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计算机与科学技术学科评估8篇

时间:2023-08-14 09:25:26

计算机与科学技术学科评估

计算机与科学技术学科评估篇1

关键词 计算机应用;科学管理;安全维护

中图分类号 TP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5)137-0087-01

0 引言

随着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计算机应用已经渗透到科教、军事、工作、经济、生活等诸多领域,甚至衣食住行都离不开计算机应用。随着互联网络的规模和结构日益庞杂,入侵者大量使用各种新型攻击手段来冲击着计算机应用安全,脆弱的计算机信息系统正面临着日益严重的安全威胁和风险,因此,加强计算机应用中的科学管理和安全维护就显得尤为重要。

1 计算机应用安全的定义及评估标准

1.1 计算机应用安全的定义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在很多领域都广泛应用计算机。但计算机应用自身具有较大的脆弱性,这样就必然会有许多安全风险。计算机应用安全是指不会由于恶意或者无意的原因而让计算机网络系统中的程序、数据、硬件等遭到泄露、篡改、破坏,或者出现非授权的访问或使用,以便能够让计算机网络系统可以实现可持续性运行,进而对黑客的攻击进行有效地防御。基于用户的角度而言,他们希望在网络上传输个人信息时可以得到有效的保护,避免出现冒充、篡改、窃听等问题。基于国家机密部门的角度而言,他们希望能够避免机密信息外泄,同时将一些对社会有害、非法的信息进行过滤,进而尽量减少或者消除其对国家和社会的危害,由此可见,网络安全既涉及管理方面,又涉及技术方面,二者缺一不可、相互补充。

1.2 计算机应用安全评估标准

1.2.1 美国国防部的 TCSEC

美国国防部在1983 年首次公布了《可信计算机系统评估规则》,简称 TCSEC。TCSEC主要用于评估操作系统,这也是全世界第一个安全评估标准,TCSEC第二版在1985 年被公布。目前美国军方和政府都已经不再开展TCSEC的研究工作,转而采用国际通用准则 CC ISO/IEC15408-1999。

1.2.2 欧共体委员会的 ITSEC

荷兰、英国、德国、法国等欧洲国家在1991 年统一制定了ITSEC(《信息技术安全评估准则》),ITSEC的目标在于成为欧洲国家网络安全评估的一致性基准,直到被 CC 所取代。虽然ITSEC的可操作性不强,抽象性强,只是一种标准框架,但它分别基于产品的角度和系统的角度来对安全评估准则进行制定。

1.2.3 信息安全管理标准 BS 7799

BSI(英国标准协会)在1995 年 2月首次公布了BS 7799,目前已经成为国际社会所公认的一种安全评估权威标准。与此同时,2000 年 12 月,BS7799-1:1999(BS 7799 的第一部分)被接纳为国际标准(ISO/IEC17799:2000)

1.2.4 国际通用准则 CC ISO/IEC15408-1999

欧盟与美国、加拿大等国合作开发了国际通用准则 CC,它目前取代了ITSEC(欧共体委员会制定)、CTCPEC(加拿大系统安全中心制定)、TCSEC(美国国防部制定)。ISO在1999 年正式将CC批准为国际标准 CC ISO/IEC15408-1999,并公布执行。

1.2.5 中国安全评估标准

中国是在最近十来年才开始制定网络安全评估标准,目前主要有GB/T18336-2001《信息技术安全性评估准则》和GB17859-1999等标准。

1)GB17859-1999《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等级划分规则》。

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在1999 年 9 月了GB17859-1999,它是一种基础性标准,建立在实施安全等级管理、安全等级保护制度之上。它有三个主要用途,第一,为系统的安全管理和安全建设提供切实有效的技术指导;第二,为执法部门检查和制订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规则提供可靠的依据;第三,为研制安全产品提供技术支持。 GB17859-1999将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等价划分为五个等级,通过描述安全要素需求来开展。

2)GB/T18336-2001《信息技术安全性评估准则》。

我国一直比较关心CC的发展情况,并展开了大量的相关研究,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在2001年3月8日在参考CC标准的基础之上正式公布了GB/T18336-2001《信息技术安全性评估准则》。

2 计算机应用中的科学管理和安全维护措施

2.1 大力开展计算机应用安全检查

网络管理部门应该定期针对网络信息安全情况进行一次全面检查,通过对网络设备运行情况、网络专线线路连接情况、重要数据的备份情况以及网络维护人员日常对网络及设备管理维护情况的检查,找出薄弱环节和安全隐患,规范信息安全管理。

2.2 建立网络信息安全管理责任制

应该明确主要领导是网络信息安全第一责任人,制定专人负责单位计算机应用的安全管理维护工作。同时,为了能够确保单位网络安全、稳定并持续运行,严防黑客攻击。还可以聘请专业网站安全测试机构来对计算机网络安全进行安全测试,通过工具扫描、渗透测试,检测网站安全的有效性,发现系统的漏洞或弱点,及时发现问题,进而有针对性的采取有效的防御措施,对网络、服务器进行全面安全加固。提高网站防篡改、防病毒、防攻击、防瘫痪、防泄密能力。此外,对现有的计算机管理及安全维护制度进行细致梳理,及时对不符合实际需求的制度进行修订完善,形成长效安全机制,确保安全管理不留死角。

2.3 开展信息安全检查,严控安全风险

一是对单位内各个计算机、服务器杀毒软件安装使用情况进行检查,要求及时更新病毒库,并定期全盘查杀病毒;二是对各部门网络使用情况进行检查,杜绝统计专网与互联网混用的情况发生;三是对各部门计算机安装安全管理软件情况及客户端接入策略进行检查,要求所有接入统计专网的计算机、服务器必须安装此客户端软件,对接入计算机进行严格管理。四是对各项应用系统备份情况进行检查,确保发生问题时,能够第一时间进行系统恢复,不影响统计业务工作。

3 结论

总之,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网络的应用日益增多,计算机网络安全也就显得尤为突出,务必要进一步加强计算机应用中的科学管理和安全维护,确保计算机应用安全、可靠。

参考文献

[1]李捷,温聪源.基于RSA公钥体制的数字签名技术在电子商务中的应用[J].内江科技,2006(4):109-113.

[2]黄滔.数字签名技术在校园网办公自动化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25):109-113.

[3]赵红言,许柯,许杰,赵绪民.计算机网络安全及防范技术[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1(S2):178-182.

计算机与科学技术学科评估篇2

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估信息化的现状

近年来,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估工作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特别是教育部及各省市教育主管部门相继颁发了关于新课程改革及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估的文件后,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估工作已成为各级教育部门的重要工作之一。然而,由于教学质量动态监测与教学评估需要大量的测量与评估数据支撑,人工操作的方式显然难以满足其在数据采集、统计分析、跟踪监测和教学评估等方面的要求,再加上原有教育体制的局限及信息技术在这一领域应用的相对滞后,致使大部分地区的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估工作至今仍处在起步阶段。即使是广东、江苏、上海、山东等经济发达地区,其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估工作也是近两三年伴随着计算机网上阅卷系统、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估系统的诞生才得以真正启动的。值得欣慰的是,上述地区的发展速度相当之快,投入到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估信息化方面的资金增幅每年都在300%以上,部分地市、县(区)的“中小学教学质量监测体系”也相继建立了起来。

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估信息化的必要性

严格说来,教育质量包括教育课程质量、教育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等内容,其中涉及众多的因素。要实现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除在教育过程中注重抓好课程质量、教学质量及学生心理健康等工作外,还必须建立起一套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测体系,通过对教育过程的质量测量、分析评价等手段才能得以较好地实现。

然而,构建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测体系,一方面,需要大量能真实反映学生受教育情况的监测数据;另一方面,还需要能够对学生学业质量及综合素质进行科学评价的平台。无论哪一方面都需要进行大量的数据采集、统计分析、跟踪监测与教学评估等工作。由于其中涉及的数据处理相当庞大而复杂,因而人工操作方式根本无法实现,必须借助具有强大的数据处理与分析能力的计算机信息技术才能更好地完成。

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估信息化的可行性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其在社会各领域应用的不断普及,教育信息化发展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特别是伴随着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成熟而诞生的计算机网上阅卷系统,其强大的数据采集、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功能,不但为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估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来源,而且也奠定了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估信息化的技术基础。

计算机网上阅卷系统不但可实现对考试成绩及评价数据的自动采集与统计,而且还可实现对科目、题目、小题(知识点)得分情况的详细分析,如果再结合它对命题质量(如难度、信度、区分度、效度等指标)的分析功能,要实现对教学质量科学、全面的评价将变得比较简单、容易。

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估信息化的主要环节

从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估的实际需要、工作流程及基本原理上看,其信息化主要包括:数据采集、统计分析、跟踪监测与教学评估等四个环节(如下图)。

1.数据采集信息化

所谓数据采集信息化是指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估所需的各种原始数据采集的自动化。由于实现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估所需采集的数据量巨大,依靠传统的人工数据采集方式不可避免会存在数据量不足、数据不准确或采集不及时等问题。利用计算机网上阅卷系统进行数据采集,由于其具有客观题自动阅卷功能,不但可实现各类考试的客观题成绩数据自动采集,而且还能实现各种测评及调查数据的自动处理。其网上评卷功能则较好地解决了主观题成绩数据采集的问题,因而教师的评卷工作将变得非常简单,而且也最大限度地保证了数据采集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2.统计分析信息化

统计分析信息化所要解决的是考试成绩数据处理及教学测评数据统计分析的自动化问题。因为数据采集完成后,如果不对采集来的数据作进一步的挖掘分析,那么它只能是一些孤立的数据。我们只有把这些数据按照教育测量理论关联起来,并用于教学质量的分析与评价,其作用才能得到发挥,也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从不同学科、不同维度去分析和评价学生的学业成绩及综合素质,及时、准确地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对于具有强大数据处理与分析能力的计算机信息技术而言,要实现统计分析的信息化,我们只要按照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估的实际需求设计相应的计算机系统即可。

3.跟踪监测信息化

所谓跟踪监测信息化实际上就是通过计算机信息技术实现对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估数据的动态监测。因为教育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随着教育的内容、对象、教师及条件等因素的变化,教学质量在不同的时期也会有不同的表现。为了全面、及时、准确地把握教学质量,我们必须把历次的考试成绩、测评数据及其统计分析结果放在同一平台上分析和比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以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教育过程的变化,满足教育发展性评估的要求。

跟踪监测过程的信息化主要涉及对跟踪监测数据的加工与处理问题,因此,只要跟踪监测内容及方法一旦确定,再按照跟踪监测的需求设计相应系统或功能模块即可实现。例如,通过数学建模,把教育过程中各种研究对象多维地展现于监测体系中,并使之不断得到更新和补充,以达到动态反映各类监测对象及监测内容变化的目的。

4.教学评估信息化

“评估”所固有的特性决定了教育评估必然受到诸多主观因素的影响,一般而言难以建立一套标准的体系,尤其是以不同方式、不同途径获取的评估数据,我们不能简单地应用于具体的评估工作,需要按照一定流程、法则及方法进行加工和处理,以使评估结果更好地反映教育的真实情况,达到教学评估的目的。

计算机与科学技术学科评估篇3

在信息技术不断推广的新形势下,计算机网络的应用范围变得越来越广,需要加强计算机网络攻击效果评估技术的研发,才能有效保障计算机网络的运行安全。本文就计算机网络攻击效果评估的相关内容进行阐述,对计算机网络攻击效果评估技术进行合理分析,以有效提高计算机网络的反攻击能力。

关键词:

计算机网络;攻击效果;评估技术

一、计算机网络攻击效果评估的相关内容

(一)评估准则。在计算机网络攻击效果评估中,评估准则是重要基础组成部分之一,如果想要对计算机网络资源、攻击方案、攻击策略等进行准确评估,则必须严格按照评估准则执行,才能真正提高计算机网络攻击效果评估的可靠性和准确性。目前,计算机网络攻击的方法和形式有很多种,有着较强复杂性和多样性,因此,计算机网络攻击效果评估准则也有着极大多样性。根据计算机网络攻击的目标和方式来看,主要是通过修改、控制和破坏等形式对军队、政府、学校和企业等的信息、资料进行窃取、利用和篡改等。因此,在建立计算机网络攻击效果评估体系时,需要根据攻击目标、攻击方式等制定多重标准,才能更好的满足评估工作的相关要求,最终保障计算机网络攻击效果评估结果的公正性、客观性和准确性等。

(二)评估攻击方案。一般情况下,计算机网络攻击正式开始前,需要制定合适的攻击方案,并对攻击结果进行科学预测和分析,才能确保攻击效果与预期成果相符。目前,攻击方案的效果分析是从攻击能力、成功率、隐蔽性等几个方面进行的[1],其中,成功率会受到网络情况、扫描结果、流量情况等的影响,而隐蔽性会受到检测、系统管理人员操作、攻击手段等的影响。因此,计算机网络攻击过程有着较大随意性,攻击结果通常是无法准确估量,在结合数学模型进行预测和模拟的情况下,可以获得一个与攻击结果比较接近的数学期望值,是提高计算机网络攻击效果评估可靠性的重要途径。

(三)评估攻击策略。通常攻击策略的制定是根据每个节点的情况来确定的,以形成一个整体性的攻击策略。一般在进行攻击策略的应用前,需要对风险、收益等进行科学计算,才能避免实际操作过程出现意外情况,从而保障攻击操作的持续性。因此,在实际进行计算机网络攻击效果评估时,攻击策略的评估是先从第一步开始,接着根据第一步的情况对第二部的攻击效果进行预测,以在严格按照攻击策略执行的情况下,实现攻击效果的及时测量与评估。

二、计算机网络攻击效果评估技术的分析

(一)网络信息熵方面。在实际进行计算机网络攻击效果评估时,充分利用网络信息熵这个攻击效果评估技术,对网络当前的运行情况进行分析,是比较常见的方法之一。例如:在对计算机网络的安全性进行评估时,需要对计算机网络的可靠性、完整性等进行全面考虑,才能在将他们看作度量标准的前提下,衡量出攻击前后的差异,从而实现计算机网络攻击效果的准确评估。

(二)系统安全层次方面。根据计算机网络的性质和特点来看,从系统安全层次进行计算机网络攻击效果评估,可以对计算机每个层次的安全特征进行准确反映,从而体现计算机网络当前的运行情况[2]。目前,系统安全层次主要包括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在将安全准则、标准等细化的情况下,整个计算机网络的安全特征数据可以变得更加精确,以在评估计算机网络综合能力的基础上,实现计算机网络攻击效果的准确评估。如果整体评分比较小,则表明计算机网络的安全性能较低;反之,则表明系统受到的攻击性较弱,不会造成较大影响。

(三)合理利用指标方面。在建立数学模型的情况下,通过合理利用各种指标来进行计算机网络攻击效果评估,可以更快、更有效地判断计算机网络的运行安全性,从而采取有效的反攻击措施。例如:在计算机网络的某个节点受到攻击时,应对节点的路径、时效性等进行准确计算,才能避免整个网络信息出现较大延迟性,从而保证计算机网络的整体性能。

三、结束语

总之,不管在什么样的效果评估系统中,都需要制定一个标准来执行相关操作,才能确保效果评估结果的可靠性、科学性和准确性。因此,对计算机网络攻击效果评估技术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并严格按照效果评估标准来完成相关检查,对于提高计算机网络的运行安全性、稳定性等有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郭彬.一种基于网络熵的计算机网络攻击效果定量评估方法[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4,01:153-154.

计算机与科学技术学科评估篇4

关键词:新产品;设计方案;模型研究

1.引言

新产品的竞争已经成为激烈的全球竞争环境下同类企业之间的竞争焦点,新产品开发是企业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中获得竞争优势的保障。然而,新产品开发过程涉及企业内部和外部环境分析,包括市场的调研、产品研发、产品设计、产品制造、产品销售与产品服务等一系列活动,是一项复杂而庞大的工程,其投资金额大、风险大、周期长,几乎每一个企业都曾有过开发失败的经验。为了提高新产品开发的成功率,在新产品开发前对新产品设计方案进行科学择优,选出最具盈利性的新产品设计方案是很有必要的。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基于计算机的信息处理技术的快速发展,在制定决策时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辅助决策者对新产品设计方案进行择优已经越来越受欢迎。目前,利用计算机技术辅助决策者对新产品设计方案进行择优的模型很多,但各有优缺点,故研究能更好、更便捷地使用计算机技术辅助决策者对新产品设计方案进行择优的模型极具理论与实践意义的。

2.研究现状

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国外学者已经开始从多方面研究了新产品开发,目前,在新产品设计方案择优模型的研究方面,国外的部分企业已经成功地应用新产品开发决策系统,但国内还处于起步阶段,大多为理论与方法的探讨等。虽然近年来,国内也有一些学者也进行了新产品开发系统的研究,但许峰[1]、干静[2]、范晓屏[3]等人研究的新产品开发系统仅介绍了系统的功能结构和特点,并未涉及系统具体是如何帮助决策者进行择优的;尚志武[4]、杨保安[5]等人提出的系统虽然都给出了方案择优的原理,但都是从定性角度对新产品设计方案进行的评价;王济浩提出了即可以保证顾客满意度最大的产品设计方案, 又易于计算产品生产周期与成本的产品报价系统[6],但该系统仅能用于辅助决策者对新产品进行报价,而不能辅助新产品设计方案的择优。

3.研究评述

针对前人研究,本文主要从新产品设计方案择优模型的择优角度、择优方法及择优考虑的影响因素三个方面对国内外现有研究进行了总结分析。

(一)新产品设计方案择优角度分析

目前新产品设计方案择优的角度主要有:开发方案综合效用最大化、市场份额最大化、销售额最大化、利润最大化、开发成本最小化和客户效用/满意度最大化。在这六个择优角度中,开发方案综合效用最大化、客户效用/满意度最大化、销售额最大化、市场份额最大化、开发成本最小化的最终目标是希望企业获利最大,即此五类择优角度本质上都是为企业总盈利最大服务的。显然,当这五个择优角度中的一个或几个达到最优状态时,企业并不一定能实现最大化获利,现实中这几个择优角度的最优状态常常是相冲突的。因而,从产品市场利润最大化角度对新产品设计方案进行择优往往更能保证决策的准确性。

(二)新产品设计方案择优影响因素分析

成功开发新产品并不只是一个纯粹的技术问题,其需要综合考虑到除了技术因素之外的多种其它因素的影响,新产品开发决策的制定者必须能综合考虑各类影响因素,对各个新产品设计方案进行正确择优。目前,被学术界所公认的影响新产品设计方案择优的因素主要有:产品特征[7],客户满意度和需求[8],企业营销能力[9]。因而,在对新产品设计方案进行择优时,如何全面的综合考虑这三类影响因素对新产品设计方案进行择优是极为重要的。

(三)新产品设计方案择优方法分析

目前新产品设计方案择优的方法主要可分为三类:定性方法、定量方法以及定性与定量结合的方法。

(1)定性评估

定性评估是一种接近人思维方式的评估方法,是一种感性的且比较直观的评估方法,主要用于需要在定量研究基础上作出定性分析、量化水平比较低或者当评估准则根本无法量化时。总的来说,定性评估法的优点在于其可以不用受限于统计资料,决策者可以运用自身的经验与智慧,从而直到避免或减少由于统计信息不准确或不充分时而产生的片面性或局限性分析结果的现象;其缺点在于评估时由于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会相对较多,且评估得到的结果更易受到评估人员经验的限制及主观意识的影响,使得结果会带有个人主观色彩,可能带有一定的片面性。

(2)定量评估

定量评估法评估的依据为一些相关的统计资料或者进行试验获得的信息,是一种科学、理性、客观的方法。其优点在于评估时完全以客观定量的资料为评估依据,并运用科学的计算方法进行评估,消除了很多不确定性、主观意识与经验的片面性影响,使得评估结果可以有较大的可靠性与科学性;定量评估法的缺点在于若待评估的内容与表现的情况相对比较复杂,有些评估的内容就会难以用确切的数量表示出来,进而影响评估结果,此外,该方法对于评估人员可能背离标准而打分的情况不能有效避免。

(3)定性与定量结合的评估

由上述定性评估法与定量评估法的优缺点可知,只使用定性评估易受较多随机因素、评估人员经验局限及评估人员主观偏好的影响,而使得结果带有一定的个人主观色彩或片面性;而只使用定量评估,则难以避免待评估内容与表现情况复杂难以用数量表示出来和评估人员可能背离打分标准的情况。故定性与定量评估法的优缺点是互补的,因而,可以使用定性与定量评估恰当结合的方法,综合定性评估与定量评估法的优势,避免单独使用其中一种方法时的不足,往往能更好、更有效地实现对新产品设计方案的择优。

4.总结

当前利用计算机技术辅助决策者对新产品设计方案进行择优的模型很多,但各有优缺点,本文通过对前人研究从新产品设计方案择优模型的择优角度、择优方法及择优考虑的影响因素三个方面进行总结分析发现,研究结合定性与定量方法,综合考虑产品特征、客户满意度和需求、企业营销能力三类影响因素,从产品市场利润最大化角度对新产品设计方案进行择优的模型会更具理论与实践意义的。(作者单位:中南大学商学院)

参考文献:

[1]许锋,李虎,于天彪等. 制造业中新产品开发决策系统的研究[J]. 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 2005,(6):110-112.

[2]干静,彭琳. 一种基于制造系统工程的新产品开发系统模型[J].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2001,33(5):28-30.

[3]范晓屏. 计算机辅助新产品创意生成系统――超矩阵模型[J]. 科研管理, 2001, 22(6):122-127.

[4]尚志武,王太勇,万淑敏等,集成QFD、VE、TRIZ的新产品开发系统QVTS研究[J]. 制造技术与机床,2006,(1):33-36.

计算机与科学技术学科评估篇5

应用成本法的理论依据是,资产的成本越高,说明资产的投入越大,相应资产的价值也就越大。如一项新药的发明,从研制到成功,需要花费大量的研制成本,因此它的价值也高,这也解释了国际上新药技术的转让费为何居高不下。对企业而言,从构建企业开始,建厂房、购机器设备,厂房设备成本越高、企业的价值越大,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从新药技术到企业构建,人们习惯地用成本投入的多少来说明其价值的大小。在评估实践中,应用成本法和市场法进行评估,评估参数的选取受同类或资产本身在现实市场中交易数据的影响较大,而受主观判断因素的影响相对不大。这就使得用成本法和市场法评估的结果易于为人们所接受,特别是那些适合用成本法和市场法评估的资产类型,如房地产、机器设备的评估,成本法、市场法的应用就获得了较大的成功。然而,随着社会对资产认识的深入,人们发现,一些成本不高的技术,一些没有太多的厂房设备的企业,同样产生较高的收益。这些收益与其投入的成本有着较大的不对称性,这使得应用传统的成本法难以准确估量这些资产的价值。对资产的购买者而言,更关注资产的获益状况,而不是这些资产的投入成本。尽管某些资产的构建成本不高,但收益很大,投资者也愿意付出高出资产构建成本的价格来购买这些资产。在这种情况下,应用成本法评估产生的评估结果将与资产的市场价值相背离。而通过收益法来评估资产的价值,更具有合理性和科学性,也正在为社会所认可。

收益法是指通过估算被评估资产未来收益并折成现值,以确定资产价值的方法。对无形资产、企业价值的评估,从理论上来说,应用收益法比应用成本法评估具有较高的说服力,这也获得了社会的公认。在实际评估操作中,收益法是一种技术性较强的评估方法,其应用涉及对未来收益、折现系数及收益期限等参数的确定,使应用收益法时,参数的选取成为直接影响评估结果的重要因素。然而目前我国评估准则难以有效地规范运用收益法评估过程中参数的选取,致使参数选取随意性大,突出表现在收益额、市场占有率、折现系数等数据上没有科学依据,从而导致了资产价值达到令人瞪目的程度,使公众对资产价值究竟是多少产生怀疑,造成社会混乱。目前,社会上出现的对资产价值评估结果,尤其是无形资产评估结果的不信任,从一定意义上讲,是由于评估机构没有运用科学的方法对资产进行评估。在此,将重点针对无形资产,结合实际评估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分析在运用收益法评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评估人员的业务素质

我国资产评估业的发起,以及目前执业的大多数评估机构是会计师事务所。由于知识背景的不同,对无形资产的理解就存在较多偏差。尽管注册资产评估师执业资格的取得需要经过考试,但注册评估师考试中,有关无形资产的考题仅涉及无形资产最基本的知识。评估师仅掌握这些考试要求的基本知识,是难以胜任对无形资产的评估工作。这也导致在评估过程中,评估师对于一些无形资产价值本质的基本内容不清楚,只是直接简单地套用评估公式计算。最主要表现是,在评估报告中没有分析无形资产的内容,没有界定无形资产的价值存在范围。而常见的错误包括以下两种:

第一,将运用待估无形资产的产品价值,计入无形资产价值,扩大评估对象的范围,导致对待估无形资产价值的高估。例如,需要评估的是一项改善手机功能的软件技术。由于评估人员不了解软件技术的价值体现,在运用收益法确定收益额的时候,评估人员通过分析该软件使手机实现的功能,计算具有这种功能的手机的销售收入,作为待估软件的收益额,最终得出该软件的无形资产价值。上述方法的错误在于,手机软件的价值应该体现在,软件许可给手机制造商而获得的软件许可费,而不是手机全部的销售收入。

第二,将待估无形资产领域的价值,作为待估无形资产价值,导致结果的高估。例如,需要评估一项纳米陶瓷材料技术,错误的评估报告的描述将会是:我国的陶瓷材料市场如何,而纳米技术出现后,这种纳米陶瓷材料将会占多少市场份额,然后对纳米陶瓷未来市场分析之后,计算纳米陶瓷材料的销售收入与成本费用,扣除后计算收益,经折现后得到该技术的无形资产价值。这份报告错误在于,不是评估该项纳米陶瓷材料技术的无形资产价值,而是对整个纳米陶瓷材料领域的技术评估。

二、科技成果经济价值计算的影响

评估人员受科技成果经济价值计算的影响,将无形资产产生的间接价值,乃至社会价值计算在无形资产价值内,导致对无形资产价值的高估。无形资产价值从评估角度看,是指无形资产所有人通过无形资产获取的收益。而有的评估机构评估人员把技术创造的间接价值计算在无形资产价值之中,导致评估结果的失真。例如,湖南一家机构对某教授杂交水稻技术的评估,该评估机构对杂交水稻技术价值的评估值是1000多亿,创了中国无形资产价值之最。这份报告错误在于,将某教授的杂交水稻技术推广所产生的所有价值,全部计算在该杂交水稻技术价值之中。而用无形资产价值评估方法来分析,某教授的杂交水稻技术的价值指的是,该项技术所有人,通过出售许可或自己实施而得到的收益。然而某教授在推广这项技术时收不到上述的1000亿,某教授这一技术的产权所有人也得不到1000亿。因此推广这一技术产生的间接收益不应计入无形资产价值之中。同样地,对于一项抽油机技术,运用该技术生产出来的抽油机,可以提高石油的采收率,使抽油机的漏失量减少,提高石油回收。如果在评估过程中,将抽油机石油回收率的提高,作为该项技术的无形资产,就扩展了该项技术的价值。这项技术价值直接体现应该是由于采油回收率的提高,更多的用户愿意购买或愿意付出较高的价格购买这台机器,因此,用户的增多和购买价的提高才是这项技术的直接收益。

三、评估人员的道德素质

由于收益法应用的受主观因素的影响,在实践中越来越多地被评估师用于操纵评估结果,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对未来收益额及折现率的操纵。例如对未来收益额的预测,尽管已有不少科学方法,但一些评估师不顾客观实际,随意扩大或缩小未来收益以达到对评估结果的控制,其中一些项目是否能够产生收益都值得怀疑,但评估结果依然可以满足客户的需要。评估师的这种严重违反职业道德的行为,使资产评估变成了由人为设定评估参数,进而套入收益法公式进行“科学”计算的游戏。

上述资产评估领域存在的问题,造成社会各界人士对资产价值评估的怀疑与否定,很多人发出“谁来评估评估业”的感叹。在现实评估中,由于评估参数的选取受主观因素影响大,对应用收益法的评估结果,正被社会所怀疑甚至难以接受。从而导致在证券市场管理和国有资产评估管理中,对企业价值的评估还主要在应用成本加和法评估。这不能不说是收益法在我国评估实践的一种悲哀。因此,对应用收益法的评估,迫切需要一场更深入的反思。笔者认为:

1.从理论上进一步肯定收益法的现实意义

由于收益法的实际应用实践的人为因素的影响,使社会形成了开始对收益法应用的怀疑、甚至否定,这是十分危险的。因此,从理论上,科学评价收益法,对收益法的科学性给予充分肯定,在当前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充分肯定收益法的理论先进性,才有可能改变当前对一些重大项目、重要无形资产,甚至知名企业的评估还在应用加和成本法评估的现实,还这些资产、企业价值的本来面目,也是改变我国评估实践与国际不相适应的一项重要的内容。

2.修改那些未能解决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的规范、标准、准则的内容

从现行的评估管理规范、规定、标准、准则的内容来看,实践证明,这些规定还难以约束应用收益法的评估判断随意主观行为。目前我国的评估准则是从总体上把握,但对评估实践的指导、规范就难以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由于收益法人为主观因素的影响过大,研究如何约束这些主观因素对评估结果的影响,特别解决操纵评估结果的行为是当务之急。

计算机与科学技术学科评估篇6

【关键词】云计算 技术 城市网络

1 高效云计算系统技术发展工作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与传统数据相比,虚拟化云计算系统有哪些优势,虚拟化云计算系统是由数量巨大、结构复杂、类型众多数据类型构成的数据集合群。

1.1 高效云计算系统技术发展,将带来哪些变化

首先推动决策制定更加科学。相比于传统各项工作重在总结解释现有状况、缺乏准确有效预测的问题,高效云计算系统技术发展可以通过运用虚拟化云计算系统技术,对海量数据的快速收集与挖掘、及时研判与共享,积累过去、分析现在、预测未来,实现由数据到知识的转化、由知识到行动的跨越,从而成为支持智能化城市网络科学决策和准确预。其次推动工作开展更加高效。虚拟化云计算系统的一大重要价值在于它的“全”,空间结构上多角度、多层次信息的交叉复现,时间结构上各种相关联的信息的持续呈现。再次推动融合手段更加丰富。虚拟化云计算系统时代改变了信息收集的数据来源方式,也改变数据挖掘和知识发现的内容处理方式。最后推动结果运用更加有效。虚拟化云计算系统公开形成倒逼机制,将使各责任主体的工作模式从以往的单纯结果导向向结果和过程导向同时并重转变。

1.2 推动高效云计算系统技术发展科学化带来哪些挑战

(1)是高效云计算系统技术发展数据资源还不够丰富。目前,高效云计算系统技术发展已经实现面向各级各类智能化城市网络开展融合评估监测职能,信息平台建设已经起步,但是高效云计算系统技术发展信息资源还远不能满足虚拟化云计算系统环境下的工作需要,形成高效云计算系统技术发展虚拟化云计算系统的基本条件还达不到。

(2)是高效云计算系统技术发展信息使用还不够充分。我们在开展义务智能化城市网络均衡发展融合评估认定、义务智能化城市网络质量监测等各项工作时,各级政府智能化城市网络状况、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教师和学生的许多智能化城市网络行为等数据都可能构成虚拟化云计算系统,但是由于数据意识的欠缺,目前对这些数据基本上用过就废,未能妥善保存运用,也没能做进一步的挖掘分析,这是对信息资源的极大浪费。

(3)是高效云计算系统技术发展队伍运用信息化技术开展融合的水平还不够高。目前,全国有一大批专兼职督学活跃在智能化城市网络教学工作第一线、掌握智能化城市网络动态第一手资料,他们本应成为智能化城市网络“虚拟化云计算系统”的采集者、使用者和直接受益者。

2 高效云计算系统技术发展工作的初步探索

2.1 将虚拟化云计算系统应用于制度设计

我们利用虚拟化云计算系统,为融合科学决策、加强制度建设提供了更加具有科学性和前瞻性的思维模式。例如智能化城市网络规划纲出台以来,我们制定了《智能化城市网络均衡发展融合评估暂行办法》、《高效云计算系统技术发展评估暂行办法》、《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网络结构融合评估工作的意见》、《高效云计算系统技术发展评估办法》等,初步建立了高效云计算系统技术发展评估指标体系。

2.2 建立虚拟化云计算系统平台评价指标体系

针对高效云计算系统技术发展,虚拟化云计算系统平台下的评价指标体系,以及时搜集、实时处理数据信息,为实现高效云计算系统技术发展信息采集和海量数据的分析比对奠定了基础。如目前我们正在积极探索开发城市网络结构管理评价信息系统,今后将在全国普遍开展智能城市结构管理网上自评试点,组织用户针对生活管理、污染管理、空间感知结构管理、移动终端管理、智能化城市网络资源管理安全管理等内容进行网上自评,探索建立完整的自评、信息公开、融合评估的智能城市结构管理评价机制。

3 高效云计算系统技术发展科学化水平

针对智能城市结构人才规范化、专业化、信息化水平,是推动高效云计算系统技术发展科学化的关键。要着力提高智能城市结构人才的信息化水平,将高效云计算系统技术发展信息化纳入考核指标,强化对于运用信息化技术开展高效云计算系统技术发展的考核,提高智能城市结构人才推动高效云计算系统技术发展科学化的能力。要加快研究建立信息管理平台,形成包含全国所有城市的基本信息、工作实绩、考核评价、培训情况等方面信息的虚拟化云计算系统库,利用虚拟化云计算系统技术实现对智能城市结构人才的科学分析和有效管理,助推智能城市结构人才优化结构、科学规范高效开展融合工作。

4 结束语

随着教育互联网、物联网等新技术的飞速发展,虚拟化云计算系统技术时代的信息风暴开始席卷各个行业领域,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生活和工作方式。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拟定,按照“深入推进区域信息化、强化国家高效云计算系统技术发展”的要求,高效云计算系统技术发展作为智能化城市网络“智能化城市网络”中的重要地位不断得到确认和巩固。目前,结合虚拟化云计算系统技术环境下的新形势,以及十八届四中全会“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的新任务,如何充分利用虚拟化云计算系统技术,推动建立科学规范的智能化城市网络治理体系,形成高水平的智能化城市网络治理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志勇.区域信息化是建立现代教育治理体系的关键[J].人民教育,2014(3):1.

[2]周海涛.高等教育“区域信息化”的缘由与路径[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4(3):3-8.

[3]吴云鹏.教育学的教学案例设计策略[J].教育评论,2013(5):108-110.

作者介绍

冉鸿雁(1986-),女,大学本科学历。现为四川化工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计算机技术及应用和虚拟网络应用技术。

计算机与科学技术学科评估篇7

教育参与国际竞争本身需要双语教学,这是科学技术、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我国已加入WTO,在东西方文化传统的碰撞过程中,如何使自己的利益得到保证,这是当今高校教育工作者要思考的问题。若我们的高校教师只会用汉语教学,所有的课程都用汉语讲,既不利于外国学生到中国来留学,也降低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因此我们开展双语教学不仅意义重大,而且势在必行。

世界科学技术、经济和文化的重心在美国和欧洲,科学技术、经济和文化的传播方式从来就是从中心向边缘地带扩散。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处于边缘地带。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我们必须加强英语学习,才能够较快地学习和掌握发达国家的先进科学知识和科学技术。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提高和经济的快速发展,科技产品和物资的进出口总额位居世界前列,中国要在世界开展大量的交流活动,就需要大量的“专业+外语”人才,才能保证我国在世界各个方面的份额,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昌增益教授认为,当今世界最为通用的语言是英语,科技交流语言更是英语。用英语教学能使我们更好地检索、利用最新、最先进的科技文献,因为从20世纪中后期以后高水平科技文献绝大多数都是英文的,和专著、国际会议一般使用的也是英文。用英语掌握科学与技术能使中国学生更为自信地走向世界,更为有效地了解世界和参与国际交流,从而使中国在全球化过程中轻松地“引进来和走出去”。

开展计算机双语教学的背景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加快和我国加入WTO,社会面临着严峻的人才竞争。社会越发达,科技越进步,地球就变得越小,中国人与外国人、外国书的接触就越频繁,特别是计算机这个人类已经离不了的工具,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很强的通用性。缺乏“外语+计算机”的复合性人才,国家信息技术犹如缺少了千里眼、顺风耳、飞毛腿和科技巨人,要想成为软件大国、计算机强国便是一句空话。目前社会急需大批高素质和复合型的人才,以“双语教学”的形式培养既懂计算机专业又能熟练使用外语的人才正是时代的要求。而目前的状况却是许多大学生尽管学了多年专业和英语,也拿到了该拿的“通行证”,但实际应用时却是“瞎子”“哑巴”。网上内容读不懂,英文资料不会查,计算机出现的提示信息看不明白,解读程序代码不知道什么意思,与外国人交流开不了口,这实在是一种尴尬的局面。

一个国家使用本国的语言无疑是独立的象征,但英语作为一种衔联科技和财富的工具却使双语国家的印度成为继美国和俄罗斯之后的第三科技大国,其软件生产量现已占世界总量的16.7%,从而在某种意上讲正是因为双语才使其快速地走上更高层次的独立。难怪比尔・盖茨惊呼“印度将会在21世纪成为软件的超级大国”,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思考。鉴于目前状况,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革命的挑战,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对高新技术领域的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专业,以及为适应我国加入WTO后需要的金融、法律等专业,更要先行一步,力争三年内,外语教学课程达到所开课程的5%-10%。”这是国家首次将双语教学提高到重要位置。

计算机双语教学中要解决的问题及应采取的对策

1.在计算机双语教学中教师是关键。计算机专业教师用英语准确表达计算机的专业概念,对大多数教师来说有一定的困难,那么让英语教师来进行计算机双语教学是否得心应手呢?其实不然,因为师范大学的外语系毕业生所学的都是生活英语而非计算机专业英语。这与会汉语却不一定能懂高等数学、流体物理是一样的道理。

教师素质和使用双语的能力是开展双语教学的先决条件。为此,可以从如下几点考虑:首先,要让专门从事计算机专业教育的人精通计算机专业英语。尤其是年轻教师,要鼓励他们报考研究生、进修、出国深造、有计划地提高计算机外语水平,不把外语做专业,而要把外语做工具。另外鼓励计算机专业教师提高外语口语表达能力和专业词汇量。也可以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学习、参考国内外的成功经验,并将其应用于自己的教学当中,以适应、熟练计算机双语教学的需要。还可以制订一些相关政策,给有志于学外语的计算机专业人员创造合适的环境,从多方面努力,力求尽早培养出大批合格的、优秀的、能胜任计算机双语教学任务的双师型教师。双语教学能否顺利开展,师资力量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教师只有真正热爱教育事业,同时具备较高的专业水平和外语水平才能够胜任这项工作。而且双语教学课程教师的备课、组织教学、批改作业等的工作量常常大于母语教学,需要付出更多的心血和精力。因此,这项工作对教师的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双语课程的开设数量及质量取决于师资力量,师资培养是推进双语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没有一支高素质的计算机双语教学队伍,计算机双语教学就永远挂在口头上。

2.在计算机双语教学中学生是根本。计算机双语教学和其他教学一样,也要遵循“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原则,在保证学生有较强的外语能力的同时,还要保证学生对计算机学科知识有一定的接受能力。这在双语教学的试行中显得尤为重要。如果学生的外语水平尚未达到一定程度,就盲目地进行双语教学,无异于拔苗助长,将会事倍功半。要想办法培养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学好外语的兴趣,营造良好的双语学习环境,加大对双语特别是英语的投入,逐渐形成用外语学习计算机各门学科知识的习惯和氛围, 培养和造就双语人才。

3.课程的选择是载体。计算机双语教学分为三个层次:第一是简单渗透,计算机双语教师上课时用外语讲述计算机的重要理论和关键词等,使学生在学习中形成一种外语环境;第二是整合层次,计算机教师讲课时交替使用中英文,让学生学会如何用英语表达中文内容;第三是双语思维层次,让学生学会用母语和英语来思考和解答问题。要达到这三个层次,并使学生能听得懂、跟得上、学得会,就需要选择一门计算机课程,使其能够实现上述三个层次的要求。除了教师的精讲多练外,还要充分利用多媒体及网络资源,使计算机双语教学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达到师生互动。笔者所在的课题组在教学实践中,选择了《C程序设计》《计算机基础》和《计算机网络》三门课程进行计算机双语教学,并且对上述的三个层次分别进行实践,择优弃劣,效果较好。

4.教材是保证。计算机双语教学的正常开展,必须依托优秀的计算机专业外语教科书和教学参考用书。没有原版计算机专业外语教科书和教学参考用书,教师和学生都无法接触到“原汁原味”的专业外语。更重要的是,教师在使用原版教材时,可以从中借鉴国外现代的教学理念、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学到新的教育思想和与国际接轨的人才培养新体系,更容易了解到计算机科学发展的最新动态。

选用教材需中外结合,不可一味的求洋,若外文原版教材内容、教育理念确实很新,主讲教师在进行挑选比较中,要选用,有些我国自己编写出版的专业外语教材已经站在世界前沿,也要选用。同时,还要鼓励高水平教师自主编写教材,编写出符合我国高等教育的实际教材,并开发出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多媒体教学配套软件,以保证计算机双语教学的效果。

5.评估是措施。从目前情况看,各校开设的计算机双语教学课程多为本校的重点课程,从事计算机双语教学工作的教师基本上都是本学科的年轻骨干教师,他们的业务水平和英语水平都比较高。但他们的双语教学究竟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水平,是否取得预期效果,尚无法进行衡量,这就牵扯到一个评估的问题。现在令教师们困惑的是,究竟由谁来对双语教学成效进行评估,谁又有资格和能力评估双语教学?

专业水平高的教师或许英语水平有欠缺,英语水平高的教师或许学科水平又逊一筹。专业老师达不到语言要求和语言老师达不到专业要求的问题普遍存在。此外,许多双语教学课程多为近几年才刚刚开设的课程,要在短期内对教学效果作出客观准确地评估还不太切合实际。再有,不同的学校条件和水平不尽相同,当以什么样的标准来评估,这些都是有待探索和探讨的问题。

鉴于此,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有关专家应与部分高校的专家一起尽快拿出对计算机双语教学的评估方案,以保证各个高校在进行计算机双语教学的准确评估。与此同时,各个高校也应成立相应的评估机构,以国家的评估方案为基础,联系本学校的教学实际进行计算机双语教学的评估,通过评估促使计算机双语教学上档次、上水平。

6.培养目标要明确。计算机双语教学虽然目前处于探索研究阶段,但双语教学究竟要达到什么目标?必须要有一个量的考评标准,在此培养目标的要求下,能够为国家、为社会培养出一大批高水平的计算机双语人才。

尽管计算机双语教学暂处于摸索阶段,但我们进行双语教学要培养什么样的学生的目标要明确,这是双语教学能否取得实效的关键。因此,在双语教学时,要首先有明确的培养目标,有目标才能有动力,通过努力才能达到目标的要求,才能培养出高水平的人才。

计算机与科学技术学科评估篇8

1引言

世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主要依靠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趋重要,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国家竞争的焦点已转向有效地占有和支配科技资源。因此,世界各国纷纷调整科技政策,将科技发展目标与经济发展目标紧密结合,强调科学技术为提高综合国力、增强竞争力、维护国家安全服务,每年投入大量资金直接资助或间接引导相关科技项目的开展。科学研究活动也从早期是一种科学家及相关学术团体的兴趣性活动,变成为由政府直接领导和支持的一项社会事业,并肩负着国家发展的战略使命。在这种情况下,对科学研究工作进行评价也不再是科学家相互之间的一种个人监督和促进行为,它已成为政府参与和支持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手段。由于科学技术本身的迅速发展和复杂度的大幅提高,科学活动的成本不断上涨。要想进行所有领域的科学研究,并保持全面的竞争优势,即使对于发达国家,其经济实力也不能承受。有鉴于此,有必要加强对科学研究活动的监督和控制,特别是对于国家投资开展的科技项目,必须在项目实施的全过程实施高质量的评估,达到确保有限科技资源用于完成最符合国家利益的科研活动的目的。

2国外科技评估活动的实践总结

2.1重视科技评估制度建设是各国政府开展科技评估活动的前提

制度化是当前国际科技评估活动的趋势之一,科技评估不同于一般的研究活动,制度建设是科技评估活动健康发展的基本保障条件。世界各国制度建设的方式各不相同,有的以法律,有的以部门法规,有的则以行业规范的形式来进行制度建设。但经过多年的评估实践和努力,都建立了适合自己国情的科技评估体系和相应的保障制度,使科技评估活动成为一项制度化、经常化的行为,成为政府管理决策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

作为科技大国,美国是使科技评估活动制度化最早的国家。上世纪初,美国成立了国会服务部,它所进行的与科技有关的研究、分析和评估可以认为是科技评估制度的雏形。然而,科技评估工作在美国的大范围开展是在二战以后。1993年美国第103届国会颁布了“政府绩效与结果法案”(GPRA)。根据GPRA的规定,科技评估的概念与制度、美国国会一级的有关科技评估机构的作用、功能、权力和责任都有明确的法律条文予以确定。此外,日本的《科学技术基本法》(1995)明确了科技评估的地位,《科学技术基本计划》(1996)和《国家研究开发实施办法指南》(1997)提出了建立开放型研究评价体制的基本框架,规定日本科技评估机构不能随意设立或撤销;1985年法国政府做出规定,在没有经过评估之前,任何国家科技计划项目都不能启动。法国议会评价局、国家研究评估委员会,前者通过法律创建,后者由部长会议通过政令任命,评估委员会的任期,评估对象的确定,评估报告的公布,都有相应的法律和制度规定;韩国、澳大利亚等国也规定,凡开展科技计划评估活动,均需依据有关法律设立机构,遵照法定程序进行工作,出具评估结论和向有关单位反馈结果。

2.2提高科技管理质量和公众的监督是各国政府开展科技评估活动的动因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