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大学生创业团队建设8篇

时间:2023-08-14 09:25:07

大学生创业团队建设

大学生创业团队建设篇1

【关键词】创新团队 大学生 建设 创新意识 创新能力

具备创新能力的人才是我们社会当下所需的,创新是经济发展的巨大动力和潜力。随着生产力的不断进步,科技的不断发展,高校成为创新发展的前沿阵地,大量的创新思潮会流行于高校,这将会成为高校内的新风景。中国的教育模式也要不断创新,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国家经济发展动力的源泉。创建一个创新学习的氛围至关重要,可以组建大学生创新团队,对团队成员有很好的锻炼作用,对整个学校其他学生也有很好的辐射作用。

1 创新团队的组建和管理

首先要建立起团队框架,定位大概的创新方向,主要的成员由学生自发提交申请,再通过专业老师把关选出,而真正的团队由最初的这几个同学通过招募队员来组建。创新团队和其他的学校社团组织是有严格区别的,兴趣、特长、纪律、合作是这个团队成员的共同点。

1.1团队成员的招募

对专业的创新团队来说,专业还是要有严格要求的,创新项目要对所修专业有辅助作用,能促进学生的专业发展。在招募条件上,以招募本系或本学院的学生为主,当然要根据项目需要,以项目为导向。对团队成员要求能保证参与时间,比如一些同学参与了社团就不建议招募进来,否则会拖累项目的进行,而且很难管理。对招募到的团队成员给予一定时期的适应,在适应期可以自动退出,在项目推进前把团队成员稳定下来。根据实际项目来确立团队框架,比如有组长、分组长、秘书等。

1.2团队创新项目的申报

针对项目的组成和团队组建初衷来申报项目,比如学校的大学生创新项目,这类的项目很多学校都有经费支持,这很重要,至少可以省很多时间和精力去拉赞助,集中精神来搞创新。对项目的创新性要经过严格的调研,写一些本行业的综述,咨询相关教师,来建立和调整科研目标。所以这里需要大量的文献检索和学习资讯,对团队成员的学习领悟能力是个很大的考验。项目是否具有创新性,是否能按期完成,需要哪些工具材料软件,采购渠道等需要项目组做大量的论证工作。这个往往是很多大学生创新团队缺乏的,经常有虎头蛇尾的现象,就算项目申请到了,却不知道怎么使用经费,不知道努力的方向是什么,最终导致失败。这个时期去咨询一些有经验的老师尤其重要。

1.3指导教师的重要作用

从整个创新团队的组建到项目申报项目推进项目完成的整个过程离不开负责任的指导教师,指导教师在专业方向要有所建树,才能正确地引导学生学习和工作。教师在这个过程扮演的角色不再是机械传授,而是结合自己的专业领域潜心做一些创新项目的组织和推进。激发在校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引导的作用和直接传授知识是完全不同的方法方式。好的教师不再纯粹是要求学生把知识“学会”,而是引导学生“会学”,“会学”的学生侧重于掌握学法,主动探求知识,目的在于发现新知识,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反过来对教师而言,花时间来在自己的科研领域搞些研究的同时能和学生的创新项目很好地结合,两个方面互相促进、互相提高,更容易出成果。

1.4 团队的日常管理

对团队的日常考勤、学习计划、项目总结等还是要规范起来,注重沟通,指导教师也要经常创造机会参加他们的活动,尽可能让他们在没有思想压力的情况下畅所欲言,了解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实行组长负责,定期向指导教师汇报项目工作进度,不断完善团队管理制度。

2 创新团队的发展建设

2.1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指人们根据社会和个体生活发展的需要,引起创造前所未有的事物或观念的动机,并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出的意向、愿望和设想。尤其对传统的思维定式,要敢于否定,善于假设,大胆思考。假如一个人学习非常好,各门功课成绩也很好,但只是会考试,会做题目,没有考虑知识的实际应用,那么读书只能是读死书。善于思考,善于发现问题,是培养创新意识的很好方法。

2.2 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离不开日常的知识积累,没有良好的知识储备,基础不扎实,想到的创新思路没有根基,如海市蜃楼一样,是虚无缥缈的东西,是不可靠的幻想,所以创新型人才首先要是个专业知识渊博的人。在学习过程中也要重视“兴趣”结合,“兴趣”是人在认识、探索某个对象的活动中产生的一种乐趣,是创新能力的基础和源泉。没有兴趣,很难有战胜困难、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创新动力。在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指引下,大学生有能力在毕业之后利用各种有利条件,根据所从事的工作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和能力结构,更好地达到完善自我和适应社会的目的,从而为终身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2.3定期总结经验,反馈问题

团队成员在项目进行过程中思维变得越来越活跃,会不断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定期对项目阶段作总结并且反馈自己任务的问题,有利于项目的良性发展,而且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更有利于毕业后进行更大的项目。需要建立长期有效的激励机制,设置目标是一个关键环节。目标设置必须体现项目团队目标的要求,否则激励将偏离实现团队目标的方向。目标设置还必须能满足团队成员个人的需要,否则无法提高团队成员的目标效应,达不到满意的激励强度。只有将团队目标与个人目标结合好,使团队目标包含较多的个人目标,使个人目标的实现离不开为实现团队目标所做的努力,这样才会收到良好的激励效果。培养团队精神对大学生日后走上工作岗位也大有裨益,学生在项目过程中对自己的职业生涯也是一个很好的预演,有利于培养敬业精神、良好的职业操守以及组织管理协调能力。

2.4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

建立起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对大学生创新成功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考察和评价,最好的创新人才和成果会脱颖而出。优秀的指导教师要不吝表扬,这样能最大地鼓舞学生创新的热情。从学校的角度来讲,学校可以通过设立各种奖项来表彰在创新过程中的优秀学生,或者可以通过减少专业学分、提前毕业的形式给予鼓励。当然要建立起学生创新评价的专家组,保证评价结果的公平、公正。

2.5职业素质的培养

从目前大多数公司对入职高校毕业生的要求来看,基本的团队精神和毕业的职业技能是很重要的两个考量的地方。通过大学生的创新团队的专业项目培养,学生会参与一个项目的运作流程,项目的进度管理,解决问题的思路等体验。这样能够很好培养起大学生的职业素养,缩短了入职教育期间,对后面进一步培养非常有利。

3 结语

大学的教育对个人的职业生涯有重要影响,从被动的接受到主动的创新重要改变就在学校。过去的传统教育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学生的学习方式必将发生很大的改变,创新团队的建设是长远的教育模式的改革,将学生融于团队,将大学生的创新团队融于国家建设,这样才能给国家经济提供持续的强大的智力支持。

【参考文献】

[1]余华东.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探究[J].太原师范学报,2011(3).

[2]魏天兴.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几点思考[J].中国林业教育,2010(1).

[3]万战争,郭会丽.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成功(教育),2007(1).

大学生创业团队建设篇2

关键词:大学生创建团队;建设;特征;人员构成

1 四川大学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第七期)研究项目

大学生创业在我国目前已屡见不鲜,但成功率较低,失败原因繁多。创业团队的组建是整个创业行为取得成功的关键。组建高效的创业团队并对其进行指导,能从根本上促进大学生创业成功。

创业团队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具有一定利益关系、彼此间通过分享认知和合作行动以共同承担创建新企业责任而形成的有效工作群体。狭义的创业团队是指有着共同目的、共享创业收益、共担创业风险的一群创建新企业的人;广义的创业团队不仅包括狭义创业团队,还包括与创业过程有关的各种利益相关者,如风险投资家、专家顾问等等。

大学生的创业团队多由同龄人组成,主要来源于同学、老乡、朋友等。这样的创业团队在团队成员的选拔和任用较为随意,局限性大,缺乏目标和一定的角色,从而容易导致整个创业团队目标缺失、管理制度不完善、团队沟通不畅等。

创业初期,创业团队会因为共同的兴趣爱好和奋斗目标走到一起,并会在团队中自发生成斗志和对美好前景的憧憬。这在创业伊始的大学生中是非常普遍和值得肯定的表现。然而,随着创业进程的发展,团队内部矛盾、行业竞争、资金链断裂、缺乏专业指导等困难频发,多重困难直接威胁到创业团队的生存。在这种情况下,大量的大学生创业团队会选择解散团队、放弃创业项目。如果创业团队在组建时能充分考虑创业进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和困难,良性、有效的配备团队成员对创业项目的成功大有裨益。

2 优秀创业团队的特征

1、具有共同奋斗目标的团队

具备共同的奋斗目标是成立大学生创业团队的先决条件。相同的奋斗目标和相近的价值观,可以促进团队成员团结协作,更好地努力工作。创业之初应该设立明确的奋斗目标,参与团队的人员都应认同并愿为此目标付出时间、精力和资金。只有怀有共同的愿景,才能保证创业团队成员同舟共济、共渡难关。

2、具有良好管理建制的团队

俗话说:大海航行靠舵手。一个优秀的团队必定有一位优秀的团队领导者,团队领导的成功是团队成功的关键因素。优秀的团队领导者应具备坚定的意志力、良好的组织管理能力、优秀的协调能力和凝聚力,同时具有宽广的胸怀和过人的智慧。许多创业团队在短时间内解散,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创业团队的领导者并不合格。

选定了合格的领导者,团队其他成员也应具备各自的特点并符合本团队的管理机制。成员们应对本团队的长期经营发展具备充足的信心,愿意为之付出,不能因一时利益损失或困难退出团队,能够清醒地认识到创业将会面临挑战和遇到困难。团队领导者负责制定团队的发展规划后,成员们应根据具体业务发展进行明细分工,对其义务和权限做出具体的规定,保证团队成员可以在领导者的带领下向共同目标前进。

3、优势互补的团队

任何人知识和能力都是有限的,有优点、有不足。创业者可能在专业技术方面具有优势,但在财务管理等方面能力很差,因此应当建立一个优劣势互补,囊括管理、技术、财务、市场、法律等创业涉及领域行家的优秀创业团队。只有在创业所需的各个层面拥有不同类型的人才,组成团队,才能在创业活动中优势互补,强化团队成员间的协作,从而发挥团队的整体功能。

当然,优秀的创业团队并不一定能一蹴而就,需要在创业过程中不断调整优化,最终打造出良好的创业团队。

4、气氛和谐融洽的团队

良好的工作氛围有助于提升工作效率,一个沟通有效、相处和谐的创业团队有助于推动创业活动稳健持续发展。打造这样的团队需要每名成员坦诚相待、明辨是非、具备大局观。尤为重要的是建立和维护团队成员间的信任感,因为在实际工作中团队的主要成员一旦出现信任危机,会给整个团队带来严重后果。同时应考虑到在团队组建时考查合作成员的品质,观察成员的诚信度等,将风险排除在团队组建之前。

5、学习型团队

大学生创业行为的良好发展必须同行业趋势、社会需求等相吻合,并能根据形势的变化做出及时的反应和调整,这就需要整个创业团队具备较强的、持续性的学习能力。学习型团队的组建,可以提升团队成员自身的技能和素质。创业活动和创业知识不是独立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和其他相关活动和知识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同时,学习型团队的建设过程应该是动态持续的,应该在团队内制定目标明确、定位准确的学习制度,保证团队中的每名成员都能参与其中,通过学习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提升业务能力,促进团队的良好发展。

3 优秀创业团队的人员构成

创业团队在成立伊始可能只有2、3个成员,随着创业活动的开展,团队规模逐渐扩大,要形成优秀的创业团队,人才构成就必须科学合理,一般应由以下几类人员组成:

1、团队领导者

团队领导者关系到了创业活动的成功与否,一个有能力、有魄力、有智慧的领导者可以引领团队成员团结一致、攻坚克难。如果缺乏了这样的人物,团队成员无法有效聚集,有可能变成一盘散沙;这样的团队缺乏竞争力,容易在市场竞争中被淘汰。

2、专业技术人才

创业活动的生命力源自优秀专业技术人才,这样的技术人才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同时能评估行业趋势,有充足的从业经验。

3、专业经营人才

经营人才包括了生产经营人才和市场经营人才两类。具备了专业技术,如何将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产出具备竞争力的产品,这是生产经营人才优势所在,也关系到创业活动规模和管理等方面。生产经营人才关系到产品质量、成本和效率,同时也关系到调动生产者的工作积极性。

创业产品能否输出到市场并被接受关系到了创业成败,这一过程需要专门的市场经营人才做出努力。同时企业的经济效益需要通过市场经营实现,市场经营人才需要开拓新客户、巩固老客户。而仅仅懂得市场经营并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市场经营人才,还需要具备众多知识或技能,如了解产品、了解生产技术、了解市场、了解客户等等。

4、金融人才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财务管理。一方面企业的发展必须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另一方面也应建立适合企业发展的规范的财务制度,保证资金的有效合理使用。现代企业对金融人员要求很高,不仅应具备相应金融知识,还需要有一定的关系协调能力。

5、法律人才

大学生创业团队会忽略法律知识在创业活动中的重要性,认为只要不违法就不需要配备专业的法律人才;而众多小型团队在扩大化进程中会产生较多的如股权变更、业务转向等法律纠纷,最终导致创业活动的失败。如果在创业活动伊始能对这一领域引起重视,可以避免一定的风险和困难。

6、行政人员

业之初团队规模较小,团队成员身兼数职,但根据发展的需求,可以在团队中设立专门的行政人员,如人力资源专员、公关人员等。

随着市场就业压力的增大,政府鼓励创业政策的出台,大学生创业团队数量众多。大学生创业团队的成功与否关系到自身的长足发展,更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因此,对大学生创业团队建设特点加以研究分析,指导其发展,有利于帮助他们良好成长,从根本上促进大学生创业成功。

参考文献

[1]彼得德鲁克著.现代企业管理[M].重庆大学出版社,2002.

大学生创业团队建设篇3

【关键词】 大学生 创业团队 策略

由于大学生社会经验欠缺,大多数人没有创业经验,因此对于他们而言,团队的组建和管理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这关系着创业的成功与失败,团队选择和管理好了,至少成功了一半,团队有问题再好的项目也会失败。

一、创业团队的组建

大学生创业团队,包括总的运营人、股东、员工和企业顾问,在人员的配置和选择上,有很多技巧,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1.总运营人的选择

总运营人既团队的负责人或领头人,这个人相当于公司的大脑,所以这个人的选择是关键,一定要挑选合适的人才能保障团队的成功,作为团队的总运营人,负责人要有能承担以下职责的能力:

(1)开发创意,制定目标和行动计划。作为一个企业的灵魂人物,必须知轻重,必须知先后,必须要有目标,还要有具体的行动计划,要有步步为营的准备。

(2)带领团队实施计划。设定计划的目的是为了高效地执行,其要具备带领团队共同执行的能力,绝对不能是纸上将军,只说不练。

(3)确保计划执行并达到预期。计划的执行要有一整套制度保障,通过有效的执行,来达到预期。

2.股东或合伙人的选择

如果一个创业项目比较复杂,一个人无法完成,这时候你需要找个合作伙伴即股东或合伙人。这些合伙人或股东将与总运营人共享收益、共担风险。合伙人或股东的选择最好能互补,在分工上可以一个人负责销售,另一个负责采购,还有一个抓管理。

要管理好一家合伙制企业,合伙人之间的交流务必要透明和诚恳。合伙人的选择十分关键,合伙人务必具备诚信、踏实、能干等基本素质。为了保障合作有序,有法可依,有必要准备一份书面合作协议,明文规定各自的责任和义务。

3.员工的选择

如果一个创业项目,仅靠运营人和股东无法完成繁重的工作,或者团队成员都不具备某项技能时,就务必招聘员工。小企业可能只需要雇1-2个临时工就可以了,有的企业则需要雇用更多的员工,雇佣的员工不能人浮于事,必须是能够完成某种具体工作的必要人选;招聘前,务必对员工进行考察和设定员工职责。

4.企业顾问的选择

创业要想成功,必须边干边学,但是每个人的精力、能力、经验是有限的,这时候你就需要“外脑”来进行补充了,这个“外脑”就是企业顾问。

各种咨询意见对创业团队都有意义。因为你的团队不可能精通所有企业事务,找准那些对你有过帮助或者将来可能扶持你的行业专家、企业家,包括商会会员、会计师 、银行信贷员、律师和政府部门公务员等,聘请他们成为你创业团队的企业顾问。

二、创业团队的管理

创业团队建立后,要根据每个创业团队成员的特长,规定其职责,做好职责分工,避免团队管理混乱。最好把岗位的工作职责制成岗位说明书,岗位说明书规定了某一特定领域里要做的工作,这个分工就更具体了。如果需要员工,就要根据岗位职责来聘用企业员工,尽量雇用到有适当技能、有工作积极性的员工,在录用员工之前,要面试所有应聘的人选;通过团队成员分工和雇佣必要的员工并对其职责进行划分,从而建立一个高效的、务实的团队。

结 语

创业是一个系统工程,从项目的选择、团队的组建,到人员的分工,到员工的聘用,再到创业顾问的寻找,每个步骤都需要花费很多精力;从创业创意的产生,到创意的计划撰写,再到创意的执行,每一个步骤都步步惊心,创业拼的不仅仅是金钱、不仅是创意,更重要的是团队。

【参考文献】

[1] 周纯,王锋.当代大学生创业的现实困境及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3(09).

[2] 魏东初.国外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经验与借鉴[J].思想教育研究. 2013(07).

[3] 马小辉.创业型大学的创业教育目标、特性及实践路径[J]. 中国高教研究. 2013(07).

[4] 方伟.高校创业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发展对策[J].现代教育管理. 2013(07).

大学生创业团队建设篇4

关键词:大学生 室友关系 团队建设

大学生团队的创建有为同一兴趣的,如摄影协会;有为学术追求的,如数学建模;有为创新公益活动的,如杭电创行团队等,而以寝室室友为基础的大学生团队,也普遍存在。大学室友之间有一份超出商业利益的友情,这种友情对于形成稳定的合作关系,形成共同的爱好、兴趣、探索目标,对于以后的成长有很多的益处。

1.团队建设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重大意义

在许多国外名校里,大学生的创新灵感不是来自课堂的知识传授,而是由不同国籍、不同种族、不同知识结构的学生,通过社团、聚会等自发性地组织在一起,对各种大家感兴趣的话题进行探讨和沟通,在这种宽松自由的氛围下,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地表达观点。每个学生除了获得知识的累积外,还开拓了自己的视野,丰富了各自的知识结构。

“尺有所短,存有所长”,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只有个人和团队融合在一起,才能最终实现价值和利益的最大化。大学生团队的发展,兴趣是这群年轻人撬动梦想的最好支点。闲暇之时,成员之间彼此讲讲开心的事,说说开心的话,充分调动情绪,营造欢乐气氛,保持乐观和谐的局面,有助于高效工作,又助于身心健康。一个和谐的团队,可以使团队工作高效、气氛活跃,充满勃勃生机,创造出1+1>2的效能。

2.室友关系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积极作用

目前,众多高校开始关注创新创业团队的建设,并纷纷出台了关于创新创业团队建设的思路和办法,进行了积极的实践探索。团队的建设首先要培养成员的团队协作精神。

团队精神既强调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又强调与人合作的能力,这些能力必须通过实践得以提高。而寝室是培养这种能力的最直接基地,大学生每天在寝室的时间至少有8小时甚至更多,和谐的室友关系不仅可以消除自卑、自傲等不健康心理,还能锻炼语言表达能力,交际能力,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寝室为单位的各种活动是提高团队合作精神的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友好、融洽的室友关系,会使人心情舒畅、精神焕发,使寝室成为一个和睦的小家庭。“家和万事兴”,彼此尊重、信任、关怀,互相理解、谦让、进步,创造一个充满爱的氛围,对团队建设是一种极大的推动力。

以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为例,近年来开展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如数学建模、创行团队、电子设计、杭电迪喜之光团队等团队建设已取得不小的成功,大部分学生已经学习到了团队协助能力、专业能力和创新创业精神。自2011年开始基于寝室室友关系的大学生团队建设实践,已经取得了国家和省大学生“挑战杯”、电子设计竞赛等奖项,取得过国家和浙江省新苗人才计划、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计划项目资助,2011年他们又自主成立了创业公司,在短短的2个月内目前该企业已拿到20万元的订单,销售额超过10万元。随着2008级本科生的毕业,目前该团队又自发地扩充了5名大二、大三的本科生同学,扩充了2名研二的研究生。在团队成员组成方面,由于团队成员基本上是由学生自己组团的,其中不同学院的同学由同学自己寻找与老师介绍相结合。从运行的情况来看,团队同学之间没有发现矛盾和隔阂,同学关系非常融洽。

3.室友关系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消极作用及解决方法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学生在大学生活中关系最密切的是寝室室友,这种关系在开始时主要靠共同的取向和相互谦让来维系。但时间长了,在有摩擦的情况下,难以控制情绪的事情经常发生,甚至发生恶性事件。另一方面,学生在学习之余有大量的空闲时间,在寝室相互交流时间比较长,如果没有事“填充”,容易形成精神上的“空虚状态”和寂寞感。

从2013年开始学工和公寓老师联合开展了如下的调查,对创新创业团队成员心理状态与非团队成员心理发展状态的分析、邻近寝室的团队成员与非团队成员关系状况。数据显示,在调查中有部分团队成员与其室友关系不是很融洽,往往因为生活习惯、性格原因、利益关系等各种因素导致出现矛盾,有如下特点:

第一,新生寝室矛盾多。因为新生进入大学后,面对新的环境、不同背景的同学和新的集体生活,需要适应过程。第二,女生寝室矛盾多。女生一般都比较敏感,爱计较,所以容易产生矛盾。第三,矛盾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生活行为习惯、起居时间等方面不能融合。

寝室产生矛盾时,单单靠同学内部之间很难协调,需要外界的干预,如思政辅导员和公寓生活指导老师等的教育和引导。具体如下:

3.1培养学生的团结意识

使学生树立明确的团队意识和信念,把寝室作为一个团队。更好地融入寝室集体生活。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和人际交往中关心他人,帮助他人。

3.2遵守寝室公约 制定寝室规章制度

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良好的室规是寝室团队建设的制度保障。 在这里,“室规”是一种包括寝室清洁卫生、寝室精神、成员考核、自主学习、值日分工、应急预防与处理等制度以体现寝室成员核心团队价值观念的总细则。寝室内成员应自觉遵守室规,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3.3选好寝室的带头人

寝室的各项工作能否顺利开展取决于寝室长的作用和能力。因此选好寝室长很有必要,要选择学习成绩较好、能力突出、性格较为外向并且喜欢与人沟通和合作的人。

3.4多开展同学喜闻乐见的团体活动

集体活动最能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如寝室内务评比、寝室设计大赛、公寓趣味运动会等,要求寝室所有的成员均要积极参加。寓教育于活动中,潜移默化中增强学生的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

4.公寓文化建设有利于对室友团队的主动引导

公寓文化是公寓中全部活动的精神表现,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文化对学生的室友关系起着重要的作用,能引导和教育同学培养积极健康的面貌。对教育学生的成才有两种作用:一是无意识调节,通过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接触,对个性形成产生潜移默化的积极作用;二是有意识调节,通过多种途径的教育、引导和规范化管理,对学生的个性产生积极的指导作用,培养同学们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

在公寓文化建设中,首先是要搞好楼宇的环境卫生,环境对人的行为影响是最直接的,良好的住宿环境对学生是一种享受,这种良好的感受会促进有良好的行为。我校通过文明寝室和标准化公寓建设,硬件设施和环境得到大幅提升,为公寓文化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其次是利用宣传工具,充分发挥楼宇宣传栏、板报等宣传媒介的作用,对各类好人好事及时进行表彰,对不好的现象及时进行批评教育,对广大学生的日常行为起指导作用。第三是开展同学喜闻乐见的公寓活动。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的公寓文化节活动至今已举办了十三届,每届公寓文化节历时一个月多,开展近十项文体、娱乐、知识竞赛、才艺展示等方面的活动,吸引近万名同学的积极参与。先后获得“校园文化精品项目”,“全国高校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全国高校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优秀策划案”等荣誉。2014年组织的楼宇拔河对抗赛,在丰富同学们的公寓生活、培养拼搏精神的同时,更培养了同学的团队协作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大学生创业团队建设篇5

基金项目:2014 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大学生创业团队网络及创业学习对创业绩效的影响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HB14GL014。2014 年度燕山大学里仁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szh201401。

摘要: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的到来,大学生创业工作成为国家、地方政府和高校关注的焦点。我国的大学生创业教育尚处于探索阶段,大学生创业服务体系还在逐步完善的进程中。本文分析了以学生社团为载体,构建全方位、立体化、个性化的大学生创业一站式服务平台,以有效帮扶大学生创业。

关键词 :学生社团 大学生创业 团队建设

目前,大学生创业团队是在校大学生开展创业实践活动的重要形式,一般由不同高校或同一高校不同专业的大学生组成,以创业经营项目为载体,激发创业潜能、培养创业精神、锻炼创业技能。大学生社团是由高校在校大学生依据相同或相近的兴趣、爱好自愿结合在一起,按照章程自主开展课外活动的学生组织,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锻炼学生自主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引导学生适应社会,促进学生成才就业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功用。近年来,高校学生社团以较快的速度实现了规模化、多元化发展,活动范围逐渐由校内深入到社会。以学生社团自主性、专业性、实践性的优势为依托,构建全方位、立体化、个性化的大学生创业团队服务平台,能够有效地对大学生创业进行帮扶工作。

一、基于学生社团创建大学生创业团队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大学生创业团队是以目标为导向、相互配合协作完成工作的组织形式。团队成员具有强调自我管理的特点,团队结构具有流动性的特征。学生社团在促进大学生创业实践的过程中,可以发挥激发学生创业意愿、提升学生创业素质和培养学生创业能力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学生社团的载体优势可以有效地帮助和服务大学生创业。结合创业团队与学生社团的特点,其实施可行性条件如下:

1.学生社团具有目标趋同性。学生社团组织的出发点是具有共同兴趣、爱好的学生自愿组成的,根据章程要求自主开展活动的一种学生组织,强调的是自愿和自主。学生社团成员的个人目标与团队的愿景基本一致,即认同团队的努力目标和方向,进而更容易从中寻找到潜在的创业伙伴,碰撞出相同的创业火花。每学年的社团招新也为学生创业活动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新力量。

2.学生社团组织分工明确。学生社团组织内具有类似于企业的管理模式,民主意识较强。学生加入社团后按部门职能开展工作,通过参与社团活动有效提升组织能力和社会交际能力,为大学生创业过程积累经验和基础。团队成员通过组织活动不断强化团队管理,形成明确的分工和协作关系,有利于加强团队的专业化程度,提高团队工作效率。工作开展中的“传、帮、带”模式也有利于创业成果的传承。

3.学生社团成员能力互补。一个人不可能拥有创业所需要的所有技能,因此团队成员中技能的互补是创业成功的重要条件。学生社团成员跨专业、跨学科,在活动中各专业学生不断融合与交流,进一步提高个人技能,社团在不断改进中发展壮大。部分学生有好的“商业点子”但是不一定具备公司经营能力,有些同学有很强的创业实践能力但却没有发掘到好的创业项目。符合团队设计理论的技能互补性的企业,基本职能要包括营销、研发、生产、财务、人力五大部分,需要设置的岗位有总经理、营销主管、研发主管、生产主管、人力资源主管和财务主管。通过统计掌握各团队的基本情况,组织相关团队进行研讨,对一些比较成熟的团队可派出指导老师全程进行指导。

4.学生社团活动具有辐射性效果。学生社团活动丰富多彩,涵盖文化类、体育类、科技类和公益类等,社团成员来自于不同的专业方向,涵盖面广,由此社团活动带来的辐射效应可以推动创业文化氛围的营造。社团成员之间通过会议、沙龙、朋友圈等正式或非正式交往建立起畅通的信息沟通渠道和平台,可以帮助团队成员及时获取创业信息、交流创业知识,讨论和解决创业问题,进行头脑风暴激发团队的创造力等。

二、基于学生社团打造大学生创业团队的主要工作

学生社团的组织和成员优势为构建创业团队提供了条件,依托学生社团指导、借助学生社团活动载体推进学生创新创业,将学生社团打造成“以兴趣为导向”到“以创业为目标”的大学生创业团队。

1.激发社团学生创业意识。创业意识是创业实践的原动力,支配着创业者对创业活动的态度和行为。引导学生把兴趣专长与创业意愿相结合,把活动过程与创业实践相结合。首先树立团队的共同理想和核心价值观,使团队成员在思想上达成一致,其次形成具有挑战性和具有实际意义的团队目标,引领团队成员向共同的理想和目标前进,通过内驱力的作用使创业团队形成合力,按照计划完成既定目标。

2.培养社团学生创业技能。鼓励学生社团成员结合个人兴趣与专业的契合点,广泛涉猎和掌握科技前沿知识,将创业与专业学习紧密结合。通过积极开展大学生创新活动,在实践中加强合作与沟通,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做到科技成果项目化、项目成果市场化。在创业实践中加强学生的人际沟通、组织协调、处理突发事件等创业者必备技能的训练。基于大学生时间和精力的合理分配,建立知识共享型的学习机制更有助于创业团队快速有效的获取信息,节约学习成本。

3.搭建学生社团创业平台。以学生社团为基础打造创业平台,为有热情参与科技创新的大学生提供项目孵化条件。借助大学生社团的人才聚合优势,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技术项目储备。有效发挥统筹协调功能,以团队的形式传承创新成果,为创业的一站式服务营造良好外部环境。邀请企业家或管理咨询专家担任创业导师,传授企业管理理念,强化企业规范化管理体制,团队发展策略等问题进行探讨,通过不断的学习来弥补学生创业经验的不足。在进行团队初期磨合的阶段,要保证团队成员之间有效的沟通和协调,培养强化团队精神,提升团队士气。

4.营造学生社团创业氛围。社团成员在活动中建立信任互助的团队协作关系,集思广益,群策群力。通过创业项目孵化过程团队成员将这种协作关系进一步相互渗透,同时又通过创业学习进一步扩大技术积累,增强市场嗅觉,浓郁了创业氛围。大学生创业团队需要现代化的理念进行科学化管理。因此将现代的科学企业管理理念引入大学生创业团队管理实践,加强创业指导服务,让大学生创业者顺利实现自身的“角色转换”。“创业教育之父”蒂蒙斯认为“创业是一种思考”, 学校开展辐射式创业教育目的就是促使全员接触创业概念,产生创业思考,培养出个人社会责任感以及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为更多具有创业潜力的学生揭开创业的神秘面纱。

三、基于学生社团打造大学生创业团队的困难与解决建议

立足于学生社团,通过社团活动打造大学生创业团队并进行创业实践,这是解决大学生创业难的一个路径。另外,扶助学生社团开展创业活动对于扩大创业教育的覆盖面和针对性,补充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内涵建设等方面都具有实践意义。针对具体实施过程当中可能遇到的困难,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1.创业资源问题。大学生创业团队无论是资金、具有高附加值的项目资源、还是社会资源都有限,这是不可避免的客观因素。筹集创业资金就是摆在大学生创业者面前的第一道门槛。学校可以充分整合多方社会资源帮助学生解决创业资金的问题,为每一名创业学生实现创业梦想提供切实的支持。例如,学校可以划拨专项资金成立创业基金,也可以充分利用好政府提供的无息贷款、税收减免等大学生创业扶持政策。还可以通过与当地中小企业合作,校企联合等方式为大学生搭建实践平台,从而丰富大学生创业知识和技能,为大学生创业团队的创业实践做好准备工作。

2.创业能力问题。有研究表明,创业者的个人特质和能力对创业团队的影响至关重要,因此学校一方面要发掘具有创业潜质的大学生,一方面要配备优秀的创业导师对其进行科学指导。例如,可以邀请成功企业家、校友、社会知名人士开设系列创业课程,举办讲座、讲坛、沙龙等交流活动,激发大学生创业的主动性、积极性和持久性。以校园科技文化活动为载体,以科技竞赛为依托,充分发挥各类创业大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以及各类学科竞赛等的平台作用,以赛促教,以赛带练,调动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积极性,培育学生科技创新与创业能力。同时,注重发挥学生科技社团的作用,通过大学生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素质拓展活动,开阔视野,激发兴趣,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综合素质。

3.团队机制问题。团队建设机制主要是指团队组建和内部建设发展方式,引导并制约团队各项决策和活动形成相应制度。合理的团队建设机制是保证大学生创业项目成功的关键因素。通过建立科学的创业团队制度体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创业团队健康、可持续发展。创业团队组建中,在所选成员的个人品质方面要着重考虑诚信度和责任心,个人发展能力方面着重考虑成员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团队协作方面着重考虑成员的合作奉献精神、管理能力、协调沟通能力。由于大学生的社会阅历有限,社交群体关系比较单纯,欠缺企业运营管理能力,大学生创业团队的领导者在管理实践中难免会遇到奖惩不公,执行力弱化等问题,这些都容易导致团队队员之间的矛盾激化,借鉴人力资源管理的激励机制是十分必要的。大学生创业团队还有一个突出特点就是需要不断的学习积累和创新,属于学习型组织,因此在团队机制建设方面要考虑引入创业学习的长效机制,此外,利益分配是创业团队敏感却又无法回避的议题,创业团队初期并不会过多关注利益问题,但随着业务的渐渐推进涉及利益分配的问题会逐渐凸显。因而制定不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会挫伤团队成员的积极性,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才有利于增强团队的战斗力。

参考文献

[1]杨芳.基于制度创新的学生社团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05(9):77-78

[2]房俊东,杨柳漫波,陈楷.基于团队设计视角的大学生创业团队建设[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119-121

[3]陆蓉蓉,王蓉,张文君.基于创业团队的大学生创业教育培养模式探究[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3(4):128-130

[ 4 ] 胡俊峰, 周龑. 大学生创业团队建设机制研究[ J ] . 科技创业,2011(12):20-22

[5]汪磊,耿建祥,向诗雨.模糊层次分析法在大学生创业团队组建中的应用[J].沙洲职业工学院学报,2015(1):38-42

大学生创业团队建设篇6

【关键词】学习型 创新 创新带动创业 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02-0001-03

大学生创业失败往往是因为产品或服务缺乏创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失去核心竞争力导致的,这对高校创业教育敲响了警钟,只有建立起“创新带动创业”的教育模式,才能培养出有发展前景的大学生创业团队。已有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主要有五种,以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以大学生创业园为依托进行创新创业教育、以第二课堂的有机整合为侧重点的创新创业教育、以创建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为侧重点的创新创业教育、以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结合社会活动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上述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以教育者为出发点,创新创业课程、活动、实训平台建设等方式为重点的讨论上;本文则转换思路,以学生学习型创新团队为出发点,以高校在创新、创业不同阶段的培养机制,凸显创新与创业的衔接为重点来探索新的创新创业教育管理模式。

一 学生学习型创新团队的建立

1.创新的主体是学生

在社会创新方面,国家投入了大量资金,和其他政策资源只能在个别领域集中力量做重点突破,并不能保证全社会创新能力及成果的百花齐放,因为社会真正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只有在保护知识产权、凸显创新产品带来的经济效益时,企业为了自身发展,才会竞相创新,不断推出新产品、新技术、新服务、新设计,继而整个社会才会逐渐塑造起创新精神并迸发出巨大的创新能力。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也是一样,学生是创新的主体,如果学校能组建起学生学习型创新的团队,给予相应的激励保障培养机制,学生就会为了有更好的个人发展,而越来越重视创新,自身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才会不断得到提升,从而走上创新继而创业的人生道路。

2.学习型创新团队的自组织特性与条件

孤立的创新不符合当今时代的发展,创新活动的复杂性、跨领域性、长期性等特点要求创新更多是以团队的形式开展,因此,建立学生创新团队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第一步。好的学生创新团队应该是一个“活”的组织,是一个在与外界做物质、信息交换的过程中,自身能不断适应、进化、成长的组织。在实践中发现,学习型创新团队具备自组织理论所强调的开放性、远离平衡态、非线性相干三个特性与存在随机涨落这一条件,完全可以用自组织理论来指导构建学习型的学生创新团队。

学生创新团队的开放性表现在团队与外在环境之间有物质、资金、信息等的交换,其中物质输入包括创新团队开展工作需要电子计算机、仪器设备与工具、网络环境、活动场地等,物质输出是指创新团队最终成果一部分是以物质形态呈现,如电子产品等;资金输入是指创新团队开展活动需要资金投入,不管是校内创新立项还是参加校外科技竞赛,都需要资金投入;资金输出是指创新成果有可能成为市场项目,带来资金收益,如技术成果被购买或是创新团队凭借创新取得市场收益等。信息和知识的输入是最基础、最普遍的,对自组织系统演化也是最重要的,信息和知识输入后,经过学生创新团队学习、模仿、积累、创新、扩散等过程,从而输出新知识、新技术和新的科研成果。

学生创新团队的远离平衡态表现在团队内部呈现出不同程度的非均匀和多样化特点,每个团队占有资源的多少、团队内部发展情况等方面都是非平衡的。这种非平衡性具体表现为两个层面,一是学生年级、专业的差异化,二是创新团队占有资源以及内部团队成员分工上的差异化。这些差异存在创新团队从无序走向有序的可能。

学生创新团队的非线性相干主要是指创新团队内部成员之间在项目合作研发过程中存在着知识创造的深度合作以及交流与共享,这种叠加式的复杂作用称之为“化学变化”,经过创新团队的运作表现出“1+1>2”的效果。

“随机涨落”是自组织学习团队的外在条件,自组织理论指出,在远离平衡的开放系统,随机涨落则有可能被放大为巨涨落,从而破坏原来的结构,形成新的有序结构。学生创新团队在高校是新事物,本身是创新创业教育的试验田,学校的教育理念变动、课程建设改革、主管创新创业的人事变更,甚至政府的创新创业扶持政策调整,对学生创新团队而言,都是“随机涨落”,将直接影响着创新团队的生存。

3.在使用自组织理论指导组建学习型创新团队中,需把握四个关键点

第一,要保证物质、资金、信息的输入与创新团队的表现之间存在正反馈。物质、资金、信息的输入对创新团队是外部的刺激,高校应按照创新团队的表现,对这种外部刺激做出调整,创新团队表现好,投入增加,表现不好,投入减少,从而对创新团队进行引导。

第二,在差异化的创新团队内部重视“大因子”的作用。高年级的学生在团队里因为年级、所学课程、参加活动等因素天然成为大因子,系统的有序就是由差异化筛选出大因子,自大到小自发形成系统的有序结构,大因子既是众多创新团队中的核心团队,又是单个团队中的核心成员,它们是火车头,起榜样和带头作用,因此组建创新团队时应侧重培养大因子,从而形成创新团队内部“师傅带徒弟”的自我滚动发展模式。

第三,以团队项目为主,加强团队合作与信息交流。如果创新团队以个人项目为主,自己学自己的,就不会产生非线性相干,团队发展很难出现质的飞跃,因此必须以团队项目为主,把不同专业、年级、性别的学生编到一个团队中,做到有分工、有协作,加强团队合作与信息交流,使团队内部学习出现叠加式反馈,从而产生“1+1>2”的效果。

第四,影响创新团队的随机事件很多,有内部的,如人际关系紧张;有外部的,如主管人事变动,这种随机涨落的出现是无法控制的,但高校应注意随机涨落的性质,特别是应注意负面的随机涨落,要适时采取措施,加以防范或及时解决,防止对创新团队的干扰。

二 学生学习型创新团队的培养机制

组建起若干个学习型创新团队之后,高校应通过外部物质、资金、信息知识的输入以及活动平台建设,来推动创新团队的发展,让创新团队产生内部化学反应,在创业目的下自行寻找创新目标,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其培养机制可以由两个阶段组成:

1.以创新为主体的阶段(第一阶段)

第一,输入信息。一是创新创业价值观。创新是以创业为导向,吸引学生加入创新团队,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开展创新创业活动,不依靠一时的激情,而且通过文化建设,帮助学生树立创新创业价值观,使之成为内在的稳定精神动力。

二是创新思维方法。鉴于学生常年的应试教育妨碍了想象力的发展,因此必须输入创新思维方法作为知识,教学生如何解放思想,进行发散性思维。

三是课程基础知识项目。从事创新活动必须有一定的专业基础,学生在课堂上学习主要以理论为主,应用能力欠缺,因此需要提供课程基础知识的应用项目,通过这些项目使学生打牢专业基础,从而为创新做好准备。

四是创新方向引导。在创业定位的基础上,对创新方向进行引导。例如,学生确定要开办手机软件设计方面的软件公司,学校就需要在研发哪种类型的手机软件方面提供信息服务,引导学生的创新方向。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输入方式可以以课程、日常思想引导以及活动等多种方式开展,如开设创新创业课程、介绍当今时代创新创业的背景、意义、思维方式转变等内容,开拓学生的视野,激发创业激情;日常管理包括校内创新创业中心的装修布置要创造创新创业氛围,突出创新创业价值观建设;开展创新思维大赛、专业创新方向讲座等活动,启发学生的思考方向与方式。

第二,创新活动平台建设。如果说输入信息是通过外部刺激使学生创新团队产生创新想法的话,那创新活动平台建设就是“助产士”,拉动学生团队把想法变成创新成果。

一是科技竞赛。各种校外科技竞赛对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学校可由专人负责学生科技竞赛方面的组织、审核等工作,在创新团队中建立竞争氛围,只有有创新成果并胜出者才能代表学校,由学校提供参赛费用参加各种科技竞赛。学校也可以建立相关奖励制度,对获奖团队进行物质奖励。

二是校内创新实践立项。高校可每年举办校内学生创新实践立项或让学生团队参与教师课题,给定研发时间,提供所需要的物质、资金条件,对于完成的创新项目,给予证书和物质奖励,以此拉动创新团队努力研发。

三是市场项目。高校可通过和企业的合作关系,把企业的需要转化为校内学生创新团队的项目,企业提供奖金报酬,这样的市场项目对学生团队创新的开花结果也有很大帮助。

2.以创业为主体的阶段(第二阶段)

第一,输入内容。一是创业经营理论。学生对创新成果有信息,有创业的强烈愿望,在这种背景下,高校应对其开展创业经营理论的输入,通过“课堂+实训”的方式,使学生具备相应的财务知识、营销理论、市场调研等知识,夯实商业经营基础。

二是思想及心理辅导。当学生开始在校内注册公司开始运营时,会产生思想和心理问题,学校应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教育及心理辅导工作,提升创业团队的情商。

三是市场信息。学校帮助学生收集市场信息,及时传递。

输入方式。可以以课程、个别跟踪辅导、创业实训等多种方式开展,如开设《创业实务》等课程,介绍创业相关的经营、注册等内容;开展个别跟踪辅导,解决思路及心理问题;对合适项目扶持其创业实训,在实训中提供市场信息及开展业务交流活动。

第二,创业活动平台建设。创业活动平台的目的是降低学生创业成本与风险,提供运营环境。其包括:一是校内创业中心。对于合适的创业项目,高校可以开放校园市场,提供专门的办公室、办公设备及网络环境,扶持大学生的创业尝试。

二是政府合作机制。学校与政府建立起合作机制,校内运作良好的创业项目,通过该机制,在学生毕业后,从校内创业创业中心顺利地过渡到政府创业中心,转化为社会实体并得到政府资金及政策上的扶持。

三是企业合作机制。学校应挑选实体企业建立合作关系,特别是在风险投资、行业顾问方面能给学生团队提供资金及行业信息的企业。

三 学校配套机制建设

基于学生学习型创新团队的“创新带动创业”教育模式的运营离不开高校相关配套机制的建设,配套机制主要由师资、课程体系、活动平台和保障体系四部分组成。

1.师资队伍建设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需要真正了解创新创业、具备创新创业能力、经验的教师,这也成为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一个瓶颈,因此,建设具有较高创新创业水平的师资队伍成为当务之急。一方面,应通过不断优化培养、引进、使用已等环节,建设与创新创业教育要求相适应的、专兼职相结合的高素质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另一方面,聘请企业家、自主创业成功者和专家学者组建创新创业教育导师部,来完善补和充师资队伍的建设。

2.课程体系建设

在信息和知识输入方面,课程教学是非常重要的方式,但是目前创新创业课程普遍存在课程数量少、课程间关联度低等问题,课程的系统性和深度也有待进一步加强。因此,学校需要积极完善创新创业课程建设,充分发挥创新创业课程在创业教育中的作用,大力建设好一批跨学科、跨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公共课,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列入教学计划,融入到相关专业的课程教学中,形成课程体系,包括课程的标准、大纲、教材、考核方法等。此外,学校还要积极组织编写有学校特色、质量高、与时俱进的教材与辅导用书,满足教学需要。

3.活动平台建设

校内创新创业中心和校企、校政合作平台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最重要的两个平台。校内的创新创业中心应由专人负责,配备思想教育教师和专业指导教师,广泛开展科技竞赛、创业沙龙、讲座等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同时学校应积极搭建对外合作平台,使创业者获得政府、企业的诸多培训、投融资服务、财税、行业信息了解、项目孵化等方面的支持,降低大学生的创业成本,提高创业成功率。

4.政策与资金保障体系

学校应积极建立与创新创业教育相适应的激励政策与制度。完善大学生素质培养方案,对参与学科竞赛和创业实践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给予适当奖励学分;完善校内创业中心的创新创业教育管理制度,进一步激励规范创新创业行为。同时,学校应加大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投入,鼓励教师投身创新创业教育,对指导学生取得优异成绩的教师进行物质奖励及职称评级方面的优先考量;设立大学生创新活动专项基金,对大学生校内创新实践项目进行资助,对校外科技竞赛获奖学生进行奖励;设立大学生创业基金,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必要的启动资金扶持。

参考文献

[1]曹胜利、雷家.中国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报告[M].沈阳:万卷出版公司,2009

[2]曾卫明.高校科技创新团队自组织演化过程研究[J].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2009(1):96~100

大学生创业团队建设篇7

从各高校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经验来看,优秀的教学创新团队的确起到了促进教学、培养人才和团结协作的作用,对于提升教学质量、加强教学协作、促进知识系统和学科之间的有机连接起到重要的作用。建设好一支教学创新团队,不仅要有好的激励机制、教师群体的热情,更要有教学管理者的支持和扶持,纵观国内外优秀的教学创新团队,都是与教学管理者的协调和支持分不开的。本文从教学创新团队功能特征、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目标、教学创新团队质量标准人手做初步的探索。

一、教学创新团队功能特征

高校教学创新团队的建立首先应当明确教学创新团队的功能特征,根据不同的功能特征确立不同的管理模式。我们认为。教学创新团队的功能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相同课程群教学创新团队

例如,政治思想教育类课程,公共外语课程,公共计算机课程,工科院校的大学物理课,师范院校的教育学、心理学课程,医学院校中的解剖学课程等等,这类课程的特点是:基础性强、授课教师多、接受教育的学生多、开课学年低。如果设有同一的管理和协调,任课教师根据自己的体系讲授,非常容易造成授课计划的混乱,授课内容和授课水平的巨大差异。

2,相同专业相近课程群的教学创新团队

这类团队的特点是:课程具有共同的专业基础、知识点有交叉覆盖、相关课程联系紧密。例如光学专业中的课程,如光学、激光、纤维光学、光通信、傅里叶光学、非线性光学等等。电子专业中的数字电路基础、模拟电路基础、高频电路等等。由相同的教学创新团队承担这一类课程群可以打破任课教师的课程独占,有利于教师对知识的全面了解和系统讲授,有利于青年教师的全面培养,有利于在突况下教学工作的替代。

3,交叉学科的关联课程群的教学创新团队

当今科技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的方面是交叉渗透、协调发展。许多重要的发明和技术创新就是在学科交叉中获得了发展的灵感和前行的动力。但是,以往按传统专业培养的教师。对其他专业和学科了解甚少,按着以往的系统和思路进行讲解,不能适应交叉学科的要求,如动漫专业,既要有较深的计算机知识,又要有专业绘画知识。而两者之间并不是简单的合并关系。类似这样的专业还有许多,如建筑艺术、园艺专业、文科物理等等。对于这样的交叉学科,最需要一个具有全面了解学科特点,能够初步掌握其他学科知识的教学创新团队。

4,以科技创新为主导思想的实践类课程的教学创新团队

由于实践类课程的特点是教师指导的学生数较少,需要的教师数多。这就更需要加强协作和交流,由学术水平高、师德高尚、业务能力强的带头^组成的教学创新团队。在这类教学中正好能发挥作用。通过组建偏科研型教学创新团队,扶植有科研潜力的中青年骨干作为带头人进行培养,或以团队为载体引进高层次的科研人才,进行联合科技攻关。同时在实验课讲授中吸纳本科生参加科研活动,既“打造”了学科带头人,也锻炼了科研队伍,并提升了实验(实践)教学的水平。

通过组建实验创新教学创新团队,整合科研方向,将教学资源整合,更有利于大课题、大项目的承接,有利于科研工作的突破,从而能倡导团队合作的精神,营造群体协作的氛围,为教师学术研究合作精神的形成起到引领、示范作用,促进学科的交叉融合。

二、建设高水平教学创新团队的管理策略

教学创新团队可以是自然形成的优秀教学工作群体,也可以是围绕某一重大建设项目有效整合的教学团体,或者是学校管理者基于发展目标确立的教学团队。无论是那一种形式,管理者都应该从教学建设与教学改革等诸多方面,为教学创新团队提供多方位、多层次的支持,将人才培养体系中的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基地建设以及教学管理等方面作为教学创新团队成长和发展的平台或载体。

1,建设有利于创新教学团队发展的政策体系,促进教学团队的健康发展

完善教学团队发展的相关制度与政策是保障教学团队长期健康发展的重要步骤。教学团队能否有机结合、有序运行,关键是能否建立一套有利于教学团队发展的政策和制度环境。首先。学校要在整体教学改革规划的基础上,重点建设一批教学质量高、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遴选一批教学经验丰富、有创新意识的教学团队带头人,同时,在带头人的选拔和培养过程中要引入竞争机制,实行动态管理;在学校层面,要制定有利于教学团队发展的激励政策,对于有突出成绩的团队带头人和团队成员给予物质待遇、职称评聘等方面的支持与鼓励。从而为教学团队的健康发展营造具有竞争性的政策环境。其次,与学术团队相比,必要的经费保障是教学团队建设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一方面,无论是政府还是学校政策层面都要高度重视教学团队建设工作,对于遴选出来的优秀教学团队应给予专门的经费支持;另一方面,教学团队建设要与现有的学科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验教学基地建设结合起来,并把是否拥有优秀的教学团队作为衡量这些项目建设成效的标准之一。从而为教学团队建设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再者,教学团队建设是一项系统的工程,不仅要有赖于教务、人事、财务等学校行政部门的协同配合,而且有赖于不同院系、不同学科专业教学资源的优化整合。

建立有效的教学团队内部管理及运行机制。教学团队内部管理与运行机制是教学团队能否健康发展的关键。人才培养成效的显现需要比较长的时间,而人才培养模式和理念的总结和升华更需要一个过程,因此,教学团队建设需要不断的积累和探索,不可急功近利。学校要给予教学团队充分的授权,如教学改革的自、经费与教师资源的使用权等,在教学改革目标与模式确定之后,教学改革的进程不受外界干预,学校只通过定期的教学评估检测其成效,从而为教学改革营造相对自主的氛围。同时,教学团队建设还应坚持开放、动态发展的理念,要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的规律和趋势,不断吸收教学改革的新思想、新方法,根据教学内容改革的实际需要,吸收其他学科专业的教师参与到教学团队中来。在教学团队内部,要通过目标激励和竞争激励等方法,强化团队带头人的责任机制和团队成员的末位淘汰机制;要充分发挥团队成员的智慧和创造力,建立教学改革问题的定期研讨机制、民主协商机制,形成团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另外,教学改革以及人才培养效果的优劣,学生最具有发言权,因此,教学团队建设还要建立学生评教机制,建立学校评价、学生评价以及团队内部自我评价相结合的制度,为教学团队的可持

续发展提供良好的运行机制保障。

2,教学管理队伍建设

教学单位是学校办学的主体,它直接面向教师和学生,始终处于教学、科研和学生工作的第一线,是学校教学管理的重心,创建优秀的基层教学管理创新团队,将有效促进学校教学工作整体水平的不断提高。教学管理创新团队应当以科学规范、优质高效、开拓创新为目标,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建立完善的院(系)教学工作制度和良好的运行机制,对教与学进行有效的组织、指挥、协调和监控。此外,作为学校教学基层组织的教研室也是学校教学工作顺利有序开展的组织保证,它是按课程或专业方向设置的教学组织,是直接承担计划、组织和检查教学以及师资培养、教学研究等工作的基层教学单位,也是教学改革立项、精品课程建设、专业建设等工作的重要承载者。增强和发挥教研室的功能和作用,建设创新型的优秀教研室,是提高教学质量、推动学校教学工作发展的重要举措。

3,以课程建设为基础,引导教学团队的特色建设

课程建设同样是高等学校教学基本建设的重要内容,它包括课程体系的建设及精品课程建设。实现这一目标的首要条件是具有一支以主讲教授负责、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课程建设正是培育教学创新团队的有效载体。学校应当根据教学团队的类别,突出骨干课程的中心地位,把它打造成一门或多门精品课。再以骨干课程为龙头引领其他课程的同步发展。

大学生创业团队建设篇8

[关键词]优化评价 核心能力 动态奖惩 科研平台 高职科研团队

[作者简介]罗金凤(1971- ),女,瑶族,广西宜州人,南宁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处,讲师,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和科研管理。(广西 南宁 530008)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4年度广西高校科研项目“高职院校科研工作创新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LX2014516)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36-0032-02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壮大,各高职院校在抓好教学工作的同时,也非常注重加强科研工作。高职院校科研形势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呈现出新的特点,但也仍然存在制约高职科研发展的系列瓶颈问题,特别是科研人才集聚不足,科研团队建设步伐缓慢甚至停滞等,严重阻碍了高职科研的进一步发展。本研究将在当前高职科研进入新的发展背景下,分析高职科研团队发展的新机遇,探讨高职科研团队建设遭遇的瓶颈问题,力图找出适合当前高职科研团队建设的新途径,以促进高职科研工作的继续发展。

一、新时期高职科研团队创新建设的机遇

自国家实施高职示范院校和骨干院校建设以来,高职院校在加强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培养人才的同时,大力发展科学研究工作,努力通过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和技术服务等途径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不断巩固高职院校在社会中的地位。高职科研工作呈现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呈现出新气象新特点,为高职科研团队创新建设提供了良好契机。

(一)领导重视,教职工科研意识明显增强

各高职院校领导普遍重视科研工作,在决策时给予科研工作大力支持,在人、才、物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倾斜支持。据调查,各高职院校科研经费普遍逐年增长,部分高职院校科研经费更是翻倍增长,如建设一批研究中心和创新工作室,购置必要的研究设备和原料,保证师生教学需要的同时提供最佳研究平台;对各二级学院(系、部)引进带科研项目的高级人才绿灯放行,并提供专门的研究经费;给予科研奖励和获奖科研成果再奖励,激励师生开展科学研究工作。由于领导重视,学校科研政策环境良好,极大地调动了师生开展科研的积极性,教职工科研意识明显增强。

(二)认清现实与自我,科研目标方向明确

经过多年的发展,高职科研已经跳出过去的模糊定位,从自身专业能力和技术能力实际出发,在开展高职教育教学规律探讨研究的同时开展侧重于小项目、专业特色项目和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社会服务项目的职业技术研究,为促进学校发展的同时也为行业企业和当地政府的发展提供力所能及的智力支持。

(三)努力创造条件,科研环境得到较大改善

在国家和地方实施高职示范院校和骨干院校建设进程中,有关高职院校抓住机遇,在狠抓教育教学改革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的过程中,努力创造条件,为师生建立起开展产学研教融于一体的校内外各种实习实训科研基地。随着国家和省(直辖市、自治区)高职教育示范实训基地的建立,一批可提供开展科研工作的先进仪器设备、场所应运而生。高职师生开展科研的硬件得以保障同时,高职院校还注意到软环境的建设,制定了一系列激励措施,鼓励师生开展科研工作。

(四)敢于挑战,科研能力不断进步

随着高职校企业合作办学的不断推进,校企互融,校政互动,企业进班级、班级进企业的办学形式不断深化,高职院校师生参与企业技术研发、产品升级改造越来越多,他们勇于挑战,敢于承担,积极投身企业产品开发和技术革新,在做中学,学中做,科研能力得到提高,科研水平不断提升,也从根本上改变了企业行业对高职研究实力的偏见。如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师生参与南宁广开电器有限责任公司箱式变电站等配电产品的电器设计工作,教师作为第一发明人将申请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的专利“一种户外落地式端子箱”“一种挂式计量表箱”投入生产,产品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新时期高职科研团队建设创新面临的挑战

高职科研发生的可喜变化为科研团队建设创新带来了机遇,与此同时,高职科研团队建设创新也面临着极大的挑战,严重阻碍了高职科研的创新发展。

(一)科研团队意识不强,特色团队更是缺乏

尽管高职院校的教职员工科研积极性较以往有了很大提高,但他们绝大多数仍然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墨守成规,科研存在单打独斗的现象,大部分教师是为了年度考核和职称评定的需要而开展科研,其科研形式多是以个人为终极目标,即便是集体开展课题研究,形式上是一组或一群人组建临时团队,但具体研究工作的开展也是以个人为单位独立完成居多,很多成员并未实质参加。这种个人科研的成果与科研团队的集体智慧差别很大,真正意义上的科研团队开展研究能够有效提高高职院校的科研水平和科研成果质量,提升技术服务能力,促进学校教学工作、师资队伍建设等。本质上看来,高职还没有形成科研团队意识和团队观念。并且,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将科研群体与科研团队混为一谈,简单地认为开展课题研究临时组建起来的研究群体就是科研团队,创建具有专业特色的团队更是几乎没有。

(二)科研团队建设政策支持不足,政策环境有待改善

从国家到地方以及高职院校,尚未建立和出台有关支持高职科研团队的专项政策文件。就教学团队建设政策来说,各级重视并出台政策并专项评选优秀教学团队,教育部组织评选部级教学团队,教育厅组织评选省(自治区)级教学团队,高职院校组织评选校级教学团队,并对获得相应荣誉的高职教学团队进行物质、精神方面的奖励。相比之下,高职科研团队建设没有政策支持,没有能力和水平评比,更谈不上资金支持和应有的荣誉和物质奖励。可以说,缺乏政策支持下的高职科研团队建设相比较教学团队建设一直是短腿,跛足前行。

(三)科研团队组建向心力不足,核心能力缺乏

科研团队组建向心力不足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个是人才,即科研创新团队带头人。科研创新团队带头人是组建科研创新团队的关键,他不仅要拥有高深的学术造诣和创新性学术思想,还要勇于不断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同时具有比较好的组织协调能力、合作精神、锲而不舍的毅力及百折不挠的精神。显然,高职院校的教授、专家尚未满足这样的条件。第二个是经费。高职科研经费相对较少,难以满足职业技术创新性研发和企业产品的升级改造需要,囿于此,高职科研大多停留在教育教学研究上。由于没有足够的经费支持,高职想要通过横向兼并吸纳理想的资源或能力,并将拥有这种资源或能力的单位或个人直接纳入本学校从而提升科研团队核心能力显然不可能。

(四)科研团队建设缺少有效管理,团队成员协作无序散漫

在很多高职院校中,没形成有效的科研团队管理体制,更有甚者,简单地将教学团队当作科研团队来管理,将教学团队的教学成果当作科研成果来管理。一方面,科研管理部门满足于教师开展教学改革研究取得的精品课程和精品专业或优质专业建设上,忽略了引导、启发、协调、服务组建科研团队开展科学技术研究和技术服务,更缺乏组织科研团队参与行业企业技术革新和服务于社会创新发展研究;另一方面,教学团队负责人缺少管理能力和管理经验,不懂如何调动团队成员利用专业优势开展科学技术研究,不懂如何协调引导教师解决科研与教学的矛盾合理安排教学和科研工作,不能很好协调分配成员间的科研工作任务,导致团队成员科研自由散漫,合作不足,交流沟通不畅,无法高效地利用场地和设备协作开展科学研究和应用技术创新,更谈不上共同为企业开发新产品。

(五)科研团队建设缺乏有效监督与评价,赏罚不足

高职还没有形成有效的科研团队监督与评价机制,更缺少清晰明了的团队责权制度和团队成员的约束和激励办法,通常简单地将课题中期检查和终期结题评审当作对团队的科研监督与评价,将立项资助及配套资助经费和年终个人科研成果奖励当作科研团队和团队成员的科研工作最终奖励,没有对科研团队及其领军人物进行特别奖励。由于缺乏激励,导致科研团队研发干劲不足,带头人带队动力不足。此外,高职院校也尚未建立起对科研团队科研工作的责罚措施,高职科研经常出现课题立项后迟迟未能结项的情况,影响了高职科研工作的良性发展。

三、新时期高职科研团队创新建设的路径探讨

要提升高职科研竞争力,彰显高职科研的社会服务水平,需要高职院校在近几年通过示范和骨干院校建设形成的专业优势和实训设备与条件优势的基础上,整合相关专业优势人才,创新建设科研团队,促使其发挥最大功能。

(一)提高科研团队建设创新意识,创建特色科研团队

观念是先导,只有自上而下建立起“1+1>2”的团队理念,才能从根本上改变高职院校当前科研工作单打独斗的格局。要建立自上而下的团队理念,即首先从高层抓起,学校领导要重视科研团队建设,在决策上对科研团队的建设给予人、才、物的支持;其次,科研管理部门要有科研团队建设引导意识,为科研团队的组织建设搭建平台,为人才的集聚牵线搭桥,加强团队培育和宣传教育,努力消除教师科研个人主义思想和行为;最后,教师要有“三个臭皮匠胜过一个诸葛亮”的意识,自觉要求建立科研团队,融入科研团队,为科研团队的共同科研愿望奉献自己的力量。在此基础上,各高职院校根据学校自身特色和所具有的专业特色,从学校特色科研立项着手,逐步向外扩张,承接校外行业企业科研项目,在进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学会集聚社会人才加入科研团队,从而逐步形成具有专业行业特色的科研团队。

(二)加强平台政策支持力度,建设科研团队核心能力

核心能力是决定科研团队建设和发展的关键,只有强有力的核心能力才能积聚人才,搞好管理,推动团队的发展。因此,需要各级行政管理部门加大对高职科研团队核心能力建设的支持力度,特别需要搭建平台,为高职科研团队建设铺平道路。在政策制定上需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是注重加强科研团队领军人才的培养和锻炼,通过上级教育管理行政部门出台政策鼓励普通高校吸收高职科研人才参与国家、省部级科研立项项目研究,通过实实在在地参与科研来提高高职领军人才的科研方法,加强能力的培养和锻炼;二是政策倾斜鼓励高职横向联合行业企业创建创新工作室,并依托创新工作室组建创新团队开展科技创新;三是出台政策鼓励高职院校通过内培外引的方式开展科研团队建设,特别鼓励高职院校以压担子方式内部培养科研团队核心人才,同时支持高职院校以柔性人才引进的方式兼并融合科研院所、普通高校科技人才来加强高职科研团队核心能力的建设。通过系列政策倾斜,多形式、多途径狠抓核心能力建设,形成具有高职特色的较强的科研核心向心力,必将促进高职科研团队建设与发展,提高高职科研团队的创新能力。

(三)加强科研团队疏导,优化组合科研团队

要改变高职科研团队的无序和散漫状态,需要科研管理部门加强对科研团队的建设疏导,变无意识的课题集结人员自由组合团队为有意识地优化培育和建设科研团队。有意识培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出台专门文件组织申报建设高职科研创新团队,给科研团队一个正式的“名分”;二是注意学术梯队的建设,明文规定科研团队必须老中青结合并以老带新,而所谓的“老”是指学术资格而非年龄;三是建立科研团队之初就让各团队明确目标、方向和任务,引导团队成员将个人的学术目标与团队的集体目标结合起来,形成合力以创造最大效益,取得最大的成效;四是做好团队建设的引导、协调、沟通、服务等工作。

(四)深化科研团队评价与监督,引导科研团队良性发展

建设科研团队的目的就是发挥其最大效益,而科研团队效益的取得,需要通过绩效来体现,团队的绩效如何,更需要进行检查、监督与评价。对高职科研团队的绩效考评,需要全方位进行,既要检查、考核、评价团队成员个人绩效,也要检查、考核、评价整个团队绩效;既要有软指标,也要有硬指标。这就需要根据不同的专业行业特点和发展规律对所属该研究和服务的领域进行研究,科学合理地设计考核指标。要将定量考评和定性考评相结合,可以将同行认可作为重要指标之一纳入考评体系。考评力求科学、公平、公正、有效。

(五)建立健全团队科研奖惩制度,促进高职科研成果质量的提高

奖惩制度建立与落实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实行动态奖惩,在组织申报建立科研团队之初就明确奖惩办法,并给予立项启动经费支持,中期检查合格的给予持续经费支持,检查不合格的限期整改,再不合格的予以取消,并追回资助经费;二是奖惩对象分团队、成员个人和团队带头人三类,每年对照各自指标检查,对考评指标任务完成较好的团队、带头人和团队成员进行通报表彰奖励,同时给予课题优先立项和现金物质奖励;三是对业绩突出科研团队、成员个人和团队带头人进行典型宣传,通过学校网页、各种新闻媒介加以宣传,授予他们应得的荣誉,同时树立榜样,通过榜样的力量带动更多的团队发展。

[参考文献]

[1]包华林,李权.高职院校科研团队建设的思考[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1(1).

[2]杜洋.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的关键要素分析[J].科技信息,2009(3).

[3]李婉,谭金明,朱琨.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0(3).

[4]孙继英.基于地方高校创新团队建设存在问题的对策探讨[J].经济师,2010(1).

[5]王秀清.高职院校科研团队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职业时空,2011(2).

推荐期刊
  • 大学
    刊号:50-1178/G4
    级别:部级期刊
  • 大学化学
    刊号:11-1815/O6
    级别:部级期刊
  • 大学时代
    刊号:43-1383/Z
    级别:省级期刊
  • 大学数学
    刊号:34-1221/O1
    级别:部级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