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项目管理相关知识8篇

时间:2023-08-21 09:25:23

项目管理相关知识

项目管理相关知识篇1

[关键词]项目管理 知识管理 项目知识管理 文献综述

[分类号]G203

1 引 言

项目管理和知识管理都是近年来管理科学中发展比较迅速的分支学科。这两个热点研究领域,虽然彼此之间具有独立性,但相互联系、密不可分:前者虽然已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学科体系,但因项目管理实践性较强,在实施过程中未融入知识管理理念而导致失败率较高,项目管理流程本身蕴涵知识管理因素;而后者一般不能脱离组织的业务流程而独立应用,项目管理恰恰为其提供了很好的应用平台。项目管理和知识管理之间存在的强交叉性引发了一个与两者密切相关、本身却作为一个独立研究领域的新概念,即项目知识管理(Project Knowledge Management,PKM)。本文将对国内外关于PKM的代表性研究进行综述,梳理其研究进程脉络,并对该领域研究的发展方向提出建议。

2 项目知识及知识管理的提出

最早关注项目知识问题的是美国学者Srikanth,1991年他提出知识在项目活动中有重要的传承作用,并建议用知识战略来进行项目管理,以控制项目“孤岛”现象。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随着知识经济序幕的拉开,Tesoriero R,、吴之明等开始认识到项目知识积累及经验总结对提高项目管理能力的重要性,但尚未提出项目知识管理概念,也未系统揭示其内涵。

明确提出项目管理中需要加强知识管理的是Dis―terer和王众托。Disterer提出。项目是一种促进组织创新和学习的一种重要形式,知识和经验都是在项目中获得的,但项目是一种临时性活动,项目结束后,项目知识和经验分散各处,因此必须加强知识管理,用以处置来自项目的知识和经验。王众托认为,项目知识是组织未来项目宝贵的经验,通过有效的知识管理手段来进行项目管理知识的识别、准备和传递,可以避免组织后续项目中重复以前的错误或者做重复的事情。以上研究充分肯定了项目知识管理的重要性,但仍未对项目知识及项目知识管理等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和梳理。

2007年李蕾在其博士论文中首次提出了PKM的概念:项目知识管理,包括项目知识获取、共享、运用和创新等基础环节,并通过知识生成、积累、交流和应用管理,复合作用于项目活动,以实现项目的价值最大化。同时,站在企业层面,项目与项目之间是连续的,前续项目积累的知识会成为后续项目的既有知识,因此项目知识管理的另一个重要任务是实现项目知识向企业知识的提升。此概念虽然表述了PKM任务及活动环节,但没有明确其主体、客体和实现工具,其概念和内涵还有待进一步充实和完善。

3 项目管理和知识管理的关系

明确项目管理与知识管理之间的关系,是PKM研究的前提和基础。在两者之间的内在关系探讨中,大多数学者的意见基本一致,即项目管理与工程管理是相互促进、相互耦合的关系。比较精辟地概括出两者之间关系的是Milton N,他认为项目工作在许多方面能为知识管理提供一个理想的框架,项目的时间限制特征允许知识在应用前、应用中、应用后不断循环,用于项目前和项目后学习的过程。项目内部本身的知识需要一个机制支持,以用来在许多跨项目中进行知识比较,对曾经是什么、现在怎样、如何改进等提出总的看法。

4 项目知识管理的特征

把握PKM的特征,是PKM理论和方法初步独立的标志。学者们比较准确、全面地归纳了PKM特征,为构建理论框架打下了研究基础。

4.1 项目知识管理是一种面向过程的管理

丁祥海提出项目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点,每个阶段都包含一系列的工作,所有工作都是由过程完成。Snider K抓住了知识流动的动态性特点,把隐性知识引入项目管理知识流程中,在项目活动中要突出关键性知识,强调经验教训的学习,为PKM的开展提供了新的思路。贾立伟提议把相关文档、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获得的经验及相关人员等按照项目实施的阶段、流程进行组织,通过知识与项目流程的结合,使项目工作变得更加高效。

4.2 根据项目生命期组织和管理知识

王众托认为在项目生命期各阶段,需要和使用的知识各具特点,并分析了各个阶段获取和使用哪些知识。这种根据项目生命期组织和管理知识的观点,与知识流程和项目进程结合的观点一脉相承,为流程设计提供了研究思路,但过于强调项目知识在各阶段的特殊性,对知识积累与传承未着笔墨。李红兵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生命期各阶段知识管理重点,并首次提出了项目知识的层次管理――个人、项目组织和企业,提议将项目知识上升为企业知识,融入企业的工作流程,为后续的项目活动所用,但对其转化过程没有论述,其具体实现方式还需要学者们继续探索。

4.3 不同参与主体和管理层级有不同的项目知识需求

钟波涛等认为,大型项目将涉及多个参与方,由于各参与方各自的职责和利益取向不同,他们收集信息进而转换为知识为自己所用的关注点也不相同。另外,一个单位内部不同管理层级也有不同的知识需求:服务于决策层的知识是融合性的;服务于管理层的知识是知识传递的中间节点,发挥着关键作用,既要领会高层的知识内涵,又要关注下层知识的提升;服务于底层的知识则具体体现在各种技能上,是整个知识管理的基础。

4.4 不同项目类型有不同的知识管理重点

Payne J等通过多个PKM实践证明,不同项目类型需要采用不同的知识管理战略,并把项目根据项目目标和实现方式归类为4种类型,为每种项目类型提供了最有价值和最无价值的知识管理实践清单。Payne J等把握了项目的共性和个性,对项目知识管理活动的有效开展提供了宏观指导。Koskinen K强调,每个项目的知识运用途径在各个场合中有很大不同,如房屋建筑项目和生产投资项目中显性知识的运用起了重要作用,研发项目以隐性知识为基础。从中可以看出,学者们开始从多样化和独特性项目之间寻找有效的知识管理实施路径。

5 项目知识管理的理论框架

PKM理论框架,主要从三个方面来构筑:①PKM活动流程及技术实现,即研究项目成员及组织如何开展知识管理活动,如何构建项目知识管理系统;②PKM的保障,即研究组织为促进PKM实施提供的保障措施和手段;③PKM的评估,评价PKM实施效果。

5.1

项目知识管理活动流程及技术实现

主要基于两个层面来开展:①项目层知识管理,主

要研究项目团队如何开展PKM活动;②组织层知识管理,主要研究长期性组织PKM流程及技术实现。

5.1.1 项目层知识管理活动

・项目知识共享。在项目团队知识管理研究中,项目知识共享最先进入学者们的研究视线。Distere等分析了项目管理中知识和经验共享的主要障碍和影响共享效果的各种因素,并提出了完善建议。王连娟2004年开始对项目团队隐性知识的管理进行了持续深入研究,研究成果包括隐性知识分类、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转化、基于密切性的项目团队隐性知识管理整体框架、项目团队个体学习等,为项目知识积累与沉淀奠定了良好基础。张喜征等首次提出多方参与项目开发的知识共享问题,对多方参与者进行知识共享的优势和障碍进行分析,提出了知识编码、团队融合及综合化的知识共享策略。

・项目知识积累。Newell s等通过案例分析跨项目知识转移失败的原因,在于项目团队认为获取的知识是无用的,缺乏知识能帮助他们提高项目进程的意识,并对项目知识积累给出了建议:一方面通过发展个人交流网络抓住过程知识,而不仅是结果知识;另一方面,项目团队需要不断总结经验教训。Tan H c等提议通过“现场”获取的方法进行知识积累,以防止重新发明轮子和错误重犯。这种抓住项目过程知识和总结经验教训的方法,为项目活动进程中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实现项目知识积累提供指导。

・跨项目知识转移。跨项目知识转移,最初起源于项目组织间的相互学习。Fitzek H从组织维度、人力维度、工具维度三个角度研究了项目间的学习,从内容上来分析,是跨项目知识转移的一种方式,但由于研究思路的局限,研究并不是很深人。Feo L的博士论文对跨项目知识管理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了项目知识的6个元素:组织产业、组织战略、背景知识、运作知识、产出和结果知识、影响因素知识,并构建了跨项目知识管理因果关系模型和知识转移模型。Feo L虽然认识到跨项目知识管理的重要性,但这种跨项目知识管理方式仍滞留在项目组织层面,在复杂的组织环境下,不能有效实现知识转移。

总体说来,项目层面知识管理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进展:如提出的抓住项目过程知识的方法,固化和沉淀项目管理知识,加强项目团队知识共享等,为组织的项目知识积累打下坚实的基础。然而,有些研究内容还有待加强和改善,如对项目参与者之间的知识共享研究仍不够深入;一些研究者对知识转移和知识复用这对概念没有很好辨识,致使研究过程中经常混淆;对知识管理如何与项目管理流程融合也尚未展开探讨。

5.1.2 组织层知识管理流程组织层项目知识管理的研究源于项目组织的临时性,需要把项目知识及时转化为组织知识,通过构建项目知识库为后续项目服务。PetterS提出组织开展项目知识管理时,应考虑知识管理目的、内容、对象和知识共享方式,并以此为基础开展项目知识管理活动,为组织层面项目知识管理实施提供了研究思路。廖媛红从项目文档、项目过程和组织战略三个角度构建导向型组织知识管理模型,为组织层知识管理实施提供指导,但对项目文档与项目过程之间的联系未进行阐述,导致知识形成与知识沉淀未能有效结合。知识管理流程研究主要从知识收集、知识集成、知识组织、知识存储等几方面展开。

・知识收集。知识收集就是将项目活动过程中产生的知识转化为组织知识的过程,是实现组织范围内项目知识共享和知识复用的基础。周晓华提出了项目管理中两种收集知识方法:一种是基于过程收集法,强调根据项目开展的时间顺序、完成的相关阶段和步骤,连续收集知识;另一种是基于文件收集法,即从组织的文档中收集代表性经验,通过项目组织中的管理信息系统、历史经验、各种文章中收集知识。然而,作者对项目知识通过什么程序和方法转化为组织知识没有做过多论述。

・知识集成。知识集成是将不同来源、不同层次、不同结构、不同内容的知识运用科学的方法对进行综合,实施再建构,实现知识应用和产生新知识的过程。仇元福等探讨了项目管理中的知识集成机理以及知识集成的关键,并构建了项目管理中的知识集成系统功能模型,较好地结合了知识集成过程和项目管理中知识的特点。王娟茹等从认识论和本体论的角度构建了项目管理中知识集成的SECI模型、ITOT模型,并探讨了项目管理中知识有效集成的4种机制:指示、惯例、传递和优先顺序。

・知识组织。项目知识存储到知识库之前,需要对其有效组织,使项目知识有序化、系统化和条理化,包括知识分类、知识编码等。其中,项目知识分类是知识组织的第一步,也是学者们的研究重点。对项目知识的分类,除了区分项目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外,还研究出多维的项目知识分类方法。Leseure等从企业核心竞争力和企业战略的角度对项目知识进行等级划分,把项目知识分为核心知识和临时知识。核心知识是组织内项目长期重复的知识,应用于企业所有项目,是企业的无形资产。临时知识通常是完成项目需要的特殊知识,重复利用的可能性不大,这两种知识需要采取不同的管理要求和不同的管理工具、机制。Leseure的知识等级划分思想为项目知识分类提供了思路,但在核心知识的划分上仍过于笼统,在具体应用中需要进一步细分。

・知识存储。项目知识存储就是组织在项目管理活动中产生的知识通过知识组织后,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存储到知识库的过程。兰敏充分利用项目和岗位在实践中承载知识的有利条件,提出了在建设项目管理中建立与优化知识库的新思路。从整个行业发展的宏观角度,将整个行业的知识库划分为三级:政府行业级、通用项目级和专用项目级。在整个知识库体系中,知识层层向上传递、积累、提炼,同时知识又从上到下推广、传播、应用。这种把知识库的构建从组织层次扩展到行业层次,其理论构思对跨组织项目知识共享和知识复用提供了发展思路,但作者对分散的项目知识如何集中存储到项目知识库中,没有提供实质性建议。

5.1.3 项目知识管理系统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及知识管理研究的进一步推进,如何构建PKM系统,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党新明以项目过程、项目案例、项目工作区数据为类别开展PKM系统的建设,提议构建项目过程管理系统,这种设计方案贯彻了知识管理与项目流程结合的思想,但其研究内容不够具体深入。于本海等依据项目知识体系的完整性、知识管理流程合理性、连续性等构建原则构建的IT PKM系统及支持系统模型,能有效促进项目知识系统化、自动化管理以及知识整合共享,提高项目知识使用效率,但整体设计没有依据项目生命期这条主线来开展,且设计内容过于繁杂,致使知识管理系统功能将很难实现。

当然,无论是项目层还是组织层所开展的项目知识管理活动,虽然各有不同的任务和要求,但事实上又是密切联系的一个整体。一些学者的研究内容也是在这两个层面交错展开。这种层级结构可以作为后续研

究的基础,但研究内容的深度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5.2 项目知识管理保障研究

应晓磊等通过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对影响PKM的要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组织和流程支持与项目管理绩效的相关性最为显著。从中可以看出,知识管理组织和流程等保障性措施,是提高项目知识管理成效的重要手段。

王彦忠等提出三方面的保障措施来提高项目知识管理实施成效:①组织保障,包括建立知识管理战略,设置专职或兼职的知识管理机构,明确CKO职位与地位;②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项目现场知识获取的便利性,网络资源的便利性,信息化水平,知识库的建设与应用,知识门户网站的建设与应用;③制度保障,包括建立标准化的工作流程,设立顾问制度,重视项目结束阶段的总结,为知识积累和贡献分配资源,建立知识共享的激励机制等。这些保障措施和手段为组织构建良好的PKM外部环境提供了宏观指导。

5.3 项目知识管理评估研究

PKM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如何评估PKM实施效果已引起关注。李蕾从组织的PKM过程能力和基础设施能力两方面构建了项目环境下知识管理评价指标体系,并构建了评价PKM绩效的模型,采用数据包分析方法评价决策单元间的相对有效性,从而寻找相对有效的知识管理模式。通过此方法,横向比较可以通过决策单元的输入输出观察值,建立标杆;纵向比较不同时期项目管理模式的有效性。这种评价指标体系,是从组织整体来进行的,可为下阶段知识管理评估活动的开展提供研究思路,但具体的评价指标比较主观,而且层次不分明,没有反映相应权重,而且评估的内容不齐全,因此观测值是主观性反应生成的结果,结论不一定非常科学。

6 对项目知识管理研究的未来展望

通过PKM研究文献可以看出,研究内容取得了初步成果,如PKM的必要性,项目管理与知识管理的关系,PKM特征,PKM活动的层级安排,项目知识分类和分级分类存储,PKM保障机制的初步构建等,为未来PKM的研究打下一定的基础。

然而,相对于项目知识的内在价值来说,其重要性在研究中尚未完全凸现出来:①对项目知识缺乏较为明确的界定和分类。有些把项目知识等同于项目管理知识或项目文档;有些把项目知识内容肆意扩大;有些过于强化项目团队组织力、执行力、沟通能力等隐性知识,增加了项目知识的不确定性。②研究内容比较零散,缺乏PKM整体规划设计、知识集成、知识共享、隐性知识管理、知识转移和知识复用等专项内容研究较多,且有很大交叉和重复,忽视了PKM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层次性。③缺乏完整连贯的PKM实施方案。知识管理如何融入项目管理流程,知识管理活动在项目活动中的具体表现形式、融入知识管理后项目活动的变化等都未展开讨论。④面向组织的PKM研究非常有限且不系统:一方面,组织层研究非常薄弱,且基本向企业倾斜,从政府部门的角度开展PKM研究呈现空白;另一方面,组织PKM实施步骤及具体实现方式等不够系统完整。

笔者认为,未来PKM研究可以在三个层面上进一步拓展:第一层面为PKM基础理论研究;第二层面为面向项目的知识管理流程研究;第三层面为面向组织的PKM体系研究。在三个层面的研究成熟后,继而对各层面PKM评价体系展开探讨。

第一层面主要是一些基础性研究工作,对PKM的深入研究起指导作用。如项目知识的界定,应从全面而严谨的定义着手,将原有的项目文档管理发展为广泛意义上的PKM。另外,PKM战略、PKM要素、PKM总体框架等宏观性研究都有待加强。

项目管理相关知识篇2

根据对多家项目型企业的知识管理咨询经验,AM咨询认为,项目型企业实施知识管理可以实现三大目标:

项目知识经验积累:通过项目案例库实现所有项目过程文档和经验总结的积累,从而形成项目型企业的核心财富。

项目的快速交付:通过提炼项目运作过程中的标准方法,提高项目的快速复制能力,使每一个新的项目站在一个较高的起点上,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进行,避免了每个新项目都是从“零”开始。

人才培养和经验复制:项目管理人才和专业人才的缺乏是项目型企业发展普遍面临的瓶颈,通过知识管理可以系统地梳理专家经验,通过知识的学习共享进而加速人才的培养,使企业和员工个人通过知识管理实现双赢。

项目型企业的知识该如何管理

对于项目型企业知识管理的实施,AMT咨询认为,首先要识别项目型企业需要哪些核心知识,一个完善的知识分类体系反映了该企业业务的内在逻辑和核心知识。知识分类体系构建的核心是根据业务部门工作的习惯和需要的信息,重点分析客户、项目、人员、文档、工作流之间的关系,从传统的单维度的文档管理转变成多维度的知识管理,图1为某项目型企业的知识分类体系示例。

我们可以从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两个维度来具体分析项目型企业的核心知识及其管理方式。

显性知识的知识管理方式

项目型企业的显性知识主要包括各种项目过程文档、产品信息、外部资料等等,显性知识管理的主要目标是形成企业稳定的、可积累的知识分类体系,以便于知识的沉淀和获取。

通过长期的业务运营和项目运作,很多项目型企业都积累了丰富的显性知识,那么这些知识应该如何管理呢?这里,我们介绍几种适合项目型企业的显性知识管理方式:

项目案例库:项目型企业对知识管理需求的重点在于如何积累各产品在运作过程中的成功模式,并逐步建立和形成产品模式的最佳实践,并以项目案例库和知识地图的形式进行管理和展现。项目型企业的项目案例库,内容一般包括:项目过程文档管理、项目中的经验总结。项目案例库的建立可以使项目成员在任何需要的时候都可以很方便的找到之前的类似项目,为目前工作提供有参考价值的经验以及借鉴各种可复用的知识成果。

知识地图:知识地图是一种帮助用户知道在什么地方能够找到知识的知识管理工具,知识地图是一种向导,它本身并不是一个知识的集合,而是关于知识来源的知识,知识地图指向的是知识源。知识地图不仅能揭示知识的存储地,通常也能揭示知识之间的关系,知识地图的最终目标是帮助企业员工实现知识的共享。

通过项目案例库和知识地图,可以将存在于企业中的丰富的知识转化成为可分享、可复用的知识资源,让各部门、各项目组的知识转移和分工协作更加容易,使项目成员可以参考更多的以往成功项目的工作经验,降低项目运作的成本,提升项目运作的效率。

隐性知识的管理方式

项目型企业的隐性知识主要包括:项目运作的经验、教训、技能、思维方式等。这些知识看不见,摸不着,但是这些隐性知识对于项目型企业的作用较显性知识更有效,更有价值。因此,对隐性知识的管理方式实际上就是使隐性知识显性化。

AAR是一个结合了技术和人的因素的快速报告的方法或工具,是一个简单而有效的过程,供团队用来获取从过去的成功和失败中得到的经验教训,以便改进未来的表现。它为团队提供反思一个项目、活动、事件或任务的机会,让团队成员参与诊断和评估过程的形式来加强他们的学习过程,并同时提供关于团队表现的反馈。

警示报告是一种通过建立快速响应的机制和渠道,将经验教训、重要问题的解决方法快速在整个组织内部进行扩散的一种知识管理工具。组织中的不同团队在工作过程中经常会碰到一些实效性强,对其他团队又有重要参考价值的问题与疑惑,通过警示报告可以迅速将解决方案传递到可能需要的团队那里去,避免组织内部不同的团队间重复解决同样的问题,避免组织犯同样的错误。

导师制是一种应用非常广泛的知识管理工具,类似于以前“帮传带”的师徒关系。它是指为每一位新员工有针对性的指定一位导师(Mentor),这位导师通过正式与非正式的途径将自己的知识传授给新员工,使新员工能够在新的工作岗位上更好地适应和发展。导师一般由企业里富有经验的资深员工担任,他有培养和指导别人的责任和义务。对新员工来说,借助导师的经验也可以早点进入工作状态 .

员工黄页是一个特定的员工名单目录,通过查询促进内部某个领域、某个知识点的员工与需要该知识的员工之间的交流,从而促进知识在组织内部得到传播和共享。员工名单目录里面包含了员工擅长的知识信息,通过查询的方式让大家都知道:谁能够帮助我?

CoP(Community of Practice),实践社团。实践社团是由一群专业工作者所组成的正式或非正式的团体,社群因为共同的兴趣或目标而聚集在一起。他们有着共同的关注点,通过在不断发展的基础上相互影响,加深在这一领域的知识和专业技术。

内部演讲是组织内部的一种非正式的交流与培训活动,是互相学习的渠道、充分共享的工作氛围与环境,有利于经验的交流与思想火花的碰撞,是一种有效的知识管理工具;内部演讲也是员工充分展示自我的舞台。

上面我们介绍了六种隐性知识的管理方式,那么这些方式如何在项目运作中应用呢?

图2清晰地展现六这6种隐性知识管理方式适用的项目阶段。

如何保障项目型企业的知识管理有效实施

其实,很多项目型组织已经意识到知识管理的重要性,但真正地实施起来还是有一定难度。因此,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一下几点:

知识管理需要和业务紧密结合

大部分项目型组织已意识到知识管理的重要性,但实施起来依然难以推行,其存在的最大问题是知识积累和业务过程相脱离。具体表现为项目实施过程中重点关注进度,忽略相关知识文档的同步提交和保存,相关文档往往是在项目结束后再整理,这就导致知识的完整性和时效性无法保障,很多宝贵的资料散落在各项目组内部。另外,企业内独立的知识管理部门往往脱离业务部门,通过知识管理平台收集到的都是一些和核心业务关系不大的文档资料。

“1+1+1”解决方案(项目型组织的项目管理、流程管理、知识管理有机集成)是解决知识管理与业务过程脱节问题的一种很好的方式。这种解决方案的核心在于项目过程和知识管理过程的同步。在项目活动和流程环节的每一步明确相应的输出文档和参考文档以实现显性知识的传播。通过对输出文档制订模板和样例,对于以往的项目最佳实践予以提炼,同时相关的参考文档可方便项目组快速地获取相关的知识资料,从而实现快速学习和交付。

知识管理的核心价值在于和业务过程紧密结合,发挥作用。 在流程梳理优化的基础上,在流程的每一个关键节点上,我们需要找到最佳做法,并大面积共享,从而提升流程的执行效果,而非简单的执行效率。

知识管理需要有共享的文化来保证

知识管理最终需要形成一个共享的文化来保证。如果没有文化的保证,项目就非常容易失败。据一项学者的研究调查发现,有高达54%的企业主管认为知识管理的最大障碍来自于组织文化层面。 为什么文化的作用如此重要?还在于文化就如企业的空气一样,其质量状况如何,直接会影响到所有员工的身心健康。由于其辐射圈很大、继承性很深,要想净化它并不容易,而一旦得以净化则会对企业所有员工的行为规则产生影响。

塑造有利于知识管理的项目型企业的共享文化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使员工具有积极的知识取向。员工聪慧、好奇、愿意自由探索,管理人员鼓励知识创造和运用,高度评价各种学习活动。

*使员工愿意与别人共享知识。员工没有和别人共享自己知识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没有时间和精力来共享知识;二是不愿与别人分享成功经验,相信自己的价值及工作保障在于独有的专业技术和经验。

*与原有的企业文化相融合。公司原有的企业文化有时并不利于知识管理,甚至会妨碍人们共享知识,如在一些大的设计公司里,设计师们往往对个人设计有很高的成就感,因此不屑于使用已有的设计。但知识管理要真正在公司中有效的实施,就必须要考虑到公司已有的文化,因为要改变它是一个非常困难和长期的事情,尤其是当一个公司的文化已被实践证明是非常有效时,就没有必要对其做大的改变。

*应取得企业高层管理者的支持。高层管理者的支持有利于在公司内形成知识管理的氛围,也可以取得资金或其他资源的支持。

“分享”是知识管理的核心理念,是团队建设的基础,也是知识管理成败的难点和重点。每个想实施知识管理的企业,都可以拿起“K文化”这把镜子照照自己,看着你的现在,想像你的未来。

知识管理的IT实现

管理和业务的需求最终要落实到IT系统上实现。“1+1+1”解决方案对于IT系统的实现提出以下特殊功能需求:权限管理要求:对于流程和知识的管理,如何使“合适的人在合适的时间看到合适的知识信息”,对系统权限管理提出比较高的要求。在项目管理过程中,比较特殊的就是根据项目的授权,如项目的文档根据项目组成员自动进行授权。

项目任务、工作流程、项目文档的三位一体:可按照项目类型和项目级别定义所对应的项目过程标准化模版,包括项目工作任务分解,相应的流程和每个活动相关的项目文档定义,实现项目任务、工作流、项目文档管理的统一,从而通过IT系统使知识共享和复用得到强制进行。

项目过程标准化模板的积累与应用:项目实施完成后,可将实际实施的项目导入到组织经验知识库中进行提炼、完善与改进,从而形成新的项目标准模板。项目建立时,系统会根据项目的类型和项目的重要级别所对应的项目过程标准模版自动初始化项目,实现知识的再利用。

项目动态知识地图的生成:可按照项目、项目阶段、项目类型等动态地提取相关的知识资料生成知识地图,以进行项目知识的聚类展示,从而以简化信息检索过程,提高知识获取的便利性。

项目管理相关知识篇3

关键词:企业;技术创新;知识管理;人才管理;项目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1(a)-0000-00

技术创新战略是企业在正确地分析自身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基础上所做出的企业技术创新总体目标部署。企业在制定技术创新战略时,首先应根据自身行业的结构特点以及面临的市场机会考虑推出新产品和新技术,进而制定与实际实施相匹配的技术创新战略。

1.关于企业技术创新的知识管理

1.1技术创新知识管理的必要性

知识管理对企业的技术创新具有导向作用。实施知识管理,可为技术创新提供理论基础。企业必须依托知识管理所提供的技术支撑来保证技术创新的战略实施。

知识管理的战略规划旨在利用知识使用成本和知识差异化方面体现出的竞争优势差异来分析每种规划对应的竞争战略。然后依据竞争战略的特点分析各自应选择的技术。

技术创新知识信息依据其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决策、行为的影响侧重方面不同,可以分为市场知识信息、技术知识信息、经济知识信息、人才知识信息、法律政策知识信息和社会文化知识信息。技术创新知识信息能够引发创新设想,促进技术创新过程中的问题解决。知识信息的获取和应用反应出的知识管理水平与企业创新能力成正相关关系。而动态的知识管理是技术创新成功实现的关键。

1.2技术创新知识管理的策略

技术创新阶段信息及知识的不足必然会对创新过程造成制约。做好知识管理工作,对技术创新的全过程而言至关重要。知识管理应做到有效贯穿技术创新工作从获取到处理、从传递到应用的全过程,既体现为对知识信息的积累管理,又包含知识信息的扩充、传播、应用和管理,注重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集中处理,力求让大量的隐形知识向显性知识转变,及时申请专利保护,并实现企业内部的知识共享,在企业内部形成知识网络,组建知识库。企业从知识管理创建的知识库中捕捉到创新点,并依据知识信息保证创新课题的建立、创新任务的实施顺利进行。知识库的建立也可防止出现因核心创新人员流动带来的创新知识断层的现象。

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需要高效完成知识管理工作。一是认清知识管理工作,建立知识管理人员机制。知识的主体是人,知识管理的主体也是人。知识管理人才是企业完成知识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企业实现知识管理需要大力培养知识管理人员。二是搭建知识管理基础平台。知识管理基础平台包括知识管理信息平台和知识管理实体平台。知识管理信息平台由互联网等高效的计算机技术支持搭建,为企业整合信息资源,构建虚拟平台,提供辅助的知识保障。三是建立企业知识管理的合理模式。

2关于企业技术创新的人才管理

2.1创新人才的特征分析

与企业其他类型员工相比,技术创新人才具有科技知识渊博,创造性思维能力强,文化程度高等特点;创造欲望和创造冲动强烈,有较强的主体和竞争意识;善于在工作中提出新观点、新理论,并会配合新方法、新思路来解决问题,勇于突破常规的思维方式,以发展的眼光看世界。

另外,企业技术创新最关键的主要是技术可行性、已存在的目标市场以及可完成研发任务的业务资源。项目人员需要有能力分析三者的现有状况,清晰地洞悉三者之间的联系,利用已有的资源,快速有效地完成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工作。

2.2创新人才的资源管理

企业对创新人才的管理需要提供公平竞争、择优选拔的发展平台。企业内部需要建立、健全相关规章制度,促进公平竞争,使各人才充分发挥、展现自己的能力和特长。同时也使企业的利益达到最大化,促进企业的迅速发展。

企业对创新人才的管理需要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以多种激励机制综合运用、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想结合为原则,培养创新人才对创新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满足创新人才实现自我价值的需求。加强对企业创新人才资源的管理具有战略意义。

3关于企业技术创新的项目管理

3.1技术创新项目管理的必要性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技术创新能力,技术创新项目管理是技术创新能力的保证。良好的项目管理是有效实施技术创新的关键。加强技术创新的项目管理,有利于理清项目管理中人、才、物的关系,明确工作责任,确定技术创新的率先创新、模仿创新、合作创新的创新模式。

许多企业会存在技术战略模糊不清的现象,项目管理只停留在形式上,忽略了企业技术创新项目在管理上的相关性,增加了项目管理的复杂性。企业在众多技术创新项目上需要有涵盖全局的把握,将技术创新活动看做一个整体来管理,注重单一项目间的产品和工艺的关联性。力求战略规划和实际技术创新相互匹配。

3.2规范技术创新项目管理制度

技术创新的项目管理一般由企业管理者主导,从战略目标出发,依据企业制度、相关计划及工作任务对技术创新的研发项目制定管理机制。合理完善的项目管理制度有利于规范项目管理程序,提高项目管理效率。

技术创新项目管理制度的内容包括明确项目管理范围、设定项目管理的组织机构、规范项目管理流程和建立项目考核的奖惩制度。企业需要对技术创新项目研发各个阶段提供规范的管理制度:针对项目进展的不同阶段,企业应相应的制定“项目(课题)申报立项制度”、“项目进度跟踪考核制度”,将项目的研发管理工作划分到各个项目主研人,并对项目的进度、质量、资金进行控制管理;项目成果突出的项目团队应进行奖励措施,项目中出现重大失误的创新团队也应给以适当的惩罚措施。

4结语

企业对新技术、新产品需要有较高的敏感性,注重技术创新的基础研发,培养企业的核心研发能力。企业的技术创新的战略规划都必须是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战略规划的深度关系到企业目前的技术存量和资源的投入规模,其广度则涉及企业的战略姿态和涵盖新领域的多样化,需要根据预期利润最大化原则来进行决策。企业应从知R管理、人才管理以及项目管理三个方面入手细化管理工作。

做好技术创新的战略规划是企业有效实现技术创新的保证,有利于企业降低研发风险,保持企业技术能力的动态发展和领先水平,获得可持续的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徐建中.基于知识管理的企业技术创新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

[2]吕华.企业技术创新人员激励机制研究.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

项目管理相关知识篇4

关键词:知识管理 信息系统 项目管理 内容 分析

在知识经济时代不断发展与完善的背景作用之下,知识管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本文基于对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及其特点的分析,从以知识管理为中心的信息系统项目管理领域模型、以知识管理为主导的信息系统项目管理过程模型以及以知识管理为基础的信息系统项目管理组织发展层次模式这三个方面,对其做详细分析与说明。

1.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及其特点分析

1.1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分析:在信息系统经过规划处理之后进入开发阶段。造成信息系统开发复杂且艰巨的因素在于如下几个方面:①.信息系统的建设核心因素影响:开发的不确定因素众多,可控性水平较低;②.信息系统管理者因素影响:管理者的管理好坏将直接对整个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应用造成直接影响;③.信息系统需求不确定性因素影响:信息系统所处外部环境的需求表现出了较为显著的不定向与多边形。

1.2信息系统项目管理特点分析:信息系统项目管理所体现出的特点集中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①.信息系统项目管理表现出复杂性特点:信息系统的建设项目往往是由多个部分及元素所共同构成的;②.信息系统项目管理表现出创造性特点:系统在开发阶段所表现出为唯一性特点是极为显著的。受到组织规模、技术水平以及组织文化等诸多差异性因素的影响,唯一性体现极为显著。

2.基于知识管理的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分析

2.1以知识管理为中心的信息系统项目管理领域模型分析:现代意义上的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共包含九个方面的知识领域。与之相对应的以知识管理为中心的信息系统项目管理领域模型示意图如下图所示(见图1)。

2.2以知识管理为主导的信息系统项目管理过程模型分析:对于信息系统项目管理而言,其工作过程的实现往往取决于信息系统项目管理的生命周期以及建设阶段这两个方面。在整个过程模型当中,知识管理的基础性地位是极为关键的。存在于该模型当中的全部业务过程均需要依赖于知识管理的融合而发挥的其过程实施目的。与之相对应的以知识管理为主导的信息系统项目管理过程模型示意图如下图所示(见图2)。

2.3以知识管理为基础的信息系统项目管理组织发展层次模式分析:相关实践研究结果表明:对于现代意义上的信息系统项目管理而言,其最为显著的特点在于智力密集与劳动密集并存。这也就使得整个信息系统项目管理组织发展所涉及到的人员类别众多且背景复杂。换句话来说,项目管理中各参与者的能力、构成、责任心以及团队精神的表现状态均有可能对整个信息系统项目管理的成功与否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在组织模型应当涵盖的五类层次要求当中,知识型要求的重要意义是最为关键的。与之相对应的以知识管理为基础的信息系统项目管理组织发展层次模式示意图如下图所示(见图3)。

3.结束语

相关工作人员应当清醒的认识到一个方面的问题:信息系统的开发并非一蹴而就的,其更多的倾向于一种长期性且复杂性的系统工程,其在整个信息系统组织中的重要作用同样是显而易见的。总而言之,本文针对有关信息系统项目管理,特别是引入知识管理理念的信息系统项目管理模型相关问题做出了简要分析与说明,希望能够为今后相关研究与实践工作的开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帮助。

参考文献:

[1]安红昌.安葳鹏.金峰等.信息系统项目管理中知识管理模糊评价的实证研究[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7.33.(04).445—448.

[2]安红昌.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及其知识管理的现状调查、分析与对策[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5.26.(08).2071—2073.

项目管理相关知识篇5

一般来说,本科生教育担负着为社会培养高水平的专业人才的任务。因此,经济管理专业的本科生教育的目标就是为社会培养具备一定经济管理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它具有如下几方面的特点:第一,大学本科生一般是高中毕业之后,直接进入高校接受高等教育。高中教育与大学教育存在显著的差异。高中教育是基础知识的教学,课程数目较少,在三年时间内学习固定的几门课程;而大学教育课程数目较多,往往在一个学期内需要完成数门课程的教学,相关课程的学习周期变短,学习内容与学习方式发生较大的改变。第二,大学教育更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高考以基础理论测试为主,高中教育所关注的重点是学生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虽然近年来大力推行素质教育,但对高中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还有待加强。大学教育则有所不同。在大学教育中,理论知识教学必不可少,但除此之外,还需要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特别是经济管理专业的本科生教育,更注重对学生实际管理能力的培养以及管理经验的积累。第三,与土木工程等专业性较强的专业不同,经济管理专业本科生项目管理的教学更侧重管理理念与方法。土木工程、软件工程等专业性较强的专业在进行项目管理授课时,更多的是从相关专业领域出发,重点介绍具有自身专业特征的项目管理理论与方法。而经济管理专业涵盖面较广,其专业性与土木工程等专业相比较弱,因此该专业的项目管理课程更注重一般性理论知识与方法的教学,更关注知识体系的全面性以及学生知识面的拓宽。

二、传统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人类社会不断发展、人类活动的广度与深度不断延伸的今天,项目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重要性日益显现。项目管理是研究项目活动中统筹规划和系统管理的学科,是高等院校经济管理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然而,由于认识上的欠缺以及现实条件的制约,传统的项目管理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致使该课程教学实践的效果不是非常理想。具体表现为:第一,教学内容以基础理论与基础方法为主,缺乏对典型案例的分析讲解。在项目管理课程教学中,如果只一味地讲授基础理论知识与方法,一方面由于学生刚完成高中阶段的学习,对项目管理方面的基本专业知识掌握有限,且缺乏实践经验,而大学课程与高中课程相比进度较快,因此难以很好地接受与消化相关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由于理论知识比较枯燥,难以激发学生的听课热情,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容易分散,从而影响课程教学的效果。第二,教学多采用理论加举例的方式,缺乏实践教学环节。一方面由于认识不到位,另一方面由于客观条件的约束,项目管理的课程教学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然而,项目管理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学生无法在课堂的理论教学中培养实际管理能力,积累实战经验。而以这种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是讲理论头头是道,一遇到现实问题便束手无策,严重偏离现实情况。第三,缺乏对具体行业或领域相关项目管理知识的介绍,忽视项目管理理论的新发展。虽然经济管理专业涉及面较广,但在教学过程中若只讲解项目管理的一般性知识,而不以具体的行业或领域为背景,泛泛而谈,那么讲授的知识将过于空泛,学生也难以了解实际行业或领域中的具体管理方法。此外,项目管理是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若忽视项目管理理论发展前沿的介绍,将不利于学生对项目管理理论发展脉络的整体把握。

三、项目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建议

项目管理课程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应用性以及开放性特点,针对传统课程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结合经济管理专业本科生教育的特点,提出如下教学改革建议:

1.在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过程中融合经典案例

从现象学的观点看,课堂教学应悬置既往的教学理论与教学假设,回归课堂教学事实本身,而案例教学就是有效途径之一。针对项目管理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如项目成本管理、项目组织管理、项目质量管理等,搜寻与设计相契合的案例,在理论教学过程中穿插案例的讲解。在教学实践中,可以将教学内容分成三个部分,即基础理论、典型案例分析、随堂问题。其中,通过基础理论的介绍,让学生了解项目管理相关环节的基本概念、内涵特征、管理方法等知识;通过具体典型案例分析与讲解,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相关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通过随堂问题,检验学生对一些重点、难点知识的掌握,并进一步加深他们对相关知识的记忆与理解。上述三个部分教学内容可以根据具体的课堂情况进行灵活安排:既可以以基础理论知识讲解开始,也可以以用随堂问题引出基础理论知识,更可以用经典案例引出后面的基础理论知识等内容。

2.通过多种形式加强项目管理的实践教学

虽然实践教学成本高,实施难度大,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但是可以转变思路,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展开项目管理的实践教学。首先,可以通过模拟教学的形式来弥补实践教学的欠缺,如运用ERP沙盘模拟的形式开展工程项目管理的实践教学。其次,可以利用学生生产实习的机会开展实践教学。在此过程中,授课教师需要在学生生产实习之前做好实践教学的准备工作,如依据教学大纲,设计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框架,规定实践教学的内容、目的、具体实施步骤、可能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等,以确保实践教学达到预期效果。此外,可以鼓励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一方面科研项目是项目的一种,可以借此机会让学生在整个科研活动中加深对项目管理的理解,另一方面还可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积累项目管理经验。

3.丰富教学内容,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项目管理相关知识篇6

摘 要 本文通过对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知识产权管理中五个方面的分析揭示出其中存在的问题,以期引起相关主管部门的注意并得到逐步解决。

关键词 广东省 科技计划项目 知识产权管理

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以下简称“项目”)知识产权管理尽管在近年来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但在当前的管理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在今后的发展中给予重视并逐步解决。

一、 项目知识产权管理规章制度不健全

尽管广东省在国家和广东省的相关法律、法规基础上,结合本省实际情况,制定、出台了一系列地方项目知识产权管理相关的政策法规。但现行的管理规章制度及指导意见等仍有不少缺陷,部分已有规章滞后,特别是对管理的职能、职责、要求、办法等缺乏严格的确认和规范,不能满足当前管理需要;部分科技计划管理工作无章可依等,导致部分项目知识产权管理工作不规范,管理效率低,对项目的知识产权创造及保护产生不利影响。

二、 项目立项时知识产权管理有待加强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项目在立项时的知识产权管理会直接影响对项目的全过程,但目前广东省对项目在立项时的知识产权管理主要体现在《广东项目知识产权管理办法》的第六条。而这一条仅仅规定要对申请省项目的单位进行资格审查,却没有对相关知识产权的分析报告及计划合同中的知识产权条款等做出要求。

笔者认为,在立项时对相关领域的知识产权进行检索分析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步骤,没有进行检索分析,而盲目的进行一个看似有价值的研究,这样即使在研究过程做出了很大努力,但有可能只是没有意义的重复劳动。欧洲专利局2004年公布的一份资料表明,由于信息利用的不足,重复发明和重复研发的投入,每年各给欧洲产业界造成约200亿美元的浪费。然而,如果利用知识产权信息积极寻找现有空白点,进行选题、研究、创新,总体上可以节约科研开发经费60%左右,缩短研发周期40%左右①。目前广东省项目的重复发明和重复研况仍然非常严重,致使很多项目成果质量较低,甚至没有成果,造成很大的财政浪费。

另外,在签订项目合同时,由于缺乏相应的知识产权条款,没有对项目的知识产权产出等做出明确规定,致使项目承担单位对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积极性不高。

三、缺乏对项目知识产权的阶段性管理和保护

科技计划知识产权管理包括科技计划立项、科技项目实施、科技成果鉴定和验收以及科技成果转化等环节的管理。由于项目的立项与鉴定和验收相对来说都比较容易管理,国家层面及广东省都有较详细的规定且在实践中也是着重这些方面的管理。而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知识产权管理工作量大、持续时间长等原因,造成了这一阶段知识产权管理相对薄弱的情况。现实中,有些单位的技术方案已经做好了,但是他们不及时申请专利,认为技术本身还没有通过完全的验证。虽然专利法要求专利成果必须是一个可实施的技术方案,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到全世界各个知识产权工作做得好的公司都是在专利权利要求说明书中能够说明的情况下就会立即提出专利申请,以免被他人抢得先机。

目前广东省对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知识产权管理的规定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条:《广东省科学技术计划知识产权管理办法》第8条规定、第13条规定。我们可以看出,对科技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知识产权管理的规定停留在原则确定的层面上,并没有相关具体措施使其得以实现,所以造成了管理状况的相对薄弱。而导致了很多专利申请后因之前而被无效等尴尬情况的出现。

四、项目验收时缺乏明确的知识产权要求

目前的科技项目有很多是以立项为目的,立项以后只要能按期结题基本上就算完成任务,因而头重脚轻的现象比较严重②。在知识产权方面,更是流于形式。目前广东省尚未建立有效的项目知识产权激励约束机制,在验收时没有明确的知识产权要求。另外,技研发活动必须允许失败,也客观存在失败,甚至在某种意义上还要鼓励和接受失败,更需要保护合理的失败③。尤其在知识产权方面,很多不确定性的因素导致对知识产权的管理不可能一帆风顺,在验收时缺乏明确的知识产权要求时,项目承担者就不会对知识产权的产出给予足够的重视。其次,科技项目中的重大专项和重大项目缺乏对知识产权的硬性要求。政府科技部门对这些重点项目的经费投入是相当大的,更多的经费要求项目承担者做出更大的贡献,知识产权成果作为贡献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在验收时将其区别于一般项目,对知识产权做出硬性要求,要求项目承担者必须完成。

五、项目知识产权的产业化缺乏激励及服务机制

项目管理相关知识篇7

[关键词] 房地产 项目计划 知识管理

一、房地产企业知识管理的现状

随着市场竞争愈加激烈,房地产企业亟需提升管理水平,提高开发效益,以应对市场的变化。过去几年,国内的房地产行业高速发展,开发了大量的住宅和商业项目,也积累了相当多的开发经验,然而,这些宝贵的经验,由于缺乏有效的整合、管理、提炼没有发挥循环利用的效应。

建设项目最为典型,具有悠久的历史。房地产企业一直以来都是主要依赖于个别专家的知识和经验进行知识管理。随着建设项目的规模越来越大,工程内容越来越复杂,建设要求越来越高,涉及的专业越来越多,对建设者的管理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房地产企业所积累的知识,必须得到系统化、结构化的处理,才能得到最有效地利用。否则,这些知识就会随着时间或人员的流失而损失,从而使企业无法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成长,竞争优势难以保持。

二、项目计划知识管理的必要性

在项目管理中,项目的特殊性决定了项目中必然包含种种相互关联的任务和不可预知的风险。作为项目实施的指导性文件,项目计划对项目的预期目标进行筹划安排,将项目的全过程、全部目标和全部活动统统纳入计划的轨道,使人力、材料、机械、设备和建设资金等各种资源得到合理充分有效的运用,以期实施过程中及时对各阶段各环节进行协调,达到质量优良、工期和造价合理的预定目标。

在计划编制过程中,计划管理人员必须通过收集整理和分析所掌握的各种信息资料,对项目的实施步骤、所需资源、责任主体、阶段性目标等进行估算,以进行科学安排和配置。

建设工程项目有其独特性,每一个项目各有其自身的特点。项目本身的设计、功能、技术、施工、外部环境等不确定因素,对项目的计划执行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影响。因此,对以往项目所积累的知识、经验进行分析、提炼,发现其内在规律,可以为制定后续项目计划提供可靠的借鉴。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迅猛发展,建立项目信息系统,项目干系人共享项目信息,利用信息系统对项目计划知识进行收集、提炼和管理是完全可以实现的。本文所述的项目计划知识管理,必须建立在这样的一个信息系统基础上。

三、项目计划知识管理的方法

知识管理的过程主要包括知识的生产、共享、应用和创新。知识生产过程是对现有知识进行收集、分类和存储;知识共享是通过知识交流扩展企业整体知识储备;知识应用主要指利用知识生产过程得到的显性知识去解决问题;知识创新指产生各类新知识的过程,其往往不是一个独立的环节,而常常是知识产生、共享、应用三个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

项目计划的制定,需要遵循一定的步骤。本文以某大型房地产公司的计划管理流程为例,对房地产开发计划各个环节的知识管理的内容进行详细的叙述。

1.了解项目情况

制定房地产开发项目节点计划,首先应了解项目各环节基本情况,这一阶段知识管理的主要内容是:

(1)知识获取

①项目拓展部门取得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中的各项指标、开发周期要求,以及企业年度计划、项目情况和经营需要等,确定项目预计的销售时间和竣工备案时间。

②工程管理部门了解项目基本情况,如所处的位置(市区、郊区、山地)、三通一平情况、周边交通情况等,了解项目的分片开发顺序及其合理性。

③设计管理部门提供项目的规划方案,了解项目具体规划与设计指标(包括占地面积、建筑面积、物业性质、基础形式、单体方案等)。

④开发报建部门了解项目开发报建手续的重点与难点。

(2)知识共享

各部门需将所获得的知识在信息平台与其它部门共享,计划管理部门应对各部门所提供的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消除不一致的信息,协调各部门对项目计划各阶段的工作所需资源提出初步的需求。

(3)知识运用

计划管理部门从信息平台中调出类似的项目信息,与当前项目进行比较分析,将以往项目的成功或失败的经验提供给各相关部门,相关部门获取信息,对各自的工作进行调整或优化。

举例说明:一个大型的商业项目准备进行开发,从以往的经验看,类型项目可能在租赁市场较受欢迎,而在销售市场常受到冷落。那么项目推出市场的时间,就要选在租赁旺季。

(4)知识创新

计划管理部门应不断调整和优化所需了解的信息结构。在编制计划之前,计划管理部门须充分了解项目各方面的基本情况,对项目有一个整体把握。这些情况,可能会随着市场或政策变化而有所调整,为了毫无遗漏地获取所有关键信息,就需要及时了解新的政策,更新信息结构。

2.计划编制

通过工作分解的方式,将工作范围细分为活动,然后为每项活动分配时间和资源,并按照各项活动内在的逻辑关系,形成节点计划网络图。

(1)知识获取

计划管理部门根据所了解的项目各环节基本情况,并结合房地产开发流程,对整个项目开发进行任务分解,细分到合适的粒度,以便于计划执行和控制。由于每一个项目各有特点,须因其特点决定工作任务的分解结构,项目计划必须对项目特点有充分的体现。

确定了项目中的活动以后,需它们之间的依赖关系做出定义。其依赖关系取决于实际工作的要求,不同活动之间的依赖关系决定了活动的优先顺序及其重要性。

完成以上两项之后,就要为每项活动分配相应的时间和资源。在房地产开发项目中,资源分配主要指人员和资金的分配。对于每一项活动,都应指定相应的人员作为完成活动的责任人。

最后根据各项活动的内在联系,将各项活动进行组织,形成项目节点计划网络图,即开发节点计划初稿。

(2)知识共享

计划管理部门就完成的节点计划初稿与各相关部门进行讨论和审核,各部门根据自身所掌握的资料,在审核中,发现问题,提出修改意见。计划管理部门收集分析各种意见,对计划进行修正。经过充分的论证后,提交决策层批准,成为各项工作开展的基础和依据。

(3)知识运用

项目开发节点计划编制的各个步骤,特别是资源的分配,对以往经验的依赖程度是非常高的。每一个房地产开发企业,尤其是大型企业,都有自身独特的企业文化,独特的管理方法、制度和流程,对市场有各自的判断,因此,在进行项目开发时,对于各个阶段所需的资金量、时间、人力投入等,都是以以往经验数据作为参考。这些数据必须经过科学整理和提炼,否则,就很容易犯经验主义错误。

(4)知识创新

计划管理部门需要不断对项目计划的监控点、各项活动之间的依赖关系、各项活动所需的资源进行优化,寻找最合理的搭配,寻求最优解。对新项目的开发计划进行修正,使之更加贴近实际。

3.计划实施和监控

项目开发节点计划编制完成后,需将节点计划各项工作分解下达至相关部门工作任务中,计划管理部门应定期检查,并加以监督执行。只有在实施阶段加强控制,才能保证计划的可行性和权威性,达到预期目标。

(1)知识获取

计划的监控过程就是对计划实施的监督、检查过程。计划管理部门必须紧密跟踪项目的实际进展情况,对照计划,发现偏差,查找原因,要求计划执行部门及时采取措施予以纠正,对于重大偏差,计划管理部门向上级领导汇报,寻求更大力度的调控措施,以保证项目按照原定计划进度执行。

另一方面,计划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根据项目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使之与实际不断协调发展,始终保持正确的方向来指导工作,当然,对于关键节点的调整必须是十分慎重的。

(2)知识共享

计划管理部门应该将计划执行情况的检查结果、计划的调整情况,共享至信息平台,各部门也应该将各自的计划执行情况与其他部门共享,特别是对于一些部门之间的工作界面或结合点,必须与其它部门进行及时和充分的沟通协调。

企业的管理层,也应该经常查阅项目计划执行情况的汇报,对于计划执行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及时做出决策,至信息平台,为相关人员所共享,从而实现管理机构的扁平化。

(3)知识运用

对于新的项目,相关部门可以查阅以往项目本阶段的计划执行记录,了解关键事项。计划管理部门也可以主动将以往项目有参考价值的信息,主动推送至相关人员,帮助新员工尽快熟悉业务,保持并不断提升项目团队的工作水平。

(4)知识创新

对于计划的监控方法,计划管理部门需要不断探索、优化和完善。对于计划执行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新障碍,应探索新的解决方案。对于旧问题,应极力避免,如确实无法避免,应从以往的项目汲取经验,寻求更佳的解决办法。

4.计划总结

撰写项目总结报告,是计划管理的重要一环。这是PDCA循环之所以能上升、前进的关键。

(1)知识获取

项目结束后,所有项目相关部门均应编写项目后评估报告,内容要包括项目的绩效指标、成功/失败因素、资源实际使用等,计划管理部门则应对计划管理的全过程进行分析和总结,包括项目的编制是否合理,项目执行效果与计划目标是否吻合,项目计划监控过程是否到位,监控措施是否有力,在项目计划实施过程中所遇到的新问题以及处理办法等。

(2)知识共享

各相关部门不仅应完成本部门的后评估报告,也应对其他部门的后评估报告进行审阅,以全面了解项目的实际运作情况。作为整个项目运作的协调部门,计划管理部门应认真对所有后评估报告进行整理和分析,尤其是项目的执行结果与计划目标之间的对比分析。

(3)知识应用

项目后评估报告,一般是在项目完成后编写的,相对而言,比较全面,也比较有参考价值。对于后评估报告中所反映的问题,计划管理部门应该查明原因,并在下一个项目计划中予以改进。对于一些成功的做法,可以在下一个项目中进行推广,做法成熟后,可以逐步提升为企业的工作制度。同时,还可以将相关的知识在全体员工中共享,以提高企业的整体业务水平。

(4)知识创新

在进行项目计划总结时,不仅应该总结经验,还应提出新的目标,提出新的管理思路。对项目计划知识的收集、储存、管理和创新,可以改善知识的沉淀和利用,增强沟通和协作,改进工作流程,提高员工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提升工程项目管理成熟度,真正推动PDCA循环。

四、结语

随着项目复杂程度的增加,项目计划的重要性将更为凸显。本文以某大型房地产企业对项目计划管理的做法作为模板,创造性地在项目计划的管理中,引入了知识管理的概念,并对其实施方法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在实际的工作当中,每个企业对项目的关注点不同,需要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进行调整和改进。

知识管理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新型管理模式,许多方面还不成熟,例如,如何建立知识管理制度,如何提升知识管理能力,如何评价知识管理的绩效等,都是需要在实践中继续深入研究,并予以解决的。相信在今后的实践活动中,项目计划的知识管理能够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和丰富。

参考文献:

[1]夏敬华 金 听:知识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75~90

[2]成 虎:工程项目管理(第二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85~300

[3]Harold Kerzner.Project Management (A System Approach Planning, Scheduling,And Controlling,9e)[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349~451

项目管理相关知识篇8

论文摘要:知识管理注重知识、特别是隐性知识的交流与传播,主张通过知识交流和知识共享。促进知识创新。本文阐述了知识管理在科研管理中的必要性,指出建立和推广这种管理模式的重要意义,并探讨了知识管理模块在高校科研项目管理知识体系中的框架,论证了高校科研项目实施知识管理的策略。

    前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对经济与社会的促进作用日益显著。科研机构是国家知识创新主体的基本单元,作为其基本功能之一的科研活动则是知识生产的主要过程,一直以来,科研的运作与管理大多被人们按照项目管理的方式来进行。即从课题前期立项申报,中期在研管理和后期成果管理的角度进行管理。它是针对某一具体项目,通过对科研组织的人、财、物等的有效调度与筹划,合理安排进程,在制度与运行机制上保证项口研究目标的顺利实现。这种方式但对于流动性较高的科研组织来说,由于其成员具有相当程度的流动性,使得项目管理的连续性和有效性大大降低,不利于科研组织知识的有效积累和集成。知识管理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而发展起来的管理理论。其主要特点是利用网络技术,最大限度地实现知识共享,把知识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应用到科研项目管理,建立项目研究的全过程管理机制,将会大大提高科研项目的完成质量,促进知识创新。而知识管理则能在这方面起到很好的弥补作用。因此,探讨科研组织中知识管理的特点及其运作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高校科研项目管理实施知识管理的必要性

    1.知识管理与科研项目开发过程的关系

    项目开发的过程可以看作是知识转换的过程,加强科研项目开发的能力,就要求提高将所得信息转换成有价值的科研成果的信息加丁能力,科研项目中大部分重要的知识都隐含于项目组之中(如人脑、规程、资料等),形成一个“组织知识库”,如何扩大知识库与有效地利用是项目顺利完成的保证。科研项目的外部信息与项目组内部信息对项目的成功都是重要的。信息对于减少项目的外部和内部不确定性是必要的。

    在立项阶段,信息的获取是至关重要的,一旦外部信息被获取并内部化,这些信息就成为项目组知识库的一部分,从而成为项目组的潜在知识。立项申请及阶段性成果都是知识和信息转移的有效方式。

    2 科研项目的本质要求

    科研项目的本质要求以有效的方法分享知识和有效管理相关的信息。知识分享可以强化合作,更有效地完成科研项目,可以直接影响科研项目完成的质量,知识管理还可以缓解信息瓶颈,促进新的不可能的协作。传统的项目管理以技术为导向,而在网络技术快速发展、知识成为组织核心能力的今天,项目管理要充分利用现代先进的技术手段,将知识管理、项目审计等先进的管理理念与科学严谨的项目管理方法相结合,更好的促进科研项目的管理。

    3 科研项目过程对交流的需要

    人们认为科研项目难以控制和管理的主要原因是在于科研项目开发过程中包含着大量的隐性知识,由于个人的专业知识和思维能力的有限,人们的交流必须建立在相关的知识、技能和经验上,而大量的各个专业的知识、技能和经验都是隐性知识,必须通过知识管理将其显性化,才能使科研项目过程的交流变得有效和畅通。

   4.降低科研项目风险的需要

    信息(知识)对于减少科研项目研究活动的外部与内部不确定性是必要的,将科研项目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减少过程看作是一个漏斗型的,其不确定性与知识量的增加成反比。在项目的立项阶段,信息获取对立项成功是至关重要的。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随着项目过程的开展和知识的不断增加,为了降低科研项目的风险,必须有效管理和利用好这些知识。

    二、知识管理模块在高校科研项目管理知识体系中的框架

    知识管理是科研项目管理中的一个模块,按照目前的发展情况以及我国高校科研的现实状况来看.最重要的是以下三个方面的因素,即项目中显性知识共享和隐性知识挖掘要素、在环境变化时项目组中的知识管理要素、知识产权管理与运作要素,可以用下面的图来表示:

    在这个框架图中清楚地表示了知识管理的各个要素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当然每个要素下面还会有包含不同的细分要素。但是从整体上来说,只有这些要素还不能囊括所有的知识管理的要素,特别是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及和谐的文化氛围也是非常重要的。由于科研项目的小组成员都是较高层次的知识型员工,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资源是存在于研究人员头脑中的知识,他们需要在体现自我价值的同时得到别人的尊重与认可,因此,和谐的组织文化可以在相当程度上增强科研人员的工作热情和耐心,是科研项目小组知识管理过程的“润滑剂”。

    一般认为知识可以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固然是科学研究的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相对于隐性知识来说,显性知识只不过是整个“知识冰山”露出来的一角,充分发挥隐性知识的作用是运用知识管理来提高高校科研开发能力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环,而隐性知识集中体现在科研开发人才的身上。伴随着知识管理的兴起,许多知识管理的信息技术产品不断涌现,但知识管理的核心却不仅仅是在这里,信息技术为更好的开展知识管理提供了手段,但如果没有将人力资源的管理和知识管理融为一体,那么知识管理的目标就很难实现。人力资源可以在被认可时成为非常活跃的、显著的存在,也可以在制度安排不当时变为被动的、消极的存在,人力资源的问题是理解一个组织能不能发展的关键,因此,最大限度地发挥人力资源的作用.是每个组织都不容忽视的一项任务。

      1.隐性科研知识的挖掘与管理体系的设计

(1)在科研活动中,不同的项目申请人或已获项目资助的科研人员,虽然隶属于不同的部门,但是他们在从事科学研究方面的志趣是一致的,也非常关注项目研究和学术研究的动态,因而在他们之间建立知识网络有坚实的基础。同时,他们又是研究某一领域的专家,每个人的知识储备都比较深厚,适合进行知识管理。运用网络技术,建立知识交流系统,促进他们之间经常进行交流,可以提高知识的传播效率,促进知识创新。

(2)科研活动中最重要的资源是存在于研究人员头脑中的知识,知识的某些特性使存在于大脑中的知识共享成为可能。首先,知识与其它资源不同,它具有非磨损性,知识的这一特性有利于我们重复利用知识资源。知识在使用过程中非但不会被磨损,还会在使用过程中不断地被补充、发展,使知识更加丰富。其次,知识具有可共享性。其它资源都具有排他性,一人拥有其他人就不能同时完全拥有,而知识则不同,一人拥有不排除其他人也同样完整地拥有,知识的这个特性便知识的广泛传播成为可能。

    (3)不同观点、不同学科的交流可以引发学术争鸣,促进知识创新。这是因为人们在进行学术争论的时候,大脑的思维活动最活跃,不同观点的争论会大大激发人们强烈的求知欲,促使人们投人更大的热情进行知识创造。

    因此,经常性的学术交流与学术争鸣是促进知识创新最有效的方法,知识网络可以为跨学科研究提供支持。因此,在知识网络中,我们可以通过建立网上交流体系、项目汇报体系、学术交流体系来进行全方位的知识共享,并转化为显性科研知识。互动交流体系主要是用于专家之间进行各种形式的交流,可以设计有咨询、建议、聊天室、留言板等功能,其目的是便于专家之间进行隐性知识的交流与传播。项目汇报体系主要是用于科研项目的开题、中期检查及鉴定汇报,因为汇报涉及知识产权保护等问题,所以应该对进人该系统的人员进行有效的控制。学术报告体系主要用于在项目完成后的网络研讨.以及相关研究成果的网络发表等。

   4.降低科研项目风险的需要

    信息(知识)对于减少科研项目研究活动的外部与内部不确定性是必要的,将科研项目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减少过程看作是一个漏斗型的,其不确定性与知识量的增加成反比。在项目的立项阶段,信息获取对立项成功是至关重要的。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随着项目过程的开展和知识的不断增加,为了降低科研项目的风险,必须有效管理和利用好这些知识。

    二、知识管理模块在高校科研项目管理知识体系中的框架

    知识管理是科研项目管理中的一个模块,按照目前的发展情况以及我国高校科研的现实状况来看.最重要的是以下三个方面的因素,即项目中显性知识共享和隐性知识挖掘要素、在环境变化时项目组中的知识管理要素、知识产权管理与运作要素,可以用下面的图来表示:

    在这个框架图中清楚地表示了知识管理的各个要素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当然每个要素下面还会有包含不同的细分要素。但是从整体上来说,只有这些要素还不能囊括所有的知识管理的要素,特别是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及和谐的文化氛围也是非常重要的。由于科研项目的小组成员都是较高层次的知识型员工,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资源是存在于研究人员头脑中的知识,他们需要在体现自我价值的同时得到别人的尊重与认可,因此,和谐的组织文化可以在相当程度上增强科研人员的工作热情和耐心,是科研项目小组知识管理过程的“润滑剂”。

    一般认为知识可以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固然是科学研究的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相对于隐性知识来说,显性知识只不过是整个“知识冰山”露出来的一角,充分发挥隐性知识的作用是运用知识管理来提高高校科研开发能力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环,而隐性知识集中体现在科研开发人才的身上。伴随着知识管理的兴起,许多知识管理的信息技术产品不断涌现,但知识管理的核心却不仅仅是在这里,信息技术为更好的开展知识管理提供了手段,但如果没有将人力资源的管理和知识管理融为一体,那么知识管理的目标就很难实现。人力资源可以在被认可时成为非常活跃的、显著的存在,也可以在制度安排不当时变为被动的、消极的存在,人力资源的问题是理解一个组织能不能发展的关键,因此,最大限度地发挥人力资源的作用.是每个组织都不容忽视的一项任务。

      1.隐性科研知识的挖掘与管理体系的设计

(1)在科研活动中,不同的项目申请人或已获项目资助的科研人员,虽然隶属于不同的部门,但是他们在从事科学研究方面的志趣是一致的,也非常关注项目研究和学术研究的动态,因而在他们之间建立知识网络有坚实的基础。同时,他们又是研究某一领域的专家,每个人的知识储备都比较深厚,适合进行知识管理。运用网络技术,建立知识交流系统,促进他们之间经常进行交流,可以提高知识的传播效率,促进知识创新。

(2)科研活动中最重要的资源是存在于研究人员头脑中的知识,知识的某些特性使存在于大脑中的知识共享成为可能。首先,知识与其它资源不同,它具有非磨损性,知识的这一特性有利于我们重复利用知识资源。知识在使用过程中非但不会被磨损,还会在使用过程中不断地被补充、发展,使知识更加丰富。其次,知识具有可共享性。其它资源都具有排他性,一人拥有其他人就不能同时完全拥有,而知识则不同,一人拥有不排除其他人也同样完整地拥有,知识的这个特性便知识的广泛传播成为可能。

    (3)不同观点、不同学科的交流可以引发学术争鸣,促进知识创新。这是因为人们在进行学术争论的时候,大脑的思维活动最活跃,不同观点的争论会大大激发人们强烈的求知欲,促使人们投人更大的热情进行知识创造。

    因此,经常性的学术交流与学术争鸣是促进知识创新最有效的方法,知识网络可以为跨学科研究提供支持。因此,在知识网络中,我们可以通过建立网上交流体系、项目汇报体系、学术交流体系来进行全方位的知识共享,并转化为显性科研知识。互动交流体系主要是用于专家之间进行各种形式的交流,可以设计有咨询、建议、聊天室、留言板等功能,其目的是便于专家之间进行隐性知识的交流与传播。项目汇报体系主要是用于科研项目的开题、中期检查及鉴定汇报,因为汇报涉及知识产权保护等问题,所以应该对进人该系统的人员进行有效的控制。学术报告体系主要用于在项目完成后的网络研讨.以及相关研究成果的网络发表等。

    2.显性科研知识的共享与管理体系的设计

    对于显性科研知识,因为存在的数据是结构化的,我们可以高度自动化地从大量数据中提取可信的、新颖的、有效的、并能被人理解的信息或模式,实现对科研项目、信息资源的管理,甚至从中得到有利于做出正确决策的知识。因此,在显性科研知识管理体系的原型设计中。我们可以划分为科研项目管理、信息资源管理、辅助决策管理等主要组成部分。科研项目管理包括科研项目分类、统计、规划、导向、争取、项目进展状况等功能,信息资源管理包括各种已有资源的查询、统计、分配、利用、人才培养等功能,辅助决策管理的功能是根据前两项管理的情况进行合理调度、统筹安排等宏观决策。在基于知识管理的科研服务原型设计中,数据库管理系统负责对数据源中的数据进行数据选取(抽取、分类、转换、装载、定义元数据等),以装人数据仓库中;模型库管理系统为所需问题提供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定量分析的辅助决策信息;数据仓库管理系统负责实现数据更新、共享、安全保密、维护和数据管理等功能。运用相应技术,如用户优化查询工具、统计分析工具、客户朋及务式分布处理下具、联机分析处理工具、数据挖掘工具等,对数据仓库管理系统中的数据仓库进行数据挖掘与知识发现,从而实现科研项目管理、信息资源管理、辅助决策管理的需求。

    三、高校科研项目实施知识管理的策路分析

    (一)建立网上管理系统。

    1.建立项目中期汇报制度。项目管理部门制定管理规则,要求课题组定期(如:每半年或一年)将自己的阶段性成果通过专家知识网络向项目管理部门汇报,同行专家可以对中期汇报内容提出自己的建议和修改意见,供课题组参考。课题组可以随时听取和吸收同行专家和相关人员的意见和建议,进行学术争鸣,这样做有利于提高知识共享程度和知识创新水平,最大程度提高项目研究质量。

    2.建立网上学术研讨制度。项目完成后由课题组或项目所在单位组织一次网上专题学术研讨会,会上由项目组发表研究成果,仅就相关内容进行研讨。进行网上专题学术研讨会的目的是:(1)扩大项目研究成果的影响,促进知识传播;(2)通过研讨,不断把项目研究引向深人;在研讨过程中发生碰撞,产生争鸣,促进知识创新。

    3.建立视频知识网络。利用知识网络除了对项目研究过程进行管理以外,还有促进专家之间进行交流的目的。有研究证明:人们在交际中,10%左右要靠文字.20%靠语音和腔调,70%靠“肢体语言”,视觉的、互动的交流更适合隐性知识的交流与传播。因此,理想的网络系统应建成视觉的、互动的交流体系,以促进进行学术研讨和学术争鸣。

    4.注意网络安全,制定保密和保护知识产权的规则。知识网络属于半开放性质,所有进人系统的成员都是经过了严格的审查并被授权的,其成员实行实名制,为防患于未然,应尽量避免那些涉及机密或者核心技术的内容在网络上出现,应更多地利用这个系统进行知识交流和知识传播;知识产权保护下要涉及中期汇报,中期汇报中的内容未经允许,不得随意公开。

    (二)强化科技项目的全过程管理,改进和完善科研评价制度。

    科研项目的管理是科研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科研管理部门不仅要为申报各种基金项目和争取横向项目创造条件,对项目的研究过程也要进行全过程的监督和控制,特别要加强项目的结题和结题报告。在课题结题报告和成果的学术评估和评价的工作中,应从重视科研论文数量向重视论文质量转变,从重视论文向论文与专利井重转变,帮助项日组改进研究成果的质量,使得最后提交的结题报告、论文和研究成果达到一定的水准,提高我国科学技术的实力和水平,推动科技产业化,促进科学技术持续健康发展。同时,科研管理部门应全面掌握校内科技资源情况,加强课题组之间的协调工作,提高科研设备的综合利用,避免设备的重复购置,降低科研成本提高科研效益。

    (三)建设高素质的科研队伍。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