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艺术创作特点8篇

时间:2023-09-20 15:23:02

艺术创作特点

艺术创作特点篇1

关键词:武术;动作;技术;艺术

武术中的动作是其习武者最基本的基础技能,一直贯穿在各种武术当中。武术动作的造型、过程与双方动作的配合等,既体现了武术的阳刚之美,也体现了武术自身的艺术性,使武术成为了健身、健美、艺术表现的重要载体。武术动作艺术的丰富性,能充分地体现出习武者的高深的精神与文化内涵。在当前非文化物质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背景下,各种门派的武术动作作为地区群众、首创民族的文化结晶,以行为艺术的方式科学地集聚了舞蹈艺术、服装艺术、造型艺术、技击艺术与肢体变化艺术等,随着国家对于武术文化遗产的专项保护、教育、竞技开放与表演开放,为武术运动的艺术的发扬和创新创造了“为有源头活水来”的群众基础和人才基础。

1武术动作中的基本特点

武术的动作是攻防结合的基本技能之一,其目的就是在攻击压制的基础上,防御自己与进攻对方,使自己的危险降低地倒最低限度,并取得制胜的效果。

1.1力量技术

武术动作的力量技术有两个层面:一是,大小的技术层面。以武术运动者自身力量的大小为基本要素,包括爆发力、耐力、握力、臂力、腰部力量、肩部力量、腿部力量,甚至几个项目对手指力量与颈部力量的要求等。在武术对抗中,自身的绝对性的力量体能是确保致胜的根本法宝之一。因此,动作力量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直接绝对了打的胜算率。二是,智慧的技术层面。指在武术打斗的过程中,如何利用自身的优势与对方暴露出的缺陷或失误等,使自己的力量发挥到最大限度的因时制宜的发挥,包括借力打力、四两拨千斤、以柔克刚等等,既能化解自己绝对力量体能方面的不足,也能让自己处在安全并为制胜做好准备。另外,动作中的力量技术,还体现在主动进攻方的自我保护能力等,例如在对方实力远超己方的情况下,动作的力量控制情况直接决定着自我受损程度,自己使出的击打力量越大,自己可能受到的伤害越严重,反之则轻。

1.2部位技术

由于人体部位在人体中起到的作用不同,因此,在武术击打中所产生的效果也不同。结合武术动作的目的,部位技术有两种:一是,要害部位击打技术。主要是指手臂、腿、背部、肩部、臀部等,一些在承受某种力量强度的打击后,不至于直接丧失反抗能力或受重伤甚至丧命的部位击打技术,其技术重点在于让对方在短时间内失去反抗能力,或降低自己的抵御和进攻能力,为己方创造更大的制胜机会和几率。二是,要害部位击打技术。指头部、心脏部位、肝脾肾部位、男性裆部等,在击打后容易直接导致重伤害甚至直接出现生命危险的部位,控制在适当的力度下,既让对方丧失短暂的抵抗力,又不至于导致伤害的产生,是力量技术、部位技术的巧妙结合。结合中国武术动作的实践,一些关键的关节、穴位等,也是打的重要部位,既能让对手瞬间被控制,也能确保省时省力的情况下制胜。例如在武术对抗实践中,针对对手膝关节的打击,能让其处于身高和身体力量重心的失衡状态中,为己方取胜创造最佳的连续击打契机,甚至是直接获胜。

2武术动作中的艺术特点

精湛的技术是武术中取胜的基本条件,而以武术的体育科学视角分析,武术的动作则是运动者动作肢体动作配合下艺术美的创造。

2.1造型艺术

造型美是武术艺术性的最直观表现之一。无论是徒手的各个派别的拳,还是运用十八般兵器的相关武术,每个类别或拳种中都有具有标识性的造型,使其既能展现相关拳术的特点,又能具有更高的艺术魅力。根据武术运动的实践可以分为两种:一是,独立性技能造型艺术。即在武术表演或武术格斗中,能把准备动作和预备进攻动作相统一的造型,如白蛇吐信、鹤飞九天、白鹤亮翅、金鸡独立等,运动者通过这种造型的完美表现,既能展现出个人的武术基本功和实力,也能以更优美、更英勇的气势,去震慑对方或感染观众等。二是,复合技能造型艺术。即在经过几个准备性的技能动作展示后所做出的武术造型,且此造型起到了攻防兼备的功能,如拗步拉弓、八方藏刀势等,既能起到舒活身心,也能把运动者的最佳技击状态激活。这种造型艺术,以一种静态的美呈现出来,把武术的观赏性充分挖掘和提炼,使其以更多样性的魅力,为运动者的健身、健美和极限挑战服务。

2.2动态艺术

武术作为一种动态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动态艺术是其基本的艺术要素和艺术元素的统一。从体育艺术的视角,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单造型技能的动态艺术。即某一种技能动作在连续性运用下,形成的力量美、速度美与动态造型美,如扫荡腿、旋风脚、流星拳等,以某种高的速度和大的力量呈现出来,便创造了武术的艺术美,观赏性和技击实用性便统一起来。二是,技能动作变化的动态艺术。武术作为以系列技能动作编排的套路体育项目,其完整项目表现是以特征性技能动作之间的衔接和变化来体现,其技能规律性的变化自身也是一种艺术,如太极拳就是挤、按、捋、采、靠等系类动作的变化中,呈现出了动静相宜、以柔克刚的艺术美。当然,武术动作的动态艺术还体现在节奏感、人与器械的和谐、人与环境的和谐、人与服装的和谐,以及人与现场音乐、现场活动主题的和谐等,以一种文化氛围的美、激情集中展现出来。

3武术动作的艺术性创新

在当前法治社会,武术打斗的伤害功能逐渐退化,武术动作的艺术和技术功能逐渐提升。尤其在武术艺术化和武术表演经济的带动下,武术动作的技术性向着观赏性的艺术层面提升,是群众健身、群众健美、群众娱乐与群众综艺活动的时代需求。

3.1极限挑战性的艺术创新

极限挑战性的艺术创新,可以以武术运动者的身体某硬度、肢体柔韧性、身体力量,以及击打的速度等为载体,在通过某种专业训练以后,在特定安全条件下去挑战以往的相关记录,如出拳速度、拳击打的瞬间力量大小等。能为其他的武术学习者或爱好者等,提供训练方式方法、训练技术方面的参考价值。

3.2健身性艺术的创新

健身性艺术的创新,可以以当前比较普遍受群众欢迎武术运动项目为主,如武术健身操、武术健美舞等,这类的武术活动以简便易行和喜闻乐见的方式,实现了武术动作向着艺术方向的转化,把原本具有攻击性的动作,改造为了具有健身作用的舞“打”动作,还有一些适合老年人的武术项目,例如太极剑、太极舞、太极扇,以及日常健身气功的训练等。

3.3表演性艺术的创新

表演性艺术的创新,可以根据各种舞台表演的需要,以某种武术项目作为核心项目,对武术动作进行舞台化、艺术化、表演化与观赏性的改编,使武术动作能以更好的造型美、节奏美、队列队形美、个人姿态美等,为观众和武术运动者自身提供美的运动享受。例如每年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上的武术节目,就属于这种武术动作的典型艺术化。

结语

在现代音乐、舞蹈与服装等艺术的支持下,武术动作被挖掘和赋予了更多的艺术性,使其以更大的艺术魅力吸引更多的人学习和运用。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必要基础,我国传统武术文化也需要在不断的发展中追求创新精神,才能更好地适应当前多元化体育项目社会化发展的需要。随着各种艺术形式的充分发展,武术动作的艺术化发展趋势,也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尤其是当前“健康中国”实施举措下,通过对武术动作的艺术性创新,是引导群众强身健体、娱乐生活、愉悦身心、锻炼精神与实现我国“健康中国”发展举措的有益统一载体,这需要更多的武术传承者、爱好者与研究者去做出更多的创造性的努力。

参考文献:

[1]岳才亚.浅谈武术散打的技术战术特点及关系[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16):246-247.

[2]陶凌荣.高校武术教学项目的时尚性创新意义[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4):195-196.

[3]郝佳.全民健身视域下我国传统武术的多元发展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7,(1):115,120.

艺术创作特点篇2

关键词:艺术创作特征;审美特性培养;艺术作品的视觉美。

艺术创作的特征和当代审美要求的特性,都要求我们必须把艺术风格的独特性、艺术家个人的独创性作为新的重要思想观念来研究。艺术作品是艺术家们审美活动的产物,各种艺术在审美艺术创作;审美特性;主体审美感;

充分发挥艺术的审美特性,发挥其“优势”,将有利于我们提倡的百花齐放的社会主义文艺方针,使艺术更好地以不同的方式满足于人民的审美要求。就如何能解释艺术创作的审美特性笔者认为:

第一,单纯的视觉美――并不是美的感受之全部

首先,绘画创作是属于视觉艺术,通过观赏展示给人以可视的美是它的重要特点,同时又能给人以美的联想。这如同音乐一样,从其旋律、节奏、音调、节拍、力度和声对位等表现手段就具有从情感上发生影响的感染力,并引起听众的无限联想,而艺术创作与欣赏也是如此。一幅优秀的艺术作品能把人的情感里最细腻、最高尚的、最美妙的东西表现出来。相反,那些让人一看作呕的绘画作品和形象以及画中糟粕精神思想内容是不会引起人们美的赞赏的,更不会令人以美的意境来评判和加以形象的描绘的。

绘画最明显的特长,就是给人们和观者带来视觉上美的感受。然而,绘画上的美不仅仅来自于悦目,单纯这一点还是不够全面的,因带给人们美的感受的绘画作品却不一定在形象上都是以周正的标准造型来取胜,但同样又能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这是因为称其为美的创作内涵与绘画所表现的、深刻的、令人赞赏的思想是大众欣赏的,社会需求的一种公德,表现出了形象中存在的美与善的本质,是人纯洁心灵和美的行为组成的崇高境界。这就是绘画创作中独有的特性――即真正的审美价值,它比形象上的美更具有深层的含义。

绘画创作是通过对正义和善良的颂扬,来赢得社会及人们的欢迎。这其中必然体现着作者对善良的赞美和爱慕。读者通过观赏绘画作品,培养其高尚的情操。一幅绘画的美与不美,单从客观现象的如何描绘还只是一个方面,并且也是不够的。必须看到其创作的主题形式及作品对被描绘的事物的审美情感和角度的把握。这就验证了有些题材表现虽然形象是丑的,但作为一幅艺术作品仍能给人们美的享受,这即是艺术创作内在精神的成功表现与歌颂。通过题材的表现,使读者感受到了作者对美的审美情感及对正义的申张,对邪恶的鞭挞。绘画创作中的唯题材论是不正确的,因为它错误的、片面的、并从表面来理解创作的内容,缺乏对创作主客观内容的统一及由表及里的正确审美方式的准确把握。也淡化了把作者心灵化的追求,并作为精神产品通过绘画所表现出来的这个重要过程。因为这里包含着艺术工作者鲜明的爱与憎及审美情感的判断和审美特性的全部流露。

第二,直观性是艺术创作的优势,主体审美感的“真”是艺术之最美

从绘画创作的发展过程来看,优秀的、让人过目不忘的作品都创造了一系列生动具体的视觉形象,他们以“真”的直观性,使观者如身临其境,直面其人物一样,有许多东西看了往往是可以意会,但不可言传。绘画生动的“直观”是其独特的优势,同时以揭示本质的“真”为宗旨。由此说,作为造型艺术的一种在再现生动具体的直观形像上,绘画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相比而言建筑与装饰工艺美术虽说也是造型艺术,但其趋于抽象的外貌,就谈不上所表现的思想具有深刻性和宽泛性及真实性。

在我们观赏历史遗留下来的绘画作品时,多少会给我们提供当时社会的政治、风土人情、生活景貌的。如当我们观赏唐代的仕女绘画时,就立刻会给我们展现了唐朝宫廷仕女生活具体的直观形象,无论是从人物形象、头式、服装、道具等等,都让读者获得了最真切的盛唐时期的生活原貌,不然我们何以能想象得到唐代生活该是什么模样呢?而现代优秀绘画作品《我的父亲》则从一个更真实更感人的农民形象给观赏过它的每位读者留下了一个难以磨灭的印象。由此说,绘画创作不仅是美的表现,更重要是一个时代各种信息记载,也是当时人们内心精神世界的真实传递,验证了“存形莫并于画”这句话含义。

在科学技术发达的今天,摄影获得形像的手段高超,但并没有影响绘画的真实和直观性优势的存在,这是因为绘画创作依然能以特有的生动直观性、主客观审美内容的丰富性和表现复杂内涵及激发审美体验的多方面性,诸多富有强烈的感染力的优秀绘画作品已有力的说明了这一点。那就是仅仅依靠彩色胶片和镜头是远远不够的,同时也就充分体现了由形而神、由神而质的专业论述。留给观众这些强烈的观赏感受,向我们证实了绘画的生动性和直观性所带来的艺术魅力是任何艺术手段所无法比拟的。

社会主义艺术创作之宗旨,要求我们要重视艺术作品的真实,但往往只注意被描绘的主观对象的真,忽略了艺术中的主观因素对主体审美感的真情美感也是不可以的。俗说,无真情亦无真相也。我们艺术创作提倡的就应是主观感情的真实,这是社会主义文艺创作的重要特征。

第三,去其低俗,倡导健康创作之情趣

绘画作品具有真情实感,才能给人以享受。审美不能缺少情趣。人们的审美活动与感情、兴趣有着不解之缘。无情无趣何为美术作品,艺术创作中作者审美意识被称其为情感,这都是与动情、有兴趣紧密相关。艺术是传达感情思想的,一幅优秀感人的绘画作品,在打动读者之前,作者本身应首先被其所感动,连作者本人都无动于衷,何以去感动别人呢?独具的构图与章法不仅能使人充分领悟到绘画内容的动人之处,而且还能使读者领悟作者的艺术手段之高明而带来的审美和愉悦。优秀的绘画构图是作品审美特性的重要形式之一,它不仅能以独特形式反映其中的内容,更能体现艺术创作者的聪明与才智。

从审美观点上讲,没有情趣就缺乏内容。欣赏绘画是这样,艺术创作同样也是如此。空洞的手段,低俗的作品是不能给人们带来美感的。无论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或从一般人的审美观点来看,都说明美感是以情感上的爱好和浓厚的兴趣为出发点的。美学家们贯于把美感称之为“趣味”,不懂其中,就自然创作不出引人入胜的富有趣味的作品。

从艺术作品创作上讲,没有趣味的作品是乏味的,绘画创作趣味也有高低之别,要善于把握从审美特性角度认真去思考。

第四,创意巧妙,独具匠心

艺术创作中的构图是首先让人看到的一种感觉。题材取舍与创意,是画家生活感受的提炼,并通过某种形式或手法加以表现。俗话说“触目横斜千万枝,赏心悦目二三枝”堪称为最好的经营与形式上的提炼。巧妙的构图,不仅使人能充分领悟绘画内容的动人之处,而且还能使观众为作者的艺术手段之高明而感到审美的愉悦。无数优秀作品,匠艺中见匠心,悦目赏心,在本质意义上尽现艺术家独到之处和独创的艺术手法。

艺术创作特点篇3

关键词:尚德义;花腔艺术歌曲;创作特点

尚德义先生是我国著名的优秀作曲家、音乐教育家。最能体现其艺术成就的是花腔艺术歌曲领域。他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时代性,音乐形象鲜明,内涵丰富,他立足于本民族音乐文化之基础,融贯中西。他在声乐作品创作中通过执著的追求为中国艺术歌曲的创作技法提供了宝贵的创作经验,探索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深受专业歌唱家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1 中国花腔艺术的发展状况

花腔(COLORATURA)是西洋美声唱法(Belcanto)中的一种旋律的精致灵巧的装饰唱法,以急速走句、华彩乐段、颤音、华彩经过句等一系列方式,使旋律演唱富于装饰性和华彩性,具有高难度的声乐技巧表现。它的特点是色彩明朗、表现质朴、节奏有舞蹈的律动、旋律线条口语化以及唱词结构的衬字(词)化等方面。

“艺术歌曲”源于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盛行于欧洲的一种特定的艺术体裁,是音乐史上声乐创作中区别于歌剧和民歌的一种抒情的独唱歌曲形式,具体说来是指音乐与诗歌的完美结合。作为一种外来的声乐艺术体裁,有其独特的审美特征、形成结构特点和重视情感表现的音乐风格。歌词一般都是文学性较强的诗歌,曲调细致地表达诗词的意境,钢琴伴奏织体严谨细腻,是诗与音乐高度融合的艺术载体。

花腔歌曲在中国的创作室20世纪30年代的事情,而且是从艺术歌曲领域开始的。我国是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丰富的民族民间音乐中,本来就存在着某些花腔的因素。比如蒙族民间歌手演唱的长调。只是因为花腔这个声种还未引起音乐界的重视,故有长一段时间几乎无人为花腔女高音创作声乐作品。我国的第一首花腔歌曲是1930年4月1日发表在《乐艺》上的周淑安的《安眠曲》,这是一首母亲唱给孩子的摇篮曲。此曲简单的两句歌词唱八遍,以加花的方法呈示了主题的七个变体。到后来便成了花腔,这首作品被称为我国的第一首带花腔的歌曲。1941年,贺绿汀在大合唱《新世纪的前奏》中,女高音声部的花腔歌曲,很有特色。此后,黎海英改编的哈萨克民歌,《百灵鸟你这美妙的歌手》,也是一首花腔歌曲。七十年代初,尚德义在《千年的铁树开了花》这首歌里大胆借鉴了西洋技法,突破了歌曲创作的传统模式,创作出了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中国花腔歌曲。这首作品的成功为他后来的花腔歌曲创作奠定了基础,也为我国花腔歌曲的创作起到了诱发和促进作用。他被称为“中国花腔第一人”。

2 尚德义花腔艺术的创作特点

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尚德义先生就开始着手在这方面进行探索,根据有限的文献和唱片资料记载,尚德义借助其夫人的声乐教学经验与他本人写小提琴为独奏者显露技巧表现而加用华彩段因素的实际体会,潜心研究了花腔唱法的性能,演唱特点及方法,将这种唱法作为一种表现激越的感情,欢乐的心绪和复杂的戏剧性情感的音乐手段来看待,直接运用到他创作的声乐曲中,并大胆地进行了创作实践。在《千年的铁树开了花》大获成功之后,尚德义先生继续创作了《科学的春天来到了》、《春风圆舞曲》、《有位同志最会笑》等20余首花腔歌曲,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这些作品在音乐语言、花腔技巧运用与形式逻辑等方面都有所创新,达到了新的艺术高度。总的说来尚德义先生的花腔艺术作品的创作有以下几个特点:

2.1 广泛多样的题材

尚德义先生的花腔作品不仅具有美的品格,具有思想感情的深度,同时题材广泛、雅俗共赏。他曾经说:“没有好题材我轻易不创作。好题材可以激发创作冲动和灵感,好题材可以唤起激情和好旋律。”《千年的铁树开了花》是一首反映时代性题材的花腔作品,表现了聋哑人会说话时爆发性的欢乐,尚先生大胆地选择了这样一个现实题材来创作,让“”时期情感麻木和扭曲的人们看到了人与人之间的爱与关怀,看到了对未来的希望。这首作品把白衣天使的音乐形象塑造的十分准确、生动和鲜明。他将西方花腔技巧与歌曲内涵完美结合,在全曲中花腔无词部分就占了三分之一的篇幅,传统五声音阶的运用使得此曲具有浓浓的中国味,感情真挚细腻,歌唱旋律精美而舒展,易于上口,民族风格更加鲜明、绚丽多彩,真正做到了通俗易懂、雅俗共赏。《春风圆舞曲》,是创作于上个世纪80年代的第一首花腔歌曲。那时,中国刚迎来改革发展的好时期,人们的心中充满着春天一样的生机。尚德义选择春天的气象、景物做题材,用委婉的转调、精致的花腔把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象描写得惟妙惟肖,使人们从心底里感到欢快舒畅。

2.2 鲜明的民族特色

尚德义先生曾说:“艺术歌曲这种体裁来源于西方,它较高地艺术性是值得我们借鉴的,但要让中国听众吸收和接纳,必须‘中西结合’,即形式与内容都要民族化,要具有中国音乐的风格,我在创作别重视这一点。”纵观尚德义的花腔艺术歌曲,它们鲜明的民族风格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作品,这类作品巧妙地运用特定民族的特色音调和节奏内核,衍展、创作出具有典型的特定民族和地方特色的曲调,与歌词浑然一体,表现民族风格。二是建立在共性和通用语言基础上的民族综合风格。此类作品虽不能呈现出一种突出的地方风格特色,但在外国和外族人听来,仍然有明显的这个国家或民族的特点。新疆风格的《七月的草原》、《牧笛》,彝族风格的《火把节的欢乐》,都带有明显的地域性。在创作这类歌曲时,就直接采用当地的特色音调和节奏,结合艺术歌曲的特点和要求,创作出民族风格浓郁的花腔艺术歌曲。作品《七月的草原中》,切分节奏型贯穿全曲,非但没有让我们感到单调和乏味,恰恰相反,这种节奏型像一根丝线,美妙地把音乐语言贯穿起来,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

2.3 真挚感情的自然流露

歌曲的创作是作曲家主观的生命体验、内心世界的描绘,反映出作曲家强调个性与个人情感的生活愿望和艺术理想。我们只有从这个高度来审视,才能真正把握花腔艺术歌曲的深层内涵和艺术价值。在尚先生的花腔作品中,我们可以深切的感受到他强烈的创作欲望与创作热情。尚德义花腔艺术歌曲决不是为花腔而去花的空洞之做,他的每首作品都来源于现实生活,是他饱含热情,抒发着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作为新中国花腔歌曲创作中有开拓意义的作曲家,无论哪一种体裁的作品,他一概从内容出发,声为情动,有感而发。他用现实的创作手法将自己对社会、对生活的感悟融于花腔歌曲中,正是由于尚先生把民族的时代精神,把对祖国和人民的无限真情挚爱作为其创作的基石,才使得其作品具有极强的艺术生命力,并在几代歌唱家中传唱不衰。

另外,用“啊”或其他语气词来演绎的无词部分在尚德义先生的歌曲创作中也很常见,多数都是富有花腔技巧的演唱,与歌词相辅相成,进一步深化了歌词的内涵。

尚德义花腔艺术歌曲创作的成功再次证明了民族民间音乐的弥足珍贵。他为我国民族声乐教学中花腔女高音的训练提供了大量的优秀作品,为“美声唱法与民族声乐相结合”这一教学理念的实践提供了依托。他的花腔艺术歌曲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雅俗共赏,这有利于美声唱法被中国听众接受,同时,中国的花腔艺术歌曲作为一种具有世界共识的声乐体裁,被世界其他国家的听众接受,他对中西文化的共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管谨义.西方声乐艺术史[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

[2] 居其宏.20世纪中国音乐[M].青岛出版社,1992.

[3] 彭根发.论尚德义的声乐作品创作[J].人民音乐,2003(3).

艺术创作特点篇4

关键词:勃拉姆斯;艺术歌曲;创作时期;风格

一、勃拉姆斯艺术歌曲的创作阶段

勃拉姆斯是继舒伯特和舒曼之后最杰出的艺术歌曲作曲家,是德奥艺术歌曲的又一名大师。从1853 年开始创作第一首艺术歌曲《爱情的忠实》(op.3,no.1)至1896年最后创作《四首严肃歌曲》 (op.121) 为止,按照其艺术歌曲创作的时间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创作的早期阶段(1864 年以前)

早期的作品以明郎、欢快、乐观的作品为主,勃拉姆斯热爱民歌,这一时期创作的歌曲多是民歌型分节歌。他的歌曲创作深受民歌的影响,歌曲的旋律大多也像民歌一样采用纯朴的自然音阶,歌词也大都选用德奥民间歌词。在1858年他出版了四首儿童歌曲,1864年出版了十四首德国民歌改编集。他一共写过九十多首德国民歌和民间儿童歌曲的改编(独唱加钢琴伴奏)。这一时期他的主要作品还有:《摇篮曲》、《五月之夜》、《铁匠》、《永恒的爱》、《玛格罗娜浪漫曲》等。

(二)创作的中期阶段(1864 年――1884年)

中期的作品显得气势恢宏、富有激情,这一时期也是勃拉姆斯艺术歌曲创作的颠峰时期。这一时期的创作大多以抒情歌曲为主,内容大多朴实、平和,较好的表现了质朴的情绪,注重主观感受的自然和个人情感体验的倾吐。这些歌曲的旋律保持着歌唱性,旋律中蕴含着深邃的感情,但音乐素材还是来源于德国的民歌和民间音乐,只是更加丰富和细腻了。它的钢琴伴奏是起着辅助作用的,但有时写法更为展开,更为纷繁,形成纤巧细致的音网。这一时期主要作品有:《永恒的爱》、《我的爱情多青春》、《徒然小夜曲》、《萨福颂歌》等。

(三)创作的晚期阶段(1884――1896 年)

晚年的勃拉姆斯深感失望和不安,重新回到孤独、忧郁、失望的情绪之中。因此,这一时期的的艺术歌曲则偏重个人情感的抒发,含蓄中带有灰色情调。即便在某些较有激情的作品中,也写得相当理智和客观,仿佛有意筑起一道堤坝去截拦情感波澜的冲击,缺乏鲜明的情感或形象上的魅力,使人感到单调、艰涩或让人难以接受。这时的勃拉姆斯偏爱写思索死亡的歌曲,如《旷野孤寂》、《死亡,好比寒冷的黑夜》、《墓地》等。根据《圣经》内容而写的《四首严肃的歌》,是其晚年的最高造诣,也是勃拉姆斯这一时期悲观思想的典型反映。

二、勃拉姆斯艺术歌曲的音乐风格特点

勃拉姆斯虽属浪漫派作曲家,但他的艺术歌曲却是西方艺术歌曲领域中最靠近“古典”声乐作品。他的艺术歌曲,所要表达的内容主要有爱情、生活场景、自然风光、死亡等,写作风格质朴、简单,内容深邃,富于哲理性。旋律气息宽广,节奏具有内在的张力,调式突破了大小调的界限,曲式保持传统的结构,并与民族民间音乐保持着紧密联系。他善于抒发个人的情感,善于描绘纤细、敏感、复杂、内在的情绪,曲中充满了含蓄、怀念、隐忍等情怀。

(一)与民间音乐素材紧密相联

歌曲创作和民族民间音乐紧密相连是勃拉姆斯艺术歌曲风格的突出特征。强烈的爱国热情以及对民族文化艺术的深厚感情,使勃拉姆斯从没放弃对本民族民间音乐写作、发掘和整理。他搜集了大量民间歌曲并重新编配后出版,主要有《儿童民歌集》、《德国民歌》、七册《德意志民歌》。勃拉姆斯曾说:“民歌是我的理想。”“改编民歌的工作对我来说是一种满足。”如著名的《摇篮曲》,音乐取材于一首古老的奥地利方言的伦德勒舞曲,歌词第一段取自《少年魔角》,第二段取自舍勒的《绘图的儿童的书》。

在音乐创作中,勃拉姆斯将德国、奥地利、匈牙利等国的民间音乐因素融合在一起,以其鲜明的民族性形成了自己的特有风格。勃拉姆斯创作了很多接近德国民歌旋律风格的艺术歌曲,通过民歌般朴实亲切的旋律,塑造了许多丰富多彩的音乐形象。德国民歌在旋律曲调方面多为分解三和弦的旋律结构,这种特点在勃拉姆斯创作的艺术歌曲中多有体现。如《萨福颂歌》,旋律的开始是由F大调的正三和弦分解而成的,在简朴中塑造了充满灵感的音乐形象。

(二)分节歌的形式

所谓“分节歌”是指多段歌词配以同一旋律的歌曲叫“分节歌”,其中各段歌词在字数、韵律等方面均大体相同,曲调大多富于抒情性,较少有戏剧性。分节歌的结尾段落有时各段歌词完全相同,这种结尾段落称为“叠歌”。在勃拉姆斯的艺术歌曲创作中,大部分都是用分节歌的形式创作而成的。例如《我的爱情常青》、《徒然小夜曲》、《旷野孤寂》、《萨福颂歌》、《我正迷蒙的入睡》等。勃拉姆斯对分节歌曲也做细微的变化处理,如《徒然小夜曲》的钢琴声部和《旷野孤寂》、《萨福颂歌》的旋律声部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

(三)独到的创作技法

从旋律上看,舒展、温柔、宽阔和朴素是它的特点。勃拉姆斯很好地把旋律和语言的走向相结合,能够恰当地表达愉悦、压抑、哀愁等多种情绪。勃拉姆斯经常用下行旋律音调来抒发哀伤、悲戚的感情,如《我正迷蒙的入睡》中,运用了大量的下行旋律音调,充分表达了作者哀怨、悲伤的情绪。在《徒然小夜曲》中,勃拉姆斯运用大六度、小七度音程的跳进,使音乐具有较大的张力和紧张度,渐渐把音乐推上了高潮,也使情感表达更为奔放生动。

多变的节奏的运用对音乐形象的塑造和情感的表达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勃拉姆斯经常运用附点音符、切分音、重音移位等节奏,来改变了节拍原有的律动,使音乐表现更加丰富和生动。如《萨福颂歌》的钢琴伴奏声部中连续切分节奏的运用,增强了音乐的流动感。

调式调性的灵活运用,使勃拉姆斯的艺术歌曲更加富于性。转调、离调等手法在勃拉姆斯的歌曲写作中经常运用。如《徒然小夜曲》中,第一、二、四段为A大调,第三段转为a小调;而《旷野孤寂》中在第14―15小节则出现了离调的和声进行。这些调性的变化,表现出勃拉姆斯丰富的和声思维,使歌曲更具感染力。

从曲式和篇幅上看,勃拉姆斯的艺术歌曲常用一段式、二段式或三段式的结构,并经常在此基础上作变奏处理。如《致夜莺》,以求用简单的手法,取得丰富的效果。

在钢琴伴奏上,勃拉姆斯的钢琴伴奏都写得丰富多彩,没有累赘的前奏;主体部分的钢琴伴奏和声新颖、织体丰富,常用大段的琶音或切分节奏;并有意识地将和声、伴奏织体等音乐因素提高到与诗歌、旋律同等重要的位置,建立起均衡的关系。钢琴尾奏部分也为歌曲创造了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

参考文献:

[1] 孙会玲.谈勃拉姆斯艺术歌曲的演唱.《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1年3月第1期。

[2] 王厚谊.论勃拉姆斯艺术歌曲的音乐创作风格.《艺术百家》,2007年04期。

艺术创作特点篇5

一、 油画艺术中的色彩

绘画作为社会艺术形式的一种表现样式, 它的存在标志着社会和时代的意识发展状况。古典油画由于追求形的真实恒久其画面色彩单纯,色彩多以复色和间色绘制,他们追求在二维的画面上塑造雕像一样实在稳定的形象,构图追求稳定,强调形体边界清晰的轮廓感,是一种最明晰的语言,反对玩弄色彩的魔术,反对花里胡哨的东西。印象派绘画研究的是物理学自然现象,是一套新的色彩观和绘画表现手法,它完成了绘画中色彩造型的变革,将光与色的科学观念引入到绘画之中,革新了传统的固有色观念(古典绘画),创立了以光源色和环境色为核心的现生色彩学,并运用到现代学院教学,为现代艺术的产生奠定了基础。现代派绘画大师毕加索的蓝色时期的绘画作品开启了油画刻画主观感情及表达的先河,同时也是现代色彩心理学在绘画中的首次运用。表现主义的先驱蒙克将主观感情的表达与色彩艺术语言融合更是发挥到极致。其后抽象表现主义在色彩运用上综合了后印象派、野兽派及表现主义绘画的色彩特点,用色彩来表达一个非具象的世界。波普艺术的色彩早在20世纪的50年代已应运而生,艺术家一方面在反思艺术的走向,另一方面又在反思当下的生活,他们认为最好的艺术应该就是生活,于是他们的艺术作品便大量取材于生活中实物,譬如广告招贴画、譬如娱乐明星、譬如生活中的汤罐之类的东西,都是生活中触手可及的材料和现成品,其色彩鲜艳时尚充满商业性……

二、油画色彩的主观性和装饰性

油画色彩的主观性是相对客观对象本身所呈现的色彩而言的。艺术家在画面上不再现或不完全再现自然物象的真实色彩感觉,而是根据作品主题和画面的需要对色彩进行再创造,使它成为具有个性的艺术语言,以表达主体的情感、意念,使油画作品获得更强烈的视觉表现效果和特定的精神内涵。

色彩从远古时期就是人们装饰生活、美化生活的主要手段。古代先民用红黄白等颜料涂抹身体和脸部来装饰自己。随着文明的发展,色彩的装饰功能被更多地发挥利用,在陶罐上描绘花纹,在建筑物上镶嵌彩色马赛克,在纺织品中交织印染各种绚丽的图案色彩的这种装饰作用,在油画中也得到体现。19世纪末的后印象主义、纳比派、维也纳分离派、野兽派等,在印象派的基础上,又吸收了东方艺术中的单纯感和平面感,追求那种音乐般令人愉快的色彩组合,因此油画色彩更具有装饰性。

三、当代艺术家油画作品的色彩语言

大卫·霍克尼(David Hockney)是英国最杰出的画家之一,他被称为是“英国活着的最出名画家”,其绘画对色彩的应用上更具有主观性,而非科学、理性地对客观对象进行描摹、再现。画面色彩更加具有形式感和绘画性,不再是二维平面对三维空间的模仿。 其绘画在色彩的运用上多使用纯色及对比色,画面中的色彩强烈而单纯,画作辨识度极高,鲜亮不羁的用色、富于创造力的构图,都使得观众一眼难忘,数十年中霍克尼绘画都吸取这种波普艺术的用色特点,又创造性地融入他的绘画之中。

中国艺术家方力钧在早期进行一些黑白单色绘画实验之后,一方面继续画单色画, 另一方面逐渐通过限制色彩来进行新的尝试,后期大部分作品突出四种基本色彩:红色、黄色、灰蓝色和绿色。画面没有一笔是以写实的色彩描绘,却营造了一种梦幻的真实。作品《2001.9.23》,整幅画面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色彩单纯、艳丽,透露出一种“世俗”的艺术追求,画面运用高纯度的红、黄、蓝、绿等呈现出色彩关系的极度不和谐性,画面上人物的笑容都是那么的无聊庸俗,以至于这种颓唐而夸张的笑让人感到灵魂早己滞灭的行尸走肉般的窒息。人物面部与身上衣服色彩处理几乎一样, 画面上蓝色的山脉加之鲜艳的红花、黄花等所营造的氛围,都表现出艺术家对于单纯色彩所产生的强烈艺术效果的极力追求。

四、当代艺术创作中油画色彩的特点

艺术创作特点篇6

一、杂技艺术首先要考虑视觉感受并提升美感

传统的杂技艺术之所以可以流传至今,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它贴近生活、展现生活。我国的传统杂技艺术基本上都以人体的技术为主体,表演者通过人体技能的演绎来丰富杂技的艺术形式,从而不断提高杂技的艺术价值。杂技的展现对表演者的体态有着非常高的要求,无论是展现什么样的艺术形式,都考察杂技表演者的身体素质以及对节奏、空间的把握程度,当肢体和智慧融为一体就可以大大提升观众的视觉感受,提升总体的美感。中国的杂技大多数都是以惊奇为主,刚开始是简单的肢体表演,然后慢慢从简入深,随着难度加大观众的情绪高涨,最后让人感叹不已。

杂技艺术大多数都是在晚会中呈现,但如果一味追求刺激和惊险而忽略它的美感,那么这个节目并不算是一个非常完美的杂技节目。杂技的美感及观赏程度需要根据场合、气氛而定,既要惊险也要放松活跃,既严肃,也要幽默风趣,这样才会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回味十足。和国外的表演艺术相比,我国的传统节目更适合在中小舞台上表演,比如一些悬空的杂技表演、驯兽类的节目就需要在结合中国传统的同时借鉴国外的创新之处,这样才不会让观众看得乏味,也要适当丰富表演内容、提高表演难度,这样才能满足观众对美感的需求。

二、杂技表演的稳定性不容忽视

杂技艺术一定是根据演绎者自身的身体情况及心理状态去创作并演绎的,表演者首先要能驾驭这个技能从而才能更好地去展现这门艺术。就比如我国表演最多的口技、手技、车技、双人技等,这些技巧可谓是最基本、也是最常见且大家最喜欢的艺术表演形式。为此,表演者很好地把握和运用技能才能演绎成功,而情感和音乐节奏的稳定性也是取胜关键。由此可见,无论节目的表演形式是什么,内容是什么,或者它的难易程度如何,稳定性是杂技表演获得成功的基础,只有当稳定性提高了,才可以进一步提升演绎技巧、增加表演难度来提升作品的整体质量。

另外,在创作杂技艺术的同时也要考虑观众的感受,节目一定要让观众接受,不要只从演员的心理出发而忽略了观众的感受。杂技表演和其他的表演有着本质区别,和歌舞相声类节目相比,它增加了很多不确定因素,所以杂技节目失败也是比较普遍的,尤其是一些表演难度比较大的节目危险因素增加,所以对于杂技表演者来说,表演的稳定性是不容小觑的。而杂技艺术的美感和表演稳定性是相辅相成的,要想提升视觉的美感首先就要稳定,如果表演不稳定,就呈现不出杂技艺术的美感。

三、杂技内容要丰富,敢于创新

杂技艺术主要是通过形体表演传递给观众的,即便没有语言它也能带给大家视觉感受和内心感受,从而带给大家更多的启发和感悟。杂技艺术展示了表演者不凡、精湛的技能,同时也向大家展现了我国不同民族的风采和特点,因此,在创作艺术内容的时候就要以展现我国的传统文化、勤劳勇敢的人民形象为主体,因为这个节目所包含的不仅仅只是形态艺术,还有我国的智慧与文化,最后再通过一些道具的配合就会让这个节目更加耀眼,比如盘、碗、绳、坛等工具就是运用最多的,这些最普通的工具在演员的操作下就显得与众不同了。最后,对于杂技作品的编排需要从细节入手,比如对动作技巧的研究就必不可少,节目的内容也是围绕技巧去编排,包括每一个动作细节、环节都要去合理、精心设计,像服装、道具、化妆能为整个节目加分。杂技节目就像是一款产品,当环节设计得非常精心、完美它就能深入人心,让人印象深刻。

随着全球互联网技术快速提升,在这样一个信息时代中,大家对艺术要求提高,所以,表演艺术家就应该挖掘更多的精神美感,在表演结构上也要开拓新的空间,可以和国际的一些演艺家多接触、多学习,争取在艺术形式和内容上都能增加更多的创新因素,这样才能根据现代的时代特点创作出受人追捧的艺术作品。

艺术本身也在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呈现新的特点,而创新对于一门艺术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一旦追求传统而忽略了创新,那么这门艺术无疑被淘汰,而创新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提高了艺术层次。杂技创作本身就要在抓住本体的同时再去提高它,这样就能让杂技艺术得到更好的继承。不仅如此,我国的音乐、舞蹈、武术也得到了发展,因为这些艺术家敢于尝试新的东西,通过学习西方技术从而丰富艺术本身,从而满足了不同时代观众的审美需求。

四、对杂技艺术的期待和展望

艺术创作特点篇7

关键词:儿童歌曲歌曲创作艺术特点

音乐艺术是人类社会的文化现象,是音乐家对社会生活的体验和情感表现的艺术形式。歌曲是音乐创作的一种体裁,它具有音乐旋律与文学语言相结合的艺术特点。

儿童歌曲是歌曲的种类之一,其年龄对象、形象生动、情感纯真、活泼童趣是儿童歌曲的基本特征;儿童歌曲对于儿童美感的培养,以及身心的健康成长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笔者结合多年来对儿童歌曲创作的体验和感悟,拟就儿童歌曲《心连心手拉手》(苏韶芬词彭超陶波曲)①的创作为例,对儿童歌曲创作中的主题动机、旋律发展、节奏设计、乐段安排四个维度的艺术特点谈一些看法。

一、儿童歌曲创作中主题动机的选材特点

歌曲创作中的主题动机是表达乐思内容的最小单位,也被称为乐汇。是体现清晰的性格面貌、鲜明而富有表现力的乐思,更是塑造音乐形象、表达情感的基础。为此,歌曲创作的成功与否及风格突显,往往取决于主题动机的选材。在儿童歌曲的创作中捕捉特点鲜明、富有儿童个性的动机音型作为创作的基础,是创作一首儿童歌曲成功的关键。

《心连心手拉手》是一首活泼、欢快、极富特点的童声二部合唱歌曲。全曲为二段体结构,共二十四小节,F大调,4/4拍。在该歌曲创作时,作者紧紧抓住活泼、欢快这一基本情绪为主线,在主题动机的选择与应用上,采用大调主三和弦的五音开头,同音重复并以二度级进和下行四度跳进到主三和弦的五音,构成该歌曲极富动感和充满朝气的儿童音乐特点。随着旋律的不断重复与推进发展,儿童的心境表达更为突出。由于第一乐句的主导动机(55?555)是以主调主和弦为起句而成,因此在第二乐句动机的发展中形成下属和弦向属和弦、主和弦三音的模进重复,而且在音程跳进安排上紧紧围绕第一主导动机乐句来发展进行。在全曲二十四小节中,重复交替出现歌曲的动机音型,并且以音程的跳进手法,为主导动机的音型发展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二、儿童歌曲创作中旋律发展手法的应用

在儿童歌曲创作中,旋律发展手法的应用是创作中重要的一个环节。著名作曲家龚耀年就儿童歌曲主题的发展手法谈道:“旋律的发展还应根据内容需要和结构特点(如乐思的启示、发展、对置、变形……)来考虑如何将主题深化、有层次有规律地展开。”“决不能东拼西凑,试图在一首歌内把什么手法都用上,应该使材料尽量节省、手法力求精练。”②

《心连心手拉手》的主导动机创作是依托在F大调主三和弦的五音上,并且经过旋律的模进重复手法的应用,结合音程三、四、六度跳进支撑音型发展,使旋律与歌词的语意十分贴切地表现出来,让歌曲形象的塑造更为鲜活。笔者在创作该歌曲作品时,注意到主、属、下属和弦的分解应用,尽可能考虑到以和声功能和多声部思维的创作基本手法,简单明了地将旋律主导动机音型,通过sol、la、fa、re、do这些骨干音,变化重复形成一个主导动机发展连环圈,让动机音型在对比中有新意,在色彩的变换中突显儿童特点。简洁、明快的旋律发展把天真无邪、童趣稚嫩的儿童形象,较为生动地表达出来。

三、儿童歌曲创作中节奏的设计与变化

要创作好一首儿童歌曲,对节奏的设计与变化应有考究,还必须有独特的个性变化。笔者在创作《心连心手拉手》时,就十分注意到节奏的个性化设计,从作品的节奏分析来看,其主导动机的展开和旋律的模进变化,似乎给人感觉到简单,但仔细推敲不难看出,它却有着细微的节奏对比变化。如:

4/4××?×××|××××-|××?×××|××××-|

阳光和大地手拉手,星星和夜空手拉手,

××?×××|××××-|××?×××|0×××-|

青山和绿水手拉手,江河和大海手拉手。

从谱例的节奏设计中可以看到:附点节奏、切分节奏、带休止的切分节奏为支撑整个作品的基本节奏框架,那么,它的节奏特点在于积极向上、动感极强,附点节奏和切分节奏的应用也是更好地突出歌词的语意内涵,更夸张地强调“手拉手”的节奏重音。

四、儿童歌曲创作中乐段的巧妙安排

乐段的安排在儿童歌曲创作中尤为重要。儿童歌曲在创作中,乐段的安排应该是以歌词的段落设计为基准。由于儿童歌曲是以儿童为对象来创作的,诚然,在乐段的设计上应给予巧妙的安排。

《心连心手拉手》这首作品从歌词的句式、段落上分析,它为二段体结构形式。一般的句式结构为起、承、转、合四句式的单段体构成。该作品的第一段也就是这一类的设置,由四个句子组成,每一个句子为对称式方整性结构。笔者在处理第一乐段时,刻意在第八小节的第三拍上落在调式的主音上,形成终止式段落感,产生极其稳定的音乐效果。由于歌词作者力图从写意的手法去突出表现人与大自然的亲近、和谐关系,因此笔者在乐段的安排上巧妙地进行了设置,更能够准确地传递出人世间的真情所在。特别是第二段将这种亲近、和谐的意境更好地表现和升华,笔者有心让该段落的词语重复进行,并巧妙安排在属和弦上形成半终止式,产生出对比与变化的音响质感。

综上所言,儿童歌曲的创作是一项十分有意义的工作,也是富有挑战性的创造性活动,只要坚持不懈,勤于思考,深入儿童的生活,不断探究儿童歌曲创作的艺术特点,掌握更新的儿童歌曲表现手法,即能创作出更多的适合儿童的优秀歌曲。

注释:

①苏韶芬词,彭超,陶波曲.心连心手拉手.儿童音乐,中国音乐家协会杂志社,2005年第2期,第9页.

②龚耀年著.儿童歌曲作法.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年7月第1版,第32页.

参考文献:

[1]龚耀年著.儿童歌曲作法.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年7月第1版.

[2]方智诺编著.歌曲分析与写作.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11月第1版.

[3]齐易,张文川著.音乐艺术教育.人民出版社,2002年2月第1版.

艺术创作特点篇8

关 键 词 :儿童歌曲 歌曲创作 艺术特点

音乐艺术是人类社会的文化现象,是音乐家对社会生活的体验和情感表现的艺术形式。歌曲是音乐创作的一种体裁,它具有音乐旋律与文学语言相结合的艺术特点。儿童歌曲是歌曲的种类之一,其年龄对象、形象生动、情感纯真、活泼童趣是儿童歌曲的基本特征;儿童歌曲对于儿童美感的培养,以及身心的健康成长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笔者结合多年来对儿童歌曲创作的体验和感悟,拟就儿童歌曲《心连心手拉手》(苏韶芬词 彭超 陶波曲)①的创作为例,对儿童歌曲创作中的主题动机、旋律发展、节奏设计、乐段安排四个维度的艺术特点谈一些看法。

一、儿童歌曲创作中主题动机的选材特点

歌曲创作中的主题动机是表达乐思内容的最小单位,也被称为乐汇。是体现清晰的性格面貌、鲜明而富有表现力的乐思,更是塑造音乐形象、表达情感的基础。为此,歌曲创作的成功与否及风格突显,往往取决于主题动机的选材。在儿童歌曲的创作中捕捉特点鲜明、富有儿童个性的动机音型作为创作的基础,是创作一首儿童歌曲成功的关键。

《心连心手拉手》是一首活泼、欢快、极富特点的童声二部合唱歌曲。全曲为二段体结构,共二十四小节,f大调,4/4拍。在该歌曲创作时,作者紧紧抓住活泼、欢快这一基本情绪为主线,在主题动机的选择与应用上,采用大调主三和弦的五音开头,同音重复并以二度级进和下行四度跳进到主三和弦的五音,构成该歌曲极富动感和充满朝气的儿童音乐特点。随着旋律的不断重复与推进发展,儿童的心境表达更为突出。由于第一乐句的主导动机(5 5·5 5 5)是以主调主和弦为起句而成,因此在第二乐句动机的发展中形成下属和弦向属和弦、主和弦三音的模进重复,而且在音程跳进安排上紧紧围绕第一主导动机乐句来发展进行。在全曲二十四小节中,重复交替出现歌曲的动机音型,并且以音程的跳进手法,为主导动机的音型发展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二、儿童歌曲创作中旋律发展手法的应用

在儿童歌曲创作中,旋律发展手法的应用是创作中重要的一个环节。著名作曲家龚耀年就儿童歌曲主题的发展手法谈道:“旋律的发展还应根据内容需要和结构特点(如乐思的启示、发展、对置、变形……)来考虑如何将主题深化、有层次有规律地展开。”“决不能东拼西凑,试图在一首歌内把什么手法都用上,应该使材料尽量节省、手法力求精练。”②

《心连心手拉手》的主导动机创作是依托在f大调主三和弦的五音上,并且经过旋律的模进重复手法的应用,结合音程三、四、六度跳进支撑音型发展,使旋律与歌词的语意十分贴切地表现出来,让歌曲形象的塑造更为鲜活。笔者在创作该歌曲作品时,注意到主、属、下属和弦的分解应用,尽可能考虑到以和声功能和多声部思维的创作基本手法,简单明了地将旋律主导动机音型,通过sol、la、fa、re、do这些骨干音,变化重复形成一个主导动机发展连环圈,让动机音型在对比中有新意,在色彩的变换中突显儿童特点。简洁、明快的旋律发展把天真无邪、童趣稚嫩的儿童形象,较为生动地表达出来。

三、儿童歌曲创作中节奏的设计与变化

要创作好一首儿童歌曲,对节奏的设计与变化应有考究,还必须有独特的个性变化。笔者在创作《心连心手拉手》时,就十分注意到节奏的个性化设计,从作品的节奏分析来看,其主导动机的展开和旋律的模进变化,似乎给人感觉到简单,但仔细推敲不难看出,它却有着细微的节奏对比变化。如:

4/4××·××× |××× ×-|××·××× |××× ×-|

阳光和大地手拉手, 星星和夜空手 拉手,

××·×××| ××× ×-|××·××× |0×××-|

青山和绿水手拉 手, 江河和大海手拉手。

从谱例的节奏设计中可以看到:附点节奏、切分节奏、带休止的切分节奏为支撑整个作品的基本节奏框架,那么,它的节奏特点在于积极向上、动感极强,附点节奏和切分节奏的应用也是更好地突出歌词的语意内涵,更夸张地强调“手拉手”的节奏重音。

四、儿童歌曲创作中乐段的巧妙安排

乐段的安排在儿童歌曲创作中尤为重要。儿童歌曲在创作中,乐段的安排应该是以歌词的段落设计为基准。由于儿童歌曲是以儿童为对象来创作的,诚然,在乐段的设计上应给予巧妙的安排。

《心连心手拉手》这首作品从歌词的句式、段落上分析,它为二段体结构形式。一般的句式结构为起、承、转、合四句式的单段体构成。该作品的第一段也就是这一类的设置,由四个句子组成,每一个句子为对称式方整性结构。笔者在处理第一乐段时,刻意在第八小节的第三拍上落在调式的主音上,形成终止式段落感,产生极其稳定的音乐效果。由于歌词作者力图从写意的手法去突出表现人与大自然的亲近、和谐关系,因此笔者在乐段的安排上巧妙地进行了设置,更能够准确地传递出人世间的真情所在。特别是第二段将这种亲近、和谐的意境更好地表现和升华,笔者有心让该段落的词语重复进行,并巧妙安排在属和弦上形成半终止式,产生出对比与变化的音响质感。

综上所言,儿童歌曲的创作是一项十分有意义的工作,也是富有挑战性的创造性活动,只要坚持不懈,勤于思考,深入儿童的生活,不断探究儿童歌曲创作的艺术特点,掌握更新的儿童歌曲表现手法,即能创作出更多的适合儿童的优秀歌曲。

注释 :

①苏韶芬词,彭超,陶波曲.心连心手拉手.儿童音乐,中国音乐家协会杂志社,2005年第2期,第9页.

②龚耀年著.儿童歌曲作法.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年7月第1版,第32页.

参考文献 :

[1]龚耀年著.儿童歌曲作法.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年7月第1版.

[2]方智诺编著.歌曲分析与写作.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11月第1版.

[3]齐易,张文川著.音乐艺术教育.人民出版社,2002年2月第1版.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