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高中地理的教学反思8篇

时间:2023-08-11 09:14:02

高中地理的教学反思

高中地理的教学反思篇1

一、反思是否已转变了自己的角色

新课程不仅要求教师的观念要更新,而且要求教师的角色要转变,教师再也不能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不能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为此,我在课堂教学中很注意创设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的教学气氛,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来积极思维与想象。如:每节课的开始,我总是对学生说:"这节课,让我们来共同研究,一起探讨有关……的问题。”上课期间,适当允许学生随时举手提出问题,讲出思想的火花;课堂提问经常问"你说呢?""你认为呢?""你的观点呢?""还有不同的想法吗?""再想想看?"等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对学生回答问题的评价也经常以"很好!""太棒了!""很有新意!""你真会动脑筋!"等语气来及时赞扬鼓励。同时在教学中,我精心设计,合理按排,尽量变讲授内容为探究内容和活动内容,给学生提供发现和掌握知识的机会,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

二、反思是否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建立在教材和教师是知识的源泉,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这种学习观的基础上的,即教师是劳动者,学生是产品。而新型教学模式应更着重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他们一生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基础。我国古代早有“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生受用无穷”的至理名言,这就告诉我们,学习地理掌握教学大纲规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其一,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触类旁通是其二,后者就是一种独立探求,索取知识的能力。有了这种能力学生就会从教师的讲解中捕捉瞬息即逝的问题,就会变被动接收为主动探索,从“学会”走向“会学”,为学生的终生发展打好良好的基础。

三、反思是否强化了地图教学

地图是地理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可将知识化繁为简,不仅能帮助学生形成空间观念,理解巩固学过的地理知识,获取新的地理知识,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地理新课程中附有大量的插图,作为教师,你想过没有在地理教学中应怎样充分发挥这些地图的作用?又如何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读图、分析图、描图、绘图?怎样将地图变成学生学习地理不可缺少的工具?怎样培养学生查阅地图、获取地理信息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等等。

四、反思是否注重了活动课教学

活动是实施课程目标的主渠道,也是地理新课程的一大特色。活动可以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协同参与探究,使听、看、说、思、做有机配合,培养学生各种习能力。地理新课程安排了大量的活动。如七年级上册有34个活动,活动内容丰富,有小制作、模拟演示、读图分析、动脑思考、填表、计算、绘图、谈感想看法等。我特别注重活动课的教学,每一项活动内容我都结合当地特点精心设计组织,每一项活动内容都注意培养学生相应的能力,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地理对终身发展有用。我对活动的总结,重点并不放在知识结论上,而是放在引导大家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探究的过程上。重在肯定同学们的参与过程和鼓励、赞扬同学们敢于发表意见,尤其是敢于发表不同意见行为。之后,我又把这种研究性学习方式延伸到课外,要求学生平时更多地关心社会、关心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并把它们和自己所学的知识联系起来思考、探究。事实证明,这样学生理解得更透彻,掌握 得更牢固。

五、反思是否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创新意识,具有独特的优势。地理亦文亦理,涉及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多方面的知识,更能激起学生质疑,想象和创造的欲望。因此,只要努力用科学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就不仅能发展学生的地理才能,而且能养成学生勇于创新的品格。记得前些时上"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一课时,我不仅仅局限于教材,而是让学生结合身边发生的一些现象思考“我们为什么需要洁净的空气?现在绵阳市尤其是大街上空气如何?你有什么感受?我们能有什么好的建议来改变这一现状?"。经过一番热烈地讨论,学生们各抒己见,观点新颖,建议颇有创造性,这让我感到学生的创新意识犹如埋藏在地下的一座金矿,急待老师去发现、挖掘。

六、反思是否联系了学生现实生活

高中地理的教学反思篇2

一、对教师角色的反思

教师不能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不能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创设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的教学气氛,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来进行积极的思维与想象。

二、对教学观念的反思

长期以来,教师的教育观念往往是在被动条件下形成的,往往只是对传统理论的简单重复或沿袭。因此,教师应该进行新课程理念的系统学习,积极对自身的教学观念进行反思,在较深层次上促进教育观念的更新与转变,并以此指导教学实践。高中地理新课标不仅对地理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提出了具体的、符合实际的要求,同时也对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力和方法的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提出了具体、可操作的目标。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必须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必须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以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地理观。

三、对教学方法的反思

教学系统论认为,现代教学已不再是教给学生简单零碎的知识,而是帮助其建立学科系统设计观念,使之学会自主学习。现阶段的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对探究性教学的认识和掌握还有一段距离,而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的行为还远未形成。因此,要适应课改要求,教师应在手段多样性、过程自主性、目标发展性、形式新颖性的前提下,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大量的事实证明:一堂课的质量与教学法的创新性呈正相关。

四、对自身教学行为的反思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认真地检讨自己的言行:是否从权威的教授转向师生平等的交往与对话;是否有公正的品质、豁达的胸怀、丰富的感情以及敏锐的判断力和丰富的想象力等。新课标强调教师的教学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所以,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谨慎处理自身的教学行为,注意宽容各种观点,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创新,并要能积极地肯定学生的“别出心裁”,及时给予学生适当的表扬和肯定。

五、对师生关系的反思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我们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同时,要不失时机地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兴趣、爱好和专长;赞赏每一位学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赞赏那些智力一般、成绩一般、性格内向的学生。这样做,教师会有不少惊喜的发现,并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我们要学会欣赏学生、赏识学生,努力做学生智能的催化剂。

六、对教学反馈的反思

高中地理的教学反思篇3

【关键词】教学 观念 设计 过程 反馈 反思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1.077

经过几年的高中地理教学,觉得有得有失,感触颇多,但始终不断地在反思着,以期待自己的工作能有所进步。高中学生的学习生活是以“学习为中心,思想为先导,身心为基础”的过程。因此,作为高中教师都应该紧紧围绕如何教学,本人就自己在长期教学中对地理教学反思的几个关键点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对教学观念的反思

长期以来,教师的教育思想往往是在被动条件下形成的,一直沿袭着“死背书,多做题,拼时间,低效率”的老路。没有教师主体的自我实践反思意识和能力的增强,往往只是简单的重复或沿袭,其效果是很不理想的。我们应该从单纯复习知识转向“知识+方法=能力”,优化复习活动,教师讲解多启发多联系多分析,学生多思考(分析、比较、概括)、多动手(绘图,列表)、多动口(提问,讨论,交流)、多总结。

例如在复习“影响工业布局的区位因素”的相关内容时,我首先以鲁尔钢铁工业区为例,让学生回忆影响该工业区产生、衰落、再度崛起的主要区位因素,从而了解到工业布局是多种区位因素作用的结果,而且这些作用因素对工业布局的影响会随着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从而说明影响工业区发展的因素是发展变化的。然后以上海宝钢为例,了解影响其布局的区位因素又是什么,并分析它与鲁尔钢铁工业区的布局有什么不同,并分析原因,从而说明某种工业部门是什么指向型工业,只是针对某一特定时期、某一特定地点而言。同时指导学生分析影响钢铁工业布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这种变化的总体趋势又该是怎样的,最后请同学分析比较长江沿线五大钢铁工业基地,并说出它们形成的主要区位因素。

二、对教学设计的反思

在实践教学时,有时会发觉教学过程与预期的设计有较大差异,原因在于设计教学时忽视了对教学设计的实践反思,因而也就难以使教学设计在实际应用时发挥出我们所预想的作用。因此,教师应积极反思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是否合适,及时看到实践过程中出现的误差,不断探求教学目的、教学工具、教学方法等方面的问题,积极改进,从而优化教学,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农业的区位选择》一节内容理论性较强,需要运用事例帮助学生理解。有些事例离学生生活太远,学生理解不深刻。在第二次教学时我用了下列本地农业生产案例材料引导学生分析农业区位的影响因素。学习的效果比原来好些。在复习地中海气候的形成原因时,在第一个班教学时,我让学生把气压带风带图画在左边,世界轮廓图在右边,可是学生理解的不是很好。在第二个班时我调整了教W设计,我让学生把气压带和风带画在世界轮廓图上,这样的调整更利于学生的理解。

三、对教学过程的反思

现在的课堂教学主要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围绕教材内容进行的,学生学习也更多的是对课本知识的死记硬背,从近几年高考的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来看,直接要求完整表述基本概念、原理的采分点几乎没有,需要记忆的观点和方法论知识所占的分值和比例越来越少,目前,大多数教师的反思主要是针对教学过程进行的,我们要对教学中重难点的处理、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否得到确立、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否提高等情况进行反思,然后再回到实践中去探索,使教学与研究能力得到提高。地球运动地理意义也是高中地理教学中的难点。知识往往讲过多遍,学生仍然不明白,处于一种好象听明白了,但做题又是稀里糊涂了。去年我校把多媒体设备引入课堂,上课时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效果比原来教师拿一个地球仪在黑板前演示大有改善,但仍不是十分理想。对此我们进行改革,在观看多媒体课件基础上采用学生分组讨论活动的方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摆弄,操纵教师所提供的特定的实物材料,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去寻找、体验活动中得到的概念,获得事物的感性认识;教师在学生经过探索、获得经历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讨论、交流,从而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四、对教学反馈的反思

高中地理的教学反思篇4

关键词:高中地理 教学反思 宏观视角

在实际教学中,作者坚持从地理课程及实施等视角,反思高中地理教学应当具有的价值取向,反思自身的教学行为如何促进学生地理素养的提高。多年的坚持收获了一些结果,借此机会与同行们分享。

一、课程理念的认同与加强

高中地理是一门基础课程,既有文科的内涵,又有理科的特点。体现在实际教学中,地理既需要进行概念的记忆,又需要进行逻辑的推理。而在高考评价的驱动之下,地理课程的理念又被赋予了更多的实际意义。坦率地说,地理课程理论角度的理念与实际理念之间还是存在着认识上的差异与操作上的不同的,在当下的客观实际中,协调好这种认识,对学生成长所需要的课程理念予以认同,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实施与教学目标的达成。

在作者看来,一方面地理学科在高考评价的需要驱动之下,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小学科了(对于学生而言尤其要加强这种认识),另一方面教师对自己所教的这门学科也还有一些不到位的认识,课程标准在界定学科性质时所用的“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这一表述,并没有真正深入到每一个教师的理解领域。在实际教学中,更多地从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上在实施,至于将这种关系当成是一种“科学”,并从科学的视角来观察地理教学的并非多数。尽管其中有诸多客观条件的制约,但我们仍然认为如果高中地理教学缺乏了这种视野,那是难以真正让学生理解地理课程的学习的。

教学细节的研究也需要宏观视角,新课程理念强调多种学习方式,这些学习方式并不完全隶属于地理学科,但在地理课堂上却不能缺席。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等更多地还是停留在教师的理念当中,并没有真正转化为教学的实际,这从教师的日常教学中以及外出观摩课堂上的蛛丝马迹中可以看出来。真正的自主学习应当是学生将新接触的地理信息,与原有的地理知识进行相互作用的过程,这是一个需要时间的过程,但有多少课堂上给足了学生这个时间呢?实际是课堂上鲜有自主学习的时间,而公开课堂上的这种时间也往往少之又少,学生的学习也是蜻蜓点水式,根本没有受益。这说明理念变成实际,还需要在化解现实矛盾的情况下继续努力。

二、教学方法的选择与实践

由于高中地理同时具有文科与理科的性质,因此地理教学的方法选择也是一个多元化的过程。但不得不承认的是,尽管经过了新课程理念这些年的洗礼,实际教学中关于教学方法的选择往往还是单一的,正如有些高中地理教学知名研究者所指出的:课堂上灌输式、讲授式的情形还比较普遍;先进教学方法的应用还停留在形式层面上,教学效果还不理想。

作为一名普通高中地理教师,作者深知其中的困惑与矛盾,新的教学方式确实会出现效果不佳的情形:让学生自主学习,结果时间浪费了,效果还不如讲授;让学生讨论,学生会将讨论变成闲谈;让学生探究,学生则根本无法展开。与其如此,还不如回到讲授的老路上去,那样的教学得心应手,且能对付考试。但作者仍然希望对教学方法的选择与实践可以走向深入,因为这是学生发展的需要――学生只有在更为先进的教学方法中才能生成更符合其成长需要的能力;也因为这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教师只有在这种困难的克服中才能真正获得成长。

于是作者提出一个观点: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不在多,但要深入、要真实、要有效。在实际教学中可以精选部分适合的内容,如在教学“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内容时,这类知识学生一般具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可以有效地展开自主学习,类似于地壳的物质组成、常见的矿物识别等,学生靠原有知识即可实现理解;而“摩氏硬度计”等内容对于学生而言,虽然形式上是新的,但所需的知识都有所涉猎,因此也可以自主探究学习。至于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一些小困难,则可以在合作学习中讨论解决,最后再由教师点拨,即可收到比较好的效果。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看,真正有效的教学方法在于教师对教学方法的理解,在于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把握。有了这样的条件作为基础,教学方法的实施才会有效。而其前提,其实正是对教学方法宏观方向的正确把握。

三、教学评价的理解与优化

教学评价是困扰包括高中地理在内的几乎所有学科的一个话题,谈到教学评价就离不开“教学质量”,这里的教学质量之所以加上引号,是因为其总是依靠学生的考试分数来体现的,尽管很多人内心深处并不认同学生的考试分数就是教师的教学质量,但在这根指挥棒的指引下,却仍然身不由己:教师的教学行为必须接受它的指挥!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既不影响学生接受现实评价,又能促进自身对地理教学的优化理解呢?作者以为关键是要把握好正确的方向,而这个方向的把握显然又离不开宏观视角。比如说作为高中地理教师,要知道学生的成长需要什么?学生需要的这些素质在自己的地理课堂上怎样才能生成?而这一生成的过程是否又能满足当下考试评价的需要?……

高中地理的教学反思篇5

关键词:乡土地理;地理教学;应用;反思

乡土地理是地理课的重要内容之一,广泛结合乡土地理材料进行高中地理教学,有深远的教育意义。在中学地理教学过程中,尽量结合客观存在于学生生活之中的这些生动的、有趣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既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又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活跃课堂教学的气氛,同时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提高地理课的质量。

一、乡土地理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1.乡土地理能够引起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积极性

布鲁纳曾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而乡土地理材料就在学生周围,既为学生所熟知,又为学生所喜爱,是学生时常接触的素材,但是,学生对于这些客观存在于他们周围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有的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有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只要经教师点拨,这些素材便可言传,所以乡土地理材料具有易懂、亲切、富有生命力和感染力的特点。在地理教学过程中,结合得好,就可以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还能起到集中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可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以使学生较快地进入学习的过程。极大地调动起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唤起学生的地理问题意识。

2.乡土地理能使抽象的、复杂的地理概念和地理事物具体化,便于学生理解

高中学生抽象思维占有相对的优势,但是具体的形象思维仍然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应当注意,对于一切难度较大的地理概念,应适当运用直观形象的材料,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如讲到“区位”这个概念时,就“区位”的两层含义:一方面指该事物的位置,另一方面指该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空间联系。列举了大家熟悉的老爹工业园,让同学们分析它的区位:老爹工业园位于湘西自治州州府吉首市的境内(第一层含义);厂前有国道209线、湘渝公路和包茂高速公路经过(第二层含义),附近有自治州猕猴桃栽种区。最终总结、断定一个事物的区位。这样,学生就可以把“区位”这个抽象的,复杂的地理概念具体化、简单化,从而进一步加深对“区位”概念的认识和理解,为其后的农业、工业的区位选择的知识内容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3.乡土地理既能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印象,也能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习惯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我们既不可能把所要讲的事物和现象都搬到学生眼前,又不可能都前去观察,也不可能都靠实验解决问题。但是,我们知道一切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赖的。只要我们充分利用客观存在于学生周围的,为学生所熟知的乡土地理材料,就能够加深学生对所学的地理概念、地理知识的印象和理解,从而逐渐培养学生对生活观察的习惯。如在讲“降水量年际变化”时,可引导学生利用平时的观察来回忆,每年当地的河流在丰水期和枯水期河水水位高低的变化情况,从而加深对“亚热带季风气候”特点的印象。

4.乡土地理可以增强学生对本乡本土人地关系的认识,帮助学生树立起爱国爱家的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观念

可持续发展观念,是人们在反思人类改善利用自然的实践中形成的,因此,只通过从书本到书本从理论到理论,是难以真正确立的。要通过乡土地理的学习,结合观察、考察、调查等实践,分析自然条件对家乡社会、经济、环境、生态、文化、生活诸方面的影响。比如在讲旅游开发时,列举了黄果树大瀑布和凤凰风景区给当地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同时举了茶洞由于开发过程中管理不当,人为破坏严重,对花垣的旅游开发带来的负面影响。这样通过发生在学生周围的实实在在的例子使学生们树立起正确的环境观、发展观――可持续发展的观点,使他们能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应用于与他们有切身利益的实际生活当中来。

二、乡土地理在地理教学中的反思

把花垣乡土地理教材应用于地理教学中还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尽量做到扬长避短。

1.切忌牵强附会

乡土地理教材在地理教学应用中,确实起着良好的作用,能在课堂中合理地进行利用,效果也十分明显,但在地理课程中,并不是所有的章节和知识点都有乡土地理教材与之相对应。因此,在乡土地理教材应用过程中,应避免与课本知识点没有较密切关系的材料;避免与课本知识点有密切关系,但并不能典型地说明问题的材料;避免与课本知识点有密切关系,但本身内容过多、理解较难、学生较不熟悉的乡土地理教材,牵强附会地应用到教学中。

2.避免喧宾夺主

在地理课程中,对于其中的知识点,教材自身已有较多而且典型的实例,如何处理课本实例与乡土教材实例的关系成为一个需要注意的问题。在解决课本自带实例与乡土地理知识的矛盾时,应遵循以课本自带实例为主,乡土地理教材为辅的原则,应注意避免喧宾夺主。因为课堂时间有限,课本自带实例与乡土地理材料在时间的分配上有矛盾,在解释一个知识点时,是否要利用较多的例子就值得考虑了。学生的精力有限,过多的例子容易造成学生识记时的混乱。

因此,乡土地理材料作为一种对课本知识的进一步应用,应建立在学生对课本自带实例的掌握的基础上,切忌花过量的时间和精力而造成喧宾夺主之势。

3.注意与时俱进

乡土地理材料有个共性:由于地方政府较少进行本土详细地理数据的宣传和公布,材料较难收集,一般要到各地方政府的各个主管部门进行逐一收集才能较为全面。因此很多乡土地理材料中的数据、所描绘的事物、所表述的现象等更新较慢,误差较大。因此,在乡土地理教材的应用中应注意材料的实效性,要经常更新,减少误差。

参考文献:

1.李桂芝.乡土地理教材编写与探究[M].地理教育.2005.

高中地理的教学反思篇6

关键词:高中地理;案例教学;探索与反思

引言:

案例分析教学法,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具体的案例情境,引导学生对这些地理情境进行观察、分析、思考、讨论及归纳的教学手法。案例分析教学已成为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重要教学手段,得到了教师的关注与重视,因为它不仅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能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创新意识,对于提高教学质量以及提升课堂教学效率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对于高中地理案例分析教学法的探索

1.利用案例提出地理问题。高中生面临高考压力,很多学生往往会产生焦躁厌烦心理,对于文化课的学习不感兴趣,尤其是地理这门课程,知识点杂,需要记忆的东西比较多,致使学生没有学习动力,在课堂上的表现不够活跃,不能主动参与。因此,在课堂上采用案例分析教学法应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为目的,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这一点上,笔者的做法是精心选择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案例,并针对这一案例提出相关的问题,让学生本能地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并主动查阅相关资料,探寻问题的答案。

例如笔者在教授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2第三章第2节“以种植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时,在课前对学生提出了几个问题:(1)你们都知道哪些地区是以农业种植为主的?(2)我们所在的城市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有哪些?(3)不同的地域种植不同的农作物,这是受什么因素的影响?这样就能使每个学生都能进行都进行思考,大大提高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性。然后再带领学生在课本中找到问题的正确答案,让学生对于所学知识有了更加深刻的印象,便于更好的掌握地理教材。

2.利用案例分析及解决地理问题。教师在地理教学中所使用的案例应来源于实际生活,案例应具有详细的资料与数据,并且贴近生活,形象直观,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地理知识,并对地理现象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讨。在案例分析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要求学生通过已有的地理知识对案例进行剖析,即找到案例的关键点,根据自己的看法与见解对于案例中存在的地理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

例如,在教授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3第二章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时,笔者先给出一组土地荒漠化的图片,让学生分析图片中反映了怎样的环境现象及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并让学生假想自己是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在解决这一现象时可采取哪些有效措施,怎样具体实施这些措施等。这样不仅有效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3.利用案例证明地理原理。地理原理,即地理规律,是指所有地理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由客观原因造成的、必然会产生的规律现象。地理原理有难有易,因此教师可在实际教学中设定不同的地理案例情景,并引导学生对这些案例层层分析,逐步归纳,总结出正确且普遍存在的地理规律。另外,教师也可改变传统教学策略,通过对于地理案例的分析与教学,为已有地理原理进行验证,以帮助学生对于抽象的地理原理有更深刻的理解。如2012年12月7日于日本东北地区发生的里氏7.3级的地震,震源深度为10公里。此次地震造成大面积房屋倒塌,人员伤亡惨重,道路交通严重受阻,日本地震厅还发出了海啸预警。通过对这一案例的分析,揭示出板块运动规律及地震的成因,加深学生对于地震这一地理现象的了解。

二、高中地理案例分析教学中的常见问题及反思

1.受教材版本、教学条件、教学对象的影响,有些教学案例的选择受到了限制。这种局限性为课堂案例的分析与讨论造成了一定困难。对于这种状况,教师要适时调节教学策略,选择适合学生自身发展的教学方法,避免教学案例内容枯燥、方式单一的现象。

2.案例教学是通过几种典型的案例让学生对于某个知识点进行深入研究与探讨,使学生对于该知识点有更为深刻的了解,但是对整个知识系统很难全面了解。因此教师要精心选择教学案例,争取做到以点带面,由一个知识点引出所有相关的知识,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便于记忆。

3.案例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当中。但是一节课的时间有限,要想让学生对于案例进行更好的讨论与研究,就会占用大量学习时间。这就要求教师在上课前对于教学的每个环节精心设计,计算好进行每个环节的时间,在保证学生学习时间充足的情况下开展案例教学,让案例教学更好的为课堂教学服务。

4.有些教师授课时过于注重案例的数量而忽略了案例分析所带来的实际效应。高中地理案例教学所采用的案例应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这样才能吸引学生注意力。因此教师在选择案例时,要注重其时代感与现实性,以帮助学生更好的观察生活,关注身边的地理现象,更好的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有机结合,避免了教师对于这些地理现象的枯燥陈述,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不断探索的学习状态。

三、结论

综上所述,案例分析教学法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对于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很大帮助。因此,作为高中地理教师,要不断探索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法,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多种自主探究学习的机会,对于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反思,以保证每位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中来,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高中地理的教学反思篇7

反思自己教学中的“教”和学生的“学”是否融合了新课程理念。

“培养现代公民的必备的地理素养”,以此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是新课标的最基本的理念。教师应该让学生形成一种能力,一种终身受用的能力。

传统的地理教学主要侧重于教师对地理知识的传授,经常会出现老师和学生这样交流问题:这个内容你记住了吗?你掌握了吗?这个地理原理你明白了吗?这个问题你听懂了吗?甚至有的老师让学生大量地背教材内容、记原理,以及归纳做题的方法。而这些问题是重在落实知识点的把握上,重在知识本身,同时也体现了教师是以讲为主,而没能体现让学生形成地理素养和能力的过程。

传统教学中的学生基本上是被动地接受,依赖性强。很多学生都是张口等“食”来,而有的学生“食”来也不张嘴。尽管新课程已经实施这么久,这样的课堂还存在,并且比较多。很多老师在赛课、优质课和公开课时才会注重新课程理念的体现,才会使用符合新课标的教学过程,而平时因为课时不够往往是教师包办的多,学生思考的少,舍不得放养式的教学。

要能充分体现新课程的理念,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更新观念,要把素质教育放在首位,而不能一味地去研究如何应试。所以教师的理念首先要站得高,而不能只定位在应试上,要在兼顾应试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即各种能力的形成。我们应该努力创设和选择贴近现实生活、符合新课程资源、切合学生实际的情景,让学生在比较轻松中学习,并能运用地理思维去看待问题,解决问题。比如:我们只要做一个有心的生活中的人,就会发现身边地理知识丰富多彩,而身边的地理取材方便、易懂,可操作性强,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便于引导学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即学到有用的地理。教师可根据需要将其开发为地理课程资源,有了这些资源后,老师还要舍得放手,把获取的资源和学生一起分享。然后教师就要充当导演,兴趣的激活者,引领问题的设计者,带领学生运用这些资源,首先进行自主学习,然后让学生进行分组合作学习,进而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教师再给予评价和更正。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思维,突出以学生“学”为主体,教师引领为主的教学理念。从而达到改变以前的“教教材”为根据需求“用教材教”的目的。同时我们要改变教学方式,精心地设计,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让学生能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知识,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有一定的成就感,激发学习的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地理的愿望和能力。

高中地理的教学反思篇8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反思在现代信息社会中,教师必须接受并树立正确的、先进的教育理念,必须把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放在首位。高中地理教育的关键不仅是让学生记住多少地理知识,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各种有效的方法和途径,使学生学会认识地理的方法,养成正确的地理思维习惯。

1我国高中地理教学的现状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和深化,我国中学地理教学逐渐向国际化趋势靠拢。但目前教学主流仍然是以教师讲授为主、以机械记忆为主、以书本内容为主。地理教师始终是地理讲台的“主宰”,课堂活动的90%时间是教师讲解,而学生处于“你讲我记”的境地,地理学习偏重于结论的掌握而忽视复杂的思维活动过程与结论的获得的认知策略实施过程,偏重于知识的积累而忽视能力、精神、方法、态度的培养,不强调知识的迁移与灵活运用,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过分拘泥于课本知识,甚至对过时的事实材料与育疑问的地理结论也“照单全收”,注重理论性知识的学习而忽视操作性、实践性知识的学习。

2如何改进地理教学

2.1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高中地理教学活动不仅是一种认识过程,而且是师生、生生之间的交往过程,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解惑者,而且是知识的促进者、引导者。学生不是知识的接受者、复制者,而是知识的发现者、创造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尊严和价值,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同时赞赏每一位学生。教师应尊重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人格与权利,解放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革除一切不平等对待学生的现象,为提高学生的民主意识和参与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造良好的教育条件和教育环境,使学生得到生动活泼、自由地发展。

2.2丰富教学内容。 地理要体现这一学科的特点和内容,着力体现其内容的开放性和形式的多样性。教师应该在日常教学中融入更多的活动课,丰富教学内容,给学生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学内容的安排不再仅仅让学生简单地到课本上寻找答案,而是让学生真正“动”起来 ,不再把目光仅仅局限于课本之中和狭小的课堂之上,而是转向更广阔的社会和更美好的大自然。在制定活动内容时,教师要考虑到活动内容的乡土性、现实性和可操作性, 教师应依据教学目的、学生特点,并根据地方自然环境的典型特点,当地突出的人与环境存在的问题,社会热点问题等,根据学习内容的进度来确定活动内容。活动内容应该切合高中学生的知识水平、逻辑思维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尽可能地贴近学生生活,便于学生的观察与实践。例如让学生调查本地的某一条河流,以水位变化、含沙情况、有无冰期、侵蚀和沉积的作用与形态等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这类实践活动,学生不仅可以从中获得感性材料,更重要的是提高注意、观察、记忆、想象、思考、创造和实践能力。

2.3进行探究式教学。 探究式教学是指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自主参与多种多样的开放的探究式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培养能力的一种教学方式。它强调学生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应用,而不是一般的记忆、理解、掌握,更强调学生通过参与探究问题的体验,加强对学习价值的认识,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和建议,指导学生向权威挑战,培养学生“不唯书,不唯上”的思想,善于对已知事物进行再思考,运用辩证的观点全面的思考问题。同时,教学还要积极鼓励学生对未知事物进行探索、超越常规的大胆想象、猜测,从大量的信息中筛选有更新意义的信息进行分析对比,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独立性、发散性。

2.4在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人类对资源的需求在不断增加。然而,人类无节制地盲目开发使用资源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和破坏,导致某些资源的短缺和环境恶化。高中地理教学一定要渗透环保知识,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既要重视课堂教学,又要重视结合一定知识内容,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了解由于当前人类活动不当而产生的环境问题,以及这些环境问题对人类生存的负面影响,增强他们对环境的忧患意识,树立保护环境的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环保意识的渗透,不仅要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环保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确立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参与解决实际的环境问题,逐渐养成积极的参与意识。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