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高中思想政治教育8篇

时间:2023-08-15 09:27:01

高中思想政治教育

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篇1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实效性;作用

一、 实效性差的原因探究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存在着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差的现象,主要表现在:很多学生没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指导,对自己的未来感到茫然失措;对思想政治教育及其所采取的教育形式存在着严重的抵触情绪,甚至有时出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上严重缺席,或者即使去上课也是出小差的情况的出现;部分学生出现了知行脱节的状态,不能用自己的理论指导自己的实践,考试作弊,不讲诚信等等现象。这些现象都说明了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缺失问题。

本文旨在从教育者、教育对象、教育内容和方法等方面来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差的原因及其解决途径。

(一)从教育者角度探究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缺失的原因

1、一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只把教课当作一项普通的教学任务来看,没有意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不注意思想政治课的实效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复杂的教育过程:首先是对理论知识的认知;然后把书本上的理论内化为行为规范,行动的过程。而很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只是把自己的工作重心集中在了第一个过程,即理论知识传授。上课时,不管学生的学习状态如何,只管照本宣科,这样势必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差。

2、高校师生关系的不紧密也是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差的一个重要原因。与初高中的教育管理方式的不同,进入大学后,一个年级一般只设一个辅导员,负责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辅导员带的学生一般都有200人左右,不可能熟悉每个学生的思想政治情况。而且辅导员与初高中班主任不同,没有大量与学生接触的时间,这都导致学生对辅导员老师缺乏信任感和亲近感,也导致了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差。

3、一些高校党政领导把学生当作预想的教育对象。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时,缺乏对学生当前的思想政治情况的研究,甚至还用对80年代大学生的教育方式、方法针对这些90后的大学生,这也大大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二)教育对象

1、社会的不良影响对学生产生的冲击。我国正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迈进,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出现了世俗化、功利化的价值取向,容易导致享乐主义和功利主义的蔓延。市场经济的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但也刺激了人的物欲的膨胀,致使享乐开始滋长起来。使得一些人从重视经济效益和物质、财富走向极端功利主义、感性享乐消费主义,进而陷入腐化堕落而不能自拔。大学生受世俗化和功利化的价值观的影响,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可有可无,不能给其带来实质的好处。受此影响,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时,存在着敷衍和应付的情绪。

2、高校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偏见。进入大学后,大学生把自己的学业分成不同的等级,重视专业知识和英语等学科的学习,而忽视思想政治教育。很多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是可有可无,把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作为其完成学业不得不做的事,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削减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三)从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上方面探究

1、教学内容脱离学生实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本着“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原则,选择符合当代大学生特点的教学内容,增强学生在内心深处的认同感。尤其针对这些90后的大学生,选择适合学生特点,满足学生内心需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才能取得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过于简单。教师应改变灌输式和填鸭式的教育教学方式,通过谈话式、讨论式教学,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教育者还应该用网络等教育方式,通过QQ、MSN等形式,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途径和方法

(一)教育者方面

1、提高自身的素质和敬业精神:

思想政治工作者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素质,深入进行教育学、心理学的学习,了解学生的心理,掌握教育规律,科学而合理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同时,教育者还应该具有良好的敬业精神,卓有成效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教学工作,以思想政治教育所取得最终效果作为其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成功与否的标准。而不是单纯为了完成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任务

2、亲和力:亲其师,信其道。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深入学生内部,了解他们的心理需要和内心世界,与学生建立一种跟亲密的师生关系。这样,我们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就会产生一种“亲其师,信其道”的效果。

(二)教育内容和方法

1、改变教学方式和技巧:

思想政治教育者要了解学生的需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分析学生中存在的思想政治问题,让学生了解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改变以往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以谈话式、探究式,突出学生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注重教学与实践结合:注重实际问题的解决和实践性教学相结合,让学生走向社会,了解生活,增强亲身的体会和实践,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本着“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原则,开展实践活动。在实践中了解思想政治现状,根据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选择合适的实践活动,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指导自己的行动,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3、选择适合当代大学生特点的教学内容,让教育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根据当代学生的特点,选择适合学生特点的教育内容,使学生产生心理上的共鸣,增强学生在内心深处的认同感,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作者单位:朝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宋天征.试论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消极因素[J].德育园地,2009(4).

[2]周叶露.浅谈团体辅导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重庆电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

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篇2

相比于传统"灌输"形式的显性教育,隐性教育因其隐蔽性、间接性、渗透性等特点更有发挥空间。因此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隐性教育对于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一、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和特点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隐性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延伸发展。有学者认为,是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施过程中,教育者将教育意向和目的隐藏到大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特定形式的活动中,使其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之外的校园生活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最终目的。[1]也有学者认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教育者按照预定的教育计划、内容和方案,为受教育者特意创设一定的社会环境、活动场所和文化氛围,并有意识地引导受教育者去感受和体会,使受教育者在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受教育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得到心灵感化、情操陶冶和哲理启迪,潜移默化达到教育目的。"[2]

笔者认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自觉运用隐性课程理论,采取隐蔽的、迂回的教育方式,间接作用于受教育者,使受教育者在无意识中受到教育。从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到教学中心环节,都渗透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隐性教育的特点有:第一、教育内容多元化。隐性教育的内容丰富多彩,例如学生个人良好品行,校园文化生活,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实践活动等,极大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3]第二、教育过程渗透性。隐性教育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渗透到各个环节,显得隐蔽和间接。隐性教育渗透到学习生活的点点滴滴,久而久之,对学生的心理发展慢慢发挥作用,使他们在没有强迫和命令下愉快接受教育。第三、教育方式间接性。在教育方式上,不是直接向受教育者灌输理论,而是受教育者通过周遭各种隐性资源的影响,自我感知、体会、自我内化和升华。第四、教育效果长时性。隐性教育是通过学生无意识的心理来对其产生影响,大多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讲究以情感人、以情育人,做到进头脑、进心灵,渗透到学生内心深处。在隐性教育情境中,思想一旦形成,便能稳定、长久作用于学生心理,促进其个体和人格的不断发展。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开展隐性教育的现实意义

第一、弥补了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通过"两课"、宣讲会等形式把主流意识形态传授给学生,尽可能发挥教育资源的价值。由于这种教育方式具有外在性和强制性,伴随产生了一些负面效应。而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相辅相成,两者从不同角度发挥作用,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日臻完善。

第二、进一步促进显性教育目标实现。显性教育的目标和要求明确具体,是直接向学生呈现的。这些目标的实现并非一蹴而就,需要教育者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强化。我们可以充分利用隐性教育来强化,例如,参观红色旅游景点时,学生可以把所学知识与实际所见联系起来,进一步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产生情感体验。通过隐性教育的作用,使学生真正把显性教育的目标变为自己的内在需要。

第三、有助于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显性教育长期占主导地位,但高标准的教育目标很难与飞速发展的社会相适应,容易造成青少年困难的最重要原因在于,教育实践在他们面前以裸的形式进行,而处于这种年龄的人按其本性来说是不愿意感到有人在教育他的。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正视这些挑战,在思想政治教育实施过程中,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双管齐下,共同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三、加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几种途径

首先,高校应注重开发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物质层面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主要是校园自然环境、人文景观及生态环境等。校园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场所,蕴涵着巨大的精神意义。高校必须重视校园物质环境建设,发展生态校园,达到环境育人目的,促使物质环境对大学生道德情操的正效应。精神层面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高校优良校风与学风、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等。校风是学校的一门隐性课程,是教育和管理的成果之一,又在教育和管理上具有特殊的作用,是一种精神力量和优良传统。学风是氛围和动力,激励大学生积极进取,早日成才。

其次,大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队伍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都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也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最多的人群之一。他们的言行举止会在无形中影响到学生。因此,在构建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注重教育工作者队伍建设,努力提高他们各方面素质,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增强社会责任感,成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篇3

关键词:高校 思想政治 自我教育

夏海鹰认为:“所谓自我教育,是指教育对象以教育者的教育和外部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而内化成自己的经验或能力为基础,并自发地或自觉地运用这种经验或能力,来指导、规范、调节、控制自己的行为活动。如果把自我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组成部分,那么思想政治教育则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自我教育的特点

(1)思想与能动相统一。思想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特征,自我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重要过程,所以自我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方面。自我教育的主体是人,因而具有能动性。

(2)情感与目的相统一。行为主体在自我意识过程中,会无意识地加入自身的喜好厌恶等生活习性,而自我教育又满足了教育主体自身意识需要的过程,因此,情感性与目的性相统一。

(3)意识与外化相统一。自我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际工作生活中,教育主体会在自我意识中把即将行动的行为塑造出主体自身所设想的最优状态的“模型”,当行为活动开始时,教育主体必然要把意识中的“模型”外化为真正存在于社会中的“模型”,这一过程就是意识与外化的统一。

(4)自我努力与社会帮助相统一。若行为主体要得到最大程度的提升,必然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与社会外界进行必要的信息交流和相互作用。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二、增强自我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努力提高自我教育主体自身的素质。自我教育的主体是人,培养与社会发展相统一的良好思想品德素质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

首先,培养教育主体的独立性,增强教育主体的心理素质。教育主体作为具有主体能动性的个人,能不能独立地学习所需知识,关系到教育目的的实现程度。心理素质的好坏对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具有重要作用。教育主体应该以“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思想要求自己,真正从主体上把自我从知识的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主导者,最终达到培养自身独立性的目的。

其次,树立正确的“三观”,提高思想素质。思想素质是整体素质的核心部分,思想素质的好坏影响着人的自我能力的发挥。世界观是人们对于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包括社会观、自然观、审美观等,它从宏观上影响人对世界的看法,必须对教育主体进行正确的世界观教育。在自我教育中,教育主体要树立“能代表先进生产力要求、推动历史前进”的正确的人生观。正确的价值观以提高自身素质,为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而努力。

再次,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提升教育主体的行为能力,必须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有利于其实际能力的发挥,为提升人的自我教育创造条件。只有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起来,教育主体才能自如地应用于社会实践。

2.教育主体明确自我教育方法的选择。首先,方法的选择必须符合教育主体的特点。在进行自我教育时如果能自觉地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则会促使教育活动的顺利进行。

其次,方法的选择符合现有基础的教育活动。思想政治教育中自我教育的顺利进行,要以现有基础为基础,离开现有基础,任何教育活动都不可能顺利完成。

再次,方法的选择要把自我教育融入其中。自我教育是教育活动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法之一,可以尝试把自我教育作为方法应用于自我教育中。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通过自身内在的思想矛盾运动,自觉接受外界的积极影响,克服外界的消极影响,主动进行思想政治道德认识转化和行为控制,以培养良好的思想政治品德。

3.营造自我教育的良好环境。人是教育和环境的产物,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我教育能力的提升离不开良好的环境。自我教育课充分利用现代化的大众媒介,使教学、教育形式变得生动活泼。如利用网络电视,在在网络空间中学习健康有益的学习氛围。自我教育是一种“活到老,学到老”长期提升自我的过程,伴随着人的终身活动。

三、自我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1)加强自我教育有益于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学生工作中,有着突出的地位。在这个过程中,重视发挥自我教育的作用,激发大学生对某一事物、观念更深刻的认识,强化他们健康的积极的认识态度,抑制和改变不良的情绪,有助于教育的良好发展。因此加强自我教育有利于思想政治道德认识,利于其外化为良好的思想政治道德行为。

(2)加强自我教育有益于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多元化发展。自我教育注重教育主体与外界环境的互动关系,强调二者之间的平等对话和思想交流。为了更好地实现自我教育的效果,就需要将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向多方面的角度进行拓展。

(3)加强自我教育有益于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代性。面对现代社会人们的精神状况以及淡化的精神支柱,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对高校学生实施自我教育,有利于他们自身的心理健康成熟,使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更具有现实意义。

自我教育是教育过程的一个部分,通过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和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促使他们产生积极的思想,行为活动,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在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针对大学生的思想特点,鼓励、加强自我教育,是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途径,以帮助学生心里的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马忠.试论大学生自我教育途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2007,(5).

[2]邓希泉.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调查的实证分析[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6,4:68,70.

[3]王书会.当前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上海党史与党建,2006(12).

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篇4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教育;加强

绝大多数的高校学生做为成年人,已经拥有较为完善的知识体系和自我约束能力,然而由于其还处在“校园净土”的环境之中,犹如温室里的花朵,从未经受过这个快节奏和无比现实的社会如同狂风暴雨般的侵袭,在思想上还存在理想化等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和目的即是把学生培养成人格健全,能够在走出校门之后自信而坚强地接受社会挑战,拥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新一代接班人,从而在毕业后以聚沙成塔的形式为国家的经济建设源源不断贡献力量,同时将最美的年华作为我国社会主义进程的推动力量。然而,倘若教育者不能深入关注学生的心理状况,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心理教育,就无法革除弊端,让学生实现从“草莓族”到“核桃族”的转变。

一、在思想政治中融入并加强心理教育的迫切性和重要性(一)从高校学生消极心理现状看其迫切性

近年来,由于高校学生中独生子女和农村贫困学生的人数不断增加,这在一定程度上引发学生的心理问题。尤其对于独生子女而言,由于长久以来在家庭中娇生惯养,养尊处优,导致其心理容易脆弱、不堪打击。其性格上也容易存在执拗、偏激、以自我为中心、情绪化等诸多问题。加之如今社会的竞争越发激烈,其物竞天择的特性越发明显。这也会导致学生承受着学业、感情、事业方面的三重压力。近年来,由于校园极端消极事件(例如打架斗殴、跳楼)时有发生,许多学生心理调查问卷活动也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用南开大学的学生心理问卷调查的结果来举例,其结果显示百分之七十五左右的学生心理状况并无大碍,呈健全乐观状。然而其它超过百分之二十五的高校学生在心理上存在着或轻或重的心理疾病或障碍。这种障碍主要体现在敏感多疑、多愁善感、紧张焦虑、等等,严重者甚至患有强迫症、抑郁症等等,形势不容乐观。

(二)其重要性

在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心理教育的重要性与其迫切性一样,是显而易见且不言而喻的。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其作用方面。首先,心理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基础和前提。试想,倘若一个高校学生,连自身健全的人格都不具备,碰到挫折或困难就不知所措甚至终日惶惶,敏感焦躁,又何谈思想政治教育,何谈社会责任感、社会公民意识和历史使命感呢?换而言之,倘若不做好高校学生的心理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就从根本上失去了实施载体,如同没有地基的空中楼阁。

二、加强高校学生心理教育的直观有效策略

(一)设立校园心理咨询室

设立学校心理咨询室能让学生不至于“有苦无处诉”。虽然文章前端提到高校学生由于其认知水平已达一定高度且大多数已成年,已具备一定思考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然而纵使学生在遇到烦恼和困难时仍然具备清醒的头脑和敏捷的思维,整个安抚过程都是孤独而自我的。而学校心理教育是让老师与烦恼学生面对面交流。试想,是学生自我调节的效果好,还是专家老师面带微笑的倾听和春风化雨般的安慰的效果更加卓著呢?答案无疑是后者。故而注入了“以人为本”思想的“校园心理咨询室”能成为高校心理教育的最直接直观的机构,对学生的帮助自然不言而喻。

(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素质

要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不断健全其心理,帮助其排忧解难,还应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师的素质。因为教师是学生最基本的引导人。只有教师自身素质“达标”,才能让学生“耳濡目染”。故而,学校应定时定期对政治教师进行高校教育心理学方面的培训。除此之外,还要注重其思想观念上的转变与更新。——即向其灌输“如今已不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旧时代,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要关注其心理健康和健全人格的培养。对待学生应遵循“耐心、爱心、宽容”等三大原则,倾听学生的烦恼,从而在最短时间内助其找到解决方案。

三、结论

既然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并加强心理教育成为如今的大势所趋,那必然证明如今的高校学生的整体心理状况较为消极,改善的空间较大。这就要求校方和教师都能拿出切实可行且卓有成效的解决策略,例如本文中所提到的设立校园心理咨询室、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素质等等,这样必然能得到是事半功倍的效果,为学生的心理健康以及将来的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 程金.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J].江西社会科学,2013(11):74- 76.

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篇5

思想政治教育是教师将社会政治道德要求转化为学生个体思想品德的活动。主要表现为:社会规范与个体经验的矛盾,外部要求与个体需要的矛盾,认识与行动的矛盾等等。在现实生活中,这些矛盾往往使思想政治工作陷入困境。例如认识与行动的矛盾,当教育学生掌握道德规范并形成相应的观点,虽然要花很长时间,但与将观点变成行动相比,还是比较容易的。因为无论是掌握规范条文还是学习一种思想方法,对自身的现实利益关系不构成冲突,而在实施自己所认识的事物并将这种认识变成行动时,是会直接改变人们的现实利益关系的。怎样才能处理好这种认识与行动的矛盾呢?怎样才能使认识有效地转化为行动呢?我认为情感教育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教育方式。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特殊反映形式,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态度和体验。所谓情感教育则是利用认识和行动的中介因素――情感来激发受教育者的热情或需要,使他们在轻松愉悦的心境下接受指示的一种教育方法。在现实生活中,认识与行动的脱节往往是在“信念”没有形成的情况下发生的,人们一旦树立起某种思想信念,就会克服种种困难,冲破层层阻碍去实现自己的信念。而信念是认识、情感、意志和行动的结晶,它的形成离不开人们行为的习惯化,但最主要的还在于沟通认识和行动的中介因素――情感。正如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情感――这是道德的信念、原则和精神力量的核心和血肉。没有情感,道德就会变成枯燥无味的空话,只能培养伪君子”。这说明,忽视情感的培养和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就无法真正培养学生的信念。事实上我们平常思想政治教育中事倍功半、收效甚微的原因正说明了这一点。由此可见,要使学生在良好氛围中轻松愉快地圆满完成学业,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除了进行专业教育以外,注意对学生的情感教

育也是很重要的,很必要的。那么,怎样才能做好情感教育呢?

一、要善于捕捉学生“思想闪光点”,因势利导

凭多年的教育经验,我们都把“相信学生”作为基本的信条。我们之所以坚持这一点,

主要是因为它要求我们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特别是善于抓住后进生的“思想闪光点”,并能针对学生的“闪光点”提出相应的教育要求。

二、要善于调动学生的情感,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在此方面,只要多少做过几年班主任工作的老师都有体会。注意利用课间、自习、节假、外出郊游等机会,采用平等对话的方式,把一些敏感的问题、棘手的问题化解在轻松的谈话及思想的启迪上,多半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在这种朋友式的相处交流中,学生对老师有一种亲近感、信任感、期望感,师生之间很容易相互理解。由于缩短了心理的距离,很多学生都愿意把自己心中的困惑、不解、烦恼、疑虑、忧愁等告诉老师,甚至向老师寻求诸如前途志向、人际交往、家庭矛盾、同学纠纷、社会现象、初恋问题等等倾诉。我深深体会到,在这样的交流过程中,老师一定要诚恳听取学生的意见、看法,甚至耐心听完他们的牢骚,不要轻易否定他们的观点。一定要积极地寻找与他们的“共鸣点”和“切入点”,有的放矢地去评议或化解他们提出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解开他们心中的疙瘩,同时促使我们学会观察、思考、分析、研究自己的教育对象.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提高教育管理能力与管理水平,获得教育学生的主动权、做好学生管理工作。

三、要善于听取学生的建议,尊重学生的思想感情,做到尊重、爱护、宽容和严格要求相结合,防止产生逆反心理,适得其反

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我认为还应该注意协调好“教育要求”与“学生需求”的关系。对于高中学生来说,教师提出的教育要求必须具有内容的合理性,形式上的民主性。只有这样学生才可能在有效的教育要求指导下进行恰当的“自主选择”,并将教育要求转化为相应的个体需求,否则,无论什么形式或什么样的活动,若只管对学生命令,不顾及学生的情绪、意愿,都很难收到良妤的效果。比如如果组织清扫教学楼过道及操场死角等的卫生这项活动,如果老师只是在学生面前板着面孔:“这是学校的要求,人人必须参加,凡无故不参加者将报请学校给予纪律处分!”在此种强制命令下,就算学生都参加了活动,恐怕也是敷衍了事。反过来,如果教师换一种方式或口气,在班上或课间向学生们热情发出倡议,效果肯定大不一样。仍以打扫卫生为例。如果教师这样说:“让我们大家一起动手来美化我们的学习环境好吗?我们想:我们每天经过教学楼的过道,看到随处都脏兮兮的,心里会舒服吗?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我们谁不爱美,爱清洁?”在这种情感的指引下,学生们不仅会自觉主动地参与此项活动,还会在劳动过程中自觉进行反省,重新认识自我同时也避免了对抗的心理。

要做好情感教育,在具体操作实施的过程中还必须注意以下几点:①在教育态度上和蔼可亲,学会在微笑中命令;②在行动上亲自参与学生的活动,发挥教师的表率作用;③在教育要求上细致、适当、严格、合情合理,做到教育要求的前后一致;④发扬教育民主、平等待人、以理服人,切忌板着一副冷若冰霜的面孔,那样会给学生一种沉闷和压抑感;⑤学生的正确意见、看法要给予肯定,并根据这些意见及时修正教育要求或教育方式、方法。对不正确的意见也要耐心听取,并耐心开导,以达到师生共识。

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篇6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 高校 思想政治

形势与政策教育作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着重要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无论从拓宽高校德育途径、优化高校德育内容、提高高校德育实效的角度,还是从保证我国社会主义发展后继有人的高度,形势与政策教育都显示出了其独有的重要意义。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形势与政策教育应把握的基本方向

1、 坚持以马列主义为指导

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紧密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际,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

2、摆正形势政策教育在高校德育工作中的地位

形势与政策教育,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重要形式,无论是从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国内外形势、掌握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从培养学生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方面;还是从开阔学生视野,拓宽学生知识面,弘扬科学精神等方面,形势与政策教育都显示了其独有的作用与地位。其受重视程度也随着时间的推移、形势的变化而不断的得到提升:从提出形势与政策教育应当列入教学计划到决定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设置形势与政策课程。

3、以科学发展观推进形势政策教育

科学发展观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同、邓小平和同志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一脉相承。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是紧紧围绕发展这个主题的。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中共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把形势政策教育引进高校思想政治课堂,其本身就是科学发展的体现,形势政策教育要在加强实效性的基础上发展,就必须重视科学发展观的推动作用。

二、对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模式的思考

建立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初步模式,是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实效性的可靠保障。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 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的精神,笔者认为,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主要应从“突出主渠道地位、搞好两个建设、发挥三方面的作用、做到四个结合”入手。

1、 突出主渠道地位

既突出形势与政策课堂教学的主渠道地位,应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教学内容应体现针对性

形势与政策教育内容具有动态性的特点,因为形势是不断变化的,政策有时也在不断的调整。富于变化的教学内容使这门课程具有一定程度的吸引力,如果教师再在针对性上下一番功夫,则会极大地提高这门课程的实效性。

(2)课程发展应具有自动生成性

即通过不断进行教学探索与改革,使之教学内容与形式不断与时展同步。首先,要加强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应着力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尽可能得以师生互动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其次,尽可能的采用从实践中提出问题,借助于形势与政策理论求得解决的方法;再次,要加强考核环节的改革,积极探索与教学目标相适应的考核方法,突出考核学生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能力和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避免用单一的闭卷考试评价学生,应把成绩的考核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和不同的环节,把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社会实践等情况综合起来考核。

(3)课程进行应确保有效性

要实现“形势与政策”教育的目的,保证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接受性就非常必要。而要提高学生的接受性就要研究如何有效引起学生的心理需要。因为任何形式的教育教学活动共同目标的实现,都以教育客体的主观接受为前提。

2、 搞好两个建设

即制度建设与机制建设。首先,应通过制度建设确保形势政策教育的规范化、科学化,进而使形势政策教育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亮点。一方面,要制定相应的制度以保障形势政策教育作为一门课程所具有的相对稳定性与可控性,包括计划、组织制度、实施措施、考核办法。而且这些必须纳入教学管理体系之中,以制度作保障,以管理作依托。另一方面,在以制度保障形势与政策教育的稳定性的同时,还要灵活变化,因为形势与政策不是僵硬的,而是动态的,教育对象也是变化而广泛的,所以,授课的形式、内容、事件等也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变化。

3、 发挥三方面的作用

即要发挥好专职的思想政治课教师的作用、包括学校党委、团委在内的德育工作者的作用及国家、各级政府领导人、先进模范人物的作用。首先,要处理好主渠道与多渠道的关系,要明确,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教师在形势政策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是基础与关键,为此,一方面要加强教师培训工作,不断提高专职的思想政治课教师的授课能力,同时要制定合理的奖励激励机制。其次,要充分发挥包括学校党委、团委在内的德育工作者的作用,要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委宣传部与社科部牵头负责,教务处、党委学工部、团委直接参与的教育教学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4、 做到四个结合

第一,要把教育目的与学生需要有机结合,开展形势政策教育应针对社会热点问题和学生的心理实际,把教育目的与学生需要结合起来考虑,要根据教育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思想需求,决定如何组织与呈现教育内容,这样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在开展形势政策教育的同时,还要注意通过各种活动有意引导学生对一些与教育目的直接相关的社会问题产生兴趣,以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达到教育的最终目标。第二,要把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既搞好课堂教育,又注重引导大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第三,要把教育人、引导人与关心人、帮助人结合起来,既讲道理又办实事,既以理服人又以情感人,增强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实际效果。(作者单位:吉林农业大学)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2004 年 8 月 26 日

[2]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 教社政 [2005]5 号

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篇7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形式对策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不足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高校的政治思想是非常重要的教育环节,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提高大学生的人格素质修养,注重大学生的人文关怀。当今社会需要的不仅仅是大学生的一张文凭,而是能力和素质兼具,并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当今社会对人才的素质建设主要有三个方面的要求:

1.要始终坚持和拥护党的方针路线

思想政治教育要针对我国国情,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路线;具有辨别是非的能力,拥有民主

观念和法律意识,对于错误思想有一定的抵御能力。

2.思想政治教育要推进大学生踊跃参

加社会实践,拉进社会与学校人生价值观

念的距离

在思想上,要有创新意识,敢于进取。能够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交际行为的基本能力。

3.要培养大学生的基本道德操守和

良好的行事作风

不能够好高骛远,要踏实肯干,诚恳守信。具备必须的社会公德和责任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优良典范。

形势政策教育就是引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文明路线。所以,想要达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目标,实施形势政策教育势在必行。

二、目前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问题与不足

目前,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状况主流是正确的,但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效果总体上还不够理想,还没有完全达到教学所需要

的目标,存在的问题及不足主要有以下几点:

1.缺乏足够认识

思想认识不到位是阻碍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程建设的首要问题和症结所在。

2.师资队伍不稳定,授课效果不理想

目前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授课教师往往发展方向不明确,实际待遇偏低,教学岗位缺乏吸引力,教师队伍的准入条件不明确,缺乏具体的刚性制度,给教学和研究工作带来了相当的困难。专职教师在职培训脱节或缺失,学术交流机会相对有限,使专职教师的学术视野趋于落后和狭窄。而更多的是从事党务、行政工作的领导或从事学生管理的辅导员进行兼职教学,精力的分散导致授课的水平达不到最好的效果。

3.教学手段单一落后

长期以来,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教学手段比较单一落后。对形势与政策教育的认识还停留在一个定性而不是量化的层面上,基本都是教师讲解的传统模式,在形势与政策教育过程中,套话较多,案例较少,在教法设计上传统的灌输方法运用过多,缺乏足够的社会调查与社会实践。

4.缺乏材

表现在与政策出台、时局变化乃至各种媒体宣传相隔的时段太长,由于教材的滞后,使形势与政策教育课失去了本应具有的严肃性,也失去了本应具有的重要地位,最后导致课程建设明显滞后于其他学科。

三、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基本思路

形势教育可以引导学生紧随时代的步伐,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客观形势,为我国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创造了更为稳定的社会环境,使学生了解党的路线以及各项重要方针政策,关注社会民生的敏感话题,增强自身的责任感和事业心,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怀观察社会,了解社会。

在组织教育的过程中,应该不断吸取新的信息、新的知识以及新的材料,同时应对国内形势与国际的大环境相结合,对难点及疑点进行认真剖析。作为新时代的教育者,还应用信息手段对既得的消息尽快传播给学生,扎实并客观地进行阐述,切实做到“以事明理,以理论事”,使内容与时俱进,时刻注重提高学生的媒介素养,培养学生的时事嗅觉,引导学生正确人事形势中的各种关系,防止认识的片面性及表面化;同时,形势教育常常涉及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领域的内容,所以应培养学生快速对形势了解以及学习相关知识的能力,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开拓学生的事业,这就需要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适时介绍与命题相关的背景知识,力求做到生动活泼,史料翔实,使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浓厚兴趣的同时,也对自身的知识结构有所完善。

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根本意义在于使学生以马克思理论对事物及形势进行本质上的剖析,抓住主要矛盾,专注于国家发展与社会稳定,增强危机感和责任感,树立主人翁的意识,从而实现人生价值。素质教育任重道远,同样形势与政策教育也应得到整个社会的支持与认可,才能真正实现培养学生德育的根本目的。

参考文献:

[1]陈剑敏,田鸿雁,申晓英.加强和改进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对策[J].黑龙江史志.2010(1).

[2]宁晓菊.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功能的互补融通:基于“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的改革[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6).

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篇8

爱因斯坦说,科学虽然伟大,但它只能回答世界是什么的问题,至于应当确立怎样的价值目标,却在它的视野和职能的范围之外 。当前高中思想政治课的课程设置在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上,发挥的作用是比较明显的,是其它课程不可替代的,但在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培养学生的心理品质方面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在高中阶段,价值观教育内容在思想政治课中虽有一定的反映,但相对比较薄弱,以下将结合实践谈谈对高中思想政治课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途径和方法的认识。

一、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净化学生的心灵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人格魅力既是教师素质形象的展现,更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因此,完美的人格,浓郁的爱国情结,崇高的职业理想,强烈的事业心和优秀的心理品质特别重要。教师要通过自己的言语行为为学生树立起高大形象,感染、净化学生的心灵。教师对学生要怀有一种真挚的爱,这种爱是原则性、教育性和广博性的统一,是由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交织凝聚而成的一种教育情操,具有强烈的感化、引动、调节和激励的功能,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感情基础,也是教育学生的重要前提。教师人格的影响,是教师的人情美和人性美对学生心灵的感召、感动和感化,是在潜移默化之中对学生情操的陶冶。教师工作中对教学、对集体、对学生的态度,以及教师在课堂上的言语行为和非言语行为都是其人格的外在表现,会自然地、多层次、多侧面地影响着学生,教育着学生,不断提高着学生的整体素质,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效仿老师的言行和人格,逐步树立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相关意识和观念。

二、以和谐活泼的课堂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创新意识

学校教育活动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来完成的,有效的课堂组织与管理不仅是维护正常教学秩序所必需的手段,而且是一项“育人工程”,是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实施调控的过程。对受教育者的发展状况的调控,集中反映出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教师的管理既要从严治教,又要有民主作风,要善于创造一种和谐活泼的课堂氛围,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形成互助、互竞、共同提高的班级团队。课堂教学活动是教师、集体、学生主体作用协同互动的过程,因此教师要注意调节师生之间、同学之间、教师与班集体之间的关系。教师既要严格要求学生,树立集体利益至上的观念,充分发挥集体的影响力,激发学生树立集体尊严感、责任感和荣誉感,又要坚持人格尊严和知识探究平等的原则,用心关爱学生的成长,调动学生自主管理和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这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良好个体品质的形成及创新意识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以理论联系实际深化学生的思想认识

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政治课教的学生命活力所在,也是思想政治课的职责所在。其实际,一是社会实际,一是学生的思想实际。联系实际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把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尽可能一致起来,从而提高其思想水平和认知能力。

教师不仅要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更要关注与学生学习生活相关的社会生活和学生的思想实际。在传授马克思主义的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密切联系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积极引导学生分析思考这些现象及其本质;还应认真对待和解决学生思想认识上的问题,教会学生辩证地看待一些社会现象和问题,帮助他们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消除一些认识的误区,提高他们的觉悟,帮助他们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例如,对学生中间普遍存在的“读书无用论”、“金钱万能论”及“无官不腐败”等思想问题要敢于和善于直面和解答。通过分析与争辩,教师明确立场和观点,教会学生分析、看待问题的方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于学习活动中融入进学生的思想,从而帮助他们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认识分辨问题的能力。

四、以丰富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提高学生的公民素养

实践证明,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撰写调查报告、小论文,举行辩论会是深受学生欢迎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形式,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是课堂的延伸,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组织学生深入社区、农村、工厂调查、体验劳动,是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培养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此类活动不仅仅可以收集与教学相关的一手资料,为教与学提供帮助,更重要的是通过调查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社会、体会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感受到国家蓬勃发展的生机与活动,从而增强爱国之情和社会责任感及主人翁意识。

指导学生撰写调查报告、小论文,举行辩论会,让学生运用思想政治课学到的理论、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而且有利于学生养成辩证看问题、探究事物发展的本质和规律的良好习惯,从而提高综合素质。

五、以时事政治教育激发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时事政治教育以其贴近时代、贴近社会的特点,以其内容的丰富性、新颖性及变动性,受到学生的重视和喜爱。绝大多数高中学生都对时事政治抱有浓厚的兴趣,他们渴望了解国内外政治风云的变幻,渴望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时政教学与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有密切的内在联系,教师应有意识地收集时政资料印发给学生阅读或以时政材料作为情境、背景设计问题探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生知识分析时政事件、现象,还可以开设时事政治讲座或论坛,组织时事政治知识竞赛等活动。这些时政教育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开阔知识视野,而且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思想觉悟,培养学生关注世界、关心国家民族兴旺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