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大学生素质培养8篇

时间:2023-09-22 15:04:48

大学生素质培养

大学生素质培养篇1

【关键词】心理压力;控制情绪;大学生

青少年时期是人的一生中最容易偏离心理正常状态的时期,人生在世不能事事顺心如意,总有心情不好的时候。但无论什么状况和糟糕的心境都有过去的时候,不要过于纠结在意。如果一个人很容易就被情绪所影响,从而导致不适应行为或心理健康问题,哪能有心情正常工作和学习呢?

目前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自闭、抑郁、焦虑、强迫、精神分裂等问题,大学生的心理状况令人担忧,由此可见,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当务之急。及时调整自己的情绪,就像修炼一门内功。只要我们日日修习,不断扩展自己的思维高度,积极面对情绪的正负极,拿出勇气,让自己成为情绪的主人。

1 生活能力与交往能力弱,导致暴躁、易怒、自卑心理

首先应学会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现在学生多为独生子,家长过分溺爱,刚进入大学,缺乏独立生活能力,不会与人沟通,自闭倾向,不愿与人交流。任性自私,自由散漫,不少学生因交流困难而在沉迷于网络的虚拟世界里,寻找心理满足。极其缺乏起码独立生活及为人处世的能力。

学生在宿舍平时为一些琐碎小事经常吵闹,互不相让,相互气氛紧张,不能将自身融入集体,不能适应环境,处处抱怨,遇事偏激,不能有效的沟通。班上曾有赵辰同学早上没来上课,班主任及时联系学生并向家长告诉学生情况,本人只是在宿舍睡懒觉不起,家长说服之后,速来教室,其实并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和内疚,反而冲进老师办公室勃然大怒,冲着老师歇斯底里起来,就是嫌老师找他家长了,智力能力还处于小学生阶段。没教养,没素质,起码做人都不会,更谈不上做贡献,可悲啊!

这种人平时不能与人正常沟通,不能尊重长辈,不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抵触学校,抵触老师,无论外界的环境如何,压力多大,都应学会接受现实,适应社会。学会对自己负责,对家人负责,对社会负责,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如果你的思维违背了客观规律、人伦道德、法律法规,脱离了真善美,那么你怎样都不可能有良好的心态和情绪,倘若长时间的负面情绪积累,势必会导致人格障碍。我们应拥有正确的价值观思维,善良,积极向上。并及时整理自己的情绪,领会幸福的滋味。

其次,学生理解能力低下,做事不细心,不认真看通知,老师说什么不明白,不理解,就会用嘴,不用脑子,一件事要重复说很多遍。每年学生征兵入武,需填报名表,身份证号竟然还能写错,或少写家庭成员,不认真检查,还让老师反复修改。我们国家就是靠这种低能力、低素质的学生来保卫吗?对自己却不负责任,更说不上对国家负责真是令人担忧。

2 关于专业学习定位不准,缺乏学习积极性

学生应找准自己的定位,不能正确评价和认识自己,任何专业,只要学的足够好,热爱你的专业,做自己喜欢做的事,看自己喜欢的书,是人生一大享受。只有少数同学参加专业技能大赛,很多同学沉迷于网络、电脑、手机,让自己时刻受到外界干扰。不妨在适当的时间把网络关闭,让时间花在有意义的事情上,读点经典,专注做事,无所谓是否成功,起码对得起光阴。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你走向成功的阶梯。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不夸张地说,良好的习惯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影响人的一生。人一旦养成一个习惯,就会不自觉地在这个轨道上运行。教育归根结底是培养习惯,行为养成习惯,习惯形成品质,品质决定命运。

人的自主学习的程度是随着年龄增长,经验的积累,知识的提高,文化程度的提升而不断提高的。在大学期间,一个人自主学习的能力越强,水平越高,意味着将来步入社会时自觉独立、自主学习的起点越高,社会适应性越强,更好的适应社会。

如今生活,用实力说话,一个人如果不想过低三下四的生活,就得有让自己抬头挺胸的资本,靠本事竞争。只是能决定一个人的气质、品味、眼界、价值观等,这些却是影响生活质量的关键因素,都是知识熏陶的结果。这样于外能赢得别人尊重,于内得以心安,你要抓住机会,直面风雨人生,迎接时代挑战。

当一个平凡人,怀一颗平和心,做一件平常事,不好高骛远,简简单单的生活,抵挡各种诱惑。无论外界环境如何,压力多大,人都要快乐,调节自己不良情绪。如果处处跟自己过不去,对看不惯的过分追究,做人做事宽容些好,古训“欲乐,莫过于善”。“善”这是宽容的豁达的意思,要宽严适度,谨慎从事,小事上不要太苛刻。即使遇到挫折,也要积极分析,调整心态。只有一切随遇而安,顺其自然,没有太多的欲望,才能享受快乐和满足,这其实是一种境界,一种修养。

人在一生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使自己伤心难过的事情,社会的压力会导致许多人患上焦虑或强迫症。美国的心理学家罗杰斯曾经是个孤僻而不懂得交际的人,但在他面对了这个事实之后寻找到了化解的方法,成为一位人际交际大师。事实证明,最痛苦的经历有可能成为他们最重要的财富。所以当痛苦来临时,是逃不掉的。暂时的逃避和埋怨并不能让痛苦减少分毫,反而容易让痛苦变成沉重的心理负担。只有勇敢面对,迎刃而上,寻找化解心中的恐惧的办法。可以寻求朋友的帮助,寻求老师的疏导。我们无所谓草木皆兵,畏手畏脚地无知应对,正视并面对它才是光明之路。

大学生素质培养篇2

关键词: 后物质时代 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 新途径

一、引言

后物质时代,大学生可支配的时间很多,如果处于一种无所追求的空虚当中,一些人不免会产生一些或好或坏的想法。某种新思想得到广泛传播便形成了思潮,这种思潮或许对社会有益,或许起到反面作用。如何让中国高校顺利过渡到后物质时代?这一问题日显重要,它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安定和进步。

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可以使大学生明白怎样做人,怎样做对社会有用的人,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填补他们思想上的空虚,从而形成对社会有益的新思潮。本文分析了后物质主义的内涵,以及后物质时代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困惑,提出了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新方法,以期为和谐校园与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借鉴。

二、后物质主义

后物质主义是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在欧美新兴并流行的价值取向,是对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前占主流地位的物质主义价值取向的合理替代[1]。后物质主义是一种重新观察物质世界的新角度,它是相对于物质主义概念提出的。美国学者罗纳德・英格乐哈特在其著作《寂静的革命――西方公众变化中的价值观和政治方式》中首先提出了后物质主义的概念,他的另一著作《全球价值观变迁前景》对此概念进行了解释[2]。

后物质主义既是一种价值观念,又是一种生活态度,它是全社会共同进步的产物,是社会结构与社会观念产生共振的结果。物质主义认为人类的幸福和自由是与物质数量的增加相一致的,经济的快速发展能带来人们物质财富占有量的增加。因此,所有有利于经济增长的措施都被评价为是有价值的。虽然人们的物质财富占有量提高了很多倍,但是大多数人并没有因此感到更加幸福和快乐。这说明物质财富并不是测量人们幸福水平的唯一尺度。

后物质主义价值观的主要特点是:自我实现、言论自由、提高生活质量、生态保护等非物质主义的诉求。从物质主义到后物质主义的转变就是要关注我们的生活质量,逐渐超越单纯的物质层面的简单索取和渴望,更重视个性的满足、精神的愉悦和舒适。

世界价值观测量相关调查结论显示,后物质主义价值观与经济发展水平两者是正相关的,经济越发达的国家后物质主义价值观所占比例越高,而物质主义价值观在相对贫穷的国家占主导地位。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社会价值观的变化呈现出由物质主义价值观向后物质主义价值观转变的趋势。我国人均国民收入在2006年已达到2000多美元,已超过后物质主义的临界点。因此,从理论上讲,后物质主义价值观已在我国出现。据对我国青年价值观的调查显示,我国“80后”和“90后”已显现出后物质主义价值观取向的特征[3]。

三、后物质时代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困惑

后物质时代,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困惑层出不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后物质时代的道德困惑

后物质时代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提高,但是精神文明的建设相对滞后,尤其是大学生,他们充分享受到改革开放所带来的物质利益,但很难正确对待社会发展的负面影响,其道德水平很难提高,反而会滋生出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思想。

(二)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相分离

教育的功利主义思想忽视了提高人的素质的人文教育,着重强调为国民经济建设的专业教育,导致出现一些热门专业和热门学校。随着人文教育的空间不断缩小,很容易出现“科学主义”和“工具理性主义”的哲学思潮,使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相脱离的状况更严重。

后物质时代大学生普通缺乏人文素质培养的自觉的内在驱动力,以致各种专业证书成为求职的敲门砖,这是很多高校人文素质课程形同虚设的根本原因。很多学生为考研而废寝忘食,对与考研无关的课程根本不关心,甚至连课也不上,不少教师对此现象漠不关心。不少学生凭考前突击即能考试过关,毕业时能拿到学位证和毕业证,但其证书与大学生应有的人文素质不相当。

(三)教育理念唯利化和唯智化

目前高校把学生的应试、升学和就业作为重心,却忽视了大学传承、彰显人文精神的责任,不注重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和人文素质的培育。这与后物质时代追求个性的价值观相违背,大学生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容易产生诸如孤独、网癖、盲恋等一系列奇异现象。

四、后物质时代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几点建议

(一)后物质时代的道德建构

随着现代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将面临发展一种新道德的可能性。因此,我们需要建立一种新的道德结构。对当代大学生来讲,应该从以下几点着手。

首先,大学生要注重知识和智慧的积累。大学生要在一定的知识积累基础上培养自己的鉴赏力和分辨力,以帮助自己做出正确的选择。对待个人情感和欲望,大学生不能无限放纵或过度限制欲望,而要学会一种自律性的满足,要有节制地满足自己的愿望、情感和需要。

其次,高校要提倡一种自主性美德。最高的道德原则应该是享受生活和帮助生存,道德是每个人的内在良知和发现。高校要提倡一种自主性美德,让大学生认识到自尊和自信是人类最基本的必需品。

最后,大学生要学会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在后物质时代,人们的自主性日益增强,对尊严的需要也上升到历史最高水平。尊重自己,大学生才能正确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难题,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尊重他人,多为别人考虑,给予别人生命、尊严和权利的尊重,才能在交往中提高自身修养。

(二)加强情感教育

情感教育[4]就是以重视人的情感培育为教育的切入点,关注情感在大学生发展中的基础作用和积极影响,而且运用情感机制,寻找怎样使情感品质支持人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素质的发展。情感教育既以情感为目标和内容,又以情感为手段和途径。知识教育让人睿智,情感教育让人更加完整。

大学生处在生理、心理逐步成熟的时期,缺乏完整系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经常会出现情感不稳定、意志不坚定等问题,当社会诱惑出现或生活急剧变化时,容易出现道德弱化症、情感迷失症、交往失衡症、角色混淆症等症状。大学生的意志要不断得到锤炼,一方面要帮助大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高尚的人文追求,另一方面要通过情感的强化教育不断增强大学生的意志,成为继往开来、勇挑重担、勇于开拓的一代人。

(三)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

课堂教学让学生懂得什么是优良素质,而优良素质的实现又往往在课堂之外。人文素质的养成要经过人文知识的接受、消化和应用三个阶段。社会实践活动为人文知识的接受、消化和应用提供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机会,提供了更加广阔的教育平台和更加灵活的教育方式,使学校各种有形和无形的教育要素得到充分利用,可以满足学生学习各种知识的需要,从而使他们进一步领悟和把握人文知识的深刻含义。

人文素质是通过学生在用脑思考问题和动手解决问题过程中找到自己的特长和爱好而养成的,社会实践活动为此提供了机会,促使学生将专业理论知识与创业能力、创新精神、人文素质和实践能力相结合,促使学生的理想、情操和智慧在潜移默化中成熟。社会实践活动以特殊的教育方式构成教与学两种主体之间、各种主观认识与客观存在之间、各种教学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互动体系,提供了从传授到应用的环节,促使学生切身体验到优良人文传统的现实意义。

(四)创新课程设置方法

课程设置是大学人文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课程内容水平的高低会影响学生人文视野的宽窄、人文内涵的厚薄、人文胸怀的宽窄、人文能力的强弱,等等。高水平的教学内容能反映出人文科学研究的前沿问题、动态和成果,回答的是现实世界中令人不解的社会问题和人文困惑,体现的是现代人文素质发展的规律。学生通过学习这些课程,不仅能掌握优质的人文知识,而且能进行深入的人文思考,最终获得切实的人文修养。

后物质时代的大学生都追求个性和特长,原来那种唯利化和唯智化的教育理念已不再适应大学生的成长需要。为了培养大学生人文素质,后物质时代的高校课程设置应该更加广泛化、优质化、多样化。

五、结语

在后物质时代,为了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我们要继承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保持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克服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困惑,通过道德教育、情感教育、社会实践、创新课程设置等措施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胡连生.从物质主义到后物质主义――现代西方社会价值理念的转向[J].当今世界与社会主义,2006,(2).

[2]Paul Abramson,Ronald Inglehart.Value Change in Global Perspective[M].Ann Arbor: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1995.

大学生素质培养篇3

在钢琴演奏的过程中,演奏者手指的灵巧是进行钢琴弹奏的关键所在,如果演奏者不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就不可能获得手指的灵巧,因而在进行演奏的过程中也就缺少相应的自信。在进行钢琴的演奏过程中,演奏者在进行弹奏的时候,首先就需要知道怎样去进行弹奏。只有演奏者自己知道要怎么做,才能够在进行演奏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自信,另外加上演奏者本身对于作品的理解,演奏者才可以很好的提升自身的演奏水平。

加强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不断的增强演奏者的音乐感染力和表现欲望

教学实践中,我们会发现就算是一些演奏者自身的演奏技法存在着一些问题,哪怕是背谱方面的一些问题,仍然不影响演奏者充满信心的完成整个演奏过程。这主要和和演奏者音乐感染力和音乐表现力有着很大的关系。演奏者在进行演奏的过程中比较喜欢自己的音乐,往往会被自己的音乐所打动,所以在进行演奏的过程中演奏者有信心去打动别人,所以不管是演奏者在技术上出现了什么问题都可以很好的给予应对。这种心理对于演奏者自身的鼓舞是十分巨大的,这足够使得演奏者可以克服很多困难,从而全神贯注的进行演奏,获得很好的演奏效果。另外,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要对演奏者的音乐素养进行一定的培养。对学生在进行演奏前的音乐情绪进行指导,指导学生在演奏之前深刻的领悟和体会音乐所创造的时代背景,让学生能够在对音乐的背景进行把握的前提下,注重在不同场地发声进行必要的调整。所以对于演奏者而言要多听一些音乐会,多去体会发声问题在不同场合的调整,进而让自己能够得到很好的提升。

培养学生在进行演奏过程中的心理素质,特别是演奏者临场的素质

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建立在自身思维技巧的基础之上的。学生在进行演奏的时候有时会受到思想懒散的影响,因此会出现手指和大脑经常协调不一致的情况,此时的弹奏往往就成了仅仅依靠机械动作进行的弹奏,所以作为演奏者应当尽力的做到让思想走在动作的前面,这样才能演奏出发自内心的钢琴歌曲。同时老师要帮助学生临床自我暗示的习惯。在学生进行练琴的时候老师就应当要求学生认真的背诵乐谱,增强对于音乐的准备程度,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增强学生的演奏自信。在演奏的过程中,让学生保持放松的心态也十分的重要。比如学生在进行快速乐曲的弹奏过程中,应当让自己的呼吸尽力的放松和平稳,这是一种比较重要的心理暗示,能够帮助学生放缓自己的心态。另外,音乐的强弱本身也起着一种重要的调解作用,即使是同一首音乐也有欢快和平缓的时候,这可以给予演奏者内心起到一定的调解作用,从而做到松弛有度,这同样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调解方式。

大学生素质培养篇4

【关键词】文学教育;大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策略

人文素质是高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其中不仅包括了传统的思想文化教育,还涵盖了法律道德、文化素养、审美能力等方面。可以说,人文素养与大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学生的人文素养水平将直接影响其语言文化知识的掌握能力及审美能力。

一、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情况

1.重视程度普遍不足

虽然加强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建设这一思想早在多年前就已经被提出,但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对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还远远无法达到相关要求。在许多高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成为了专业课的辅修部分,许多教师和学生对人文素质教育都缺乏准确的认识和定位,也没有认识到人文素质教育在学生成长成熟的过程中发挥着怎样一种作用。此时的人文素质教育整体效果差、学校和教师在人文素质培养方面投入的时间和资金相对不足,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教师也无法将人文素养中涉及的相关内容以知识网的方式传递给学生。在一些理工类学科,人文素养的教学时间更是被大幅度压缩,这导致了学生历史、文学、艺术鉴赏等方面能力的不足。

2.课程设置不合理

一些高校开设的人文素质培训课程缺乏科学系统的安排,在课程设置、整体考核、知识体系建构等方面都存在着十分明显的不足。在一些学生和教师眼中,人文素质教育已经逐渐成为专业课的辅助和调剂,这种课程边缘化思想直接导致了人文素质训练课程教学地位的下降。另外,一些学校虽然开始了相关课程,但缺乏教学思想上的指导与师资力量上支持的人文素质课程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需要学校真正把人文素质的培养工作重视起来。学生在被动、机械地完成相关知识的记忆时,很容易产生逆反和厌烦心理,从而加深他们对人文素质培养课程的厌恶程度,影响他们的人文素质水平提升。

3.人文素质教育与校园环境脱节

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水平充分体现在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当中,而生活学习环境反过来也对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起到了十分积极重要的作用。对大学生来说,校园氛围与丰富多彩的社团文化同样能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让他们在放松和娱乐的过程中实现个人综合素质的提升。从某方面来看,校园文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一种延伸与拓展,它在人文素养教学活动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当前情况下,部分学校对校园文化氛围的建设工作不够重视,许多学生选择在空闲时间里上网或宅在寝室,而这不仅削减了他们的课外活动空间,也不利于他们养素养积累的习惯。另外,学校对现有的文化建设工作缺乏整体规划与技术指导,这使得文化建设内容相对单一、活动过于单调雷同。这不利于丰富校园文化氛围,也不利于综合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文学教育在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从内容上看,文学素养与审美能力是大学生人文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中的文学教育不仅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还能让他们在阅读经典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实现精神上的升华。可以说,人类的多文化性格特征都能在文学作品中找到原型,所谓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是因为每个人的文学人物形象的解读都融入了自身的文化性格。所以,不论是文学史上那些经典的吝啬鬼形象、那些为情所困的痴男怨女还是顶天立地的英雄,都是人们文化性格的一种直观体现。从情感上看,文学教育是一种承载了情感的教育。读者能从优秀的文学作品中感知到作者的思想与情怀,并逐渐领悟吸收其中的思想文化内涵,提高自身的文学素质。另外,由于许多文学作品都是对生活的真实反映,能生动形象的体现历史和生活。加强文学教育的过程就是让学生接触历史,了解过去,吸收前人先进经验思想的过程,这一过程中,大学生能将这部分内容继承和发展为自己对文化历史的认识,进而提升自己的人文素质。

三、文学教育与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策略

要充分发挥文学教育在人文素质培养中的作用,就必须提高教师和学生对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视程度,让他们认识到人文素质养成的意义。与此同时,要加强文学教育的课程建设,将文学教育放在与专业课同等重要的地位,加强文学教育教师团队的建设工作。在开设文学教育课程时,不仅要设立一些思想教育方面的课程,还要加强文学类、艺术类选修课授课体系的建立,让学生有机会对一些经典文学作品进行深入了解。此时,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来选择具体课程,而这能极大地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另外,在文学教育环节中还可以引入多媒体教学、情景教学等新型教学方式,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枯燥单调的死记硬背环节,让课程的趣味性得到提高。

四、小结

当前环境下,必须加强高校的文化教育,克服教学环节中存在的问题,让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提升。需要注意的是,充分发挥文学教育的作用,让学生在学习文学知识的同时实现个人思想与精神境界的提升将成为高校今后一段时期教学工作的重点。

【参考文献】

[1]张颖.文学教育与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4(12):23.

大学生素质培养篇5

【关键词】 医科院校;护理学;学生;综合素质;培养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由于护理学职能和服务对象的特殊性,以及近年来医患纠纷的频频发生,如何培养和提高护理学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一直是我们备受关注的理论热点。本文在结合医科院校学生素质教育现状的基础上,提出护理学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应该包括三个方面:人文素质、创新素质和业务素质。

一、人文素质

人文素质是指通过学习人文科学知识和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人文素质体现在人能否正确对待自我、他人、社会和自然,是一种态度和行为。[1]

进入21世纪,随着医疗模式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医疗重点也从“以疾病为中心”向“以病人为中心”开始转变,病人不再是单纯的“生物人”,而是具有复杂系统的“社会人”。这就要求护士不仅具有较高的护理专业技术水平,还要掌握社会学、心理学等多方面知识。这就要求高等护理学教育从培养只懂护理专业知识的单一型护士向培养掌握预防、治疗、康复、保健等卫生服务本领的复合型人才转变。

1、转变传统教育观念,树立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思想

高校护理学教学应推行科学与人文相融合的现代护理教学模式,把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相结合,既要教书,又要育人。在让学生掌握护理知识的同时,广泛涉猎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等人文科学,要让学生认识自我、关爱生命、尊重他人、理解社会,成长为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协调发展的现代护理学人才。各医科院校结合专业特点增设人文科学方面的课程,使人文素质的教育内容进入课程体系,进入各专业教学计划。

2、完善课程设置,增设人文社科类选修课,增加与护理学交叉形成的边缘学科课程

如护理心理学、护理礼仪、人际沟通等;定期举办文理交叉渗透的专业讲座,逐步建立起系统的具有医学特色的人文社会课程体系。要通过长线教育,打牢学生综合基础,逐步提高学生修养,提高学生运用人文精神对医疗护理实践及现实生活进行哲学的、历史的、美学的、科学的认识,并以此规范自己的行为,发展健全的个性和完善的人格,使学生进一步端正关注现实、关爱生命的医学人文态度。[2]

二、创新素质

创新素质是指人在先天遗传素质基础上,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获得的稳定的在创新活动中必备的基本心理品质与特征。创新能力是指人们在学习和继承前人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新概念、新思想、新技术、新方法、新设计,提出独特的见解和完成创造发明的能力。

传统的护理教学方法如“填鸭式”、“灌注式”的教学禁锢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遏制了学生的的创新潜能。因此,教师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运用教学相长的教学方式,将多种教学方法优化组合,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最大限度的调动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思维习惯和口头表达能力。

利用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实践教学课时较多,护理操作技能是学科的特色。因此,加强实践环节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重要手段。以往的操作技能教学,注重强调操作程序的准确性,操作动作的规范性,评价标准的统一性,不利于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能力的培养。各医科院校应该改革以往“教师演示――学生模拟练习――教师指导”三段式实验教学模式,采用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角色转换法、情景模拟教学法等,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主动性,强化护理操作中的创新能力培养,在不违反操作规程的前提下对学生的创新尝试和行为予以认同并鼓励。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3]

三、业务素质

在新的就业市场形式需求下,护理学专业的就业前景有机遇也有挑战。许多用人单位对护理学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学生除了要掌握扎实的护理理论和规范的操作技术之外,还要拥有良好的沟通表达能力、应变合作意识、吃苦耐劳精神、强烈的同情心和责任感及举止高雅的气质仪态等,这些就业素质的要求恰好和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内容相符合。在就业形式日益严峻的今天,培养护理学专业学生的业务素质必定会提升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1、岗前培训

首先进行岗前培训,岗前培训时间为3个月。做好新护士岗前培训日程安排,目的是让新护士了解医院的工作性质与概况掌握工作特点、各班工作情况。让新护士了解医院的护士除了应具备精湛的专业知识外还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

2、树立整体护理观

从思想上认识到整体护理概念,要以整体护理理念为宗旨,整体护理程序为依托,从入院评估开始与患者近距离的亲切交谈,让他们感受到护理人员的真诚。责任护士始终贯穿健康教育并提出出院指导患者的身心需求,为患者提供最佳护理服务,在更高层次上满足患者需求。

3、礼仪培训

请专业的礼仪老师对新护士进行礼仪培训与授课,组织观看仪表与礼仪的录影带等形式。做好护士素质、仪表、言行规范的教育。通过有计划地进行礼仪培训,使新护士的仪表形象更加得体。[4]

相关医科院校应该针对所开设专业进行专业教育,培养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兴趣,帮助学生指明护理学专业的发展前景,激发他们学好专业知识的热情。并且要提供较多的实习机会来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让学生体验他们将来的工作场景,增强对该专业的认识,从而以真才实学去竞争谋职。同时要增强学生的危机意识,使他们意识到只有不断学习、提高业务素质才会在将来的工作中立于不败之地。

综合素质教育是一种全方位的教育,它包括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素质、科技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等各项内容。护理学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开展综合素质教育要求教育者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在护理教育中只有不断探索和改革创新,才能真正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临床实践和综合素质,适应社会对护理人才的需求。

【注 释】

[1] 周小菊,董小萍.寓人文素质教育于《护理学基础》教学中[J].职业时空,2011.06.116-117.

[2] 黄文娟,纪忠红.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提高护生职业素养[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08.71-72;2012.08.752-753.

[3] 赵志清,陈先华等.基于建构主义理论教学对培养护生创新行为的研究[J].护理研究,2012.08.752-753.

[4] 王燕瑜,李秀增等.军队疗养院培养新护士综合素质方法的探讨[J].当代护士(中旬刊),2012.05.157-158.

【作者简介】

大学生素质培养篇6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素质教育

一、素质教育与大学英语教学

素质教育理念作为一种教育思维的培养方式,它的核心目的不是在于教会什么最好的技能,而更多地将英语扎实的实践和理论知识的学习,通过对自身设计思想的提升,人性的培养,结合大学英语教学加强对灵感、思想、感觉等经过思维活动的提炼,从而有一定新的尝试与探索。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素质教育培养能够主动发挥与激发学生对于自身学习的认知,让学生能及早地、准确地发现问题,寻找自身对于英语学习的弱点和强项,能够以创新性、丰富式的方式解决英语实际问题,从而使得英语教育在创新方式上得到提升和发展。素质教育能够使学生在生理、心理、道德修养、科学文化等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大学面对的师生关系更强调学生自觉性,因而发展学生要按照综合性全面发展的目标进行,不是简单的传授知识,让学习和做人结合起来作为整个教学命脉,虽然目前英语教育教学活动中,难以摆脱多数应试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但在人才培养方面更加注重素质教育,才能够使得学生全身心的发展,素质教育,是以大学英语课程为纲,是促进人格健全发展的一项素质教育活动。而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思维方式的培养,又具备一定的视觉艺术的审美观念和技能培养,从而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相应的发挥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二、素质教育对大学英语教师的要求

素质教育具有思维创造、思维探索和思维表现的各种形态,它的运用和探索对于在英语课堂教育中可以深刻得以体现。素质教育要求教师也应该采取图形化、多样化、个性化的评价指标体系,减少原来那种盲目性、主观性评价方式。不断强调学生的原创思维和原创特点,让大学英语课堂教育得到充分的挖掘和探究。在现在的新课程改革中,英语教师应该首先积极进行思想上的转变,提高认识,深刻理解新课程标准的内涵。英语这门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它使典型的应用学科,应该最大程度的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起来,让学生多交流,这是英语不同于其他学科最大的特点。所以我们不应该把英语当作一种知识进行传授,应该作为一种工具,在教学中,应该更注重学习能力的培养。虽然我们平时利用英语的机会比较少,但是只要我们充分利用课堂,将同学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就一定会教好这门工具学科。在英语改革的大环境下,意味着对老师的能力和英语水平要求更高了,因此我们更应该体会到自己肩上的责任,更应该不断提升个人的业务水平,充分利用自己的宝贵时间,在各个方面提升自己,做个有准备的英语教育者。关于强化学生的主体知识。在教学和课堂上,要强调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不能把学生当作简单的认知体。在教学中更重要的是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让他们懂得教师只是他们的疏导者和助学者。教师更要从多种途径引导学生从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课堂的主角。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强大动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有很多,教师可以从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入手,针对学生的年龄范围,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创设情境教学法,利用直观教育形象的将所学内容展现在学生面前,强化学生的视听感觉,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引起兴趣,激发求知欲,使学生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满怀激情的学习。比如可以在课前组织学生进行新闻播报,演剧等多种形式。通过生生活动,师生互动,小组内部交流沟通等,在课堂上再现多个情景,模拟真实或者半真实的场景,让学生有所感悟,主动畅所欲言的交流,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潜能。

三、大学英语课堂的素质教育理念培养

对于大学英语课堂教育中素质理念培养方法探索有多种,但都应该围绕学生为主要原则和方式进行探究。应该以人为本进行教育,尊重学生,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把课堂的核心作用交给学生,唤醒学生的设计理念和创造性思维,倡导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大学英语教材是针对大学生的,最重要的是对教材了解于心。对于教材我们应该有个整体的把握,通过教材要渗透哪些语法和语言现象。用哪些教学方法可以让同学尽快掌握目标知识和能力。要详细备好每一单元的教学任务,每一单元都含有明线和暗线两个线索,以water为例,明线是水的旅程,而暗线就是号召更多的人要节约用水这条思想教育渗透在里面。应该掌握好这两个线索,将两条线索相互配合,把握每一板块的设计意图。关于教学课堂活动的基本程序有如下七点:1、激发学生主体情感;2、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3、自然式问答;4、合作氛围中持久兴趣的培养;5、精心设计主体活动,注重课堂评价语6、在情境中享受语言的快乐;7、善于正确使用辅助阅读材料,整合教学内容关于问答中的一些技巧,要掌握好难度,问题不能远远超过同学的认知水平;课堂上的问题设计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具有梯度性,注重启发性,并渗透对学生思维方式的培养;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应该自然流露在所提的问题中。大学英语课堂素质教育理念的培养应将课堂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展现英语来源于生活,运用能力又高于生活的特点,引导学生把教学知识运用到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去体验和感受,让教育活动更加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培养浓郁的人文精神和人文情怀。作者简介:丁浩君,女,沈阳师范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及英语教学。

参考文献

大学生素质培养篇7

国家教育部在《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大学生的素质教育,以文化素质为基础,文化素质中又以人文素质为重点。所谓人文素质,是指由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一个人的内在品质,表现为一个人的人格、气质、修养。人文素质是一个人外在精神风貌和内在精神气质的综合体现,也是一个现代人文明程度的综合体现。人文素质是当代大学生应该而且必须具备的重要素质。高校素质教育的目的,最根本的就是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质。

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我国高等教育推行的是专业教育,过分重视大学生的业务素质教育而忽视文化素质教育。同时,在我国由于办学体制上受前苏联模式的影响,教育观念上片面强调高等教育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因此将文、理、工科等人为地分割开来,各自封闭、自成体系。这种教育体制和教育观念培养出来的大学生,有以下缺陷。

1人文知识匮乏

人文知识包括历史、文学、哲学、艺术、政治、法律、道德、宗教、语言等人文领域的基本知识,是人文素质的基础。掌握必要的人文知识,是对大学生的基本要求。功利化倾向和实用化倾向使得大学教育和大学生个体把专业知识教育和技能教育放在了第一位,而普遍缺乏必备的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科学知识和其他社会科学方面的素养。当前高校的学生(包括硕士生、博士生),尤其是理工类学生,除了在课余时间参加一些社团活动之外,很少接触有关人文学科方面的知识,对人类的文化遗产知之甚少,对世界各民族民俗文化缺乏应有的了解,致使大学生的整体文化素质有所下降。

2社会适应能力低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实践中,缺乏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发展机制,加之社会生活环境存在着不良因素,影响着大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因而导致一些大学生人格的非理性化、价值观念的庸俗化。当前我国高等学校特别是理工类大学生,整天埋头于科技理论知识的学习,缺乏对社会历史、现实人生和人际交往等方面的了解和认识。有些学生性格孤僻、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控制力差、遇事容易走极端,有些学生甚至不懂如何与人交往等等。

3缺乏民族精神

由于缺乏对本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精华的基本了解,使得大学生缺乏一种民族的自豪感,缺乏深厚的民族文化素养,造成民族精神的流失,其结果势必使大学生盲目向往发达国家的生活、盲目追崇别国的文化。

这些问题的存在,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各级各类学校素质教育的不足。特别是高校长期以来重技能轻人文的教育倾向,使得大学生虽不缺乏技能、专业和学历,但缺少的是对人生的正确认识和态度,是对社会的了解、参与、融入、调适能力,是对生命的热爱和对民生的关爱。因此,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是高等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

二民俗文化教学对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性

1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民族精神

民俗文化承载着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渗透于民俗文化之中。教育家顾明远提出,“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待人处事无不反映着民族精神”。[2]民族精神是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永恒无价的精神财富,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强大精神力量。而民族精神的培养离不开民俗文化,因为民俗文化蕴含着族群意识,可以唤醒广大民众的民族认同。我国的传统节日,如春节全家团聚吃年夜饭、清明节扫墓、端午节吃粽子等,都以隐形的方式蕴含着族群意识,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传承积淀下来的丰厚遗产,对塑造民族性格、凝聚民族情感起着重要作用,是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资源。高校通过多民族民俗文化的教学活动,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中华民族的智慧,这对培养大学生的爱国精神和民族精神有着难以替代的作用。

2有助于拓展大学生的文化视野

中学过早的文理分科和大学过窄的专业教育,导致大学生文化视野狭窄,对专业领域之外的知识知之不多,无法满足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高校有必要通过各种途径帮助大学生开阔视野、丰富学识,使大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成为社会需要的通才、全才。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形成和发展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是拓展大学生文化视野的重要渠道。学习民俗文化,可以使学生跳出过于狭窄的专业领域,广泛接触博大精深的民族民俗文化,增长人文知识,开阔文化视野,夯实文化基础,为提升人文素养打下良好的基础。

3有助于陶冶大学生的审美情趣

一个民族的民俗文化,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反映了该民族的审美情趣。21世纪的大学生不仅需要具备专业知识,还要有丰富的情感和对艺术的鉴赏能力,并从审美活动中获得创意和灵感。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俗文化丰富多彩。传承的民俗因为与久远的历史、人民的生活伴生而发展,它必然反映出人民生活中的主体风貌,显示出它的质朴、刚健、清新之美。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到世俗生活的人情美、人性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塑造健全的精神人格。正如列宁指出的,每个民族都有大众文化,民俗正是一种大众文化。它的质朴清新对培养学生感知纯正品位的文化,陶冶健康的情趣是大有裨益的。

4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道德情操

道德修养是重要的人文素养。中国各少数民族的民风民俗,也充满着道德的感召力,是一种代代相传的文化力量。比如,壮族等民族有敬老爱幼的礼仪习俗,相遇都互相打招呼、问候。还有一些民族节日,也包含深刻的道德内涵,如壮族三月三歌节,是纪念歌仙刘三姐不畏,用山歌机智勇敢恶霸,争取个人幸福自由的纪念活动。傣族的“泼水节”,其起因是纪念七位勇敢的姑娘战胜恶魔胜利归来,人们泼水为她们洗涤身上血迹和庆贺胜利,也是弘扬勇敢的斗争精神。还有松佬族的“依饭节”、彝族的“火把节”、苗族的“跳坡节”等等,都有深刻的道德涵义。了解这些民风民俗,会使大学生收到潜移默化的教育,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道德水平。正如民俗学家钟敬文所说,“一则神话,可以坚固全团体的协同心;一首歌谣,能唤起大部分人的美感;一句谚语,能阻止许多成员的犯罪行为”。[3]

5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通过民俗文化教学,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点滴融注于学生心田,使其了解祖国优秀民俗文化,热爱优秀民俗文化,增强爱国心和民族自豪感。通过学习民间工艺制作,使学生感受到民间艺术的巨大魅力、劳动人民对美的追求,受到民族情感和民族艺术的感染,使他们成为植根于民族土壤的“有根的一代”。在奋发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中,学生随时随地可以感受到浓厚的民族情结,在快乐学习、成长、发展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育起强烈的民族精神。通过探究、实践活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探究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新世纪的大学生,要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材,承担起民族和社会所赋予的历史使命,必须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特别是人文素质,从民俗文化的精华中汲取营养,借助民俗文化教育资源提高人文素养。

三民俗文化教学与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1开设以民俗文化为内容的选修课

民俗文化对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但遗憾的是我们的大学生对民俗文化缺乏必要的了解。“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唐代诗人王维如此描述自己的重阳佳节思亲之情。然而,今天的学生,却很少有人知道重阳节不仅是尊老的一种表现,还有登高、插茱萸等习俗。每年的二月十四日,青年人买玫瑰不辞辛苦,却鲜有人知道中国的“七夕节”。对民族民俗文化缺乏应有的了解,致使大学生的整体文化素质有所下降。课堂教学无疑是丰富大学生人文知识,提升大学生文化素养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中,民俗文化教育的缺席很严重,只有二十几所设有民俗学学科点的高校设置了民俗文化课程,而将民俗文化课作为人文素质选修课的高校屈指可数,这一点在理工、农、医类院校体现得尤为突出。要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各高校必须转变教育思想,完善课程体系,开设以中国民俗文化为内容的选修课。华中师范大学副校长黄永林教授说,对民族文化忽视、悲观的现象具有普遍性,从中小学到大学,这种现象都存在着。一些民俗与民族的东西因为商品化而变得空洞,教育如果不把民俗和乡土的内容纳入,民族文化就会在无形中流失。中小学应该将民俗和乡土内容纳入教材,大学则应该把它作为大学生整体素质教育的一部分。[4]

2开发地方课程资源,提升民俗文化的价值

各个地区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社会风俗、民风民情等民俗文化。地方课程的开发,对于培养大学生学生了解本民族的历史,增强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培养热爱家乡、热爱民族、热爱国家的意识,使学生继承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发展本民族的文化,培养多元文化价值观和多元文化的统合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3开设民俗文化综合活动实践课

近几年来,我国课程结构中开设了综合活动实践课。开设这类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打破学生逻辑组织的界限,以学生的兴趣、需要和能力发展为基础,通过学生自己组织和参与一系列活动的方式来实现培养人的目的。民俗文化也应该进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民俗文化活动,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亲身感受民俗文化的魅力,从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例如,可以举办有关民俗文化的文化月、文化周活动,开设民俗文化专题讲座等,利用国庆、清明等节假日开展参观革命纪念馆、烈士陵园扫墓活动,缅怀革命先烈的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利用历史名人和文化名人的诞辰、逝世等周年纪念活动,认识和了解他们的理想与追求;通过大量的文化、科技名人的主题活动,来认识和了解他们的爱国情怀和事业追求。通过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活动开展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活动,对于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具有重要价值。

参考文献

[1]本尼迪克特・露斯・文化模式[M].何锡章,黄欢,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2.

大学生素质培养篇8

1 信息素质的涵义

在信息化社会里,信息素质主要包括4个方面的内容:(1)信息意识。(2)信息能力。(3)信息道德。(4)终身学习的能力。在信息素质4个方面的内容中,信息意识是前提,信息能力是基础和核心,信息道德是准则,终身学习的能力是目标。它们的有机结合构成信息素质整体。

2 医学大学生信息素质的不足之处

2.1 信息素质层次参差不齐。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个体之间的信息素质悬殊很大。表现为有的同学已经能够熟练应用图书馆或网络上的各项中英文检索工具,而有的同学甚至对检索工具功能作用的基本认识都有偏差。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与专业特点、课程设置、教员的引导、个人兴趣、大学以前的信息素质基础等多方面因素有关。

2.2 信息意识较为淡薄。一是学生对信息社会认识不足,对信息的需求缺乏渴望,敏感性和洞察力低;二是对信息素质内涵理解的偏差,简单地认为信息素质就是会操作计算机和会借阅书刊资料。学生的信息源主要还是来自教材和课堂,而具有巨大信息资源的网络还没有成为医学大学生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源泉。少数同学能够以“专业期刊”作为关注学科现状、动态及发展趋势的主要方式,而对于从“专业年鉴”、网站中了解和关注学科现状、动态及发展趋势比例更低。许多学生为适应某一阶段的需要或完成某一任务如撰写毕业论文才去图书馆收集资料,而平时一般不会就某个研究目的去图书馆查阅资料。

2.3 获取信息自觉性较差。大多数学生上网,主要是收发邮件、聊天、玩游戏及观赏影视、音乐等娱乐项目,只有极个别人把网络作为一种重要的媒体和信息交流与获取的渠道,把网络作为解决自身学习、研究、扩展知识的主要目标。

2.4 信息能力较差

2.4.1 获取信息能力较差。一部分学生,虽然对信息有强烈需求,但信息能力却不强,不懂得文献检索工具的使用方法,不善于把根据信息需求而形成的概念转换成检索概念,不熟悉检索系统的结构和检索语言,信息分析处理能力较差。还有一部分学生不会熟练地应用网络,没有真正掌握利用网络获取信息的技术基础。不能“广、精、快”地查找自己所需要的真正信息。有的学生虽然擅长利用专业搜索引擎获取信息,但是就算找到资料也不知道怎么去处理,使之成为对自己有用的资源。究其原因,是很多同学没有熟练掌握信息检索语言,图书馆、网络、通讯、计算机等知识不足,信息能力较差,面对浩如烟海的信息海洋却无从下手。

2.4.2 信息免疫力差。当各种信息铺天盖地展现在面前时,学生缺乏对信息的筛选能力。有的学生痴迷于网络游戏,丢弃学习,沉溺于网吧;有的学生为网络上散布的反动、色情、暴力等内容所迷惑;有的学生迷失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中,沉醉于MSN或QQ的应酬中。

2.4.3 克服网络信息资源无规则障碍的能力较差。虽然网上信息资源丰富,但是重复信息太多,给学生搜索信息带来一定麻烦。加上网络信息资源处于发展、变化之中,大多数同学难以摸索出其变化规律。有时检索工具复杂多样,也为学生获取信息设置了障碍。这就要求学生具备克服网络信息资源无规则现状的能力。

2.5 信息道德急需提高。当今网络上不良信息泛滥,信息侵权、信息犯罪时有发生,有的甚至故意制作、传播不良信息,侵犯他人知识产权、商业秘密,暴露他人隐私。有的学生不清楚或不遵守信息行业的网络社交安全规则,在网络中我行我素,做出不符合医学大学生要求的不良行为。

3 学生信息素质如何培养

3.1 强调信息素质的重要性。信息素质作为 2l世纪医学大学生必备素质的观念已被人们所接受,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对医学大学生信息素质的教育给予了高度重视。面对知识和信息的易逝性,人们提出了终身教育的问题,过去的那种“满堂灌”式的应试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个性和创造性,一旦他们离开学校走向社会,由于没有继续获取知识信息的意识和能力,缺乏应有的信息索质,从而适应不了变化的社会和时代。所以要从多角度、全方位加强教育宣传,让广大教员、学员充分认识到信息素质的重要性。

3.2 正确认识硬件设施的意义。良好的硬件设施是开展信息素质培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员信息素质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它并不是信息素质培养诸多因素中的决定因素,人的作用才是决定因素。只有正确认识到这点,才能避免出现信息素质培养过程中重心偏移情况的出现,我们很有必要保障基本的硬件设施,而不应提倡过分看重硬件设施的攀比,更不应将信息素质培养中的问题都归咎到硬件设施不够先进上来。

3.3 最大的发挥图书馆的作用。图书馆在医学大学生信息素质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十分明显,对于学校文献资源中心的图书馆来说,应该加强对自身的宣传力度,让学生了解、认识图书馆,从而更多的走进图书馆,更好的利用图书馆的资源。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方式来提高图书馆的“知名度”。(1)通过以介绍”图书馆利用”为主题的小册子向医学大学生宣传图书馆的作用、功能及使用小常识,让学生真正了解、认识图书馆。(2)组织大量读书活动,举办各种类型的读书活动,让广大医学大学生参与到其中,增加学生与图书馆的凝聚力。让学生感觉图书馆是增加自己知识的宝地,从心底里喜欢上图书馆。(3)通过类似简报形式的出版物定期向全校师生介绍图书馆作为宣传图书馆的一种形式,简报可以将近期图书馆的一些活动、馆内动态及一些检索小知识告知读者。让读者对图书馆有一个更多的了解。

3.4 真正实施素质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医学教育中长期存在的应试教育的弊端,才能使我国的医学教师从传统那种围绕大纲、吃透课本的“填鸭式”教学和以应试为目的的医学教育模式中解脱出来,才能使学生从满堂灌的课堂、频繁的考试、繁多的竞赛中解脱出来,才能使学生们愉快地获取知识信息,主动地思考问题。教师们在教学中应多鼓励医学大学生们多参加各类的学术讲座、课外信息交流活动和信息实践活动。通过这些超教材的课外作业和活动,促使学生们离开课本走上社会,激发医学大学生提高信息素质的积极性,使他们主动走出课堂,去从各种信息源中广泛地获取信息,在不断的寻求、分析、判断和组织信息中进一步地巩固和学习知识,开拓视野,在实践中提高实际应用知识的能力。

3.5 构建高校三级信息素质教育培训体系。具体作法是将医学大学生的教育分为初级培养、中级教育和高级培训3个层次。初级培养是在一年级学生中进行如何利用图书馆和系资料室的教育,着重介绍一次文献利用的基本技能;中级教育主要是针对二、三年级学生开设,结合所学专业,以讲授二次文献的知识和利用为核心,培养医学大学生的情报检索和情报处理能力;高级培训主要是针对毕业班学生和研究生进行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它以3次文献基本知识和编制3次文献的基本技能培养为中心,对医学大学生进行正规的情报培训,形成具有完整性、系统性和针对性的整体教育进程,具体内容包括情报分析研究和文摘、索引、综述、进展等编制方法。这就要求建立一支信息素质水平较高的师资队伍,根据不同层次医学大学生的需要开设专业化课程和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3.6 将信息索质培养渗透到具体的学习探索中。医学大学生通过对具体的学科专业的文献检索课程和信息网络、计算机情报检索等课程的学习,熟悉网络资源的分布及获取方法,以及网络检索工具和各种搜索引擎的使用方法,在运用到自己具体的专业学习探索活动中时,培养自己的信息素质。以信息素质带动专业的学习探索,以专业的学习探索促进信息素质的培养,形成二者的良性互动。在对查阅本学科知识的文献和因特网上相关知识的同时,也锻炼了自身的信息能力和信息意识;在对信息进行加工、创新和利用中也使自身的信息素质得到了提高。

推荐期刊
  • 大学
    刊号:50-1178/G4
    级别:部级期刊
  • 大学化学
    刊号:11-1815/O6
    级别:部级期刊
  • 大学时代
    刊号:43-1383/Z
    级别:省级期刊
  • 大学数学
    刊号:34-1221/O1
    级别:部级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