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雷锋精神研究性学习8篇

时间:2023-09-18 17:02:14

雷锋精神研究性学习

雷锋精神研究性学习篇1

对于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的今天,社会更加渴求雷锋精祌,渴求是因为缺失,既然是缺失,就“亟须创新阐述体系,用当代价值观、道德观观察雷锋精神,从中发掘能激发时代共鸣的思想。否则,雷锋精神无法与当代人发生精神关联,我们也无法回应`雷锋精神过时论'有鉴于此,我们有必要重温和思考雷锋精神到底是什么?雷锋精神如何解读?雷锋精神有什么样的内涵、实质和特征?这些内容都是本章所要阐述的。

一、雷锋精神的内涵

雷锋(1940-162年)同志是中国家喻户晓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措模、共产主义战士。雷锋是一个具体人物,是社会主义时期优秀人物的典型代表,但从其先进事迹中提炼出来的雷锋精神却不仅仅是他个人的品质,而是一种凝蕴了中华传统美德和可贵中国精神的时代精神。1963年3月5日,发表了“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在全国范围内掀起轰轰烈烈的学雷锋运动。雷锋的崇高精神也激励和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奋发向上。然而,雷锋精神经历了极“左”时期的“神化”和时期的“极化”,直至市场经济时期的“淡化”以后,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时期,我们又疾呼雷锋精祌、渴望雷锋精神的回归,那么,新时期的雷锋精神又该如何解读?因此,对雷锋精神的本质内涵进行概括和总结,使其与时代特点相结合,与时俱进,对于进一步弘扬雷锋精神、助推中国梦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一)从党和国家领导人题词中解读雷锋精神

20世纪60年代,在的表率下,老一辈革命家也纷纷发表学习雷锋的题词,从此,中国大地揭开了学雷锋活动的序幕,开启了一场影响新中国历史走向,塑造全新国民性格的伟大实践。半个多世纪过去了,雷锋精神随着历史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地进行着演绎,但老一辈革命家的题词所包含的内容却经受住了历史和实践的检验,题词所揭示出来的雷锋精神实质至今依然闪耀着真理的光芒,这为我们进一步研究雷锋精神指明了方向。

第一,题词把雷锋精神定位于共产主义精神和风格。刘少奇的题词说:“学习雷锋同志平凡而伟大的共产主义精神”;的题词中说:向雷锋同志学习“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邓小平题词说:“谁愿当一个真正的共产主义者,就应该向雷锋同志的品德和风格学习”。雷锋毫无自私自利之心,他认为:“个人和集体的关系,正像细胞和人的整个身体一样。当人的身体受到损害的时候,身上的细胞不可避免也要受到损害。同样的,我们每个人的幸福也依赖于祖国的繁荣,如果损害了祖国的利益,我们每个人就得不到幸福!”在此认识基础上,雷锋处处以党、祖国和人民的利益为重,积极地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因此,正因为雷锋坚持了共产主义的思想、理想、信念、道德,雷锋精神才具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实质。所以,雷锋精神就是共产主义精神,是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高贵品质的生动反映,也是我党我军优良革命传统的具体体现。

(二)从党和国家领导人讲话中归纳雷锋精神内涵演绎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学雷锋活动的指向和内容不同,人们对雷锋精神内涵的全释也不同。不断地对雷锋精神内涵进行融汇和归纳,不仅是雷锋精神具有持久感染力和广泛适应性的基础,也是不同时代内容和社会价值观转换的必然反映。党和国家领导人,都高度重视雷锋精神的传承和发扬,分别在不同历史时期作过重要题词、指示或讲话,这些都深刻揭示了雷锋精神所体现的时代精神和思想内涵,激励着学雷锋活动的持续开展。

20世纪60年代,关于雷锋精神的内涵,学界普遍认为对雷锋的题词,精辟、全面概括了雷锋精神的内涵,揭示了雷锋精神的“阶级性、实践性、无私性、崇高性,是后人研宄雷锋精神的基本依据”。关于学雷锋的内容,曾说:“学习雷锋,不是学他哪一两件事迹,也不只是学他的某一方面的优点,而是学他的好思想、好作风、好品德;学习他长期一贯地做好事,而不做坏事;学习他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概括而言,在上世纪“60后”人群的眼里,“雷锋”两个字成了一切美好事物的化身,雷锋精神成了“ 善美”的象征。该时期学雷锋的核心内容就是要学习雷锋那种自力更生、埋头苦干、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雷锋精神,并突出“忠于党、忠于”和爱憎分明的阶级意识。学雷锋就是要听的话,跟共产党走,走社会主义道路。

十年浩劫中,“”一伙严重败坏了社会风气,学雷锋出现极端化,雷锋精神甚至被少数阴谋家当成阶级斗争的工具,以至于社会上群众感叹“雷锋叔叔不在了”。然而,由于60年代雷锋精神的深入人心,在乡村民间雷锋精神仍然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只是70年代的人们学雷锋,重点突出学习雷锋叔叔鲜明的阶级立场和爱憎分明的革命精神,在党的教导下,要像雷锋那样立场坚定,爱憎分明,对同志像春天般的温暖,对敌人像严冬一样残酷无情。正如《学习雷锋好榜样》这首歌的歌词一样,要“忠于革命忠于党,爱憎分明不忘本,立场坚定斗志强……”。“不忘本”成为当时群众常常挂在嘴边的话。

第二章20世纪60年代“雷锋热”的历史考察

研究雷锋精神的演变轨迹,揭示雷锋精神的演变规律,除了要研究雷锋的成长轨迹和雷锋精神内涵的历史演绎之外,还必须把雷锋精神放在每一特定历史阶段进行考察,去进一步研究雷锋精神产生的时代背景,探究雷锋精神产生的必然性以及背后反映的人们思想价值观的转换,概括每一历史阶段学雷锋活动的特点,反思弘扬雷锋精神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总结可供借鉴的学雷锋经验教训,进而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基于此,有学者在文中指出:“要研究雷锋成长的道路,运用雷锋成长的规律,帮助更多的后来者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向雷锋那样成长起来。”

一、雷锋精神形成的宏观背景

上世60纪年代之所以是个英雄辈出的年代,雷锋精神之所以在该时期产生跟该时期独特的国内外环境密不可分。时势造英雄,在独特的历史背景下,无论国家还是个人都迫切需要一种给人震撼的精神力量,需要英雄模范来鼓舞全社会广大人民群众的斗志、积聚力量、奋勇向前,从而摆脱困境,这就为雷锋和一系列雷锋式的英模人物的产生提供了条件和氛围。

雷锋精神研究性学习篇2

【关键词】雷锋精神 思想政治工作 文化建设

012年3月2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的意见》指出: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大力弘扬雷锋精神,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不断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有着重要的意义。2012年4月20日,中共辽宁省委印发了《关于深入开展学雷锋、学郭明义活动的实施意见》,对省内开展学雷锋活动做出了详细的部署。高校相对于其他单位和团体,在弘扬雷锋精神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人力优势、阵地优势和时间优势,有着极其丰富的资源。因此,新形势下,在高校中开展学习雷锋精神的实践活动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高校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的重要性

雷锋是实践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道德的楷模。雷锋精神蕴涵了服务人民、助人为乐、锐意进取、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等丰富内涵,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顺应了社会进步的时代潮流,彰显了我们党的先进本色,雷锋精神是一面永放光芒的旗帜。新形势下高校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是激发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热情,倡导文明新风,提升道德水平,矫正诚信缺失,引导大学生做良好社会风尚的创造者、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实践者、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者的有效途径;是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奋发向上精神力量的重要载体;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二、辽宁省部分高校学习雷锋活动的调研及相关分析

雷锋精神影响了社会各个阶层,其中大学生是学习雷锋活动的主体,大学生的学雷锋活动也最受外界关注。笔者在2012年12月~2013年6月,通过访谈和调查问卷等方式对辽宁省5所高校开展学习雷锋活动的情况做了初步的调查研究,现综述如下:

1.高校学习雷锋活动取得的成效

近年来,全省高校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的意见》,组织广大青年学生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取得了显著的成效。通过与东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大连海事大学、辽宁大学、鞍山师范学院5所高校的部分师生的访谈我们了解到,目前辽宁省各大高校都高度重视雷锋精神的学习与实践,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许多老师和同学都认为,青年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需要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在高校开展学习雷锋活动,有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积淀思想基础、群众基础和校园文化,丰富用雷锋精神育人的良好舆论氛围。

在笔者走访的几所院校中,学习雷锋活动大都已形成一定的声势和规模。辽宁是新时期雷锋传人郭明义的故乡,因此辽宁省各大高校都把学习雷锋传人郭明义作为新时期践行雷锋精神的重要载体。大连理工大学把学习雷锋精神作为新生入学教育的主要内容,通过“看影视、学理论”的平台,组织全体新生观看电影《郭明义》,引导新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校定期举行“青春放歌,志愿飞翔”学习雷锋升旗仪式;辽宁大学30余名大学生利用暑假深入郭明义工作的鞍钢采矿厂,与郭明义面对面交流,组织成立了“郭明义爱心团队辽宁大学分队”,用实际行动传递爱心;东北大学、大连海事大学等校掀起了“践行雷锋精神,争做当代郭明义”的热潮,建立了阳光溢鸿儿童村爱心实践基地,开展“情暖夕阳红”爱心助老工程;东北大学300多名大学生加入了郭明义爱心团队。同时,东北大学依托文法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优势,以大学生理论社团为载体,成立“当代雷锋精神研究”社,通过理论研究和考察学雷锋优秀人物的先进事迹等方式,对“当代雷锋精神”进行深入研究,通过举办座谈会、邀请学雷锋先进个人等方式,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深刻理解雷锋精神的文化实质、时代内涵和具体要求,从而自觉自发地在学习生活中践行雷锋精神。东北大学还开展了一系列“做新时代雷锋精神的传人”的志愿服务活动,将学雷锋与大学生志愿服务有机融合在一起。

2.“当代大学生传承与践行雷锋精神”调查问卷的相关分析

其中共发放调查问卷400份,收回有效问卷379份。同时对其中的部分老师进行了详细访谈。

“当代大学生传承与践行雷锋精神”调查问卷共设置了400份,其中有效问卷379份,受众对象全部为大学生,涉及一本、二本不同类型院校5所。该问卷设计了诸如“您所在的大学开展学雷锋活动的形式是否丰富”“您最喜欢的、最佳、效果最好的宣传雷锋精神的途径是什么”“当代大学生最欠缺的雷锋精神内涵(可以多选)”等开放式与半开放式问题,对高校开展学习雷锋活动的形式、载体及内容进行调研。

数据分析显示:有近六成的在校大学生认为学校组织的学习雷锋精神主题活动形式不够丰富或一般,说明学校内部的主题教育活动的形式需要加强,特别是部分学生提出第二课堂的资源利用率低,影响了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度;接近半数的学生认为校外雷锋精神的宣传正在逐步替代老师课堂传授,认为形式多样化、自由度强的宣传方式应引入对雷锋精神的主题教育中,反映了在校生从社会角度,对雷锋精神的传承与发展有着最基础、最迫切的需求:80%以上的学生认为雷锋精神符合当今社会的发展潮流,意味着在经济建设新时期学生对雷锋精神的时代意义与价值仍然具有非常高的认可度,并且认为雷锋精神的传承与践行,主要依托学校的环境与氛围。问卷中“当代大学生最欠缺的雷锋精神内涵”,被选中的内涵排名分别是:无私奉献29.2%、助人为乐28.7%、艰苦奋斗16.9%、爱岗敬业12.7%、爱国精神9.3%、其他精神3.2%。有学生提出了勤俭节约等内涵并表示出高度的认同感。

3.高校学习雷锋活动存在的问题

通过访谈以及对调查问卷的统计与分析,我们发现,近年来,省内高校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学习雷锋活动。但同时学雷锋活动也不同程度存在着诸如“重形式轻内涵、重短期目标轻长期目标”等具体问题,降低了高校学习雷锋活动的效果。

(1)高校学雷锋活动缺乏长效机制和有力的管理

高校作为学习雷锋活动的主阵地之一,在深入学习开展学雷锋活动方面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和实践。但目前高校学习雷锋活动并没有与大学生的日常思想教育、学习、生活等有机地结合起来。高校对大学生学雷锋实践活动缺乏具体的机制和目标管理体系,学雷锋活动缺乏具体的监管考核体系,导致活动实施的具体要求和效果较难达到。同时,在对先进典型的培树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2)高校学雷锋活动的形式、载体和内容不够丰富

高校学雷锋实践活动主要是以校园为主的劳动服务以及校外的志愿服务活动,雷锋精神的理论学习没有深入开展,大学生学雷锋的主体性意识不够强,在开展的学雷锋实践活动中,缺乏有效的形式、新颖的载体及丰富内容,且雷锋精神的具体内容没有和大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有机地融合,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实践效果不显著。

(3)高校学雷锋活动与社会没有形成合力

对于大学生学雷锋活动学校给予了一定的支持,但不断丰富的实践活动缺乏一定的场地、资金及人力支持,且高校与社会力量共同来开展学雷锋活动的形式和内容不够,没有形成合力,有一部分高校教师没有把学雷锋活动贯穿于教书育人的全过程。

三、高校开展学习雷锋实践活动的思考

通过对辽宁省部分高校学习雷锋实践活动的调研总结出,高校要将学雷锋活动持久的不断引向深入,比较重要的有以下三点。

1.高校学雷锋活动需要强有力的管理机构

高校学雷锋的组织管理机构一旦成立,学习雷锋活动就有了统一的思想和共识,就有了具体的目标,通过学习雷锋活动的全过程及具体活动的精心部署和具体指导,定期对一个阶段的活动进行总结分析并及时进行相关的评比及表彰,形成学习雷锋活动的合力,确保学校学雷锋活动的常态化及实效性,以此形成良好的学习雷锋的氛围。

2.高校学雷锋活动需要丰富的形式、内容及载体

为了提高学生学习雷锋活动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高校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实际要求,把学习雷锋活动与学生的全面发展相结合,不断创新形式及内容,拓展学习实践载体,积极发挥第一课堂的主渠道作用,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辅助教育作用,坚持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积极开展以弘扬雷锋精神为主旨的一系列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使学生在服务社会的实践中深化对雷锋精神的理解和认识,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

3.营造浓郁的学雷锋校园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氛围的熏染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充分利用学校各种媒体(如校报、网络、广播、橱窗、黑板报等),对雷锋精神展开内容丰富、形式活泼的宣传,及时报道大学生中的好人好事,组织有关弘扬雷锋精神的座谈和讨论,与学生进行对话。同时,高校教师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用雷锋精神对待教育事业,以高尚行为去感染学生、培养学生。通过积极有效的舆论导向和言传身教,来实现创建文明校园,弘扬雷锋精神的目的。

4.建立学生综合素质分的科学评定机制

建立和健全激励、检查考评和评价制度,加强监督管理,以切实可行的制度促进学雷锋活动的健康发展和深入持久。高校要对学生平时在思想道德方面的表现进行全面的考察和详实的记载,对学生参与学雷锋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以及参与活动所产生的效果和影响进行科学、恰当的评价,并与学生综合素质分的评定有机结合起来,形成科学的评定机制。在全校学生中贯彻落实,通过这一机制调动、引导和激励广大学生积极自觉地践行雷锋精神。

高等学校担负着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高级专门人才的重大任务。它不仅是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场所,更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新形势下高校应重视对雷锋精神的学习与践行,从学校、家庭、社会和学生多主体多角度出发,丰富其形式、内容和载体,不断探索雷锋精神与培育新一代大学生的内在关系和融合方式,实现新时期学习雷锋活动的常态化与机制化。

参考文献:

[1]黄绍国.论高校大学生学雷锋常态化机制的构建――以湖南中医药大学学雷锋实践为例 [J].湘南学院学报,2012,(8):116-117.

[2]张振平.对高校弘扬雷锋精神的几点思考 [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05,(6):100-102.

[3]喻瑜,唐瑞,刘阳岫.高校开展学雷锋活动存在的问题与思考 [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2012,(9):112-113.

雷锋精神研究性学习篇3

【关键词】“雷锋精神”;大学生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

1963年3月5日,同志亲笔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50年来,雷锋这个平凡而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已经成为当代中国人心目中崇高的道德楷模,成为全社会共同尊崇的道德典范,影响了几代人。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适应时展要求、顺应人民群众期待,明确提出要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采取措施推动学习活动常态化;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的意见》,对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作出具体安排。在新形势下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弘扬“雷锋精神”,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雷锋精神”的内涵和实质

“雷锋精神”在新中国的历史进程中,经过广大人民群众的学习与实践,不断得到丰富与发展,紧跟社会进步的时代潮流,内涵十分丰富、意蕴十分深刻。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弘扬“雷锋精神”,首先要学习雷锋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崇高理想和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这是“雷锋精神”的精髓。雷锋作为一位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在他的一生中,始终保持了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坚定信念,工作中时刻表现了对党和社会主义的无限忠诚和热爱。

其次,要学习雷锋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这是“雷锋精神”的核心和本质所在。雷锋在其短暂而光辉的一生当中,自觉地实践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这也是“雷锋精神”能够始终保持旺盛生命力的根本原因。

第三,要学习雷锋爱岗敬业、刻苦钻研的敬业精神,这是“雷锋精神”的根本要求。雷锋身体力行,一生都自觉服从组织安排,忠于职守,尽职尽责,无私奉献,就像一颗平凡的螺丝钉,在岗位上默默地发挥着不可缺少的作用。

第四,要学习雷锋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创业精神,这是“雷锋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雷锋始终保持劳动人民的本色,以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为荣,以骄奢淫逸、铺张浪费为耻,克勤克俭,厉行节约,是艰苦奋斗的典型。

第五,要学习雷锋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这是“雷锋精神”的时代特征。雷锋的“钉子”精神就集中体现了他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优秀品质。

二、新时期大学生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内涵与特质

为了在广大青年中培养造就一大批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的马克思主义者,引导当代青年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2007年10月16日,印发《“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实施纲要》,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推进新时期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是具有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和社会主义坚定信念,从理论上和思想上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优秀成果,并能理论联系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的青年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必须具备如下的品格和素质:一是树立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和坚定社会主义信念;二是理解掌握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三是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四是具有宽厚的科学文化基础,能经受各种环境考验。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不是一个静止的、绝对的概念,而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内涵。当前,大学生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也有所处时代所决定的特质。一是政治理论特质,即在新的意识形态中,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和高度的政治鉴别力;二是实践能力特质,即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具备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高水平的创新实践能力和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力。

三、“雷锋精神”蕴含的精神品质与大学生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特质的内生联系

雷锋精神所蕴含的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与大学生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思想政治特质相融合统一。共产主义,是人类最理想、最美好的社会制度,也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中国共产党人和先进分子追求的崇高理想。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力量与作用,始终贯穿于党的事业的历史进程中。

雷锋精神所蕴含的刻苦钻研、艰苦奋斗、锐意创新的实践品质与大学生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实践能力特质相融合统一。雷锋在其短暂人生中,在每一个岗位都发扬着“螺丝钉”精神和艰苦奋斗精神,始终坚持锐意进取的精神面貌和勇于探索的工作态度,全身心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去。植根于社会实践中的雷锋精神,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时代特征,与时俱进。对于新时期大学生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不仅要求具有过硬的政治素质,也要求具有良好的能力素质,以保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一名成熟的大学生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要以自强、奋进的积极态度,学习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培养高水平的创新实践能力和克服各种困难的坚强意志力,为早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积蓄力量。

雷锋精神所蕴含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与大学生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道德品质特质相融合统一。雷锋一生都全心全意地实践着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追求,自觉地把个人价值和人民需要紧紧地联系起来。服务人民成为雷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的集中体现,是雷锋精神的核心和本质所在。新时期大学生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社会思想意识更加多元多样多变的新形势下依然具有坚定的政治信仰、政治立场与政治观点,就必须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想人民所想,急人民所急,把为人民谋利益作为一切言论和行为的宗旨,深入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奋发学习、拼搏进取,努力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四、弘扬“雷锋精神”,培养大学生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实践路径

(一)弘扬“雷锋精神”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相结合

理论学习与研讨是“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主要课程,在高校培养大学生青年马克思主义者首先要求抓好理论学习,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去教育大学生。雷锋精神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精神源头,蕴含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刻内涵,新时期培养大学生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在开展理论培训中有效结合“雷锋精神”,可以让大学生在感人的故事、生动的史实中准确理解并接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坚定共产党领导的信念。

首先,将弘扬“雷锋精神”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相结合,发挥第一课堂的主渠道作用。“雷锋精神”内涵丰富,表现形式多样,可以活跃课堂氛围,改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枯燥、形式单一的缺点,符合大学生的成才需求,可以提高民族精神和优良传统的教育效果。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课程教学中,着重讲解中国共产党如何形成共同理想及为实现美好的理想所付出的努力,从而引导大学生了解雷锋精神的产生,理解雷锋精神的内涵,并将雷锋精神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自觉践行。

其次,将弘扬“雷锋精神”与“大学生骨干培训班”的理论学习相结合,发挥第二课堂的辅助作用,引导他们阅读雷锋日记及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大学生骨干是青年大学生中有理想追求,有兴趣爱好、有群众基础、有组织纪律以及思想进步,学习勤奋,责任心强的优秀学生,他们是高校培养大学生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重点对象。高校以培训班的形式,指导大学生骨干学习雷锋日记、雷锋故事等经典,从雷锋深入浅出的实践语录中领会雷锋精神,认同雷锋精神。

最后,将弘扬“雷锋精神”与理论学习类社团建设相结合,发挥学生社团的自治作用。大学生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不仅要注重组织培养,更要把理论学习转化为大学生自身的内在需求,转化为一种大学生自觉地自我学习、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意识习惯。高校通过加大对“雷锋精神”研究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会等理论学习类社团的建设力度,加强指导,不断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阵地作用,引导大学生自觉的、经常性的学习、研究雷锋精神。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了解和相信党的理论,增强对坚持党的领导的信念,永远紧跟党高高举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二)弘扬“雷锋精神”与实践体验相结合

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原则之一,因此高校培养大学生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就必须将理论学习与实践体验相结合,用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检验理论,促使大学生真正理解领会马克思主义科学内涵。在为大学生搭建实践体验平台时,要有效利用“三五”学雷锋、青年志愿者活动等载体,以丰富多彩的活动广泛开展雷锋事迹、雷锋精神和雷锋式人物的宣传教育,让大学生在活动中普及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基本道德规范,弘扬雷锋精神,坚定理想信念。

首先,将弘扬“雷锋精神”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发挥校园文化活动的主旋律作用。校园文化是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形象直观、生动具体等特点,对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心理行为能产生较大影响。高校要积极营造以雷锋精神为主题的校园文化,通过开展学雷锋报告会、主题演讲、读书征文、话剧表演等多种形式,帮助广大大学生更好地了解雷锋、崇尚雷锋、学习雷锋。要积极运用网站、微博等新媒体,开辟“雷锋精神”专栏,将学雷锋先进典型,尤其是校园内“当代雷锋”的事迹进行广泛宣传,大力营造学习雷锋的氛围;播放《向雷锋学习》、《雷锋》等影视作品,开展“观影有感”等交流讨论活动,引导大学生感受雷锋的高尚品格、崇高境界和人格魅力,正确把握雷锋精神的内涵与实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其次,将弘扬“雷锋精神”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积极发挥实践体验的延伸作用。社会实践可以把理论知识和社会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充分发挥理论指导实践的作用。高校培养大学生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必须有意识的引导大学生深入社会、深入人民,在实践中加深对科学理论的认同和理解。通过开展大学生“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学雷锋 树新风”青年志愿者活动、“忘年交”倾听老党员等实践式、体验式的活动,引导大学生在实践中将“雷锋精神”内化,做到自觉践行雷锋精神,从而坚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的理想信念。

最后,将弘扬“雷锋精神”与调查研究相结合,积极发挥高校的平台作用。高校有着丰富的研究资源,大学生又是社会上最富活力、最具创造性的群体,如果两者结合不但可以提高大学生的调查研究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也可以帮助大学生理解和发展“雷锋精神”等科学理论。高校依托“挑战杯”等科技竞赛平台,组建由高水平的专业教师指导的学生科研团队,立足社会实际,结合学生实践心得,思考研究“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以实践带研究,引导大学生在自主研究的过程中实现对“雷锋精神”等科学理论的理性认同,不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培养大学生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是党和人民赋予高校的神圣使命,也是时展的必然要求。我们将进一步建立健全长效机制,让学雷锋活动常态化,大力弘扬雷锋精神,培养出一批信仰坚定、奋发向上、无私奉献、服务社会的新时代大学生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参考文献

[1] 秋石.让雷锋精神永驻神州大地[J].求是,2012(6).

[2] 石国亮,黄尹,廖艳琳.新时期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研究综述[J].中国青年研究,2009(12).

[3] 黄芳芳.独立学院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初探[J].浙年专修学院学报,2011(2).

[4] 陈立力.红船精神与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育[J].思想教育研究,2011(5).

雷锋精神研究性学习篇4

我们在历史教科书中,常常读到“发祥地”一词,这是讲文明产生的属地性,现用来指民族、革命、文化等起源的地方。从“发祥地”的涵义来说,抚顺具备孕育雷锋精神的历史积淀和现实条件,能够为雷锋精神的产生和弘扬奠定良好基础,最终使雷锋精神名声大震,成为全国人民所崇尚、学习的思想道德典范,并持久而深远地影响着中国的精神文明建设。

雷锋精神的摇篮

抚顺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有着厚重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在奔流不息的浑河岸边,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浑河文明。

近代以来,随着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抚顺沦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抚顺人民不畏,奋起反抗,特别是1928年8月中共抚顺特别支部建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开展了不屈不挠的反帝斗争。在此过程中,抚顺人民大无畏的民族主义精神、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是重要的精神支撑。

新中国成立后,抚顺以“煤都”之名享誉中外。经过建设和发展,抚顺,成为中国举足轻重的工业基地。抚顺的创业史、发展史,尤其是抚顺煤矿的百年历史,从实践和象征意义上都体现了“煤”燃烧自己、温暖别人的特性,培育了这座城市的奉献精神。

抚顺以厚重的历史积淀和优越的现实条件,形成了自己的城市精神。如此丰厚的文化土壤,为雷锋从普通的士兵成长为道德的伟人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从而造就出“雷锋精神”这股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

雷锋精神的圣地

在雷锋三年多的军旅生活中有二年多就是在抚顺度过的,因此,雷锋在抚顺度过了一生中最闪光的年华。雷锋自来到抚顺之日起,把自己当成抚顺市民的一员。雷锋把当成自己的家,把自己平时节约下来的钱送给和平。直到雷锋所在部队收到公社的感谢信,团政治部到连队了解情况,才发现了许多雷锋的感人事迹。

雷锋把抚顺人民当成自己的亲人。雷锋认连队驻地附近的一位军烈属张大娘为干妈,一有空就去帮她家干活;带病到建筑工地运砖,抚顺市第二建筑公司的同志们就送感谢信给雷锋所在连;放弃休息时间,到抚顺李石寨万众生产大队和社员们一起翻地……在劳动实践中,他深深感受到人民群众的革命干劲和如火激情,真正懂得了“群众的力量能移山填海,只有群众的力量是无穷无尽的,一个人的力量总是沧海一粟”,促使他形成“永远和群众牢牢地站在一起,为人类最美好幸福的生活而斗争”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雷锋把抚顺儿童当成自己的孩子。1960年10月和1961年4月,雷锋先后被抚顺市望花区建设街小学(现雷锋小学)和本溪路小学(现雷锋中学)聘任为少先队校外辅导员。在这两所学校里,雷锋非常用心地辅导学生,向师生们传播思想,给孩子们讲述自己的苦难童年和手上三块伤疤的故事,讲述等烈士的光辉事迹,还亲自动手帮助孩子们钉“节约箱”、“储蓄箱”。同时,雷锋也经常到营地附近的抚顺一中、和平路小学与师生们谈心,参加他们的主题实践活动。雷锋于1962年5月被共青团抚顺市委评为优秀少先队大队辅导员。雷锋既把爱心和美德留给了孩子们,其本人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雷锋同抚顺人民建立了鱼水之情,抚顺人民给予了雷锋“人民代表”的信赖和荣誉。1961年8月3日,雷锋光荣地参加了抚顺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像他这样“一个给地主放猪出身的穷孩子,能够参加这样的大会,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和感激”,这一天成为雷锋“永远不能忘记的日子”。头顶着“人民代表”的光环,雷锋产生了“为谁活着、怎样做人”的人生思考,坚定了“为人民服务”的人生信条。

在这短短两年多的劳动和生活实践中,雷锋经受千锤百炼,实现了“当一个好农民、好工人、好战士”的

誓言,书写了一个平凡而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可歌可泣的历史。

发扬雷锋精神的先锋

抚顺人民喜爱雷锋,崇敬雷锋,早在伟人开启学雷锋热潮之前,就开始大力宣传雷锋事迹,倡导人民学习雷锋。1960年12月11日,《抚顺日报》在第三版上用一整版的篇幅刊载了介绍雷锋先进事迹的长篇通讯《的好战士》和《雷锋日记摘抄》,并配发了编者按语,使抚顺人民加深了对雷锋的了解。可以说,抚顺是最早宣传雷锋精神的城市。与此同时,全国第一个学雷锋小组在抚顺诞生。1961年农历正月初一,雷锋带领抚顺市建设街小学的陆长占、李长宁、赵中权上街拣粪。雷锋耐心地给同学们讲解粪肥对农业增产的重要性和热爱劳动是人民的美德,用实际行动教育大家。不久,人们常常看到雷锋和孩子们活跃在抚顺各地做好事。同学们在雷锋因公殉职后的第十天,将这一组织正式称为学雷锋小组。这标志着抚顺又是第一个把雷锋精神付诸实践的城市。

1962年8月15日是个非常不幸的日子,雷锋因公牺牲了。按照当时的情况,本应该按事故处理,是不应该召开追悼大会的。可是,由于抚顺人民的强烈呼吁,雷锋生前所在部队和上级有关部门破例批准在地方召开雷锋追悼大会。8月17日,中共抚顺市委、市政府为雷锋举行了历史上最隆重的追悼大会。当灵车经过抚顺望花大街时,各界群众近10万人自发地为雷锋送葬,这一场面在抚顺的历史上是从未有的。之后,中共抚顺市委有计划地在全市范围内大张旗鼓地开展学习和宣传雷锋的活动。10月,应抚顺人民的强烈要求,雷锋生前所在连在抚顺望花地区举办了简易展览。10月22日,雷锋生前所在团正式举办《雷锋烈士生平事迹展览室》。不久,中共抚顺市委把《雷锋烈士生平事迹展览室》的展览复制两套,一套在市工人俱乐部展出,一套在所辖各县巡回展出,3个月时间内,观众就达28万人次。11月20日,抚顺市委第一书记沈越和书记处书记王怀义、陈建新、吕鸿安等领导参观瞻仰了雷锋烈士事迹,并共同题词:“全市共产党员、共青团员都要向雷锋同志学习”。在抚顺的影响下,当时辽宁省9个市和12个县复制了12个大型展室和100多个小型展室展出雷锋事迹。这样,以抚顺为起点,雷锋事迹在全省传播开来。

在展览的同时,其他宣讲活动大力开展。1962年10月24日,团市委邀请雷锋生前所在部队的战友陈广生给全市1200多名团干部、少先队辅导员和革命故事演讲员作报告,并陆续到机关、厂矿、学校作了41场报告,听众达67900多人。抚顺人民广播电台从1962年11月19日到12月1日,利用每天晚上18点40分到19点这段黄金时间,请陈广生连续播讲雷锋生平事迹。

抚顺各界掀起了热火朝天的学习雷锋活动。共青团抚顺市委、抚顺市总工会、抚顺市妇女联合会等群众组织都发出了开展学习雷锋活动的通知,号召全市青年、职工、妇女和人民群众向雷锋同志学习。在工矿企业开展了“学雷锋,见行动,增产节约打先锋”活动;在财贸战线开展了“学雷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活动;在学校开展了“和雷锋比童年,立大志”活动;在农村开展了“学雷锋,树新风,做移风易俗好青年”活动。抚顺城乡届时展现出一幅“忆雷锋、想雷锋、学雷锋”的壮阔画面。

1963年3月5日,发表“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抚顺市委为了永远纪念、宣传和学习雷锋,在望花公园内修建雷锋烈士纪念碑、亭和雷锋事迹陈列室,把全市学雷锋活动推向新高潮。全市各单位、各部门认真地开展了学雷锋活动。工矿、农村、机关、学校和街道的基层单位纷纷组织学雷锋座谈会,座谈雷锋事迹,学习雷锋精神。全市通过报刊、广播、戏剧、曲艺等形式,具体生动地讲解雷锋事迹,弘扬雷锋精神。在学习和宣传活动中,雷锋精神日臻完美,凝结为一种精神力量,成为植根于人们心中永恒不朽的丰碑。

继承雷锋精神的典范

称雷锋精神的发祥地,因为抚顺拥有“雷锋传人”的特殊群体。这个特殊群体,既有军人,又有普通的百姓,他们数十年如一日地继承雷锋精神,身体力行地发扬雷锋精神,彰显了雷锋精神的恒久魅力,使这座城市成为继承雷锋精神的典范。

雷锋生前所在团一直驻守在抚顺,45年来,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他们都坚持用雷锋精神建团育人。2004年4月,现任雷锋班班长李桂臣带领3名战士出征利比里亚执行维和任务。在近9个月的时间里,面对当地弥漫的硝烟、死亡的威胁、疾病的侵袭,时刻牢记“自己是雷锋的传人”,履行军人职责,被集体授予“联合国勋章”。在执行维和任务的同时,他们不忘作为雷锋传人的神圣使命,倾力播洒学雷锋的火种,向当地百姓讲述雷锋故事,让雷锋精神悄然感动利比里亚人民,使雷锋精神这个中华民族的瑰宝,成为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雷锋生前的老领导、老战友和辅导过的学生,如乔安山、戴明章、陈雅娟等,成为传播雷锋精神的使者,以亲身经历让人们对雷锋事迹感同身受;在“雷锋生前所在团”、“雷锋储蓄所”等10多个闻名的学雷锋先进集体,涌现出胡玉萍、邓凤兰、金竹花等百余名学雷锋先进个人及不同历史时期学雷锋先进典型,他们是学习雷锋精神的楷模,充分显示了雷锋精神培育雷锋传人的丰硕成果。

“雷锋传人”的特殊群体不辱使命,着力传扬雷锋精神,使雷锋精神由先进典型的个体精神,发展成为英雄模范的群体精神,进而演变成为整个城市的精神主流,整个中国的精神财富。

发展雷锋精神的主导

抚顺肩负着不断深入挖掘雷锋精神的新内涵,使雷锋精神代代相传的独特社会责任。这一点,抚顺人民从未懈怠。45年来,正是抚顺人民通过孜孜不倦、坚持不懈地学习、宣传、研究雷锋精神的实际行动,认真履行着传承雷锋精神的重要使命,使雷锋精神传遍了960万平方公里的神州大地,并经久不衰、历久弥新。

1964年,抚顺雷锋事迹纪念馆建成,随后,全国各地相继修建了几处雷锋事迹纪念馆。为了更好地发挥雷锋纪念馆的作用,抚顺先后3次重修雷锋墓,5次扩建和改建雷锋纪念馆。新改扩建的雷锋纪念馆是城市最耀眼的人文景观之一,是全省15个党史教育基地之一。雷锋纪念馆连同雷锋团、雷锋班、雷锋储蓄所等场所,形成“雷锋足迹”的人文旅游风景线,每年都有全国各地的普通群众到抚顺来参观、学习。1988年3月以来,抚顺雷锋纪念馆举办的“雷锋精神永恒”巡回展,先后在全国50余个城市巡展,观众达几百万人次,为弘扬雷锋精神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雷锋精神的专业研究机构和民间传播者相结合,使抚顺的雷锋精神研究自成体系,颇有建树。中共抚顺市委党史研究室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就将雷锋作为地方党史人物来研究,出版了第一部《雷锋》书籍。此后,市社会科学院地方党史研究室又公开出版了《雷锋传》、《雷锋精神在第二故乡》等书籍,借以学习、宣传、研究雷锋及雷锋精神。此外,抚顺市的许多研究和弘扬雷锋精神的研究会、联谊会、基金会出版了大量关于学习雷锋、传播雷锋精神的理论性文章,其他单位和个人也先后出版有关雷锋的书籍10余本。45年来,抚顺人民先后在市级、省级、部级的报刊,甚至在国外的一些报刊和杂志上发表了有关雷锋的文章上万篇,文字量达7000多万字,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出版有关雷锋的图书文字量达1000多万字以上。同时,还有一些关于雷锋的题词、邮品、宣传画等个人收藏品,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从这些收藏品很珍贵中可以看到雷锋精神在抚顺几十年来的延续、深化,并不断地发扬光大。

雷锋精神研究性学习篇5

关键词:高校;雷锋精神;常态化;教育实施策略

雷锋精神,是以雷锋的名字命名的、以雷锋的精神为基本内涵的、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着的革命精神,其实质和核心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了人民的事业无私奉献,它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精神文明的同义语、先进文化的表征词。把雷锋精神全面而精辟地概括为"憎爱分明的阶级立场、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奋不顾身的无产阶级斗志"。主席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在《人民日报》发表,全国各地也是纷纷开展学雷锋实践活动。学雷锋,一是要学习和领略雷锋精神的思想品德,二是要践行和体会学雷锋活动的行为自觉。而2013年是"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发表50周年,在此历史节点上,党提出了"学雷锋活动常态化"这一新的时代命题。

一、学习雷锋精神常态化的涵义

雷锋精神的强大生命力,在于它始终符合每一个时代的社会需求,它总是回答和解决自己时代所面临的历史性课题,它也在时代的发展中不断完善和发展。我们所提倡的雷锋精神,不仅是对雷锋事迹蕴含的先进思想、道德观念和崇高品质的总结,也是雷锋和雷锋式的先进人物崇高思想和优秀品德的结晶。而雷锋精神不能是形式化,应当从我们的身边的小事做起,使得雷锋精神常态化,这是时代所赋予的雷锋精神新的内涵。

要积极适应时展变化,创新活动载体和形式,更好地学习和实践雷锋精神。特别是要充分发挥好志愿者服务等活动载体的作用,通过这一吸引群众广泛参与而又特色鲜明、简单易行的新载体,不断增强学雷锋活动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二、推动高校学习雷锋精神常态化的重大意义

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要求,"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采取措施推动学习活动常态化"。这是在党的全会决定中第一次提出"学雷锋"常态化的要求。这一要求,对高校学习雷锋精神提出了新的切入点,对于促进高校的德育教育机制不断完善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高校开展学雷锋活动有助于促进青年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有助于青年学生形成坚定的理想信念,树立远大的奋斗目标。在积极传承和发扬雷锋精神的活动中,常态化的雷锋精神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有利于培养大批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有利于大学生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未来的接班人。

第二,高校开展学雷锋活动有助于激发青年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热情。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雷锋精神的常态化必将使实践活动普遍化。而实践既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深刻理解和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精髓,又有利于开阔大学生的社会视野,增强其社会责任感。

第三,高校开展学雷锋活动有助于凝聚青年学生的精神动力,激励他们刻苦学习文化知识和科学技术,增强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形成科学的职业观和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勇争一流的职业道德。雷锋精神活动的常态化更是将这种精神动力的培养普及到生活中,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观,道德观,人生观。

三、高校学雷锋精神常态化的可行性

1、雷锋精神和学雷锋活动得到世界认可

雷锋精神起源于中国,但却是人类共同的道德财富,是得到世界认可的一种精神和行为,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例如,在美国,就有"学习雷锋研究会",甚至在美国的一些企业家的办公室,也挂着雷锋像。美国一所著名军校的展览大厅中,也悬挂雷锋肖像,该军校的学生守则里也有收集雷锋名言。而泰国政府曾经专门印发《雷锋》小本子,倡导国民弘扬雷锋精神,为社会为国家多做有益的事。新加坡、朝鲜和日本等30 多个国家,也都曾不定时地开展过学雷锋活动。许多外国公司把倡导员工学雷锋作为提高公司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在一些外国政府、企业、学校和研究机构的推动下,许多国家的学雷锋活动呈现出常态化趋势。近些年来,在的倡导下,学雷锋常态化的实践探索有许多成功经验,特别是在我国的高校。志愿者服务、互助学习、勤工俭学服务、捐赠贫困学生等常态化平台逐步建立起来。

2、相关部门协调配合开始形成合力

一个事物成为常态化的东西,必须有广泛的社会参与才有可能。这种广泛的社会参与至少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这个社会有公信力、有公权力的部门的倡导与推动;二是广大民众的了解,接受并以此为基础内化为自己产生积极行为的动力。在我国学雷锋常态化完全已经具备这样的基础。学雷锋常态化问题,经相关部门协调配合开始形成了合力。有了长效机制,常态化就有了制度保证。2012年2月27日,副部长申维辰在"学习雷锋精神"新闻会上指出,学雷锋常态化就是坚持宣传教育与实践养成相结合,坚持先进性和广泛性相结合,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坚持思想教育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坚持行政推动与群众参与相结合。既包括对雷锋精神领会与学习的常态化,也包括学雷锋活动的常态化。近五十年来,在我国各级党组织的倡导和带动下,高校广大师生年年学习,代代传承,已经形成风尚,在高校校园里形成了"处处有雷锋精神,事事有雷锋传人"的局面。

四、高校学雷锋精神常态化的教育实施策略

1、国家、政府相关部门的有力支持

第一,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各地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大力宣传雷锋精神,实现在日常生活中时时刻刻涌现出社会各界雷锋式模范人物,围绕开展学雷锋活动常态化的要求和内容,充分利用高校校园广播、高校校报校刊、高校宣传网站、高校电视台和高校校园新闻平台等强有力的宣传阵地,以及现今新出现的社交网络,微博等新的媒体宣传平台,不断加强学雷锋活动的影响力,不断地让雷锋精神常态化,努力创造践行雷锋精神、争当先进模范的社会环境。

第二,形成长效的工作机制。各地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将学雷锋活动当作一项常态的工作来抓,列入日常的工作安排和计划,制订和完善相应的考评措施,将学雷锋活动纳入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体系,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力求适应时展和育人需求,改进和创新学雷锋活动的平台、内容和形式,使之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第三,注重工作的实际效果。各地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坚持求真务实,严禁走过场、搞形式主义[15]。要与实际情况相结合,运用广大师生喜闻乐见,易于理解的方式,搭建便于参与的学习平台,开辟乐于接受的学习渠道,调动广大师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扩大学雷锋活动的参与覆盖面。各地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紧密结合制定的教育工作和大学生教育的实际,对开展学雷锋活动常态化进行认真的准备、周密的安排和精心的部署,不断加强和完善学雷锋活动常态化教育机制。与此同时,还要认真总结交流新的经验,研究解决新的问题,强化督促与检查工作,确保学雷锋活动常态化教育机制的不断创新和完善。

2、学校活动的可行性策略

第一,创新学雷锋常态化的实践平台。任何活动都需要适当的载体和平台,高校学雷锋常态化也是如此。学雷锋活动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做好事",更不是模仿雷锋同志做过的事情。学雷锋活动的精神实质应该远远超越了他所处的时代和所处的地域,应该是确立为社会主义道德的科学价值取向,并能为未来社会的文明进步提供巨大精神动力。

第二,实践就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让大学生从实践中真正体验到雷锋精神的真谛,雷锋精神才会在他们的心中生根发芽。高校应该创建更多的不一样的社会实践平台,让大学生们在参与不同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更加深刻的理解和领悟雷锋精神的涵义,传承和发扬雷锋精神,提高雷锋精神在大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例如,在大连理工历时十几年的"报国企业行"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同学们在去各个企业参观的同时,也更加深刻的体会到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的意义,更加坚定自己的信念和理想。

第三,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每年都会评感动中国人物,可以让学生了解学学习他们的事迹,并且也可以在学校里选出榜样供大家学习,这也可以起到激励作用。就像在辽宁省高校中,已经建立多个郭明义爱心团队,这些团队的成员们,正是以郭明义这一"雷锋式"的人物为榜样,积极的参与各项不同的体现了雷锋精神的实践活动,并一直在努力着。

第四,学习雷锋精神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切不可妄图一次几次就将雷锋精神一股脑灌输进学生的思想中,应当在平时多办一些学习雷锋的活动。而学习雷锋精神不能只是一个形式,大学生们多接触社会中的一些公益活动,让雷锋精神在活动中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他们的内心。例如:郭明义爱心团队大连理工大学"90后"先锋连分队,就定期开展学雷锋的活动,尽管是一些看似很微不足道的小事情,但这种习惯于助人为乐,习惯于奉献的精神早已在这些微小的事情中,刻入每一队员的心里。

3、高校学雷锋精神常态化已经树立的成功典型

雷锋精神既要作为大学生的一种内在道德品质和精神境界来传承,又要作为一种政治素质来考核。促进一代又一代高校学生从榜样教育中获得借鉴,获得力量。雷锋作为新中国培育起来的首批共产主义思想道德典范,是影响力最为深远的楷模。以雷锋为榜样具有典型性,永远不会过时。学雷锋常态化,其实就是发挥榜样的无穷力量,对今后的榜样教育起到借鉴作用。而郭明义爱心团队大连理工大学"90后"先锋连分队正是一支以雷锋为榜样,不断地落实雷锋精神常态化的团队。

郭明义爱心团队大连理工大学"90后"先锋连分队是大连理工大学第一支、大连高校第三支郭明义爱心团队。它的前身为化工与环境生命学部2010级三级队党支部创新方案立项活动,主题为"90后先锋连,让旗帜更鲜艳"。它以第一笔--361元先锋基金为开始,长期资助贫困学生,并得到了《大连日报》等媒体的支持和报道。2012年7月,"90后"先锋连来到鞍山--"当代雷锋"郭明义的家乡--寻访雷锋传人的足迹,学习雷锋精神。"90后"先锋连资助贫困生的事迹得到了郭明义先生的认可和赞许,于是,在郭明义本人的见证下,郭明义爱心团队大连理工大学90后先锋连分队正式成立了。

"90后"先锋连分队便从最初的党支部发展成为一个有近900名队员的爱心团队。在"与爱同行"青年志愿者协会的管理下,先锋连分队定期开展活动,例如在学部各个宿舍楼下设立废瓶废纸临时回收点。队员们将积累的废瓶废纸汇聚到一起,并由活动的主要负责人进行登记记录。他们为每位奉献爱心的队员在队员证上盖上专属先锋连分队的印章,以示嘉奖和鼓励。在每次活动结束后,负责人带领骨干成员将收集的废瓶废纸变卖,并将卖得的钱全部注入"先锋基金",做好详细的收支记录。

一个人的力量微不足道,但是全校的力量不可小觑。"90后"先锋连队一个又一个的活动将会为更多的人带来幸福和快乐,将雷锋精神践行到底,绽放时代先锋的独特风采。在雷锋精神的激励与指导下,郭明义爱心团队大连理工大学"90后"先锋连分队的成员们从身边做起,从点滴做起,全体成员坚持不懈,最终将雷锋精神常态化真正的落实。

参考文献:

[1]周志平,王蔚. 雷锋精神效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J]. 重庆社会科学,2012,03:15-23.

[2]黄力. 雷锋精神对当代大学生的德育价值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0.

[3]黄蓉生. 论新时期大学生雷锋精神教育[J]. 高校理论战线,2012,11:37-41.

[4]罗文章. 雷锋精神的时代意义与永恒价值[J]. 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03:98-104.

[5]李南君. 雷锋精神对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作用[D].吉林大学,2013.

[6]钟惠英. 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研究[J]. 长沙大学学报,2012,04:1-5.

[7]康凤云,张溁麟. 论雷锋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J]. 社会主义研究,2012,04:31-35.

雷锋精神研究性学习篇6

[关键词]雷锋精神;常态化;转型;

1、雷锋精神与学习雷锋常态化

1.1、雷锋与雷锋精神

当我们穿行在中国近现代苦难与希望交织的历史中,那些已经逝去了的,跋涉在民族求真、求善和求美历程的先行者总会浮现在我们眼前。他们以鲜活的生命承载着民族史诗般的求索,成为中华民族的历史符号和精神标杆,照亮和重塑着我们这个民族的心灵史。在当代的民族记忆中,雷锋就是这样的一个典范;雷锋在平凡的岗位上,在日常的生活中,他成长并抽象为中华民族历史进程中一个不可磨灭的文化符号。雷锋现象是历史的偶然吗?基于哲学与逻辑的范畴,这一问题也可以转化为:具体、生活和有限的雷锋是如何进入抽象、精神和无限的符号系统的?学者吴若增认为,正是由于“雷锋已经成为了道德美的典范和人性美的化身”,才使其经久不衰[1]。陶东风更清晰的指出了这一路径,“一种道德品质只有普世化、抽象化之后,才能获得超越时代和民族的有效性”,但其随后也指出这种升华与抽象所形成的单向性局限:这种提升后的品质与道德,“已经不再是当初构建的那种具有具体内涵的品质与道德,雷锋也不再是当初塑造的那个雷锋了”[2]。由此看来,学习雷锋首先必须厘析两个层面的问题:学习雷锋同志和学习雷锋精神。焦正安指出,雷锋是新中国进入建设时期的优秀人物,但“雷锋不是神,而是中华传统文化精髓在一个英雄身上的集中反映”,而雷锋精神却是源远流长的,是其先白求恩、张思德、时传祥等及其后焦裕禄、孔繁森、郭秀明等好人群像共同构建的精神文明体系[3]。周杨的观点殊途同归,认为二者的关系是“雷锋精神是以雷锋同志命名的、以其体现的精神为基础的、在广大人民群众创造的伟大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的、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敬仰和追求的崇高精神文化”[4]。因此,活在当下的人的学雷锋活动,必须实现“学习具体、生活和有限的雷锋同志”和“学习抽象、精神和无限的雷锋精神”的统一,认识到雷锋同志是雷锋精神的具体体现。只有抓住了不断自我完善与发展层面的雷锋精神,我们才能看清楚所谓“雷锋过时说”的肤浅与苍白,才能痛击所谓后现代“解构雷锋”的虚无与浮躁。

1.2、社会文化转型与学习雷锋精神常态化

通过上述的辨析,我们看到有限的雷锋进入到无限的文化符号系统具有路径的可能性,但这仍不足以回答更深刻的问题:雷锋现象出现的必然性是什么?这一问题不仅指涉新中国人民群众进入文字书写的历史符号系统的进程,也直接关联到当下学习雷锋常态化的实践。诚然,历史总是由偶然事件组成的,但这并不能成为否认历史自有其内在逻辑的理由。以学理和逻辑见长的刘泽华对此进行了深刻的揭示,他认为,中国传统的政治文化是由王权主义统摄的超稳定结构。在君尊臣卑的的权力下行架构中,臣民是不可能具有所谓“独立人格”的,故很难以大写的人而成为历史的符号,但这种刚柔并济的架构依然不能扼杀思想文化的火花。他指明,政治与思想文化各有其运动规律,政治因社会需要建立秩序而产生,其遵循的是政治运动同一化规律;而思想文化运动却有着内在的多元化动力,无论是认识论主体的主观多样性亦或知识的逻辑性,都决定了思想文化最终将冲破一切障碍沿多元化的方向逶迤而行[5]。根据这两个范畴运动规律的矛盾来分析,我们也能够意识到,新中国的建立客观上确立了人民群众的主体性,为国民“独立人格”的普遍形成奠定了基础,为新文化知识逻辑的展开开辟了道路,故雷锋等国民群体的历史涌现既是王权主义架构崩溃、新政治架构转型的要求,也是新文化知识逻辑、国民意识、独立人格普遍生成的文化多元化运动规律使然。同时,分析这一矛盾,我们也能够认识到,政治民主的进程推动历史符号系统的民众化,反之,文化思想的自由又保障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最大实现,而其中也隐含了这样一种文化运动的历史逻辑。在这种转型时期,雷锋精神本身也必然更多的从泛政治化层面转向文化运动对真、善、美等普世价值和人类共有崇高道德的追求。我们认为,当前的学习雷锋“常态化”的历史转型正是我国政治运动与思想文化发展规律的内在要求。对此,何怀宏写道“从动员式道德走向非动员式道德,也意味着从一种非常时期的道德走向一种正常时期的道德,从一种要求高蹈的道德走向一种坚守底线的道德,从一种价值和规范统一的道德走向一种区分价值和规范的道德”[6]。在此种意义上,我们对学习雷锋常态化转型有了一种有根基的认识,而这种转型也为个体的、平凡的生命在伦理道德上的升华预留了个性化、可创造的和可超越的可能性。按照学者王强的解读,这种转型恰恰吻合了马克思的政治革命历史逻辑,“在没有伦理在场的政治认同,以及政治如同对伦理认同的优位,才是造成认同危机的根本原因所在”[7]。

2、党员干部在学雷锋常态化转型中的重要作用

2.1、传统政治文化架构下党员干部在学雷锋常态化转型中的基础作用

传统是现代的源头,现代是传统的当下。该如何考虑学习雷锋的常态化转型,传统与当下是其重要的思考维度。有当代学者认为,在王权主义的统摄下,官僚、缙绅士大夫形成的刚柔结构组成了我国传统政治文化运行的基本架构,这种传统根深蒂固,虽然当代经济改革跨越了层层樊篱,但政治改革却稍显步履蹒跚。我们认为,在这种不对称的发展态势下,对学习雷锋常态化转型这一具体政治文化运动而言,党员干部都被推上历史的潮头。一方面,支持行政系统的干部的垂范与重视成为转型时期传统体制由上至下推动政治运动的核心力量。这一传统体制的重要作用也被众多研究所佐证:如郑昌盛、王珊关于“雷锋车”的研究[8];彭蕾、孙波关于“高校学雷锋常态化”的研究[9];蒋晓侠关于“新形势下雷锋精神的弘扬之道”[10]的研究都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在当前体制下领导干部的态度在学雷锋活动中的重要作用,甚至是首要作用。另一方面,支持新中国信仰系统的党员又成为体现文化先进性的代表、须以其身体力行展现和注解这种由下至上的、作为当前经济、文化多元化发展产物的文化运动,将行政系统中抽象的“常态化”雷锋转化为日常的、自发的、普世的、底线伦理的、具体的常态化雷锋群像和场景。前者的失位,将直接导致对学雷锋常态化转型合法性的质疑,而后者的缺失则会引发转型的路径萎缩与合理性沦丧,迟滞我国当下伦理道德现代化的进程。就以上意义而言,干部与党员就成为转型时期传统与当下相统一、政治运动与文化运动相啮合的社会枢纽,从这一体制路径加以思考,我们就能够更加理解身处时代之中的同志关于“学习雷锋的关键是党员干部带头”的论说所体现的深邃睿智和忧患意识。

2.2、公民社会发展背景中党员干部在学雷锋常态化转型中的基础作用

随着我国政治经济改革的基础,当前的社会也产生了深刻的变化,其中之一即公民社会的初步形成。中国社会开始逐步转入社会与公民关系的话语体系,个体的权利得到了解放。随着社会伦理从规范伦理回归美德伦理,作为“真正自我利益缺席”的道德行动者雷锋也获得了个体性的动机发展空间,即通过奉献集体才能获得个体存在价值的雷锋,在公民社会中被转化为通过服务社会、实现道德圆满、达到个人幸福感的雷锋。对于这一转型过程,学者们有不同的见解,张亚月将之与志愿精神生成相关联[11],解瑞卿则将之与公民精神转化加以逻辑关联[12],张家俊的研究也注意到这一问题,认为公民社会转型中道德伦理发展存在从政府确立榜样向社会选择榜样的趋势[13]。这些研究都深刻地揭示出这种学雷锋常态化转型的自在之因。这样,原有的动员式的、单向的、典范式的以规范统一的学雷锋就自然的转化为自觉地、双向的、普遍式的追求个体道德幸福感的学雷锋。这也产生了一个新的命题:如果传统的动员式伦理已失去了其原有的推动力,那么,公民社会中道德的感召力量来自何处?或者说,在公民的道德成长中应该向谁学习?这个问题对我们党有着不能承受之重,始终拷问着党员干部的党性和良知。由此得到另外一个命题,雷锋当初学的谁?肖新给出了答案,雷锋当初学习的榜样是其身边的领导[14]。陈思炳考证说,县委书记张光玉、团政委韩万金等党员干部的善心、善行、善言曾深深地震撼雷锋的内心[15]。可以说,党员干部的春风化雨、润物无声造就了无数如雷锋一般的向善之心。这也使我们意识到,民间道德伦理的生发过程有其民族心理和文化传统的背景,个体在民族整体的道德信仰中获得的精神满足有着更为充沛的生命力,在此种意义上,党员干部等先进份子所坚持的美德及立场往往会成为一个民族道德文明的环境与普遍追求的高度标示。关于这一问题的逆向思维也会推导出这样一个问题:人民崇尚雷锋,而雷锋的背后是一大批屹立着的党员干部,党员干部的高度就是雷锋的高度,那么人们质疑雷锋,就蕴含着党员干部没有很好的支撑起社会伦理道德应有的高度。刘亦功的分析颇有新意,他认为当代“雷锋质疑论”显示着格雷欣法则某些特点,如果我们不能够迎头痛击精神领域的腐朽现象,就容易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情况[16]。此观点极有见地,因为干部背后是国家的高度,党员背后是信仰的高度,它们共同构成了当前公民社会精神文明的高度,它们就是公民美德成长的当下环境。好的环境将强化公民的道德归属感和道德实现的幸福感,不良的环境将导致公民对道德行为后果的担忧,甚至是对道德伦理的怀疑。基于以上的原因,可以认为当前学雷锋常态化转型亦即我国当下道德伦理的公民化转型。虽然说党员干部不能够决定历史自在的方向,但他们所代表的道德高度及环境将决定公民社会道德建设的速度和难度,也会决定当下由此形成的外在具像学雷锋常态化问题的过程。

3、结束语

学雷锋常态化转型是中国精神文明建设的必然结果,党员干部是转型时期的推动学雷锋活动深入发展的重要环节和核心力量。从历史纵向的政治体系和文化体系的运动规律看,党员干部是两个规律发生协动的纽带,从当下横向的公民社会道德伦理的发展看,他们即是政府的精神文明建设的高度,也是信仰体系的标尺。学习雷锋常态化转型要重视党员干部的重要作用。

[注释]

[1]雷锋的意义.人民日报(第8版),2004-6-19.

[2]陶东风,吕鹤颖.雷锋:社会主义理论符号的塑造及其变迁[J].学术月刊.2010(12).

[3]焦正安.雷锋精神之渊源、嬗变和提升及其他[J].学理论,2012(24).

[4]周杨.雷锋精神永不过时―关于雷锋精神的三点思考[J].兰州学刊,2012(03).

[5]刘泽华.中国的王权主义[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182-184.

[6]何怀宏.底线伦理[M].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89.

[7]王强.雷锋精神如何进入生活:一种哲学追问[J].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12(02).

[8]郑昌盛,王珊.新时期扩大雷锋车精神社会效应的策略研究[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02).

[9]彭蕾,孙波.对推动高校学雷锋活动常态化的思考[J].当代青年研究,2012(04).

[10]蒋晓侠.新形势下雷锋精神的弘扬之道[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02).

[11]张亚月.志愿精神与雷锋精神的关系辨析及整合前景[J].思想理论教育,2012(15).

[12]解瑞卿.论雷锋精神与公民精神的逻辑关联[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2(05).

[13]张佳俊.从向雷锋同志学习到全国道德模范评选――建国后中国共产党榜样教育模式变化之初探[J].经济研究导刊,2009(22).

[14]肖新.雷锋当初学的谁[J].冶金政工研究,2003(01).

雷锋精神研究性学习篇7

【关键词】开展;雷锋车精神教育;幼儿教育

“雷锋车精神”是我们连云港人的精神,是“雷锋精神”的一个缩影。雷锋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闪耀着共产主义的思想光辉,多少年来它激励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人不断地茁壮成长,促进了社会的文明与进步。然而今天,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在“重智育轻德育”的思潮中,一部分年轻的家长对学习雷锋精神的意识淡漠,认为学雷锋过时了,只要孩子聪明学习好就行了;同时,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学习雷锋精神的教育也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因而使得我们在对幼儿的教育中,雷锋精神的教育力度远远不够。也因此影响了对幼儿的启蒙性的道德教育,这给幼儿以后的社会性发展将会带来不利的影响。为此,在幼儿园开展“学习雷锋”教育非常有必要。

一、“雷锋车精神”教育目前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现状分析:

目前,在本地区的幼儿园教育活动中,涉及到了一些学习雷锋的教育内容,但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活动形式单一,内容较少。譬如,在幼儿园的教育活动计划中,只能偶然浏览到有关学习雷锋教育的内容,并没有系统的或者是经常性的活动内容。在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中,也存在着活动不深不实的现象。这显然与教育者的思想意识有关,作为计划的制订者和计划的实施者,她们都或多或少地受到社会思潮的影响,也同样存在着“学雷锋就是走过场”、“学雷锋已经过时了”的思想意识,上级有号召就应付一下了事。就象那句不合适的流行语——“雷锋同志没户口,三月来了四月走”。

通过访谈等我们了解到,本地区的家庭教育中同样存在着对幼儿进行“学习雷锋”教育的淡漠。有的家庭会偶尔对幼儿进行一些学雷锋的教育,而许多的家庭根本没有对幼儿进行过此类的教育。这些家长认为,对幼儿进行学雷锋教育没有太大的必要,一是孩子小,只要智力发育好,长大后就能够学习好,就能够有出息。二是觉得,现在是经济社会,强者就能够生存的好,学雷锋有什么用呢?因而,很多的家长认为学习雷锋没什么意思,是无所谓的事情。

存在问题:

1.幼儿教育工作者对幼儿园开展“雷锋车精神”活动重视不够。

2.适宜幼儿园教育的内容少,幼儿园开展“雷锋车精神”的活动缺少材料依据。

3.幼儿园开展“雷锋车精神”教育的活动不深、不细,缺乏长期性。

4.家庭教育中,家长对幼儿进行“雷锋车精神”的教育意识淡漠,缺乏对幼儿的教育和引导。

二、“雷锋车精神”教育是顺应幼儿身心发展的教育,它应是本地区幼儿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对幼儿的德育教育具有很重要的价值、意义。

“德育教育要从娃娃抓起”,许多的教育家皆指明了这一点。譬如: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认为“人格教育,依赖六岁以前的培养,凡人生之态度、习惯、倾向,皆可在幼稚时代立一适当基础”。

维果茨基的发展心理理论也认为:学前期是一个人最早产生道德规范、形成道德准则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儿童开始建立对世界、对社会、对自己乃至身边一切事物的基本概念。

幼儿期是一个人个性品德开始形成的关键期。孩子的心灵是一块奇妙的土地,播下什么样的种子,就会收获相应的果实。但是近年来,一些家长在教养孩子中缺乏正确的观点,期望值过高,重智轻德,形成孩子“娇生惯养,任性骄横,以我为中心”等不良道德意识和行为。

2004年2月中央下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也再次明确了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贯穿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

幼儿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要想培养孩子的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就必须从幼年开始,那么,学习“雷锋车”精神也应从娃娃抓起。它可以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所以,我们希望通过利用身边的“雷锋车”精神,使德育种子能够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里生根发芽,能够让“雷锋车”精神在幼儿的思想意识中升华。

三、对幼儿园开展“雷锋车精神”教育活动的思考与建议。

思考:

“雷锋车精神”集中体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需要的道德情操与价值取向,体现了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 以集体主义为原则, 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本质特征,体现了新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精神内涵。

幼儿教育是奠定人的一生的教育,要想使幼儿成长为社会主义的现代国际化人才,就必须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而对幼儿进行“雷锋车精神”教育就是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载体。

家庭教育作为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想更好地对幼儿实施“雷锋车精神”教育,就必须将幼儿教育渗透至家庭之中。

建议:

1.加强“雷锋车精神”队伍建设,转变教育者观念。幼儿园开展学习“雷锋车精神”教育的专项课题研究,通过课题的研究,提高“雷锋车精神”科研意识,提升幼儿教育工作者对“雷锋车精神”的再认识,组织教师学习培训,掌握一些研究方法,开展研究实践活动,并以此来促进幼儿园“雷锋车精神”教育活动的开展。

2.创设良好的“雷锋车精神”的德育工作环境。幼儿园的一切活动,如升旗仪式、晨间谈话活动、幼儿的就餐、幼儿的游戏活动、幼儿园的文化创建等,均从幼儿的实际出发,坚持做到“雷锋车精神”的德育活动系列化、制度化、阵地化,努力构建一个多角度、多侧面、多方位、立体化的“雷锋车精神”的德育环境。

3.开设“雷锋车精神”实践活动,开展相关的“雷锋车精神”主题教育活动,培养幼儿道德生活能力。

“生命在于运动,教育在于活动”。“雷锋车精神”的德育工作也要以活动为中心,以幼儿发展为中心,通过创设有利于幼儿全面、主动发展的多种多样具有教育意义的实践活动,增强幼儿的主体意识,发扬幼儿的主体精神,体现“雷锋车精神”的德育“实践化”。通过一列教育活动的开展,让“雷锋车精神”渗透于幼儿生活的每一天、每一时、每一个细微之处,引导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社会公德。

通过活动的开展,让幼儿懂得从身边做起,节约一度电、一滴水、一张纸、一粒粮,努力创建节约型幼儿园、家庭;在幼儿园中,要从小事做起,自觉做到不乱吐痰,不乱扔果皮纸屑,并能主动拾起地上的脏物,保持每一处清洁;要遵守纪律,爱护公物,见到有损坏公物的行为要及时制止;要发扬雷锋的“钉子”精神,热心帮助身边有困难的人,散播我们的爱心。

4.不断拓宽“雷锋车精神”的德育途径,实现从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将幼儿园“雷锋车精神”的德育工作延伸到家庭、社区及整个社会,真正使“雷锋车精神”的德育工作与社会生活实际相联系,与社会需要相联系

设想:

1.挖掘适宜幼儿园一日生活中的“雷锋车精神”的教育内容。

2.探索出适宜幼儿园“雷锋车精神”的实践途径与方法。

3.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雷锋车精神”的德育活动案例。

4.创编适宜幼儿传唱的“雷锋车精神”歌谣。

雷锋精神研究性学习篇8

关键词:雷锋精神 大学生 核心价值观

一.雷锋精神的内涵是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构成元素

雷锋精神有着广泛的感召力,在半个世纪的承续中始终与时展同频共振。它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着紧密关联,是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构成要素。

雷锋“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是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灵魂。雷锋一心向着党、坚定信念跟党走的精神,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新要求;雷锋“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是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本质内涵。雷锋在他短暂的一生中,没有做过什么惊天动地的壮举,只是默默无闻地做利民、惠民的小事,为了人民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无私境界,充分展现了崇高的人生追求。雷锋“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敬业精神”是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根本要求。雷锋“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是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时代特征。当下,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创新人才的涌现创造了良好的机遇和条件。

二.我校将雷锋精神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的途径

(一)将雷锋精神融入课堂教育,提升课堂的生动性和吸引力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要充分发挥其作用,将雷锋精神内容融入其中,促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化。我校具备理论研究优势,通过深入研究新时期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形成一批有较高理论水准和学术价值的研究成果,并及时将科研和教学结合起来,在教学中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兴趣,有针对性地指导和解决当前大学生在价值观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矛盾。

(二)将雷锋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构建和谐向上的育人环境

沈阳建筑大学致力于营造以“与时代同步,与雷锋同行”主题的校园环境文化,长期开展学习雷锋活动,把雷锋庭院作为主要活动阵地,通过设立雷锋班历任班长基金,激励广大学生珍惜美好生活,好好学习。沈阳建筑大学的校园雷锋班和雷锋团支部的创建活动也是我校学生学习雷锋精神的主要途径和手段。每年的“自立自强之星”评选活动,就是结合雷锋精神的内涵,结合群体的特点评选出创先争优之星、笃志博学之星、科技创新之星、勤工助学之星和感恩奉献之星。

(三)将雷锋精神融入课外实践,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价值选择

将雷锋精神融入大学生的课外实践,有利于提高大学生运用科学理论指导人生实践、正确进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能力。沈阳建筑大学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如:大学生志愿者协会,寒暑假社会实践调研活动,学子企业行等,让学习和践行雷锋精神常态化,培育广大青年学生奋发向上、无私奉献、服务社会的精神力量,使他们自觉塑造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探索雷锋精神的内涵在树立我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作用体现

(一)以重大纪念日为契机,开展主题教育活动

为了不断深化学雷锋活动,突出学雷锋活动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线地位,每年3月5日和8月15日,沈阳建筑大学都会在学校的雷锋庭院组织召开纪念仪式,缅怀雷锋的先进事迹,重温党和国家领导人对雷锋的题词,激励学生向雷锋同志看齐,争做新时代的雷锋,并结合学校实际,启动新一阶段的学习雷锋主题活动,形成了校园学习雷锋活动的鲜明特色,提升了雷锋精神在大学校园中的内涵,为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搭建了有效的平台。

(二)以宣传典型事迹为先导,增强雷锋精神的时代感染力

为了提高雷锋精神对学生的感染力,展示学生中的学雷锋先进事迹,沈阳建筑大学每年3月都在长廊举办学雷锋活动优秀成果展,回顾过去一年在学习雷锋活动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雷锋的热情。如 “‘爱·从身边做起’学雷锋活动成果展”、 “永恒的雷锋”——纪念同志“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48周年专题收藏展等。通过这种形式的活动引导广大学生深入弘扬雷锋精神,将雷锋精神融入自己的日常学习生活中,用实际行动践行雷锋精神。

(三)以校内外交流平台,实现雷锋精神“走出去、请进来”

沈阳建筑大学在努力把学习雷锋活动与爱国主义教育、感恩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文明自律教育、岗位实践教育以及典型示范教育等相结合的同时,还不断拓宽学习雷锋精神活动载体,丰富活动形式,增强活动吸引力。如沈阳建筑大学在校园网开设了校园雷锋班博客,设立了校园学雷锋论坛,形成了学生学习雷锋的校内互动交流平台。

(四)以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为目标,实现雷锋精神永驻校园

在多年的探索实践中,沈阳建筑大学通过开展广泛深入的学习雷锋活动,努力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明确的成才导向、鲜明的校园特色,逐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思想政治素质,已经形成了以学习雷锋活动为主线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现如今学校已经形成以学生党员、学生干部为重点,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思想政治素质为目标,紧紧围绕学生的思想、学习、工作和生活等方面,深入开展学习雷锋活动,用新时代的雷锋精神明德育人,推动学雷锋活动有形化、经常化、品牌化,为深入开展学习雷锋活动提供了政策保障和支持。

参考文献:

[1] 邵燕.论雷锋精神与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J].人民论坛.2012(14)

[2] 李翔,朱丽霞.雷锋精神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J].武汉纺织大学学报.2012(02)

推荐期刊
  • 雷锋
    刊号:10-1343/D
    级别:部级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