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机械基础笔记8篇

时间:2023-08-17 15:55:35

机械基础笔记

机械基础笔记篇1

关键词: 《机械设计基础》新课引入课堂教学课后思考题

《机械设计基础》是中等职业学校机械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它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得很紧密,对于教材中的内容,教师需要进行深入思考和挖掘,把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找出来,对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揭示和分析。只有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才能使学生深刻理解、灵活运用理论,产生学习的动力和兴趣,并进一步具有举一反三的能力。笔者现结合近年我校实际教学情况,对新课引入、课堂教学、思考题设计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重视新课引入

新课引入是课堂教学的第一环节,教师对新课引入得好,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积极开动脑筋进行思考,主动地获取知识。

教师运用实践引入法引入新课需要精心设计,根据需要,可把实践中的问题先提出来,一开始就开门见山地揭示主题,立即把学生的思维和兴趣引向对问题的探讨。例如,在讲解《螺纹的种类及应用》时,笔者这样引入:“一般用手拧紧螺栓,顺时针拧就能拧紧螺栓,可液化气钢瓶要逆时针才能拧紧,这是为什么?家里安装水管接水龙头时,要在接口处裹上一层白色的密封绳,才不漏水,这又是为什么?这些问题的答案就在今天要学的章节《螺纹的种类及应用》中。”

教师运用动手引入法时要鼓励学生动手动脑,让学生参与制作简单的模型,这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促使学生轻松愉快地接受知识。例如,导入螺纹的概念时,教师可让学生剪一个直角三角形,然后以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为圆周,卷成一个圆柱形,则三角形的斜边所形成的曲线就是螺旋线,若沿螺旋线做成有相同剖面的沟槽和凸起,这就是螺纹了。再比如,讲授凸轮机构时,对于什么是凸轮、凸轮的形状是怎样的、凸轮的轮廓形状与从动件的运动规律之间的关系等学生不容易理解的问题,在讲解前,教师可先让学生动手用硬纸片制作几个简单的凸轮,形状如圆形、大小圆弧过渡形、三角形等,再制作一个从动件,在黑板上演示运动过程,看看凸轮的形状与从动件的运动之间的关系,得出从动件的运动规律是借助凸轮的轮廓曲线来实现的。那么,能实现从动件运动规律的具有曲线轮廓的构件就是凸轮。这时教师再出示凸轮机构的模型进行演示,学生就会更容易接受。

上述各种引入方法可以灵活运用。只有吃透教材,留心观察生活中的机械知识,特别是一些新型机械的应用,注重积累,才能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二、灵活进行课堂教学

教师采用好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对教学双方都是一件愉快的事情。教师不能墨守成规,必须根据教学的任务、对象和条件,大胆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学好《机械基础》,不但可使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合理地使用、维护机械设备,而且可为学生进行技术革新提供必要的理论知识。因此,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很有必要。

1.自学式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对于较简单的教学内容,教师可采用自学式教学方法。自学式教学方法就是“提出问题+自学+回答问题+总结”,其操作步骤如下:第一步,教师指定学习内容,并提出相关问题。第二步,学生围绕问题进行自学,明确学习目标。第三步,提问学生,可以多问几个学生,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追问,把问题引向深入。第四步,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使学生形成新的知识。

2.类比教学法。《机械设计基础》讲述了各种传动机构,如摩擦轮传动、带传动、螺旋传动、链传动、圆柱齿轮传动、圆锥齿轮传动、蜗杆传动、液压传动等,每种传动都是介绍结构、工作原理、分类、参数、应用特点。前面几种传动可以详细介绍以上各项内容和层层递进的分析方法,最后归纳总结出应用特点和应用场合。当学生渐渐熟悉了这种分析传动的方法后,教师可用链传动来做一次类比法教学。教师可先让学生模仿前面的方法分析链传动的结构、工作原理、分类、参数,再归纳总结出链传动的应用特点和应用场合。同样,学完直齿圆柱齿轮传动以后,也可以用类比法学习斜齿圆柱齿轮。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强调这种层层推进、抽丝剥茧的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的方法,学生就会养成习惯,以后碰到新的设备,先看看设备的结构,再分析其工作原理和参数,归纳这种设备有哪些特点,可以运用在什么场合,从而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记笔记教学法。针对一些学习气氛不浓的班级,在课堂教学中,除了要提高知识的趣味性、实践性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主动性外,教师还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做课堂笔记的习惯。教师教会学生做课堂笔记,坚持手脑并用,才能抓住他们的思维,让他们跟着自己转,使他们的思维与自己保持一致。学生做好课堂笔记的关键是教师要精心设计板书。教师的板书应分两部分:一部分为主干部分,即本次课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要写在黑板的醒目位置,这也是这次课的重难点内容,最好不要超过十句,并且要保持到下课前做总结用。另一部分为辅助部分,是一些有助于理解基础知识的示意图、公式推导和辅文字,这一部分要与第一部分明显区分开来,可以随写随擦,不要求学生记下来。学生一节课记笔记的时间不要超过十五分钟,这样学生在记笔记的同时也能注意听教师讲课;若笔记内容太多,学生可能就只注意抄写而不关注抄写的内容,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就不充分了。

4.归纳总结法。学完一个章节,要让学生及时地进行回顾,归纳总结出本章的主要内容,重难点是什么,使知识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理清思路,又有利于学生记忆所学的知识。学完几个章节后,还要进行比较和总结,找出相同点与不同点。例如,讲完带传动和链传动后,学生可以进行一次比较,比较它们的传动比的计算公式、范围、准确性、工作环境等。

三、巧妙设计课后思考题

要真正学好一门课程,仅凭课堂45分钟是不够的。对机械有兴趣的学生,只有一本教材是满足不了他们的求知欲的。因此,在选择一些典型习题作为课后练习的同时,教师巧妙地安排一些课后思考题也是必要的。学生通过对思考题的思考,可以到图书馆或上网查找资料,或询问相关技术人员,或自己寻找实物来研究,这些题目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保持兴趣,提高动手动脑的能力是很有帮助的。

总之,提高《机械设计基础》教学效果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只要教师平时多关注生活和生产中的机械,用心钻研,不断探索,把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就能找出一个令教师和学生都满意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陈海魁主编.机械基础.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1.

机械基础笔记篇2

一、机械基础课程的培养目标

机械基础课程的培养目标就是使学生成为技术型人才。换句话说机械基础是发明创造的基础。学生熟练掌握本专业所需要的基本理论知识,熟悉常用设备的性能、结构、工作原理,以及使用、维护和调整方法,学习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和现代企业管理基本知识。开设本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为专业课服务,让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机械基础理论课程教与学的现状

1.教学无创新

教学无创新,激发不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机械基础是很直观、形象、生动的课程,然而现在的教学基本上是老师讲述,辅以模型、挂图、示教板的演示。也就是说,凭老师一张嘴、一支粉笔加之有限的教具、挂图,用静态的方式讲解机械、机构、液压等动态传动。凭空的想象加大了学生理解、掌握知识的难度。因此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学习积极性和兴趣不高。

2.教学设备落后

机械基础是动态的课程。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学校购置了齿轮、轮系传动柜及部分模型、示教板和多套挂图,但模型的逼真性、运动的自如性、内部结构的可视性、模型大小的适中性及挂图的清晰性等都制约了老师的课堂发挥和学生的想象,从而限制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3.学生不善于思考

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当前学生毕业就业困难的形势,在学生心理上形成读书、学技术没有前途、没有出路的观念。所以,在学习上缺乏自觉性和上进心,得过且过,考试时互相抄袭。

三、教学改革措施

1.统领教材

教材是教学之本,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目前学校的教材,将国家对学校制定的培养目标和职业技能签定标准作为教学改革的指南,教师要统领教材的知识点,给学生讲解时要详尽周全。尽管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多次尝试设计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但是在讲授理论课时由于内容抽象较难理解,结果是教师拼命地想讲明白,学生们也非常专注地想听明白,但课程中的许多术语、原理等总让许多学生如坠五里雾中,在实际应用时不知如何下手。教师教学费力,学生学习吃力,实际效果不理想。在机械基础课上课的第一天,笔者没有直接讲解本书的课程,而是从思想品德、操作技能、专业理论、文化知识、身心健康等方面进行教养,此后引入三国时代诸葛亮发明的木牛流马,其在崎岖的栈道上运送军粮,且“人不大劳,牛不饮食”。从古代的简单机械,到现代的令人不可思议的高科技,再复杂的设备都离不开机械基础所要学习的内容,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感到发明创造并不陌生,让学生能够感觉到、摸得着。

2.合理安排课程

合理安排课程,做到理论和实习的有机结合。技工教育是技能教育,强调操作性、实用性,因此一定要牢固树立技能教学的观念,加大实训、实习的资金投入,增强实训教学。加强学校与企业,学校与人才市场的联系,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工作岗位的要求培养学生。

3.勇于创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为了巩固学生已掌握的技能和提高其学习兴趣,课外时间成立创新小组,教师指导学生制作简单的手工。对出现的故障,老师和学生一起分析,找出故障产生的原因,提高学生的创造性。如在差动螺旋传动中,教师指导学生在螺杆上车出两段不同螺距而旋向相同的螺纹(同为右旋),其中一个螺母焊接在钢板上,而另一个螺母可以移动,并且让固定螺母的导程大于活动螺母的导程,根据公式L=N(Ph1-Ph2),活动螺母的移动距离要减小、移动方向和螺杆的移动方向是相同的,我们做出的模型在运动时和教材上介绍的内容一样。这下,可乐坏了同学们。教师在制作的过程中,要把书上的内容看懂看透,才能做得成功,并且做完演示后同学们很难忘记。这个实验成功后,再让学生独立完成差动螺旋传动,当两段螺纹的螺距相等时,无论我们怎样转动螺杆,两活动螺母之间都不会相对移动的模型,和复式螺旋传动的模型(即螺杆上两段螺纹的旋向相反,根据公式L=N(Ph1+Ph2)活动螺母的实际移动距离增大)。这样在享受成功的快乐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质疑过程中,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4.创造条件使用多媒体教学

创造条件使用多媒体教学,增加学生学习的直观性。多媒体是利用计算机对文字、图像、图形、动画、音频、影视等媒体结合起来,呈现一个丰富多彩的感官世界。如在蜗杆传动部分,书上仅介绍了蜗杆传动的组成、旋转方向的判定、应用特点和基本参数。笔者在课件中首先向学生们讲述蜗杆的发展史,接着向学生们展示各种蜗杆传动的类型,在讲解到阿基米德螺线时,又穿插了阿基米德的故事,丰富了学生们的知识。在讲解应用时,插入一张蜗杆传动的Flash图片,通过电机转动速度快,蜗杆转动速度慢现象比较传动比的大小。摸到箱体的发热说明其效率低;听听传动的声音小,没有噪声,说明传动平稳;用三根绳子拉蜗杆没有拉动,说明它有自锁性等等。这一章的课件教学活动,是对教材内容的超越,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是一个崭新的动感世界,信息量大,教学直观、具体,学生思维活跃,积极性也相应提高,从而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

5.帮助学生实现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

教师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重在培养大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能力与综合运用能力,我们采取了以下几项措施:一是在教材中明确标明学习的任务、内容、要求和目标,让学生认识到应该掌握的内容、应该达到的水平、应该具备随机学习的素质。二是对学生的自学、听课、记笔记给以具体的帮助和指导,帮助学生选择参考书,正确处理预习和复习、听课与记笔记的关系。三是对学生的学习方法提出一定的目标和要求。例如对听课的纪律和听课效果、课堂笔记和课外作业都要做出必要的督促和检查,及时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及时评议。四是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和主动性,推行实用教学法,以提问式、讨论式、自检式等多种形式建立师生的双向交流,及时反馈教学信息,有教有学,教与学有机结合,共同提高教学质量。

6.教师每节课后都要有教学反思

所谓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教学反思一直以来是教师提高个人业务水平的一种有效手段,教育上有成就的大家一直非常重视之。但教学反思不能流于形式,要持之以恒,把学生在课堂上的表情表现都记录下来,思考下一次如何讲解才能让学生更容易接受。

机械基础笔记篇3

一、运用启发式教学法,激发中职学生学习兴趣

激发求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学生的学习中,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其学习效果必然事半功倍。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循序渐进,根据教学内容和中职学生的可接受程度,灵活变换教学方法,使中职学生能够主动地、积极地学习。如,在讲授变速机构时,提前布置作业:为什么驾驶员在驾驶汽车时,拨动变速杆后,汽车行驶的速度就会改变,并且汽车会向后倒车?又如,在讲授棘轮机构时, 提前布置作业:学生去感受骑自行车,脚踩自行车踏板时向前行驶,而反转踏板时,自行车却为什么不会实现倒车?卷扬机在提升货物之后,尽管机器已经停止工作,但货物却为什么不会下降,而是稳稳地停在空中?再如,在讲授铰链四杆机构时, 提前布置作业:让学生用冰棍筷子(有条件的学生用小锯条)自己动手去做铰链四杆机构。掌握铰链四杆机构工作原理动及曲柄存在的条件。讲课时给学生一定的讨论时间。当大多数学生回答时说不清楚,或者不全面时,再引导他们详细地分析、讲解这些机构的组成结构和工作原理,逐个破解学生的疑问,使学生充分地感受到所学知识产生的实际效果,体验成就感,获得乐趣。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的内动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此外,我们对学生的态度要本着“多鼓励、少批评”的原则,适时地给予肯定,激发学生自身的学习兴趣。

二、建立、巩固、发展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由于中职学校的生学习基础较差,许多学生在上课学习时,不习惯或不会记笔记,课后又不看书,也不归纳小结,作业不会就抄袭,长此以往,慢慢地学习就处于被动状态,也就更谈不上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了。针对这种情况,我对教材中的教学内容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挖掘,从各个方面对《机械基础》课程中的知识点进行了梳理、揭示和分析,努力使学生能够深刻理解、灵活应用,并进一步具有举一反三的能力。例如我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记笔记的习惯,教育学生只有做好了听课笔记,坚持手脑并用,才能激起自己的思维火花,建立起学习的自信心。比如在做“蜗杆传动”这节课的听课笔记时,我告诉学生只需记三个方面:一记重点。蜗杆传动的传动比是重点。二记难点。在蜗杆传动中,蜗轮、蜗杆的受力方向的判断是难点,必须理解掌握。三记规律。在螺旋传动中,螺纹旋向与斜齿圆柱齿轮旋向的判定的规律要记。通过这“三记”既简洁又明确,使同学们感到记笔记并不难,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大为增强。

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是一点一点建立起来的,教师不仅要善于建立学习的自信心,更要格外地关怀细心地呵护学生已经建立起的那一点信心。因为如果把他们仅存的一点自信心在一不留神中予以摧垮,那么紧接着的便是厌学――逃学――不毕业,不仅学校的生源一少再少,而且对维护稳定、建设和谐社会极为不利。所以,纠正学生的学习心理偏差,帮助学生建立、巩固并发展学习的自信心是教师工作的一部分,那就需要我们在教学工作中不断地去迎合学生所需及所用的知识。

三、采用多媒体教学

利用多媒体技术的图文并茂和综合处理功能,可以在网上下载一些运动机构,然后进行播放,加深学生对该机构运动特点的理解,并且可以让学生产生联想,充分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例如在讲解平面连杆机构时,将所讲的曲柄摇杆机构、曲柄滑块机构、齿轮机构、螺旋传动等的工作过程做成动画,在演示时非常方便,可以停留在任何位置。死点、极位夹角等抽象概念也有明确的理解。通过录像、动画的演示,把难点体现得明了直观,学生很容易理解和掌握这部分内容,并能很快理解一些常用机构的组成原理,同时又在短时间内拓展演示一些制造企业中各种机械的常用机构。这些自动机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犹如走进了生产现场,拉近了课堂与生产实际的距离,增强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效果,使学生感到所学的知识不再是抽象的,而是在实际中实实在在使用着的。

四、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提高专业技能

机械基础笔记篇4

[关键词] 《机械基础》 技工学校 教学改革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社会对机械类专业人才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基本功扎实,职业能力、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强的的学生才能在市场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

《机械基础》是技工学校机械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在机械类专业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笔者从事了十几年技工学校机械专业的教学工作,深切地感受到市场经济对人才的素质和能力提出新挑战,为适应教学改革和形势发展的需要,对课程进行改革已势在必行。根据形势发展对机械类专业学生提出的新要求,针对我校的教学现状、学生的特点、知识构成,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评价等各个环节入手,做到将机械基础理论知识系统地传授给学生的同时,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增强。

1 更新教学内容、培养创新意识,开阔学生的视野

《机械基础》是机械类专业中研究机械共性问题的主干课程,它的任务是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常用机械的工作原理、基本理论并初步具有识别、分析和选择常用机械零件的能力。为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对机械类专业学生提出的新要求,在保证课程体系完整性和科学性的基础上,精心挑选一些机械方面的新技术、新工艺以及机械行业发展的新趋势、新动态和研究热点等方面的内容。如在教学过程中,补充介绍普通螺纹加工生产的新技术、准直齿圆柱齿轮的新工艺、数控加工技术及其发展趋势,以及新型材料应用等相关知识。此外,还根据现行的国家标准、行业规范与技术发展特点,增加了公差与配合、测量技术、金属材料与加工等相关知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如键销连接、齿轮精度、轴承、齿轮失效形式等机械基础知识。上述增加的教学内容均配以生动活泼的图、表和简明扼要的文字介绍作为补充,以PPT课件的形式补充到教学当中,作为本课程知识点的延伸和扩展,使学生在对基本理论、基础知识系统理解和掌握的同时,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扩大了知识面、提高了学习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2 应用直观式、启发式、循序渐进式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机械基础》是一门较为枯燥且需要记忆较多内容和知识点的课程,对于现在技工学校学生来说,具有畏难、怕苦思想的不在少数。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根据该门课程的特点、学生的现状、心理差异、知识结构等因素,在教学实施过程别注意遵循直观性、启发性、循序渐进、理论联系实际等原则确保教学效果。

根据《机械基础》课程教学一般都安排在学生专业实习之前,存在认识滞后,课堂理论知识不容易理解的现象。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实施直观性原则,适当增加现场授课环节,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复杂的问题直观简单,在现场教学过程中,不是让学生自发地看,而是要在老师指导下有目的地观察,提出问题指导学生去把握机械、结构、零件等事物的特征,发现构件间的内在联系,使同学们获得较全面的感性认识,从而更深刻地掌握机械课程的理性知识。每次现场教学后,都布置“观察笔记”,要求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机械,描述其组成、特点等。通过现场观察,学生会有疑问,带着问题听课,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自觉地掌握专业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轮系传动的计算时,可先引导学生结合单级齿轮传动的知识,思考多级齿轮传动的原理,提高自己对多级齿轮传动原理的理解,然后由教师总结,归纳出正确的多级齿轮传动计算公式,并在学生记忆公式的基础上,进行典型的例题讲解,注意引导学生逐步分析题目要求,利用掌握的已知条件,运用所学公式进行计算,再通过一定数量的作业练习,使学生真正掌握轮系基础知识和相关的计算。采用这种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效果显著。

在教学过程中,还应该注意循序渐进,按照教学的系统性进行教学。例如:渐开线标准直齿轮圆柱齿轮的讲授要由渐开线的形成―渐开线的特性―渐开线齿廓―渐开线标准直齿圆柱齿轮―各部分名称、基本参数―几何尺寸计算等循序渐进,层层深入,使学生系统地掌握机械基础知识。

此外,为使学生学懂会用、学以致用,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正确处理好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

3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

社会发展对应用性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加强实践性环节在技工学校教学中越发显得重要。根据技工学校机械类专业对专业基础课的要求以及《机械基础》课程贴近生产实践的特点,在讲授《机械基础》课程中,笔者以必需、够用为度,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注重实践教学。如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完成车床液压传动系统图线绘制,在绘出规范、完整的系统图的同时,又可以学习查阅资料,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综合利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既可以巩固已学知识,又可以激发学生立足于现有知识水平基础上勇于创新的精神。

技工学校《机械基础》课程是由机械传动、轴与轴上零件、常用机构、液压传动、气压传动等知识方块组合而成的,因此,可以在每块知识点的授课结束后,带领学生到实习现场,利用现有机械设备中的具体实例对所学知识进行现场讲解,使学生对讲授的知识清晰认识,加深理解。

4 优化考评方式,提高学生评价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针对以往对学生成绩的评价体系较为单一,以一张考卷确定最终考核成绩的情况,笔者在教学中不断摸索建立多元化的学生成绩评价模式。把“全面考核”和“过程考查”等先进理念贯彻到考核活动中,实施全学期开放式、动态式的考核管理,考核中注重考查学生的学习过程,防止学生照搬照抄的现象发生。在教学中,将平时作业、课堂提问、教学实践、单元、期末测试情况按一定权重进行综合,作为本课程的最终考核成绩,同时在考题中加大能够考核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有利于培养学生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相关内容,保证本课程教学评价的准确性、科学性,也使学生能自觉、自主学习本门学科,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课程教学改革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继续努力并不断实践,不断摸索,以适应市场经济对技工职业教育提出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刘春生, 徐长发. 职业教育学[M].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

机械基础笔记篇5

关键词:机械设计基础;课堂教学方法

《机械设计基础》是职业院校机械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它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得很紧密,对于教材中的内容,需要教师进行深入思考和挖掘,把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找出来,对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揭示和分析。只有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才能使学生深刻理解、灵活运用理论,产生学习的动力和兴趣,并进一步具有举一反三的能力。笔者现结合实践,对新课引入、课堂教学、思考题设计等方面进行探讨。

重视新课引入

新课引入是课堂教学的第一环节,教师对新课引入做得好,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积极开动脑筋进行思考,主动地获取知识。

实践引入法引入新课需要精心设计,根据需要,可把实践中的问题先提出来,一开始就开门见山地揭示主题,立即把学生的思维和兴趣引向对问题的探讨。例如,在讲解《螺纹的种类及应用》时,可以这样引入:一般用手拧紧螺栓,顺时针拧就能拧紧螺栓,可液化气钢瓶要逆时针才能拧紧,这是为什么?家里安装水管接水龙头时,要在接口处裹上一层白色的密封绳,才不漏水,这又是为什么?这些问题的答案就在今天要学的章节《螺纹的种类及应用》中。再比如,在讲述《链传动的类型和应用特点》时,可以这样设计:同学们都蹬过自行车,如果自行车的链条掉了,我们还能蹬吗?肯定不行,因为没有链条,就没法把动力传到轮子上了,可为什么链条会掉呢?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链传动的类型和应用特点》。

复习引入法复习上一次课的内容后引入新课,不仅有利于学生巩固所学知识,而且有助于知识的连续和延伸。例如,学完齿轮传动后,进入轮系的学习,可以这样复习和引入:齿轮传动有很多优点,是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机械传动,请同学们回顾一下齿轮传动有哪些优点。如果只有一对相互啮合的齿轮进行传动,那么它能实现的传动比和传递的距离是有限的,如果要实现大的传动比和较远的距离,一对齿轮的外廓尺寸将会很大,假如增加齿轮的数目,既能满足传动要求,又能使结构紧凑,像这种由一系列相互啮合的齿轮组成的传动系统称为轮系。下面我们一起学习《轮系》。

动手引入法动手动脑,让学生参与制作简单的模型,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轻松愉快地接受知识。例如,导入螺纹的概念时可让学生剪一个直角三角形,然后以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为圆周,卷成一个圆柱形,则三角形的斜边所形成的曲线就是螺旋线,若沿螺旋线做成有相同剖面的沟槽和凸起,这就是螺纹了。再比如,讲授凸轮机构时,对于什么是凸轮、凸轮的形状是怎样的、凸轮的轮廓形状与从动件的运动规律之间的关系等学生不容易理解的问题,在讲解这些问题前,先让学生动手用硬纸片制作几个简单的凸轮,形状如圆形、大小圆弧过渡形、三角形等,再制作一个从动件,在黑板上演示一下运动过程,看看凸轮的形状与从动件的运动之间的关系,得出从动件的运动规律是借助凸轮的轮廓曲线来实现的。那么,能实现从动件运动规律的具有曲线轮廓的构件就是凸轮。这时再出示凸轮机构的模型进行演示,学生就会更容易接受。

上述各种引入方法,可以灵活运用。教师只有吃透教材,留心观察生活中的机械知识,特别是一些新型机械的应用,注重积累,才能更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灵活进行课堂教学

采用好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对教学双方都是一件愉快的事情。教师不能墨守成规,必须根据教学的任务、对象和条件,大胆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学好《机械基础》,不但可使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合理地使用、维护机械设备,还为技术革新提供了必要的理论知识。因此,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很有必要。

自学式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对于较简单的教学内容,可采用自学式教学方法。自学式教学方法就是“提出问题+自学+回答问题+总结”,其操作步骤如下:第一步,教师指定学习内容,并提出相关问题。第二步,学生围绕问题进行自学,明确学习目标。第三步,提问学生,可以多问几个学生,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追问,把问题引向深入。第四步,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使学生形成新的知识。例如《变向机构》就可采用这种方法。可提出问题:什么是变向机构?常用的变向机构有哪些?各种变向机构的工作原理是什么?有何特点?等等。

类比教学法《机械基础》讲述了各种传动机构,如摩擦轮传动、带传动、螺旋传动、链传动、圆柱齿轮传动、圆锥齿轮传动、蜗杆传动、液压传动等,每种传动都是介绍结构、工作原理、分类、参数、应用特点。前面几种传动可以详细介绍以上各项内容以及层层递进的分析方法,最后归纳总结出应用特点和应用场合。当学生渐渐熟悉了这种分析传动的方法后,用链传动来做一次类比法教学。先让学生模仿前面的方法来分析链传动的结构、工作原理、分类、参数,再归纳总结出链传动的应用特点和应用场合。同样,学完直齿圆柱齿轮传动以后,也可以用类比法学习斜齿圆柱齿轮,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强调这种层层推进、抽丝剥茧的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的方法,以后碰到新的设备,学生也会养成习惯,先看看设备的结构,再分析其工作原理和参数,归纳这种设备有哪些特点,可以运用在什么场合。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记笔记教学法针对一些学习气氛不浓的班级,在课堂教学中,除了要提高知识的趣味性、实践性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主动性外,还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做课堂笔记的习惯。教会学生做课堂笔记,坚持手脑并用,才能抓住他们的思维,让他们跟着教师转,使他们的思维与教师保持一致。学生做好课堂笔记的关键是教师要精心设计板书。教师的板书应分两部分:一部分为主干部分,即本次课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要写在黑板的醒目位置,这也是这次课的重难点内容,最好不要超过十句,并且要保持到下课前做总结用。另一部分为辅助部分,是一些有助于理解基础知识的示意图、公式推导和辅助性文字,这一部分要与第一部分明显区分开来,可以随写随擦,不要求学生记下来。学生一节课记笔记的时间不要超过十五分钟,使学生在记笔记的同时也能注意听教师讲课;若笔记内容太多,学生可能就只注意抄写而不关注抄写的内容,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就不充分了。

归纳总结法学完一个章节,要及时地进行回顾,归纳总结出本章的主要内容,重难点是什么,使知识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理清思路,又有利于学生记忆所学的知识。学完几个章节后,要进行比较和总结,找出相同点与不同点。例如,讲完带传动和链传动后,可以进行一次比较,比较它们的传动比的计算公式、范围、准确性、工作环境等。

巧妙设计课后思考题

要真正学好一门课程,仅凭课堂45分钟是不够的。对机械有兴趣的学生,只有一本教材是满足不了他们的求知欲的。因此,在选择一些典型习题作为课后练习的同时,巧妙地安排一些课后思考题也是必要的。学生通过对思考题的思考,可以到图书馆或上网查找资料,或询问相关技术人员,或自己寻找实物来研究,这些题目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保持兴趣,提高动手动脑的能力是有帮助的。

例如,讲完《齿轮的基本参数和几何尺寸的计算》一节后,可以给学生一个齿轮和游标卡尺,让学生确定这个齿轮的基本参数和几何尺寸;讲完平带传动后,问学生在平带传动中带轮的轮面为什么常做成凸弧面?讲完V带传动,问V带的截面角θ=40°,那么,带轮的轮槽角φ为多少合适呢?学完链传动后,问普通26自行车的传动比是多少?脚蹬一圈,自行车前进了多少米?

通过对上述思考题进行思索、查找答案的过程,一方面可以让学生知道,生活中处处有机械知识,书本知识是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是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另一方面也让学生知道,机械并非那么深奥,只要他们愿意去探索、去学习,也可以在这一方面做一些小发明、小创造。

总之,提高《机械基础》教学效果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只要教师平时多关注生活和生产中的机械,用心钻研,不断探索,把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就能找出一个令教师和学生都满意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陈海魁.机械基础(第三版)[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1.

机械基础笔记篇6

一、外借媒体,活化课堂

在传统的机械专业课堂教学中,学生普遍觉得学习机械基础枯燥乏味。许多零件和机构变化的过程用平面的、静态的图片和简单的教学模型无法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而多媒体技术和网络资源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为摆脱这种尴尬局面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很多中职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但凡事只凭个人兴趣,自我约束能力不强,教者可以根据这一特点,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充分利用好教学辅助媒体,让学生在好奇、新鲜的兴奋中无意识地学习某些知识,老师再及时地加以巩固,这对机械制图的教学是大有裨益的。

当然,借助媒体也要根据实际教学情况。比如学生读图出现困难,想象不出图样所表达的形状时,教师如借助多媒体教学课件的方法辅导学生,并不是达成培养学生读图能力的最好路径。读图能力主要是通过学生自己的想象思维活动,最终理解图样所表达的内容。一旦教师给学生提供了直观形象的图形,用不着学生作过深的思考,这对学生的读图能力的培养并不能起到实际效果。

二、主体凸显,讲究教法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主导作用,盖在善于引导启迪,使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非谓教师滔滔讲说,学生默默取受。”实践证明,教学方法不当,照本宣科,势必会导致事倍功半。尤其是对于机械制图这门课程,如不进行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学生必学之无味。根据职校生活跃、好动的特点,教学时教师可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比如在教授“螺旋传动的应用形式”时,可拿出各种模型,并配上多媒体动画,让学生自己进行类型判别与方向判别,之后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由各组派代表发言总结。生生交流,师生交流,各抒己见,兴趣高的学生自然能带动兴趣低的学生。这比单独发问甚至自问自答效果要好得多。课程中的许多内容可以通过不同的教学形式进行教学。

教师可开展多形式的讨论,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自由的环境,充分调动每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如在“点、直线、平面的投影”教学中,教师首先展示三棱锥的教学模型,让学生观察模型,思考此物体是由几个点、几条线、几个面构成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教师讲解,引导学生从点开始,二点连接为“线”,线与线外一点成“平面”,多个面的有机组合即成为“体”。这样,学生在了解点—线—面—体的发展过程的同时也对学习的内容也有了一个总体的、循序渐进的认识,使得知识有承接性、连贯性和系统性,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及记忆,便于灵活运用各知识点。

三、简化板书,分清主次

根据机械制图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板书设计,会收到不同的教学效果。板书设计的原则是简明扼要、突出重点,把复杂的内容转化为纲目了然、脉络分明的知识点,对于学生理解概念起到重要的作用。一些包含关系较多的内容,可通常采用层次结构式板书,使学生一目了然。比如教授“联轴器的结构和应用”时,笔者使用这种板书进行提问:“说说可移式联轴器的类型”时,学生踊跃发言,效果很显著。另外教师在板书时可边讲边画,便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其想象和思考。比如在绘制组合体轴测图时,尽可能多地用不同颜色的粉笔画出其中的各个基本体,使学生在图样和立体之间建立清晰的投影对应关系。这种形式的板书层次分明,结构清晰,分类及其所属关系明确,能较好地体现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了然于心。讲授时再结合插图,图文并茂,详细介绍每一种联轴器的结构和应用特点,效果会很好。

四、记图读图,培养能力

机械基础笔记篇7

1 通过直观教学,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

人类对事物的认识过程是由现象到本质,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我们所教的中专学生,都是从学校到学校,没有社会经验和实践经历,普遍缺乏对制图形体的感性认识。因此,在制图教学中应充分利用电教录相、挂图、模型、实物等教学手段进行直观教学。还可以经常组织学生深入到现实中去观察体验,多接触形体,扩大学生的感性认识,并注意让学生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地去观察,培养观察力,这是提高学生空间想象思维能力的基础。

如投影基础这部分教学是整个课程的基础,初学者必须在头脑中建立起空间投影体系,勾画出点、线、面、体等各种基本几何元素在空间的形状和位置。初闪接触这部分内容学生会感到抽象,初学者能否理解空间物体与平面图形的转换,即将想象出的空间位置,经过变换后再在几个平面上同时得到投影图形。这对以后的学习有着直接的影响,所以在讲授时一定要采用三面投影体系模型,演示物体旋转其中的投影过程,认识物体分别在V、H、W面的投影效果和所得的视图,让学生直接感受三维立体向二维平面转化的过程。最直观的方法可以利用教科书垂直打开与讲台桌面建立起空间投影体系,粉笔盒、三角板、铅笔等作为各类几何元素,并教会学生如何在这样的空间投影体系中,模拟摆出各种不同几何元素的位置,再观察假设投影后的效果,在头脑中做默图训练。还可以鼓励学生交流各自默图结果,诱导学生积极思考,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思维主动性。这种形象且直观的教学方式,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感知力和空间想象力,增强学习效果。

2 通过记图训练,培养空间想象力

记图就是在感知且理解的基础上,记住基本体的图样特征以及它的立体空间形状,记住图与物之间的特征及其联系。正如学英语背单词一样,词汇量越大,其英语的口语和听力就越强。

如正投影法和三视图教学,采用模型教学,让学生对照图样找出模型,由模型画出三视图,使用模型提供感性依据,指导学生反复感知,反复观察,总结出三视图间的投影关系规律为“长对正、宽相等、高平齐”。把由感知所得的表象,在头脑中进行形体分析、综合、概括、思维和识记。

又如,结合模型讲解了正平面的定义及三视图后,引导学生摆出水平面、侧平面的位置,并分别表述出它们的定义和作出它们的三视图。在此基础上启发他们分析、归纳出平行面和垂直面的投影特征分别为“一面两线”和“一线两面”。

这样不仅使学生对抽象理论知识有了深刻的理解,把所学的知识真正弄通弄懂,而且通过动脑、动手等,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变通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了学生分析形体的能力,让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得以延伸。

3 通过读图训练,发展空间想象力

读图是一种思维训练,它把直觉的感知和理性的思维结合起来,即把简单的映像与逻辑思维结合起来,促使学生利用分析、综合等方法推理、判断,从而想象出形体。形体思维是《机械制图》教学必须的基础思维,它是建立在丰富的感知基础上和对视图的科学分析及对表象的正确综合。

如,组合体视图的识读,采用形体分析法读图,把组合体的视图按线框划分成几个部分,想象出各部分的形状,最后综合起来想象出整体形状。这就是化繁为简,把解决复杂的组合体问题转化为简单的基本问题。

机械基础笔记篇8

关键词: 《机械设计基础》 教学方法 教学环节

作为职业学校机械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技术基础学科,《机械设计基础》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得相当紧密。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思维,活跃课堂气氛,同时让学生深刻理解、灵活运用理论,产生学习动力和兴趣,具备举一反三的能力,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选择一个正确的教学方法是很重要的。教师要深入思考和挖掘教材中的内容,找出理论在实践中应用,揭示和分析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将正确的教学方法贯穿整个《机械设计基础》课堂教学。笔者在新课引入、课堂教学展开、知识巩固、设计思考题、结束新课程等各个教学环节上,作了一些思考和探索。

1.“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新课引入得好,可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教师可根据需要,精心设置一个或几个疑问,以创设情境,开门见山。

例如,在讲解《螺纹的种类及应用》时,笔者如此引入:安装自来水龙头时,要在接口处裹上一层白色的生胶带才不漏水,这是为什么?安装液化气钢瓶上的减压阀要逆时针旋转才能拧紧,一般用手拧紧螺母、螺钉,顺时针拧就能拧紧,这是为什么?这些问题的答案就在今天要学的章节《螺纹的种类及应用》中。

又如,学习《链传动的类型和应用特点》时,笔者这样设问:同学们都骑过自行车,如果自行车链条掉了,我们还能骑吗?肯定不能,因为没有链条,动力就无法传到轮子上,可链条为什么会掉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链传动的类型和应用特点》。这是实践提问引入法。

2.另一种引入法是复习提问引入法。例如在讲述《轮系》一章第一节课时,笔者设置了三个问题:(1)在齿轮传动中,一对齿轮传动的传动比一般限制在什么范围?(2)带传动的传动比有何特点?(3)根据实际工作要求,要实现远距离,且传动比准确传动,请问选哪类传动?以上三个问题中,前两个问题的答案在前两章节均已学过,是对已学知识的复习。但回答第三个问题却非易事,除非学生预习过这一章节,否则很难给出正确答案。这样复习上一次课的内容后引入新课,不仅巩固了所学知识,而且有助于知识的连续和延伸。

3.新课的引入,还有一种方法――动手引入法。在引入螺纹的概念时,可让学生用硬纸剪个直角三角形,然后以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为圆周,卷成圆柱形,则三角形的斜边所形成的曲线就是螺纹,若沿螺旋线做成有相同剖面的沟槽和凸起,这就是螺纹了。

讲授凸轮机构时,学生不容易理解什么是凸轮、凸轮的形状如何、凸轮的轮廓形状与从动件的运动规律之间的关系。笔者先让学生动手用硬纸片制作几个简单的凸轮,圆形的、大小圆弧过渡形的、三角形的都可以,再制作一个从动件,在黑板上演示一下运动过程,看看凸轮的形状与从动件的运动之间的关系,知道从动件的运动规律是借助凸轮的轮廓曲线来实现的。因此,能实现从动件运动规律的,具有曲线轮廓的构件就是凸轮。这时,再演示凸轮机构模型,学生更容易接受。

以上三种引入法,我们应该在吃透教材、留心观察过生活中的新型机械的基础上灵活运用,从而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学习积极性。

1.在展开新课教学时,对于较简单的内容,我们可采用自学式教学法,即“提问+自学+回答+总结”。教师指定学习内容,提出相关问题。学生围绕这些问题进行自学。教师再提问学生,把问题引入深入。最后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进行总结,使之形成新的知识。

例如,学习《变向机构》时,提出的问题可以有:什么是变向机构?常用的变向机构有哪些?各种变向机构的工作原理是什么?有何特点?等等。

2.当遇到难点、重点内容时,我们可采取分层探究、提问发展开新课。教师必须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引导学生揭示现象的本质,深化理解知识。例如,学习《轮系》这一章时,《轮系功能》为重点之一。我们可以提出这样一系列问题:(1)一对外啮合圆柱齿轮传动的中心距等于什么?它能远距离传动吗?(2)平行轴轮系传动距离等于多少?它与每一级传动距离有什么样的关系?(3)由前两个问题我们可以得出什么样的结论?以上三问,从逻辑上看,是一种推理;从结构上看,是一种增递;从效果上看,由浅入深,自然而然得出轮系可以实现远距离传动的结论;从教学效果上看,可以避免让学生死记结论,同时活跃课堂气氛。

3.对于某些教学内容,我们还可运用类比教学法。先让学生模仿前面的方法分析,随后进行归纳总结,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学习各种传动机构时,每种传动都是介绍结构、工作原理、参数、分类、应用特点,从详细介绍到层层递进分析,最后归纳总结。前面几种传动――摩擦轮传动、带传动、螺旋传动,教师逐一讲解。当学生渐渐熟悉了这种分析传动的方法后,让学生模仿前面的方法分析链传动,并归纳总结出链传动的应用特点和应用场合。同样,学生学完直齿圆柱齿轮传动以后,也可以用类比法学习斜齿圆柱齿轮传动。教师应有意识地强调这种层层推进、抽丝剥茧的分析、思考方法,让学生养成习惯,获得技能。

4.针对某些学习气氛不浓的班级,我们可运用记笔记教学法――培养学生做课堂笔记的习惯,能抓住学生的思维,让他们跟着教师转,使其思维与教师保持一致。此法的关键是,教师要精心设计板书。教师的板书宜分两部分:一为主干部分,即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写在黑板醒目位置,最好不超过十句,并在下课前作总结。二为辅助部分,是一些有助于理解基础知识的示意图、公式推导、辅文字等。教师可以随写随擦,不要求学生记下来。一节课记笔记的时间要控制在十五分钟以内。否则,学生只顾抄写,听课效率就会受到影响。

5.学完一个章节,要及时地进行回顾,巩固所学知识,教师可用归纳总结教学法。几个章节学结束,教师要将主要内容进行比较和总结,找出异同点和重难点,使知识连成一个有机整体。例如:讲完“带传动和链传动”后,可以进行比较,比较其传动比的计算公式、范围、准确性、工作环境等。这样,既利于学生理清思路,又利于学生记忆。

6.利用检查提问教学法,可以进行查漏补缺,使学生加深对某些重难点知识的理解,同时,还可以将知识引用到生活、生产实践中去。例如,在讲解《轮系》第一节时,笔者提出了以下三个问题:(1)“定轴轮系”的轴一定是固定的吗?(2)“轮系”从本质上说是依靠什么来变向的?又是依据什么来变速的?(3)轮系的传动比与各级传动比之间是什么关系?拿第一个问题来说,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太注意这一点。教材中的概念解释为“定轴轮系的几何轴线是固定的”,很容易被误认为“定轴轮系”的轴是固定的。设置这样一个问题,引起了学生的重视,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定轴轮系”概念的理解。

7.要真正学好一门课程,仅凭课堂四十五分钟是不够的。对机械感兴趣的学生,仅一本教材满足不了其求知欲。如果教师能运用悬念提问教学法结束新课,那么一来能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重点知识,二来能引导学生课后自学。通过对问题的思考,学生还可以到图书馆或上网查找资料,或询问相关技术人员,或自己寻找实物来研究。这就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保持兴趣,提高动手动脑能力。

例如:在《轮系》第一节课结束时,笔者设置了这样一个悬念性问题:“刚才我们从概念上分析轮系的传动比,并且我们学过一对齿轮传动比为i=12,那么轮系的传动比与齿轮齿数又有什么关系呢?请同学们课后思考。”

讲完平带传动后,笔者提问:“在平带传动中带轮的轮面为什么常做成凸弧面?”讲完V带传动后,问:“V带的截面角θ=40度,那么,带轮的轮槽角φ为多少合适呢?”学完链传动后,问:“普通26自行车的传动比是多少?脚蹬一圈,自行车前进了多少米?”

学生在对上述问题进行思索、查找答案的同时,也就知道了生活中处处有机械知识,课本知识与实践是紧密结合的,是可以解决生活的实际问题的。机械并非那么深奥,只要去探索,学习,就可以在这方面做一些小发明、小创造。

教师提问的五个误区:(1)低级重复的提问。这样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2)偏离主题的提问。这将影响本次课重点、难点的掌握。(3)无层次性的提问。它起不到推理、启发的作用。(4)偏难的提问。它只能顾及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对大多数学生是一种“漠视”。(5)含糊不清的提问。学生不知所云,只能消极对待。

针对上述种种误区,教师一定要处理好四种关系:(1)点与面的关系。课堂提问应该有较大的辐射面,以点带面,达到既培养学优生又转化学困生的目的。(2)难与易的关系。力求深入浅出,化难为易。切忌过深过难而造成冷场。(3)显与隐的关系。不能只问“是什么?”“对不对?”要有启发性,否则学生会感到单调乏味。(4)多与少的关系。教师要善问、巧问。过多过滥的提问会让学生没有充分的时间思考,影响其对知识的理解和学习兴趣;提问过少,则难以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这势必造成学生厌倦学习、反感学习,失去教学效果。

总的来说,提高《机械设计基础》教学效果的途径多种多样。只要教师平时多留心生活和生产中的机械,潜心钻研,不断探索,将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找出令教学双方都满意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出具备较强动手动脑能力的一代新人。

参考文献:

[1]纪国和.教育学(高职高专)[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周川.高等教育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3]谢安帮.高等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4]陈立德.机械设计基础(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推荐期刊
  • 机械
    刊号:51-1131/TH
    级别:部级期刊
  • 现代机械
    刊号:52-1046/TH
    级别:省级期刊
  • 排灌机械
    刊号:32-1171/TH
    级别:北大期刊
  • 广西机械
    刊号:45-1138/TH
    级别:省级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