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初中语文教学8篇

时间:2023-08-11 09:14:01

关于初中语文教学

关于初中语文教学篇1

一、语法的概念

现代语言学家邢福义先生是这样定义语法的:“汉语语法是汉语各类各级语法实体的构成规则和组合规则的总和”,这句话中的“规则”一词,邢先生认为它由两个方面构成,一是语法实体的“构成”规则,具体指这种那种语法实体内部的构成规则。一是语法实体的“组合”规则,指语法实体与语法实体之间的组合规则。语法的实质是语言的结构方式,包括词的构成和变化,短语和句子的组织及词、短语、句子等语言单位的结构规律。要形成规范的口语和书面语,真正领会文学作品的语言中蕴涵的哲理和情感,就必须学习好语法。

二、当前初中语文语法教学的现状和原因

1、超出课标进行教学,师生负担加重。初中语文教学中,想要更好地把握语法教学的程度,除了认真解读课标、深挖教材之外,别无他法。部分教师以教材为中心,却不能根据课标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度把握,笼统地进行语法知识教学。例如“主谓句与非主谓句”的教学。就初中阶段而言,学生只需要掌握什么是主谓句,并理解谓语构成的四种分法就足够了,没有必要深入分析这个句子是动词谓语句,还是主谓谓语句。部分教师为了让学生弄清楚什么是动词谓语句,什么是主谓谓语句等在这方面下了很大功夫。学生课业增加了,教师负担也加重了,实际效果却不怎么理想。

2、新课程标准的影响,淡化了语法教学。《课标》明确:“语法修辞和文体常识不列入考试范围。” 于是,这就成了教师不教语法的依据。那么“不考试”究竟是什么意思呢?我认为,“不考试”只是一种“淡化语法”教学的策略,是针对过去语文教学中纠缠于繁复的语法概念而忽视语言的生动运用而提出来的。在考试中不考的是语法概念的辨析、静态的语法分析,考的是在读写中渗透语法的真实运用。目前已经基本上形成以考查能力为主的命题指导思想,单纯考查知识的试题越来越少(占很少的比例)。

三、初中语文语法教学的实施策略

1、主观上摆正语法教学的位置。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语法贯穿于听说读写的一系列过程中。语法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不可废弃。语文考试虽然不考语法的名词术语,但是它通过测试古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写作三项内容来考查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情况。因此,语法教学不可废弃。但在这里强调一点,对待语法教学的态度要把握好尺度,不能过分强调,不能把语文教学完全变成语法教学,正确的是在语文教学中找准和摆正语法教学的位置。

2、静态的语法教学和动态的语法教学相结合。语文的语法教学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静态的,一种是动态的。静态的语法教学指的是在交际活动语言结构中没有融入到教学的过程汇总,是对语言结构本身进行的相对静态的分析教学方式;而动态的语文语法教学是指的是将交际活动语言结构融入到语言教学的过程中去,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如果使用语言的结构,以及它的功能进行教学和应用。在目前的语文教学中既包含静态的教学方式,又包括动态的教学方式,是以静态的教学方式为主的,包括分类和格式,这就使得语法的教学脱离的语言的交际环境。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在运用静态教学方法进行语法教学的同时,结合动态的语法教学方法,把语法教学与实际的应用相结合,让语法实际的用到现实的教学中去,取得真实的效果,这对提高学生的语文听说读写能力是十分必要的。在这一教学过程语文教学要重点的把握语法教学的实际应用教学,突出语法的读写教学重点,让学生可以在仿句的训练过程中得到语法能力的提升。

3、随文点拨,学会分析。随文点拨就是把语法知识置于一定的语言背景之中。课堂教学毕竟有限。随文点拨要抓住重点,把握时机。课文词汇丰富,文采飞扬,便引导学生进行短语归类;课文长句较多时,可引导学生找出句子的主干,遇到典型的复句,可引导学生分复句。

4、语法知识与作文协同教学。初中生作文中的语病现象较为严重,语病出现的频率不但较高,而且种类较多,涉及面较广,由此而出现的语病也较多。因此,中学时期,作文教学与语法教学协同开展也就成为大多数初中语文教师的选择。因此本文认为,应当高度重视调动学生反思自己作文的积极性,通过各种方式使学生主动地分析自己的作文,锤炼文章的语言,养成切磋交流的习惯。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采取以下两种方式进行教学:一是作文语病同找。也就是选择几篇作文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一起找语病。二是作文语法互评。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有限,我一般不让学生全文评改,而是列出一些较为常见的问题,让学生在其他学生的文章中去检查,并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修改。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不学语法的语文学习就像是空中楼阁,没有牢固的根基。只有在理解语法的基础上学习语文,才能厚积而薄发。希望我们的老师不要追求短期效应,要从学生终身受用的角度出发,培养学生真正的语文能力,要对学生的一生负责。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关于初中语文教学篇2

关键词:新课改 初中语文 人格教育

教育作为以实现人的身心发展为专门职责的社会活动,在人格的养成上是一种占主导地位的途径。作为由个人按照一定的社会关系结成的人的共同体,社会要延续和发展,就必须使生存于其中的个人养成一定的人格,即形成个人作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所具备的基本品质、整体形象。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及学习化社会的到来,客观地要求初中教育关注每位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激发每位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同时引导初中生形成自主思考并规划人生的能力。要使全体初中学生都获得必须具有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同时帮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探寻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给他们提供展示才华的舞台。

一、在初中语文教育中进行人格教育的方法

1.塑造教员的人格魅力。作为一名优异的初中语文教员,要想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培育小我人格魅力至关重要。在心思质量方面,语文教员要乐观向上,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具有坚强的意志;在教育观念方面,语文教员要对峙“以报酬本”、“终身进修”、“旷达的语文观”等思维;在进修质量方面,语文教员要有过硬的教育身手,严于教育,具有深沉的文明底蕴。只要如许,就能成功塑造教员的形象,然后促进学生人格魅力的塑造。

2.把人格教育放在教室中进修。在教室中,教员要营建公道公平、生机四射的教学气氛;要多在教室中采用协作教育的方法。教室教育是教员和学生双向教育的进程,在互教互学中,教员要充沛发扬学生的积极性,起劲培育学生的团队协作才能;教员还要进修进步前辈的理念和经历,革新和优化教室教育理论进程。

3.把人格教育连续到课外运动中。语文教育中的人格教育不只是逗留在教室中,更应该连续到课外运动中。只有经过理论,才能把从思维教育和审美熏陶中培育出的抽象的感情力气,内化为真实、实在的信心和行为方法,然后进一步构成不变的性情特征。因而,教员应多采用一些课外(比方阅读)方法指点学生,并为学生的人格理论创造时机。

4.寓人格培育于言语才能中。要把人格的培育寓于学生言语才能的培育进程中,从阅读教育和听说教育动身,促进学生育成健康的人格。我们倡导自我阅读和全体感悟阅读的教育办法,指导学生在掌握阅读办法的基础上,依照本人的阅读习惯和思想方法感悟文章的真理,如许,可以尽量发扬学生的自动性。还有,我们很注重听说教育,由于所说是人与人之间言语交流活动的主要构成部分,学生言语本质的进步,有很大一部分取决于听说才能的进步。

5.最大限制地发掘语文学科的潜能。初中语文教育不只是让学生阅读、累积、解读和运用语文常识,更为主要的是让学生把学到的常识从感性条理上升到理性条理,并以此进步小我文明本质,使人格获得升华,这些都是初中语文教育的内涵潜能。教员要擅长发掘语文教材中的精髓,并应用丰厚的语文资本以及优异的文学人物等,滋养学生的内心,然后到达培育和塑造健全人格的目标。

二、语文学科化育人格、修养身心的作用

关于初中语文教学篇3

【关键词】语文课程标准;初中语文;课文学习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语文综合性学习从根本上确立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在较为偏远的小城镇,教育较落后的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虽然得到了语文教师的接受和认同,并且语文综合性学习也热热闹闹地开展起来了。但是,由于学校受经济薄弱、教学资源短缺等条件,以及农村学生相对城镇学生知识面窄一些,生活阅历欠丰富,学习的方法和途径较单一的限制。出现了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存在着走过场的现象,不能达到或者说未必充分达到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目的和要求,甚至于某些主题无法开展。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从学习内容上看,语文学习片面强调书本特别是课本的学习;从学习方法上看,过于注重知识的记忆和技能的机械训练;从学习功能上看,听、说、读、写四项能力割裂失衡,语文知识、技能的学习与“人”的整体发展相背离。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设置基于语文的综合性特点和人的发展的全面性整体性需要,旨在实现语文学习对学生素质的整体优化、全面提高。因此,语文综合性学习既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学,也不同于以往的语文课外活动。其主要区别就在于:在学习内容上,不再拘泥于“语文学科”,而是要关注、关涉科学、人文和自然、社会、人生以及历史、现实、未来等科学、文化、艺术、道德各个领域;在方法途径上,不再单单通过语文活动或情境模拟来达成某项能力的提高,而是利用各种可以利用的资源,运用各种学习方法与手段,包括运用科学探究、发现学习、资源学习以及小组合作、独立探究等多种学习方法与手段;不仅运用传统的、有效的语文学习方法,也可借鉴其他学科的学习方法;不仅要开展语文活动、实现课内课外结合,而且更要注重在实际情境中、社会实践中、生活体验中养育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达成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从学习功能上看,不再单单追求智育目标,而是要特别注重兴趣爱好、情感态度、价值观、创新意识、合作精神的培养,促成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身心诸因素的和谐发展。

如果用这一观点来考察当前语文综合性学习实验状况,我们不难发现,传统狭隘的语文教学观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化,制约着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有效开展。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开展,基本上还没有摆脱以前“语文课外活动”的思维框架和活动模式,语文综合性学习还局限于对某一技能的活动演练,只在提高学生语文某项能力上下工夫。例如,我在组织教学“这就是我”这一综合性学习单元时,把活动目标定位在“口头作文”训练上。后来再次学习《语文课程标准》对7-9年级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要求,才认识到,语文如果作为“语文课外活动”,这样的定位也未尝不可,但是作为语文综合性学习单元,这样的目标定位就单一狭隘了。实际上,以“这就是我”这一主题作为七年级(初一)的第一次综合性学习,是有其特别的内涵和用意的,除了锻炼口语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外,至少还应容纳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结合课文学习——这一单元以人生、生命为主题,让学生反思自己的人生成长,珍重生命,在自己的生命历练的过程中发现、体悟生命的价值;

(2)展现自己的个性、特长、兴趣爱好,在寻求别人理解的过程中理解别人,进而学会共处;

(3)在各种情境中,学会调适自己的角色,包括言语举止,学习在各种社会活动情境中发展自己,得体地推荐自己。

2.把语文综合性学习当作情景作文的一种形式,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只是为了写作收集资料、积累素材。例如,我在组织实施“我爱我家”这一综合性学习单元时,把课文中设置的“老照片的故事”“我家的一件珍品”“妈妈的唠叨”3个情境就看成是为作文而设置的活动主题,让学生去收集一些家中的老照片,去寻找自己家中的一件珍品,把这一单元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完全“上”成了“活动作文”课。在这一观念下展开活动,学生势必为作文而选择活动主题,为作文而收集、取舍素材,为作文而制造故事。后来通过再次学习《语文课程标准》才认识到,实际上这里的3个活动(可任选其一)尽管都有作文要求,但“作文”不是唯一目的,或者说不是主要目的,作文只是活动结果的一种呈现形式,只是为教师评价或学生评价提供一种手段。当然也不排除通过作文来实现作文自含的教育功能。除了“作文”之外,设置这一单元还有以下几个期望:

(1)培养学生探讨、追寻、调查研究的兴趣和能力,培养学生留意身边生活的意识;

(2)在对家庭中平时不被注意的寻常小物小事的调查了解中,体验生活的底蕴及蕴藉的情意;

关于初中语文教学篇4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0引言

作文作为初中生语文学习的重要方面,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表达能力与创新能力的重要工具。初中生正处于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关键阶段,也是语文实践能力形成至关重要的时期。在这一阶段教师应该让初中生有针对性、有重点的接触语文材料,通过提升初中生的语文素养,引导学生掌握语文的运用规律,进而提高初中生利用作文进行表情达意的能力,实现中学生语言学习、掌握与运用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

1初中生语文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初中生对于作文兴趣不高。造成初中生对于语文作文不感兴趣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由于初中语文教师的教学方法有问题或者是重视程度不足,在语文作文教学方面的教学侧重不足,对于学生也缺乏必要的指导训练,给学生在对于语文作文的认识方面造成了错误的引导,让学生觉得语文作文学习不必要过分投入。另一方面则主要在于学生自身的原因,学生对于作文的兴趣不高,甚至将语文作文精神负担,在写作上疲于应付,东拼西凑,缺乏认真严谨的态度,甚至是错别字连篇。

(2)语文作文教学内容、题材等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脱离。虽然现在初中语文教学的教材文章都是精挑细选的典雅之作,但是一些文章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差太远,很多学生由于认识原因还难以理解文章中蕴含的精妙之处与丰富内涵,教师很难通过循序善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让学生无法揣摩文学作品创作中情感与艺术的表现方式,对于培养初中生的作文能力十分不利。

(3)初中语文作文学生的抄袭现象严重。一些学生对于作文写作不是积极的搜寻素材,构思挖掘,而是消极的对待,或者是直接找出一些作文选作为参考,生搬硬套的进行作文写作,自然造成作文水平不高,写作能力得不到提高。

2提高初中生作文写作能力的方法

(1)针对作文教学制定完善的教学计划。针对由于教师原因造成的学生对于作文学习兴趣不高的问题,教师应当积极的调整作文写作方面的教学方法,按照初中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按照作文在语文整体教学中的比重,合理的增加作文教学课堂学识,并按照初中阶段不同年级的不同情况,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对初中生进行作文写作锻炼。重点让学生通过作文写作学习的锻炼,提高审题、构思、拟题、开头、布局、写作、收尾等方面的掌握能力,并逐步让学生适应多种题材作文的写作,通过锻炼提升语文作文能力。

(2)引导激发学生对于语文作文的兴趣。初中生作文水平的提高,离不开学生自身的刻苦努力,如何让学生努力学习锻炼,途径就是增加学生对于语文作文的兴趣,通过兴趣提升学生作文创作的积极性。在学生作文写作兴趣激发方面,教师应该积极的为学生提供展示作品创作能力才华的舞台,利用初中学生较强的好胜心以及表现欲望提升学生的作文学习兴趣。在具体的实施上可以通过组织班级作文比赛的方式,展览传阅优秀作文,让学生各自准备提交自己的作文,进而提升作文学习的兴趣。同时,还可以在初中生班级或者级部组织建立作文学社的方式,通过学社内部的作文优秀学生发挥榜样与带动作用,促进初中生作文水平的整体提升。

(3)采用情景教学模式,鼓励初中生大胆创作。当前很多初中生提起作文就头疼,无从下笔,造成这种现象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由于学生还没有掌握作文写作的方法,不知道怎么写,更不知道要写什么,心中对于作文没有明确的认识与思路,这就造成即便写出的作文也是生搬硬套,没有活力。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采取情景教学的方法对学生的作文写作能力进行培养。例如如果让学生写作关于夏夜的作文,可以在夏季晚上带着学生感受夏夜,感受晚霞、落日、月色、星光等,通过让学生贴近实际的感受,真正积累素材并将情感融入到作文的写作之中以提高作为的创作水平。通过这种身临其境的创造氛围,可以让学生消除畏惧写作的心理,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切身感受写出好作文,进而不断提高学生认识、积累与表达能力。

(4)增加锻炼,善于模仿。对于初中语文作文而言,仅仅依靠课堂上的时间完成作文的学习锻炼时间是远远不够的,作文水平的提高离不开学生的多学多练。因此教师应该督促学生勤于锻炼。可以让学生养成写日记与作周记的习惯。通过日记记录自己生活的点点滴滴,让学生在日记与周记中把自己的情感充分的表达出来,这对于学生而言既是一种精神享受与乐趣,同时也能让学生在无形之中锻炼了自己的写作能力,久而久之素材不断丰富,写作手法也不断成熟。其次,对于初中语文作文的学习,还应该让学生通过模仿与借鉴,培养学生的文学功底素养。在模仿方式上切记简单的摘抄与生搬硬套,而应该是在体式上、在思路上、在表达方式上的借鉴与模仿,通过借鉴模仿与创新,培养初中生的良好文风。

(5)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语文作文水平的关键就在于学生是否具备想象力,在初中语文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主动地鼓励学生去描述写作想象中的事物,大胆的发挥想象、幻想以及创造力,让作文插上想象力的翅膀。想象力是作文的灵魂与精华,富有想象力的作文能够实现由量变到质变,因此鼓励学生的想象力也是教师工作的重要内容,要通过多鼓励、多引导的方式让学生不断地拓宽自己的思路,真正写出具有灵性与生机的好文章。

结语

对于初中生的语文教学,语文教师首先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改进教学方法,并让学生在实际生活、日常阅读中逐渐的积累素材,提高学生对于语文作文教学的兴趣,将作文作为学生情感表达的途径,通过激发初中生语文作文写作的欲望,让学生彻底挣脱束缚,大胆创新的进行作文创作,实现语文作文写作能力水平的飞跃提升。

参考文献:

[1]王立彬.语文教学中学生作文兴趣的激发[J].新课程(教育学术版),2009(06).

关于初中语文教学篇5

首先,说明语感的概念,就是对于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是一种心理现象,属于直觉思维;然后,结合当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一步阐述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感的重要意义;最后,具体论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语感的问题:(一)、积淀语文知识,提高字词感受力。(二)、强调诵读,增强整体感知力。(三)、理性分析,加强言语实践。

半个多世纪以前,夏丏尊和叶圣陶两位老先生就倡导语文教学要重视语感训练。长期以来,一些学者专家和许多语文教师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语感”在语文教学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以致成了语文教学理论和实践的热点。

语感问题,老一辈语文教育家有许多精辟的见解。叶圣陶老先生在《文艺作品的鉴赏》中对语感作了描述:“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词的意义,单靠翻查字典是不够的。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的经验,对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换句话说,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灵敏的感觉,这种感觉通常叫做‘语感’”。这是我国关于语感的最早解释。夏丏尊先生较早提出“对于文字应有灵敏的感觉。姑且名这感觉为‘语感’”。当代一些研究者则认为,语感是“感性和理性相统一的悟性,是一种理性的直觉性或者说是一种直接的理解。”“语感是“一个人在社会交际过程中对言语形象的理解、储存、模拟和创造的心智能力。”语感论者对语感这一概念从不同角度作了界定,从不同程度揭示了语感的内涵:语感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属直觉思维,是一种心理现象。

语感培养在语文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叶圣陶先生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吕叔湘先生也同样提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

1. 语感培养是语文教学的支点和中心任务。

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中也明确提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这些都将语感培养放在语文教学的空前的高度。语感培养是语文教学的支点和中心任务,是语文教学的关键和突破口,是进行语文教学的前提和基础,又是语文教学的目的之所在。所以要重视语感训练。

2. 有利于增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直觉感知,使思考力得到充分发展。

语感强的人可以敏锐地对语言材料的要点、优劣、情味等做出准确判断、感知;可以让想象的翅膀自由飞翔;可以不假思索地运用语言顺畅地表情达意;写作时意到笔随;乃至构建个性化的表达方式及风格,拥有自身的言语世界---这其中,蕴积了强烈的创新潜能及无限的思维意识。而学生往往咬文嚼字,望文生义。如“田园”仅仅理解作种田的地方,而没能想象那一派和谐优美的农村自然风光;“春雨”仅仅理解为春天的雨,未能联想到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春天。很多学生在写写景抒情的文章时,往往只是简单地列举名称,而没有把自己看到的感觉到的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小草是“绿色的”、“青青的”,花是“红红的”“美得无法形容”,却不会说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青得逼你的眼”、“它展现了春的生机和希望”;各种花“花着甜味儿里带”(语出朱自清《春》)、“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语出宗璞《紫藤萝瀑布》)。可见,学生的字词句的积累太少,语言的感悟太薄弱。语文教材中大多是文质兼美、内容丰富的语言材料。教师在教学中,如果能充分利用,扎扎实实地进行语感训练,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直觉感知才会大大增强,思考力才能得到充分发展。学生通过语感的训练,对语言文字的直觉感知犹如年轻人谈恋爱所惯有的那种“感觉”,“见了‘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自然的化工,少年的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旨趣;见了‘落叶’二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廖等等说不尽的意味。”

3. 通过对语感的培养拓展、充实、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

马克思说:“人不仅通过思维,而且以全部感觉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任何一个对象对我的意义都以我的感觉所及的程度为限”。语言当然也不例外。吴济南指出:“学生在语文课中感受直觉形象,诱发审美情趣,进行审美鉴赏都必须基于语感。从语感入手对学生进行语文美育,旨在健康的审美心理、高尚的审美观的形成和确立”。语感是一种心灵的感觉,和一个人的思想情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具有抽象概括的特征。它在长期的实践中潜移默化,从而积淀了社会生活和文化熏陶的内容和性质。如朱自清先生的《春》以诗的笔调,描绘了花卉争荣、生机勃勃的春天的图画,赞美春的创造力和带给人们以无限希望,从而激励人们在大好春光里辛勤劳作、奋然向前。再如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名句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也传达出作者被排挤出朝廷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学生通过阅读,与作者进行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获得审美体验。所以,通过语感的培养可以拓展、充实、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这是语文教学进行思想情感教育的特征所在,也是优势所在。

基础教育不断地改革,教育观念不断地更新,新时代的语文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语感培养在语文教学中如此重要,那么,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究竟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呢?笔者认为,应该主要进行下列三个方面的工作:

1.积淀语文知识,提高字词感受力。

语言是一种表情达意的符号体系,因此,阅读者需要具备系列的专门知识和技能。 中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数量的字词,对文字的社会功能、汉字的字形、词汇的构成、短语的组合已经有一定的了解。但学生还缺乏敏锐的语言感受力,所以培养语感首先要从字词积累着手。

中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力,他们积累词语并不仅仅依靠字典、词典,而是在大量的阅读中得到的。但说话者、写作者却千方百计地挣脱语言系统的规则 ,以便把自己想要传达的内涵意义表达出来,而这往往是流动的、可变的, 具有个人倾向。学生要真正体会其中韵味,就必须有相应的语文知识的积淀。如欣赏李清照的《醉花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一个“瘦”字,写出了深秋时节多愁善感、独守空闺的妇人怀念亲人、孤独寂寞的情思,这种意味哪是字典上能查到的?再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出现的九个名词:“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在词典上的解释能与词作者表现的长期漂泊异乡的游子的惆怅之情划上等号吗?主体性原先积累与储存的经验、知识跟当前所面临的问题相互撞击,才会迸发出耀眼的直觉思维的火花。西蒙说,直觉是“利用了已有的知识认识了当前的情景”。 布洛赫也指出:“我认为直觉和经验二者是密切相关的,所谓直觉,是把那些你已经了解得很充分的事物的认识拼起来形成一个更完整的认识。”没有主体原有的经验 、知识作前提,直觉思维只能是飘忽不定的镜花水月。一般说来,语文学习的经验越丰富 ,对语文知识理解得越透彻,就越容易对语文中的现象与问题产生直觉。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提高学生的字词感受力,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语感。

2. 强调诵读,增强整体感知力。

对于学生来说,想要培养良好的语感素质,除了引导他们自觉感知客观社会言语对象,丰富语感素质的感性因素外,主要的和首要的途径是学校的语文课的教学。良好的语感素质必须以相应的教学形式加以保证,才能得以有效培养。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大量地阅读文章,当所汲取的言语作用达到某种程度,即言语本身的规则在言语主体身上积淀到相对完整和巩固的程度时,积淀在言语主体的言语规则自动进行组合、调整,最终形成一种语言直觉结构。要使学生形成语言直觉结构,教师必须加强学生的诵读。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增强学生对阅读内容和形式的感受性,启发、引导学生感受课文的言语,把文质兼美的课文言语转化为学生的语感素质。如朱自清的《背影》是篇叙事散文,描写了20年前的父亲在火车站送“我”的情景,从所记内容看,作者为什么不选用《回忆我的父亲》这个既通俗又朴实的题目?从所记情景看,作者为什么不用《送别》这个更见凄切的标题?这就得引导学生仔细揣摩文章的内容,通过比较方可明白原题的佳妙和不可更改的理由。写父亲过铁道为“我”买橘子的过程一系列的动作描写,教师利用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想象、揣摩,读读悟悟,教师点拨:“‘蹒跚’可见步履的不便,从月台下去所以用‘探’,‘攀’和‘缩’可以想象爬的困难。”通过抓重点词句的品味训练,让学生既明白语意,也悟到语言的情味,从而很好的培养学生的语感。再如曹操的《观沧海》通过写沧海,抒发了他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这种情感在诗中没有直接表露,而是把它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水何澹澹,山岛耸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创造了一个极其开阔的意境,给诗歌增添了积极的浪漫主义的色彩,表现诗人自己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正如朱熹所言,阅读要“涵咏”,要有强烈的作者、读者的角色意识,沉浸在生动具体的言语情景中。周振甫先生认为:“作者由气盛决定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读者则人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中求气,得到了气,就能体会到作者写作时的感情”(《文章例话·因声求气》)。所以古人要求“必讽诵之深且久,使我之心与古人沂合于无间,然后能得契自然之妙,而终极其能事。”(张裕钊《与吴函父书》)新编的《语文课程标准》在“附录”部分“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中提到,要求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到400万字以上,可见阅读的重要。

3. 理性分析,加强言语实践。

一个人的语感素质也得益于后天的理性成分。每一个正常的人都有一定的语感技能,否则人们便无法进行言语交际了。但是,后天接受语文教育的差异,会造成人们语感素质和技能的差异。具体到每一个人,语感的素质有高下之分,即其深度、广度、美 度、敏度无不因人而异,其语感技能自然就有强、弱之别。一般地说,文化程度和语文素质越高,接受和发出言语符号的范围和深度就更为广阔和深入,精神、心理活动更易趋向细致和深刻,语感素质就更高,语感技能就更强。一个大学教授和一个文盲的语感水平是不能同日而语的。强调语感作用,决不意味着排斥或轻视语文知识的教学。语文知识可以提高语感的质量,因为“只有理解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毛泽东语)。语感主体只有经常地、有目的地进行对言语对象的认知、感受 和理解,才能提高语感素质的水平,使之由初级的、浅层次的语感水平向高级的、深层的语感水平推进。这也正是我们进行语文教育的教学目标。

言语实践亦即语感实践,让学生自己接触和使用语文材料。基础教育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习得语言的实际能力,或者说以感性为主,而感性又总是直接与实践联系着。“学生的语感由学生自己对言语对象的直接感受积淀而成,是学生‘感’的结晶,而非教师‘讲’的产品,语文教学的主要手段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读、写、听、说实践”。所以,学生学习的能动参与积极性发挥得怎样,取决于学生的语言实践感受。因此,只有通过长期有效的训练,在学生的意识与行为之间建立起条件反射性的关系模式,才能将有意识的语言知识规则等变成无意识的感觉。近年来,语文教学界已有越来越多的人更加重视语文实践活动,如朗诵、演讲、作文等,各种实践活动既有对内容的美的追求,又有对文学语言的美的追求,二者在美感修养上是息息相通的,都能使学生获得良好的语感训练。

关于初中语文教学篇6

【关键词】:学习 能力 兴趣 素质

一直以来,我校语文教师在新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论启发下,认为过去单纯传授知识的教学模式和缓慢的教学节奏,已经不能适应时展的要求,语文教学必须纳入科学化的轨道。通过语文教学既要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更要立足于对学生进行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即在传授语文知识的同时,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努力探索出一条初中教学序列化、科学化的道路,这是时代赋予我们语文教师的历史使命。

一、通过知识的学习,使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同步发展

无知必然无能,智能发展的程度又反过来影响掌握知识的质量和速度。语文是建立在语言基础上的学科,语言又是思维的外在表现,只有在语文教学中把思维训练置于中心地位,结合语文知识抓圩逻辑思维、形象思维的训练,鼓励学生多想、善想,才能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大胆求异、勇于探索的精神,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具体实施我只强调三点。

首先加强预习的力度。如《最后一次讲演》,在预习时,教师只提出一个思考题:为什么讲演稿中多用疑问句和感叹句?同学们通过预习,很自然地把握住了讲演者闻一多先生满腔悲痛、慷慨陈臣词的情绪,为讲解课文打下坚实的基础。强调预习,重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要求学生对生字注音释义,对词语结合课文进行解释,写出文章的结构、段意、中心和阅读提要。运用旧知识,学习新知识,温故而知新,这样就由教师的教为主,转移为学生的学为主。

其次, 是努力抓好阅读教学。要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自觉性,就要善于提出引起他们兴趣、激发他们思考的问题,通过教师的启发、诱导,给他们打开一个新天地。初中语文课本第四册《故乡》其体裁是小说,人物描写是小说的核心描写,把握住了人物描写的特点,就把握住了整个作品的构思特点。教师在讲课时就紧紧抓住“变”这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性词语,提出一系列对照讨论的问题:时间跨跃30年,主要人物闰土,他的外貌、语言、动作、精神、生活态度各发生了什么变化?通过对比,学生了解了少年闰土天真活泼、无忧无虑,懂得很多生产知识,简直是个小英雄;中年闰土;变得满脸愁苦,麻木迟钝,但善良忠厚,勤劳朴实。苦得已无法形容,却不醒悟。闰土的父亲、闰土、水生这三代人的形象有什么不同?这一问,学生更进一步了解到“闰土”们当牛做马,命运一代比一代更惨,苦苦地在黑暗制度下生活、挣扎;闰土、“我”、“杨二嫂”三个人的生活形象有何不同?三个人都是直接或间接地做奴隶,由于不觉悟,各自为自己而奋斗,彼此隔着厚厚的墙。故乡有没有改变?为什么?有答:“没有变,因为故乡依然贫苦,依然存在着政治上的压迫,经济上的剥削,精神上的摧残,闰土依旧在毕封建牛殖民地的黑暗制度下生活”有答:“变了,剥削变得更重了,压迫变得更深了,摧残更烈了。”通过学生讨论再经教师稍加点拨,就由浅人深,由表及里,比较自然地引导学生逐步进入思维的最近发展区。作品的主题也就从形象描绘的笔触里一步步地显露出来。最后教师再富于启发性的轻轻一点,水到渠成,分析能直人文章的内里,学生便能生动活泼学习,思维随之开窍,能力随之获得提高。

第三是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我认为,作业一般应在课内完成,并重在讲评。初一、二年级课程比较轻松,时间充实,培养学生自己评改作业的能力,使教师放下精批细改的包袱,使学生在实践中全面提高创新能力。讲与练布局统一,协调一致。叶圣陶老先生一再倡导,“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学生入门了,上了路了,他们能在繁复的事事物物之间自己探索,独立实践,解决问题,岂不用不着给‘讲’给‘教’了?这是多么好的境界啊!”

在教学过程中, 老师不仅要组织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参加教学活动,而且要充分肯定他们在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积极性、创造性,要尽量吸取他们意见中的合理成份,要引导他们加强完成学习任务的责任心,帮助他们战胜学习中遇到的各种困难,这样就可以使学生逐步摆脱完全从兴趣出发的心理,意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从而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能力切实得到发展,加速培育一代新人。

二、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

学习上一种艰苦的脑力劳动, 青少年受身心发展水平的局限,自我约束能力差,要使他们顺利完成各项学习任务,就需要教师给予帮助和鼓励,兴趣是力量的源泉。在教学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一种情形:老师在台上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却感到疲乏、寡味,我们就扮演了“三味书屋”老先生的角色,可谓“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学记》导致这种状况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教学的程式化,恐怕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任何一种工作学习中,长时间过多采用某种单调、呆板的模式,就容易产生疲劳,抑制思维欲望,学生的学习往往处于被压抑的状态,不能在教学过程中进入自己应该的“角色”,无疑,这种心理状态下的学习收效甚微。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为培养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第一要素。其谋事在我们执教者,其成事在我们教书育人者。

关于初中语文教学篇7

关键词: 初中语文 质量提升 建议

初中生刚从懵懂的小学过渡到中学,具有一定基础知识,正处于叛逆期,同时是对新鲜事物接纳能力最强的阶段。所以语文教学会直接影响学生的能力发展,高质量的语文教学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提升,同时还对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升起到巨大的帮助作用。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如何克服现代教学过程中的短板,让语文教学真正服务于学生,促进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是值得深思和研究的问题。

一、需突出初中语文教学的特点

初中语文教学工作的开展需要教师意识到,做好初中语文教学工作需要遵守相应的原则。这样才能够真正做好初中语文教学工作,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初中语文教学。

1.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在初中教学过程中很多老师认为学生应该掌握基础知识,有的知识需要学生牢记,因此对于课文最后规定的“背诵”二字,强制要求学生背诵。除了课程要求之外,老师应该给学生讲解课本值得背诵的原因。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才能真正体会到语文教育的重要性。语文教学不是简单地教给学生识文断字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想,让学生独立思考和判断。因此,初中语文教学要重视对学生的人文性培育。初中语文课程教学内容体现了新课标中的“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育理念,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学习需要和兴趣爱好选择相应的课程模块开展自主学习。语文依然保持自己独特的思想,通过文字,通过诗歌、散文、小说等方式表达作者们的思想。就现代初中语文教学而言,要获得高质量的语文教学,教师必须突出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2.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会使学习效果事半功倍。初中生思想非常活跃,对新鲜事物充满期待,现代教育必须让学生主动地投入学习,在学习中引导学生探索世界,更好地提升自己的能力。老师应该应用语文的独特魅力,从诗歌、散文到故事、歌赋等,引领学生领略中华语言文化的博大精深。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地提问学生,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对重点知识进行思考和总结。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先说说自己理解的重点内容和知识,而后通过小组讨论、独立思考等方式让学生尝试通过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以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通过换位思考更好地教学。

二、提升初中语文教学工作相关建议

1.以明确的学习目标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向

初中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首先需要教师以明确的学习目标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向。教育学中有这样一句话“正确的方向和明确的目标是一切工作和学习的基础”,因此老师明确每节语文的学习目标,是为了提升学生的审美,还是为了提升阅读写作能力,还是为了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呢?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质量会得到明显地提升。因此,明确而科学的方向是必需的,教师要通过明确而科学的目标帮助学生找到学习的方向。

“正确的方法是成功的开始”,合适正确的方法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老师要引导学生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寻找到最合适的实现目标的方法。语文不像数学那样通过补习可以提升分数,语文属于语言的一部分,它的成绩和程度需要日积月累的沉淀,因此老师和学生都要有耐心,针对每一个学生的个体情况的不同帮助其设定科学的学习目标。对于能力比较强的学生来说,教师可以引导其设置高一点的短期目标,这样才能让每一个学生的能力都得到有效地提升。

2.建立健全科学可靠的考核评价制度

学校、教师和学生三方面对语文教师、学生和教学的相互评价。学校对于老师活动课的教育结果要进行绩效考核,考核内容不仅包括老师的专业度,而且包括老师的综合表现和学生的课程学习程度,最后学校从教学角度给予老师一定的绩效改善方法,以便老师更好地发展自己,做好语文教学。教师对语文课起到主导作用,靠语文老师的学识积累和创新思维对课程进行思想引领,在与学生互动过程中发现自身需要提升方面,进而不断完善自己的综合职业素养。比如,学生在活动课上的需求需要提前和老师沟通,有新颖的想法或活动课的诉求表达出来,同时对活动课的建议和意见及时反馈到班主任处或直接与语文老师沟通。老师评价学生活动前后的表现差异;学生评价教师活动中的引导;学校引导和支持活动课的合理需求。

3.有效运用语文课的教学资源

初中语文课不仅包括传统的室内活动,而且有非常适合开发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课外语文活动课。语文活动课是语文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语文课堂教学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教师可以有效运用初中语文课的特点和各项资源,深入挖掘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引入活动课,丰富课堂教学,拓宽活动思路。在活动课教学中,初中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暂时不足以支撑整个活动课程,若任由自由发挥极有可能出现只有活动而没有教学的情况。因此,老师的引导和启发是一个“紧箍咒”,在合理约束的范围内让学生思考,让学生学到该学习内容。当然,老师要博览群书,全面系统地掌握语文相关知识。

初中语文教学工作质量会直接影响学生的能力发展情况。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初中语文教育工作的开展,通过科学的办法提升初中语文教学质量,以此为基础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让学生成为优秀的人。

参考文献

[1]胡爱媛.浅谈如何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J].教育论坛,2016(5):65.

关于初中语文教学篇8

【关键词】:更新观念 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推动下,教育领域正轰轰烈烈地开展一场前所未有的深切变革。创新教育不再是口号,其丰富的内蕴和价值越来越为教育界内外所关注,教育理论家和各学科教师也积极探索与实践,致力于创新人才的培养。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对弘扬民族文化,学生继续学习,提高自身修养和素质,具有重要意义,这就要求语文教师从素质教育观出发,以学生发展为本,更新教学观念,探究创新教法,从而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新时代人才。以下就自身教学实践,谈谈初中语文教学与创新教育整合的体会。

首先,要更新观念,突破传统教学。要把“ 教为重心” 改为“ 学为重心”,准确把握新课程中教师角色的改变,教师是1.做指导学生提问的指路者2.做激励学生探究不懂的题目的社团者3.做与学生一起处理完成不懂的题目的合作者。

其次,加强自身修养,奠定创新基础;开展课内外活动,提高创新活力在新思想的指导下,教师可创设各种语文教学活动,从课内到课外,让学生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溶入语文学习的氛围中,全面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能力。

一 、 加强自身修养,奠定创新基础

要使学生爱语文,教师首先必须有浓厚的语文兴趣,关注文学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多读书看报,利用课内外与学生交流心得感受;对教材选文有独特的理解与评价,敢于针砭时弊,发表见解,视野开阔等等。教师自身的文学兴趣和修养是最好的榜样,是培养学生语文兴趣的最好教材。初中学生身心发展还不健全,可塑性强,语文教师要把握好这一教学契机,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 、 积极创设情境,触发创新灵感

创设情景是触发创新灵感的有效手段。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把学生带进特定的"情境"中,常常能让学生"心有灵犀一点通","物我两溶",思绪翩跹,从而擦出他们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值。文学艺术与其他艺术形式一样,重感受力、想象力的培养,在教学活动中,语文教师可将音乐、美术等艺术形式引入课堂,让文学艺术焕发动人的光彩

1. 背景音乐与音乐作文

音乐,作为感觉艺术的一种,有时比文学艺术更善于触动情感,激发想象。教师可将音乐注入文学作品教学中。设置音乐背景,可配合阅读教学(朗读、泛读、精读)进行,根据课文的感情基调,选择恰如其分的音乐作为背景,或欣喜,或忧伤,或宁静,或愤然,在音乐的感染下,学生很快投入融融的情感世界中。音乐作文,选择不同类型的音乐片段,让学生静心聆听,将脑海中闪现的形象用文字记录下来,不要求成篇,零散跳跃均可,给学生以自由的想象空间,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实践证明音乐作文确实能激发想象,捕捉灵气,强化文学艺术的亲和力,深受学生欢迎,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2.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语文材中不乏意境优美之作,语文教师要善于把握这一艺术规律,调动学生积极的联想和想象,发展学生形象思维。

在写景抒情诗文教学中,可采用“以画绘文”教学法,如朱自清的《春》,学生在用心感受散文不同的写景片段后,展开想象,用彩笔绘下“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绘画的技巧可忽略不记,重要的是每一位学生进入了色彩斑斓的想象世界中,对其形象思维的发展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以画绘文”,对初中低年级的学生较为适用。

3. 视频材料

视频材料是一种综合的艺术样式,直观性和形象性深受师生青睐,好的视频材料同样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作品,激发想象,但提倡先读作品再看视频,否则可能弄巧反拙削弱甚至取代学生的形象思维。

文学与其他艺术形式的结合,让语文教育与美育相得益彰,愉悦身心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轻轻松松爱上语文。

三 、 重视积累,寻求“顿悟”

突发性思维, 即人们所说的“ 灵感”、“顿悟”,是人类思维的一种智慧现象,是人的创造性飞跃的一种表现。“灵感”、“顿悟”不是凭空而至的,它建立在大量知识和能力的积累之上。语文教学也中应重视积累,寻求思维的顿悟。

教师对学生的质疑应采取肯定、鼓励的态度,以点带面地调动全体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形成讨论的氛围,以良师益友的形象引导学生走出困惑,共同探究未知领域。质疑精神是创新思维好奇性、批判性、多向性、独特性等特征的综合体现,语文教师要加以重视并培养。

四 、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良好习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进修兴趣,它充实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成长为主线"的现代教育思维。

教师应创设多种教学活动,通过有计划的训练达到提高学生表达能力的目的。

1.课前三分钟口头表达训练。可以讲故事,介绍知识,谈读书心得,就事评议,从准备发言稿到即兴发挥,有步骤地训练学生的演说、交流能力。

2.课堂教学活动。口头表达到一定阶段,组织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让学生当小老师,是口头表达能力的综合训练。

3.其他提高口头表达能力的活动,如课堂讨论、故事会、辩论会、朗读比赛、演讲比赛、智力竞赛、采访活动、记者招待会、主持人大赛等。语文教师要精心设计,合理安排,把握好教育的契机,面向全体学生开展。

4.读报评报与读书笔记。培养学生看报习惯,每周剪贴报刊文章,写心得体会或作适当点评。养成读写结合的良好学习习惯。指导学生阅读文学书籍,要求写读书笔记或读后感,把读书与思考结合起来。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