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实体经济金融化8篇

时间:2023-08-14 09:25:08

实体经济金融化

实体经济金融化篇1

关键词:范式 金融 实体循环经济 超循环 耦合

一、引言

“十二·五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指出十二·五时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发展循环经济,推广低碳技术,...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推进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循环经济发展,推广循环经济典型模式”,从中国目前转型攻坚之难,可以发现实体循环经济通过在领域、规模方面的扩展,对于可持续发展范式的重要战略意义。湖北省“十二五”谋划“跨越式发展”,一个重要的源动力来自于成为“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而在国家整体战略取向降速(GDP增长率预期下调)、转方式(资源利用方式)、调结构(产业结构、利益分配结构)的大背景下,湖北的“跨越式发展”不能是传统范式的发展:既不能是对相对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被动承接式发展、也不能是对相对发达地区过去发展模式的复制式发展,而必须是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约束条件下,基于发展范式创新的可持续发展。就“五个统筹”布局的国家战略而言,湖北的发展应是以突出“两型社会”特征为基础的“跨越”,而是否能够可持续深入推进“两型社会”发展实践,应是湖北“跨越式发展”范式的核心要义。

二、全球价值的“金融内生”循环经济新范式

(一)金融“脱耦”限制了实体循环经济发展空间 传统循环经济理论,视角集中于实体经济物质循环,虽然可以在物质循环载体上讨论价值循环与信息循环(罗丽艳,2005),但属于虚拟经济范畴的金融运行却在理论和实际运行机制上,外生于循环经济系统。而在金融运行核心化的现代经济中,这意味着将不存在由循环经济理论指导的、以新增长范式姿态出现、以循环经济革命及循环经济产业发展为核心绿色生态经济革命。从“两型社会”建设的实践看,一方面,由于与金融 “脱耦”局限了应用领域,使得循环经济难以成为整体经济系统的生态增长范式,无法满足以“两型社会”循环经济发展,带动综合配套改革成功的国家战略目标;另一方面,传统循环经济本身在“两型建设”中的发展势头,也因主要依赖财政渠道的计划资金支持,而来自更加市场化渠道的“金融支持”,虽然在政策的一再支持鼓励下,却因缺乏融入循环经济运行的内生动力,使得抑制实体循环经济发展的“金融瓶颈”难以消除。因此,如果没有循环经济理论的更新,就难以为金融与实体循环经济的“耦合”提供理论支持,而“纲要”关于十二·五时期“引导投资…向生态环保、资源节约等领域倾斜”,“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财税金融等政策支持”的规划,其效能未免存疑。

(二)范式变革是全球经济金融格局重构的核心 所谓全球经济金融格局、金融规则重构,全球金融危机无疑是最大诱因。而如能从“过度金融化”角度剖析危机的策源,也就可以从金融危机与“低碳经济”、“绿色经济”、“低碳金融”之兴起,察觉国际金融着眼于“绿色产业革命”的竞争,正始于金融资本在实体循环经济领域的布局。一个金融与实体循环经济深入融合(耦合)的时代正不可阻挡的到来。为了讨论作为“跨越式发展”核心的“两型建设”范式,本文提出了一个“范式形成模型”,如图(1)。由于金融危机所带来的金融可持续竞争力重构的压力,以美国为代表的强势金融资本,借传统增长方式所带来的环境压力,借“生态责任”之名,力求主导“绿色经济”、“低碳经济”思想的话语权,主要从提前布局“绿色循环经济产业革命”的角度,推动全球经济增长结构与范式转变,从而实现以话语权、资本、技术优势主控全球经济金融新格局的战略转移。由于这是出于长期利益的战略安排,因此足以逐渐克服制约金融资本内生融入循环经济的障碍,虽然金融资本从来不会真正从“生态责任”出发、推动金融与实体循环经济的耦合,但受长期竞争优势的利益驱动,属于“金融与实体循环经济协同优化耦合”的新增长范式的时代将不可避免的到来。对我国而言,如果在思想、行为、范式形成方面,不能摆脱被动反应路径,势必在以范式变革为核心的全球经济金融格局变迁中丧失先机,面临长期的不利竞争格局。因此,有必要调整生态利益分配的政策组合、主动树立包括金融系统在内的整体经济系统“生态责任”意识,谋取“绿色经济”话语权,充分利用循环经济起步低,应用空间大的“后发优势”,明确“金融与实体循环经济协同优化耦合”为“两型社会”的建设范式,切实推金融与实体循环经济耦合的理论研究与实践。而承载这一国家战略的最合适地区,莫过于已开展“两型建设”综合改革试验有年、正谋划“十二五”跨越发展的湖北。金融与实体循环经济系统的协同优化耦合,是“两型社会”建设的理想范式,在2012年初露端倪的“中三角合作平台”,包含了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两个国家“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以及鄱阳湖生态经济圈,是该范式最佳的功能辐射平台。系统学超循环理论,对于研究金融与实体循环经济这两个复杂的非线性系统的相互耦合行为,是最恰当的理论研究平台。

实体经济金融化篇2

本文主要是结合相关经济学的各种基本理论知识,以及目前我国实体经济的实际发展形势,对金融虚拟化和我国实体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详细地分析,使人们对其的了解更加明确,同时也更加深入,从而实现金融虚拟化和实体经济实际发展之间的有效结合,进一步推动金融虚拟化的发展进程。

关键词:

金融虚拟化;实体经济发展;关系

我们都知道,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金融虚拟化和实体经济都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活动至关重要的两个部分,其中,实体经济能够通过实体物质的转换,为我国社会提供实质性的收益,而虚拟经济是在金融虚拟化的基础上,通过虚拟的资本运作手段来对未来的资本价值进行获取并使之增值的经济活动。这对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际发展进程的决定性作用不仅不可小觑而且意义深远。因此,我们必须明确和深入了解金融虚拟化和实体经济实际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结合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关于经济的各种相关理论知识和各种基本观点,根据现如今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现状以及基本国情,并拿出相应的、切实有效的措施来对其进行正确、妥善的处理,在促进我国工业化发展进程的同时,加快我国经济的发展步伐。

1金融虚拟化的定义

虚拟化经营的发展观点是由肯尼斯•普瑞斯等学者所提出的“虚拟企业”概念引申而来的。然而,金融的虚拟化也可以看作经济的虚拟化,这些都是相对实体经济而言的,经济虚拟化发展的必然产物就是虚拟经济(FictitiousEconomy)的实现。金融虚拟化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最终结果,它贯穿于社会实体经济发展的始终,服务于其发展。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金融虚拟化的规模已经远远超过了实体经济,其实力也可以使其独立于市场经济之中。和实体经济的定义相比,金融虚拟化的流动性、风险性和投机性都比较高,其不稳定性也比较大。

2我国实体经济的实际发展形势

目前,我国许多国有大中型企业在建立和完善其现代化企业制度等方面的改革工作有了质的飞跃,主要表现在我国的许多重点企业都对其公司制度进行了有效的改革,使得企业亏损的现状得以扭转,并且有着十分显著的成效,实现了其企业改革和发展的目标。在公有制市场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的同时,私营经济和个体经济也随之较快地发展。市场运营体系的建设、改进和完善进程日益加快,使市场得到了迅速发展,明显地增强了市场在资源配置过程中的巨大作用。财税体制的建立、改进和完善,使金融体制改革的步伐日益加快。城镇住房制度的改革、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和政府机构的改革也取得了重大的飞跃。我国对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体系也日益健全,这就是我国实体经济目前的实际发展形势。

3实现金融虚拟化在实体经济实际发展的相互关系

3.1实体经济是实现金融虚拟化的基本条件我国社会的实体经济主要是指股份制企业所发行的股票和债券等有价证券,因此,实体经济是实现金融虚拟化的基本条件,没有实体的经济就没有虚拟的资本,也就不可能实现金融的虚拟化。

3.2实体经济的运行是金融虚拟化利润和价值的实现途径实现金融虚拟化的目的是实现其利润的最大化以及体现其创造价值,然而,我们必须通过实体经济的运行来实现其利润和价值。

3.3实体经济的发展规模实体经济的发展规模及其对社会实际资本的需求量影响着实现金融虚拟化的进程,它决定着金融虚拟化的发展规模,限制和制约着其发展。

4实现金融虚拟化对我国社会主义实体经济实际发展的重要作用

近年来,我国的实体经济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在的经济是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互相混合的必然产物,这也使得我国金融虚拟化的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金融虚拟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实现金融的虚拟化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和必要性。

4.1金融虚拟化的实现能够使我国的社会经济资源配置得到进一步优化虚拟资本(例如股票和有价证券等)具有较高的流动性,是金融虚拟化衍生的重要工具之一。金融虚拟化的实现能够使我国的社会经济资源配置得到进一步优化,因此,我们要通过灵活运用现代先进的信息通讯技术来对各种资本进行引导,使得效益较低的企业和地区转化为效益较高的企业和地区,最终实现社会资源的最大效益,因此,我们应该尽可能地促进金融的虚拟化进程,对我国的社会资源进行积极有序地引导,使我国的社会经济资源得到高效的利用。

4.2金融虚拟化的实现能够使我国的国有经济布局得到战略性的调整实体经济的各方面成本都比较高,其流动性也比较低。金融虚拟化的实现能够使我国的国有经济布局得到战略性的调整,因此,我们必须加快金融虚拟化的进程,将实体经济转化为虚拟的金融形势,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实现对我国国有经济布局的结构性的进一步调整,并且使之符合我国经济战略发展的要求。

4.3金融虚拟化的实现能够有效地促进我国国有企业体制等各方面的改革和深化金融虚拟化的实现能够有效地促进我国国有企业体制等各方面的改革和深化,因为这些改革需要我国资本市场的大力支持,对国有企业进行有效的改革并对其进行深化,实现金融进一步虚拟化的必要条件。

4.4提高金融的虚拟化水平对民间投资的启动具有促进作用目前,我国民间投资的启动仍然受到很多因素的限制,例如储蓄转向投资的渠道不够顺畅和投资产品单一等,导致其启动进程停滞不前。因此,我们必须提高金融的虚拟化水平,促进实体经济资产的证券化,使消费信贷业的进步和发展得到促进,使银行贷款的各种风险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降低,最终促进各种金融资产品种的多元化发展和创新。

5金融虚拟化的实现和实体经济实际发展关系的正确处理方法

5.1为金融虚拟化的实现创造健康良好的基础环境为金融虚拟化的实现创造健康良好的基础环境,首先,我们要建立、改进和完善我国社会的各种信用制度;其次,我们还要做好各国有企业的转型工作和利润控制工作,为金融虚拟化创造健康、良好且轻松的基础环境,加快对企业机制的转换速度并且加大对其行为方式的调整力度,使企业的各种行为得到相应的规范和约束,避免出现金融虚拟化背景下的金融投机行为和经济欺诈行为。此外,我们还要对社会各个保障体系进行建立、改进和完善,使人们的各项基本权益和经济权益得到切实有效的保障。

5.2对金融虚拟化实现的非劳动性成果给予充分的肯定实现金融的虚拟化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非劳动性的贡献,我们必须对其进行充分的肯定,只有这样,我们才会重视它的重要作用,为促进金融的虚拟化提供至关重要的思想基础。

5.3正视实现金融虚拟化在实体经济实际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实现金融虚拟化在实体经济实际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它们之间既互相促进又互相矛盾,有着辩证统一的关系,因此,我们必须正视实现金融虚拟化在实体经济实际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明确和正确处理其关系,进一步提升金融虚拟化的重要地位,做好社会主义经济的建设工作和改革、完善工作。同时,正确处理金融虚拟化和实体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也是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必然要求,对于这一点,我们必须给予高度重视。

6结语

金融虚拟化的实现在实体经济的实际发展过程中有着不可忽略的作用,其关系密不可分且相辅相成,它们两部分的有效结合,不仅能够加快我国实体经济的实际发展进程,还能有效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步和发展,使我国社会的经济水平和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切实的改善和提高,对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有着不可小觑的促进作用和发展性作用。因此,我们不仅要明确和深入了解金融虚拟化的实现在实体经济实际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还要正视其作用和关系并对其实际关系进行正确的处理。

参考文献

[1]段彦飞.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研究[D].南开大学,2009.

[2]仲崇文.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影响研究[D].吉林大学,2011.

[3]龚颖安.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影响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

[4]王靖婧,白俊鹏.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考略[J].经济研究导刊,2009(24).

[5]季欣.我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

实体经济金融化篇3

历史与现实昭示:金融应当且必须服务于实体经济

周小川行长在《财经》杂志年会的主旨演讲中曾经强调,“实体经济不仅包括实物,不能只强调物质的生产,也要包括服务”。作为实体经济的一部分,金融业在发展过程中,要始终坚持服务实体经济,避免金融业的自我膨胀和循环,这是历史经验的总结与现实经济发展的需要。

虚拟经济过度膨胀将损害经济社会发展

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导致东南亚各国大批金融机构和企业破产。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进而引发国际金融危机。东南亚金融危机、本次国际金融危机以及欧债危机产生的原因比较复杂,国际国内众说纷纭,但是有一点能够达成共识:金融脱离实体经济自我循环、过度发展和膨胀。

以金融创新为核心的虚拟经济近年来持续加速,虚拟经济占GDP的比例远远大于实体经济,资金的运作越来越脱离实体经济的运行。全球外汇交易量每天在两万亿美元左右,其中98.5%的交易没有任何贸易背景和生产背景,交易纯粹是为了资金流通、盈利或风险规避。这使得金融风险发生的概率大大提高,任何实体经济的不利变化都可能使资金交易方式、方向以及规模发生大幅逆转,并可能通过金融市场交易传递到其他经济实体。在这样一个全球宏观背景下,金融部门一定要认真汲取国际金融危机的历史教训,增强危机意识和忧患意识,始终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不动摇。

我国经济发展状况要求金融必须坚持服务实体经济的原则

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以制造业为核心的实体经济仍然是我国经济的主体,重点发展实体经济符合我国产业发展阶段的客观要求。而且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产业结构层次较低、资源和环境压力加大、中小微企业融资难等问题是不争的事实。要提升产业结构层次,缓解日益加大的资源和环境压力,必须走自主创新之路。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就是要加大对企业自主创新的支持力度,解决企业在基础研究、技术开发及设备更新改造等方面的资金缺口。同时,目前中小企业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小企业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60%左右,缴税额为国家税收总额的50%左右,提供了近80%的城镇就业岗位。而中小企业获得的金融支持与其对经济的贡献度不相匹配,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一直困扰着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就是要改变服务大企业、大项目的惯性思维,主动帮扶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题,同舟共济、共渡难关。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是金融业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

实体经济为金融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载体和创新空间。199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卢卡斯认为:金融业的发展,实际上是跟随实体经济需求的引导,当实体经济有需求时,金融业就自然而然发展起来。当前,在以客户为中心的需求导向型金融竞争中,随着实体经济的发展,企业和个人避险、套利、融资、支付等方面的金融服务需求层次不断提高,促使金融机构开发和创新了种类繁多的避险型、收益型、融资型、支付型等金融工具,客观上有助于增强金融业创新水平和区域金融竞争力,促进金融业转型升级。

同时,实体经济是金融业存在的依托和利润源泉,金融业利润的最终来源是实体经济,其本质是对实体经济剩余价值的分割。当前,我国金融业比较容易获取利润,主要得益于近年来我国经济的良好发展态势。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金融业单纯为了追求利润,偏离服务实体经济这一本质要求,无疑是对实体经济的掠夺,这样的金融发展和金融利润是不可持续的。

宁波实体经济发展及与金融匹配情况分析

一个经济体的禀赋及其结构在每一个特定的发展水平是给定的,并随发展水平不同而不同,其最优产业结构也会随发展水平的变化而变化,每个特定的产业结构都需要与之相适应的金融基础设施来尽可能降低运行和交易费用。宁波作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金融发展具有一定的先行性和典型性,有些现象可能先于全国其他地区出现,有些可能具有特色性,但其方法论和实践性上都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宁波正面临着产业转型升级的“双重考验”

近年来,宁波的综合实力、城市竞争力等在全国城市中排位有所下降,与先进城市、标杆城市的差距有所拉大。2011年,宁波市完成工业总产值15389.9亿元、工业增加值2831.7亿元,相当于深圳、苏州2006年的水平,无锡2010年的水平;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3996.7亿元,相当于深圳的1/3,苏州的2/5,无锡的3/4。从产业转型升级情况看,正面临着两方面的考验:淘汰落后产能和发展新兴产业。

实体经济金融化篇4

一是以专项企业债券形式,实现重点领域“点对点”融资支持

企业债券的最大特点是募集资金指定项目用途,能够为项目建设提供“点对点”融资支持。2015年以来,国家发展改革委陆续出台了城市停车场建设、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养老产业、双创孵化、配电网改造、绿色债券等七个专项债券发行指引,这些专项债券是在企业债券制度框架内“量身定制”的债券品种,主要是针对相关行业和产业发展特点,统筹各项债券支持措施,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相关领域并发挥示范效应。2016年,上述专项债券核准规模达到1115.1亿元,其中城市停车场建设专项债券495.2亿元,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专项债券248.8亿元,有力支持了相关重点领域、重点项目的建设。此外,为积极支持企业降低杠杆率,有效防范和化解债务风险,助推经济转型升级和优化布局,国家发展改革委于2016年率先推出了市场化银行债权转股权专项债券品种,支持符合条件的实施机构发行专项用于市场化债转股的企业债券,债券资金与债转股项目直接挂钩,解决债转股实施机构的融资难题。

二是开展融资政策巡讲,打通服务实体经济的“最后一公里”

为更好地推动融资政策落地见效,国家发展改革委于2016年11月启动全国发展改革系统融资政策巡讲,巡讲专家包括研究机构、企业债券技术评估机构、证券公司负责人等,巡讲内容既包括企业债券的政策解读,也包括债券的实务操作和典型案例,巡讲对象为地方各级发展改革部门分管融资工作的负责人,相关部门以及地方企业有关负责人。截至2016年底,巡讲已覆盖17个省区市,预计今年上半年将完成全国所有省区市的巡讲工作。此次巡讲活动参与度高,覆盖面广,各地高度重视,平均每场参加人员超过300人,巡讲过程中还进行了充分的沟通交流和政策答疑,受到了各方尤其是债券发行人的高度关注和好评,成效显著,影响深远。

三是简化申报审核流程,主动探索向企业债券发行注册管理制过渡

目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对企业债券的受理和业务接待全部在政务服务大厅进行,实行阳光审批,并在60个工作日内按时办结。为落实“十三五”规划纲要中“完善债券发行注册制”的要求,国家发展改革委积极探索企业债券由核准制向注册管理制过渡的有效途径,将企业债券审核中的合规性审核、财务指标审核等技术评估工作委托中央结算公司和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两家技术评估机构负责,建立了完善的技术评估规则,国家发展改革委则集中精力负责品种创新、准入和信息披露相关规则的制定。

四是加快信用体系建设,创新企业债券事中事后信用监管方式

2016年,国家发展改革委持续推进企业债券信用体系建设。一是开发完成了企业债券信用档案信息系统并上线运行,整理了相关机构的基础档案资料和债券业务数据。二是开展了企业债券主承销商和信用评级机构信用评价工作,通过案例评价、社会信用评价、主管部门评价、发行人评价、技术评估和登记托管机构评价、市场机构评价、专家评价等多个评价维度,对主承销商和信用评级机构在债券承销、发行和存续期管理行为进行全面评估,评价结果向社会公开,并纳入企业债券信用档案,以督促相关机构进一步提升服务质量。

五是加强企业债券风险防范和处置,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实体经济金融化篇5

【关键词】经济金融化 经济结构调整 发展

一、经济金融化概述

(一)含义

经济金融化指的就是在进行经济活动的过程中使用的有效工具,借助这种金融工具使国民生产总值与经济总值之间的比值逐渐提高的一种趋势。经济金融化程度和国民生产总值、经济总值之间的比值成正相关的关系,金融化程度越高,两者的比值就越大,金融化程度越低,两者的比值就越小。

经济金融化现象

经济和金融之间是相互融合、相互影响的关系,二者在经济环境良好的情况下可以逐渐融合成一个整体,因此,人们称我国当前的市场经济为金融经济。

社会经济关系逐渐显现出金融关系化的特点。社会经济金融关系程度越高,所使用的金融手段就越多样。当前的经济金融关系主要有股利关系、股权关系、债务关系、债权关系等,在经济关系逐渐呈现出金融关系化特点的过程中,金融关系的表现形式会越来越丰富。

在经济金融化的过程中出现了金融倾斜,这主要是由于直接金融与间接金融之间发展不协调形成的,二者之间的不平衡发展,造成了经济发展地位的失衡,其实质是金融较大幅度倾斜于间接金融,社会经济活动以间接金融为主要融资方式。金融倾斜的形成不受人为因素的影响,它主要受经济社会发展因素的干扰,例如金融体制、银行制度、货币信用、商品经济等。

(二)经济金融化现状

从理论上划分社会经济可以分为货币经济与实体经济。货币经济向实体经济领域发展可以称为经济货币化的过程。在金融创新挑战货币职能的过程中,用金融总量代替货币总量,产生了研究现代经济运行和金融经济融合程度的经济金融化理念。经济金融化导致经济结构调整上具有较强的不确定性,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货币指标明显超过理论极限值,不符合发达国家的金融实践经验,金融相关率无法准确反映我国金融经济的现状。同时在经济结构上,尽管金融资产总量发展较快,但是经济结构调整发展缓慢,有时甚至会出现股票流通值下降、金融资产回升的现象,因此,经济金融化对经济结构调整的稳定性具有重要影响。

二、经济金融化与经济结构调整的影响

世界各国经济在全球化、现代化与工业化的进程中显示出的经济金融化特点,不仅代表着金融的发展,同时还显示着经济结构调整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正相关的关系,使金融发展与改革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普遍支持。但是由于经济金融化的影响是经济结构调整本身存在着不确定性,因此,在经济金融化中仍存在着矛盾,最主要的矛盾就是实体经济与金融经济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矛盾。

经济金融化可以改变实体经济与金融经济之间的对比关系,进而影响到经济结构调整。以中国为例,在总量上,货币经济指标持续走高超出发达国家金融实践经验数值,不符合我国金融发展现状,同时金融结构发展缓慢且不稳定。总结性的讲,实体经济结构与金融经济结构之间的互动及匹配严重不协调,一方面金融结构的优化落后于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另一方面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民营企业在金融资源的获取上明显不成比例。因此,经济金融化仅是一种发展趋势,是对特定阶段经济发展状况的概括与总结,从本质上说,发展经济金融化、实现金融化目标的过程比结果更为重要。我国经济金融化处于起始阶段,从发展的角度看,需要加快经济金融化进程,将提高金融经济的运行效率与运行质量、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作为经济金融化发展的重要目标。

三、经济金融化影响下的经济结构调整形式

(一)金融效率、金融渗透与产业结构升级

金融渗透指的是金融活动在拓展广度与深度上发挥金融资源主导作用的客观过程,同时也是经济金融化过程中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金融渗透程度指的是金融经济中的微观经济主体在总体中所占比重,金融渗透程度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变化而提高,因此具有加快经济发展速度的特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主要是:实现第一、二产业的内部升级,提高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比重;加快生产要素向二、三产业流动,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提高服务行业的比重。

如果不在金融渗透过程中使用金融机构与金融工具,那么低次产业的金融渗透会明显低于高次产业。安全性高、盈利性强、发展前景好的产业,金融渗透能力较好。此外,企业区域、企业规模与企业性质的不同会影响金融渗透的程度。

金融效率与金融渗透相辅相成,在实际发展中,如果没有金融渗透作为基础,就无法实现金融效率。同样,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如果缺少金融效率作为支撑,那么金融渗透就可能会对产业结构调整造成不利影响。

(二)民营经济金融化

中国民营经济金融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民营资本逐渐增多、且快速渗透到金融体系中去。二是民营企业资本通过民营金融机构实现了产业与金融之间的融合。民营资本进入金融领域,金融投资获取高额利润、回避政府对民营资本投向等原因上可以看出,民营产业有向金融寻求合作的趋势。

民营部门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它向金融领域发展,意味着民营产业内部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改变了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差值。随着金融成分在民营企业中的增多,民营经济产业结构转型不断升级,一方面为金融机构中的资本结构注入新的力量,提高了金融机构的运营效率。另一方面民营资本渗透进金融领域造成金融内部体系结构的改变,为经济金融化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条件。

四、总结

经济金融化是在实体经济渗透到金融领域中不断发展实现的,同时反过来还会促进金融经济向实体经济的渗透。通过对经济金融化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分析,提高了对经济金融化与产业结构调整之间关系的认识,为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与金融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借鉴依据。

参考文献:

[1]王芳.经济金融化与经济结构调整[J].金融研究,2004,20.

实体经济金融化篇6

一、当代金融领域虚拟经济的发展状况

(一)当代金融领域虚拟经济的主要特征

新世纪以来,金融经济活动在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发生了一些重要的结构性变化,这些变化成为当代金融领域虚拟经济的显着特征:其一,金融证券化趋势迅猛发展。信贷资产证券化不仅增强了银行资产的流动性与安全性,提高了资本充足率,而且为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资金来源,同时促进了金融领域的创新速度。其二,资本流动趋于全球化。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国际资本的流动速度更快、规模更大、范围更广。

(二)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分离趋势

纸币等货币符号的出现,尤其作为其更高级符号的证券、金融衍生品的出现,使金融经济和实体经济之间的对应关系出现了产生偏离的可能。随着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运行由生产过剩转化为资本过剩,金融工具和产品日益增多,交易方式不断复杂化,电子信息技术发展突飞猛,金融经济活动日益脱离物质产品的生产、交换和消费,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向是金融活动日渐趋于与实体经济活动相分离。

二、金融领域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辩证关系

(一)正确认识金融领域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

金融领域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互为因果的辩证关系。首先,实体经济是金融经济产生和发展的基础。说到底,金融体系的可靠性和稳定性要以相信金融资产最终转化为真实的社会财富为依托,倘若实体经济不再能向整个金融体系提供必需的经济增长水平作为支撑时,那么金融领域虚拟经济体系就有可能产生重大危机。其次,金融领域虚拟经济的发展必须与实体经济的发展水平维持协调关系。

(二)金融领域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促进作用

金融是实体经济运行的剂和催化剂。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金融经济的发展水平将影响一国的资本积累状况、技术创新水平和资源配置效率,从而对实体经济的发展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

(三)金融领域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负面影响

在金融经济和实体经济逐渐日益分离的情况下,投资者的收益预期和市场信心的变化对金融市场的冲击作用也日益巨大;同时国际金融市场的一体化和互动性也不断增强,因此整个经济金融体系会变得愈来愈脆弱,并对现实经济运行带来巨大的冲击。

(四)克服金融领域虚拟经济负面影响的途径

建立良好的资本形成制度,发展金融经济是迈向成熟市场经济的必经之路。但在某些情形下,金融经济的过度膨胀也会对实体经济的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三、合理促进金融领域虚拟经济健康发展

(一)我国金融领域虚拟经济基础薄弱

近年来,我国金融市场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金融领域里的虚拟经济还相对比较落后,尚难充分满足实体经济发展的需要,其滞后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实体经济的成长。具体讲,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金融领域虚拟经济的发展还会面临这样一些制约:一是金融机构的发展还欠均衡,金融领域里的竞争性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官办金融机构的垄断地位在一定程度上还阻碍着金融市场效率的发挥;二是直接融资方式和资本市场的发育仍然不够充分;三是居民金融资产过度集中于储蓄,投资的多样性、多元化依然不够,这可能是因为在普通居民群众看来,缺乏可靠的投资方式;四是金融体系运行存在着较大的风险,银行坏账率高,商业银行还同时面临着“放贷”与“惜贷”的两难选择;五是过度的行政干预不仅制约了金融体系自身的健康发展,还导致了金融资源在实体经济部门分配的扭曲,使经济增长受到了阻碍。

(二)我国金融领域虚拟经济的发展方向

我国金融领域虚拟经济基本发展方向是要坚持两手抓:一方面继续深化金融改革,促进金融工具多样化和金融机构多元化;另一方面要加强金融风险的监控,防止金融领域虚拟经济的发展出现泡沫和过度投机倾向。首先,要加大金融领域的市场调节力度。在宏观范畴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调控主体独立化;二是调控方式间接化;三是监管手段法制化。在微观范畴要注意的问题有:一是金融机构的分布要走向多元化和竞争化;二是金融机构的管理走向企业化和规范化;三是金融机构的业务运作走向现代化和系统化。其次,要加强金融监控,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一是要尽快建立健全金融法律法规体系;二是金融体系运行要向国际规范靠近,采纳更多的国际准则;三是要按照市场原则完善金融机构退出机制;四是对已有的金融风险需要采取切实的措施予以逐步化解,特别是要采取多种形式妥善处理各大银行累积的不良资产。

实体经济金融化篇7

新时期以来,金融经济的发展已经远远超越实体经济,这种经济格局的变化对世界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巨大影响,主要表现为积极作用与消极作用并存,具体分析如下:

1.积极作用

由于金融经济发展迅速,因此在国民经济领域的位置愈加突出,这也是更多的社会资源向金融经济范围倾斜,在整体经济发展中,金融经济的资源配置、资金盘活作用更加明显,对实体经济的完善和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2.消极作用

如果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发展失衡严重,就是使金融经济失去约束力,甚至出现金融经济妨害实体经济发展的不利局面,同时也会对经济环境造成不良影响。从本质而言,金融经济是为实体经济服务的,但是两者之间关系分离的化,实体经济将会受到严重破坏。因此,两者之间制衡机制的建立就显得尤为必要,必须对两者之间的关系分离进行防范管理。

二、金融经济和实体经济关系变化成因分析

金融经济和实体经济关系的分离,是由于金融经济的快发膨胀造成的,如果这一趋势不加以遏制,必然会造成实体经济发展受到伤害。造成两者之间关系分离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金融资产占比扩大

随着金融资产占比的不断增加,其市场风险也在持续扩大。如果实体经济的发展长期滞后于金融经济,则会造成经济环境失衡。无论从国民经济基础法系还是发展历史分析,实体经济都是国家经济的根本支撑,只有建立了完善的实体经济后,才能为金融经济的发展奠定基础。由此可见,金融经济的发展必须以实体经济为背景,只有实体经济繁荣,才能带来金融经济发展的源动力。在国际贸易中,实体经济进行交易必须有外汇支持,而这正是金融经济的影响范围。金融经济能够在国际交易中发挥中介作用。而金融经济的参与和渗透,必然会带来多种金融风险。在这一因素作用下,金融交易的频度和额度也会超越实体经济,从而造成金融资产占比明显提升。这一现象犹如一把双刃剑,既能够促进市场经济发展,同时也为经济环境带来了新挑战,由于金融经济高度集中,会造成社会经济的损失。

2.制度以及技术因素的影响

金融经济和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制度和技术因素的影响。从制度层面而言,由于金融经济的膨胀,使金融交易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出现投机主义、非理易、盲目交易等行为,这些问题都是因为金融经济约束力下降造成的,制度的缺失使金融经济的发展缺少必要的制约。从技术层面而言,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使金融经济的种类更加丰富,金融交易数量的增加,造成金融资产所占比率不断上升。

3.金融管制缺失造成金融经济自由膨胀加速

实体经济金融化篇8

互联网金融实体经济支撑作用

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及优势

随着金融全球化和综合化发展趋势进一步增强,我国金融业已经进入互联网金融阶段。在这一阶段,互联网用户急剧增多,消费者的网络消费习惯逐渐形成,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而且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在满足实体经济发展、推进我国利率市场化、信息技术革新、普惠金融的发展等方面都发挥着积极作用。

1、交易成本低

传统的金融机构,一般都包含较多的经营网点,拥有专职的人员进行信贷业务。而互联网金融的兴起,节省了传统的金融机构所需要的大量人力、物力等,使其交易成本大幅降低。而且互联网金融弱化了金融的中介作用,在金融监管严格的中国,金融创新显得非常重要。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可以取代传统的融资手段,成为中小企业获取融资和收入的重要来源,降低融资成本。

2、利用大数据控制信用风险

互联网金融的核心是大数据,大数据金融就是将海量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进行收集,通过分析这些海量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将尽可能多的用户信息提供给互联网金融企业。基于互联网大数据搜集与处理分析能力,针对小微企业信用信息、交易记录等材料,进行信用等级评估,由于数据充分,事前风险量化较为准确,可以大幅降低风险。同时利用大数据还可以克服中小企业在融资过程中面临的信息不对称现象,使信息公开化。

3、效率高、覆盖广

互联网金融业务主要由计算机处理,操作流程标准化,客户不需要排队等候,业务处理速度更快,用户体验更好。如阿里小贷依托电商积累的信用数据库,经过数据挖掘和分析,引入风险分析和资信调查模型,商户从申请贷款到发放只需要几秒钟,大大提高信贷效率。而且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客户能够突破时间和地域的约束,在互联网上直接寻找需要的金融资源。金融服务更便捷,客户基础更广泛。此外,互联网金融的客户以小微企业为主,覆盖了部分传统金融业的金融服务盲区,有利于提升资源配置效率,促进实体经济发展。

二、互联网金融与实体经济的结合策略分析

1、不断优化为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环境

良好的金融环境是实体经济稳步推进的重要支撑和保障,创造良好的金融环境不仅是金融良性健康运行的内在需求,也是实体经济稳定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为了让互联网金融更好的服务实体经济,应该对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进行引导和监管,不断优化其服务实体经济的环境。首先,建设良好的法律制度环境,建立良好的金融秩序。其次,在我国传统经济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应重点关注互联网金融模式和实体经济的适应性,在政策环境方面应鼓励推动金融结构转换与实体经济相协调。最后,制定科学互联网金融的国家发展战略与产业政策,优化金融市场结构,使其符合经济发展阶段要求,进一步促进金融体系市场化改革与创新发展。

2、引导互联网金融的资金流向实体经济

目前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迅速,但其主要资金流向实体经济的却很少。比如我国小微企业占到经济总量六成以上,吸纳的就业人数占到我国就业总人数的八成,上交利润占我国上交利润总额的四成,然而其获得商业银行贷款却只占总量的两成,融资难问题非常严重。要使互联网金融更好的服务于实体经济,就要合理引导资金流向实体经济,服务实体经济的发展。互联网金融通过与互联网自身的特点相结合,优先考虑实体经济需求,开发出具有针对性的金融产品,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发展和小微型企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持。从而覆盖传统金融业的服务盲区,将有限的资源分配的更加充分、合理。

3、加强对互联网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监管

我国互联网金融尚处于初期发展阶段,技术、平台等还不够成熟,使得互联网金融不仅具有金融机构普遍存在的风险,还具有隐蔽性、突发性、传染性、外溢性等特有的一些风险。在服务实体经济时,一旦发生金融危机,不仅影响金融机构自身,也会迅速影响到其他市场主体。所以,加强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是促进互联网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健康发展的一个基本要求。在保持互联网金融创新活力的基础上,对互联网金融进行适度监管、分类监管、协同监管。同时健全互联网金融的市场准入标准,促进互联网金融的规范有序发展

4、改革完善金融市场体系

对现有的金融体系不断进行改革完善,建立多层次的金融市场体系深化互联网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而建设金融市场体系要牢牢把握市场导向和服务实体经济需求这一根本,首先要保证资金供给,建立多层次的金融市场供给体系。提高金融市场的有效性,提高金融服务能力和金融市场创新,适当弱化传统金融在资金供给方面的支配地位,更多地依靠市场来集聚和配置金融资源,使金融资源能够顺畅地流向实体经济的不同层次,实现金融和实体经济的高效对接,弥补我国金融市场直接融资短板。

三、小结

没有实体经济作为支撑的互联网金融是不能长久的,这样的发展只能是空中楼阁,而金融最重要的功能也是服务实体经济。基于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和实体经济发展困难的现状,互联网金融与实体经济的融合,不仅对提高经济效率,刺激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且有助于实现国家普惠金融的政策,建立完善有效、全方位地为社会所有阶层和群体提供服务的金融体系。我们要时刻关注互联网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发展,解决在此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促进经济发展。参考文献:

[1]谢平,邹传伟.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J].金融研究,2012.

推荐期刊
  • 媒体时代
    刊号:42-1811/G2
    级别:省级期刊
  • 视听
    刊号:45-1342/G2
    级别:省级期刊
  • 城市问题
    刊号:11-1119/C
    级别:CSSCI南大期刊
  • 体育世界
    刊号:61-1019/G8
    级别:省级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