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高中思想政治课8篇

时间:2023-09-21 16:34:50

高中思想政治课

高中思想政治课篇1

1.1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习积极性

法国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高中学生对知识的习得与掌握方面已经具备一定能力,但由于受不良因素的影响,有时会出现对学习失去兴趣,缺乏主动性的表现。因此,思想政治教师要善于运用形式多样的激励手段适时地进行激励,唤醒学生学习的热情,驱赶学生思想中固有的惰性和不良情绪,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1.2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促进专业的成长

在顺利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同时对学生采取适当而有效的激励是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极大考验。思想政治教师在课堂运用激励手段时要明确激励的内涵、激励的原因、激励的时机与“火候”的把握,同时要了解每一位学生的性格特点、学习状况及学习能力等问题。因此,善于巧妙运用激励的教师将会显著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有利于专业的成长。

1.3实现师生的角色转换,构建和谐高效课堂

传统的思想政治课堂教师是主角,多数学生是观众,教学成为一种知识的灌输。教学激励能够有效实现课堂师生角色的转换,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对学生进行适当地引导,当学生学习情绪低落时给予情感的激励,当学生学习取得进步时给予赞许的激励,当学生迷茫时给予目标的激励。

2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激励存在的问题

2.1教师对教学激励的认知不足

高中思想政治课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和哲学各领域的内容,要在45分钟内完成大量的教学任务,迫使许多思想政治教师忽视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对学生适时地表扬与鼓励。教师把激励仅仅看做是活跃课堂气氛、提醒课堂溜号学生的一种手段,缺乏对激励理论的深入学习,片面地理解激励效应,导致课堂教学失效,学生缺乏学习兴趣,甚至产生厌学情绪。

2.2教师对教学激励的时机把握不准

古人云: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掌握好时机,可以提高我们做事的效率,相反,错过时机,可能会使做事的效率大打折扣。[2]作为教师,要时刻洞察课堂上每名学生的不同反应,及时给予学生适时的激励。然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了赶进度或是按照自己的教学计划实施,忽视了学生的课堂表现,导致延时激励或是零激励,这样会丧失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有时甚至对教师感到失望。

2.3教师运用教学激励的方法不当

即使多数思想政治教师认识到激励对课堂教学的积极作用,并且试图运用各种教学激励方法来改善课堂教学效果,但由于方式方法不当,最终导致教学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许多教师由于激励方法老套过时,学生对习以为常的激励方法缺少新鲜感;也有教师对学生缺少了解,已定的激励目标过低或过高,学生可能轻松达到或是尽管怎样努力也无法达到教师设定的目标,导致对课堂学习内容失去信心。

3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激励的对策

3.1情境激励

思想政治课是一门综合性课程,教师应尽量将课本知识融入到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这样学生才不会对枯燥、难于理解的知识产生畏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多创设具体情境,让学生参与到情境中来,形式可以有一人的演说、两人的对话或者多人参与的小品表演。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研究表明,学生喜欢在教师与同学面前表现自己,并得到表扬与关注,这是正常的心理需要。因此,思想政治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科特点,在课堂多安排活动让学生参与,只有当学生的正常心理需要得到满足才会对学习感兴趣,由被动的“让我学”转变为主动的“我要学”。

3.2榜样激励

在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尽量列举正面人物或宣传具有正能量的感人事迹,同时也应善于发现学生周围所能接触到的好人好事,让学生感受到榜样其实距离我们并不遥远,只要自己严于律己,自己也是别人眼中的榜样。同时,教师在课堂教学选取榜样事迹时,应全面、客观,对于榜样人物的树立,应当鲜活,有感染力,这样才能提高榜样的可信度。其实,思想政治教师本身也应将自己作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在课堂教学中用自己的专业知能帮助学生取得进步,用高尚的师德感染每一位学生,使学生获得全面的发展。

3.3兴趣激励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陶行知也说过:“学生有了兴趣,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3]。学生只有对学习产生兴趣,才会愿学、乐学。因此,教师在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授政治生活的内容时,要挖掘当前与教材所讲内容相符的时政新闻,就时政新闻提出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小组的激烈讨论会将学生学习欲望从一个高峰推向另一个高峰,如此反复,课堂教学效果就会显著提高。

3.4评价激励

高中思想政治课篇2

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课 听课步骤 教学质量

学校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发挥每一位教师的主动性,都会开展教研活动。在教研活动中,听课是一种常规化的活动,具有集思广益、富有成效的特点,有利于教师之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共同前进;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教学风气,促进教学改革的深入;有利于转变教学思想,更新教学观念,提高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所以听课活动是教师在参与教学教育活动中必须面对的且要注重的活动,因为它对提高教师自身教学水平,帮助他人保证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但在实际听课的过程中,据笔者观察,目前学校中的领导、教师听课大都只是完成听课任务,而诸如竞赛式、测评式、学习观模式、针对式等多种多样的听课形式的实际效果并不理想,使得听课这项原本很有意义的活动流于形式。笔者在政治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了这种现象,在此笔者根据自身的感受,谈谈关于听好高中思想政治课的见解。

一、掌握听课步骤

发挥听课的作用、提高听课的质量、达到听课的目的,不仅与听课教师的业务素质和听课态度密切相关,还与听课者的听课方式、方法有密切的联系。政治教学过程有很强的目的性、情感性,听政治课要达到目的,就必须在听课前做好准备,听课时抓住要领、做好记录,听完课后要作完整的总结。在听课前,了解教学内容,设计自己的听法;在听课时,带着“蓝图”进教室,在“他教”与“我教”之间进行对照,寻找课堂教学中突出的亮点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听课中,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的学习规律进行预测,摸索课堂发展的趋向,变被动听课为主动听课,在听课后,要“取他人之长处,启自我之智慧”,实实在在发挥这堂课的作用。

(一)做好听课准备。一是要明确听课目的。看上课教师导入采用了什么方式方法;看上课教师如何突破重点、难点,这其中还要注意听清楚教师的逻辑语言,思考其是否精练、一语中的;看时间的把握,不能先松后紧或先紧后松,还要注意课堂的整个教学结构;看教师的教态,是否有激情:看教学的效果,这一点很重要,不能华而不实。二是要对要听的课做好准备。首先熟悉教学大纲,充分把握教材。听课者只有研究大纲才能弄清教学目的与任务、教学建议、规定的知识体系、限定的知识范围与深度,同时也可以了解新教学大纲的特点,避免只靠经验听课。新课改后,政治教学大纲发生了变化,理科政治与文科政治教程学大纲也有区别,所以教学大纲的前后不同、文理科大纲不同需要听课者在听课之前了解教学大纲。否则就会缺乏针对性。听课者还要掌握教材,这样才能认准本科的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把握教材重点、难点,掌握课后训练目的要求,能够灵活地观察教师如何组织和选择教法,有针对性地看出上课教师教学过程中体现出的优、缺点。听课者要对听课班级的学生基本情况有所了解,如学生的学习基础、智力和班级的管理情况等,对上课教师也要有所了解,如上课教师的学识水平、工作态度及教学经历等,这些情况的掌握有利于听课者获取经验,还可作为评课的依据。最后要做好心理准备,听课其实是一项艰苦的劳动,它要求听课者不仅要听得懂,听得进去,还要做好记录,并深入思考,进行分析评定,尽可能排除一切干扰,精神饱满、集中精力地听好课,做到虚心、专心、细心、诚心。听课前准备具体而重要,如果缺乏听课前的准备,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去听,听不出所以然,自己没有收获,最后评课就只能泛泛而谈,听课就只会停留在表面,用哲学理论解释就是只看现象而没有掌握透过现象看本质。

(二)注重听课过程。在听课过程中,要抓住要领,做好记录。一节政治课成功与否,不仅仅在于教师讲了多少,更在于学生学会了多少。政治教学内容丰富,课时少,教师很容易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只顾向学生灌输,忘了学生的主动性,所以听课要做到听、看、想。“听”就是听教师怎样讲,重点是否突出,详略是否得当,逻辑是否清晰明白,教学语言如何,这样可以清楚地了解教师有没有精心组织教学过程,以及教师的教学功底和教师的教法。还要听学生的讨论和答题,听学生课后的反馈,从而判断学生是否听懂,直接了解教学效果。“看”就是要看教师的精神状态是否饱满,教态是否自然亲切,板书是否合理,教法是否得当,指导学生学习是否得当,对学生提出或出现的问题的处理是否巧妙;还要看学生是否融入课堂,集中注意力,以及发挥主体作用。“想”,对课后教学水平作出正确的判断,公正地评价授课教师的教学水平,仔细地分析这节课的优点或不足之处,认真地接受所学到的理论知识、教学方法、教态等。在听课过程中,听课记录是重点,分为简录(只记录教学步骤、教学方法、板书等)、详录(详细记录教学步骤,包括教师使用的经典的案例、语言,学生出现的问题、提出的疑问,课堂出现的特殊情况,等等)、纪实(把教师讲课内容,师生课堂上的互动,整个课堂直到下课都记录下来),听课者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也可以根据授课者的教学水平选择记录的方式,当然听课过程中要以听为主,把注意力集中到听和思考上。不能把精力集中到记录上,记录要有重点,要详略得当,教学过程可作简明扼要的记录,讲课中符合教学规律的好的做法或存在不足的问题可作较详细的记载,并加批注。听课记录有助于听课者把握教学的整体结构及脉络,也是教师改善和改进教学方法的有益经验和宝贵财富。

(三)听课后的总结必不可少,这也是听课后达到目的的重要环节。这要求听课者对一节课的教学优缺点进行初步的分析和评估,并能够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提出改进的方案,提升上课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学水平。同时要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改进不足,在听课中完善自己,不断进步。

二、不同的教育工作者要有不同的听课目的,充分发挥听课的作用

学校领导应该如何听政治课?领导听课有助于对本校本学科的教学水平的正确评估,强化对教学的认识,制定出符合目前教学情况的教学计划,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在教育为本、德育为先的教学环境里,学校领导更应注重政治教学过程中的教师的主导作用,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时代意识,提高学生的素质。所以领导听完课后应与上课教师直接面对面地交流、沟通,并提出具体的建议和意见。这样不仅有利于上课教师提高教学质量,而且有利于增进领导与教师之间的感情。上课教师也应该反映政治课遇到的困难,寻求领导的帮助,这有助于政治课提高地位,争取更好的发展环境。

优秀的教师应该如何听政治课?学校里,有些很有经验和能力的老教师在几十年的教学生涯中已经具备了较 高的教育教学水平,形成了深受学生喜爱的独特的风格。特别是思维敏捷、洞悉社会现实的老教师,政治课思路清晰,理论吃得透彻,师生互动性强,对现实问题分析到位。他们听课,可以迅速听出上课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及其理论知识水平,可以很容易地看出授课教师的业务水平,听课后的评语具有权威性和说服力。有助于提高上课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优秀的老教师要以一个“指导者”的身份参与听课,首先居于学术的高度,运用已有的教学理论和教学经验,对课堂教学作出分析与判断;其次对课堂教学细心观察,敏锐地发现优点,评课时及时给予肯定;最后准确地发现讲课者的不足,在归纳概括的基础上提出改进和提高的建议。当今世界变化万千,信息量大,流通途径广,政治课的特点和学习方法就是理论联系实际,在时事中体会理论知识的精髓,在理论指导下分析认清事实,即所谓“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老教师有经验,但可能缺乏掌握的信息能力,所以老教师通过听课,也可以掌握一些新知识,补充教学过程中的不足。

高中思想政治课篇3

一、课堂中的积极变化

1.教师中心转向学生中心。

在调研中,我们欣喜地发现,教师独霸课堂的局面已经得到改变,学生的主体地位正得到逐步落实。在教学过程中,广大教师充分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鼓励学生自由地、创造性地、个性化地解读文本,引导学生尽可能地提出自己的个人理解,把握思想政治学科的真谛和意义,思想政治课独特而不可替代的功能正得到切实体现。

2.教学专制转向对话互动。

对话互动既是一种精神,又是一种方法。教学中许多教师遵循平等、交往、共同发展的理念,注重教学的开放性和生成性,改变了传统的教学专制,走向互动和交流,使“知识在对话中生成,在交流中重组,在共享中倍增”。增强了思想政治课“思想”的深度,提升了思维的含量,突破了思想政治课教学空谈理论、“不思想”、“不思维”的局面,使学生在“思维”中探求真理,形成能力,提高素质。

3.刻板僵硬转向个性飞扬。

乌申斯基说:“在教学中,一切都应当以教育者的个性为基础,只有个性才能影响个性的发展与定型,只有性格才能培养性格。”随着新课程理念的融人到位,许多教师善于思考,他们对教育体现着一种独立思考的意识,对什么是一堂有价值的课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教师在课堂中“与时俱进”、“与境俱进”,及时并灵活处理具有生成价值的问题,展现出自身所蕴涵的丰厚学养,让教学充满灵动、智慧和张力。

4.单一手段转向多重组合。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以及教学设施的改善,传统的“粉笔加黑板”的教学模式已逐渐被多媒体辅助教学所取代。许多教师制作的课件,内容丰满,设计精巧,以立体化、形象化、动态化的方式将信息呈现给学生。如慈利二中的课,将多媒体教学手段与传统的粉笔黑板、教具挂图等优化组合,知识密度大,表现力强,形象生动,对如何提高思想政治教学实效,具有很强的启示意义。

5.单兵作战转向集体协同。

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们从单兵作战走上集体协同搞教研的道路。许多学校都加强了教研组建设,充实了备课组力量教师们自觉地进行集体备课,实现资源共享。一些示范性中学,教学资源库建设初具规模,同时教师在教中学,在教中研,加强了磨课,以老带新,师徒合作,相互切磋,共同分享经验,使教师们在互动、合作中迅速成长。

二、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负担过重。

学生的学习负担不仅没有减轻,反而有所加重,这是调研中学校领导与教师的普遍反映。从我们与教师座谈中了解到,几乎100%的教师都认为目前学生的学习负担比以前加重了。从学生问卷调查中反映出,有49.79%的学生对目前课程的学习认为较困难,13.38%的学生感觉很困难,只有不到三成的学生认为较为轻松。思想政治学科增加了文化生活内容,四个模块高二下学期才能学完,课程内容增加,课时却没有增加,学生负担也比原来加重。许多学生的睡眠也无法得到保证,普遍感到身体疲惫,心理上存在严重的焦虑感。

2.部分教师适应困难。

有教师在随笔中写道:“作为从教十五载的一线教师,我从没有像此刻感受到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当课程改革的洪流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涌来时,我们带着满脸的茫然和无尽的困惑匆忙上路了。没有细细思量的时间,没有从容尝试的空间,慌乱中就被推上了前线,去打这场遭遇战、攻坚战。”也许这篇随笔的言辞有些过激。但课改中部分教师出现适应困难是不容置疑的。课程改革将过多的责任寄托于教师,教师要当教育者、促进者、引导者、反思者、合作者协作者、研究者、学习者等,还要当课程资源的建设者。这些无疑是正确的,但要求与期望却过高,超出了教师的负荷,必然让教师精神疲惫焦虑有加。加上有的教材编写怪异,教师们适应困难。

3.教学效果虚空。

矫枉难免过正。当我们过分否定传统,在“双基本位”、“学科本位”的教学顽疾逐步清除的过程中,“双基缺位”、“学科缺位”的教学又在新课程实验中悄然蔓延。有的教师追求课堂上师生之间的热热闹闹,而教学的核心内容被搁置一边。特别是经过精心准备的汇报课、示范课,就像“排戏”,“亮点”纷呈。那令人“高山仰止”的热闹场面,那令人“望尘莫及”的精妙的时间把握,抽掉了教学本真的东西。有部分教师曲解了“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方式的内涵,“自主”成为自流化,“合作”被模式化,“探究”被绝对化,“探究、合作”被当作一种时髦的幌子,让人们对课堂改革的走向产生了疑虑。

4.教学管理矮化。

某些校长不能站在新课程的前沿,带领并支持教师进行新课程的实验。某些管理者显得落后和保守,甚至造成人为障碍。一些教师反映,学校对教师的管理太机械、太死板,且不注重实效。分数被绝对化了,成了“控制教师工作和学生学习的一种极可怕的工具”,过分屈求于社会的升学取向,缺乏教育的理想。强求教学管理的整齐划一,亦步亦趋者受表扬,发出不同声音者挨批评,忽视了教学的个性,压抑了教师的创造性。

三、改革落差归因分析

1.理论引导困惑。

课程改革新理念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然而,课程理念与教学实践的分离现象却也时有发生,不仅使课程改革的收效大打折扣,而且严重阻碍了课程改革的进程。国外先进的经验和理论引进不少,但真正经过消化、吸收,并能为教师所用的却不多。传统的教育思想常常成为靶子,被批得一无是处,教育新名词术语满天飞。邯郸学步的结果,使一些教师连最基本的学科“本位”都没有真正坚持,不说用教材教,就是教教材也没有落实。

2.课程资源匮乏。

许多教师手中除了教科书以外,其他的相关资源几乎全要靠自己搜集。课程资源的匮乏既耽误了教师宝贵的时间,而且也使资源的整合以及共享变得不可企及。与时俱进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必备要求,但教师花大量心思琢磨怎么寻找课本以外的资料,成了教师沉重的负担。加之做课件、使用多媒体,成了教学手段的新要求,教师还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小组讨论、户外观察、社会调查等……这些都占据了钻研教材的时间与精力。调查发现,教师要真正备好一节课,起码需要花费3到5个小时,而其中大量的时间都是用于查资源,找实际,联生活,迫使教师们赶做“无米之炊”。

3.教师发展滞后。

“课程改革的理念的确很好,但是,在教学实施中,却感到非常吃力。”这是一个教师的感言。课程改革的高理想遭遇教师素质低的现实。新课程对教师提出的教育教学方面的诸多新要求都是合理的,但不可忽略教师队伍这一基础的基础。目前部分教师的专业素养令人担忧。虽然绝大多数教师学历合格,但其专业发展长期得不到保证。在新课程实践中,各级领导都非常重视教师的培训工作。问题在重课程理念,忽视教学技能;重理论灌输,忽视实践操作;重专家引领,忽视基层经验,这在一定意义上使课程改革成为纸上谈兵。

4.评价“青黄不接”。

调研中,问及教师是否都在按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上课时,不少教师的态度比较明确——不按,不能按!为何?因为评价。学校是用分数来评价教师的教学,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教育管理体制也在进行全面改革,诸如职称评定、教师聘任、按绩取酬、末位淘汰等,每位教师都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而所有对教师的评价中学生的成绩仍然居于重要的位置!这与新课程的理念、精神是完全相悖的做法,不自觉地又回到重视分数的老路。

四、思考与建议

1.强化校长的认识。

在学校层面,作为执行新课程的第一责任人——校长,无论是从理念层面还是从实践层面来看,都至关重要。要增强校长实施新课程的责任意识和执行能力,切实贯彻好新课程的各项要求,形成有效的课程改革保障机制。要调整、改善现有办学条件,完善现行教育管理体系,争取学生家长的支持。

2.发挥教研部门作用。

课程改革,教研部门不可或缺。我省高中课程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与各级教研部门聚焦课改,决战课堂,深入学校,深入研究,精心指导热情服务分不开。他们采取许多超常的应对措施,做了大量的前瞻性工作。在进一步推进课程改革的进程中,应该更加依靠教研机构,充分发挥各级教研部门研究、指导和服务的职能,增强他们的服务意识,为课程改革发挥引领作用。

3.加强教研组建设。

高中思想政治课篇4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衔接

近年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内容和形式等方面都进行了改革,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也因此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然而这些成绩并不能掩盖存在于其中的各种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其与高中政治课教学在衔接上的问题,本文主要从两者衔接的特点、存在的主要问题等方面进行探究,并分析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期为提高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水平贡献一份力量。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高中思想政治课衔接概述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高中思想政治课衔接的特点

我国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高中思想政治课在衔接上有这样几个特点:第一,已经形成多方重视的格局,除了颁布各种与两者相关的文件外,还形成了以中央德育研究室为主,各高等院校及各级教育局为辅的德育研究机构;第二,全国范围内的教师队伍素质得到了整体性的提高;第三,教学工作从整体上来看发展态势良好;第四,学生对德育教育的接受基础较好。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高中思想政治课衔接存在的主要问题及缘由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高中思想政治课的衔接上存在这样几个问题:第一,教学目标的设置不够科学,层次不清、条理不明,两者的教育目标从某一程度上来说基本是一致的,这会让学生产生疲劳感,会导致德育的有效性不断降低;第二,教学内容过于重复,不具备渐进性,相似的教学目标导致教学内容的重复,而重复的教学内容所使用的自然就是相同的教学方法,这样一来感到疲劳的不仅是学生,就连老师都不会再有教学的心情;第三,教学方法无法适应形势变化的要求,不具备衔接意识,两者的教学方法要么是一样的,要么就是截然不同的,在衔接上做的十分不到位;第四,单一的评价标准,和新课标的要求相去甚远。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高中思想政治课衔接的价值分析与理论基础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高中思想政治课衔接的价值分析

确保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和高中思想政治课间能够完美衔接的价值在于:第一,能够帮助思想政治理论课顺利的进行改革;第二,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际效用提高方面有一定的帮助;第三,对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增强有一定的帮助;第四,对大学生的综合性发展非常有利。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高中思想政治课衔接的理论基础

第一,人的主体性理论,又称自我意识,它指的是人可以对自身的行为与情感进行积极的认识与控制,让它朝着有利于自身的方向发展。而教师与学生都是拥有主体性的能动主体,只有师生的主体性都充分的发挥出来,才能保证德育教育的顺利发展;第二,系统论理论,其核心概念就是系统的整体理念,它所强调的是由各部分组成一个有机整体,每一部分同时又是单独的个体,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高中思想政治课就是这样两个相对独立有相互统一的个体,只有将两者有机的联系到一起,才能真正的对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进行培养。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高中思想政治课衔接对策分析

(一)明确课程目标

实现课程目标就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基础与前提。高中思想昂政治课的目标为:对中国共产党、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有所了解,具有爱国主义、社会主义以及集体主义思想,基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目标则是: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与科学文化素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人才,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为学生的发展指引方向。只有真正明确了两者的课程目标,才能真正掌握好两者间的衔接。

(二)树立整体意识

要想解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和高中思想政治课内容上的重复问题,就需要树立起整体意识,一切从系统出发,对两者的教材体系进行优化,在编写教材时应该有一个统一的规划,在内容上应保证两者间的合理衔接。要想对两者进行改革,首先要注意的就是一定要把握好二者的课程目标与课程要求,要确保其的存在是符合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其次需要注意的是,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抓住重点,一定要明确哪些是学生必须应该有深刻理解的,哪些是需要进行简单接触的,这样才能有效的避免重复现象。

(三)创新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法的创新上,需要注意的有这样几点:第一,搞好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传授知识的主要渠道;第二,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更能调动学生的兴趣;第三,灵活运用角色转换法,让枯燥的政治课活跃起来。

(四)剖析教学对象

在医学上讲究的是“对症下药”,在教学上同样如此。不论是在进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还是在进行高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教师们首先要做的就是要充分的了解自己的学生,了解他们的心理发展特点,了解他们思考问题的方式,了解他们的客观实际情况,只有对教学对象有了一个充分的了解,才能做到“对症下药”。高中到大学这一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心理变化快,心理情绪起伏大的状态中,而思想政治教育

则正是针对学生的思想进行的,因此教师就更有必要充分掌握学生的具体情况了。

(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关于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上,重点一般应该放在这样几个方面:第一,政治素质的提高;第二,教师教学业务素质的提高;第三,教育教学理念与方法的更新。

(六)完善教学评价体系

从我国目前现有的高校教学评价体系来看,其中存在着评价目的不清楚、指标不合理、方法过于单一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但阻碍着教育评价活动的开展,同时也不利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高中思想政治课的衔接,所以我们应该从教育评价的方法、渠道、反馈机制、标准要求等方面进行改革,最大程度上对教学评价体系进行完善。

总结:

综上所述,要想解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高中思想政治课间的衔接问题,就需要我们从课程目标的确立、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教学评价体系的评价等方面采取综合性的措施,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事业能够顺利发展。

参考文献:

[1]田静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衔接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05).

高中思想政治课篇5

关键词:教学反思 思想政治课 课程性质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5(c)-0143-01

从课程性质来说,《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在阐述其课程性质时指出:思想政治课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常识为基本内容;引导学生紧密结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经历探究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领悟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使他们切实提高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逐步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的基础。

由此可见,思想政治课具有独特的课程性质和目标,实现知识、能力、觉悟三维目标的统一是思想政治课与其他学科相较的最大特点。通过教学反思,不断总结课堂教学的得与失,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才能达到政治课的教学实效。

那么怎么进行教学反思呢?

新课程的教学原则是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倡导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所以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反思中,我们首先要反思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这个目标与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及理解能力之间有多大的差距,我们的教学设计是否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来缩小差距从而达到课程标准的目标。例如在讲《政治生活》政府的相关知识时,课前我发现学生对政府有一定的了解,但是也存在认识上的误区,好多学生觉得政府在中国是权力最大的,如何纠正学生的错误观点,引导学生对我国政府的性质和职能形成正确的认识,这是我必须通过教学来完成的。我是这样做的:当时正是3月份,“两会”召开,高中生已经对国家的政治生活有了一定程度的关注,而每年全国人大会议上,总理都要做《政府工作报告》,这是所有人关注的焦点。以此为切入点,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我给学生放了总理做《政府工作报告》的视频资料,结合第一单元讲解的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性质的相关知识点,“政府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国家行政机关,是人民的政府”这个知识点学生就很容易理解。同时,通过《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一些亮点,也有利于学生理解政府职能。比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继续施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就是政府在调控经济,履行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报告还提出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继续提高10%,城乡低保和优抚对象补助标准也进一步提高。要加大对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和儿童福利机构建设的支持力度,这就是政府在履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当我把这些内容展示给学生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争先恐后的回答问题,而且互相补充,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价值观目标在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中真正实现。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新课程理念已经不再鼓励课堂按照教师的预设步步为营行云流水,而是主张教师尽量设置开放的问题情境,给予学生发散思维、生成新资源的机会。但是,开放的问题情境下经常会有预料不到的情况发生,这时要善于抓住有利于教学计划实施的因素,因势利导。

比如在讲解政府性质时,说到国家行政机关,有学生在下面说到:老师,公安局是政府部门吗?学生的问题说明学生在积极思考,这是非常好的,我意识到这是个非常好的契机,抓住这个契机,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所以我并没有马上回答,而是让学生讨论,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再进一步思考,哪些单位属于政府部门。学生讨论的很热烈,回答问题非常踊跃。最后我进行总结,公安局是政府部门,还有工商局、民政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教育局、环保局等等。因为经过了自己热烈的讨论,所以学生对这个知识点记忆得很深刻,在做一些选择题时从没出过差错。而且学生对政治课不再是以往那样老师说什么,他们听什么。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被调动起来,由被动的听课变成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中来。学生在课下对我说:“老师,从来没有这么认真的听过政治课,我们都觉得这节课过的怎么这么快呢?”当学生真正融入课堂时,我们的教学目的就达到了。所以,我们及时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就可以也要把课堂中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以及一些突况,学生的思维的火花记录下来,这些是对学生的肯定,同时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以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同时也可以补充今后教学的丰富材料养分。当然这对于老师来说要求比较高,对于学生的问题,老师必须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来应对,这样才不会让思维的火花熄灭。

高中思想政治课篇6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教学;弱化原因;提高实效;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0-0141-02

高中思想政治课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导向性、德育性等特点,其内容涵盖了经济、政治、哲学以及文化等多方面,内容可谓丰富,而且把握时代脉搏、探究人文精神,教学生如何做人、如何交往,等等。但目前在教学中出现了学生不喜欢上政治课,其他科任老师认为政治课是讲大话的科目的怪现象,课堂效益低下,那么,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现象,我们必须予以认真分析。

一、症结分析

1.教师一言堂现象依然严重。由于政治科是人文学科不如自然学科有实验性操作,也不如历史和地理生动有趣,所以,在处理教材方面,教师缺乏学生的主体意识,依然是老师在讲、学生在听,就课本讲课本,没有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没有真正思考如何挖掘课本知识的内在联系,没有思考学生的学习实际和思想状态,而只是照本宣科。其实,这种教学方法严重扼杀学生学习主动性,教师包办替代,没有让学生在知其然的基础上知其所以然。

2.理科班政治课的副科尴尬。由于现行的高考评价机制,导致在高一学年结束时,要进行文理分科,根据会考要求,理科班同学照样要学习政治课,但理科班上政治课仅是会考的要求,而且是开卷考,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理科班同学认为到考试时只要抄课本就行,所以上政治课是无用的。

3.课本内容与现实的差距。有的课本由于编写时间有限,难免有点滞后,而有些地方又得不到学生的重视,甚至有的要求过高,比如: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商品价值的关系,而且有的内容说服力不一定很强,导致学生产生对政治课反感的情绪。

4.学生课堂质疑意识淡薄。很少学生会对政治课内容进行反思,所以在晚自习时,学生基本不问政治课作业或课本内容,教师也很少深入思考课本,很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以上分析了当前政治课存在边缘化问题的一些原因。如何抓住课堂主阵地,提高课堂实效,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主探究。这就成为政治科教师必须认真面对的问题,要解决上述问题就必须要提高课堂有效性,让课堂活跃起来。

二、解决对策

1.面对“教”的薄弱,提高政治教师素养。①要坚持正确方向。在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经济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价值取向多元化,但作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者和传播者,教师要充分理解,并且要深刻领会,不能因为一些社会阴暗现象,而导致教师政治思想方面发生偏差。②要努力博学多思。教师只有广闻博见,才能充实课堂内容。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不能仅是教教材,而应是用教材,可以通过观看新闻报纸、杂志,将有关课本内容的材料及时摘抄,以备上课之用,才能丰富教材,活用教材。③要做到贴近实际。这里的实际不仅包括社会的实际,而且包括学生的实际,了解和研究学生的思想,不妨多倾听学生的建议,进而改进教学方法。政治教师要善于将比较理论抽象的道理通俗化,也就是要贴进学生实际、贴近生活实际。如《哲学与生活》中很多原理需要用自然、社会等事例来说明,让学生悟出生活中蕴含这么多哲学道理。④要明确教师角色。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往往是课堂知识的传递者,而新课程强调的理念是,教师应当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特别是教师要善于创设学生思考的问题情境,积极诱发学生思考,如《经济生活》中《消费及其类型》就可以用本校一位同事购车经历作为情境,设计相关问题:购车前对他们家收入情况如何,购车中心理和采取购车方式如何,购车后家庭消费变化等情况有何变化,等等。将影响消费的因素、消费的类型和消费结构等主干知识串起来,这样就给学生留下较深的印象。

2.面对“学”的无力,提高学生思维能力。①注重对学生体验意识的培养。因为学生只有在活动参与中才能激发思考的欲望,享受活动快乐,比如,笔者经常让学生扮演一定角色,让其思考,如扮演农民、市长或职工等,如设计“假设你是一位新型农民,你将如何面向市场”等问题。给学生一定虚拟身份,一是增强主体意识,二是培养创新思维。②注重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在传统教学中,学生在同一个课堂空间,面对同样的知识,在教师的传授下以同一种理解的规则进行学习从而产生同一种类型的答案,久而久之,自然会使学生思维习惯于统一,拘泥于一致,喜欢于集中。然而现在信息化环境的趋势必定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必须与教师产生互动,以更高更快更好的信息教学方式理解知识、消化知识,于是,集中的思维显然已不适应现在的教学需要,学生的课堂内学习必须具有开放性思维,让学生有时间空间进行深入的反思,运用发散的思维在信息的海洋中排列知识、串联知识、融合知识,从更全面的角度思考教师所教、课本所写。③注重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学生会不会思考,取决于他对这个内容的兴趣,教师鼓励学生质疑教材、质疑权威、质疑习惯、质疑教师,在课前教师可以布置一些思考题让学生预习,课堂中可采用“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讨论”等方式,针对学生的个别问题、普遍问题,教师让学生之间互相解答,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局面。

3.面对“课堂”的低效,提高课堂教学魅力。①灵活延伸扩展内容。笔者在长乐市听了同行一节课,课题是《世界文化之旅》,如果仅按课本内容讲授,那么只能讲世界文化,但这位教师不这样处理,他从当地即长乐文化入手,让学生收集当地文化现象,如建筑、名人等,因为长乐在文化方面有许多引以为豪的地方,通过学生的课前活动,教师在课堂上先让学生讨论讲述,从长乐文化过渡到中国文化,进而引出世界文化,然后教师着重讲述各国之间文化的关系,以及如何处理看待各国文化的差异,使这节课重点得到深化,文化是很抽象的概念,但这位教师通过这种方式,很自然做到了知识迁移,又培养了学生爱国、爱乡的情感。②精心设计探究活动。教材设计围绕学生生活,新课程注重探究活动,课堂探究活动更应该从学生实际出发,设计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抓住学生的兴趣点,这样才会使学生积极参与,如新课程中高一《经济与生活》有许多经济生活探究活动。假设有一千元,你如何进行消费?可以找出两位同学的消费情况表,然后将两份消费图表进行比较,从中找出差异,教师让学生分析各自消费方式的理由,再让其他同学评价是否合理。③密切联系时政新闻。时政新闻特点是时效性强,教师在课堂上讲时政新闻,学生听起来觉得比较新鲜,而且也感兴趣,只是学生认识只停留在表面现象,他们不会想到如何利用课本的原理与分析时政,政治课本中的一些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已经经过实践证明是正确的。如何使原理与材料紧密结合,办法之一就是课堂留出一定时间让学生经常说说新闻,如讲到,2013年8月“营改增”范围从试点已推广到全国试行,先介绍背景,联系高一学的税收内容,我们就可以设问:“营改增”对国内企业有何影响等。④剖析知识内在关系。在讲授新课时,教师一般只是讲授分块知识,没有过多强调知识系统化,而复习课要做到课堂时间充分利用,复习目标明确、条理清晰、系统化,不可能有过多时间进行探究或活动,但是学生参与思考并不能少,复习课比较强调知识系统性,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学会融会贯通,如笔者在复习《政治生活》政府这一块内容时,先采用复习政府一般知识结构,即什么是政府,政府的性质,政府的职能,政府的宗旨和活动原则,政府权力如何行使,政府权威的树立等,就是要围绕政府这个核心知识展开,然后教师要进一步深化知识的内在关系,如政府与中国共产党的关系,政府与人大的关系,政府与公民的关系,政府依法行政与党的依法执政的关系,政府的职能是否有限,等等。特别是很多学生将政党与政府混为一谈,党政不分,不过现实给学生的印象好像两者是一回事,所以这就需要教师要挖掘内在关系,找出易混易错点,并详尽分析二者的区别和联系。⑤关注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在当今信息世界时代,学生信息来源渠道多了,如电视、网络、手机等,社会上一有什么流行元素,学生肯定关注,导致现代中学生思维很活跃,看问题易片面、偏激,但是社会中支流的东西、不良的现象,如网络上色情暴力等不健康的东西,会对学生产生影响,所以政治课要从学生认知实际出发,笔者在上《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这一章节时,就组织学生讨论学生使用手机弊大于利,还是利大于弊,双方各执其辞,不分胜负,最后教师进行引导,告诉学生手机给我们生活带来便捷,可以使用,但关键是怎样使用,另外,高档手机对中学生来说毕竟是高消费,要坚持适度消费,这样既将课本知识学透,又提高了学生的认识。

新的课改形势要求我们政治教师必须更新观念,充分发挥课堂主阵地作用,让课堂成为师生互动的场所,成为学生感悟、反思学习的场所,成为培养学生知识情感、价值观场所,只有这样,才会提高政治课的实效。

参考文献:

[1]彭隆辉,孙继儒.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与改革新论[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2]林华民.新课程下我们怎样当老师[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音像出版社,2005.

[3]缪水娟.教师角色转变细节/名师工程高中新课程系列[M].重庆:西南师大出版社,2009.

高中思想政治课篇7

关键词课堂讨论 问题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

“讨论”一词并不新鲜,却往往为人所忽视,课堂教学“讨论”必不可少。“讨论”是使学生充分展示其思维过程、主动获取知识的途径,是创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其形成学习经验的有效方法,是合作学习、共同学习的最根本体现。唯有“讨论”才能形成同伴互相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全班共同学习的动态组合网络结构;才能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思想交流中,使其参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才能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人都感觉到自己是共同体的一员,从而使其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做人。

1 目前思想政治课课堂讨论存在的问题

1.1 讨论的主题没有针对性,比较随意

好的选题是成功的一半,讨论专题的设计是要精心选择、深思熟虑的。然而在平时的课堂讨论中,我们经常发现有的教师对选题不够重视,课前没有认真准备,缺乏对教学内容和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阅历的深入研究,探究性问题的提出显得很随意。有的讨论主题既不是重点,也不是难点:既不能开发学生的智力,也不能启发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觉悟,缺乏讨论的“含金量”,致使课堂讨论有点“随意说说”的味道,整堂课事事讨论或即兴讨论,讨论到哪里就算哪里,最终使问题不仅没有得到解决,就连讨论的方向也模糊了。尤其要正确对待课堂上学生的生成性问题,并不是有问必论,否则导致课堂效果不理想。

1.2 讨论的数量没有限制性,比较泛滥

老师们都认识到探究活动的设置与开支是新课程下政治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否则就无法体现学生的充分参与和合作对话。而且从新教材的内容组成看,每一框题都安排了一定量的情景材料和问题。那么作为政治教师如何来正确处理和安排这些探究性材料,是平均用力、面面俱到还是有所选择、把握重点呢?课堂讨论的展开,一般要经过情景设置、自由讨论、表述见解、师生总结四个阶段。学生解决一个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必须经过较为复杂的思维过程才能完成,没有充裕的时间独立思考,讨论充其量只能是“速战速决”,每种讨论总是蜻蜓点水、浮光掠影,有数量而没有质量。这就是说,教师迫不及待地想解决问题,但学生尚未进入状态,来不及调动自己的思维,多数情况下讨论要么是“随声附和”,要么就是“即兴胡言乱语”。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整节课变成了“问题课”,从开始导入到最后结束,都是通过学生对问题的讨论与探究,在中间插入了大量的课外材料,使学生疲于应付,根本谈不上对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导致应该讨论的地方没充分展开,没必要花大力气的地方却大做文章。一节课下来,让大家明显感受到安排学生讨论的量太多了,片面地强调了讨论法的应用,让所有知识通过学生的讨论探究去把握和理解,而忽视了如讲授法、分析法等传统教学方式的作用,使教学效果适得其反。

1.3 讨论过程的形式化

开展探究性学习往往是以问题解决的形式出现的,讨论问题出现之后,课堂教学的重点便是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开展讨论,寻求多渠道解决问题方案。但是在不少课堂上所谓课堂讨论无非就是教师先提出问题,布置学生分组讨论,学生领旨后并迅速地交头接耳,叽叽喳喳几分钟过后,教师说停,学生嘎然而止;再由学生代表发言,最后教师公布标准答案,整个探究过程就这样匆匆结束,草草收场。这样的讨论几乎流于形式,浮于表面,优生表现,众人旁观,绝大多数学生并没有真正参与和深入其中,热闹的是课堂气氛,冷却的是学生的热情,束缚的是学生的思维。

1.4 讨论中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有些教师过高地估计学生的讨论探究能力,在小组讨论探究学习中,忽视了对学生的引导。由于缺乏必要的指导,学生没有明确讨论的目的、步骤,无法迅速、正确地把未知信息与已有的知识经验、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无法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一旦学生进入了讨论这一环节后,很多教师确实也像蝴蝶般穿梭在每个小组之间,看似很忙,实际上没有真正深入下去;有的教师不知所措地站在讲台边等待;有的教师忙于准备下一个环节的教学;还有的教师象征性的这边插一言,那儿提一句,只待预先设定此环节所需时间一到,就迫不及待的命令“大家各就各位”。教师并没有真正参与和投入到课堂讨论的过程中去,更没有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科学指导和合理调控。离开了教师的指导和调控,课堂讨论就会变得杂乱无序,甚至盲目。

1.5 讨论结果的评价不到位

课堂讨论的最终目标是促进每一位学生全面、健康、协调发展。所以,讨论结果的评估必须及时,且既要重视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更要重视学生的情意发展状况,着眼于学生的人格的健康发展。当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出现某种良好的行为,如独到的见解,创新思维等,教师如能及时地给予相应地认可,就会使学生产生某种心理满足和形成愉悦的心境,并能激发其讨论探究的兴趣和热情。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要么直接说出自己的观点,要么对小组学习汇报的评价常常是“你说得真好”,“他说得不好。”这样,一是偏重于对学生个体的评价,忽视了对学生所在小组集体的评价。二是偏重于对小组合作讨论结果的评价,忽视了对学习过程与方法的评价。有些教师很少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以及创新意识、实践能力进行评价,特别是很少关注那些性格内向的学生。这种不公平、不全面的评价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达不到从教师的评价中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的实效。

2 思想政治课开展课堂讨论的有效策略

2.1 精心设计讨论主题

设计讨论主题是有效组织课堂讨论的重要工作,也最能考验一位教师的功底。正如克林伯格所认为的“使课堂讨论产生效果的条件之一,就是提出能够真正抓住学生心思的发问和课题”。那么,怎样的议题才能抓住学生的心思呢?

首先,议题设计要恰当。要面向全体,精心设计,合理取舍,可要可不要的不安排,简单易行,一目了然的不安排,高深莫测,令人望而生畏、无从下手的不安排。把讨论的内容放在学习的重难点处,放在学生易混淆处,同时要做到难易适中,趣味度适宜,让学生在接受挑战的同时又有解决的思路,以便每位学生都有发表言论的时间和思考的空间。

其次,议题设计要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具有层次性和综合性。即能够引发多角度思考和论辩的作用,这样可以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进行讨论。

最后,要注意对课堂生成性议题的讨论。讨论的问题除了课前教师精心准备之外,更要注重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一些生成性问题的讨论,这是学生对本课真正的兴趣所在,对知识的疑点所在,也真正体现课堂合作讨论的价值。

2.2 理性引导讨论进程

课堂讨论是要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技巧,培养学生学会组织小组学习、学会倾听他人发言、学会质疑他人观点、学会共享他人的思维方法和思维成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职责已从传授学生知识、告诉学生“真理”,转向越来越多的激励思考,做好顾问和参谋,做一位参与课堂活动的“平等中的首席”。在课堂讨论中,教师不应是“看客”和“局外人”,而自始至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教师要创设课堂讨论的心理情景和问题情景,调动学生参与讨论的愿望和动机,促成讨论状态的形成,并且还要把握好讨论的时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常常会冒出一些教师未能预测的问题,对那些与学习主题无关的问题,教师既要巧妙地“忽略”过去,又要不“伤害”学生的情绪。对某些与学习主题有关的问题,教师则应调整教学预案,临时组织学生讨论。这样既帮助学生树立发现问题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同时,也提高了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并丰富了课外知识,拓展了视野。

2.3 正确评价讨论过程与结果

思想政治新课标倡导多元性评价、发展性评价,关注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变化,坚持将过程性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创设“发现闪光点”“鼓励自信心”的激励性评价。所以,教师要善于通过各种激励性评价手段,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讨论探究,让他们在合作学习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合作意识,积极主动地在小组活动中发挥自己的才干。教师对学生在合作过程中出现的良好的行为要及时表扬,活动结束后,要引导学生对小组学习情况进行互评和自我评价,并依据综合表现对全班情况进行总评。评价不仅要重结果,更要关注过程,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评价,激活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使其发挥更大的潜能和合作的积极性,提高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有效性。

总之,课堂讨论是一种有效的探究性学习方式之一,在实践中还会遇到很多的困难和障碍,只要我们教师真正运用好课堂讨论,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把学习的欢乐带给学生,它也必将成为学生进行探究获得发展的乐园。

参考文献

[1] 中学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方法实用全书.内蒙古出版社.

高中思想政治课篇8

[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 构建 高效课堂

急剧变化的现代社会生活所造成的道德滑坡和不断发展的现代化建设事业呼唤越来越多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双高型建设人才。同志指出:“教师从事的是创造性工作。教师富有创造精神,才能培养出创新人才”。面对新的形势,新的需要,以“填鸭式”、“管束式”教学模式为典型的传统教学方法已经远远跟不上时代的步伐,随着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彻底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的课堂教学模式,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现政治课高效和谐课堂势在必行,下面就高中思想政治教学活动中如何构建和谐高效课堂,谈谈我的一些粗浅的看法 。

一、核心和灵魂相统一原则

人是万物的尺度,作为求取知识的学生在一节课上所能掌握到的可用性知识的多少,也应该能过成为对一节课是否成功或是是否失败的一个衡量尺度。从古代今,教育的的方法在变,教育的模式也在变,但永远不变的是学生在这一开启人类智慧创造和提升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能力的能动性活动的中心地位。可见,无论什么样的教学活动都应该以知识的接受者学生为核心为灵魂来展开,如果忽视了这一最根本的前提,那么再精彩的教学语言、再娴熟的教学技能、素养再全面的教师,哪怕单一,或是合力,都只能成为华丽的教学外衣和徒有虚表的教学形式。因此,真正的教学活动应该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一核心与实现学生知识接受与道德素质同步提高程度的最大化这一教学灵魂的相统一。而表现在实际操作中就应该是表现在教师能真正关注学生,能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真正当家作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学过程中能够真正实现互动,能以学生发展为本。从而让师生在和谐愉快的课堂教学中充分而高效地讨论知识、学习知识、享受知识、生成知识、创新知识,活跃思维,创新思维,在克服传统课堂弊端的必由之路上培养出更多喜欢享受学习、喜欢运用知识的高素质人才。

二、教无定法原则

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倡把‘有教无类’作为办学方针,这个方针对孔家私学的教学对象作了原则的规定,指导着他的教育实践活动,是孔子教育思想的组成部分。这句话的本意就是:不分贵贱贫富种族,人人都可以入学受教育。”随着时代的发展,有教无类应该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应该是人人有机会学习知识,各种各样性格的人有机会学习,还包括各种各样有才华的学生的各种各样的爱好有被尊重被保护并能够提供给他们发展自己才能的机会,因此,教学过程应该教无定法,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依据不同的教学目标,不同层次差别的学生,采用灵活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由于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环节,如果能够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因课制宜,创造性地使用各种合适的教学方法,不但能使学生学有所获,而且会均衡本学科与其它学科之间的关系最终达到各学科的协调发展。

三、模式动化原则

每个教师的教学都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学习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结构形式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色,这就是教学模式。世界是变化发展的,教学模式也应该是变化发展的。同一课题,对不同的教师来说,所构建的教学模式并不相同;同一教师,对不同课题来说,构建的教学模式也不相同。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更不可能存在放之四海皆准的教学模式。模式体现的是教学过程中诸要素之间的时空对应关系,即思维流程和活动的组合方式,而不是具体的教学行为和行为步骤。所有课堂教学改革的焦点是应以怎样的理念构建教学模式,而不是研究套用某种模式来达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也应如此。只有这样,才会有利于教师实践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也只有这样,才会使经验型教师向更高层次发展,同时缩短青年教师成长的周期。

四、借鉴与创新相结合原则

部分高中学校组织教师到山东、河北等课改先进地方学习、取经。但对人家的教学模式坚决不能照搬照抄!而要在研究借鉴的基础上消化、创新!构建适合校情、学情、课情、教情,独具风格的教学模式。逐步提升课堂教学的设计水平,执教能力和执教艺术,实现课堂教学效益最大限度的提高,较好的落实教学改革的目标。

五、尊重规律的原则

没有模式体现的课堂教学是空洞的、没有可操作性的,是不能实现其价值的。虽然倡导课堂教学的开放性、灵活性,但教学的灵活性、开放性并不等于教学的盲目性、随意性,不等于教学没有思路没有科学的思维程序,所有的教学活动都要尊重一个前提,那就是不能随心所欲,不能违背学生的认知规律。要正视高中生正处在青春期,课堂上跃跃欲势,逆反心强这一事实,课堂上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的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课堂上要真正能把“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落实到每一天的课堂上来,备课要做到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基础、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等情况。中要用辩证的眼光看问题,辩证看问题给学生提供一种科学的信念,即客观事物是可以认识的,人们有能力把握客观事物的规律,并利用改造它;加强辩证思维,懂得用对比的方法,用变化的眼光看问题,对化学具有一定的深度和独到的见解,具有较高的鉴别力和判断力,并在学习中塑造学生完美的个性,形成良好的价值取向。

六、不断提高学生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在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应特别注意对学生生活兴趣的培养,要致力于不断提高学生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1.学习兴趣。学生一旦具有某种兴趣,就成为主动性得以发挥的动力源泉,学生就会主动、深入地去探究和思考。

2.学习责任。在学习中,要培养学生主人翁的责任感,主动承担起学习的责任。

例如:我在讲《经济与生活》中的“股票、债券和保险”这一框知识时,一改过去以讲为主的做法,让学生明白“投资是有风险的,须谨慎投资”,“如何才能使自己的投资风险降低”等问题,结合事例分小组展开讨论,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他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提高了学生在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七、精心准备的原则

精心备课是高中思想政治高效教学的基础,高效教学的理念,最终要落实到课堂上,课堂上的高效才是最终的有效,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摒弃他们对政治课或隐或显的情感及精神上的漠然,使教学活动成为师生互动的过程。

1.按课程标准,备好教材,研究教材。

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更是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的资源,也是师生沟通的桥梁。充分的利用教材,开展创造性的教学,是新课程的基本主张。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也是教材的研究者,教材的价值在于生成性。研究教材要从知识性和人文性两个方面来考虑。知识性包括原理、观点内含的知识和课外延伸的知识。人文性是从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来讲的,备教材应领会新课程的主要思想;研究政治教学的新课标,从整体上了解教材的特点、把握书本的体系结构,分析新课标,通过钻研新课程标准,掌握教材基本内容和教学要求,统观全局,抓住主线。研究教材还必须确定教学目标,知道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2.按课程标准,备好时政热点。

新教材的特点之一是“具有基础性、生活性、丰富性和开放性”,即教学内容是基础而丰富的,呈现形式却是开放的。因此,在备课时要广泛阅读有关新闻、报刊杂志、时政热点,找出哪些是需要增加的知识点和教学中需要的新素材、新资源。

八、优化课堂结构的原则

优化课堂结构是有效课堂教学的保证。

1.探索有效的教法,精讲精练。

首先,要坚持三讲三不讲:讲重点,讲难点,讲方法、规律;已经教会的不讲,学生自己学会的不讲,学生怎么学也学不会的不讲。讲的时候要注意语言力求做到精确、精炼、精彩。

其次,要坚持五个让的施教习惯:能让学生观察的要让学生观察;能让学生思考的要让学生思考;能让学生表述的要让学生表述;能让学生自己动手的要让学生动手;能让学生推导的结论要让学生自己推导。

再次,课后作业的布置要精、准。所谓精是指在教师充分关注学情之后,有针对性的设置作业,量要适中。所谓准是指作业题目要准确的反应教学重点,同时为突破巩固难点服务,坚决避免重复性作业。

2.要注重教学环节的有序性和波动性。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