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高考历史趋势8篇

时间:2023-09-26 15:10:32

高考历史趋势

高考历史趋势篇1

一、加强历史基础知识教学力度,夯实学科基础

新的历史课程内容标准要求,无论初高中课标,都不追求历史学科体系的完整性,避免专业化、成人化倾向,注意减少艰深的历史理念和概念,体现时代性特点,增加符合学生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贴近生活、贴近社会的内容,以及有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在内容标准中,对历史知识的内容按识记、理解、运用三个层次提出能力要求。而在高考实践中,识记、理解和运用的分数权重一般是按70%、20%、10%来分配的。这就是说,无论你怎么考,识记的分量都是最大的。所以,在教学上,我们首先应该把重心内容放在识记内容上,而不是理解和运用内容上,否则就是主次不分、本末倒置了。识记内容如何分辨?看课标说明就一目了然。识记内容如何教?那就各有各法了,因人而异。拿中国古代史来说,应以精讲为主,然后给学生自学互考(学生在快速复习的基础上,以一桌两人,或左右两人,或前后两人,利用自习或晚自习时间口头上互相提问、考查,很多考生反映这个方法效果很好)。针对这样的识记内容,教师只需提出要求和注意事项就行,要求是:时间要紧凑(用一到两节课的时间就可以把中国古代史需要识记的内容复习一遍)。需要注意的是: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等一定要精确识记,不能含糊,特别是有一定相似性的年份和人物。

二、对历史概念或结论,要善于求事实摆事例,不能人云亦云,囫囵吞枣

在以前的历史教材中,对很多历史现象,不管是经济的还是文化的,多是概念式、结论式的叙述,缺少具体的事例或细节的支撑,结果真正到了考试的时候,稍微考得具体一些的,不仅学生傻眼了,甚至连教师也傻眼了,因为对于诸如此类的题目,连教师都解答不了。

例1:(2008年全国卷Ⅰ·14)洋务运动时期,有一类企业是“由官总其大纲,察其利病,而听该商董等自立条议,悦服众商”。采用这种经营管理方式的企业是

A.江南制造总局  B.轮船招商局

C.发昌机器厂

D.耶松船厂

学生一看这题目,全傻了,大部丢分。为什么呢?原来教材里“洋务运动”自然是重点介绍的内容,学生也重点复习了,也知道在这期间,企业有几种不同的经营管理模式,如“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等形式,但往往只给出结论,却缺乏具体事例,学生也就无法对号入座。如果学生对洋务运动的史实有比较深入的了解,教材也提供了一定的事例,相信这只是一个小问题了。

同样的例子还有如(2008年全国卷Ⅰ·23)美国《时代》周刊评论说,1943年1月相关外交文件的签署“开辟了中国与西方列国之间关系的新纪元”,这一评论指的是

A.中国与英、美等国签署宣言,保证团结一致打败法西斯

B.中国与英、美两国签署宣言,要求日本无条件归还侵占的中国领土

C.中国与英、美两国发表公告,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

D.中国与英、美两国签约,宣布废除英美在华治外法权等特权

很多学生对这样的问题也是摸头抓脑,无从下手。其实,只要认真审题,再仔细看看四个答案中的表述就可以知道,前三个跟抗日有关,后一个与西方列强在我国享有特权有关。正是因为这些特权的存在,才导致我们与西方列强不在一个平等的基础上进行交往。只有废除了这些特权,我们与他们才能真正做到平等对待、和平相处,才能开辟或进入一个新的纪元。明白了这些,答案不点自明。

通过以上两个例子,我们认为,作为历史教师,在讲述有关史实、概念或结论的时候一定不能照本宣科,一笔带过,让学生也跟着囫囵吞枣。一定要对这些概念、结论等,能找事实找事实,能找事例找事例,只有这样才能披沙拣金,避免自以为是。

三、引导学生从材料中而不是从课本中学习历史,培养论从史出历史学习习惯

学生学习历史课程,特别是对那些大面积的历史基础知识喜欢采取死记硬背的办法,当然对很多基础知识死记硬背并不是不好,但只知死记不知活用就不好。

(2009年全国卷Ⅰ·19)抗日战争期间某战役后,《新华日报》刊载一位中国将领的谈话:“我军……对于一城一寨之得失,初不以为重,主在引敌深入,使其兵力分散,而予敌主力以打击。”以下战役符合上述特征的是

A.淞沪会战

B.百团大战

C.台儿庄战役   D.平型关战役

要准确作答本题,必须对这四大战役的性质有清楚的认识。A.淞沪会战。淞沪会战是1937年8月13日起中国军队抗击侵华日军进攻上海的战役,又称作“八·一三淞沪战役”,这场战役是中国抗日战争中第一场重要战役,也是抗日战争中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战役,前后共历时3个月,最后上海沦陷。此战应属防御战。B.百团大战。1940年秋,在八路军总部的指挥下,我八路军及地方武装组织近100个团的力量在上千公里的战线上对正太线为主的交通线及沿线据点等进行大范围的破袭。这应该属于破袭战。D.平型关战役。1937年9月中旬,在山西平型关,八路军一一五师在师长的指挥下,对日军最精锐的部队板垣第五师团第二十一旅团一部的一次漂亮的伏击战。此三战役显然不符合题义要求。那“C.台儿庄战役”符不符合呢?有人认为:“游击战,有点历史知识的人都知道,这是共产党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经常使用的战略,答案怎能是台儿庄战役?”应该说这样的结论是错误的。原因有二,一是对“游击战”概念理解太过机械。片面认为,游击战只是弱势一方游走在山野间的一种机动灵活的战术,像台儿庄战役类的综合性战役是不会运用的。二是没有认真研究台儿庄战役的具体情况和有关文献。据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保存的《国民政府国防部史政局战史编纂委员会档案》记载:第五战区制定的台儿庄作战计划为:一、命孙连仲第二集团军的三个师沿运河布防,并固守台儿庄;二、命汤恩伯第二十军团三个军让开津浦正面,诱敌深入,待日军主力进到台儿庄时,即潜进南下拊敌之背,协同孙连仲集团军将日军包围并歼灭之。在此作战计划的指导下,李宗仁让第二集团军总司令孙连仲率部固守台儿庄,第二十军团团长汤恩伯率部让开津浦铁路正面,转入兰陵及其西北云谷山区,诱敌深入,待机破敌。

因此,尽管日军进攻台儿庄是主动进攻的大规模军事行为,但中国军队方面也采取了对日军主动进攻的作战方式,并不是消极防御。在进攻日军过程中,也采取了灵活机动的运动战方式,与阵地防御战相结合,最终取得了台儿庄大捷,成为抗战以来最大的胜利。另外《中国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作战记》亦有类似的作战指导思想记载。由此可见,台儿庄战役存在“引敌深入”的作战计划。既然有如此这般的作战计划与作战行动,我们就不难判断,选择C答案是有根据的。

所以,在历史学习、备考中,教师和学生都要转变观念,在熟读熟记的基础上,要善于整合教材知识,强化史料教学,引导学生从材料中而不是从课本中学习历史,培养论从史出历史学习习惯,加强学生历史横向思维与纵向思维的发散性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四、努力拓展学习渠道,全面提高学习和应试能力

高中学生光在课堂上学习历史知识,不管是从拓展知识层面、开阔视野,还是从应试能力培养上都是不够的,有局限的。我们知道,中央电视台有一个著名的栏目叫“百家讲坛”,聘请了很多知名学者、专家对包括历史在内的很多专题作讲座。他们那独特的视角、深刻的思想、丰富的专业知识以及风趣的语言都给观众以高级的精神文化享受。教师不妨把一些优秀的内容和节目推荐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或课后看看、听听,这对于扩展学生视野,启迪他们的思想,甚至结合社会实际和自己的思想感受参加高考应试都是有好处的。其他如新浪的“读书文史”也是值得阅读的。

总之,高考中的历史学科命题趋势,要求高中历史教师必须适应新课改的理念,转换教学思想,更新教学观念,加大教学改革的力度。对学生在强化历史基础知识教学、培养良好的历史学习习惯和提高历史素养的基础上,全面发展学生的各种能力,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才能开创出历史教学的新天地。

参考文献

高考历史趋势篇2

【关键词】历史命题;复习备考;高考历史;复习策略

对近几年的高考历史试卷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总结,不难从试卷中挖掘一些命题思路和趋势,对于老师指导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备考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根据多年的历史教学经验,通过与多位优秀历史教师的沟通和交流,对于高考历史命题的衍变及发展趋势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高考历史命题突出整个历史进程的主干知识

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其中的主干知识有着关键的作用和意义。这些主干知识主要包括一些较为重大的历史事件、人文思想、社会政治制度以及影响力较大的历史人物等。对于备战高考的学生来说,要对这些主干知识做到理解和掌握,同时还要对中国和世界在历史中的各个阶段、各个方面的发展主线和特征进行把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中国古代史。在这个历史阶段,要将各个时期的政治、文化和经济等相关的制度和特征,以及这些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进行不断深化、理解和掌握。二是中国近代史。这个阶段不同时期的经济发展和现代化水平,具体表现存在着何种差异,相同之处是什么,重要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背景、过程、结果以及影响等要分析透彻;针对当时社会上流行的主流思想和价值观如何演变而来也要重视。三是世界史。世界上主要国家的发展过程和特点需要进行对比和分析,并归纳和总结;对工业革命的相关背景及影响进行概括。四是对中外历史进程中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差异化比较。

二、高考历史命题注重对历史课程知识的考查

一是部分历史课程知识在高中历史课本中涉及甚少,但在之后大学阶段的学习中有着关键地位,也就是说,目前高考命题注重与大学历史课程中的重点知识进行紧密结合。如2012年,海南单科第14题,利用民间的传言反映我国民族矛盾的日益加剧,在高中历史课本中并未体现。

二是高考历史命题中,体现了当前最新的史学研究成果以及学术界较为热门的争论。如2011年课程标准卷第28题,利用巴黎公社的文告,充分表达巴黎公社从此开始积极关注工农群众的基本利益,从而快速获得了群众支持和拥护,解决了政治孤立的现状。

三是高考历史命题中在考查相关知识的同时,还体现出培养学生史学素养的理念,主要有史学研究观、史学思想、史学研究方法及重要的文史知识等方面。

三、高考历史命题呈现主流价值观

(一)命题中蕴含着浓厚的爱国主义与民族精神

爱国主义主要针对的对象是个人或集体,是对国家的一种较为积极的认同感以及行为上的表示。爱国主义就是对整个国家和民族的自豪感,与民族主义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站在历史的角度,中国史和世界史中都蕴含着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的主干知识,这是高考命题发展的趋势。对于考试命题来说,不能只是将其作为选拔学生的要求和标准,还是整个历史教学活动的风向标,是整个教育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高考历史命题中,蕴含着爱国主义与民族精神的相关知识点,历史教师对此要充分重视,引导学生高效复习。

(二)追求公平正义、民主自由平等、公民意识

社会公平正义是整个人类一直所追求的奋斗目标,是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标杆。公平正义需要将社会中的各个主体的利益矛盾进行正确处理和协调,从而有效实现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民主自由平等是人类共同的美好愿景和向往。在近代史中,人们追求自由、平等以及民主的社会氛围,反对专制统治;在现代社会中,社会主义的民主得到了充分发展,最大化的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公民意识是每一位公民对自我的认识和定位,核心内容是公民自觉遵守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的权利和义务,把国家主人翁精神与历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进行有机融合。因此,在高中历史主干知识中,必须建立公正平等的社会制度机制、多元化的民主体制、公民积极参与政治活动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以及保障人权等基本的思想主张。

(三)尊重文明多元化的同时追求和谐

民族的种类较多,文明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其中,每一种文明的发展和壮大,有着最为根本的原因和依据,同时也有着丰富的价值和积极的作用。各种各样的文明形态是整个人类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为人类的发展和壮大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人类历史长河的发展过程中,文明与文明之间也存在着交融和摩擦,在冲突中交流,在碰撞中发展。因此,在高考历史备考中,要深入挖掘东西方文明的特征和差异,将文明之间的交流融合作为学习和复习的主线,注重对不同国家的外交手段进行学习。

(四)符合团结、合作和共赢的精神内涵

团结是任何一个集体发展和成长必须具备的精神内涵,这是一种由多种情感碰撞所产生的精神,团结能建设好一个优秀的团体,也是集体主义的集中表现。对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团结能够凝聚整个集体的核心力量,能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壮大中占据优势,从而推动国家富强和民族团结。在中外历史发展进程中,集中表现的知识点有:清代商帮、近代革命中国共关系以及世界经济全球化等。

四、结语

通过对高考历史试卷的分析,历史教师在引导学生备考时,要基于历史课本知识,将其作为高考的新趋势和新动向,善于挖掘和整合历史知识的核心和内容,将多元化的史料作为鼓励和培养学生多元化思维的手段和途径,并不断完善和优化,从而有效提高历史备考的效率。

【参考文献】

[1]方旭,付三龙.新课程高考历史试题的特点与启示[J].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2012(07)

[2]叶倩辉.近五年江苏高考历史卷分析及教学启示[J].现代妇女(下旬),2014(10)

高考历史趋势篇3

一、高中历史教学内容生活化趋势的具体表现

与旧版的高中历史教材相比,新版高中历史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更加贴近。无论是《世界近代现代史上/下册》,还是《中国近代现代史上/下册》,其中关于文化和经济的章节数量都有所增加。尤其在《世界近代现代史上/下册》,新版教材增加了很多关于政治的内容。众所周知,文化、经济和政治三足鼎立。新版教材增加了这几个方面的内容,学生对于生活和世界的认知也逐渐趋向丰富化和生活化。通过高中必修教材的研究可以发现,历史教材选用的课文内容也表现出生活化的发展趋势,这一点通过课文的标题也可以观察出来。在旧版历史教材中,课文标题大多数中规中矩,具有较强的学术意味。而新版教材则有所改变,比如“黄金时代”“摇篮”等词汇具有浓郁的生活化气息[1]。由此可见,高中历史教学内容逐渐趋向生活化。

二、促进高中历史教学内容生活化的教学策略

(一)在生活化内容的选择上力求丰富

高中历史教学生活化必须要基于生活化教学素材和生活化教学内容之上。对于这一问题,教育界的诸多学者也做出很多尝试,然而当前教材中的教学内容还是存在轻精神生活、重物质生活的问题。所以,在编写教科书的过程中,在教学素材选择上尽可能做到多元化、丰富化,对于生活化意义的解读要不断拓展,将生活化的广领域、多层次以及多角度等特点体现出来[2]。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从社会各方面对那些与历史教学生活化有关的素材充分挖掘出来,在此基础上达到丰富教学内容的目的。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军事、自然科学,还是政治经济事件都可以。

比如,在讲解对方开放格局的形成、外向型经济的确立和发展、外商和技术的引进以及经济特区的设立这些历史知识点的时候,教师可以从日常生活中寻找相应的事例,给学生提供身边改革开放的故事,加强学生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认识和理解,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基于能力培养目标之上实现生活化教育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进行生活化教育,目的就是培养学生懂得生活、认识生活的能力。所以,历史教师在实施生活化教育的时候应当以能力培养为主要目标,这样不仅可以提升?W生的学习效率,还能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由于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所以教师要在充分考虑学生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设置生活化教学目标[3]。

例如,在教学“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有关内容时,教师可以先做好学前检测工作,充分把握好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比如设计这样一份调查问卷:①你是否看过《封神榜》这部电视剧,在这部剧中,纣王和周文王有什么关系?②周公是谁?③谈一谈你的家族关系。④谈一谈祭祖时候的传统。教师根据调查结果设置以下几个方面的生活化教学目标:①在过程与方法上,教师要让学生通过查阅史料以及构建历史情境,从中获取有效信息并且使用树枝图方式将相关内容的关联性表示出来。②在知识与能力上,教师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夏商的统治管理制度与政治制度,同时了解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等。除此之外,教师还要让学生在归纳西周分封制以及宗法制的基础上将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以及相关的制度特点归纳出来。③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教师要让学生通过查阅相关的历史文献资料感受商朝的文化与政治,比如甲骨文。此外还要让学生通过对家乡传统习俗文化的讲述感受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高考历史趋势篇4

关键词:高考历史;江苏;命题趋势;复习策略

素质教育背景下,江苏高考历史学科的命题逐渐向着开放化、多元化的方向发展,题目设计更灵活、题目形式更多样、更注重人文素养、更紧密联系实际成为近年来江苏高考历史卷命题的重要特点,对此教师应认真分析,并指导学生在高考复习中采取针对性的策略。

江苏高考历史卷命题的主要趋势

1.1强调基础,灵活设计

高考历史江苏卷首先强调的是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是否牢固,是否能灵活运用,基础知识在试卷中所占的分值仍然比较高。而近几年来,高考历史命题趋于灵活、新颖,例如有较多的主观题并没有一个标准的答案,而是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力,熟练运用课本上学过的基础知识,并逐步整合、加工,这不但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进行了充分考察 也通过更加灵活多变的题目设计考查了学生的横向、纵向思维能力。例如2011年江苏高考历史卷第23题,给出了四个关于英国工业革命、政治变革的材料,要求考生结合材料完成四个问题。英国史是高中历史中的基础知识,是近几年的热门考点,该问题不但考察了学生对英国史的掌握情况更考察了其分析和归纳问题的能力。

1.2图片命题,注重兴趣

高考历史江苏卷命题越来越强调图片的比重,如2011年江苏高考历史卷第七题:右图为民国年间天津同升和帽庄出售其仿制的西式帽的广告。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该帽一

定程度上抵制了洋帽的输入②中国社会生活受到西方文明的冲击③广告主要宣传了博士帽的实用功能④帽式的差异体现 出男尊女卑的观念。2012年的试题中提供图片的题目数量进一步增加,仅仅选择题就有3、5、14、20四道题目给出了图片作为材料。

1.3注重人文,强调地方

高考历史江苏卷命题的难度近年来呈上升趋势,考察的内容不仅要联系课本,而且要求学生对人文素养都要一定程度的了解。而学生在学习历史时不仅要了解中国的历史,更要联系地方的风土人情,学习地域文化。这种命题方式增加了历史学科的趣味性,有利于引导学生培养建设祖国、热爱祖国的热情。例如2011年,江苏高考历史卷第24题提供了两个关于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世界文化遗产的材料,要求学生对关于南京大屠杀的相关问题及解释将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意义。以南京大屠杀为切入点,使这道题目带有浓厚的江苏地方史特色,而这道题目在考察历史知识的同时对学生的价值观、情感态度和人文素质进行了充分的考察。

1.4古为今用,结合实际

近几年的江苏高考历史试题在命题过程中,始终联系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这种创新式的命题方法避免了命题问题的老套,同时又加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体现了丰富的时代气息。例如2012年江苏高考历史卷第21题提供了三个关于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材料,这道题目不但要求学生回答关于这些选官制度的问题,还要求学生说明科举制度对现代人才选拔的历史借鉴价值,也就是从历史事件中总结方法并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除此之外,时事题目的出现也是高考历史越来越贴近实际的重要表现之一,如江苏高考历史卷2011年第19题为:“2011年5月1日深夜,“基地”组织领导人本·拉登在巴基斯坦被美军击毙。许多国家发表声明,对此表示支持,并强调世界各国应共同打击恐怖主义。由此可以看出(①反恐斗争有赖于国际社会的合作②恐怖主义成为全球化的主要障碍③恐怖主义滋生的土壤 由此被铲除④恐怖主义依然是国际社会的公敌)”。这类题目不再局限于课本知识,而是对学生的事件分析能力、知识迁移能力进行了更深一步的考察。

高考历史复习策略

2.1夯实基础

无论高考如何改革,高考历史卷的出题趋势如何变化,高考都是以考察学生对基本概念的掌握和基本能力为主。因而无论在何种高考形势下,做好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仍然是第一位的。而就高中历史来说,需要掌握的知识点非常多,而高考复习阶段想要牢固掌握所有知识点是非常困难的,这就需要教师梳理好高中历史的主干知识和最基础的知识,并要求学生理解和牢记,因而高考卷虽然涉及诸多知识点,但主干知识和基础知识仍然是考察重点。

2.2注重分析与比较

近年来,江苏高考历史卷的题目设计更加灵活、开放,单独考察一个知识点的题目越来越少,考察学生历史分析能力和比较能力的题目越来越多,因而在高考复习阶段不但要提升学生对图片、文字资料分析能力的培养,还要强化对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不但要让学生尽可能地弄清重点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还要将相似的时间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和分析,挖掘其中的联系和区别。例如2011年江苏历史卷第24题B选题,比较邓小平和各是如何把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进行社会义现代化建设的探索的。又如2012年江苏高考历史卷第24题B选题考查孔子和柏拉图在社会秩序和个人品德的相似性观点和不同的社会背景比较。

2.3关注时事,结合实际

学习历史应该关注现实,时事热点在近年来的高考考卷中常有所体现,江苏高考历史卷题目日趋贴近生活和联系实际,高考历史卷中出现时事热点主要是为了考察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不但需要学生能够牢固掌握基础知识,且能够抓住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对事实进行合理、全面的分析,无疑提升了题目的综合性、开放性和灵活性。教师在指导学生高考复习的过程中,要将几年来发生的重要事实进行汇总、分析,并且要在平时的练习题中穿插对时事题目的联系,并注意在讲解过程中让学生掌握正确的答题思路。

3.总结

综上所述,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高考复习时应首先对高考历史学科命题趋势准确把握。高中历史知识的复习是一项系统性很强的工程,因而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及高考命题趋势制定科学的复习计划,帮助学生在高考中取得理想的成绩。

参考文献:

[1]王必闩.高考历史历史复习思路探析.[J].上海教育科研.2010(1):82

[2]杨德志.高考历史历史学习需要四个“理解”.[J].教学月刊(中学版).2011(23):51-53

高考历史趋势篇5

\[关键词\]江苏高考;历史试题;以文证史;计量史学;心态史学;地理空间史学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05-0006-02

\[作者简介\]邱俊(1987―),男,江苏省南京市大厂高级中学教师,二级教师。

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人文学科中不同学科之间相互交叉渗透是当代学术发展的重要特点和趋势。就历史学科而言,历史学家早就尝试从不同的学科视角、用不同的学科研究方法对历史问题进行综合研究。

史学研究的发展趋势必然影响高考命题。仔细研究近年课改区高考历史试题,所体现多学科交叉渗透的色彩越来越明显。笔者尝试以2013年江苏高考历史试题为例,探讨高考历史命题中所体现的多学科交叉渗透趋势。

一、以文证史,多元文本解读历史

文学和历史学同根同源,在发展的过程中紧密相连,互相影响。文学作品是某一特定时期历史生动形象的反映,包含大量补充、证明、解释历史的信息。近年来,西方后现代主义史学兴起,他们认为“文本性是每个人的历史的操作条件;要想像某种非文本的历史是不可能的。过去留给我们的材料必须‘在当时它所产生的语境中被解读’”。\[1\]诗歌、散文、小说、歌谣、神话、民间文学,甚至口述文学等文学作品都成为史学研究的文本,高考突出对这些文本做出史学情境解读。2013年多种文本进入高考历史命题的视野,涉及诗歌、小说、民谣、话本等。江苏卷4和6题选取清代《望江南百调》和《京华百二竹枝词》两篇文学作品作为文本材料,要求学生能够获取文本描述的历史信息、分析文本创作反映的时代特征和判断创造者的认知和态度。

表1中国轮船统计

年份船只吨位

其中千吨以上船只

船只吨位

19281352290791117213482

19302792415447138247969

19323456577257178342211

19353895675173208461812

《望江南》是传统的词牌,短小精悍,朗朗上口,成为历代咏诵江南地区社会面貌和风俗人情的重要载体。该词反映清代扬州地区盐商的生活场景。盐商由于垄断盐业贸易,积累大量财富,同时盐业贸易也推动扬州地区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繁华。扬州盐商成为诗歌咏诵的对象,本身也说明作者自身情感色彩和所处时代社会风气的变化。

竹枝词是以吟咏各地风土为其主要特色的文学体裁,对社会生活史、文化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因此,这一材料在高考历史命题中频繁出现。本题材料中《京华百二竹枝词》形象展示了近代北京地区报馆林立、报纸发行多,而且肯定了报纸开启民智的功能和作用。最有趣的是通过谐音双关的手法指出报纸宣传“大同”等维新变法思想,表达作者鲜明的感情倾向。

二、计量史学,多种图表呈现历史

当代史学的特点之一是计量革命,历史研究者试图把史料置于可计量研究范围之中,运用数学方法对历史资料进行定量分析,从而试图客观说明历史变革和发展的进程、结构。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更是大大推动这一历史研究趋势。在中学历史教学和测量评价中,数字和表格使历史得以直观地呈现,有利于学生学习情境的构建和能力素养的提高,因此成为历史高考命题中一种常见形式。2013年江苏高考试题中有四道题目的命题情境以数字图表方式呈现,基本上囊括了几种常见的图表形式,旗帜鲜明地体现高考命题这一趋势。

四道题目运用了四种常见的图表。8题是一个单纯历史数值的列表,要求学生能够比较不同项目的具体数值从而认识历史进程的发展变化,进而分析导致这些变化可能产生的历史原因及带来的影响。学生从表格可以得出1928―1935年中国的船只数量、规模有较大发展,其中千吨以上大船占有重要地位。结合时间要素,可知是受到南京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促进。12题是一个簇状柱形图,这种图表强调不同类别间的值比较。题目中,从1990年到1995年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无疑得益于南方谈话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和完善。

图21978~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

三、心态史学,内心深处理解历史

20世纪历史学研究大量借鉴了其他社会科学的方法论,心态史学就是历史学和心理学相交叉发展的成果。心态史学是理解和解释人类历史活动的一种认识方式,它重视历史上各种类型人物的欲望、动机和价值观念,重视历史上各种社会集团、各种阶层的精神风貌,重视平静年代人们的精神活动和激荡岁月中人们的精神变化,重视上述这些因素对历史进程所产生的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简而言之,心态史学关注历史全体和个体的心理状态及其对历史产生的深刻影响。2013年江苏高考尝试从心态史学的角度来观察和解读史实是试卷的一大亮点。

2013年江苏高考创新地以心态史学角度来观察和解释历史,创造新的设问情境。22题从民族凝聚力来分析影响抗日战争的因素,实质是关注在宏大历史事件中的群体心态对于历史发展的影响。而23题明确关注经济大危机和罗斯福新政中罗斯福的心理和人民的心态,强调民众信心提升对于渡过经济危机的客观作用。高考命题中从多角度设置问题情境,不单纯是一种新的史学观念的介绍,也引导考生多角度看待历史问题的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四、左图右史,地理空间历史认知

关注地理环境对历史发展的影响是史学界的优良传统,中国古代就有左图右史的传统。历史唯物主义则认为自然环境是物质资料生产和社会物质生活必要和经常性的条件。现代西方年鉴学派在史学研究中强调历史长时段的架构,看重地理环境对人文社会的深远作用。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环境问题的突出,史学研究中越来越关注地理空间因素的影响。电子信息技术进步(如GIS技术和图像资料运用)使得地理空间成为历史研究在继承传统研究的基础上新的途径和手段,极大地丰富了历史的研究内容。法国著名历史学家、汉学家安克强接受上海《文汇报》采访就认为:“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地理信息系统)并不是历史学研究中一个简单的工具,而是能够帮助研究者找到研究方向和路径的关涉到想象力的技术。”\[2\]2013年江苏高考历史20题从地理空间角度来重新审视地图在历史学科的运用。

图4被占领的德国 1945~1949年

地图是以形象的符号表示自然和社会现象的空间分布、相互联系与动态变化的图形,它把广阔的地理空间缩变成可视的准平面,把丰富多彩的地理环境浓缩成为满足人们不同需要的图形语言。\[3\]虽然传统史学研究一直重视地图的使用,但本题从创新的角度展现了“地图是展现前人活动与地理空间结合的重要史料”,把人类历史活动纳入到地理空间中考察,颇具新意。地理空间既为人类历史活动提供物质基础和平台,自身也是历史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这可以看作是对传统史学观念的继承与突破,也是对今天史学研究趋势的一种呼应。

参考文献:

\[1\]张仲民.后现代主义理论与历史学述评\[J\].东岳论丛,2004(4).

高考历史趋势篇6

关键词:新课程;高考命题;应试对策

一、新课程背景下历史高考命题趋势

1.注重基础知识

课程改革提出要“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试题避免“繁、难、偏、旧”的倾向,很好地体现了课程改革的要求。

例如:(2011年新课标全国Ⅰ卷)15《光绪朝东华录》载清末颁布的一份懿旨称:“嗣后乡试会试及岁考科考等,悉照旧制,仍以四书文试帖经文策问等项分别考试。经济特科,易滋流弊,并着即行停罢。”与这一懿旨的颁布有直接关系的历史事件是:

A.百日维新 B.戊戌

C.清末新政 D.预备立宪

对基本知识的掌握也是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课程目标之一,它不追求非基础性知识的范围广,更加重视对基础性知识的识记和掌握。

2.重视综合知识

考察最近几年来的历史高考试卷,我们不难发现,历史学科的高考命题越来越倾向于学科内部和学科之间既具有原始联系又具有可联想性的知识内容。例如:(2015年新课标全国Ⅰ卷)31图5为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美国、英国主要工业指标年均增长速度的比较。

据此可以推知:

A.中国原有工业基础很薄弱

B.冷战制约美英工业发展

C.中国重工业发展急躁冒进

D.美英传统工业产业衰落

近几年来,许多历史试题通过文学、绘画等,拓宽命题思路。

3.历史高考命题趋向“创新”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对“知识与能力”目标有明确的规定,即“认识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历史问题,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2015年新课标全国Ⅰ卷)29《申报》“时评”栏目曾评述说:“今之时局,略似春秋战国时之分裂。中央政府之对于各省,犹东周之对于诸侯也。南北相攻,皖直交斗,滇蜀不靖,犹诸侯相侵伐也。”这一时局出现在:

A.太平天国运动时期 B.义和团运动时期

C.辛亥革命时期 D.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为了历史教学理念的提高和教材、参考书表达阐释的丰富性,历史课程的思考创新能力成为高考历史命题的重要影响因素。

二、新课程背景下历史高考的应试对策

1.教师在教学中的应对策略

第一,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研读史料的能力,在此过程中,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基本的习史方法,使学生在运用材料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

第二,提高讲评课的质量。主要是体现在解题模型化的教学之中,提高学生结构化知识的熟练程度。试卷讲评课作用是以分析学生考试情况,从应试心理、运用知识和方法上纠正考试中存在的普遍错误、弥补教学上的遗漏,帮助学生巩固掌握知识。试卷讲评课是师生教学双方的一个“反馈―弥补”的过程。试卷讲评课既是“讲”,更是“评”。“讲”,既要讲考查的知识点,讲解题的思路,还要讲答题方法。“评”,既需评“缺点”评“失算”,又需评“优点”,需评出信心、经验,有利于学生更加深入、有兴趣地学习。

2.学生在学习中的应对策略

第一,会组织答题。首先,根据题干中的时间、人物、事件等关键词语,确定历史书中的相关章目。其次,根据题干中的事件和问题寻找线索、选择材料。最后,依据问题及所领会的材料思考、总结出重点,如归纳的史实要点及由此关联的知识点。

第二,答题要规范。首先是格式标准,努力做到形式和内容统一于完整结构,使阅卷老师对所答重点一清二楚。其次是语言标准,尽量使用历史学科的术语,可以模仿使用历史教材中的语言,特别是要注重教材中总结性的表述以及概括性表述。尽量避免不规范的语言表达,一定不能把历史答题写成语文答题。最后就是汉字书写要规范,字迹一定要清晰、工整,整体卷面整洁干净。

第三,考试过程中应合理分配时间。从理论上讲历史高考试卷的主观试题正常下思考每题大概十五分钟,在具体时间分配上应该是三分之二的时间用来读题、审题、选材、分析、打草稿,大概三分之一的时间是用来完成答题。当然,这只是理想状态下的历史高考答题安排,在实际操作中更是需要依据具体的试题题目的难易程度、材料阅读水平进行每道题目之间的恰当措施,沉着冷静,以平和、有序、严谨的考试策略完成答卷。

参考文献:

[1]刘冰玉.三十年历史高考试卷内容变化分析[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

高考历史趋势篇7

关键词:高考;历史教学;理念;方法

近几年,随着历史新课标教学的全面展开,高考命题出现一些新的趋势。这些趋势主要有:加强题目的智能化考查;注重考查学生思维能力的题目增多;重视对历史学基本理论的把握。新高考形势下文科综合试卷及其中的历史试题亦出现了一些新的

特点。

一、近几年文科综合试卷及历史试题出现的新的特点

1.对试题进行模块化排列组合

按地理、历史、政治的排列顺序对客观题与主观题进行编排。

2.注重对学生学科内综合和跨学科综合能力的考查

3.命题的主要目标是对学生能力的考查

答题不再仅仅是对知识本身的复述,而是要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和推理。考查学生对知识内在结构的把握及综合概括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试题遵循“依据大纲但不拘泥于大纲”的原则,考查涉及了教材之外与历史有关的内容,这就需要学生拓宽知识面,培养综合运用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解答这些题目。

4.试题多注重理论与实际相联系

这也是课改以来文科试题的趋势。总体上看,所选试题多与社会热点相结合,比如,环境问题、民生问题、西部大开发、党的建设问题、改革开放以及中东问题等,这些都反映了试题趋向于与现实结合。

5.注重考查学生的创新能力

试题的参考答案要求“考生言之有理也可给满分”,这反映了历史试题的综合化趋势已经非常明显,主要体现在历史试题的形式和考查的主要内容上。形式上的综合主要表现在图表与文字材料相结合。考查的主要内容上的综合既表现在学科内综合,又表现在跨学科综合;既表现在考查知识的综合,又表现在考查能力的综合。学科内综合包括:中国历史内部、中外历史结合与世界历史内部的综合考查和政治、经济、文化史的综合以及它们之间的综合考查。跨学科综合主要表现在历史、地理、政治三科的综合和史政、史地两科的综合两大主要类型。

二、新高考形势下历史教学的新理念

1.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没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能从历史的角度、用历史的眼光去发现、认识和解答问题,就不能谈如何培养学生探索问题的能力。中学历史教材讲述了许多有代表性的古今中外世界各地的历史事件。学生在学习这些历史事件的时候理应受到这些事件的感染,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比如,教授“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时,教师除了分析教材,还可以适当讲述有关华盛顿的事迹,品味华盛顿高尚的人格和崇高的素养。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现在很多中学的历史老师的教学方式都是满堂灌、学生搞题海战术,学生只会死记硬背一些书本知识,更有甚者还机械地背诵试题答案。这种方法也许平时考试可以得很高的分数,但是学生通常会形成僵化的、固定的思维方式和做题方法。这种培养学生的方式和学生掌握的做题方法明显有悖于高考命题的指导思想,新的高考命题的指导思想很灵活,高考的试题不局限于各种版本的教科书关于某一事件的表述,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新高考形势下高中历史的教学方法

1.根据课程标准制订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

首先,教师要从宏观上了解和把握历史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促进学生在其主动进步中实现国家所期望的标准。它是历史教学的着眼点和归宿。历史课的教学要把握好“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其次,要理清三者的相互关系。知识与能力的目标是历史教学的核心问题;过程与方法是课堂教学有效的保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也是历史教学有效的重要体现。最后,教师要把握好整体目标。如果忽视整体目标,就会造成教学目标的偏离。

2.把课前预习与课堂教学相结合

课前预习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非常重要。现在历史教材图片知识和文字都很丰富,但我们仔细观察会发现,很多学生在没有预习情况下直接听课效果非常差。从教育学和心理学上看,学生行为活动的效果与他们活动目的是否明确有很大关联,活动目的越清晰,其视、听、说等知觉就越清楚、完整,记忆的效果也就越好。

3.加强强化训练,提高应试能力

高考的形式是考题试卷,任何对知识的考查都要以题目的形式表现,而知识能力是否等于试卷得分,除了要掌握基本知识以及具备相应能力之外,还与学生的答题技巧和考场心理素质密切相关。要使学生考试时取得佳绩,除了做好课堂教学工作之外,还要进行应试能力的训练。

总之,新高考形势下历史试题的发展趋势要求高中历史教学必须转变教学思想,更新教育理念,加大改革力度。在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教学质量,以适应新的高考形势。

高考历史趋势篇8

关键词:计量史学 江苏卷 史法 例举 解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1-0139-03

2007新课改后的高考《考试大纲》提出:“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注重考查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它对历史学科能力的考查目标要求作出了全新表述和阐释,由关注知识积累转向关注学习能力,由关注学习结果转向关注学习过程。为体现这一转变趋势,近年江苏高考试题的命制越来越借助史学研究的新理论和方法为工具,注重考查学生的学科能力和史学素养,其中计量史学的理论和方法的运用和体现尤为突出。下面,笔者就计量史学的基本内涵及在近年江苏高考中的体现,以及就此类题目的解题策略做一定介绍、梳理和探究。

1 计量史学的基本内涵和特点

计量史学(Quantitative Method of History)又称历史计量分析方法或历史定量分析方法。是指运用数学方法、统计学方法和电子计算机技术,通过各种数据关系,揭示和认识历史的一种方法。[1]

计量史学作为一种研究方法,突破了过去传统史学中以个体和事件为中心的政治史,为当前以群体和过程为主体的整体史研究提供了利器。计量史学有以下特点:一是研究对象由个体至群体;二是用数据说话,更精准科学;三是用数学表达,语言更精炼;四是由定量到定性的结合更精当。计量史学有着如此多的特点,其优势不言自明,它通过精准的数据分析使原来不够确定的历史问题得到可靠的数据的证明,能够揭示历史发展的特征动因和发展趋势,使历史研究向科学化精确化发展,扩大了新的研究领域,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法。因而今天,计量史学的研究方法不仅在经济史领域,在政治史、文化史、社会史(包括人口史、家庭史、妇女史)、心态史等领域都有着比较广泛的应用,成为其研究的重要范式和工具。杰弗里・巴勒克拉夫曾经说过“就方法论而言,当代史学的突出特征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所谓的‘计量革命’”。[2]

2 计量史学在近几年江苏高考中的应用和特点

笔者对2008年以来的江苏高考中体现计量史学的理论和方法的考题作了如下不完全统计:2009年底12题;2010年第11题、第12题、第16题;2011年第2题、第16题、第23题(主观题);2012年第14题、第23题(主观题);2013年第8题、第9题、第10题、第12题、第13题、第23题(主观题);2014年第15题;2015年第8题、第18题,2016年的第9题、第17题。

综合统计分析,该类考题有以下特点:

第一,在高考试题中分布日益广泛。自新高考以来,除了2008年高考试卷中没有体现,其余年份的高考均有不同程度的体现,尤其是2011年,2013年该类试题分值均超过10分以上,2013年达到20分之多。从题型分布看,不仅有选择题,也有主观题,如2011的第23题,2012年的第23题,2013年的第23题。

第二,数据研究手段和方法各异,试题形式多样化。以上的试题主要通过各类统计数据资料,以数字关系作为论证历史问题的确切根据。简单的初级数量统计还占着相当的比重,将数据制成各种数据表格、数字条形图、柱形图、饼型图,折线图等进行初级统计比较。但一些更为专业的手段如回归分析、相关分析、时间序列等较高级的数量分析手段也悄然渗入历史高考命题的领域。

第三,试题涉及的内容范围日益扩展。虽然必修二经济史和社会史依然是涉及此类试题的核心领域,经济史的相关历史文献包含了大量数据和统计信息,如赋税、物价、产量的数据等经济资料,计量史学可使用数据统计方法合理处理和利用以往传统史学无法处理的这些大量史料。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历史学科的其他领域,如政治史、文化史、军事史、环境史等诸多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进展。如2010年的第10题,2011年的第2题,2013年江苏卷的第13题。

从以上统计和分析可看出,计量史学研究方法在高考中的考查呈现出数量越来越多、力度越来越大的趋势。

3 例举几类典型计量史学类高考试题与解题策略探究

3.1 典型例题解析

3.1.1 柱状图

柱状图是一种以长方形的长度为变量的表达图形的统计报告图,易于比较各组数据之间的差别。在明确比较内容之后,注意高峰值的背景原因。

例一,(2013年江苏高考第12题)下图反映了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情况。“甲线段”所示时期的经济高速增长,主要得益的经济理论是( )

A.社会主义的高度计划经济

B.自负盈亏的分配管理制度

C.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D.和平与发展的世界形势观

【解题指导】此类题是计量史学在历史高考中的典型运用。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解读好数据图的有效信息,这道题在数据处理上比较简单清晰,柱状图能一目了然地看出在“甲线段”相应时间内数据的上升趋势,再根据题意“经济理论”作出判断是C。

3.1.2 折线图

折线图可以显示随时间(根据常用比例设置)而变化的连续数据,适用于显示在相同时间间隔下数据的变化趋势。

例二,(江苏卷2015第18题)下边是1920~1940年的美国经济数据图。对该图解读符合实际的是( )

A. 1921~1930年预算结余,反映经济政策顺应时代要求

B. 1930~1932年预算赤字,反映政府全面加强经济干预

C. 1933~1935年预算比重接连增加,表明公共开支增多

D. 1936~1938年预算比重连续下降,表明经济出现复苏

预算结余或赤字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百分比,1920~1940

【解题指导】此类题目主要考查历史事物的数据特征(静态特征、动态特征)、数据关系(不同类型数据之间的联系性、相关性)、数据成因(形成数据特点、数据关系的成因)可以显示随时间(根据常用比例设置)而变化的连续数据,因此非常适用于显示在相等时间间隔下数据的趋势,或上升,或下降,或曲折发展。因此一定要仔细观察图表曲线的走向,然后需要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其变化的原因。观察图,1921~1930年预算结余时期,反映了美国经济的发展,而这一时期,也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逐步走向尖锐时期,A项错误。1930~1932年是胡佛当政时期,他继续实行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B项错误。根据图片信息观察,1933到1934年预算比重呈增长趋势,1934年到1935年财政预算有所下降,故C项错误。预算比重的下降是经济形势好转的表现,D项表述正确,符合题目要求。

3.1.3 饼状图

饼状图可以显示一个数据系列中各项的大小与各项总和的比例。

例三,(2013年江苏卷第13题)下图为古代雅典居民结构的比例图,观察图示信息,对于雅典民主与居民的政治联系,下列叙述准确的是

A. 雅典超半数的居民拥有公民权

B. 雅典民主的社会基础为自由民

C. 少数奴隶主贵族独享雅典民主

D. 外邦人享有雅典最广泛的民主

【解题指导】在解答此类题目时,要注意观察饼图中的数据点显示为整个饼图的百分比,单个饼图注意比例大小之间的差别,多个饼图注意各比例之间的变化。观察图片可知当时雅典人口约有40万,享有民主的自由民只有16.8万,故A项中“超半数”的说法与其不符。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雅典的民主是本城邦男性公民的民主,故排除C、D两项;本题答案是B。

3.1.4 表格类

表格类题目信息量大,对综合能力要求比较高。

例四,(2015年江苏高考第8题)下表展示了1914~1920年华商火柴厂的发展情况。对表中数据的解读正确的( )

A. 辛亥革命直接导致了1914~1915年工业发展

B. 火柴进口量的递减影响着华商投资额的递增

C. 火柴业发展折射出近代民族工业的某些特征

D. 反对“二十一条”推动了1920年的投资高潮

【解题指导】在解答这类题目时,第一步,要仔细读表格,看标题,确定答题方向;看表格关键数字信息,注意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第二步,要高度关注提示语,表格类题目中的提示语是解题的关键,很大程度上也是最终答案的组成部分。第三步,捕捉表格中潜在的动态信息,即读出表格中所蕴含的变化,态势等。第四步,联系所学知识,分析数据、综合判断得出结论。从本题表格数据看,火柴进口量逐渐递减,但无论是新厂数还是投资额,都呈波状,B项错误。反对“二十一条”兴起于1915年,D项错误。从图片数字看,近代中国火柴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体现了近代中国民族的某些特征,C项表述正确,符合题目要求。故选C项。

3.2 解题策略探究

综合以上几种类型的题目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不管哪一类型的数据图,它都是用数据说话、用数学表达、定量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从构成看通常都由“标题”、“图表”、“注”三部分组成。因此,我们可以从中总结出一些基本对策:

第一,指导学生阅读数据表的标题,明确考查内容方向。标题是整个试题的灵魂,数据图表都是围绕它呈现的。它一般包含着时间、空间、人物等重大破题信息,会反映出该图表的考查要求,因此关注好标题就可以明确考查方向。同时还要注意数据图表的“注”,重视数据图表的来源,这有时会直接影响对数据的客观分析。

第二,引导学生把握时间信息,确定考查历史阶段。每一张数据图几乎都隐含着重要的时间信息,因此观察数据图首先要确定该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发生的历史时间,据此把握相应历史阶段特征。要注意的是,历史时间包含显性时间和隐性时间,隐性时间需要借助试题中的相关文字信息获取。明确时间后可据此确定在时代特征、发展趋势、历史潮流、主要矛盾相关历史信息等。

第三,引导学生学会读取和观察数据变化,挖掘关键有效信息。不可忽视的是,历史现象和历史过程中的数量、数量关系和数量结构具有显性和隐性两种形式。因此,观察显性数据和提取隐性数据是关键的一步。[1]首先观察数据图表的具体内容,它有几个项目组成;其次准确把握数据图表中数据的变化,学会横看和纵看比较数据。柱状图要注意相互间数据的高低变化;曲线图要注意与时间联系反映的高低起伏;饼状图要注意各项数据的比例关系;表格图要注意横纵栏的数据大小变化;再次根据数据提取首、尾、最高、最低等数据,合并同类项,看数据升降、最高点、最低点、变化趋势等信息。最后要注意切记只看图表的个别数字或具体情况,或者只关注微观具体数据而忽视对数据规律性信息和数据整体变化趋势的宏观把握。

第四,引导学生把数字信息转化为文字信息,透过现象看本质。计量史学,就是通过运用各种比较成熟的数学手段,来研究历史社会中的数量及数量关系,试图从数量的角度来揭示历史现象和历史过程的深层次本质。[1]因此从数据统计图中全面有效的提取数据信息后,注意将其译成文字信息和历史知识,要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即把感性直观表象转化为理性的思维概括;要变静态观察为动态分析,并从各种数据的动态变化中探寻历史现象和历史过程发展变化的规律性东西,即抓住历史深层次本质问题。

以上是笔者在高中历史教学尤其是高三备考实践中的一点探索和感悟,只是管中窥豹,但希望能对广大同仁起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推荐期刊