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手工课教案8篇

时间:2022-11-27 05:41:56

手工课教案

手工课教案篇1

【关键词】独立学院;工程估价;教学改革;案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2)05-151-01

工程估价是工程管理专业的一门主干课,该课程具有涵盖内容广泛,综合性强;事实性知识和技能性知识所占比重高①;政策性强;实践性要求高的显著特点。为了能让独立学院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学懂、学好工程估价,毕业之后能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本文认为独立学院不能简单的采用“拿来主义”——即普通本科的教学模式,而应建立适合独立学院学生的工程估价课程教学模式。

一、工程估价课程传统教学模式

(一)教学方法以讲授为主

即由教师按照指定的教科书,逐章节 “满灌式”地进行课堂讲授,内容抽象枯燥,课堂气氛沉闷,直接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下降。

(二)教学内容以理论为主

工程估价课程特点之一是课程中事实性知识所占比重高,因此很多教师往往陷入这样的误区:把大量的精力放在理论知识的讲解,结果是老师教的累、学生学的累。

(三)理论教学、上机实训和课程设计三个环节分开进行

原有的工程估价教学过程为:先进行理论课程的学习,然后进行造价软件学习,最后进行课程设计。三个环节分散进行,虽然符合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但实际教学效果并不佳。在理论学习阶段,学生不清楚这部分内容在实践中如何运用,所以对于教师所讲授的知识往往被动接受,学习主动性差。在上机实训阶段和课程设计阶段,由于前期理论基础不扎实,且与生产实习等实践环节脱节,最终学生完成的作业成果不佳。

二、独立学院工程估价课程教学新模式

针对工程估价课程传统教学模式的问题,笔者认为独立学院工程估价课程教学改革应着重突破两个方面:(1)学生的参与性;(2)教学的实用性,为此提出“案例——理论——案例”模式的案例教学法,此法区别于“理论——案例——理论”的传统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从国外引进的一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②。由于工程估价课程本身的鲜明特点,采用传统的案例教学法,其教学效果并不是很好。一方面,传统的案例教学法要求在学生掌握了有关基本知识和分析技术的基础上,再进行案例分析,而实践中教师往往在讲授完理论知识之后,已基本没有课时进行典型案例分析。另一方面,即便理论讲解中有时间进行案例分析,但所选取的案例往往涉及的知识面有限,案例之间不系统、不连贯,不利于学生通过案例掌握工程计价的方法,学生学完之后仍旧不能独立上手操作。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创新的案例教学法应该是“案例——理论——案例”模式,而非传统的“理论-案例-理论”模式。

(一)“案例——理论——案例”模式的案例教学法

“案例——理论——案例”模式的案例教学法是先引入一个典型案例,由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完成该实际工程的算量和报价,在实际模仿操练的过程中同时完成相关理论知识的讲解,最后在课程设计环节让学生应用所学理论独立完成另外一个实际工程的算量和报价。整个模式以实际案例为驱动,可以极大地引起学生的参与兴趣,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二)“案例——理论——案例”模式的案例教学法实施

1.选择典型案例

综合、完整、真实、典型的案例是实施“案例-理论-案例”模式的案例教学法的前提。结合独立学院学生前期课程的掌握情况,认为建筑面积在1500~3500m2的多层框架结构的办公楼、住宅楼、宾馆都是较好的选择。笔者在实施过程中选择了建筑面积3216 m2、建筑层数5层、框架结构、桩基础的住宅楼。

2.案例操练和理论讲解交叉进行

教学过程分为案例操练、理论讲解和课后练习三大块,三大块内容交叉进行。

整个教学过程以案例操练为核心,理论讲解为基础,课后练习为补充。采用新模式授课后发现,大多数同学都愿意参与到案例操练中,课程设计质量有了明显提高。

3.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

该模式实施中对于理论讲解部分,应注意选取典型构件讲解。如在混凝土项目中,可以只详细讲解梁板柱构件,其余构件通过课后练习来进行巩固,从而节省学时占用。另外,课后练习是课堂讲解的补充和深化,必须采取有效的考核措施督促学生认真完成,以保证整个教学效果。

三、结语

本文从改革工程估价课程的教学模式入手,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值得注意的是,课程建设工作是一项长期性和综合性的工作,包括着许多具体的内容,如教学大纲的建设、教材的建设、教师素质的培养等,需要独立学院广大教师坚持不懈地努力,为社会输出高素质的工程管理人才。

注释:

手工课教案篇2

关键词: 云南 传统手工艺资源 工艺美术设计基础课程教学

工艺美术设计基础是高校工艺美术设计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要求学生在掌握图案构图、造型、色彩特性和传统文化底蕴的基础上,运用各种表现手法开展工艺美术设计实践活动。由于教材版本较多,运用技法内容少,缺少了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教师对学生如何学习和借鉴传统图案缺乏系统有效的指导,对传统图案的陌生使不少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学习动力。

针对以上问题,教师若能有效地引入传统手工艺图案资源就能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以云南为例。云南有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中原文化、东南亚文化在此交汇,构成了云南多元的文化环境,也孕育出极具特色的传统手工艺。这些手工艺制品充分展现了图案艺术与手工技艺的完美结合,是云南特有的图案资源宝库,更是学生学习的金钥匙。

一、能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

高校工艺美术设计基础课程在吸收西方装饰艺术的设计理念和研究方法的基础上,更注重对中国传统装饰艺术的研究和弘扬,强调以中国本民族的传统装饰艺术文化为主导思想,加强特色化教育为发展方向。随着高速发展的经济对传统文化产生的巨大影响,年青学子们缺少了对传统文化的生活实践和情感体验。学生对于传统图案了解不深,这与课程的要求和发展方向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云南传统手工艺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而且汇聚了大量的平面或立体图案,如少数民族服饰中就有许多精美的带有浓郁民族气息的图案,如彝族服饰色泽鲜艳,图案纹饰繁多,有着美丽传说的马缨花图案就是其中之一。传统手工艺资源的运用,不仅能加深学生对于传统图案文化的理解,而且能发挥传统图案的优势,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

二、能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高校工艺美术设计课程在教学方法上是以纸面绘制的形式为主,应用设计的实践训练很少,这种纸面绘制的局限性会制约学生的创造力和设计思维,学生无法通过实际应用来检验设计效果,这势必造成设计与应用的脱节。而民间手工艺都具有强烈的实用性,生存环境、民俗民风、使用功能等都会影响到图案工艺的设计创作风格,如傣族的黑陶水瓶的造型和纹饰图案设计独特;陶身酷似笋塔,莲花底座,上有傣家的精美纹饰,是储水不坏的宝器。教师若能把丰富的云南传统手工艺资源作为教学内容,有选择地加强教学实践内容,学生就能够以多维的角度来感受赋予传统工艺品中的民族文化和情感,并能根据具体对象的特性进行全方位、开拓性的设计。

三、能保护和传承本土手工艺

云南独有的地理条件和众多的少数民族文化孕育了丰富的传统手工艺资源。如五彩斑斓、鲜艳华美的云南织锦最早是用朴素的麻编织而成,随后便有了棉、丝、毛;盛唐之后人们爱美的心更加强烈,扎染、蜡染、绣花等极为复杂的手工艺也纷至沓来。这些手工艺资源蕴涵着鲜明而神秘的民族特征,是边疆地区特有的民族图案艺术的总汇。随着时间的流逝,许多民间工艺渐渐消失在我们的记忆中,那些身怀技艺的传统手工艺者长期身居落后的偏远地区,信息闭塞,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许多传统手工艺正面临失传的困境,改良和创新传统手工艺品势在必行。把云南传统手工艺资源运用于高校工艺美术设计基础课程,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保护和传承了本土传统手工艺。高校若能充分利用自身的各种优势,结合现代设计理念进行教学,就能培养出现代意义上的传统手工艺人。

四、传统手工艺资源运用于高校工艺美术设计基础课程教学的方法

把传统手工艺所构成的图案资源作为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引入高校工艺美术设计基础课程,就要加强两个方面的教学,一方面是对传统图案的应用技法的学习,另一方面是对传统图案运用的实践训练。

(一)在教学中加强对传统图案的应用技法的学习。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分步骤指导学生学习,可以从临摹入手。著名的雷圭元先生说:“自然是源,古代的图案是流,源与流是图案家的两个翅膀,缺一不能高飞。”模仿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对后续的设计学习有很大的帮助。传统手工艺中的图案造型及色彩都是经过时间的沉淀,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学习传统图案时,要系统地学习图案的造型方式、构图方式、构图空间观念及色彩搭配等。例如,学生可以模仿云南民间刺绣明快艳丽的色彩风格等。因为云南民间刺绣装饰性强、趣味浓厚、极具民族特征,它能为设计提供丰富的素材和特殊的装饰造型手法。

(二)在教学中加强对传统图案运用的实践训练。重视手工艺实践教学的地位,使学生对传统图案纹样及其应用有一个良好的感性和理性认识,在具体授课过程中可增加民族手工艺的制作与实践内容,实现工艺美术设计课程从纸面设计到实践应用的转变。云南传统手工艺资源丰富多彩,有刺绣、蜡染、陶艺等,制作这些手工艺的材料大多就地取材、工具也极为简单,这就为民间工艺美术资源运用于教学实践提供了可能。通过织、染、刻等手工技艺的操作,学生能够提高设计应用能力,还能够对纸面的设计方案进行相应的调整,完善设计手段和设计效果。例如,在教学中学生容易受到自然形的束缚,难于通过变化夸张设计出奇特的装饰造型,而现代构成设计理念又过于抽象,如果以民间剪纸为学习范例,就会加深学生对造型元素及组织规律的认识,充分感受“点、线、面”所形成的美感。

总之,云南传统手工艺资源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工艺美术设计源泉。教师应着力引导学生加深对本土文化的了解,把这些宝贵的资源运用于教学实践课堂教学,通过对学生的技艺传授和实际的图案运用,使其在设计过程中明确设计目的和设计用途,进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和传承了云南传统手工艺资源。

参考文献:

[1]李雅日.广西传统手工艺资源在高校基础图案课程的特色化教学实践[J].北京:教育与职业杂志社,2010-6.

[2]李立新.中国工艺美术研究的价值取向与理论视阈[J].艺术百家,2008:103.

手工课教案篇3

图案对服装起到很强的修饰作用,图案更是强化形成服饰风格不可缺少的手段。服装专业学生学习服饰图案课程,其目的在于通过服饰图案各种造型的理解,以及对制作工艺的掌握来更好地进行服装的创意。浙江理工大学科技与艺术学院的服装设计专业,是浙江省艺术设计重点专业的一个主要方向,在依托浙江理工大学服装学院服装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上,以培养具有“一定”艺术素养和工程素养,基础宽厚、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市场观念强的复合型应用性人才为办学宗旨,积极探索有自身教育特色的办学模式。这种理念给我院《服饰图案》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本文主要针对服饰图案在教学种实际存在的理论脱离实践的问题,探索教学过程中的图案艺术理论与工艺实践的有机和有效结合,提出一些探索性的建议和认识。

服饰图案课程的教学现状及行业需求分析

1.服饰图案课程的教学现状

服饰图案课程是服装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又是一门综合性课程,融合了工艺与艺术、工程与艺术、市场与艺术为一体。由其性质决定该课程必须以服装及服饰品为主体,进而进行图案图形设计来美化主体。经过调研发现,在教学过程中虽然各专业院校都在努力改变重理论轻实践的现状,但仍存在以下问题:其一,目前服饰图案课程教学仍停留在平面图案教学的方式,如课程中大量的图案图形设计练习,绘制方法等,完全忽视服饰成品才是服饰图案设计主体,对服饰图案工艺制作缺乏实际掩饰,学生动手能力欠缺,导致设计与制作脱节,继而形成“纸上谈兵”的恶性循环;其二,服装专业的设计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重设计而忽略市场需求的追求完美化设计思路,服饰图案也不例外。学生在设计时过于追求艺术及形式感的图案,而忽略对市场需求的把握。市场定位的不同使服装分为不同的风格,不同的年龄层等,在进行图案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市场需求的因素,从而使图案设计更好的促进服饰的整体设计。

2.行业需求分析

“衣食住行”,从这四个字不难看出服装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特别在今天,服装除了满足人们的遮身蔽体,保暖防寒的及的基本需求外,还代表了个人的审美性及社会性,图案作为服装及饰品中的重要装饰元素,有效的提升了服装的艺术价值。服饰企业在寻求人才的时候,更多考虑的是设计与工艺兼具的人才,又能把握市场流行的动向,以此来满足企业的需求。

首先,市场的重要性。设计不是纯粹的艺术,设计的直接成果是商品,而商品在流通中必须接受市场的检验。在这个前提下,就使得在设计中不能盲目的发挥创作激情,要适当的考虑市场的需求与定位,对市场流行趋势有准确的把握。这就要求学生要熟悉市场,关注市场的动态,掌握市场流行趋势的走向。

其次,掌握工艺的制作流程。服装设计的目的是做成三维的服装成品,只停留在二维的平面设计效果属于“纸上谈兵”的范畴,无法估测成品的最终效果是否满意。因此,如何使服饰图案设计作品通过恰当的工艺手段制作成成品,这就需要对服饰图案的各种工艺制作了解并掌握。

课程改革的内容及方法

1.教学改革第一步:优化课程设置

由于培养计划的调整,迫于课时量的减少,因此,在课程内容和学时分配上也做出了较大的改动,服饰图案课程借本次教学改革的将课程结构优化并合理安排课时。

我院《服饰图案》课程安排在服装艺术设计专业的第2学期,课程时间共48学时,分6周上完。《服饰图案》是服装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是在《服装色彩》及《女装设计1》的基础上设置的,学生通过前期的学习,已经具备色彩搭配能力及服装款式设计能力,如何使图案应用在服装上,需要考虑诸多的因素,如服装款式的特点,材料的质地,风格的展现等,将这些因素综合考虑,使图案在服装中得到合理的诠释,从而促进服装的形式美感。这些都为《服饰图案》设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课程设置如下:

第一周,首先进行图案及服饰图案的基础理论介绍。通过对不同风格服饰图案进行分析和案例说明,使学生理解和认识服饰图案的特性以及在服饰设计中的重要性。第二周,介绍基础图案的组织形式,使学生理解图案的基本造型方法,并通过案例讲解基础图案各组织形式在服饰中的运用。第三周,图案的创意方法,并结合范例介绍在不同风格服饰的前提下如何寻找图案的灵感源,从而使图案通过夸张变形重组等方式来符合服装设计的风格。第四周,介绍服饰图案的各种工艺手段,如:绣、缝、缀、补、染、绘、镂等各种方法,通过教师实际操作和案例结合,让学生了解不同工艺的实现手法。第五周,课堂上安排实验活动,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印、染、绘等实验,使学生亲自参与到工艺制作中来,有效的了解服饰图案实现的各种工艺手段。第六周,是对市场流行趋势的研究,引导学生如何去研究流行趋势,如何关注服饰图案流行的动态。市场动态与流行趋势的研究,对于服装设计这个行业尤为重要,通过对最新的国际服装流行趋势的观看,让学生掌握服装的流行动态,并学会观察国际流行趋势如何在市场中作出引导作用。

2.拓展实践教学平台,提高学生实际认知能力

在服装设计专业课程中实践教学环节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实践环节能起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作用,同时在实践过程中可以促进对理论知识直观的理解和掌握,同时还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创新的能力。实践分为两种形式:

以市场为导向的社会实践:市场调研

市场调研是了解行业动态一个重要途径之一。要成为一个合格的设计师,必须关注市场动态,了解行业需求及行业趋势。在服饰图案课的第一周课后安排市场调研,使学生在理解服饰图案的概念作用基础上,通过对市场上服饰产品图案的调研,增加理解服饰图案的特性。在第五周讲解完图案的制作工艺后安排第二次调研,使学生调查市场中服饰品图案的制作工艺特点,效果,展现的风格等,并以书面的报告总结,以此加深学生对服饰图案制作工艺的掌握。

以学生为主体的动手制作实践:服饰图案工艺制作练习

独立学院的培养计划明确培养复合型应用性人才为目标,因此,设计与制作兼具的毕业生正是我们的培养的目的,为跳出服饰图案在教学中只注重理论设计的“纸上谈兵”现象,因此在课程中增加了动手制作练习,充分利用如缝纫机房、丝网印刷、扎蜡染、手绘、喷绘等实验室,课上时间教师动手示范,课余建立“第二课堂”,开放实验室,增加学生动手训练的时间和机会,使学生切身感受服饰图案制作的过程以及最终的效果。

增加手动实践是对原本服饰图案教学的一大跨越,这种方式摆脱了原先教师干巴巴讲理论知识的教条性,也使学生打破了原先局限在重视纸面设计稿而忽视三维成品效果的“不实”现象,真正实现“艺工”结合。

教学改革的成果表现分析

通过对服饰图案的教学改革,优化了教学内容,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紧密结合,积极合理的使用各个实验室,拓展了教学平台,有效的调动了学生学习服饰图案的积极性,使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具体表现如下:

一是优化了教学内容,根据实际课时量及时调整了教学内容和课时分配。这样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抓住服饰图案设计的重点,直接切入,避免“枝大叶多”但却没有主干的现象。

二是增加实践教学内容,充分利用染织设计专业及服装设计专业的实验室,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且建立课余“实验课堂”,弥补了实际课时量狭少的缺陷,增加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三是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充分利用各种材质和工艺技法完成图案的制作,比起光是讲理论知识,这种实践方式更为直观的让学生看到成效,而且又练习了学生的动手制作能力。

结 语

我们始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坚持独立学院制定的有 “一定”艺术素养和工程素养,基础宽厚、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市场观念强的复合型应用性人才为目标,为服装企业输送设计与实践能力兼具的毕业生。为此我们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加深改革教学,切实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坚持产学研的有机结合,并不时邀请企业设计师参与讲评,提升人才培养的综合素质。

手工课教案篇4

[关键词]档案信息化 实践教学 双师型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档案已不再是一个普通的纸质文件,档案信息化是档案利用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档案信息化背景下,改革和创新档案课程教学已迫在眉睫。

一、现代档案信息化发展的必要性

在信息化时代,文件的产生和传递的方式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文件数量和载体种类激剧增加,档案归档范围不断扩大,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暴露出很多弊端,传统的手工的方式已不能完全满足用户的需求和社会的发展。因此日常档案管理活动必须改变传统模式,朝信息化管理方向发展。

档案信息化管理是档案工作适应社会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全面提升档案工作为社会服务能力的必然选择。它通过一切有效的信息技术手段和途径,对档案信息资源进行处置、管理和提供利用服务,并最终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社会共享。

二、现代档案信息化发展的现状

自1979年中央档案馆、中国人民档案馆、国家档案局等个别机构陆续购置计算机设备,启动档案管理自动化相关课题的试验和研究开始,档案管理逐步踏入信息化的管理模式。档案信息化管理,使档案管理从以档案实体保管和利用为重点,转向以档案信息的数字化存储和提供服务为重心,从而使档案工作进一步走向规范化、数字化、网络化、社会化。档案信息化把档案工作从过去的手工操作中解放出来,增强了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和时效性。

档案的信息化管理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任重而道远,它在极大地提高档案管理和利用的现代化水平的同时,也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比如缺乏统一的、标准的规范体系,技术支持不全面,易受到自然和人为的破坏,但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档案信息管理人员的现代技术水平偏低,档案、信息处理复合型人才奇缺,这些直接影响到了档案信息化发展的进程。

三、档案信息化发展背景下的档案课程教学现状

在档案信息化发展背景下,档案课程教学没能跟上时展的步伐,很多还是坚持已有的传统模式,档案和信息化缺乏必要的融合。

1.基础设施缺乏

软硬件基础设施是档案信息化建设不可缺少的基本条件,是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信息技术应用的基础,但是大多数学校由于资金等多种条件的限制,对这方面不愿意多投入。理论教学因经济、简单而大量采用。相反,由于仪器、设备、场地、经费等的投入不足而削弱了本应高度重视的实践教学。如果学生在学习档案管理课程时,从头到尾没有见过相应的数据库服务器、图文影像扫描设备、数码摄像机、存储器等硬件建设和规范化的档案信息管理系统软件设施,也没有任何档案实训室进行档案信息的收集、存储、归档、整理、编目、检索的实训操作,很难想象学生工作后能运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进行档案信息化管理。基础设施缺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高校档案管理信息化教学发展。

2.教学手段落后

档案管理课程突出的特点之一就是实践性强,它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坚持知与行的统一。在搞好课堂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加强实践教学环节,重点在于对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但是目前多数高校档案管理课程教学还是沿袭“以课堂教学为主,以知识辅导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方法,黑板+粉笔式的授课方式仍是大多数教师档案管理课程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用自己的“讲”主宰课堂,照本宣科,生硬灌输。由于教师缺乏和学生的沟通、交流与讨论,缺乏社会实践,手段上较少使用现代教学设备,使学生感到枯燥,难以与实践结合。这使得我们培养的学生在走向工作岗位接触到实际问题后,要从头学起,课程教学的目的难以达到。教学内容、方法、手段有待改进与加强。

3.教材老化

档案管理是一门程序性、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既要让学生学好该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更要让学生掌握档案管理的具体方法。现行教材内容过于注重理论知识,对档案学基础知识和档案馆的业务知识介绍较多,而实操、实务的内容偏少,相关的档案管理的办法、条例、规定等过时、滞后。除此之外,理论知识的讲解也大多以纸质档案的管理为主。而事实上,随着设备的现代化,档案种类和载体的多样化,档案管理方法的不断改革,对档案管理人员在业务知识、科学技术知识及管理操作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暴露出很多弊端,比如各种档案存放复杂容易混淆,查阅程序过于繁琐,部门间信息沟通少且难等,而档案信息化使越来越多的归档“文件资料”是磁盘、光盘,现行的档案整理、分类、著录及有关规定已不能完全适应,这些在传统教材上都缺乏应有的体现。档案管理课程教材对以上内容应有拓展和补充。

4.教师实践能力不强

目前,高校档案管理课程教师的实践能力普遍不强,具体表现在:一是大多数档案课程教师不是科班出身,半路出家,学非所用,缺乏系统的档案管理知识,对归档文件及档案价值缺乏应有的鉴别能力;二是大部分教师是“从学校到学校”,没有一线的工作经历,没有机会接受专门的档案管理业务训练,实际动手能力普遍较差。三、档案信息化建设涉及很多新情况、新问题,有的内容专业性较强,究竟如何入手、怎样操作,有些教师并不熟悉。总之,只有教师们在实践中学习并熟悉了相关的业务操作,在档案管理课程教学中,才能以新的知识信息开阔学生视野,启迪学生思维,给予相应的技术指导。

手工课教案篇5

关键词:中学教师 业务档案 管理与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4(b)-0220-02

1 中学教师业务档案的主要内容

1.1 中学教师教育教学工作记录手册

班主任工作手册、班主任日常写实记录簿、学生课外活动记录、困难生成长记录手册等。这些记录手册都具有极高的档案价值。这些手册都是由教师在具体工作过程中进行记录得到的。

1.2 中学教师科研材料

教师在进行教学的同时还要进行教研活动,经常会在各种刊物、杂志上发表一些文章或论文,另外教师参加的一些教育教学论文或者在教研活动中交流和研讨活动,都应该进行存档。这些内容具有极高的教研价值,是权衡一个教师的教科研成果的重要方面。

1.3 中学教师公开课档案

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每学期还会进行公开课展示,公开课可以充分地看出一个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业务能力。同时也是评价一个教师教学水平和教育方法先进性的重要评价标准。公开课通常分为校级公开课和市级公开课,市级公开课相对于校级公开课来说具有更高的观摩和参考作用,所以要对公开课的评级和相应的教案进行整理和收集,存入档案,这些资料也将成为教师业务考核的重要内容。

1.4 中学教师教研活动及听课记录

教师在一个学期之内要完成一定的听课量,听课记录就是要求教师之间进行互相听课,将听课的内容和感受进行记录。这些记录在很大程度上帮助教师找出自身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和缺陷,从而达到共同成长的目的,形成一个良好的相互促进的循环体系。

1.5 中学教师学历、职称等材料

时代在不断地进步,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必须要与时俱进,进行终身学习,所以对于教师来说继续教育就成为教师成长的重要途径。教师的学历证书、职称评级、教师进修以及参加培训等资料都是教师业务水平评价的重要参考。教师的业务档案能够清楚地反映出一个教师在一学期中的工作情况。教师业务档案能够直接反映出教师的所有业绩,其中包含了教师所带的班级、授课量、教学成果、教研情况以及获奖情况等。除上面提到的内容外,在教师业务档案中还可以看到查到教师的工作协议、学分登记以及教师的相关专业技术考核成绩等,这些信息也将进行档案存储。

2 中学教师业务档案管理与应用的意义

2.1 为教师职称评定提供了依据

各个行业都有相应的职称等级评审,职称评审是对从业者专业技术水平的评审制度。对于教师来说就是对教师在一定时间内的师德、专业技能、工作业绩进行的整体性评价。教师的业务档案是对教师在一定时间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所积累的经验和业绩的肯定,这些资料具有较高的存储价值,教师业务档案直接体现了一个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同时也是教师对教材、教学策略、教学内容以及其他教学环节的进步和探究。教师在申报职称的过程中,可以将教师个人的业务档案作为凭证,作为填写职称表格的重要依据。除此之外,教师在申报职称的过程中还要提供大量的支撑材料,比如教师在一定时间段的教科研成果、教学成绩、辅导学生获奖情况、个人获奖情况以及学校的年终考核结果等内容。职能部门还要根据教师所提供的材料,通过教师的个人业务档案进行核实其评审材料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教师的业务档案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业务档案为教师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同时也为广大教师构建了公平竞争的平台。

2.2 为教师发展性评价提供了依据

教师的综合考核和评定工作及其繁琐,具有很强的政策性,对于教师来说其综合考核和评定的结果直接影响到教师的切身利益。而教师的业务档案是对教师各种工作的记录和写实,所以一直都被学校作为教师评价的重要依据。

在新课程标准中对学生和教师提出了发展性评价的要求。所谓的发展性评价就是要求对教师的评价要面向教师的未来,运用发展性评价来刺激教师的发展欲望和激情,帮助教师完成发展目标的制定,从而提升教师的工作热情,为教师的终身发展创造便利条件,不断地推进学校的发展。教师的发展性评价是一个不断上升的过程。教师的发展性评价更加注重评价的过程,关注师生、师师之间的互相交流,同时也包括了评价者和教师之间的交流,运用多元的交流较为全面地获取教师的真实信息,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发展的动力。

学校教师业务档案中也增设了相关的栏目,在教师的业务档案可以及时地了解到教师动态的发展过程。在学校的年度考核中,不仅仅要对教师的量化进行评价同时也要对教师的发展性评价进行评估,并将这些评估的结果及时地进行反馈,从而达到激励教师成长的目的,运用这种评价机制,可以充分保证评价的真实性和公平公正。教师在对评价结果的分析过程中可以找出其工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整和改变,提高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平。

2.3 业务档案管理体现学校管理水平

教师的业务档案为学校的教育科研提供了有效的参考和借鉴。在教师业务档案中真实准确地记录了教师的教科研资料,形成了学校各个阶段的科研成果总和,极大地丰富了学校的历史文化内涵,有效地提升了学校的教育市场竞争力。在国际的教育市场上,学校教师的学术水平是一个学校在教育市场上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在我国学校的督导评估也十分重视课改方面的评估,把它作为一个学校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之一。教师业务档案中教科研成果和优秀教案是广大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的积累和沉淀,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所以教师的业务档案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和利用价值。例如从事同一类教研的教师在其教科研过程中可以借鉴他们的经验和成果,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平和专业技能。教师的业务档案是学校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充分体现了学校对广大教师的人文关怀和工作的肯定。教师业务档案建设为学校积累了宝贵的历史财富,同时也为教师的成长创造了便利条件,在教师个人业务档案中,教师可以直接查询出自己在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中获得的成果,明确自身的层次,为教师的进一步发展设立目标,充分地激发教师教学的积极性。所以,作为学校档案的工作人员应该充分地重视这项工作,充分地尊重教师的业务成果,为处于一线教学的教师提供最优质的服务。

3 提升中学教师业务档案管理与应用效果的措施

教师业务档案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教师档案的主体是教师,由于教师活动具有多样性的特征,同时教师本人对自身档案保管的可靠性会产生不信任感,对于教师档案的收集和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基于这样的情况,在进行教师档案的收集和管理过程中,要严格规范教师档案工作,保证教师档案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充分发挥教师档案的作用。对教师档案进行严格地管理,建立健全学校档案的管理机制。

3.1 提升集中管理的力度

教师所参加的各种教育教学活动原始资料应该分别交由教师所在的部门进行集中管理,设立专门的档案保管人员。并将这些收集的材料上交保管,形成教师或者学校教研室的职责,以充分保证教师档案材料的原始性和及时性。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将这些材料输入电脑,运用电脑进行管理和存储。

3.2 做好业务档案管理与应用计划的制定

材料的收集要有一定的计划,要严格按照上级的计划在规定时间内做好材料收集工作,设立明确的材料收集时间。并且将所收集的材料及时入档,保证档案的安全性和使用性。同时还要为教师提供一个便捷的档案查询平台,保证教师能够放心地将这些材料存入教师档案。

材料的收集要讲究方法,在进行教师材料收集工作时,要依据学校的管理规章、机构设置以及教师个人业务档案产生的规律来制定相应的材料收集方案。教师档案具有多样性,如果采用单一的收集方法就很难做好材料的收集工作,无法保证所收集材料的完整性和全面性。因此,在制定收集材料的方法时,要充分结合学校自身的特点,采用多元化的收集手段,制定出一个科学地收集方案。下面对学校材料收集的方法进行一些分析:(1)常规收集法。常规收集法就是将学校的各个管理部门和教师在相关活动中形成的档案资料进行收集和整理,然后交由科研中心进行保管。(2)零星收集法。该方法就是将正常收集过程中所遗落或者未能按时收集的材料进行跟踪收集。(3)提前引导法。这种方法就是在相关资料在归档之前,而发生档案责任人变动时提前将这部分档案导入到下一任责任人手中,以免出现档案重复存档的情况。(4)过程控制法。过程控制法是指在相关资料产生的过程中对材料的数量和质量加以控制,从而确保档案归档以后能够保证材料的全面性、真实性并且具有较高的质量。

3.3 合理选择中学教师业务档案内容

对教师业务档案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类,主要有以下几类:第一、相关教学任务、课程计划、教学课程纲要、教学方案、课改方案、小结、教学实践的相关报告、教学研究成果、教学反思等相关资料。第二、评职称所需要上报的材料与教师等级评定等。第三、每年度教师工作考核表、每个人工作量的计量表等相关业务表格,第四、每位教师的学历证书、肄业证书、结业证书、继续教育证明以及从业资格证等。第五、各方面获奖证书。第六、教师的科研成果,如:发表过的论文、研究的课题及其用心编写并出版的教学资料等。第七、历年的教育教学成绩成果。第八、各级公开课的配套资料,如:课堂实录、课件及教学案、教学反思等。第九、教育教学工作记录手册,如:班主任工作手册、教师工作手册、工作总结、教学实践的相关报告、听课本、科组、备课组活动手册等。对于重要的档案进行复制管理,用复制品替代,尽量减少其使用次数,避免人为造成重要资料损坏,增长重要资料的保存年代。并对重要资料按照相应的标准进行分类、重组、排序、编排等管理。

参考文献

[1] 郑雪飞,王文峰.浅谈如何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J].黑龙江史志,2010(7).

[2] 任文媛.浅谈基层档案现代化管理[J]. 湖北档案,2007(3).

手工课教案篇6

关键词:教师;业务档案;管理;建设

在新一轮事业单位岗位设置改革中,中小学校教师都是竞争上岗,在竞争岗位过程中要用到教师个人资历得分和岗位分加业绩三大类总分进行打分,按照量化得分的高低进行竞岗,在竞岗过程中都会在学校档案室查找资料,得到证实教师个人的申报情况是否属实,所以建立教师业务档案非常必要,它对于教师本人申报职称、单位领导决策和宣传学校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一、教师业务档案的基本内容

1.教师基本情况表和教学工作记录手册、班主任(年级组长)工作记录手册、课外活动记录册、后进生跟踪辅导手册等。基本情况表和这些记录手册是教师业务档案的重要内容。

2.教师论文、著作、教研经验、总结和教改方案等。凡是在报纸、杂志上发表,参加各种论文竞赛获奖,在教学研讨会中交流,或者经有关部门认可的交流材料都应归档。它们是衡量教师教研、科研最有分量的见证。

3.教师公开课、示范课评价及其教案。公开课、示范课是教师每学期都要开展的活动,它是评价教师教学水平、提高教法及交流经验的重要措施。公开课、示范课可分为在全校开展和各教研室开展两类,在全校开展的公开课、示范课更有观摩和参考作用。应系统收集公开课、示范课的评价及教案,将其作为教研室和教学管理部门的调研资料,同时也作为教师的一项重要业绩。

4.教师间的说课比赛及听课记录。教师之间对某一教学内容进行比赛,评委据此给出成绩及评价,不管获奖与否,都应该及时收集全部资料归档;听课记录是教师间相互听课,然后展开评议后所做的记录。这方面的材料为教师指出了在实践教学中应当改进的地方,为教师之间相互学习、相互促进提供了参考依据。

5.教师任职资格及聘书等有关专业技术职务任职材料、学历以及参与各类考试获得的成绩和证书。教师学历、职称以及参加进修、培训的材料是教师业务水平的参考资料。

6.教师业务档案记录卡片。教师业务档案记录卡片是对教师一学期工作的一个总体概括和定性描述。从卡片信息中可以对教师业绩一目了然,它包括教师教学的班数、课时数、教学成绩、、教学获奖情况等。

二、做好教师业务档案工作的重要性

1.加强《档案法》宣传,增强每个教师的档案意识。通过此次岗位设置改革中增强每个教师的档案意识,加强宣传《档案法》和把抓好档案工作提到议事日程上来,要以主管领导牵头,教务处、政教处和办公室在各种工作中要多宣传和执行《档案法》,通过对全体教职员工教育的形式,提高大家对档案、档案法的认识,积极建立教师个人业务档案。学校档案员也要结合本学校的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提高档案意识和法制观念,就会给档案工作以有力支持。

2.分类建立教师业务档案,按照门类建立。建立教师业务档案是学校提高教学质量,开展教研活动以及教学管理的重要标志。划分为业务能力、业务专长、教学水平、科研能力与科研成果、奖励证书等几个方面。这是保证教师业务档案准确性、全面性的有效手段按照以下归档分类:

(1)资历部分:

①学历、学位证明以及进修经历。

②任职资格及聘书等有关专业技术职务任职材料。

③教师业务自传,年度考核与评教材料考评等。

④教师资格、普通话、职称计算机模块合格证及各种职业技能证书等。

⑤教师继续教育情况和培训情况。

(2)综合类:

①教师任课安排,课程总表。

②班主任工作安排表,级组长、科组长、备课组长安排表。

③中层领导任命文件。

(3)业绩部分:

①授课门类与优秀教案,工作量与优质课(或优质实验课)材料等。

②正式发表的论文、论著。

③科研项目立项与成果,结项证书。

④个人获得表彰证书、称号等。

⑤个人支教交流任教材料等。

3.加强档案管理,保证教师业务档案的准确性、完备性,切实做好教师业务档案的利用,解除教师顾虑,教师业务档案本身有特殊的作用,从而使教师业务档案的收集、鉴别、整理、保管、利用等方面都带有一定的专门性,教师业务档案工作有自己独立的工作对象,特定的工作内容。教师业务档案以教师个人业务为对象,以“人”为单位组卷保存,并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积累,以此来系统反映个人的业务活动情况。所以,档案人员必须积极收集才能让教师得到利用,这是打消教师顾虑,赢得他们主动配合的关键所在。

三、健全教师业务档案管理制度

教师业务档案有它的特殊性,档案材料的收集对象主要是教师本人。由于教师活动的多样性和教师本人对档案保管可靠性的怀疑,给档案收集和管理增添了一定的难度。为了使教师业务档案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保证材料收集及时完整,管理安全可靠,必须规范集中管理机构,明确责任和收集范围,严格管理措施,健全档案管理工作规范和相关制度。首先要建立领导负责制,使教师业务档案工作有一个组织落实、有组织机构,任务明确、责任到人的管理体系,达到责任明、职责清、目标具体的程度,便于督促和协调工作,利于散逸档案归档;其次,要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制定如“教师业务档案立卷归档制度”、“教师业务档案管理办法”、“统计工作制度”、“借阅登记制度”等,作为建立教师业务档案的有效保障。在工作中一定要认真贯彻执行各项规章制度的时候一定要做到有章可循、有章必循、严格按照制度办事。

四、结语

综上所述,教师业务档案不仅是学校的财富,也是教师个人的财富,通过业务档案,教师能看到自己在教学与科研中的成绩,从而进行更高层次的探索,激发工作热情。因此重视教师业务档案管理,规范档案管理制度与内容,提高管理人员素质,推广应用现代化管理手段,充分发挥教师业务档案作用是学校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途径,将激发全体教师的创造性和活力,促进学校办学质量提高。

参考文献:

手工课教案篇7

【关键词】成人;案例教学;选择与加工

经过在军事、法学、工商管理等不同教学领域的长期研究和不断改进,案例教学已发展成为日趋成熟的一种教学方式,逐步形成独特的教学法原理,并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近几年来,我国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教学都在运用这种“知行合一”的方法开展教学。那么,在这种教学手段和模式中,是否同一个案例适合于不同院校及不同层次呢?不然,因为不同的教育对象有不同的背景,对案例理解和分析的角度完全不一样,特别是作为有着丰富实践经验的成人学生而言,对案例更有着自己独特的体验,因此,一般用于未接触过社会实践的全日制学生的案例并非适用于成教学生。所以,运用案例教学的教师必然根据成人特点,选择合适的案例并进行适当的整理加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1 成人案例教学中课堂案例选择和加工的重要意义

在针对成人进行教学时,案例教学是必不可少的手段,对课程案例选择和加工也就变得更得重要。其具体表现在:

1.1 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由于成人学生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对于案例了解非常深刻,甚至于对其背景、过程熟悉程度更高于教师,如果教师授课时对案例没有精心的选择与加工,就会导致有的案例过于随意,或者涉及理论太多,或者根本就是一个事例,无法满足学员的学习需求。所以在成人教学中进行案例教学时,教师一定要对案例进行精心选择、加工,并且还要对所选择的案例进行加工,加工成与所教课程理论知识点相关的案例,便于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分析。于是,必将要求教师花更多的精力、时间去准备课堂案例,促进了教学水平的提高。

1.2 是调动成人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励。如何激励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积极参与是教育成功的第一步。虽然案例教学法本身以其具体的实例来吸引学生,但如果学生对案例不感兴趣,也无法深入其心,更不要指望学生能有正确的分析了。所以,只有选择成人学生熟悉的甚至于是其企业本身遇到的问题作为课堂案例,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1.3 可以成为衡量和评价教学效果的重要依据。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开拓性思维教学法,在一定案例背景下,成人学生要根据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去分析案例背景,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如果所使用的案例没有任何针对性,也未经任何加工,学生分析起来就会无所适从,或者说牵强附会,教学效果如何也就无法考核。而通过选择一些学生熟悉并迫切希望解决的案例,其分析结果是否有利于实际操作?就可以成为教学效果的重要依据。

2 课堂案例选择和加工的原则

在成人教育中开展案例教学,相对而言,难度比较大,要求教师有充足的准备。但一旦运用成功,则会取得满意的效果,而要取得满意的效果,笔者认为课堂案例的选择应遵循如下原则。

2.1 针对性原则。即针对具体课程、具体知识点、具体对象,也就是说所选择的案例必须针对某一门课程中的某一个理论知识点或某一具体问题,即使是综合性的案例也不例外。如果案例没有针对性,所涉及问题必将泛而无主题,学生拿到手上后无所适从,特别是成人教育的学生,相对而言实践经验丰富而结合理论不够准确,没有针对性的案例分析时没有明晰的思路,甚至于有的学生就会将案例中的相关问题复述一遍,达不到案例教学的目的。

2.2 适用性原则。选择和加工案例时,大部分老师都是将社会现实中的相关案例进行整理加工,但也有老师喜欢以社会现实问题为基础自己编写新的案例。但不管是哪一种,最后拿到课堂上的案例必须要适用所教课程、适合于所面向的学生和适用所涉及的问题,否则,将会是一项费力不讨好的工作。

2.3 具体性原则。由于成教学生大都有具体工作经验,对于实践问题非常熟悉,但若用理论来解释时可能会显得力不从心。所以,教师在选择和加工案例时一定要具体、明确。即本案例分析究竟是为了解决一个什么问题?其理论依据是什么?案例越具体,学生就会能理解,而一旦当学生学会了解决较小的具体性强的案例后,再有步骤地引进大型综合性案例,此时案例教学的优势也就呈现出来了。

2.4 熟悉性原则。由于案例教学法为各高校、各个层次、各专业所广泛采用,因而,各种各样的案例集也大量被编写,于是一些老师便随意选取,特别是那些大型的、成功企业的案例被广为采用,如海尔经营管理模式、五粮液集团的营销案例,甚至于一些国际性的案例常常进入到课堂,让学生进行分析,殊不知,这些案例虽然著名,但毕竟离学生较远,学生分析起来也只会人云亦云,独特的见解较少,所以,在成人案例教学中,最好选择那些成教学生身边的案例,甚至于可以考虑将成人学生所在的企业实践情况编写成案例来进行分析。

3 成人教学中案例的选择与加工

了解了课堂案例选择和加工的意义及原则以后,如何选择成人教育教学课堂案例呢?由于不同的课程有不同的要求,不同的教学目的也要求采用不同的案例,因此,究竟如何选择课堂案例是没有定势的,因人而异、因课程而异。但即便如此,在选择和加工案例时,教师也应尽量做好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3.1 亲自编写课堂案例,并使案例格式规范化。由于目前有关案例非常多,采用案例教学的层次也不同,究竟什么样的案例才适合成人教学呢?笔者以为,放弃那些规模大的、大众化的、离我们较远的案例而选择成教学生所在企业的成败案例是最可行和有效的,并且具有独特性。因为来自于成教学生身边的企业案例很少有现成编写好了的,如果采用案例教学的教师深入企业实际,获得原始资料,自己编写案例,就会形成明显的特色。在案例编写时,教师最好使规范化,从形式到内容都进行统一,每一个案例都要求有案例标题、案例正文、案例结束语和案例思考题等内容。

3.2 课堂案例的选择尽量本土化。由于采取案例教学的主体有不同的层次、分布在不同的地区,因而,教师在选择课堂案例时应尽量做到本土化。本土化的案例使学生有兴趣利用业余时间调查,分析起来资料充实,有理有据,有说服力,效果明显,甚至于为企业间接解决了问题。

3.3 对课堂案进行分类整理。课堂案例的选择时应力求体现理论与实际结合,根据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分别选择不同层次的案例类型。一般而言,根据其难易度来确定,选择的类型可以分为如下三类:

(1)专题型案例。专题型案例是案例分析的最低层次,即只针对某一问题、某一具体方面、某一因素进行剖析。这一类型的案例分析最大优点是目标集中,重点突出,涉及的问题具体明确,有利于学生分析时把握案例重点,思路清晰,对于问题的因果关系、难点所在、关键问题、运用理论十分明确,不至于无所适从,比较适合于初学者,分析容易入题。但由于这一类型的案例都是一些小案例,内容简单,有的学生过于轻视,忽视课前准备。

(2)综合型案例。综合型案例所涉及的背景材料、理论问题等比较全面而系统,常交叉运用多种理论依据,反映了完整而多元化的运作顺序,它既可以是某一门课程的综合分析也可以是某几门课程的交叉,众多的理论问题融合在一起要求学生在上案例分析课之前有一个充分的准备过程,否则对于庞大复杂的案例就无从下手,不能分清主次,更不能进行分层次、分阶段的讨论。这种的案例最常见于各类间接资料来源,但若是教师自己动手编写,则编写难度是最大的,它要求教师编写时付出较多的心血,因为涉及到一门课程的多个知识点或多门专业课程的相关理论,如果教师对所在专业相关课程不熟悉或熟悉而不会综合运用,就无法整合、加工好案例。

(3)讨论型案例。这是案例分析的最高层次,这种案例只要教师引导得当,学生积极配合,案例教学就有了一定的学术探讨性。如果说前面两类案例分析的结论相对明确、固定的话,那么这种方法则允许几种结论、几种观点的存在,这些结论和观点之间完全不同甚至相互对立,究竟对错如何,教师不急于下结论,而是学生所依据的理由及方法的对错。讨论型的案例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所选用的案例在实际活动中带有明显的连续性和客观性,由于结论很难有统一的模式,因而更能启迪学生、培养能力。但由于头绪众多,有时学生无所适从,把握不住。如果选择这类案例,其自由度相对较大,特别是在教师编写时还可以加入自己的观点,不过案例内容必须在所运用知识的范围,否则,就无法实现理想效果。

3.4 案例的选择要实现动态化。大多数教师在使用案例时,一般都是采用一些既成事实的静态案例资料,而事实上,由采写、加工案例到把案例拿到课堂上分析都会经过一段时间,而任何企业都不可能在某一段时间内处在一个静态不变的环境中,所以,进行案例教学时必须将案例动态化,即使案例中已经是过去的静态资料,教师也应当在课堂上增加变化的部分,否则案例教学就不会达到应有的效果。

总之,对于成人教育而言,案例教学既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但真正要发挥其最大的作用,必须提供高案例的质量。但不管选择什么案例,也无论如何去加工课堂案例,必须保证满足下面四个条件:一是案例要有针对性。案例要符合教学目标要求,蕴含相应的营销理论,使学生能提出决策方案的依据。二是案例要难易适中。太简单了,学生易得出答案,无以提起学习兴趣;太难的话会超出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理解力,使学生无法入手分析,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三是案例要新。案例最好能基本反映当前市场环境和国内企业现状,以利于学生分析和学以致用。四是案例要典型。被选的案例要能有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作用,以提高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 王洪才.大众高等教育论[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8

[2] 纪宝成.我国高等商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06(10)

[3] 尹宁伟.走向个性化:成人高教课程设置的必然趋势.成人教育,2007(12)

手工课教案篇8

关键词 高职;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课程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8-0317-01

课程教学改革是当今高职教育加强内涵建设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随着教育资源的丰富和教育现代化的发展,对职业院校《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课程也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1]。《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是高职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2]。该文针对高职院校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课程如何从制定课程方案、课程目标,教学单元设计这几个方面进行改革创新,课程内容能更好地体现技术型、应用型、职业型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理念,课程内涵能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特点等进行探讨。

1 课程方案的制定

课程方案是一门课程的纲,是一门职业教育课程科学建设的框架,它的制定为《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课程标准的制定奠定指导路线,体现目前植物组织培养行业发展状况和技术应用的情况,以及对此类人才的数量需求和质量要求。为了科学、真实地体现这一点,一是采用实地进入企业调研和网络调研方式,与企业相关领导和技术人员交流,参观生产,探讨课程建设思路。二是通过网络问卷,请企业中行家里手回答相关问题,并提出课程开发意见。通过调研来看,《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是一门突出实践动手能力的专业课程,企业对学生的动手能力要求很高,要能体现吃苦耐劳的职业素质[3]。调研发现,从全国来看,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广泛应用于高档名贵花卉和特色苗木的生产,如蝴蝶兰、大花蕙兰、玉簪等,这类花卉经济价值高,生产周期快,故生产效益较高。

有了市场调研的一手资料,课程方案的制定素材就准备充分,但是根据学院课程改革要求,初步制定出来的方案不是直接就能应用到课程标准的制定中去,必须经过系部教研会汇报交流,通过讲述,与会教师的意见,专家的评审,这样的步骤才能确定是否能通过。如果方案达到与会专家各项指标的要求,获得一致认可才能通过。反之,如果方案被提出的意见较多,说明调研的内容和信息还不完善,需要进一步到市场行业中去加深调研,充实方案内容,故这门课的方案经过了3次汇报才通过系部的审核。

2 课程标准的制定

课程教学目标分为专业能力目标和职业能力目标。专业能力目标就是围绕通过调研制定出来的符合企业需要的岗位核心技能,主要分为2块:一是达到能熟悉掌握制定的每个单元要求的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二是积累经验,通过熟练的技能操作,能发现在生产中出现的问题,并通过查阅技术资料尝试解决问题的能力[4]。职业能力目标包括:积极完成布置的工作任务;培养与人交流沟通的能力;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具备职业素养。具体包括:①掌握植物组织培养的基本理论知识,并能通过自己或团队的合作解决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②能制定植物组织培养每个典型工作任务的工作计划和生产计划;③能够完成植物组织培养生产全过程;④能根据植物组织培养的工作任务,搜集、整理资讯等相关信息;⑤能够对植物组织培养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客观分析与评价;课程拓展知识目标是能够开展植物组培苗的基础技术研发和组培车间管理工作。

课程标准要制定出课程教学单元,该课程单元标准体现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突出从简单技能到复杂技术的学习路线。如从培养基配制、灭菌、外植体选择、移栽育苗、污染处理等单一技能到完成一个典型植物的无性繁殖体系建立,直至植物组培工厂化生产与管理[5]。

3 课程单元的开发与实施

根据课程标准的制定要求,以切实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为目的,体现工学结合模式,开发《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课程的教师手册和学生手册。教师手册开发是以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课程单元,以任务驱动开展教学。每个单元开发的教师手册和学生手册,依据课程标准对教师讲授和学习有不同的分工和要求,教师手册包含的教学以资讯、实施、考核、评价、学生反馈5个过程展开,学生手册是以学生为主体,小组为单位,任务驱动为指导的学习素材,其中包含每个单元应掌握的知识目标、技能目标、考核目标。学生手册中配套内容有工作任务资讯单、工作任务实施单、工作任务考核单、工作任务评价单等辅助学习材料。每个单元实施前,就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各类课程知识资源将本单元的资讯单完成,做好实施工作任务前的基础准备。

教学单元的实施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充分利用图书、网络、视频、电脑动画等各种教学资源,丰富学生学习渠道。教学开展以学生为主体,课堂放到实训室,放到基地,教师做示范,学生边做边学,并记录工作任务实施过程和出现的问题,针对各环节制定考核标准,予以考核,达到完整掌握植物组织培养基本技术的目的。工作任务(下完成时,同时也完成工作任务单的记载。通过工作任务方案设计、操作和结果检查,小组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考核,教学总结和评价这样的步骤来完整实施一个单元工作任务,真实体现“教、学、做”合一的职业教育模式。通过课程考核,将掌握技能项目优秀的学生选,继续培养他(她)们参加全国的植物组织培养职业技能大赛。

4 一轮课改课程教学结束后的反思

课程开发是一项专业而又科学的工作,教师要以深厚的教学工作经验为基础,并能深入到企业岗位工作一线,了解行业发展动态,新技术的应用,在熟悉职业教育规律的基础上,才能开发制定出一套完整的实用性强的教学体系,这也充分体现一个职业教育工作者是否紧跟行业企业发展,是否与时俱进的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责任心和职业素养。

总之,课程改革的目的是让学生增强学习《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这门课的兴趣,能主动学习,能真正学到适应岗位工作的技能,并热爱这项工作,满足行业发展对人才的质量需求。

5 参考文献

[1] 宋扬.浅谈高职生物技术专业植物组织培养的教学改革[J].新课程:中旬,2012(8):33.

[2] 王清连.植物组织培养[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3] 曹孜义,刘国民.实用植物组织培养教程[M].兰州: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