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农村数字经济存在问题8篇

时间:2023-09-22 09:30:34

农村数字经济存在问题

农村数字经济存在问题篇1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业经济;区块链;数字乡村;农产品供应链

1引言

2020年10月29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指出,“我国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同时,《建议》指出,“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村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亟须通过提升农村经济水平,增强农产品抵御风险能力,以形成稳定农村产业链。2020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加强现代农业设施建设,加快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区块链自出现后广受人们关注,通俗地讲,它可以作为一个分布式的共享账本,还具有数据库的功能,自身带有一些很好的性质,比如,去中心化、不可篡改等。这些性质确保了区块链内容记载真实可信,使人们更加相信区块链上记载的数据。当区块链与农产品供应链相结合,有效改善了整条农产品供应链的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实现各节点的优化,有利于实现农产品的防伪溯源,分配利润公平,助力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大数据农业”。本文立足于数字乡村背景下区块链与农产品供应链的整合这一主题,指出当前对农村经济的发展需求,以及区块链技术与农产品供应链的整合模式描述,指明这一模式对建设数字乡村的帮助。

2农产品供应链现状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在当下被提到显著重要的地位,保障粮食供给,减少粮食浪费是我们当前迫切的任务。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粮食播种面积保持稳定,产量达到1.3万亿斤以上,生猪产业平稳发展,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水平进一步提高,农民收入增长继续快于城镇居民,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巩固。”由于耕地的原因,我国的粮食自给率只有91%,剩余不足的部分就要依靠进口来解决。受外部现实因素影响,粮食进口存在一定风险,所以,应将视角转到国内供给上来。目前国内农产品供给与需求之间存在不平衡不匹配的问题。就农产品需求角度讲,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他们更倾向于挑选绿色、安全、健康、多样的农产品。但就农产品供给角度讲,由于农产品产地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不足等情况,农户为了农产品能够进行远距离运输以及具备更长的新鲜保质期,会采取农药或者其他添加剂对农产品进行二次加工,这些手段均大大提高了农产品自身风险因素。另外,传统的国内农产品供给模式很难适应多变的市场需求。由于农产品种植需要成长期以及种植方法差异化调整,市场上的农产品供给不能够及时满足市场需求变化。随着建设数字乡村之势,运用农产品供应链与区块链结合的方法解决农产品市场所存在的问题,实现农业大发展,促进乡村振兴。

3区块链与农产品供应链的结合

3.1双链整合模式描述。将区块链应用到农产品供应链上,能够使农产品来源可追溯,人们可以通过区块链技术查找购买的农产品从生产到流通到销售的全过程,保障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同时,区块链技术不仅只是提供全程可追溯的采购、生产、物流、销售数据,而且还可以把这些数据转化为被社会普遍认可的信用信息,这些信用信息可以为经营者提供必要的信用支持。由于区块链具有电子账本和信息共享的特点,它既可以监督交易的实施,又能够有效避免信息的不对称。只要加以运用,便能够在各个环节上减少浪费,降低成本,从农产品供应链的节点和路径选择上做到优化。3.2双链整合的应用设想。将供应链与区块链进行整合,设计出一个针对农产品的区块链应用软件,以提高信息流的传递速度,使农产品市场更透明即时,促进不同主体积极参与市场的良性竞争。此应用程序包括以下两个系统。3.2.1多点实时上传系统。根据区块链“共享账本”的特点,交易记账可多点上传,由不同主体共同完成。农产品供应链节点繁多,从生产至销售,链条长且分散,不易于统一沟通管理,因此农产品区块链平台将设计不同主体的上传界面,包括农户、专业合作社、批发市场、集贸市场、大型商超等,从而使获取的信息更有针对性与区分性,在同一个系统中,可以查询到产品在不同生产经营环节的流通轨迹。3.2.2即时信息共享系统。根据区块链“信息共享”的特点,区块链各个节点的信息完全一致,且系统内数据能够自动更新,能够即时反映出当下的农产品信息、相关企业信息、流通运输状态等。因此农产品区块链平台将设计使用者的功能界面,包括产品溯源、流通状态、供需信息共享、政策信息分布、资质认证等面向普通消费者,从而使区块链发挥最大效用,惠及更多群众。此外,供应端即生产者也可以通过信息的及时共享,获取市场运营反馈,调整生产策略,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和浪费。跨部门、跨系统的协调运作,也使得传统农业发挥规模经济,提高合作效率,焕发新的生机。

4双链整合与数字乡村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加大新型基础设施投资力度。数字经济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大有可为。随着历史大变革,技术大发展与大融合,数字乡村的发展产生了新的重大机遇,催生新的农业产业形态与经济格局,助力实现振兴乡村。4.1数字乡村。数字乡村是一个新的概念,它是将网络以及新型数字技术应用到农村的经济发展当中,提高农民的现代信息知识水平,让科学技术以一种新的方式出现在农业生产当中,让科技更好地惠及各方。数字乡村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一个重要抓手,也是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指出,“当下数字农村发展主要形势是:立足新时代国情农情,要将数字乡村作为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方面,加快信息化发展,整体带动和提升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4.2双链整合对建设数字乡村的帮助。农产品供应链建设不够完善很大程度上影响我国农村的发展,农产品销售渠道较为单一,主要依靠实体市场。数字乡村的建设能够为农产品的销售提供网络虚拟市场,扩充农产品销售渠道。但单一互联网销售的背景下,会存在农产品以次充好等现象,降低消费者信心,让消费者不敢买,优质农产品卖不出去。区块链凭借其分布式存储、不可篡改和可追溯等特征,与大数据、物联网等相关技术结合,让农产品质量安全得到保证,能够实现农产品溯源有效;区块链所储存的大量数据,可以为农户或经销商进行分析决策提供基础,降低资源浪费,提高资源使用效率;根据区块链各个节点运行状况,合理分配各环节利益,剔除中间商的交易平台,直接面向销售者,让农户利益得到最大化的实现。通过双链整合这一模式,结合互联网、物联网以及大数据的优势,将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直接反馈给生产主体,拉动内需,实现定制农业,解放农村数字化生产力,促进农业农村农民发展。4.3双链整合在建设数字乡村中所面临的挑战。区块链与供应链的整合,是信息化前沿领域的新应用,是可以让农业大发展迈向新台阶的重要一步,对于数字乡村也意义重大。经调查研究发现,区块链技术在数字农业领域已经出现一些落地应用,但农业区块链应用普及之路尚远。区块链技术和农业的融合发展仍面临一系列的挑战。农业数字化程度较低,区块链发展“土壤”不充分。数字化是区块链发展的前提,区块链提供了新的数据记录方式,但只有拥有数据才能让数据记录方式发挥作用。目前,农业数字化发展总体滞后,发展过程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此外,区块链技术发展尚未成熟,许多技术层面的难题还尚未解决,相关投入成本较大,难以实现大规模应用。“区块链+数字农业”领域复合型人才缺失。当前农村很重要的一个现状就是人才外流,青壮劳动力以及高科技人才外出务工,农业的经营主体大部分是年龄偏大、知识水平有限的群体,他们对互联网技术的了解和应用尚处于较低水平,对区块链等新型数字技术更是了解有限。因此,要实现区块链在数字农业领域的发展,专业的人才储备是关键。区块链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广度和深度虽有所欠缺,但区块链与农业结合的这一新领域正逐渐受到政府部门的重视。未来,随着农业数字化程度的加深,区块链技术的应用规模、应用场景等将逐步扩大,发展模式也将进一步改变。

5政策意义

2020年5月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指出,要支持先进技术在传统产业的应用与融合,促进产业改造升级,建立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大数据、区块链等新一代数字技术在农业方面加快开发,有助于促进和深化农产品价值链与供应链,提升农产品供应链价值,对于国家加快数字乡村建设,推动乡村振兴具有重大意义。5.1构建区块链农业应用平台。组织科技人才,搭建适宜的区块链平台,帮助农户、经销商以及消费者使用该区块链平台,发挥该平台最大的效益。农户方面,及时准确上传农产品信息,使得农产品能够直接追溯到源头,提高农产品安全性;经销商方面,正确上传农产品销售情况,以及销售价格,及时给农户以反馈,增强农产品供应链活力;消费者方面,可以根据该平台上传的信息,确定农产品质量以及价格等情况,使消费者更加放心,减少购买到以次充好的农产品的情况,有助于扩大内需。5.2应用推广。将储存的数据加以应用,给农户以反馈,引导农户及时调整农产品生产结构,调节供求不匹配,减少资源浪费;该平台不仅可以应用在农产品供应链上,而且还可以与物联网等技术相结合,应用在物流方面,减少物流等因素对农产品质量产生的影响,合理配置物流资源,优化各方利益;该平台与互联网直播带货相结合,凭借平台优势,减少消费者心中顾虑,同时扩大农产品销量,提高农产品知名度。区块链与农产品供应链的结合,将优化农产品供应链,并成为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我国农业发展和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一个重要领域。实质是通过区块链技术构建自治溯源的封闭体系,实行“区块链+农业”的战略组合,打开“大数据农业”的新大门,对农产品供应链进行深度优化改造,促进农业向信息化、科技化转型,不仅优化农业供给侧,而且也提升了农业运营效率和质量,实现了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景娥.区块链背景下农产品流通模式演化动力机制与创新[J].商业经济研究,2020(23):125-128.

[2]干梓悦,林欣瑶,周东.基于区块链的农产品溯源机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1,32(01):118-122.

[3]陈炳才.后疫情时代我国经济发展若干政策建议[D].开放导报,2020-12-08.

[4]何宛昱.陈翰笙与托尼的中国农村经济问题研究[J].史学理论研究,2020(01):24-38+158.

[5]刘建平.后疫情时代提升农村贫困治理能力的路径探索[J].西部学刊,2020(11):13-16.

[6]景娥.区块链背景下农产品流通模式演化动力机制与创新[J].商业经济研究,2020(23):125-128.

农村数字经济存在问题篇2

关键词:数字城市;数字乡村;电子政务

中图分类号:F320.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18-0045-03

一、云南省“数字乡村”建设的内涵

云南省加强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工作,实施“数字乡村”建设工程,是省委、省政府根据三农工作新形势决定采取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云南省通过开展“数字乡村”建设试点,采取以点先行、典型示范、积累经验、完善政策、先易后难、逐步推广的政策,对于扎实推进“数字乡村”工程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

关于“数字乡村”建设的内涵,云南省农业厅在关于开展“数字乡村”建设试点的通知内容中已经给出了简要的概括描述:“通过完善互联网、电脑、数码照相(摄像)机等农业和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立和完善以自然村为基础的农村基础情况、乡风民俗、政策法规、政策补贴、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农业生产管理、农业科技、农村财务管理、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产品市场、农产品质量标准、名优产品、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招商引资、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资源环境管理、农村规划建设、农村疫情检测防治、气象、扶贫开发、卫生、计划生育、社会保障等农村经济社会信息数据库,建设信息网络服务平台,推进农业生产经营和农村社会管理服务信息化,采用图、文、声、像和多媒体等多种形式,为农民提供及时,高效的信息服务,为各级党委、政府了解农村基层和新农村建设情况、实施科学决策提供依据。”[1]由此可知,“数字乡村”建设的内涵实质就是三农的信息化建设。

二、从“数字城市”到“数字乡村”

1.用“数字城市”带动“数字乡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信息化正在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信息化的运用已经融入到了城市经济、乡村经济及其社会的各个领域。信息化一般首先是在发达地区和城市建设发展,而后慢慢过渡到落后地区及乡村的一个动态过程,是信息时代区域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如中国信息化发展,首先是数字北京、数字上海、数字广州等发达城市率先进行科学规划并进行试点工作,而后才在全国范围内逐渐推开。一般来说,城市以工业化为主,而工业化是工业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乡村以农业为主,而农业是一个国家国民经济的基础。按照成熟工业化国家的发展道路,是先实现工业化,后发展信息化,然后再把信息化延伸到农业,最终带动整个地区经济的发展。这并不是一个矛盾的过程,在全球信息化浪潮中,人们不仅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推动工业化发展,建设“数字城市”,同时也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促进农业的发展,建设“数字乡村”,反过来,数字城市和数字乡村的发展又为信息化提供了建设经验和技术支持。中国目前数字城市建设已经取得了可喜成绩,积累了丰富经验,在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同样得到很大发展的同时,用“数字城市”经验来带动“数字乡村”建设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刻。数字城市和数字乡村是一种相互依赖、互为促进的关系,两者也将共同推动信息化的进程。因此,某种程度上可以将数字城市和数字乡村理解为信息社会的重要内容。

2.“数字城市”和“数字乡村”能互动发展。数字城市和数字乡村是一个全局性的长远的战略思维,其核心在于:(1)用数字化手段统一处理城市或乡村问题;(2)最大限度地利用信息资源;(3)为建设数字省份、数字国家、数字地球创造条件。具体地说,就是在城市和乡村的层次上,长远地规划区域数字信息的获取、处理、应用等方面的相关工作,从系统论和一体化的角度来整合已有的或者正在发展的与数字城市和数字乡村相关的理论、技术、数据、应用和能力。数字城市与数字乡村的建设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特定目标。目前,应当建立多应用层面的数字化地区、数字化城市或数字化乡村,能够更广泛、深入地为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服务。云南省自2007年提出“数字乡村”建设以来,“数字城市”建设同样在如火如荼的开展,特别是2008年11月4日,昆明市委书记仇和在考察中国电信云南公司时指出:“昆明将建成为‘无线数字城市’,以信息化带动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毫无疑问,以信息化推进城市数字化和乡村数字化,是未来各地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战略和方向,同时,城市数字化和乡村数字化也要将实现地区数字化、省份数字化、国家数字化、全球数字化作为其发展目标,因为它们之间是相辅相成的。

三、云南省“数字乡村”建设的现状和问题及成因分析

1.现状。云南省“数字乡村”项目从2007年开始起步,到目前为止,云南省数字乡村工程建设已经进入了飞速发展阶段,据统计,到2008年10月27日,全省共制作上传乡村视频文件2 238个,其中乡镇视频351个,完成比例为26%;行政村视频1 887个,完成比例为14.1%;已完成报表数据更新的行政村有6 547个,完成比例为48.6%;已完成报表数据更新的自然村有34 388个,完成比例为28.8%。另外,数据更新工作已完成近50%,其中德宏州、红河州、保山市完成了80%以上,普洱市完成17.2%、临沧市完成20.3%、迪庆州21.7%、昭通市25.1%。视频制作上传工作也取得了显著成效,其中昆明市已经完成了所有乡镇和行政村的视频制作上传工作,楚雄州乡镇视频已经百分百的完成,大理州、保山市也完成得较好,分别完成了61%、44.4%。丽江市至今还未启动视频制作上传工作,普洱市只做了一个乡镇的视频,完成比例为0.09%、临沧市完成了3个乡镇和10个行政村的视频,完成比例1.3%,昭通市完成2个乡镇和51个行政村的视频,完成比例3.9%,文山州也只完成了3.9%[2]。从上面的这一系列数据中可看出,云南省数字乡村项目在云南省委、省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仅仅在短短两年之内,就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并且其建设力度仍在不断加大,方法也在不断更新、增多。但同时也会发现,在建设过程中,仍然存在部分地方领导不够重视,目前仍就没有开展数字乡村建设,信息化滞后等状况。

2.存在问题。总体来说,云南省“数字乡村”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离保障三农工作顺利开展还有一段距离。从科技上看,目前由于对“数字乡村”的理论方法、关键技术尚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难以对全省各地“数字乡村”建设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与技术支撑;从人员素质上看,部分信息采集人员、电脑设备、电脑操作人员技术不熟练,影响了工作进度,在信息采集过程中,虽然对各村、寨进行了基础信息和照片采集,但照片采集数量不够,有的照片规格不附合要求,不能满足网页制作需要。其次视频采集制作要求要有较为专业的人员进行摄像、编辑、配音,编辑还要有相应设备和软件,而部分地州,特别是贫穷乡镇均不具备条件;从工作进度方面看,有的地市(如昆明、曲靖、玉溪)工作进度较快,已按实施方案要求完成全部村民委、自然村的基础信息表、照片的采集,并已完成电子版信息表录入和照片分类保存;而有的地市(如香格里拉、丽江、怒江)进度较慢,基础信息表、照片的采集还未完成过半,电子版信息表录入、照片分类保存工作进度缓慢;从建设规划角度看,云南省各地市在数字乡村建设上的条件、标准和发展水平参差不齐,统一、规范的规划和技术标准难以确立,即使在着手统一规划之后,也很难尽快达到协调统一;从自身利益考虑,在统一推进数字乡村建设过程中,各地市对本地区的利益考虑得太多,不仅仍然各自为战,而且顾虑太多,拖拉被动,对总体建设规划不支持,具体到各村和个人则更不会积极响应,甚至还会抵触;从应急管理和服务体系角度看,旧的应急体系容易导致重复建设、浪费资源,表现在人、财、物等各方面的重复投入,各地市为了完善本地区的应急机制,往往重复购置一些设备,同时增加一些人员。另外,随着新的社会问题和矛盾不断出现,现有应急管理与服务体系的问题也越发凸显出来,不仅变得反应迟钝和效果不佳,而且还常常发生相互之间的脱节和制约,造成本就非常有限的应急资源大量浪费,导致应急管理与服务成效急降。

3.原因分析。毫无疑问,“数字乡村”的建设其基础条件取决于信息化发展程度的高低,如果某一地区信息化程度高,则该地区发展数字化也将相对容易。然而伴随信息化建设不断深入,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的认识和社会需求的变化,影响和制约信息化长远发展的因素也日益显现。对于在云南省数字乡村初始建设过程中,为何会出现上述一系列相关问题,本文认为这主要还是应归结为云南省的信息化水平,具体体现为六个方面:第一,云南省信息化应用总体上仍处于分散推进阶段,体制性、机制仍然存在,电子政务协同服务水平有待加强,社会信息化整体水平有待提高;第二,信息化基础设施各自为政、重复建设现象比较突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共享相对滞后,条块分割的信息孤岛问题依然存在。信息系统的标准、相关数据的格式、形态等有待进一步完善;第三,信息化发展水平尚不平衡,地区间、城乡间信息化水平差异明显,不同区域、不同领域、不同群体之间的“数字差距”较为明显;第四,信息化普遍服务的广泛性不够,社会化专业服务体系和配套的政策措施尚待完善,低收入社群和弱势群体的信息能力较弱,信息不对称现象有加剧倾向;第五,信息化“双刃剑”的负面效应日益突出,信息系统故障、计算机病毒、网络犯罪、黑客攻击、不良信息传播等安全问题的日益突出,信息安全管理比较薄弱,信息安全的技术能级亟待提升。日益严峻的信息安全、网络安全问题威胁着重要信息系统的可靠运行[3]。

综上所述可知,在云南省“数字乡村”持续快速的建设过程中,我们只有立足现状,发现问题,分析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然后再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最后认真把这些问题解决掉,才能强化云南作为全国“数字乡村”的领头兵地位,才能为其他省市提供相关的参考标本,才具有其他省市借鉴的价值,才能初步形成信息社会的基本框架,勾勒出“数字云南”的大致轮廓。

四、建设“数字乡村”的对策建议

云南省“数字乡村”建设在中国是一个创新,综观全国三农工作的开展过程,把三农纳入信息化建设,云南是第一个吃螃蟹的省份。因此,对于云南省乡村数字化的发展就不可能从其他省市借鉴经验,但不管是国外还是国内的信息技术发展到今天,电子政务和数字城市的建设无疑都给数字乡村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1.基于电子政务平台建设“数字乡村”。云南省电子政务工程自2002年开始实施,全省统一的电子政务基础平台也自此开始建设,截至2007年底,全省电子政务骨干网已接入4 344个政务部门,省级各部门依托云南省电子政务网已建及在建全省性专网达44个,全省统一的电子政务基础平台得到充分应用。另外,2007年7月以来,云南省建立了以云南省政府信息公开门户网站为龙头,80个省级部门网站、1 300余个州市政府和部门网站、8 300余个县区政府和部门网站为支撑的全省政府信息公开网站群,保障了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获取政府信息,为下一步推行“一站式”服务和网上审批、交费、办证、求助等电子政务应用以及实施网上执法监察和效能监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4]。因此,如果云南省在建设“数字乡村”时能很好地应用其已经成形的电子政务平台,依托云南省电子政务建设已取得的成效,很好地利用云南省电子政务已有的信息基础设施资源,相信定会为云南省数字乡村建设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基于数字城市经验发展“数字乡村”。云南省“数字乡村”建设在中国可谓独一无二,因此,要实现快速发展,就只有摸着石头过河。但这也并非毫无经验可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特别是中国100多个数字城市的建设经验就可作为参考。如“数字北京”、“数字上海”、“数字广州”、“数字深圳”、“数字杭州”的建设都已经初具规模,其经验也可谓丰富。另外,2004年,云南省为了结合电子政务建设的需要和步骤,提出了建设“数字昆明”的设想,并开展了对“数字昆明”建设的前期摸底调研工作,2007年底,“数字昆明”建设启动了三期工程――昆明市地理空间信息资源数据交换共享平台扩容项目,并计划于2008年8月完成。从中可以看出,云南省通过对“数字昆明”的建设,已经总结了一套“数字城市”建设的技术思路,相信对云南省数字乡村的信息化工作将具有一定的示范和指导作用。所以可认为,在云南省建设数字乡村时,如能借鉴其他省数字城市建设经验,把在云南省打造数字昆明的技术、思路,通过修改完善后,直接转嫁到数字乡村建设上,进行去粗取精,优势互补,相信定能促进云南省数字乡村的快速发展。

3.基于云南省省情完善“数字乡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在农村,重点在农业,难点在农民。“十一五”时期,云南省坚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把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作为目标。并认为,全面推进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发展,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促进云南省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实现云南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是进一步提高云南人民文化经济生活水平的急迫需要和重要选择。正是立足于这一战略选择,云南省的信息化发展从电子政务开始,接着打造数字城市而后迈向数字乡村,以建设“数字云南”为长远目标,最终构建面向世界可持续发展的全数字化信息系统。云南省“数字乡村”工程规模庞大,所以在建设过程中应重点强调统筹协调,节约物力,即集中全省各业务部门现有设备和信息资源,与国家实施的“金农”、“金水”、“信福”和“三电合一”项目等信息化工程建设项目相结合,不搞重复建设。同时,还需运用市场机制,鼓励企业参与,共同建设农业信息交互平台,尽最大努力争取做到使云南省数字乡村信息库内容基于省情,立足于三农,让农民尽快掌握先进技术和市场信息,在探索中不断前进、不断完善,从而形成开放的现代化、信息化模式,为云南省的发展创造更多的机遇,整体性地解决区域、全球所面临的经济、社会、科学技术等问题,为解决全球范围内国家和地区可持续发展问题提出建设方案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云南省农业厅关于开展“数字乡村”建设试点的通知内容[EB/OL].云南数字乡村网,ynszxc.省略/szxc/ProvincePage/newsview.aspx?id=2280016,2008-01-10.

[2]省农业厅“数字乡村”工程项目实施小组办公室,全省“数字乡村”工程建设进展顺利[N].数字乡村快讯,2008-10-28(2).

农村数字经济存在问题篇3

数字鸿沟,也叫知识鸿沟或知沟。数字鸿沟理论的中心内容是:大众传播的信息传播活动无论对经济地位高者还是低者都会带来知识量的增加,但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的人获得信息和知识的速度大大快于后者,随着时间的迁移,最终两者之间的“知沟”不断变宽,差距不断扩大。“数字鸿沟”问题是在全球数字化进程中,不同国家、地区、行业、人群之间由于对信息、网络技术应用程度的不同以及创新能力的差别造成的“信息落差”、“知识分隔”和“贫困分化”问题。数字鸿沟是一种无法避免的“积累沟”,它是国家、地区、群体之间业已存在的社会发展差距的一种新的表现形式。所以,研究数字鸿沟问题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研究动机

1.研究目的

正如总理所说,在中国,城市和农村简直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所以,研究城市和农村之间的数字鸿沟的存在,在大方向上与政府的方针是一致的。改革开放30年来,国家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包括信息传播的基础设施建设、信息传播的基层骨干培养、基层群众的信息接受能力的训练各个方面都投入了极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可以说,中国现在已经成为世界上拥有最大规模大众传播事业的国家之一。

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以及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财富总量的变化,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资源占有和利益分配状况发生了变化。同样,我国大众传播事业的布局与实际发展的结果在城乡之间也有明显的差别。本研究从举国关注的奥运会着手,设计了一系列有关题目,然后在城市和农村分别投放,通过比较来揭示城市和农村之间数字鸿沟确实存在,且现状令人堪忧。其次就是为了观察受访者的年龄、学历、收入、性别等各方面和数字鸿沟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剖析数字鸿沟的存在形式。

2.研究对象和调查方法

此次调查农村的对象为__市宾县常家屯、张家屯和__市香坊区旭光村,选择这三个地点一方面是因为三者经济水平有不同差距,调查的情况能够客观地反映农村的真实情况;另一方面,考虑到大众媒体覆盖情况的差异,这样实施的调查能够有效地评估大众传媒覆盖情况对农村知识水平的影响。调查小组利用“十一”假期,采取面访法、小组访谈等方式共先后向农村和城市地区分别投放问卷300份,农村地区回收有效问卷292份,城市地区为287份,有效率分别为97%和95.7%,均符合调查问卷的相关要求,数据有效。

__城乡之间数字鸿沟的调查结果分析报告

1.结果分析

(1)城乡之间数字鸿沟的存在

本次调查问卷的前六道题是分别是: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开始时间;中国代表团在本届奥运会开幕式上第几个出场;中国代表团在本届奥运会上共获得多少枚金牌;本届奥运会是第几届夏季奥运会;下届奥运会的举办地是哪里;北京奥运会火炬传递的口号是什么?我们对这6组数据进行了分析,城市平均正确率为83.57%,而农村的平均正确率只有56.45%,两者的正确率相差27.12%。这样就很明显地看出两者之间关于奥运知识的相关储备差别很大,反映出__城乡之间确实存在知识鸿沟,而且差别很大。

(2)城乡之间使用大众媒介的方式有很大区别

调查数据显示,城市居民的媒体接触方式明显多于农村。调查发现农村居民接触的媒体有电视、广播、报纸、网络、手机等,分别占调查总数的59.9%、11.1%、17.1%、6.9%、5.1%。相对于农村,城市的媒介接触分布比较平均,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体的接触分别为35.1%、12.6%、21.1%;对于网络这种新兴数字媒体,接触率高达24%,可见网络在城市中的普及已经相当广泛,人们更倾向于用这种新兴数字媒体来关注奥运赛事,手机短信等的接触率为7.2%,高出农村2.1%,差距比较小。在农村,292人的媒体接触累计数为451,而在城市,287人的媒体接触累计数为754,明显高于农村。

2.数字鸿沟原因的分析

(1)城乡之间教育水平有很大差距

由表2可见,城市的教育水平集中在大专及大学本科阶段,占调查总人数的73.1%,硕士占2.8%,高中文化占21%,初中文化占3.5%,没有小学及小学以下学历的。而农村的教育水平集中在初中文化,占调查总人数的50.2%,高中文化占22%,大专和大学文化的只占到5.2%,硕士则占0.3%。相对于农村,城市的教育水平偏高,而这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数字鸿沟的存在。因为要获得关于公共事务的知识,需要一定的阅读和理解能力。而知识储备量越大的人,对新事物、新知识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就越强。

(2)城乡之间经济收入有很大差异

调查数据显示,月收入在500元以下的城市占35.3%,而农村占36.6%;收入在500~1000元之间的城市占29.7%,农村占34.5%;收入在1000~3000元之间的城市占24.1%,农村占25.9%,真正的大差距体现在收入在3000~5000元的这一部分人群城市占8.4%,而农村只有2.1%,收入在5000元以上的城市占2.4%,而农村只有1%。

经济收入的差别势必决定着媒介使用方面花费投入的差别。由表3可见,农村居民每月用在各种媒体的费用集中在50元以下,占总体的63%,在调查过程中我们了解到大部分农村居民不愿为使用各个媒介而花费更多的费用,每月使用50~100元的占总数的24.3%,每月使用100~200元的仅占9.6%,每月使用200元以上的为3.1%。在城市,每月集中消费在50~100元占总体的42.2%,每月使用50元以下的仅占20.9%,每月使用100~200元的占32.1%,200元以上的为4.9%。

(3)使用媒介的情况

一般认为,传播有一定深度的关于公共事务和科学知识的媒介主要是印刷媒体。①而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农村接触奥运的主要方式是电视,占调查总数的59.9%,而城市的媒介接触方式则比较多样,所以城市受访者相对于农村受访者而言,获取信息的渠道更丰富,接受信息的方式呈现立体性、高频率等特征,接收到的信息也就较多。根据麦克卢汉的观点,电视图像每秒轰击收视者的光点约有300万之多。从那么多光点中,观众只能每一刹那接收几十个光点,只能靠这些光点去构成一个图像。②显然,农民无法靠电视这一种方式来获取全部他想获取的知识,而城市则不是这样。

(4)性别因素的作用

在农村地区,有关奥运的前6道问题,共调查了165名男性与126名女性,经过交叉分析,其中农村男性的正确率分别为57.6%、55.1%、56.9%、57.9%、58.9%、52.1%,而女性的正确率全部低于男性,分别为42.4%、44.9%、43.1%、42.1%、41.1%、47.9%。可见农村女性与男性之间存在差异,女性的数字鸿沟问题更严重,性别因素在数字鸿沟的表现方面也发挥着作用。

小 结

当前,城市和农村之间的数字鸿沟的确存在,这是一个十分严峻的问题,如果数字鸿沟继续扩大,将影响和谐社会的建设。同时,我们还发现,农村对公共事务信

农村数字经济存在问题篇4

关键词:农村;数字电视;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TN949.197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数字电视,是指将电视台送出的图像及声音信号经数字压缩和数字调制后,形成数字电视信号,经数字电视接收后,通过数字解调和数字视音频解码处理还原出原来的图像及伴音。与传统模拟电视相比,数字电视具有图像质量高、节目容量大和伴音效果好等特点。

农村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在丰富广大农民群众精神生活的同时,也为广大农民群众开启了一扇窗,让他们多了一个了解社会、了解外面世界的途径,特别是将国内外一些种植、养殖的科学技术及时、有效地传递给了农民,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数字电视在农村的发展虽然起到了积极作用,但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也亟待解决。

一、发展数字电视存在的问题

(一)价格掣肘,农村数字电视推广难

长期形成的低价免费观念使得农村对数字电视的价格非常敏感。目前,农村数字电视的收视费每月在18——28元不等(如深圳每月的收视费在28元左右,贵州等地的在21元左右,而北京、福建的在18元左右)。这就意味着,每户农村家庭每年要交216—336元不等的收视费。

让农村居民更难以接受的是,收看数字电视须使用机顶盒。而目前,机顶盒在我国农村并没有完全实现免费提供。很多地方机顶盒必须购买,一个机顶盒300—400元不等。并且,由于机顶盒和电视是一对一使用的,如果一个家庭拥有多台电视,就意味着需要购买几个机顶盒,相应地收视费也随之增加。

另外,有的农村家庭目前使用的电视还是模拟信号接入的旧电视,如果换成数字信号之后,需重新购买数字电视,也增加了开支。

(二)操作复杂,农村老人使用存困难

由于收入少,大部分农村地区的青壮年都外出打工,常年不在家,甚至一年只回家一两次。留守在家的多为老人。而不少农村老人认为,数字电视的频道虽然多了,但用处却不大,常看的还是原来那些频道,安装数字电视根本没有必要。

此外,在使用数字电视方面,许多农村用户对机顶盒和遥控器使用存在困难,特别是一些上了年纪、没文化的老年人用起来更费劲。

(三)功能闲置,数字化优点受质疑

在推广数字电视时,广电部门常常宣传数字电视双向化、可互动点播等优点,但在农村,真正可用的功能却很少。网络双向化改造、互动点播服务平台建设需要很大的资金和技术投入,仅靠广电部门自身投入无异于杯水车薪。目前,大部分县级城市及农村地区还未开通双向信号,一根线可以电视、电话、上网还难以实现,更不用说提供丰富和个性化的公共数字电视、现代生活、远程教育、数据传输等多功能服务了。再加上现在有不少家庭已安装了宽带,配备了电脑,可以在网络上随意观看自己喜爱的节目,所以有不少人认为数字电视所谓的多功能也只不过停留在“说说”层面。

(四)“锅盖”泛滥,价格比拼无优势

目前,农村市场大量存在的大大小小的“锅盖”也成为数字电视推广的一大障碍。据了解,这种在农村很常见的收视“锅盖”价格很便宜,一个小的“锅盖”价格仅在200元左右,大一些的也就300—400元。不少人就会算这样一笔账:我买一个“锅盖”一次性投入只要几百元,以后不需要再有新的投入,而安装数字电视不仅要掏机顶盒的钱,每月还要另外付费。

二、发展数字电视须多管齐下

发展数字电视,是当今世界广播电视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物质文化需求的重要举措,是一项实实在在的“民心工程”。但对广大老百姓来说,数字电视是个全新的概念,大部分人对此缺乏了解。要在农村发展数字电视,须多管齐下。

(一)点面双管其下,加大宣传力度

可采用点面结合的立体交叉式宣传手段,提高农村用户对数字电视的认识。数字电视整转前,宣传要以面为主,点面结合,引导用户整转。通过媒体广告在用户中建立整转的概念,宣传数字电视整转的相关政策,对试点村组(小区)进行数字电视基本功能的宣传。整转中,宣传要点面平衡,全面推广,指导用户整转。整转进程资讯,普及数字电视整转知识。整转后,宣传要以点为主,以面为辅,让用户形成消费习惯。

(二)尽可能地降低数字电视使用费

数字电视使用费包括两部分,一是机顶盒的购买费用,二是收视费。广电部门运营数字电视,正常的经营维护费不可避免。要想让农户少出钱,必然需要外力的帮助。比如,相关部门应力争地方把数字电视列为政府为民办实事工程,尽可能赢得财政补贴;有财力的村组也可以将这块支出分解部分。

(三)适度增加投入,实施网络改造

搞好数字电视转换,重点是网络的改造。据调查,远郊广电中心一个乡(镇)有线数字电视整转就需要投入近千万元。因此,可采取分步实施的办法:一是围绕区域数字电视用户较为集中的网络进行整改,以保证数字电视网络投入的效益,如集镇和集镇周边的村、组,这样投入的成本相对小些,收回投资的周期相对短些。二是将经济条件较好的行政村作为发展重点,成熟一个,整转一个,不能打乱仗,最后完成边远区域的整体转换工作。

资金是制约改网的瓶颈,需要多方努力才能解决这个问题。一是广电部门要积极筹集资金,包括通过银行贷款的途径,适度负债经营,加快网络改造。二是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吸引企业投资,共同经营、开发数字电视业务

(四)对部分困难群众,给予收视费减免

相关部门应充分考虑低收入群体的困难,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如浙江省义乌市委市政府在下发的《义乌市全面推进有线电视数字化建设实施方案》(市委办[2008]139号文)就明确规定,经民政部门认定的特困户、低保户、五保户申请开通数字电视的,免费提供普通型广播式机顶盒1台(含智能卡一张),免收数字电视基本收视维护费。经民政部门认定的低收入家庭申请开通数字电视的,免费提供普通型广播式机顶盒1台(含智能卡一张),减半收取数字电视基本收视维护费。

参考文献:

[1]夏亦鹏.发展农村数字电视的优势和目前存在的问题[J].今日科苑,2010(08).

农村数字经济存在问题篇5

【关键词】数字电视;意义;建议

1.在农村发展数字电视的意义

由于现代化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广电模式的缺陷逐渐显现出来:收益增长缓慢、发展空间变小、竞争压力日益增大和缺乏新的增长点。三网融合已是大势所趋,为了减轻压力,广电已步入数字电视时代,以更积极的状态完善自己,领先抢占传媒业数字化先机,满足现代化技术的发展需求。数字化为广播电视提供了新的发展机会,发展数字电视既是广电的发展方向,更是广电的必经之路。但是广电要想更好的发展数字电视,务必首先考虑农村市场。第一,农村聚集了我国大部分的人口,因此农村是数字电视和有线电视最大的潜在用户。尽管在发展数字电视初级阶段,全国各地广泛采用的发展模式只为争取高端用户,首先在经济收入状况良好的城市加以开展,以便得到更高的ARPU回报,达到减轻发展资金压力的目的。但从长远看来,发展数字电视要想实现以人为本,就必须在庞大的农村市场大做文章。数字化是广电的前进方向,农村网络作为县级广电网络的关键组成单元,广电要想实现有线电视模式完全转换,那么农村必不可少。第二,广电除经营之外,还要肩负起将政府和党的声音传到每家每户的使命。用数字化来建立新型而全面、被群众喜闻乐见、关乎农民冷暖的交换和宣传平台,使农村群众能及时掌握实时信息,享受到与时代同步的科技成果,因此发展农村数字电视的意义非常重大。第三,各个县级城区以宽带互联网为主的信息业务的发展已相对的完善,广电要想在这些区域的相同内容上得到突破,非常困难。可是广大农村由于信息化技术水平相对落后,因此能在农村的数字电视平台上,大力开展各种信息化增值业务。

2.发展农村数字电视所存在的问题

广电的有线广播电视的HFC网遍布整个农村,比电信等运营商要更有优势。虽然县级光电在发展农村数字电视上有了有线电视网的支持,但并不代表发展农村数字电视就毫无障碍,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1)农村人口比较分散,甚至有些住户非常偏远,改造和建设数字电视的网络技术的工作量和难度都相当大。在实现“村村通”的过程中,广电始终坚持用户至上、以人为本以及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的原则,以投入高成本来建设农村网络。但相比传统有线电视网络,数字电视网络的要求要高、试工难度要大。因此,要想实现数字电视网覆盖整个农村,在经济上大部分县级广电难以承受。(2)农村经济相对落后,城乡差距仍然存在,安装与维修有线电视的费用对于不少农村用户来说是一笔很大的费用,如果再加上数字电视点播、机顶盒等费用更加承担不起,而以县级广电的实力又无法解决大多数困难农民的费用问题。因此农村数字电视如何保持投入与产出平衡?存在多大的消费能力和市场呢?这些都是广电发展农村数字电视所面对的现实问题。(3)农村群众大多文化程度低,难以接受新鲜事物。在数字电视的发展中发现,有些农村群众尤其是老年群众尚且掌握不好有线电视遥控器的操作,又何来去操作数字电视甚至交互点播呢?不会使用这些,那么数字电视的强大功能只能是一种摆设。因此要想发展农村数字电视,不仅要满足“可以用”,而且要处理“如何用”。(4)数字电视网络建设完成后,运维成本较大。农村地域广阔、群众居住分散,运维数字电视不仅需要新的技术,而且还需要运维专员反应敏捷、分析和处理故障及时,仅靠现有的县级城区的技术和人员无法满足大范围数字电视网络的需求,因为要建立一支有力、快速的运维队伍,对于县级广电,将会是一个很大的挑战。(5)数字电视内容限制。如果无法提供农民群众感兴趣的内容,跟传统电视的服务没什么区别,那么就无法吸引大多数的农民用户。

3.发展农村数字电视方案和建议

3.1发展农村数字电视方案

在数字付费电视上,需要使用双模入户的方式,利用相对简单和统一的网络技术,把农村原有的有线电视网络最好扩容550M以上,然后增添QAM调制器,将网络数据通过广播的形式在有线网上传送,最后授权用户使用机顶盒收看这些节目。在交互电视上,需要先建或是改造双向网络。针对农村市场,我们可以采用EPON技术。EPON传输距离有限,传输距离普遍为10km,对于农村地区来说,这个覆盖范围实在太小。而HFC双向网能实现远距离传输,能同轴电缆一线入户,几乎不用改变HFC原有的网络结构,比较适合松散模型网络,而且成本相对较低,但施工难度大。实现在同轴电缆上进行以太网数据传输的技术统称为EOC。有源EOC产品稳定性高、架设简便、覆盖成本低,施工简单,能进行多种业务的开展,能在现有农村大规模采用,不过最好采用EOC与光纤收发器来实现农村的交互网络。

3.2发展农村数字电视的建议

(1)大力宣传数字电视,普及数字电视的知识。将数字电视的机顶盒的内容和使用方法在有线电视里轮番连播,让广大农民群众认识到数字电视不单单是用来享受文化娱乐,更是用来最快了解致富信息和增长知识的平台,是帮助农村奔向小康的得力助手。(2)农村数字付费电视优先发展。由于数字付费电视接入简单、实施快捷、对网络改造小,农村用户能够“用得起”“买得起”。在农村首先发展数字付费电视,有助于争取到农村市场,营造农村数字电视消费氛围。(3)内容要贴近生活。广电要坚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的原则,设计农村群众喜欢收看的内容,大力宣传农村卫生、科普、娱乐和致富等信息,增强对农村用户的新引力。(4)培养高质量的农村数字电视的运维人员。数字电视采用了新的技术、新的内容与新的服务方式,这就需要有更高要求的从业人员。(5)政府财政和政策的支持。农村数字电视发展初期投入极高、工作量大,投入和产出悬殊太大,长此以往,广电承受不了这样的压力,无法很好的完成村村通和有线电视发展的工作。诸如目前这些问题,希望政府能在财政和政策上给于相应的支持,以促进农村数字电视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董勇.县级广播电视发展的瓶颈与对策分析[J].科技资讯,2011(14).

农村数字经济存在问题篇6

【关键词】农村电影;问题;对策

1.引言

农村电影的有序健康放映与发展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措施,对满足广大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农民的文化素养、实现“乡村文明”的目标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虽然目前农村电影工程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农村电影市场依旧存在一些问题。认清当前农村电影市场的形势,对于完善与发展农村电影具有重大意义,才能做出科学决策和采取相应的措施,才能更好的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湖南目前农村电影市场存的的问题

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我省农村电影工作不仅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更获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但同时,也出现了许多新的难点和问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引起高度重视,并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加以克服和解决。就当前我省在发展农村电影市场存在的问题,归纳为以下几点:

(1)农村电影工作开展不平衡,部分市州的主管部门责任心有待加强

部分地方电影主管部门对农村电影工作重视不够,对本地区的农村电影工作缺乏深入调查研究和有针对性的管理措施,管理职责不到位,工作开展留于表面,场次补贴配套不足,放映计划落实不到位,仍存在放映空白点。部分市州拖欠场次补贴,也存在一些村庄常年看不到电影,当被问及是否知道“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时,老百姓无一知道。

(2)农村电影公益放映场次监管不到位

农村电影公益放映目前存在放映场次监管困难,瞒报、虚报场次的现象。一些地区由于制度不健全,管理不到位,广告运营中无法履行合同的情况也时有发生。省电影局多次接到不同地区的群众来信,反映各地在开展电影放映活动中存在虚报放映场次的情况,其中还涉及院线管理混乱、放映员的场次补贴发放不到位等群众投诉的热点问题。在反馈群众意见时,有的市州向我们提供了不少管理制度与条款,但与实际执行情况有很大出入。

(3)部分农村电影数字院线公司缺乏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些农村电影院线公司由于组建不规范,存在先天不足的情况,有的是与原县级电影公司两块牌子一班人马,管理上仍沿用过去计划经济的旧模式,经营能力差,靠克扣、截留场次补贴生存,缺乏市场运作能力。有的是个体小公司,制度不健全,放映计划留于形式,存在虚、瞒报情况。有的院线公司管理十分混乱,无法提供年度放映计划、放映回执单、放映队名单等相关基础材料。

(4)农村放映工程缺乏长期有效地运行机制

在场次补贴相对固定后,如何调动放映员的积极性,是很多地区没有解决的问题。有些放映员选片缺乏责任心以及全年放映的失去均衡性。对院线公司也缺乏相应的要求。同时,在场次补贴相对固定的前提下,如何挑选农民群众喜爱的影片,为制片方预留一点增加片租的空间,这也是一个在很多地方被忽视却不能忽视的问题。不少院线只习惯订购价格相对低的公益版权电影,而对观众的需求关心不多,考虑不周,有些为了完成任务而放映,淡漠了农村电影工作的基本要求。

(5)新形势下农民的观影需求得不到重视和解决

农民已不再满足单一的在露天看电影,要求改善酷署严寒放映条件的呼声越来越强烈。而这对我们绝大多数农村地区来说,还是一件可望不可求的事情。此外,近年来,农民进城务工的人员也与日俱增,他们看电影难的问题,一直悬而未决。尽管每年春节他们都会返乡过年,但此时因为天气寒冷等气候原因,正值农村放映的淡季,而看不到电影。

(6)农村电影片源紧缺

适合农民观赏的影片不多,贴近农村、贴近农民的影片很少,尤其是能够给农民带来致富信息的农业科技题材的影片也不能够满足需求。目前上映的农村电影并没有以农村电影市场的实际需求为基础,普遍质量不高,形式呆板,内容单调,情节简单,脱离生活,且数量又少,远远不能满足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3.湖南农村电影市场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领导重视支持不够

一些地方领导对农村电影工作和“2131”工程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没有把农村电影工作列入重要工作计划和议事日程,存在轻视和应付的现象,对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缺乏对策,缺乏有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电影工作的发展和“2131”工程目标的实现。

另外,有些村级领导对电影放映工作不够重视,有些村领导又太热情安排,要求电影队一连放映几晚,这与村的领导认识有关,但也有个别村领导根本不想接受到村放映,原因是怕麻烦,认为有了电视看不看电影对他个人来说关系不大,没有想到还有别的村民是想看电影的。

(2)没有形成有效的农村电影市场机制

目前很多电影公司体制机制已经不适应形势和发展的要求,面向市场、自主经营的观念和意识比较淡薄,缺乏改革创新的动力,缺乏服务农村、开发市场的经营能力。很多地方依旧遵循“等、靠”的思想,没有形成开拓创新、积极服务的意识,农村电影放映单纯依靠政府扶持,没有与企业相联系,缺乏有效的投融资机制,导致很多地方由于缺乏资金支持而无法落实国家及省的相关政策。

(3)放映机构运转困难,资金缺乏保障

过去,农民看电影由各村采取公益金提留等形式按每人一年一元十部电影统筹交费。但90年代末农村税费改革后,这种交费形式被视为“加重农民负担”而被取消了。电影公司多年来一直是发行,功能单一,资金积累匮乏。进入市场后,严重亏损,加上机构臃肿,人员庞杂,离退休职工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负担沉重等困难,生存问题十分突出。

(4)放映设备设施薄弱,供需矛盾突出

由于长期对农村电影事业长期以来投入不足,基础设施不健全,放映设备陈旧老化,制约了事业的发展。目前很多电影公司的放映队设备陈旧,拷贝损坏严重,放映质量不能满足观众要求。很多乡镇电影院内部配套也是不够完善,空调、电扇等通风设备配备不足,音响效果差,座椅老化陈旧,观赏环境较差,对消费者吸引力越来越小。

(5)电影市场日渐萎缩,观众流失严重

近年来,随着我国文化传播途径的丰富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大的提高。许多家庭拥有了先进的娱乐设施,人们进行娱乐活动和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广泛,电影业由此受到了强大冲击,电影市场日益萎缩,原本基础薄弱的农村电影市场更是雪上加霜,观众严重流失。

(6)发展不平衡

发展不平衡,领导重视、经济条件好的地区,电影基础设施建设就比较好,活动开展也比较好;经济条件差的地区,发展就比较慢,有的仍然还是电影的盲区。另外,对农村文化建设缺乏统一政策指导和扶持政策,文化基础实施不能完全实现资源共享,不能有效利用政府的投入,没有形成打破条条框框、齐抓共管、形成合力的局面。

4.湖南农村电影市场稳健发展的对策建议

农村电影是一项具有公益性、群众性的文化事业,在市场经济发展水平还不成熟的条件下,政府必须发挥主导作用,运用政策杠杆、资金投入、市场调节等多种手段,推动市场的培育和事业的发展。农村电影工作任务重、要求高、环节多、涉及面广,加强组织领导十分必要、十分重要。

(1)认真贯彻相关政策、精神,各级干部应树立新观念和新思路,增强推进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的自觉性和紧迫性。政府相关部门应高度重视做好衣村电影工作的重要意义和重要职责,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尤其要强化公益服务意识为改革意识,自觉地将此摆上重要工作日程,投入重要精力,纳入重要发展目标,编入年度重要预算计划,调集各方面力量抓好工作落实。

(2)抓紧落实领导责任制和目标责任制,以提高各级政府主导公共服务和引导市场发育的能力。一方面增加政府的投入,狠抓数宇设备的采购和年度放映场次的计划、资金、任务和监管的落实。一方面积极出台优惠政策,积极吸纳社会各类资本,大力培育院线公司,培训各种形式的放映队,用市场机制和竞争机制来解决开办主体和运营主体的上岗问题,真正做到养事不养人。

(3)改革创新体制机制,指导农村数字院线公司和放映队的组建和运营,积极培育一大批新型的市场经营主体。推动组建农村数字电影院线公司,鼓励国内各类资本投资农村市场,打破区域壁垒,减少发行环节,搞活经营机制,塑造新型的农村电影市场经营主体。面农村招聘各类放映队,组织好队伍培训。院线公司和放映队都不搞终身制,而要建立切实可行的准入机制和退出机制。院线公司要安装一套卫星接收站和一套电脑设备,推行网上电子订购经营。

(4)研发推广数字电影新设备,扩大数字化放映覆盖面,统一集中采购数字公益版权,打造互联网上电子经营管理链。一是加快第二代数字设备的研发检测。二是进一步提高总局数字中心的服务水平。要进一步完善数字电影互联网上宣传促销和电子经营管理链,研发服务器回传系统,并与地方电影管理部门共享经营管理信息。三是集中采购农村数子电影公益版权。

(5)创新政府购买服务的补贴机制,落实一村一月一场和先放后补的资助措施,完善农村电影的优惠政策。严格执行“先放后补”的管理制度,严格发放程序和手续,明确资助范围、项目、额度、程序、对象,确保自上而下逐级发放到位。

(6)健全制度,强化管理监督,保障放映片源、设备、补贴的有效利用,确保放映质量和服务水平。坚决杜绝走私盗版和侵权违法行为,要坚持广告制作的正确导向,广告词、广告行为、包括背景制作都要符合广告法的要求,开演前可放映15分钟广告。一定要确保放映质量和数量,真正把农村群众喜爱的故事片、科教片送到每个行政村、送到村民和中小学生中去。

(7)大力搞好人员培训,提高整体素质,建设一支现代化的经营和放映队伍。各级政府部门管理干部和院线公司经理的培训,地方电影部门和院线公司负责所辖区域放映队的培训,科技、器材单位要积极配合,深入一线具体指导。

5.案例分析――以湖南常德市的农村电影发展为例

(1)基本情况介绍

常德市地处湖南省西北,辖武陵、鼎城一区和石门、桃源、汉寿、安乡、遭县、临遭6县、津市市和德山经济开发区、柳叶湖旅游度假区、西湖竹理区和西洞庭竹理区,共有207个乡镇,600多万人口,农村人口占80%。近年来常德市的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升,文化建设取得了可喜成就,在全省处于领先地位,常德市在实施农村电影工程方面的一些措施非常值得学习。

2010年常德市的落实农村数字电影公益放映项目完成情况十分令人满意,圆满完成了农村数字电影将实现一村一月农民免费看一场电影的目标,完成全年农村公益放映任务50262场,受惠观众达2000万人次。具体见表6-1。

(2)值得借鉴的措施

首先,推动县电影公司转企改制。由财政支付全部改革成本,安排专用资金;成立新的县电影发行放映管理站,承担行业管理职能;采取公开招聘的方式,从原个区、县电影公司和农村放映员中挑选了若干名电影放映员。各区、县电影管理站积极吸收部分民营资本,投资成立相应的农村数字电影院线有限公司,电影放映设备不断实现升级换代,16套数字电影设备也已经配备到位。

其次,规范电影放映管理制度。包括三个方面:人员管理制度、资金管理制度、工作日志和热线跟踪制度。

再次,政府买服务确保公益放映。全区、县全年电影公益性放映的成本按照各级政府均摊的原则,区、县财政承担的一部分额度仅,不足部分拨付专项经费,保障农村电影的公益性放映。多方努力,共同推动农村电影放映工作。

最后,开拓农村电影市场。农村电影进村入寨,为的就是贴近农村,服务农民。放映人员在工作实践中,对当地农村电影市场进行进行市场化细分。

6.结论

积极完善与发展农村电影市场不是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而是民心工程、德政工程,是在为农村群众提供文化享受,办实实在在的实事与好事。认清当前农村电影市场存在的问题是完善与发展农村电影市场的前提,只有认清形势才能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根据前述湖南农村电影市场存在的问题,政府要充当起新农村电影市场建设领唱者的角色,每年有计划定期组织地实施“2131”工程,推动农村文化活动的广泛开展,加快农村电影体制机制改革,加快数字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建立健全农村电影发行机制,进一步加强放映队伍和设施的管理。

参考文献:

[1]毕雪燕,张淑娜,乔地.企业经营,市场运作,政府买服务――河南周口市新农村数字电影院线运作实践[N].科技日报,2009-12-18.

[2]林建萍.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8.

[3]刘文波.和谐村镇建设中的和谐文化建设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9.

[4]韩丽萍.我国城市化进程中新农村建设问题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

[5]肖远贵.广西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从发挥农村主体作用的视角[D].南宁:广西大学,2008.

作者简介:

农村数字经济存在问题篇7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数字鸿沟;年龄差异;城乡差异

在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最初是传统金融业务开始利用互联网技术,采用了互联网技术的传统金融,其业务中的信息传递、数据处理等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和改善。第二阶段是第三方支付迅速发展。在这个阶段,一些具备良好实力,具有信誉保障的第三方机构,参与到交易双方的支付当中。第三个阶段是金融业务进一步与互联网紧密结合的现阶段,数字技术参与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为银行业务发展和客户拓展开辟了全新的空间。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正在深刻地改变着金融机构,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银行的服务对象———客户。随着互联网技术与金融业务的结合越来越紧密,数字技术在金融业务中所占的地位越来越重要,金融业务的数字化程度越来越高,它在给客户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了新的不便,造成了面对某些特定客户群体的“服务差异”问题。随着我国互联网金融的不断发展,银行客户群体中对于数字类金融产品的熟悉程度和利用程度的差异越来越明显。有的客户对于新技术十分熟悉,使用起来毫无障碍,也有的客户对于新技术、新工具既不熟悉,也不信任。这些客户的不同体验,造成了不同顾客间的三大差异:对银行服务体验的差异,个人金融管理能力的差异,以及对互联网金融平台认可的差异。相当一部分客户,对于接受银行数字化的金融平台,有获得工具、掌握使用技能和信任互联网金融三个方面的障碍。这些障碍的产生,与数字技术的运用密切相关。而互联网金融的服务障碍,影响了客户的服务体验,进而降低了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银行的不同客户群体之间,存在着“数字鸿沟”,带来客户接受服务的不平等。数字鸿沟的概念,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第一阶段,数字鸿沟的概念被定义为能不能获得信息通信技术的差别,有的人容易得到电脑、手机等数据终端,也能够连接上互联网,能接触到数字信息服务,而有的人,因为经济技术等条件不足,难以得到数据服务。随着信息技术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仅仅取得信息技术已不足以造成差距。第二阶段,数字鸿沟体现在对信息技术的使用方式上的差距上,人们都能获得数字信息服务,但是在使用这项服务上,不同的人,使用能力不同。具体地说,有四个维度上差距:人们使用信息技术的自主性、相关技能、社会支持以及使用信息技术的目的。第三个阶段的数字鸿沟,体现在使用信息技术的结果上。不同的人使用信息技术产生了不同的结果,使用信息技术结果的不同,体现在获得的利益不同,数字信息为有的人“带来了极大的方便,挣了很多钱”,也有人感到数字信息“太复杂了,太不可靠了”,甚至经济损失惨重……数字鸿沟发展的三个阶段,从客户能不能使用互联网技术,到使用方式和效率的不同,再到使用互联网技术所带来的不同结果,数字鸿沟在一步步加深,所带来的不平等被越来越多地注意到。互联网金融的不断完善,需要重视客户对互联网金融的态度,尤其重视因“数字鸿沟”而感到利益受损的客户的感受,弥补数字鸿沟,消除服务差异。党的报告提出要大力建设数字中国,在这一背景下填平数字鸿沟所带来的不平等、创造服务公平的重要性再次凸显。在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过程中,消除“数字鸿沟”,让客户都能得到互联网金融所带来的服务价值,为客户创造价值,是银行的生存之本,是“数字中国”发展的重要目标。

1“互联网金融”应跨越基于年龄的数字鸿沟

2020年11月24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通知指出,我国老龄人口数量快速增长,不少老年人不会上网、不会使用智能手机,在出行、就医、消费等日常生活中遇到不便,无法充分享受智能化服务带来的便利,老年人面临的“数字鸿沟”问题日益凸显。在指出这些问题的同时,方案非常细致地列举了老人在突发事件应急响应、日常交通出行、日常就医、日常消费、文体活动、办事服务、智能化产品和服务应用等七大应用场景,指出了帮助老人跨越数字鸿沟的重要任务。从银行的角度来说,重要的任务在于,第一,提供老人习惯的传统服务方式,以传统服务方式为老人高效率地完成金融服务内容。在这个方面,银行柜面员工的培训需要适应新的客户需求。第二,设计方便亲和的沟通方式,帮助老人掌握数字化服务。这方面要特别考虑老人们使用习惯,比如老人考虑时间长,希望有更多的犹豫机会,有的老人视力不方便看屏幕等,所以在设计面向老人的服务界面时就应该更多考虑老人使用习惯———这不仅是出于银行服务的方便,更是让老人能更高效地利用银行的金融服务,让老人真切感受到互联网金融的方便快捷。第三,提高老人规避风险的能力。在帮助老人规避金融风险的工作中,尤其要建立信息传递机制,及时、准确地把老人所不熟悉的,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的金融诈骗等犯罪行为告知老人,为老人建立预警机制。第四,建立家庭互助机制。在有条件、可信任的情况下,帮助建立老人及其子女亲属的服务互助平台,让老人的子女亲属线上参与到帮助老人利用互联网金融服务的工作中来,不仅有利于老人掌握互联网金融服务,更有利于银行扩展客户群体。在以老人为中心的养老服务金融系统中,银行与社会保障部门、企业、不动产登记等相关平台建立战略合作,在保障个人信息安全和取得服务对象的认可的前提下,合法合规地建立信息共享和信息互证机制,以养老金融服务为中心,进行服务产品延伸和服务市场拓展,将业务从老人金融服务,向养老医疗服务、养老康养、养老产业等领域进行市场扩张。

2“互联网金融”应跨越基于城乡差别的数字鸿沟

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一直存在。随着“城乡二元结构”的变化发展,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也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过程。第一阶段,城乡之间在互联网基础设施和网络通信服务供给等方面存在差距,相较城市居民,农村居民不容易接触数字化设备,农民没有电脑,手机更新慢,很多农民没有智能手机,也难以得到互联网服务。第二阶段,城乡居民在接入互联网上的差距基本消失了,但因对互联网的认知和技能素养差异而形成的互联网使用行为差异显现出来,农民不会上网,不会网购,更不会网上卖货,农村居民的互联网知识和利用互联网的能力低于城市居民。第三阶段,随着数字技术的科技创新能力与市场拓展能力都在迅速发展,城市居民有更多的、更快的资源去接触和利用数字技术,城乡数字鸿沟更多地体现在运用数字技术进行整体发展的能力上,农村利用互联网发展经济的能力不足。而在农村金融这一块,农业风险大,能承担的利率低,金融服务的价值低,农村金融业务不确定性大,这些都造成了金融服务的城乡发展不平衡,城乡间的数字金融鸿沟亟待弥合。互联网金融服务要跨越城乡差别的数字鸿沟,改善金融业务的城乡差距,应服从城乡统筹发展的国家规划,依托城乡流通网络一体化建设,利用城乡间农产品上行及工业品下行流通及网络一体化建设的契机,让更多农村客户接受互联网金融服务。让农民享受与城市同等便利的金融服务,是党和国家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和发展的目标。要实现城乡金融一体化,首先,要抓紧做好基层金融网点的数字化建设,这包括网点的信息化网络平台的建设,也包括网点工作人员信息化技术的掌握和信息化意识的建立。更要强化农村网点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其次,要适应农民的经济活动,从发展思路上,跟上农村经济发展的步伐,满足农村电商、农村养老、留守儿童、农村妇女等特定的金融需求,推出适应这些需求特征的金融服务和金融产品,找到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切入点,创新农村信贷模式,为农民发展自身经济助力。最后,要适应农村生活场景,开发农民有不陌生、感兴趣、轻松掌握的互联网金融平台,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方便农民无障碍使用。从服务营销的视角来看,互联网金融所面对的客户群体中存在的“数字鸿沟”,就是不同目标客户群体的差异。不同的细分市场,具有不同的细分特点,他们的需求存在着明显的差别。一些以前无法满足或因为市场太小难以成规模的需求市场,经过互联网技术的运用,能够被发现、能够被满足并且会形成新的增长点。那些对互联网金融服务使用有技术障碍、满意度不高的客户群体,他们的市场潜力不可小视,具有非常大的开发价值,市场前景向好。尤其是老年需求市场和农村需求市场,一直以来是开发不足、利润不高的市场。在互联网技术的运用下,已经能获得充足的数据,建立细分市场的大数据库,从消费习惯、服务人群特征、金融服务选择偏好等角度,进一步深入分析目标市场需求,利用细分市场大数据,银行能够更敏锐地发现客户新需求,设计新的金融产品,吸引更多的客户,开辟更大的市场,找到利润空间。数据鸿沟的产生,是技术进步的伴生问题,市场在享受技术红利的同时,也必须正视数据鸿沟,加强数据治理。2018年5月,银保监会了《银行业金融机构数据治理指引》,指出数据治理要求提高数据质量、加强数据应用、提升数据价值、监管机构要加强监管等。同时,互联网金融发展,还要求进一步加强个人、企业、政府之间的合作,进行数据资源整合,共享共治。加强服务营销,跨越数据鸿沟,规范数据治理,服务经济发展,是互联网金融的重要使命。

参考文献

[1]邓斌,汪维清,张乐柱,等.农村互联网金融体系整合与路径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20,(4):107-111.

[2]耿晓梦,喻国明.数字鸿沟的新样态考察[J].新闻界,2020,(11):50-61.

[3]王力平,隋杰.我国养老服务金融的发展困境与突破[J].金融与经济,2020,(12):71-77.

[4]徐芳,马丽.国外数字鸿沟研究综述[J].情报学,2020,39(11):1232-1244.

农村数字经济存在问题篇8

一、五项措施强保障

(一)精心组织,周密布署,及时成立领导机构。自9月12日县“数字乡村”工程建设动员大会召开后,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此项工作,于9月13日召开班子会议进行专题研究,以大政办发[*]44号文件成立了以乡党委副书记、乡长为组长、以分管农业的副乡长、乡党委宣传委员、组织委员为副组长,以中学、中心校、农科站、经管站、统计站、企业办、民政办、广电站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乡“数字乡村”工程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于乡统计站,由乡农科站站长兼任办公室主任,并抽调了12名工作人员充实到领导小组办公室。同时以大政办发[*]46号文件拟定了大桥乡“数字乡村”工程建设实施方案,统一进行了分工。14个村委会成立相应的工作领导小组,全力配合数字乡村办工作人员进行数据、图片的采集和录入,乡人民政府与各村委会签订了工作责任制,实行一票否决。

(二)从各小组成员单位和村委会抽调了26名业务骨干分成、图片采集、图片编辑、网页制作、文字处理、数字处理和后勤保障4个工作小组,实行分片包干、责任到人、协同合作的方式开展工作,并从学校和各站所抽调了数码相机6台、电脑5台、打印机1台、车辆2张投入到此项工程建设中,保障了全乡“数字乡村”工程建设的进展顺利。为工作组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保证。

(三)及时动员,强化专业技术培训。对全乡的“数字乡村”工程建设进行了安排布署,要求各村分别按各自所辖自然村分别进行数据采集,并于9月25日前全部上交到数字、文字处理组进行统一审核,图片处理组于9月17日开始按要求到每村进行图片采集。动员会上,乡“数字乡村”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人员对与会人员分别进行了数据采集、图片采集、数字、文字审核等方面技术的培训,使与会人员进一步提高了认识,明确了工作思路。同时,为了保障此项工作的开展,安排了专车用于到各村进行图片采集和技术指导,乡党委、政府在乡财力极为紧张的情况下,挤出2万元经费,用于全乡“数字乡村”工程的培训及设备购置。

(四)、统筹安排,协调设备,全乡“数字乡村”工程建设进展顺利。于9月30日止,全乡已完成14个行政村、161个自然村的数据采集、审核及录入,完成14个行政村、161个自然村的图片采集及录入,共采集数据175份,录入数据175份,采集图片25000张,录入图片16000张。10月1日至7日,网页制作组工作人员对全乡25000张图片进行整理、处理,自10月8日开始进行离线数据录入,至10月16日止,已完成6个行政村62个自然村的离线数据录入,到10月28日前全部完成离线录入并在网上。

(五)、加强宣传,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自大桥乡“数字乡村”工程建设启动以来,采取会议、广播、标语等形式,对“数字乡村”工程进行广泛宣传,乡级召开专题会议5次,参会人员125人(次),张贴临时宣传标语6条,下发简报2期,出黑板报2期,各村共召开会议14次,参会人员203人(次),张贴临时宣传标语28条,在全乡营造了良好的舆工程准确无误。

二、四个明确定目标

为了确保各项工作做到目标明确、有的放失地开展,9月15日,乡党委政府结合楚雄、玉溪试点单位取得的成绩,组织各村党总支书记、各单位(部门)负责人、“数字乡村”工程领导小组全体成员及办公室工作人员召开了动员大会,结合大桥实际。

(一)明确总体思路,通过“数字乡村”工程的实施,展示大桥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取得的成绩,反应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把网站建成服务大桥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窗口和新载体。

(二)确定了14个村委会、161个自然村和乡级机构共14个单位为网页制作基本单位。

(三)明确了工作步骤,把整个工程建设工作分为筹备、数据图片采集、审核、录入、校对、汇总上报六个阶段。

(四)明确了工作任务。根据抽调人员特长把工作人员分为4个工作小组,按六个工作阶段分别明确了各阶段工作目标任务。

三、三个统一提效率

(一)在筹备阶段成立了组织机构,抽调相关工作人员,完成了数据采集人员的业务培训,统一了指标、口径和采集方法,9月30日全面完成数据采集工作。

(二)在数据采集组采集数据的同时,完成了数据录入工作人员的培训,熟练掌握离线录入软件的操作,并利用投影仪对图片处理小组进行图片处理软件acdsee演示,统一了图片规格2048×1536和对曝光过度、曝光不足等图片的处理方法。

(三)制定了数据图片录入、图片处理工作流程,统一了工作步调,从根本上提升了工作效率。

四、四个把关,保质量

(一)为了确保数据、图片质量,一方面对采集的数据,由质量审核组审核后交由数据录入组录入,凡是因数据采集和质量审核小组把关不严,在进行录入时,每出现一个指标错误,从数据采集和数据审核人员责任制考核中扣除5分,有效地控制了采集数据质量。

(二)对当天采集到的图片,晚上召开图片质量审核专题会议,图片通过投影仪展示,由数字乡村办公室主任及四个组长进行审核验收,总结当天工作中取得的成绩,及时提出存在问题,并安排第二天的工作任务。通过图片把关,在不断提高图片采集组工作人员的拍摄水平的同时,全乡图片整体质量得到了提高,没有出现返工现象。

(三)数据、图片全部录入完成后。由各村委会书记、主任、文书对辖区范围内所有单位的录入数据、文本和图片进行校对审核,及时进行修正补充,确保了网页使用的图片文本信息的真实性。

(四)是乡级网页所有使用的图片和文本信息,经过乡数字乡村领导小组会议逐一讨论通过后才进行数据上传。

五、取得的经验

(一)数字乡村建设工程的顺利开展,需要各级领导重视。数字乡村建设工作,涉及了全乡农村社会经济各个方面,县、乡各级组织高度重视,大桥乡党委政府把这项工作提到了重要议事日程,由乡长亲自抓,最终顺利完成了这项工作。在乡农科站电脑设备、数码相机、工作人员、经费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及时从学校借用了6台电脑,从各站所筹集了6台数码相机,从各站所和村委会抽调了26名工作人员,抽调车辆2辆,并从十分紧张的乡财力中提供了2万元工作经费,为这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县、乡政府及时调集资金购置了数码相机2台、摄像机1台、电脑2台、移动盘2个、打印机1台补足了器材。

(二)数字乡村建设工程的顺利开展,需要一个和谐社会环境。图片采集工作组采集的图片共计25000余张,全部来自群众生产生活,有的图片采集需要进到农户家中,拍摄反映农民家庭基本生活设施的场景;有的需要爬到农户房顶,拍摄反映村庄全貌的写实图片;有的需要进入厂房内部,拍摄企业生产实际的图片;有的需要进入种养殖大户的种养殖场,拍摄反映农村经济的来源图片;还有的需要拍摄群众在田间劳作、休闲娱乐的大量图片资料,这些图片的采集都得到了群众们的热情配合,这也体现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明显的进步。

(三)数字乡村建设工程的圆满完成,需要一支无私奉献的工作队伍。数字乡村建设工程时间紧、任务重,全体工作人员在短时间内完成了数据图片的采集、录入、修改和数据上报工作,和他们兢兢业业、无私奉献的工作热情是分不开的。乡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全程陪同工作人员进行数据质量把关,参与工作难点的化解。工作人员主动放弃了国庆假期,有的同志还带病坚持,每天工作超过15小时。在分工不同的各个工作小组之间,需要形成一种默契,大家只有相互沟通协作,才能顺利完成各阶段工作任务,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影响到全盘工作的开展。虽然正值国庆长假期间,各小组成员都比平时上班时间早到半个小时,相互交流沟通,确保工作步调一致。

(四)数字乡村建设工程的圆满完成,需要一支过硬的技术力量支持。数字乡村建设工程是一项摸索开展的工作,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借鉴,只能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加上离线软件的开发的时间较短,难免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给全乡的数据采集录入带来了一定的困难,领导小组办公室从工作人员中抽调了电脑操作比较熟练的业务人员,成立了技术攻关小组,在当天工作结束以后,针对录入软件进行全方位的测试,测试录入图文信息显示、导入导出数据是否规范、完整、准确,及时发现软件存在的问题,并积极寻找解决方案,确保了全乡离线数据录入软件的正常运行。另一方面,为使工作人员真正掌握数据采集、图片采集,文字编辑、图片处理、数据录入等技术要求,确保工作人员技术到位,除了业务人员培训以外,实行“每天一会”、以会代训的方式对数据录入、图片处理、图片采集人员进行强化训练,为后期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五)、为了进一步使数字乡村工程发展、管理上一台阶。大桥乡党委政府,11月5日研究决定以大政办[*]52号文件下发成立会泽县大桥乡农业信息服务管理站,由乡农科站站长徐佑忠兼任站长,并抽调农科站2名精通业务人员组成,设办公室于农科站、电脑3台、数码像机2台、摄像机1台、移动硬盘2个、打印机2台,有牌子,明确了工作职责、目标任务、管理规定。

六、存在的问题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