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绿色农业现代化8篇

时间:2023-09-19 15:44:05

绿色农业现代化

绿色农业现代化篇1

一、推进农业信息化的现实意义

推进农业信息化是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途径。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和信息引导,可以促进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促进农业基础设施和发展环境的改善,促进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竞争力的增强,促进农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推进农业信息化是统筹城乡发展、构建现代农业的绿色通道的重大举措。建设和谐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有利于消除城乡之间信息战略和利用的差别,促进农村市场开拓和城乡协调发展。借助于网络技术可以建立城乡之间的信息传递互动、交换的平等关系,提升农村发展的速度,缩短城乡间的差距;借助通讯技术,可以使城乡居民直接分享各种技术知识与市场信息,引导农民改变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促进农民享受现代社会文明的成果,推动科技、文化、社会事业发展。

二、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成效

近年来,农业信息工作紧紧围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适应信息工作为“三农”服务的总体要求,努力提升农业信息服务能力,在农业信息工作体系、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资源开发等方面取得了明显进展和成效。主要表现在:

1.农业信息工作体系初步形成,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农业信息网络逐步完善,以中国农业信息网为龙头,延伸到省地县乡的信息服务网络初具规模。以此为基础,正在逐步健全完善农产品检测预警、市场监管和农村市场科技信息服务三个应用系统,进一步提升农业信息化水平。

2.覆盖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多条信息采集和传输渠道基本形成,加快了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基本实现了信息资源的网络化处理。相继建立了生产、市场、进出口等50多个数据库,信息资源涵盖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基本方面,能够客观反映农村经济运行情况,为信息服务提供了资源保障。

3.农业信息资源整合和开发利用得到了加强,决策支持能力显著增强。大力加强农业信息资源整合,已在农业、畜牧、水产、农垦、农机等领域形成近40个比较稳定的信息采集渠道,并建立了信息共享机制。

三、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方向

目前农业信息化工作还存在基础设施薄弱、信息资源分散、信息人才缺乏等问题。为了适应政府职能转变和提高的需要,适应农业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需要进一步推进农业信息化工作。

1.大力推进“金农”工程建设。建设农业监测预警系统、农产品和生产资料市场监管信息系统、农村市场与科技信息服务系统,开发整合国内国际农业信息资源,建设延伸到县乡的农村信息服务网络。支持农业科学化管理、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2.加强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通过电话、电视、电脑“三电合一”及其他行之有效模式,开展农业信息服务。开发建设农产品流通信息系统,建设农业电子商务平台,推进农业企业信息化步伐,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

3.加强与有关部门的信息交流与合作,对涉农信息资源进行梳理,建立涉农信息共享机制。

4.开发建立各类农业生产管理和职能化支持系统,提升农业整体生产水平。

5.建立完善农业信息采集系统,建设完善各级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包括乡镇信息服务站),培训农业信息化队伍,完善农业信息管理服务体系。

四、农业信息化的措施

农村社会信息资源的生产,不仅是农业信息化的要求,同时也是农业信息化发展的结果。农业信息化的目的就是要把农村社会卷入到现代信息社会之中,使农民能够享受信息生产、传播与消费等方面的方便与快捷,同时也促进社会各群体之间的交流,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农村作为一个社会有机体,其自身具有其独特的生产生活特点,也有其自身独特的价值认同和行为规范,因此农村信息资源的产生还可以提高农村社会的凝聚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同时,农村信息资源的生产也要激励农民参与,使信息化成为农民生产生活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1.切实加强对信息工作的领导。各级领导要提高对农业信息化的认识和支持。对农业信息化在推动现代农业建设、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应当予以充分重视,抓住机遇,政策支持,推动发展。

2.加大对农业信息化的资金投入力度。建设各级各类农业的信息网络和服务平台,开发建设和完善各类信息应用系统,优化升级必需的基础设施,人才培养等,都需要有一定的资金支持,因此,要贯彻国家、地方、用户、市场等多渠道投资的方针,就要大力增加对信息化的投入。

3.加强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服务方式创新。结合我国农村的实际情况,在发展电子信息网络的同时,要充分利用电话、电视普及率高的优势,推广电话、电视、电脑“三电合一”的信息服务模式。通过建设农业110综合信息服务中心,大力推广“三电合一”的信息服务模式,提高信息服务入户率。

4.加快农业信息人才的培养。农业信息化需要既懂信息技术、又懂农业科技和经济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必须加速培养适应农业信息化各方面需要的多层次的专业人才。特别是要对新一代农村青年进行科技、信息意识和基本知识培训,应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培训方法,与当地的农业技术推广、职业教育、科学普及等工作结合起来。

5.以启动实施“金农”工程为契机,健全完善农产品预警、市场监管和农村市场科技信息服务三个应用系统。

绿色农业现代化篇2

[关键词]农业经济;农业现代化;绿色食品产业

[DOI]10.13939/ki.zgsc.2017.09.074

绿色食品属于一种新兴产业,其主要是对无污染的有机原料进行加工,并经专门机构授权以作贸易的食品产业。[1]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我国在第一产业生产水平快速提高,科技手段应用于农业生产的影响下,食物原料受农药、激素、化肥等产生的安全问题也逐渐开始受到了人们的重视。由于我国为世界农业大国,因而在国家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农业经济也随之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开始转变可持续的发展理念。我国20世纪80年代初,绿色食品理念的提出促进了绿色食品产业形成,并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的影响下,也同样为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机遇。这就要求绿色食品产业应重视把握机遇,紧跟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以实现产业的长远发展。

1 我国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现状

绿色食品产业在我国是20世纪80年代初才开始进行首次生产,其不仅对我国农产品质量的提升形成了正面的影响作用,还由此为第一产业指出了良好的未来发展方向。而在其产业的不断发展过程中,产品供应、产业规模、资源分布也在不断变化、不断成熟中。在21世纪初,绿色食品不仅已发展至农产业供应已不再短缺,甚至还逐渐将发展格局扩展至国际市场中,彻底改变了农业资源仅于我国内部自我平衡的局面。[2]这意味着,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格局已不应局限于产业内发展,而要将其结合我国农业经济来重新定位发展高度,确保可通过加快绿色食品产业化来推动我国农业经济的现代化进程。目前,我国绿色食品产量规模已颇具规模,相关产业、产品的数量以及产品总量在逐年增加,一些地方特色的产品也逐渐开始打入市场,并获得了不错的反响,切实地优化了产业结构,提升了产业竞争力。其次,在严格的绿色食品标准建立后,我国绿色食品产业的生产、销售、售后等产品质量控制也开始具备了规范性、科学性、系统性。再次,在市场秩序的要求下,绿色食品产业也获得了完成的认证制度,保障了产业发展的可行性。最后,我国针对绿色食品产业还推行了严格的质量监管制度,由此对其产业的规范发展发挥了良好的约束性。

2 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在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意义

近年来,由于农产品供求矛盾、农村劳动力增加、农产品市场价格不稳定等因素影响,农业增产不增效,增收速度缓慢等问题发生现象也在不断增加,这对于农业经济的长远发展可见会造成一定的阻碍。[3]而绿色食品对于这一现象可起显著的改善作用,这主要与其农产品高质量,产品结构完善有关。在此认知基础上,国家与相关政府也开始调整与转变农业与农村经济的现代化发展结构,根据市场消费需求,提倡农业发展重心以提升农产品质量,增加质量效益为优化农业经济的主要方向。而绿色食品作为对食品安全、营养、优质提出高质量的农产品,在其生产过程中便意味着需提升农产品质量,而这与农业经济调整后的发展战略具备高度的一致性,说明了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对于农业增效与增收能起直接的促进作用,由此也可为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提供良好的解决策略。而现阶段我国绿色食品产业发展中仍未实现完善的产业化,这同时也影响了我国农业产业化的形成c经营。这主要是由于我国农业的龙头企业缺乏强大的实力,也未建立良好的品牌影响力,未能充分掌握并发挥自身的产品特色与市场优势。而在市场竞争中,产品质量与品牌影响力才是决定企业生存的关键因素,这也说明了我国绿色食品产业仍缺乏强而有力的发展力量,农业产业化也无从谈起。因此,这要求农业方面的龙头企业应重视投入绿色食品的开发、生产、推广、营销中,以此不仅可丰富企业经济结构,提升其市场竞争力,树立良好品牌影响力,还可由其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与进步,对农业产业化起显著的推动作用。

3 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加快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对策

由于绿色食品实际上是指安全、健康的食品原料或加工产品,而其生产与加工都是建立在生态环境良好的基础上,这就对相关产品生态环境与技术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生态农业作为一种结合了现代化技术与传统农业有效经验的高效农业,其在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绿色食品发展的重要基础。而在实施生态农业过程中,首先,要求对当下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保护,避免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滥用、破坏自然资源。其次,需重视改善已遭破坏的生态环境与自然资源,可采取植树造林等方式来增加土壤蓄水能力,控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再次,还需严格控制工业废物的排放,包括液体污染物、固体污染物、气体污染物等,确保降低对环境、土壤的污染,并需尽量减少使用化肥、农药等农用化学物质,以减轻对相关农业区域的污染。以此不仅可减轻环境污染程度,对生态环境起良好的保护与改善作用,还可确保在此过程中提升绿色食品生产的安全性,优化绿色食品的产品质量。并在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过程中同时也推动了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因而可见我国农业现代化对于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同样发挥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4 绿色食品产业在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发展前景

在现阶段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生态农业已然成为了主要的发展方向,而在食品供应需求中,绿色食品也成为了人们高度认可的产品,这就意味着绿色食品产业在我国具备着良好的发展前景。在此认知基础上,一些农业经济为主的区域已然开始将农业经济发展重心放在推动绿色食品发展上,例如黑龙江地区,其在农业经济发展中已将“农业强省”作为未来发展方向,而绿色食品基地的建设便是实现此经济发展方向的重要战略。[4]而在市场中,多数食品企业也开始认识到产品质量认证的重要性,并开始重视对企业自身产品作质量改善,确保能争取相应的产品质量认证,以此提升企业产品竞争优势,提升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在消费者方面,人们在健康生活、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影响下,对于食品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增加,并希望权威机构能够公正、严格、客观地对产品质量进行评判、监管,以确保能够真正地保障消费者的权益。由于企业、消费者等方面对于食品质量高要求的影响下,绿色食品在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已然获得了甚为良好的发展前景。

5 结 论

总之,绿色食品产业在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已逐渐朝向标准化、产业化的方向在快速发展中,而绿色食品产业的良好发展对于中国农业现代化存在着较为直接的影响作用,其可促进农产品质量提升,加快农业产业化,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经之路。在此过程中,合理利用土地、控制环境污染、防治农用化学物质滥用等因素都可为绿色食品产业创造更为良好的发展条件,因而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还需对相关因素作严格把控。而绿色食品产业在未来还应积极树立产品名牌效应,优化产品质量,以此才可在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为自身产业发展争取更优前景。

参考文献:

[1]黄漫宇,彭虎锋.中国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农业科学,2014(23):4745-4753.

[2]宋国宇,尚旭东,李立辉.中国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现状、制约因素与发展趋势分析[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2013(6).

绿色农业现代化篇3

【关键词】中国农业;绿色食品产业;发展。

绿色食品产业化是一项以资源和环境为基础,以技术和标准为依托,以市场和政策为导向,以管理和服务为保障,以市场拉动,政府推动,企业参与,全民共享为发展策略,形成了一个将农工商、产供销融为一体的安全食品生产体系。绿色食品产业化在促进农业产业化,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增强我国农产品及其加工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促进食品安全建设,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都将起着重要作用。

1。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现状。

进入21世纪以来,绿色食品的发展与其刚起步时有了很大的不同,至少发生了两方面的重大转变。一是农产品供求格局发生了从长期短缺到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二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发生了从以国内市场和资源自我平衡为主,到面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根本性转变。这两大转变说明,不能再就绿色食品抓绿色食品了,而应当站在农村产业经济发展的高度,重新认识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要以绿色食品的产业化来促进农业经济的现代化。

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水平继续提升;产品结构逐步优化。(1)产品总量初具规模,截至2008年底,全国绿色食品企业共有6176家,产品17512个。绿色食品在总量稳步扩大的同时,产品结构不断优化,初级产品比重降至37。2%,加工产品已占62。8%,地方名特优产品日益增多,园艺、畜牧、水产等有出口竞争优势的产品比重逐步提高。(2)标准体系逐步完善。按照“从土地到餐桌”全程质量控制的技术路线,参照发达国家农产品和食品质量安全标准,我国建立起了科学、严格、系统的绿色食品标准体系,整体达到或超过国际先进水平。(3)认证制度基本建立。绿色食品以标准化生产为基础,实行产品认证与证明商标管理相结合的基本制度。

按照国家认证认可的基本要求,结合农产品认证的特点,绿色食品建立了体系完整、程序规范的认证制度,保证了认证的有效性。

(4)监管制度全面推行。为了保证获证产品质量,规范企业使用标志行为,维护市场秩序,绿色食品现已建立并推行了企业年检、产品抽检、市场监察、产品公告4项基本监管制度。

2。绿色食品产业重要理论基础之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原理生态农业的建设为绿色食品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技术基础。生态农业建设的实质如下:首先是保护现存的良好生态环境;其次是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第三是通过科学规划,增加植被面积,保持水土、涵养水源,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第四防治工业“三废”的污染,控制和减轻农用化学物质的污染。生态农业建设不但为发展绿色食品创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条件,而且,也为发展绿色食品提供了技术基础[5]。发展绿色食品要求良好的生态环境生产基地和质量标准和技术操作规程。这些技术操作规程,是对绿色食品从土地到餐桌的全程式质量控制。

确定绿色食品的这些标准规程和措施的目标是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治工业“三废”,生活“三废”和化肥、农药等污染。推广绿色食品的技术操作规程,有利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有利于防治和减轻环境污染。发展绿色食品的生产技术操作标准规程、标准和技术措施与生态农业建设的基本理论、原则和本质特征是一致的。

发展绿色食品与生态农业建设是辩证统一的。因此,推广应用绿色食品的生产技术操作规程标准和技术措施,有利于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中国现代农业发展必由之路绿色食品产业。

绿色食品产业化是解决农村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的有效方法。近几年来,我国农村出现了农业增产不增效,农民增收缓慢等一系列问题。为此,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都提出了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实施战略性调整的重大部署,调整的中心内容就是以市场为导向,提高农产品品质,发展质量效益型农业。绿色食品是安全、优质的食品,发展绿色食品产业是提高农产品质量,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是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一项重大战略措施,是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是新时期解决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是解决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所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的迫切需要。

绿色食品产业化是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总体上还比较低,龙头企业的实力还不强,规模效益还不高,品牌还不响,许多在国内外知名的特色资源优势没有及时转化为市场优势。市场的竞争,说到底是产品质量和品牌的竞争。绿色食品标志是优质安全的象征。因此,发展绿色食品产业,有利于提高农产品质量,有利于实现农业的精品名牌战略。农业产业化的基础是产品,没有产品,农业产业化就是一句空话。没有名牌产品,农业产业化就不能快速发展。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开发绿色食品,有利于提高企业和产品的名牌效应,树立企业的良好形象,提高企业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从而有力地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

4。中国绿色食品产业的未来发展。

21世纪的主导农业是生态农业,21世纪的主导食品是绿色食品。由于发展绿色食品意义重大,前景广阔,许多地方已开始从“战略制高点”和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高度来部署绿色食品的发展。如黑龙江省把建设绿色食品基地作为由“农业大省”转变为农业强省的战略举措;内蒙古自治区发挥自身生态环境优势,高度重视绿色食品开发工作。从微观角度看,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广大食品企业对产品质量认证服务的需求将越来越强烈,以增加产品在市场竞争中的筹码;广大消费者则希望权威机构对产品质量进行客观、公正地评判,以监督企业对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承诺,因此,绿色食品产业将在我国农业发展历程中显现出更为广阔的前景。

【参考文献】。

[1]张勇,梁文举。关于建设绿色食品科技示范园区的探讨[J]。生态学杂志,2001,(3)。

绿色农业现代化篇4

发展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加快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产品的开发和利用,是时展的必然选择。

(一)发展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是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自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公布的《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提出“可持续发展”概念以来,经济、环境、社会的和谐发展成为各国追求的目标。1994年我国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与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确立了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我国的基本国策,是贯彻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中国人民银行于1995年《关于贯彻信贷政策与加强环境保护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规定各级金融部门对环境有影响的新建、扩建和改建项目发放固定资产贷款时,必须从信贷发放和管理上配合环保部门严格把关。“''''97亚太国际物流会议”指出了物流业可持续发展是各行各业在21世纪需要加以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因此,发展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使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定优势,是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二)发展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是打破“绿色贸易壁垒”的需要

在国际市场上,我国的农产品经常遭遇绿色壁垒的限制。近年来,日本以我国蔬菜有28%抽检不合格为由,开展了对我国农产品检查强化月活动,过去只抽查6种农药,现在要查40多种,造成了我国农产品对日本出口的大幅度下降。据统计,2001年年底到2002年2月底,从大连海关出口的农产品遭退运达159万美元,2002年1至3月,青岛海关被退运的冻鸡产品为505.4吨;2002年一季度,天津海关被退回的农副产品清单共80票,总价值134万美元;内地水果在香港市场上的份额也由以前的占主导地位降至目前的10%。显而易见,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国际市场环境十分严峻,尤其农产品在绿色物流方面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均存在较大差距,为缩小并消除这些差距,其首要问题是农产品全面实施绿色物流战略,其战略实施有赖于金融支持。

(三)发展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是绿色农产品市场发展的需要

绿色农产品是21世纪人类的主导食品。大多城市居民和有文化的知识界人士,十分希望能吃到安全、无污染食品。据报道,98%的德国人、89%的美国人、84%的荷兰人在购物时,会考虑产品的环境标准和质量标准;85%的瑞典消费者愿意为环境清洁而支付较高的价格;80%的加拿大消费者宁愿多付10%的钱购买对环境有益的商品;77%的日本消费者只挑选符合环境要求的商品。据京津沪市场调查显示,79%~84%的消费者希望购买绿色食品。由此可见,绿色农产品市场前景十分广阔,开发潜力巨大,为金融机构投资开发绿色农产品提供了获利契机。

(四)发展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是统筹城乡发展。建立“两型”社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近年来,国家和政府把大力发展农产品物流作为当前农村商品流通工作的重点。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了加快发展农产品连锁、超市、配送经营,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将城市农贸市场改建成超市,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到城市开办农产品超市,逐步把网络延伸到城市社区;尤其是党的“十七大”又明确提出了我们不但要建设生态文明,而且循环经济要形成规模,在全面实现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中,进一步强调统筹城乡发展,建立“两型”社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因此,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作为带动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利润增长点,只有通过各种金融手段,才能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

二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指金融机构(银行业)在面向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业的运营过程中,通过应用和开发各种绿色金融产品,为抑制现代农产品物流对环境造成的危害,实现对现代农产品物流环境净化及其物流资源最充分利用,有效地组织和调剂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领域中货币资金运动。21世纪是个“绿色”世纪,发展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开发农村品绿色物流金融产品,不仅提高了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发展的经济效益,而且提高了其发展的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它符合我国政府宏观产业政策,有利于我国农产品绿色化及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对进一步强调统筹城乡发展,建立“两型”社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农村经济,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三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严重缺失分析

(一)目前农产品物流运营中的负面效应严重

现代农产品物流过程存在着巨大的“外部负效应”(spillovers)。目前我国农产品物流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越来越严重,如废气污染、噪音污染、资源浪费、交通堵塞、废弃物增加等等,这些后果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原则。(1)农产品运输方面。农产品汽车运输的比重越来越大,尤其是汽车的长途运输,大量的汽车尾气排放以及汽车噪音等对环境污染比较严重。(2)农产品加工方面。对蔬菜缺乏必要的加工过程,大量毛菜直接进城销售。据资料显示,100吨毛菜可以产生20吨垃圾,毛菜进城到农贸市场上销售时,相关垃圾处理、环境保护和市容管理方面的费用,则存在着一个数量惊人的无效物流成本。(3)农产品流通方面。农产品物流过程中损耗大。一些容易腐烂变质的食品(如奶制品、海鲜等),70%的销售价格被用来补贴物流货损支出。农产品批发、贸易市场的卫生条件差,污染严重,极大地威胁着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由此可见,目前我国农产品物流运营中存在着严重的负面效应。

(二)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组织缺失

尽管我国早就实施了“物资银行”、“物流银行”、“供应链金融”等战略,但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组织存在着严重缺失。

(1)独立性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组织空缺。随着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商业银行为了抓住发展的商机,不断推出一系列物流金融产品,附带开设了物流金融服务业务,但这些业务都是面向大型的物流企业,而对中小农产品绿色物流企业视而不顾,即使受理中小农产品绿色物流企业的相关业务,也是附带的,难以满足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业发展的需求。(2)专业化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组织欠缺。虽然2003年广发行在全国最早推出了“物流银行”,为部分中小企业提供了有效解决物流企业融资与发展的渠道;2005年深发行实行了“供应链金融”战略,把客户、物流企业和银行融为一体,使数百家企业分享到了物流金融平台的融资便利与物流增值,但由于金融机构自身经营等因素的限制,供应链金融仅能为大型物流企业开展物流金融服务业务,随着现代物流企业开展物流金融服务业务,随着现代物流企业规模的扩张,难以满足现代物流业迅速发展的“融资、结算、风险分散”的需求,更难以满足我国规模甚大的中小农产品绿色物流企业绿色物流金融业务。(3)农村金融机构目前也难以开展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业务。目前我国正规的农村金融机构如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以及非正规金融机构,因组织和制度的缺陷,已不能适应农产品绿色物流企业的信贷,更不能满足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企业的金融需求。

(三)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供给短缺

在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发展过程中,金融供给存在着严重短缺。(1)农产品绿色运输方面。在农产品绿色物流选择汽车运输时,需要采用符合国家尾气排放标准和噪声排放标准的车辆,减少大气及交通噪声污染,还需尽量采用适宜绿色农产品保鲜运输的车辆,如密封保温车、密封冷冻车,保持车体内外清洁卫生、无污斑、无破损、无锈蚀,表面光滑易清洗,车内设有消毒设施,并有消毒记录。然而,在实现及时、安全、准确农产品绿色运输时,目前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支持系统却不能提供巨额资金。(2)农产品绿色仓储方面。绿色农产品为保证储藏质量,实现冷库储藏,进行气温和湿度控制,以保持其新鲜度,并加强绿色仓储期间的日常检查与防护措施,杜绝一切损害农产品质量的行为,同时要求绿色仓库布局合理,保证周围居民生活的环境质量,减少不必要的农产品绿色物流消耗。然而,目前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支持系统也缺乏巨额资金支持。(3)农产品绿色装卸搬运方面。农产品绿色装卸搬运是采取现代化的装卸搬运手段及措施,尽可能减少装卸搬运环节,消除无效搬运。作业次数增多不仅浪费了人力、物力,还增加了绿色农产品的损坏几率,难以消除搬运途中对绿色农产品的品质污染。然而,目前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支持系统却缺乏巨额资金支持。(4)农产品绿色包装方面。农产品绿色包装要轻量化,可回收、重复使用,可循环再生,低能耗、低成本。对农产品绿色包装材料的选择,不仅要考虑包装材料中不应含有毒性的元素、病菌、重金属,还要考虑选用的材料易于加工,在加工中无污染或少污染,采用可完全降解的绿色包装制品等。可是,在避免农产品绿色包装污染,并最大限度地减少其对环境的污染等方面,目前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支持系统不能提供巨额资金。(5)农产品绿色流通加工方面。绿色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为控制绿色加工场地、加工机械的卫生安全,在生产方式上,改农产品分散加工为专业集中加工,以规模作业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集中处理绿色农产品加工中产生的各种废料,并考虑加工副产品的可回收性和利用性,减少生产过程中废弃物料。但在这些方面,目前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支持系统却缺乏提供巨额资金支持。(6)农产品风险分散方面。我国农村地域广阔,农产品分布面大,自然灾害时有发生,农产品的季节性,以及市场供求信息不畅,都给农产品绿色物流带来很大的风险。在竞争加剧的绿色农产品市场下,农产品绿色物流风险除自然风险之外,还包括绿色农副产品的市场风险、农资质量风险和供应延误风险,储运公司绿色储藏风险、绿色运输风险等。然而目前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支持系统更缺乏巨额资金支持。

四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供给短缺成因分析

我国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存在着严重供给短缺问题,究其根本原因是由于金融抑制,致使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供给短缺,具体原因可集中表现为以下方面。

(一)国有商业银行支农弱化及农村金融组织制度欠全

为了防范风险和提高经营效益,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以及中国银行等四大国有银行机构撤并,大部分农村地区金融机构日趋单一化。2004年,国有商业银行从农村流出资金估计达3000亿元,农业贷款仅占农业银行各项贷款余额的10%,致使国有商业金融支农弱化。农村信用社呆账包袱沉重,商业化经营倾向严重,大量资金流向收益率较高的城市或非农部门,真正需要贷款的农户和农业企业难以得到贷款。作为承担政策性任务的农发行,由于业务范围太窄,粮棉企业贷款没有还贷的激励和压力,容易产生较高比例的不良贷款,加上历年财政承担其资金负担,拨补资金不能按时到位,向商业银行和中央银行借款筹资成本上升,亏损十分严重,难以承担农产品绿色物流发展的政策性金融重任。

(二)新生的“邮政储蓄银行”和“村镇银行”金融组织制度缺失

国有商业银行在农村领域存贷业务网点收缩后,邮政储蓄分流只储不贷,2007年以来,部分省市成立了“邮政储蓄银行”,为解决农村小额信贷问题谱写了新的篇章。“邮政储蓄银行”由于其自身组织制度的缺陷,还不能满足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企业的金融需求。我国政府调低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门槛,全面开放农村金融市场,重视“乡村银行”、“村镇银行”建设,由于粗具规模的民间金融组织制度缺失,筹资和用资成本高,加之缺乏规范的运作机制,导致高利贷在农村盛行,引发局部金融风险。由此可见,新生的“邮政储蓄银行”和“村镇银行”金融组织制度缺失,难以满足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的需求。

(三)专项的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产品“土地银行”尚未开发和运用

“土地金融”制度是我国现代农村物流供应链金融新范式,农村“土地银行”欠开发和运用,已成为我国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支持的“瓶颈”。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问题的核心是土地问题。目前农户和农产品绿色物流企业贷款抵押难、担保难,分散风险机制不健全,且缺乏专门的担保基金或机构提供担保,致使农村大面积不动产的“僵土”没有盘活成为动产质押的“活土”,农户或农民“弃金为荒”,农村大量劳动力外流;加之农业保险萎缩,一遇到自然灾害,无力归还贷款,这就严重影响了农村金融机构贷款的积极性。因此,必须加强农村“土地金融”制度创新,努力开发和运用“土地银行”金融产品,实现现代农村土地资金流与农产品绿色物流的高效融合,不断拓展新型的农村“土地银行”为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供应链金融新模式。

五结束语

在进一步强调统筹城乡发展,建立“两型”社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必须发展现代农村经济,发展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加快我国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产品的开发和利用,是时展的必然选择。虽然目前我国农产品物流运营中的负面效应严重,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组织形式及其业务的开展存在着严重缺失,加之金融抑制,致使不能满足我国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发展的金融需求,但现代绿色农产品市场前景十分广阔,开发潜力巨大。因此,为解决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供给短缺现状,必须发展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充分整合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运作模式,加强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组织形式创新,这是我国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发展及金融机构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和趋势。

绿色农业现代化篇5

关键词 农产品物流;绿色物流;绿色金融;物流金融;制约因素

一 引言

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指金融机构(银行业)在面向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业的运营过程中,通过应用和开发各种绿色金融产品,为抑制现代农产品物流对环境造成的危害,实现对现代农产品物流环境净化及其物流资源最充分利用,有效地组织和调剂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领域中货币资金运动。21世纪是个“绿色”世纪,发展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开发农村品绿色物流金融产品,不仅提高了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发展的经济效益,而且提高了其发展的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它符合我国政府宏观产业政策,有利于我国农产品绿色化及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对进一步强调统筹城乡发展,建立“两型”社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农村经济,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二 发展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是时展的必然选择

发展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加快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产品的开发和利用,是时展的必然选择。

(一)发展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是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自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公布的《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提出“可持续发展”概念以来,经济、环境、社会的和谐发展成为各国追求的目标。1994年我国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与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确立了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我国的基本国策,是贯彻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中国人民银行于1995年《关于贯彻信贷政策与加强环境保护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规定各级金融部门对环境有影响的新建、扩建和改建项目发放固定资产贷款时,必须从信贷发放和管理上配合环保部门严格把关。“'97亚太国际物流会议”指出了物流业可持续发展是各行各业在21世纪需要加以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因此,发展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使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定优势,是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二)发展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是打破“绿色贸易壁垒”的需要

在国际市场上,我国的农产品经常遭遇绿色壁垒的限制。近年来,日本以我国蔬菜有28%抽检不合格为由,开展了对我国农产品检查强化月活动,过去只抽查6种农药,现在要查40多种,造成了我国农产品对日本出口的大幅度下降。据统计,2001年年底到2002年2月底,从大连海关出口的农产品遭退运达159万美元,2002年1至3月,青岛海关被退运的冻鸡产品为505.4吨;2002年一季度,天津海关被退回的农副产品清单共80票,总价值134万美元;内地水果在香港市场上的份额也由以前的占主导地位降至目前的10%。显而易见,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国际市场环境十分严峻,尤其农产品在绿色物流方面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均存在较大差距,为缩小并消除这些差距,其首要问题是农产品全面实施绿色物流战略,其战略实施有赖于金融支持。

(三)发展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是绿色农产品市场发展的需要

绿色农产品是21世纪人类的主导食品。大多城市居民和有文化的知识界人士,十分希望能吃到安全、无污染食品。据报道,98%的德国人、89%的美国人、84%的荷兰人在购物时,会考虑产品的环境标准和质量标准;85%的瑞典消费者愿意为环境清洁而支付较高的价格;80%的加拿大消费者宁愿多付10%的钱购买对环境有益的商品;77%的日本消费者只挑选符合环境要求的商品。据京津沪市场调查显示,79%~84%的消费者希望购买绿色食品。由此可见,绿色农产品市场前景十分广阔,开发潜力巨大,为金融机构投资开发绿色农产品提供了获利契机。

(四)发展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是统筹城乡发展。建立“两型”社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近年来,国家和政府把大力发展农产品物流作为当前农村商品流通工作的重点。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了加快发展农产品连锁、超市、配送经营,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将城市农贸市场改建成超市,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到城市开办农产品超市,逐步把网络延伸到城市社区;尤其是党的“十七大”又明确提出了我们不但要建设生态文明,而且循环经济要形成规模,在全面实现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中,进一步强调统筹城乡发展,建立“两型”社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因此,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作为带动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利润增长点,只有通过各种金融手段,才能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

三 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严重缺失分析

(一)目前农产品物流运营中的负面效应严重

现代农产品物流过程存在着巨大的“外部负效应”(spillovers)。目前我国农产品物流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越来越严重,如废气污染、噪音污染、资源浪费、交通堵塞、废弃物增加等等,这些后果在一

定程度上违背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原则。(1)农产品运输方面。农产品汽车运输的比重越来越大,尤其是汽车的长途运输,大量的汽车尾气排放以及汽车噪音等对环境污染比较严重。(2)农产品加工方面。对蔬菜缺乏必要的加工过程,大量毛菜直接进城销售。据资料显示,100吨毛菜可以产生20吨垃圾,毛菜进城到农贸市场上销售时,相关垃圾处理、环境保护和市容管理方面的费用,则存在着一个数量惊人的无效物流成本。(3)农产品流通方面。农产品物流过程中损耗大。一些容易腐烂变质的食品(如奶制品、海鲜等),70%的销售价格被用来补贴物流货损支出。农产品批发、贸易市场的卫生条件差,污染严重,极大地威胁着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由此可见,目前我国农产品物流运营中存在着严重的负面效应。

(二)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组织缺失

尽管我国早就实施了“物资银行”、“物流银行”、“供应链金融”等战略,但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组织存在着严重缺失。

(1)独立性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组织空缺。随着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商业银行为了抓住发展的商机,不断推出一系列物流金融产品,附带开设了物流金融服务业务,但这些业务都是面向大型的物流企业,而对中小农产品绿色物流企业视而不顾,即使受理中小农产品绿色物流企业的相关业务,也是附带的,难以满足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业发展的需求。(2)专业化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组织欠缺。虽然2003年广发行在全国最早推出了“物流银行”,为部分中小企业提供了有效解决物流企业融资与发展的渠道;2005年深发行实行了“供应链金融”战略,把客户、物流企业和银行融为一体,使数百家企业分享到了物流金融平台的融资便利与物流增值,但由于金融机构自身经营等因素的限制,供应链金融仅能为大型物流企业开展物流金融服务业务,随着现代物流企业开展物流金融服务业务,随着现代物流企业规模的扩张,难以满足现代物流业迅速发展的“融资、结算、风险分散”的需求,更难以满足我国规模甚大的中小农产品绿色物流企业绿色物流金融业务。(3)农村金融机构目前也难以开展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业务。目前我国正规的农村金融机构如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以及非正规金融机构,因组织和制度的缺陷,已不能适应农产品绿色物流企业的信贷,更不能满足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企业的金融需求。

(三)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供给短缺

在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发展过程中,金融供给存在着严重短缺。(1)农产品绿色运输方面。在农产品绿色物流选择汽车运输时,需要采用符合国家尾气排放标准和噪声排放标准的车辆,减少大气及交通噪声污染,还需尽量采用适宜绿色农产品保鲜运输的车辆,如密封保温车、密封冷冻车,保持车体内外清洁卫生、无污斑、无破损、无锈蚀,表面光滑易清洗,车内设有消毒设施,并有消毒记录。然而,在实现及时、安全、准确农产品绿色运输时,目前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支持系统却不能提供巨额资金。(2)农产品绿色仓储方面。绿色农产品为保证储藏质量,实现冷库储藏,进行气温和湿度控制,以保持其新鲜度,并加强绿色仓储期间的日常检查与防护措施,杜绝一切损害农产品质量的行为,同时要求绿色仓库布局合理,保证周围居民生活的环境质量,减少不必要的农产品绿色物流消耗。然而,目前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支持系统也缺乏巨额资金支持。(3)农产品绿色装卸搬运方面。农产品绿色装卸搬运是采取现代化的装卸搬运手段及措施,尽可能减少装卸搬运环节,消除无效搬运。作业次数增多不仅浪费了人力、物力,还增加了绿色农产品的损坏几率,难以消除搬运途中对绿色农产品的品质污染。然而,目前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支持系统却缺乏巨额资金支持。(4)农产品绿色包装方面。农产品绿色包装要轻量化,可回收、重复使用,可循环再生,低能耗、低成本。对农产品绿色包装材料的选择,不仅要考虑包装材料中不应含有毒性的元素、病菌、重金属,还要考虑选用的材料易于加工,在加工中无污染或少污染,采用可完全降解的绿色包装制品等。可是,在避免农产品绿色包装污染,并最大限度地减少其对环境的污染等方面,目前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支持系统不能提供巨额资金。(5)农产品绿色流通加工方面。绿色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为控制绿色加工场地、加工机械的卫生安全,在生产方式上,改农产品分散加工为专业集中加工,以规模作业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集中处理绿色农产品加工中产生的各种废料,并考虑加工副产品的可回收性和利用性,减少生产过程中废弃物料。但在这些方面,目前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支持系统却缺乏提供巨额资金支持。(6)农产品风险分散方面。我国农村地域广阔,农产品分布面大,自然灾害时有发生,农产品的季节性,以及市场供求信息不畅,都给农产品绿色物流带来很大的风险。在竞争加剧的绿色农产品市场下,农产品绿色物流风险除自然风险之外,还包括绿色农副产品的市场风险、农资质量风险和供应延误风险,储运公司绿色储藏风险、绿色运输风险等。然而目前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支持系统更缺乏巨额资金支持。

四 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供给短缺成因分析

我国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存在着严重供给短缺问题,究其根本原因是由于金融抑制,致使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供给短缺,具体原因可集中表现为以下方面。

(一)国有商业银行支农弱化及农村金融组织制度欠全

为了防范风险和提高经营效益,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以及中国银行等四大国有银行机构撤并,大部分农村地区金融机构日趋单一化。2004年,国有商业银行从农村流出资金估计达3000亿元,农业贷款仅占农业银行各项贷款余额的10%,致使国有商业金融支农弱化。农村信用社呆账包袱沉重,商业化经营倾向严重,大量资金流向收益率较高的城市或非农部门,真正需要贷款的农户和农业企业难以得到贷款。作为承担政策性任务的农发行,由于业务范围太窄,粮棉企业贷款没有还贷的激励和压力,容易产生较高比例的不良贷款,加上历年财政承担其资金负担,拨补资金不能按时到位,向商业银行和中央银行借款筹资成本上升,亏损十分严重,难以承担农产品绿色物流发展的政策性金融重任。

(二)新生的“邮政储蓄银行”和“村镇银行”金融组织制度缺失

国有商业银行在农村领域存贷业务网点收缩后,邮政储蓄分流只储不贷,2007年以来,部分省市成立了“邮政储蓄银行”,为解决农村小额信贷问题谱写了新的篇章。“邮政储蓄银行”由于其自身组织制度的缺陷,还不能满足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企业的金融需求。我国政府调低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 机构准入门槛,全面开放农村金融市场,重视“乡村银行”、“村镇银行”建设,由于粗具规模的民间金融组织制度缺失,筹资和用资成本高,加之缺乏规范的运作机制,导致高利贷在农村盛行,引发局部金融风险。由此可见,新生的“邮政储蓄银行”和“村镇银行”金融组织制度缺失,难以满足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的需求。

(三)专项的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产品“土地银行”尚未开发和运用

“土地金融”制度是我国现代农村物流供应链金融新范式,农村“土地银行”欠开发和运用,已成为我国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支持的“瓶颈”。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问题的核心是土地问题。目前农户和农产品绿色物流企业贷款抵押难、担保难,分散风险机制不健全,且缺乏专门的担保基金或机构提供担保,致使农村大面积不动产的“僵土”没有盘活成为动产质押的“活土”,农户或农民“弃金为荒”,农村大量劳动力外流;加之农业保险萎缩,一遇到自然灾害,无力归还贷款,这就严重影响了农村金融机构贷款的积极性。因此,必须加强农村“土地金融”制度创新,努力开发和运用“土地银行”金融产品,实现现代农村土地资金流与农产品绿色物流的高效融合,不断拓展新型的农村“土地银行”为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供应链金融新模式。

绿色农业现代化篇6

    关键词 农产品物流;绿色物流;绿色金融;物流金融;制约因素

    一 引言

    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指金融机构(银行业)在面向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业的运营过程中,通过应用和开发各种绿色金融产品,为抑制现代农产品物流对环境造成的危害,实现对现代农产品物流环境净化及其物流资源最充分利用,有效地组织和调剂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领域中货币资金运动。21世纪是个“绿色”世纪,发展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开发农村品绿色物流金融产品,不仅提高了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发展的经济效益,而且提高了其发展的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它符合我国政府宏观产业政策,有利于我国农产品绿色化及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对进一步强调统筹城乡发展,建立“两型”社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农村经济,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二 发展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是时展的必然选择

    发展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加快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产品的开发和利用,是时展的必然选择。

    (一)发展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是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自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公布的《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提出“可持续发展”概念以来,经济、环境、社会的和谐发展成为各国追求的目标。1994年我国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与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确立了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我国的基本国策,是贯彻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中国人民银行于1995年《关于贯彻信贷政策与加强环境保护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规定各级金融部门对环境有影响的新建、扩建和改建项目发放固定资产贷款时,必须从信贷发放和管理上配合环保部门严格把关。“'97亚太国际物流会议”指出了物流业可持续发展是各行各业在21世纪需要加以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因此,发展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使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定优势,是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二)发展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是打破“绿色贸易壁垒”的需要

    在国际市场上,我国的农产品经常遭遇绿色壁垒的限制。近年来,日本以我国蔬菜有28%抽检不合格为由,开展了对我国农产品检查强化月活动,过去只抽查6种农药,现在要查40多种,造成了我国农产品对日本出口的大幅度下降。据统计,2001年年底到2002年2月底,从大连海关出口的农产品遭退运达159万美元,2002年1至3月,青岛海关被退运的冻鸡产品为505.4吨;2002年一季度,天津海关被退回的农副产品清单共80票,总价值134万美元;内地水果在香港市场上的份额也由以前的占主导地位降至目前的10%。显而易见,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国际市场环境十分严峻,尤其农产品在绿色物流方面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均存在较大差距,为缩小并消除这些差距,其首要问题是农产品全面实施绿色物流战略,其战略实施有赖于金融支持。

    (三)发展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是绿色农产品市场发展的需要

    绿色农产品是21世纪人类的主导食品。大多城市居民和有文化的知识界人士,十分希望能吃到安全、无污染食品。据报道,98%的德国人、89%的美国人、84%的荷兰人在购物时,会考虑产品的环境标准和质量标准;85%的瑞典消费者愿意为环境清洁而支付较高的价格;80%的加拿大消费者宁愿多付10%的钱购买对环境有益的商品;77%的日本消费者只挑选符合环境要求的商品。据京津沪市场调查显示,79%~84%的消费者希望购买绿色食品。由此可见,绿色农产品市场前景十分广阔,开发潜力巨大,为金融机构投资开发绿色农产品提供了获利契机。

    (四)发展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是统筹城乡发展。建立“两型”社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近年来,国家和政府把大力发展农产品物流作为当前农村商品流通工作的重点。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了加快发展农产品连锁、超市、配送经营,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将城市农贸市场改建成超市,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到城市开办农产品超市,逐步把网络延伸到城市社区;尤其是党的“十七大”又明确提出了我们不但要建设生态文明,而且循环经济要形成规模,在全面实现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中,进一步强调统筹城乡发展,建立“两型”社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因此,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作为带动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利润增长点,只有通过各种金融手段,才能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

    三 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严重缺失分析

    (一)目前农产品物流运营中的负面效应严重

    现代农产品物流过程存在着巨大的“外部负效应”(spillovers)。目前我国农产品物流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越来越严重,如废气污染、噪音污染、资源浪费、交通堵塞、废弃物增加等等,这些后果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原则。(1)农产品运输方面。农产品汽车运输的比重越来越大,尤其是汽车的长途运输,大量的汽车尾气排放以及汽车噪音等对环境污染比较严重。(2)农产品加工方面。对蔬菜缺乏必要的加工过程,大量毛菜直接进城销售。据资料显示,100吨毛菜可以产生20吨垃圾,毛菜进城到农贸市场上销售时,相关垃圾处理、环境保护和市容管理方面的费用,则存在着一个数量惊人的无效物流成本。(3)农产品流通方面。农产品物流过程中损耗大。一些容易腐烂变质的食品(如奶制品、海鲜等),70%的销售价格被用来补贴物流货损支出。农产品批发、贸易市场的卫生条件差,污染严重,极大地威胁着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由此可见,目前我国农产品物流运营中存在着严重的负面效应。

    (二)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组织缺失

    尽管我国早就实施了“物资银行”、“物流银行”、“供应链金融”等战略,但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组织存在着严重缺失。

    (1)独立性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组织空缺。随着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商业银行为了抓住发展的商机,不断推出一系列物流金融产品,附带开设了物流金融服务业务,但这些业务都是面向大型的物流企业,而对中小农产品绿色物流企业视而不顾,即使受理中小农产品绿色物流企业的相关业务,也是附带的,难以满足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业发展的需求。(2)专业化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组织欠缺。虽然2003年广发行在全国最早推出了“物流银行”,为部分中小企业提供了有效解决物流企业融资与发展的渠道;2005年深发行实行了“供应链金融”战略,把客户、物流企业和银行融为一体,使数百家企业分享到了物流金融平台的融资便利与物流增值,但由于金融机构自身经营等因素的限制,供应链金融仅能为大型物流企业开展物流金融服务业务,随着现代物流企业开展物流金融服务业务,随着现代物流企业规模的扩张,难以满足现代物流业迅速发展的“融资、结算、风险分散”的需求,更难以满足我国规模甚大的中小农产品绿色物流企业绿色物流金融业务。(3)农村金融机构目前也难以开展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业务。目前我国正规的农村金融机构如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以及非正规金融机构,因组织和制度的缺陷,已不能适应农产品绿色物流企业的信贷,更不能满足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企业的金融需求。

    (三)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供给短缺

    在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发展过程中,金融供给存在着严重短缺。(1)农产品绿色运输方面。在农产品绿色物流选择汽车运输时,需要采用符合国家尾气排放标准和噪声排放标准的车辆,减少大气及交通噪声污染,还需尽量采用适宜绿色农产品保鲜运输的车辆,如密封保温车、密封冷冻车,保持车体内外清洁卫生、无污斑、无破损、无锈蚀,表面光滑易清洗,车内设有消毒设施,并有消毒记录。然而,在实现及时、安全、准确农产品绿色运输时,目前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支持系统却不能提供巨额资金。(2)农产品绿色仓储方面。绿色农产品为保证储藏质量,实现冷库储藏,进行气温和湿度控制,以保持其新鲜度,并加强绿色仓储期间的日常检查与防护措施,杜绝一切损害农产品质量的行为,同时要求绿色仓库布局合理,保证周围居民生活的环境质量,减少不必要的农产品绿色物流消耗。然而,目前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支持系统也缺乏巨额资金支持。(3)农产品绿色装卸搬运方面。农产品绿色装卸搬运是采取现代化的装卸搬运手段及措施,尽可能减少装卸搬运环节,消除无效搬运。作业次数增多不仅浪费了人力、物力,还增加了绿色农产品的损坏几率,难以消除搬运途中对绿色农产品的品质污染。然而,目前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支持系统却缺乏巨额资金支持。(4)农产品绿色包装方面。农产品绿色包装要轻量化,可回收、重复使用,可循环再生,低能耗、低成本。对农产品绿色包装材料的选择,不仅要考虑包装材料中不应含有毒性的元素、病菌、重金属,还要考虑选用的材料易于加工,在加工中无污染或少污染,采用可完全降解的绿色包装制品等。可是,在避免农产品绿色包装污染,并最大限度地减少其对环境的污染等方面,目前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支持系统不能提供巨额资金。(5)农产品绿色流通加工方面。绿色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为控制绿色加工场地、加工机械的卫生安全,在生产方式上,改农产品分散加工为专业集中加工,以规模作业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集中处理绿色农产品加工中产生的各种废料,并考虑加工副产品的可回收性和利用性,减少生产过程中废弃物料。但在这些方面,目前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支持系统却缺乏提供巨额资金支持。(6)农产品风险分散方面。我国农村地域广阔,农产品分布面大,自然灾害时有发生,农产品的季节性,以及市场供求信息不畅,都给农产品绿色物流带来很大的风险。在竞争加剧的绿色农产品市场下,农产品绿色物流风险除自然风险之外,还包括绿色农副产品的市场风险、农资质量风险和供应延误风险,储运公司绿色储藏风险、绿色运输风险等。然而目前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支持系统更缺乏巨额资金支持。

    四 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供给短缺成因分析

    我国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存在着严重供给短缺问题,究其根本原因是由于金融抑制,致使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供给短缺,具体原因可集中表现为以下方面。

    (一)国有商业银行支农弱化及农村金融组织制度欠全

    为了防范风险和提高经营效益,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以及中国银行等四大国有银行机构撤并,大部分农村地区金融机构日趋单一化。2004年,国有商业银行从农村流出资金估计达3000亿元,农业贷款仅占农业银行各项贷款余额的10%,致使国有商业金融支农弱化。农村信用社呆账包袱沉重,商业化经营倾向严重,大量资金流向收益率较高的城市或非农部门,真正需要贷款的农户和农业企业难以得到贷款。作为承担政策性任务的农发行,由于业务范围太窄,粮棉企业贷款没有还贷的激励和压力,容易产生较高比例的不良贷款,加上历年财政承担其资金负担,拨补资金不能按时到位,向商业银行和中央银行借款筹资成本上升,亏损十分严重,难以承担农产品绿色物流发展的政策性金融重任。

    (二)新生的“邮政储蓄银行”和“村镇银行”金融组织制度缺失

    国有商业银行在农村领域存贷业务网点收缩后,邮政储蓄分流只储不贷,2007年以来,部分省市成立了“邮政储蓄银行”,为解决农村小额信贷问题谱写了新的篇章。“邮政储蓄银行”由于其自身组织制度的缺陷,还不能满足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企业的金融需求。我国政府调低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门槛,全面开放农村金融市场,重视“乡村银行”、“村镇银行”建设,由于粗具规模的民间金融组织制度缺失,筹资和用资成本高,加之缺乏规范的运作机制,导致高利贷在农村盛行,引发局部金融风险。由此可见,新生的“邮政储蓄银行”和“村镇银行”金融组织制度缺失,难以满足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的需求。

    (三)专项的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产品“土地银行”尚未开发和运用

    “土地金融”制度是我国现代农村物流供应链金融新范式,农村“土地银行”欠开发和运用,已成为我国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支持的“瓶颈”。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问题的核心是土地问题。目前农户和农产品绿色物流企业贷款抵押难、担保难,分散风险机制不健全,且缺乏专门的担保基金或机构提供担保,致使农村大面积不动产的“僵土”没有盘活成为动产质押的“活土”,农户或农民“弃金为荒”,农村大量劳动力外流;加之农业保险萎缩,一遇到自然灾害,无力归还贷款,这就严重影响了农村金融机构贷款的积极性。因此,必须加强农村“土地金融”制度创新,努力开发和运用“土地银行”金融产品,实现现代农村土地资金流与农产品绿色物流的高效融合,不断拓展新型的农村“土地银行”为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供应链金融新模式。

绿色农业现代化篇7

关键词:绿色农业;基地;建设

中图分类号:F320.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06)04-0052-04

1.绿色农业发展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1.1绿色农业是未来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和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模式之一,是当今世界各国实施持续农业目标被广泛接受的模式[1,2]

所谓绿色农业,是指人们能充分节约地利用自然资源,并且生产和使用时对环境无害的技术,进行农业生产并加工销售绿色食品为轴心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其基本内容:一是指生物的多样性;二是指在农业发展过程中,保持人、环境、自然与经济的和谐统一,即注意对环境保护、资源的节约利用,把农业发展建立在自然环境良性循环的基础之上;三是指生产无污染、无公害的各类农产品。绿色农业其产品――绿色食品是按照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照特定方式进行生产,经专门机构认定的,允许使用绿色标志的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的农业。绿色农业在农业发展过程中,以“绿色环境”、“绿色技术”、“绿色产品”为主体,促使过分依赖化肥、农药的化学农业向主要依靠生物内在机制的生态农业转变。目前,绿色农业在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已得到广泛发展,安全、卫生、优质、方便的绿色食品和其他高质量的食品正在成为主流,绿色农业发展正开始为保护环境和进一步提高市民生活质量做出重要贡献。中国农业生产力水平没有西方国家高,但目前中国农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地提高,许多农产品开始出现过剩。政府十分重视环保型、质量型农业的开发,农民的质量意识和环保意识也已大大增强,大力发展绿色农业的基本条件也已具备。保护生态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也是迎接全球性农业竞争挑战的战略举措[3,4]。

1.2绿色农业基地的选择和建设的重要性

边远落后地区,特别是位居“江河源头”地区和相对社会经济发展落后盆地,具有良好的发展绿色农业的基础条件。这类地区一般远离人口密集、交通发达的城市、农业污染少,环境洁净,农业生产投入水平相对较低,农产品具有绿色农产品的特征。因此,选择该类地区发展绿色农业是建立绿色农业基地的首选。

利用边远落后生态环境较好地区,建设绿色农业基地,不仅对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和农产品质量,而且对整个江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平衡和稳定具有深远影响。按照国家绿色食品标准的要求,高标准建设绿色农业基地,带动绿色农业科技技术的推广应用,改善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杜绝滥施化肥、减少农药污染,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并通过绿色农作物产量的提高还可以扩大饲料饲草来源,发展绿色畜牧业,实现农牧林草多种生态农业,不仅使边远落后地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而且为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提供有利的支撑条件,减少环境压力,有利于生态环境和植被的就地保护,避免农业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的潜在威胁,实现生态环境和农业发展可持续发展[5]。

目前我国农业处于由非持续农业发展模式向绿色农业(可持续农业)发展模式重要的转变时期[6,7]。发展绿色农业,利用现代绿色农业的技术手段和市场营销理念,直接将其落后的农业生产力水平直接推进到与现代农业和现代市场需求相融合的产业体系,不仅避免重蹈覆辙发达地区先污染后治理之路,回避了在农业生态环境污染需要治理的巨大成本投入,使农业经营方式转化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模式,而且可以利用边远落后地区环境资源优势,提高当地无污染农产品的综合生产能力和竞争力。

通过边远落后地区绿色农业基地建设的实践,总结和摸索绿色生产体系建设的有效途径、经验和措施,对于中西部落后地区农业发展路径选择,加快绿色农业产业化进程,实现农业生产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提供借鉴。边远落后地区,特别是江河源头地区、地域相对封闭和远离现代农业文明的边远地区,具有一定规模的地理上的独立特性,利用这些优势条件,可以实现分批建设绿色农业基地,由点到面、由西部向东部地区,由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逐步推进,不仅具有理论上的价值,而且对最终建设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模式和实现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总体布局模式提供了思路。

2.门源盆地建设绿色农业基地的有利条件

2.1农业生产自然条件

青海门源盆地是众多江河源头地区的盆地之一,也是黄河支流大通河源头地区。东、北邻甘肃省,西、南接祁连、海晏、大通、互助县,由祁连山脉的岭龙岭和达板山两大支脉夹持的东西长156.24公里、南北宽103.99公里,总面积6 902.26平方公里的小型盆地。其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海拔5 254~2 300米。盆地中部平坦开阔,西北部为高寒草甸山区,东南部为山林沟谷,大通河自西向东纵贯全境。属青藏高原寒温湿润气候带,平均海拔3357米,年平均日照时数达2 575小时,太阳辐射146.5千卡/厘米,年平均气温1.3℃,作物生长期110~120天,年降雨量530~560毫米,气候冷凉,无绝对无霜期,农作物病虫害发生概率低,适宜种植青稞、白菜型油菜等生育期短的农作物。盆地内含青海浩门农场、门源马场和门源县县辖12个乡(镇),109个行政村,人口15.4万人,总耕地73万亩。

2.2农业环境质量优良

2003年经过青海省地矿中心对该地区的环境质量检测和评价,门源盆地符合绿色食品生产条件,具备良好的绿色农业环境条件,主要环境影响化学元素汞、铬、铅、砷、铜、DDT、PH值等指标测定,均低于国家绿色食品生产的环境质量标准;水质分析主要环境影响化学元素汞、铬、铅、砷、铜、DDT、PH值、氟化物、氯化物、氰化物、细菌数、大肠杆菌等指标测定,均低于国家绿色食品生产的环境质量标准;大气分析结果表明,主要环境影响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氟和总悬浮物等,均低于国家绿色食品生产的环境质量标准,通过绿色食品农业环境质量监测报告,农业环境质量现状评价。根据检测盆地内大气洁净,无空气污染;土壤、空气、水质等环境条件完全符合生产无污染绿色农业要求。

2.3绿色农业资源优势明显

门源盆地社会经济发展滞后,以农业和畜牧业为主要产业,盆地内现有的工业企业主要为水电资源开发和农畜产品加工,没有工业污染源,具有绿色农业的“三净”(土净、水净、空气净)的良好生态环境。农业生产中长期保持较低水平的化肥、农药等投入,确保了当地农业具有明显的绿色农业条件,油菜、青稞和牛羊肉等农产品成为优质绿色食品,不仅是青海省人民群众喜爱的农产品,而且是青藏高原藏区农牧民的传统主食,也是“青稞酒”的主要来源。门源盆地是油菜籽的原种地,是白菜型油菜籽种质资源最多的地区,也是青海省青稞的主产区,其青稞单产高、品质好,商品率较高,市场需求强劲,成为发展优势的农产品。加之油菜籽、青稞育种优势和种质资源储备丰富,在优质、专用、高产、强适应性育种方面有广阔选育空间和发展基础,发展优质油菜籽、青稞生产具有绝对优势,为其他地区所不可比拟和替代。

2.4建设难度小和操作性强

在门源这样一个相对独立的盆地建设绿色农业基地,具有比较优势,一是易于全面规划,按照绿色农业的基本要求,科学布局,合理实施,全面建设。二是绿色农业建设较少的存在投入外部性问题,即农业投入的受益者主要是盆地内部,而盆地外部由于地域环境限制可以消除非绿色农产品“搭便车”和混杂等问题,地方政府和生产经营者具有明显的积极性。三是在技术上容易控制,农业生产中的环境问题和农产品质量问题可以迅速检测,并使其制度化。四是在政策层面上,使农业、农村和农民等方面的多项政策进行规整,避免政出多门,重复建设,提高资金利用效率。在资金投入上,主要是绿色农业生产能力、流通环节和制度体系的建设,而不需要对已污染的环境和农业生产资源进行治理,具有投入少,见效快的特点。

3.门源盆地绿色农业发展的障碍因素与评价

3.1绿色农业资源开发不足

门源盆地绿色农业资源优势明显,绿色农产品营养丰富,质量安全,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需要。青海省高寒地区所产油菜籽、青稞富含人体所必需的氨基酸、淀粉和多种维生素等营养成分。已经成为本地区广大群众信赖的地方农产品,随着内地多种食品质量问题的曝光,当地农产品出现热销、脱销情况。但绿色农产品长期处于原始生产状况,没有按照现代绿色农业发展的要求进行开发,一是缺乏标准化生产技术,总体上,农业生产处于绿色生产体系,然而农户生产要素投入缺乏规范,使绿色农产品产量低,质量难以稳定。二是加工技术落后,绿色油菜籽只是初加工,粗炼后成为群众最主要的食用油来源;青稞被制成糌粑,成为最基本的日常食品。门源盆地油菜籽、青稞因质量上乘,除供本县消费外,大部分销往周边地区和。牛羊肉畜产品以活畜的形式出售。产品增值能力弱。三是绿色农产品营销水平和现代营销技术,包装技术空缺。商品品牌注册、绿色农产品标签和条形码技术推广等,处于空白,广告宣传和组织体系没有建立起来,优质农产品长期以来价格低,经济效益难以提高。

3.2社会经济发展滞后

受资金、交通、信息等因素影响,农民文化知识更新慢、信息不灵、资金短缺,制约农业整体效益的提高,农业技术推广范围和应用程度低,农业信息网络体系不全,农业专业经济组织不健全,大部分地区农业生产处于原始状态,农业生产水平低下,化肥、农药等农业投入处于低水平状况,这既是长期以来该地区农业生产力水平低的原因,也是一种发展的优势,即落后农业地区,环境污染少,农产品基本为天然绿色食品,成为现代广大群众寻求的热销农产品。

3.3自然灾害频繁,抗灾能力弱

门源盆地地处高原地区、位于农业生产的极限地区,虽然日照充足,空气洁净,但面临着多种自然灾害。其中,旱灾危害最大,盆地内年蒸发量大,降水量较多却集中在7~9月份,作物生长前期干旱少雨,春旱、春伏连旱时有发生;其次是门源地处祁连山腹地,气候复杂多样,境内局部地区易受霜冻、雪灾和冰雹危害。由于缺乏适合的农业机械及配套机具,清选、烘干、仓储设备匮乏,绿色农产品丰产不能及时收割、归仓,造成很大损失,其损失程度高达15%。

3.4农业科技水平落后

长期以来,当地政府和国有农场对农业生产和农业科技给予了充分重视,保持了一定的技术力量、科技储备和较为健全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受自然、社会经济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对绿色农业和绿色农产品的开发建设以及相应的绿色农业科技体系和作用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农业新品种选育上长期存在高产而忽视优质,农业新技术注重品种选育,而忽视了相配套的栽培技术、避灾农业和可持续农业技术的研究,特别是绿色农业的新技术和新成果。生产中仍存在品种混杂退化,栽培方式落后,部分农田单纯依赖工业化肥,使用量逐年增加,农作物病虫草害防治中缺乏安全、环保的生物农药和施用技术,对当地绿色农业的发展和优良环境保护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4.门源盆地绿色农业建设的途径选择与建设体系

4.1绿色农业建设的途径选择

4.1.1空间布局。门源盆地绿色农业生产基地建设的空间范围应包括整个盆地,将整个盆地内的农业生产体系全部纳入绿色农业生产体系,这样才能有利于整个农业区内不至于出现“劣质农产品驱逐优质农产品”的效应。

4.1.2绿色农业结构。绿色农业的产品结构以青藏高原和当地特色农产品油菜籽、青稞和牛羊肉等绿色食品为主。绿色农业结构包括种植业、畜牧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其中,畜牧业由草原畜牧业和农区育肥养殖业组成。

4.1.3绿色农业建设的主要路径。利用门源盆地的绿色农业生产环境,通过绿色农业生产要素投入替代和绿色生产体系的建设,达到绿色生产,获得优质绿色食品。以建立油菜籽、青稞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为重点和基础,并对油菜籽进行加工,生产绿色优质食品精炼油;以青稞和油菜籽秸秆、加工后的麻渣等为原材料,通过综合利用作为绿色饲草料,进行牛羊育肥,加快养殖业,获取绿色牛羊肉等畜产品;牛羊畜粪进行加工利用生产绿色农产品专用肥料,或经过无公害处理后施入农田,增加土壤有机质,培肥地力,增强农业生产能力。同时,建立绿色农产品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和信息体系,以及完善市场体系和绿色农产品检测检验体系和制度,确保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的产品质量。

4.2绿色农业基地主要体系的建设

4.2.1建立绿色农业生产体系。建立具有当地特色的绿色油菜籽、青稞等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分别按照核心区、示范区和辐射区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要素替代,增加农业机械,并对生产者进行绿色农产品生产、经营知识和操作规范培训。保护性耕作技术示范推广。主要推广技术内容是利用保护性农业机械深松性播种,无污染和替代型的绿色农业专用肥料的施用。针对农作物收获后因各种原因造成损失较大,缺乏农业机械等实际情况,对现场晒场、清选、烘干、仓储场所进行改造,彻底扭转粮食收获后的损失。以绿色饲草饲料发展绿色畜产品,通过牲畜饲养条件改善、饲草料加工设施建设,提高牲畜繁活率和饲料报酬。

4.2.2建设绿色生产要素体系。用生物农药替代化学农药,用绿色农业专用肥料替代化学肥料的使用,是绿色农业获得高产稳产的主要技术路线,也是实现高效绿色农业的重要手段。一是利用青海省已有的绿色农业专用肥料技术成果,加快绿色农业专用肥料研究、开发与推广应用,重点是以当地有机肥料和现代生物技术建立绿色农业专用肥料厂,实现肥料投入替代,确保农业生产体系无污染。二是利用生物农药,进行示范、推广。保证门源盆地农业生产要素投入中完全杜绝污染和不符合绿色农业生产的肥料和农药,确保盆地内农产品符合绿色食品标准,保证绿色农业生产经营者有充足、廉价、优质的绿色农业生产专用肥料和农药,并不增加生产成本。

4.2.3绿色农产品增值工程体系。绿色农产品加工是增加产值的主要途径。目前,盆地内农产品加工主要是油菜精炼油加工,年加工能力3万吨左右,其产品2005年获国家A级绿色食品,但是,由于加工能力不足,规模经济效益较低,潜力还没有得到挖掘,其加工量不足盆地产量的20%。门源盆地大部分绿色油菜籽依旧以原料销售其他地区,产品附加值低。由于大量油菜籽销售异地,大量麻渣也难以就地开发利用,及时还田或过腹还田。在现有的生产能力和基础上改扩建,增加设备更新改造,改扩建植物油生产线,不仅有利于扩大生产规模,实现规模经济,而且可以增加就业能力,提高当地税收、更主要的是将油菜籽加工后大量的麻渣留在当地,为发展饲料和有机肥料等提供了廉价质优的原料。

4.2.4建立健全绿色农业技术保障体系。绿色农业农田技术工程。主要用青海省特有的羊板粪肥,通过熟化处理后,增加有机肥料使用量,培肥地力,提高农产品质量。对部分中低产田,特别是水利设施毁损严重的农田,进行维修建设和改造,达到基本农田要求。对绿色农业区土壤肥力进行统一采样分析测试,根据营养状况,提高平衡施肥技术,通过增施有机肥、合理补施绿色专用肥料等手段,培肥土壤,提高有机质含量,促进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增强土壤的抗旱保水、保肥功能,使耕地土壤物化性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和提高。

完善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建立油菜、青稞提纯复壮和良种繁育基地,在门源盆地绿色农业基地区中心地区建立青稞原种生产、原种繁殖和提纯复壮基地,以完善、健全种子生产三级体系,保证绿色青稞基地生产用良种的供应。

通过集中培训、分散培训和应用现代影像技术远程培训等手段对油菜籽、青稞生产经营者、生产管理者、技术人员进行绿色农产品生产、经营知识和操作规范培训。主要培训内容为绿色食品知识、绿色油菜籽、青稞生产栽培技术、绿色农产品生产环境的保护、生产规程、绿色农产品市场前景和国内外发展趋势等。

4.2.5完善绿色农业规范制度和监测体系。建立绿色农业营销组织及网络体系,建立完善的绿色农业销售经营网络体系,并对操作人员进行培训。发展绿色农业,实现产业化经营的过程中,发展专业经营组织极为重要,由盆地内各级领导亲自牵头,由油菜籽、青稞和养殖户以及绿色农业销售人员、贩运个体户等成立绿色农业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完善绿色农业营销体系,成立油菜籽、青稞和畜产品经营协会,指导和协调绿色食品的生产、销售和加工,并通过网络信息体系建设,利用网络信息和其他一些途径,加强产后服务,沟通产销通道,促进绿色农业产业发展。通过龙头企业和建立专业合作组织,成立经营协会,强化绿色农产品生产、销售和加工制度的实施,最终实现由专业协会和当地农产品检测体系为主体的绿色农产品生产、销售体系,以及产品标签化、条形码信息化和产品追溯制度体系的建立,全面提高绿色农产品的经济效益。同时,建立绿色农业检测中心,以便于及时掌握项目区大气环境、土壤、水分状况,监督检测农业生产投入品农药、化肥、种子等的质量与使用种类、剂量等,产品及区域内污染源检测,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基金项目]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WTO背景下西部农业产业发展战略及模式研究”资助。

参考文献:

[1]彭小丁,黄祥湖.我国发展绿色农业的必然趋势和基本思路[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2002,(2):18-20.

[2]龚诞申.迎接绿色革命的新纪元[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

[3]邵立民,方天.2l世纪中国绿色农业的战略选择及对策[J].生态经济,2001,(11):34-36.

[4]刘华楠,刘 焰.绿色农业:中国21世纪食品安全的产业支撑[J].农村经济,2002,(12):8-10.

[5]周文.绿色农业一个双赢的生态博弈[J].知识经济,2003,(1):17-18.

[6]徐彦波.绿色农业发展浅析[J].发展研究,2001,(10):37-38.

绿色农业现代化篇8

关键词:绿色技术;农机工程;适用推广

1引言

在全球气候变暖,生态出现危机的大环境下,世界各地对维护人类生存环境,转向绿色发展提出了强烈要求。我国在国家层面对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也做出了明确指示,鼓励并倡导各行各业开发绿色技术。而我国作为农业大国,针对农业领域的绿色技术发展国家更是给予了大力支持。本文针对我国农业机械工程中绿色技术的适用与推广进行探讨。

2绿色农机工程概念以及发展意义

在探讨绿色技术在农业机械工程中的适用推广前,我们应掌握绿色农机工程的概念。从我国的绿色农机工程实际情况来看,绿色农机工程就是在农机工程的研发、运用、维护中全面考虑相关资源和环境因素,实现农机产品价值和环境属性的协调统一发展目标。一般来讲,绿色农机工程中的产品技术更加先进,对环境的损害影响更小。在现代农业的发展中,绿色农机技术符合时代的发展要求。通过绿色技术在农业机械工程中的推广运用,不仅能优化农机产品的研发结构,还能有效地促进现代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因此,研究绿色农机技术,加强绿色农业机械运用、推广十分有意义。

3绿色技术在农机工程中的适用与推广

农业机械工程在我国的大规模种植上发挥了至关重要的生产作用,为农业现代化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绿色农机工程还属于农机领域的新兴事物,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我们必须通过不断的实践运用来论证绿色农机技术的适用性,通过不断地推广宣传来实现绿色农机产品的生产价值。在具体的适用与推广上,我们需要注重策略,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事情:

3.1建立健全绿色农机工程的发展机制

由于绿色农机工程在我国属于创新型的工程,配套的管理机制还没有得到完善。因此,在发展绿色农机工程事业上,我们应建立健全产业的发展机制。在具体的制度制定上,要全面征求、吸纳行业专家的建设性意见,从绿色农业机械的本质特征出发,突出制度层面对创新型绿色农机技术的重视与鼓励,强化绿色农机产品的节能性、清洁性、环保性。从制度上保障和规范绿色技术在农业机械工程中的适用与推广。

3.2结合生产需求,优化绿色农机设计

在绿色农机工程的建设中,研发设计出符合绿色技术标准的农机产品是最核心的内容。在绿色农机产品的设计生产上,我们必须结合现代化绿色农业的生产需求,及时研发、优化绿色农机产品的设计方案。

3.3加大绿色农机技术的宣传推广力度

当我们拥有了完善的绿色农机工程发展机制和具备先进技术的绿色农机产品后,应加大绿色农机技术的宣传推广力度,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多渠道开展宣传工作,把绿色农机产品在实验工艺与设备•1室的适用性能及时推广到农业生产的田间地头,让生产实践活动来进一步检验绿色农机技术的适用性。在绿色农机技术的推广运用中,要建立畅通的适用性反馈渠道,及时地发现产品问题,掌握生产对绿色农机技术的改进要求,从而进行绿色农机工程的动态完善作业,不断地提升绿色农机设计、制造、运用水平。同时,应加强绿色农机产品在实际运用中的维护保养,全面推行绿色维护、保养技术,做到绿色技术在农机工程推广运用中的无缝对接,实现绿色农业发展过程的一体化目标。

4几种现代设计思想在农业机械中的应用探讨

4.1绿色设计理念

绿色设计的思想是指在整个产品的生命周期之内,主要考虑产品的环境属性,并将其作为一种重要的设计方法,在满足目标要求的情况,能够很好的保障产品所应当具备的一些基本工作,如产品使用的质量和生命周期等。绿色设计的过程中要求在进行产品设计的过程中必须要依据环境保护的指标进行原材料的选用,在进行使用的过程中要最大限度的降低能耗,减少其他的毒副作用,产品应用的过程中要容易回收和拆卸,回收的材料要能够应用到再生产,这样才能够达到节约环保,提升效率的目的。

4.2系统设计的理念

农业机械有着十分繁多的种类,其结构也变得越来越复杂。但是从农业机械的基本功能来看,主要包含了传动系统、动力系统以及操作系统等几个方面。每个子系统又可以依据需要进行更小的子系统的进行分解。在开展农业机械系统设计的过程中一般主要包含了以下几个重要的步骤,首先明确要解决的一些规范和问题即要明确设计的要求和目标,其次要对问题进行认真的分析,确定因素的不同类型,比如可控因素和不可控因素等,另外通过适当的方式来确定因素和描述问题之间的关系,进而使用恰当的方式对模型进行求解。

5结语

绿色技术在农业机械工程中的适用与推广具有重要的意义,是现代化绿色农业发展的推动力量。在我国绿色农机工程的运用推广中,我们要加大政策的支持力度;从生产实践的需求侧出发,不断地研发出性能优良的绿色农机产品;通过推广宣传把绿色农机技术的适用性转化为实际生产力,为我国绿色农业的发展提供装备支持。

参考文献

[1]高峰,车刚,万霖.现代农业机械的绿色设计与应用.现代化农业,2005(5):40~41.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