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经济发展和碳排放的关系8篇

时间:2023-08-21 09:25:20

经济发展和碳排放的关系

篇1

什么是低碳经济?能源白皮书并没有给出明确定义,只是描述性地将其解释为低排放、高增长。由此,国内学术界的不少专家学者基于各自的观察视角和研究需要提出了关于低碳经济概念的种种说法。以潘家华(2010)、付加锋等(2010)等学者为代表,提出:“低碳经济是指碳生产力和人文发展均达到一定水平的一种经济形态。”他们认为,低碳经济是经济发展的一种形态,并在这一形态上加入人文约束,通过发展碳生产力来实现。付允(2008)、朱四海(2009)、金乐琴(2009)等一批学者则将低碳经济视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提出:“将传统经济发展模式改造成低碳型的新经济模式”,“一种由高碳能源向低碳能源过渡的经济发展模式”。还有学者认为,低碳经济是国际新规则的形成。杨丹辉、李伟(2010)撰文指出:“低碳经济的背后是和联合国、关贸总协定一样,是规制世界发展新格局的又一个新的联合国,一个国家低碳经济战略的制定,……关乎一个经济体在未来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国家循环经济立法小组组长冯之浚教授则将低碳经济视为:“低碳发展、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等一类经济活动的总称”。以上种种观点,尽管都意识到低碳与经济存在密切联系,但仅仅是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某一角度,如社会人文要求、社会发展路径、制度建设等方面来定义低碳经济,是从侧面对低碳经济的描述和刻画,尽管在本质上与低碳经济发展需求并不矛盾,但并未能揭示低碳经济与经济发展的内在逻辑联系以及低碳经济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与此同时,近年来,国家关于生态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经济的相关政策相继推出。由于这几个概念颇为接近,加之频繁出现在我们的生产、生活和学习中,不仅使大众困惑,对学术研究也形成不小的干扰,特别是在厘清低碳经济概念、低碳发展重点和任务时,容易与其他概念的内涵和发展任务产生混淆,反映在实际领域中,低碳经济有被泛用的趋势。在低碳经济研究中,目前,围绕碳排放驱动因素和碳足迹的研究,大多是从能源领域获取数据并建立分析模型,进而将结论推广至整个经济系统,这种方式忽略了能源行业与工业过程、农业林地、废气物等其他领域具有的不同的碳排放特征,其结论的严谨性有待推敲;关于国际贸易中碳排放的归属问题,大多数的定量研究忽略了上游中间产品生产排放的间接影响,并采用投入产出方法对截面数据进行静态估算,造成了全球产业分工对“贸易内涵排放”(EmbeddedCar-boninTrade)影响的显著低估;关于低碳经济发展的评价,主要以国家宏观层面研究较多,并形成以低碳产出、低碳消费、低碳资源和低碳政策为维度的指标体系对策研究,针对区域或行业低碳发展需求的微观领域评估体系则相对较少;围绕各种模拟模型的使用,主要以实现各种减排模式的减排情景预测为目标,较少考虑经济是否平稳增长以及如何保持宏观经济的总体增长最优等问题。综上,国内不同领域的学者对低碳经济研究已取得了不小成绩,但仍然存在诸多不足和困惑。理论研究进展的缓慢,既不能满足国内低碳实践领域的发展需求,在面对全球低碳经济领域业已出现的激烈利益博弈时,也难以及时跟进并提出具有前瞻性的观点。因此,尽快构建低碳经济学发展平台,完善低碳经济理论框架体系,成为当前推动低碳经济研究向纵深发展以及满足我国低碳经济发展实际需求的最为现实和迫切的问题。

二、基于范式理论的低碳经济学理论框架

1.“范式”理论与经济学范式

最早提出“范式”(Paradigm)这一概念是美国科学史家、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他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系统阐述了以范式概念为核心的科学发展的动态结构的理论。库恩对“范式”的理解有3种:一是科学共同体“普遍承认的科学成就”;二是“一定时期内开展研究活动的基础”;三是指“在科学实际活动中,某些被公认的范例———包括定律、理论以及仪器设备在内的范例———为某种科学研究传统的出现提供了模型”。库恩(2003)认为,规则、属性这些东西都是事后的,范式具有在先性。一套实际的科学习惯和科学传统对于有效的科学工作是十分必要和极其重要的,它不仅是一个科学共同体团结一致、协同探索的纽带,而且是其进一步研究和开拓的基础;不仅能赋予任何一门新学科以自己的特色,而且决定着它的未来和发展,而它的形成须要仰赖于“范式”。因此,按照库恩的理解,“范式”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从学科建立的角度看,范式是“开展研究活动的基础”。在经济学领域,“库恩的范式理论得到经济学者的高度重视,范式理论被用来解释、评价重要经济理论的形成,以及它们在经济学史上的地位”。作为一门研究人类经济行为和现象的社会科学,经济学形成了自身的研究范式。钱颖一提出,现代经济学“由3个主要部分组成:视角(Perspective)、参照系(Reference)或基准点(Benchmark)和分析工具(Analyticaltools)”。“视角”是经济学中研究问题的出发点,通常基于三项基本假设:经济人的偏好、生产技术和制度约束,可供使用的资源禀赋;“参照系”的建立对任何学科的建立和发展都极为重要,是经济学家研究经济问题的标尺,包括一系列公认的理论和公式等,如一般均衡理论中的阿罗-德布罗定理(Arrow-DebreuTheorem),产权理论中的科斯定理(CoaseTheorem),公司金融理论中的默迪格利安尼-米勒定理(Modigliani-MillerTheorem)等,都被经济学家用作分析经济问题时的基准点;经济学还提供了一系列强有力的“分析工具”,即各种图象模型和数学模型,其作用在于用较为简明的图象和数学结构帮助深入分析纷繁错综的经济行为和现象,如供需曲线图象模型、萨缪尔森的重叠代模型、所有权-控制权模型、非对称信息模型等。由此可见,“视角”———基本假定、“参照系”———理论术语体系以及“分析工具”,这三部分是构成现代经济学范式研究的基本要素。如今,经济学家们正是运用这些概念所代表的分析框架来认识和揭示各种经济行为和现象。

2.低碳经济学理论体系构建

根据经济学范式的要求,笔者认为,低碳经济学是基于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空间有限这一基本假定,针对温室气体排放空间配置过程中的经济现象和经济规律进行研究的经济学下面的一门学科分支。需要强调的是,这里的“配置”(Allo-cation)不是“配额”(Quota),前者是研究在不同的时间、空间条件下,在不同的利益主体之间如何配置的整个过程及其影响因素,是一个动态的、持续发展的综合性事件,后者强调的结果,是一个静态的概念。这里所指的温室气体除了通常所了解的CO2、CH4、N20等气体,随着自然科学的深入,还包括已经发现并证明的CO2、CH4、N20、HFCS、PF-CS、SF6等30余种气体,主要来源于经济社会中的5个方面:能源行业、工业工程和产品用途、农业、林地和其他土地利用、废弃物、其他领域和途径等,低碳经济学的研究也主要围绕这5个方面展开。

(1)低碳经济学的基本假定

低碳经济学承认经济学范式中的“理性人”和“资源稀缺”假设,在学科本质上归属于经济学。同时,低碳经济是在全球温室气体容量有限,温室效应对人类产生巨大威胁的情况下提出的。因此,“理性人”、“全球温室气体容量有限”共同构成了低碳经济学作为经济学范式下一门学科分支的假定前提。低碳经济强调经济发展不能以温室气体排放量上升为代价,追求经济发展与碳排放相对脱钩,解决这一问题主要靠经济手段,即运用“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解决全球经济发展与温室气体高排放之间的矛盾。所以,经济系统是低碳经济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其终极目标是建立一个持续和高效的经济系统,以满足人类的生存发展需要。

(2)低碳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低碳经济学是一门研究温室效应与人类社会发展之间的经济关系和经济规律的学科,即一切与温室效应有关的人类经济活动都是低碳经济的研究对象,低碳经济学的目的在于找到并运用其中的规律。在现实中,通过对大量低碳经济现象的观察,可以将其从4个维度抽象概括,即低碳经济成分、形态、模式以及秩序。低碳经济成分,凡是与低碳有关的各种经济活动,我们都可以称之为低碳经济成分,它是低碳经济中的最小元素,也是构成低碳经济的基本单元。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见到的各种低碳经济行为,如减少化石能源使用、增加可再生资源利用率、植树造林等具体行为都是低碳经济的一种成分。低碳经济形态,是指低碳经济各种成分的总和,是各种低碳经济现象的总和。潘家华、庄贵阳、付加锋等学者的研究,就是从低碳经济现象的总和出发,将低碳经济视为一种经济形态,并分析其具有的特征。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指低碳经济的发展过程及其最终形成的结果,它是在一定地区、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独具特色的低碳经济发展路子,包括在这一过程中所形成的所有制形式、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思路、分配方式等。低碳经济秩序,代表着国际社会一种新的规则的形成,温室气体问题导致气候成本与收益在不同群体和个体之间的重新分配。秩序是低碳经济内在运营的要求,这一秩序的形成不仅将重塑全球产业结构的形态和布局,而且将决定各国在未来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3)低碳经济学的核心问题

低碳经济学的核心问题是配置问题,即通过对温室气体(目前主要是二氧化碳)排放空间的配置,实现经济高增长和低排放的目标。基于温室气体排放空间的配置,国际社会形成了以下共识:低碳经济发展与经济持续增长、消费水平提高高度兼容,人类社会的一切活动都必须在自然系统最大可排放温室气体这个客观尺度的刚性约束下展开。削减温室气体排放量,遏制全球气候暖化是世界各国共同承担的责任。通过对温室气体排放空间的合理配置,降低经济发展对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影响,维持生物圈的碳平衡,实现以碳生产力为核心的碳中性经济,即经济发展人为排放的温室气体与通过人为措施吸收的温室气体实现动态均衡。低碳经济要求人类改变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发展基于化石能源高效清洁利用、开发可再生能源基础之上的低碳经济社会。

(4)低碳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和分析工具

低碳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和分析工具主要来自于经济学以及环境经济学、生态经济学、能源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目前,已经提出的低碳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包括市场失灵理论、产权理论和政府管制理论,经济周期理论、生态足迹理论、“脱钩”理论、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城市矿山”理论等;研究方法上包括情景分析法、灰色关联度方法、简均分解法(SampleAverageDivision,SAD)、自适应权重分解法(AdaptiveWeightingDivsion—AWD)、Topio脱钩指标、对数平均权重分解法(LogarithmicMeanWeightDivisionIndexMethod,LMDI)、Kaya恒等式、数据包络分析(DEA)技术、投入产出结构分解方法、IPAT方程理论等;模型分析工具则形成了以能源所开发的IPAC系统为核心的能源经济模型(IPAC-SGM),排放模型(IPAC-emission),能源技术模型(IPAC-AIM),中国科学院引入的经济分析和预测模型REMIPolicyInsight,以及CGE模型、MARKAL-MACRO模型,STIRPAT模型等等。随着低碳经济研究的深入,低碳经济学的理论和分析工具将进一步发展并完善。

3.低碳经济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区别与联系

作为经济学范式下的一个新兴理论分支,低碳经济学与环境经济学、生态经济学、能源经济学之间既有联系也有区别。这4门学科都是自工业文明以来人类在对经济行为与自然关系不断反思过程的背景下形成的,通过设定理性人选择、资源稀缺两大假设,研究人和环境之间的各种关系,从而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从不同之处来看,环境经济学是研究经济发展同环境的相互关系和变化规律的科学;生态经济学是研究经济活动与自然生态的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能源经济学是研究能源开发利用的经济规律以及能源与国民经济发展关系的科学;低碳经济则是近10年出现的概念,针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低碳经济学是研究温室效应与人类社会发展之间的经济关系和经济规律的交叉学科。同时,低碳经济学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大量其他3门学科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如环境经济学中的外部性理论、产权交易理论、公共选择理论,生态经济学的生态价值、生态均衡理论等,能源经济学中的能源替代与转换、能源利用技术等。

三、中国低碳经济研究的目标和重点任务

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国际金融危机,“低碳经济”成为越来越多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选之路。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在全球低碳经济发展中取得了技术领先并掌握了一定主导权。中国的特殊国情决定了发达国家的低碳发展道路并不适合中国:能源结构上,中国一次能源消费中煤炭占60%以上,这一局面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会根本转变,在降低单位能源碳排放强度上中国面临比其他国家更大的困难;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上,中国是处于工业化初期的发展中国家,工业呈现加速发展,能源消费和碳排放必然还会持续增长;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上,中国居世界前列,受不平等国际贸易规则以及“锁定效应”影响,中国总量减排的压力依然很大。因此,如何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低碳经济发展道路是中国低碳经济研究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1.中国低碳经济研究目标

国际层面,为中国经济争取更多的发展空间。如何让中国争取到更多机会参与国际气候制度体系的建立,如何为中国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争取应有的发展权和必要的排放空间,是国内低碳经济研究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对减排问题,探讨是否参加减排或者什么时候以何种方式参加减排,研究减排的真实成本和社会经济风险,提出明确符合国家利益的减排指标和目标。国内层面,提供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和路径选择。从全国层面统筹考虑低碳经济的发展战略问题,通过各种情景分析评价中国对低碳经济发展的适应性,明确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定位和优先领域,为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制定和应对各种低碳经济问题提供决策依据;立足于国内低碳经济发展中各主体方的利益诉求,解释低碳经济发展推进过程中利益激励和约束的可能性,提出低碳经济发展中的利益分配均衡对策,诱发低碳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从利益机制的有效运作上确保低碳经济的健康发展。行业和区域层面,提供低碳发展技术路线和发展模式选择。全面分析和评价各种低碳经济政策、发展方案对我国各行业和区域的经济影响,提供行业或区域的低碳发展能力建设与决策支持系统,探索不同背景的低碳发展模式及选择。

2.中国低碳经济研究的重点任务

(1)完善低碳经济信息、数据集成系统

目前,我国尚缺少系统的碳排放监测数据,且气候变化信息分散在不同领域和部门,国外关于中国的信息和数据容易影响到对我国排放地位的科学判断,不利于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科学决策。因此,要建立中国气候变化及能源利用信息集成系统,将目前分散的、与气候变化相关信息整合到一个系统化的架构中,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提供强有力的信息支撑;完善我国碳排放数据统计、采集、监测体系,发展集成碳排放数据系统(包括各种温室气体、不同部门和不同来源的数据),为相关决策、评估和研究工作提供数据库支撑。

(2)研发适合中国的模型工具和分析方法

由于统计体系和口径差异,国外气候变化分析工具在研究我国气候问题时存在适应性差,结论出入大等问题,因此,应开发符合发展中国家利益的计算模型,形成更适应中国国情的模型工具和分析方法:充分认识吸收国内外有关应对气候变化和政策模拟模型的优缺点,在LEAP模型(Long-rangeEnergyAltemativesPlanningSystem)、MARKAL模型(MarketAllocation)、SGM模型(SecondGenerationModel)等分析工具的基础上寻求更适应中国国情的模型和预测方案;通过研究发达国家碳发展轨迹,估算各国低碳减排成本,建立一致的间接代价评估方法,对中国的减排途径进行优化选择并为国际气候谈判提供依据;进一步完善IPAC模型系统对中国能源与温室气体的排放情景分析,形成综合评价模型框架。

(3)探究低碳经济运行内在机理和发展规律

从不同的角度深入低碳经济内在运行机理,深入到具体区域、产业、行业研究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发展)演进的关系、与进出口贸易的关系、与能源(结构)演进的关系、与区域发展格局的关系;在碳排放影响因子和驱动因素研究中,具体结合地方经济发展情况和产业、行业发展情况研究碳排放问题,加强居民消费行为对碳排放影响的研究;进一步分析核算碳排放,得出具体行业、区域的碳足迹边界系统,构建碳足迹核算框架体系;加强碳税对经济发展影响研究,提出我国碳税制度的实施框架,以及碳税与相关税种的功能定位,制定我国开征碳税的实施路线图;开展碳排放贸易(交易)研究,对全球碳交易市场构架、碳交易品种、额度、市场规模以及地区分布进行统计和估算,推动国内交易机制发展;进一步深化碳汇研究,分析如何提升我国森林碳汇、海洋碳汇等的发展潜力。

(4)提出中国低碳经济路线图

研究不同领域、不同层面低碳经济发展路径,勾画我国国家层面低碳经济发展路线图。探讨各个区域、行业、部门等微观层面的碳排放轨迹,分析不同途径所能形成的现实节能减排量及其贡献率,以各种途径所能实现的节能减排量及其现实难度为基础对未来中国低碳发展选择重点作出判断,分析不同系统下低碳经济发展路径;同时,对发达国家碳轨迹开展总量和结构比较研究,在比较的基础上探讨碳轨迹的一般性规律及不同经济和政策情景对碳轨迹的影响,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得到未来中国可能碳轨迹及其峰值年份,为国家在碳减排目标下的低碳发展路线图选择提供决策依据。

(5)研究与国情相适应的低碳经济政策体系

篇2

【关键词】低碳经济 区域经济 格兰杰因果分析 协整分析

【中图分类号】F406 【文献标识码】A

近30年来,全球各地温度不断上升,冬天不冷,夏天过热,已成为众多人的共识。据有关数据统计,20世纪地球升温约为0.5度。在20世纪,最热的年份是在1995年,而其余11个最热的年份都是在1980年之后出现的。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众多,但来自工业界的大量数据表明:人类快速工业化,使得人类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温室气体,也许是全球气候变暖的最重要的原因。预计到2020年,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0年增加1.32倍,到2025年,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将超越美国,居世界第一位。这些数据充分说明,为了人类将来更好的发展,必须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努力发展低碳经济。

作为中国区域经济的强省―广东省,其低碳经济的发展与区域经济的增长是否存在良好的互动关系,正是本文思考的切入点。本文结合广东低碳经济发展的现状及远景分析,利用协整分析,误差修正模型和格兰杰因果检验,对广东省2000年至2015年低碳经济发展和区域经济增长进行实证分析,探讨广东低碳经济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互动关系。

文献综述

低碳经济由英国学者率先提出,其实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目标是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最终是为人类追求更美好的生活服务。低碳经济是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象征,是一种清洁经济和环保经济,是人类对经济增长与福利改善的合理追求,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一种理性权衡,同时也是人类对自然、对社会、对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一种理性认识,是工业文明之后的生态文明,是信息革命之后的新能源革命。

中国低碳经济比较晚,中国学者从2003年5月份开始提出要关注低碳经济的发展。从以往的文献资料来看,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分区域分方法对各地碳排放进行测算;二是对各地碳排放量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三是对区域未来碳排放进行预测。2008年,李俊峰、马玲娟介绍了丹麦向低碳经济转型的进程,并从宏观层面上对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提出合理建议,建议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中国如何减少碳排放?二是如何开展国际合作?三是具体的措施和目标。①中国著名低碳经济学家张坤民先生认为,低碳经济的发展关键要抓两个方面:一是技术层面,要大胆创新,并付诸实践;二是经济体制层面,要努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及时开发新能源,最大限度减少碳排放,积极引导低碳消费。②2005年,庄贵阳提出,发展低碳经济,在当前经济转型时期有着重大意义,其意义在于改变我国高排放、低效益的粗放经济发展模式,缓解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剧烈矛盾,促进我国增长方式的转型升级。

2014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课题组在《中国2050年低碳发展之路》一书中,主要研讨了气候变化的事实,以及对人类的影响及今后需要采取的措施,提出要在“不同时段、选择、推广、应用有不同技术和实施不同政策措施,为实现低碳经济发展提供了途径和路线”。③2014年,中国能源和碳排放研究课题组在《2050中国能源和碳排放报告》中,从城市层面分析了我国低碳城市的能源发展战略及城市低碳经济发展的实现途径。④

从现有的文献来看,研究省份的特别少,研究广东省低碳经济的更少,笔者整理了一下,研究广东低碳经济的主要有:2010年,周月鹏采用区域差异分析、经济计量分析,研究广东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因果关系;2012年,张武英、徐伟嘉、刘永红从广东省经济发展入手,定性分析了广东省能源消费及能源构成,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对低碳经济发展的影响;2012年,尚少梅、乔梦梦利用LPCC计算方法对广东省1990年~2010年碳排放量进行了系统测试,分析碳排放量对广东低碳经济发展的影响。⑤

综合以上分析,中国学者研究低碳经济的侧重点,主要在于排放目标、排放内容、影响因素及政策支持等方面,但从区域经济增长的角度分析低碳经济与区域经济发展两者之前到底存在一种什么样的关系,短期均衡还是长期均衡?这种均衡具有多大的依存度?以往文献研究极少,也极少实证分析。本文运用协整分析、误差修正模型和格兰杰因果检验,并初步构建格兰杰因果检验模型,证明广东低碳经济与区域经济的发展存在正相关,这种正相关既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也存在短期均衡关系,因此,这种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广东省低碳经济发展现状

当前,中国经济在一带一路的大发展框架之下,正从以前的生产制造型向服务经济型转变,而中国低碳经济产业的发展,也已经进入重要的发展周期。广东作为中国经济开放前沿的经济强省,是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最快、经济实力最强的省份之一,同时也是我国最具有市场创新和最具有投资吸引力的省份之一。但广东经济的发展也伴随着高污染、高排放、高能耗的三大瓶颈。据有关数据统计,广东省1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是以巨大的能源消费为代价的。

作为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试点省份,广东担负着全国发展低碳产业体系、低碳生活方式和低碳消费模式的重任。 目前,《广东省低碳经济发展试点方案》已经制定。广东全力发展低碳技术、低碳产品、低碳设备和低碳服务业,并在全国率先制定低碳行业的新标准。在低碳经济发展的产业体系上,广东把绿色环保、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作为产业发展的重点。2015年,在广东低碳经济高峰论坛上,广东省发改委提出要把促进经济发展又好又快和建设生态文明相结合,把发展低碳经济与当前扩大内需相结合。广东将推动低碳产业扩张,并在一些领域和行业引领国内乃至国际的发展。

广东省低碳经济与区域经济发展之关系分析

协整分析与因果关系研究模型。1987年,Engle和Granger提出协整理论及其方法,协整理论对解释经济现象是否平稳有着重要的意义,虽然一些经济变量本身可能就是非平稳序列,但是,通过对这些经济变量本身的不同组合,得出的结果有可能是平稳序列,且有可能是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这种平稳的线性组合,我们称之为协整方程 。因此,在现实中,只要存在2个或2个以上不平稳的时间序列,只要他们之间的某种线型组合是平稳的,则我们可以初步认定他们存在协整关系及长期均衡关系。

本文研究广东低碳经济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采用的数据是2000年到2015年的数据。为方便起见,我们对所涉及的数据取对数,取对数比较直观,得出的数据便于分析,使变量组合从长期来看线性化,同时也可降低异方差对数据的不同程度影响,下面对碳排放、能源消费、经济增长分别取对数如下:lnc、lne和lngdp,其中,lnc为碳排放指标,lne为能源消费排放指标,lngdp为经济增长指标。

误差修正模型(ECM)。误差修正模型(Error Correction Model,简记为ECM)是一种具有特定形式的计量经济学模型,是由Davidson、Hendry、Srba和Yeo在1978年提出的,因此被称之为DHSY模型。根据Granger定理,若变量序列之间是协整的,则其产生的误差为均衡误差,主要结论如下:

Δlngdpt=β0+β1ΔlnCt+(β2-1)ECMt-1+εt

按照同样的方法,我们可以得到lnE的误差修正模型。

Δlngdpt=β0+β1ΔlnEt+(β2-1)ECMt-1+εt

均衡误差修正模型主要用来研究模型的短期动态和长期调整动态平衡。

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主要用来分析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主要考察变量X是否是变量Y产生的原因,然后通过引入变量X的滞后值是否可以提高变量Y的被解释程度。如果是,则X是Y的Granger原因,此时的滞后期系数具有统计显著性。另外,还要考虑Y是否是X的Granger原因。其中滞后阶数按照Akaike信息准则(AIC)来选取;

以GDP和碳排放为例,我们建立以下回归方程:

对上式中的(i=1,2,……m)=0进行检验。检验结果如下:如果拒绝(i=1,2,……m)=0的原假设,则拒绝“lnE不是引起lngdp变化的原因”的假设,得出lnE是引起lngdp的Granger原因。同样对(i=1,2,……m)=0进行检验,如果拒绝 (i=1,2,……m)=0的原假设,则拒绝“lnE不是引起lngdp变化的原因”的假设,从而得出lnE是引起lngdp的Granger原因。

协整分析及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首先,数据来源方面,本文的数据来源于《广东省统计年鉴》及有关学者研究的数据进行整理,所采用的数据为2000年~2015年共16年数据,碳排放和能源消费总量均以万吨计,GDP为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其次,lngdp和lnC,lngdp和lnE进行相关性分析方面,根据以上的数据,测算lngdp和lnC的相关数据为0.9645,lngdp和lnE的相关数据为0.9786,这两个数据充分表明lngdp和lnC存在高度的正相关关系,lngdp和lnE也存在高度的正相关关系。第三,lngdp、lnC、lnE误差修正模型方面,由Granger定理明确表明,两个具有协整关系的变量,具有误差修正模型。

误差修正模型:

Δlngdpt=0.626+0.2753ΔlnC C0.0237ecmt-1+εt

lngdp和lnE

lngdp=0.2482lnE+0.8953lngdpt-1-0.1624lnEt-1+0.8465

(3.47) (29.64) (-2.71) (4.21)

R2= 0.9978 F= 7483.96

误差修正模型如下:

Δlngdpt=0.8455+0.2366ΔlnE C 0.134ecmt-1+εt

由误差修正模型分析可知,广东省GDP每变动1%,碳排放将同方向变动0.2753%,同理,广东省GDP每变动1%,能源消费将同方向变动0.2482%。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广东省碳排放和能源消费从长期来说,能够促进GDP的增长,也就是广东省低碳经济的发展对GDP贡献,从长期来说很大。

lngdp、lnC、lnE的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lngdp和lnC、lngdp和lnE,都存在着高度正相关关系。我们再进一步思考,GDP的增长会引起碳排放的增加还是能源消费总量的增加,或是两者之间是否存在双向的因果关系?这需要利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去进一步研究。

结果如下:

根据以上的结果,在10%的置信度下,广东省的碳排放、能源消费总量增加并不是GDP增加的Granger原因,而广东省GDP增加是碳排放、能源消费总量增加的Granger原因。

结论

本文分析了广东省低碳经济的发展与广东省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并通过单位根检验、协整分析、误差修正模型以及Granger因果检验等方法,对广东省低碳经济发展和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初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广东省低碳经济的发展与广东省区域经济增长密切相关,两者存在着高度正相关;第二,广东省低碳经济的发展对广东省区域经济增长存在着短期均衡关系,而且也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第三,广东省GDP增加是碳排放、能源消费总量增加的Granger原因,因此,广东省区域经济增长是广东省低碳经济发展的Granger原因。

当前,广东经济面临前追后赶的局面,如何促进广东区域经济增长向低碳经济转型,实现广东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呢?笔者建议,应当从以下几方面加强:一是促进区域经济向绿色经济和循环经济转型,以绿色经济和循环经济推动低碳经济的全面发展,抢占产业发展先机和产业制高点,大力发展低碳产品,低碳技术和低碳能源,努力推进低碳革命;二是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特别是第二产业转型。第二产业比重大,能源消费和碳排放最大,是影响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原,要加快发展电气、电子等产业,要从资源导向型产业向高技术产业过渡,对重要产业,特别是冶金、水泥、建筑、化工等高能耗行业中,引进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加快升级,推动广东省低碳工业发展。三是大力发展新能源,特别是风能和太阳能,对煤碳和石油等消费较高的能源,要高效发展,清洁利用;四是规划碳排放权的确立和分配,建立健全碳排放市场,健全和完善碳排放交易体系;五是完善政府监管水平,将市场调节、政府调控和社会调整相结合,在燃气普化率、城市绿化率、废物处理率、轻轨交通等方面下功夫,实现有机,生态、高效,引导全社会资源有序、合理流动;六是加强市民环保意识,在节约水电、冰箱使用、低碳餐馆、低碳出行等方面大力宣传,使低碳生活方式成为老百姓心目中的一种生活习惯和自觉行为,引导民众合理使用各种能源。

总而言之,广东省应通过产业升级、技术研发、政府监管等多方面的努力,促进低碳经济的稳步发展,努力实现广东省低碳经济与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

(作者为广州商学院经济系副教授)

【注释】

①邹晓蓉:“广东省碳排放与贸易隐含碳的测算及影响因素研究”,《暨南大学学报》,2012年第10期。

②王赣华:“中国首批低碳试点省份碳排放与经济增长脱钩关系研究”,《桂林理工大学学报》,2013年第4期。

③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课题组:《中国2050年低碳发展之路》,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66~70页。

④中国能源和碳排放研究课题组:《2050中国能源和碳排放报告》,武汉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55~77页。

篇3

Kojo等(2009)、牛叔文等(2010)、刘心等(2013)均采用协整和误差修正模型对不同地区的能源、经济和碳排放之间的动态因果关系进行研究.安贵鑫等(2010)[9]从系统动力学角度,构建三系统的因果关系图,指出三者的变动关系.郭朝先(2010)[10]构建三者的竞争型投入产出模型,并采用SDA分解技术对我国碳排放的增长进行分解,得出碳排放的影响因素.不同时段,对不同国家、地区的采用不同方法对三者的动态关系进行分析,得出的结论不尽相同.本文的主要目的在于采用计量模型实证分析检验我国能源、经济和碳排放的动态因果关系,进一步提出有利于三者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1能源消费、经济增长和碳排放关系的实证分析

1.1数据来源及预处理选取1990—2013年我国的能源消费、经济增长和碳排放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年度数据,对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能源消耗状况采用能源消费总量(EC)来反映,数据来自《中国能源统计年鉴》,单位为百万吨标准煤.经济的发展状况采用GDP来度量,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单位为亿元.碳排放采用CO2排放量(TC)来表示,数据来自美国能源信息署(EIA)网站公布的数据,单位为百万吨.为保证数据的客观性和可比性,剔除物价上涨因素,将各年GDP换算成以1990年为基期的实际GDP.为消除能源消费总量,实际GDP和CO2排放量三个时间序列的不平稳性和异方差现象,对三者取自然对数,并分别记为LEC、LGDP、LTC.通过对三者进行两两回归检验,证实任意两者均存在显著相关关系.

1.2稳定性检验采用ADF检验法对所有变量进行平稳性检验,即是否存在单位根.ADF法可以通过对3个模型(模型1无常数项和时间趋势项,模型2有常数项无趋势项,模型3有常数项和趋势项)进行检验,任意一个检验模型中的ADF值大于临界值,就可以认为该序列没有单位跟,即为平稳序列.若序列不平稳,需要取对数或进行差分处理.对LET、LGDP和LTC及其一阶、二阶差分序列进行ADF单位根检验,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LET、LGDP和LTC及其一阶差分序列都不平稳,但二阶差分序列的检验值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均小于其临界值.因此,其二阶差分序列为平稳序列,即LET、LGDP和LTC三个时间序列是I(2)的单位根过程.

1.3协整检验模型含有3个变量,并且均为二阶单整,采用Johansen法进行协整检验,该法在检验前需要确定最优滞后阶数.在保证自由度的条件下,根据无约束VAR模型中的AIC、SC和LR等信息准则确定VAR模型的最优滞后阶数为2,则协整分析的滞后阶数为1.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迹检验和最大特征值检验都表明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原假设,即变量之间存在两个协整关系.检验确定最优协整形式为:有线性趋势且协整方程有截距.取标准化的协整向量.

1.4Granger因果检验为确定我国能源消费、经济增长和碳排放之间的因果关系,对LTC、LEC和LGDP三个时间变量序列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LTC不是LGDP的格兰杰原因假设,拒绝LTC不是LEC的格兰杰原因假设,并且拒绝LEC不是LGDP的格兰杰原因假设,即说明1990—2013年我国的CO2排放对能源消费和经济发展均具有单向因果关系,并且能源消费对经济发展具有单向因果关系.这表明我国能源消费增加可促进经济发展,同时碳排放会影响到经济发展和能源消费,但是经济发展并不必然导致能源消费增加.

1.5脉冲响应分析和方差分解为全面反映我国能源消费、经济增长和碳排放之间的互动关系和相互影响程度,对其进行基于VAR的滞后20期的脉冲响应分析和方程分解,结果分别如图1和图2所示.脉冲响应分析是考虑扰动项的影响是如何传播到各变量的,刻画了对一个扰动项加上一个单位标准差的冲击后,对内生变量的当前值和未来值所带来的影响.从CO2脉冲响应图可知,当期对CO2施加一个单位标准差的正向冲击,CO2排放有所下降,随后开始上升,第5期达到最大(0.05464),然后开始下降,达到12期最小时开始增长,并逐渐趋于平稳;CO2对来自GDP的单位标准差的冲击没有初始响应,随后开始逐渐上升,在第4期达到最大(0.01239),然后逐步稳定在0.0098左右;同样对来自能源消费的单位标准差的冲击没有初始响应,随后开始增强,第3期达到最大(0.01738),随后开始下降并逐步稳定在0.0046左右;这表明,CO2排放对其自身具有较强的正向影响作用,但波动比较大,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的影响较弱,虽有小幅波动,但是总体趋势比较稳定.这与长期形成的碳排放路径有很大关系,也说明我国节能环保政策起到了良好的效果.从GDP脉冲响应图可知,GDP对来自碳排放、GDP和能源消费的单位标准差的冲击都具有正效应,响应趋势均为先增长后下降,然后趋于稳定,但是三者并不同步,存在滞后效果.尤其是受到CO2冲击影响最大,能源消费影响相对较小,而对来自自身的冲击响应比较平稳.这三者的促进作用均具有较长的持续效应.

从EC脉冲响应图可知,能源消费对来自碳排放、GDP和自身的单位标准差的冲击同样具有正效应,响应趋势也相同,均表现为先增长后下降,然后稍有增长并趋于稳定.而短期内对碳排放具有较为明显的同向效应,而经济发展和其自身效应较弱.这说明碳排放的正向冲击对能源消费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因此通过低碳政策,可以引导我国能源消费的良性发展.体现了我国关于节约能源、提高利用率的相关政策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能源消费的快速增长.方差分解图反映了能源消费、经济增长和碳排放之间相互影响程度.在碳排放的变动中,碳排放对其自身的贡献率最大,虽然在第一期开始有所下降,但均在80%以上,而GDP和能源消耗对其贡献率较小,虽有所上升,但却稳定在较低的水平;在GDP变动中,碳排放和GDP对其的贡献程度呈现反向趋势,碳排放对其贡献是先上升后趋于稳定,而GDP是先下降后趋于稳定,能源消费对GDP的贡献程度虽然相对较小,但却较为稳定;在能源消费的变动中,碳排放对其贡献程度呈现上升并稳定的趋势,并在第2期及以后贡献程度最高,而能源消费对其自身的贡献程度呈现下降趋势,并趋于稳定,GDP对能源消费的贡献程度最小.这表明,我国碳排放对其自身依赖性较大,森林碳汇等自然路径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控碳系统,尤其是对植树造林等工作的重视.最近几年,国家提倡节能减排,加强低碳工作,并取得了很大成效,但能源消费结构仍存在不合理之处,导致能源消费对其自身影响较弱,在低碳方面也并未起到良好的效果.碳排放对经济增长起到约束作用,能源消费对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可见,减碳工作对促进我国经济增长具有重要作用,同时要兼顾能源消费和产业结构优化,使其影响作用进一步增强.

2主要结论与建议

本文基于1990—2013年我国能源消费、经济增长和碳排放的数据,实证分析三者之间的动态关系和相互影响.主要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我国能源消费、经济增长和碳排放之间呈现出趋同增长趋势,并存在长期均衡关系.第二,Granger因果检验表明,碳排放对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存在单向因果关系,能源消费对经济增长存在单向因果关系.第三,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结果表明,短期内我国碳排放量增加对其自身具有较强的同向影响;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受到碳排放冲击影响较大;碳排放、能源消费和GDP的主要贡献因子均为碳排放.我国能源消费、经济增长和碳排放三者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在保证经济发展的同时,提高能源利用率,降低碳排放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如何平衡三者之间的关系是重点.鉴于此,提出以下建议:第一,加大科研投入,引进先进减碳技术.新技术、新设备的引进和推广使用是节能减排的重要手段和不竭动力,虽然成本较高,但长远来看,必将有益于我国碳排放的控制,促进经济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本文研究结论显示,我国森林碳汇、碳循环等自然控碳作用发挥了较明显的效果.因此,必须要从内部着手,保证技术资本的投入,加快研发脚步,引进国外的先进减碳技术和设备,降低生产生活过程中的碳排放.

第二,稳定经济发展,优化产业结构.相对于发达国家而已,我国第二产业比重偏大,高排放,高消耗、低利用率的发展模式已经明显不能适应新国情的需要.我国经济、能源消费和碳排放均呈现上升趋势,如何保证经济发展的同时,对产业结构进行优化是一项十分困难的任务.脉冲响应分析显示GDP和碳排放存在明显的正效应,对能源消费有一定影响,即表明经济增长促进碳排放量增加,引起能源消耗的增长.控制经济增长速度,保证第一产业,优化第二产业,发展第三产业,是促进生态环境发展的关键,有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

第三,提高能源利用率,调整能源结构.我国能源消费主要以化石能源为主,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所占比重小,能源禀赋较差,这加大了我国能源结构调整的难度.通过前文分析可知,能源消费对经济和碳排放都有明显的影响,表现出“趋同”现象.因此,大力开发新能源,推广使用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源转化率,减少能源浪费,实现能源结构的转型升级,一方面有利于稳定经济发展,防止经济“过热”;另一方面有助于降低CO2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减少环境污染.

篇4

Abstract: Based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Hebei Province, first of all, the paper analyzes the contingency factors of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and establishes a three-level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Then, on the basis of the statistical data from 2005 to 2010 and the results of survey, the paper presents 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level of low-carbon economy development in Hebei Province for six years. The results of empirical study indicate the level of low-carbon economy development in Hebei Province has been improved significantly. However, in order to achieve further development, it is also necessary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greatly, develop the tertiary industry rapidly, continuously improve the low-carbon technologies to reduce carbon emissions and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carbon sink.

关键词: 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层次分析法

Key words: low-carbon economy;evaluation index system;AHP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Method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0-0021-03

0 引言

近年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主要依赖于资源的过度消耗、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传统能源的大量使用,以及房地产业和金融业的膨胀式发展等。这种经济发展方式的不可持续性引发了诸多的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为了使中国经济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而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可以帮助解决经济发展和环境恶化的矛盾问题。

1 河北省碳排放现状及影响分析

当前我国经济和环境的矛盾现状是一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必然阶段。正如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所描述的,当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时,环境污染问题较轻;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加剧;当经济发展达到一定水平后,随着经济水平的继续提高,环境污染问题逐渐得到改善。从而,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揭示出环境质量与收入为倒U型关系。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历了倒U型曲线中的环境污染随经济发展日益严重的阶段,目前已经过渡到了环境问题随经济发展得以改善的阶段。而我国经济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环境问题作为经济发展的附产品也在日趋严重。

在众多环境问题中,大气污染是中国目前第一大环境问题,本文将重点研究河北省碳排放量的治理问题。研究表明,人均GDP与温室气体排放水平之间同样存在近似倒U型的曲线关系。河北省当前经济发展速度有待提高,且处于产业结构亟须调整的关键时期,选取河北省统计局1980-2011年间的样本分析河北省碳排放量和人均GDP的关系。

碳排放量的计算依据是日本学者茅阳一(Kaya Yoichi)的Kaya[1990]公式,该公式提出影响一国或地区的碳排放量的主要因素包括人口总量、人均GDP、能源消费强度和碳强度,即,碳排放量=人口×人均GDP×单位GDP的能源消耗量×单位能源消耗量的碳排放量。出于数据的可得性和计算考虑,将上述公式进行变形,转换为:

C=∑ci=∑■×■×■×■×P

其中,C为碳排放总量,ci为第i种能源的碳排放量,ei为第i种能源的消费量,E为能源消费总量,Y为国内生产总值;P为人口数。因此,ei/E为第i种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ci/ei为各种能源的碳排放系数(单位:吨碳/万吨标准煤)。由于影响碳排放量的主要能源是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因此在计算过程中我们也主要采用这三种能源的数据;碳排放系数采用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提出的煤炭0.7476、石油0.5825、天然气0.4435。经过计算得到河北省碳排放量和人均GDP的关系,如图1所示,河北省仍处于倒U型曲线的上升阶段,即碳排放量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增加。

由此可以看出,河北省的环境问题仍将随着经济的发展而继续恶化。但是,我们既然已经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就不能再任由事态呈自然恶化的态势,我们不能重复欧美发达国家的老路,而只能边发展经济边治理环境。虽然这样我们将在经济发展中背负更重的负担和肩负更大的压力,但是,为了能够获得“天蓝、地绿、水净”的生存环境,我们还将竭尽所能解决这一问题。

如何有效降低碳排放量问题的解决对于推进河北省低碳经济发展的进程,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解决大气污染问题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十一五”期间,河北省在节能减排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单位GDP能耗比2005年累计下降20.11%。“十二五”规划中河北省的节能减排目标更加艰巨,需要在“十一五”取得的成果的基础上实现GDP能耗降低17%。当前,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是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降低碳排放量的有效方式。因此,为了推进河北省低碳经济发展的进程,构建一套科学完整的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对于描述、评价以及预测地区低碳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对河北省低碳经济发展的权变因素的分析,构建指标体系对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2 河北省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权变因素分析

结合河北省低碳经济发展现状,本文将影响低碳经济发展的权变因素分为直接敏感因素和间接敏感因素两大类。直接敏感因素指可以直接衡量某地区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因素,对低碳经济发展水平敏感度最高;间接敏感因素指不能直接衡量某地区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而要通过作用于直接敏感因素而间接对低碳经济发展产生影响。具体分析如下:

第一,直接敏感因素包括经济发展水平、能源消耗量和排放量,可以直接衡量一个地区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

①经济发展水平包括GDP总值、人均GDP增长和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等。国内外相关学者的研究表明能源消耗量会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而增加,同时,温室气体排放量也会随之增加。温室气体中CO2含量较多,所占的比例也最大,当前在我国CO2所占温室气体比重约为55%。但是,当经济水平大幅提高到一定水平后,能源消耗量和温室气体排放量会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呈现下降的趋势。究其原因主要是在经济起步阶段,特别是工业快速发展的时期,任何国家都需要大量能源投入,其中化石能源占主要地位,导致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内,碳排放量呈大幅增长态势;随着经济发展到较高水平,该国家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支持环境治理,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低碳研发治理,最终使得碳排放量显著降低。

从统计数据来看,虽然当前河北省属于低排放高增长的模式,但是,经济发展水平仍不足以支持能源消耗量和温室气体排放量的绝对降低,碳排放量仍然随着经济发展而增加。可以预测,只有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能源消费总量才会逐步降低。同时,我们在研究经济发展对促进低碳经济的影响时必须考虑到人口的分母效应,因此,需要引入人均GDP加以研究。

产业结构是影响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河北省第二产业对GDP增长的拉动最大,以2011年为例,第二产业占GDP总值的53.54%,其中工业占48.01%,而这也是能耗最大、污染最高、亟待调整升级的产业。同时,第三产业是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重点发展的产业,其主要是低能耗、低污染产业,所占比重越大,越有利于地区低碳经济的发展。

②能源消耗量和排放量。低碳经济可以直接体现在低能源消耗量和低排放量。大多数国家经济水平的提高是建立在工业快速发展的基础上,而在工业快速发展时期,国家对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需求量较高,出于经济和技术原因考虑,对低碳排放量的新能源需求量较低。而化石能源的大量消耗是高碳排放量的主要原因,这也直接导致了国家在工业快速发展时期碳排放量持续高速增长;当该国家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支持时,就可以大力投入新能源领域,以新能源替代化石能源,从而减少能源消耗量,促进碳排放量的降低。统计数据显示,煤炭消费量在河北省能源消费量中占绝对主要地位,近三十年来,煤炭占能源消费比重平均高达90.39%,特别是经济快速发展的近十年间,煤炭消费量还略呈上涨态势。促进低碳经济发展,首要任务就是降低能源消耗量和排放量,基于能源消耗量和排放量与低碳经济发展的紧密关系,可以得出的基本结论是,低能源消耗量和低排放量是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可以直接衡量一个地区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相对于农业和居民领域的能源消耗量而言,工业领域的能源消耗量所占比重最大,所以,衡量低碳经济发展的关键指标之一是工业能源消耗量和排放量。

第二,间接敏感因素包括低碳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环境对低碳经济的支持两方面因素,两者通过提高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降低能源消耗和排放量,进而对低碳经济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①低碳技术发展。低碳技术的发展主要包括生活低碳技术和工业低碳技术的发展。生活低碳技术主要包括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新型动力汽车相关技术投入等方面的内容;工业低碳技术主要包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低碳技术研发经费占GDP比重、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GDP比重等方面的内容。低碳技术的发展需要以经济实力为依托,只有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才有能力支撑低碳技术的研发投入和推广应用,降低碳排放量,低碳经济水平才会随之提高。

②社会环境支持。社会环境对于低碳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主要体现低碳概念在公众中的普及率和支持率和城市绿化面积、森林覆盖率、空气质量优良率等环境因素。低碳概念普及率越高,越有利于提高公众的低碳意识,促进低碳措施在全民、全行业的推广;绿化环境状况越好,越有利于降低碳排放量,从而有利于低碳经济发展。

3 河北省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实证研究

3.1 遴选评价指标 基于河北省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权变因素分析,去除了部分数据不全和无法获取数据的指标,本文构建了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体系以低碳经济发展水平为评价总指标,下设经济指标、能耗和排放指标、技术指标、社会指标为二级评价指标,各二级指标具体下设三级指标为参与衡量测算的基础性指标,具体指标如表1所示。

3.2 确定评价指标权重 在遴选出低碳经济评价指标的基础上,需要对各指标赋予不同权重,而科学合理的权重是正确评价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前提条件。

本文综合利用AHP法和Delphi法,将定性问题进行定量分析。首先将指标体系分发给各位专家征询意见,专家将一层次各指标通过两两相较其重要性进行定量描述,综合专家意见构建判断矩阵,计算出反映每一层次指标相对重要性的权重。之后,将计算出的指标权重的综合结果反馈给各位专家再次征询意见,各专家依据结果修改自己的意见,然后再进行汇总。经过多次反复最终得出一致的评价指标的权重。

3.3 数据来源 部分数据来源于2006年—2011年的《中国统计年鉴》、《河北经济年鉴》;部分数据来源于问卷调查结果,如公众对低碳经济概念的知晓率等;部分数据来源于计算结果,如单位GDP的能源消耗量,即当年能源消耗量与GDP的比值;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即工业固体废物利用量与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的比值等。

3.4 数据的标准化处理 由于采集的数据存在异量纲性,影响对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整体评价,因此,要对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使其标准化。首先,要对负指标进行正向化换算,采用的方法是取其倒数使之正向化;其次,采用阈值法对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即采用公式

Yi=(Xi-Xmin)/(Xmax-Xmin)

对数据进行处理,使之标准化。

3.5 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 本文采用线性加权法计算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得分。

Ij=∑YijZi

j = 1,2,3,4,5,6,分别表示所评价的各年度,即2005年—2010年;

i=1,2,3,……,n,n表示评价指标体系中所含指标总数;

Ij表示各年度的综合评价指数;

Yij表示经过标准化的各年度所含无量纲指标指数;

Zi表示各指标的权重。

经过计算,河北省各年度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数如表2所示。

指标体系评价结果显示,总体来看,2005年—2010年期间,河北省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呈现显著提高,从0.2744提高到0.7762,特别是2007年和2008年,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年增长速度高于40%,取得了较大的成绩。

具体来看,通过对实证数据以及各指标对总评价指标的影响权重的详细分析,可以得出,河北省要进一步提高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还需要在下列环节加大建设力度。

第一,经济发展水平,特别是GDP总值是影响地区低碳经济发展的最主要的因素。低碳经济的发展需要建立在雄厚的综合经济实力之上的,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可以带动当地的低碳经济的发展水平随之提高。反之,没有经济的高速发展作为基础,对低碳经济建设的投入和关注度会随之降低,直接影响低碳经济建设水平和速度。

第二,大力发展低碳产业,特别是包括旅游业、金融业等在内的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对评价地区低碳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河北省的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大力发展低碳产业、推动传统产业升级,加快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将是提高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必要途径。

第三,碳排放总量对于评价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起着直接作用,因此,要通过降低地区碳排放总量来提高低碳经济水平,低碳技术的提高是关键因素。在GDP增长的前提下,需要不断加大对低碳技术和环境治理的投资力度,力求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第四,继续大力加强碳汇建设。碳汇一般是指从空气中清除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机制,主要包括森林碳汇、草地碳汇、耕地碳汇和海洋碳汇等,其中,碳汇建设以森林碳汇建设为主。

统计数据表明,河北省虽然小幅提高了绿化覆盖率,但是,在提高森林覆盖率方面仍然进展缓慢,即在碳汇林建设方面没有显著成果。总体来看,六年来,河北省碳汇林建设效果不明显,是制约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因此,政府要鼓励个人和企业从事育林事业,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结合,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妮雅,刘佳.低碳经济的内涵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研究——以河北省为例[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2(1).

[2]刘嵘,徐征,李悦.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及实证研究——以河北省某县为例[J].经济论坛,2010(5).

[3]肖翠仙,唐善茂.城市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J].生态经济, 2011(1).

篇5

关键词:金华市;文化产业;碳排放量

浙江省金华社科联立项课题结题《文化视角下金华市发展低碳经济的路径研究》(立项号:金华社科联[2013]Y199)

中图分类号:F293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文化视角下金华市发展低碳经济的实证研究

收录日期:2013年12月9日

一、引言

能源作为经济发展重要的要素之一,其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越发明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能源消费的快速增长。中国的能源消耗占世界能耗的比重越来越大。数据显示,一次能源生产总量从1978年的6.2亿吨标准煤上升到2008年的26亿吨标准煤;能源消费总量从1978年的5.7亿吨标准煤上升到2008年的28.5亿吨标准煤。2000年以来我国能源消费更是快速增长,2000~2008年年均增长超过10%。因此,提倡低碳经济就显得更加必要。关于低碳经济,国内外的学者从不同角度作了大量的研究。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就低碳经济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其研究视角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低碳经济与经济增长的关系。Stern(1993)利用美国1947~1990年的相关数据对相应变量做了因果检验,发现能源消费对GDP存在单向Granger因果关系。黄棣芳(2011)利用1999~2008年的面板数据检验了中国经济增长与不同的环境污染指标的关系。李文洁(2012)利用1997~2007年间省级面板数据研究了能源开发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发现能源开发强度和经济增长是负相关的,而且不同地区有一定的差异。邵帅、齐中英(2008)研究了中国能源开发对经济增长的传导机制,发现由于能源开发对科技创新、人力资本投入有挤出效应,同时还弱化了政治制度,这将阻碍经济增长。

第二,环境污染“倒U型”库兹涅茨曲线的经验证明。Grossman G.and Krueger A(1991)分析城市大气质量,发现存在环境污染的“倒U型”库兹涅茨曲线;杨桂元、李璐(2011)实证分析了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以及我国走低碳经济的路径选择等问题。林伯强、蒋竺均(2009)验证了在中国是否存在环境污染的“倒U型”曲线。

第三,碳排放的测算方法。朱勤(2011)从能源消费碳排放系数、化石能源消费碳排放以及二次能源消费碳排放等方面进行了测算;张雷(2010)等则是根据一次能源消费总量和碳排放系数计算了碳排放量。李健(2012)则是利用某类化石能源消费量与该类化石能源折算系数以及碳排放系数的乘积的总和来测算碳排放量。

第四,低碳经济与产业结构调整、消费结构、企业、人口的关系。付允(2008)、杨万东(2010)从不同视角,定性研究了中国产业结构调整与低碳经济之间的关系。周建鹏等(2011)通过构建一个代表性企业产品差异化生产函数模型,研究了政府和企业就不同环境下的低碳选择策略问题。李健、周慧(2012)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分析了产业结构对发展低碳经济的影响。陈兆荣(2011)通过结构变动指数分析我国产业结构高级化变动与低碳经济之间的关系。朱勤等(2011)从消费结构、人口变动视角探讨低碳经济问题,采用岭回归方法研究了人口、消费及技术因素对低碳经济的影响。张伟等(2012)利用中国30个省份地区1998~2008年的面板数据分析了中国工业化水平和能源消费之间的关系,发现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增加了能源消费。

第五,研究低碳经济与财政分权的关系。张克中等(2011)从碳排放的角度,利用1998~2008年省级面板数据分析了财政分权与环境污染的关系,提出财政分权程度的提高不利于碳排放的减少。薛刚等(2012)利用中国1998~2009年省级面板数据分析了财政分权与污染物排放量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财政分权指标选择不同,最终的结论也不尽相同。

检索现有研究成果发现,目前关于低碳经济的研究更多是基于全国或较大区域,研究视角则多为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产业结构、人口、消费结构、财政分权等的关系,研究方法多为聚类分析、因素分解等。从文化视角研究金华市低碳经济路径问题的文献很少,本文试着补充、完善这一领域的研究内容,我们将运用相关年份的数据分析金华文化发展和碳排放(低碳经济的一个指标)之间的关系,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金华作为浙中地区的一个重要城市,未来一段时期内,该市经济增长的同时,发展低碳经济可能是其必须要考虑的因素之一。因此,降低碳排放量、发展低碳经济是金华经济快速、合意发展必然选择。同时,金华市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现代文化,通过研究文化发展和低碳经济之间的关系,进而发现降低金华市碳排放量的途径和方式,对金华市经济发展过程中解决资源、环境与经济增长的矛盾,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数据来源及变量选择

目前,学术界还没有就文化发展给出一个统一的指标,笔者从文化产业的视角来分析这个问题,政府投入不仅构成了文化产业发展的原始基础,而且在将来相当长的时期内,政府投入仍然是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和保障。事物发展的规律使我们坚信,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力的增强,政府投入仍将不断加大。根据数据的可得性和目前学术界的一般处理方式,我们选取文化事业财政补助和文化事业基本建设投资额作为衡量文化产业发展的指标,分别记为trc和ic;对于低碳经济,我们用碳排放量作为指标,目前学术界有不同的方法,由于具体计算碳排放量比较繁琐,我们仿照王怡(2012)的做法,用煤炭、汽油、煤油、柴油和燃料油、天然气的年消费量进行估算,但这些能源的统计指标一般是实物量,在估算碳排放量时,首先需要将这些消费的能源根据折算系数换成以标准煤为计量基础的能源消费量,因为天然气的单位是立方米,我们也把它转化成标准煤单位,然后计算出相应的碳排放量,记为tp。本文的文化产业发展水平数据来源于《浙江省统计年鉴》历年数据和相关网站信息整理所得;碳排放量的数据则来源于历年的《中国能源统计年鉴》,并通过整理、计算得到。

三、实证检验及结果分析

(一)单位根检验。根据以上选取的变量和相应的理论分析,同时为了消除变量之间可能存在的异方差,我们构建双对数计量模型:

根据前面假定,ctr为文化事业财政补助;ci为文化事业基本建设投资额,这两个指标用来衡量文化产业发展;tp为碳排放量,用来衡量低碳经济发展水平,t表示时间。?滋t为随机干扰项。

本文首先采用ADF检验法检验数据的平稳性,检验结果如表1。(表1)可以看到,Log(tpt)、Log(ctrt)、Log(cit)这些变量的原始数据都没有通过ADF检验(检验的结果都大于临界值),这说明每一个时间序列都是非平稳性数据,若直接对这些变量做进一步的实证分析,则没有任何的意义。然而,对这些变量进行一阶差分后,所有变量都通过了平稳性检验(检验的结果都小于临界值)。所以,它们都满足一阶单整I(1)。如果变量之间满足同阶单整,那么我们可以继续检验它们是否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

(二)协整分析。就协整检验的方法而言,如上文所示,主要有Engfe-Granger两步法、Johansen极大似然法、频域非参数谱回归法等。频域非参数谱回归法在这里不能使用,而恩格尔和格兰杰的检验方法主要适用于样本容量大的情况,本文采用从2000年到2011年间的数据,样本容量较少,所以,我们同样不能使用这种检验方法。相对于两步法,Johnsen协整检验还能检验多重协整关系,而且他对样本容量问题的要求不是很严格,所以,我们采用Johnsen协整检验。(表2)

根据计量经济学的相关知识,我们知道只要统计量大于临界值,则就拒绝假定。由表2的协整检验结果可以看出,检验结果在5%显著性水平上明显拒绝了不存在协整关系的原假设,也拒绝了存在至多1个的协整关系,接受至多存在2个协整关系的假定,说明它们之间存在两个协整关系,协整关系度量系统的稳定性,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变量之间存在着稳定的关联关系,即碳排放量与文化产业发展是密切相关的。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知道金华市低碳经济水平和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着长期的稳定关系,经过标准化调整后,我们最终得到如下结果:

log(tp)=12.365-0.8754log(ctr)-1.0235log(ci)

由以上结果可以看出,金华市碳排放量和文化事业财政补贴以及文化事业基本投资之间存在着负相关,文化事业财政补贴增加1%,碳排放量将减少0.88%,文化事业基本投资没增加1%,碳排放量将减少1.08%。

(三)格兰杰检验。根据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原理,运用Eviews6.0,对金华市碳排放量与文化事业财政补贴和文化事业基本建设投资两个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表3)可以看出,不管是文化事业财政补贴还是文化事业基本投资都拒绝了5%的原假设,这说明文化产业发展是碳排放量增加的Granger原因,但碳排放量并不是文化事业发展的Granger原因。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

本文通过金华市2000~2011年的相关数据分析了碳排放量、文化事业财政补贴和文化事业基本投资三者的关系。检验了三者之间的协整关系,得出如下结论:(1)文化事业财政补贴和文化事业基本投资三者之间存在着稳定的联系;(2)文化产业发展是碳排放量减少的Granger原因,但碳排放量并不是文化事业发展的Granger原因。

因此,我们提出如下政策建议:(1)促进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应加大政府对文化产业部门的支持力度,从资金和政策等方面大力扶持传统和现代文化产业的发展。通过这些领域的发展来改善经济运行质量,减少碳排放量;(2)提倡低碳理念,通过政策引导,形成低碳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低排放、低耗能和低污染的发展理念要深入人心。

主要参考文献:

[1]周富华.金华市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分析[D].浙江师范大学,2011.

[2]朱华友等.基于碳排放控制的区域产业转型研究——以浙江省金华市为例[J].经济问题探索,2011.7.

篇6

一、碳排放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碳排放量主要是根据二氧化碳产生的化学原理,制定出最优化的碳排放量的估算方法,工作人员应该分析当前中国碳排放和经济发展的现状,并由此确定二者之间相互影响的作用方向;还可以通过抽样调查,从中探究碳排量和农业经济增长的关系[1]。碳排放的研究方法可分为以下两种:

1碳排放测算方法

碳排放量可以按照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责任原则进行计算,计算的公式为:碳排(29.27MJ/kg)×燃料含碳量×氧化率×C转化为CO2的系数44/12。

2弹性分析法

在对经济增长和碳排放的关系进行分析时,应采用弹性分析法对CO2排放量的GDP弹性进行计算,该公式为:碳排放量的GDP弹性=CO2排放量变化的百分比/GDP变化的百分比。

二、中国碳排放的现状

要知道,只有消耗能源才能促进国家的经济增长,那么,在消耗能源的背后就是对环境的危害,尤其是碳排放,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威胁,就近几年中国的碳排放量进行分析[2],总结出:随着时间的变化,碳排放量的增长率在逐年增长。由此可见,碳排放在促进增长的建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三、中国经济增长与碳排放脱钩状况

近20年来,中国的碳排放量和GDP增长的脱钩状态分为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呈现弱脱钩的状态;第二阶段主要表现为扩张性负脱钩;第三阶段又回到了弱脱钩的状态,这三个阶段呈现的是低-高-低的趋势,由此可见,经济的增长速度越快,碳排放量就越多,也就是说,碳排放量是随着经济增长的多少决定的。

四、经济增长与碳排放之间关系的宏观背景

由于碳排放所带来的环境问题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们关注,这主要是因为人们在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严重的破坏了自然环境,实际上,这不仅破坏了环境还给人们的生活造成了影响。现今,全球气候变暖已经变成了事实,为了控制这一情况的继续发展,低碳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的经济发展形态应运而生。那么,如何发展低碳经济呢?首先,要确定发展低碳经济的途径,其途径是:调整经济结构、改变生活方式以及发展可再生能源技术,当然除此之外还要充分地发挥政府的职能,提高政府的管理水平。低碳经济从表面上看是为了应对温室气体排放而制定的新型经济发展形态,实际上,它也包含很多内容[3],它不仅是企业发展的主体,还是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实行低碳经济模式,必须要从多方面进行节能减排,要知道,节能减排是构建低碳文明的基础,它可以促使环境和经济增长同时发展,所以,低碳经济是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与此同时,低碳经济也成为了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指南,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操作性路径,主要包括:低碳能源系统、低碳产业系统、低碳技术系统等。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是低碳经济发展持续的关键之处,只有处理好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才可以顺利推进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五、碳排放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要想让中国的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就要明确以下几个问题:碳排放影响因素的问题?不同区域的碳排放影响相同吗?这些因素是如何影响碳排放的?这些问题都对国家的经济增长有着重要的影响。根据众多的专家研究,可以得出影响碳排放的主要因素是:产业的规模、结构以及能源消费结构和技术管理水平等。通过对影响碳排放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4],可以得出:在国家经济增长的同时,农业的产业规模也在不断扩大,由此可得出,在能源消费的过程中,碳排放的数量是随着煤炭的碳排量系数升高而增大的,为控制碳排放量的增大,要做到以下几点:

1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

目前,中国正处在工业化发展时期,二氧化碳的排放给中国的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因此,要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完成中国产业结构的升级,以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减少碳排放。

2加快技术创新

无论是任何一项工作都应该要求有技术上的创新,所以,在控制碳排放上也要加强技术创新,通过先进的技术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从而推动国家的经济发展。

3增加洁净能源

要知道,中国是一个将煤炭作为主要能源的国家,所以,大量的碳排放都是因为煤炭的燃烧而产生的,为控制碳排放,应加大利用可再生能源,以此来改变能源结构,达到控制碳排放的目的。总之,中国要减少碳排放,就要对农业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与此同时,提升清洁生产水平,这对控制碳排放也很重要,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经济增长和碳排放之间的协调发展。

结束语:

篇7

孙凤莲(1982-),长春工业大学,研究生导师。

摘 要:基于VAR模型分析了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能源效率对吉林省碳排放量的影响。发现经济增长、能源效率与碳排放量间呈反方向变化,产业结构与碳排放量间呈正方向变化,它们是碳排放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据此提出发挥政府“绿色职能”,调整产业结构和提高能源转化、能源效率等措施。

关键词:碳排放量;VAR模型;影响效应

一、问题的提出

生产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为保障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作出了巨大贡献,但同时也增强了人类开采利用自然资源发展经济的能力。由人类生产活动引发的全球气候变暖已经给人类生产和经济活动带来了显著的不利影响,实施碳减排、发展低碳经济以应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签署到《京都议定书》生效,再到《哥本哈根协议》的艰难谈判,都表现出了全球范围内为致力于因全球生产和消费模式的失衡及经济增长的不可持续性而做出的努力。我国政府已明确提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温室气体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并将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之中,实施碳减排、发展低碳经济、转变发展方式已势在必行,它是未来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关键。

在传统工业推动经济增长和“高能耗、高污染”的发展模式下,吉林省出现了能源的急速消耗和环境的高污染。寻求一种有效的低碳发展路径,实现经济发展的科学增长和无环境负担的增长,变得十分必要。本文以主要温室气体排放物碳排放量为分析指标,运用VAR模型定量分析经济增长、能源效率、产业结构与碳排放量之间的动态关系及影响效应,试图回答几种因素对碳排放量的影响及贡献程度,拟为吉林省发展低碳经济的路径选择提供决策依据。

二、研究方法、变量选取和数据来源

(一)变量选取和数据来源

选取碳排放量(CO2排放量)作为被解释变量y,选取经济增长(GDP)、产业结构(第二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能源效率作为解释变量,分别用x1、x2、x3来表示,利用1990-2012年吉林省的相关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分析,一方面,将碳排放量作为环境污染的主要衡量指标,考察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变动、能源效率变化对环境带来的污染程度;另一方面,考察环境污染程度的加深给经济增长、各产业发展带来的影响。文中碳排放量、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能源效率数据均根据历年《吉林统计年鉴》整理计算所得。在计算碳排放量时,主要是在排放系数法基础上基于14种碳源综合计算整理所得,各种化石能源的碳排放系数见表1,具体过程如下:

A=∑ni=1Bi×Ci(1)

式中:A:能源消费排放量(万吨)

Bi:能源i以标煤为计量单位的消费量(万吨标煤)

Ci:能源i的碳排放系数,(万吨/万吨标煤),可采用IPCC的推荐值

n:产生碳排放的能源消费种类数

CO2的碳排放量=实际碳排放量×113(2)

(二)研究方法

VAR是基于数据统计性质建立的模型,它把系统中每一个内生变量作为系统中所有内生变量的滞后值的函数来构造模型,从而将单变量自回归模型推广到由多元时间序列变量组成的“向量”自回归模型。与联立方程组模型估计相比,VAR分析可以较少地受到既有理论的约束,避开了内生、外生变量划分问题复杂和严重伪回归的问题。它采用一种用非结构性方法建立各变量之间关系的模型,为预测和分析随机扰动对系统的动态冲击、冲击的大小、正负及持续的时间提供了很好的分析工具。VAR(p)的基本表达式如下:

yt=A1yt-1+…+Apyt-p+Bxt+εt t=1,2,…T(3)

其中,yt是一个内生变量列向量,xt是外生变量向量,A1,…,Ap和B是待估计的系数矩阵,T为样本个数,p为模型最大滞后阶数,εt则是误差向量,他们相互之间可以同期相关,但不与自己的滞后值相关及不与等式右边的变量相关。为便于分析,文中将变量取自然对数,以便于运用VAR模型更好的探讨碳排放量与各变量间的长期均衡关系和影响效应。

三、基于VAR模型的实证检验

(一)单位根检验

根据协整关系的定义,如果碳排放量与经济增长、能源效率、产业结构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那么它们作为一组时间序列则是平稳的,而且是同阶单整的。因此在对变量进行协整分析之前,有必要对每个变量进行平稳性检验。对于多变量的协整检验过程,通常情况下首先采用ADF检验法来检验变量是否具有平稳性,之后检验是否存在稳定的线性组合,即通过OLS进行系数估计并检验残差是否具有平稳性。可知,时间序列lny、lnx1、lnx2、lnx3为非平稳序列,在经过一阶差分后,在5%的显著性水平都表现为平稳。因此,它们都是一阶单整的。假设变量间的回归方程为:

lnyt=α+α1x1t+α2x2t+α3x3t+ut(4)

运用OLS对方程(4)进行回归,根据回归结果对残差ut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可知,残差序列经过一阶差分之后,在1%、5%、10%显著水平下都表现为平稳性,即为一阶单整。因此,可以进行协整检验。

(二)协整关系检验

Jonhamson协整检验是基于VAR模型的一种检验方法,可直接用于多变量间的协整检验,这里从零假设开始H0:r=0,有0个协整关系;备择假设H1:r=m,有m个协整关系,检验统计量LRm=-n∑Ni=m-1log(1-λi)式中,m为协整向量的个数;λi是按大小排列的第i个特征值,n为样本容量。在VAR(2)模型下的协整检验结果可知,协整检验迹统计量和最大特征值统计量检验提供了相同的统计结果,即在5%的显著水平下存在3个协整方程式,应该拒绝零假设,接受备择假设。这表明吉林省碳排放量与经济增长、能源效率、产业结构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依据检验结果得协整方程为:

lny=-2.4933lnx1+8.0896lnx2-3.8072lnx3(5)

(三)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本部分对碳排放量与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能源效率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可知,GDP、产业结构、能源效率与碳排放量之间均存在因果关系。

四、基于VAR模型的影响效应分析

对于VAR模型而言,单个参数估计值的解释较为困难,若需要对VAR模型做出结论,可以观察系统的方差分解。

方差分解分析:方差分析是进一步评价各内生变量对预测方差的贡献度,当系统的某个变量受到一个单位的冲击以后,以变量的预测误差方差百分比的形式反映向量之间的交互作用程度,它的基本思想是把系统中每个内生变量的变动按其成因分解为与各方程随机扰动项(新息)相关联的各组成部分,以了解各新息对模型内生变量的相对重要性[2]。即脉冲响应函数是追踪系统对一个变量冲击的效果,方差分解则是将系统的均方差误差分解成各个变量冲击所做的贡献,可知,碳排放量波动在第10期时,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能源效率对碳排放量的方差贡献率分别为5.0447%、18.2504%、13.0491%。

五、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一)研究结论

1、由协整方程(3)知,碳排放量与GDP、能源效率间呈反方向关系,与产业结构间呈正方向关系。在对数形式下,每个变量前的系数变化意味着该变量对碳排放量的变化弹性。由此可知,第二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每增长1个百分点,将会引起碳排放量增加8.0896个百分点,说明其对碳排放量的影响较大;经济每增长1个百分点,将会引起碳排放量减少2.4933个百分点,而能源效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将会引起碳排放量减少3.8072个百分点。

2、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显示,GDP、产业结构、能源效率与碳排放量之间均存在因果关系。首先,GDP在一定程度上对于碳排放量具备相应的预测能力,随着滞后期的延长,双方之间的相互影响变的愈发显著。在5%的显著水平、最优滞后阶为3的情况下,碳排放量与GDP之间存在着单向因果关系,即地区GDP的增长是碳排放量增加的格兰杰原因。但在10%的显著水平下,碳排放量的增加又反过来制约着GDP的增长;其次,在10%的显著水平、最优滞后阶为2的情况下,产业结构是碳排放量增加的单向格兰杰原因,即第二产业占GDP比重的增加是促进碳排放量增加的重要原因。随着滞后期的延长,产业结构对碳排放量的影响更加显著,在5%的显著水平、滞后期为5的情况下,碳排放量与产业结构之间存在着双向因果关系。最后,能源效率的提升在较短时期内就发挥了显著作用。在10%的显著水平、滞后期为1的情况下,能源效率的提升是碳排放量减少的格兰杰原因,但碳排放量不是能源效率的格兰杰原因,二者之间存在单向因果关系。

(二)吉林省走低碳之路的政策建议

未来低碳经济发展的重心在于开发新能源,坚定不移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消费模式,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计划加市场,是低碳吉林可行的好方案。在具体执行过程中一定不要舍近求远,弃中求洋。

1、明确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途径:优化产业结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

一方面,在当下不动摇重工业在经济增长中决定性地位的前提下,优化产业结构,既要在第一产业上寻求低碳减排空间,还要积极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第三产业将是未来承担低碳减排任务的排头兵,它对于节能减排的意义巨大。对于第二产业,则需要在面对吉林省工业化、城镇化加速现实的基础上,用高新技术改造钢铁、水泥等传统重化工业,高度重视发展第二产业的清洁生产方式,让煤炭的清洁化始于开采。高效清洁地利用煤炭资源,对于低碳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在能源开采的根源上就做到清洁化,这将是未来针对高碳行业高碳特征所提出的实现一种科学的增长、无环境负担增长的有效路径。另一方面,发展有机、生态、高效农业,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现代农业是建立在化石能源基础之上的“石油农业”,如若实现低碳农业,一要大幅度地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量,减轻农业发展中的碳含量。用粪肥、堆肥或有机肥替代化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通过秸秆还田增加土壤养分,提高土壤保地条件,提高土壤生产力。利用生物之间的相生相克关系防治病虫害,减少农药、特别是高残留农药的使用量。二要充分利用农副业剩余物。吉林省每年可能源化利用秸秆总量为1200万吨,相当于600万吨标准煤,如能利用得当,将会节约大量的煤炭资源,有效改善农村环境。

2、需要明确低碳经济的发展方式:节能减排,提高能源效率

节能减排、提高能源效率是实现吉林省低碳经济发展的有效路径之一,而引进和开发低碳先进技术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核心路径。一方面可以依托技术上现实可靠、经济上可行合理、环境和社会都可以接受的方法,有效地利用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另一方面需要建立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鼓励绿色出行。当下居民在粮食生产、储存、加工、运输、消费等环节存在严重的浪费现象,讲排场、讲面子、铺张浪费现象相当普遍,开展全民节粮活动十分必要。力求将低碳经济理念融入到政府管理、企业经营、居民生活中,――制定并切实执行行业和产品的国家标准,实行节能减排的管理考核责任制,真正做到全民低碳。

(作者单位:长春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 吉林省发展低碳经济研究课题组,吉林省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与战略研究[J],税务与经济,2010(3):1-8.

[2] 杨万平,袁晓玲.对外贸易、FDI对环境污染的影响分析-基于中国时间序列的脉冲响应函数分析:1982-2006[J],世界经济研究,2008(12):62-68.

[3] 袁富华.低碳经济约束下的中国潜在经济增长[J],经济研究,2010(8):79-89.

篇8

【关键词】低碳经济;气候变化;可持续发展;经济增长

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人口的持续增长,资源消耗、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已严重地影响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从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首次提出“可持续发展”概念,到1992年6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再到英国能源白皮书中首次提出“低碳经济”的概念,人们渐渐对低碳经济思想有了认识,催生了低碳经济理念的迅速发展。

随着“低碳经济”日益受到社会公众的关注,低碳经济被认为是继信息化革命之后第四次产业革命,但低碳经济是如何发展的,何为低碳经济,发展低碳经济究竟会带来“毁灭性的创新”还是“包容性的增长”,这些问题还需要进行深入分析。本文追溯研究低碳经济发展的背景,对低碳经济的概念进行界定,并对低碳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做了一个综述,并做出简要评论。

一、发展低碳经济的背景

(一)低碳经济与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主要是由于工业化生产过程中化石燃料燃烧和土地利用变化等人类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导致大气中高温气体浓度积聚。《斯特恩报告》指出如果不采取行动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气候变化造成的经济、生态以及灾难的损失每年可能达到全球GDP的5~20%或是更多。

低碳经济是在气候变化背景下产生的。低碳经济发展的理念和战略转型,标志着人类对过度损害资源与环境为代价的高碳排放、高耗能和高污染的“高碳经济”发展模式的否定,开始寻找新的发展模式,以摆脱气候变化带来的灾难性后果。

(二)低碳经济与可持续发展

全球气候变化,不是一个单纯的环境问题,而是一个发展问题,需要在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下加以解决。自工业革命以来,经济发展不断增长的矿物燃料消费,伴随着不断增长的温室气体排放以及其他环境问题。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出现和不断加剧已经证明这是一种不明智的、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因此,气候变化作为一个不可持续的因素,未来世界经济的增长必须解决好能源、环境与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解决温室气体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长期形成的正相关性。很显然,低碳经济的发展必须兼顾两个目标,即稳定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和维持经济增长。在此背景下,未来要求温室气体排放刚性约束条件下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而低碳经济是一种可行模式,这是为了适应自然界环境发展变化趋势的一种长期的战略性选择。

(三)低碳经济与金融危机

应对危机的过程,是一个思索和应变的过程,往往也是一个发现机遇的过程。世界经济的发展历史表明,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往往会促成科技创新的重大飞跃。工业化革命以来的三次科技革命都是以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为标志。2008年金融危机影响席卷全球,催生了全球经济结构的调整,以低碳经济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推动经济复苏的新增长点和动力。

二、低碳经济的概念界定

目前,发展低碳经济在全球已经基本形成共识,与低碳经济相关的一系列新概念、新政策应运而生。“低碳经济”(low-carbon economy)一词最早见诸于政府文件是在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低碳经济是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低碳经济是创造更高的生活标准和更好的生活机会,也为发展、应用和输出先进技术创造了机会,同时也能创造新的商机和更多的就业机会。但英国并没有界定低碳经济的概念,也没有给出可以在国际上进行比较的指标体系。随后,理论界从不同研究角度提出了各自不同的解释。

低碳经济概念有认识上的分歧,有学者指出低碳经济是一种经济发展模式。庄贵阳(2005)认为低碳经济是一种较少排放温室气体的经济发展模式,旨在减缓气候变化。其实质是高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目标是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即依靠技术创新和政策措施,实施一场能源革命。徐承红(2010)对低碳经济进行了更详细的解释,他认为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一种经济模式,其实质是改造传统能源生产和需求、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其中的核心问题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另有学者提出低碳经济是一种经济形态。潘家华(2010)认为低碳经济是指碳生产力和人文发展均达到一定水平的经济形态,旨在实现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全球共同愿景。碳生产力指的是单位CO2排放所产出GDP,碳生产力的提高意味着用更少的物质和能源消耗生产出更多的社会财富。人文发展意味着在经济能力、健康、教育、生态保护、社会公平等人文尺度上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CCICED)报告也指出[1],“低碳经济是一种后工业化社会出现的经济形态,旨在将温室气体排放降低到一定的水平,以防止各国及其国民受到气候变暖的不利影响,并最终保障可持续的全球人居环境。”

尽管低碳经济从不同的理解出发,被认为是经济模式或者是经济形态,但其实两者是共存的。低碳经济是具有包容性、兼容性的新经济形态,而向低碳经济转型的过程就是低碳发展的过程,目标是低碳高增长,强调的是发展模式。因此,低碳经济是指通过建立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和保持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发展模式,使碳生产力和人文发展均达到一定水平的经济形态。低碳经济的核心特征是使碳排放与经济增长脱钩,不仅包括技术的作用,还要强调生产、生活方式和社会变革的重要性。低碳经济的本质是通过一系列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政策和措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和稳定的增长,最终达到经济增长、环境保护和社会效益改善相互平衡的可持续发展。

三、低碳发展与经济增长

所谓碳,指人类社会经济活动排放到大气中温室气体所含的碳,其排放直接影响全球气候变化。研究表明,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造成的温室气体排放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

因此,世界气候变化对全球经济和安全的威胁迫使人们重新审视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对如何控制碳排放量(carbon emission)以及碳排放量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一直是学者们研究的一个热点。通过对现有文献的分析发现,碳排放量的影响因素不仅包括Kaya公式所揭示的人口、人均GDP、GDP能源强度和能源消费CO2排放强度,还包括国际贸易,两国的商品贸易为碳排放创造了一种转移机制。

(一)人口规模、结构和消费模式对碳排放量的影响

不言而喻,人口越多,碳排放量就越多。从某种角度上讲,人口的增长速率、数量和规模是一种自然过程。人口因子难以通过政策和投资来调控,新增的人口必然需要额外的碳排放来满足其基本生活需要。

但是,人是资源和产品的最终需求者和消费者,如果没有人口的增长,对环境资源的压力和对产品的需求增长将主要来自于现有人口生活质量提高的需要。研究表明,由于行为习惯、生活方式等消费模式方面的差异,不同国家居民消费产生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具有较大的差异。例如,美国和英国等欧盟国家人均GDP均超过了3万美元,在消费排放上却存在较大差距。以家庭部门的交通排放为例,由于对私人汽车的依赖,美国家庭人均出行排放约4t左右,是其它国家的2倍[2]。

(二)GDP、能源消耗与碳排放量的因果关系

有学者对GDP、能源消耗、碳排放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定量研究。Ramakrishnan Ramanathan(2006)采用DEA方法(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数据包络分析法)同时分析了GDP、能源消耗、碳排放量之间的联系。他指出以往研究的缺陷是,只分别分析了经济增长对碳排放的影响或者能源消耗对碳排放量的影响,没有对三者的联系进行分析。该研究以1980-2001为时间段,在DEA分析效率指标构建中,将GDP和碳排放量作为产出,非化石能源消耗作为投入。结果显示效率指标在1980年时最高,接下来的7年急剧下降,随后呈现反复震荡下跌趋势,1996-2001年逐渐回升。

另外,Xing-Ping Zhang,Xiao-Mei Cheng(2009)研究了中国能源消耗、碳排放量与经济增长之间的格兰杰因果关系及发展方向。他建立了一个包含GDP、能源消耗量、碳排放量、资本和城市人口指标的多元模型,根据1960-2007年的实证结果显示,GDP对能源消耗存在单向格兰杰成因,能源消耗量对碳排放量也存在单向格兰杰成因,而碳排放量和能源消耗量都不是经济增长的格兰杰成因。也就是说,从长远来看,中国政府可以推行渐进的能源政策和碳减排政策,这并不会妨碍经济增长。

定量分析的结果表明,化石能源消耗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低碳经济是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脱钩的经济。也就是说,在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下,经济增长并不依赖于化石能源的消耗。从长期来看,经济增长与碳排放量也不存在因果关系,而能源消耗是碳排放量的重要影响因素。

(三)碳排放量随国际贸易而转移

关于碳排量的影响因素,不仅有国内因素,国际贸易也是影响碳排放量的一个重要因素。Yan Yunfeng,Yang Laike(2010)提出两国之间的商品贸易为碳排放提供了一种转移路径,不仅使产品可以在世界各国之间自由流动,同时也使得碳排放可以自由转移。1997-2007年间,中国碳排放量的10.03%-26.54%是由出口产品的生产所导致的,而进口产品的碳排放量仅占到4.40%和9.05%。世界其他国家因转移机制减排的CO2从1997年的150.18Mt增加到2007年的593Mt,而中国在该期间因出口产品而净增的CO2达到4894Mt。该研究为近年来中国碳排放量激增找到了一个新的解释视角,同时这些数据也说明了中国在国际贸易中处于“世界工厂”的地位。

朱启荣(2010)利用投入—产出模型,测算了2002年和2007年我国出口贸易活动产生的CO2排放量;然后实证分析了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并揭示了出口贸易中的高碳产品转移问题。“入世”后,我国出口贸易产生的CO2排放量呈现迅速增长态势;我国高碳产品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使得高碳产品在我国出口中所占的比重较大。研究还表明,一些高碳产品正在向我国出口行业转移。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自由贸易导致生产和消费环节相分离,要素流动性加强会促进国家间的产业转移。虽然这必然会带来资源配置效率的改进,但这会给不同国家带来不同的福利效果,也会给发展低碳经济过程带来不同的影响。

四、小结

“低碳经济”概念的提出源于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从《京都议定书》到“巴厘岛路线图”,乃至最近的哥本哈根会议,世界各国都在为解决气候问题发展低碳经济而努力。围绕低碳经济,国内外学者们从不同视角、运用不同方法、对不同地方进行了研究。

关于低碳经济与经济增长,目前比较一致的结论有:①影响碳排放量的因素有人口、消费模式、能源消耗、技术水平等,而两国间的商品贸易也可以导致碳排放的转移;②目前经济增长对碳排放量的影响主要是通过能源消耗来实现的,为实现低碳经济,应该降低能源强度及碳强度,逐渐由化石能源过度到清洁能源的使用;③不同行业的碳排放量有着显著差异,一个国家或地区应该从总体层面上规划产业发展,加大新技术研发力度,提升产业结构。在研究方法上,灰色关联分析法、数据包络分析法、投入产出法以及对人口经济学中Lotka-Volterra模型的应用等,值得国内学者的借鉴。低碳经济已成为一种发展趋势,各国都致力于向低碳经济的转变,并从中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如何才能实现低碳经济转型,这一问题更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1]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低碳经济的国际经验和中国实践[R].北京:2008,12.

[2]潘家华.低碳发展的社会经济与技术分析[J].世界,2000:1-19.

[3]潘家华,庄贵阳,郑艳,朱守先,谢倩漪.低碳经济的概念辨识及核心要素分析[J].国际经济评论,2010(4):88-101.

[4]张坤民.低碳世界中的中国:地位,挑战与战略[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3):1-7.

[5]朱启荣.中国出口贸易中的CO2排放问题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0(1):55-64.

[6]庄贵阳.中国经济低碳发展的途径与潜力分析[J].国际技术经济研究,2005,7(3):8-12.

[7]徐承红.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发展之路[J].管理世界,2010(7):171-172.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8SJD630002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073078)。

作者简介: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