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地理课评课缺点及建议8篇

时间:2023-08-29 09:18:20

地理课评课缺点及建议

地理课评课缺点及建议篇1

【关键词】三级课程 分析 建议

我国幅员广阔,地域差异极大,为了缓解“一刀切”的弊端,1999年中共中央颁发的《 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明确提出“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1] 三级课程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灵活的学习空间,为他们的均衡与个性发展提供了保障,也促进了我国差异较大的各地区均衡化发展。但到目前为止,我国三级课程体系还存在不足。本次调研的目的是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了解重庆地区在新课程改革以后义务教育阶段三级课程的实施情况,以提出改进策略。

为了增强调研的代表性,访谈和问卷调查的对象为重庆市部分学校的校长与教师,其中包括小学和初中。

一、调研结果分析

1.态度与认识

通过调研发现,重庆市中小学多数教师基本不了解什么是三级课程,所在学校也并不存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因此,教师相应的课程开发意识、参与度极低,86%的教师认为这是由于对三级课程宣传不到位所造成的。问卷调查还发现,在了解了三级课程理念与价值后,86%的教师认同三级课程符合当前教育发展需要,而14%更是完全同意,这表明三级课程是非常具有发展空间,且得到重庆广大教育工作者支持的。

2.课程结构比例

对于三级课程设置结构、比例的合理性也有不少教师持质疑态度。43%的教师认为国家、地方规定的课时比例在实际操作中难以完全达成。例如,按照重庆某县规定,传统的重点科目如英语、化学每周为2个课时,而体育却为4个课时,虽然该规定是以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增强体能素质为目的,但课时的大量缩水造成繁多的知识与能力的课程目标要求明显难以实现。分析发现,造成此现象的原因之一是课程比例的安排只是单方面的政策决定,而没有考虑到与之紧密联系的因素,如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等的配套情况。此外,尽管三级课程比例有一定的灵活度(国家课程占80%,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占16%~20%),但仍难以满足不同区(县)或学校间教育水平上较大的差异性及不同需求。

3.经费与师资

由于经费、师资及各方面配套资源的缺乏,部分校长反映课程表中的校本课程几乎形同虚设。尽管部分的被调研对象已经摆脱了校本课程就是编写教材、印刷教材的片面认识,意识到了活动课、综合实践和选修课也属于校本开发的范围,但他们仍然认为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需要上级教育行政一定的专项经费支持,否则三级课程的实施举步维艰。访谈中诸位校长透露,由于工作压力大,教师职业倦怠感明显,校本课程开发如果不与福利待遇挂钩,难以激起教师的参与热情。重庆市的普通学校或区县学校,课程开发的支出捉襟见肘,以致校本课程的实施频频搁浅。一些财政宽裕的城区或重点学校,三级课程的实施相对较好,但仍然没有完全达到一种致力于满足学生需求及充分发挥校本优势的自觉、自律的状态。

43%的人认为媒体、专家意见对三级课程执行有很大的影响,但由于经费不足,学校没能力聘请专家到校指导或给经验不足的教师提供课程开发方面的培训,且多数学校表示存在基本师资不足的现象,再加上课程配套资源的缺乏,学校对于课程的开发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

4.评价制度

多数校长和教师表示,学校没有与校本课程或地方课程配套的评价制度,且学校对其重视度不高。由于没有完善的评价制度的制约,地方、学校对课程的开发与执行成为了一种随意行为。71%的教师表示三级课程的执行有赖于总的教育评价制度的变革。若保持现行的重视国家课程绝对分数的评价制度,地方、学校为了追求中考、高考中的高分数,吸引更多生源,不得不以牺牲地方、校本课程为代价。

5.管理机构与保障制度

政策规定的良好执行需要一个高效率的、强大的管理团队。但57%的教师认为,本地区、学校三级课程管理的组织机构不健全、执行落实不到位。没有常设的管理机构也就意味着缺乏专门的管理人员与机制,三级课程的实施容易变得难以控制。

85%的教师反映三级课程的监察力度不够,因此,地方、学校、教师不能认真履行课程开发的职责与义务,而教育行政部门也不能有效地管理、监督三级课程的执行及承担相应责任。一部分校长反映,三级课程实施过程中对于可能发生的意外的责任承担模糊不清是三级课程实施较大的阻碍。例如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虽然可以增强学生的探究和创新意识,增进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但学生的安全保障问题却成为学校的顾虑,学校害怕一旦意外发生后的责任承担以及对学校造成的负面影响。

二、讨论与建议

为了使三级课程体制更加完善、充分适应地方需求与经济发展、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及实现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本文对重庆市范围内的三级课程提出以下改进建议。

1.建立专门的三级课程管理机构

健全的三级课程管理机构是国家和地方的政策、规划落实的首要前提。因此,建议重庆市、地方(区、县)建立专门的三级课程管理机构。课程管理部门作为一个执行与自我管理的枢纽,可以以领导小组及日常办事机构的形式组建。领导小组负责对上级课程管理的相关政策进行研究,审定本市、区(县)课程管理方面的计划,决定重大问题并协调相关事宜。而办事机构则负责拟定本市、区(县)的课程管理方案,在领导小组决议后,负责组织、指导及监督下级部门有效开展。

2.制定完善的保障机制

三级课程从总体规划到课程开发、执行、激励、监控、反馈,需要一套完善的保障机制来明确各部门及其人员的职责与义务,让三级课程的实施做到有条有理、畅通无阻,权责问题的清晰也使地方、学校对三级课程的落实无后顾之忧。因此,建议建立自己的一套三级课程运行、激励与监控机制,从策略上保障三级课程的实施。此外,在不与国家法律冲突的情况下可根据实际情况设立课程管理方面的法规,利用刚性手段为三级课程的落实创造良好的环境。学校方面,建议制定课程管理的相关章程,明确学校课程管理的目标、规划及相关人员的行为准则。学校的管理章程是“学校自主管理、自律及政府监督管理的基本依据”。[2]

3.加大宣传力度,注重人员培训

三级课程的实施不仅需要国家、地方管理部门的政策、法规支持,更需要地方与学校的研管人员及一线教师的全力积极配合。由此,建议重庆市级、区(县)级管理部门及学校除了加大对领导阶层的关于三级课程理念、价值、意义的宣传,更要采取相应措施大力调动各级相关人员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三级课程意识,改变其传统机械的课程观。此目标可通过研讨会、工作会、宣讲会、项目研究等正式形式达成,也可通过宣传标语、网络、电视栏目等非正式形式营造有利的课程管理环境。此外,建议管理部门为学校教师或专职开发人员提供更多的技能培训机会,或鼓励、督促学校开展校本培训,聘请专家到校指导;区(县)级管理部门可组织建立学习社群,并定期开展交流学习,拓宽专家与教师、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信息交流渠道。

4.增强课程设置的适应性

国家的课程设置旨在为全体学生提供共性基础,因此,其框架性的课程结构、计划、底线要求与目标的设置是必要的,但同时需要地方、学校积极配合,并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加以调整、补充,以适应本土经济文化发展需求,为学生提供个性培养、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建议重庆市级、区(县)级管理部门组织调研小组,对其负责区域或学校进行三级课程实施情况(现状、问题、障碍等)的调查研究,并以此作为课程设置修改与制定的依据,各区(县)可在权限范围内做出适合本地区发展的差异性的课程设置。同时,建议学校建立专门的校本课程研究小组,除了进行校本开发研究,也针对本校的课程实施情况定期向上级部门汇报并提出相关建议或请示,做到管理与反馈并重。

5.设立专项经费

经费的短缺是三级课程顺利实施较为关键的限制因素。有了专项的三级课程管理、资源开发经费,地方、学校才能购置相应的配备资源、为教师提供培训和福利补贴、聘请专家到校指导,教师及教研人员才能在三级课程的贯彻落实中大展拳脚,充分发挥其积极性和优势。因此,建议重庆市级课程管理部门在加大三级课程宣传的同时为其划拨专项经费。各级部门应该制订专门的款项拨发计划及监督机制。此外,学校对上级拨发的经费安排及使用应该有一个详细的计划与说明,保障透明度,以防挪作他用。在资金的分配上,除了直接用于课程资源的开发、人员培训与相关设施的配备,区(县)级部门或学校也可设立教师课程开发补贴机制,将对课程管理与开发的贡献加入教师评估或晋级的考虑因素范围,这样不仅能激励人员参与管理、开发的积极性,更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及三级课程管理与实施效果,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6.深化评价制度改革

完善的三级课程评价制度不仅是对课程实施质量与效果的全面调查与评估,更为课程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根据。当前地方课程、校本课程评价制度的缺乏成为了三级课程实施的瓶颈之一。建议国家进一步深化中考、高考评价制度的改革;而重庆市级管理部门可在政策条件允许范围内加大对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评价管理,对下级部门做出框架性建议,优化评价方式;区(县)级部门和学校可根据其所开发的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性质或形式设立对应的评价制度,适当增加总体评价及综合评价中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所占的比例,建立纵向与横向相互呼应的、完善的评价体系,以此来促进各级课程管理的开发与落实。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教育学部,重庆 北碚,400715)

参考文献:

地理课评课缺点及建议篇2

【关键词】高中数学;评价观念;评价建议

学生的学习评价是整个教育评价环节中最为关键的一环,正确的认识与实施评价,对于有效地进行数学课程改革、促进学生的发展十分重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教育界的许多专家以及广大一线教师都在积极探索课程评价改革,但绝大多数研究更多关注的是小学以及初中生的学习评价,对于高中数学评价涉及较少。

在课程改革实施多年以后,高中数学教师对于数学学习评价的认识究竟是怎样的?高中数学教师的评价观念是否发生了转变?一线教师对课标中评价建议的看法如何?笔者对所在学校以及兄弟学校的部分数学老师以及学生做了问卷调查和访谈。通过对教师问卷及访谈的分析,我们发现新的评价理念已经得到广大的一线教师的肯定,部分教师正在尝试将新的评价理念带入课堂,但普遍感到操作较为困难,大多数一线教师对新的评价方式持向往但是又怀疑的态度。

一、问卷调查数据

第一,高中数学教师对课标中的评价建议的看法

从调查问卷中我们发现有36%的教师认为新课标中的评价建议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可以操作”,51%的教师认为“操作很困难”。但受访的教师中没有一位教师认为可以很好的操作,也没有一位教师表示根本“无法操作”。绝大多数的受访教师认同评价对于课改的重要性,但同时又认为课标中所建议的评价内容以及形式多元化的要求对于高中数学教师来说操作是存在相当的困难。

二、访谈结果分析

在访谈和问卷调查中,我们得到这样的一些信息:

教师1:“基本技能、基本知识点评价相对容易,但是学生情感价值观的变化不知道怎么去评价”。

教师2:“指导性建议过程性评价实际操作比较困难”。

教师3:“《课标》中要求关注每个学生个性、潜能的发展,但一个班上那么多学生,真正操作谈何容易”。

教师4:“我也知道评价应该突出激励和发展的功能,但有时候碰到让人生气的事情或者学生,就忘了这点了”。

教师5:“现在数学课这么紧,舍不得空出时间让学生互评和自评”。

由问卷调查和访谈资料可以看出,大多数的教师都认为评价的指导性建议比较空泛,实际操作很困难。要求教师根据该指导思想构建评价体系,不仅对一线教师相当有难度,即便专家自己实践可能也会不尽如人意。同时我们也看到了他们对于新的评价方法的渴求,但是苦于缺少相关的经验以及理论指导以及其他各方面的限制没有能力去开发新的评价方法。

三、总结

问卷数据和访谈资料表明课改实施多年后,有很多老师评价观念发生了改变。

1.好的方面

(1)大部分高中数学教师认识到学生数学学习评价最主要的目的是促进所有学生的全面发展,评价从注重甄别、选拔转为更注重激励和发展。

(2)高中数学教师在评价学生数学学习时开始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开始采用多种评价方式。

(3)纸笔测试仍然是学生学习评价的主要方法。但是大部分高中教师开始理性的对待考试和分数。数学课程的学科特点决定了笔试测验的意义重大,高中数学教师都能认识到这一点,但是仅仅通过单纯的纸笔测试的成绩来衡量学生也是不全面的。有部分老师主张通过分数和等级来衡量,为此开始了初步探索。

2.不足之处

(1)仍有一些高中数学教师墨守成规,没有转变数学学习评价观,强化了评价的甄别、选拔功能,使评价难以发挥导向、激励等功能。

(2)教师在具体评价中不能很好地将新的评价理念、评价方法付诸于实践,存在一些实际问题,对情感、态度、价值观难以评价,受主观因素影响较多,缺乏客观公正的评价体系。

(3)过程性评价涉及很少,成长记录袋几乎是空白,教师缺少时间和精力参与管理和实施,学生自评互评很少,评价仍然是教师占主导地位,设计、运用评价量表有一定的困难。有部分教师急功近利,只注重学生的短期利益,不重视学生的长期发展。

参考文献:

[1]郑毓信.数学教育:从理论到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2]王林全,吴有昌.数学教育与学业评价[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10

[3]丁朝蓬.新课程评价的理念与方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地理课评课缺点及建议篇3

【关键词】 研讨课 弊端 观课议课 有效

研讨课的评课它仅仅是对执教者的课堂进行“指点江山与激扬文字”的卖弄,对执教者的课堂进行评判――要么是虚假、讲好话的评课方式,多讲优点,少讲问题,皆大欢喜;要么是否定为主、伤害自尊的评课方式,对执教者的课堂毫无顾忌地指责,把执教者的课说得体无完肤,极大地挫伤了执教者的积极性,伤害了执教者的自尊心;要么是现象、经验的泛谈,缺乏明确而集中的关注焦点,缺乏对问题的深入研究,缺乏集中的主题,你说东,我说西,各扯一套,犹如天女“散花”。

其实这样的评课仅只是为了完成一项工作,留下一次教研活动记录罢了,并不是对课堂问题及困惑的讨论,也不是发掘问题行为背后的立场、观点和价值追求,如此的教研活动,徒有过程和形式而已,着实让人颇感困惑。

困惑一: “恶语”伤人 风险大

这一幕虽然已过去一年多了,但我仍然历历在目。一年前的一天一位语文老师上了一节研讨课――《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上课时,该老师可能一激动,扯远了,该讲的没讲完,却漫谈了《水浒》,评价了“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课后评课,教研员发言:“你谈那么多的《水浒》,到底为了什么?你这节课的重点在哪里?”一专业教师更是问到:“该文章的考点在你这节课里似乎并没有得到体现?”……言辞之犀利,让人的确很难下台,倍感不爽。结果可想而知了。

在这里评课变成了“批评”,变成了一个个紧箍咒,它剥夺了做课教师的话语权利和机会。彼此间没有了沟通,也就没有了不同的对课堂教学的认识和理解,最后只好各执一端、一拍两散,不仅对理解教学没有帮助,而且恶化了彼此关系。

而且“评”的危险在于课不仅仅是课,它更是开课教师的心血,课里有开课教师的梦想和期望,课被评判意味着心血被评判,理想、信念、追求被评判,日常教学生活被评判。对一节课的否定,可以看成开课教师的日常教学生活被否定,它可能导致这位老师今后的成长进步被否定。

困惑二:天女“散花” 无主题

我们经常看到或参与这样的评课活动:评议会上发言者少,旁观者多,由于发言面不广,且大多属于被动发言;因此评课场面冷冷清清,被动发言的教师更是不痛不痒”地说几旬敷衍了事。表面上看,评课从目标、内容、方法、技术手段,教师内在素质、外在表现,方方面面,全方位涉猎,犹如天女“散花”一般。实际上,由于缺乏明确而集中的关注焦点,你说东,我说西,各扯一套,缺乏对问题的深入研究。由于缺乏集中的主题,缺乏预先的准备,所谓理论联系实际也就成了空话,只能就现象谈现象,就经验谈经验。

最后,领导总结性的发言,大致的内容也无非是先说几句好话,然后提一下希望。这种评课只是为了完成一个工作留下一次活动记录,徒有过程和形式。如此研讨,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困惑三: “貌”合“神”离 重形式

研讨课本是一种形式、一种手段,主要想通过这种形式来陈述一种教育教学现象,传达一种教育教学状态,呈现一种教育教学理念,解释一种教育教学构想,提供一种教育教学范式等等。实践者、组织者希望参与活动的对象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达到交流、研讨、共振的目的。但是由于组织过程中长期存在评课过程形式化、内容表面化、结论两极化、效果零散化等问题,不能很好地与教学过程中的问题相结合,不能很好地解决教学中客观存在的问题,教师虚以应付,你研你的,我上我的,研讨课与常规课两张皮现象严重,而且加重了教师的职业倦怠心理。

美国著名的教育评价学者斯皮尔伯格说: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针对以上的困惑,我们想一想如何才能把研讨课的评课活动变得更有实效,既达到研究的目的,又收到改进课堂教学的明显效果呢?那就是参与者建立彼此平等关系,共同围绕课堂进行展开教学对话、商讨教学办法,把关注焦点从关注课转移到课堂上的故事和现象,不是对课作鉴定,而是围绕课堂上的事实和现象,探讨原因,展开教学想象力,建立起观念――行为――效果之间的联系,进而改进教学,研究发展变化的可能性和实现条件――议课。那议课又有哪些基本要求呢?

要求一:预设主题 定核心

议课主张以学论教,实施有效教学。那议课就应当有事先确定的主题――执教者在教学中感到困难、或是想要超越的、需要同事帮助共同讨论解决此问题。议课的过程,就应围绕主题来进行,在议课中发现联系,在议程中探讨可能解决与主题相关的问题。这是议课的核心。

帕尔默在《教学勇气――漫步教学心灵》中说:“在真正共同体中,我们人类也与非人类形式的事物互动,它们与人类同等重要、一样强大,有时甚至比人类更重要、更强大。……我所指的伟大事物,是求知者永远聚集其周围的主体――不是研究这些主体的学科,也不是关于它们的课本或解释它们的理论,而是这些视为主体的事物本身。……诸如此类的伟大事物是教育共同体的重要聚集点。正如原始人一定曾经聚集在火堆周围,透过聚集在它们周围并尝试去理解它们,我们成为求知者、教师和学习者。若我们处于最高境界,表现出色,那就是因为伟大事物的魅力诱发出我们的美德,赋予教育共同体最佳、最优的状态。”观课议课的参与者围绕 “伟大事物”互动和共舞,在互动和共舞中获得成长和进步的过程。这个“伟大事物”就是观课议课的主题,以及围绕主题所发现的课堂上的有讨论价值的事实和现象。

议课必须是围绕共同关心的问题展开的深入交流,没有共同关注焦点的交流只是一种信息沟通;没有深入对话,就难以有效研究。有了研究,参与者也就有了相对集中的注意指向和思考指向。走进教室观察什么,讨论问题思考什么,交流什么,大家都可以心中有数,这样可以提高研究的质量和效益,解决课堂教学和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

要求二:心灵感悟 观课堂

议课的基础是观课,在观课中,用心灵去感悟课堂。不仅对课堂的行为进行观察,而且对教师之间的同伴观察。它是为改善学生的课堂学习与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服务的,而不是为了验证某种教学假设或推演一些理论;它是观察者运用可记录的、便于自己分析的观察量表对课堂进行实录,而不是一味地依靠专家编制的量表;它是基于记录信息的适度推论,而不是基于经验和印象的漫谈。

研究表明,通过课堂上教师的同伴观察至少可以实现五个目的:其一是帮助教师觉察自己的教学行为是否适切;其二是提供机会便于教师了解和选择多样的教学方法或策略;其三是提供改进的信息来帮助教师诊断与解决教学问题;其四是提供机会便于教师发现自己的教学优势;其五是有助于提升教学效能。这正是教师改进教学、提高质量所要努力的方向与实践的内容,教师参与课堂观察不失

为提高教学质量的一条重要途径,是将对话引向深入的关键,是议课的基础。

要求三:设身处地 互交流

从“评课”到“议课”,其实是从鉴定过去的批评性和封闭性转为面向未来的开放性和创造性。议课者要以对话理解教学,其态度是平等交流、自信而不封闭、虚心而不盲从,学会质疑和表达。

那“议”是什么呢? “议”不是下结论、作判断,而是在“观”所得到的信息基础上和参与者展开对话、讨论和反思的过程。如果说“评”的过程是写句号的过程,“议”的过程则是更多地运用问号质疑、探询和发现的过程。

通过议课,一是尽可能充分理解授课教师的教学,让他们有机会说明和表达,这里有建设教研文化民主关系的诉求。另一方面是把参与者的关注焦点从关注课转移到课堂上的故事和现象,不是对课作鉴定,而是围绕课堂上的事实和现象,探讨原因,展开教学想象力,研究发展变化的可能性和实现条件。佐藤学在《静悄悄的革命》中说:“在讨论中,最重要的是丢开一切抽象的语言,只说出自己对所观察到的事例的真实感受和具体事实本身。只要大家能相互交流自己朴素地感受到的一切:就必然能学到许多意想不到的东西。”

议不是鉴定别人,也不是给别人建议,而是以课堂实践为平台,设身处地地思考“如果我来教”的可能做法和效果。把常规教研变成有主题的课题教学研究活动。

地理课评课缺点及建议篇4

社会性科学议题牵涉层面广泛,议题内容不但回归生活、与众人息息相关,而且所涵盖的问题,除科学和技术外,更可扩大到伦理、道德、法律、政治、经济等社会层面,如个体与社会――女性生育权利与国家人口负担、人与自然――人的生存与物种的消失、现在与未来――经济发展与资源的枯竭等,可说是跨领域的题材。这些议题除了是由科技运用于社会的争议所引发外,大都具有“跨领域、结构不佳、决定上两难”等特点,这意味着不同立场的人对于问题的解决方法可能会有不同的理由和主张,从而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充分的探讨空间。现在,英美等国家逐渐流行起来的SSI教学指的就是基于SSI情境下的科学教育课程。

一、社会性科学议题课程是对STS的深化与超越

以科学、技术、社会(Science、Technology、Society)为宗旨的科学教育常被称为STS教育。一般认为,上世纪60年代初,正式的STS教育开始于西方发达国家。1967-1970年间,部分西方国家的大学开始推出相关的STS课程计划,之后相继推开。如英国的《社会中的科学》(1981)和《社会脉络中的科学》(1983)两个国家课程规划、美国《社会中的化学》以及加拿大的“Science Plus”计划、荷兰的“PLON”课程计划等,都对STS课程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尤其在1982年及1990年美国国家科学教师协会(NSTA)在全国范围内提倡STS理念后,STS教育开始成为各国科学教育的主流。除美国各州广泛采用STS教育课程外,亚洲地区及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也纷纷跟进。

STS教育通过让学生置身问题情境,设身处地地思考科技运用对个体与社会所造成的冲击,从与他人的互动中重建概念与知识。然而,传统的STS教育只指出道德的两难或争议,却不要求学习者利用诸如对话、推理论证、科学本质的思考、情感、文化等去讨论议题,导致STS课程对道德和价值等层面的探讨并不深入。

近年来,在西方国家产生了由SSI教学挑战STS课程的新研究取向。SSI教学有别于先前的STS课程,是对STS理念的深化与发展。SSI教育的重点并非只局限于营造一种学习知识的情境或是特定议题的教学,而是赋予学生处理影响身边科技议题的讨论框架。因此,SSI在教育架构上特别强调科学本质议题(NOS Issue)、文化议题(Cultural Issue)、案例为主议题(Case-based Issue)等内容,这些取向均是过去STS 教育较为欠缺的。这种研究路径的修正与转向,扩展了STS 教育的范畴。通过解析隐含于科技运用背后的权力、价值及伦理,不仅可推动学生知识、科学伦理的发展,同时也关注学生的个人哲学观、道德推断与信念系统的互动,某种程度也响应了现代社会的需求。

二、社会性科学议题课程实施状况

西方国家的SSI议题课程牵涉层面广泛,涵盖政治、经济、社会、环境、伦理等诸多领域。从议题的内容属性来看,可大致分为“科技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科技对道德与伦理的挑战”、“科技对人类生命与健康的威胁”和“科技对资源使用方式的冲击”四类。现择其部分列举如下表。

2012年,笔者曾考查了日本部分都道府县的审定版教科书,令人吃惊的是,许多成年人都难以解答的SSI议题竟然是日本小学课本里的内容。如“对农田里遭受虫害的庄稼应不应喷洒除虫剂”(2年级)、“为了残疾人的方便可否改建作为部级保护文物的神庙台阶:以残疾人的方便为重,还是以保护历史遗迹为重”(3年级)、“围海圈地项目是否合理:发展经济还是保护环境”(4年级)等,这些科技争议议题成为小学生探讨和协商决定的课题。

其实,诸如此类的日常生活问题,在我们身为学生时就或多或少在脑海中浮现过,或许有些教师也曾被好奇的学生问到过。然而,在学习阶段将这类议题纳入科学课程并引导学生做讨论的课程设计似乎并不多。翻开我们的教科书,也很少将这类让学生在课堂中讨论的议题纳入课本;即使有,也多是以课后阅读材料的形式简单呈现,缺乏后续的深入展开。

总体而言,国内对SSI课程的研究和实践还比较少,既缺少对国际上有关SSI教学原理及课程模式的介绍,对国内科学教育现状也缺乏足够的论证研究。如果我们希望未来的学生在面对层出不穷的SSI争议时,都能负起自身责任,积极且主动地参与讨论,那么就应该从小训练他们做决定的能力,这应成为不可缺少的教学目标。

三、SSI课程的教学策略

与传统的教学相比,SSI议题的教学策略更加多元。除了讲述之外,小组讨论与报告、角色扮演或辩论、批判性讨论、结构性争论、个案研究与实地调查等,都是讨论SSI议题常用的教学策略。

1.角色扮演和模仿

SSI议题具有社会真实的背景,因此角色扮演和模仿是SSI课程常用的教学策略之一。这种方法能刺激辩论,通过让学生扮演或模仿议题可能牵涉到的各种角色,让他们了解所扮演角色的立场、观点及不同的意见。而且,道德两难议题的本质具有感情成分,学生的立场可能会在角色扮演或模仿中发生改变,有移情作用。

2.班级讨论

SSI议题具有争议性和半开放性的特点,无论是全班性还是分组讨论,都既能帮助学生理清问题,又能让参与者充分提出自己的论点与看法,并培养学生倾听与尊重他人意见的品质。因此,班级讨论的方式得到广泛应用,成为一种鼓励学生探讨SSI议题的有效方式和避免独裁主义的方法。

3.批判性讨论

批判性事件讨论是对具有争议性的题目进行正反两方的辩论,SSI议题中关于环境、生态及牵涉伦理道德等冲突性较强的问题适合这样的教学策略。这种批判性的讨论可以引发学生的认知失衡,从而导向自我反思和价值澄清。

4.结构性争论

结构性争论是一种强调学生主动学习参与、批判思考能力训练的教学方式。通过分组讨论和正反立场互换,使学生深入探讨重要的争议议题。这种模式比一般情形下的辩论更能凸显议题的争论点,让学生设身处地地体会质询对方与捍卫自身立场的氛围,扩大学生对问题的思考。

5.个案研究与实地调查

因为SSI议题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有些偏向地域性的议题适合让学生做实地调查,以便对议题有更深入的了解。通常,这样的策略可以与个案研究或专题报告相结合,从而培养学生搜集、运用资料的能力。

四、SSI教学中的教师角色

在传统的科学教学中,学生通常被动接受教师或教科书所提供的内容。这种偏重讲述的教学方式虽然可以使学生获得科学知识,却难以引起学生足够的参与兴趣,更无法培养学生在真实世界中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SSI课程强调学生通过对结构不良、两难、开放、没有确定答案的真实问题情境的辩论、论证,最终形成自己的态度,发表自己的观点,作出科学的决策。因此,在SSI课程中,教师的任务主要在于引导学生对SSI议题的焦点作讨论,思考未提及的观点,并鼓励他们发言,促进意见的交流。

在SSI教学时教师可扮演的角色包括:学生知识建构的引导者,而非灌输者;对议题反思的促进者;扯后腿者或唱反调者――挑战学生想法、提醒没有思考到的方面;中立者――摒弃自己的意识形态和权威身份、不评论学生的想法,等等。

事实上,SSI教学极大地挑战了教师的教学习惯。教师在课程中需释放出更多的权利,并营造出宽松学习氛围与环境。为了使议题能够持续进行,让学生产生对话,教师必须适时地质疑并挑战学生的立场。同时,教师又必须暂时隐藏自己对议题的观点,以免在自己充分表达后,因教师本身带有的权威身份影响学生的意见表达等。

五、SSI课程的评价方法

SSI课程并不适合使用选择或问答题式的纸笔测验,也不能仅以单次的表现来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原因在于SSI议题的学习中涉及诸如“资料的收集和解读”、“证据的评估和推论”、“行动的采取和实践”等任务。而且,由于SSI课程评价比较重视学生对于各种立场的了解程度以及对议题的处理方式,这也使教师很难准确地对诸如“批判思考”或“作决定能力”等做出评价。比较适合SSI课程的评价形式有书面或口头报告、教师观察、执行行动计划或实地研究调查、建立学习档案及公共讨论评价等。其中,以档案评价方式较为常见。

此外,若以评价人员来看,除了教师的评分外,学生的自评和同学之间的互评都应考虑在内。有学者建议用档案袋评价来检测学生的学习程度,个人档案袋中可以放置学生学习过程中小组讨论记录表、录像带、学习单等,甚至是自己学习的心得,或同学之间互评的记录,从而客观反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成长状况。

虽然,SSI教学应用于教育在西方国家已有20多年,但直到近几年亚洲国家和地区才开始盛行这种学习方式。由于东西方文化及社会背景差异,亚洲国家和地区在推行SSI课程时会遇到一些西方社会所没有的困难,比如学生过于谦逊及羞怯、教师过于强调权威、学生对话交流障碍等,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深入反思。因此,在我国开设SSI课程必然会经历一个逐步学习、借鉴、试点、整合、推广和普及的过程,在实施过程中也会遇到一定的困难和障碍。但如果教师愿意在可能的范围内作最大的努力,即使一学期只实施一次,都可能会让学生产生更有意义的学习。

参考文献:

① Johnson,D.S,Johnson,R.T,& Smith,K.A. Active Learning:Cooperation in the College Classroom. Edina ,MN:Interaction Book Company.1991.59.

② 刘美慧. 议题中心教学法在公民教育之应用[C].迈向二十一世纪的公民教育研讨会论文集,台湾师范大学,1997.67.

地理课评课缺点及建议篇5

关键词: “时事周评” “生活课堂” 议论文 教学方法

议论文是高中写作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一般而言,议论文教学是让高中生掌握议论文的基本特点、明了议论文的基本要求、能写简单的议论文。老师的教学基本上是遵循怎样审题、立意、提炼论点,怎样选择材料、选用论据,怎样开头、结尾,怎样运用论证方法这一由浅入深的程序进行。

常规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教师教学活动的开展,但是学生通过被肢解的议论文教学过程的培训,无法对议论文形成整体的感知。学生的思维多被程式化,丧失议论文写作的兴趣,在实际运用中收效甚微,这一点从多数高中生高考议论文写作得分可见一斑。

学生正处于逻辑思维形成阶段,要求其在写作中直接体现理性思维的严谨是难度之一;学生缺少生活积累,不会反思生活,无法从生活现象中归纳、提取有思想、有深度的话语,此其二难。议论文写作中有此二难,教师在教学中即使下了诸多功夫,施展了十八般武艺,也将成果寥寥,真可谓事倍功半。学生的作文往往论点不明、思路混乱、缺少思辨,确实让人不忍卒读。

笔者从教多年,在议论文教学中尝试过诸多方法,但效果一直不理想。后来受南京十三中曹勇军老师“时事演讲”的启发,尝试以人本主义为指导,在尊重学生兴趣取向的前提下,结合学生实际,精选网络时评,以“时事周评”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议论文写作。经过一个学期的实践,有了一定的收获,颇有感触,现将此总结梳理,以求教方家。

所谓的“时事周评”是“周记”形式的强调。传统意义上的“周记”以周为周期,以记录所经历、所见闻为主,多培养学生记叙和积累生活素材能力,对思辨性并不做特别强调。把“周记”改为“时事周评”就是强调对时事的“评”,突出在兴趣激发下的对时事的评述、评论、评价。这是对高二以议论文为主的写作教学的一种突围尝试。

所谓的“生活课堂”是对“课堂”内容的强调。“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是作文最好的课堂。平时课堂上作文素材的时效性、新鲜感、时代感不强,不能满足对社会关注度高,拥有自主看法,有强烈评价欲望的高中生的需求。而“生活课堂”强调用写作关注生活、关注社会时事,学生才会拥有“我思故我在”的成就感,教师也才会有存在感。

导写实践中,“时事周评”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评议身边事,解决高中学习生活的实际问题

由于学生缺少议论文写作的入门基础知识,直接的程序化教学会让学生厌烦。学生初写议论文往往有文体不明、结构凌乱、思路狭窄、观点不清、素材匮乏甚至个别学生利用网络直接嫁接写作等情况。

笔者要求学生就校园学习、生活、管理等方面的问题给出自己的观点并提出解决方案。学生表现出比以往写作高得多的激情和兴趣,写出不少的内容。这些文字虽不是理想中的议论文,看不到议论文的哲理美、结构美和语言美,但学生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中表现出对参与学校管理,积极营造生活、学习环境的热情和主人翁态度,增强公民意识,并且体会议论文说喻、倡导、批评、对辩的实际功用。

第二阶段:泛读天下事,借鉴时事评论材料。

“评议身边事”虽解放了学生从“课堂”到“校园”的兴趣困境。但它具有随意性、随机性,和学生真正关注的社会生活仍有距离。

笔者利用学生喜欢积极利用网络的特点,拓展、扩大时评范围——直接寻求各大门户网站关于社会生活的相关时评材料,并有选择、有针对性地编辑印发给学生。通过类似如《百万重奖教授教学只是一个开端》、《大学女生12岁时择偶标准:房140平方米车12万》涉及的价值观、劳动付出与收获;《青岛石油管道泄漏》涉及的“责任”“管理”;《云南公务员考试评论:德优,还是德忧》、《美国高中生上好大学难,每天睡四小时很正常》涉及的“心态”、“追求”、“价值”等。主题时评阅读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不少学生直言对写作有了以往不曾有的兴趣,同时以往在考场上畏惧作文写作的心理也有了很大程度的缓解。

第三阶段:先供时事材料——学生自由写作——教师评阅引导——再供相关时评材料。

这是对第二阶段的改进。学生反馈中提出笔者提供主题时评的阅读材料虽然呈现了各家评论,但是留给他们自己思考、拓展的空间太小了。于是学生主动建议:笔者先给材料,由他们对材料加以评议写作后再由教师提供各家评述文章。笔者接受了学生的建议,通过这一调整,学生在一段时间后的反馈信息中谈到这种拿到相关材料的感觉和考试的新材料作文写作的形式很相似,给了很大的思考空间,写作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感觉更强了。

“时事周评”虽仅是一个尝试,但从学生的反馈情况看,“时事周评”具有以下特点。

1.激发了学生阅读、讨论兴趣——推倒了多米诺骨牌的第一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时事周评”的素材就是精选每周发生的时事新闻和评论,具有新颖性、高聚焦性、社会性。它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阅读空间和可资探讨的资源,给了学生一个“开眼”看社会(世界)的机会,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充满兴趣的基础上,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被激发,主动思考、参与讨论的热情大涨。给笔者比较深刻的印象是课间以往以男生谈体育、游戏,女生谈穿着、饮食为主的现象,现在经常被时事热点讨论取代。比如《别把“雾霾退兵”当做“警报解除”》、《取消英语课救得了汉语吗?》、《美国高中生上好大学难,每天睡四小时很正常》等和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时评引发了学生极大的阅读、讨论兴趣。学生对雾霾的成因、影响有了深刻的认知,对环境保护有了深刻的体会;对汉语的困境及其原因有了深层的了解,对振兴汉语有了更强的责任感;对美国学生很轻松,中国学生特别苦的意识有了更客观的认识,从而激励自己更努力地学习。

2.为学生提供了新颖、多角度解读的写作素材——把学生领进了作文“生活馆”。

普通高中学生学习的压力比较大,课外阅读的时间相对较少。一般的作文阅读材料以月刊、季刊或类型化形式出现,缺少时效性,又是整理后的“成品”。它虽可节约学生时间,但学生成了被迫游离于材料之外的旁观者,加大了识记的、运用的难度。

“时事周评”每期给学生提供一个或两三个主题,如前文所述事例,涉及教育、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有时效性和多角度的解读示范功效。不仅保障了学生的兴趣和参与性,而且尊重了学生的个性选择,为其对同一主题素材进行积累和重组建构提供了平台,既是对学生思考深度、广度的拓展,又是对学生素材厚度的支撑。这非常类似于新材料作文的审题和选材。不少学生利用“周评”积累素材,在考试中一改以往材料单一、陈旧、雷同的局面,给阅卷老师有眼前一亮的感觉,获得阅卷老师的认可。

3.给学生摹写、效法的范本——用精彩引领了模仿。

《道德经》有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时事评论实际上是既具说喻、倡导之效,也具批评、对辩之用。它兼具谨严的逻辑、深刻的议论,也有明晰的文义和明确、有力的论据。时事评论写作者都是各家媒体精选的个性比较突出、见解比较深刻的人物。其见解、角度往往独特;其气质表现、价值观念往往崇高;其语言模式、篇章结构往往简洁、实用。

学生既可以直接借鉴其新颖、深刻的观点和深入的论述,又可以用自己喜好的论证方法选择角度对素材进行重组,还可以直接进行语言模仿来改进自己的语言表达。这一过程实质上是把作文的语段练习融入“读——借——融”的过程。把作文教学中一直流于形式的“改”的过程融入“借鉴”、“化用”的过程中。这样的模仿有利于学生建构自己的思维体系、形成自己的语言个性。

4.引导学生明辨是非,涵养正气——对国家的未来负起负责。

时评材料广涉公民的道德取向和伦理底线,如《摔倒的太婆不要又跌进“罗生门”》、《网络暴力打不出“天下无贼”》;或引导我们审视、反思人生价值追求,如《丁俊晖十年旅英路:中国血液英国心跳下一站辉煌》、《小学生毕业赠言“努力是为了人民币”是一面镜子》;或涉及国家法制民主建设进程的,如《大量死甲鱼入药,没办法还是没想办法?》、《喜羊羊制作方担责 国产动画艰难面对非暴力》、《有事没事坐地铁言论,太伤公众自尊了》等。

这些社评、时论大都代表主流媒体价值取向,嬉笑怒骂、赞扬挞伐,各具其妙。它们观点深刻、新颖,有开放的视角和较强的批判意识、反思意识、忧患意识,对国民价值观念、道德观念有积极的引导意义。

当代高中生的价值追求将决定我们国家未来一个时代的价值取向。我们的社会对“九零”后缺少认同感,但是有的学生阅读了《小学生毕业赠言“努力是为了人民币”》一文后,对当前国民教育极端功利化的弊端有所警醒,之后在周评中以《无邪仍在,不见天真》、《谁斑驳了少年》、《有责任心就有办法》等文中表达了与家长、老师等平等沟通的愿望,并借此传达了心中的责任意识、忧患意识,提出了用责任心对待社会问题的看法。相信这些足以说明对高中生只要引导其明辨是非,涵养其正气,就能对国家的未来负起负责。

用“时事周评”打造“生活课堂”,引导作文写作,是对议论文写作教学的一次尝试。它基于一个现实:学生受困于僵化无趣的课堂说教式作文教学,缺少社会生活体验,苦苦挣扎,丧失了写作的兴趣。“时事周评”的开展,就是考虑到学生对作文写作情感上抵触,行为上敷衍,文字上的涩、泛、假,行文思想上的低、俗、误的毛病的现实。

学生缺少“成就感”,教师就不会有“存在感”。引导学生从枯燥的“理论课堂”进入到能激发兴趣、提高写作水平的“生活课堂”,从“时事周评”的练习中学习议论文写作就是教师追求“存在感”的有效方式。

曹文轩说:“自然是语文教学的最高美学原则。”笔者把“自然”理解为情感激发的自然,学习模仿的自然,思考表达的自然。

用“时事周评”打造“生活课堂”,引导高二作文写作,遵循用“社会时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情感思维,引导他们感知生活。针对一些社会现象的不同解读、不同表达,学生可以在阅读讨论、交流中唤醒自己自由争鸣的欲望;在模仿中逐步形成自己写作表达的个性;在反思中感悟生活、优化自己的品质。让学生从兴趣出发,在内容上合理选用,从技巧上创新模仿,于精神上自信升华。

用“时事周评”打造的“生活课堂”,学生人在课堂,心系社会。高中生关注时事、反思社会,对生活拥有个性的解读和思考,既是对社会公德和公义的追求,又是证明学生和老师“成功”与“存在”的最好方式。

地理课评课缺点及建议篇6

三级课程体系形成以后,国家应该对课程进行宏观调控,制定政策、标准和评价制度,目的是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具有一定共性基础。地方应该在严格贯彻国家课程政策的基础上,综合考虑本地经济、文化、特色、需求,制定差异性课程实施与评价计划,并设置地方课程。学校在遵照国家、地方政策、规划的前提下,再根据本校特点与优势、学生的兴趣与发展需求制定课程实施方案、建立教学管理制度、开发校本课程资源。

但到目前为止,三级课程的优势在我国的课程实施结果中却没有得到显著体现。因此,本研究以重庆市部分中小学的校长和老师为调查与访谈对象,试图了解重庆市三级课程机构、人员配备、制度等现状,分析三级课程实施障碍,提出改进策略,以期为三级课程在全国更好地实施做出理论贡献。

一、 基础教育三级课程实施的问题分析

1.课程设置的僵化

根据国家三级课程设置规定:国家课程占总课程量的80%,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及校本课程占16%~20%,课程设置拥有一定的灵活性。但根据调查显示,地方部门及学校的僵硬执行,以及受传统课程思想的桎梏,使得现行课程背离了三级课程满足不同地区及学校学生需求的理念。86%的调查对象都肯定三级课程对于教育发展的必要性,但相应的教师理念、教学方法落后,评价制度的沿袭,又使得师生及家长对于在缩水的课时内完成繁重的课程任务产生焦虑感,从而形成“穿新鞋走老路”的两张皮现象。根据数据统计,43%的老师对于课程设置比例硬性规定的合理性是存在质疑的。如何既落实国家对三级课程的科学规定,又能灵活多变地满足各地需求并使地方、学校老师真正拥有自主性,感受课程的新理念好处是当前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2.评价制度的陈旧

没有评价制度的指导,教师就不能领会三级课程的目的性,执行过程中也很难向学生准确传递学习该课程的意义与重要性,从而使得整个课程实施显得散漫无章,没有头绪。71%的调查对象表示,长久以来的高考评价,除了涉及学生、学校间的分数竞争外,更多的牵扯到地方、学校、教师的利益获取,出于利益的驱使和对学生升学的考虑,地方、学校不得不重国家课程而轻地方、校本课程。可见,评价制度的陈旧是三级课程顺利实施的最大桎梏。

3.管理体系的缺失

三级课程管理体系是三级课程顺利实施的保障。而57%的教师表示,学校或上级没有能够保障三级课程实施的完整机构或部门,也缺乏强大的管理队伍。此外,85%的教师也反映:地方与学校对三级课程的监察力度缺乏。半数以上的老师都认同三级课程需要依靠法律或科学的管理机制进行保障,否则,三级课程理念不能真正被校长、教师所把握,从而导致执行不畅。86%的教师表示,三级课程管理的不到位,使得他们对于三级课程的了解度非常低。少数设置了三级课程的学校也常常碍于管理权责机制的模糊及对学生人身安全、受教育结果的考虑而被迫对三级课程叫停,这一点尤其体现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中。管理体系的缺失,使得三级课程实施中的意外及实施结果无人买单,学校不得不望而却步。

4.配套资源的不足

三级课程的配套资源不足,主要体现在人力与财力两个方面。43%的调查对象认为,三级课程在各地的实施应该由上级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持,或派遣专家进行系统指导,否则,盲目地执行口号将会对学生的教育造成不可逆转的负面影响。除了提供技术指导来充实师资力量以外,86%的人完全同意上级应该为三级课程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捉襟见肘的资金储备使很多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完全难以支持校外活动开展、校本课程编写、教材印刷过程中产生的昂贵费用。此外,访谈中一些校长表示,对于传统课程的繁重,教师已经表现出了职业倦怠感,在分数至上的课程评价方式依旧,且不与工资或福利挂钩的情况下,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使得教师叫苦不迭、不堪重负。可见,三级课程配套资源的不足严重影响着三级课程的执行效果。

二、 基础教育三级课程实施的建议

通过问卷与访谈结果分析发现,重庆市基础教育三级课程在课程设置、课程管理、课程评价、课程资源等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有待改善。为了充分发挥三级课程的效能,使课程更加贴近学生需求,充分适应地方发展,本研究对三级课程提出以下改进建议。

1.设立长期、系统的三级课程管理机构

三级课程管理机构是三级课程管理权力的载体,是政策、方案落实的前提。要保障三级课程的顺利实施,就必须使其管理体系化、正规化、长期化,在市、地方、学校成立三级课程管理机构或部门,并配备专业化管理人员。这些专业化管理人员又可以分为领导小组与办事部门:领导小组专门负责对上级课程政策进行学习研究,决议、审定本级课程实施方案,并作为枢纽部门,定期向上汇报,以便对政策方案进行科学调整;办事部门则负责时时监控课程执行情况,协调相关事宜并拟定课程设计或改进方案。在这样的系统化管理下,地方、学校的课程开发权才能顺利落实,利益才能得到保障,三级课程理念才不会落空。

2.制定完善的执行、监察、问责制度

制度规范是三级课程管理有条不紊的关键。从课程规划到课程开发与执行,需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制度对相关行为进行规范、监控、激励与反馈。有了全面的制度规范,一方面,可以有效限制课程权力的运作,防止人治与随意性,保证三级课程实施的强制性;另一方面,可以有效引导校长、教师及相关人员的管理、开发、实施、评价等行为,使三级课程的实施有章可循,避免操作过程中的盲目性;再者,制度与规范除了作用于三级课程本身,也可以对课程管理、开发、实施的相关人员的利益进行保障,并起到激励作用。此外,国家、地方可以考虑将三级课程的管理法制化,用刚性的手段来为三级课程的实施开辟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3.设立专项经费,畅通资金渠道

通过调查访谈发现,资金的短缺确实是三级课程实施障碍的关键原因。有了三级课程专项经费,学校才能置备教材开发或综合实践课等所必须的器材、物品,才能聘请专家学者到校指导,才能将教师的课程开发、编制、实施行为与其福利待遇挂钩,增加其参与积极性,最终实现理想的三级课程。专项经费可以由相关部门另外补贴,也可以通过教育资金的重新配置,对资金分配进行优化。在此过程中,各级部门应该对资金的使用做出详细的说明,并制定计划,保证透明度,保证专项专用,杜绝腐败现象。

4.加强理念宣传,注重技能培训

三级课程理念的落实不仅需要依靠政策、法律的硬性要求,同样需要依靠社会、媒体等的支持,以及地方人员的积极配合。因此,建议网络、电视教育栏目等通过广阔的信息渠道对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优势进行宣传,改变学生家长对于教育的传统认识,使课程是为了适应地方需求和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深入人心。学校方面,建议通过教师研讨会、工作会议等进行新课程观的传递,使教师能够优化教学方法与职业认识,产生三级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自觉性。与此同时,地方、学校除了通过利用专项资金聘请专家到校指导,为教师提供充足的技能培训以外,还可以组织建立相关知识网站及学习社群,促进教师间的相互交流,拓宽知识信息获取渠道,使三级课程理念走向纵深。

5.优化评价模式,创建激励体系

适应三级课程实施的最优评价模式不仅仅应该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的评价,更应该促进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提高,激励教师多元化教学能力的发展。当前,高考制度是三级课程发展的桎梏。建议国家应该进一步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落实以学生为本、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对传统评价方式的转变出台相应措施。而地方级部门可以对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评价给予建议,学校级部门根据各自具体情况负责制定出详细评价方案,并负责具体落实。建议学校在对学生的教育结果评价、地方对学校的效能评价中适当增加对于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实施及学习情况的考虑,以此加强地方、学校对于三级课程的重视,并使学生得到真正科学的全面发展。

在全面认识基础教育三级课程实施过程中的问题与障碍后,才能抓住重点、迅速改进、各个击破,以促进三级课程的本土化与落实到位,推进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建立,更有效地落实各地区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地理课评课缺点及建议篇7

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非常高兴借此机会和大家一起来交流学习探讨基层组织建设相关业务知识。今天主要围绕省委组织部提出的推行以支部建设标准化、组织生活正常化、管理服务精细化、工作制度体系化、阵地建设规范化为主要内容的基层党组织“五化”建设来进行探讨:

在没有正式讲业务知识前,我想给大家讲个题外话。如何当好一个支部书记,一个合格的支部书记,一个懂党建的支部。近年来,中央对基层党建工作可以说是越来越重视,党建工作的任务也越来越重,要求也越来越高。但我们的支部书记从内心上来讲,有几个真正去关注过党建工作,认真去思考过党建工作,抓实党建工作。大部分都是停留在应付上,安排其他同志做做记录完事。我们举办这期培训班的目的就是解决三个问题。一是解决一个思想问题。我们有些书记认为党建工作是虚的,空的,没有用的,换不来真金白银。只要抓好经济建设,到外面多协调资金就行了,其实不然,党建工作是做人的工作,把人的工作做好了,把广大党员干部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做任何事件就好办了。如你村上的党员教育没有抓好,党员就会缺乏先进性,缺乏党性,在村上的大事大非面前就会丧失党性原则,因此有些党员不支持支部的工作,有的还与支部对着干,有些村在阻工闹事中,往往都是一些党员在带头,在鼓动,在指挥。二是解决一个态度问题。抓好党建工作是支部书记的第一职责,如果不抓党建是失职,抓不好是不称职,我们的支部书记就是要有一种带头抓党建的意识,要把党员管起来,教育好,要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三是解决一个业务问题。一个不懂党建业务的书记不是一个的书记。我们在调查中发现,有些当了几年甚至十几年的支部书记,连发展党员的程序都不知道,有的连三会一课是什么也不知道。有的如何开展党员组织生活会也不知道。你们说这样的支部书记称不称职。因此,我们的支部书记一定不要当党建工作的门外汉,要主动加强党建工作业务学习,这次培训班就是一个最好的机会,我们所设置的所有课程,全部是具体的党建工作业务指导,因此要请大家一定认真做好学习记录,我们发给大家的两本书,你们要利用业余时间多看看、多学学。下面,我们就来正式学习。

支部建设标准化

一、支部的设置

1.基层党组织的主要形式及设置要求

党支部:3名党员以上可以设置支部,7名党员以上可以设置支部委员会。

党总支:50—99名党员可以设置党总支

党委:100名党员以上可以设置党委

党小组:20名党员以上要设置党小组,但党小组不是一级党组织。

2.党的基层组织领导成员职数的确定

党的基层组织领导成员的职数,一般按下列规定确定:

(1)支部委员会,一般设委员3至5人,要单数,最多不超过7人,其中书记1名,必要时增设副书记1人;每届任期2年至3年。

(2)总支部委员会,一般设委员5至7人,最多不超过9人,其中书记1人,副书记1人;每届任期2年至3年。

(3)基层委员会,一般设委员5至9人,最多不超过11人,其中书记1人,副书记1至2人;每届任期3年至5年。

二、支部的建立

在这次换届选举中,我们全区有51个村支部升格为了党总支,那么总支下面必须有支部。那这个支部如何建立,今天 我们孓来与大家进行探讨。

(一)党支部建立的工作程序

(1)向上级党委(乡镇街道党(工)委)写出建立党支部的请示。请示的内容包括:现有正式党员、预备党员的数量,建立党支部的依据和理由;所建党支部的性质;党支部委员会组成人数和委员设置方案等。

模板:

关于成立      党支部的请示

中共xxxx镇委员会:

Xxxx村党总支于2017年3月9日批准成立并进行了换届选举,现有中共党员    名,预备党员    名。根据《中国共产党章程》的有关规定,为更好地开展党组织工作,特申请成立X个党支部,均为党组织生活支部,其中一支部党员    名,预备党员    名。其中二支部党员    名,预备党员    名。每个党支部委员会由3人组成,其中书记1 人,委员2 人。

妥否,请批复!  

中共Xxxx村总支部委员会

年  月  日

(2)上级党委(乡镇街道党(工)委)批准建立党支部以后,召开支部党员大会,以无记名投票方式差额选举产生支部委员会。

(3)召开党支部委员会,选举产生党支部书记、副书记,并对委员进行分工。

(4)向上级党委写出党支部委员会组成的请示报告。其主要内容包括:选举支部委员会的依据;支部委员情况、候选人名额与应选人名额差情况、选举结果等;党支部委员会选举书记、副书记的名单以及党支部委员的分工情况。

(5)上级党委批复后,党支部委员会开始工作,履行自己的职责。

(二)党支部(总支下面的支部)选举程序

1.前期准备

(1)酝酿确定候选人。

支部委员会委员、书记候选人必须经党组织和选举人充分酝酿、讨论来确定。新建立的支部书记人选建议由总支的书记和副书记或委员担任,支部委员由总支提出建议名单,交党小组或党员酝酿、讨论。

(2)党支部要将初步人选向乡镇街道党(工)委汇报。报告的内容应包括:委员候选人预备人选名单,选举大会的具体日期等。

(3)印制选票,准备票箱,布置选举会场。

选票要整齐划一,不得做记号或标记。候选人名单按姓氏笔画为序排列。同时,应列出与应选名额相等的空格,供选举人另选他人时填写。选票上要加盖党组织印章或代章。会场的布置要庄重、朴实。

3.正式选举

(1)清点人数,确认选举资格。

选举大会由党总支委员会主持(一般为书记),主持人在宣布开会前,应首先清点到会党员人数。清点结束后,要向全体党员报告结果,说明本支部党员总数,其中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党员数;实到会党员数,其中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党员数。有选举权的党员超过五分之四才能正式开会选举。党员因下列情况不能参加选举的,报经上级党组织同意,并经党员大会通过,可以不计算在应到会人数之内:患有精神病或其它疾病导致不能表达本人意志的;受留党察看以上党纪处分的;正在服刑的;年老体弱卧床不起和长期生病生活不能自理的;外出学习或工作半年以上的;按规定应转走党的组织关系而没有转走的等。只有在实到会有选举权的党员数超过应到会人数的五分之四时,才可以宣布会议有效,可以开会,否则会议无效。

(2).通过选举办法和监票、计票等工作人员

党支部委员会拟定的选举办法在报经上级党组织原则同意后,在支部党员大会正式投票选举之前,要提请党员审议,然后以举手表决的方式通过。大会的监票、计票等选举工作人员,可以由党员提名,也可以由党支部委员会提出建议名单,但不管由谁提名,都必须经支部党员大会举手表决通过。党支部委员会候选人,不宜担任选举工作人员。监票人负责对选举的全过程进行监督。计票人在监票人监督下进行工作

(3)公布候选人名单,介绍候选人情况

正式选举前,党支部委员会要向支部党员大会公布候选人名单,并如实地介绍每位候选人的工作简历、工作实绩和主要优缺点,帮助党员比较全面地了解候选人的情况。

(4)分发和填写选票

计票人在监票人的监督下,准确地核对参加选举人数和选票数,两者应相符,然后将选票分发给到会有选举权的党员。选票分发完毕,由监票人向党员说明填写注意事项和要求,然后由党员填写选票。填写选票要注意五点:一是选票不得涂改、撕损,填废一般不给更换,按弃权或作废处理;二是选举如因故不参加会议,不能委托他人代为填写;三是党员可以投弃权票,但应慎重决定;四是投弃权票后不能另选他人,投不赞成票后可以另选他人;五是在选举中选举人可以投自己一票。

(5)投票和开票

投票前,票箱要当众由选举工作人员检查,确认无误后当众封箱。投票顺序是先由选举工作人员投票,然后党员逐个投票。不设票箱的可由监票人逐一收回选票。投票结束后,监票人当众打开票箱,清点收回的选票数。如果收回的选票等于或少于发出的选票,则选举有效;如果收回的选票多于发出的选票则选举无效。

(6)计票确定当选人

计票即通过唱票和记票,将候选人得票数和另选人得票数全部纪录下来,据此统计每个人的得票数量,并按规定确定当选人。一是支部党员大会进行选举时,有选举权的到会人数超过应到会人数的五分之四,会议有效。被选举人获得的赞成票超过实到会有选举权人数的半数,才能当选。二是当选人多于应选名额时,以得票多的当选。三是被选举人获得赞成票过半数的少于应选名额时,只需补选缺额,不必全部另选。对缺额的补选,可在得票低于半数的候选人中进行差额选举。如果接近应选名额,也可征求党员同意后减少名额,不再进行选举;四是如遇票数相等不能确定当选人时,应就票数相等的被选人重新投票,得票多者当选。五是非候选人得票超过半数,按得票多少的顺序又在应选人数范围之内的,应为有效,并予当选。六是被选举人得票数刚刚达到半数未超过半数的,不能当选。七是选票涂改、撕损无法确认被选人时,按废票处理。

(7)宣布选举结果,封存选票

计票结束后,监票人要对计票的结果签字并当众公布候选人得票情况,宣布当选人名单。

(四)选举大会后的工作

1、召开新一届党支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确定党支部委员的分工。选举大会结束后,应及时召开党支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会议由党支部委员会成员推荐一名新当选的委员主持。会议的主要内容是根据上级党组织审查同意的支部书记候选人名单等额选举产生党支部书记(选举办法参照支部委员选举办法),以及研究支部委员的分工。

2、向上级党组织报告选举结果

党支部委员会应将选举大会和党支部委员会成员的分工情况书面报告上级党组织。选出的委员,报上级党组织备案;书记报上级党组织批准。

三、党小组的建立

1.党小组的划分。党小组的划分,应根据本支部党员的数量、分布情况以及工作、学习等方面的因素来考虑,一个支部划分党小组不宜过多,支部一般超过20员党员的要设置党小组,每个党小组的党员不得少于 3 名,其中至少要有 1 名正式党员。党小组一般设党小组长 1 名, 如果党员人数较多,也可设 1 名副组长。党小组的组长一般由本小组的党员选举产生,也可以由支部委员会指定,但是,预备党员不能担任党小组长。

2.党支部的成员都必须编入党小组。按照党章规定, 党支部建立党小组时,必须将支部内的每一个党员,不论职务高低,包括书记、支部委员都必须分别编入党小组。 对于担任领导职务的党员,不要将他们单独编成一个党小组,应按照他们分管的工作部门编入党小组。

3.建立党小组的批准权限。建立党小组,必须有支部委员会研究决定,不必报上级党组织批准。但是,支部委员会应将本支部党小组的组建情况报告上级党组织。

组织生活正常化

一、“三会一课”制度

三会一课,即俗称的“一课三会”制度,是指定期召开支部党员大会、支部委员会、党小组会,按时上好党课。“三会一课”制度是党基层支部长期坚持的重要制度,也是健全党的组织生活,严格党员管理,加强党员教育的重要制度。

(一)支部大会。支部党员大会是党支部全体党员参加的会议。具体程序如下:

    1.会议内容

(1)传达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系列重要讲话精神;(2)传达学习上级党组织的决议、指示,制定贯彻落实的计划、措施;(3)定期听取、讨论支部委员会的工作报告和工作计划,对支部委员会的工作进行审查和监督;(4)讨论发展新党员及预备党员转正,讨论决定对党员的表彰和处分(如评定不合格党员);(5)选举支部委员会成员和出席上级党代会的代表;(6)开好组织生活会,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7)讨论需由支部大会决定的其他重要事项。

(2)会议程序

a、由主持人统计和报告党员出缺席情况(有表决或通过决议的议程时,到会党员数必须达到应到会党员半数以上,方可开会),宣布开会和会议的议题、议程。

b、按议题内容依次进行。

c、组织党员进行讨论,充分发表意见。

d、组织党员进行表决。在通过支部党员大会决议时,必须达到应到会半数以上有表决权的正式党员赞同,才能形成决议。

e、做好记录。要把会议概况(会议名称、时间、地点、主持人、记录人、应到会人数、实到会人数、议题)、会议议程、党员发言、作出的决议等要完整准确、清晰地记录下来。

(3)会议记录格式

时间:****年**月**日

地点:***会议室

与会人员:支部全体党员(逐一写出到会党员姓名)

列席:***(职务)、***(职务)……

缺席:***(缺席原因,如学习、出差、生病、无故等)

会议议题:1.学习上级文件精神……

2.研究讨论……

主持人:***

记录人:***

会议议程:

一、主持人(支部书记)发言。今天召开党员大会,应到党员***人,请假***人,达到应到会半数,可以开会。今天主要有两个议题,一是学习有关上级文件精神……,二是研究讨论……。首先学习有关上级文件精神……,下面进行第二个议程,研究讨论……。

二、党员讨论[详细记录每位同志的发言]

三、逐个问题进行表决

四、主持人(支部书记)宣布表决结果,总结发言。

五、与会党员签名。

(4)有关规定:

①支部党员大会一般为三个月召开一次。如有特殊情况需要推迟举行,支部委员会必须向上级党组织报告说明。

②支部大会必须有本支部半数以上的正式党员到会才可举行。

③大会决议必须经过应到会正式党员半数以上通过,才有效。

(二)支部委员会:负责党支部的日常工作(一月一次)。

1、会议内容:

(1)传达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系列重要讲话精神;(2)研究贯彻上级党组织的决议和指示,以及支部党员大会的决议和意见;(3)讨论通过年度支部工作计划和工作总结,总结部署工作;(4)研究如何发挥党支部作用,研究如何加强自身建设问题;(5)分析党员的思想状况,制定加强教育管理的措施;(6)讨论确定入党积极分子和党员发展对象的培养考察;(7)通过支委民主生活会等,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8)讨论研究决定重大事项,及其他需要支委会讨论的重要问题等。

2、会议程序

a、主持人宣布开会和会议的议题。

b、按议题组织专题讨论充分发扬民主。

c、进行表决,按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形成决议。

d、做好记录。把会议的概况、议程、委员发言摘要、作出决议及表决情况等都要完整准确、清晰地记录下来。

3、会议记录格式

时间:****年**月**日

地点:***会议室

与会人员:全体支委成员(逐一写出到会支部委员姓名)

列席:***(职务)、***(职务)……

缺席:***(缺席原因,如学习、出差、生病、无故等)

会议议题:1.研究讨论……

2.研究讨论……

主持人:***

记录人:***

会议议程:

一、主持人(支部书记)发言。今天召开支委会,主要有两个议题,一是研究讨论……,二是研究讨论……。首先研究讨论第一个议题……,研究讨论……。

二、支委委员就第一个议题逐一发言,发表意见。

三、支委委员对第一个议题进行表决。

四、主持人宣布表决结果。

五、下面讨论第二个议题,研究讨论……

六、支委委员就第二个议题逐一发言,发表意见。

七、支委委员对第二个议题进行表决。

八、主持人(支部书记)宣布表决结果,总结发言。

九、与会支部委员签名。

4.有关规定:

①支部委员会一般每月召开一次,根据需要也可以随时召开。②召开支委扩大会议,要有超过半数的支委参加。列席会议的同志在会上可以发表意见,但没有表决权。

(三)党小组会。党小组会是党小组活动的主要形式之一,也是党组织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1、会议内容:

(1)组织党员学习党的基本知识、路线、方针、政策等,学习国家的法律、法规和上级党组织的决议;(2)传达学习支部的决议,讨论贯彻支部决议的具体措施及每个党员应承担的任务;(3)组织党员汇报交流思想、工作、学习和完成党支部、党小组分配任务情况;(4)召开党小组生活会,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5)定期开展民主评议党员工作,评选优秀党员,讨论违纪党员的纪律处分以及不合格党员的组织处置,提出处理意见,对积极分子列为发展对象提出建议;按照党支部的安排部署,做好其它各项工作等。

2、会议程序

(1)会前准备工作

a、选好会议时间。

b、确定议题:党小组长根据支部大会和支委会决议的要求,结合党小组实际确定党小组的议题,召开的方法经及应注意的问题,并将议题先通知小组党员,让小组党员做好准备。议题的内容有:制订完成党支部工作计划保证措施;研究开展党小组活动的计划;组织党员学习政治理论,党的基本知识和业务知识性考核、评议党员;讨论违纪党员的处置,对积极分子列为发展对象提出建议等。

C、发出通知。党小组要把会议的时间、地点、议题、要求提前1至3天通知本组党员,以便党员做好思想准备。

(2)会中议程

a、党小组长报告党员出缺席情况及本次会议的议题、开法和要求。

b、按议题进行。

c、围绕中心,组织讨论。党小组长要善于启发、进行引导,防止冷场或跑题现象。

d、党小组长要根据大家的讨论情况,进行归纳小结,以便统一大家思想。

e、做好记录。党小组会要有人记录,把会议概况、学习有关材料、讨论发言摘要、会议小结等完整准确、清晰地记录下来。

3、会议记录格式

时间:****年**月**日

地点:***会议室

与会人员:党小组成员(逐一写出到会党员姓名)

缺席:***(缺席原因,如学习、出差、生病、无故等)

会议主题:1.组织学习……

2.研究讨论……

主持人:***

记录人:***

会议议程:

一、主持人(党小组长)发言。今天召开党小组会,主要有两个议题,一是学习有关党章知识……,二是研究讨论……。首先进行第一个议题学习有关党章知识……。

二、党员逐一发言讨论,发表意见。

1.***同志发言:

2.***同志发言:

……,

三、党员举手表决或投票表决(学习不需要表决)。

四、主持人(党小组长)宣布表决结果,作总结发言。

五、与会党员签名。

 4.有关规定:①党小组会一般每月召开一至两次。②党小组会内容一般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和党支部工作,结合本小组的实际情况确定,每次解决一两个问题。③党小组会由党小组长负责召集、主持。

(四)党 课(每个季度一次)。党课教育是教育党员、提高党员素质最经常、最基本的方法。

    1.主要任务:

(1)学习党的基本理论、基本政策和基本知识;(2)学习法律知识、科技文化知识;(3)学习上级党组织规定的必读书目及材料;(4)结合当前形势,对党员进行党性教育、先进性教育和形势任务教育。

    2.相关要求:党课教员一般由支部书记担任,也可以邀请乡镇街道上级领导、党员先进典型人物和具备授课能力的其它支部委员担任,也可聘请党校专家教授。每次授课必须要充分准备,精心备课,讲课时要联系实际,讲求实效。每次党课要认真做好记录,存档备查。

3.具体过程

(1)课前准备

a、调查分析。掌握党员队伍的思想状况和倾向性的问题。

 b、确定内容。围绕当前的形势和任务,结合本单位实际,对党员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政策、基本知识和科技文化知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法律法规知识教育等。

c、认真备课。主讲人要根据讲课题目,查阅有关资料,针对党员实际,准备讲课材料,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d、发出通知。要把上党课的时间、地点、要求等提前1-3天通知全体党员(根据需要可吸收入党积极分子参加)。

(2)课中组织

1、主持人统计党员出席情况,说明讲课人和讲课题目,提出听课要求,记录员做好记录。

2、主讲人进行讲课。

3、听课人做好笔记。

4、主持人提出要求,对讲课情况进行小结。

4.具体要求

(1)时间要求:每季度至少上一次党课,也可根据需要临时安排。

(2)与会人员:会议由全体党员参加,根据需要可吸收非党干部或入党积极分子列席参加。党员非特殊情况不得请假。

二、民主生活会制度

每年一次。

(一)民主生活会的基本内容

一是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的情况

二是加强领导班子自身建设,实行民主集中制的情况

三是艰苦奋斗,清正廉洁,遵纪守法的情况

四是坚持群众路线,改进干部作风,深入调研研究,密切群众的情况

五是其它重要问题。

(二)民主生活会的程序

1.会前准备:一是广泛征求意见。组织专人归纳整理,由党组织书记将收集后的意见如实反馈给班子成员,以便于有针对性地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二是确定主题。按照上级党级的要求,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明确1-2个上要议题,会上集中加以解决。三是报批方案。提前15天将民主生活会方案报告上级党组织,上级党组织要及时批复。四是通知与会人员。接到上级党组织答复后,应将会议主题、时间、地点要求提前通知与会人员,并要求各班子成员写好党性分析材料,或发言提纲,做好发言准备。五是会前学习,可根据需要组织集中学习有关文件,也可以指定学习篇目进行个人自觉。六是公告公示。采取书面通知的方式,将民主生活会召开的时间、会议主题,征求意见的方式等相关事项在一定范围内向党内外群众公布。七是开展谈心交心活动。一把手要同班子成员之间,班子成员相互之间,班子成员与分管部门主要负责人之间开展谈心交心活动,为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打好基础。

2.会中程序:一是主要负责人主持会议。通报上次民主生活会重点问题的整改落实情况,说明本次民主生活会准备情况,通报对领导班子征求意见情况,并正确引导班子成员围绕主题发言。二是班子成员发言,先是一把手代表班子总结工作情况,并带头作个人情况发言,作自我批评,提出整改措施。接着逐个对一把手提出批评。每发言一个,就开展相互批评。三是上级领导点评。参加指导民主生活会的领导对民主生活会的准备情况,开展批评和自批评的情况,会议效果情况进行点评,对加强领导班子队伍建设和下一阶段整改工作提出希望和要求。四是主要负责人简要作会议总结,结合领导点评的意见,指出不足,提出整改意见,表明整改落实态度。五是质量测评。民主生活会结束时,由出席会议的班子成员,到会指导的上级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同志、列席会议的人员对本次民主生活会质量进行测评,并形成评价意见。

3.会后程序:一是制定整改措施。对民主生活会中检查和反映出来的问题,认真开展调查,研究整改方案,制定整改措施,明确整改时限,落实整改责任。班子成员要根据民主生活会意见,制定个人整改措施,积极进行整改。二是上报会议材料。会后15天内向上级党组织上报会议情况报告,会议原始记录复印件、民主生活会质量测评情况等材料。三是通报会议情况。会后一个月内,在一定范围,以适应方式向干部群众通报有关情况和整改措施,接受群众监督。

    (三)民主生活会会议记录(参考式样)

时间:       年      月      日

地点:

与会人员:(逐一写出到会人员姓名)

缺席:(要注明缺席原因,如学习、出差、生病等)

出席领导: (要注明职务)

列席人员:

主持人:(一般由党组织主要负责人主持会议)

记录人:

会议议程:

一是党组织书记主持发言。今天我们召开支部民主生活会,出席会议的上级领导有      ,列席的有      ,我们以热烈的掌声表示欢迎。下面我首先通报上次民主生活会重点问题的整改落实情况,以及说明本次民主生活会准备情况,通报对领导班子征求意见情况……。

二是班子成员发言。下面我先代表班子汇报一年来的工作情况……。下面我带头作个人情况发言,作自我批评……

;请大家逐个对我提出批评意见……。下面请每个班子成员逐一发言……;请每个班子成员逐一提出批评……。

三是上级领导点评。参加指导民主生活会的领导对民主生活会的准备情况,开展批评和自批评的情况,会议效果情况进行点评,对加强领导班子队伍建设和下一阶段整改工作提出希望和要求。

四是主要负责人简要作会议总结。结合领导点评的意见,指出不足,提出整改意见,表明整改落实态度。

五是质量测评。民主生活会结束时,由出席会议的班子成员,到会指导的上级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同志、列席会议的人员对本次民主生活会质量进行测评,并形成评价意见。

六是与会人员签名。

(四)民主生活会注意事项

一是每次民主生活会的议题必须有针对性、着重解决一两个突出问题,切忌把民主生活会开成汇报工作和研究部署工作的会议。

二是民主生活会前,应广泛征求群众对领导班子及其成员的意见和建议,并如实向主要负责同志及每个成员反馈,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

三是领导班子成员要开诚布公,推诚相见,勇于暴露自己的真实思想。不可互相戒备,有话当面不讲,不交换意见,不交流思想。

四是与会人员应遵循团结、批评与自我批评、团结的方针,开展积极的思想斗争,一定要避免无原则的一团和气或闹无原则的纠纷。批评要注意事实依据,要与人为善。对待批评要本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 。

五是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和会上检查出来的主要问题,要一个个研究,制定相应的整改措施。整改措施要明确、具体,责任到人。会后要在一定范围内向干部群众通报有关情况和整改措施,接受群众监督,在下次民主生活会上,要对整改措施落实情况进行说明和总结。

三、组织生活会

(一)基本要求

组织生活会一般以支部为单位,党员人数较多的可以以党小组为单位组织组织生活会,党小组可参照党支部要求,召开专题组织生活会。

1.党支部每半年召开一次组织生活会,会前要认真做好准备工作,征求党内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有针对性地确定好组织生活会的重点议题。

2.组织生活会的主要内容是:检查支部党员在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党组织的决议,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在思想、工作、学习、生活等方面坚持党性原则,密切联系群众,遵纪守法,廉洁自律等方面的情况和问题,以及其他重要问题。

3.组织生活会要遵循“团结—批评与自我批评—团结”的方针,充分发扬民主,开展积极的思想斗争,实事求是地总结经验教训,通过交换意见、沟通思想、互相帮助,达到纠正缺点、错误,消除思想和工作上的分歧,增进团结,加强自身建设,增强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的目的。

4.召开组织生活会前,要报请上级党组织派人参加,以便了解情况、进行指导。会后,要向上级党组织写出书面报告。

5.针对组织生活会上提出的问题,认真制定整改措施,每次组织生活会都要切实解决一两个实际问题。

(二)组织生活会会议记录(参考式样)

(一般每年开一次,与党员民主评议结合起来)

时间:       年      月      日

地点:

与会人员:(逐一写出到会人员姓名)

缺席:(要注明缺席原因,如学习、出差、生病等)

出席领导:(要注明职务)

主持人:(一般由支部书记或党小组长主持会议)

记录人:

会议议程:

一是支部书记主持发言。今天我们召开支部民主生活会,出席会议的上级领导有      ,我们以热烈的掌声表示欢迎。下面我通报说明本次组织生活会准备情况,通报对班子成员征求意见情况……。代表班子汇报一年来的工作情况……。

二是党员逐一发言。下面我带头作个人情况发言,作自我批评……;请大家逐个对我提出批评意见……。下面请每个党员员逐一发言……;请每个党员逐一提出批评……。

三是上级领导点评。参加指导民主生活会的领导对民主生活会的准备情况,开展批评和自批评的情况,会议效果情况进行点评,对加强班子队伍建设和下一阶段整改工作提出希望和要求。

四是主要负责人简要作会议总结。结合领导点评的意见,指出不足,提出整改意见,表明整改落实态度。

五是质量测评。组织生活会结束时,由出席会议的党员,到会指导的上级领导和参加会议的群众代表对本次民主生活会质量进行测评,并形成评价意见。

地理课评课缺点及建议篇8

关键词:五课;教研本位;实施方法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1-0153-02

江苏省《关于组织开展全省职业学校“五课”教研工作和“两课”评比活动的通知》的下发,旨在推动职业教育课堂教学研究活动的有效开展,提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从而全面提高职业学校教学质量。各级各类学校组织开展了“备课”、“上课”、“说课”、“听课”、“评课”的“五课”教研工作,实现了职业教育发展思路从规模向内涵的转变。

用“5W1H六何”分析法

分析“五课”教研

5W1H六何分析法,是一种思考方法,也可以说是一种创造技法,是对选定的项目从原因(何因why)、对象(何事what)、地点(何地where)、时间(何时when)、人员(何人who)、方法(何法how)六个方面提出问题进行思考。

笔者用“5W1H六何”分析法对在百度中搜索出的36506195个“五课”教研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可分为以下几类:(1)通知类:是省、市、县、校关于“五课”教研的要求或评比通知。这些基本是上级的通知,只提要求,具体如何做(何法)则由各校去实施。(2)新闻类:是各地针对“五课”教研活动的开展或评比结果的新闻和宣传,也没有涉及如何实施的方法。(3)方案类:这是“何法”的体现,但查看了若干学校关于“五课”教研的实施方案,基本是:指导思想——“何因”;组织机构——“何人”;五课教研——“何事”;时序安排——“何时”、“何地”。却找不到“何法”,即使有“何法”,也是如何评比。(4)成果类:“五课”教研的开展,促进了教师研究备课、上课,进而形成了各类成果,有如何“备课”、“上课”、“说课”、“听课”、“评课”,可是并没有涉及如何实施“五课”教研活动,促进全校教师参与教研,并迅速提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五课”教研活动的实施误区

开展课堂教学为中心的“五课”教研活动旨在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对于“五课”教研,我们不仅要从“五何”去实施、思考,更需要从“何法”去研究如何组织实施“五课”教研活动才能真正实现“五课”教研的活动宗旨。对“五课”教研活动所呈现出来的“综合症”,我们应给予重视。

对活动方式的曲解 出现了为教研而教研的现象。“五课”教研不仅是一种教学管理模式,更重要的是在实施过程中孕育一种教研意识,引发教学方式的变革。

学校层面上相关制度落实不到位 学校没有建立完善的“五课”教研制度和与之相关的保障制度,不能通过制度建设来保证“五课”教研活动有序高效地实施。学校还缺乏整体研究的氛围,活动难以达成预期的效果。

教师层面上主体地位缺失 许多教师缺乏教研习惯,对新的教学模式和课改理念把握不准,遇到问题不是通过理论学习、合作研讨、实践反思的途径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案,而是凭个人经验,导致偏差;另外,就是本身工作任务繁重,参与“五课”教研的积极性不高。

“五课”教研活动的实施建议

(一)要理解“五课”的内涵及其关系

“五课”的关系如图1。

备课 备课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只有备好课才能上好课。需要完成以下几项工作:钻研教材(懂、透、化),了解学生并考虑教法。

说课 在教学设计的基础上,把所设计章节的教材分析、学况分析、教学要求、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主要设计意图,根据需要用准确的语言具体地向其他教师及有关人员表述的过程。

上课 上课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一堂好课的基本特征包括目的明确、内容正确、方法恰当、组织较好和积极性高。

听课 有利于总结和推广先进的教学经验,促进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学习、提高和成长,同时促进教学改革深入有效地进行。

评课 本着发展性原则、民主性原则、针对性原则和多元化原则,对课堂教学行为作出中肯的分析和评估。

(二)实施“五课”教研活动的建议

利用数字化教学手段,让所有教师参与到“五课”教研活动中,既能做到“人人参与,促进教研,提升水平”,又能“层层选拔,以赛促研”,是本方案或建议的出发点和立足点。“五课教研”活动实施流程如图2。

备课的展示与评比 利用数字化校园平台,充分宣传和发动,并邀请专家对教学设计或备课进行指导,让所有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并上传到校园网中,让全体教师和专家进行评价和海选。这样,在专家引领下,既能全员参与、互相学习、人人提高,又可以组织筛选,为后续教研和再评比做准备。详见表1。

分组教研 在备课评比的基础上,分成若干“五课教研组”(根据学校特点,建议分成6个组,为后续观摩与评比组织提供方便),研究评选出的教学设计,进一步推敲和优化,并不断摩课(说课和上课),做好评比准备。要做到专家引领,人人参与,研究学习。详见表2。

说课、上课、听课、评课的观摩与评比 为了充分体现全员参与教研的思想宗旨,利用数字化校园场地或技术,将说课、上课和评课场景全面展示在所有教师面前,并将说课、上课、听课、评课同时实施,以供观摩和评比。(1)位置安排。在多功能厅,主席台上布置教室(学生桌椅、教师讲台、黑板及多媒体投影设备等),所有教学活动均在主席台上完成。这样,让全部场景展示在评委和所有教师面前,对实训课等不能搬到多功能厅主席台上的课程,可利用电视直播或录像播放的形式,将教学场景展示在评委和所有教师面前。主席台的下面,专家评委和全校教师评委就坐,进行观摩和评价活动。位置安排见图3。(2)流程安排。首先是说课。教师对上课内容从设计层面进行说课,接受专家评委和全校教师评委的评价(10~15分钟)。接着是上课,按说课(教学设计)的方法和过程进行上课(45分钟)。同时,开展听课和评课评比活动,评委教师听课,并做好记录。其次是答辩,由上课教师或项目小组接受专家的提问(5分钟左右)。再次是评课,由专家评委对说课和上课进行点评(10分钟左右)。

这样,通过1.5小时左右的时间,完成说课、上课、听课、答辩、评课活动,并使整个教研活动由教师全员参与、全面参与,以达到教研、学习、提升的目的。

“五课”教研的根本宗旨是推动教学常规工作的创新和教学质量提升,是立足课堂、面向现场的教学研究,引导教师在岗学习和校本研究,提升专业化水平。评比仅是一个手段,各级各类学校切不可为了评比而评比,或是随意选派几名教师参加评比而敷衍了事。

建议学校在实施“五课”教研活动的基础上,以教学工作为切入点,开展校本教研活动,从方法上多研究、多思考,真正实现全员参与、全面参与教研,促进全体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升,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进而深化教学改革,强化内涵建设。

参考文献:

[1]李福初.“5W1H”与“PDCA”在审核工作中的运用[J].中国质量,2004(6).

[2]耿一波.开展“五课”教研工作和“两课”评比活动学习辅导材料[OL].[2011-10-02]..

[3]盱眙职教集团.以“五课”教研“两课”评比为契机 推动教师专业发展[OL].[2011-05-24].http:///newsshow.asp?pid=5800&fid=2.

作者简介: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