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高中思想政治的课程性质8篇

时间:2023-09-07 09:18:59

高中思想政治的课程性质

高中思想政治的课程性质篇1

关键词:政治思想;德育;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7-0074-01

思想政治课是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社会主义思想和政治教育的课程。其中这门课程主要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理论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在不断变化发展过程中,思想政治课成为了学生培养良好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途径。然而,在实际的思想政治品德教育的过程中,仍然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如:脱离实际的现象、单纯强调升学率等,从而影响了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学习兴趣。在这样的情况下,也严重影响了学校思想政治课中品德教育实效性的发挥。

一、当前高中思想政治课德育的现状

随着社会快速发展,对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德育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定过后、所有制、组织形式、利益关系等日益多样化的背景下,不仅为学生的的全面发展创造了广阔的空间,同时也对学生正确价值观的树立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如:道德失范、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主义等观念。更重要的是社会上网络媒体的大力兴起,更是为腐朽的文化提供了蔓延的机会,给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造成了较多的负面影响。针对上述所说的各种社会问题,相关教育部门严格要求学校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坚持正确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判断能力,逐步建立起积极的生活态度。随着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内容也变得更加丰富,其中主要表现在增加了必修内容的同时还增加了八个选修课程,这样便为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德育教育发挥提供了更多有效的途径。

但是从目前学校的德育状况来看,大部分德育功能无法得到有效发挥,并且存在大量存在思想政治课程中思想教育效率低的问题。其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地位较低。高中师生对思想政治课的重视程度远远低于语数外等课程;其二是思想政治课程德育的内容脱离社会实际。通过调查发现,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认为教材中所涉及的内容与实际生活没有较大的关系,还有一部分认为德育脱离实际的情况更是严重;其三,思想政治课教学方式落后。目前,很多高中教师在为学生讲解的过程中,依旧采用传统的直接灌输式,这样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便导致思想政治课德育缺乏有效性。

二、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德育优势的策略

(一)坚持以人为本,明确思想政治德育的目标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在思想政治的教学过程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念,以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目标,以此来提高教学质量。因此,在思想政治的教学过程中,必须坚持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满足社会的需求。随着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对思想政治课的品德教育目标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在思想政治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的思想素质能够达到社会规定的标准。思想政治品德教育的目标在思想政治课的实施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严重制约着思想政治品德教育功能的发挥。要想让思想政治品德教育达到育人的目的,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目标,并且制定出清晰明确的育人策略。

(二)加大思想政治课程改革力度,创造有利于德育条件

在应试教育长期发展过程中,很多高中教师在思想政治课的教授过程中,片面追求升学率,只是单纯注重学生的成绩和分数,而严重忽视了学生正确价值观、世界观的培养。因此,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程中,必须以满足社会需要为前提,以根据高中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依据,确定正确的素质教育方向,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关注学生成长,不断提高学生的道德实践能力、良好的道德品质、价值观念和政治素质发展状况;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为思想政治课德育功能的发挥提供重要的保障。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坚持将结论性的评价和形成性的评价结合起来,让学生能够参与到评价的过程中,促进学生转变思想政治道德观念;坚持实现主体多样化,主要强调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协调,促使师生之间能够共同参与交流活动。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时效性

根据思想政治教育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老师应该积极探索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教学模式和教育策略,促使思想品德教育逐步走向现代化。同时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教育要求,作为政治教师应该不断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素养;充分发挥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主导作用,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因此,可以适当开展一些多元化的教师培训课程,以此来提高高中思想政治教师的队伍建设。

(四)理论联系实际,把时事政治引入课堂

通过调查发现,高中学生思维活跃、自主判断能力较强。常常感觉到目前思想政治教材中涉及的知识严重脱离社会实际,教师所讲的内容也与自己的生活不相符。在这样的背景下,很容易让学生对国家政策理解不到位,对社会生活产生困扰。因此,需要让思想政治课的教材联系实际,不断融入实事政治,从而更好的帮助学生解决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促使学生的情感价值态度能够更好的发展。

(五)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强化思想德育

转变传统的应试教学观念,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能够更加适应思想政治德育的教学要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中所发生的事情联系起来,以此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对政治思想的认识。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目标不能够单纯应付考试,而应该重视学生思想综合素质是否真正得到了提高。通过实际证明,课堂教学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基本形式,有利于顺利完成思想政治教学任务,以此来提高德育质量。因此,需要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强化思想政治教育。

高中思想政治的课程性质篇2

新课程高中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随着新课改的开展,新课程对于教学活动的开展提出了新的理念与要求,为进行教学改革提供了指导和方向。顺应这个趋势,思想政治教学也要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改革,将新课程的理念融入到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以提高教学水平,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并且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实践能力。

一、实例分析

某市重点高中,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在实际教学中主要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尤其在思想政治教学中,采用老师进行理论讲解的单一教学模式,存在着课堂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学生积极性不高的现象,而且学生对于实际问题分析能力也不高。随着新课程的改革,思想政治教育在教学中作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在课堂上,老师增加了小组讨论和场景模拟的板块,这样增加了课堂活力,学生踊跃开展讨论发言。而且在每学期中还增加了社会实践课,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意义。根据实施的结果来看,学生的成绩不仅没有受到影响,而且学生的思想观念、综合素质得到了提升。

二、高中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1.思想政治教育没有受到足够重视

第一,学校对于思想政治课程重视程度不够,过多地注重学生的成绩考试,而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现实意义重视不足。第二,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课堂中,存在课堂教学内容枯燥、教学模式单一的问题,忽视了学生的参与性和主动性,造成学生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不明显的问题。第三,很多学生过多地注重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和高考的关系,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课的现实意义,造成学生注重原理、理论的学习和记忆,对于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和解决能力明显不足。

2.思想政治教育缺乏人文关怀

在思想政治实际教学,明显地缺乏互动,片面地强调老师的主导作用,进行理论知识的灌输,影响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教学质量检测,片面地依靠分数,忽视了学生的实际思想素质水平的检测。

3.教学课程安排不合理

当前,高中学校存在思想政治课程安排不合理的情况,高中一年级时,政治课时很少,且课堂主要用来进行基础知识的讲解;而理科生的思想政治课程设置比例更小,这样对于深一步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人生观、价值观具有一定的困难。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地位存在被弱化和边缘化的情况,不利于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新课程下高中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改革措施

1.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

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对于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素养,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在学校教育中,必须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首先学校要重视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提高教师的教学素质,加强对思想政治课程教学质量的监管。相关教师也要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并且由注重学生分数的提高转变为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在学校内要形成一种良好的文化氛围。

2.更新观念,培养终身学习的意识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终身学习是对社会对个人发展的新要求,思想政治课为了适应这一要求,在实际教学中要做出一定的改革,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新教材的内容更加贴近生活,更加具有实用型,有利于提高思想教育,优化课程的结构,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大力提倡学生的自主学习,增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作用,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吸收知识。高中新课程强调增加各种学习活动,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程中,改变枯燥的课堂模式通过增加多种多样的课堂活动,提高课堂活动中学生的参与性、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学习自己进行探索和思考,提高学生自己发现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建立学习小组,让学生通过互相交流,促进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组织各种社会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4.优化师生关系

融合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建立和谐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新课程中提出了转变师生角色,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教师起主导作用,促进和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一方面,教师要重视和尊重爱护学生,做好和学生之间的沟通,给以学生精神上和心灵上的关怀,在生活上帮助学生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另一方面,师生之间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关系,教师引导和促进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提高课堂的活力,建立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乐于学习、善于学习。

5.优化和改革教学模式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求知欲以及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对于促进学生积极互动地学习、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在教学中增加和实际生活紧密结合的场景,进行角色扮演,既增强了课堂的生动性、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对于思想政治课现实意义的认知;引入学生关心的话题,组织进行探讨,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把思想政治教育和生活相结合,增强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

6.加强运用多媒体教学

目前,由于高考的影响,高中教学普遍重视分数,在我国的高中的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明显缺少对于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的运用。运用多媒体技术,有利于增强课堂的趣闻性和生动性。从多媒体可以充分利用声音、图片、视频等信息,以增强课堂对学生的吸引力,这样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印象、提高教学水平,提高学生学习成绩,还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结论

综上所述,根据新课程理念,针对现阶段思想政治教学中存在的没有受到足够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缺乏人文关怀以及教学课程安排不合理等问题,思想政治教育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在思想政治教学中,不断发现问题、采取新措施,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思想政治的教学水平,对于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以及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曹传圣.谈新课程下思想政治教育中自我教育的方法[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9,(06)

[2]董霞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06)

[3]袁俊杰.新课程下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悟[J].新课程学习,2010,(07)

高中思想政治的课程性质篇3

一、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与考核的必要性

(一)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必要性

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之一,以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相结合的方式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学习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注重大学生求真务实精神的培养,也在课程开展中尤为重视大学生创新能力、组织能力、交流能力的培养。

从思想政治课程改革方向来说,高校思想政治课的教育教学有助于更好地促进思想政治课程的科学改革和发展,也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事业迈向更高更大的平台有着积极作用,当然,在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的实践中也有助于及时调整当前思想政治课程改革的方向。

从思想政治授课老师的角度来说,高校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在为教师提供工作保障的同时,也为教师提供了成长的可能性。教师在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中充分发挥自身已学习到的思想政治知识优势,也在课堂授课中自我评估教学水平,在一次次的自我约束和自我学习中不断提升,十分有助于思想政治授课教师在思想政治课程改革教学中越走越远[1]。

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学习思想政治的理论知识及实践知识,对创建科学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及世界观意义重大。思想政治课程的学习,帮助学习培养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素养,并在以后的成长中更好地发挥自身价值。高校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也在思想政治教师的引导下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学习中发觉思想政治课程的精华,也在学习中发现成长中最好的自己。

(二)高校思想政治课考核的必要性

1.是践行思想政治课教学目的的重要手段

高校思想政治课作为一门公共必修课,以教育形式培养大学生具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接班人的知识及能力。如今我国教育部高度重视思想政治课的开展,在高校中开设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近代史纲要等课程,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2]。对此,我国中共中央国务院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加强及改进中,也明确强调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和改进的目标要明确,不仅要始终坚持育人与教书结合的基本理念,更要促进学生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在政治理论教育中逐步落实社会实践教育,始终要求学生从继承优良传统角度融入创新理念,成为对社会极其有用的人。当然,高校开设思想政治课并对其进行考核,也是对教学目的检验的重要手段。高校思想政治课课的考核,立足于大学生自身学习特点及发展方向,在教学中传授学生理论知识,在课堂中加强大学生政治思想品德教育,以提高当代大学生理论水平[3]。考核过程中,以马克思主义理论能力的检验为立足点,检验当代大学生思想品德是否以健康科学的方式全面发展的,也是学生践行自觉性的检验,有助于促进学生学用结合和知行统一。

2.可有效改善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现状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课程考核对学生带来的导向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思想政治课现实授课中,绝大多数的教师沿用传统的思想政治课考核方式,以“一考定成绩”模式考核学生整个学习过程,这就对平常表现极好却在一次考试中发挥失常的学生尤为不利。当然,这样传统的考核方式也很难引起学生更加自觉地参与到思想政治课的学习中,学生整体学习状态偏低,思想觉悟水平不高,其思想政治能力也始终处于不太高的水平[4]。当然,高校思想政治课考核以多样化、科学性的考核方法可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在打破传统思想政治课考核模式的局限性时,以加深学生对问题的认知能力及解决能力的培养,这就在学用结合和知行统一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形成系统化、科学性的思想政治理论,避免学生知而不信和言而不行。

二、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与考核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知识、能力及素质水平相结合原则

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注重当代大学生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德育结合的教育,那么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与考核过程中也必然要始终遵循学生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及德育素质相结合的基本原则。这一原则下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与考核,既契合了高职院校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也从培养人才角度为社会服务。

(二)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原则

一般来说,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实质上就是素质教育课程,在考核学生成绩时应多角度地考核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水平。对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与考核过程来说,也要从学生整体学习过程的具体表现来分析学生的学习活动,这就需要授课教师打破传统的测试评价模式,在各种教学活动中以学生的表现能力、活动能力、多次考试及其他方面的知识实践能力进行综合测评,体现出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根本原则[5]。

(三)学生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原则

思想政治教师作为教学的主体,应在实际教学中以引导方式?l挥出学生主观地位,也要在课堂的实际教学中拉近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建立良好的师生合作通道。当然,尤其是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与考核中,要从全方位、多角度实现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间的互评以及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只有有机结合起来学生评价和教师评价,才能更好地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与教师的教学质量。

(四)依据课程标准设计考核内容的原则

高校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有特定的课程标准,也注重学生认知水平的考察。思想政治课授课教师就要严格遵从教学考核的具体参考标准,在设计考试内容时检验学生理解所学内容的能力,也要从学生是否接受所学内容和是否具有运用所学内容的能力。

三、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与考核的优化对策

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与考核是一个较为复杂的教学活动,也是思想政治课程改革发展的重要实践性内容。那么,无论是对学校来说,还是对思想政治课授课教师来说,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与考核过程中,都应立足于课堂科学设计思想政治课成绩的构成比例、完善课堂学习考评体系、采用灵活多样化的考核方式,也要在大数据背景下转变高校管理方式、建立大数据教育教学考评机制、打破高校部门间的考核数据堡垒、完善相应的保障制度。

(一)基于课堂范畴下教学与考核的优化

1.采用灵活多样化的考核方式,设计思想政治课成绩的科学构成比例

任何课程的教学都要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那么对思想政治课教学与考核来说,也应该是灵活多样的。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与考核过程,要从立足于课堂为学生设计科学的思想政治课成绩构成比例,可以分解思想政治课的成绩,从三个角度来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第一要从学生平时成绩来考核,第二要从学生的理论成绩来考核,第三要从学生的实践教学考核的成绩来评价[6]。学生平时学习成绩评定过程中,不仅要结合学生的学习表现和课堂的学习态度,也要依据于学生课堂与课后作业完成情况,将学生平时学习成绩作为总考核的10%。对于理论教学考核成绩来说,可从两个方面评价,也即是开卷考试成绩的考核与口试成绩的考核,可以将这两者的考核看作总考核成绩的15%。实践考核过程中,主要是依据学生研究性学习情况和社会实践情况,将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考核作为总考核的20%,学生社会实践考核成绩作为总考核成绩的20%。当然,这样科学有效的考核构成比例,强化学生平时考核成绩时,还以全程、多元化及综合性的角度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

2.完善课堂学习考评体系

思想政治课教学活动是一个教与学的过程,也需要具体的考核标准约束教学与学习的行为,以便于取得更好的教学成果和学习质量。那么,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与考核过程中,也是要从学生的学习态度考核和学习能力考核两个角度做起。当然,就学生学习态度而言,是多方面的表现,诸如学生参与思想政治课的情况,是否严格按照教师的具体要求完成指定的学习任务。学生学习能力的考核,也是从多方面来完成的,包括诸如学生在课堂上是否作了充足的笔记、是否完成了书面作业、是否正确且积极参与课堂问题、是否有浓厚的兴趣参与课堂讨论辩论等活动。课堂学习考评体系的完善,对授课教师的要求颇高,这就需要教师要有明确的考核内容,以具体分值比例进行科学性的考核,也要在实际考评中采用负分制的方式,对表现极其不好及学习不积极的学生进行负分制考核[7]。当然,一切的考核都需要思想政治课教师有科学合理的考核要求,布置合理的课后作业,注重学生的课后积累和运用,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知识积极性时,也提高了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下的思维素养。

(二)大数据背景下教学与考核的优化

1.转变高校管理方式,建立大数据下教育教学考评机制

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与考核的优化,要在大数据环境中与时俱进地创新,更要跟上时展方向培养和社会对人才需求契合的创新性人才。这就需要高校及时改变教育教学管理方式,在大数据环境下搜集学生关心的问题,分析后为学生制订更加全面性、先进性及科学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课教材和参考资料。当然,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与考核过程也要建立合理的反馈机制,加强学生、教师、学生家长及学校之间的联系,掌握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程中遇到的困难,并调查学生对当前考核模式的接受程度[8]。学校可以公开思想政治课程考核的数据,也注重学生隐私的保护,以学校内部评价机制及第三方评估机制结合的方式调整学校思想政治课教学与考核模式,在数字化监管下执行创新性考核与科学性考核过程。

2.打破高校部门之间的考核数据堡垒,完善相应的保障制度

大数据背景下的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与考核,应要针对高校实际教学情况及思想政治教学现状,建立起可开放管理的自短裤,在探索不同部门及不同课程考核标准时,要以互相促进的方式减少考核审批环节,以考核数据共享的方式打破高校部门之间的堡垒,以更加完善性的保障制度确保思想政治课教学与考核过程的正当性及科学性。

高中思想政治的课程性质篇4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认同现状;对策研究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发挥着培养社会主义合格人才的重要作用,其是对高校大学生进行系统、全面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内外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各种文化思想相互交流、碰撞,高校大W生受到了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所以,如何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必须要解决好的关键问题。

一、高校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认同

高校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认同主要是指大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价值、属性表现出的心理上的接受和价值上的选择,进而达到情感上的认同,并指导自身自觉行为的一种比较稳定的内在心理倾向。

笔者选取了天津工业大学纺织学院、材料学院、电信学院、管理学院、文法学院、计算机学院、艺术学院、外语学院等学院的207名在校生,通过调查问卷及结构式访谈的方式,收集其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认同的相关资料,采用定量研究、定性分析的方式,对高等学校在校大学生的认同现状进行分析。

二、高校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认同的主要内容

1.思政理论课程的实用价值。对思政理论课程价值上的认同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对社会价值的认同是指高校大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相信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对个人价值的认同是指高校大学生在认知、情感和行为上相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重要性,积极学习最新的政策、精神,从而确立正确的信仰和价值观念。

2.思政理论课程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指在进行教育活动时采用的方式和手段,通过教育环境传递正确的认识与理论知识,最终实现教学主体与客体的统一。高等学校在校大学生对思政理论课程教学方法的认同主要包括对教学方法理念及教学方式的认同。

3.思政理论课程的使用教材。教材是知识呈现的载体,是对课程标准的具体展开,是师生进行教学的重要工具。高校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材的认同主要包括大学生对思政课程教材内容及教材编写等方面的认同。

4.思政理论课程的教师素质。高等学校思政理论课程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到思政教学的成效。大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师素质的认同主要是指对教师思想道德素质、业务素质及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认同。

三、高校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认同的现状分析

本次调查共回收209份问卷,有效问卷共205份,问卷有效率约98.1%。在调查对象中,男生108人,女生91人(缺失值为6)。通过对收集材料的分析整理,不难发现,高等学校在校大学生对思政理论课程的认同有良好的表现,但同时也存在着消极影响。

1.高校大学生对思政理论课程存在良好认同。(1)大部分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较为认同。调查显示,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可以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这是对在校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和方法”这一观点,52.6%的学生比较认同,24.2%的学生完全认同;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可以使大学生了解、学习中国共产党的政策方针”这一观点,59.3%的学生比较认同,19.2%的学生完全认同;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可以使大学生更加坚定理想信念,增强民族自信心”这一观点,38.2%的学生较为认同,21.7%的学生完全认同。调查结果表明,高等学校在校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实用价值较为认同。同时,通过访谈可以了解到,高校大学生对思政理论课程的设置比较认同,认为其体现了社会发展对大学生的要求,能够满足学生的成才需要,使大学生掌握基本政治知识,实现全方位的成长。由此可见,高校思政理论课程能够促进大学生政治素质的提高,对大学生全面发展目标的实现发挥着关键作用。(2)大部分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较为认同。调查显示,对“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有助于高校大学生接受并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一观点,58.5%的学生比较认同,11.3%的学生完全认同;对“教材内容紧跟时展,教学方式手段能够吸引大学生投入到课堂学习中”这一观点,42.7%的学生比较认同,25.6%的学生完全认同,表明大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材内容的时代性和教学方式较为认同。同时,通过访谈可以发现,学习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后,大学生对社会主义制度和道路有了更深刻的认同,更加坚信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并对实现中国梦、实现民族复兴充满了信心。高等学校思政理论课程选取多样性的教学方法,能够提高学生参与社会、服务社会的积极性。(3)大部分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师的基本素质比较认同。对“高等学校思政理论课教师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一观点,60.1%的学生比较认同,22.5%的学生完全认同;对“高等学校思政理论课教师能够遵守法制和纪律”这一观点,64.1%的学生比较认同,21.2%的学生完全认同;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师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相关知识”这一观点,49.8%的学生比较认同,10.1%的学生完全认同,这说明高等学校在校大学生对思政理论课程教师的各方面素质比较认同。同时,通过访谈了解到,高等学校在校大学生普遍认为思政理论课程教师能够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能够发挥教育大学生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作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高等学校思政理论课程教师专业基础知识牢固,能够准确把握教材的重难点,将符合时代需求的学术成果融入教学之中,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并将其转化为实际行动。

2.高校大学生对思政理论课程认同中存在的问题。通过调查研究可得出,当代大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存在良好的认同表现,但与此同时还存在一系列问题,如高等学校思政理论课程教材内容和编写体例不贴近实际;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方法缺少多样性;部分高校思政课程教师能力素质偏低;部分学生认为高校思政理论课程的价值不高。

四、增强高校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认同的对策探究

笔者通过梳理高校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认同现状,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索增强大学生对高校思政理论课程认同的对策,以期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指导并给予启示。

1.发挥高校教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的示范引领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政治意识、政治认同的教育任务,因而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对达成这一目标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对自己所承担的社会责任有清醒的认识,坚信思政课程能够引领高校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念。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必须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武装自己,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分析社会问题与现状,抵制错误思潮和不良的思想文化。只有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思政理论课教师队伍,才能发挥高校教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的示范引领作用。

2.丰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内容。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的影响力和说服力,关键在于教学内容具有鲜明的针对性和现实性。在当前的教学内容中,思想政治理论各门课程围绕学生极为关注的问题说服力较弱,这较易引起学生的厌烦情绪。在教学内容改革过程中,教师应剔除陈旧、落后的教学内容,增加课程中具有说服力和吸引力的现实内容,使教学内容体现时代性和社会实际,增加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使其更加贴近学生学习、生活的实际,激发其学习动力,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价值。

3.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方法。高等学校思政理论课程应突出多样化、灵活化、学生主体化的特点,借鉴其他社会学科的教学方式方法,特别是心理学教育中心理疏导方式的特点和优势,做好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大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认同不断增强。

4.完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的保障机制。高等学校思政理论课专任教师是提高课程教学水平的关键因素。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既是遵循高等教育规律的必然要求,也是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一方面,高校要加强培训,提高教师的理论知识和实际能力,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与科研能力,使他们善于学习和研究新问题、新理论,用符合逻辑的分析方法引导大学生追求真理,使思政理论课程焕发出独特的魅力;另一方面,要健全各项课程建设的保障机制,完善教学管理制度、教学监督制度以及实践教学制度,保障高等学校思政理课程建设。

五、结语

高校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认同,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过程中面临的重要问题,其对思政理论课程的开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笔者希望该研究能够为从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教师提供指导,使高等学校在校大学生增强对思政理论课程实际价值的认同,在学习过程中增强学习兴趣,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行动,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参考文献:

[1]张爱萍.认同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素养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13).

高中思想政治的课程性质篇5

论文摘要:新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对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定位显现出明显的课程综合化倾向,体现了综合课程的特征。从综合课程的视角,用综合课程的理论来审视当前的高中思想政治课,将会产生许多新的认识和启发,对于促进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推进和深化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改革具有重大意义和价值。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新课程的理念、结构、内容、实施、评价等方面较以往的课程有了重大的突破和创新。在2004年3月《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颁布实施以后,广大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和教育教学工作者在对新旧课程标准对比与比较的基础上进行了多角度的解读。其中较一致的认为旧的课程标准是大教学小课程的取向,新的课程标准则是大课程小教学的取向。然而较少有人从课程理论的视角对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进行审视。因此,借助当前课程改革发展一大趋势的综合课程理论,从综合课程的视角来审视新课程改革中的高中思想政治课将会获得许多新的认识和启发。

一、课程综合化与综合课程

课程综合化是当前课程研究和课程改革的一种基本取向,它是协调制约学校课程的社会、知识、学生这三大因素的一条重要渠道。所谓“综合化”是一种关于事物状态或主体所具有的思想意识的描述。课程综合化主要是指人对课程所持有的一种看法或观点,它属于课程设计思想的范畴。它认为学校课程应该是综合性的,能够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综合性的发展,使学生能更快地适应综合化的社会环境和社会生活,为改造社会发挥作用,并在其中逐步实现整体的自我,获得当今社会发展客观需要的综合性的知识和能力。因此,学校的课程应该是把社会和学生协调在一起的从社会中提炼出来的能让学生系统学习的综合性的课程知识。综合课程则是指具有综合特点的一类课程,属于课程实践层面的范畴。是在课程综合化思想的指导下将具有内在逻辑或价值关联的原有分科课程内容以及其他形式的课程内容统整在一起的,旨在消除各类知识之间的界限,使学生形成关于世界的整体性认识的全息观念,并养成深刻理解和灵活运用知识综合解决现实 问题能力的一种课程类型。因此可以说,课程综合化是综合课程设置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综合课程是课程综合化在课程实施中的体现,开设综合课程是课程综合化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关于课程综合化的模式,一般有科际联系模式、跨学科课程计划、学科性综合模式和一体化课程模式等多种模式,相应的实践中的综合课程也就形成相关课程、交叉课程、广域课程、核心课程以及经验课程等多种表现形式。这些综合性质的课程表现出如下特征:

1.所涵盖的课程内容既有学科知识,亦有学生获得的主体体验,贴近现实社会和现实生活;

2.以统整或去边界的方式将所有课程内容组织在一起,强调所研究的客观对象的整体性。将所有课程内容组织在一起的依据是课程内容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既可以是课程内容属性的关联性也可以是课程内容价值和功能的关联性;

3.实现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方式的双重综合;

4.其价值、职能表现为消除学生原有知识体系中各类知识之间的界限,使学生形成关于世界的整体性认识和全息观念,深刻理解和灵活运用知识,提高综合解决现实问题的相关能力。目标通常不仅指向学生知识的增广和统整,更注重指向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知情意行的协调发展。

5.具有极强的自由灵活和开放性。

二、从综合课程的视角审视新课程标准对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定位

2004年3月2日《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颁布实施,开始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最大的一次课程改革。新的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从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组织、课程实施建议等方面对高中思想政治课进行了全新的系统阐述,体现出极强的课程综合化取向。

1.对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性质定位体现的综合性。新课程标准指出:“高中思想政治课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观点教育,以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常识为基本内容,引导学生紧密结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经历探究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领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切实提高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 能力,逐步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高中思想政治课与初中思想品德课和高校政治理论课相互衔接,与时事政策教育相互补充,与高中相关科目的教学和其他德育工作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这一对高中思想政治课性质的定位,使得高中思想政治课不能单纯的以某一学科知识为基础,而是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为核心的整个人文社会学科的综合知识为支撑;不能只是进行书本知识传授的政治理论课,更重要的是要成为能促进学生参与社会生活能力的提高和学生“三观”形成的综合实践活动课,课程性质带有一定的综合性。

2.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基本理念阐述中的综合取向。新课程标准就高中思想政治课提出了五点基本的课程理念:“(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与把握时代特征相统一;(二)加强思想政治方向的引导与注重学生成长的特点相结合;(三)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四)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五)建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机制。”这些基本理念综合考虑和协调处理了制约学校课程的社会、学科知识、学生三者之间关系,充分体现了高中思想政治课的综合化取向。

3.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目标的综合性。新课程标准提出高中思想政治课要实现三维目标,即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不仅要完成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观点教育,使学生具备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常识,知道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等理论知识;更重要的使学生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和方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具备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应有的自主、自立、自强的能力和态度;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情感;并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目标不仅指向了学生知识的增广和统整,更注重指向了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知情意行的协调和发展。

4.对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设计思路的审视。新课程标准要求高中思想政治课的课程体系按照模块式的组织形态分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模块按主题划分,必修模块的主题按照生活逻辑进行课程内容的组织,譬如二《经济生活》进行了如下设计:选修模块课程内容与必修模块的课程内容相比反而体现出较强的学科知识逻辑,譬如二《科学社会主义常识》模块设计为:

(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

(二)社会主义从理论到现实;

(三)社会主义是亿万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

(四)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篇章;

(五)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共产党的旗帜。

这种设计思路体现出了较强的按照学科历史逻辑来组织课程内容的倾向。这种选修和必修不同的课程设计思路体现出了当前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形态多样而非单一,组织形式灵活且开放的特征。

5.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实施建议中的综合性。新课程标准从教学、评价、教材编写、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为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实施提出建议。在建议中多次体现多元性、多样性、灵活性、综合性和统一性。譬如:在教学建议中主张要把学科知识与生活主题相结合,采用灵活的教学策略,强化实践环节,倡导研究性学习方式。在评价时建议把对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评价放在突出位置,特别关注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表现,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式。

可见,新课程标准对高中思想政治课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程设计思路、课程实施建议等无不折射出课程综合化的价值取向,展现学科内综合的特征。

三、从综合课程视角审视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改革的意义

具有明显综合课程属性和特征的高中思想政治课,在新课程改革推进和深化的过程中借助综合课程的理论来认识和研究,借助综合课程的实施方式和策略灵活多样的组织实施具有重大意义。

1.可以借助综合课程的课程理念来促进广大思想政治课教师彻底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提高教育教学水平。高中思想政治课由于受传统分科课程价值观的影响,人们常常把课程的价值视为对知识的追求和占有,只重视求知的结果,而无视求知的过程;只重视研究系统的知识,而无视探求知识的方式;只重视知识的获得,而无视能力的形成和情感的培养。在教学中习惯于把知识学习作为唯一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课堂教学模式僵化单一。新课改过程中“穿新鞋,走老路”、形式主义、只会教教材,不会用教材教等等现象就是最好的证明。这些问题归根结底是因为缺乏综合课程意识,没能从综合课程理论的高度来认识新课程改革的深刻内涵和意义。因此,只有从综合课程的价值取向出发,认识综合课程与以往分科课程的关系,了解综合课程的价值和要求,才能根本上转变教师传统的分科的学科知识型课程观,使他们从内心深处正真理解高中思想政治课三维课程目标的价值,深刻的理解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基本理念,并自觉的按照综合课程的要求组织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实施,实现高中思想政治课的终极目标。譬如,知道了综合课程的最根本的价值就在于学生知识的增广与统整、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知情意行的全面协调发展。教师就可以深刻理解高中思想政治课三维目标的确立的依据和实现的价值;再譬如,从系统论的观点来看,综合课程不仅要对课程内容的综合化进行研究,同时也要涉及到综合课程的育人目标、综合性的学习活动方式的研究,不能企图用单一的教学和学习活动方式来实现综合课程的目标和价值。这样就可以更好的理解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中倡导的多种教学和学习方式的价值所在,从而主动的探索和综合运用。可见,从综合课程的视角审视高中思想政治课,用综合课程的理论来认识课程标准,广大教师不仅可以更深入的理解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知道为什么提出这样的理念和如何才能更好的实现这些目标和理念,并能促使其在教学中发挥自觉性和能动性,探索和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高中思想政治的课程性质篇6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9-0383-02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通过课堂教学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其主要目标是使当代大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但在实际教学中却有许多不利因素制约着这一目标的实现,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往往缺乏实效性。

一、影响和制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综合因素

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笔者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教材因素。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自执行“05方案”后,教材选用逐步规范,教材内容较为统一,这从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教材体系的掌握及对教材内容的讲解,减少了备课的难度,提高了效率。但是,也存在以下问题:1、部分教材的教学内容难以在规定的教学时数内完成。从“98方案”到“05方案”后,课程减少了,但内容却没有实质性的改变,教学时数减少则直接导致教学内容无法在规定的教学时数内完成。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54学时)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36学时)以及增加的科学社会主义部分内容整编合成的,目前05方案是54学时,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教学的教师,大都无法完成教学计划,因此,学生不能学完规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内容,教学效果难以保障。2、教材的部分教学内容难以驾驭。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98方案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合编整编而成的,但是,大部分教师都是原从事《思想道德修养》教学的,对新编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道德与法律融合的内容,特别是对法律知识的教学,往往是照本宣科。对整体法律知识的缺乏,导致内容无法讲深讲透,同样影响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性。

(二)教师因素。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建设状况及整体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效果,影响着思想政治理论课主阵地、主渠道作用的发挥,关系着我们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整体素质。但是,“高校这支队伍目前还存在着明显的不足。这种不足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不适应,二是不平衡,三是不到位。所谓‘不适应’,即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数量和素质还不能很好地适应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特别是在实施新课程方案、全面使用中央审定的新教材的情况下,这种不适应就更加凸显出来。所谓‘不平衡’,即是各个学校之间、各门课程之间、各个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之间发展情况还不平衡,甚至很不平衡,教师队伍的状况参差不齐,尤其是在一些高校,优秀中青年学术带头人严重缺乏。所谓‘不到位’,即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建设在一些高校中被忽略,一些高校的领导程度不同地存在认识不足、措施不力、管理不善等问题,以至于在一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组织机构都不健全。”[1]因此,建立一支规范的高素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对于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水平,进一步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阵地、主渠道作用,进而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优秀课程,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学生因素。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关键在学生,学生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起主导作用。也就是说,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在实际教学中,首先教师普遍感受到当前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

视不够,理想与现实脱节,实用主义观念太强,上课不认真听课,甚至出现逃课现象;其次是学生缺乏主动学习的精神,特别是理科学生,由于中学阶段的不重视,特别是高中阶段的文理分科,导致这方面知识的缺乏,甚至连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数据都不知道,再加上一些高中老师不正确认识的灌输,导致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抱着得过且过的态度;再次,学生面对多元化的信息,缺乏主观的正确判断能力及明辨是非的能力,有个别学生甚至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是给大学生洗脑。由此可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任重而道远,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势在必行。

四)实践教学因素。思想政治理论课自05方案执行后,本科实践学分是2学分,专科1学分。但是如何安排实践学时还需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进行很好的探索。与理论教学相对应,实践教学应该是以实践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更多地强调客观实在性、可操作性和主观感受性。一些高校利用有利条件让学生通过身临现场、外出考察、假期实践、调查报告等方式,甚至通过观看教学录像等形式来完成学分。这必然导致教学实践不充分、不完善,流于形式。由于实践学时无法以更有效的形式去完成,导致理论教学缺少支撑,无法进一步深化和升华,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际效果不佳,进而也缺乏实效性。

二、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具体措施

首先,要加强教材建设。教材的编写要体现政治性、政策性、科学性、实用性,应以便于教学为原则。几年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编写体现了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原则,随着四门主体课程的编写和统一管理,且随着每年一次的不断修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内容不断丰富,给广大教师提供了第一手的资料和主要参考依据,增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但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的编写还应注重实用性,以便于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尚需在具体章节以及条理方面下功夫,真正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编写成为学生易学、教师易教、融科学性与思想性于一体的好教材,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优秀课程。 其次,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关系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成败。要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学缘结构、教学地位、科研平台提供、工作量计算等方面下功夫,特别要保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通过教师岗位准入、课堂教学质量评估、课程备课会、外出考察、岗位培训以及学术交流等具体措施,努力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发挥的主体因素在教师。也就是说,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高素质专业化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对于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具有决定性意义。

再次,要加强教学研究。其主要内容是提倡教学方法创新,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和资源条件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服务,加强对课程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的研究和课程体系之间的内在联系及整体实效性研究。通过精彩一课、精彩教案、精彩课件、教学模式评比等多种形式,充分调动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努力探索更有利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发挥的途径和方法。此外,学校各部门各单位要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形成整体合力,课程开设时,以自然班为主,大班上课本身就是对该课程的不重视;教学排课时,应优先安排思想政治理论课,而不是安排在下午甚至更多的是在晚上授课。同时,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地位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同级教师中有优越感和荣誉感,以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责任感和归属感。

第四、要把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应注重实践教学环节,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完善教育教学目标,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特别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目标。“社会实践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最富有生活性的重要环节,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关键环节,可以加速大学生的社会化及其心理成熟的进程。”[2]各高校应严格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的要求,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保障体系,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努力探索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模式。如,利用多媒体教学,根据具体内容合理安排纪录片、纪

实片等影音资料,拓展实践教学新模式,可以收到亲临其境的效果。另外,学校还可以利用假期组织社会实践活动,或者通过大学生“三下乡”等活动让学生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参观革命斗争遗址等。

第五,要深入研究当代大学生的个性特证和学习兴趣。应了解大学生的认知特点,做到有的放矢,减少盲目性,提高针对性,进而增强实效性。要“坚持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充分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主课堂、主渠道的作用,全方位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多方面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3]通过文字、图片、音乐等影像资料,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和思维功能,将深奥的理论通俗化,让枯燥的理论变得生动有趣,在潜移默化中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思考,进而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一些现实问题,达到提高思维能力和提高思想觉悟的教育目的。

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进行综合的有效分析,可以提高针对性,减少盲目性,增强实效性。总之,无论是教师队伍素质提高、教学方法创新还是实践教学的强化,都是为了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发展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优秀课程,以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把当代大学生群体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陈占安.关于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08,(17).

[2]张雷声.新时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探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高中思想政治的课程性质篇7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9-0383-02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通过课堂教学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其主要目标是使当代大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但在实际教学中却有许多不利因素制约着这一目标的实现,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往往缺乏实效性。

一、影响和制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综合因素

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笔者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教材因素。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自执行“05方案”后,教材选用逐步规范,教材内容较为统一,这从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教材体系的掌握及对教材内容的讲解,减少了备课的难度,提高了效率。但是,也存在以下问题:1、部分教材的教学内容难以在规定的教学时数内完成。从“98方案”到“05方案”后,课程减少了,但内容却没有实质性的改变,教学时数减少则直接导致教学内容无法在规定的教学时数内完成。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54学时)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36学时)以及增加的科学社会主义部分内容整编合成的,目前05方案是54学时,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教学的教师,大都无法完成教学计划,因此,学生不能学完规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内容,教学效果难以保障。2、教材的部分教学内容难以驾驭。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98方案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合编整编而成的,但是,大部分教师都是原从事《思想道德修养》教学的,对新编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道德与法律融合的内容,特别是对法律知识的教学,往往是照本宣科。对整体法律知识的缺乏,导致内容无法讲深讲透,同样影响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性。

(二)教师因素。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建设状况及整体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效果,影响着思想政治理论课主阵地、主渠道作用的发挥,关系着我们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整体素质。但是,“高校这支队伍目前还存在着明显的不足。这种不足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不适应,二是不平衡,三是不到位。所谓‘不适应’,即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数量和素质还不能很好地适应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特别是在实施新课程方案、全面使用中央审定的新教材的情况下,这种不适应就更加凸显出来。所谓‘不平衡’,即是各个学校之间、各门课程之间、各个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之间发展情况还不平衡,甚至很不平衡,教师队伍的状况参差不齐,尤其是在一些高校,优秀中青年学术带头人严重缺乏。所谓‘不到位’,即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建设在一些高校中被忽略,一些高校的领导程度不同地存在认识不足、措施不力、管理不善等问题,以至于在一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组织机构都不健全。”[1]因此,建立一支规范的高素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对于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水平,进一步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阵地、主渠道作用,进而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优秀课程,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学生因素。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关键在学生,学生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起主导作用。也就是说,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在实际教学中,首先教师普遍感受到当前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

视不够,理想与现实脱节,实用主义观念太强,上课不认真听课,甚至出现逃课现象;其次是学生缺乏主动学习的精神,特别是理科学生,由于中学阶段的不重视,特别是高中阶段的文理分科,导致这方面知识的缺乏,甚至连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数据都不知道,再加上一些高中老师不正确认识的灌输,导致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抱着得过且过的态度;再次,学生面对多元化的信息,缺乏主观的正确判断能力及明辨是非的能力,有个别学生甚至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是给大学生洗脑。由此可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任重而道远,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势在必行。

四)实践教学因素。思想政治理论课自05方案执行后,本科实践学分是2学分,专科1学分。但是如何安排实践学时还需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进行很好的探索。与理论教学相对应,实践教学应该是以实践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更多地强调客观实在性、可操作性和主观感受性。一些高校利用有利条件让学生通过身临现场、外出考察、假期实践、调查报告等方式,甚至通过观看教学录像等形式来完成学分。这必然导致教学实践不充分、不完善,流于形式。由于实践学时无法以更有效的形式去完成,导致理论教学缺少支撑,无法进一步深化和升华,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际效果不佳,进而也缺乏实效性。

二、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具体措施

首先,要加强教材建设。教材的编写要体现政治性、政策性、科学性、实用性,应以便于教学为原则。几年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编写体现了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原则,随着四门主体课程的编写和统一管理,且随着每年一次的不断修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内容不断丰富,给广大教师提供了第一手的资料和主要参考依据,增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但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的编写还应注重实用性,以便于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尚需在具体章节以及条理方面下功夫,真正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编写成为学生易学、教师易教、融科学性与思想性于一体的好教材,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优秀课程。 其次,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关系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成败。要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学缘结构、教学地位、科研平台提供、工作量计算等方面下功夫,特别要保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通过教师岗位准入、课堂教学质量评估、课程备课会、外出考察、岗位培训以及学术交流等具体措施,努力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发挥的主体因素在教师。也就是说,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高素质专业化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对于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具有决定性意义。

再次,要加强教学研究。其主要内容是提倡教学方法创新,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和资源条件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服务,加强对课程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的研究和课程体系之间的内在联系及整体实效性研究。通过精彩一课、精彩教案、精彩课件、教学模式评比等多种形式,充分调动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努力探索更有利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发挥的途径和方法。此外,学校各部门各单位要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形成整体合力,课程开设时,以自然班为主,大班上课本身就是对该课程的不重视;教学排课时,应优先安排思想政治理论课,而不是安排在下午甚至更多的是在晚上授课。同时,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地位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同级教师中有优越感和荣誉感,以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责任感和归属感。

第四、要把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应注重实践教学环节,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完善教育教学目标,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特别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目标。“社会实践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最富有生活性的重要环节,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关键环节,可以加速大学生的社会化及其心理成熟的进程。”[2]各高校应严格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的要求,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保障体系,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努力探索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模式。如,利用多媒体教学,根据具体内容合理安排纪录片、纪

实片等影音资料,拓展实践教学新模式,可以收到亲临其境的效果。另外,学校还可以利用假期组织社会实践活动,或者通过大学生“三下乡”等活动让学生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参观革命斗争遗址等。

第五,要深入研究当代大学生的个性特证和学习兴趣。应了解大学生的认知特点,做到有的放矢,减少盲目性,提高针对性,进而增强实效性。要“坚持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充分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主课堂、主渠道的作用,全方位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多方面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3]通过文字、图片、音乐等影像资料,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和思维功能,将深奥的理论通俗化,让枯燥的理论变得生动有趣,在潜移默化中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思考,进而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一些现实问题,达到提高思维能力和提高思想觉悟的教育目的。

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进行综合的有效分析,可以提高针对性,减少盲目性,增强实效性。总之,无论是教师队伍素质提高、教学方法创新还是实践教学的强化,都是为了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发展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优秀课程,以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把当代大学生群体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陈占安.关于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08,(17).

高中思想政治的课程性质篇8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的整体素质是比较高的,总体能够适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求。当然,不可否认有部分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的素质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了高校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政治素质方面

政治素质是指教育者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所必需的政治条件和政治品质,是教育者的政治立场、政治观念、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的综合表现。[1]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受到了西方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等负面社会思潮的影响,他们的价值观出现了偏斜,在教学中出现了把高校思想政治课“中性化”、“市场化”、“边缘化”的错误倾向,淡化了思想政治课的政治性和意识形态性,偏离了思想政治课的正确方向和本质要求,这就导致极少数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出现了政治信仰不明确,政治理论水平低,共产主义理想淡化的不良现象。

2、教育教学素质方面

教育教学素质是指教师运用于实际工作中的技能和艺术,是教师教学思想、教学方法能力的综合体现。[2]部分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存在着落后的教育教学思想和理念,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不到发挥。而且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一般是大班授课,组织和管理难度较大。另外,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在多媒体、网络应用方面较之以前虽有所提升,但在信息处理方面,部分教师找不到关键所在,对信息的搜集、筛选、鉴别能力不够,不能把正确客观的信息传递给学生,达不到预期教学效果。

3、知识素质方面

社会的迅速发展会显现出新的问题,而部分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不能与时俱进,充分学习和传播新的理论内容。[3]而且,部分教师还存在着缺乏广泛相关专业知识的问题,没有在进行专业理论知识基础上拓展知识面,在相关学科方面了解不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显得枯燥乏味。还有部分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的专业适应能力较弱,不能很好的将本学科知识应用于具体实际。另外,部分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学历较低,凭借积累的经验在实践中自我摸索,难以填补其专业知识方面的空白,对部分问题的分析缺少理论的支撑,难以令学生信服。

4、业务素质方面

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的业务内容主要是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并实现两者的结合,而这个重要内容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课本身的课程特点决定了高校思想政治课的课程限制性,该门课必须向学生教授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联系实际的工作对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来说难度较大。另一方面,由于高校旧的教师管理模式,教师除了要忙于科研和论文写作,还有各种行政事务需要从事,他们与学生的交流较少,不了解当前大学生的真实生活状况和所处社会坏境,因此联系不到大学生的实际。这两个方面造成了教师理论联系实际难度较大,从而教学积极性减弱,业务素质降低。

二、提高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素质的对策

提高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的素质是一个系统工程,它不仅涉及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问题,也关涉教育教学的环境、学校和对象问题。因此,提高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素质必须国家、社会、学校等多管齐下,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

1、社会环境的优化

当今社会大环境对思想政治课价值认识不足,而且部分负面社会消息不利于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素质的提高,我们应当优化社会环境,改善社会氛围,提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活动,广泛开展道德实践活动,深化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经济发展实践和社会治理中,加大对其的宣传和倡导,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并且我们还应改善社会对高校思想政治课身份地位的认识,在全社会创造尊师重教的舆论氛围,这样才能更好的净化社会环境,为高校思想政治课发挥育人作用提供有益土壤,不断激发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的职业认同,提高教师的政治素质。

2、学校制度的完善

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素质的提高离不开高校本身制度的健全与完善。首先,高校的党委领导应重视思想政治课教师的选拔、考核和培养,将提高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素质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加以开展。[4]其次,高校应建立一个思想政治课教学小组,加强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队伍建设,成立思想政治课教师教学质量的监督体系和教师素质考核机制,不仅要从教学能力方面来衡量教师素质,还要从职业道德、人格品质等多方面衡量教师素质。最后,高校应鼓励思想政治课教师参加进修班、研修班,不断提高教师的素质和学术水平,这样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素质能得到进一步提高。

3、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1)不断提高自身教育教学能力。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要想拥有精湛的教学技术和熟练的现代教育技能就必须加强自己终身学习的能力,平时既要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又要重视课堂教学的生动性,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将传统课堂与案例教学、课堂讨论相结合。而且,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可以借鉴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教育方法,少一些枯燥的说教,多进行隐蔽性的灌输和引导。[5]为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教师还可以采取演讲赛、辩论赛、观看爱国影片和讨论会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活动,带领学生走出校门,开展社会调查、勤工俭学等活动。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