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碳排放环境问题8篇

时间:2023-09-19 15:44:15

碳排放环境问题

碳排放环境问题篇1

【关键词】后京都时代 隐含碳 碳排放

一、引言

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全球气候变暖问题引起各个国家的广泛关注,欧美等发达国家在2009年提出碳关税概念,即对来自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高耗能产品进口征收特别的二氧化碳排放关税,我国作为出口大国,面临巨大的减排压力。

国外学者对于国际贸易和环境效应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Sanford J.Grossman & Krueger(1991),他们首次发现了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存在,创立了贸易与环境的一般均衡模型,将对外贸易的环境效应分为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三个部分;Weber(2008)结合中国的情况,研究发现碳泄漏和碳出口是导致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大量增加的两大原因,“污染天堂假说”适用于中国。本文选取后京都时代以来中国学者对于这一问题研究的代表性的文章进行文献综述,总结学者们对于中国经济增长、国际贸易和碳排放的研究进展,并提出其他可能的研究的方向,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展望。

二、中国国际贸易与碳排放的研究进展

(一)中国贸易与碳排放理论经验研究

从理论与经验研究来看,马艳和李真(2010)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角度出发,以不平等交换的视角来分析发达国家与不发达国家之间贸易的“碳”不平等交换的问题。他们认为,国际贸易交换活动中,除了直接体现在商品价值方面的不平等交换之外,由于生产技术的差异和人为单方面制定的碳排放标准导致了“碳”的不平等交换,而不合理的国际分工和产业转移是不平等交换的重要原因。王文举和向其凤(2011)对世界主要碳排放大国2005年的国际贸易中的隐含碳排放进出口差额进行了测算,提出规模效应、结构效应、汇率效应的碳排放应该由消费者来承担,纯技术效应部分由消费者和生产者共同承担。姜鸿、梅雪松和张艺影(2012)利用中国2007年的投入产出表,测算了2006~2008年中国与美国货物贸易隐含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并根据欧盟排放交易体系(ETS)碳排放权价格,评估中美贸易利益。结果表明,中国无偿为美国排放了二氧化碳,考虑到碳排放权价值之后,中方贸易利益减小,中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低价格出口模式不可持续,外贸政策有待调整。李丽(2014)从低碳经济对贸易规则的影响的角度出发,认为中国应该积极参与环境产品清单的谈判,并关注区域及双边贸易协定中低碳规则的发展趋势,积极参与低碳领域国际标准的制定,更大程度上为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二)中国国际贸易与碳排放的实证研究

从实证研究来看,李斌、彭星(2011)在规模、结构和技术效应三大效应的基础上引入全球价值链视角,运用GMM法对全球价值链视角下贸易影响中国碳排放的机理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对外贸易影响中国碳排放的三大主要因素是贸易规模的扩张、技术进步及融入全球价值链,全球价值链效应对碳排放的影响作用最大;碳排放效应分析中不存在环境库兹涅茨的曲线,中国碳排放不存在“污染避难所假说”。吴献金、邓杰(2011)从规模、结构和技术三个角度,对1995~2007年期间我国省际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存在碳排放量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代表结构效应的资本劳动比和碳排放量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贸易自由化的总效应会增加我国碳排放量,“污染避难所假说”在我国成立。王正明、温桂梅(2013)以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2003~2009年的数据为基础,基于SYS-GMM方法的面板模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当期及滞后一期的出口加剧了国内碳排放,当期及滞后一期的进口对碳排放有积极效应;滞后二期的FDI起到优化碳环境的作用;OFDI也降低了国内的碳排放。我国应该实施绿色FDI引进战略和新型“走出去”战略,转变出口贸易结构。

(三)对外贸易中隐含碳的测算

一国在进行对外贸易时,进出口的不仅是商品本身,还包括其中隐含的碳排放。在全球都在关注和提倡“低碳”的大背景下,对外贸易隐含的碳排放是学术界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近年来,如何在全球范围内分配减排任务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从以网文献来看,计算生产产品的碳排放量主要使用的是投入产出模型(Input-Output Model),其中单区域投入产出模型(SRIO)的使用最为广泛。其基本假定是进口产品与国内生产技术相同,在核算上表现为进口产品与本国产品具有相同的隐含碳排放系数,基于此计算的进口隐含碳排放有可能高估或者低估进口产品的隐含碳排放。具体到计算公式上,虽然学者们采用的字母符号有所差异,但是都是依据扩展的Kaya恒等式,利用对数均值迪氏分解法,推导出碳排放的计算公式:

其中,C是碳排放总量,E表示能源消费总量,Ei为i种能源的消费量,S表示i种能源在能源消费总量中的份额,表示各类能源的排放系数,即消费单位i种能源的碳排放量。如果进口产品的排放系数采用进口来源国的技术。则可以明显提高碳排放测算的准确度,这一处理方法是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MRIO)。多区域模型具有很多优点,但是对于数据要求较高,周新(2010)采用了多区域产出投入法,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十多个国家2000年的国际贸易隐含碳排放量进行了核算,结果表明,美国贸易中隐含的碳排放量最大(464Mt),中国贸易中隐含碳排放的顺差最大(452Mt)。

在二氧化碳来源的上,由于煤炭、石油和天然气是中国广泛使用的一次能源,大多数学者使用这三种能源的消耗来计算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除此之外,学者杜立民(2010)①估算水泥生产排放的二氧化碳占总二氧化碳排放量的10%左右。李子豪和代迪尔(2011)根据IPCC(2006)提供的煤炭、原油、天然气、燃料油、柴油、汽油和焦炭七种燃料的净发热值和排放系数,处理后得到各种燃料的二氧化碳排放系数,从而求出二氧化碳排放总量。

(四)碳排放责任的认定

根据以往文献,在核算一个国家碳排放量上,目前存在三种标准:生产者负担原则、消费者负担核算原则和生产者消费者共同负担原则。生产者负担原则指一个国家全部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按生产过程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进行核算,消费者负担原则指根据最终消费使用的各种产品和服务进行二氧化碳核算,生产者消费者共同负担原则是以前两种原则为基础,将碳排放责任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进行分配。一直以来,国际社会以及OECD国家基本上都采用生产者负担原则作为环境政策制定的基本依据。按照生产者负担原则核算每个国家的碳排放量有利于净进口隐含碳的国家,不利于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不公平的核算方法很可能会对气候协议效力的执行产生消极影响。一些发达国家很可能因此大量从发展中国家进口高碳排放和高能耗产品,通过“碳泄漏”完成其减排任务,全球碳排放可能因此不减反增。

三、结论及研究展望

2009年12月的哥本哈根会议上,气候科学家们表示要停止增加温室气体排放,并且在2015到2020之间要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我国在面对全球碳减排的问题上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目前世界普遍使用的碳排放生产者负担原则高估了我国的碳排放水平,导致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向我国“碳泄漏”的发生。为了确保我国能在一个公平合理的框架下确定其碳排放额度和排放权,在未来的国际谈判中,我国应该坚持主张碳排放生产者和消费者共同负担的原则,保护我国对外贸易的利益,同时更加有效地促进世界范围内的真正碳减排。

关于我国国际贸易和碳排放问题的研究最近几年开始增多,但是相较于西方发达国家来说,我们的研究起步较晚,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和改进的问题。首先,是关于前文有提及的加工贸易产品的碳排放问题。加工贸易在我国国际贸易中占有很大的份额,如何建立科学合理的方式剔除进口中间产品对出口隐含碳排放的影响是需要解决的问题,目前这方面的研究成果较少。第二,我国学者对于中国对外贸易隐含碳排放进行核算时,大多是采用单区域投入产出模型,精准度更高的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使用较少,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我国的碳排放测度。第三,关于世界性气候谈判、世界性经济合作组织以及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的谈判的动向对碳排放权和减排任务方面的影响上的研究不多,准确分析国际环境的变化对我国的影响,做好充足的调研和理论准备,会让我国在参与这些协议谈判时处于更加有利的地位。第四,关于中国国际贸易和碳排放的研究主要是通过结构分析分解考察影响因素,通过建立计量经济模型进行定量考察各种类型的影响因素的研究较少,未来可以在这方面深入分析研究,为国家进出口政策的调整提供参考。

注释

①杜立民.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研究[J].南方经济,2010(11):20-33。

参考文献

[1]李丽.低碳经济对国际贸易规则的影响及中国的对策[J].国际贸易研究,2014(11).

[2]王正明,温桂梅.国际贸易和投资因素的动态碳排放效应[J].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5).

[3]肖宏伟,易丹辉,周明勇.中国区域碳排放与经济增长脱钩关系研究[J].生态环境与保护,2013(3).

[4]袁鹏,程施,刘海洋.国际贸易对我国CO?排放增长的影响[J].国际贸易研究,2012(4).

[5]姜鸿,梅雪松,张艺影.基于碳排放权价值的中美贸易利益评估[J].财贸经济,2012(3).

[6]王文举,向其凤.国际贸易中的隐含碳排放核算及责任分配[J].生态环境与保护,2012(2).

[7]李子豪,代迪尔.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二氧化碳排放[J].生态环境与保护,2011(12).

[8]杜运苏.我国对外贸易中隐含碳排放的研究新进展[J].国际贸易研究,2011(12).

[9]李斌,赵新华.经济结构、技术进步、国际贸易与环境污染[J].国际贸易研究,2011(9).

[10]李斌,彭星.中国对外贸易影响环境的碳排放效应研究[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7).

[11]高秋杰,田明华、吴红梅.贸易与环境问题的研究进展与评述[J].生态环境与保护,2011(5).

[12]吴献金,邓杰.贸易自由化、经济增长对碳排放的影响[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1).

[13]马艳,李真.国际贸易中的“碳”不平等交换理论与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研究,2010(12).

碳排放环境问题篇2

关键词 碳排放权 确认 计量 公允价值

在全球气候问题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专门用来核算关于环境污染,防治与开发的成本、收益的环境会计也应运而生,其中关于温室效应防治的碳排放权会计也属于其中一个分支。只有将碳排放权的会计核算纳入到企业的会计核算体系当中,才能有效地监督企业采取温室气体减排措施,但是当前我国并没有建立起完整的碳排放权核算体系,这必然影响会计信息的质量。因此,企业碳排放权的会计确认和计量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与实际意义。

一、碳排放权概述

碳排放权属于排污权,它是指排放污染物――温室气体的权利。碳排放权交易是指按照《京都议定书》的规定,协议国家承诺在一定时期内实现一定的碳排放减排目标,各国再将自己的减排目标分配给国内不同的企业。当某国的碳排放实际量超出减排目标,可以从拥有超额配额(或排放权许可证)的国家购买,以完成自己的减排目标。同样的,在一国内部,碳排放实际量超出减排目标的企业也可以从拥有超额配额或排放许可证的企业那里购买以完成自己的减排目标。

2011年以来,我国已陆续出台政策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2013年6月深圳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在全国七家试点省市中率先启动交易。

二、碳排放权会计确认与计量的主要学术观点

(一)将碳排放权确认为一项存货

对于目前中国的CDM项目来说,碳减排量就是为了执行销售合同而持有的,最终的目的必然是出售,应当作为存货在会计上进行确认。但是,企业持有碳排放权的目的存在差别,有些目的并不是在日常活动中直接出售,并且碳排放权也不能被进一步加工然后出售,所以,将碳排放权确认为存货并不合适。

(二)将碳排放权确认为一项金融资产

碳排放权具有自由交易市场,拥有具体产品的定价机制,并始终以公允价值计量,企业取得碳排放权的目的是为了近期出售或回购,具有交易性金融资产的特点。但根据金融资产的分类来看,碳排放权并不属于现金、银行存款、应收账款、应收票据、贷款、股权投资、债券投资等中的任意一项。同时金融资产顾名思义是由资金融通形成的资产,是一种索取实物资产的无形的权利。持有碳排放权并不代表具有向其他主体索取实物资产的权利,因为它并没有和金融资产一样具有和其他主体的契约关系。所以将碳排放权确认为金融资产并不合适。

(三)将碳排放权确认为一项无形资产

碳排放权由政府发放配额,能够从企业中分离或者划分出来,并能单独用于出售或转让,所以其符合可辨认性的条件;并且碳排放权并不具有实物形态,这就符合了无形资产的两个特征,所以应确认为一项无形资产。但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碳排放权作为稀缺资源,交易活动必然会变得活跃,如果确认为无形资产将不能准确地反映碳排放权的价值的增加,不符合会计信息相关性的要求。所以将碳排放权确认为一项无形资产并不合适。

(四)将碳排放权确认为一项环境资产

企业将其确认为无形资产并不能反映其在市场上的增值。并且随着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矛盾的加剧,企业生产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越来越大,应当在财务报表中里单独列示其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现金流量的影响。

作为一项新兴事物,碳排放权在经济环境中的重要性日益显现,而且根据分析,将其直接归属于现行科目体系中的任何一类都不能完全反映它的价值变动,所以笔者赞同将其确认为一项环境资产。

三、碳排放权的会计确认

(一)碳排放权的初始确认

碳排放权作为新的经济环境中产生的一项资产,有着特殊的性质,它既符合无形资产的定义,又有金融资产在交易及后续计量中的特征,而且随着环境保护问题日益受到国家的重视,那么此类与环境相关的资产必然会越来越多地影响企业的经营状况,因此,有必要单独设立“环境资产――碳排放权”来对此类资产进行核算。

(二)碳排放权的分类确认

碳排放权的交易刚刚兴起,随着交易市场的不断发展完善,不同的企业持有碳排放权会有不同的目的,在后续计量上采用不同的方法才能分别反映它们的不同目的。所以有必要按照不同的持有目的对“环境资产――碳排放权”进行三级明细分类:

(1)当企业持有碳排放权的配额是为了满足自身的排放需求时,那企业将碳排放权放入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进行交易的需求就不是很强烈,可以利用科目:“环境资产――碳排放权――持有使用”来进行核算。

(2)企业可能通过自身技术水平设备效率的提升,减少单位产品碳排放量,节余部分可以置于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内进行交易,获取经济收益。这时应将节余碳排放权从“环境资产――碳排放权――持有使用”转至“环境资产――碳排放权――持有交易”继续处理。或者企业初始取得的碳排放权的目的就是进行交易获利,那就直接确认为“环境资产――碳排放权――持有交易”进行处理。

四、碳排放权的会计计量

(一)碳排放权的计量属性

目前关于碳排放权计量属性的选择主要集中在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上。笔者认为公允价值是碳排放权计量属性的最佳选择:一是虽然历史成本可靠性较高,但是随着碳排放交易市场的建立和交易制度的完善,企业同样可以从市场上取得可靠性较高的公允价值信息。二是随着碳排放权的市场交易日益活跃,企业持有的碳排放权的价值也会经常变动。当碳排放权价值上升时,历史成本便无法反映,而运用公允价值的计量属性,则可以全面地反映碳排放权价值的变动,从而真实反映企业的资产价值。

(二)碳排放权的初始计量

在碳排放权初始确认后,企业应分别对通过政府无偿发放配额或通过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取得的碳排放权进行初始计量:

(1)政府发放配额。通过政府无偿发放配额的方式取得的话,通常只需要支付手续费等交易费用,企业可以通过取得碳排放权当日市场上的公允价值确认为碳排放权的初始成本。

(2)从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取得。通过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取得的话,可以实际交易价格和交易费用确定初始成本,如果实际交易价格和交易费用不公允的话,要以交易当日可取得的公允价值确定初始成本。

(三)碳排放权的后续计量

持有碳排放权的目的不同,后续的价值变动模式也有所不同,所以后续计量应根据不同的持有目的进行处理:

(1)“环境资产――碳排放权――持有使用”的后续计量。随着碳排放权的交易需求会日渐增多,企业需要通过后续计量来反映其公允价值的变动,即将资产负债表日的碳排放权的公允价值与取得碳排放权时的初始确认价值的差额确认为“环境资产――碳排放权――持有使用(公允价值变动)”。由于这部分碳排放权的持有目的并不是交易,那么这部分公允价值变动并不会成为现实的收益,所以基于谨慎性考虑,“即在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收益、低估负债或费用,”如果资产负债表日碳排放权的公允价值低于取得碳排放权时的初始确认价值,则将差额部分直接计入损益类科目“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而资产负债表日碳排放权的公允价值高于取得碳排放权时的初始确认价值的话,差额部分要计入权益类科目“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2)“环境资产――碳排放权――持

有交易”的后续计量。当碳排放权的持有目的是用于交易的时候,那么碳排放权价值的变动随时可以实现,所以“环境资产――碳排放权――持有交易”的公允价值的变动应当全部被计入当期损益――“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即将资产负债表日的碳排放权的公允价值与取得碳排放权时的初始确认价值的差额确认为“环境资产――碳排放权――持有使用(公允价值变动)”。相应的,当差额为正数时,贷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当差额为负数时,借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五、结论

由于碳排放权是新兴的资产类别,它有着不同于现存资产类科目的特征,应建立起“环境资产”这一资产类科目。利用“环境资产――碳排放权”来对碳排放权进行核算。根据不同的持有目的分别建立“环境资产――碳排放权――持有使用”和“环境资产――碳

排放权――持有交易”来进行确认,并使用“公允价值”来对其进行计量。当然这些都要建立在我们有一个完善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基础之上,所以为了使相关交易顺利进行,我们必须要尽快建立完善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及相关机构。

参考文献

[1] 葛家澍.中级财务会计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65-195.

[2] 张鹏. CDM下我国碳减排量的会计确认和计量[J].财会研究,2010(1): 39-41.

[3] 王艳,李亚培.碳排放权的会计确认与计量[J].管理观察,2008:122-123.

[4] 邹武平.低碳经济下碳排放权会计问题探讨[J].商业会计,2010(7):7-8.

[5] 王彩琴.我国排污权交易制度的实施及会计问题[J].会计之友,2011(11): 41-42.

[6] 陈云.我总量控制与交易机制下碳排放权的会计确认、计量与列报[J].现代物业,2011,10(3):6-8.

碳排放环境问题篇3

[关键词]低碳;可持续发展;公路运输;策略

交通运输方面的飞速发展连带着环境问题暴露出了大量的问题,人们对于低碳经济的关注日益增加。因此想要改善公路运输带来的环境问题,就要实行低碳的可持续发展。在公路运输方面,要搭建起低碳的运输体系并且进行不断的完善,满足经济的发展。

1低碳经济与低碳公路运输的内涵以及发展意义

1.1低碳经济

对于低碳内涵的理解,是指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温室气体的排放很少或者基本上没有。作为温室气体排放者之一的公路运输,发展低碳经济将会对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进行有效控制,从而避免极端天气的出现对人们造成的不可挽回的危害。因此,低碳经济的大力提倡与发展,响应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了节能减排,对我国大力倡导的生态文明的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方向。

1.2低碳公路运输

低碳经济的提出,为低碳公路运输提供了思路与方向。通过对以往的运输工具以及运送的方式进行不断改进,对减少能源的消耗、温室气体的排放等方面进行持续改进,从而发挥运输的作用,这就是低碳经济下的公路运输。公路运输在低碳运输方式的指导下能够得到更好、更优的发展,顺应了建设生态文明、现代低碳运输的发展趋势。除了对运输载体本身的改善,在其他方面,如基础性设施的建设、运输技术等方面也要进行改进,从而实现公路运输的低碳发展,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2公路运输低碳环境下暴露的问题

2.1能源使用的消耗以及污染严重

我国的能源主要以矿产资源为主,重工业发展是我国的经济主体。不可避免,在公路运输中,矿产资源是最主要的消耗能源,而为支撑起公路运输需要有大量的矿产资源以供消耗。由此带来的一个严峻问题就是矿产资源属于不可再生资源,这与经济上提倡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矛盾。除此之外,也出现了不得不直面的问题——环境污染。矿产资源的大量使用造成了温室气体排放量不断增加,引起了全球变暖等气象灾害的蝴蝶效应。而除了温室气体的排放,还有其他污染物的排放。因此,公路运输的能源消耗与其气体排放问题应该受到重视。

2.2缺乏节能减排的意识

面对着日益严峻的气候问题,中国对联合国在气候变化谈判中提出的要求积极响应,将节能减排这一政策贯彻到底,为共同的地球环境做出努力。在对公路运输系统中进行节能减排的工作上,出现了一些问题,也使得我国节能减排的工作难度提升。主要体现出两方面问题。一方面,节能减排的宣传力度不强。宣传力度的差异导致部门执行力度的差异,甚至在宣传与否的情况下,出现两极分化的状况,例如城市的宣传力度强,节能减排的工作更重视,带来的效益也就更高;而农村完全没有宣传,对公路运输的低碳经济发展没有任何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是掌握节能减排知识专家的缺乏。这就导致了低碳宣传到位,对于知识的了解却不到位的情况出现,进而对公路运输的节能减排的实施产生了影响。

2.3技术的落后

公路运输最大的问题就是气体的排放。虽然伴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然而对于气体排放的问题上,我国的技术始终很落后。这就要求我国需要加大对减少气体排放问题的研究,增加科技投入,培养技术人才,为公路运输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与技术支持。

3公路运输在低碳环境下的发展策略

面对着严峻的环境考验,以及低碳经济环境下对节能减排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的实现,公路运输必须不断地进行技术革新以及宣传力度,对其发展主要提出以下几点策略。

3.1加强绿化,降低环境污染

矿产资源作为公路运输不可缺少的能源,产生的环境污染是不可消除的。而对公路运输环境污染的降低,可从增加绿化这一方面进行有效的遏制。首先,在交通出行方面,将公交作为优先出行的方案,减少尾气的排放,路程较近的,选择步行或者自行车出行;其次,对城市道路周围的绿化带进行建设,扩大绿化带的规模,对尾气进行吸收。

3.2改变传统运输,实现运输一体化

我国的公路运输结构存在着不合理的方面,那就是在货物的运输上,占据了公路总运输的一半之多。对此,应该转变这种比较传统的模式进行运输,从而将道路公交、铁路甚至是其他的运输方式都有效地结合起来,建立起共存的综合性运输体系。并且,要减少公路运输过程中出现的载空率,实现有效化运输,减少能源的消耗以及污染气体的排放。

3.3加大科技创新力度

公路运输在低碳环境下的运行是以科技作为支撑的。科技力度的投入,主要在以下几部分。首先,对汽车功能进行改造,将节能低碳的技术设计进汽车本身的构造中,使汽车自身对能源的消耗以及温室气体的排放有一定的控制作用,从而减少能源的消耗和污染问题的出现。其次,改善基本设施,实施节约运输方式,减少货物载空率。最后,培养创新型公路运输人才,提倡“走出去”,鼓励各国之间技术性人才之间的交流。

3.4加强低碳节能的宣传

在低碳经济环境下,贯彻落实节能减排的方针,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加大低碳节能理念在公路运输上的宣传,增强群众意识,从而对群众进行科学选择公路运输进行引导。宣传力度的加强,对公民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唤起科学低碳、节能减排的意识,减少环境污染,降低能源消耗。在对公路运输低碳环境进行宣传的同时,还要注重对环保知识的宣传。环保知识的宣传,让大众对环境污染造成的危害有了充分的了解,从而自觉地选择低碳环境下的公路运输。

碳排放环境问题篇4

摘要:本文通过对低碳经济下供应链运营相关的文献进行梳理发现,已有的研究主要涉及到了利用供应链的思想来管理碳足迹、探讨了运输环节的碳排放问题、考虑碳排放因素下的供应链结构优化、供应链低碳化的供应链选择以及供应链协调等诸多方面。在现有问题的基础上,展望了未来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探讨的新问题。

关键词:低碳经济;碳排放;供应链运营

一、引言低碳时代的到来,已经在改变企业的生存环境、竞争规则、成本构成、盈利模式和运营方式等。在低碳经济环境下,考虑节能减排因素的同时,优化企业运营决策,协调整个供应链系统已成为我国企业必须面对的重大战略选择问题,这一选择成功与否将会影响到企业的成功与发展。

二、供应链下的碳足迹研究Carbon trust(2006)指出任何产品的最终碳排放都是从原材料到产成品全过程的累积,应该从供应链的角度出发减少产品碳足迹。Sazvar(2014)也指出近年来消费者和法规都迫使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因此将供应链的总成本与环境影响结合起来研究有关供应链方面的问题至关重要。使用供应链的思想管理产品碳足迹,发现供应链中产生碳排放的主要环节是如何有效控制碳排放,许多学者对供应链中碳排放的测量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Cholette和Venkat (2009)对葡萄酒供应链中运输和库存环节的碳排放进行测量和研究。Keskin和Plambeck (2011)研究了当生产过程中出现多个产品时,如何将过程的碳排放分配到各个产品上。Lee(2011)利用现代汽车公司的数据,研究了如何将碳足迹因素考虑到供应链管理中,并且在研究中指出:识别和测量出直接和间接碳足迹对降低供应链风险来说是最重要的,其次是设置测量的边界,对下游产品的使用和上游的投入进行碳足迹的管理可以有效减低减排带来的风险。Lee(2012)以汽车工业作为案例,研究了如何改善碳排放管理和发展清洁生产的问题,量化了企业的直接和间接碳排放,为供应链的低碳化提供帮助。

三、运输环节的碳排放研究许多学者对运输环节的碳排放进行研究,试图发现减少运输环节碳排放的有效方法。Wahab(2011)在一个两级供应链中,假设存在固定和变动碳排放成本,将环境影响考虑到最优生产和配送方案的制定中,以单位时刻的总期望成本最小为目标,得到了问题的最优解。Dekker(2012)系统总结了关于绿色物流运营管理的文献,包括运输方式的选择、设施的布局、闭环供应链等,从中发现可以将环境因素考虑到物流运营方式选择中的领域。Pan(2013)利用企业真实的运输数据,计算了他们公路和铁路运输两种模式下的碳排放,发现采取运输方式合并的混合运输方式能使碳排放降低25%。Hoen(2014)研究了碳排放规制(排放成本和排放限制)对企业运输方式选择的影响,从而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建议。这些文献都是在供应链网络结构不发生变化下进行的研究,实际上供应链空间结构的再设计也是减少运输排放的主要途径之一。在考虑碳排放因素的供应链结构优化问题方面。Cholette和Venkat(2009)对葡萄酒供应链中运输和库存环节的碳排放进行测量和研究的同时,发现供应链结构会显著影响产品的碳排放。Cachon(2009)在研究碳排放因素对供应链运营决策的影响时,还研究了考虑碳排放因素的供应链网络设计问题。Ramudhin(2010)考虑碳市场敏感性和利用绿色供应链设计思想,建立数学模型,研究了存在碳交易情景下的低碳化供应链网络设计问题。Elhedhli和Merrick(2012)研究了在绿色供应链设计中考虑减少碳排放的问题,并且分析了碳排放和车辆负载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考虑碳排放成本将改变原有的供应链最优架构,因此在供应链的最初设计阶段就应该加入这一因素。在供应链运营管理中考虑碳排放因素的影响已经引起了不少学者们的关注。Nagurney和Yu(2011)以时装供应链为例,建立了一个垄断竞争模型,假设每个时装企业都是在追求利润同时也最小化他们的碳排放,求解模型得到了问题的均衡解,并利用数值算例说明了如和在总成本和总排放函数中考虑竞争机制。Plambeck(2012)通过大企业的实例,介绍了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好处及如何通过运营管理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问题。Bouchery(2012)将可持续因素加入到经典的EOQ模型中,建立了一个多目标的库存模型,研究结果有助于分析不同规制的碳排放情况,帮助决策者做出快速的选择。Du(2013)在排放权交易机制下,研究了由一个排放依赖型的制造商和一个排放权供应商组成的供应链系统中供应链成员的运营决策问题,并分析了排放权因素对供应链成员决策结果和绩效的影响。Chaabane(2012)在可持续供应链的基础上,介绍了一种混合整数线性规划模型,利用这种模型说明高效率的碳排放管理能够帮助管理者做出成本和效率兼顾的的决策,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Benjaafar(2013)用相对简单的模型,研究了如何将碳排放规制加入到企业的运营决策模型中,以便于企业可以兼顾成本和碳足迹两方面的影响。Ji(2014)基于三重底线原则,考虑减少排放和减少污染的双重规制,研究了如何在生产、配送和处理阶段减轻环境影响,从而构建一个可持续的供应链。还有许多学者研究了供应链低碳化中的供应商选择问题。Shaw(2012)指出供应链在环境持续方面的能力依赖于供应链成员的购买策略,但以往的研究多关注在成本、质量和提前期等方面,而没有给供应商的碳排放水平足够的关注,因此利用灰色AHP和灰色多目标线性规划方法,研究了供应商选择的问题,以使得供应链低碳化。Dou(2014)指出随着环境压力的逐渐增加,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已经认识到了通过绿色供应商参与绿色化整个供应链的重要性。Kuo(2014)同时研究了考虑碳足迹的库存、车辆路径和供应商选择问题。

四、供应链协调研究

一般情况下,供应链各参与方都是相互独立的经济主体,各自的目标都是追求自身利润最大化,但各自追求自身利润最大化的结果往往使其选择的策略与供应链总体利润最大化时的策略不一致,甚至相悖,从而产生双重边际化效应。而通过激励或约束机制的设计可以使各参与方的个体理与集体理趋于一致。因此,供应链协调在供应链管理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是供应链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分担供应链成员的研发成本、努力成本等可以减轻投资方的资金压力,同时还可以解决供应链中常出现的搭便车效应,从而达到激励供应链成员的效果。在利用成本分担契约分担缺货成本已达到供应链协调方面,Leng和Parlar(2010)在多供应商和单制造商的供应链架构下,设计了回购和缺货成本供应链契约,研究了短生命周期产品供应链的协调问题。成本分担契约在激励供应链成员提高创新水平方面,薛君等(2010)建立了知识创新成本模型,分析发现成本分担契约有助于提升系统的集成质量。Kaya(2011)在一个努力水平影响需求的供应链中,研究了成本分担契约协调供应链的效果,并与其他契约进行了对比。此外,通过期权的购买也可以起到减轻投资方成本负担和减少供应链风险的作用。Zhao(2010)指出由于需求不确定性的存在,一方面零售商期望从制造商处订购产品时更具有柔性,另一方面,制造商又希望零售商能订购一个固定的量以便于安排生产,这样就产生了双重边际化效应,而通过期权的买卖可以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一问题,因此研究了期权契约协调供应链的情况,研究发现,相比批发价格契约,期权契约总是能使供应链达到协调。Liu(2014)进一步研究了当制造商和零售商存在风险偏好时,期权契约协调供应链的情况。合理的利润分配必然是供应链协调的必要条件。Shapley值解是一种基于期望边际收入进行利润分配的方法,自1853年由Shapley提出以来得到了广泛的应用。Zheng(2011)在一个第三方参与回收的闭环供应链中应用Shapley值法研究了供应链成员间的利润分配问题。Ghadimi(2013)在由一个制造商和两个零售商组成的供应链值中,利用Shapley法研究了三成员之间的利益分配问题,以达到供应链的协调。关于低碳因素相关的供应链协调方面,Yang和Zhang(2011)指出低碳经济的到来带来了低碳供应链的概念,为了顺应国际和国内形势的改变,企业需要采取低碳供应链管理的战略以提高自身竞争力,低碳供应链中成员之间的合作显得尤为重要,因此研究了低碳供应链管理中提高合作绩效的问题。Caro(2011)建立了一个解决该问题的模型,并研究集中决策和分散决策时的供应链联合减排问题。Du(2013)在排放权交易机制下,研究了由一个排放依赖型的制造商和一个排放权供应商组成的供应链系统中供应链成员的运营决策问题,并分析了排放权因素对供应链成员决策结果和绩效的影响。

五、研究结论

本文通过对低碳经济下供应链运营相关的文献进行梳理发现,已有的研究主要涉及到了利用供应链的思想来管理碳足迹、探讨了运输环节的碳排放问题、考虑碳排放因素下的供应链结构优化、供应链低碳化的供应链选择以及供应链协调等诸多方面。虽然也有文献考虑到将碳排放因素引入到供应链的运营管理中,但是还没有关注到当供应链中存在低碳和普通两种产品时的差别化定价问题、也没有关注到围绕供应链低碳化的减排和低碳宣传等问题、更没有通过供应链的协调机制设计研究如何提高产品减排率的问题。这些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1]冯之浚,牛文元.低碳经济与科学发展[J].中国软科学,2009(8):13-19.

[2]庄贵阳,潘家华,朱守先.低碳经济的内涵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经济学动态 2011(1):132-136.

[3]庞晶,李文东.低碳消费偏好与低碳产品需求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1(9):76-80.

碳排放环境问题篇5

Abstract: Based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Hebei Province, first of all, the paper analyzes the contingency factors of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and establishes a three-level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Then, on the basis of the statistical data from 2005 to 2010 and the results of survey, the paper presents 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level of low-carbon economy development in Hebei Province for six years. The results of empirical study indicate the level of low-carbon economy development in Hebei Province has been improved significantly. However, in order to achieve further development, it is also necessary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greatly, develop the tertiary industry rapidly, continuously improve the low-carbon technologies to reduce carbon emissions and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carbon sink.

关键词: 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层次分析法

Key words: low-carbon economy;evaluation index system;AHP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Method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0-0021-03

0 引言

近年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主要依赖于资源的过度消耗、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传统能源的大量使用,以及房地产业和金融业的膨胀式发展等。这种经济发展方式的不可持续性引发了诸多的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为了使中国经济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而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可以帮助解决经济发展和环境恶化的矛盾问题。

1 河北省碳排放现状及影响分析

当前我国经济和环境的矛盾现状是一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必然阶段。正如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所描述的,当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时,环境污染问题较轻;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加剧;当经济发展达到一定水平后,随着经济水平的继续提高,环境污染问题逐渐得到改善。从而,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揭示出环境质量与收入为倒U型关系。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历了倒U型曲线中的环境污染随经济发展日益严重的阶段,目前已经过渡到了环境问题随经济发展得以改善的阶段。而我国经济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环境问题作为经济发展的附产品也在日趋严重。

在众多环境问题中,大气污染是中国目前第一大环境问题,本文将重点研究河北省碳排放量的治理问题。研究表明,人均GDP与温室气体排放水平之间同样存在近似倒U型的曲线关系。河北省当前经济发展速度有待提高,且处于产业结构亟须调整的关键时期,选取河北省统计局1980-2011年间的样本分析河北省碳排放量和人均GDP的关系。

碳排放量的计算依据是日本学者茅阳一(Kaya Yoichi)的Kaya[1990]公式,该公式提出影响一国或地区的碳排放量的主要因素包括人口总量、人均GDP、能源消费强度和碳强度,即,碳排放量=人口×人均GDP×单位GDP的能源消耗量×单位能源消耗量的碳排放量。出于数据的可得性和计算考虑,将上述公式进行变形,转换为:

C=∑ci=∑■×■×■×■×P

其中,C为碳排放总量,ci为第i种能源的碳排放量,ei为第i种能源的消费量,E为能源消费总量,Y为国内生产总值;P为人口数。因此,ei/E为第i种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ci/ei为各种能源的碳排放系数(单位:吨碳/万吨标准煤)。由于影响碳排放量的主要能源是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因此在计算过程中我们也主要采用这三种能源的数据;碳排放系数采用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提出的煤炭0.7476、石油0.5825、天然气0.4435。经过计算得到河北省碳排放量和人均GDP的关系,如图1所示,河北省仍处于倒U型曲线的上升阶段,即碳排放量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增加。

由此可以看出,河北省的环境问题仍将随着经济的发展而继续恶化。但是,我们既然已经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就不能再任由事态呈自然恶化的态势,我们不能重复欧美发达国家的老路,而只能边发展经济边治理环境。虽然这样我们将在经济发展中背负更重的负担和肩负更大的压力,但是,为了能够获得“天蓝、地绿、水净”的生存环境,我们还将竭尽所能解决这一问题。

如何有效降低碳排放量问题的解决对于推进河北省低碳经济发展的进程,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解决大气污染问题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十一五”期间,河北省在节能减排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单位GDP能耗比2005年累计下降20.11%。“十二五”规划中河北省的节能减排目标更加艰巨,需要在“十一五”取得的成果的基础上实现GDP能耗降低17%。当前,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是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降低碳排放量的有效方式。因此,为了推进河北省低碳经济发展的进程,构建一套科学完整的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对于描述、评价以及预测地区低碳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对河北省低碳经济发展的权变因素的分析,构建指标体系对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2 河北省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权变因素分析

结合河北省低碳经济发展现状,本文将影响低碳经济发展的权变因素分为直接敏感因素和间接敏感因素两大类。直接敏感因素指可以直接衡量某地区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因素,对低碳经济发展水平敏感度最高;间接敏感因素指不能直接衡量某地区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而要通过作用于直接敏感因素而间接对低碳经济发展产生影响。具体分析如下:

第一,直接敏感因素包括经济发展水平、能源消耗量和排放量,可以直接衡量一个地区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

①经济发展水平包括GDP总值、人均GDP增长和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等。国内外相关学者的研究表明能源消耗量会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而增加,同时,温室气体排放量也会随之增加。温室气体中CO2含量较多,所占的比例也最大,当前在我国CO2所占温室气体比重约为55%。但是,当经济水平大幅提高到一定水平后,能源消耗量和温室气体排放量会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呈现下降的趋势。究其原因主要是在经济起步阶段,特别是工业快速发展的时期,任何国家都需要大量能源投入,其中化石能源占主要地位,导致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内,碳排放量呈大幅增长态势;随着经济发展到较高水平,该国家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支持环境治理,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低碳研发治理,最终使得碳排放量显著降低。

从统计数据来看,虽然当前河北省属于低排放高增长的模式,但是,经济发展水平仍不足以支持能源消耗量和温室气体排放量的绝对降低,碳排放量仍然随着经济发展而增加。可以预测,只有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能源消费总量才会逐步降低。同时,我们在研究经济发展对促进低碳经济的影响时必须考虑到人口的分母效应,因此,需要引入人均GDP加以研究。

产业结构是影响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河北省第二产业对GDP增长的拉动最大,以2011年为例,第二产业占GDP总值的53.54%,其中工业占48.01%,而这也是能耗最大、污染最高、亟待调整升级的产业。同时,第三产业是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重点发展的产业,其主要是低能耗、低污染产业,所占比重越大,越有利于地区低碳经济的发展。

②能源消耗量和排放量。低碳经济可以直接体现在低能源消耗量和低排放量。大多数国家经济水平的提高是建立在工业快速发展的基础上,而在工业快速发展时期,国家对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需求量较高,出于经济和技术原因考虑,对低碳排放量的新能源需求量较低。而化石能源的大量消耗是高碳排放量的主要原因,这也直接导致了国家在工业快速发展时期碳排放量持续高速增长;当该国家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支持时,就可以大力投入新能源领域,以新能源替代化石能源,从而减少能源消耗量,促进碳排放量的降低。统计数据显示,煤炭消费量在河北省能源消费量中占绝对主要地位,近三十年来,煤炭占能源消费比重平均高达90.39%,特别是经济快速发展的近十年间,煤炭消费量还略呈上涨态势。促进低碳经济发展,首要任务就是降低能源消耗量和排放量,基于能源消耗量和排放量与低碳经济发展的紧密关系,可以得出的基本结论是,低能源消耗量和低排放量是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可以直接衡量一个地区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相对于农业和居民领域的能源消耗量而言,工业领域的能源消耗量所占比重最大,所以,衡量低碳经济发展的关键指标之一是工业能源消耗量和排放量。

第二,间接敏感因素包括低碳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环境对低碳经济的支持两方面因素,两者通过提高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降低能源消耗和排放量,进而对低碳经济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①低碳技术发展。低碳技术的发展主要包括生活低碳技术和工业低碳技术的发展。生活低碳技术主要包括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新型动力汽车相关技术投入等方面的内容;工业低碳技术主要包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低碳技术研发经费占GDP比重、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GDP比重等方面的内容。低碳技术的发展需要以经济实力为依托,只有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才有能力支撑低碳技术的研发投入和推广应用,降低碳排放量,低碳经济水平才会随之提高。

②社会环境支持。社会环境对于低碳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主要体现低碳概念在公众中的普及率和支持率和城市绿化面积、森林覆盖率、空气质量优良率等环境因素。低碳概念普及率越高,越有利于提高公众的低碳意识,促进低碳措施在全民、全行业的推广;绿化环境状况越好,越有利于降低碳排放量,从而有利于低碳经济发展。

3 河北省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实证研究

3.1 遴选评价指标 基于河北省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权变因素分析,去除了部分数据不全和无法获取数据的指标,本文构建了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体系以低碳经济发展水平为评价总指标,下设经济指标、能耗和排放指标、技术指标、社会指标为二级评价指标,各二级指标具体下设三级指标为参与衡量测算的基础性指标,具体指标如表1所示。

3.2 确定评价指标权重 在遴选出低碳经济评价指标的基础上,需要对各指标赋予不同权重,而科学合理的权重是正确评价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前提条件。

本文综合利用AHP法和Delphi法,将定性问题进行定量分析。首先将指标体系分发给各位专家征询意见,专家将一层次各指标通过两两相较其重要性进行定量描述,综合专家意见构建判断矩阵,计算出反映每一层次指标相对重要性的权重。之后,将计算出的指标权重的综合结果反馈给各位专家再次征询意见,各专家依据结果修改自己的意见,然后再进行汇总。经过多次反复最终得出一致的评价指标的权重。

3.3 数据来源 部分数据来源于2006年—2011年的《中国统计年鉴》、《河北经济年鉴》;部分数据来源于问卷调查结果,如公众对低碳经济概念的知晓率等;部分数据来源于计算结果,如单位GDP的能源消耗量,即当年能源消耗量与GDP的比值;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即工业固体废物利用量与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的比值等。

3.4 数据的标准化处理 由于采集的数据存在异量纲性,影响对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整体评价,因此,要对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使其标准化。首先,要对负指标进行正向化换算,采用的方法是取其倒数使之正向化;其次,采用阈值法对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即采用公式

Yi=(Xi-Xmin)/(Xmax-Xmin)

对数据进行处理,使之标准化。

3.5 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 本文采用线性加权法计算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得分。

Ij=∑YijZi

j = 1,2,3,4,5,6,分别表示所评价的各年度,即2005年—2010年;

i=1,2,3,……,n,n表示评价指标体系中所含指标总数;

Ij表示各年度的综合评价指数;

Yij表示经过标准化的各年度所含无量纲指标指数;

Zi表示各指标的权重。

经过计算,河北省各年度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数如表2所示。

指标体系评价结果显示,总体来看,2005年—2010年期间,河北省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呈现显著提高,从0.2744提高到0.7762,特别是2007年和2008年,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年增长速度高于40%,取得了较大的成绩。

具体来看,通过对实证数据以及各指标对总评价指标的影响权重的详细分析,可以得出,河北省要进一步提高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还需要在下列环节加大建设力度。

第一,经济发展水平,特别是GDP总值是影响地区低碳经济发展的最主要的因素。低碳经济的发展需要建立在雄厚的综合经济实力之上的,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可以带动当地的低碳经济的发展水平随之提高。反之,没有经济的高速发展作为基础,对低碳经济建设的投入和关注度会随之降低,直接影响低碳经济建设水平和速度。

第二,大力发展低碳产业,特别是包括旅游业、金融业等在内的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对评价地区低碳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河北省的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大力发展低碳产业、推动传统产业升级,加快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将是提高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必要途径。

第三,碳排放总量对于评价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起着直接作用,因此,要通过降低地区碳排放总量来提高低碳经济水平,低碳技术的提高是关键因素。在GDP增长的前提下,需要不断加大对低碳技术和环境治理的投资力度,力求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第四,继续大力加强碳汇建设。碳汇一般是指从空气中清除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机制,主要包括森林碳汇、草地碳汇、耕地碳汇和海洋碳汇等,其中,碳汇建设以森林碳汇建设为主。

统计数据表明,河北省虽然小幅提高了绿化覆盖率,但是,在提高森林覆盖率方面仍然进展缓慢,即在碳汇林建设方面没有显著成果。总体来看,六年来,河北省碳汇林建设效果不明显,是制约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因此,政府要鼓励个人和企业从事育林事业,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结合,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妮雅,刘佳.低碳经济的内涵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研究——以河北省为例[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2(1).

[2]刘嵘,徐征,李悦.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及实证研究——以河北省某县为例[J].经济论坛,2010(5).

[3]肖翠仙,唐善茂.城市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J].生态经济, 2011(1).

碳排放环境问题篇6

关键词:环境会计 低碳会计 低碳经济会计模式

我国大力发展经济建设并且已经成功地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的环境问题也成为了世界的焦点问题。低碳经济的概念在2003年由英国白皮书首次正式提出,对于如何发展低碳经济在各国乃至各行业都引起了广泛思考,环境会计和低碳会计已经成为会计行业的研究焦点问题。

一、环境会计和低碳会计相关概念

有关环境会计的定义最早是1971年比蒙斯在会计学月刊中的《控制污染的社会成本转换研究》提出环境会计就是将组织的经济活动与环境影响传递给社会的过程。马林在1973年同样也是会计学月刊的《污染的会计问题》也提到相似的概念。直到20世纪90年代,环境会计问题才引起广泛的重视。在1995年召开的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会议的中心议题就是环境会计。环境会计是以环境法律法规为依据,通过货币作为计量单位来研究经济发展和环境资源的管理关系的新兴学科。环境会计的目标就是提供对环境信息决策有用的信息,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载体是环境会计报告,用来反应资源利用情况以及社会责任和社会成本履行情况。在1998年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会议上讨论并通过的《环境会计和报告的立场公国》标志着第一份环境会计报告系统的国际指南。我国政府早在1992年就对经济发展和环境领域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方针措施,并颁发了十几部环境资源利用和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面对我国发展环境会计的紧迫性,葛家澎教授将环境会计概念引入我国会计学界,为我国会计学的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在借鉴西方环境会计发展经验和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实际经济发展状况已经形成了适合我国企事业单位的环境会计理论体系。

低碳会计概念是2008年由Stewart Jones学者提出的,他指出碳会计就是与碳排放和碳排放交易及鉴证等与会计有关的问题称之为低碳会计。低碳会计的构建思路可以是组织部门组织机构在京都议定书的框架下对碳信用的会计规范与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简称IPCC)相协调的原则,也可以分别计量和报告有关碳排放的会计问题。我国学者周志芳等研究了企业单位在低碳会计计量确认以及低碳会计处理和碳会计信息披露的相关问题。可以看出环境会计的研究起步较早,在20世纪90年代以及引起了世界的重视,低碳会计概念是在2008年才被提出,起步较晚,低碳但是会计作为环境会计的一个分支,是环境会计发展的重大突破和环境会计的新型会计形式,低碳会计对发展低碳经济具有重要意义。了解了环境会计和低碳会计的概念和关系,才能真正发展和完善环境会计和低碳会计。

二、我国发展环境会计和低碳会计发展中的问题

虽然我国一直在不断探索和研究环境会计和低碳会计问题,但是我国的环境会计和低碳会计核算体系和核算制度处于不断完善中,弄清我国环境会计和低碳会计发展中的问题,对我国环境会计和低碳会计的发展具有现实的意义。

(一)环境会计和低碳会计确认和计量问题

确认和计量是会计核算的基础,如何计量和如何确认是会计核算的首要问题。低碳会计中的首要问题碳排放计量问题中,如何准确计量碳排放问题还没有一致的概念,首先是碳排放系数的统一和相关碳排放交易的数据的认可。碳排放量的确认是进行缴纳碳税金和进行碳交易的基础,所以碳排放计量问题是低碳会计发展的前提条件。碳资产和碳负债等反映单位碳业务科目还没有统一的概念,并且现在目前在会计报表中主要是以增加的方式以反映碳业务信息,使单位内的碳业务不具备完整性和单位间的碳业务缺少可比性。

(二)环境会计和低碳会计中成本问题

成本核算问题是会计核算的核心内容,但是目前国内外学者和研究机构对有关环境会计和低碳会计成本分类问题还没有达成共识,成为了各单位成本核算发展的主要障碍。在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 (IPCC)会议上讨论通过的《环境会计和报告的立场公告》中环境成本是这样定义的:环境成本是本着对环境负责任的原则,由于管理单位对环境影响而采取的措施而产生成本和为达到环境目标所付出的其他成本。对于环境会计成本核算问题,目前涉及的科目较少,不能真正意义上的实现环境成本的计量。在低碳会计核算中,碳交易中碳排放成本的核算首先根据定义和相关性考虑发生的业务是否和碳排放有关,如果有关是何种关系,符合低碳会计资本化条件直接计入资本科目。费用化低碳会计科目根据属于的会计业务期间根据相应的价值分配到费用账户,但是由于资产和费用以什么价值确认还没有达成一致的口径,给会计成本核算带来了很大的麻烦。碳排放业务成本费用分配方法有多种,具体单位采用哪种核算方法还有待商榷。其他涉及对于很多单位碳税相关问题在实际的工作中仍然属于盲点。

(三)环境会计和低碳会计中会计报告问题

会计报告是单位财务工作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反映单位财务整体情况的综合信息。在财务报告中披露的问题也是对会计报告使用者判断信息和决策的重要依据。会计报告信息披露问题涉及到几个核心问题,就是有关的环境会计和低碳会计信息由谁以何种方式来来披露,披露内容准确性和向谁披露等主要问题。我国政府机关部门相继了关于环境资源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但是由于监督执行相关工作的力度不够,各项措施在实施方面还有有待完善。由于单位责任的不确定性导致一些设计会计部门有关实务操作中与环境相关的环境信息问题,影响了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也同样影响了政府部门披露环境信息的真实可靠性和完整性。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国家统计局和环保总局要就企业对企业环境情况编制统计报表,现在我国已经要求单位进行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但是我国各个单位的环境会计信息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并且实际情况并不乐观,单位没有再会计信息系统中建立环境会计信息系统,所以在单位财务报表中没有报告环境会计信息,并且在短时间内没有改善的意愿。主要在财务报表附注的形式披露相关信息,因此缺乏信息的可靠性。

三、低碳经济下建立会计模式的研究

低碳经济发展下,可持续发展是总目标,要协调好宏观利益和微观利益的同时实现人类社会与环境资源和经济发展的协调统一和可持续发展。我国以前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因素。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orld Trade Organization简称WTO)促进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对我国的不同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环境会计和低碳会计的发展模式要适应我国低碳经济的建设的同时还要满足更多方面的标准。

首先由于环境会计和低碳会计本身的特殊性,应该建立健全保障我国发展环境会计和低碳会计的法律法规,并且切实落实到实处能够促进环境会计和低碳会计的建设。在会计系统建立统一的计量和核算方法,加大有关环境会计和低碳会计计量的研究力度,不断完善环境会计和低碳会计计量和核算的制度体系。加强各部门单位领导和员工的培训,提高单位相关领导的职业素质,传统会计仅仅是实现本单位的利润最大化,而环境会计和低碳会计是将整个社会看做一个有机整体,是以实现社会利益最大化为最终目标。将环境会计和低碳会计各项核算体系真正的嵌入到传统会计体系内部,而不是作为传统会计可有可无的补充部分。

作为会计系统的会计报告部分,环境会计和低碳会计报告应该建立在会计业务全局的基础上,单位应该将碳业务要素化的同时采取会计系统严密的确认和记录使单位的碳业务真正的融入会计核算的过程,来形成真正反映单位的碳资产和碳负债等科目,最终形成完整并且真实的低碳会计报告。

参考文献:

[1]比蒙斯.控制污染的社会成本转换研究.会计学月刊.1971,(5)

[2]马林.污染的会计问题.会计学月刊.1973,(2)

[3]USEPA,“Environmental Accounting Case Studies: Green Accounting at AT&T”,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of United States,1995

[4]张劲松,张健.环境会计要素确认研究.商业研究.2001,(2)10-12

[5]Tietenberg.T.,Environmental and Natural Resource Economies,3rd edition,New York,Harper Collins Pulisher,1992

[6]Gray.R,“Accounting for the Environment”,Paul Chapman Publishing,London,2001

[7]Stewart Jones,Janek Ratnatunga.2008.A Inconvenient Truth about Accounting:The Paradigm Shift Required in Carbon Emissions Reporting and Assurance.American Accounting Association Annual Meeting,Anaheim CA

碳排放环境问题篇7

关键词:减排审计;煤炭企业;问题研究

中图分类号:F239.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7-000-01

煤炭企业碳减排审计是加强科学管理煤炭企业的能源寻求能源节约的一种有效手段,通过对碳减排审计的深入研究以及广泛开展,建立和完善以节能为前提的长效发展机制,不仅可以提升能源使用效率还可以对生态环境的质量进行改善。对煤炭企业的节能减排审计对于全力推进国家和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碳减排审计的概念

碳减排审计是从审计学视角管理碳排放的一种新思路和新方法,碳减排审计的主体,根据国家相关法律体系规定,运用审计方式对相关在生产经营、消费生活过程中消耗含碳元素的自然资源的企业,对其因碳排放所造成的自然影响进行独立、客观、公正的审验鉴证,并从经济的角度出具审计报告的一种监督和控制行为。

二、煤炭公司碳减排审计问题分析

煤炭企业的碳减排审计存在着诸多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仅会影响企业以后的碳排放水平还会直接影响环境。目前,煤炭企业在碳减排审计中存在的额问题主要由以下几点。

1.煤炭公司碳减排审计主体专业能力不足

在煤炭企业减排审计相关的职能人员中,不管是内部审计人员还是外部审计人员,对于专业财务理论比较充分,但是对于相关节能环保方面的技术能力还有所缺乏,专业技能力方面的欠缺会直接影响到碳减排审计的审计结果。因此,审计结果能否保证碳减排审计的客观公正,能否树立其审计的权威性将构成直接的影响。

2.煤炭企业碳减排审计内容的局限性

碳减排审计数据取得的过程中,有些数据不易查找,使得审计工作很难进行。比如,对碳减排的审计首先应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检测评估,并将其转化为计量统计的数据,以便公司确定自身的环境方针,降低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但是,煤炭企业行业的特点使得低碳减排的审计信息数据核算因为层次多任务重的原因,可能存在准确度不高的特性。

3.煤炭公司碳减排审计评价标准不具体

目前针对煤炭企业节能减排审计国际上有两大标准体系: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委员会(ISSAB)2003年的国际保证标准约定《适用于非财务审计的国际鉴证业务准则》(ISAE3000)和由社会和伦理责任协会(ISEA)2008年的AA1000审验标准(AA1000AS)。但是大多数煤炭公司并没有应用以上的两大标准系统,原因在于,我国相关机构制定实施的评价标准在一些环节和细节的界定上却存在明显不同。

4.煤炭公司碳减排审计程序不规范

根据碳减排审计的核心目标方向,审计程序必须具备以下几个层面:

第一步是根据监督目标和重点确定实施方案并报上级主管机构审批;第二步是审批之后,审计受托方和委托方要签订碳减排审计监督委托书;第三步是审计实施,即审计人员必须进行全面的实地检测评估并进行必要的指标分析;第四步编写审计报告,并进行定期或者不定期回访,以保证审计结果的科学应用。

但是,不同的煤炭企业审计重点不同,比如有些企业碳排放的风险测试较为重要,因此在进行财务报表审计的同时,还需要考虑环境等多方面的因素,才能设置独特的属于该类煤炭企业的碳减排审计程序。

5.煤炭公司碳减排审计效果不明显

碳减排审计结论得出以后,企业在执行审计结果和审计后续的监督方面力度欠缺,使碳减排工作不能有效的进行,对企业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和环境的保护都有消极的影响。

三、完善煤炭公司碳减排审计的建议

针对煤炭公司的碳减排审计问题的发现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议:

1.提高碳减排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力

从当前来看我国在碳减排审计方面的高端人才是严重短缺的,因此引进具有高素质特点的碳减排审计监督专门人才以及对整个队伍进行素质能力培训可以作为提升审计水平的关键环节。

2.完善碳减排审计中会计数据的记录

加强对碳减排做好环境会计的记录尤为重要,这些会计数据不仅可以在审计的过程中有据可依,通过对具体数据的计算,把心是实现定性到定量的转化,可以更为直接的喂碳减排审计提供前期数据准备工作,使得审计结果更加真实可靠。

3.建立并完善煤炭企业碳减排审计的标准

完善的碳减排审计标准可以保证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至今为止,我国关于碳减排的审计标准还不完善,导致很多煤炭企业缺少减排审计的实施动力。因此,我们可以根据计算出的排放量、煤炭企业的特点以及排放规律等作为依据来制定标准。

4.规范煤炭公司碳减排的审计程序

碳减排审计的审计程序较为复杂,审计人员应紧紧围绕审计目标以及煤炭企业的自身的特点进行审计程序的设计,同时在进行审计时应当把国家有关节能减排政策的执行情况贯穿到审计方案中。

5.监督碳减排审计结果实施

碳减排审计涵盖了企业执行和落实相关法律法规以及环境保护政策机制是否合理得当以及执行成效的审计。所以,对于碳减排审计的结论,公司领导层应该认真根据审计的结果对各个部门或项目提出针对性的改进措施,并通过内部审计部门对实施结果进行检查或抽查。通过不定期的内部监督,可以更好的改善企业内部监督环境,使碳减排的工作落到实处,该项举措可以促进企业的发展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从而逐渐改善环境。

参考文献:

[1]王樱璇.M煤炭公司碳减排审计问题研究[D].吉林财经大学,2016.

[2]卢相君,刘蒙.基于PSR模式的节能绩效审计标准体系[J].税务与经济,2012,1.

[3]兰玲瑜.企业碳审计问题研究[D].北方工业大学,2016.

碳排放环境问题篇8

关键词:环境问题低碳经济低碳城市规划建设问题

中图分类号:X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9(b)-0232-02

随着全球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尤其是全球气候变暖、能源过渡消耗等问题日趋突出,为了能够有效缓解这一情况,低碳高效的新发展模式成为当代社会的一个重要发展途径,绿色经济、环保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等各种新的环保理念被提出并得到了全球人士认可和支持。城市作为现代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其直接关系着经济的发展,而绿色经济、环保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等概念需要以低碳绿色的城市为基础。因而,构建一个低碳绿化的城市就成为了现代绿色新经济的核心。为此该文针对低碳绿色城市在规划建设过程中所需要注意的难点问题和关键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1 低碳城市的内涵

城市是社会经济发展、科学技术进步、社会文化融合下的产业,是人类群居中的一种高级形式。城市的高人口密度性、高技术性、高生产性、高经济性是其典型的特点,一个城市包含了全球基本上所有的生活和生产活动,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人类的活动改变了城市的生态结构、物质循环和一部分的能量循环,从而形成了一个现代化的、开放的城市生态系统。系统主要由经济、生物、非生物等要素构成,这些要素能够通过生物手段、非生物手段、能量流动手段等形成一个含有内在联系的整体。就当前的温室气体排放来说,城市化发展过程中温室气体的排放无法避免,排放过程是复杂的,和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有直接的关系。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全球一线城市仅仅只占了全球土地面积的2%,而这仅仅2%的土地所消耗的能源却是全球所消耗能源总量的75%,也是这2%的土地排放了全球80%的温室气体。而随着全球气温的不断变暖,低碳化、绿色化、环保化经济成为了当前社会中的主流意识形态,建立低碳城市也就成为了发展低碳化、绿色化、环保化经济最重要的举措。

2 低碳城市规划建设中的难点问题

2.1 低碳城市发展模式

低碳城市所包含的内容应该说极其丰富,作为一个综合、复杂的系统,其主要包括了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方面。当前低碳城市理念被大众广泛支持和认可,使得低碳城市的发展速度极快,这必然离不开深层的发展体系和驱动力。但是,低碳绿色城市的发展时间较短,人们的经验尚不足,并且目前关于低碳城市的内部发展动力体系和形成机理还没有一个定论,所以当前的经验和研究成果尚不能准确地阐述低碳城市的发展模式和发展路径。加之,各个城市所面临的环境问题不同、文化不同、功能不同、类型不同等,因此,在低碳城市的规划建设上往往不能用相同的经验来进行指导。但是,典型的低碳城市发展模式对于指导低碳城市规划和建设来说至关重要,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因而,确定出低碳城市的典型发展模式是当前急需研究的一个问题,这需要包含整个城市的经济发展、城市能源合理开发和运用、社会健康和谐的发展、科学技术不断地完善和改革、城市土地合理开发和运用等方面,要符合当前的国际化、低碳化、现代化、市场化、信息化、工业化的进程,从而为低碳城市的规划和建设提供足够的理论支持,并为低碳城市的发展指明一个方向。

2.2 低碳城市评估和平台建设

低碳城市评估和平台建设对于低碳城市规划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作为一项中长期的建设任务,在整个低碳城市建设中具有数据支持和指导的作用,所以研究低碳城市评估和平台建设对于低碳城市长远发展有积极的影响,涉及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碳排放的测算方法、城市碳排放数据库建设、低碳城市科学评估指标体系建设以及碳预算方法。针对碳排放测算方法内容,传统城市在规划建设过程中根本就没有过多地考虑碳排放测算工作,也没有根据城市的实际情况建立起科学的碳排放测算体系。因此,在低碳城市的规划建设中,亟需要一个完善、合理并且符合城市实际情况的碳排放测算体系。而碳排放测算体系的建设要根据城市的主要经济产业的物质流、能量流以及温室气体的排放情况,根据城市产业结构以及碳排放的量进行分类审计,细化到各个产业的各个部门,得出城市的产业结构所排放的碳量,再以此作为依据构建起一个科学的低碳城市碳排放测算评估体系。针对评估标准和评估体系建设内容,当前我国的技术水平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研究出一个相对较为合理的评估方法,所以我国目前还没有针对低碳城市或低碳经济建立起低碳城市或低碳经济的评估标准。作者认为低碳城市的评估指标和评估体系中以下内容极为关键,首先是不同层次、不同级别、不同规模、不同行业的产业结构在碳排放的核算上要细致和准确,要得到城市主要经济结构各产业的碳排放量,再建立起一个准确的城市碳排放数据库;其次是需要根据国际上的低碳城市指标确定出城市的低碳指标,让城市各行业都朝着这个指标努力;最后是低碳城市评估体系要尽可能地涵盖城市的各个内容,如建筑、交通、人口、能源、污染等,要提供出科学合理的低碳城市发展依据。对于碳预算方面的内容,该方面的内容是低碳城市规划建设的重要依据,所以碳预算方案就要确保其合理性和科学性,从城市的结构、功能、形态、性质等方面进行详细的分析,从量化的角度来评估城市的碳排放现状和以往排放的历史,再核算出城市主要经济产业减少碳排放所需要消耗的成本和资源,再参考国外发达国家碳预算成果,科学地评估出城市的碳减少排放的潜力,对比我国城市和国外城市碳排放实际情况合理地选择碳预算参数和指标,针对性地得出城市低碳排放优化方案。

2.3 低碳城市规划建设制度设计

要想真正意义上实现低碳城市,不仅仅要求在产业结构上进行低碳转化,还需要城市所有人在生活上进行低碳转化。而政府作为政策制度的制定者、推广者和监督者,要协调民间组织、企业和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到低碳转型活动中来,并制定出一个完善的低碳城市管理制度,全面加快城市低碳转型的速度。在制定低碳城市管理体系上,选择合理的发展模式至关重要。模式的选择要根据城市的低碳产业模式、低碳生活模式、低碳城市内涵和低碳城市评估体系来确定,并在该基础上制定出自愿、奖励以及强制性的管理制度,并完善相关的法律体系建设,让全城人民能够自觉地参与到低碳城市规划建设中来。

3 低碳城市规划建筑中的关键问题

3.1 结构低碳化

城市结构是否合理不仅对城市的经济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同时也是低碳化城市是否实现的关键所在。低碳城市规划建设是以城市中长期发展目标而进行,加之城市用地极为紧张,一旦城市的空间结构和物质环境确定后,那么后续的改变很难进行,即便改变也会面临巨大的更改成本,同时会给更改区域内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巨大的影响。城市的结构主要是由空间结构和经济社会结构所组成,两者相互依赖也相互作用,通过合理地规划城市的空间结构能够完善城市的经济社会结构。通过以往的经验来看,调整城市的产业结构,创新科学技术以及完善人们的生活方式,这些都对人们的交通出行量的影响并不大,而影响最大的则是城市的空间布局。在当前现状下,人们出行所产生的能耗和碳排放相对很高,并且机动化是现代化城市的主要标志,机动化程度只会越来越高。在这一现状下,如果不对碳排放进行科学的控制和规划,那么在未来我国的社会经济也必将因为环境问题遭遇较大的冲击。因此,低碳城市规划建筑就是一项迫在眉睫的核心任务,低碳化城市规划设计正是对城市的整个空间结构进行优化,使城市的空间布局更加合理,使人们的出行更加科学化,减少出行产生的碳排放,从而来促进经济社会结构的优化。

3.2 系统功能低碳化

一个城市功能的实现会受到很多影响的制约和改变,如会受到历史文化的影响,也会受到当前城市发展战略的影响,同时也会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生一定的变化。就以工业革命时间段为例,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城市功能主要体现在经济功能上,城市的其他功能相对而言却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一般都普遍地认为城市的功能(主要是指城市的经济功能)和城市的性质往往受到城市经济结构的影响,而在当前的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背景下,城市作为一个经济聚集点,城市中的产业结构基本上包含了世界各地大部分的业务,城市的发展必然离不开多元化的业务,那么城市的功能就必须要满足这样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所以城市功能在规划上就是重点中的重点。

低碳城市的实现,对于城市的低碳功能规划显得极为关键。在低碳功能的划分上,要以检查低碳经济为城市发展核心,在此基础上将城市中的各个要素进行综合考虑,从而形成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并且布局合理的统一整体。在规划建设中,低碳经济功能划分是否科学和合理直接影响着城市是否实现低碳发展,城市是否能够快速绿色、循环发展。因此,在低碳功能化分析上,需要结合城市的低碳化程度、城市功能等来选择不同的低碳发展道路。

3.3 能量流低碳化

能量流动和低碳化关系尤其密切,碳排放就是能量的一种流动形式。往往城市中能量都表现的是单向性,并且能量在利用方面的效率并不高,这些现象都无疑表明了当前城市能源浪费严重,能量循环利用差,能量利用率低,这对低碳化城市建设极为不利。因此,在低碳城市规划建设中,能量流分析就是对当前城市人们生产生活中能源的使用效率进行评估,量化分析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能量使用和产出,通过统计得出能量初级输入、转换、使用、输出这一过程中能量的变化情况。通常人们研究较深的是电力、燃气能量流,如电力最初生产多少、传输过程中损耗多少、电力转换上损失多少,最终用户得到的电力是多少,通过对能量流跟踪分析,评估出城市的能量变化情况,从而得到能量变化和城市系统变化情况,进而得到城市系统和低碳化间相互影响和作用。

能量流低碳化在规划上需要结合当前城市的能源系统情况,并且要熟练的掌握当前城市能源代谢走向,从而多个角度来详细的分析能量流动特性,再从能量角度出发对城市系统中的产业结构、交通布局、基础设施等历史演变规律,从城市历史规律入手重点对城市的交通、产业、基础设备、人员生活等不同类型的碳排放进行细致分析,得出每个类型的碳排放现状以及未来的碳减排潜力,进而得到每个类型的碳排放指标和责任,根据责任和指标合理的规划建设城市新的能量布局。

3.4 物质流低碳化

从生态角度来看,城市是一个极度自由和开放的综合性系统,其在最先开始建设时,几乎所有的物质来源都来源于生态系统,在城市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其所产生的废弃物质也是直接排到生态系统中。而研究物质在时间上的代谢,在空间上的阻滞,对于低碳城市规划建设有重要的作用。单从物质循环这一角度入手,低碳城市的特点应该是物质流效率高,无论是碳输入还是碳输出和消耗都应该维持一个较低的水平。

分析城市的物质流核心思想就是要将整个城市看成是统一的整体,物质在流动过程中会遵循守恒定律,根据这一关系来分析城市这个系统物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物质输入输出,从而分析城市在以往建设和发展中资源利用问题、环境破坏问题、生态承载问题等问题内在机理。只有这样,能够为低碳化城市的规划和建设提供足够的经验和规律,现代化的低碳城市规划建设才能够制定出更加针对性的调控方案。值得一提的是,采用物质流分析法这一过程能够更加明确城市系统中所有因素之间的关系,这对物质利用方面和循环利用方面有积极的影响,这能够促进城市向低碳化发展。

4 结语

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现代化城市发展,而城市的发展要切实地满足人们的需求,但当前的城市生态环境问题和人们的需求背道而驰,太多的环境问题不仅仅给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带来极大的阻碍,还给人们的生存带来了极大的麻烦,因此建设绿色、节能、环保、低碳的社会经济成为了人们的诉求,低碳化城市的规划建设就是一种满足人们诉求而确定的城市发展路线,为此该文就主要分析了低碳城市规划建设的难点问题和关键问题,以期望能够为建设低碳城市做出一点贡献。

参考文献

[1] 顾朝林,谭纵波,刘宛,等.气候变化、碳排放与低碳城市规划研究进展[J].城市规划学刊,2009(3):38-45.

[2] 张泉,叶兴平,陈国伟.低碳城市规划――一个新的视野[J].城市规划,2010(2):

13-18,41.

[3] 王雅捷,何永.基于碳排放清单编制的低碳城市规划技术方法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25(6):72-80.

[4] 叶祖达.建立低碳城市规划工具――城乡生态绿地空间碳汇功能评估模型[J].城市规划,2011(2):32-38.

[5] 袁贺,杨.中国低碳城市规划研究进展与实践解析[J].规划师,2011,27(5):11-15.

[6] 刘晶晶.低碳城市规划的研究现状与发展前景[J].城市地理,2015(6):64.

[7] 张洪波,陶春晖,庞春雨,等.全球气候变化影响下的低碳城市规划创新体系[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2,38(5):302-305.

[8] 王雅捷,何永.基于碳排放清单编制的低碳城市规划技术方法研究――以北京为例[C]//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2013:1-9.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