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基础教育和素质教育8篇

时间:2023-09-25 15:59:36

基础教育和素质教育

基础教育和素质教育篇1

一、认识观的转变

根据体育学科特点,从知识、技术的传授,身体素质的锻炼以及情感教育入手,采取科学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教育。在教学中,不但要强化体育知识,还要注意社会知识、人文科学、自然科学,使学生的知识达到广、博、精、深,为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不仅要锻炼学生的身体,还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非智力因素;不仅要教会学生学会知识、技术、技能,还要教会学生会学习;不仅要教会学生怎样做人,还要教会学生如何生存。要注意培养“学是为了用”的观点,努力创设学生动脑、观察、练习、创造的机会,充分发挥体育多功能的作用,为提高学生全面素质服务。

二、教师观的转变

实施素质教育,教师是关键因素。在其他学科中,随着学科内容的更新发展,从事这门学科的教师都要进修和培训,学习一些有关教育理论方面的课程,如教学论、课程论、教育学、心理学等。然而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却很少有机会“充电”,通常一个大学本科毕业的体育教师,应注重现代教育理论和思想、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活动设计、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现代教学手段及教学科研等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还应结合教学进行教育研究,每学期都应写一些科研论文。教师不是单纯地进行知识的传授,而是像心理学工作者那样,发现学生心灵的奥秘,捕捉学生内心的感受,培养学生健康良好的个性,建立起高尚美好的情操。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对学生的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未来社会对教育的要求,归根到底是对教师的要求。无论是教育观念的更新,还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都将取决于教师的素质和态度。教师除应注意完善知识结构、提高教学能力、专业技能之外,更应该注意培养良好的个性和心理品质,从政治、道德 、知识、能力、心理、审美等诸方面提高自己,使其全面发展和综合提高,成为全能型、开拓型、创造型的教师。

三、教材观的转变

体育教材应与培养学生能力和未来实际需要挂钩,使一些具有时代性和实用性的体育内容进入体育教学,删除效果较差的教材,使教学中的体育与生活中的体育更加接近,使教材反映现代科学技术的新成果,让学生能学习和掌握体育学科中的新成果、新技术、新动态,提高学生 的学习兴趣。

四、器材观的转变

在体育教学中,器材因素对教学效果、学生的能力和技术水平的提高与发展,都有很大的影响和限制。如果我们在体育教学中适当地改进或变换一下器材的重量、高度、大小等因素,那么教学效果就会绝然不同。如在篮、排球教学中,将篮圈的高度适当降低些,篮球变小些,那么学生就能像美国“NBA”明星那样能扣篮;同样,将排球网的高度适当降低些,学生扣球、拦网效果会更好,战术更丰富。学生既能体验到先进技术带来的乐趣,又能激发和调动学生对篮、排球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如果在田径项目考核中,选用技评与运动成绩结合的标准,那么学生在学习中就会重视先进、正确的技术动作的学习,而不是一味地只顾追求运动成绩,而忽视技术动作的学习。因此,笔者认为,在小学体育教学中,适当降低器材标准,将主要精力注重于学习先进的技术动作,利大于弊,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课堂教学观的转变

学校体育的目的是增强学生体质。然而在当前的体育教学中,由于内容繁杂、时间少,教学过程受到严重的挤压,每节课的教学过程因内容膨胀而无法实现目标。笔者认为,想通过两节课来增强学生体质的目标其实是不现实的,只有使学生注重学习运动技能和掌握练习方法,才是体育教学中最实在的目标。如果目标不清,就会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不明白自己是在学习健身方法,还是娱乐活动,还是为了参加比赛。如果各种项目的 内容都要面面俱到地在课堂中完成,那么在目前课堂教学设备的条件下,技术教学仅仅是在低水平上的重复,学生既体验不到运动的充足感,又体验不到提高技术和掌握知识的乐趣,教学容易出现因内容空泛而产生的“游戏化”和“活动化”倾向,很多时候只是让学生参加活动,根本达不到体育教育的目标。

基础教育和素质教育篇2

1.认识观的转变

根据体育学科特点,从知识、技术的传授,身体素质的锻炼以及情感教育入手,采取科学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教育。在教学中,不但要强化体育知识,还要注意社会知识、人文科学、自然科学,使学生的知识达到广、博、精、深,为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不仅要锻炼学生的身体,还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非智力因素;不仅要教会 学生学会知识、技术、技能,还要教会学生会学习;不仅要教会学生怎样做人,还要教会学生如何生存。要注 意培养“学是为了用”的观点,努力创设学生动脑、观察、练习、创造的机会,充分发挥体育多功能的作用,为提高学生全面素质服务。

2.教师观的转变

实施素质教育,教师是关键因素。在其他学科中,随着学科内容的更新发展,从事这门学科的教师都要进修和培训,学习一些有关教育理论方面的课程,如教学论、课程论、教育学、心理学等。然而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却很少有机会“充电”,通常一个大学本科毕业的体育教师,应注重现代教育理论和思想、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活动设计、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现代教学手段及教学科研等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还应结合教学进行教育研究,每学期都应写一些科研论文。教师不是单纯地进行知识的传授,而是像心理学工作者那样,发现学生心灵的奥秘,捕捉学生内心的感受,培养 学生健康良好的个性,建立起高尚美好的情操。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对学生的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未来社会对教育的要求,归根到底是对教 师的要求。无论是教育观念的更新,还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都将取决于教师的素质和态度。教师除 应注意完善知识结构、提高教学能力、专业技能之外,更应该注意培养良好的个性和心理品质,从政治、道德 、知识、能力、心理、审美等诸方面提高自己,使其全面发展和综合提高,成为全能型、开拓型、创造型的教师。

3.教材观的转变

体育教材应与培养学生能力和未来实际需要挂钩,使一些具有时代性和实用性的体育内容进入体育教学,删除效果较差的教材,使教学中的体育与生活中的体育更加接近,使教材反映现代科学技术的新成果,让学生能学习和掌握体育学科中的新成果、新技术、新动态,提高学生 的学习兴趣。

4.器材观的转变

在体育教学中,器材因素对教学效果、学生的能力和技术水平的提高与发展,都有很大的影响和限制。如果我们在体育教学中适当地改进或变换一下器材的重量、高度、大小等因素,那么教学效果就会绝然不同。如在篮、排球教学中,将篮圈的高度适当降低些,篮球变小些,那么学生就能像美国“NBA”明星那样能扣篮;同样,将排球网的高度适当降低些,学生扣球、拦网效果会更好,战术更丰富。学生既能体验到先进技术带来的 乐趣,又能激发和调动学生对篮、排球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如果在田径项目考核中,选用技评与运动成绩结 合的标准,那么学生在学习中就会重视先进、正确的技术动作的学习,而不是一味地只顾追求运动成绩,而忽视技术动作的学习。因此笔者认为,在小学体育教学中,适当降低器材标准,将主要精力注重于学习先进的技术动作,利大于弊,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课堂教学观的转变

学校体育的目的是增强学生体质。然而在当前的体育教学中,由于内容繁杂、时间少,教学过程受到严重的挤压,每节课的教学过程因内容膨胀而无法实现目标。笔者认为,想通过两节课来增强学生体质的目标其实是不现实的,只有使学生注重学习运动技能和掌握练习方法,才是体育教学中最实在的目标。如果目标不清,就会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不明白自己是在学习健身方法,还是娱乐活动,还是为了参加比赛。如果各种项目的 内容都要面面俱到地在课堂中完成,那么在目前课堂教学设备的条件下,技术教学仅仅是在低水平上的重复,学生既体验不到运动的充足感,又体验不到提高技术和掌握知识的乐趣,教学容易出现因内容空泛而产生的“游戏化”和“活动化”倾向,很多时候只是让学生参加活动,根本达不到体育教育的目标。

基础教育和素质教育篇3

?1.认识观的转变

?根据体育学科特点,从知识、技术的传授,身体素质的锻炼以及情感教育入手,采取科学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教育。在教学中,不但要强化体育知识,还要注意社会知识、人文科学、自然科学,使学生的知识达到广、博、精、深,为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不仅要锻炼学生的身体,还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非智力因素;不仅要教会 学生学会知识、技术、技能,还要教会学生会学习;不仅要教会学生怎样做人,还要教会学生如何生存。要注 意培养“学是为了用”的观点,努力创设学生动脑、观察、练习、创造的机会,充分发挥体育多功能的作用,为提高学生全面素质服务。

?2.教师观的转变

?实施素质教育,教师是关键因素。在其他学科中,随着学科内容的更新发展,从事这门学科的教师都要进修和培训,学习一些有关教育理论方面的课程,如教学论、课程论、教育学、心理学等。然而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却很少有机会“充电”,通常一个大学本科毕业的体育教师,应注重现代教育理论和思想、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活动设计、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现代教学手段及教学科研等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还应结合教学进行教育研究,每学期都应写一些科研论文。教师不是单纯地进行知识的传授,而是像心理学工作者那样,发现学生心灵的奥秘,捕捉学生内心的感受,培养 学生健康良好的个性,建立起高尚美好的情操。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对学生的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未来社会对教育的要求,归根到底是对教 师的要求。无论是教育观念的更新,还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都将取决于教师的素质和态度。教师除 应注意完善知识结构、提高教学能力、专业技能之外,更应该注意培养良好的个性和心理品质,从政治、道德 、知识、能力、心理、审美等诸方面提高自己,使其全面发展和综合提高,成为全能型、开拓型、创造型的教师。

?3.教材观的转变

?体育教材应与培养学生能力和未来实际需要挂钩,使一些具有时代性和实用性的体育内容进入体育教学,删除效果较差的教材,使教学中的体育与生活中的体育更加接近,使教材反映现代科学技术的新成果,让学生能学习和掌握体育学科中的新成果、新技术、新动态,提高学生 的学习兴趣。

?4.器材观的转变

?在体育教学中,器材因素对教学效果、学生的能力和技术水平的提高与发展,都有很大的影响和限制。如果我们在体育教学中适当地改进或变换一下器材的重量、高度、大小等因素,那么教学效果就会绝然不同。如在篮、排球教学中,将篮圈的高度适当降低些,篮球变小些,那么学生就能像美国“nba”明星那样能扣篮;同样,将排球网的高度适当降低些,学生扣球、拦网效果会更好,战术更丰富。学生既能体验到先进技术带来的 乐趣,又能激发和调动学生对篮、排球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如果在田径项目考核中,选用技评与运动成绩结 合的标准,那么学生在学习中就会重视先进、正确的技术动作的学习,而不是一味地只顾追求运动成绩,而忽视技术动作的学习。因此笔者认为,在小学体育教学中,适当降低器材标准,将主要精力注重于学习先进的技术动作,利大于弊,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课堂教学观的转变

?学校体育的目的是增强学生体质。然而在当前的体育教学中,由于内容繁杂、时间少,教学过程受到严重的挤压,每节课的教学过程因内容膨胀而无法实现目标。笔者认为,想通过两节课来增强学生体质的目标其实是不现实的,只有使学生注重学习运动技能和掌握练习方法,才是体育教学中最实在的目标。如果目标不清,就会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不明白自己是在学习健身方法,还是娱乐活动,还是为了参加比赛。如果各种项目的 内容都要面面俱到地在课堂中完成,那么在目前课堂教学设备的条件下,技术教学仅仅是在低水平上的重复,学生既体验不到运动的充足感,又体验不到提高技术和掌握知识的乐趣,教学容易出现因内容空泛而产生的“游戏化”和“活动化”倾向,很多时候只是让学生参加活动,根本达不到体育教育的目标。

基础教育和素质教育篇4

1993年,国家颁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要求中小学要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经过近20年的发展,我国基础教育涌现出各种素质教育模式和成功的基础教育范例,成为广大中小学可资借鉴的经验和示范。

但是,目前基础教育现状到底怎么样呢?首先,由于义务教育全面实施,特别是中考、高考制度日益规范成熟,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中小学校,这些学校面临着在高起点上求发展的瓶颈;其次,不少学校虽然在素质教育特色建设方面积累了可资借鉴的经验,但是在应试成绩上差强人意,如何实现素质教育与应试能力培养的统一,存在困惑;再次,广大的普通中小学,特别是普通中学,由于生源起点相对较低,制约着学校的发展。可见,基础教育存在三大困惑:高起点与更快发展的矛盾、素质教育与应试能力的矛盾、低起点与求发展的矛盾。

那么,基础教育特别是中学教育出路何在?答案很简单,那就是素质教育要回归基础教育的本质。原因有三:第一,追本溯源,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发展,特别是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推动学生在各自起点的基础上得到更好的发展。因此,中学教育要着眼于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第二,推进素质教育的重点在基础教育,而中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阶段,必须遵循基础科学的规律,充分发挥其奠基功能,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包括应试能力)的同步发展,这也是由基础教育本身的特征所决定的;第三,不管学校起点高低,都可以通过素质教育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夯实基础,从而促进学校自身发展。

中小学如何全面深入实施素质教育,更好地完成基础教育的根本任务,实现教育公平?唯有立足基础教育的本质,逐步形成教育创新和特色办学的新思路、新模式。素质教育要求基础教育从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眼学生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五个方面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要求,基础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必须大力加强。

因此,努力探索基础教育如何为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全面实现“奠基教育”,加强教育创新,是关系到全民素质的教育大事,广大中小学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责无旁贷。

二、“奠基教育”的界定与内涵

所谓“奠基教育”,广义来讲,是指教育应该具有“奠基”功能,始终围绕人的终身发展这一终极目标开展教育活动,应该充分体现教育活动的基础性和过程性。教育活动应该伴随每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的全过程,它包括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等各种范畴、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而这些教育活动都是人们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条件。对人的终身发展和幸福人生来说,所有教育都是一种人生“奠基”。

狭义的“奠基教育”,是指中小学基础教育阶段的教育活动,应该“为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即面向全体学生、着眼学生全面和终身发展、加强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培养、培养创新精神等。具体来说,就是要从品德修养、知识能力、身心素质、生命安全、创新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等方面,全方位地为学生成长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简言之,“奠基教育”就是一种以夯实学生成长基础为手段,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核心,以高分、高技能为宗旨的中小学基础教育的新型教育模式。本文重点探讨的是中学如何实施“奠基教育”的一些基本规律,旨在为广大最普通的中学提供创建素质教育特色学校的策略与思路,形成独特的“奠基教育”办学模式。

三、“奠基教育”的主要特征

1.基础性

“奠基教育”隶属于基础教育学段范畴,具有“基础性”的特征。这是由基础教育的本质特点决定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使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明确指出:基础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这就清楚地告诉我们,基础教育的功能是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奠定基础,它强调的是基本素质的培养,而不是专业或某些专门人才的培养。因此,基础教育的基本策略和实践模式,都必须服从这样一个基本的价值目标,那就是要重视教育的“奠基功能”。

学校在办学目标的制定、人才培养模式的确立以及教育教学任务和策略的安排和实施方面,都应该充分体现基础性的特征。

2.发展性

教育不是孤立和静态的办学行为,应该是与人的成长和发展相适应的影响活动,特别是作为基础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学阶段,要着眼于学生终身发展而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它的第一要义就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教育要科学发展,必须以学生为本,注重学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也就是要为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全面而坚实的基础。

新课标的核心理念强调“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它的实质就是以人为本,以发展为本,强调学生的发展性和独特性。它要求中学教育的一切工作都应该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也就是做好打基础的工作。因此,“奠基教育”要充分体现学生的发展,以发展的眼光开展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

3.全体性

这是基础教育特点和素质教育理论最基本的要求。古代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就包含了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的思想。《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强调:基础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这说明基础教育的价值主要表现在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它的对象和着眼点是全体人民,即每一个学生,而不是一部分人,更不是少数人。

面向全体学生也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素质教育不是面向部分学生,而是面向全体学生;不是英才教育,而是国民教育;不是选拔教育,而是普及教育;不是淘汰性教育,而是发展性教育。“奠基教育”必须为所有适龄少年儿童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使他们在天赋允许的范围内得到充分发展,真正体现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特点。

4.全面性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奠基教育”的根本任务,这也是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古人讲“六艺”,注重的便是全面发展。在国外,美国教育强调动手实践、团体协作和交往能力的培训。仅一个芝加哥大学就培养了78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成为世界之最。法国和俄国是公认的数学大国,他们更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奠基教育”培养的人才应该具有合理的素质结构,包括生理、心理、思想和文化等方面的素质,它要求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健康发展。当然,全面发展,并不是面面俱到,不等于德智体美的简单相加,不是每个学生的平均发展,而是要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孩子潜在的天赋能够发挥出来。对于一个孩子的发展,最重要、最有用的教育方法,就是激发他的兴趣,因势利导,帮助他尽可能发挥自己的潜能,尽量施展自己的才能,成为特长鲜明、不可替代的社会优秀公民。

5.可持续性

首先,学校办学目标应该具有可持续性,体现阶段层次性,能够不断提升、深化,促进学校不断发展,逐步成为素质教育的标准甚至示范学校;其次,教师发展的可持续性,应通过“奠基教育”的师资培训体系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再次,学生培养的可持续性,要求学校通过教育教学活动使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学习能力、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等的培养和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奠基教育”的目标和任务

“奠基教育”的内容涵盖中小学教育的各个方面。从学生培养的角度来看,主要包括行为习惯和品德修养、知识能力和学习方法、身体素质与学会健体、心理健康与个性发展、生命安全与自救自护、创新精神与学会合作等方面。

从学校层面来看,“奠基教育”的内容应该既能适应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又能促进学生个性特长的培养,真正实现学校教育的公平化和个性化的有机结合,把学生培养成为品行优良、善于学习、勇于创新、个性鲜明的合格公民,把起点普通的学生培养得更加优秀,大面积提升普通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实现普通学校“低进高出”“高进优出”的办学效益。

五、中学教育阶段实施“奠基教育”的意义

1.理论价值

第一,“奠基教育”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种教育思想。它强调中学教育应该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着眼学生的终身发展。要求学校教育围绕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进行,其教育策略、教学策略、评价策略都要充分体现发展性和可持续性。

第二,“奠基教育”是落实素质教育理论的一种创新策略。它重视教育公平化和优质化,努力构建面向全体学生、注重能力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一种新的中学教育策略。

第三,“奠基教育”是对基础教育本质特征新的诠释。它强调学校教育的基础性,一切教育活动都要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它对教育目标、任务、内容、手段和评价等的要求,都充分体现基础教育的特点,更加注重素质、方法、能力、创新精神等方面的培养。

第四,“奠基教育”是落实新课程标准理念的一种实践思路。它关注并践行变革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探索,把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奠基教育”的核心教育手段进行探索,让学校教育的“一切”都成为学生发展的平台。

2.实践价值

“奠基教育”是一种实施素质教育的新思路,是针对现行教育,特别是中学教育过分追求高分和升学率现象的一种探索,这本身就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第一,“奠基教育”的办学理念,有助于普通学校确立科学、正确的办学定位,就是要为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从办学理念上明确学校发展的目标,才不会在分数竞争的怪圈中迷失前进的方向。

第二,“奠基教育”的策略思想强调素质和能力奠基,强调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这对学校实实在在推进素质教育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能够逐渐形成学校素质教育的实践体系。

第三,“奠基教育”的核心是要面向全体、着眼发展,同时强调、发掘潜力、培养特长、张扬个性等,这有助于学校在全面开展素质教育的同时,推进特色发展,从而真正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第四,“奠基教育”体系重视通过素质教育建设达到提高学生素质和能力的目的,有助于学校彻底摆脱对高分生源的盲目追求,充分发掘学生潜能,引导学生走向成功。

基础教育和素质教育篇5

当今正在实施的素质教育是旨在促进学生的素质发展,提高学生的素质水平的教育活动。而要注重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就必然要大力推行创新教育,在素质教育的基础上实施创新教育。面向基础教育的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内涵的拓展与深化,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目标,为其长大后成为创造性人才奠定全面素质基础。而教育要成为创新的承载体,基础素质教育不但首当其冲,且其重要性日趋突出。目前进行的素质教育的实践表明,实施创新教育已成为素质教育新的成长点和制高点。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上,推行创新教育,即创新性素质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实施创新素质教育,有利于对创造性人才的培养,有利于提高国民素质与创新能力教育目标的全面实现。提高国民素质与创新能力,是新世纪教育的目标。实现这一目标,基础教育必须改革与创新,必须实施创新素质教育,即搞好以创新教育为核心的全面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实施创新素质教育,有利于创新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有机结合。过去教育的弊端是重知识、轻德育、轻能力,特别是轻视对获取知识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针对其弊端,基础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使基础教育发生了深刻变化。但是,在实施素质教育进程中,由于认识与理解上的偏差,有些地方只注重琴棋书画的第二课堂活动,忽视科学知识和科学精神的教育,忽视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创新教育与素质教育不是对立的两回事。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深化,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素质教育题中应有之义。实施素质教育不进行创新教育,就不可能真正完成提高国民素质和创新能力的目标 。其素质教育就没有抓住重点,没有抓住关键,没有实施到位。反过来讲,创新教育决不能离开素质教育而另搞一套,必须在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基础之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造能力。

实施创新素质教育,有利于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所谓知识经济就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这种经济直接依赖于知识和信息的生产、扩散和应用,它区别于农业经济靠土地,工业经济靠资本、资源。其明显特点,就是以高科技为先导、以创新为灵魂。所以,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把教育摆到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这是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重要战略部署。其目的就是为知识经济输送具有创造思维和能力的人才。而培养创新性人才,必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必须突出创新教育。所以,提出全面实施创新素质教育,这既是基础教育的紧迫任务,也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呼唤。生活在当今时代,即使是一般的生活、 工作,也离不开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可以说,没有创造能力在现代便无法生存,没有创新精神就不会享受现代文明。所以,学校教育应站在新时代的高度,积极主动地抓好创新素质教育,以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

实施创新素质教育,有利于学生自身创造潜能的生成,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和创新发展。具有情感、具有思维能力、具有创造潜能,这是人和其他动物的根本区别。从国内外心理学家及脑科学研究成果表明:创造能力是每个健康个体都具有的一种普遍的心理能力。人的大脑在两周岁前基本发育完成,五岁前的脑重量已为成人的95%,而智力发展则为一半。这个时期的素质可塑性大、记忆力强、是大脑思维最活跃时期,也是培养创造能力的最佳期。所以,在中小学要树立正确创新素质教育观,积极开展创新素质教育。对学生身上创造性的萌芽,要积极、适时,按着创造心理规律给以培养、扶植、拓展、开发、强化,不断提高创造性素质。这既是创新素质教育的任务,也是青少年创造性心理潜能健康发展的内在需要。

基础教育和素质教育篇6

一、体育基础教育的功能

1.体育基础教育具有生存教育功能体育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教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提倡全面发展、深入推进素质教育改革创新的今天,加强体育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体育教育在义务教育阶段属于“生存教育”的范畴,我们称之为体育基础教育,它的地位和实施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素质教育的质量。在体育基础教育的初级阶段过程中,教师主要是让学生简单了解体育的含义,并在体育锻炼过程中有所体验和心得,培养运动兴趣。在体育基础教育的高级阶段中,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锻炼身体的方法和基本技能,而且要教会学生基本的生存本领和保护性动作。体育教育的生存教育功能源于体育运动的发展历史,随着社会的发展,其生存教育功能虽不太突出,但是仍有着紧密的联系,因为基础体育教育能够使人们赖以生存的身体得到锻炼和改善,为生存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同时,能够教会学生一系列保护性动作和运动技能,预防各类疾病的侵蚀,增强自身的竞争力,使自己成为身心健康、品质坚毅的人才。

2.体育基础教育具有德育教育功能体育基础教育的功能多种多样,不仅局限于生存和健身,更主要的是,它在道德素质提升和审美观培养等方面具有比较强的教育作用。体育基础教育是形式特殊的教育手段之一,体育运动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在体育锻炼和体育比赛中学生学会了遵守规则、学会了坚持、学会了合作、学会了竞争,坚忍的意志和良好的道德也会潜移默化的形成。学生在运动中不断领悟社会人的规范和社会群体的期待,循规蹈矩地加入到维护社会良好道德的行列中去,并自觉地运用那些约定俗成的道德标准来规范和约束自己的言行。这充分体现了社会前进的步伐,体现了社会对于全民族道德素质和修养提高的殷切期盼。因此,我们说基础体育教育为道德教育提供了最佳的平台和机会。

3.体育基础教育具有提升智力的功能拥有正常的智力是人类进行各项学习活动的物质基础。经过合理、科学的体育锻炼,我们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都会得到明显提高。从事体育运动的人都有深刻的感受:每天一小时的体育锻炼,能够使头脑更加清醒。多年来众多研究成果也都表明:体育基础教育虽然不能决定学生智商的高低,但是它能够增强学生心肺功能、呼吸系统、神经系统及骨骼肌等生理系统的功能,提高大脑皮层对外界刺激的反应速度和应激程度,进而达到促进学生智力发展的目的。

二、体育基础教育边缘化的主要表现形式

体育基础教育边缘化是指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习实践活动基本以语文、数学和英语等文化课程为主,体育锻炼时间安排不足,并时常存在被占用的状况。这使义务教育阶段的体育教育在增强学生体质、发展健全人格、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等方面的功能无法发挥。这种现象的持续发展导致作为素质教育重要成分的“体育基础教育”距离素质教育的核心位置渐行渐远,这使体育基础教育逐渐滑向基础教育的边缘,变成了可有可无的边缘学科。这种被忽视的边缘化状态最终导致了体育基础教育功能和价值的弱化和衰退。另外,除了在地位上处于边缘化,体育基础教育在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和交流中也经常作为“小三门”之一被排斥在外,整个体育基础教育的地位非常被动和尴尬。在素质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培养学生健康的体魄、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全民素质是国民教育重要的任务之一,其中,体质健康是心理健康发展和人格健康发展的基础。因此,目前那种仅重智育而轻体育的教育活动必定是不完善的教育。目前,由于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不断下降,体育基础教育边缘化问题日益严重,成为我国完善素质教育、推进体育基础教育改革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已引起国家和各级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目前,体育基础教育边缘化有很多种的表现形式,如:学校领导不够重视体育基础教育,在体育设施投入方面严重不足,体育场地和体育器材处于短缺的状态;在开设体育基础教育课程时,没有开足课时,体育基础教育课程经常处于可有可无的尴尬境地;同时现有的体育课时也经常被其他主流课程所挤占;对于从事体育基础教育的教师和工作人员,在绩效考核等方面没有鲜明的体现,导致体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受到影响,等等。

1.体育基础教育质量不够高有的学校在体育基础教育课程设计时,虽然能够保证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时间和强度,但是由于在体育设施投入方面的力度不够,导致学生参与的体育基础教育质量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体育基础教育的效果亟待进一步彰显。产生上述情况的根本原因在于,有的地方对于体育基础设施投入不足,现有的体育设施难以适应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同时,体育教师作为体育基础教育的主导者,其在数量上严重匮乏,有的学校没有设置专职体育教师,体育课由其他老师兼任。学校在招聘考选教师时,最先想到的就是多招聘语文、数学、英语等主流课程的教师,对于体育教师的选聘力度不够,在申请编制的时候力度不够,造成不少学校的体育教师缺编严重,这种现象在经济相对落后地区更为严重。体育课由兼职老师担任授课任务有诸多弊端,首先体育课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课程,需要较强的体育理论功底和教学实践经验,需要具备较强的体育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深入分析研究学术参与体育课程锻炼的心理,确保实现体育基础教育的教学任务目标。造成体育基础教育教学质量一直徘徊不前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体育基础教育阶段体育教师的作用没有真正发挥出来,在许多学校当中更加重视语文、数学、英语等主流学科教师,较少关注体育教师,甚至对于体育课程的设计存有偏见,体育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有的学校教育教学考核评价当中,没有将体育教师的教学课时有效算入评定考核之中,认为应将体育教师与其他主流科目的教师区别对待。在晋升职务和职称、奖励和福利、工资待遇等方面都与教授主流科目教师具有较大差距,影响了体育基础教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2.体育基础教育场地设施不完善符合运动要求的场地和安全多样的体育设施是进行体育基础教育的基本条件和物质基础。科学舒适的体育场馆和多样化的设施器材能够激发学生自觉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对满足广大学生的运动需求和运动安全起了重要的保障作用。但是目前大部分中小学在体育教育的场地方面投入力度都不大,学生人均锻炼场地的面积明显低于平均水平;运动设施配备的数量不足,种类较少,体育器材严重短缺且缺乏维护。现有的体育器材和场地设施并没有严格按照中小学生的生理发展特点和实际身体状况来设计。有些学校还将成年人的运动器材搬进校园,使得学生没有得心应手的器械,影响了学生对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教育部曾经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体育器材的安全工程,对体育基础教育的开展是至关重要的。因此,要坚决纠正中小学体育器材的成人化倾向,努力设计和使用符合广大中小学生身体条件和心理特点的体育器材,使学生真正达到锻炼身体、愉悦身心的目的。对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来讲,科学合理的体育设施和完善的体育器材是充分激发广大学生运动兴趣的关键所在,对于有效促进体育锻炼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对各种体育器材的学习,广大学生也能够实现体育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等多方面的发展和提高。

3.体育基础教育课时不足或被占用2007年,我国出台《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文件中明确规定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在校期间应该保证的体育基础教育课时和基本要求,明确要求要确保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参与体育活动的时间长度和质量要求。从实际贯彻落实情况来看,各个学校也能够严格贯彻执行文件精神,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安排上,课时的安排比例比较合理,体育师资的配备程度逐步提高。但是在实际调查中发现,有的学校课程表与实际执行的教育教学活动是不完全一致的,存在着课程表是一套,实际教学又执行一套的新现象。有的课程表安排仅仅是为了应付检查,或者是在做表面文章,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并没有执行。体育课时的分配比例原本就比较少,还经常被其他学科或其他活动占用。即使在东部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其学校体育基础教育的开课率也仅为25%左右,目前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体育基础教育状况令人担忧。

三、预防体育基础教育边缘化的对策和建议

1.严格执行国家的各项政策,落实体育基础教育各项工作各地各级教育部门应严格贯彻国家《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全力落实加强体育基础教育,保障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各项相关工作。进一步完善学生质量的评价方法,将运动能力纳入学生年度及升学评价体系,避免应试教育体制下学校因追求升学率而对体育基础教育带来的障碍与冲击。切实落实体育课程的课时,做到时间不挪用,场地不占用,让学生真正能够从课桌前、各类补习班中解放出来,走进运动场,尽可能多地参与到形式多样的体育锻炼中去,实现德智体均衡协调发展的教育目标。

2.不断创新,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改革我国的素质教育以提升学生的基本素质,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均衡发展,进而带动全民综合素质的提高为目标。我国的义务教育阶段目前正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相关改革措施,建议加大素质教育的实施力度,加大体育基础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比重,将体育基础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基础教育过程中应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设计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运动器材、制定相应的运动项目、运动负荷和锻炼形式,加大体育基础教育的改革力度,纠正应试教育对学生身心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在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前提下,扭转体育基础教育边缘化的现象。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教育工作者要虚心学习,努力借鉴各国各地区的先进经验和成功做法,深入研究体育基础教育的改革方向,并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创新、完善,对现有的体育基础教育考评办法和评价体系进行修订,增加体育基础教育考试在中考、升学考试中的权重,引导学生自觉自愿地参与体育锻炼,将体育基础教育作为我国基础教育的长远战略目标来实施,建立完善的体育基础教育激励机制。

基础教育和素质教育篇7

[关键词]基础教育 质量监测 评估标准

[中图分类号]G63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5-0158-02

21世纪初期,在信息革命的背景下,信息经济逐渐取代物质经济成为世界经济的主角,科技成为了经济快速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人才作为科技的重要载体,其在世界经济发展的作用被日益突显,教育作为人才形成的支撑性因素,受重视的程度也被加强,基础教育因具有“奠基性”而受到了特别关注。我国也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及评估标准加强了关注,并且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有部分地区仍将分数和升学率作为评估教育质量优劣的唯一标准。拟定彰显基础教育特点的质量标准,创立完整的教育评估体系是基础教育保障的重要任务。

一、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及评估的内涵

教育质量监测是以教育质量目标和标准为依据的,在教育过程中发挥监测与调控的作用,达到预期目标。教育质量评估是以教育质量标准为依据,针对教育质量进行综合性评估,挖掘问题,制定整改建议,提升教育质量。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估两者着重不一,教育质量监测着重于教育过程中的控制;教育质量评估则着重于教育结果的剖析和定性,二者相互作用。

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估的内涵是全过程、多层次的。其包括以下几点:首先,在内容上不但包含学生学习的态度和掌握知识、知识运用的能力,而且还包括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规律的生活方式的检测与评估;其次,在过程上不仅有课程标准,还要有教学和教学结果的检测与评估;第三,在评估层次上不仅有宏观上对学校的监测,还有微观上对学生、教师的检测与评估;最后,“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价的核心是‘价值判断’,而价值判断必须以一定的教育事实为依据。”[1]

执行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及评估标准目的在于将学生引向全面发展、主动学习的方向,推动教师的专业成熟,提高学校自我完善的能力,努力让社会逐步形成正确的教育观。

二、建立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及评估标准的重要性

(一)国家复兴和教育发展的需要

总书记在党的十报告中进一步重申:“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2]

(二)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当今社会,科学技术人才的竞争已经成为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标志,如何培养一名符合当今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已成为当今世界性课题。培养一名具有基础科学知识、有创造力、有社会融合力的人才就必须把素质教育真真切切地放到教育的重要地位上来,完成由“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型。因此,教育的理念、方法、监测以及评估等均需要改革。“当前,我国教育呈现出新的阶段性特征:有学上的问题已经基本解决,上好学的问题成为突出矛盾;数量和规模的问题已经基本解决,质量和结构的问题成为主要矛盾。”[3]如何办好学,怎样教好学,怎么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已经成为我国现阶段面临的重要难题。制定出不但能与中考、高考为标志的传统评估标准相异,且能满足社会意志的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估标准已迫在眉睫。

(三)与世界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及评估标准融合的需要

世界上许多国家对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估已经逐渐由原有的科学性评价体系转向为科学性与以人为本相结合的趋势,一些发达国家还专门建立起自己的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估机构。法国前总理拉法兰2003年组建了由教育部原评估与预测司司长克劳德·德洛为主席的“学校未来全国讨论委员会”。国际上也组建了评估机构,制定了相应的评估标准。为更好地融入世界范围内的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估标准,我国应建立自己的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估标准。

三、基础教育质量监测

从系统监测理论的层面上看,所谓监测是监测主体以一定的标准为依据,对受测客体发出指令引导并纠正其把错误的状态转回到正常状态的活动。由此可见,监测的首要目的是纠正错误的状态,它的根本目的是达到系统目标。

(一)明确基础教育质量监测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进行基础教育监测要以党的教育方针和政策为依据,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加强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方面的协调发展,提升我国的基础教育质量。在此指导下开展基础教育质量监测还应坚持以下原则:其一,监测要有法可依。教育质量监测工作要将国家制定的法律法规和我国基础教育质量改革标准作为依据。其二,监测要具有科学性。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在制订监测标准、开发测量工具、抽取适当样本、收集数据等过程中要始终秉承科学性的原则。其三,监测要迎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要将监测与社会热点问题有机地融合,推动全社会形成正确的人才观念和教育质量观念,为基础教育质量监测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

(二)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在教育督导中的重要作用

教育督导制度是我国一项重要的教育制度,有效的教育督导制度是衡量一个地区教育管理水平好坏的重要指标。基础教育质量监测能将教育督导的针对性有效提高,从而为教育改革服务。通过基础教育质量监测,能让我们全方位、多角度地理解和掌控基础教育的发展情况,方可为教育监督工作提供有效的依据,指引其督导方向,更好地发挥教育督导的作用。

(三)基础教育质量监测的主要因素

首先,监测主体。基础教育是每个人在受教育过程中必须参与的教育,是培养人才、提高整体国民素质的“奠基性”教育,因此,政府是基础教育质量的主要负责人。我国实行由中央到地方的逐层管理、负责的教育管理体制,政府自然成为了基础教育质量的责任主体,同时也是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主体。另一方面,我国的教育行政管理是由决策、实施、监测三个部分组成。而监测由专有的监测机构执行,由此可见,地方的监测机构是监测过程的根本主体。其次,监测客体。质量是相对于产品而产生的,产品不存在何谈质量,质量不存在就不会产生质量监测。所以,有人认为“对于基础教育而言,产品就是所培养出来的学生”,但其却忘记了最本质的问题,相对于企业(采购—制造—销售)的模式可联想到基础教育(招生—教育—升学)的模式,可是两者在第一个部分就有所差异,企业在采购的过程中要付出原料费用,相对而言,学校招生却需要政府支付教育经费。所以,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当前,我国基础教育经费主要来自政府的教育经费和学生支付的学杂费,他们所支付的是基础教育服务的费用,因此,政府和学生共同购买的基础教育服务是基础教育质量监测的客体。最后,监测内容。基础教育质量监测要考查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的全面发展状况,以及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学生成长方面,应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学习成绩两方面进行监测;在教师成熟方面,应从教师综合素质、应尽义务以及教学成绩三方面进行监测;在学校发展方面,应从学校行政管理、课堂教学、校本研究以及质量监管等方面进行监测;在标准制定方面,应从监测指标体系是否合理、具有科学性等方面进行监测。

四、基础教育质量评估

(一)我国基础教育质量评估存有弊端

我国基础教育质量评估自教程改革以来取得了显著成果,基本达到了质量监测的标准要求,为我国基础教育质量的提升起到了作用,但基础教育质量评估仍存有一些弊端。对待评估的认识有待加深,不能充分理解教育质量评估的目的、意义;对构建基础教育质量评估仍有怀疑、观望、迟疑的思想;评估的体系不够完善,一些地方政府的基础教育质量评估体系不够完善,存在仅由职能部门进行统筹、评估、协调,许多负责基础教育的学校没有专门的基础教育质量监测机构;评估内容单调不均衡,小学的质量评估主要在语文、数学等科目上,初高中也仅停留在中、高考等考试科目上,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评估方法仍不具有科学性,并且以分数、升学率作为评估依据的现象仍普遍存在;评估方式没有创新,仍沿用经验的调研监测对特定学校、特定教师、具体学生的评估。

(二)制定科学的基础教育质量评估标准

制定科学的基础教育质量评估标准是提升基础教育质量的重要环节。在制定过程中要树立科学的质量评估理念,进一步提升认识,科学的质量理念造就科学的质量评估,基础教育质量在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同时,也应该注重学生的自身发展的全面性。基础教育质量评估要吸收有益于自身发展的进步教育理念,不断丰富基础教育质量评估标准。在基础教育质量评估标准完善的同时,各级政府要提升对基础教育质量评估标准的认识,可将其作为深化教育体质改革、提高基础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营造多元化的评估主体,学生、教师、学校、社会力量作为基础教育评估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不同的元素在评估过程中占有不同的地位,发挥不同的效果。重视学生自身学习与发展的自我评估,学生是自我评估的主体,也是教育评估的对象;发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作为施教者以及评估主体的作用;提升学校对教育质量的评估;倡导社会对基础教育质量进行评估,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全面素质并满足社会的需要。教育评估应聆听社会的声音,采纳其中积极意见,让学校与社会紧密联系在一起。多元素评估方法,基础教育评估方法不仅要遵循传统的定量方法,也要将定性方法融合于评估方法中。在评估过程中不要只看学生、教师、学校的量化,更重要的是关注他们的质化,将量化与质化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综合性的评估,制定综合性的优化方案,方可建成具有综合性的评估体系。投放专门经费,建立自助的质量评估机构。基础教育质量评估是一项持续发展、科学性强、技术专门的工作。因此,需要政府投放专门的经费,建立质量评估机构来保障基础教育质量评估工作的顺利进行。“从性质上看,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与保障机构应当是非政府组织,其组织形式不同于政府机构自上而下的官僚体系,其组织运作也不按照行政指令机制,是一种独立运作的自治组织。”[4]基础教育质量评估机构的自立,有利其在评估工作中不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从而更好地完成提升基础教育质量工作的目的,完善教育管理和教学过程中的弊端,为基础教育工作发挥其独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黎克林.构建我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探析.教育导刊,2008(08)上半月.

[2].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基础教育和素质教育篇8

第一,党的*对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经过新中国建立58年、改革开放29年、特别是世纪之交10年来的奋斗,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九年义务教育的基本普及,职业教育的巨大发展,高等教育的大众化程度,使我们实现了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过渡的历史性转变,并开始向人力资源强国进军。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党的*报告更明确地提出了“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目标,这既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伟大使命,也是新时期对教育工作提出的更高要求。

第二,切实提高教育质量已成为我国各级各类教育包括基础教育的主要任务。当前,我国教育呈现出新的阶段性特征:有学上的问题已经基本解决,上好学的问题成为突出矛盾;数量和规模的问题已经基本解决,质量和结构的问题成为主要矛盾。从总体来看,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已成为今后各级各类教育包括基础教育的发展重点,也是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中心任务。总书记指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核心是要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应该成为教育工作的主题”。从战略的高度来说,素质教育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从教育内部来说,素质教育也是一个提高质量的教育。中国有13亿人口,素质低,就是沉重的人口负担;素质高,就是巨大的人力资源。我们要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其落脚点就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但在当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特别是社会经济文化多种因素综合形成了强大的升学竞争压力,很多地方以升学率作为评价学生、教师、学校的主要标准。这样,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愈演愈烈,违背了教育方针,违背了教育规律,违背了素质教育的要求,必须采取切实措施加以改变。

二、建立健全基础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全方位地整体推进。因此,建立健全具有中国特色的基础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势在必行。

首先,要建立以素质教育理念为核心的基础教育质量标准。要依据国家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尽快建立课程标准、教育教学标准、学生身心健康标准。标准要充分体现时代要求,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及审美情趣的培养,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奠定基础。

第二,要建立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体系。进行基础教育质量监测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的基础性工程。基础教育质量监测要依据国家法律法规,按照基础教育质量标准进行。监测范围要覆盖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各个方面。现在还要特别重视监测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心理健康水平。要通过监测,全面准确把握我国基础教育的质量状况,科学诊断我国基础教育质量存在的问题和原因,为教育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在此基础上,不断探索基础教育发展的规律、人才成长的规律和教育管理的规律,引导全社会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教育质量观。通过若干年的努力,逐步建立起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体系。

第三,改革和完善基础教育质量督导与评价制度。党的*提出要深化质量评价制度改革。因此,在加强改革考试招生制度这一“指挥棒”的同时,必须加强另外一个“指挥棒”——督导与评价制度改革,使考试招生制度和督导与评价制度协调一致。进行督导与评价制度改革,一是要建立对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的监督和评价制度,督促和引导各级政府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教育质量观,遵循教育规律,抓好教育工作,切实担负起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责任;二是要建立健全普通中小学校督导评估制度,研究制定普通中小学校督导评估标准和实施方案,督促和引导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三是改革和完善教育督导与评价工作机制。要定期对政府、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和提高教育质量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督导评估,督导报告要向社会公布,充分发挥督导的职能作用。

三、扎实认真地开展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工作

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的成立,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工作开始启动,也是我们贯彻党的*精神、建立健全具有中国特色的基础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举措。

第一,要高度重视。要充分认识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工作对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作用。面对这样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重要任务,需要我们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积极探索,认真研究,发现规律,破解难题。在机构设置、人员配置方面,也要采取强有力的措施,确保高起点、高水平,保证监测的权威性和专业性。

第二,要加强指导。质量监测是教育督导提高针对性和有效性的基础工作。教育部门特别是教育督导部门要加强对质量监测工作的政策和业务指导,精心谋划,周密组织,确保监测的客观和真实。要结合实际,充分利用监测结果,更好地为教育管理和决策服务。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