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旅游景区经营与管理8篇

时间:2023-09-22 15:04:43

旅游景区经营与管理

旅游景区经营与管理篇1

关键词:旅游景区;委托理论;纵向治理

中图分类号:F590.32 文献标识码:B

“小时旅游经济圈”战略需要时间上的连续性和空间上的均衡性,要形成顺畅的产业链,要求统一规划、统一保护开发与宣传等纵向和横向治理一致化。而我国现阶段的旅游景区治理中存在产权不清晰、地方政府各自为政、政出多门、多头领导、体制不顺、短期效应等问题,使我国旅游景区资源管理和保护工作受到严重影响,导致我国旅游景区治理不和谐现象严重。针对上述问题,本文结合委托理论,提出在构建“小时旅游经济圈”战略中对我国旅游景区进行纵向和横向治理结构创新。

一、现阶段我国旅游景区权力资源结构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我国旅游景区的产权也进行了分离,即三权分离。旅游景区的产权是最基本的权力。产权归属全国人民是我国旅游景区的最基本的法律属性。产权专家劳伦斯?贝克将产权具体分为占有权、使用权、管理权、收益权、对资本的权力、可追赠的权力、无限期使用权、禁止有害使用权、执行法院判决义务、剩余财产处理权等11项[1]]。我国专家学者大多数认为影响我国旅游景区治理的最主要的权利属性分为三种,即占有权、使用权和管理权。占有权即指旅游景区资源使用的最终决定权力,能够排除他人使用该资源的权力。使用权即指我国旅游景区的经营权和风景欣赏权。让渡的资源控制权则体现了我国旅游景区的经营权、旅游者的消费使用权。管理权即指决定如何使用旅游景区资源的权力。

根据我国现行法律,我国旅游景区资源的产权主要有两种形式,即全面所有和集体所有。虽然全国人民是旅游景区资源的最终所有者,但他们不能直接参与具体的经营与管理,因此必然要寻找人。全国人民通过委托将旅游景区资源委托给政府,政府又通过委托将其委托给他人经营管理,形成产权委托结构。三权分离即指使我国旅游景区的占有权、使用权和管理权分属于利益关系相互独立的三个不同法人主体,即我国旅游景区的占有权归属国家、使用权由政府派出机构-风景名胜区管委会承担、管理经营权交由企业负责。三权分离虽然在形式上改变了国家集资源占有者、使用者和管理者于一身的弊端,突破了我国旅游景区资源国家所有、国家开发、国家经营的旧模式,创新了开发管理机制,但实际中出现了很多问题。由于委托人与人目标函数不一致,人会选择牺牲委托人的利益而使自己利益最大化,一旦委托产权结构不合理,就会出现一系列弊端,这就不是“双赢”的博弈。

二、委托理论下的我国旅游景区治理结构中各利益相关者间的博弈分析 在我国旅游景区治理结构中,根据委托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我国旅游景区的核心利益相关者主要是资源最终所有者全国人民、景区的所有者人政府、旅游经营企业、旅游者、当地社区居民等,他们之间存在一定博弈。利益相关者通过协调、交易、责任分担、利益让渡等一系列经济行为而进行社会建制的过程体现了旅游业的发展。

(一)旅游景区最终所有者与所有者人之间的博弈分析

我国旅游景区资源是公共财产,属于全国人民共有,所有者的表现形式是国家。国家代表全国人民的利益,每个人在法律上均享有旅游景区资源的权力。但实际中,所有权人与最终所有者存在一定博弈。作为旅游景区所有者人,政府在整个旅游地区的协调、控制等方面具有决定作用,政府成为我国旅游景区的实际调控者,而我国旅游景区的最终所有者并没有得到实际权力,这就形成了二者间的博弈。

(二)旅游景区所有权人与旅游经营企业的博弈分析

目前,学术界争议最多的焦点是我国旅游景区所有权人与旅游经营企业之间的博弈,问题主要体现在旅游景区所有权人对旅游经营企业是否该授权、授权给谁、授权多少、授权程度等等。旅游景区资源要服务于社会,使其转化成为商品,旅游经营企业成为旅游经济活动中不可缺少的纽带。旅游经营企业为旅游景区注入新的物流、人流、信息流、资金流,通过对我国旅游景区资源的开发利用,把其包装成服务商品。旅游经营企业以盈利为目,追求自身经济效益最大化,他们往往看到的是短期效应而牺牲旅游景区的长期利益。又由于旅游经营企业对自然资源和文化方面的成本不承担直接责任,使得他们对旅游景区资源的保护、可持续发展等等可能考虑的不多。这就要求旅游景区所有权人在把权力“释放”给旅游经营企业的同时,加强对旅游经营企业的约权,通过所有权人行使的决定谁有权使用旅游景区资源的经营权、经营权转让价格、制定合同条件等权力来约束旅游经营企业。

(三)旅游景区的经营企业与旅游者之间的博弈分析

旅游经营企业获得经营权后,对旅游景区资源开发,然后向旅游者出售其产品。旅游者通过支付一定费用成为旅游景区资源真正占有者和旅游业主体,旅游业一切经济活动围绕其展开。但是,旅游者要求旅游经营企业提高旅游经历的质量,使旅游过程中所享受的各种活动与服务让自己的身心得到放松、好奇心得到满足。为此,旅游者的要求需要旅游经营企业加大投入,旅游经营企业就要提高旅游产品价格。二者围绕旅游质量和价格形成博弈。

旅游景区经营与管理篇2

低碳经济是相对于传统的通过对资源进行过度及高能耗投入生产开发而支撑起来的经济发展模式而言,低碳经济的主要理念是实现生态环境与经济指标的和谐发展。旅游经济发展模式的提出,使其能够成为低碳经济理念贯彻落实的重要产业领域,并且有利于构建出科学的生态发展模式,从而引导旅游消费者及旅游景点周边居民形成低碳环保的消费与生活理念,最终促进社会文明的建设与发展。

一、低碳经济视角下旅游景点营销与管理现状及原因分析

随着现阶段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快速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文化需求及旅游需求均得到很大提高。我国旅游业也在此基础上快速发展起来,然而正是伴随着旅游产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问题纷纷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并且诱发了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人们的旅游出行频率增加,旅游活动普及范围不断拓宽,使得近些年来的游客数量急剧增加。一些较为著名的旅游景区或景点承载量严重超出了规定的标准,从而导致了旅游景区不堪重负,出现严重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甚至是人员伤亡的问题。例如,牙买加的Marunda沙滩每年都会吸引大量的游客,然而每年游客旅游后丢弃的垃圾对海水造成了很大的污染,散落在海滩垃圾更是成为清理的最大难题。

(二)随着各景区旅游人员数量的剧增,而原本的服务人员有限,因此而拉低了整个旅游的服务水平。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越来越多的人重视高档次的旅游消费,例如选择高层次餐饮、住宿等,这种现象不但助长了旅游景区高消费的问题,还会导致旅游产业策划与营销的过程中出现严重的能源消耗,从而加大了碳排放量及环境污染的问题。

(三)随着旅游景区的产业化及商业化现象愈演愈烈,导致旅游资源及产品过度开发,导致旅游景点、景区生态环境出现严重的污染及破坏。近些年来,一些旅游景区的开发过程中,随着游客对景区纪念品要求的不断提升,不但打破了以往的生态平衡,还降低了资源的利用效率并出现资源浪费的现象。

造成上述几个问题的主要原因包括:一方面,我国有很多旅游景区在营销与管理的过程中缺乏科学的布置、规划,未能从全局考虑开发旅游资源,仅仅只是为了满足暂时的旅游发现需求,而忽视了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部分旅游景区在策划、营销及管理的过程中未能对周边旅游企业进行科学的管理,从而使得旅游景区附近的环境因开发旅游资源而产生破坏,如修建高级餐厅、建筑高级酒店等,这不但拉低了旅游景区的整体形象,更加大了碳排放量,对旅游景区的长久规划、发展极为不利。

二、基于低碳经济视角的旅游景点营销与管理的相关策略

(一)采取科学旅游产品营销手段

1、在选择旅游产品组合营销策略时,应当注重对现有的旅游产品进行改进,并且通过绿色的营销渠道进行营销。例如,对于专门生产旅游纪念品的相关企业,可以进一步提升产品生产质量或改变包装吸引游客,推动旅游产业的旅游产品向着更深层次发展,不但能推动旅游产品的营销变得更加低碳经济,还可以提升其在旅游目标市场领域的声誉。此外,还应当进一步缩减旅游产品系列的营销,将一些市场上高耗能低成效且销售势头疲软的旅游产品系列取消,对现有的旅游景区产品营销模式不合理的环节进行调整,逐步实现低碳经济下的旅游产品营销。

2、加强开发绿色旅游产品。在实现绿色营销的过程中,只有生产出绿色旅游产品才能实现低碳经济的理念。因此,旅游景区在开发绿色旅游产品时,应当注重从产品的设计、生产及包装三个方面做到低碳经济。产品设计阶段,应当尽可能选择材质轻薄的产品,避免资源的浪费;生产方面,推行清洁环境的建设及清洁的生产过程,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使其能与生态环境平衡相互协调;倡导绿色包装,杜绝过度包装,应当选择无毒无害的包装材料进行包装。

(二)紧紧围绕循环经济的目标开发旅游资源及业务

旅游景区在开展低碳化营销与管理过程中,应当紧紧围绕循环经济的目标开展工作,以此作为贯彻低碳经济理念的重要物质基础。在各个旅游景点中,发展循环经济的过程中应当面向旅游景点各项业务的全方位环节,尤其是对于部分具有核心价值创造及增值的业务环节,通过循环经济模式的发展将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旅游景区的服务产出水平及资源开发与利用效率。此外,旅游景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对于全新的旅游营销与管理模式的开拓意义重大,其能够帮助旅游景区以低碳经济理念为营销管理的核心,带动整个旅游业实现低碳环保式的发展。

(三)制定科学的旅游景点布局及发展规划

旅游景点在营销与管理的过程中要想贯彻落实低碳经济的理念,就应当从旅游景点自身的战略性规划角度出发,从宏观上进行考虑,从而制定出能满足其发展需求的绿色经营管理模式,同时在此机制上对资源的开发进行设计并且做好资金的投入工作。旅游景区探索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其基本的前提和要求就是使旅游景区的营销管理能为其战略发展服务。低碳经济模式的探索走向能够对当前各大旅游景点的运作机制及盈利模式有着显著的改善作用,同时还能为促进旅游景区的可持续发展及低碳环保理念的贯彻落实奠定重要基础。

(四)进一步优化与完善旅游管理企业内部运行机制体制

要想全面贯彻落实旅游景区营销与管理中的低碳经济理念,就应当对相关旅游景点管理企业内部的管理流程及机制体制进行完善,进一步降低企业内部管理过程中碳的排放水平,逐步提升企业管理与服务水平。不仅如此,旅游景区相关领导及工作人员还应当向旅游消费者大力宣传低碳环保的消费观念,倡导低碳经济的消费模式,在旅游景区普及低碳旅游理念的同时促进旅游企业的整个产业链都形成绿色环保的旅游模式。最终实现旅游景区的低碳、环保、经济式的运营及管理。

三、结语

旅游景区经营与管理篇3

[论文摘要]度假旅游是旅游的一种高级形态,是适应现代旅游者寻求松弛身心、调节生活节奏、欢度周末和假期的一种情趣性康体休闲活动。本论文对目前我国度假旅游开发的五种模式进行了阐述,并同时指出在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期能为我国度假旅游的开发提供参考。

1 我国度假旅游的开发模式

(1)整体租赁经营模式。是指在一个旅游度假景区内,将景区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由政府统一规划,授权一家企业较长时间地控制和管理,组织一方或多方投资,成片租赁开发,垄断性建设、经营、管理该旅游度假区,并按约定比例由景区所有者和出资经营者共同分享经营收益。这是一种由政府出资源,企业出资金,政企共同受益的旅游度假区治理模式,是一种市场化经营公共度假旅游资源的模式,体现公共性资源、企业化经营、专业化管理、市场化发展的特点。

(2)股份制企业经营模式。是指旅游度假景区为了筹集开发建设资金,对景区经营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造,并由政府委托股份制企业独家经营旅游度假区,或者在景区经营企业的基础上新组建一家股份制公司,政府授权其独家经营景区资格的方式。这种模式构造了景区经营强大的市场融资能力,广泛吸纳了社会资本的注入,同时借助股份制企业的先进机制,依靠对旅游度假区的垄断经营,以投入高额资本、创造优质旅游产品、追求高额投资回报为目标。

(3)上市公司经营模式。是指旅游度假景区经营企业经过股份制上市以后,受景区管理机构的委托,经营包括景区门票在内的一切旅游业务,成为景区内唯一负责旅游经营的机构,对旅游度假区实行垄断性经营的方式。采用这种模式进行经营的旅游度假区,其所有权归属于景区管理机构,其经营权由景区管理机构委托给了上市公司;景区上市公司统一负责景区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而资源的保护工作由景区管理机构承担。这一模式是典型的景区管理权与经营权、开发权与保护权“四权”完全分离的度假旅游景区经营模式。

(4)整合开发经营模式。是指对于依托公共文物资源的旅游度假区,在保证国家完全拥有文物资源所有权和有效保护的前提下,由政府统一安排,对文物旅游度假区的文物类公共性资产和非文物类经营性资产进行统一整合,按照政企分开、事企分开、所有权主体与经营权主体分离的原则,将文物景区的文物事业发展职能和旅游市场经营职能分开,事业部分统一归文物部门,按照事业规律管理,企业部分组建经营开发实体,统一划归政府直属国有独资的旅游集团企业统一管理,科学开发,市场化经营。

(5)网络复合治理模式。是指一个度假旅游景区设立拥有政府管理权限的景区管理机构,同时行使同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职权,对旅游度假区实施一体化(只有一个管理主体)、封闭式、全方位管理的方式。景区的所有权与经营权都属于作为政府的景区管理机构,但景区经营由景区管理机构的独资企业采取部分直接经营,部分由与社会资本共同组建规范的股份公司经营的方式进行,景区的旅游业务开拓紧密依托旅游部门的市场网络开展,在这个模式中,旅游度假区的经营权绝大部分控制在景区所有者——景区管理机构手中,少部分控制在合资公司中;景区旅游资源的保护权主要在景区管理机构手中,景区经营企业主要负责旅游资源开发,但同时在开发过程中有保护资源的绝对责任,是一个所有权与经营权、开发权与保护权部分分离的度假旅游景区治理模式。

2 我国度假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由于旅游景区体制复杂、政出多门的宏观管理格局,加之普遍存在的区位制约、交通等基础设施薄弱、资金投入不足和人才匮乏,使得国内度假旅游景区在经营发展中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多头管理,多重目标。目前,我国度假旅游景区的宏观管理格局是政出多门,体制混乱。现行的管理体制的主要问题是多重目标与企业经营之间的矛盾,而随处可见的多重管理加剧了这种矛盾。

(2)秩序混乱,服务较差。度假旅游景区安全隐患较为严重,旅游者的权益得不到切实保证。这几年发生的大的旅游安全事故,相当一部分就是因此引起的。急功近利,内部机制不合理,不科学,管理混乱。有的景区层层转包,各行其是,秩序混乱。

(3)资源破坏,环境污染。我国度假旅游景区资源与环境保护的问题,表现在景区破坏性建设严重,自然景区城市化突出。有些素质不高的企业胡乱开发度假旅游资源,如酒店、别墅、停车场等,使景区建设庸俗化,对自然资源的破坏很大。许多度假旅游景区出现资源退化,不仅有客流量大造成的自然退化,更主要的是保护不力。景区的环境污染问题也很严重,由于生活垃圾处理不好,环保技术不过关,造成景区卫生不好,由此而引起污染问题普遍存在。

(4)条块分割,名实不符。在我国的度假旅游景区内,往往出现建设、文物、林业、水利、旅游等多个部门插手管理。在条块分割、各据一方的情况下,在地方、部门、单位、个人利益的驱动下,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貌似建设、实为破坏,名为保护、实为垄断的现象极为常见。

旅游景区经营与管理篇4

[论文摘要]度假旅游是旅游的一种高级形态,是适应现代旅游者寻求松弛身心、调节生活节奏、欢度周末和假期的一种情趣性康体休闲活动。本论文对目前我国度假旅游开发的五种模式进行了阐述,并同时指出在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期能为我国度假旅游的开发提供参考。

1我国度假旅游的开发模式

(1)整体租赁经营模式。是指在一个旅游度假景区内,将景区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由政府统一规划,授权一家企业较长时间地控制和管理,组织一方或多方投资,成片租赁开发,垄断性建设、经营、管理该旅游度假区,并按约定比例由景区所有者和出资经营者共同分享经营收益。这是一种由政府出资源,企业出资金,政企共同受益的旅游度假区治理模式,是一种市场化经营公共度假旅游资源的模式,体现公共性资源、企业化经营、专业化管理、市场化发展的特点。

(2)股份制企业经营模式。是指旅游度假景区为了筹集开发建设资金,对景区经营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造,并由政府委托股份制企业独家经营旅游度假区,或者在景区经营企业的基础上新组建一家股份制公司,政府授权其独家经营景区资格的方式。这种模式构造了景区经营强大的市场融资能力,广泛吸纳了社会资本的注入,同时借助股份制企业的先进机制,依靠对旅游度假区的垄断经营,以投入高额资本、创造优质旅游产品、追求高额投资回报为目标。

(3)上市公司经营模式。是指旅游度假景区经营企业经过股份制上市以后,受景区管理机构的委托,经营包括景区门票在内的一切旅游业务,成为景区内唯一负责旅游经营的机构,对旅游度假区实行垄断性经营的方式。采用这种模式进行经营的旅游度假区,其所有权归属于景区管理机构,其经营权由景区管理机构委托给了上市公司;景区上市公司统一负责景区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而资源的保护工作由景区管理机构承担。这一模式是典型的景区管理权与经营权、开发权与保护权“四权”完全分离的度假旅游景区经营模式。

(4)整合开发经营模式。是指对于依托公共文物资源的旅游度假区,在保证国家完全拥有文物资源所有权和有效保护的前提下,由政府统一安排,对文物旅游度假区的文物类公共性资产和非文物类经营性资产进行统一整合,按照政企分开、事企分开、所有权主体与经营权主体分离的原则,将文物景区的文物事业发展职能和旅游市场经营职能分开,事业部分统一归文物部门,按照事业规律管理,企业部分组建经营开发实体,统一划归政府直属国有独资的旅游集团企业统一管理,科学开发,市场化经营。

(5)网络复合治理模式。是指一个度假旅游景区设立拥有政府管理权限的景区管理机构,同时行使同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职权,对旅游度假区实施一体化(只有一个管理主体)、封闭式、全方位管理的方式。景区的所有权与经营权都属于作为政府的景区管理机构,但景区经营由景区管理机构的独资企业采取部分直接经营,部分由与社会资本共同组建规范的股份公司经营的方式进行,景区的旅游业务开拓紧密依托旅游部门的市场网络开展,在这个模式中,旅游度假区的经营权绝大部分控制在景区所有者——景区管理机构手中,少部分控制在合资公司中;景区旅游资源的保护权主要在景区管理机构手中,景区经营企业主要负责旅游资源开发,但同时在开发过程中有保护资源的绝对责任,是一个所有权与经营权、开发权与保护权部分分离的度假旅游景区治理模式。

2我国度假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由于旅游景区体制复杂、政出多门的宏观管理格局,加之普遍存在的区位制约、交通等基础设施薄弱、资金投入不足和人才匮乏,使得国内度假旅游景区在经营发展中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多头管理,多重目标。目前,我国度假旅游景区的宏观管理格局是政出多门,体制混乱。现行的管理体制的主要问题是多重目标与企业经营之间的矛盾,而随处可见的多重管理加剧了这种矛盾。

(2)秩序混乱,服务较差。度假旅游景区安全隐患较为严重,旅游者的权益得不到切实保证。这几年发生的大的旅游安全事故,相当一部分就是因此引起的。急功近利,内部机制不合理,不科学,管理混乱。有的景区层层转包,各行其是,秩序混乱。

(3)资源破坏,环境污染。我国度假旅游景区资源与环境保护的问题,表现在景区破坏性建设严重,自然景区城市化突出。有些素质不高的企业胡乱开发度假旅游资源,如酒店、别墅、停车场等,使景区建设庸俗化,对自然资源的破坏很大。许多度假旅游景区出现资源退化,不仅有客流量大造成的自然退化,更主要的是保护不力。景区的环境污染问题也很严重,由于生活垃圾处理不好,环保技术不过关,造成景区卫生不好,由此而引起污染问题普遍存在。

(4)条块分割,名实不符。在我国的度假旅游景区内,往往出现建设、文物、林业、水利、旅游等多个部门插手管理。在条块分割、各据一方的情况下,在地方、部门、单位、个人利益的驱动下,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貌似建设、实为破坏,名为保护、实为垄断的现象极为常见。

旅游景区经营与管理篇5

[论文摘要]度假旅游是旅游的一种高级形态,是适应现代旅游者寻求松弛身心、调节生活节奏、欢度周末和假期的一种情趣性康体休闲活动。本论文对目前我国度假旅游开发的五种模式进行了阐述,并同时指出在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期能为我国度假旅游的开发提供参考。

1 我国度假旅游的开发模式

(1)整体租赁经营模式。是指在一个旅游度假景区内,将景区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由政府统一规划,授权一家企业较长时间地控制和,组织一方或多方,成片租赁开发,垄断性建设、经营、管理该旅游度假区,并按约定比例由景区所有者和出资经营者共同分享经营收益。这是一种由政府出资源,企业出资金,政企共同受益的旅游度假区治理模式,是一种化经营度假旅游资源的模式,体现公共性资源、企业化经营、专业化管理、市场化发展的特点。

(2)股份制企业经营模式。是指旅游度假景区为了筹集开发建设资金,对景区经营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造,并由政府委托股份制企业独家经营旅游度假区,或者在景区经营企业的基础上新组建一家股份制公司,政府授权其独家经营景区资格的方式。这种模式构造了景区经营强大的市场能力,广泛吸纳了资本的注入,同时借助股份制企业的先进机制,依靠对旅游度假区的垄断经营,以投入高额资本、创造优质旅游产品、追求高额投资回报为目标。

(3)经营模式。是指旅游度假景区经营企业经过股份制上市以后,受景区管理机构的委托,经营包括景区门票在内的一切旅游业务,成为景区内唯一负责旅游经营的机构,对旅游度假区实行垄断性经营的方式。采用这种模式进行经营的旅游度假区,其所有权归属于景区管理机构,其经营权由景区管理机构委托给了上市公司;景区上市公司统一负责景区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而资源的保护工作由景区管理机构承担。这一模式是典型的景区管理权与经营权、开发权与保护权“四权”完全分离的度假旅游景区经营模式。

(4)整合开发经营模式。是指对于依托公共文物资源的旅游度假区,在保证国家完全拥有文物资源所有权和有效保护的前提下,由政府统一安排,对文物旅游度假区的文物类公共性资产和非文物类经营性资产进行统一整合,按照政企分开、事企分开、所有权主体与经营权主体分离的原则,将文物景区的文物事业发展职能和旅游市场经营职能分开,事业部分统一归文物部门,按照事业规律管理,企业部分组建经营开发实体,统一划归政府直属国有独资的旅游集团企业统一管理,科学开发,市场化经营。

(5)网络复合治理模式。是指一个度假旅游景区设立拥有政府管理权限的景区管理机构,同时行使同级旅游管理部门的职权,对旅游度假区实施一体化(只有一个管理主体)、封闭式、全方位管理的方式。景区的所有权与经营权都属于作为政府的景区管理机构,但景区经营由景区管理机构的独资企业采取部分直接经营,部分由与社会资本共同组建规范的股份公司经营的方式进行,景区的旅游业务开拓紧密依托旅游部门的市场网络开展,在这个模式中,旅游度假区的经营权绝大部分控制在景区所有者——景区管理机构手中,少部分控制在合资公司中;景区旅游资源的保护权主要在景区管理机构手中,景区经营企业主要负责旅游资源开发,但同时在开发过程中有保护资源的绝对责任,是一个所有权与经营权、开发权与保护权部分分离的度假旅游景区治理模式。

2 我国度假开发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由于旅游景区体制复杂、政出多门的宏观格局,加之普遍存在的区位制约、等基础设施薄弱、资金投入不足和人才匮乏,使得国内度假旅游景区在经营发展中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多头管理,多重目标。目前,我国度假旅游景区的宏观管理格局是政出多门,体制混乱。现行的的主要问题是多重目标与企业经营之间的矛盾,而随处可见的多重管理加剧了这种矛盾。

(2)秩序混乱,服务较差。度假旅游景区安全隐患较为严重,旅游者的权益得不到切实保证。这几年发生的大的旅游安全事故,相当一部分就是因此引起的。急功近利,内部机制不合理,不科学,管理混乱。有的景区层层转包,各行其是,秩序混乱。

(3)资源破坏,污染。我国度假旅游景区资源与环境保护的问题,表现在景区破坏性建设严重,自然景区城市化突出。有些素质不高的企业胡乱开发度假旅游资源,如酒店、别墅、停车场等,使景区建设庸俗化,对自然资源的破坏很大。许多度假旅游景区出现资源退化,不仅有客流量大造成的自然退化,更主要的是保护不力。景区的环境污染问题也很严重,由于生活垃圾处理不好,环保技术不过关,造成景区卫生不好,由此而引起污染问题普遍存在。

(4)条块分割,名实不符。在我国的度假旅游景区内,往往出现建设、文物、、、旅游等多个部门插手管理。在条块分割、各据一方的情况下,在地方、部门、单位、个人利益的驱动下,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貌似建设、实为破坏,名为保护、实为垄断的现象极为常见。

(5)困难,举步艰难。国家对风景文物资源保护的财政拨款十分有限,国际援助和赞助杯水车薪。管理经费和职工工薪部分靠财政拨款,部分靠自支,有的完全实行自筹自支。在此情况下,大多数地方只能勉强维持现状和职工生计,谈不上有效保护和积极建设。景区内居民和职工迫于生计,开山取石、毁林伐木、捕猎动物,破坏资源和环境的现象屡禁不止,这就等于是捧着金碗要饭吃,宝贵的资源成为财政的负担。

旅游景区经营与管理篇6

关键词:度假旅游;开发;模式

1 我国度假旅游的开发模式

(1)整体租赁经营模式。是指在一个旅游度假景区内,将景区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由政府统一规划,授权一家企业较长时间地控制和管理,组织一方或多方投资,成片租赁开发,垄断性建设、经营、管理该旅游度假区,并按约定比例由景区所有者和出资经营者共同分享经营收益。这是一种由政府出资源,企业出资金,政企共同受益的旅游度假区治理模式,是一种市场化经营公共度假旅游资源的模式,体现公共性资源、企业化经营、专业化管理、市场化发展的特点。

(2)股份制企业经营模式。是指旅游度假景区为了筹集开发建设资金,对景区经营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造,并由政府委托股份制企业独家经营旅游度假区,或者在景区经营企业的基础上新组建一家股份制公司,政府授权其独家经营景区资格的方式。这种模式构造了景区经营强大的市场融资能力,广泛吸纳了社会资本的注入,同时借助股份制企业的先进机制,依靠对旅游度假区的垄断经营,以投入高额资本、创造优质旅游产品、追求高额投资回报为目标。

(3)上市公司经营模式。是指旅游度假景区经营企业经过股份制上市以后,受景区管理机构的委托,经营包括景区门票在内的一切旅游业务,成为景区内唯一负责旅游经营的机构,对旅游度假区实行垄断性经营的方式。采用这种模式进行经营的旅游度假区,其所有权归属于景区管理机构,其经营权由景区管理机构委托给了上市公司;景区上市公司统一负责景区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而资源的保护工作由景区管理机构承担。这一模式是典型的景区管理权与经营权、开发权与保护权“四权”完全分离的度假旅游景区经营模式。

(4)整合开发经营模式。是指对于依托公共文物资源的旅游度假区,在保证国家完全拥有文物资源所有权和有效保护的前提下,由政府统一安排,对文物旅游度假区的文物类公共性资产和非文物类经营性资产进行统一整合,按照政企分开、事企分开、所有权主体与经营权主体分离的原则,将文物景区的文物事业发展职能和旅游市场经营职能分开,事业部分统一归文物部门,按照事业规律管理,企业部分组建经营开发实体,统一划归政府直属国有独资的旅游集团企业统一管理,科学开发,市场化经营。

(5)网络复合治理模式。是指一个度假旅游景区设立拥有政府管理权限的景区管理机构,同时行使同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职权,对旅游度假区实施一体化(只有一个管理主体)、封闭式、全方位管理的方式。景区的所有权与经营权都属于作为政府的景区管理机构,但景区经营由景区管理机构的独资企业采取部分直接经营,部分由与社会资本共同组建规范的股份公司经营的方式进行,景区的旅游业务开拓紧密依托旅游部门的市场网络开展,在这个模式中,旅游度假区的经营权绝大部分控制在景区所有者——景区管理机构手中,少部分控制在合资公司中;景区旅游资源的保护权主要在景区管理机构手中,景区经营企业主要负责旅游资源开发,但同时在开发过程中有保护资源的绝对责任,是一个所有权与经营权、开发权与保护权部分分离的度假旅游景区治理模式。

2 我国度假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由于旅游景区体制复杂、政出多门的宏观管理格局,加之普遍存在的区位制约、交通等基础设施薄弱、资金投入不足和人才匮乏,使得国内度假旅游景区在经营发展中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多头管理,多重目标。目前,我国度假旅游景区的宏观管理格局是政出多门,体制混乱。现行的管理体制的主要问题是多重目标与企业经营之间的矛盾,而随处可见的多重管理加剧了这种矛盾。

(2)秩序混乱,服务较差。度假旅游景区安全隐患较为严重,旅游者的权益得不到切实保证。这几年发生的大的旅游安全事故,相当一部分就是因此引起的。急功近利,内部机制不合理,不科学,管理混乱。有的景区层层转包,各行其是,秩序混乱。

(3)资源破坏,环境污染。我国度假旅游景区资源与环境保护的问题,表现在景区破坏性建设严重,自然景区城市化突出。有些素质不高的企业胡乱开发度假旅游资源,如酒店、别墅、停车场等,使景区建设庸俗化,对自然资源的破坏很大。许多度假旅游景区出现资源退化,不仅有客流量大造成的自然退化,更主要的是保护不力。景区的环境污染问题也很严重,由于生活垃圾处理不好,环保技术不过关,造成景区卫生不好,由此而引起污染问题普遍存在。

(4)条块分割,名实不符。在我国的度假旅游景区内,往往出现建设、文物、林业、水利、旅游等多个部门插手管理。在条块分割、各据一方的情况下,在地方、部门、 单位、个人利益的驱动下,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貌似建设、实为破坏,名为保护、实为垄断的现象极为常见。

旅游景区经营与管理篇7

[关键词]度假旅游;开发;模式

[中图分类号]F59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8)48-0018-02

1 我国度假旅游的开发模式

(1)整体租赁经营模式。是指在一个旅游度假景区内,将景区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由政府统一规划,授权一家企业较长时间地控制和管理,组织一方或多方投资,成片租赁开发,垄断性建设、经营、管理该旅游度假区,并按约定比例由景区所有者和出资经营者共同分享经营收益。这是一种由政府出资源,企业出资金,政企共同受益的旅游度假区治理模式,是一种市场化经营公共度假旅游资源的模式,体现公共性资源、企业化经营、专业化管理、市场化发展的特点。

(2)股份制企业经营模式。是指旅游度假景区为了筹集开发建设资金,对景区经营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造,并由政府委托股份制企业独家经营旅游度假区,或者在景区经营企业的基础上新组建一家股份制公司,政府授权其独家经营景区资格的方式。这种模式构造了景区经营强大的市场融资能力,广泛吸纳了社会资本的注入,同时借助股份制企业的先进机制,依靠对旅游度假区的垄断经营,以投入高额资本、创造优质旅游产品、追求高额投资回报为目标。

(3)上市公司经营模式。是指旅游度假景区经营企业经过股份制上市以后,受景区管理机构的委托,经营包括景区门票在内的一切旅游业务,成为景区内唯一负责旅游经营的机构,对旅游度假区实行垄断性经营的方式。采用这种模式进行经营的旅游度假区,其所有权归属于景区管理机构,其经营权由景区管理机构委托给了上市公司;景区上市公司统一负责景区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而资源的保护工作由景区管理机构承担。这一模式是典型的景区管理权与经营权、开发权与保护权“四权”完全分离的度假旅游景区经营模式。

(4)整合开发经营模式。是指对于依托公共文物资源的旅游度假区,在保证国家完全拥有文物资源所有权和有效保护的前提下,由政府统一安排,对文物旅游度假区的文物类公共性资产和非文物类经营性资产进行统一整合,按照政企分开、事企分开、所有权主体与经营权主体分离的原则,将文物景区的文物事业发展职能和旅游市场经营职能分开,事业部分统一归文物部门,按照事业规律管理,企业部分组建经营开发实体,统一划归政府直属国有独资的旅游集团企业统一管理,科学开发,市场化经营。

(5)网络复合治理模式。是指一个度假旅游景区设立拥有政府管理权限的景区管理机构,同时行使同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职权,对旅游度假区实施一体化(只有一个管理主体)、封闭式、全方位管理的方式。景区的所有权与经营权都属于作为政府的景区管理机构,但景区经营由景区管理机构的独资企业采取部分直接经营,部分由与社会资本共同组建规范的股份公司经营的方式进行,景区的旅游业务开拓紧密依托旅游部门的市场网络开展,在这个模式中,旅游度假区的经营权绝大部分控制在景区所有者――景区管理机构手中,少部分控制在合资公司中;景区旅游资源的保护权主要在景区管理机构手中,景区经营企业主要负责旅游资源开发,但同时在开发过程中有保护资源的绝对责任,是一个所有权与经营权、开发权与保护权部分分离的度假旅游景区治理模式。

2 我国度假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由于旅游景区体制复杂、政出多门的宏观管理格局,加之普遍存在的区位制约、交通等基础设施薄弱、资金投入不足和人才匮乏,使得国内度假旅游景区在经营发展中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多头管理,多重目标。目前,我国度假旅游景区的宏观管理格局是政出多门,体制混乱。现行的管理体制的主要问题是多重目标与企业经营之间的矛盾,而随处可见的多重管理加剧了这种矛盾。

(2)秩序混乱,服务较差。度假旅游景区安全隐患较为严重,旅游者的权益得不到切实保证。这几年发生的大的旅游安全事故,相当一部分就是因此引起的。急功近利,内部机制不合理,不科学,管理混乱。有的景区层层转包,各行其是,秩序混乱。

(3)资源破坏,环境污染。我国度假旅游景区资源与环境保护的问题,表现在景区破坏性建设严重,自然景区城市化突出。有些素质不高的企业胡乱开发度假旅游资源,如酒店、别墅、停车场等,使景区建设庸俗化,对自然资源的破坏很大。许多度假旅游景区出现资源退化,不仅有客流量大造成的自然退化,更主要的是保护不力。景区的环境污染问题也很严重,由于生活垃圾处理不好,环保技术不过关,造成景区卫生不好,由此而引起污染问题普遍存在。

(4)条块分割,名实不符。在我国的度假旅游景区内,往往出现建设、文物、林业、水利、旅游等多个部门插手管理。在条块分割、各据一方的情况下,在地方、部门、单位、个人利益的驱动下,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貌似建设、实为破坏,名为保护、实为垄断的现象极为常见。

旅游景区经营与管理篇8

(1)整体租赁经营模式。是指在一个旅游度假景区内,将景区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由政府统一规划,授权一家企业较长时间地控制和管理,组织一方或多方投资,成片租赁开发,垄断性建设、经营、管理该旅游度假区,并按约定比例由景区所有者和出资经营者共同分享经营收益。这是一种由政府出资源,企业出资金,政企共同受益的旅游度假区治理模式,是一种市场化经营公共度假旅游资源的模式,体现公共性资源、企业化经营、专业化管理、市场化发展的特点。

(2)股份制企业经营模式。是指旅游度假景区为了筹集开发建设资金,对景区经营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造,并由政府委托股份制企业独家经营旅游度假区,或者在景区经营企业的基础上新组建一家股份制公司,政府授权其独家经营景区资格的方式。这种模式构造了景区经营强大的市场融资能力,广泛吸纳了社会资本的注入,同时借助股份制企业的先进机制,依靠对旅游度假区的垄断经营,以投入高额资本、创造优质旅游产品、追求高额投资回报为目标。

(3)上市公司经营模式。是指旅游度假景区经营企业经过股份制上市以后,受景区管理机构的委托,经营包括景区门票在内的一切旅游业务,成为景区内唯一负责旅游经营的机构,对旅游度假区实行垄断性经营的方式。采用这种模式进行经营的旅游度假区,其所有权归属于景区管理机构,其经营权由景区管理机构委托给了上市公司;景区上市公司统一负责景区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而资源的保护工作由景区管理机构承担。这一模式是典型的景区管理权与经营权、开发权与保护权“四权”完全分离的度假旅游景区经营模式。

(4)整合开发经营模式。是指对于依托公共文物资源的旅游度假区,在保证国家完全拥有文物资源所有权和有效保护的前提下,由政府统一安排,对文物旅游度假区的文物类公共性资产和非文物类经营性资产进行统一整合,按照政企分开、事企分开、所有权主体与经营权主体分离的原则,将文物景区的文物事业发展职能和旅游市场经营职能分开,事业部分统一归文物部门,按照事业规律管理,企业部分组建经营开发实体,统一划归政府直属国有独资的旅游集团企业统一管理,科学开发,市场化经营。

(5)网络复合治理模式。是指一个度假旅游景区设立拥有政府管理权限的景区管理机构,同时行使同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职权,对旅游度假区实施一体化(只有一个管理主体)、封闭式、全方位管理的方式。景区的所有权与经营权都属于作为政府的景区管理机构,但景区经营由景区管理机构的独资企业采取部分直接经营,部分由与社会资本共同组建规范的股份公司经营的方式进行,景区的旅游业务开拓紧密依托旅游部门的市场网络开展,在这个模式中,旅游度假区的经营权绝大部分控制在景区所有者——景区管理机构手中,少部分控制在合资公司中;景区旅游资源的保护权主要在景区管理机构手中,景区经营企业主要负责旅游资源开发,但同时在开发过程中有保护资源的绝对责任,是一个所有权与经营权、开发权与保护权部分分离的度假旅游景区治理模式。

2我国度假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由于旅游景区体制复杂、政出多门的宏观管理格局,加之普遍存在的区位制约、交通等基础设施薄弱、资金投入不足和人才匮乏,使得国内度假旅游景区在经营发展中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多头管理,多重目标。目前,我国度假旅游景区的宏观管理格局是政出多门,体制混乱。现行的管理体制的主要问题是多重目标与企业经营之间的矛盾,而随处可见的多重管理加剧了这种矛盾。

(2)秩序混乱,服务较差。度假旅游景区安全隐患较为严重,旅游者的权益得不到切实保证。这几年发生的大的旅游安全事故,相当一部分就是因此引起的。急功近利,内部机制不合理,不科学,管理混乱。有的景区层层转包,各行其是,秩序混乱。

(3)资源破坏,环境污染。我国度假旅游景区资源与环境保护的问题,表现在景区破坏性建设严重,自然景区城市化突出。有些素质不高的企业胡乱开发度假旅游资源,如酒店、别墅、停车场等,使景区建设庸俗化,对自然资源的破坏很大。许多度假旅游景区出现资源退化,不仅有客流量大造成的自然退化,更主要的是保护不力。景区的环境污染问题也很严重,由于生活垃圾处理不好,环保技术不过关,造成景区卫生不好,由此而引起污染问题普遍存在。

(4)条块分割,名实不符。在我国的度假旅游景区内,往往出现建设、文物、林业、水利、旅游等多个部门插手管理。在条块分割、各据一方的情况下,在地方、部门、单位、个人利益的驱动下,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貌似建设、实为破坏,名为保护、实为垄断的现象极为常见。

(5)财政困难,举步艰难。国家对风景文物资源保护的财政拨款十分有限,国际援助和社会赞助杯水车薪。管理经费和职工工薪部分靠财政拨款,部分靠自支,有的完全实行自筹自支。在此情况下,大多数地方只能勉强维持现状和职工生计,谈不上有效保护和积极建设。景区内居民和职工迫于生计,开山取石、毁林伐木、捕猎动物,破坏资源和环境的现象屡禁不止,这就等于是捧着金碗要饭吃,宝贵的资源成为财政的负担。

(6)政企不分,政事不分。许多旅游度假区,由于条块分割和政、企、事不分,政府机关的衙门作风与旧国营企业的各种弊端兼而有之。在经营接待上,基本上是等客上门,很少主动宣传促销;在经济收支上,财政拨款加单位创收,有的稍有盈余,多数入不敷出;在劳动人事制度上,机构臃肿,冗员繁多;在分配制度上,死工资,“大锅饭”,平均主义盛行。这种管理体制和经营体制一方面导致了旅游资源的闲置与浪费,另一方面是度假旅游开发和经营中的无序、低效以致破坏,严重困扰着资源环境的保护及度假旅游和地方经济的发展。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