分发挥。同时,需要充分利用多种方式来帮助学生解词识字,积极开展读写活动,对教学实践中的问题进行及时解决[4]。

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还应当与上下文进行合理地联系,进而对词语与篇章内涵进行正确地理解,通过上下文提供的依据来积极开展教学活动,使学生对文章整体进行全面把握,理解词句在语境当中的含义。

4 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知识学习的过程中,词语教学作用十分关键,不仅对学生语文知识理解能力的培养具有一定的影响,也为未来语文知识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此,本文将词语教学作为研究重点,通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展开了详细地探讨,希望能够不断提升学生对语文词语学习的积极性,在深入理解语文词汇的基础上提高语文学习质量,进而达到语文词语教学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叶姗姗.小学语文词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J].教育导刊(上半月),2013(9):88-89.

[2] 金云.小学语文词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J].科普童话・新课堂(上),2015(3):36-36.

小学语文教学方式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学目标 互动教学 情感发展 质疑能力

语文作为小学生启蒙阶段最为基础的学科,对学生以后成长产生重要影响。原有的教学模式与教学理念已经不适应现代课改的要求,需要制定先进科学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教师作为语文教学的核心,需要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先进科学的教学方法,通过现代化的教学方式不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小学由于特殊性,需要教师充当起学生家长的角色,在关心学生学习的同时关注学生生活和心理发展,保证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一、明确教学目标

老师要以学生为根本,在开展教学前根据学生学习习惯、理解能力、学习能力等制定符合学生的全面、系统、科学的教学目标。要根据课程进度合理安排课程内容,在课堂上要准确把握课程节奏,通过各种方法生动地讲解精要内容,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目标。学生的思考能力、自学能力、表达能力等对他们以后学习生活都起着重要作用,所以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也要保持和谐融洽,要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不能偏向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不对学生划分等级,使学生能够保持良好的学习心态,融入班集体大家庭。教师要适当为学生补充课外知识,让学生了解更多知识,做到举一反三,还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不断激发学生潜力,提高课堂效率。

二、开展互动教学

开展互动教学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以及课堂效率的有效方法,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讲解知识,还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大胆的各抒己见,教师应充分思考学生的意见,对有分歧的问题进行辩论,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参与,通过辩论过程,让学生有更深的理解和感悟。在互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通过互动教学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能力。互动教学不仅能充分活跃课堂气氛,开放的学习方式也给了学生自主思考的空间,教师要在互动教学中让学生思维在无拘无束的课堂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给课堂带来鲜活生命力。教师在开展互动教学的同时也要把握互动教学的尺度,不能让课堂成为学生彻底自由的课堂,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营造和谐、学生积极参与的学习氛围。

三、重视学生情感发展

由于学校的学生不能经常回家,所以对学生情感的重视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在课堂是学生的老师,课下要成为学生的家长和朋友,教师要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关心学生生活和学习,让学生充分融入班集体大家庭,感受到家的温暖。教师还要注意学生的情绪问题,发现情绪不好的学生要积极了解情况,采取各种措施认真开导,扮演好学生家长的角色。教师不仅要在生活中注重学生情感,还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在培养学生情感的过程中教导学生做人的道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在课文的讲解的过程中抓住课文感人片段,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意境,让学生情感与课文故事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这样能够让学生充分理解课文中主人公的心情与感情发展,对学生理解能力和学习能力都有促进作用。教师要以课文为基础,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循序渐进地激发学生情感,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四、重视阅读与朗读教学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与朗读是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阅读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与认真阅读习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语文学习中,大部分课程是课文讲解与生字学习,教师要通过讲解课文逐渐培养学生自主阅读兴趣,在课堂上教导学生如何去阅读,培养学生阅读习惯。在课下要搜集一些适合学生阅读的文章,扩大学生阅读范围,在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同时增加了学生知识面广度。

小学课文中的文章语境巧妙、语言运用精妙、思想表达深邃,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有些好文章甚至要达到背诵的程度。通过朗读课文,学生不仅能够对文章结构和感情产生新的理解和体会,还能够学习精妙的语句运用,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精美课文,发掘学生朗诵能力,并通过课文讲解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文章结构和感情发展。教师要根据教学情况合理安排一些朗读比赛、朗诵会以及自导自演课本剧等活动,丰富教学方式的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阅读能力。

五、培养学生质疑能力

教师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在课文的难点处、困惑处和关键处给学生设置悬念,鼓励学生勇敢地提出自己意见。教师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对学生的各种质疑进行鼓励,逐渐培养学生自主思考和判断能力,不能对错误看法有任何批评意见,否则会打击学生自信心,使学生就算有质疑也因为害怕被批评而不敢表达出来。教师要在课上针对课文中的具体情境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去思考,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还要鼓励学生让其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和同学讨论,和同学一起解决提出的质疑,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教师在学生提出质疑但无法解决时要及时进行详细的讲解,做好与学生的互动,着力培养学生的质疑解惑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六、结语

语文是一门很活的课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不仅需要教师提高自身素质和教学水平,还需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与教学理念,以学生为根本,在关注学生学习成绩的同时关心学生生活和心理发展,扮演好老师、家长以及朋友等角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教师要灵活掌握互动教学、培养学生质疑能力以及重视朗读阅读等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还要关心学生情感发展,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美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3,(25):125-126.

[2]杨瑞芳.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六法[J].学周刊,2013,(17):108.

小学语文教学方式篇4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 学习方式 转变

《新课程》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落实《新课标》精神,有效地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呢?我认为,在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运用自己的学习方式,完成自我构建和提高,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促进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一、激发学习兴趣,树立学好语文的信心

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兴趣是推动学生参与学习的强大动力,是激发学习动机的最活跃因素之一,是维持教学活动的情感纽带。学生能否主动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是否有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关键是看学生学习的兴趣是否被激发。众所周知,许多兴趣是后天培养的,因而,教师要因地制宜创设教学氛围,诱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使学生的学习动力相对稳定、持续发展,为求知做好铺垫。

二、以疑导学,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古人言:“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质疑是学生主动探究的第一步,也是创新的基础,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只有在平时的学习中善于发现问题,并敢于提出问题,才能在学习上真正地“动”起来。

如在教学《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文时,我力求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运用“以疑导学”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经历“无疑―生疑―质疑―释疑”的学习过程,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以和谐统一。

在上课伊始,我就引导学生根据课题质疑:读了课题,你们有什么问题要问吗?于是学生提出疑问: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是什么样子的?有什么特点?宋庆龄故居值得写的东西很多,为什么作者要单单描写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呢?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我没有急于把答案告诉学生,而是问:“这些问题提出来了,靠谁来解决呢?”有的学生会回答靠老师。我明确地告诉学生:光靠老师是不行的,老师相信你们自己提出的问题完全可以通过自己读书思考去弄懂它。这样就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他们急切地要求阅读课文来解决他们自己提出的问题,对于不能立即解决的问题通过小组讨论,以集体的智慧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学生通过自读自悟,自己解决了问题,从而完成了“无疑―生疑―质疑―释疑”的学习过程,同时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团结协作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这一过程 让学生在自己提问中解决问题,老师成了学生学习的帮手,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掌握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了他们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由此可见,教师只有立足于学生的发展,从根本上转变教育理念,树立新的素质观、人才观、质量观,变课堂为学堂,变灌输为引导,变指令为合作,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使学生学习的潜能得到极大的发挥,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学习,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三、创设氛围,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

“教以生为本,学以悟为根。”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要给学生创设一种宽松、和谐、愉快的民主氛围,使学生真正的感到自己是课堂中的主人。要构建这种良好氛围,重要的是要对学生充满爱心。教师要真诚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在教学过程中要把信任的和期待的目光洒向每一个学生,使那些缺乏自主性的学生受到这种积极氛围的影响和激励,从而去积极主动学习。教师要善于运用自己的激情来渲染学生,调动学生,通过自身丰富的富于变化的表情和情真意切的语言等,将自己的内心真情向每一位学生进行“辐射”,以情激情,引发共鸣。

四、提供实践空间,巩固学习成果

小学语文教学方式篇5

关键词:小学语文 学习态度 “学讲方式” 优越性

一、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我国的中小学教育呈现出了蓬勃发展的势头,这种情况下,学生对个性教育的需求发生了一些明显变化,而现行的一些小学语文教学方式却出现了如下问题,对学生的学习态度产生了消极的影响,满足不了学生对个性教育的需求。

(一)部分小学语文教师教学照本宣科,脱离学生实际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部分教师过分追求教学任务的完成,忽视了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和探究性,没有给学生提供质疑和表演参与的机会导致学生只能被动地听课,缺乏学习积极性。

(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目标不明确,重点不突出

有的语文教师一进教室就开始讲,一直讲到下课,虽然,讲得很精彩,说得很生动,板书也不错,也不乏师生互动,但一节语文课下来学生却很盲目,不知道什么东西是重要的,什么东西是要掌握的。这是教学目标不明确、重点不突出所导致的。

(三)部分小学语文教师对自己的角色定位不清楚

在教学实践中,一部分小学语文教师没有正真理解和把握自己的主导地位,未能把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达到良性的统一,往往出现干预过度和放任自流的问题,学生在教师满堂灌或者完全自学的情况下,无法真正完成学习目标。

(四)部分小学语文教师只顾“教”,缺乏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

有些教师在教授小学语文课文时,只讲述课文,把目光局限于教材上的知识点,对学生只“授之于鱼”还未“授之于渔”,没有把相关的学习方法传授给学生,致使学生没有养成认真预习、听课和复习等习惯,不能掌握学习知识的窍门,不能形成有意义的学习活动,。

二、“学讲方式”教学实践理论的内涵

以上教学问题普遍存在于中小学教学活动中,对学生的学习活动产生了很大的消极影响,在此,本着解决上述问题的原则,笔者展开了对江苏省徐州市正在实施的“学讲方式”教学实践理论的分析。

(一)“学讲方式”教学实践理论的基本内涵

“学讲方式”主要以学生个体主动积极的自学为学习形式,以师生间合作互动为主要上课学习组织方式,把“学生学进去”和“学生讲出来”作为学生新的学习形式指南和学习目的的归宿。

(二)“学讲方式”的操作要点

1.教学设计。要突出以下几点:首先,要以学情定教学,在充分掌握学生学生学习、心理等各种学习情况下,制定教学程序,设定教学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及教学活动。其次,教学过程中所设计的各种互动问题要体现出因材施教和个性化教育的理念,要有层次性和针对性;再次,教师要利用好教材,教师在上课前深入研究教材,理解、加工教材,做到教有所用!

2.教学环节。“学讲方式”的课堂教学基本环节一般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环节:学生自学、课堂讨论、交流提高、解疑讲惑、当堂检测、总结提高。这些基本步骤不是固定不变的,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学段、学科、课型、学情自主变通,组合形成符合自身需要的教学流程。

三、应用“学讲方式”理论,解决小学语文教学问题

在当今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学讲方式”理论的教学方式有着普遍的指导意义,为我们解决现实问题提供了有效的途径。我们依据“学讲方式”理论的实际内涵,从教学设计和教学环节两个方面入手,解决上文阐述的普遍存在的四个教学问题。

(一)对待前两个问题,在教学设计上,我们应该做好学情调查和设计好学习目标

1.小学语文教师要做好学情调查,实现“以学定教”,避免照本宣科脱离学生实际学情。调查是“学讲方式”教学实践中的一项基本任务和工作。学情调查可以在上课前、上课中和上课后开展。上课前的学情调查,目的是为了了解学生自主学习的态度、学习习惯、学习动机和学习能力;上课中的学情调查,主要目的是了解学生的学习、听课习惯,确认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上课后的调查,主要是了解学生是否做课后总结,能否做到知识的融汇贯通,最终形成知识和能力结构的构建。

2.小学语文教师要设计好教学学习目标,使教学重点突出,目标明确。小学语文教学目标是指在具体的语文学习活动中,教师和学生最终要达到的学习及听课结果和标准。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的设定要依据学生的现状、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从知、行、情三个方面来设计。具体上讲,教学目标的设定可以分三个部分:(1)要依据学生的现有学习状态、心理状态、和个性特点设定为基本目标和高级目标;(2)依据教学大纲和考试情况,设定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3)教学目标中也要有情感目标。

(二)对待后两个问题,我们可以在小学语文教学环节上,从下面两个方面来解决

1.实施“学讲方式”,小学语文教师要准确把握角色定位,发挥主导作用。

“学进去”和“讲出来”是围绕着学生而设计的,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大大促进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在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的具体过程中,语文教师一定要注意发挥自己对语文课堂的主导、监控作用,让小学语文课堂有序高效的运行

2.实施“学讲方式”,小学语文教师要注意对学生学习过程方法的培养。

(1)在“自主先学”的过程设计部分中:首先,学生应自主预习课文来找出所学课程中遇到的疑难点,明了课程的知识结构;其次,学生应该有预习笔记,在预习中写出预习心得,预习心得中应包含相关难点、疑点以及相关的一些知识问题。

(2)在“合作探究”的过程设计中。教师可以通过“生教生”实现“一对一”的学习方式,来进行对助学、群学,达成对知识的学习时个体的分工和帮扶。

总而言之,“学讲方式”教学是一种低耗高效的语文教学体系,它适应了当今教育改革的要求,改变了学生以往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体现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新的教学思想,大面积地提高了教与学的质量,受到广大小学师生的一致欢迎。

参考文献:

[1]徐州教育局.关于实施《“学进去讲出来教学方式”行动计划》的意见,2014.

[2](美)梅里尔.哈明,罗德荣(译).教学的革命[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3]皮连生,吴红耘.两种取向的教学论与有效教学研究[J].教育研究,2011(5).

小学语文教学方式篇6

【关键词】 小学语文 教学方法 优化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对于小学生而言,习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时刻重视小学生各种良好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不论人格上还是学习方法都要严格要求,从各个方面进行引导,点点滴滴不能放松。新课程改革倡导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快乐地去学习,这是必要的。但是良好习惯的养成不仅仅需要正面引导,还需要带有一些强制性。教育心理学就此专门提到:“习惯养成教育,有时还必须带有强制性。”现在小学语文教学有一种倾向,认为只要出现强制字眼,就应该遭到批判。这种倾向恰恰说明了现在改革存在一些盲区。

小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还没有完全被激发,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还需要教师意志进行左右。教育以人为本,并不是处处顺从和迁就学生,在尊重学生和遵循教学规律的基础上,教师也要有“强制”的意识,只要是切实来服务于学生、服务于教学的都应该得到认可。

角色表演对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来说是很有吸引力的。小学生的表演欲望比较强,而且通过角色表演可以培养学生对课文的情感,可以让学生在表演中把握住语言的节奏,使学生在表演中逐渐对课文产生感情。《牛郎织女》是一个千古传唱的神话爱情故事,像这样的故事光靠教师的讲解是很难让学生感受到它的美的。所以,教师完全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表演牛郎织女的故事,当然,学生也可以发挥想象,丰富故事内容。比如,当牛郎织女分别多年后,在鹊桥上相见后会说些什么,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根据情境模拟相关的对话。我相信用这样的方法,肯定能让学生感受到语文课的乐趣,使他们在以后的语文课上更有激情。

二、让学生学会观察和思考

学生的智慧是无穷的,关键看老师怎样进行开发。小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差,大都依赖老师的课堂教学,这种灌输式教育,不能培养出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主动学习能力。因此,老师的启发和引导就很重要。所谓“点”,就是要抓住学习的“重点”和“要点”;所谓“拨”,就是为学生解答疑难,排除学习障碍。它是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特点及其活动规律,适应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实际需要而提出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针对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需要,因势利导,启发学生思维,排除疑难,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学会观察和思考,逐步拥有知识迁移的能力,发展智力。

三、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全面的综合素质的培养,而语文教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更应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上下工夫,不能机械地讲解课文中的内容,要与学生的实际相联系,让学生有更深地体会。

在教《月光曲》一文时,我引导学生在领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读出心中的感受,读出音乐所蕴涵的深情。在导入时,播放了《月光曲》钢琴曲,使学生先对这首曲子有了最初的感受,激发起学生的阅读欲望,使学生迫切地想知道这首美妙的乐曲是怎样谱成的。在课堂中教师采用了师生角色的变换、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老师不再是“教”;而是“导”,学生不再是一味地“听”,而是自主地“学”。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铺设台阶引导学生情感朗读:“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教师采用这样的文字激情引导:“盲姑娘怎么也想不到,在这偏僻的乡村竟能如愿以偿地听到如此精湛、如此纯熟的钢琴声,而且酷爱音乐的她猜想眼前这位演奏者很可能就是赫赫有名的贝多芬先生。因此,盲姑娘又惊又喜地说……”学生仿佛已经和盲姑娘融为一体,很激动地朗读课文,感受盲姑娘的激动和贝多芬由同情到遇知音而即兴创作《月光曲》的复杂的情感变化。这样,学生在教师的轻松引导、自己的深入朗读中,明白了《月光曲》的旋律实际就是贝多芬当时的情感变化过程,巧妙地突破了本文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四、审美教育的策略

语文是一门集思想性、艺术性、知识性和人文性等为一体的学科,包含着丰富的审美因素,揭示了五彩纷繁的美好世界。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精心挖掘教材中的美,引导学生品味和欣赏,让学生感受美的熏陶,增强美的享受,提高审美观点,进一步促进全面的素质教育。小学语文教学不仅是向学生传授语言文字知识、训练学生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不断提高审美能力的过程。只有在教学中利用多种训练方法不断地调动学生情感,对他们进行美育渗透,才能收到最佳的美育效果。文章不是无情物。大部分课文的情感是十分丰富的。但教师如果只作为一个旁观者,来进行一般的叙述,学生是不能很好的受到美的感染。老师可通过创设意境、表情范读、看图想象、配乐朗诵等多种艺术手段,以情动情,使语文教学达到一个更完美的境界。总之,在语文教材中有优美的词句,强烈感人的抒彩,丰富的艺术形象,引人入胜的意境。只要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注重让学生感觉美、理解美、领悟美、发现美,就能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达到提高学生审美素质的目的。

五、丰富教学内容

小学语文教学方式篇7

一、创设情景,引起学生探究的动机和兴趣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所谓创设情景,就是表现课文所反映的儿童生活与社会生活的场景以及与之相应的学习氛围。目的在于诱发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与情感状态同课文所揭示的深刻道理及情感之间的差距与矛盾,促使学生产生困惑、提出问题,从而引起学生探究问题的动机和兴趣。这种探究问题的动机和兴趣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部心理倾向,是激励学生自觉地参与教学过程的内驱力。

例如:小语《麻雀》一课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老麻雀为拯救自己的幼儿而准备搏斗的那部分段落:“它扎煞起全身的羽毛,绝望地尖叫着。”,“可是因为紧张,它浑身发抖,发出嘶哑的声音。它呆立不动,准备着一场搏斗。”我让学生反复领会“紧张、绝望、发抖、嘶哑”等词所表达的含义,体会此刻老麻雀的内心矛盾和思想感情。于是学生发问了:“老麻雀为何害怕?为何要冒险救小麻雀?是什么力量驱使它这样做?”经过一番讨论,学生领悟到了:爱――伟大的爱,是它冒险的真正动力。接着我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麻雀的这种力量,人有没有?在什么条件下,弱小可以战胜强大?在问题情景的一步步引导下,学生经历了深层次的情感体验,形成了深层次的理性认识,使他们在内心深处产生了对弱者的同情。

二、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指导学生在探究中学习语文

语文实践活动的基本因素是听、说、读、写以及寓于其中的认知和情感因素。学生通过语文实践活动,不仅可以获得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能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学会学习语文,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

1、读中生情,情中感知。

读,是语文实践活动中最重要的方面,小学语文教学在指导学生读(包括速读、精读、研读、品读)的过程中,有任务的读、有感情的读,在读中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在读中陶冶情操,在读中受到熏陶和感染。例如教学《登山》一课时,我引导学生读中生情,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首先,我引导学生思考列宁这次登山与一般登山有什么不同?通过速读,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列宁这次登山曾两次走小路,而他走的小路又是很危险的。“为什么列宁要走这条小路呢?”带着这个问题,学生着重阅读了描写与小路危险有关的片段和句子。为了让学生加深感性认识,我还请两位学生上台表演列宁与巴果茨基走小路的情景。在反复朗读、表演中,学生对销路的险有了切身的体会,特别是表演的学生,不仅发出嘘叹:“呀,好险!”他们在读中得到了情感的体验。接着,我又指导学生再读描写日出美景的一段,男生读了、女生再读,还伴以雄壮优美的音乐。“他们登上了山顶,一股柔和的阳光正好射穿黎明的薄雾……”学生在这美景、音乐中激动起来了,他们的脸上洋溢着喜悦,眼中燃烧着激情。此刻,我因势利导,让学生情中探知。“列宁登山为什么要走小路?”因为要看日出,晚了就来不及了。学生们急切地回答,仿佛自己要去看日出似的。“那么,列宁穿过凶险的小路,登上山顶,看到壮美的日出时,他的心情会是怎样的?”我又引申一步。“高兴、感叹、自豪、兴奋、激动……”学生一连说出很多形容词,我挑出几个有代表性的词让学生解释,高兴、兴奋、激动等词意义相近,希望学生选一个最贴切的。学生选了激动。“他激动什么?”一个学生抢着说:“列宁见到日出的景色这么美,又想到这次登山这么难,所以他很激动。”我又问:“他自豪什么?”另一个学生说:“他终于战胜了困难,登上了山顶,看到了日出,所以感到自豪。”我兴奋地说:“讲得太好了。有一句著名的诗句叫‘无限风光在险峰’,你能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吗?”学生说:“是指险要的山峰有美好的风光,要通过险峻的山峰才能看到美好的风光。”。“对,那么我们要追求美好的事物不付出努力行不行?”,“不行。”,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在这样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学生展开了探究式学习,获得了较深层次的情感体验,提高了认识水平,陶冶了思想情感。

2、说中有辩、辩中探理。

说的训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也非常重要,他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锤炼思维过程,促进情商和智商的发展。我在设计说的训练时,多采用辩论的形式,引导学生在辩中探理。这里仍以《登山》为例。为了让学生在说的训练中探究事理,我引导学生思考:“列宁走了小路、也看到了日出,为什么回来时还要再走小路呢?这是不是自讨苦吃,是不是真有必要?”我先让学生找到意见相同的同学讨论一下,讨论怎样才能说服对方,再开展辩论。学生迅速分成两拨儿,激烈地辩论起来,最后双方选出代表各抒己见。反方说:没有必要,因为他已经体验了小路的险,而且看日出的目的已经达到,没有必要再去冒险。正方说:很有必要,列宁再走小路是想锻炼自己的意志,这样的锻炼机会不多,列宁认为很有必要再走一次。正方的人数、气势、道理明显压倒反方,但反放并不示弱。这时候,我引导学生读课文最后一段,体会列宁的话所包含的道理:“一个革命者不应该让害怕把自己压倒。咱们得每时每刻,随时随地锻炼自己的意志。”反复朗读、辩论之后,学生达成了共识:列宁再走小路,很有必要。接着我又引导学生深思:意志是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需要意志?怎样才能培养自己的意志?学生经过一番讨论和探究,在教师的指导下,初步懂得了意志是人的一种心理品质,人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尤其需要意志。所以我们应该在学习、生活中随时随地磨练自己的意志。最后,我让学生用“意志”一词造句,加深了对它含义的理解。

3、写中有感、感中探义。

写是语文课堂教学的迁移和内化的过程,它更能体现学生的探究意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再以《登山》为例,我给学生布置了写的作业:读《登山》有感、我的意志力、当我遇到困难的时候……让学生任选一题,要求写的时候,谈自己的感受和从中受到的启迪,引导学生深入探究。

在上述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我巧用教材,巧于质疑,灵活指导,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探究人和事中的情和理,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升华了他们的人格,培养了他们的探究精神。

三、运用探究式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1、创设自由民主的学习氛围。

自由民主的学习氛围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基本保证,是探究学习的最佳境界。因为此时此刻,学生处于一种放松状态,思维极为活跃,敢想、敢问、敢说、敢做。教师以学习者的身份参与学生的质疑、讨论和交流,把读的自由还给学生,把思维的空间留给学生,把说的机会让给学生,使学生在做学习主人的意识支配下,自主探究,集思广益,从而以极大的学习热情去遨游知识的迷宫、去探究未知的世界、去寻找适合的答案。我在课堂上的常用语是:想读吗?该怎样读?想表演吗?等等。有时侯,学生想当一回老师,我便给他们创造条件,让他们以小组的形式备课、上课、答疑、出题、考试、改卷。我适当参与他们的导学活动,相机给予指导。例如:一个小组在导学《猎人海力布》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海力布把自己打来的猎物都分给了乡亲们,说明他不贪财。可是他为什么又要龙王的宝石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沸腾了,你一言、我一语,争论不休。他们在考试时,还出了这样一道题:“假如海力布没有变成石头,会怎样(续写)”。这道题激发了孩子们的想象力。我在教学实践中体会到:只有给学生足够的自由活动空间,真正实施“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的教学,才是最富有生命力的课堂,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2、延迟评价,鼓励学生发表意见。

在探究学习中,最重要的一项活动就是学生就某个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而能促进使学生敢说、善说的有效策略是教师适时而巧妙的评价。我在课堂教学评价中最常用的有两种评价:一是暂不评价。即在学生得出答案时,暂不表示肯定或否定,而是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我常常这样问学生:“你是怎样得出这个结论的?你是通过哪几个途径得出答案的?”。这样提出问题,可引起师生之间的激烈争论,激发学生通过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求得学习、探究的方法。例如在教学《两个铁球同时落地》一课时,学生在反复读了课文后问道:“伽利略是个怎样的人?他怎么敢亚里士多德的观点?”。针对学生认识上的矛盾,我立刻抓住机会创设情景。我故作不解地呼应学生:“是啊,伽利略当时不过是一个年轻的学生,而亚里士多德是人们信奉了两千多年的古西腊哲学家,人们把他说的话奉为‘人类的真理’,伽利略是不是为了炫耀自己,哗众取宠呢?”。我的话音刚落,学生一片哗然,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辩论起来,最后绝大多数学生都倾向于一种看法:伽利略不是不自量力,更不是炫耀和哗众取宠,而是敢于追求真理,不迷信大人物。我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找出课文内容做论据,与我据理力争。此刻我水到渠成地讲了伽利略为科学献身的故事,使学生对这位年轻的科学家的科学精神理解得更加深刻了。为了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我经常鼓励学生对老师和教材质疑,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在读书中提出问题,在思辩中解决问题,在矛盾的产生和解决中培养了思维能力和探究精神。

另一种评价是“归谬法”。就是当学生得出错误的结论,并且还没有意识到这个结论有什么不妥时,为了让他有一个在思考中求知、在探索中寻识的过程,我有时会顺着学生的推论走,采用归谬法,让学生自己否定自己,从而获利真知。例如在学习《峨眉道上》一文时,有些学生对“他们才是真正的无名英雄”一句中的“英雄”的含义认识不清,有的说:“勇敢者才是英雄”。我接过这个学生的话说:“是啊,小偷有时也很勇敢,那些撞美国世贸大厦的更勇敢,他们都可以说是大英雄”。我的话音刚落,学生异口同声地说:“不是!”。又一个学生说:“干大事的、牺牲了的才叫英雄。”。“张海迪没有干惊天动地的大事、也没有牺牲,可她被誉为‘中国当代的保尔’,她是不是英雄呢?”。学生就是在这样否定之否定中,探寻着什么是真正的英雄。延迟评价,不会伤害孩子们的自尊心,却给孩子们留下了思考的余地和探究的空间。这个寻找真理的过程,比真理本身更有价值。

3、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对学生而言,未知的领域是无限广阔的。当学生有了探究的欲望和探究的能力时,仅靠课内是满足不了他们的需求的。此时,我们应当引导学生把探究的领域扩展到课外,让他们在网络环境下,获取必要的信息和资源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究。在学习《太阳》等科普说明文时,我引导学生由课内学习拓展到课外学习,利用双休日、节假日,通过多种渠道查资料,找信息,补充课内知识。有的学生查阅了太阳近几年的变化及太阳黑洞的情况,我及时在班里召开“新闻会”,让他们把太阳的最新信息给全班同学,共享获取新知的喜悦。

小学语文教学方式篇8

一、以故事背景介绍加深学生理解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想引导学生对古诗文形成深入理解,就不能将教学活动局限在古诗文内容的讲解方面,还应该介绍古诗文的社会背景、作者背景等,使学生加深对古诗文内容的理解。由此,教师结合小学生的接受特点,以故事教学的方式引入古诗文创作背景和作者生平,为学生更好地把握诗文内涵创造条件。

例如,学习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时,如果教师简单地从文字意义层面为学生讲解诗文中蕴含的思想,让学生感受李白的创作情感和创作风格,必然会增加学生的学习难度,学生无法对《早发白帝城》形成深入理解。而教师以故事教学法导入创作背景,让学生在了解李白创作此诗背景的基础上对文本进行分析,就能够更为深切地感受到诗歌的创作思想[1]。

在开展教学活动前,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解李白创作此诗的背景:李白在流放途中遇赦,心情愉悦,在折返时顺水行舟,感受到江山的壮丽多姿,在诗歌创作过程中,其将自身获得赦免的情感以及对两岸景色的描写相结合,不无夸张和奇想,却显得飘逸流丽,无一处雕琢。李白的这种情感虽然在诗歌中没有进行明显的表露,但是结合创作背景,学生能够轻易地从诗歌的节奏中感受诗人的快乐,以及隐藏在快乐背后的点点惋惜之情。

可见,在古诗文教学中适当地融入故事背景介绍,学生的诗文理解能力能够得到显著的提升,古诗文教学效果也能够得到有效的保证。

二、借助想象和联想,体悟古诗文的意境美

我国优秀的古诗文能够经受时间的洗礼和历史的冲刷,一般都具有绝美的意境,其不仅仅是一种文学语言形式,更是精神文化食粮,对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思想认识都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基于古诗文的这一特点,小学语文教师在古诗文教学中不仅仅要向学生传授一定的知识,更应该引发学生借助想象和联想感受古诗文的意境美,使学生对古诗文形成深入认识,并受到古诗文中意境美的熏陶,实现个人心灵的升华。

如教师在讲解《春雨》一诗之前,可以以视频的方式向学生播放春雨过后万物得到润泽,呈现出勃勃生机的场景,让学生在画面和声音的辅助下感受春雨过后的景色之美。在此基础上,教师为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要求学生闭上眼睛,结合课文内容和原有生活经验展开想象和联想,体悟诗歌中所描绘的场景,感受诗歌的意境[2]。这样,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学生能够对诗人所描绘的春雨场景形成更为直观的认识,在感悟诗歌意境美的同时,对诗歌的内涵也能够形成深入的理解,对学习诗歌、提升自身人文素养都产生着一定的积极影响。

三、课外延伸,灵活应用古诗文

要想真正提升学生对古诗文理解的能力,还应该适当地对古诗文教学进行拓展延伸,提升学生灵活应用古诗文的能力,进而真正发挥出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的重要作用,为学生创造性地应用古诗文思维的培养以及古典文化内涵的强化奠定基础。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